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地球环境与生态系统

合集下载

第一章生态系统概述

第一章生态系统概述

1-5
(二)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cycle of matter)
植物在光合作用过程中同时吸收各种养分,主要是
无机物质(如NO3-、PO43-等),转变为生物体中各
种有机物质(如碳水化合物、蛋白质、核酸等)。它们
通过绿色植物吸收进入食物链,并在各营养级之间传递、
转化,当生物死亡后,机体内各种有机物质被微生物分
解成为无机物释回环境中,然后再一次被植物吸收利用,
重新进入食物链,参加生态系统的物质再循环。
生物地化循环(biogeochemical cycle):生态系
统之间各种物质或元素的输入和输出以及它们在大气圈、
水圈、土壤圈、岩石圈之间的交换。
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紧密联系、 不可分割的,能量是通过物质载体来流动的,但是, 两者又有根本区别。能量来源于太阳,在食物链中 向着一个方向逐级流动,不断消耗和散失;而营养 物质来源于地球并可被生物多次利用,在生态系统 中不断地循环,或从一个生态系统消失而又在另一 个生态系统出现。
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是经过不同演替
阶段而发展起来的。在发展的初期阶段,其结
构比较简单,功能效率不高,因而比较不稳定
,对外界干扰的抵抗能力较差;而当生态系统
发展到成熟阶段,结构就变得更加复杂起来,
其功能效率也相应地提高了(生物圈2号)。
生态阈限:生态系统自我调节功能是有限度的,只有在 某一限度内可以自我调节自然界或人类施加的干扰。
空气 Ⅰ
ⅢA
ⅢB 土壤 母质
太阳能

自养层 Ⅰ
异养层
ⅢA
ⅢC
ⅢB 沉积物
母质
Ⅳ 图图11-.14 陆地生态系统(草地)和水域生态系统(池塘)的结构比较。

初中地理与环境必备知识点

初中地理与环境必备知识点

初中地理与环境必备知识点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与人类活动相互关系的学科,其中又包含了许多涉及环境的内容。

在初中地理学习中,理解和掌握一些关键的环境知识点对于加深对地理学的理解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初中地理与环境必备的知识点。

1. 气候与气象气候是指某一地区长期(通常为30年以上)的天气状况统计平均值,包括温度、降水量、风向和风力等方面。

气候决定了某一地区的植被、土地利用和人的居住和生产方式。

而气象则是短期的天气状况,包括天气现象如晴、阴、雨、雪和雷电等。

2. 水循环水循环是指水在地球上不断循环的过程。

包括蒸发、降水、融化、蒸腾和地下水的流动等。

水循环是地球上水资源的重要供应途径,也对农业、工业和人类生活产生深远影响。

3. 地球环境和生态系统地球环境指地球上的大气、水和地壳等要素所形成的物理环境。

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特定结构体系。

了解地球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保护和管理环境资源。

4. 垃圾处理和环境保护垃圾处理是指对废弃物进行处理的过程。

了解垃圾的来源和分类,学习正确的垃圾分类和处理方法,可以帮助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资源的浪费。

环境保护旨在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减少对生态系统的破坏,提高生活质量。

5. 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现代人的需求,而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它包括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的平衡。

了解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和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环境,为未来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

6. 地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GIS)是一种用于收集、管理、分析和显示地理信息的技术工具。

它可以将地理信息与其他数据结合,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地理信息。

GIS 在城市规划、环境保护、农业和应急管理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7. 自然灾害自然灾害是指由自然力量引起的、对人类和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破坏的事件。

