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课
第二课时 直射点的移动与时差
正午――直 射经线上的 时间为中午 12点。 子夜――与 直射经线相 差1800的经线 上的时间为 看图说出另外几条经线分别是 子夜0点。 什么时间?
再思考:2小时后,太阳是否仍然直射L1经线吗?如 果不是,那么直射在哪条上?12点又在哪条经线上? 太阳直射经线一定是 12 点 经线L1、L4、L7各为几点?
飞机起飞时旧金山时间为: 10月1日5时-16= 9月30日13时
飞机到达时时间为: 9月30日13时+10=9月30日23时
所在的东八区的区时即东经120度的地方时,称
为北京时间。(注意:不等于北京的地方时)
计算:当北京时间是10点时,乌鲁木齐 (88°E)所在的地方时是几点?区时是 几点?
--(7:52和8:00) 北京天安门广场升旗时间=北京当日 的日出时间(北京1160E的地方时)。
*半时区――某些国家采用与中央经线相差
晨昏线与纬线的关系: 晨昏线与之相切的纬 线,可以确定直射点纬度 和极昼极夜最低纬度。
(二)时间问题
1、地方时 ①地方时的含义 ――同一时刻,每一条经线都 有各自的时间,这就是地方时。 *经度不同,地方时也不同。每隔经度15度, 时间相差1小时。 *时间东早西迟。东边的时间比西边的时间 早,即先看到日出为早。但与我们平时所说的 迟早不同:地方时是同一时刻不同地点,而我 们平时说的时间是同一地点不同时刻。
a
时间差
b 12时
p
两点之间的 东西方向是相 对的。 一般以两点 间劣弧为准。
90° 45° 135° 45° 90° 135°
0°
N
180°
0°
S
180°
45° 90°
135°
45° 90°
135°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演示文稿
①今天
②元旦
③儿童节
今天
儿童节 元旦
当前第37页\共有40页\编于星期四\17点
思考:2、一年当中,赤道上、南北回归线 上、南北回归线之间分别有几次太阳直射?
夏至
春分
秋分
春分
当前第38页\共有40页\编于星期四\17点
冬至
赤道一年有2次直射,
南、北回归线上一年有1次直射, 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有2次直射
当前第39页\共有40页\编于星期四\17点
读太阳直射点移动纬度变化示意图,完成 4~5 题。
太阳直射点由 a→e 的周期为(
)
A.1 个恒星年
B.365 日 6 时 48 分 46 秒
C.1 个回归年
【答案】C
D.365 日 6 时 9 分 10 秒
当前第40页\共有40页\编于星期四\17点
周期
当前第5页\共有40页\编于星期四\17点
旋 转 中 心
自地 转轴
自 西 向 东
公太 转阳
方向
轨 道
速度
周期
角 两极为0;
赤 速 其他约为
北极上空看- 道 度 15°/时
一
逆时针
平 线 两极为0;从 天 面 速 赤道向两极
度 递减
恒星日: 真正周期
太阳日: 昼夜交替
周期
黄 远日点(七月初) 恒星年:
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规律
日期
节气
直射点位置 运动趋势
3月21日
春分
赤道
北
6月22日
夏至
北回归线
南
9月23日
秋分
赤道
南
当前第27页\共有40页\编于星期四\17点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教案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太阳直射点的概念及其在地球上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关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对地球气候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1.2 教学内容:太阳直射点的定义及其与地球倾斜角度的关系。
太阳直射点在不同季节的移动规律。
太阳直射点移动对地球气候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1.3 教学方法:通过图片和动画展示太阳直射点的概念和移动过程。
分组讨论太阳直射点移动对不同地区气候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记录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变化。
第二章:太阳直射点的定义和测量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太阳直射点的定义及其测量方法。
2.2 教学内容:太阳直射点的定义及其与地球倾斜角度的关系。
测量太阳直射点的方法和工具。
2.3 教学方法:通过图片和动画展示太阳直射点的定义和测量方法。
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测量太阳直射点的活动。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记录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变化。
第三章:太阳直射点的季节性移动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太阳直射点在不同季节的移动规律。
3.2 教学内容:太阳直射点在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时的位置。
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3.3 教学方法:通过图片和动画展示太阳直射点在不同季节的移动规律。
学生分组进行模拟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实验。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记录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变化。
第四章:太阳直射点移动对地球气候的影响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太阳直射点移动对地球气候的影响。
4.2 教学内容:太阳直射点移动与地球气候的关系。
太阳直射点移动对不同地区气候的影响。
4.3 教学方法:通过图片和动画展示太阳直射点移动对地球气候的影响。
学生分组讨论太阳直射点移动对不同地区气候的影响。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记录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变化。
