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仪式观:一种独特的研究方法

合集下载

传播是信息的传递,还是一种仪式关于传播“传递观”与“仪式观”的讨论

传播是信息的传递,还是一种仪式关于传播“传递观”与“仪式观”的讨论

传播是信息的传递,还是一种仪式关于传播“传递观”与“仪式观”的讨论一、本文概述传播,作为人类社会的基本行为之一,一直以来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在探讨传播的本质时,有两种主要的观点:一种是“传递观”,认为传播主要是信息的传递;另一种是“仪式观”,则强调传播是一种社会交往的仪式。

这两种观点在传播学领域中各有其影响力和支持者,对于理解传播现象和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围绕“传递观”与“仪式观”展开讨论,旨在深入探讨传播的本质和功能。

我们将对“传递观”进行解析,阐述其核心观点和理论依据,分析其在信息传播中的应用和影响。

接着,我们将探讨“仪式观”的内涵和特征,阐述其在社会交往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对两种观点进行比较和反思,探讨它们的优劣和适用范围。

通过本文的讨论,我们希望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传播的本质和功能,揭示传播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我们也希望为未来的传播学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推动传播学领域的发展和创新。

二、传播“传递观”的解析在传播学理论中,“传递观”是一种传统的、具有深远影响的理解方式。

它认为传播主要是信息的传递过程,即信息从发送者通过某种媒介传递到接收者。

这种观点在早期的传播学研究中占据主导地位,它关注的是信息的准确传递和接收,以及媒介在信息传递中的效率问题。

从“传递观”的角度来看,传播者被视为信息的掌控者和发布者,他们负责将信息编码后传递给受众。

而受众则是信息的接收者,他们通过解码信息来理解发送者的意图。

这种模式下,传播过程被视为线性的、单向的,信息从传播者流向受众,形成一个清晰的路径。

“传递观”强调了信息传递的功能性和效率性。

它认为,传播的主要目的是让受众接收到准确的信息,并尽可能减少信息传递过程中的噪音和干扰。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传播者需要对信息进行精心选择和编码,以确保信息的清晰度和准确性。

同时,他们还需要选择合适的媒介和传播渠道,以确保信息能够迅速、广泛地传播给受众。

从“传播仪式观”看2017年媒体新年献词

从“传播仪式观”看2017年媒体新年献词

58从“传播仪式观”看2017年媒体新年献词王尚武(河北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摘 要:新年献词是媒体充满仪式感的新闻实践。

而詹姆斯·凯瑞提出的“传播仪式观”理论,为新年献词的解读提供了一个较为新颖的视角。

在此基础上,采用文献分析的方法,对本年度媒体新年献词做出解析和点评,一方面便于受众深入把握文本的意义,另一方面也可帮助新年献词写作者避免“模式化”或“平庸化”的误区。

关键词:传播仪式观;新年献词;意义;价值空间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3-0058-02收稿日期:2017-02-20作者简介:王尚武,男,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新闻业务研究。

新年献词是一种历久弥新的仪式性书写。

从1949年开始,《人民日报》在69年的时间里坚持发表新年献词的传统;而在千禧年前后,《南方周末》极具特色的新年献词传达着温暖人心的时代强音。

到今天,元旦当日各媒体隆而重之推出的新年献词已经成为一种备受关注的“仪式”和“景观”。

基于此,将每年度国内主要媒体的新年献词置于传播仪式观的视角下加以观察,具有独特的意义。

一、传播仪式观:传播学研究的新领域美国传播学者詹姆斯·凯瑞在其著作《作为文化的传播》中,将“传播”的定义分为两大类:传播的传递观和传播的仪式观[1]。

对照长期占据美国传播学界主流的传递观,凯瑞指出传播仪式观“并非指信息在空中的传散,而是指在时间上对一个社会的维系;不是分享信息的行为,而是共享信仰的表征”[1]。

凯瑞把仪式观中传播一词的原型隐喻为一种“以团体或共同的身份把人们吸引到一起的神圣典礼”,并最终判断“传播的起源和最高境界,并不是智力信息的传递,而是建构并维系一个有秩序、有意义、能够用来支配和容纳人类行为的文化世界”[1]。

关于仪式的概念,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认为仪式是指宗教活动中“某些明确的行为方式”,是对信仰表达和强化的手段[2]。

如何理解“媒介事件”和“传播的仪式观兼评《媒介事件》和《作为文化的传播》

如何理解“媒介事件”和“传播的仪式观兼评《媒介事件》和《作为文化的传播》

如何理解“媒介事件”和“传播的仪式观兼评《媒介事件》和《作为文化的传播》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媒介事件”和“传播的仪式观”这两个核心概念,并通过兼评詹姆斯·凯瑞的《作为文化的传播》和丹尼尔·戴扬的《媒介事件》两部经典著作,揭示媒介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对文化传播的影响。

文章首先界定了“媒介事件”和“传播的仪式观”的内涵,分析了它们在理论层面的联系与区别。

接着,通过对比两部著作的观点,本文探讨了媒介事件作为特定类型的传播活动,如何在特定时间、空间内吸引人们的注意,成为共享的文化体验。

文章也深入剖析了传播的仪式观如何强调文化共享和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以及媒介在其中的关键作用。

本文总结了媒介事件和传播仪式观对于理解现代传播现象的重要性,并指出了未来研究方向和潜在的应用价值。

二、媒介事件的理解媒介事件这一概念由丹尼尔·戴扬和伊莱休·卡茨在《媒介事件》一书中提出,它指的是那些被电视等媒介对之进行特别报道的、引起人们广泛关注并带有仪式性质的事件。

媒介事件不仅仅是日常生活中的随机事件,而是经过媒介精心选择和包装,赋予其特殊意义和价值的文化现象。

媒介事件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它具有高度的媒介依赖性,即这些事件之所以成为事件,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媒介的广泛传播和深入报道。

没有媒介的参与和推动,这些事件可能只是局部的、小范围的,难以引起广泛的社会关注。

媒介事件往往具有仪式性质,它们通过特定的符号、场景和程序,营造出一种庄重、神圣的氛围,使参与者产生强烈的共鸣和情感体验。

这种仪式性质使得媒介事件在传播过程中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在理解媒介事件时,我们需要关注其与日常事件的差异。

日常事件虽然也会受到媒介的报道,但通常不会得到特别的关注和处理。

而媒介事件则不同,它们被媒介精心策划和组织,通过特定的报道方式和手法,将事件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凸显出来,从而吸引观众的眼球和注意力。

传播仪式观提出的意义

传播仪式观提出的意义

传播仪式观提出的意义
仪式观是一种文化观念,它认为仪式是一种传达信息、强化文化价值观和建立社会秩序的方式。

在传播学领域,仪式观被广泛应用于研究传媒对于文化和社会的影响。

传播仪式观提出了一种新的理论框架,旨在探讨传播中的仪式化过程及其意义。

首先,传播仪式观认为,传播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仪式化的过程。

传播中的制作、传输和接受信息的过程都具有强烈的仪式感。

例如,电视节目的制作和播出,本身就是一种仪式化的过程。

观众接受节目,也是在一种仪式化的状态下。

传播仪式观强调,仪式化的传播过程不仅是信息的传递,更是一种文化和社会价值观的传递。

其次,传播仪式观认为,仪式化的传播过程对于建立社会秩序和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在传播过程中,仪式化的符号、行为和节奏,可以帮助人们建立共同的认知和情感共鸣,增强社会联系和认同感。