包括地震、洪水、风暴、干旱、火山喷发等。

了解自然灾害的成因和防范措施,可以帮助我们降低灾害发生的风险,并做好相应的应对措施。

地球环境的基本特征

地球环境的基本特征
化石燃料是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形成的,属于不可再生能源。 为了维持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尽快把能源消费从不可再生 能源转变为可再生能源。因为新能源的开发,新技术与新设备(如 核聚变与太阳能发电等)也要消耗大量能量,现存的能源应该用以 实现这种转变。因此,未来几十年能源的利用可能决定人类文明的 未来。
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包括从海 平面以下10km到海平面以上9km的范围。在 这个范围内有正常的生命存在,生态系统内 部不断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与循 环。
26
生物圈的发育经历了大约30亿年的历程。从30亿年 前出现原始细菌开始,20亿年前出现了能进行光合作用的 固氮生物,释放出氧气,并在约16亿年前形成了含氧气的 大气圈。陆续出现了多细胞生物(7亿年前),无脊椎动 物(5亿年前),以及哺乳类动物(2亿年前)。由于地壳 的变化、气候的变异和其他种种原因,有些物种消亡了, 新的物种产生了,形成了今天由大约107物种组成的五彩 缤纷的生物圈。
2、水是一种极好的溶剂,为生命过程中营养物和废 弃物的传输提供了最基本的媒介。而且水的介电常数在所 有的液体中是最高的,使得大多数离子化合物能够在其中 溶解并发生最大程度的电离,这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和生物 体内各类生化反应的进行具有重要意义。
15
3、除液氨外,水的比热是所有的液体和固体中最大的,为 4.18J/(g·℃)。此外,水的蒸发热也极高,在20℃下为2.4kJ/g。正 是由于这种高比热、高蒸发热的特性,地球上的海洋、湖泊、河流
4.热成层 热成层位于中间层顶以上,又称增温层或电离层,温度随高
度增加急剧上升,到约1000km高度时,白天温度可达1000~1750K。 该层空气分子在各种射线作用下大都发生电离,成为原子、离子和 自由电子,电离层之名因此而得。

地球环境与生态系统

地球环境与生态系统

地球环境与生态系统介绍地球作为我们生存的家园,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发展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本文将就地球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相关概念、特点以及影响因素等方面展开探讨。

地球环境地球环境是指地球上各种自然要素相互作用形成的气候、地形、水文、土壤等环境要素的总和。

地球环境对生态系统的构建和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由生物体与非生物体组成的一个相互作用的生态单位,包括生物圈、生物多样性、自然资源和环境等要素。

生态系统能够维持生物的生存和繁衍,保持生态平衡。

地球环境与生态系统的关系地球环境直接影响着生态系统的形成、演化和发展。

生态系统则通过各种生物和物质循环作用维持地球环境的稳定。

地球环境和生态系统之间呈现出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

影响地球环境与生态系统的因素1.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极端天气增加,影响生物多样性和分布。

2.人类活动:工业化、城市化等活动导致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威胁生态系统的稳定。

3.自然灾害:地震、台风、火灾等灾害也会破坏地球环境和生态系统。

保护地球环境与生态系统的措施1.生态修复:植树造林、湿地保护等措施有助于恢复受损的生态系统。

2.资源节约:减少能源消耗、推广可再生能源等措施有助于减轻对地球环境的压力。

3.环境监测:加强监测和评估地球环境和生态系统状况,及时采取措施应对问题。

结语地球环境与生态系统的保护是所有人类共同的责任,只有通过持续的努力和合作,才能确保地球生态环境的健康与稳定。

希望未来的我们能够更加重视地球环境与生态系统,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以上就是关于地球环境与生态系统的一些内容介绍,希望能对读者有所启发。

愿我们共同守护地球,营造一个美好的环境和生态系统。

生态与环境--课堂笔记

生态与环境--课堂笔记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环境问题的产生于环境生态学的诞生和发展环境:指生物有机体周围一切环境因素的总和(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一、自然环境1) 大气圈地球表面的大气圈,大约有一千多公里厚.但直接构成植物气体环境的部分,只是下部对流层,厚度约16km。

