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分析题(马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材料分析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材料分析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9d15ae2f8c75fbfc77db2dc.png)
材料分析题1.[材料1]孔子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之;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材料2]孟子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材料3]荀子说: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
礼仪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
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人为”之意),是性伪之分也。
[材料4]孙中山先生指出:世界人类之进化,当分三时期:第一由愚昧进文明,为不知而行的时期;第二由文明再进文明,为行而后知时期;第三自科学发明而后,为知而后行之时期。
以行而求知,困知而进行。
请回答:(1)简要评析上述材料给出观点。
(2)材料4揭示的知行关系是什么?(1)孔子的“生而知之”和孟子的“良知、良能”是说知识是天生的或不学而知,是唯心主义先验论;孔子的“学而知之”和“困而学之”的观点,承认人的认识是后天学习得到的,是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2)孙中山借人类文明说明知识的来源和认识的发展,指出这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不断发展的过程,人的认识不是先天就有的,也不是一次完成的。
孙中山的知行学说包含了在实践中需要理论的指导和在理论指导下的行动这样的实践——认识——再实践的意义,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思想。
2.[材料l]恩格斯指出:就一切可能看来,我们还差不多处在人类历史的开端,而将来纠正我们错误的后代,大概比我们可能经常以极为轻视的态度纠正其认识错误的前代要多得多。
他进一步指出:科学史就是把这种谬误逐渐消除或者更为新的、但终归是比较不荒诞谬误的历史。
[材料2]波普尔在《科学知识进化论》一书说道:“衡量一种理论的科学地位是它的可证伪性或可反驳性。
”“我所想到的科学知识增长并不是指观察的积累,而是指不断推翻一种科学理论,由另一种更好的或者更合乎要求的理论取而代之。
”“科学史也像人类思想史一样,只不过是一些靠不住的梦幻史、顽固不化史、错误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材料分析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材料分析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369ecf67cd184254a353573.png)
绪论1 .[材料l]马克思恩格斯在1872 年为《共产党宣言》所写的序言中指出:“不管最近25 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由于最近25 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特别是公社已经证明:‘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材料2]恩格斯在1895 年时指出:但是,历史表明我们也曾经错了,暴露出我们当时(1848 年革命时期,编者)的看法只是一个幻想。
历史走得更远:它不仅打破了我们当时的错误看法,并且还完全改变了无产阶级借以进行斗争的条件。
1848 年的斗争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过时了,这一点值得在这里比较仔细地加以探讨。
[材料3]恩格斯指出:“我们还差不多处在人类历史的开端,而将来纠正我们的错误的后代,大概比我们有可能经常以十分轻蔑的态度纠正其认识错误的前代要多得多。
”[材料4]恩格斯在《英国状况―评托马斯•卡莱尔的“过去和现在”》一文中指出:“他说的很对,任何一种社会哲学,只要它还把某几个论点奉为自己的最终结论,还在开莫里逊氏丸(意即‘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引者注),它就远不是完备的;我们最需要的不是干巴巴的几条结论,而是研究.结论要是没有使它得以成为结论的发展,就毫无足取,这一点我们从黑格尔那时就已经知道了;结论如果变成一种故步自封的东西,不再成为继续发展的前提,它就毫无用处.但结论在一定时期应当有一定的形式,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应当摆脱模棱两可的不确定性,应当形成明确的思想."结合上述材料,谈谈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有的科学态度,怎样才能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试题及答案-百度文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试题及答案-百度文库](https://img.taocdn.com/s3/m/b7180125650e52ea55189891.png)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一、单项选择题 :(本题共 30小题,每题 1分,共 30.0分1. 循环论的错误在于 (A 、夸大了事物发展的普遍性,否认了事物发展的特殊性B 、夸大了事物运动的绝对性,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C 、夸大了事物发展的反复性,否认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趋势D 、夸大了新旧事物之间的连续性,否认了新旧事物之间的间断性【正确答案是】2. 规律具有的两个特点是 (A 、主观性和个别性B 、客观性和普遍性C 、社会性和历史性D 、稳定性和不变性【正确答案是】3. 认识的本质是 (A 、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B 、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C 、主体头脑中固有的D 、绝对观念在头脑中的显现【正确答案是】4. 有人认为,只有感性经验才是可靠的,抽象的理论是不可靠的,这在认识论上犯了 (A 、主观唯心主义的错误B 、形而上学的错误C 、经验论的错误D 、唯理论的错误【正确答案是】5. 下列各项正确说明判断一种观点的是非对错的标准的是 (A 、以伟人之是非为是非B 、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C 、以众人的意见定是非D 、以实践中是否达到预想目的定是非【正确答案是】6. 社会意识是 (A 、社会的政治生活过程B 、社会的教育活动过程C 、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D 、社会的普遍交往过程【正确答案是】7. 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志在于它是 (A 、促进生产力发展还是阻碍生产力发展B 、生产资料公有制还是生产资料私有制C 、社会化大生产还是个体小生产D 、封闭的自然经济还是开放的市场经济【正确答案是】8. 历史唯物主义的决定论是一种承认社会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的理论,它建立在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基础上,是能动的决定论。
这说明历史唯物主义的决定论 (A 、排斥了主体选择的作用B 、与承认主体选择的作用不矛盾C 、把历史的发展看作自发的过程D 、否认人的思想动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正确答案是】9. 从历史上看,暴力革命是社会革命的 (A 、唯一形式B 、辅助形式C 、必要形式D 、基本形式【正确答案是】10. 具体劳动 (A 、反映社会生产关系B 、是劳动的社会属性C 、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D 、创造剩余价值【正确答案是】11. 支付工资的货币执行的是货币的 (A 、价值尺度职能B 、流通手段职能C 、支付手段职能D 、价格标准职能【正确答案是】12. 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是 (A 、货币在运动中发生了价值增殖B 、货币投入流通的目的是为了带来剩余价值C 、货币所有者购买到劳动力商品D 、货币可以购买到生产资料【正确答案是】13. 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实物构成上的比例是资本的 (A 、有机构成B 、价值构成C 、技术构成D 、数量构成【正确答案是】14. 资本周转的时间是指 (A 、生产时间和销售时间B 、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C 、劳动时间和非劳动时间D 、购买时间和销售时间【正确答案是】15.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中最典型的现象是 (A 、生产过剩B 、商品短缺C 、长期萧条D 、持续高涨【正确答案是】16. 