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基基础事故分析与处理案例分析
地基与基础工程事故分析与处理
第二节 地基工程事故原因分析与处 理
纠倾的建筑物视具体情况可采用迫降纠倾法、顶升纠倾法或 综合纠倾法。
4.事故实例 [例2-1]某工厂水电车间基础的扩大托换。 (二)地基失稳造成的 工程事故 1.地基失稳的原因 (1)对必须建于滑坡地区的建筑物和构筑物,出现滑坡失稳,
则影响正常使用。若倾斜不断发展,重心不断偏移,严重的 将引起建(构)筑物倒塌破坏。
(2)墙体产生裂缝。不均匀沉降使砖砌体承受弯曲而导致砌 体因受拉应力过大而产生裂缝。长高比较大的砖混结构,若 中部沉降比两端沉降大可能产生八字裂缝,如图2-6所示;若 两端沉降比中部沉降大则可能产生倒八字裂缝,如图2-7所示。
下一页 返回
第三节 基础工程事故原因分析与处 理
(1)设计方面的原因:基础方案不合理、上部结构复杂、荷 载差异大、建筑物整体刚度差、对地基不均匀沉降较敏感。
(2)地质勘测方面的原因:未经勘测就设计施工;勘测资料 不足、不准、有误等。
(3)地下水条件变化方面的原因:人工降低地下水位;地基 浸水;建筑物使用后,大量抽取地下水等。
地基事故,按其性质可分为地基强度和变形两大类。地基强 度问题引起的地基事故主要表现在地基承载力不足或丧失稳 定性;地基变形问题引起的事故常发生在软土、湿陷性黄土、 膨胀土、季节性冻土等地区。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地基工程事故原因分析与处 理
地基事故发生后,首先应进行认真细致的调查研究,然后根 据事故发生的原因和类型,因地制宜地选择合理的基础托换 方法进行处理。
(4)施工方面的原因:施工顺序及方法不当;大量的不均匀 堆载;人为降低地下水位等。
(二)基础变形事故的处理措施 基础变形事故的处理措施如图2-19所示。
坍塌事故法律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2018年5月,某建筑公司在进行一栋住宅楼的建设过程中,因施工方违规操作导致地基基础不稳,发生了严重的坍塌事故。
事故造成3人死亡,多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高达数百万元。
事故发生后,当地政府高度重视,立即成立了事故调查组,对事故原因进行调查。
经过调查,认定这是一起因违规施工导致的重大责任事故。
二、事故原因分析1. 违规施工:在本次事故中,施工方在施工过程中未严格按照设计图纸和施工规范进行施工,特别是在地基基础施工过程中,未进行必要的地质勘探和地基处理,导致地基基础不稳。
2. 施工管理混乱:施工现场管理混乱,施工人员安全意识淡薄,未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施工。
施工过程中,施工方未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培训,也未对施工现场进行定期检查。
3. 监管不力:在事故发生前,相关部门对施工现场的监管不力,未及时发现和纠正施工方的违规行为。
三、法律责任分析1. 施工方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和《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施工方在施工过程中应当严格按照设计图纸和施工规范进行施工,确保工程质量。
本次事故中,施工方因违规施工导致地基基础不稳,最终导致坍塌事故的发生,应承担主要责任。
2. 监理方责任:监理方在施工过程中应加强对施工现场的监督管理,确保施工质量。
本次事故中,监理方未能及时发现和纠正施工方的违规行为,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3. 监管部门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和《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监管部门应加强对施工现场的监管,确保施工安全。
本次事故中,监管部门监管不力,未能及时发现和纠正施工方的违规行为,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四、案例分析本案中,施工方违规施工是导致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
施工方在施工过程中,未严格按照设计图纸和施工规范进行施工,未进行必要的地质勘探和地基处理,导致地基基础不稳。
同时,施工方在施工管理方面也存在严重问题,施工现场管理混乱,施工人员安全意识淡薄。
监理方在事故中也存在一定的责任。
地基质量事故处理案例
地基质量事故处理案例概述地基质量事故是指在土地开发、基础施工或建筑物使用期间,由于地基质量不合格或施工过程中出现问题而引发的意外事件。
这些事故可能导致严重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环境破坏。