大气圈中的O3层对整个地球上的生物有保护作用,它的破坏会以多种方式深刻地影响着全球的生态环境。

例如,波长280~320(UV-B)辐射量的增加会对农业生产造成不利影响。

35亿年前,蓝藻和细菌的出现产生了氧。

2)水圈指地球上所有的水体总和。

地球上的水域面积约为71%,淡水资源不足(2.53%),且分布不均匀。

此外,还有地下水、气态水和固态水。

水是生物所需营养物质的载体,水中溶解了各种化学物质、各种溶盐、矿质营养和有机营养物质等,为植物生长提供丰富的营养物质。

3)岩石圈指地球表层30~40km厚的地壳。

岩石圈中贮藏着丰富的化学物质,成为植物生长所需要的矿质营养的宝库。

溶解于地下水的矿质营养,到达土壤中,再经植物的根部吸收到植物体内。

4)土壤圈覆盖在陆地表面及水层下,是地球表面一层很薄的土壤圈层。

是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生存的重要基础。

土壤的理化性质与母岩、母质有很大的关系。

此外,地形地势以及生物成分对土壤的形成过程和土壤理化性质也至关重要。

5)生态圈有关生物圈的定义很多,常用的定义是生物圈与生命支持系统的统一体,是地球上全部生物和与之发生相关作用的环境的总和。

生态圈的范围可以一直延伸到太阳。

生物圈的范围地表以下12km的深海到地表以上23km的高空。

二、人工环境人工环境可分为广义的人工环境(即有人为因素在内的自然环境)和狭义的人工环境(在人工控制下的环境)。

人类社会的发展与环境问题的产生及演变二十世纪世界十大著名公害事件①1930年,马斯河谷烟雾事件②1943年,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③1948年,多诺拉烟雾事件④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⑤1953~1956年,日本水俣病事件⑥1955~1972年,日本骨痛病事件⑦1968年,日本米糠油事件⑧1984年,印度博帕尔事件⑨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件○101986年,剧毒物污染莱茵河事件三、环境问题1、温室效应存在于大气中的某些痕量物质和存在于对流层中的臭氧具有吸收太阳能在近地表面产生长波辐射从而使大气增温的作用,称之为温室效应(花房效应)。

初一地理每章知识点总结

初一地理每章知识点总结

初一地理每章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地球1.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是一个近似球形的天体,它的直径大约为12756公里,是太阳系内第三大的行星。

2. 地球的运动:地球有自转和公转两种运动,自转是地球绕着自己的轴线旋转;公转是地球绕太阳运动。

3. 地球的地形:地球的地表被大洲和大洋所覆盖,地球表面特征多种多样,有高山、平原、湖泊、河流等。

第二章气候1. 气候的因素:气候的形成受到经纬度、地形、海洋和大气等因素的影响。

2. 气候带:根据地球不同地区的气候特征,将地球划分为寒带、温带和热带三个气候带。

3. 气候变化:气候会随着季节和地理位置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同时也会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第三章水资源1. 地球的水资源:地球上的水资源主要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两种,其中地表水主要分布在河流、湖泊和水库中,地下水则分布在地下或者岩石缝隙中。

2. 水资源的利用: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它主要用于农业灌溉、工业生产和城市供水等方面。

3. 水资源的保护:由于水资源的有限性和易受污染的特点,需要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

第四章地球环境1. 地球的生态系统:地球的生态系统包括了陆地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2. 环境保护:地球环境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而受到破坏,需要积极采取措施保护地球生态平衡。

3. 生态环境问题:地球上存在着许多生态环境问题,如水污染、空气污染、土地荒漠化等,需要重视和解决。

第五章人口与城市1. 人口分布:地球上的人口分布不均衡,主要集中在中国、印度、美国等地区,同时也存在着城乡人口分布不均衡的情况。

2. 城市的发展:城市是人口和经济活动的中心,它们不断发展壮大,但也面临着交通、污染等问题。

3. 人口问题:地球上存在着人口过度增长、老龄化等问题,需要从政策和发展等方面加以解决。

第六章农业与工业1. 农业的发展:农业是人类最早的经济活动,它的发展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地球环境变化与生态系统修复

地球环境变化与生态系统修复

地球环境变化与生态系统修复近年来,气候变化、生态破坏、物种灭绝等问题日益严重,影响着地球生态系统的平衡。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对环境的破坏越来越明显,环境问题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难题。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采取措施保护环境、修复生态系统。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讨论地球环境变化和生态系统修复。

一、地球环境变化1.气候变化尽管气候变化是一个自然现象,但由于人类的活动,地球的气候变化趋势发生了很大变化。

近年来,全球平均气温不断升高,气候灾害频发,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生活。

气候变化也会导致海平面上升、水资源短缺等问题。

应对气候变化需要采取减排措施、推广可再生能源等。

2.生态破坏生态破坏是指人类社会活动对生态系统造成的破坏,包括森林砍伐、土地退化、水资源污染等。

生态破坏会导致生态平衡的破坏,影响到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稳定性。

需要采取保护措施,缓解环境压力,促进生态修复。

3.物种灭绝近年来,生物多样性的快速丧失成为了一个严重的问题。

物种灭绝是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一种表现。

物种灭绝会导致生态系统的破坏,影响到生态平衡。

保护物种多样性,保护生物的适应性,是保护生态系统和地球环境的重要举措。

二、生态系统修复生态系统修复是指对生态系统进行恢复、改善和重建的一系列措施。

生态系统修复是维护和恢复生态系统功能、缓解环境压力、促进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