商业资本独立化的条件:一是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的分工,二是 (A 、存在独立的商业活动B 、有商业资本和借贷资本的分工C 、商业资本家有独立的投资D 、有商业店员可供剥削大学生校园网【正确答案是】17. 资本主义银行利润的水平一般相当于 (A 、本部门的剩余价值率B 、平均利润率C 、活期存款利率D 、长期贷款利率【正确答案是】18.20世纪后半叶兴起的垄断组织是 (A 、卡特尔B 、康采恩C 、托拉斯D 、混合联合公司【正确答案是】19. 垄断阶段较之自由竞争阶段竞争范围的扩大主要体现在出现了 (A 、部门内部的竞争B 、部门之间的竞争C 、国内竞争D 、国际竞争【正确答案是】20. 资本主义国有经济一般不涉足的领域是 (A 、基础设施建设B 、大型科研项目C 、普通消费品生产D 、公共产品生产【正确答案是】21. 打着“ 援助” 的旗号对发展中国家进行经济剥削和政治控制属于 (A 、老殖民主义B 、新殖民主义C 、新老帝国主义的一贯做法D 、发展中国家的内在要求【正确答案是】22. 社会主义革命以后,首先要经过 (A 、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阶段B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C 、共产主义第一阶段D 、战时共产主义阶段【正确答案是】23. 马克思主义政党是 (A 、马克思主义者的群众组织B 、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C 、工人阶级的先锋队D 、各个阶级先进分子组成的政党【正确答案是】24. 阶级消灭和国家消亡是在 (A 、社会主义革命中实现的B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的C 、社会主义高级阶段实现的D 、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正确答案是】25. 资本主义的利润率是 (A 、剩余价值与预付资本的比率B 、剩余价值与所费资本的比率C 、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D 、剩余价值与不变资本的比率【正确答案是】26. 借贷资本家贷出货币时 (A 、既让渡其使用权又放弃所有权B 、只让渡其使用权没有放弃所有权C 、一只放弃所有权没有让渡使用权D 、既不让渡使用权又不放弃所有权【正确答案是】27. 形成级差地租第二形态的条件是 (A 、土地的肥沃程度不同B 、土地的地理位置不同C 、土地的交通条件不同D 、同一块土地上连续追加投资的劳动生产率不同【正确答案是】28. 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占统治地位的资本是 (A 、工业资本B 、银行资本C 、金融资本D 、商业资本【正确答案是】29. 垄断利润的产生说明 (A 、垄断可以创造新价值B 、垄断能转移更多旧价值C 、价值规律不再起决定价值的作用D 、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发生了变化【正确答案是】30. 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大量资本输出的原因是 (A 、垄断可以创造新价值B 、发展中国家急需大量建设资金C 、垄断资本的利润率太低D 、对垄断资本追求高额垄断利润的需求来说资本过剩了【正确答案是】二、多项选择题 :(本题共 10小题,每题 2分,共 20.0分 1. 下列各项反映事物之间客观联系的有 (A 、森林覆盖面的大小影响气候B 、人口状况影响社会的发展C 、天空出现流星雨是人类的不祥之兆D 、客观条件的好坏影响人们行动的效果【正确答案是】2. 下列选项中,从一定角度说明意识的本质的有、 ( A 、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大学生校园网B 、意识是头脑里固有的C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D 、意识是社会的产物【正确答案是】3. 下列各项属于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的基本内容的有 (A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B 、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C 、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运动D 、经济基础内部各方面之间的矛盾【正确答案是】4. 资本积累的客观必然性主要表现在 (A 、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无限追求B 、竞争的压力C 、垄断的需要D 、市场经济的要求【正确答案是】5. 商业利润的实质是 (A 、产业工人创造的一部分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B 、体现了商业资本家和产业资本家共同剥削无产阶级的关系C 、商业店员所创造的剩余价值D 、体现着商业资本家和产业资本家共同瓜分剩余价值的关系【正确答案是】6. 发达市场经济中国家调节的主要对象是 (A 、商品市场B 、资本市场C 、劳动力市场D 、外汇市场【正确答案是】7. 要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就要 (A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B 、从本国国情出发C 、吸收一切人类文明成果D 、以发达国家为样板【正确答案是】8.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 (A 、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B 、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统治工具C 、在社会主义社会依然存在D 、在共产主义社会将自行消亡【正确答案是】9. 下列各项属于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的有 (A 、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博爱的学说广泛传播B 、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激化C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尖锐化D 、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正确答案是】10. 下列选项中,属于哲学基本问题内容的有 ( A 、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B 、物质世界是否运动发展变化的问题C 、世界的发展变化是否有规律性的问题D 、物质世界能否被人的思维认识的问题【正确答案是】三、简答题 :(本题共 6小题,每题 5分,共 30.0分1. 简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它们的基本形态。
马克思材料分析题材料分析答案马克思材料分析题分析材料
![马克思材料分析题材料分析答案马克思材料分析题分析材料](https://img.taocdn.com/s3/m/6db550c4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b9.png)
材料分析题绪论1.请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答;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的转变为社会主义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学说。
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2.请回答: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条件是什么?答:第一,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发展及其矛盾运动,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第二,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对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出了现实需求;第三,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事业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斗争所具有的这种紧密联系,是他们创立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条件。
3.请回答: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答: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实践性和阶级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由它的实践性所决定的,也是它的阶级性所要求的,在实践性和阶级性的基础上,实现了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成为解放全人类,推动社会进步的思想武器。
4.请回答:简述物质和精神的辩证关系原理。
答: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反映物质。