第五章:太阳直射点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太阳直射点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5.2 教学内容:太阳直射点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太阳直射点移动对植物生长和动物迁徙的影响。
地理初中太阳移动规律教案
教案:太阳的移动规律年级:八年级学科:地理教学目标:1. 了解太阳在天空中的移动规律,掌握太阳直射点的变化和四季的形成。
2. 能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教学重点:1. 太阳在天空中的移动规律。
2. 太阳直射点的变化和四季的形成。
教学难点:1. 太阳直射点的变化和四季的形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太阳在天空中的移动规律吗?2. 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讲解太阳在天空中的移动规律,包括太阳的升起、落下和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2. 讲解太阳直射点的变化,包括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的特点。
3. 讲解四季的形成,包括太阳直射点变化对地球气候的影响。
三、实例分析(10分钟)1. 分析太阳直射点变化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农业生产、气候变化等。
2. 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地理现象,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发放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 解答学生练习题中的疑问,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
五、小结(5分钟)1. 总结太阳在天空中的移动规律,太阳直射点的变化和四季的形成。
2. 强调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作业:让学生绘制太阳在天空中的移动规律示意图。
2. 提醒学生关注身边的地理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太阳在天空中的移动规律,让学生掌握了太阳直射点的变化和四季的形成。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了学生的地理素养。
在今后的教学中,将继续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同时,加强课堂练习的针对性,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教案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太阳直射点的概念及其在地球上的移动规律。
2. 使学生掌握太阳直射点与地球自转、公转的关系。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太阳直射点的概念:太阳直射点是指太阳光线垂直照射地球表面的点。
2.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太阳直射点随着地球的公转而在地球表面上移动,大致每年移动约23.5度。
3. 太阳直射点与地球自转、公转的关系:地球自转轴与公转轨道面的倾斜角度导致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4. 太阳直射点的分布: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上分布在热带、温带和寒带三个区域。
5. 太阳直射点移动对地球的影响: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影响地球上的气候变化、昼夜长短等现象。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太阳直射点的概念、移动规律及其与地球自转、公转的关系。
2. 教学难点: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的地球物理学原理。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太阳直射点的概念、移动规律及其与地球自转、公转的关系。
2. 演示法:利用地球仪、动画等演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过程。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太阳直射点移动对地球实际问题的影响。
五、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制作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动画演示课件。
2. 地球仪:准备一个地球仪用于演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3. 案例资料:收集与太阳直射点移动相关的实际问题案例。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知识,引出太阳直射点的概念。
2. 讲解太阳直射点的概念:解释太阳直射点的定义,强调其为太阳光线垂直照射地球表面的点。
3. 讲解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阐述地球自转轴与公转轨道面的倾斜角度导致太阳直射点的周年移动。
4. 演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利用地球仪和动画演示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的移动过程。
5. 分析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影响:讨论太阳直射点移动对地球气候、昼夜长短等现象的影响。
6. 案例分析:引入实际案例,分析太阳直射点移动对地球的具体影响。
高中地理:1.1.3 地球的运动 (2)《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教学课件
点拨精讲
春分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夏至
