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结课教学艺术
唯美的谢幕--谈小学语文结课艺术
![唯美的谢幕--谈小学语文结课艺术](https://img.taocdn.com/s3/m/6e25e2382af90242a895e544.png)
教学做好铺垫 。
堂中发挥朗读 的作 用 ,让小学 生通过 朗 读 文章深入理 解文章 的内容 ,感受语言
的魅 力 , 挖掘其 中的情感 因素。在课堂结
结, 评价 学 生 的学 习 , 加强 教 学 反 馈 。 而学 高本节课 教学效率 的同 时 ,为下节课 的
烈 的成 长 阶 段 。在 教 学 中 , 教 师 可 以 对 小 呢? ” 学生会说出像 “ 爸爸妈妈 , 某位同学”
教 师引导学 生想一想古代 医药 名 学生的这些心理特 点加以利用, 发散学生 等答案 ,
无论学生说 出谁 , 教师只说 一句“ 答案 的思维 , 促进学 生主动去 想象 , 丰富课 文 人 ,
师 利 用 最 后 五 分 钟 的 时 候 组 织 小 学 生 对 文章 进 行 集 体 朗读 , 有利于加强语文学 习
要途径。
一
的品质 , 只有勤奋去学 习, 去工作 , 才能实 章 的道 理 。
、
发散 思维 式 小 学 语 文 课 堂 谢幕
小学生 正处 于好奇心强 , 想象欲望强
三、 因 势利 导 式 小 学 语 文 课 堂谢 幕
比如 , 在讲 解 《 莫 泊 桑拜 师》 这篇 名 作的 时候 ,教 师可 以利 用课 堂结课 阶段
其视为提 高课 堂效率的重点环节。 对课堂 结课方法进行丰富 , 有利于提高小学生 的
给小学生 一个发散 思维 的机 会。教 师可
以这样进 行结课 “ 今天 我们学 习了莫泊
时候 , 教师要 与学生互 动 , 在 互 动 中 为 学 生 补 充答 案 , 促 进 学 生 语 文 学 习效 率 的 提
己的看法 ,并 对学生 的想 象成 果加 以肯 正能量 ,并 告诉学生还 有许 多关于莫 泊 桑的小故事 ,引导学 生阅读 。这样 的结
语文课的结束艺术
![语文课的结束艺术](https://img.taocdn.com/s3/m/e703628151e79b896802268b.png)
语文课的结束艺术结束,就是把一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作一总结,在学生头脑当中留下深刻印象,以便使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留下思考空间。
1.思想教育法文道结合的精神应贯彻语文课的始终。
课文教学结束之际,可以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法制教育。
在《奥斯维新没有新闻》结束之时,师生共同回忆历史上令人痛心的战争暴行和中华民族遭受外敌蹂躏的不堪往事,号召大家珍爱和平,反对战争。
也可进行法制教育的渗透,《氓》就可采取古今对比,辩论深化,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达到思想教育法制教育的目的。
2.介绍原著法学生往往没有时间阅读要求的课外读物,对课文的了解也仅仅限于课本文字本身,没有全局意识,理解就会片面甚至支离破碎。
介绍原著法是一种向学生推荐课外读物,把课堂阅读引向课外的方法。
对学生培养阅读兴趣,拓展思维,提高习作水平很有好处。
讲《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就延伸到《水浒传》,品《林黛玉进贾府》就不能不提《红楼梦》,提到“红学”。
3.宣读示范法朗读是语文最好的感悟方式,教师范读,学生悟读,既巩固了课堂知识,又激发了学生的上课激情,声又尽而意无穷。
课文中适合朗读的很多,除了文言和古诗词外,《我有一个梦想》《拿来主义》《纪念刘和珍君》等都充满了感性的力量与理性的深度,多读一读,多品一品,让课堂又掀起新的高潮。
4.总结重点法一课讲完,理当把课文重点作一总结。
特别是知识性的归纳和巩固。
高考中考有关的知识点答题技巧也可以更加深刻。
学了新闻单元第一课《别了,“不列颠尼亚”》,了解什么叫新闻,新闻有什么特点,怎样归纳新闻内容,怎样拟新闻标题,怎样写新闻。
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学会应用,为考试打下了基础。
5.启发想象法想象是孩子思维的翅膀,学生被禁锢在教室,要让他们的想象有发散的空间。
适时的思考,讨论和写作,是思维发展的良好时机。
《鸿门宴》中,如果刘邦项羽的性格相反会有什么样的情形出现?《祝福》中,电影的结局与原著不同,到底有无道理?把杜甫的《登高》改写成散文或剧本怎么做?每一篇每一课,都有可以发散的价值,尤其是新教材的布局,新教法的尝试,更让学生有了动手动脑的可能。
浅谈小学语文结课的艺术
![浅谈小学语文结课的艺术](https://img.taocdn.com/s3/m/4fe219e05ef7ba0d4a733b85.png)
浅谈小学语文结课的艺术听过评书的人都知道,评书者在说书之后,一句“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总能令听者回味无穷,并产生无尽的遐想,同时又激起了对后文内容强烈的欲知。
这与我们语文课堂教学的结课有异曲同工处。
常言道:“编筐编篓,重在收口;描龙画凤,难在点睛。
” 美妙的结尾使成功更完美”。
说书者要给听者设下悬念,正如教师要给学生留下回味一样,都要把握好这个结束部分、最后环节,使之成为“精彩之笔”。
一、“山穷水尽”、“柳暗花明”——诱发想象根据小学生喜欢幻想、想象、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在结课时,先诱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然后话锋突转,制造悬念,让学生有1种“山穷水尽”的感觉,进而巧妙地引导学生进入课外阅读。
通过阅读让学生自己寻求问题的答案,又达到“柳暗花明”的目的。
如教完《少年闰土》一文最后一节,师:“同学们,‘我’和闰土少年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离别时难舍难分。
在经历310年后,我们又相见了。
这时我们又怎样呢?”让学生大胆猜测,积极发言后,师总结:“大家说得很好,想象也很丰富,可惜都想错了。
310年后,闰土见了‘我’就喊’老爷’,这是怎么回事呢?大家想知道吗?请同学们课后到图书馆阅读鲁迅的小说《故乡》就明白了。
”这样的结课,既加深了学生对新课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又能将学生入到课外阅读领域,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
二、因势利导,概括总结——培养能力当课堂教学的重难点解决后,教师可结合课文,用归纳结尾的方式引导学生以准确、简练的语言,对所学内容作概括、总结。
可以归纳课文的思想内容、写作特点。