意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错误的意识会阻碍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5.请回答:事物普遍联系原理是什么?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答:所谓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首先,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其次,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再次,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当代中国正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马概参考答案
![马概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624bb8971fe910ef12df85d.png)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参考答案二、辨析题1、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的产物,现在是21世纪了,已过时了。
答案要点:这一观点是错误的。
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它虽然诞生于19世纪,但没有停留于19世纪;它虽然产生于欧洲,却跨越欧洲影响了全世界。
马克思主义的不断发展,除了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实践的发展对自己创立的理论不断充实和完善外,其后首先是由列宁等马克思主义者在领导俄国革命中实现的。
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三大理论成果。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指引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新世纪新阶段的发展目标和宏伟蓝图而奋斗的根本指针。
2\马克思主义是为全人类服务的答案要点:这一说法不对。
马克思主义是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
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
马克思主义第一次阐明了现代无产阶级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建设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是革命最彻底最有前途的阶级。
它使无产阶级真正地意识到自己的历史地位与作用,从而使无产阶级由自在的阶级发展为自为的阶级,自觉组织起来为本阶级和人类的解放而奋斗。
从这样的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就是无产阶级立场的理论表现,是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理论概括。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参考答案二、辨析题1、承认世界是可知的不一定是唯物主义。
答案要点:(1)正确。
一般说来,唯物主义哲学都是主张世界是可以被人认识的,即主张世界是可知的。
但一部分唯心主义哲学也认为世界是可知的。
(2)唯物主义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基本前提出发,在认识论上坚持反映论,即坚持人的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马原试题简答题,辨析题,材料分析题
![马原试题简答题,辨析题,材料分析题](https://img.taocdn.com/s3/m/43384a59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18.png)
马原试题简答题,辨析题,材料分析题绪论:三、简答题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答:对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给出不同的回答:从创造者讲,它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而由其继承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学说。
从阶级属性讲,它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
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它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这一概念早在马克思在世的时候就已经使用。
从狭义上来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来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答:马克思主义诞生在欧洲,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以《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为标志。
它的产生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社会背景和阶级基础。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的欧洲的一些主要国家已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矛盾开始激化,导致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爆发。
1825年,英国发生了世界历史上第一次的经济危机。
从此以后,这种危机便周期性地爆发。
这一事实不仅暴露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局限性,而且进一步表明,私有制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阶段已经到了顶点。
这样蒙在社会关系上的面纱已被揭去,经济关系决定一切社会关系的事实也暴露在人们面前,社会发展的唯物辩证性质就比以前更加明显地揭示出来了。
这就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社会条件。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已开始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1831-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的武装起义,1838年英国的宪章运动,1844年的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的起义,但都失败了。
无产阶级迫切需要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马克思主义因此应运而生。
马原理期末考试题材料分析题怎么做
![马原理期末考试题材料分析题怎么做](https://img.taocdn.com/s3/m/2091bce8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e8.png)
马原理期末考试题材料分析题怎么做引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称马原理)是一门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的学科,对于深入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有重要意义。
而马原理的期末考试中,材料分析题是其中一种较为常见的题型。
通过对材料的综合分析和理解,能够检验学生对课程知识点的掌握和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解。
本文将介绍如何进行马原理期末考试题材料分析题的解答。
步骤一:仔细阅读材料在解答马原理考试题材料分析题前,首先要彻底理解所给的材料。
通过反复阅读和理解材料文本,注意记下关键信息、观点和论据。
确保对材料内容没有遗漏和误解。
步骤二:分析材料的背景和时代背景每个材料都是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因此了解材料的背景信息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可以考虑一下材料与马原理课程的相关内容和关系。
其次,了解材料所属的时代背景以及当时的社会、政治和经济情况,这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材料。
步骤三:提取材料中的关键观点和论据根据材料的内容,提取出其中的关键观点和论据。
观点是作者对某个问题或现象的看法、判断或主张,而论据是为了支持观点而提出的具体事实、数据或逻辑推理等。
通过提取关键观点和论据,可以更好地理解材料的逻辑结构和作者的观点。
步骤四:分析材料中的问题和主题在材料分析题中,通常会涉及到一个或多个问题或主题。
根据材料内容,分析出其中的问题和主题,并对其进行深入思考和剖析。
可以结合课程的相关知识,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分析,将问题和主题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行联系和融会贯通。