冬至
太 阳 光 线
夏至日
6月22日前后
秋分
太 阳 光 线
春分日和秋分日
3月21日前后和9月23日前后
太 阳 光 线
冬至日
12月22日前后
阅读课本16页第一自然段并结合图1.18填写下表,然后画 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轨迹示意图(参见16页活动题)。
课堂小结
地球自转
地球公转
赤道平面
黄道平面
黄赤交角 _2__3_˚_2__6_′_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范围:2_3__˚2__6_′_N__~__2__3_˚_2_6__′S
1. 黄赤交角的大小决定了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
2. 黄赤交角的度数=南北回归线的度数=太阳直射点能到达的 最北、最南纬度数。
思维拓展
公转轨道图上二分二至日的判断
① 先确定出地球公转方向,如图1。(可根据地球自转、南北极 指向等来确定地球公转方向)
② 在图中过球心作地轴的垂线,即赤道,如图2。 ③ 作条直线连接左右两个球心,如图3。 ④ 如果直线指向北半球,为北半球夏至日,即图3中的A;
如果直线指向南半球,为北半球冬至日,即图3中的C。 ⑤ 再根据二至日的位置和公转方向,确定D春分日和B秋分日。
(2) 判断下列日期内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 ① 北半球夏至日至秋分日:_先__逐__渐__减___慢__,__然__后___再__逐__渐__加___快__。 ② 北半球冬至日至春分日:_先__逐__渐__加___快__,__然__后___再__逐__渐__减__慢___。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知识讲解
北半球河流一般是右岸冲刷,左岸堆积。
∠2 ∠3
2×23°26′
∠a ∠1
直射点的纬度 与出现极昼( 极夜)的 纬度互余
求地方时
求经度
(4) 给长途铁路运输、远洋航海事业、国际交往带来困难。
三、时区的划分和区时
时区 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占经度15°
区时(标准时) 各个时区的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本区
的区时,相邻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1小时。
1、时区的划分:
每隔经度15°划分一个时区;以0°经线为基准,从 7.5°W到7.5°E为中时区;中时区以东依次为东一区 至东十二区,以西为西一区至西十二区,东、西十二区 合为一个时区。
2、区时的计算方法:
各时区都以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本区的区时。
①用已知经度推算时区:时区号数 =已知经度÷15°(余数<7.5°则整 数即为时区序号;余数>7.5°,则整 数+1为时区序号。)
②已知两地所在地区,计算两地时 差:(异区相加,同区相减)
③已知某地区时,求另一地区时: 东加西减
例:一架飞机3月6日5点,从北京(东八 区)出发,飞行了11个小时到达伦敦,问到 达后的当地时间是多少?
D
夏至日
A
太阳
C
冬至日
B
地球位于A位置时,距太阳最远,为远日点,时 间为7月初,最接近北半球夏至日,顺地球公转 方向可依次判断B、D位置分别对应秋分日、春 分日
第4课时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一、昼夜交替
1、昼夜现象及昼夜交替的区别
昼
夜
地球是一个不发光 也不透明的球体
交
昼夜现象
替
地球自转
假如地球不自转,能否产生昼夜现象?周期是多少?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求地方时
求经度
(4) 给长途铁路运输、远洋航海事业、国际交往带来困难。
三、时区的划分和区时
时区 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占经度15°
区时(标准时) 各个时区的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本区
的区时,相邻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1小时。
1、时区的划分:
每隔经度15°划分一个时区;以0°经线为基准,从 7.5°W到7.5°E为中时区;中时区以东依次为东一区 至东十二区,以西为西一区至西十二区,东、西十二区 合为一个时区。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的周期为365日5时48 分46秒,叫做回归年。
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23º26´N
夏至
北回归线
0º 春分
赤道 秋分
春分
23º26´S
南回归线
冬至
➢ 在地球公转图上如何判断二分二至 日:
1.根据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判定——北夏南冬
D
地球位于A位置时,太
阳直射北回归线,为北
A
半球夏至日,顺地球公
B
N
A
二、地方时
(1) 概念 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统称为地方时 。
(2) 地方时产生的原因: 地球自西向东自转。 ①在同纬度地区,相对位置偏东的地点,要比位置偏
西的地点先看到日出。 ②偏东地点的时刻要早一些 。 ③经度不同,时刻不同,地方时不同 。
(3) 计算:
经度每隔15º,地方时相差1小时。 经度每隔1º,地方时相差4分钟。
D
夏至日
A
太阳
C
冬至日
B
地球位于A位置时,距太阳最远,为远日点,时 间为7月初,最接近北半球夏至日,顺地球公转 方向可依次判断B、D位置分别对应秋分日、春 分日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速度规律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速度规律
太阳直射点是指地球上纬度为0°的地方,也就是赤道。
由于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影响,太阳直射点会在一年中不断移动。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速度规律是什么呢?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知识。
地球自转是指地球绕自身轴线旋转一周的运动,周期为24小时。
地球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运动一周的时间,周期为365.24天。
