排泄系统简介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袢、远曲小管、集合管
• G: 近曲小管 主动吸收 肾糖阈: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有一浓度 限度,超过这个浓度,就不能完全重吸收而 出现糖尿
• AA:几乎全部 在近曲小管 主动吸收 • HPO42- SO42-:与钠离子相伴联
2、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排泄作用 H+、NH3、排泄肌酐、有机酸、 药物、K+
• Cl-:
大部分伴随近曲小管钠离子主动重吸收而 被动重吸收,少部分在髓袢升支粗段主动重 吸收。
• H2O: 99%重吸收 近曲小管:
60-70% , 被动吸收,与体内是否缺水无关
髓袢和远曲小管: 10%
集合管:
10-20%
主动吸收,与体内是否缺水有关
ADH
• HCO3-:80-85% 近曲小管 • K+:大部分在近曲小管主动吸收,其余在髓
缩血管
前列腺素
舒血管
第二节 尿的生成过程和影响因素
一、 尿的生成过程 (一)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原尿: 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
质外,其余的物质都能透过肾小球滤过膜而进入 肾球囊, 形成原尿。
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 肾小球有效滤过压
1、肾小球滤过膜的通透性 a. 肾小球毛细血管的内皮细胞 50—100 nm 的小孔, 能阻止血C, 不能 阻止血浆蛋白 b. 基膜 4—8 nm 的小孔, 允许水和部分溶质通过 c. 肾球囊内层的上皮细胞 裂隙膜, 4—14 nm
第四节 排尿反射
低级中枢: 脊髓 高级中枢: 脑干 大脑皮层 支配神经: 盆神经 阴部神经 腹下神经
• 二 、影响尿生成的因素 (一)影响肾小球滤过作用的因素
1、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的改变
a. 滤过面积 肾小球发生炎症 毛细血管管腔变窄或阻塞
工作肾小球 滤过面积 尿量
b. 滤过膜通透性
缺氧或中毒 通透性增加 出现蛋白尿、血尿
2、肾小球有效滤过压的改变
a.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
动脉血压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
排泄系统简介
内容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概述 尿的生成过程和影响因素 尿生成的调节 排尿反射
排泄: 动物有机体代谢产物及不需要物质
血液循环 体外 肺 消化道 皮肤 肾 • 肾脏的功能 1、调节体液渗透压 2、调节细胞外液容量 水 3、调节细胞外液的电解质浓度 4、排除代谢废物和其他物质 酸碱 5、分泌生物活性物质 6、特殊的生化功能
• 晶体渗透压增高(大出汗、腹泻、呕吐))
• 循环血量增加(大量饮水、输液)
ADH
远端小管对水的通透性
水的重吸收
尿量
b. 醛固酮
醛固酮 远端小管主细胞重吸收Na+,排出 K+
c.甲状旁腺素:
保钙排磷,抑制近曲小管对 Na+、K+、 HCO3-、AA吸收 d.降钙素:
促进钙、磷排出,抑制对钠、氯离子吸收。
滤过膜上还有带负电荷的糖蛋白, 阻碍血浆蛋白的通过
2、肾小球的有效滤过压 肾小球的有效滤过压 =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 — (血浆胶体渗透压 + 囊内压)
入球端有效滤过压 = 6 – ( 1.3 + 2.7 ) = 2.0 kPa
出球端有效滤过压 = 6 – ( 1.3 + 4.7 ) =0
(二)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分泌
肾小球动脉口径缩小
肾静脉淤血
(二)影响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的 因素
1、 原尿中溶质浓度的改变 浓度增高 原尿渗透压增大 防碍水重吸收 尿多(渗透性利尿) 临床: 注射高渗葡萄糖、甘露醇等,达到利 尿,消除水肿
2、 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机能状态 3、 激素的作用
ADH、醛固酮、PTH 、CT
a. ADH
第一节
• 一、肾脏的结构特点
概述
三、肾脏的血液循环特点及调节
(一)特点
1. 肾血流量大 心输出量的20%
2. 肾有两套毛细血管网
3. 出球小动脉一分支深入髓质—--直小血管
(二)调节
1、自身调节
80-180mmHg,入出动脉平滑肌紧张度改变
2 、神经和体液的调节
交感神经
缩血管
源自文库
E NE ACTH(VP)
有效滤过压 尿量
如创伤 烧伤 出血
b. 血浆胶体渗透压
血浆蛋白 胶体渗透压
有效滤过压
尿量
如大量饮水或输液,或蛋白性营养不良及肝 脏疾病引起的低蛋白血症,尿多;
大出汗、长期呕吐腹泻,尿少。
c. 肾球囊内压:
囊内压 有效滤过压 尿量
如肾小管、肾盂、输尿管阻塞 少尿
d. 肾血流量
肾血流量
尿量
如:全身血压下降
和排泄作用
原尿 肾小管 集合管 终尿
数量: 大幅度下降, 99% 的水被重吸收 成分: 营养物质急剧下降, 排泄物浓度上升
1、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 选择性重吸收
重吸收方式:主动方式、被动方式
• Na+: 几乎全部重吸收 近曲小管: 65-75%,主动吸收,伴随Cl-、水 被动重吸收 远曲小管: 10%,主动吸收 髓袢升支和集合管: 其余