步骤五:回答问题和分析观点根据步骤四所得到的问题和主题,结合步骤三中提取的关键观点和论据,开始对问题进行回答和分析。
可以采用逐一解答的方式,逐个分析每个问题,并提供相应的理由和论证。
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可以借鉴课堂上的理论知识和相关阅读材料,进行论述和分析。
步骤六:总结材料分析的观点和结论在整个分析过程中,逐渐明确自己的观点和结论,并进行总结。
在总结时,可以对每个问题的回答和分析进行概括,强调关键观点和论据的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材料分析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材料分析题](https://img.taocdn.com/s3/m/ff8b15d1b8f67c1cfad6b89c.png)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材料分析题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材料1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英国学术院院士霍布斯鲍姆指出给确定某一具体思想方式或者观点是能否被看作马克思主义的标准作依据的“是在19世纪末大致定型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美国著名学者海尔布隆纳在标准问题上有着与霍布斯鲍姆相近的看法。
他认为马克思主义思想有一个可以得到“公认的共同点”这个共同点来源于“同一套前提”它是规定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前提。
“凡是包含有这类前提的分析都可以正当地将其分类为,马克思主义?的分析即使作者本人并不如此认定”。
这“同一套前提”是对待认识本身的辩证态度唯物主义历史观依据马克思的社会分析而得出的关于资本主义的总看法以某种形式规定的对社会主义的信奉。
材料21934年当德国共产党的理论家卡尔?6?1科尔施还没有彻底脱离马克思主义的时候他写了一篇题为《我为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者》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科尔施力图通过他对马克思主义的所谓的特殊看法来表明他是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
这些看法的要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全部原理包括那些表面上具有普遍性的原理都带有特殊性马克思主义不是实证的而是批判的马克思主义的主题不是现在处于肯定状态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是显得日益分崩离析的正在衰亡的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目的不是观赏现存的世界而是对它进行积极的改造。
材料3匈牙利思想家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认为“我们姑且假定新的研究完全驳倒了马克思的每一个个别的论点。
即使这点得到证明每个严肃的,正统?马克思主义者仍然可以毫无保留地接受这种新结论放弃马克思的所有全部论点而无须片刻放弃他的马克思主义正统。
所以正统马克思主义并不意味着无批判地接受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结果。
它不是对这个或者那个论点的,信仰?也不是对某本,圣?书的注解。
恰恰相反马克思主义问题中的正统仅仅是指方法。
”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答案要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作出不同的回答。
(完整word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材料分析题
![(完整word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材料分析题](https://img.taocdn.com/s3/m/c8a3edbba98271fe900ef978.png)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材料分析题:1.下面是在世界的统一性问题上历史上哲学家们的不同回答的有关材料。
材料1:贝克莱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人的各种感觉构成了事物。
”黑格尔认为,整个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外化”和产物。
(摘自《人类知识原理》和《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德国哲学》)材料2:笛卡儿认为,物质和精神是两种绝对不同的实体,精神的本性是思维,物质的本性是广延,广延不能思维,思维不具有广延。
物质和精神互不相通,彼此独立,两者都是世界的本原。
(摘自《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材料3:斯宾诺莎认为,物质自然界是唯一的实体,其余的一切都是它的属性和具体样式。
思维和广延不是两个独立的实体,而是唯一的物质实体的两种不同属性。
一切物质都具有思维的属性,一切个体事物都有心灵,只是程度不同。
(摘自《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回答:(1)材料1属于什么观点,两位哲学家有什么区别,错在何处?(2)材料2属于什么观点,错误何在?(3)材料3属于什么观点,有何错误?[参考答案要点:](1)材料1属于唯心主义一元论。
贝克莱是主观唯心主义一元论,黑格]尔是客观唯心主义一元,两者都颠倒了物质和精神的本原和派生的关系、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
(2)材料2属典型的二元论。
错误在于否认世界的统一性,把物质和精神绝对对立起来,最终仍然导致唯心论。
物质和精神只是在何者为第一性这个范围内才是绝对对立的,超出这个范围,精神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的反映。
世界是统一的,它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3)材料3是唯物主义一元论,它力图克服笛卡儿的二元论,但具有“物活论”的倾向,而只承认自然界的物质性,并没有说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
2.下面是关于世界本原的一组材料。
(1)德谟克利特说:“一切事物的始基是原子和虚空。
”(2)拉美特里说:“在整个宇宙里,只有一个实体,只是它的形式有各种变化。
”(3)朱熹说:“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材料分析题和论述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材料分析题和论述题](https://img.taocdn.com/s3/m/e82b65da26fff705cc170a11.png)
一.试述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并用以说明应怎样对待我国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
答:(来源自考白皮书1.6题)(1)辨证否定观的内容是:第一,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即通过事物内部矛盾而进行的对自身的否定.而不是单纯外力作用的结果。
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
第三,否定是扬弃,是既克服又保留,新事物既克服旧事物中消极的东西,又保留旧事物中的积极成果。
(2)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就要对一切事物采取分析的态度,反对不加分析地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要有批判的继承,剔除其糟粕,吸取其精华,推陈出新,古为今用,既反对全盘肯定传统文化的复古主义,又反对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
对于外国文化,既不要全盘照搬,也不应一概排斥,而应立足于中国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吸纳其有益的合理的内容,抵制其腐朽的、没落的东西。
二: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理论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论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四:联系特征首先,联系具有客观性。
其次,联系具有普遍性。
最后,联系具有多样性。
三: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首先,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
其次,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
四.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重要意义。