本文将以几个真实的地基质量事故案例为例,介绍它们的处理过程和教训。
案例一:地铁工程地基沉降事故案例描述该案发生在一座正在建设中的地铁工程项目中。
在施工过程中,地铁工程的地基出现了严重的沉降,导致相邻建筑物的倾斜和破坏。
事故发生后,施工方立即停工并启动救援和处理工作。
处理过程1.安全评估:施工方首先对事故现场进行安全评估,确保没有人员受到进一步的威胁。
随后,他们与当地政府和专业机构合作进行详细的地质勘察和结构评估。
2.事故调查:施工方成立了一个专门的调查团队,对事故原因进行了全面调查。
他们发现,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地质勘测不够完善,导致施工在不稳定的地基上进行。
此外,施工方在施工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地基的承载能力,使用了不合适的施工方法和材料。
3.救援和修复:施工方立即开始救援工作,并与受影响的建筑物业主进行沟通。
他们采取了加固措施,确保建筑物的稳定性,并逐步修复地基问题。
4.法律责任:受影响的业主提起民事诉讼,要求施工方承担损失。
最后,施工方与业主达成和解协议,并对受影响的建筑物进行了全面修复和补偿。
教训和启示1.地基质量是地下工程的关键,应进行充分的地质勘测和结构评估,确保施工在稳定的地基上进行。
2.施工过程中,应密切关注地基的沉降和承载能力,及时采取补偿措施,防止地基沉降进一步发展。
3.在地基质量事故发生时,及时停工并启动救援工作,确保人员安全。
4.与受影响的业主保持沟通,及时采取措施修复受损建筑物,减轻损失,并与业主达成和解协议,避免进一步纠纷。
案例二:土地开挖导致地面塌陷事故案例描述该案发生在一个正在进行土地开挖的工地上。
在土地开挖的过程中,突然发生了地面塌陷,导致一辆施工车辆被埋,一名工人被困。
事故发生后,施工方和救援队伍立即展开了抢救工作。
2 地基基础事故解析
事故 处理 措施
1.在沉降大的东侧压入20m左右长的 桩共36根,以减少地基沉降 2.在沉降小的西侧采用钻孔抽水和 掏土,以加大沉降施工中严格控制 沉降速率 3.设置21根保护桩
青海某厂一座水塔50M3,水箱,塔架与基 础均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如图7—19所示, 在水塔建成后发现向南倾斜20.4cm,向东 倾斜9.45cm
建筑工程质量事故案例
地基与基础事故
房屋 倾斜 事故
南京某楼长15.4m,宽13.3m,高17m, 建筑面积1100m2,砖混结构,条形 基础,基底下有2-3m厚的大片石垫 层,在建成后发现房屋向东倾斜。
事故 原因 分析
1.建筑地区属长江漫滩,有厚20m左 右的软粘土层,承载力低,压缩性 高 2.地基开挖后,基底有低洼水塘, 用大片石回填处理,因施工质量问 题,形成东侧垫层厚而沉降大,西 侧垫层薄而沉降小,因而导致建筑 物倾斜。
4 事 故 处 理 4.1 设置降水系统
由于基坑基础开挖到底,工程水文地质情况十 分清除,降水系统采用两阶分层封闭降水。一阶采用 轻型 塑料管井系统,一阶为真空射流轻型井点系统。 轻型塑料管井为∮25mm硬质塑料花管、包塑料纱及纱 布;采用150型钻机成孔下管,管外滤料为粗砂,抽水 泵采用1.0~1.5英寸微型潜水电泵,井距8.0m、井深 11.5m,主要抽降上部粉砂层水。由于地下水流场已经 形成,加之是雨季施工,降水效果不十分理想,砾石 层仍有水流出但水量很小,采用盲沟和局部小井点处 理;而上部真空射流井点系统抽降粉砂层水比较成功。 4.2 固坡、清基 降水对边坡土体稳定起到很大作用,同时又采取放 缓边坡、做好坡面截水等措施。边坡下部结核层及膨 胀土部分采用块石挡墙,墙前设反滤层导水入井。清 基采用边清边换砂的办法,换砂可以起到压重和滤层 作用,有可以减少膨胀对基础的影响。换砂的厚度视 清除厚度而定,一般要求不小于20cm,以完全消除扰 动部分和控制基底高程为准。水塔 倾斜 事故事故 原因 分析
地基与基础工程质量事故分析与处理
第一节 地基工程质量事故分析与处理
1.软弱地基变形特征 (1)沉降大而不均匀 软土地区大量沉降观测资料统计表明,砖墙承 重的混和结构建筑,如以层数表示地基受荷大小,则三层房屋的沉 降量较小,四层房屋的沉降量较大,五层至六层则更大。
图2-5 某建筑物沉降随时间衰减曲线
第一节 地基工程质量事故分析与处理
测定,其天然含水率达到65%~75%,这种淤泥质的容许承 载力为40~50KPa,而原设计竟错误采用100~120kPa,差 2.5倍。
•
由于基础出现了严重的持续不断的不均匀沉降,使本
来配筋严重不是、截面过小的梁柱构件产生日益增大的附
加应力,开始是构件出现多处明显裂缝,最后是底层某些
最薄弱的柱子首先达到极限受力状态,其所受荷载转递给 其他底层柱,经过连锁反映,在瞬间全部结构发生破坏, 导致整幢房屋一塌到底
建筑工程质量事故分析 第2版
第二章 地基与基础工程质量事故分析与处理
第一节 地基工程质量事故分析与处理 第二节 基础工程质量事故分析与处理 第三节 工程实例分析
第一节 地基工程质量事故分析与处理
一、建筑工程地基事故类别及特征 建筑物事故的发生,不少与地基问题有关。 (一)地基失稳事故