一方面可培养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使学生对课文的主要内容有明晰的了解,提高教学效果。
如在讲授《桂林山水》的结尾时,师问:“这篇课文重点写的是什么?(桂林山、水的特点。
)作者写桂林山、水的目的是什么?(热爱桂林山、水的感情。
)”然后教师让学生归纳总结,生:“作者通过描写桂林山、水的美景抒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结束语设计的艺术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结束语设计的艺术](https://img.taocdn.com/s3/m/06820f7b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98.png)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结束语设计的艺术•相关推荐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结束语设计的艺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结束语设计的艺术(一)教学结课的原则1、水到渠成,自然妥帖——课堂教学的结课不仅仅是因为时间到了结课,也因为教学内容的设计发展同时到了该告一段落的时候了。
教师要把结课控制恰到好处,做到水到渠成,避免生拉硬套。
2、结构完整,首尾呼应——结课时要使结语和前面的教学内容保持脉络贯通,保证教学结构的完整性,使结语好似一条金线,帮助学生将零散的知识串联起来,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做到首尾相连,前后照应。
3、语言精练,紧扣中心——教学结课要简洁明快,干净利落。
语言一定要少而精,并且一定要紧扣中心。
能起到画龙点睛、提炼主题、提升认识、升华感情的作用。
(二)结束语设计艺术1、课外引活水——延伸式结课。
语文教学,除了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知识,还应把学生的视野由课内引向课外,使学生自觉地去课外寻求知识,以弥补课堂教学之不足。
2、卒章升感情——震颤式(激励式)结课。
在教学终了之时,教师运用准确精练的语言以情感人,以情促人。
紧紧抓住学生心理,寻找教学内容中能够拨动学生情思的结合点进行点化、揭示,激发学生的思想感情,真正达到发人深省的教学作用。
3、悬念诱思考——悬念式结课。
课堂教学的结尾也应像文章的结尾一样,讲究意在笔后、悬念迭出,回味无穷,给人一种课已结束而意未尽的`感受。
能收到“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艺术效果。
4、对照促理解——照应式(对比式)结课。
在课堂教学结束之际,从内容、结构、语言等方面,有所侧重地将课文与以前学过的其他课文进行对照比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5、概括提钩要——归结式结课。
它是对教学内容、课文特色作提纲挈领的总结和归纳,是对知识进行条理化和系统化的工作,意在让学生由博返约,纲举目张,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
6、想象出创新——畅想式结课。
课堂教学固然要求引导学生从课本出发,到课文中找答案,但也不能停留在只对课文挖掘,而要点拨激发学生改变思维常规,对课文进行创。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结尾艺术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结尾艺术](https://img.taocdn.com/s3/m/0b63818e1eb91a37f0115c01.png)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结尾艺术一节完美的课不仅要有精彩的导入、精辟的讲解、更要有画龙点睛式的结尾。
语文课的结尾没有固定的模式,或归纳总结、或领悟主题、或启发想象、或巩固练习、或拓展延伸,要根据教材情况和学生实际灵活掌握。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如果说多样化式的“导入”是成功的一半,那么,充满情趣、耐人寻味的结尾,必使一节课得到升华。
结尾部分的教学,重在归纳、深化新授知识,贵在知识的延伸和运用。
抓住教材特点,巧妙地处理课堂结尾,可使学生对课文学习乐而不疲,课堂教学也能达到“课虽终、趣不尽”的境界。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小学语文教材的特点和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小学语文课大致有如下几种结尾方式:(1)总结式结尾。
授课结束后将所学的内容作一概括的归纳总结,给学生一个比较明确的整体概念,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它可以由教师直接作结,也可以由教师引导学生或师生共同讨论来完成。
如教《林海》一文时,笔者运用了这样的结尾方式。
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课文最后为什么说大兴安岭’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呢?”然后进行小结:“大兴安岭’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是因为:它美的不空洞,它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大量的木材和其它丰富的资源;它的生命与祖国的建设结为一体,与人的关系极为密切,它与国家的兴旺发达,稳定强大息息相关,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这里,笔者感觉运用总结式的结尾,既是对这一堂课重点的归纳,又升华了主题。
揭示了大兴安岭对兴国安邦的巨大作用,给学生留下了鲜明的印象。
(2)辩论式结尾。
新课结束时,就学生感兴趣的关键题展开辩论,诱发学生认清课文的底蕴。
如在《少年闰土》中结尾部分,读到“我急得大哭”、“从此没有再见面”等,可设计这样的辩论题:闰土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人?课文中的“我”为什么急得大哭?为什么“从此没有再见面”?课上学生进行了辩论。
辩论主题为:在当时的社会,“我”是一个富家少爷,而闰土是一个穷苦农民的儿子,“我”为什么在知道闰土必须回家时会“急得大哭”?这样一来,在结尾的字里行间,通过辩论提供给学生联想、思索的余地,使内容更耐人寻味,促进学生勤思,善思,训练了思维。