例如,重大的社会事件和节日,往往会通过传媒的仪式化报道和传播,促进社会团结和凝聚力的形成。

最后,传播仪式观认为,传播中的仪式化过程对于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也具有重要作用。

仪式化的传播过程可以帮助传统文化得到保护和传承,同时也可以促进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例如,传统文化的节日可以通过现代传媒的仪式化传播,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认知;同时,新兴文化也可以通过仪式化的传播过程,得到更多的认知和接受。

综上所述,传播仪式观提出了一种新的理论框架,旨在探讨传播中的仪式化过程及其意义。

在传媒领域,传播仪式观的应用可以帮助
我们更好地理解传媒对于文化和社会的影响,同时也可以促进文化和社会的创新和发展。

传播仪式观 名词解释

传播仪式观 名词解释

传播仪式观名词解释
传播仪式观是指一种关注仪式性质及其对社会生活、社会秩序和
社会价值观的影响的社会学理论。

该理论认为,传播仪式是指社会集
体性活动中的一种正式的、预先计划的、相对固定的仪式形式,通常
具有公众性和仪式感。

传播仪式可以在不同层次、范围和目的下进行,如政治宣传、宗教仪式、文化节庆、体育比赛等。

传播仪式观认为,
传播仪式不仅是一种符号交流,更是一种社会治理与意识形态控制的
手段,其背后有深层次的意识形态与文化的支撑。

在传播仪式中,参
与者会通过共同的行动、符号表达和情感共鸣等方式,建立相互之间
的认同与联系,同时也会被引导或塑造对某种价值观念的认同,从而
影响个体行为和社会秩序。

仪式观对传播学研究的启示——读《作为文化的传播》

仪式观对传播学研究的启示——读《作为文化的传播》
仪 式观 对传 播 学研 究 的启示 读 《 作 为化 的传播 》 叶春丽
(玉 溪 师 范 学 院 云南 玉溪 6 5 3 1 0 0)
摘 要: 詹 姆斯 ・ 凯瑞在 《 作为文化 的传播 》中提 出从 仪 仪。在观 看春 晚的过程 中, 既定的价值 观得到 强化 。整个社 式的角度 看待 传播, 仪 式观 下, 传播 学研 究的研究取向和研 究 会 因为共 同参 与到春 晚的观看 中, 共 同体 得 以想象 , 社 会得 到 一 定程 度 而 整 合 。 方法发生了变化, 传播理论和传播 实践也有 了 新的意义。 关键 词: 仪 式观 凯瑞 传播 学研 究 凯瑞 并不是说传播就是仪式 , 而是从类 比的角度说传播 像一种 仪式 。或者 说 , 传播 过程 类似仪式 的某些方面。 社 会 事 物 总 会 有 一 些 隐 喻 的 层面 不 容 易 内 发 现 。比如 在描 述 黛 西 充满 金钱 般 的嗓音” …时, 我 们 都 惊 叹 作 者 富 有 洞 詹 姆斯 ・ 凯 瑞 是 美 国 文化 研 究 的 倡 导 者 , 他 对 传 播 学 最 布 查 南 “ 大的贡献在于利用跨学 科交叉研 究的方法 , 借鉴 芝加哥社 会 察 力 的描 写 。凯 瑞 只 是 敏 锐 的 捕 捉 了传 播 的 隐 喻 层 面 , 当我 学 的大量 理论成 果 , 倡 导传播学 的文化研 究取 向, 提 出 了仪 们 沿 着 它 指 引的 方 向看 待 传 播 , 会 惊 叹他 的 想 象 力 。这 为 我 式传播思想。 们从不同角度 看待 和研 究传 播提供了有益 的帮助。 传 播学研 在论 文集 《 作 为文化 的传播 》中, 他 提到 的传播 的仪 式 究也应该 吸收 文学 、 神 学、 哲学的学养 , 发挥想象 力, 或许可 观, 为传播 学研 究打 开了一扇窗。与传 统的传递观相比 , 仪式 以找到更多深刻有趣 的研究话题 。 观 从类比或者 隐喻 的角度重 新看待传播 , 为我们理 解人类传 =、 仪式观的研究取向 播现 象开启 了新的视 角, 使我们 能够 更全面的理解传播。 在传 播研 究 的取 向方面 , 凯瑞 提倡 的是 文化研 究 的取 传 播 的 仪 式 观 和 传 递 观 向。这 多多少 少可 以看 到格尔茨 的影子。格尔 茨在 《 文化的 传统 的传 递观 , 将传 播视为信息 从一方传 递到另一方的 阐释 》中谈 到了文化在人 类社会 中扮 演的重要角色 。 文化在 过程 。 拉 斯韦尔5 W 直线模式 中 “ 传者 ” 、“ 信息” 、“ 媒介” 、 人类进化 过程中不但是 一个创造物 , 更是人生 活在其 中的背 “ 受者 ” 、“ 效 果 ”为我 们 理 解 传 播 过 程 提 供 了帮 助 。在 这 一 景 。正 如 韦伯 说 的 “ 人 是 悬 挂 在 自己编 织 的 意 义 之 网 上 的 动 模 式产 生前 , 虽然 人们 模 糊 的 感知 传 播过 程 , 却没 能 说 清 物 ” 。这 个 意 义 之 网就 是 文化 , 人 类 创 造 了文 化 , 又 生 活 自己 楚。经验 学派主导的传 播效果研 究关注社会上热点 的问题 , 创造 的文化中。所有 的人造 物或人类行为都是一种 文化 的生 通过 调 查、 实验 控制、量化分析 的方法开拓 出了大量 的研 究 产。 传播是 一种 社会行为, 自然也是 一种 文化 , 所以研 究传播 主题 。 就是研究 文化 , 研 究那些符号或行为被 生产的实实在在 的过 但是, 正 如 凯瑞 所说 “ 研 究 的起 点决 定终点 ” 。大量 的 程 。人 们 看 电视 的 过 程 是 一 个 符 号 解 读 的 过 程 , 在 这个 过 程 经验研 究 是基于 传播传 递观 , 出于控 制的 目的。话句话 说 , 中, 人们 并不是按 照符号编 码者 的意 图去解读 。 而是存 在霍 既然 要研 究传 播效 果 , 必然会对 诸如传 播者、受传者、 传 播 尔 所 说 的 “ 主导一 霸权 的地位 ” 、“ 协商 的符码 ” 、“ 对 抗 的 技巧 进行 分析 研究 。 但是 周而复始 , 传播 的传 递观在一开 始 符 码 ”的解 读 过 程 。 势 如 破 竹 的攻 城 略 地 之 后 , 再也 无法提供 新东西 , 老 生 常 谈 那么, 研 究传播 , 就 要 去 尝 试 理 解 人 们 在 认 识 世 界 时 所 的都 是是 些经 院式的 内容。为了某个 传播 目的, 根据 传播 者 持有 的价值 观 , 在采 取行动 时所考虑 的内容 。 从传播 的传 递 的需要 , 受传者 的特点 , 制造什 么样的传播内容 , 运用什么样 观看, 人们接 触媒 介是 由于一定 的动 机。那 么为了实现一定 的媒介, 最后 能达 到什么样 的传播 效果。再三地 重复 那些 已 的传播 效果 , 就要 研 究人们背后 的动机 。 于是 , 探讨 人们 使 经 被 验 证 了东 西 , 最 多就 是 具 体 内容 的不 同 而 已。 用 媒 介 的 动 机 成 为了重 点 。 但是, 如 果再 接着 追 问, 产 生 动 因此 , 凯 瑞 提 出 了传 播 的 仪 式 观 , 希 望 能 够 从 仪 式 的 角 机 的 原 因又 是 什 么 ?比 如 因 为 渴 望 融 入 到 群 体 中而 看 电视 , 度看待 传播 , 能 为传播研 究提供 一些新 的内容 。凯瑞并不 否 以便 和别人有 更多的话 题。如果是为了群体 归属的需 要而看 认传播 的过程 中有信息 的传 递, 但是他 强调 的是通过仪式 的 电视 。那么, 是不是每一 个群体对 融入群体 的需求都 是一样 观 点, 表 明人们 传 播的动 机或者 目的并 不是 为了控 制 , 而是 的 呢 。回 答 这 个 问 题 似 乎 还 需 要 从 每 个 群 体 对 归 属 感 的 需 为了共 享和 参与。人们 接触媒介, 不仅仅 是获得信息 , 还是 为 要程 度分析。文化不 同, 人们 对群体 归属的需要显然 是不同 了确认 , 重塑 某种价 值 观。 例如, 人们 每年都 会观看 春节联 的。海洋文化 和农耕 文化对个人与集体 的解释 是有差别 的, 欢晚会, 周而复始, 很难 说人们 能从中得到实际可用 的信息 , 古代和 现代 文化中对归属感 的理解也不同。 但确实通过 观看春 晚强调 了家国情怀 、儿女 亲情和节 日的礼 传 统 的传 递 观下, 人们往 往 对 行为 背后 的动机 很感 兴