图2-2 加拿大特朗斯康谷仓的地基事故
第一节 地基工程质量事故分析与处理
4.强夯地基质量事故的原因 二、地基工程事故原因分析 (一)地质勘察问题 (1)地基勘察工作欠认真,所提供的土体性质指标及地基承载力不确 切 例如某办公楼,设计之前仅作简易触探,而设计者又按勘察报 告提出的偏高土力学指标进行设计。 (2)地质勘察时,钻孔间距太大,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地基的实际情 况 在丘陵、山坡地区的建筑中,由于这个原因造成的事故实例比 平原地区多。
施工现场施工质量事故的案例分析与教训
施工现场施工质量事故的案例分析与教训一、引言施工现场施工质量事故是指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发生的由于施工质量问题导致的意外事件。
这些事故不仅会给施工工人的生命安全带来威胁,还会给工程质量和进度造成严重影响,给相关方带来经济损失。
因此,通过案例分析和总结教训,能够有效地提高施工现场的施工质量,降低事故的发生率。
二、案例分析1. 案例一:建筑工地高处坠落事故在某建筑工地上,一名工人在高处作业时失足坠落,导致严重受伤。
经过调查,发现该事故的原因是施工现场没有搭建安全的脚手架和安全网,同时工人也没有配备防坠落设备,并且未经过相关的安全培训。
2. 案例二:地基基础施工事故在某地基基础施工过程中,因为施工人员对土壤力学性质不了解,导致在施工中使用了错误的基础设计方案。
结果在工程验收时发现地基出现明显的沉降和变形,需要重新进行地基处理,并产生了较大的经济损失。
三、案例教训1. 加强安全管理施工现场施工质量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安全管理不到位。
应严格落实安全规章制度,搭建安全保护措施,明确各岗位职责,确保施工现场的安全。
2. 提高工人技能案例一的事故中,发现工人缺乏安全培训,也没有配备防坠落设备。
因此,加强工人的技能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是防止类似事故发生的重要手段。
3. 强化质量监控案例二的事故是由于对土壤力学性质了解不足导致的,说明工程质量监控不到位。
加强对施工现场环境和材料的监测,确保施工的合理性和质量,对预防施工质量事故具有重要意义。
四、教训总结与启示通过对施工现场施工质量事故的案例分析,我们能够总结出以下教训与启示:1. 安全第一,加强安全管理措施,确保施工现场的人身安全。
2. 提高工人技能培训,加强对施工技术和操作规范的培训教育,提高工人安全意识。
3. 加强质量监控,对施工材料和工程环境进行监测和检测,确保施工的合理性和质量。
4. 学习案例中的经验教训,不断完善施工质量管理体系,减少类似事故的发生。
地基基础事故分析与处理案例分析
地基基础事故分析与处理案例分析
1、工程概述
北京百盛大厦二期工程,基坑深15米,采用桩锚支护,钢筋混泥土灌注桩直径为800mm,桩顶标高-3.0m,桩顶设一道钢筋混泥土圈梁,圈梁上做3m高的挡土砖墙,并加钢筋混泥土结构柱。
在圈梁下2m处设置一层锚杆,用钢腰梁将锚杆固定,其实锚杆长20m,角度15度到18度,锚筋为钢绞线。
该场地地质情况从上到下依次为:杂填土,粉质粘土,粘质粉土,粉细砂,中粗砂,石层等。
地下水分为上层滞水和承压水两种。
基坑开挖完毕后,进行底版施工。
一夜的大雨,基坑西南角30余根支护桩折断坍塌,圈梁拉断,锚杆失效拔出,砖护墙倒塌,大量土方涌入基坑。
西侧基坑周围地面也出现大小不等的裂缝。
2、事故分析
2.1锚杆设计的角度偏小,锚固段大部分位于粘性土层中,使得锚固力较小,后经验算,发现锚杆的安全储备不足。
2.2持续的大雨使地基土的含水量剧增,粘性土体的内摩擦角和粘聚力大大降低,导致支护桩的主动土压力增加。
同时沿地裂缝(甚至于空洞)渗入土体中的雨水,使锚杆锚固端的摩阻力大大降低,锚固力减小。
2.3基坑西南角挡土墙后滞留着一个老方洞,大量的雨水从此窜入,对该处的支护桩产生较大的侧压力,并且冲刷锚杆,使锚杆
失效。
3、事故处理
事故发生后,施工单位对西侧桩后出现裂缝的地段紧急用工字钢斜撑支护的圈梁,阻止其继续变形。
西南角塌方地带,从上到下进行人工清理,一边清理边用土钉墙进行加固。
房屋建筑工程质量事故分析与处理案例204页案例分析
事故 原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分析
施工缝留在梁端剪力最大部位;
施工缝处混凝土强度等级显然不满足设计要求, 甚至不足C10,严重影响梁端抗剪能力和粘着力 强度;
新旧混凝土无法连接。
将梁端混凝土用工小心地凿成如图2.27乙所示形状, 并将部分预制楼板,以加强梁端的抗剪能力。
事故 处理 措施
混凝 土受 腐蚀 事故 案例
因此,可以认为与大气接触的楼板上面受干燥 空气和强风的影响成为产生较多失水收缩裂纹 的主因,而曾受模板保护的楼板下面这种失水 收缩裂纹会比较少一点。经过对灌注楼板是预 留的试块和对楼板承载能力进行试验,均能达 到设计要求。
这说明具有失水收缩的混凝土初期裂纹对楼板 的承载力并无影响。但是为了建筑物的耐久性, 还应使用树脂注入法进行补强。
事故 原因 分析