由于地球自转轴倾斜23.5°,所以太阳直射点会在赤道以北和以南的区域之间移动。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速度规律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
v = 2πRcosθ / T
其中,v表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速度,R表示地球半径,θ表示太阳直射点的纬度,T表示地球公转周期。
根据这个公式,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上移动的速度最快。
因为赤道是地球的最大圆,所以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上的纬度为0°,cosθ=1,所以v最大。
2. 太阳直射点在两个回归线上移动的速度较慢。
回归线是指夏至和冬
至时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度线,分别为23.5°N和23.5°S。
在这两个
纬度上,cosθ=cos23.5°≈0.92,所以v较小。
3. 太阳直射点在极圈上不移动。
在北极圈和南极圈的纬度上,cosθ=0,所以v=0。
综上所述,太阳直射点的移动速度规律是与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度有
关的。
在赤道上移动最快,在两个回归线上移动较慢,在极圈上不移动。
这个规律对于我们了解地球的运动和气候变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ppt课件
第一章 行星地球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1
复习: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
规律 概念 方向 周期 速度
自转
公转
地球绕其自转轴的旋转 运动
地球绕太阳的运动
自西向东
自西向东
一个恒星日,23时56分4 一个恒星年,365天6时9
秒
分10秒
角速度:除南北两极外,
任何地点的角速度都相 近日点速度快,远日点
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这种周期性 往返运动,称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的周期为365日5时48
分46秒,叫做回归年。
6
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23º26´N
夏至
北回归线
0º 春分
赤道 秋分
春分
23º26´S
南回归线
冬至
7
在地球公转图上如何判断二分二至
日:
1.根据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判定——北夏南冬
力。
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南左北 右)
赤道为0,两极最大。(由赤道向两极递 增)
24
地转偏向示意 随纬度增高,地转偏向力越大
北半球
赤 道
南半球
(图中虚线表示水平运动物体的原始方向,实线表示偏转方向 ) 画的时候将偏向的角度画成与原运动方向大致呈45º即可25
。
北半球河流一般是右岸冲刷,左岸堆积。
D
地球位于A位置时,太
阳直射北回归线,为北
A
半球夏至日,顺地球公
太阳
C 转方向可依次判断B、C、
D位置分别是秋分日、
B
冬至日、春分日
图甲
8
2.根据地轴的倾向 ——左倾做冬,右倾右冬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太阳直射点与昼夜变化的关系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导致昼夜长短的变化。在春分和秋分时,全球昼夜等长;在夏 至时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南半球相反;在冬至时北半球夜最长昼最短,南半球 相反。
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决定了该点的正午太阳高度,进而影响该点的太阳辐射强度和 日照时间。
太阳直射点日移动的观测方法
01
02
03
使用日晷
通过观察日晷上影子的移 动,可以大致判断太阳的 方位和高度,进而推断太 阳直射点的位置。
使用天文望远镜
通过观察太阳黑子和光斑 等特征,可以判断太阳直 射点的位置。
使用现代科技
使用GPS和太阳辐射计等 现代科技手段,可以精确 测量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和 移动速度。
05 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实践应 用
农业生产的指导作用
指导作物种植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决定了不同地区的日照时间和光照强度, 从而影响作物的生长和发育。通过了解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 律,可以合理安排农作物的种植时间和品种,提高产量和品 质。
农业气候区划
根据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结合当地的气候、土壤等条件 ,可以对不同地区进行农业气候区划,为农业生产和布局提 供科学依据。
由于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太阳直射点的移动速度也会有所差
异。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春分和秋分时,太阳直射点 位于赤道,全球昼夜平分。
冬至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南 回归线,南半球昼长夜短, 北半球昼短夜长。
夏至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 回归线,北半球昼长夜短, 南半球昼短夜长。
在一年中,பைடு நூலகம்阳直射点在南 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完 成一次回归运动。
生物多样性
1.3.2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和昼夜交替
南回归线
冬至
为什么会产生昼夜现象?
地球不透明,不发光。因 此,同一时间,太阳只能 照亮地球的一半。地球表 面朝向太阳一面为白昼, 背向太阳的一面为夜晚。
为什么会产生昼夜交替?