答:(1)列宁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列宁这一物质定义的意义在于:①它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②它指出物质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③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复习题材料分析题题及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复习题材料分析题题及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c562cdf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97.png)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复习题材料分析题题及参考答案1、材料一:鲁迅说过:“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神思,所谓‘天马行空’地挥写了。
然而他们写出来的却是三只限、长颈于,也就是在正常的人体身上增加了眼睛一只,拉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
”材料二:《传习录》记载:先生(指哲学家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运用哲学基本问题原理分别评述鲁迅和王阳明的观点。
2、春秋时期,宋国有一个农夫,他总是嫌田里的庄稼长得太慢,今天去瞧瞧,明天去看看,觉得禾苗好像总没有长高。
他心想:有什么办法能使它们长得高些快些呢?有一天,他来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
一大片禾苗,一棵一棵地拔真费了不少的力气,等他拔完了禾苗,已经累得筋疲力尽了,可是他心里却很高兴。
回到家里还夸口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好几寸!”他儿子听了,赶忙跑到田里去看,发现田里的禾苗全都已经枯死了。
运用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分析说明拔苗助长故事对我们有什么样的启示?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辩证关系的原理:规律是客观的,不可抗拒的,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人在规律面前也不是完全被动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在承认规律客观性、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认识规律,把握规律,从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事物的具体联系,创造条件促进事物的发展,从而改造客观世界,让客观世界更好地为人类服务的目的。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辩证关系原理的启示:它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尊重规律,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创造条件,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3、一个身患成骨不全症的女孩,从出生起全身骨头脆如玻璃,稍受力就会频繁断裂。
大学马概题集及参考答案
![大学马概题集及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e6f11d2b14e852458fb57c6.png)
练习一绪论一、单项选择题C1.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 C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2.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 A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3.人类进入21世纪,英国广播公司(BBS)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千年思想家”网评,名列榜首的是 AA.马克思B.爱因斯坦C.达尔文D.牛顿4.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 CA.工业革命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C.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D.阶级斗争5.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B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B.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C.工人罢工和起义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二、多项选择题1.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BCDA.马克思主义政治学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C.科学社会主义D.马克思主义哲学2.作为马克思主义产生阶级基础的19世纪三大工人起义是BCDA.巴黎公社B.1831年和1834法国里昂工人两次起义C.1838年在英国爆发的延续十余年的宪章运动D.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渊源是ABCA.德国古典哲学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C.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D.法国启蒙思想4.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性人物ABA.康德B.黑格尔C.费尔巴哈D.笛卡尔5.马克思恩格斯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是CDA.辩证法B.劳动价值论C.唯物史观D.剩余价值学说三、简答题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2.简述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期末必考大题(简答题论述题分析题)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期末必考大题(简答题论述题分析题)](https://img.taocdn.com/s3/m/c40d1ba502768e9951e738d3.png)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简答题,论述题,材料分析题(马克思主义的形成过程,发展!!第一章节的内容必须要看,马克思主义的特征。
)人类社会发展的两大基本矛盾的运动规律。
(简答)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是一个过程,表现为二者的矛盾运动。
这种矛盾中本质的联系就是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从内容看,概括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
从过程看,规律表现为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总是从相适合到不相适合,再到新的基础上基本相适合。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循环往复,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发展。
进而推动整个社会逐步走向高级阶段。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的规律。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得以确立其统治地位并获得巩固和发展不可缺少的政治思想条件。
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其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再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构成二者的矛盾运动。
最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内在联系构成了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上层建筑的反作用也必须取决于和服从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和客观要求,不允许上层建筑脱离经济基础的发展状况和水平。
价值规律及其作用(简答)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规律。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价值规律贯穿于商品经济的全部过程。
既支配商品生产,又支配商品流通。
价值规律是在市场配置资源的过程中体现它的客观要求和作用。