1.湿地修复湿地是生物多样性、水资源和温室气体调节的重要场所,受到人类各种活动的破坏,湿地面积不断减小。

恢复和重建湿地,是促进生态系统修复和地球环境保护的重要举措。

湿地修复不仅能够提高森林覆盖率和生物多样性,还能够进行生态恢复,促进生态系统的平衡。

2.植被修复植被对环境有着重要的保护作用,能够控制气候、减少地表径流,改善土壤质量。

然而,植被破坏导致了许多地质灾害,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衡。

采取植被修复措施,就能使生态系统得到修复,提高植被覆盖率,改善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促进生态环境的再生。

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与实践

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与实践

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与实践第一章:生态环境保护的概念与意义生态环境保护,是指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预防和减少人类对环境的破坏,以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在于:1.维持生态平衡: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而有机的整体,各个生物之间相互依存和影响,任何一种物种的丧失或改变都会对整个生态系统造成不可挽回的影响。

2.保护人类健康:环境污染和破坏会对人类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加重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等多种疾病的发生率。

3.促进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只有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才能支撑社会经济和人类生命的持续发展。

第二章: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挑战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全球生态环境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以下是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几个主要问题:1.空气污染:空气污染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显而易见,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问题。

2.水污染:水污染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产生不可忽略的影响,水质恶化导致的洪涝灾害和干旱等问题日益突出。

3.生物多样性丧失:人类活动导致了大量物种的灭绝,影响了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完整性。

第三章:生态环境保护的实践在面临严峻的生态环境保护挑战的同时,各国政府、企业和个人都积极开展了行动,以下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实践措施:1.加强环保法规制定:各国政府加强环保法规制定和执行,追求经济发展和环保的平衡。

2.优化产业结构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出清洁能源政策,鼓励企业加强绿色生产和资源利用效率。

3.生态文明建设: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建设,建设生态城市和生态保护区,保护和修复生态系统。

4.公众教育:加强环保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和生态环境意识,倡导绿色生活方式,鼓励公众参与环保行动。

结语:生态环境保护是当今全球面临的一项重大挑战,各国政府、企业和个人都应该积极开展行动,加强合作共赢,共同维护地球环境的美好未来。

地球环境与生态系统的相互关系

地球环境与生态系统的相互关系

地球环境与生态系统的相互关系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地球环境的变化直接影响着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是生态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本文将从生态学的角度探讨地球环境与生态系统的相互关系,以及如何保护地球环境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首先,地球环境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气候是地球环境的关键因素之一,而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产生着重要影响。

全球变暖导致气候变化,如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加、降水模式的改变等,进而影响生物多样性的分布和生态系统的功能。

例如,极地地区的冰川融化导致栖息地的丧失,使得一些极地动物面临灭绝的风险。

此外,海洋水温的升高也引起了珊瑚礁的白化,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其次,生态系统也对地球环境产生着积极的影响。

生态系统具有调节气候、维持水循环、保持土壤质量等重要功能。

森林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出氧气。

森林的存在可以缓解全球气候变暖的程度,帮助调节地球的气候系统。

此外,湿地生态系统也是重要的二氧化碳储存库,能够阻止温室气体的释放,保护地球环境的平衡。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不可持续性,地球环境正面临着严重的威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受到了破坏。

人类的城市化、工业发展和过度的资源利用导致了森林砍伐、湿地消失等问题。

森林的破坏不仅会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减少,还会加剧全球气候变暖。

土地的过度开发也会破坏土壤的可持续性,导致土地退化和沙漠化的问题。

此外,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水体的污染也对生态系统产生了负面影响,破坏了水生物种群的平衡。

为了保护地球环境和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我们需要采取积极的行动。

首先,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对抗全球气候变暖至关重要。

各国政府应制定具体的减排措施,并提高公众对气候变化的意识,倡导低碳生活方式。

其次,保护森林和湿地是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关键。

政府应加强对森林资源的管理,禁止非法砍伐行为,并扩大自然保护区的规模。

基础生态学(第1章生物与环境)