混凝土灌注高度太高。7m多高的柱子 在模板上未留灌注混凝土的洞口,倾 倒混凝土时未用串筒、留管等设施, 违反施工验收规范中关于“混凝土自 由倾落高度不宜超过2m”及“柱子分段 灌注高度不应大于3.0m”的规定,使混 凝土在灌注过程中已有离析现象。
灌注混凝土厚度太厚,捣固要求不严。 施工时未用振捣棒,而采用6m长的木 杆捣固,并且错误地规定每次灌注厚 度以一车混凝土为准(约厚40cm), 灌注后捣固30下即可。此规定违反了 施工验收规范中关于“柱子灌注厚度 不得超过20cm”的界限。
混凝 土
初期 收缩 事故 案例
某办公楼为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在 达到预定混凝土强度拆除楼板模板时,发 现板上有无数走向不规则的微细裂纹,如 图2.16所示。裂缝宽0.05~0.15mm,有时 上下贯通,但其总体特征是板上裂纹多于 板下裂纹
事故 原因 分析
及
《地基基础工程事故》PPT课件说课讲解
第二节 典型地基基础事故分析P12-23
基础质量事故分类:
根据事故发生部位分
地基事故 基础事故
天然地基事故 人工地基事故
深基础事故 浅基础事故
筏基础事故 桩基础事故
根据事故原因分
勘察事故 设计事故,施工技术事故
施工管理事故
根据事故性质分
承载力事故 基础沉降事故,边坡失稳
事故 基础震害事故 基础冻害事故
4)、设计荷载不准确,计算错误。 案例2-9 基础承台厚度严重不足,柱把承台挿穿,
整体倒塌。
二)、施工原因 P11 1)不按图纸施工 案例2-10 悬挑地梁未虚铺,基底压力不均
整体严重倾斜。
2)不按技术操作规程施工 案例2-11 灌注桩浇筑长度严重不足,桩承载力不
足,结构严重下沉。
案例2-12 基础断面太小,沉降严重,山墙 倾斜开裂。
后 变 更 的 桩 严 重 失 稳 好 像 分 散 的 多 根 筷 子 插 在 稀 饭 里
后 变 更 的 桩饭里
结束
上海锦江饭店
上海锦江饭店是一 家有着七十多年历 史的著名的五星级 花园式饭店。见证 过无数次重大历史 事件.毗邻淮海路 商业圈、距新天地 步行仅10分钟路 程。开业至今已接 待过500多位国家 元首和政府首脑, 见证过无数次重大
历史事件。
案例2-18 意大利比萨斜塔
案例2-19 南京内燃机实验室不均匀 沉降事故
三、桩基础事故
可分为:预制桩事故和灌注桩事故。
预制桩沉桩事故有——桩入土深度不够、桩 位偏移、桩身倾斜、最后贯入度大、桩头击 碎、桩身击断、桩身被桩周土体涌起。
灌注桩施工质量事故——缩颈、断桩、夹泥 混凝土充盈系数小。
案例2-20 武汉市江岸区汉口桥苑新村18层 住宅楼爆破拆除事故。P22
地基事故案例[1]
软土地基事故案例分析杨光华地基软弱下卧层的问题案例1:案情:某九层框架建筑物,建成不久后即发现墙身开裂,建筑物沉降最大达58cm,沉降中间大,两端小,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什么?目前情况如何处理?这是大家关心的问题。
进一步了解发现,该建筑物是一箱基基础上的框架结构,原场地中有厚达9.5~18.4m厚的软土层、软土层表面为3~8m的细砂层,地质剖面见图1。
设计者在细砂层面上回填砂石碾压密实,然后把碾压层作为箱基的持力层。
在开始基础施工到装饰竣工完成的一年半中,基础最大沉降达58cm,由于沉降差较大,造成了上部结构产生裂缝。
如图2所示。
图1原因:该案例产生过大沉降并影响上部结构安全,关键原因是对地基承载力的认识不够完整。
地基承载力是取决于基础应力影响所到的受力范围,不仅仅是基础底附近的土体承载力。
同时,地基承载力应包含两层内容,一是地基强度稳定,二是地基变形。
本工程基础长×宽为60×20m,其应力影响到地基下部的软土层,在上部结构荷载作用下软土产生固结沉降,随着时间的增长,沉降逐步发展,预计总沉降量会达约100cm,目前沉降量约为总沉降量的60%。
由于沉降量过大,沉降不均匀,同时上部结构刚度也不均匀,从而在结构刚度突变处产生了裂缝。
图2处理:该工程必须要对地基进行加固处理,加固采用静压预制砼桩方案。
但设计时要考虑桩土的共同作用,同时充分考虑目前地基已承担了部分荷载,加固桩只需承担部分荷载即可,而不必设计成由加固桩承担全部荷载,从而达到节省的目的。
启示:1、地基的承载力要考虑下卧软土层的承载力,地基设计应要进行沉降计算,尤其是场地存在软弱土层的地基,必须要进行沉降验算。
2、这种地基的加固设计应考虑已有土体先发挥作用,已承担了部分荷载的特点,设计的加固桩与地基共同作用承担部分荷载,从而达到更经济合理的设计。
某水厂水池群地基处理案例2一、工程概况某水厂各水池平面布置如图1所示,水池建成后进行充水使用,当充水一段时间后,发现水池产生较大沉降,典型沉降如图2所示。
地基与基础工程事故分析与处理
第二章 地基与基础工程事故分析与处理第一节 地基工程质量事故分析与处理一、建(构)筑物对地基的要求1.地基承载力或稳定性问题地基承载力或稳定性问题是指地基在建(构)筑物荷载(包括静、动荷载的各种组合)作用下能否保持稳定。
若地基承载力不能满足要求,在建(构)筑物荷载作用下,地基将会产生局部或整体剪切破坏,影响建(构)筑物的安全与正常使用,甚至造成建(构)筑物的破坏。
天然地基承载力的高低主要与土的抗剪强度有关,也与基础形式、大小和埋深有关。
