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扶贫政策和机制的创新研究综述_匡远配

合集下载

国内近年来扶贫研究文献综述

国内近年来扶贫研究文献综述

国内近年来扶贫研究文献综述近年来,我国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成为全球减贫事业的重要贡献者。

在扶贫工作的背后,有大量的研究文献支撑和指导,这些文献对于扶贫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国内近年来扶贫研究文献进行综述,分析其主要内容和研究成果,为进一步推动扶贫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政策文件研究扶贫工作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政策文件来指导和支持。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扶贫政策文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帮助政府更好地制定和执行扶贫政策。

一些学者对《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等文件进行了解析和评价,为政府的扶贫政策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

二、扶贫方法研究扶贫工作的方法是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学者们对扶贫方法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

一些学者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产业扶贫、金融扶贫、就业扶贫等多种方法,为实现精准扶贫和脱贫攻坚提供了理论支持。

一些学者从社会学、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关注贫困群体的心理健康和社会融合,提出了多种帮扶方法,促进了贫困地区的社会稳定和发展。

三、扶贫成效评估研究扶贫工作需要不断地评估和反馈,以便为政策的调整和优化提供依据。

国内学者对扶贫成效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一些有效的评估方法和指标。

通过对扶贫工作的定量和定性指标进行分析,帮助政府了解扶贫工作的进展和存在的问题,为未来的扶贫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一些学者对扶贫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跟踪和评估,为政府的决策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四、扶贫经验总结研究中国是世界上减贫成就最显著的国家之一,国内学者对扶贫经验进行了深入总结和研究。

一些学者通过对国内外扶贫案例进行比较和分析,总结了一些成功的扶贫经验和做法,为其他贫困地区提供了借鉴。

一些学者还通过对个别贫困地区的深入调研和实地考察,总结了一些具体的扶贫经验,为未来的扶贫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指导。

扶贫工作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有长远的战略规划和部署。

政府主导型扶贫模式与政策研究综述

政府主导型扶贫模式与政策研究综述

政府主导型扶贫模式与政策研究综述近二十年来,扶贫理论与实践发展较快,成果丰富。

文章选取政府主导型扶贫这一领域,重点回顾、梳理和评述了国内外学者及机构的研究成果,对扶贫实践中仍未解决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并展望了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标签:政府扶贫;扶贫模式;理论研究一、已有研究成果综述若干年来,反贫困一直都是全球性的任务和难题,扶贫理论的研究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其理论成果较为丰富。

尤其是政府主导型扶贫,基于其在扶贫中的主导地位和不可替代性历来都是研究的重点。

近年来,在下述两方面的研究最为活跃和深入。

(一)政府反贫困模式的研究1.国内学者有代表性的观点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反贫困研究”课题组首次明确提出了“扶贫模式”的概念:认为扶贫模式与治理结构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提出了我国有代表性的七种模式:山区综合开发、温饱工程、人力资源开发、“巾帼扶贫”行动、小额信贷扶贫、以工代赈和项目带动农户发展[1]。

汪三贵对贫困地区的经济开发模式的研究概括为:以资源为主体的资源依托型、以资金积累为主的资产积累型和以技术带动的技术驱动型模式[2]40-46。

朱凤歧等总结了我国五种扶贫模式:直接扶持贫困农户模式、农民自愿组成经济合作互助组织模式、开发项目建设模式、组织社会力量模式和东西合作帮扶模式[3]。

卢淑华对三种常见的扶贫模式进行了比较,认为“公司+农户”扶贫模式是农民摆脱贫困、走向市场的重要途径[4]50。

国家统计局农调队从政府扶贫资源传递角度提出了贴息贷款、以工代赈和财政扶贫三种农村扶贫模式[5]65。

赵昌文、郭晓鸣比较了不同的扶贫模式后认为,政府支持背景下的农户参与式扶贫模式是贫困地区扶贫活动的理想选择[6]。

赵曦把在中国农村广大区域内展开的连续进行的反贫困模式概括为综合开发全面治理的模式,主要内容有:贫困地区在国家政府扶持、服务和全社会的支援下,依靠自身力量,以经济开发为基础,人力资源开发为核心,走自我发展的道路[7]121。

国内近年来扶贫研究文献综述

国内近年来扶贫研究文献综述

国内近年来扶贫研究文献综述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扶贫工作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对于这一领域的研究也越发深入,涌现出了大量的学术文献。