基础生态学(第1章生物与环境)
REPORTING
WENKU DESIGN
种群数量与环境
种群数量受环境资源限制
01
种群数量增长受限于环境的资源供给,如食物、水源和栖息地
等。
环境容纳量
02
在一定时间内,环境所能维持的最大种群数量被称为环境容纳
量。
环境变化对种群数量的影响
03
环境变化如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会对种群数量产生影响,
可能导致种群数量的增加或减少。
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正面影响
人类活动可以改善生态环境,如植树造林、恢复湿地和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等, 这些措施有助于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多样性和稳定性。
负面影响
人类活动也给生态系统带来了负面影响,如过度开发、污染和外来物种入侵等, 这些行为可能导致生态系统结构破坏、功能退化和生物多样性减少。
THANKS
生理适应
生物的生理功能与环境相 适应,如沙漠植物的节水 适应、动物体温调节等。
行为适应
生物的行为特征与环境相 适应,如动物的迁移、捕 食等行为。
PART 02
生物与非生物环境
REPORTING
WENKU DESIGN
气候与生物
温度和生物分布
不同生物适应不同的温度范围, 因此气候温度影响生物的地理分
气候因子
包括温度、湿度、降水 等,影响生物的生长、
繁殖和分布。
土壤因子
地形因子
生物因子
包括土壤类型、pH值、 肥力等,影响植物的生 长和土壤动物的活动。
包括地形地貌、海拔等, 影响生物的栖息地和分
布。
包括种内关系、种间关 系等,影响生物的生存
和竞争。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形态适应
生物的形态特征与环境相 适应,如骆驼的驼峰、鸟 类的翅膀等。

环境学原理教学大纲

环境学原理教学大纲

环境学原理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环境学原理课程编码:英文名称:Environmental conspectus学时:32 学分:2适用专业:环境科学课程类别:必修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先修课程:教材:钱易、唐孝炎主编.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第1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年.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一、课程性质与任务本课程以地球科学、生态学、工程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为依据,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指导,系统讲述了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间的关系;有关环境问题的成因及危害;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律,紧扣社会、经济、自然复合巨系统的内在规律;探讨了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

为进一步学习环境化学、环境生物学、环境工程、环境监测等环境前沿科学等方面的知识奠定基础。

本课程系统地介绍了环境学专业的基础知识,使环境专业一年级学生对本专业的主体内容及知识涵盖有初步和较为全面的认识;课程安排注重理论和实际的结合,既阐明了基础知识,又介绍了热点前沿。

采用多媒体教学,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大信息量的获得;开阔知识面,培养学生对环境学基本的专业素养及专业兴趣。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本课程以可持续发展为主线,其基本内容主要从以下几个问题展开介绍与讨论:人类、环境与生态系统问题;当代资源和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理论与实施;环境管理学;环境伦理观;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危害及环境保护的主要途径;旨在预防污染的清洁生产。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较全面系统的掌握环境学科领域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认识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了解和接触当前环境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和研究方法;能够从科学知识储备的基础上确立正确的环境观和环境意识,能从问题的表现分析其实质。

三、课程内容及教学要求第一篇地球环境与生态系统第一章地球环境的基特征第二章生态系统第三章人口与资源教学基本内容:从地球环境的圈层构造、人类与地球各圈层的关系这两个角度分析地球环境的基本特征;生态系统的基础理论知识与生态平衡破坏问题;世界人口和中国人口的发展状况,人口增长对资源的压力;人口问题和我国人口政策。

生态学知识小结

生态学知识小结

绪论1.生态学研究对象:种群:同一地域中,同种个体组成群体群落:同一地域中,动物、植物、微生物的复合体生态系统:同一地域中,生物群落+非生物环境复合体生物圈:地球上全部生物+一切适合于生物的栖息场所2.生态学基本原理第一章生态系统复习题1.(△)什么是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包括哪些组成成分, 其结构和和功能有哪些?①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通过不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而形成的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统一整体。

②生态系统的生物组分可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部分。

非生物环境包括驱动整个生态系统运转的能源和热量等气候因子、生物生长的基质和媒介、生物生长代谢的材料三方面。

③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形态结构和营养结构两方面的内容。

形态结构指生态系统在内部和外部的配置、质地与色彩。

营养结构是以营养为纽带,把生物和非生物紧密结合起来,构成以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为中心的抽象结构。