由于地球在不停的进行 自转运动,所以产生了 昼夜更替。
(2)周期: 昼夜交替的周期是一个 太阳日,即24小时 (3)昼夜交替的意义
A、使得地球的温差不大 B、是人们起居作息的时间参照
晨线和昏线的概念 晨线: 随地球自转,从 “黑夜”进入“白 天”的过渡线
昏 线
晨 线
昏线: 随地球自转,从 “白天”进入“黑 夜”的过渡线
辨析
图中的白线是晨线还是昏线?
昏线 昼 半 球 夜 半 球
P
0 30
俯 视 图
Q
N
R
观察判断:在6月22日北极上 空俯视图中晨线与昏线的区别。
黄赤交角
地球自转
赤道平面
地球公转
黄道平面
黄赤交角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练习
夏至(左)与冬至(右)
90 °
夏至日 6月22日前后
冬至日 12月22日前后
春分日与秋分日
春分日 3月21日前后
秋分日 9月23日前后
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23º 26´N
夏至
北回归线 赤道 秋分
0º
春分
春分
23º 26´S
P
0 30
Q
俯 视 图
N
R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观察判断:在12月22日北极上 空俯视图中晨线与昏线的区别。
晨昏线(圈)特点
1、平分地球,是过球心的大圆 2、晨昏线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
3、永远与赤道相互平分 4、与经线圈的关系重 合或者有夹角 5、与某两条纬线圈相切 6、晨昏线的移动
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教案
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太阳直射点的概念及其在地球上的分布。
2. 使学生掌握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规律及原因。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提高他们对地理知识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 太阳直射点的概念及分布。
2. 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规律及原因。
三、教学难点1. 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规律及原因。
2. 如何在实际观察中验证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太阳直射点的概念、分布及南北移动的规律。
2. 运用演示法,通过地球仪等教具展示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过程。
3. 利用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太阳直射点的日常变化,验证南北移动的规律。
五、教学内容1. 太阳直射点的概念:太阳直射点是指太阳光线垂直照射地球表面的点,地球上有两个太阳直射点,分别为北回归线和南回归线。
2. 太阳直射点的分布: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的分布随着地球绕太阳公转而发生变化,每年大致在北回归线和南回归线之间移动。
3. 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规律:太阳直射点在一年中的移动呈现出周期性变化,春分时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随后逐渐北移,到达夏至时位于北回归线,南移,秋分时位于赤道,冬至时位于南回归线。
4. 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原因:地球自转轴的倾斜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的南北移动。
地球自转轴与地球公转轨道平面的夹角约为23.5度,使得太阳直射点在不同季节呈现出南北移动的规律。
5. 验证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引导学生观察太阳高度角的变化,通过测量不同季节太阳高度角的方法,验证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六、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询问学生对太阳直射点的了解。
2. 讲解太阳直射点的概念及分布:利用地球仪等教具,展示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及变化。
3. 讲解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规律及原因:详细阐述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的规律,并解释地球自转轴倾斜对太阳直射点的影响。
4. 演示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通过地球仪等教具,演示太阳直射点在不同季节的位置变化。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直射次数 规 律 总 结
春分到秋分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夏半年 秋分到第二年春分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冬半年 冬至到第二年夏至,直射点北移 夏至到冬至,直射点南移
巩固练习:
1、 3月1日—6月1日 期间太阳直射点是怎样 移动的? 8月1日—10月1日?12月1日—1 月1 日?5月1日—10月1日?
夏至日 6月22日
冬至日 12月22日前后
地轴倾斜23°26´,黄赤交角23°26´,太阳直射点不再 只直射赤道,而是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
2013-4-9
5
活 动 :
按如下步骤画示意图,表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轨迹。 (1)按等间距画三条直线分别表示赤道、太阳直射点所 能到达的最北和最南纬线。 (2)在三条直线的适当位置标注四个点,分别代表北半 球二分二至日太阳的直射点。 (3)结合课文关于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描述(16页 第一段),画一条曲线表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轨迹。
B
9月23日
23°26´N
春分日 3月21日 春分日 3月21日 秋分日 9月23日
0°
冬至日 12月22日
23°26´S
1、在下图中画出地轴及自转方向。 2、写出各节气的日期。 3、标出近日点和远日点的位置。
春分日
D
3月21日
夏至日
6月22日
1月初 近日点 冬至日 C 12月22日
A 7月初 远日点 秋分日
一、基本概念
赤道平面 黄道平面 黄赤交角
太阳直射点
光线与地表垂直
地球图上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假设地轴不倾斜,黄赤交角多大?太阳 始终直射什么位置?