语文课堂教学的结课艺术
![语文课堂教学的结课艺术](https://img.taocdn.com/s3/m/2462fa1c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82e597a.png)
语文课堂教学的结课艺术引言语文课是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关键课程之一。
而语文课堂教学的结课艺术则是指在课程结束时,通过巧妙的设计和精心的布局,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本文将探讨语文课堂教学的结课艺术,分享一些实用的方法和技巧。
一、巧妙设计结课内容要让语文课堂的结课充满艺术感,首先要通过巧妙的设计结课内容。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设计方式:1. 故事结尾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通过讲述一个精彩的故事,引出本节课的重点知识,然后在结课时再讲完故事的结局。
这样的设计方式会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增加他们对知识的渴望。
2. 卡片归纳在教学的最后阶段,老师可以准备一些卡片,每个卡片上写着本节课的核心概念或重要知识点。
然后,让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将卡片归纳整理,展示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这种方式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
3. 情感体验结课时,可以设计一些情感体验活动,让学生通过亲自参与,深刻地感受到课堂所传递的情感和价值观。
比如,通过舞蹈、朗诵或表演等形式,让学生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与感受表达出来。
这样的活动不仅能丰富语文课堂的形式,还能增强学生对语文的情感投入。
二、精心布置结课环境除了设计结课内容,精心布置结课环境也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结课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下是几种布置环境的方法:1. 利用多媒体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投影仪或电子白板播放与课堂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或音频资源。
这样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够更好地传达情感和思想,使结课更加生动和有趣。
2. 创建主题氛围老师可以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合理利用课堂装饰物、道具和布置方式,创造出与课程主题相符合的环境氛围。
比如,在讲解古代诗词时,可以用插画、古风音乐和文房四宝等来打造古典的氛围,让学生沉浸在古代文化的氛围中。
3. 物理空间布局合理的物理空间布局也是营造良好结课环境的重要因素。
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结尾的艺术
![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结尾的艺术](https://img.taocdn.com/s3/m/50ba592a0b4c2e3f572763c7.png)
、
开头 设 里 的 悬 念 问题 困难 假设 等 是 悬念 则 释 消
,
。
是 问题 则解 决 是 困难 则克服 是 假 设 则 证 实 或 证 伪
, 。 ,
、
,
,
。
结尾 一 般 由教师 执掌 机 械 呆 板 随 着教 学任 务 的完成 有 的 学 生 松 一 口 气 有 的学生 感
,
方法 员 活
,
,
结尾 有 的 可 以为新 一 课 的 学习 莫 定基 础 直接 影
响到 新 一 课 的 开 头
。
,
这样 课 的 结 尾 又 成 为 学 生 认 识
,
容
。
发 展 的转折 点
、
。
教学 ( 着 图读 拼音 识 字 3 》 ( 人 民 教 育 出 版社 的 版
本 下 同 ; 五 六 年制 第 一 册 ) 的 第 一 课 时 一 位教 师 是
, ,
在小学语文 0 4 分钟的 课堂教 学 里 结 尾所 占的 时
,
理 归纳
总 结 提 高 以加 深 印象 牢 固 记忆
,
,
、
。
为此 可
, 、
间虽 然 不 长 但却 举 足轻 重 影 响 课 堂教学 目标 的 全 面
,
以 设计 概括性 的 问题 也可 以 利 用 原有 板书 引导学 生
,
落实
热情
。
跳教学 模式 讲究教 学 艺术 继 续 发挥学 生学 习 的 主 动
新 课 的 方法 提 出
`
’ ,
,
: “
这篇课 文着重写 桑 娜 为 什 么 不 用
’
,
性
。
例如 结尾 一 般 由 教 师 总 结
小学语文教学的艺术与技巧
![小学语文教学的艺术与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ec2b36bc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b81675c.png)
小学语文教学的艺术与技巧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正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
小学语文教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一环,其教学方法也需要不断地改进与完善。
本文将从艺术与技巧的角度出发,探讨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方法。
一、注重情感交流,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情感交流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能够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从而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尽量保持微笑,与学生进行眼神交流,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同时,教师还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给予学生足够的关爱与关注,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温暖与关怀。