如何理解 媒介事件 和 传播的仪式观兼评 媒介事件 和 作为文化的传播

如何理解 媒介事件 和 传播的仪式观兼评 媒介事件 和 作为文化的传播
如何理解“媒介事件”和“传播的仪式 观”——兼评《媒介事件》和《作为文
化的传播》
基本内容
在信息时代,媒介事件和传播的仪式观是两个重要的传播学概念。如何理解这 两个概念?在本次演示中,我们将从定义、分析、应用三个方面进行探讨,并 评价《媒介事件》和《作为文化的传播》两本书对于我们的理解有何启示。
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媒介事件”和“传播的仪式观”的含义。
在理解这两个概念时,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去理解。宏观上,媒介事件可以看做是社会事件 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部分,受到社会环境、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微观上,媒介事件又与具 体的传播策略、媒体选择、受众反应等密切相关。
其次,借鉴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在评价两本书时,我们不仅要它们对于这两 个概念的解释和分析,还可以参考其他知名学者在这个领域的观点和研究。这 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了解这两个概念的最新研究进展和学术共识。
2.媒介事件的产生原因和影响有 哪些?
媒介事件的产生原因可以包括政治、经济、社会等多种因素。例如,政治选举 期间的各种候选人辩论、国际会议等政治类媒介事件;商业品牌发布会、新产 品上市等经济类媒介事件;名人婚礼、葬礼等社会类媒介事件。这些事件的发 生都是为了满足特定的社会需求或者达到某种特定目的。
其次要重视媒介事件中的“共情”因素。媒介事件通常与人们的现实生活息息 相关,能够激发人们的共情反应。
谢谢观看
“媒介事件”通常指经过策划、组织,并在媒体上广泛报道的事件,如新闻发 布会、电视直播、网络热点等。这些事件具有公共性质,旨在吸引广泛的社会, 从而达到传播信息、塑造形象、推广品牌等目的。
“传播的仪式观”则是一种看待传播过程的新视角,它强调传播不仅仅是信息 的传递,更是一种社会关系的建构和维护。传播的仪式观的是信息的共享和参 与,以及传播行为对于社会共同体的影响。

“仪式”视角下的传播研究

“仪式”视角下的传播研究

“仪式”视角下的传播研究———一种强效果论及其反思*□刘建明一、“仪式”视角下传播研究之流变1.传播的仪式观(a ritual view of communication)在凯瑞之前,有些学者对仪式与传播的关系已有不同程度的认识。

黑格尔朦胧意识到大众传播的仪式功能。

他把读报比作现代人的晨祷,认为读报替代了现代人的晨祷,意在区分传统人与现代人的差异:传统人倾心于上帝,现代人更关注国家命运,因为现代人通过读报与国家事务联系在一起。

(Liebes and Curran:44)人类学家达格拉斯(Douglas,M.)1973年论及仪式的传播特性,认为“仪式是一种卓越的交流方式”。

(Douglas:41;79)凯瑞(Carey,J.W.)进一步明确传播与仪式的关系。

1975年,他在《传播的文化研究取向》一文中提出传播的传递观(a transmission view of communication)和传播的仪式观,在传播学研究中首次引入“仪式”概念,为传播学研究开拓了崭新视野。

传递观视传播为“讯息得以在空间传递和发布的过程,以达到对距离和人的控制”,处于美国传播学研究的主流。

仪式观指传播“在时间上对一个社会的维系”,其原型是“以团体或共同的身份把人们吸引到一起的神圣典礼”,在美国人的思想中相对薄弱。

(凯瑞:5-7)凯瑞以仪式作为传播的隐喻,目的在于提醒我们,传播不只是单纯地传递信息,还具有仪式的社会维系功能,传播不应该出于操控的目的,而应该维护社会团结。

或者说,所有反映社会关系、维系社会存在的活动,都属于人类传播现象。

传播的仪式观沿袭了涂尔干具有理想色彩的宗教思想。

涂尔干把初民生活分为世俗和宗教两类:前者表现为为索取物质生活必需品而进行的分散的个体日常劳作,后者表现为宗教信仰和为满足这些信仰而进行的定期的集体宗教仪式。

(涂尔干:2006)这些宗教仪式是“大多数原始部落向其成员灌输共享价值观和集体认同的强大的整合力量”。

凯瑞提出传播的“传递观”与传播的“仪式观”。简要说明他们之间的不同?

凯瑞提出传播的“传递观”与传播的“仪式观”。简要说明他们之间的不同?