本文将就国内近年来扶贫研究文献进行综述,以期为相关研究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政策研究方面政策研究一直是扶贫研究中的重要方向。

在国内近年来的文献中,关于扶贫政策的研究成果丰硕。

一方面,有学者对中国扶贫政策进行了具体的实证研究,从各个角度分析政策的实施效果和问题所在。

也有学者从政策制定和实施的角度出发,探讨了扶贫政策的制定和调整。

在政策实施效果方面,有学者对于精准扶贫政策进行了深入研究。

这些研究主要通过调研和数据分析,考察政策对贫困地区的影响和效果。

还有研究者对于产业扶贫、教育扶贫等具体政策进行了分析和评估,为政策调整和完善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证依据。

也有学者关注扶贫政策的落实情况和问题,指出政策执行中存在的困难和挑战。

在政策制定和调整方面,有学者提出了一些具有启发性的观点和建议。

他们从宏观层面审视扶贫政策的制定,提出了改善政策的途径和措施。

也有学者对于当前扶贫政策的缺陷和不足进行了深入剖析,并提出了改进建议。

这些研究成果有助于政策的科学制定和调整,为实现更加精准有效的扶贫工作提供了理论支持。

二、产业扶贫方面产业扶贫一直是扶贫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近年来扶贫研究的热点之一。

国内文献中涌现了大量关于产业扶贫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从不同角度探讨了产业扶贫的问题和挑战,同时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建议和经验。

产业扶贫研究主要涉及到农业扶贫、农村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等方面。

有学者对于不同地区的农业发展进行了具体的实证研究,考察了产业扶贫政策对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的影响。

也有研究者对于扶贫产业的发展路径和模式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一些创新性的理论观点和实践经验。

三、社会保障方面社会保障对于扶贫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扶贫研究中的重要方向之一。

国内文献中关于社会保障的研究成果丰富多彩,涉及到医疗保障、教育保障、住房保障等多个领域。

中国农村扶贫模式创新研究

中国农村扶贫模式创新研究

中国农村扶贫模式创新研究一、本文概述《中国农村扶贫模式创新研究》一文旨在深入探讨中国农村扶贫工作的历史演变、现状挑战以及未来的创新路径。

文章首先回顾了中国农村扶贫的发展历程,从传统的救济式扶贫到开发式扶贫,再到精准扶贫和全面脱贫的战略转变。

通过对历史数据的梳理和分析,文章揭示了中国农村扶贫工作取得的显著成就,同时也指出了当前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分析了中国农村扶贫模式的创新需求。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以及农村经济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传统的扶贫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新的形势。

因此,文章提出了创新扶贫模式的必要性,包括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政策体系、推动多元化扶贫主体参与、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率等方面。

文章还深入探讨了创新扶贫模式的路径和策略。

一方面,通过完善扶贫政策体系,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另一方面,推动产业扶贫、教育扶贫、金融扶贫等多元化扶贫手段的发展,形成合力。

文章还强调了科技创新在扶贫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包括利用大数据等现代科技手段提高扶贫工作的精准度和效率。

文章对未来中国农村扶贫工作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通过创新扶贫模式,推动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全面脱贫和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

二、中国农村扶贫模式的历史回顾中国农村扶贫模式的历史演变是一个复杂而丰富的过程,它反映了中国在不同历史阶段下,对于农村贫困问题的深入理解和积极应对。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农村扶贫工作大致可以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扶贫模式和特点。

第一个阶段是救济式扶贫阶段(1978-1985年)。

在这个阶段,中国的主要扶贫策略是向贫困地区提供物资和资金救济,帮助农民解决基本生活问题。

这种扶贫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贫困,但并未能从根本上改变贫困地区的经济状况。

第二个阶段是开发式扶贫阶段(1986-2000年)。

在这个阶段,中国开始注重通过发展产业、改善基础设施等方式,提高贫困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

精准扶贫政策的创新与实践报告

精准扶贫政策的创新与实践报告

精准扶贫政策的创新与实践报告摘要:近年来,我国政府不断推进精准扶贫政策,旨在有效解决贫困问题。

本文通过对精准扶贫政策的创新与实践进行研究和总结,揭示了其重要性以及带来的成效,并提出建议,以进一步完善精准扶贫工作。

第一部分:引言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行精准扶贫政策,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精准扶贫政策的创新与实践是实现脱贫目标的关键,对于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该政策的创新与实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定位精准、措施精准、落地精准、脱贫可持续。