二、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正处于好奇心强、注意力易分散的年龄阶段。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采用多媒体教学、情境教学、游戏教学等方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新知识。
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课堂表演等活动,让学生在互动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注重阅读与写作能力的培养阅读与写作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
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通过阅读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通过写作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首先,教师应选择适合小学生阅读的书籍,引导学生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语言的魅力。
其次,教师应鼓励学生多写日记、作文等,让学生在写作中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外活动,如参观博物馆、参加社会实践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四、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首先,教师应引导学生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有目的地学习。
其次,教师应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交流中分享自己的想法和见解。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设置问题情境、组织课堂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在思考中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结课艺术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结课艺术](https://img.taocdn.com/s3/m/cd933b18763231126edb1168.png)
吴承恩 先生 的《 西游记》 中寻找答案吧。
四、 寓教于乐。 乐 而 不嬉
堂课如果 只是讲课 文有时会 太过枯燥无味 , 有些爱动
的学生就会坐不住 , 东 瞧西看。毕竟小孩子的玩性 大。因此 ,
台湾呀 !’ 郑成功慷慨激 昂地说 : ‘ 台湾 自古以来就是 中国的 在课上也 要适当地做 些其他的事情。在结课 时, 可 以让学生 领土, 决不允许侵略者横行霸道 。我们一定要收复祖 国的宝 就 这篇课文讲 一个能想得 到 的小故 事 ,和 孩子们开 个小玩 岛台湾。’ 这就在告诉学生台湾 自古就是 中国神圣的领土 , 决 笑 , 做个小游戏 , 等等 。这 样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 又能巩 固
口 责 任编 辑 : 许 雅 健
硼 综 合 版2 0 1 4 年7 - 8 月
帮助。
如果这时候 让孩 子们 就这一首诗 画一幅 画, 画 出诗人 当时所
居然会这样做 , 怕 的 是 自 己 画不 好 , 喜 的 是 可 以 照 自己 的 想
三、 节选章节。 回 归 原著
惊 的 是 老 师 觉 得就 这样 结束了 , 没有给 自己带来一些新鲜 的东西。但是 处 的 环 境 中 。那 孩 子 们 肯 定 觉 得 又 惊 又 怕 又 喜 ,
的 基础 。
一
一
的结果。
学古诗 , 讲 究的就是一个意境 、 一种氛 围。古诗带给学生
种意境美 , 当有 那种身临其境 的感觉 时 , 你就会体 会 出诗 人做出这首诗时的心 情 , 以及所要 表达的思想感情。就如在 讲 解李清照的《 如梦令》 时, 肯定是会分析诗 句的意思、 感情。
如果说 “ 这篇课文还告诉 我们 一些重要的东西要等你们 自己 去发现 ” , 让他们 自己再去读文章 , 他 们是否会发现郑成功 与 卫 兵的对话 呢? “ 郑成功指着东南方 向问卫 兵 : ‘ 那是什 么地 方? ’ 卫兵说 : ‘ 是大海。 大海的那边呢些 以前 并没有在 意的东 西 ,就会 有一种豁 然开朗 的感 法来。但是一定会有意想不 到的收获的。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结课艺术微探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结课艺术微探](https://img.taocdn.com/s3/m/370cb052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cd.png)
常见的图形有下列几种:
我们利用“图形经过移动, 它的面积大小不会改变”的道理, 把纵、横两条路移动一下,使列 方程容易些(目的是求出路面的 宽,至于实际施工,仍可按原图 的位置修路)
xm
解法2:
20 m
xm
如图,设路宽为x米, 草坪矩形的长(横向)为 (32-x)米
草坪矩形的宽(纵向) (20-x)米 即 32 x 20 x 540.
为
cm,
(8-2x)
面积与方程
宽为(5-2x) cm,得 8 x x
(8-2x)
x
5
18m2
x
例1. 一块四周镶有宽度相等的花边的镜框如下图,
它的长为8cm,宽为5cm.如果镜框中央长方形 图案的面积为18cm2 ,则镜框多宽?
解:设镜框的宽为xcm ,则镜框中央长方形 (5-2x) cm,得 (8-2x) 宽为 图案的长为 cm,
18m
解:设与教学楼后墙垂直的一条边长为x米,则与教学 楼后墙平行的那条边长为
(352x)米,根据题意,得
15 解得 x1 , x2 10. 15 2 当x 时,352x2018不合题意,舍去; 2
当x10时,352x15. 符合题意. 答:自行车棚的长和宽分别为15米和10米.
面积问题与数字问题
• 例1 .一块长方形草地的长和宽分别为20cm和 15cm,在它的四周外围环绕着宽度相等的小路.已 知小路的面积为200cm2,求小路的宽度.
解 : 设小路的宽度xm, 根据题意, 得
(20 2x)15 2x 20 15 200.