凯瑞提出传播的“传递观”与传播的“仪式观”。

简要说明他们之间的不同?美国文化研究领域的代表人物詹姆斯·W. 凯瑞(James W. Carey)提出了传播的“仪式观”(the “ritual” view or model of communication),并将其和传统传播学研究中占据主导地位的传播的“传递观”(the “transmission” view or model of communication)进行对比。

从仪式观的角度,詹姆斯·凯瑞将传播定义为一个现实得以生产、维系、修正和转变的象征性过程(communication is a symbolic process whereby reality is produced, maintained, repaired, and transformed)。

从“传递观”的角度,传播指为实现控制的目的而进行的信号或信息在空间上的传递(the transmission of signals or messages over distance for the purpose of control),其特征是希望在信息空间传送的过程中提升信息传输的速度和效果(characterized by the desire to increase the speed and effect of messages as they travel in space)。

这两种传播观以及与之对应的价值观强调传播的不同方面。

它们存在以下的不同。

首先,在对传播进行描述时,传递观通常采用告知、发送、传递、给他人提供信息等词,将传播视为信息传递的行为。

其核心是信息的传递和传送。

仪式观通常采用分享、参与、联系、群体和群体感情、拥有共同的信仰等术语,认为传播是共同信仰的表达。

其核心是仪式和典礼。

其次,传递观将传播主体视为信息的传播者和受传者。

而仪式观将传播主体视为意义和符号建构的共同参与者,或是旁观者。

理解凯瑞“传播的仪式观”要注意的几个问题(郭建斌教授)

理解凯瑞“传播的仪式观”要注意的几个问题(郭建斌教授)

理解凯瑞“传播的仪式观”要注意的⼏个问题(郭建斌教授)1.“传播的仪式观”是⼈类传播现象的⼀个隐喻层⾯的问题。

对于隐喻的理解,以及我在这⾥所讲的詹姆斯·凯瑞的“传播的仪式观”隐含的意义,我倾向于接受维克多·特纳的解释,他“认为隐喻将熟知的和陌⽣的事物特点合并在⼀起或者将熟悉的特点进⾏异化的合并,隐喻便能有助于激发我们的思想,为我们带来全新的视⾓并使我们兴致盎然。

隐含的意义、暗⽰、价值观念同它们的字⾯意义交织在⼀起使我们以⼀种全新的⽅式发现了⼀个主观的事件。

”(特纳,1975/2007:21)关于这⽅⾯问题,在凯瑞之前,并⾮是完全没有⼈注意到,但是,第⼀个把⼈类传播现象中的这样⼀层隐喻明确地表达出来的,的确是凯瑞。

这样⼀层隐喻,其实⼀直是伴随着⼈类传播活动的,但是不知为何,我们在讨论传播问题时,强调得更多的是“传递”的⽅⾯,对于“仪式”的⽅⾯,明显地关注不够?进⼀步说,凯瑞提出“传播的仪式观”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对⼈类传播活动(或现象)中那些隐喻层⾯问题的阐释。

正是因此,凯瑞对哈罗德·伊尼斯(Harold Adams Innis)对于传播问题的精辟见解赞许有加,他这样写道:“他的⽂本还在不断产⽣新意,因为它们在故作⾼深的同时也夹杂着他的天赋与灵⽓——富有穿透⼒的格⾔、出⼈意料的并列和突然的洞明。

打开他的著作,就像重新投⼊⼀次深⼊的对话:他的著作不仅是⽤来读的,⽽且是可以与之共同思考的。

”(凯瑞,1989/2005:111)⽆论是伊尼斯对于传播的偏向的讨论,还是对于传播与帝国的讨论(伊尼斯,1950/2003a;英尼斯,1951/2003b),所揭⽰的均是⼈类传播现象中隐喻层⾯的问题。

正是在这⼀点上,可以说伊尼斯关注传播问题的思路,与凯瑞⼏乎完全是⼀致的。

2.“仪式”在凯瑞的表述中主要是⼀种类⽐。

格兰姆斯在讲到凯瑞关于传播与仪式的关系时提到“凯瑞仅仅是在类⽐层⾯上来使⽤仪式”(Grimes,2006:8),我认为这样的判断的确是有洞见的。

“传播”与“仪式”基于研究经验和理论的辨析

“传播”与“仪式”基于研究经验和理论的辨析

三、结论
本次演示通过对“春节”的仪式化传播研究,探讨了新媒体环境下传统节庆 文化如何借助社交媒体得以传承和发扬。春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的节 日之一,其仪式在等新媒体平台上的传播,既丰富了人们的节日生活,又促进了 社会的和谐与团结。
然而,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和社交媒体的日益普及,春节仪式的传播也带 来了一些新的问题。例如信息过载、虚假信息的传播等问题,这需要我们在享受 新媒体带来的便利的也要注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如何在未来更好地利用新 媒体平台来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也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二、春节的仪式化传播分析
1、信息传播的仪式化
在春节期间,用户通过发布祝福信息、晒年夜饭、转发红包等行为,构建了 一种虚拟的“过年”仪式。这种仪式借助新媒体的力量,使得人们即便身在异地, 也能感受到春节的气氛和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上的“刷屏”行为也是一种仪 式的体现,通过反复发布和转发相关信息,强化了春节作为一种集体记忆的社会 认同感。
则更多地被用来表达态度柔和,显得更加温和一些。例如,当一个人说“我 一再强调”时,他的态度可能比较坚决,而当他说“我想再三强调”时,他的态 度可能更加柔和。最后,从语气角度来看,“一再”的语气较生硬,给人一种不 容置疑的感觉;而“再三”的语气则较为亲切,让人感觉更加温暖。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一再”和“再三”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当我们要强 调某个主张或事实时,我们可以使用“一再”。例如,“我一再强调,这件事情 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当我们要表达某个建议或要求时,我们可以使用“再三”。 例如,“我想再三强调,这件建议的重要性无可估量。”
总之,“一再”和“再三”虽然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也有一些细微的差别。 在具体的语境中,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词汇来表达我们的意思。通 过正确地运用这两个词汇,我们可以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从而更好 地与他人沟通交流。希望大家在日后的生活中能巧妙运用这两个词汇,进一步提 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传播的仪式观仪式是传播的本体而非类比

传播的仪式观仪式是传播的本体而非类比

在传统的“传递观”中,传播被视为信息的发送和接收的过程,就像在传送 带上传递物品一样。这种观点强调信息的客观性和中立性,传播的目的是为了让 信息尽可能准确和清晰地从一方传递到另一方。
然而,随着社会科学的进步,人们对传播的理解也在不断深化。传播不再被 视为仅仅是信息的传递,而是与社会、文化、个人经验等紧密相连。传播成为一 种仪式,人们通过传播来表达自己的身份、价值观和信仰。
“仪式观”强调传播中的主观性和文化性。信息的发送者和接收者都带着自 己的文化背景和经验,这些因素会影响信息的传递和理解。传播的目的是为了表 达和共享某种文化价值观念,这种价值观念可能与社会秩序、宗教信仰、政治观 点等有关。通过传播,人们不仅传递信息,而且也在表达自己的文化信仰和社会 地位。
传播的“传递观”和“仪式观”并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互相补充的。在某 些情况下,信息的传递可能需要更多的客观性和中立性,而在另一些情况下,传 播则需要更多的文化性和主观性。对于传播者来说,理解这两种观点的差异可以 帮助他们更好地选择和使用适当的传播策略。
3、跨界合作:推动传统节日文化与其他领域的交流合作,如艺术、旅游、 影视等。通过跨界融合,传统节日文化将焕发新的生机。
4、国际传播:加强传统节日文化的国际传播,举办跨国文化活动和参与国 际艺术交流,让世界更好地了解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总之,传播仪式观在传统节日文化传播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深入挖 掘和实践传播仪式观,我们可以更有效地传播传统节日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增 强文化自信。展望未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传播仪式观将在传统节 日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注入新的活力。
在当今社会中,传播的仪式观具有广泛的实践意义。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 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得到了极大的拓展。在社交媒体和网络论坛上,用户之间 的信息互动和分享往往具有仪式性的特点。比如在特定的节日或纪念日,人们会 在网络上发布相关的信息、图片或视频,以营造共享的氛围和社区意识。此外, 在品牌营销中,许多企业也通过社交媒体等平台,以仪式传播的方式与消费者建 立情感和共享的文化空间。