黄道平面
地轴不倾斜,黄赤交角为零,太阳始终直射赤道。
地轴倾斜23°26´,黄Biblioteka 交角多大?太阳直 射点发生了什么变化?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与昼夜长短的变化》 教学设计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与昼夜长短的变化》教学设计高一地理组田东东课标解读课标要求: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课标解读:结合相关示意图分析地球公转运动过程中引起太阳直射点的规律,进而分析昼夜长短规律。
学习目标1、学生能正确绘制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示意图,并用相关的图准确解析太阳直射点的回归周期以及二分二至日太阳直射点的位置2、根据太阳知识点的回归运动规律,判断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教学重点1、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2、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教学难点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教学过程环节一开启智慧之门提问:夏季日出的时间?现在(10月31日)日出的大致时间?根据学生的回答点出昼夜长短变化的现象,导出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昼夜长短的变化,引出课题——《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与昼夜长短的变化》。
环节二学生执掌课堂一、任务(3分钟)小试牛刀: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二分二至时的具体位置)?2、二分二至日时,全球昼夜长短的关系?能力提升:1、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南)半球时,全球昼夜长短的关系?2、太阳直射点在回归运动过程中,全球昼夜长短关系的变化?视野拓展:极昼极夜产生的地区与条件?二、独学(10分钟)1、学习小组成员根据多媒体课件展示的动态图,结合教材P19图1-3-6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示意图,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组员先自己独立学习,找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二分二至时的具体位置)。
2、在第1小题解决的基础之上,依据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学习小组成员在昼夜关系图上指出二分二至日时,全球昼夜长短的关系。
3、在前2个小题完成的基础之上,让学有余力的个别同学试着总结概括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南)半球时,全球昼夜长短的关系与太阳直射点在回归运动过程中,全球昼夜长短关系的变化。
三、择善(5分钟)1、学习小组全体成员探讨交流学习成果,组内自查,及时完善学习成果。
2、适当照顾学习方面有困难的学生,要求小组其他成员给予合适的帮助。
3、汇总学习成果,做好展示准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影响
①太阳直射点的南、北往返移动,使太阳辐射能在地球表面的 分配具有回归年的变化,从而为产生四季奠定重要基础。 ②黄赤交角的大小决定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即南北回归线 之间的范围大小,决定着回归线与极圈的度数。因此黄赤交角的 变化,导致五带范围的变化。
③黄赤交角的度数=南、北回归线的度数。极圈的度数=90°- 回归线的度数。(回归线与极圈度数互余)因此,黄赤交角的变 化与寒、温、热三带范围的关系密切,如表所示:
黄赤交角
热带
温带
寒带
变大 变小
变大 变小
变小 变大
变大 变小
地球自转 地球公转
赤道平面 黄道平面
黄赤交角
地轴北端在宇宙中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北极
黄道平面
N
? 平面A的名称:______
?
(2)当太阳直射在C点时, 6月22日前后
可能的日期是______
C
A
a
基础知识练习: 某两位同学用如下实线和虚线两种图表示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请回答下列问题:
北回归线 ?
B
赤道 ?
E
?
?
A
C
南回归线
D
?
北回归线
?
赤道
GH
?
L
?
南回归线
F
?
K
?