2 x 35 x 100 0,
x 2 106 x 105 0,
整理得 : 解得 :
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结课艺术
![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结课艺术](https://img.taocdn.com/s3/m/04e80a0f90c69ec3d5bb7565.png)
塑
互 红
( 山 市定 海小 学 , 江 舟 山 舟 浙 360) 1 0 0
论 小 学 语 文 课 堂 教 学 的 结 课 艺 术
摘
要 : 课 是 小 学语 文课 堂 教 学 的 有 机 组 成 部 分 . 结
最 后 , 学 语 文 教 学 论 认 为 , 堂 教 学 是 由各 个 部 小 课
新 课 文 进 行 预 习 ; 纳 总 结 , 高 学 生 对 课 文 内 容 的 认 识 归 提
水 平 ; 散 思 维 , 导 学 生进 行 课 外 阅读 ; 演游 戏 , 发 引 表 寓教
于 乐。
个 部 分 构 成 的 整 体 教 学 也 要 受 到 其 内 部 成 分 的 影 响 和 制 约 。 换 言 之 , 学 是作 为一 个 有 机 整体 来 发 挥 其 功 教 能 的 。 因 此 , 科 学 地 阐述 并 有 效 地 指 导 教 学 , 师就 要 教
高 质 量 的课 堂 小 结 对 学 生 学 好 语 文课 程 起 到 巨 大 的 推 动 作 用 。 此 , 进 行 结 课 时 , 师 应 设 置 悬 念 , 进 学 生 对 为 在 教 促
分 或要 素 的 有 机 联 系所 构 成 的 统 一 体 ,各 个 部 分 既 要 受 到 与之 相 关 的 其 他 部 分 的作 用 、 响 和 制 约 , 要 受 影 又 到 各 个 部 分 所 构 成 的 统 一 体 的 影 响 和 制 约 。反 之 , 由各
学 好 语文 的信心 。
习 语 文起 到 巨大 的推 动作 用 , 必 不 可少 的 。 是 首 先 。 学 语 文课 堂 上 的结 课可 使 得本 节课 的概 念 、 小 思 想 等 内 容 得 到 归 纳 概 括 , 点 得 到 强 化 。 生 通 过 共 同 重 师 对 课 堂 知 识 进 行 梳 理 归 纳 、 析 比 较 、 结 , 方 面 使 学 分 总 一 生 对 本 节 课 所 学 的 知 识 增 强 理 解 和 记 忆 ,突 出 知 识 的 难
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结尾的艺术
![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结尾的艺术](https://img.taocdn.com/s3/m/82e4e6d40722192e4436f6e2.png)
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结尾的艺术. 一节课有好的开头还得有好的结尾。
两者前后联系成为课堂教学完整过程的标志。
在小学语文40分钟的课堂教学里结尾所占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却举足轻重影响课堂教学目标的全面落实。
它能协助学生整理概括加深感受深化理解巩固记忆它还能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继续探索的热情。
通过反馈必要时引导学生冲刺有可能使课堂教学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结尾有的能够为新一课的学习奠定基础直接影响到新一课的开头。
这样课的结尾又成为学生理解发展的转折点。
一、结尾的要求1、周密计划。
结尾容易产生拖拉和仓促两种偏向时间过长空而且松时间太紧匆忙草率。
这些偏向是因为时间安排不当造成的。
有的还和教学思想密切相关。
在应试教育里盲目追求信息量搞满堂灌结尾却被当作尾巴割掉了。
安排结尾要根据教学实际需要估算好时间留有余地这是重要的前提。
2、整体安排。
结尾仅仅教学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内容受其他教学环节制约。
在设计时要着眼于课堂教学的整体增强与其他教学环节的内在联系使之成为落实课堂教学目标的重要一环。
3、方法灵活。
结尾一般由教师执掌机械呆板。
随着教学任务的完成有的学生松一口气有的学生感到疲劳注意力下降。
在这种情况下更需要改变刻板的教学模式讲究教学艺术继续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例如结尾一般由教师总结。
如果改为由学生总结则更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结尾一般用肯定的语气为学生下结论如果给学生留下问题促使学生继续思考则更能提升他们探索的热情结尾一般用言语表述反映学习成果如果让学生汇报听说读写训练的成果通过反馈则更能让学生感受到学有所得的乐趣。
总来说之要灵活使用各种教学方法使结尾更加生动活泼。
还理应指出的是在结尾时切勿为了结尾而把结尾程式化那只能会造成画蛇添足的效果。
1、总结概括。
协助学生把学习的教材内容加以整理归纳。
总结提升以加深印象牢固记忆。
为此能够设计概括性的问题也能够利用原有板书引导学生自己去归纳它的艺术性表现在简明、扼要而又系统、完整上。
结课技能九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结课艺术
![结课技能九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结课艺术](https://img.taocdn.com/s3/m/136fbec8bcd126fff6050bcf.png)
中国古人以“凤头”和“豹尾”比喻一篇好文章需要有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头,更需要一个精彩的结尾。
其实一堂好课也应该是这样,教师只有做好课堂小结,整堂课的教学才算真正圆满成功。
本文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结课艺术进行了一些探讨,并提出四点教学建议。
一、结课的内涵与意义结课又称课堂小结或课堂结尾,是教师在课堂任务终结阶段,引导学生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再认识、再总结、再实践、再升华的教学行为方式。
语文课堂小结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既是本堂课的总结和延伸,又是后续学习的基础和准备。
不枝不蔓、耐人寻味的课堂小结对学生进一步学习语文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是必不可少的。
首先,小学语文课堂上的结课使得本节课的概念、思想等内容得到归纳概括,重点得到强化。
通过师生共同对课堂知识进行梳理归纳、分析比较、总结,一方面使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增强理解和记忆,突出知识的难点,另一方面又便于从整体上掌握知识的重点,使知识更系统化。
第三,课堂结尾时刻的教学具有独特的信息反馈功能。