边坡稳定也属于这类问题。
2.沉降、水平位移及不均匀沉降问题在建(构)筑物的荷载(包括静、动荷载的各种组合)作用下,地基将产生沉降、水平位移以及不均匀沉降。
若地基变形(沉降、水平位移、不均匀沉降)超过允许值,将会影响建(构)筑物的安全与正常使用,严重的将造成建(构)筑物破坏。
其中不均匀沉降超过允许值造成的工程事故比例最高,特别在深厚软粘土地区。
天然地基变形大小主要与荷载大小和土的变形特性有关(见图2-1),也与基础型式有关。
3.渗透问题渗透问题主要分两类:一类是堤坝蓄水构筑物地基渗流量超过其允许值时,其后果是造成较大水量损失,甚至蓄水失败;另一类是地基中水力比降超过其允许值时,地基土会因潜蚀和管涌产生破坏,严重的将导致建(构)筑物破坏。
天然地基渗透问题主要与地基中水力比降和土的渗透性有关。
二、建筑工程地基事故类别及特征建筑物事故的发生,不少与地基问题有关。
而地基工程事故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勘察、设计、施工不当或环境和使用情况改变而引起的。
其最终反映是产生过量的变形或不均匀变形,从而使上部结构出现裂缝,倾斜,削弱和破坏了结构的整体性、并影响到建筑物的正常使用。
严重者,地基失稳,导致建筑物倒塌。
地基事故可分为天然的地基事故和人工地基事故两大类。
无论是天然地基上事故还是人工地基上事故,按其性质都可概括为地基强度和变形两大问题。
地基变形问题引起的地基事故常发生软土、湿陷性黄土、膨胀土、季节性冻土等地区。
基础施工工程事故案例(3篇)
第1篇一、事故背景某市地铁工程是一项重要的城市交通基础设施项目,于2018年开始施工。
工程分为多个标段,其中标段A的基础施工由某基础工程公司负责。
在施工过程中,于2019年5月发生了一起基础施工事故。
二、事故经过2019年5月,某基础工程公司在标段A进行地铁车站基础施工。
该车站采用明挖法施工,基础为钢筋混凝土结构。
在基础施工过程中,由于施工人员操作不当,导致基础钢筋笼发生倾斜,造成基础钢筋笼与模板间隙过大,导致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出现大量漏浆现象。
事故发生后,项目部立即组织人员进行抢险,但由于事故原因复杂,抢险工作进展缓慢。
经过调查,发现事故原因如下:1. 施工人员未严格按照设计图纸和施工规范进行操作,导致基础钢筋笼安装过程中出现偏差。
2. 施工现场管理混乱,施工人员安全意识不强,未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施工安全。
3. 施工单位对施工人员培训不到位,导致施工人员操作技能水平低下。
三、事故处理及原因分析1. 事故处理事故发生后,项目部立即采取以下措施:(1)立即停止事故部位施工,进行全面检查,确保其他部位施工安全。
(2)对事故原因进行调查,查明责任,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严肃处理。
(3)加强施工现场管理,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2. 原因分析(1)施工人员操作不当:施工人员未严格按照设计图纸和施工规范进行操作,导致基础钢筋笼安装过程中出现偏差。
(2)施工现场管理混乱:施工现场管理混乱,施工人员安全意识不强,未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施工安全。
(3)施工单位对施工人员培训不到位:施工单位对施工人员培训不到位,导致施工人员操作技能水平低下。
四、事故教训及预防措施1. 事故教训(1)加强施工现场管理,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2)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确保施工安全。
(3)加强对施工项目的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和纠正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隐患。
2. 预防措施(1)加强施工现场安全管理,严格执行操作规程。
(2)加强施工人员培训,提高其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
第一次作业 地基事故案例分析
广东省内:1、工程概况:6月24日,广西百色因为连续暴雨引起地质灾害,导致田林县城绕城路楼房接连倒塌。
事故分析:房屋既有地基基础不牢固。
2、工程概况:1992年11月16日,广东佛山市石湾东兴陶瓷厂球磨车间倒塌案例。
事故分析:倒塌的主要原因是由桩基破坏造成的。
在没有地质勘察资料的情况下,仅参考邻近建筑的勘察报告,盲目设计。
3、工程概况:广东龙川县老隆镇开发区住宅楼倒塌案例。
该楼位于龙川县老隆镇二渡河开发区,为七层砖混结构,建筑面积为737m2。
1997年3月18日23时30分倒塌,造成死亡8人,重伤1人的重大事故。
事故分析:倒塌的原因是该楼的基础被邻近工程开挖时掏空造成的4、工程概况:广东海康县海康大旅店倒塌案例。