《传播仪式观下选秀节目粉丝社群集体行动研究》范文

《传播仪式观下选秀节目粉丝社群集体行动研究》范文

《传播仪式观下选秀节目粉丝社群集体行动研究》篇一一、引言在当代社会,选秀节目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其粉丝社群也在网络空间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集体行动模式。

本文以传播仪式观为理论框架,深入探讨选秀节目粉丝社群的集体行动特征、影响因素及其社会文化意义。

二、传播仪式观的理论框架传播仪式观是指通过传播媒介构建的共享文化空间,使人们在共同的文化符号和价值观下形成群体认同感。

在这种观念下,媒介不仅是信息传播的工具,更是文化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以此为理论基础,分析选秀节目粉丝社群的集体行动。

三、选秀节目粉丝社群的集体行动特征1. 高度组织化:选秀节目粉丝社群通常具有明确的组织结构和分工,如应援会、后援团等,这些组织在粉丝间形成了一种紧密的互动关系。

2. 共享文化符号:粉丝社群通过共享的文化符号,如应援口号、应援物等,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氛围。

3. 情感共鸣:选秀节目往往能引发粉丝的情感共鸣,使他们在共同的情感体验中形成群体认同感。

4. 互动性:粉丝社群通过线上线下的互动活动,如投票、打榜、线下应援等,增强彼此之间的联系。

四、影响因素分析1. 媒介平台:社交媒体、视频平台等媒介为粉丝提供了便捷的互动渠道,促进了粉丝社群的形成和发展。

2. 节目内容:选秀节目的内容、形式和风格等因素,直接影响着粉丝的喜好和参与度。

3. 偶像形象:偶像的魅力、形象和表现等因素,也是影响粉丝参与社群活动的重要因素。

4. 社会文化背景:社会文化背景对选秀节目及其粉丝社群的影响也不可忽视,如社会审美观念、价值观等。

五、社会文化意义选秀节目粉丝社群的集体行动不仅是一种娱乐行为,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

它体现了当代青年人的价值观、审美观和情感需求,也反映了社会文化的发展和变迁。

同时,粉丝社群的集体行动也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如促进社会交流、增强群体认同感等。

六、结论本文以传播仪式观为理论框架,对选秀节目粉丝社群的集体行动进行了深入研究。

传播仪式观下粉丝文化认同研究

传播仪式观下粉丝文化认同研究

传播仪式观下粉丝文化认同探究【引言】随着网络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粉丝文化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粉丝文化不仅代表了一个特定的群体,更是一种社交网络和文化现象的集合体。

在现代社会中,粉丝文化已经成为社交沟通的一种方式,并且对个体和团体的认同有着重要影响。

本文将从传播仪式观的角度出发,对粉丝文化的认同进行探究。

【第一部分:传播仪式观的理论框架】传播仪式观是一种社会学视角,从仪式化的角度来熟识和理解传播行为。

它强调传播行为的仪式性质,即传播的演绎、表达和分享过程中所存在的仪式化特征。

在粉丝文化中,粉丝们通过特定的行为、语言和符号来表达自己对特定事物的热忱和认同。

【第二部分:粉丝文化的认同表达】粉丝文化认同是指个体或团体对特定事物或对象的认同程度。

粉丝们通过参与特定的活动和集体行为来表达对所追随对象的认同。

比如,在偶像演唱会上,粉丝们会穿上同款服装、挥舞荧光棒,并高唱偶像的歌曲。

这些行为不仅是一种表达,更是一种认同的象征。

【第三部分:粉丝文化的认同形成】粉丝文化的认同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个体内在特质、社会环境和传播媒介等。

在个体内在特质方面,人们的个人特点和价值观念会影响他们对粉丝文化的认同程度。

社会环境则是指个体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和社交网络。

而传播媒介则提供了粉丝们得到信息和沟通的平台。

【第四部分:粉丝文化认同的社会影响】粉丝文化认同对个体和社会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起首,个体通过粉丝文化认同得到了情感满足和社交支持。

粉丝们之间分享共同的爱好和爱好,形成了一种凝聚力。

其次,粉丝文化认同也推动了相关产业的进步。

比如,偶像的粉丝经济、周边产品的销售等都受到了粉丝文化认同的影响。

最后,粉丝文化认同对社会的文化形成和氛围也有一定影响。

粉丝们通过传播仪式的方式将对特定对象的认同延伸到社会,形成了一种特定的文化氛围。

【结论】传播仪式观下的粉丝文化认同探究是对粉丝文化社会学意义的一种探究。

通过传播仪式观的理论框架,可以更好地理解粉丝文化中的认同行为和仪式性质。

传播仪式观种独特的传播研究方法

传播仪式观种独特的传播研究方法

传播仪式观种独特的传播研究方法简介传播研究是一门重要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通过研究人类传播活动及其影响,力求揭示人类社会的运行机制。

在研究传播过程中,如何准确获取和分析数据,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本文将介绍一种新的传播研究方法——传播仪式观种方法,该方法通过观察传播者、接受者之间的交互关系,从而深入了解传播过程中的社会和文化现象。

仪式观种传统的传播研究方法,如问卷调查、实验研究等,主要利用定量化的数据,通过对大量数据进行分析,以期发现规律。

但在实际研究中,往往会遇到一些定量分析无法解释的现象,如对于同一信息,不同人群的反应却存在巨大的差异,这时,传播仪式观种方法就可以派上用场。

首先,我们需要概念化传播过程中的某个重要现象,如信息的接收、传递等,然后将其转化为一个具体的仪式,例如祭祀、婚礼、庙会等。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会发现仪式本身就蕴含了很多的传播和沟通的元素,如口头语言、非语言交流、社交互动等。

这些元素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传播过程,从中我们可以获取到丰富的传播数据。

观种方法观种是传播仪式观种独特的数据采集方法,它通过观察参与者之间的交互行为,记录他们的言谈举止、表露情感和态度等,进一步分析探究它们背后的意义。

在观察传播仪式时,我们需要构建一套系统的记录方式,以方便进行后期的数据处理和分析。

观种对记录者的专注度和耐心要求较高,因为传媒活动是一个复杂的社交过程,其中的信息难以辨别,需要有极高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传播仪式观种方法的优势1.调查数据更为真实:观种方法录制到的内容更接近实际表现和反应,更贴近实际场景。

2.研究结果更具说服力:观种方法得出的结果更加符合实际情况,从而可以更精准地描述人类传播行为的本质。

3.能够触及更深层次的文化和社会现象:通过传播仪式的观察和记录,可以捕捉到一些文化和社会现象的内在秘密,揭示出许多历史上无法解释的现象。

不足之处传播仪式观种方法往往要求较高的人力成本,因此对调查者的经验和专业水平要求较高。

传播仪式观 想象共同体名词解释

传播仪式观 想象共同体名词解释

传播仪式观想象共同体名词解释一、传播仪式观的定义传播仪式观是由法国传播学者罗兰•巴尔特(Roland Barthes)提出的概念,用来阐释传播活动中的象征性和仪式性。