从知识应用、检测评价的角度看,通过教师精心设计,有针对性的口头或书面问答、作业练习、课外思考等,使学生进一步巩固知识,利于形成知识网络,而对学生反馈信息的捕捉也有利于教师检查自己的教学效果和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学生对教学目标达到的程度。
这样一来,教师就可以通过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以及时调整策略、计划来改进教学,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因此,结课技能的提升,能让教师的课堂主导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帮助教师积累越来越多的教学智慧,让课堂教学进入良性循环。
二、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结课水平的策略笔者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以下几点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结课水平的策略:首先,设置悬念,促进学生对新课文进行预习。
一般老师都比较注意在某一节课内各环节间过渡语的应用,但对于单元与单元、课文与课文、一节课与一节课之间内容的过渡缺乏关注。
有经验的老师不仅注意到这些问题,还特别注意在同一篇课文内不同课时之间创设结束语,巧妙设置悬念,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并为下节课的开讲创造条件。
言有尽而意无穷,余言尽在不言中——浅谈小学语文结课艺术
![言有尽而意无穷,余言尽在不言中——浅谈小学语文结课艺术](https://img.taocdn.com/s3/m/c112ea3b0b4c2e3f5727631f.png)
九、 空 白式 — — 意 犹 未 尽
教师可 以根据教学 内容 ,对讲课 的时间进行适 当的压缩 , 留 下几分钟 的时 间让学 生 自由利用 ,让学生 在这段时 间内朗读 、 演
辩论 、 阅读 ……从 而提高学习兴趣 。如 , 教学《 童年 的发现》 时 这样的结课艺术 , 珍视学生在课文价值前提下 的富有个性的 、 讲、 “ 我们的生活是那么丰 富多彩 , 我们的学 习是 独特 的见解 , 从 多方 面鼓 励学生从 不 同方 面 、 从不 同角度说 出 自 教师可 以这样结课 : 那么愉 快 , 只要你 用心去捕 捉生活 中的各种 现象 , 就会 有新 的发 己的心里话 , 最大限度 地激 发学 生的情感 。
式、 激情式 、 游戏 式、 课 本剧 、 布置作业式 、 呼应 式、 练笔式 、 空 白式、 延伸式 、 发散 式、 收获式 、 震颤式 、 探 索式、 自然式 、 答疑 式。 关键词 : 小学语文; 课 堂结尾 ; 结课 艺术
一
堂好 的语 文 课 , 必须 “ 善 始善终 ” , 精彩 的开头 只是成 功 的
四、 游 戏 式— — 寓 教 于 乐
现, 能有新 的发现 , 是 一个了不起 的本领 。今天 的课 到此 结束 , 剩
结课 时融合特定 的教学 内容于游戏活 动中 ,使学生轻 松 、 愉 下 的时问 ,由你们 自己来学 习这篇课文 ,你想 怎么学 就怎 么学 这种结课方式 , 实际传达 给学生 的信息是就本课知识做更深 快、 有效地 掌握知识 、 发展能 力。例如《 活化石》 , 教 师 出示全部 的 吧 !” 给学 生留下足 够的思考 和想象余 地 , 让学生 按 自己 的 生 字卡片 , 请 一名学生闭上眼 睛, 教师任意 点一个字 , 叫这位 同学 入地探 求 , 意 愿 来 学 习 。 猜, 直到猜对 为止 。语 文课识字量大 , 猜字游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
曲终奏雅余音绕_文卒生发谢幕美——谈小学语文结课艺术
![曲终奏雅余音绕_文卒生发谢幕美——谈小学语文结课艺术](https://img.taocdn.com/s3/m/6ac9f090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ff8495f.png)
36写文章当“凤头猪肚豹尾”,上好一堂语文课亦是如此。
如果开课是精彩绝伦的开幕式,那结课就为余韵悠长的闭幕式。
唯美、艺术、诗化的结课会使一堂课熠熠生辉,会让学生头脑中再掀波澜,做到课尽而意未了,课结情更浓,课终思不停,为学生提供一个探索、实践、感悟、创造的空间,引导学生自主构建生发,促进他们发掘一座座知识、生活的宝库,沉淀语文素养。
一、抓训练点设境,情景交融厚底蕴对学生来说,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
教师在课终处,应设境激情,在一个个听说读写的磁场中,让学生与文本共鸣,让思维的火花点燃学习的激情,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浸润语文素养,增加文本厚度。
(一)妙笔生花暗香生课堂的结尾应是诗意的,教师应善于把握契机,营造诗情画意的情景,让学生情思迸发,倾摘 要:语文教师应重视结课环节,为结课导演一场余韵悠长的闭幕式,做到课结情更浓,课终思不停,做到知识体系架构、情感升华、思维生发与课内外拓展提升多位一体,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 结课曲终奏雅余音绕 文卒生发谢幕美——谈小学语文结课艺术张飞燕(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城中小学)情地投入创作活动,与文本对话,以我笔抒我情。
这样既能加深对文章内容及主旨的理解,又能陶冶情操,使文本语言内化为学生语言,促成知识正向迁移,让文终意未尽。
笔者在《观潮》结课时结合插图,让学生给钱江潮题诗。
学生诗兴大发:“白浪翻滚跃战马,涛声咆哮鸣惊雷。
卷起浪花似雪堆,观众纷赞钱潮美。
”有的巧借(改)诗句:“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见!”“钱涛潮涌千尺浪,疑是银河落九天。
”……这一创作过程,其实是学生从图文结合理解文本内容到引起情感的浸润,进而激发情感共振共鸣,从内心唤起其对美的追求,并显现于笔端的过程,让学生灵动的个性跃然纸上。
再如写导游词、题词,仿写典型片段等都是结课时较好的练笔形式,使学生实现由外到内有序提升,使学生乐学、爱学,让结课唯美谢幕。
37(二)情景表演声情茂“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学会学习。
小学语文结课艺术研究报告
![小学语文结课艺术研究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6df2a2cbb4daa58da1114ab3.png)
《小学语文结课艺术研究》课题研究报告课题负责人课题负责人单位课题组成员负责人电话负责人邮箱二〇一四年九月《小学语文结课艺术研究》研究报告课题负责人:*** 负责人单位:河南省温县***小学课题组成员:** ** ***电子邮箱:联系电话:邮编:454850【摘要】俗话所说的“编筐编篓,全在收口”道出了结尾的重要。