④生态系统主要有4个方面的功能,即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生态系统服务。

2.解释食物链、食物网和营养级的含义。

不同类型的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有什么意义?食物链(food chains):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通过一系列的取食和被取食在生态系统内不同生物间传递的关系。

食物网(food web):食物链之间形成的网状结构。

生态系统稳定,生物种类丰富,食物网越复杂。

营养级(trophic level):一个营养级指处于食物链某一环节上所有生物的总和,指某一层次生物与另一层次生物的关系。

3.试列举出常见的初级消费者和二级消费者、草食动物和肉食动物。

4.(△)请简述生态效率及生态金字塔,并说明在每个较高营养级上生物量为什么减少。

生态效率(ecological efficiency):在能量流动中,能量的利用效率,能量输入和输出之间的比率生态金字塔(ecological pyramid):用来形象描述各营养级之间量的关系,包括数量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能量金字塔。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章节总结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章节总结

环境问题•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原因使环境条件发生不利于人类的变化,以致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给人类带来灾害,这就是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分为人类活动给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和自然造成的环境破坏这两大类。

•环境问题的发生与发展,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自人类出现直至工业革命为止,是早期环境问题阶段;–从工业革命到1984年发现南极臭氧空洞为止,是近现代环境问题阶段;–从1984年发现南极臭氧空洞,引起第二次世界环境问题高潮至今,为当代环境问题阶段。

世界八大公害•世界著名的六大污染事故•在20世纪,世界上还发生了多种突发性的污染事故,其中最闻名的"六大污染事故"是:•1〕意大利塞维索化学污染事故2〕美国三里岛核电站泄漏事故3〕墨西哥液化气爆炸事件4〕印度博帕尔毒气泄漏事故5〕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6〕德国莱茵河污染事故•污染问题在工业社会迅速发展的原因•工业社会是建立在大量消耗能源、尤其是化石燃料基础上。

•工业产品的原料构成主要是自然资源,特别是矿产资源。

•环境污染还与工业社会的生活方式、尤其是消费方式有直接关系。

•环境污染的产生与发展还与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水平和技术能力直接相关。

现代环境保护的源起•《寂静的春天》从污染生态学的角度,阐明了人类同大气、海洋、河流、土壤、动植物之间的密切关系,初步揭示了环境污染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提出了现代生态学所面临的污染生态问题。

环境保护的第一个里程碑——斯德哥尔摩会议1972年6月5日至6月16日,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讨论当代世界环境问题,探讨保护全球环境的战略。

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在全世界范围内研究保护人类环境的会议。

这次会议提出了两个环境保护口号:《只有一个地球》和《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

环境保护的第二个里程碑——里约热内卢会议•1992年6月13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迎来了全球183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团,其中有102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研究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大气
0.04
河流
0.01
地球上水量分布数据
不足0.6%
第二节 人类与地球各圈层的关系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人类与水圈 第二节 人类与地球各圈层的关系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人类与水圈 第二节 人类与地球各圈层的关系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人类与水圈 第二节 人类与地球各圈层的关系
第二节 人类与地球各圈层的关系
2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5
第一篇 地球环境与生态系统
3
第一章 地球环境的基本特征
6
第三章 人口与资源
1
课程大纲
4
第二章 生态系统
第一章 地球环境的基本特征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本章内容和重点
第一节 地球环境的圈层构造
第二节 人类与地球各圈层的关系
本章重点 1. 环境的定义和分类. 2. 人类的生产活动给地球各圈层带来的影响. 3. 大气圈的分层.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土壤是地球陆地上能供植物生长与繁殖的疏松表层。除了江河湖海等水体和两极冰川覆盖的地区以外,几乎都有土壤存在。 土壤的厚度由几厘米至几米不等。在热带、亚热带地区,有些土壤的厚度可能达几十米。 土壤是由岩石演化而来,并覆盖在岩石的表面,它与岩石最大的不同在于它具有肥力。
人类与土壤圈
第一节 地球环境的圈层构造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环境的特性 1、整体性 2、有限性 3、不可逆性 4、潜在性 5、持续反应性 6、放大性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地球环境的圈层构造
01
根据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制约大小以及关系远近的不同,可将环境分为:
环境的分类
02
社会环境(聚落环境) 地球环境(自然地理环境)