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不用社会制度如何,为了进行生产和再生产,生存资料和劳动力在各个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都应该争取一定的比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材料分析题简答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材料分析题简答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0fb7f027c1cfad6185fa70d.png)
材料的分析题:1.稳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必须认识和把握好两大任务:一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极大地增加全社会的物质财富;一是逐步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极大地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和促进社会和谐。
上述两大任务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是统一的整体,并且贯穿于整个社会主义历史时期一系列不同发展阶段的长久进程中。
没有生产力的持久大发展,就不可能最终实现社会主义本质所要求的社会公平与正义;不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相应地逐步推进社会公平与正义,就不可能愈益充分地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和创造活力,因而也就不可能持久地实现生产力的大发展。
——温家宝《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和我国对外政策的几个问题》指出这段话反映的哲理,应如何正确理解这一哲理?说明科学发展观与此哲理的关系。
答:〔1〕这段话指出稳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必须认识和把握好两大任务:既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极大地增加全社会的物质财富,又要逐步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极大地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和促进社会和谐。
从哲学上讲,就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真理与价值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充分表达社会主义一要发展生产力,二要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原则。
〔2〕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是人类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两大主题,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是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
所谓真理原则是指人类必须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和改造世界,追求和服从真理。
所谓价值原则是指人类必须按照自己的需要去认识和改造世界,创造和实现价值。
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是有区别的:〔1〕真理原则侧重于客体性,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2〕真理原则主要说明人的活动中的客观制约性,价值原则主要说明人的活动中的目的性;〔3〕真理原则表达了社会活动中的统一性,价值原则表达了社会活动中的多样性。
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差异和矛盾,说明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之间具有矛盾性。
这种矛盾性,一方面给人类的生活、活动造成了困难和困境,另一方面,这种矛盾的不断出现和解决又不断地推动着人类实践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3〕真理和价值的矛盾是人类活动的内在矛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50道最新材料分析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50道最新材料分析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429a710a6c30c2259019e40.png)
1.材料1恩格斯指出:“自然研究家相信,他们只有不理睬哲学或羞辱哲学,才能从哲学中解放出来。
但是,因为他们离开思维便不能前进,而且要思维就得有思维规定,而这些范畴是他们从所谓有教养者的那种受制于早已过时的哲学残渣的一般意识中盲目地取来的,或者是从大学必修的哲学课中听到的一点儿东西中取来的,或者从各种各样的哲学著作中缺乏批判的和杂乱无章的读物中取来的,——正因为这样,他们同样做了哲学的奴隶”。
材料2爱因斯坦认为:“如果把哲学理解为在最普遍和最广泛的形式中对知识的追求,那么,哲学显然就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
可是,科学的各个领域对那些研究哲学的学者们也发生了强烈的影响,此外,还强烈地影响着每一代地哲学思想。
”请根据材料,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回答:(1)恩格斯的这段话批判的是何种观点?(2)分析爱因斯坦在哲学与科学两者关系问题上的观点。
参考答案:(1)在哲学与科学关系问题上存在着两种错误观点:一是否认哲学对科学的方法论意义,因此要取消哲学;二是夸大哲学的作用,把哲学看成是凌驾于各门具体科学之上的东西。
恩格斯的这段话批判的这是第一种观点。
(2)爱因斯坦的这句话正确揭示了哲学与科学的关系。
他认为,哲学给科学发展以根本方法论的影响。
哲学是对世界以及任何世界关系的总体性反映和把握,因此它对一切具体科学和实践活动具有普遍方法论的作用。
在科学研究中,往往运用哲学所提供的一般概念和范畴,按照某种一般方法论进行分析和推演;哲学能够从总体上确定科学发展的途径和解决问题的方向;哲学世界观和思维方式能够为科学家提供创造性的空间。
同时他也强调,科学是哲学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具体科学为哲学的产生和发展提供时政知识和基础;随着具体科学的发展,哲学也会不断改变自己的内容和形式;哲学从具体科学中不断吸取养料,才能概括出一般性的结论和原理。
2.列宁强调:“我们决不把马克思的理论看成某种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恰恰相反,我们深信:它只是给一种科学奠定了基础,社会党人如果不愿落后于实际生活,就应当在各方面把这门科学推向前进。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材料分析题(大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材料分析题(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e1688d0a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0b.png)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材料分析题(大全)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在于只从客体或直观形式去理解事物、现实和感性,而不将其视为人的感性活动和实践的产物。
这导致唯物主义无法理解人的能动性,而唯心主义则只是抽象地发展了这一点,因为它不了解真实的感性活动本身。
材料2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是一个实践问题,而非理论问题。
人必须通过实践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现实性和力量,即思维的此岸性。
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纯粹的经院哲学问题。
答案: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唯物主义的区别在于前者强调实践观点是认识和理解一切事物的基础和出发点,同时正确阐述了认识的辩证法,强调人的活动的能动性。
而旧唯物主义则只是从客体或直观形式层面去理解世界,无法理解人的能动性,也不懂得认识的辩证法。
2.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发展的动力、检验真理性的标准和认识的目的。
因此,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XXX和XXX都认为科学发展是一个不断纠正错误、发展真理的过程。
XXX认为科学史是真理与谬误的斗争,不断证实真理、克服谬误、发展真理的历程;而波普则把科学的可证伪性、可反驳性、要检验性作为科学最本质的特征,把科学史简单地归结为一种理论推翻另一种理论的历史。
实用主义哲学思想认为真理是经验中的确定的、有作用价值的类名。
XXX认为,如果真观念对人生没有好处,或者真观念的认识是肯定无益的,而假观念却是唯一有用的,那么我们应该回避真理。
XXX则认为真理是人造的工具,是为了人类的利益而创造的。
XXX则认为真理的首要标准是与一个人的其他信念的一致。