他认为,传播仪式观是指人们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语境中,通过某种仪式性的行为或符号进行交流和传播的过程。

这种传播方式和社会仪式所具有的象征性和仪式性是密不可分的,通过仪式性的传播行为,可以帮助人们建立共同的符号和意义,加强社会群体的认同感和凝聚力。

二、传播仪式观的要素1. 社会文化语境:传播仪式观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特定的社会文化语境。

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会对传播仪式观产生深远的影响,从而塑造了不同的传播方式和传播规则。

在西方社会,节日庆典和广告营销中经常运用仪式性的符号和行为,而在东方文化中,则注重仪式性的礼节和典故。

2. 仪式性的行为和符号:传播仪式观中的仪式性行为和符号是不可或缺的要素。

这些行为和符号可以是特定的礼仪动作、祭祀仪式、宗教仪式等,也可以是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物品、文化遗产等。

通过这些仪式性的行为和符号,人们在传播过程中产生共鸣,加强情感交流和价值观传递。

3. 符号的象征性意义:传播仪式观强调了符号的象征性意义,即符号所代表的不仅是其表面的含义,更是社会文化中特定的象征和意义。

在传播仪式中,人们通过符号的象征性意义建立了共同的主体认同和情感共鸣,推动了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

三、想象共同体的定义想象共同体是由著名社会学家本尼迪克特•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提出的概念,用来描述现代国家和民族身份的构建过程。

他认为,想象共同体是指民族国家和现代国家在历史和宣传中创造的一种虚拟的、想象的共同体感知。

这种共同体感知并非源自个体的直接体验,而是通过语言、文化、传媒等渠道进行构建和传播的。

四、想象共同体的要素1. 语言和文化的共享:想象共同体的形成首先基于语言和文化的共享。

通过共同的语言和文化符号,人们建立了一种虚拟的身份认同和情感联系,形成了想象共同体的感知。

论仪式观视域下传播的本质与传播学研究方法

论仪式观视域下传播的本质与传播学研究方法

杰 出的代表 ” 。他 一生 曾发表过 7 篇论 文 ,对新 闻传 0余
播 学研究及新闻学教育产生 了重大的影响。 在凯瑞 看来 ,现 代传播 已远远 不是传统 意义上 的信
的立场相联 系才具 有意义 和针对 性 ,结果使传播学 成为
宏 大叙事发展 的一部分 。凯瑞认 为 ,这种研究模式 “ 已 经成 为~种经 院式 的东西, 一再重复过去 的研究 ,对 明确
个人是否有影响 ,而是我们在通过媒介接触到的世界中 ,
指出 ,斯 图亚特 ・ 尔 (tat Ⅱ 霍 SurHa )和他领导下的伯明翰 中心 “ 在整体上使意识 形态成为文化 的缩影 ” “ , 意识形 态一直是效果研究鲜为人知的潜 台词 。 ”在深刻反思与敏 锐洞察 的基础 上 ,凯瑞认 为超 越意识形 态与避免规 律性 追寻的文化研究将为传播学带来一种独特 的视野 。

要 :传播 学的仪式观 ,是 有别于传统传播 学 “ 递观”的对传播本 质的新 思考 。它的提 出开辟 了传 传
播 学研 究的新路径 。要将其应用于中国学科体 系建设及对传播现 象的洞悉,首要 的工作是在仪式观之 下揭示传
播 的 本 质 ,并把 握 伴 随 这 种认 识 视 角 的传 播 学研 究 方 法 。

创 的效 果研究模式 。拉扎斯菲尔德 与他 的学生糅合 了沃
特森 ( h . t n J nBWa o )与霍 桑 ( a to ) 等人的思 想 , o s H whr n 在战争 与控制论 的推 动下 ,发展 出关 于传播 的两种不 同 理解模式 :一种模式 把传 播视为一种控制方式 ,而另一 种模式 把传 播视为一种疗 法。 “ 这些模式在学 术界 的发 展 以及 与 自然科学仿 冒品的联姻”[ m,最终共 同导致 了 3 1

传播仪式观

传播仪式观

理解与表达:对凯利传播仪式观的解读作者:郭建斌[摘要] 本文从凯利的两类传播观入手,重点围绕“仪式观”的社会思想基础,其在文化研究中的归属,以及为什么要用仪式的视角来考察等问题进行讨论。

从社会思想基础方面来看,符号互动是凯利仪式观的思想出发点;从文化研究的模式来看,凯利的仪式观属于对活生生文化研究范畴;从仪式视角的选择来看,其主要目的在于对潜藏着仪式意涵的象征性、表演性行为的阐释。

[关键词] 传递观仪式观解读引言美国传播学者詹姆斯.W.凯利i[i](James W. Carey)在《传播研究的文化取向》ii[ii]一文开始就对传播研究做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划分:“为便于把思想做一归类,我们在描述中可以把传播的定义分为两大类:传播的传递观(a transmission view of communication)和传播的仪式观(a ritual view of communication)。

”(凯瑞,2005:4)在这里,译者把view翻译为“观”,表达了英文view一词中“观点”的含义。

但是,即便在中文语境中,我们也可以把它理解为某种观念(idea)。

就传播研究来说,始终存在观点层面上的问题,同时也存在观念层面的问题,这二者之间很难说谁决定谁。

在这二者之间,虽然存在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上的差异,但这种差异远远不能阻止这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与交融。

由于篇幅所限,在这里不对观点与观念之间的关系及表现做进一步的讨论。

iii[iii]无论是作为一个学科,还是作为一个领域;无论是作为一种观点,还是一种观念来理解传播问题,凯利所提出的传播观,似乎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础性意义。

在各种关于传播研究的新名词、新概念、新理论、新视角不断涌现,不同的学术话语或准学术话语都企图在这里领域内争得一席之地的当前中国学术界,静心对传播研究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细绎iv[iv]、反思、梳理,似乎也是有必要的。

这种思考与梳理,各人可以选择不同起点。

传播的仪式观视域下抗疫标语的互动传播

传播的仪式观视域下抗疫标语的互动传播

r i紧盯前沿理论透析传播实践DONGNAN C H U A N B O特雛荐—文化传播'^传播的仪式观视域下抗疫标语的互动传播张嘉鸣(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重庆401120 )本文微信网頁版摘要:标语见证了我国的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

当下的 传播语境中,标语从“权力的表达”发展到“大众的创造”。

疫 情传播期间,抗疫标语借用新媒体技术释放了权威性与宣传 性,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不仅搭建了大众话语同政策指 令的和谐传播景观,同时实现了两个舆论场间的动态平衡。

关键词:标语 仪式 情感 互动传播一、研究背景2020年新春,新冠肺炎疫情爆发的初始阶段,部分信 息相对闭塞地区的群众尚未认清疫情的严峻形势,未采取 严格的防护措施。