第一章 生态系统及其功能概论

第一章 生态系统及其功能概论
有机碎屑物质 参加物质循环的无机物质(碳、氮、水和磷等)
水文物理条件(温度、海流等)
能源(太阳辐射和其他能源)
三、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和空间结构
(一)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1、定义
食物链(food chain):在自然生物群落中,任何一 种动物不会只捕食其他动物而不被另外一种动物捕 食,通常某种动物既捕食另一类动物,同时又被其 他动物所捕食。这样在自然生物群落中形成了一个 连串的食物关系,这种关系在生态学中被称为食物 链。
林德曼的“十分之一”定律:水生生态系统中,通 常后一个营养级的生产量只有前一个营养级生产力 的十分之一。
(二)生态系统物质循环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cycling of material):任何 物质或元素被绿色植物吸收利用并沿着食物链在各 个营养层间传递、转化、最终被微生物分解重新回 到环境,然后再次被吸收利用、进入食物链转化和 传递进行再循环,这一通过有机体和无生命环境之 间不断进行的物质循环过程即为生态系统的物质循 环。
2、生态系统的基本观点 平衡是动态的平衡,是指对立的各方(输 入和输出)在数量或质量上相等或相抵。所以 生态平衡是相对平衡,是自然界在长期进化中 建立在各种成分的特征、运动规律及其相互关 系基础上的动态平衡。 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具有其弹性和可塑性。 其自我调节机制依赖于正反馈和负反馈机制的 相互联系和作用。
生态系统自动调节机能 1、同种生物种群密度的调节。 2、不同物种生物种群之间的调节(食物联系进 行调节)。 3、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适应调节。生物从环 境摄取必需的生活物质,环境需要经常补偿其 所输出的物质,两者进行着输入与输出之间的 供需调节。
(三)生态系统的分类
根据环境性质和形态特征分类:
陆地生态系统 淡水生态系统(fresh water ecosystem)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赤道半径 (km)
2440 6050 6378 3395 71400 60000 25400 24750
质量(地 球=1)
0.05 0.82
1 0.11 317.94 95.18 14.63 17.22
体积 (地球 =1)
0.056 0.856 1。00 0.15 1316 745 65.2 57.1
月球 地球 地月系 其他行星
二、太阳和太阳系
太阳:半径约为70×104km,是地球半径的
109倍,体积是地球的130万倍。太阳质量为 1.989×1027t,相当于地球的3.33×104倍。光球 表面温度为5500℃左右,太阳中心温度不低于 1500万℃。它每秒放出来的能量为9.4×1025卡, 到达地球上的只占总量的1/22亿,太阳常数为 8.16J/(cm2.min)。
位置:位于距银河系中心约27000光年、距边缘 23000光年的地方。
大小:直径相当于地球直径的109倍,表面积约 为地球的12000倍,体积约为地球的130×104倍, 质量相当于地球的33.3×104倍。
太阳系:8大行星,50个卫星和至少50万个小行
星,还有少数彗星。
太阳系八大行星概况
名称
水星 金星 地球 火星 木星 土星 天王星 海王星
自 然
有一闪即逝的流星

有拖着长尾的彗星

有星际物质——气体和尘埃
有形式各异、大小不一的
人造天体
哈雷彗星
“哈雷彗星”是第一颗经推算预言必将重新出现而得到证 实的著名的大彗星。它的公转周期为76年。最近的一 次回归是1986年。
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
外层空间 总星系
河外星系 银河系
其它恒星 太阳系
地球距太阳距离适中,得到的热量适宜,温度适中 (15°);质量适中,外壳坚硬,地心引力可吸引 大气和水;低层大气以氮和氧气为主,高层有臭氧, 能吸收绝大部分太阳紫外辐射,使地球上的生物不 致遭到伤害。
因此,地球上有生命孕育的条件。
四 、 地球的圈层构造
内圈 外圈
地核
地幔
地壳