工程坐落在湛江市通海南岛的公路旁,雷城镇西湖塘畔的稻田边上,是一座新建的公共建筑,当时是当地最高、标准最好的一栋大楼。
在进行装饰施工收尾阶段,于1982年5月3日倒塌,七层大楼一塌到底,造成一次死亡4人,重伤1人,经济损失严重的重大事故。
事故分析:倒塌的原因是结构计算错误,更确切地说是未经结构计算,只是一幢貌似框架结构的高级宾馆而已。
此工程的结构设计,因设计者不具备相应的结构知识,错误计算出来的数据,远远达不到建筑物实际荷载的需要。
由于基础出现了严重的持续不断的不均匀沉降,使本来配筋严重不是、截面过小的梁柱构件产生日益增大的附加应力,开始是构件出现多处明显裂缝,最后是底层某些最薄弱的柱子首先达到极限受力状态,其所受荷载转递给其他底层柱,经过连锁反映,在瞬间全部结构发生破坏,导致整幢房屋一塌到底。
5、工程概况:2007年6月15日,全长1675.2米的广东九江大桥坍塌200米,桥上4辆汽车与2名施工人员坠入河中,共造成8人死亡。
事故分析:经调查,包括石桂德在内的各方都认定,惨剧是作为船长的石桂德驾驶“南桂机035”船,撞到大桥桥墩将桥撞塌。
广东省外:1、工程概况:南京内燃机实验室位于江苏工学院院内,建筑面积1140平方米。
工程施工真实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某住宅小区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占地面积约100亩,总建筑面积约20万平方米。
该项目于2015年6月开工,2017年10月竣工。
在施工过程中,地基基础工程出现重大事故,导致项目延期交付,经济损失严重。
二、事故经过1. 地基处理:该项目采用桩基础,设计桩径为600mm,桩长15m。
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桩基施工,但在施工过程中,部分桩基出现倾斜、断裂等现象。
2. 事故原因分析:经过调查,发现事故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地质勘察不准确:在施工前,地质勘察单位未能准确判断场地地质情况,导致桩基设计不合理。
(2)施工管理不善: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未能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施工,如桩基施工过程中,未能及时发现并处理桩基倾斜、断裂等问题。
(3)材料质量不合格:部分桩基材料质量不合格,如钢筋、混凝土等,导致桩基强度不足。
3. 事故处理及损失:事故发生后,施工单位立即停止施工,对事故原因进行调查,并采取以下措施:(1)重新进行地质勘察,调整桩基设计。
(2)对已施工的桩基进行加固处理。
(3)更换不合格材料,确保桩基质量。
由于事故处理需要一定时间,导致项目延期交付。
同时,事故处理过程中,施工单位、勘察单位等相关方承担了经济损失,包括加固处理费用、工期延误损失等。
三、案例分析1. 地质勘察的重要性:本案例中,地质勘察不准确是导致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地质勘察是基础工作,必须确保其准确性,为后续施工提供可靠依据。
2. 施工管理的重要性: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必须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施工,及时发现并处理问题,确保工程质量。
3. 材料质量的重要性:材料质量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关键。
施工单位必须选用合格的材料,确保工程顺利进行。
四、结论本案例揭示了工程施工过程中,地质勘察、施工管理、材料质量等因素对工程质量的重要性。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相关各方应高度重视这些问题,确保工程质量,避免类似事故再次发生。
常见地基与基础工程缺陷事故案例分析
常见地基与基础工程缺陷事故案例分析摘要:本文结合实际工程案例,分析常见地基与基础工程事故发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处理措施。
关键词:地基基础;缺陷事故;案例分析地基与基础工程属于地下隐蔽工程,其位于地面以下,存在着储多的不安全因素,建筑工程竣工之后,难以全面了解其状况,在建筑物使用期间出现的事故苗头又很难察觉,一旦发生事故则难以补救,甚至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地基与基础工程事故发生的原因很多,可能是因勘察、设计、施工及使用功能变更等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
在这些因素中,某些因素会引起突发事故,而另一些因素则可能由于消耗性逐渐发生而导致事故,从安全上讲,突发事故是危险的。
