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结课教学艺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教学的结课艺术
一堂好的语文课,教师恰当得体的结尾设计不容忽视,它可以完善深化新授的内容,激发学生去主动地探求新知识,以便由课内向课外的延伸。
明人谢榛在《四溟诗话》中指出:“凡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
”他的意思是说,文章的开头要响亮,如爆竹炸开,使人为之一震;而结尾要有韵味,如巨钟撞响,使人觉得余音绕梁,不绝于耳。
语文教学如同写作,固然要重视课文的导学,但也要重视语文教学的结课艺术。
一、结课艺术的概念
结课是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所授知识或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定型、概括、深化,对整个课堂教学情况作出科学的总结和评价,以及对后面的教学建立某种联系,进行适当的沟通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
二、结课艺术的作用
结课,是语文课堂教学结构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但说句老实话,绝大部分教师能够重视课堂教学的导入,对结课则重视不够。
固然,导入安排得巧妙,能起到先声夺人、引人入胜的作用;而结课也不可小觑。
语文教学,固然要重视课文的导学,但也要重视语文教学的结课艺术。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不仅是知识的提高,更应该是艺术的熏陶,应该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开始,在美的享受中结束。
(一)梳理知识,突出重点,总结规律
(二)引人深思,后发制人,画龙点睛
(三)重点扩充,课外延伸,回味无穷
(四)开阔视野,激发思维,启迪智慧
(五)留下悬念,诱发兴趣,鼓励创新
结课艺术很重要。
好的结课,能后发制人,画龙点睛;能激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引发学生无穷的回味,余音绕梁,情形在目,不知不觉中,将课堂教学的重点扩充,并延伸到课外。
课断思不断,语停意不停。
三、结课的原则
(一)结课要有整体性
在新课的导入设计上,多设置问题的悬念,导引学习生探究,解决问题,然后开始课堂学习,最后是课的结束。
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每一个环节都应紧扣教学内容,使每个环节,尤其是结课都成为整个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做到与导课相呼应。
(二)结课要有适度性
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做一名教师,应合理分配时间,注重环节的衔接性。
很多教师都忽视了“结课”,有的听到铃声便戛然而止;有的超前结课,在等待中下课;有时而又兴致勃勃,打持久战。
教师应巧妙地安排结课,切勿发生上述不好的情况。
结课不应戛然而止也不应超前等待也不能拖沓冗长,应点到为止,适可而止,否则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致。
四、结课艺术的方法
“教亦多术矣,运用在乎人。
”语文结课艺术方法较多,有归纳总结式、迁移扩展式、巧设悬念式、对照比较式、激发感情式、巧妙幽默式、诱发想象式、检查巩固式等等。
(一)归纳总结式
前苏联教育家叶尼洛夫﹒叶希波说过:“通过总结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主要事实和基本思想来结束一节课是很有好处的。
"归纳总结式结课是教学艺术中的最常用的一种结课方法。
它要求用准确、精炼、简洁的语言,提纲挈领地把整个课的主要内容,难点和重点加以总结概括归纳,进一步的突出强调,给学生以系统、完整的印象,促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培养其综合概括能力。
总结固然可以由教师来做,但更要引导学生自己来做,教师只是在必要的时候加以补充和完善。
总结归纳的方式要因势利导,因人而异,恰到好处。
既可以启发学生回忆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也可以重读课文的重点句段,强化印象,还可以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强调学习要点,包括知识点、能力点,以及其他方面的注意点。
总结可以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两个方面入手,决不是前面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而要变化角度,要增加深度。
如《陋室铭》的结课:这篇铭文通过赞美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这样的结课,既有对课文内容的总结,又有对
课文思想特色的归纳,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起到强化和深化的作用。
(二)迁移扩展式
教是为了不教。
也就是要求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去探求新知识,解决新问题。
在课堂教学结束时,教师多设计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在实践中,触类旁通,真正实现知识与能力的迁移。