这些观点都强调真理的实用性和相对性,即真理的价值和意义是与人的需要和信念相关的。
实用主义真理观认为真理的标准在于由信念所引起的结果是否令人满意,以真理的有用性和价值性作为真理的本质规定。
在真理和价值的关系上,他们消解了真理所要求遵循的客观性的“物的尺度”,代之以主观的“人的尺度”,把真理变成纯粹主观的东西。
马克思主义基础期末复习 材料分析题
![马克思主义基础期末复习 材料分析题](https://img.taocdn.com/s3/m/ab3fd7cfd5bbfd0a78567300.png)
材料分析题、论述题及参考答案1、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历史上的哲学家各有不同的回答。
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材料1:关于世界的本原,最简捷的途径是在经验里呈现的事物中去寻找,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认为“水”是万物的始基,阿那克西米尼认为“气”是万物的始基,而阿那克西曼德则认为“无限”是万物的始基。
(注:始基即根本,或本原;无限就是不生、不灭、不竭、不可摧毁)材料2:毕达哥拉斯认为,统治着整个世界的是“秩序”,天体依照数字所规定的间隔,围绕着一个共同的中心而旋转,这就是‘数”。
万物产生于“一”。
材料3: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分寸上燃烧,在一定分寸上熄灭。
万物皆流,无物常存。
材料4:巴门尼德认为,既然无物常存,我们怎么认识它呢?感官得到的东西是不真实的,所以,必须认识理性中的东西(即存在),只有它才不会欺骗我们。
请回答:(1)材料1属于什么观点,三位哲学家的观点有什么区别?(2)材料2属于什么观点,错误何在?(3)材料3属于什么观点,与材料4相比,分析二者的区别?参考答案:(1)材料1属于朴素唯物主义一元论的观点。
三位哲学家都把世界的本原统一在一种自然物质上。
阿那克西曼德试图从“无限”中探索事物的本原,其意义远比其他两位哲学家要大。
(2)材料2属于唯心主义一元论观点,它把世界的本原归结到抽象的“数”上,尽管它远离了感性经验,但由于它将“数”当作本原,因此从根本上是错误的。
(3)材料3中属于朴素唯物主义一元论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一团永恒的活火”,这就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的观点;这团活火“在一定分寸上燃烧,在一定分寸上熄灭”。
“万物皆流,无物常存在。
”是朴素辩证法的观点。
它同材料4是相对的,材料4将“存在”(思维)当作了本原,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但从另一方面来说,材料4中的“存在”又推动了人类思维的发展。
2、阅读下列材料,用唯物辩证法理论回答有关问题。
世界金融危机爆发后,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某名牌鞋厂实行了一系列的新的生产和营销策略,积极适应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材料分析题(大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材料分析题(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e8d11e3d804d2b160a4ec059.png)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材料分析题(大全)材料1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
所以,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
材料2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摘自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⑴根据材料 1 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以往一切唯物主义有哪些区别?⑵根据材料 1 、 2 说明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首要的、第一的观点。
1 .⑴材料 1 中马克思第一次明确地阐述了新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的两个根本区别。
首先,旧唯物主义不懂得实践的观点是我们认识和理解一切事物的基础和出发点。
旧唯物主义虽然坚持了物质的第一性和本原性,但他们仅仅停留在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层面去理解世界,因此,看不到人的活动的能动性。
其次,旧唯物主义不懂得认识的辩证法。
由于他们只是在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上来理解物质的第一性和决定作用,看不到人对世界能动地认识和改造作用,亦即不懂得主观与客观、物质与意识相互作用的辩证法。
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这两个根本缺陷。
一、强调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二、正确阐述了认识的辩证法,强调了人的活动的能动性。
⑵材料 1 、 2 表明马克思把实践的观点作为自己哲学的首要的、根本的观点。
在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上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起决定作用。
即: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对世界的本质问题存在着不同的哲学观点,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并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1]泰勒斯认为万物由水产生,又复归于水;万物有生有灭,而水则是永恒的。
赫拉克利特认为这个世界,对于一切存在物都是一样的,它不是任何神所创造的,也不是任何人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未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
[材料2]毕达哥拉斯认为:从数目产生出点,从点产生出线,从线产生出平面;从平面产生出立体;从立体产生出感觉所及的一切物体,产生出四种元素:水、火、土、空气。
这四种元素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互相转化,于是创造出有生命的、精神的、球形的世界。
[材料3]东汉哲学家王充认为:天履于上,地偎于下,下气蒸上,上气降下,万物自生其中间。
天地合气,万物自生。
[材料4]恩格斯指出: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
请回答:材料1、2、3的观点相同吗?并加以评述。
(1)材料1、2、3的观点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点。
相同之处在于他们都坚持世界是统一的。
不同之点则在于:材料1、3都表现为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把世界统一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泰勒斯归结为火,王充归结为气,但都是用物质的东西作为世界的本原。
材料2表现的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他们把世界归结为数,归结为某种客观的精神、理性因素。
(2)材料4说明了什么原理,坚持这一原理有何意义?材料4说明的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本质上是物质的。
坚持这一原理的意义在于:第一,这一原理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
它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理论体系的起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一切原理的根本立脚点和出发点。
它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彻底的科学的唯物主义一元论。
第二,这一原理是反对二元论、宗教神学、唯心主义的锐利武器。
它证明了:否认世界统一性的二元论不能成立,宗教神学所谓“上帝创造世界”的虚幻和荒谬。
唯心主义一元论关于世界统一于精神的根本错误,并给予其根本性的摧毁和打击。
第三,这一原理具有极为重要的实践意义。
它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根本理论基础;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2、阅读下列关于运动和发展不同观点的材料,并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1] 韩非提出“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
[材料2]《坛经》中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日风动,一僧日幡动,议论不已。
慧能进日: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材料3] 列宁指出把主要的注意力正是放在认识“自己”运动的源泉上;只有对立统一的观点:才提供理解一切现存事物的“自己运动”的钥匙,才提供理解“飞跃”、“渐进过程的中断”,向对立面的转化,旧东西的消灭和新东西的产生的钥匙。