困此,对地基与基础工程事故进行分析并采取有效的防止措施,是一个值得重视的课题。
同时,研究并探讨地基与基础工程事故发生的原因,探究其所具有的普遍性、地方性和经验性,从中吸取经验教训,是建筑工程技术人员不断积累知识财富的途径。
1.桩基础工程质量造成的缺陷事故当场地土质很差,不能作为天然地基,或上部荷载太大,无法采用天然地基,或要严格控制不同部位的沉降时,常用桩基础解决这些问题。
若考虑桩穿越软弱土层时能加固天然地基,则桩构成人工地基(如灰土、砂石等挤土桩);若考虑通过桩将上部结构荷载传给坚硬土层,则桩成为深基础;所以桩在地基土中的工作机制是非常复杂的,特别是采用机械成孔灌注桩施工时,往往由于无法直接洞察桩孔的成孔及混凝土浇捣过程而导致质量事故的发生。
事故实例:某21层商住两用综合楼采用泥浆护壁机械冲孔灌注桩。
主楼部分65根,直径为Φ1000 mm;辅楼部分23根,直径为Φ800 mm。
设计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分别为5820kN和3800kN,设计桩长最深36m,要求进入较完整石灰岩层不少于lm。
桩顶混凝土应浇筑至设计桩顶标高以上0.5-0.8m。
施工采用CZ-30 型冲孔灌注桩桩机,正循环泥浆护壁冲孔,接导管水下浇筑混凝土成桩。
该场地土层自上而下为:填土:未经压实的亚黏土,厚3-6m;淤泥:软流塑状,高压缩性,厚2-4m;淤泥质土:软塑,高压缩性,厚4-6m;可塑性黏土及少量砂层:厚3-5m;⑤破碎石灰岩:岩体破碎、孔洞较多,厚2-9 m;溶洞:填充物主要为黄色可塑性粘土,厚0.8-5m;较完整石灰岩:厚6-8 m。
桩基工程施工事故案例
桩基工程施工事故案例一、事故概况某地某施工工地,正在进行桩基工程施工。
在进行桩基灌注桩施工时,发生了一起严重事故。
事故发生的时间为当地时间2022年7月12日上午10点。
整个施工工地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大量工人和设备正在加班加点进行工作。
突然间,一根桩基灌注桩失去了控制,向着周围的工人和设备滚落过去,导致了多人受伤,甚至有人被压伤的情况发生。
事故发生后,施工现场一片混乱,紧急救援人员赶到现场进行救援,并将伤者紧急送往医院救治。
二、事故原因分析1. 设备故障事故发生时,当地正值夏季高温季节,天气炎热,工程施工高强度进行,设备长时间运转,极易发生故障和损坏。
在事故现场调查中发现,导致桩基灌注桩失去控制滚落的原因之一是设备故障。
施工现场使用的桩基灌注桩设备由于长时间运转导致部分零件出现故障,失去了对桩基灌注桩的控制能力,最终导致了事故的发生。
2. 人为原因除了设备故障外,人为原因也是此次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桩基工程施工中,操作人员的操作技能和经验对工作的安全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事故发生前的调查中发现,操作人员在操作过程中疏于检查设备,没有及时发现设备故障迹象,导致了设备损坏。
此外,操作人员在操作时未能正确判断桩基灌注桩的稳定性,没有及时停止操作,导致了灌注桩失去控制的情况发生。
3. 管理不善此次事故的发生也与工地管理不善有关。
在桩基工程施工中,施工现场的管理尤为重要,需要统一指挥,合理分工,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确保施工过程的安全性。
然而,在此次事故发生时,施工现场管理混乱,没有建立严格的安全管理制度,工地相关人员缺乏安全意识,对施工安全重视不够,导致了施工事故的发生。
三、事故给施工带来的影响此次桩基工程施工事故给整个工地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首先是人员伤亡,多名工人在事故中受伤,其中有的伤势严重,需要长时间的治疗和康复。
其次是设备损坏,事故导致的设备损坏情况严重,损失惨重,给公司带来了重大经济损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基基础质量事故分析与处理案例
案例1
1 工程概述
北京百盛大厦二期工程,基坑深15米,采用桩锚支护,钢筋混泥土灌注桩直径为800mm,桩顶标高—3.0m,桩顶设一道钢筋混泥土圈梁,圈梁上做3m高的挡土砖墙,并加钢筋混泥土结构柱。
在圈梁下2m处设置一层锚杆,用钢腰梁将锚杆固定,其实锚杆长20m,角度15度到18度,锚筋为钢绞线。
该场地地质情况从上到下依次为:杂填土,粉质粘土,粘质粉土,粉细砂,中粗砂,石层等。
地下水分为上层滞水和承压水两种。
基坑开挖完毕后,进行底版施工。
一夜的大雨,基坑西南角30余根支护桩折断坍塌,圈梁拉断,锚杆失效拔出,砖护墙倒塌,大量土方涌入基坑。
西侧基坑周围地面也出现大小不等的裂缝。
2 事故分析
2.1 锚杆设计的角度偏小,锚固段大部分位于粘性土层中,使得锚固力较小,后经验算,发现锚杆的安全储备不足。
2.2 持续的大雨使地基土的含水量剧增,粘性土体的内摩擦角和粘聚力大大降低,导致支护桩的主动土压力增加。
同时沿地裂缝(甚至于空洞)渗入土体中的雨水,使锚杆锚固端的摩阻力大大降低,锚固力减小。