标语□号作为社会基层治理的宣传方式重 新回归到大众传播的视野。

针对信息传播相对闭塞的村镇,标语口号不仅发挥着特殊的意识形态功能,更能真切地作用 于生活实践,指导并敦促群众采取强有力的防疫措施,阻止 疫情进一步扩散。

一时间,各地推出的抗疫标语在抖音、微 博等社交平台受到广泛关注。

诸如:"神仙也要戴口罩,疫 情不是开玩笑”、“今天到处串门,明天肺炎上门”、"带病回 村,不肖子孙"等标语_度被网友戏称为“史上最硬核防疫 标语”。

二、 “传播的仪式观”理论基础在杜威为代表的芝加哥学派和威廉姆斯、英尼斯媒介 观的影响下,詹姆斯•凯瑞提出了 "传播的仪式观”,首次 将文化视角引入传播学研究,并强调传播不仅仅是科学问 题、效果问题,同时也是人文问题。

凯瑞承认了杜威“大共同 体"的概念,认为媒介在建构共同社区、共同的集体认同过 程中承担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传播的仪式观"强调维系社 会的过程就是共享信仰的表现,符号互动形成了共同的信仰 与意义空间,以此保证社会的良序发展。

"传播的仪式观"是一种隐喻或视角,凯瑞把“仪式”作 为传播的隐喻,发展出一种阐释性、文化研究的传统,将作 为文化内核的仪式置于传播的理论预设,在更为宏观、本质 的层面探究了传播的意义m。

传播仪式观视角下老字号品牌传播路径研究

传播仪式观视角下老字号品牌传播路径研究

传播仪式观视角下老字号品牌传播路径研究目录一、内容综述 (2)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3)1.2 研究目的与问题 (4)1.3 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4)二、文献综述 (5)2.1 传播仪式观概述 (7)2.2 老字号品牌传播研究现状 (8)2.3 文献述评与研究空间 (9)三、理论基础 (10)3.1 传播仪式观理论框架 (11)3.2 老字号品牌特性分析 (13)3.3 品牌传播路径影响因素 (14)四、老字号品牌传播路径分析 (15)4.1 传统传播路径 (16)4.2 数字化传播路径 (18)4.3 口碑传播路径 (19)4.4 社交媒体传播路径 (20)五、案例分析 (21)5.1 传统老字号品牌传播案例 (23)5.2 新兴老字号品牌传播案例 (24)5.3 案例比较与启示 (25)六、策略建议 (27)6.1 创新传播内容 (28)6.2 优化传播渠道 (29)6.3 增强品牌互动 (30)6.4 提升品牌形象 (31)七、研究结论与展望 (32)7.1 研究结论总结 (33)7.2 研究不足与局限 (34)7.3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36)一、内容综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老字号品牌在市场上的地位日益凸显。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如何有效地进行品牌传播成为老字号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传播仪式观作为一种研究传播现象的理论框架,为我们分析老字号品牌传播路径提供了新的视角。

本文从传播仪式观的视角出发,对老字号品牌传播路径进行了深入研究,旨在为企业提供有效的品牌传播策略和建议。

本文对传播仪式观的基本内涵进行了梳理,明确了其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

传播仪式观认为,传播是一种社会仪式行为,具有一定的规范和程序。

通过研究这些规范和程序,可以揭示传播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在此基础上,本文对老字号品牌传播现状进行了分析,发现了当前企业在品牌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本文从传播仪式观的角度,对老字号品牌传播路径进行了划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播仪式观:一种独特的传播研究方法米莉商丘师范学院新闻传播学系[摘要]20世纪70年代,美国著名的传播学者詹姆斯·W·凯瑞在吸收芝加哥学派、英国文化研究学派、英尼斯、麦克卢汉以及美国人类学者克利福德·格尔兹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传播仪式观,不仅对目前面临困境的主流传播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更重要的是,仪式观从文化的角度来研究传播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独特的研究方法。

[关键词]传播仪式观;方法论;詹姆斯∙W∙凯瑞詹姆斯·W·凯瑞((James W. Carey ) (1934-2006),著名的媒介批评家、文化历史学者,美国文化研究的杰出代表。

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凯瑞就提出从文化的角度来研究传播问题,他将文化研究与传播研究相结合,提出了一套与美国主流传播学完全不同的传播理论——传播仪式观。

在“仪式观”中,“传播’,一词的原型是“一种以团体或共同的身份把人们吸引在一起的神圣仪式” [1]。

与主流的“传递观”不同的是,仪式观考察的不是信息在物理空间中的扩散,而是通过信息的共享来达到在时间上对一个共同体的维系;它强调的不是控制与权力,而是共享与交流。

陈力丹教授在《试论传播学方法论的三个学派》一文中从方法论的角度将传播学研究分为“经验——功能学派”、“技术控制论”、“结构主义符号——权利” [2]三个学派。

经验——功能学派是美国传播学的主流,其目的在于通过科学的求证寻找现象背后的规律;技术控制论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而逐步形成,其代表人物有英尼斯、麦克卢汉、梅洛维茨等;而结构主义符号——权利学派则包括了传统批判学派中的法兰克福学派、英国文化研究学派等。

如果按照这一分类标准,我们很难将仪式观划入到任何一个学派中。

在仪式观里,既有对经验——功能学派的方法论产生直接影响的芝加哥学派的影子,也可以看到英尼斯和麦克卢汉关于文化与技术的分析,同时它还体现了英国文化研究的视角。

笔者认为,凯瑞教授提出仪式观重新定义了传播的概念,这是一个基础,这一基础上带来的是从研究视角到研究方法的全面改观。

正如郭建斌教授所说,仪式观“既是一种理论视角,也是一种分析方法;既是一种显微镜,也是一种手术刀” [3]。

因此,本文将仪式观视为一种研究方法试图对其理论渊源进行解读。

一、以芝加哥学派为基础的传播起源“从何处汲取源泉,以获得一个全新的传播研究视野……基本上,最切实可行的传统还是来自杜威的同事及后人的芝加哥学派关于传播的社会思想:从米德、库利到罗伯特.帕克,直至欧文·戈尔曼。

”[4]凯瑞毫不掩饰杜威等人对他的思想的影响,并在芝加哥学派传播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他对“传播”一词的理解:所谓“传播”,就是“一种现实得以生产(production)、维系(maintained)、修正(repaired)和转变(transformed)的符号过程。

”[5]凯瑞以“仪式”作为隐喻,指出“传播的最高表现并不在于信息在自然空间的传递,而是通过符号的处理和创造,参与传播的人们构筑和维持有序的、有意义的、成为人的活动的制约和空间的文化世界。

”[6]因而,仪式观下的传播活动在本质上是一种“互动”,一种以符号为中介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其目的是建构一个使交流者能参与其中的和谐社会。

对“互动、共享”的强调使凯瑞的仪式观与芝加哥学派的传播思想如出一辙。

杜威认为传播是人们彼此拥有共同事务以联系在一起的方法;帕克将传播定义为“一个社会心理的过程。

凭借这个过程,在某种意义和某种程度上,个人能够假设其他人的态度和观点;凭借这个过程,人们之间合理的和道德的秩序能够代替单纯心理的和本能的秩序。

”传播将一种移情带入一个人的传播伙伴,因而使得社会的社会性成为可能。

[7]库利则更简洁的提出传播就是人类关系存在与发展的机制。

凯瑞从芝加哥学派那里汲取了关于传播的思想,但他对传播的研究并没有朝着芝加哥学派的研究方法进行下去,而是转向了文化研究。

在《大众传播与文化研究》一文中,凯瑞从传播学研究的策略和方法上将传播学研究分为三种:第一,把传播看做一种行为科学,其目的在于阐明规律;第二,把传播看做是一种正规的科学,其目的在于阐明结构;第三,把传播看做是一种文化科学,其目的在于阐明意义。