一堂有品位的好课,不只是学生学习的结束,而是把结束作为一种新的开始,即把结课作为引导学生联系课堂内外的桥梁,让他们把学到的知识能力在课外得到延伸、扩展、充实,真正培养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
学习《羚羊木雕》。
(三)巧设悬念式
结课,不仅仅是一堂课的结束,也可以是另一堂课的序幕。
不少有经验的教师常常在教学结课时运用设置悬念的方法,使学生在“欲知后事如何”的探究欲望产生的时候戛然而止,从而给学生留下一个有待探索的未知空间,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迫切愿望,使“且听下回分解”成为学生的一种学习期待。
这种方法既可用于两篇课文之间的教学衔接上(它要求两者的内容或形式有某种内在的联系),如一位老师在《一面》结课时说:“今天我们从课文中学到了一种写作方法,即主要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刻画人物的性格,表现文章的主题。
下一节课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的写人的方法,叫做‘窥一斑而知全豹’。
那么这是哪篇课文?它刻画的是哪一个人物?是怎么刻画的?这个人物有什么特点?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这就吊起了学生的胃口,激起了他们的求知欲望,为上好下一节课作了铺垫。
也可以用于一篇容量较大不能用一课时结束分析的文章的课文教学的跨课堂连缀处。
为避免割裂文意,保持原作品的完整性,教者可就下一堂课要分析的内容,提出一些富有思考性的问题,设下悬念,激发学生探究的好奇心,促使学生关注课文,顺理成章地引出下堂课的内容,有效地延续了他们的学习热情。
(四)对照比较式
有比较,才有鉴别。
对照比较式结课通常用在一篇课文或一个单元教学的结束阶段。
教者扣住文章的思想、结构、语言等方面内容,有所侧重地与以前学过的一篇课文或某一单元课文进行对照比较。
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分析概括出它
们的相似点、不同点,从而更清晰地把握它们的特点,总结出同一题型的解题规律,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如学习《醉翁亭记》时可与《岳阳楼记》进行比较。
(五)激发感情式
如果说在一篇文章教学的结课时,教师的语言平淡无味,那么势必人人都不喜欢;反之则会人见人爱。
因而,教师在结束语文篇章教学时,要注意展现语文教师激情,要把自己对文章的艺术理解、作者的人格魅力、篇章中蕴含的积极价值取向等与课文巧妙结合,用自己的激情去倾泻,去浇灌;用自己的颂扬去感召,去激励;让学生在课堂上接收到激情的信息,激励学生在生活中尽力展现为自己的理想而执着追求。
这些激情的言语,这些激情的颂扬,会激励学生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勇气,更会激发学生的情感,左右着学生听课状态以及对语文热爱的情绪。
所以教师必须把自己的全部激情灌注结课中,尽可能地用激情来增加自己语文课堂的的吸引力、粘合力。
如果教师的结课语言充满激情,既言简意赅又情深意长,往往能拨动学生的情思之弦,激发他们的美好感情,收到发人深省的艺术效果。
(六)巧妙幽默式
美国的乔治可汗说:“当你说再见时,要使他们的脸上带着笑容。
”巧妙幽默式结课常常能收到这样的效果。
如有位老师结课时不小心滑了一跤,他就顺势说:“同学们今天的表现很出色,老师也为之倾倒了。
”还有位老师在教《中国石拱桥》时,一幅挂图突然掉了下来,巧的是这时下课铃声刚好响起,老师恰到好处地来了一句:“看来挂图也要休息了,下课。
”语言诙谐,充满情趣,一堂课就这样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结束了。
(七)诱发想象式
根据学生喜欢幻想、想象、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在结课时,先诱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然后话锋突转,制造悬念,让学生有一种“山穷水尽”的感觉,进而巧妙地引导学生进入课外阅读。
通过阅读让学生自己寻求问题的答案,又达到“柳暗花明”的目的。
(八)检查巩固式
一堂课讲完了,学生掌握得怎样,教师心中往往是无底的,这时需要通过提问、测验等手段来调查实情。
因此,在课堂教学结束时,抓住一堂课或一篇课文
的教学重点、难点,设计一些精巧的问题,通过学生的动脑、动口、动手,强化和巩固所学内容,以实现知识和技能的迁移。
比如,老师每教学完一篇文言文,就应将文中的一些重要文言现象(诸如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等)进行抽查学生。
事实证明,必要的测验是能反馈教学情况的,而且有利于学生巩固知识和能力。
五、总结
结课有法,但无定法。
结课是一门艺术,它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
教师要因人而变,因文而导,根据每堂课的教学内容、目标、重点、难点灵活地选择,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使整堂课的教学得到升华,从而达到“课虽终,趣不尽;言已尽,意无穷”的境界。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千方百计地造就一种“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结课佳境,从而使结课在整个课堂教学中产生一种“画龙点睛”的作用,以全面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一篇之妙,在乎落句;一课之妙,在于结语。
但能善始者实繁,能善终者盖寡。
但无论如何我们都要重视结课艺术,正如莎士比亚所说:在英国的筵席上,最美味的佳肴总是放在最后,留给人们一个无限余甘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