请回答:(1)材料1和材料2的观点有何异同?材料1和材料2都承认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
但是材料1认为运动变化是客观事物自身具有的,世界发生变化,事物就要变化,事物变了,各种规律、办法、功能也就会发生变化。
材料2慧能的观点则不是从事物自身来谈变化,而是认为人的心理、人的思想、意志是变化发展的源泉、动力,这是一种唯心主义的运动观,割裂了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2)材料2和材料3的主要分歧是什么?并加以评述。
材料2和材料3的主要分歧在于是否认为事物因内在的矛盾,引起运动变化。
材料3强调事物内在的矛盾性,事物内在的对立统一构成事物的运动变化。
而材料2否认事物自身存在运动变化的源泉,而把运动变化看作是由精神因素,特别是由人的主观因素作用的结果,这样就否认了事物运动变化的客观性,因而不能正确地把握运动,不能科学地说明运动变化。
3、在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问题上,历史上的哲学家们有不同的回答,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并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1] 霍尔巴赫认为,一切都是必然的,没有偶然性。
偶然性这个词是没有意义的“空洞语词”。
偶然性是我们对产生结果的原因愚昧无知造成的,我们把看不出同原因相联系的结果归之于偶然性。
[材料2] 毕尔生说,必然性只属于概念的世界,而不属于现实世界本身。
莫诺认为,偶然性是生命起源和发展的全部基础,生物进化,本质上是由无法预测的纯粹偶然变化造成的,人类的出现也不过是“蒙特卡诺赌窟里中签得彩的号码”,是纯粹的偶然性。
[材料3] 黑格尔认为,必然性和偶然性是“绝对观念”发展的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环节。
必然性根据于事物自身,偶然性根据于他物;偶然的东西是必然的;科学和哲学的任务“在于从偶然性中去认识必然性”。
请回答:(1)材料1的哲学观点和错误是什么材料l属机械决定论观点。
其错误在于夸大必然性,否认偶然性。
偶然性同样是客观存在的,有其产生的原因,不是由于人们主观上没有认识而造成的。
(2)材料2的哲学观点和错误是什么?材料2属非决定论观点。
其错误在于夸大偶然性,否认必然性及其客观性。
生物进化绝不是毫无必然性或规律性可循的纯粹偶然性,而是包含着内在的必然性,人类的出现是生物长期进化的必然结果。
(3)材料3的贡献和错误是什么?材料3表明,黑格尔明确分析了必然性和偶然性产生的不同根据及两者的辩证关系,这是它的贡献。
但黑格尔把必然性和偶然性视为“绝对观念”发展的两个环节,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之上的。
4、针对以下关于对立统一规律在运动发展中的作用的材料,并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1]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摘自韩愈:《原道》)玉不遇砥砺,不可以成器,人不遇困穷挫辱,不可以成德。
(摘自《梅峰语录》卷上)[材料2] 任何一件静止的东西,若不是在它以外有别的物体以运动力图进入它的位置使它不再处于静止,即将永远静止。
同样情形,任何一件运动的东西,除非在它以外有别的物体使它静止,即将永远运动。
(摘自霍布斯:《论物体》,载《十六一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材料3] 列宁指出,对立统一规律“提供理解一切现存事物的‘自己运动’的钥匙”。
在谈到黑格尔关于每一事物都是“和它自己的他物有差别”时认为“非常正确和重要;‘他物’是自己的他物,是向自己的对立面的发展。
”“有两种基本的(或两种可能的,或两种在历史上常见的)发展(进化)观点:认为发展是减少和增加,是重复;以及认为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统一物之分为两个互相排斥的对立面以及它们之间的互相关系)。
”(摘自《列宁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请回答:(1)分析材料1的观点,说明它的发展观的依据。
材料1把事物的发展看作是对立面互相斗争、互相作用的结果。
韩愈的观点认为(对佛教、道教)如不加以禁止,(儒教)就不能得到流传和推行。
《梅峰语录》中关于人的发展的观点认为,人不遭受困难屈辱的锻炼,就不能成为品德高尚的人。
这种观点是朴素的、辩证的,是正确的发展观。
(2)分析材料2的观点,说明它的发展观的依据。
材料2中霍布斯把力学中静者恒静、动者恒动的规律直接引入哲学,把物质的运动发展看做是外力作用的结果,陷入了外因论,他的这种发展观具有形而上学的性质。
(3)谈谈你对材料3的理解。
材料3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观。
它揭示了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实质内容。
矛盾的同一性使矛盾双方联结起来,使事物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提供矛盾双方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从而也就孕育着扬弃旧的矛盾的条件。
矛盾斗争在事物量变过程中的作用,就在于它推动着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质变过程中的作用在于它能突破特定事物存在的限度。
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相反的基本属性,它们在矛盾中的地位是不同的,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5、根据以下关于矛盾问题的材料,并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1] 列宁指出:就本来的意义说,辩证法就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的矛盾。
他还指出:是实际生活中的实际矛盾,即辩证的矛盾,而不是字面上的、臆造出来的矛盾。
[材料2] 杜林说:“矛盾的东西是一个范畴。
这个范畴只能归属于思想组合,而不能归属于现实。
”[材料3] 艾耶尔断言:“自然界不可能有矛盾,只是在陈述中才可能有矛盾。
”请回答:(1)材料l的观点是什么?是否正确?材料l的第一句话是说辩证法所研究的矛盾是对象自身中的矛盾,就是矛盾不是主观自生的,而是客观事物自身所具有的,人们思维中的矛盾不过是客观事物的矛盾在人们思维中的反映。
第二句也是强调辩证矛盾就是实际生活中的实际矛盾,即实际客观存在的矛盾,不是主观字面的或头脑臆造出来的矛盾。
这两段话突出一点,就是指出矛盾的存在是客观的,这个观点是正确的(2)对比材料1与材料2,指出材料2的错误。
材料2把矛盾归结为一个范畴,当作纯粹是主观的思想的东西:认为它不是现实的,只能是思想的任意组合。
它与材料1把矛盾看作是对象自身中、实际生活中的矛盾的观点是完全对立的。
其根本错误在于否认矛盾的客观存在性,把矛盾当作是由思想臆造的。
(3)对比材料1与材料3,分析材料3的错误。
材料3公然否认自然界中有矛盾,他认为矛盾只存在于陈述中,即只存在于语句上、字面上。
材料1明确指出矛盾是实际生活中的实际矛盾,不是字面上的、臆造出来的矛盾。
材料3的错误在于:一是公开否认自然界矛盾的存在,二是把矛盾当作字面上的、语句上的,同样是否认了矛盾存在的客观性。
6、根据以下材料,回答有关问题党的“十六大”指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完善、科技更加进步……,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依据上述材料,运用可能性和现实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说明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发挥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意义。
[答案要点](1)可能性和现实性的含义以及二者的对立统一关系。
(2)可能性和现实性辩证关系原理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挥人的自觉能动性具有重要意义。
一方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宏伟的,是现实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必须在党的领导下,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性。
7、阅读下列材料,用唯物辩证法理论回答有关问题。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某鞋厂实行了一些新的生产和营销策略,积极适应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其材料如下:[材料1] 在有效供给上做文章:他们认为,现在的市场不能仅仅用“供大于求”四个字来概括,不适应市场需求的无效供给过多,而适销对路的有效供给不足,才是对当前市场供给状况的准确把握。
在供过于求的大市场里也有供不应求的产品,明智的企业家就在于创造出这种产品。
于是他们着手在有效供给上做文章,实行产品分流策略,一是男女鞋分流,二是风格分流,三是档次分流,四是市场零售与团体消费分流,五是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分流。
五大分流,大大提高了该厂产品的市场应变能力,常年保持淡季不淡、旺季更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