[8]凯瑞将前两种称为“因果解释和功能解释”。

前者探寻的是产生某种行为的原因,它并没有否认文化的作用,但却把文化简化为一种权力,一种基于人的生理刺激的衍伸物,至于文化符号的丰富和复杂都一概否定,得出的结论也只是有的这样,有的那样,无法对行为做出预测。

后者则从原因跳到了结果,将传播视为一种释放的方式,人们基于某种动机和心理而参与某种传播行为,但其结果通常会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潜在功能”。

不管是因果解释还是功能解释,都只注重传播过程的两头——原因或结果——却忽略了传播的过程,而文化研究寻求的恰恰是对人类行为的理解。

它“不是试图预测人类行为,而是试图诊断人的意义。

”[9]凯瑞由此将其研究方向转向了英国文化研究学派。

二、从英国文化研究到传播仪式思想的研究取向的转变借助多元文化的发展而形成的美国文化研究是对多元文化下一系列社会变化的总结和探讨,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社会针对性,美国的传播学者对欧洲的文化研究理论格外青睐,英国文化研究学派的理论在美国文化研究学者中产生广泛的影响,凯瑞就是其中一位。

尤其在方法论上,二者都沿袭了韦伯反实证主义的传统。

英国文化研究的代表霍尔认为,“这种理论取向(实证主义的传播研究)虽然是一幅以经验为基础的科学面貌出现,实际上却植根于一组非常特定的政治与仪式形态的前提。

然而这些前提在这些理论中,确实毋庸验证而直接充作理论的框架与基础。

它应该问的是‘多元主义是否行得通’,但是他们只问‘多元主义是如何地行得通’,接着精确地与经验性地来度量它运作的成效。

明明就是预言和希望的混合物,用轻率的理论缓和成冷酷顽固的行为主义,但长久以来,却把自己伪装成纯粹科学。

”[10]而凯瑞更是将实证主义看作文化研究的阻力,认为“实证科学越来越表现出一种反民主的特征” [11]。

但是,作为美国文化研究的一员,凯瑞没有沿袭英国文化研究批判的传统,而是转向了美国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兹,因此他的文化研究与英国文化研究相比,在研究取向上发生了转变。

(一)英国文化研究是西方左翼知识分子推动的“文化革命”的一部分,文化研究的政治目标就是通过考察现实中的不平等和压迫来反对那种对现行资本主义抱有美好幻想的态度,打破现实,重塑社会。

在处理媒介和社会的关系时,其“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开始的出发点就是质疑西方社会运动方向的正确性,然后再去寻找描述媒介和社会之间关系的方法”[12]。

所以,政治性成为英国文化研究学派的一大特点,他们所研究的文化,己经不再是精英所赋予的精神享受的场所,而是各种群体利益冲突和争夺的场所。

文化研究就是要不断把握这种冲突和争夺中的矛盾和问题,并利用它们,使之纳入到改变社会现状的轨道上来。

而美国文化研究的学者们则恰恰相反。

他们认为,现实是可以接受的、是美好的,一个自由多元的社会是人们所需要的。

我们要做的就是在这个社会失去秩序、混乱的时候找出维持秩序的工具和方法。

在传播仪式观中,凯瑞将传播看做植根于文化的仪式过程,其目的是通过“仪式”带给人们心灵和精神上的满足和慰藉,将人们团结起来,以维护一个有序的“共同体”的存在和运行。

所以,凯瑞要做的并不是打破现实,更不是批判,而是维护社会秩序,使失去平衡的社会恢复和谐。

(二)理查德·约翰生在《究竟什么是文化研究》[13]一文中将文化研究分为三类:一是基于生产的研究。

这种研究以马克思主义为范式,将文化理解为一种商品,感兴趣的是文化的生产和消费过程;一是基于文本的研究,在这种研究中,文化被视为一种“文本”,主旨是要提供对这些文本的解读;一是对活生生文化的研究,这种研究试图对另一种文化进行解读。

出传播仪式观从意义的生产出发,“考察组织传播活动的实践,这些实践所设定的概念,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关系。

”[14]但落脚点却是对活生生文化的研究,要求研究者参与到研究对象的生活中,阐释其言行的意义,以探讨文化与言行之间的关系。

我们以报纸为例来理解凯瑞的文化研究的取向。

首先,报纸为读者呈现了一个什么样的社会?读者如何进行阅读?——意义的生产与消费;其次,读者以什么样的角色参与到这一世界中?通过参与,读者的价值观如何得到强化?报纸对世界的描述对读者来说意味着什么?——对意义的阐释。

在与报纸内容“互动”的“交流”过程中,读者通过共享信仰与观念,构建了一个一致的、和谐的世界。

所以,凯瑞的研究不仅将早期与晚期英国文化研究连在一起,而且建立了英国文化研究与美国格尔兹解释人类学的联系。

三、阐释意义:仪式观独特的研究方法美国著名的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兹认为文化是一张“意义”之网,他文化阐释称为“深描”(thick description)即“理解他人的理解”。

这一方法追求的是“被研究者的观念世界,观察者自身的观念世界以及观察者‘告知’的对象—读者的观念世界三者间的沟通。

这犹如在一系列层层叠叠的符号世界里的跨时空漫游,其所要阐明的是意义的人生与社会中的重要角色。

”[15]“意义”同样是凯瑞传播思想的核心,借鉴格尔兹“深描”的方法,他认为,传播的文化研究取向就是要“阐释表面上神秘莫测的社会表达” [16]。

那么,如何阐释?在《技术与意识形态:以电报为个案》一文中,凯瑞从仪式观角度、运用阐释的方法,对电报做出了如下理解:第一、电报使传播最终从“运输”中脱离出来,并统治后者。

信息不仅可以独立于物质实体而运动,还可以快于物质实体而运动。

并且它能刺激落在后面的物质实体并成为这一物质实体的控制机制,如信息对火车的调控。

当传播一旦从物理空间和运输工具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人们对“传播”的思维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第二、时间的统一。

电报的出现使原本相安无事的时间差变得尖锐起来。

当电报将各地连成一个整体时,个体流动性的增加,商业规模的扩大,时间的多样性成为困扰美国人的一个难题,制定统一的标准时间被提上日程。

电报带来的同一时间的要求与其本身作为一项技术的完美结合,使“旧的生活节奏和时间观念被铲除,媒介技术所带来的变革渗透到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和实践经验意识之中” [17]。

第三、商业模式的变化:期货交易应运而生。

电报出现之前,商业投机打的是空间牌,全国的贸易市场是各自为政,利用各地市场的时间差来获取利润是主要的投机方式。

而电报出现后,全国统一市场、统一价格,时间战胜了空间,各地的差价变成时间前后的差价,单据交易代替了实货交易。

同时买卖的速度和数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以个人为主的经济逐渐被组织化的管理机构所代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