• G: 近曲小管 主动吸收 肾糖阈: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有一浓度 限度,超过这个浓度,就不能完全重吸收而 出现糖尿
• AA:几乎全部 在近曲小管 主动吸收 • HPO42- SO42-:与钠离子相伴联
2、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排泄作用 H+、NH3、排泄肌酐、有机酸、 药物、K+
• Cl-:
大部分伴随近曲小管钠离子主动重吸收而 被动重吸收,少部分在髓袢升支粗段主动重 吸收。
• H2O: 99%重吸收 近曲小管:
60-70% , 被动吸收,与体内是否缺水无关
髓袢和远曲小管: 10%
集合管:
10-20%
主动吸收,与体内是否缺水有关
ADH
• HCO3-:80-85% 近曲小管 • K+:大部分在近曲小管主动吸收,其余在髓
缩血管
前列腺素
舒血管
第二节 尿的生成过程和影响因素
一、 尿的生成过程 (一)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原尿: 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
质外,其余的物质都能透过肾小球滤过膜而进入 肾球囊, 形成原尿。
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 肾小球有效滤过压
1、肾小球滤过膜的通透性 a. 肾小球毛细血管的内皮细胞 50—100 nm 的小孔, 能阻止血C, 不能 阻止血浆蛋白 b. 基膜 4—8 nm 的小孔, 允许水和部分溶质通过 c. 肾球囊内层的上皮细胞 裂隙膜, 4—14 nm
第四节 排尿反射
低级中枢: 脊髓 高级中枢: 脑干 大脑皮层 支配神经: 盆神经 阴部神经 腹下神经
• 二 、影响尿生成的因素 (一)影响肾小球滤过作用的因素
1、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的改变
a. 滤过面积 肾小球发生炎症 毛细血管管腔变窄或阻塞
工作肾小球 滤过面积 尿量
b. 滤过膜通透性
缺氧或中毒 通透性增加 出现蛋白尿、血尿
2、肾小球有效滤过压的改变
a.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
动脉血压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
排泄系统简介
内容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概述 尿的生成过程和影响因素 尿生成的调节 排尿反射
排泄: 动物有机体代谢产物及不需要物质
血液循环 体外 肺 消化道 皮肤 肾 • 肾脏的功能 1、调节体液渗透压 2、调节细胞外液容量 水 3、调节细胞外液的电解质浓度 4、排除代谢废物和其他物质 酸碱 5、分泌生物活性物质 6、特殊的生化功能
• 晶体渗透压增高(大出汗、腹泻、呕吐))
• 循环血量增加(大量饮水、输液)
ADH
远端小管对水的通透性
水的重吸收
尿量
b. 醛固酮
醛固酮 远端小管主细胞重吸收Na+,排出 K+
c.甲状旁腺素:
保钙排磷,抑制近曲小管对 Na+、K+、 HCO3-、AA吸收 d.降钙素:
促进钙、磷排出,抑制对钠、氯离子吸收。
滤过膜上还有带负电荷的糖蛋白, 阻碍血浆蛋白的通过
2、肾小球的有效滤过压 肾小球的有效滤过压 =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 — (血浆胶体渗透压 + 囊内压)
入球端有效滤过压 = 6 – ( 1.3 + 2.7 ) = 2.0 kPa
出球端有效滤过压 = 6 – ( 1.3 + 4.7 ) =0
(二)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分泌
肾小球动脉口径缩小
肾静脉淤血
(二)影响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的 因素
1、 原尿中溶质浓度的改变 浓度增高 原尿渗透压增大 防碍水重吸收 尿多(渗透性利尿) 临床: 注射高渗葡萄糖、甘露醇等,达到利 尿,消除水肿
2、 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机能状态 3、 激素的作用
ADH、醛固酮、PTH 、CT
a. ADH
第一节
• 一、肾脏的结构特点
概述
三、肾脏的血液循环特点及调节
(一)特点
1. 肾血流量大 心输出量的20%
2. 肾有两套毛细血管网
3. 出球小动脉一分支深入髓质—--直小血管
(二)调节
1、自身调节
80-180mmHg,入出动脉平滑肌紧张度改变
2 、神经和体液的调节
交感神经
缩血管
源自文库
E NE ACTH(VP)
有效滤过压 尿量
如创伤 烧伤 出血
b. 血浆胶体渗透压
血浆蛋白 胶体渗透压
有效滤过压
尿量
如大量饮水或输液,或蛋白性营养不良及肝 脏疾病引起的低蛋白血症,尿多;
大出汗、长期呕吐腹泻,尿少。
c. 肾球囊内压:
囊内压 有效滤过压 尿量
如肾小管、肾盂、输尿管阻塞 少尿
d. 肾血流量
肾血流量
尿量
如:全身血压下降
和排泄作用
原尿 肾小管 集合管 终尿
数量: 大幅度下降, 99% 的水被重吸收 成分: 营养物质急剧下降, 排泄物浓度上升
1、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 选择性重吸收
重吸收方式:主动方式、被动方式
• Na+: 几乎全部重吸收 近曲小管: 65-75%,主动吸收,伴随Cl-、水 被动重吸收 远曲小管: 10%,主动吸收 髓袢升支和集合管: 其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