2.3 基坑西南角挡土墙后滞留着一个老方洞,大量的雨水从此窜入,对该处的支护桩产生较大的侧压力,并且冲刷锚杆,使锚杆失效。
3 事故处理
事故发生后,施工单位对西侧桩后出现裂缝的地段紧急用工字钢斜撑支护的圈梁,阻止其继续变形。
西南角塌方地带,从上到下进行人工清理,一边清理边用土钉墙进行加固。
案例2
1 工程概况
某渔委商住楼为322层钢筋混凝土框筒结构大楼,一层地下室,总面积23150平方米。
基坑最深出(电梯井)-6.35M
该大楼位于珠海市香洲区主干道凤凰路与乐园路交叉口,西北两面临街,南面与市粮食局5层办公楼相距3~4M,东面为渔民住宅,距离大海200M。
地质情况大致为:地表下第一层为填土,厚2M;第而层为海砂沉积层,厚7M;第三层为密实中粗砂,厚10M;第四层为黏土,厚6M;-25以下为起伏岩层。
地下水与海水相通,水位为-2.0M,砂层渗透系数为K=43.2~51.3m/d。
2 基坑设计与施工
基坑采用直径480MM的振动灌注桩支护,桩长9M,桩距800MM,当支护桩施工至粮食局办公楼附近时,大楼的伸缩缝扩大,外装修马赛克局部被振落,因此在粮食局办公楼前作5排直径为500MM的深层搅拌桩兼作基坑支护体与止水帷幕,其余区段在震动灌注桩外侧作3排深层搅拌桩*(桩长11~13M,相互搭接50~100MM),以形成止水帷幕。
基坑的支护桩和止水桩施工完毕后,开始机械开挖,当局部挖至-4M时,基坑内涌水涌砂,坑外土体下陷,危及附近建筑物及城市干道的安全,无法继续施工,只好回填基坑,等待处理。
3 事故分析
止水桩施工质量差是造成基坑涌水涌砂的主要原因。
基坑开挖后发现,深层搅拌止水桩垂直度偏差过大,一些桩根本没有相互搭接,桩间形成缝隙、甚至为空洞。
坑内降水时,地下水在坑内外压差作用下,穿透层层桩间空隙进入基坑,造成基坑外围水土流失,地面
塌陷,威胁临近的建筑物和道路。
另外,深层搅拌桩相互搭接仅50MM,在桩长13M的范围内,很难保证相临的完全咬合。
从以上分析可见,由于深层搅拌桩相互搭接量过小,施工设备的垂直度掌握不好,致使相临体不能完全弥合成为一个完整的防水体,所以即使基坑周边作了多排(3~5排)搅拌,也没有解决好止水的问题,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4 事故处理
4.1采用压力注浆堵塞桩间较小的缝隙,用棉絮包海带堵塞桩间小洞。
用砂白为堰堵砂,导管引水,局部用灌注混凝土的方法堵塞桩间大洞。
4.2在搅拌桩和灌注桩桩顶做一到钢筋混凝土圈梁,增加支护结构整体性。
4.3在基坑外围挖宽0.8M、深2.0M的渗水槽至海砂层,槽内填碎石,在基坑降水的同时,向渗水槽回灌,控制基坑外围地下水位。
通过采取以上综合处理措施,基坑内涌砂涌水现象消失,基坑外地面沉陷得以控制,确保了相临建筑物和道路的安全。
案例3
1 工程概况
温州某工程位于市心十字路口,基坑平面呈“L”形,开挖深度5.75M。
该工程地面以下为流塑状淤泥土,厚达25M以上。
支护结构采用悬臂式钻孔浇桩,桩径600,桩长15M,间距1000,桩顶作300高钢筋混凝土圈梁。
该工程土方从中间向两端开挖,土方挖至1/3时,靠近马路一侧的支护桩整体倾斜,最大桩顶位移达750MM,压顶圈梁多处断裂,人行道大面积塌陷,靠近支护桩的14根工程桩(Φ800的钻孔灌注桩)也随之断裂内移,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2 事故分析
2.1 设计参数选择不当。
设计计算时选用固结排水剪强度指标,这对于没有任何降排水措施的淤泥土质土,该参数的选择显然偏大,从而使得支护结构设计的安全储备过小,甚至于危险。
一般对淤泥土中支护结构计算宜选用直剪或不排水三轴试验所提供的强度指标,如勘察单位没提供该数数据,对应固结排水剪的张度指标进行修正。
2.2由于淤泥图渗透性较差,故设计时没考虑止水措施,且间距过大(桩间净距400MM)。
尽管淤泥土的渗透性很小,但流塑状的淤泥土在渗透水压的作用下,极易造成“流土”现象。
从本工程支护桩外人行道大面积下陷的现象分析,土方开挖过程中产生大量流土(坑底隆起)。
工程桩的断裂主要是由于土体的滑坡所造成。
2.3施工单位考虑带原支护桩设计采用悬臂结构不安全,在土方开挖到一半深度时用现有的型钢作临时支撑,但支撑长细比过大(截面尺寸400MM×400MM,长17M),造成支撑受压后失稳,没有起到相应的作用。
3 事故处理
该工程采取以下措施进行补救:
将底板分三块施工,留两条垂直工缝,施工缝处设计钢板止水带,已开挖部分先清理后浇筑板底,然后再开挖另外两块土方,避免坑底土体暴露时间过长。
对于后开挖的部分,在-2.5M处设钢筋混凝土圈梁一道,然后每隔6M左右设一道型钢支撑,并设连系杆控制长强比,防止失稳,两端部设钢筋混凝土角撑。
南边及东边均有旧建筑,距离约有8M,为防止桩间挤土面危害旧房,在围护桩外打2排Φ600水泥搅拌桩用于汁水挡土,水泥掺量13%,并掺加2%的石膏快凝。
对于断裂的工程桩,采用沉井作围护下挖至断裂处,清理上部断桩后用高一等级混凝土接至设计标高,并在施工时随时注意观察坑底有无涌土或隆起现象。
经过以上措施,该地下室工程得以顺得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