不枝不蔓,耐人寻味,成功的结课不仅能画龙点睛,提炼升华,后发而制人,而且在不知不觉之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如余音绕梁,引发学生无尽的回味,从而达到课虽断而思不断,话虽停但意不停的境界!【关键词】结课;艺术;小学语文;课堂小结一、课题的研究背景如今的课堂,教师在减负思想的指导下,追求着课堂的高效。
上课时更是惜时如金。
课堂小结基本被教师列入了“优化”行列。
部分教师认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既已完成,何必再“画蛇添足”,多费口舌。
与其浪费几分钟的时间去课堂小结倒不如把这几分钟留给知识的新授,这样,既省时又高效。
其实,这种认识不一而足。
结课是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活动进行的终端,是师生间在一堂课中情感共鸣的最后一个音符。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结课似乎比导入更重要。
因为导入差一些后面还有挽救和弥补的机会,结课失败的话,则很难挽救和弥补了。
课堂教学的完美结束需要教师掌握教学结课的技能,是在教学将要结束时,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与技能进行及时地总结、巩固、扩展、延伸与迁移的教学活动方式,对所学知识和技能及时地进行系统巩固运用,使新知识有效地纳入学生的认知结构。
好的结尾,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抓住学习的重点,巩固知识,活跃思维,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进而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保持并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好的结尾,是巩固课堂教学内容的最佳时机,是衔接新旧知识、融会贯通前后知识的纽带,是将学生从课内引向课外,由知识转向能力的桥梁,是启迪思考,开发智力的良机。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思路和内容本课题主要针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导入与教学过程环节,而轻视课堂结语,甚至忽略结课的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教学的结课艺术
一堂好的语文课,教师恰当得体的结尾设计不容忽视,它可以完善深化新授的内容,激发学生去主动地探求新知识,以便由课内向课外的延伸。
明人谢榛在《四溟诗话》中指出:“凡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
”他的意思是说,文章的开头要响亮,如爆竹炸开,使人为之一震;而结尾要有韵味,如巨钟撞响,使人觉得余音绕梁,不绝于耳。
语文教学如同写作,固然要重视课文的导学,但也要重视语文教学的结课艺术。
一、结课艺术的概念
结课是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所授知识或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定型、概括、深化,对整个课堂教学情况作出科学的总结和评价,以及对后面的教学建立某种联系,进行适当的沟通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
二、结课艺术的作用
结课,是语文课堂教学结构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但说句老实话,绝大部分教师能够重视课堂教学的导入,对结课则重视不够。
固然,导入安排得巧妙,能起到先声夺人、引人入胜的作用;而结课也不可小觑。
语文教学,固然要重视课文的导学,但也要重视语文教学的结课艺术。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不仅是知识的提高,更应该是艺术的熏陶,应该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开始,在美的享受中结束。
(一)梳理知识,突出重点,总结规律
(二)引人深思,后发制人,画龙点睛
(三)重点扩充,课外延伸,回味无穷
(四)开阔视野,激发思维,启迪智慧
(五)留下悬念,诱发兴趣,鼓励创新
结课艺术很重要。
好的结课,能后发制人,画龙点睛;能激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引发学生无穷的回味,余音绕梁,情形在目,不知不觉中,将课堂教学的重点扩充,并延伸到课外。
课断思不断,语停意不停。
三、结课的原则
(一)结课要有整体性
在新课的导入设计上,多设置问题的悬念,导引学习生探究,解决问题,然后开始课堂学习,最后是课的结束。
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每一个环节都应紧扣教学内容,使每个环节,尤其是结课都成为整个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做到与导课相呼应。
(二)结课要有适度性
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做一名教师,应合理分配时间,注重环节的衔接性。
很多教师都忽视了“结课”,有的听到铃声便戛然而止;有的超前结课,在等待中下课;有时而又兴致勃勃,打持久战。
教师应巧妙地安排结课,切勿发生上述不好的情况。
结课不应戛然而止也不应超前等待也不能拖沓冗长,应点到为止,适可而止,否则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致。
四、结课艺术的方法
“教亦多术矣,运用在乎人。
”语文结课艺术方法较多,有归纳总结式、迁移扩展式、巧设悬念式、对照比较式、激发感情式、巧妙幽默式、诱发想象式、检查巩固式等等。
(一)归纳总结式
前苏联教育家叶尼洛夫﹒叶希波说过:“通过总结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主要事实和基本思想来结束一节课是很有好处的。
"归纳总结式结课是教学艺术中的最常用的一种结课方法。
它要求用准确、精炼、简洁的语言,提纲挈领地把整个课的主要内容,难点和重点加以总结概括归纳,进一步的突出强调,给学生以系统、完整的印象,促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培养其综合概括能力。
总结固然可以由教师来做,但更要引导学生自己来做,教师只是在必要的时候加以补充和完善。
总结归纳的方式要因势利导,因人而异,恰到好处。
既可以启发学生回忆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也可以重读课文的重点句段,强化印象,还可以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强调学习要点,包括知识点、能力点,以及其他方面的注意点。