1.B点代表的北半球节气是 夏至,日期是6月22日。直射点 纬度是 23o26`N。
B
E
C
(二)黄赤交角
1、定义:
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存在一 个夹角,叫黄赤交角
赤道平面
黄道平面
地轴(空间指向基本不变)
黄道平面 (地球公转 轨道平面) 赤道平面(过 地心并与地轴 垂直的平面)
地球的运动方向不变
2、黄赤交角的特点 “一轴两面三角度”和“三个基本不变”
“一轴”指 :地轴
“两面”指: 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
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地球的运动(2)
【学习目标】 1.理解黄赤交角的形成。 2.掌握太阳直射点回归运 动的一般规律。 【教学重难点】: 1.黄赤交角的形成 2.以动态的思维思考太阳 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一)、太阳直射点
1.地球表面接受太阳垂 直照射的点。
2.地心与日心连线与地 球表面的交点。
S
A
②画出在A,C位置时太阳直射点。
③下列日子地球位于公转轨道何处附近:(用字母代号)元旦 A 处,
“七一” C 处,国庆节 D
处。
④在A位置附近地球公转速度比C位置附近要 快
,因为从
日地距离说,A位置接近 近 日点。
B
? 3、读“黄赤交角示意图”,回答问题:
23 ? 26′
地轴
? (1)角a的度数是______,
3.21
12.22
23026N 3.21 00
23026S
思考:地球在B位置时节气、日期、阳光直射点? B处的节气是夏至,日期是6月22 日前后, 此时阳光直射点在北回归线
1、读下图:指出太阳光线分别直射在赤道、北回归线、 南回归线上的日期。
2. 读下图:
①画出在公转轨道不同位置上的地球赤道。
夏至—— 秋分
秋分—— 冬至
冬至—— 次年春分
太阳直射的 太阳直射点移
半球
动的方向
北半球 向北移动
北半球 向南移动
南半球 向南移动
南半球 向北移动
立 小夏 满 芒 种
夏至
春分 谷清 雨明
冬至
秋分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1)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 之间的往返运动,称为太阳直射 点的回归运动。
“三角度”指:
黄赤交角为23?26?; 地轴与黄道平面的夹角为66?34?; 地轴与赤道平面的夹角为90?。
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地轴的空间指向基本 不变,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三个基本不变”指: 黄赤交角的大小基本不变,保持23?26?
地球运动的方向不变,总是自西向东
3.影响
如果没有黄赤交角(即黄赤交角为0°)。
赤道平面 黄道平面
如果没有黄赤交角(即黄赤交角为0°)。
黄道平面
E
S
赤道平面
太阳直射点
如果没有黄赤交角(即黄赤交角为0°)。 N N N N
此时结论: 太阳直射点不发生移动,全年直射赤道
但是实际上存在黄赤交角(且黄赤交角为 23°34′) N
N N
N
但是实际上存在黄赤交角(且黄赤交角为 23°34′) N
N N
N
此时结论: 太阳直射点会发生移动
夏至 6月22日 秋分 9月23日
23o26′N
春分 3月21日
0o
冬至 12月22日
23o26′S
思考: 今天,太阳 直射点在南 半球,向南 (南、北)移动。
3.影响:引起太阳直射点的南北回归移动
(1)规律
23o26′N
夏至 (6·22)
北回归线
0o 春分 (3·21)
12月22日 冬至日
S
6月22日 夏至日
3月21日 春分日
12月22日 冬至日
切点 N S 切点
N
6月22日
夏至日
3月21日 春分日
9月23日 秋分日
12月22日 冬至日
S
6月22日 夏至日
N 切点
3月21日 春分日
9月23日 秋分日
12月22日 冬至日
切点 S
太阳直射点 在南北回归 线间随季节 而移动
“太阳直射点位移简图”的多种用途
(一)判断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及方向
例:当地球位于公转轨道的远日点时,太阳光在地 球表面直射点的位置是: (C) A.在北回归线以南 ,并向北移动
B.在北回归线上
C.在北回归线以南 ,并向南移动 .
D.在北回归线6以.2北2 ,并向北移动 远日点 9.23
2.A点代表的北半球节气是 春分,日期是 3月21。日两幅图 与A点代表的节气相同的点还有 E、G 。
3.两幅图中,直射点在北半球,且向北移动的时段用字母
4.表直示射分 点别一是直向A南→移B动和的G时→段H用。日期表示分别是6月22日到 12月22日。
N 切点
12月22日 冬至日
切点 S
N
3月21日 春分日
赤道 秋分 (9·23)
次年春分 (3·21)
23o26′S
冬至 南回归线 (12·22)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日期
节气
直射点位置 运动趋势
3月21日 春分日
赤道
向北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6月22日 夏至日
北回归线
向南
9月23日 秋分日
赤道
向南
12月22日 冬至日
南回归线
向北
太阳直射点位置及移动方向
日期
春分—— 夏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