大气圈 球
水圈 表 生物圈 层
平均密 度
5.46 5.26 5.52 3.85 1.33 0.7 1.24 1.66
自转周期
58.6 243 23时56分 24时37分 9时50分 10时14分 24时左右 22时左右
公转周期 已知卫 星数
87.9天 224.7天
1年 1.9年 11.8年 29.5年 84年 164.8年
0 0 1 2 16 21-23 12 2
地理 环境
地球的圈层构造图
地球表层系统的结构
地外系统(核 心学科:天文 学)
地球系统 (地球科 学或地球 系统科 学)
地球表层系统 (地球表层系 统科学,核心 学科:地理科 学)
地球内部系统 (核心学科: 地质科学)
地球表层人文系统 (核心学科:人文地 理学)
地球表层自然系统
(核心学科:自 然 地 理学)
地幔
地壳 软流层
外核
内核
圈层的划分
深度
圈层名称
不连续面
(km)
特征
地壳
莫霍界面 地 上地幔 幔 下地幔 地 外核 古登堡界面 核 内核
1、由岩石组成的固体
外壳
2、厚度不均,大洋部
分薄,大陆部分厚
33
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
流层,这里可能为岩浆
2900
的主要源地 温度、压力和密度
很大
一、内部圈层
1 地壳:大陆地壳平均厚度 约35公里,双层结构(硅铝层和 硅镁层);海洋地壳5-8公里,单层结构(主
4 土壤圈。
一、地球表面的基本特征பைடு நூலகம்
1.太阳辐射集中分布于地表,太阳能的 转化亦主要在地表进行。
2.固态,液态,气态物质同时并存于地 表,使海洋表面成为液-气界面,海底成为液 -固界面,陆地表面成为气-固界面,而沿岸地带 成为三相界面。
3.地球表面具有其特有的,由其本身发展形成的物质和现 象,如生物,风化壳,土壤层等。 4.相互渗透的地表各圈层之间,进行着复杂的物质,能量 交换和循环,并且在交换和循环中伴随着信息的传输。 5.地球表面存在着复杂的内部分异。 6.地球表面是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环境,尽管随着科学 技术的发展,人类已有可能潜入深海或上升至宇宙空间, 但地表仍然是人类活动的基本场所。
和特性,然后进入地球内部,了解其圈层构造,分析其物
质组成、结构特点、运动或变化特性,进而了解地球环境
的涵义、特性和分类。
本章重点:地球环境的圈层构造和特性。
第一节 地球环境的圈层结构与人类关系
一、宇宙和天体
宇宙的科学定义:
宇宙是无比广阔的空间、物质世界 的整体。“上下四方曰宇,往来古
今曰宙” “宇之表无 极,宙之端无穷”
2006年8月24日晚上9点,世界天文联合会在捷克首都布拉 格(东1区)通过决议:冥王星被淘汰,太阳系只有八个行星。
三、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及优越条件
太阳系位于银河系赤道平面上,距银心2.4万光年, 距银盘边缘6.4万光年。
从地球到太阳的平均距离为14,960×104km(称为 一个天文单位)。
要为硅镁层)。
2 地幔:上下两层,上地幔上部的60-250公 里间有软流层,下地幔含铁镍物质。
3 地核:2900至地心,主要为铁镍等物质。
二、外部圈层
1 大气圈:主要由氮、氧、氩等气体组成,氮气 和氧气约占整个大气总体积的99%以上,加上氩 气,三者约占99.96%。根据大气温度垂直变化特 征,将大气圈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 成层和逸散层。 2 水圈:全球的水量约为14亿km3,其中海洋占 了地球全部水量的97%,它们是水圈的主体,其 余的3%则为陆地上的淡水,河流、湖泊、水库、 池塘、沼泽、冰川、地下水等都是水圈的组成部 分。 3 生物圈:主要由生命物质、生物生成性物质和 生物惰性物质三部分组成。

是由各种形态 的物质构成的
物质性 宇宙的特性:
无边无际,
宙 是在不断运动
和发展变化的
无穷无尽。
运动性 宇宙的认识过程:
由表及里,
返璞归真。
天体 :宇宙中各种形体和星际物质的总称,主要的 天体有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
恒星
有星光闪烁的恒星
有绕恒星运动的行星
有圆缺多变的月亮
有轮廓模糊的星云
大家好
第一章 地球环境与生态系统
学 本章内容是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习 的基础内容,从环境来看,虽然我
指 们所讲的环境是针对人类的生存圈

而言的,主要是地球表层,但就整 个宇宙来看,环境是一个同心圈层结构。本章采取由
远及近的方法介绍地球环境,先分析其宇宙环境,着重介
绍地球这个宇宙中既普通有特殊的天体在星际空间的位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