总结可以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两个方面入手,决不是前面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而要变化角度,要增加深度。
如《陋室铭》的结课:这篇铭文通过赞美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这样的结课,既有对课文内容的总结,又有对
课文思想特色的归纳,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起到强化和深化的作用。
(二)迁移扩展式
教是为了不教。
也就是要求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去探求新知识,解决新问题。
在课堂教学结束时,教师多设计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在实践中,触类旁通,真正实现知识与能力的迁移。
一堂有品位的好课,不只是学生学习的结束,而是把结束作为一种新的开始,即把结课作为引导学生联系课堂内外的桥梁,让他们把学到的知识能力在课外得到延伸、扩展、充实,真正培养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
学习《羚羊木雕》。
(三)巧设悬念式
结课,不仅仅是一堂课的结束,也可以是另一堂课的序幕。
不少有经验的教师常常在教学结课时运用设置悬念的方法,使学生在“欲知后事如何”的探究欲望产生的时候戛然而止,从而给学生留下一个有待探索的未知空间,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迫切愿望,使“且听下回分解”成为学生的一种学习期待。
这种方法既可用于两篇课文之间的教学衔接上(它要求两者的内容或形式有某种内在的联系),如一位老师在《一面》结课时说:“今天我们从课文中学到了一种写作方法,即主要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刻画人物的性格,表现文章的主题。
下一节课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的写人的方法,叫做‘窥一斑而知全豹’。
那么这是哪篇课文?它刻画的是哪一个人物?是怎么刻画的?这个人物有什么特点?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这就吊起了学生的胃口,激起了他们的求知欲望,为上好下一节课作了铺垫。
也可以用于一篇容量较大不能用一课时结束分析的文章的课文教学的跨课堂连缀处。
为避免割裂文意,保持原作品的完整性,教者可就下一堂课要分析的内容,提出一些富有思考性的问题,设下悬念,激发学生探究的好奇心,促使学生关注课文,顺理成章地引出下堂课的内容,有效地延续了他们的学习热情。
(四)对照比较式
有比较,才有鉴别。
对照比较式结课通常用在一篇课文或一个单元教学的结束阶段。
教者扣住文章的思想、结构、语言等方面内容,有所侧重地与以前学过的一篇课文或某一单元课文进行对照比较。
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分析概括出它
们的相似点、不同点,从而更清晰地把握它们的特点,总结出同一题型的解题规律,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如学习《醉翁亭记》时可与《岳阳楼记》进行比较。
(五)激发感情式
如果说在一篇文章教学的结课时,教师的语言平淡无味,那么势必人人都不喜欢;反之则会人见人爱。
因而,教师在结束语文篇章教学时,要注意展现语文教师激情,要把自己对文章的艺术理解、作者的人格魅力、篇章中蕴含的积极价值取向等与课文巧妙结合,用自己的激情去倾泻,去浇灌;用自己的颂扬去感召,去激励;让学生在课堂上接收到激情的信息,激励学生在生活中尽力展现为自己的理想而执着追求。
这些激情的言语,这些激情的颂扬,会激励学生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勇气,更会激发学生的情感,左右着学生听课状态以及对语文热爱的情绪。
所以教师必须把自己的全部激情灌注结课中,尽可能地用激情来增加自己语文课堂的的吸引力、粘合力。
如果教师的结课语言充满激情,既言简意赅又情深意长,往往能拨动学生的情思之弦,激发他们的美好感情,收到发人深省的艺术效果。
(六)巧妙幽默式
美国的乔治可汗说:“当你说再见时,要使他们的脸上带着笑容。
”巧妙幽默式结课常常能收到这样的效果。
如有位老师结课时不小心滑了一跤,他就顺势说:“同学们今天的表现很出色,老师也为之倾倒了。
”还有位老师在教《中国石拱桥》时,一幅挂图突然掉了下来,巧的是这时下课铃声刚好响起,老师恰到好处地来了一句:“看来挂图也要休息了,下课。
”语言诙谐,充满情趣,一堂课就这样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结束了。
(七)诱发想象式
根据学生喜欢幻想、想象、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在结课时,先诱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然后话锋突转,制造悬念,让学生有一种“山穷水尽”的感觉,进而巧妙地引导学生进入课外阅读。
通过阅读让学生自己寻求问题的答案,又达到“柳暗花明”的目的。
(八)检查巩固式
一堂课讲完了,学生掌握得怎样,教师心中往往是无底的,这时需要通过提问、测验等手段来调查实情。
因此,在课堂教学结束时,抓住一堂课或一篇课文
的教学重点、难点,设计一些精巧的问题,通过学生的动脑、动口、动手,强化和巩固所学内容,以实现知识和技能的迁移。
比如,老师每教学完一篇文言文,就应将文中的一些重要文言现象(诸如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等)进行抽查学生。
事实证明,必要的测验是能反馈教学情况的,而且有利于学生巩固知识和能力。
五、总结
结课有法,但无定法。
结课是一门艺术,它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
教师要因人而变,因文而导,根据每堂课的教学内容、目标、重点、难点灵活地选择,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使整堂课的教学得到升华,从而达到“课虽终,趣不尽;言已尽,意无穷”的境界。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千方百计地造就一种“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结课佳境,从而使结课在整个课堂教学中产生一种“画龙点睛”的作用,以全面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一篇之妙,在乎落句;一课之妙,在于结语。
但能善始者实繁,能善终者盖寡。
但无论如何我们都要重视结课艺术,正如莎士比亚所说:在英国的筵席上,最美味的佳肴总是放在最后,留给人们一个无限余甘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