第二部分:精准扶贫政策的创新2.1 定位精准精准扶贫政策在帮扶对象的选择上,不再采用一刀切的方式,而是通过评估、筛选、核验等手段,确保帮扶对象真正符合贫困标准。

此举有助于将扶贫资源更好地集中到最需要帮助的人群身上,提高救助效率。

2.2 措施精准精准扶贫政策注重因村因户因人施策,根据不同地区、不同贫困原因和不同贫困程度,采取相应的扶贫措施。

这些措施既包括财政补贴、产业扶持、搬迁安置等经济措施,也包括教育、医疗、就业等社会保障措施。

精准施策使贫困群众得到了更全面、更有针对性的帮助,为脱贫致富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2.3 落地精准精准扶贫政策注重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监测和评估,以确保项目的真正落地。

通过将帮扶项目与责任人挂钩,建立健全的奖惩机制,对项目的实施情况进行定期考核。

同时,注重宣传和监督,广泛吸纳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到扶贫工作中,为项目的贯彻落实提供了更广泛的支持。

2.4 脱贫可持续精准扶贫政策强调脱贫要有可持续性。

通过加强培训,提高贫困地区群众的技能水平,鼓励创业,改变传统农业和传统思维,开拓贫困地区的产业,提升经济发展能力。

同时,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为贫困群众提供稳定的教育、医疗和就业机会,避免因疾病、失学等问题导致返贫。

第三部分:精准扶贫政策的实践成效3.1 贫困人口减少近年来,我国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使得贫困人口数量大幅减少。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在过去五年间,中国贫困人口数量减少了近1亿,贫困发生率下降到了3%以下。

精准扶贫政策的效果与创新研究

精准扶贫政策的效果与创新研究

精准扶贫政策的效果与创新研究中国的扶贫工作已经历经数十年的探索和实践,从最初的“包产到户”到如今的精准扶贫。

精准扶贫政策在短时间内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带动了贫困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本文将主要讨论精准扶贫政策的效果与创新研究,探讨其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一、精准扶贫政策取得的效果与之前的扶贫政策相比,精准扶贫政策的最大特点在于它具有针对性和精准性。

它透过贫困人群的一切社会信息、家庭信息、经济信息等等,对他们的状况作出全面的判断和评估,甄选出真正的贫困人群,制定针对性扶贫政策,在政策落实过程中也有严格的监督和评估。

这样不仅能够提高扶贫效果,还能够避免损失和浪费。

据国务院扶贫办统计,2012年至2018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从9899万人减少到1660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0.2%下降到1.7%,4.5亿多名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得到了改善。

在“精准扶贫”政策过程中,识别和管理贫困户的大数据信息化系统、区域性精准扶贫、个性化产业扶持、技能培训扶持等政策得以实施。

同时,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社会保障等方面也得到了重点关注,从而加速了贫困地区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

二、精准扶贫政策的创新研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精准扶贫政策不断创新,探索出一系列高效的实践策略,进一步提高政策实施的针对性和精准性。

1. 扶贫变“定制”“精准扶贫”要求政策的受益者必须具体到个人,实现扶贫的“定制化”。

为此,相关渠道采用多种方式搜集贫困群体的资料和信息,对其进行分类和分级,精准识别贫困户和贫困原因,实现“一户一策”的精准扶贫。

2. 探索群众参与新模式群众参与是精准扶贫政策的一大创新。

扶贫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应当更多地考虑受益者的实际需求和利益,让受益者参与决策和实施,增强扶贫政策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3. 借助互联网和大数据提高扶贫效益随着信息技术、互联网、大数据等高科技手段的不断融入扶贫工作,精准扶贫政策得以更加精细化和智能化。

这在提高精准扶贫识别水平、构建全面扶贫服务信息体系、多元化扶贫服务和创新金融支持等方面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国内近年来扶贫研究文献综述

国内近年来扶贫研究文献综述

国内近年来扶贫研究文献综述
扶贫研究是国内近年来热点关注的话题之一,许多学者和研究机构都对扶贫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本文将对近年来国内扶贫研究的文献进行综述,以便更好地了解国内扶贫研究的现状和趋势。

近年来,国内扶贫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扶贫政策和措施的评估、扶贫经验和模式的总结、扶贫效果的评估和扶贫移民的问题等。

扶贫政策和措施的评估是近年来国内扶贫研究的重要方向。

许多学者通过对具体扶贫政策和措施的分析和评估,提出了一些扶贫政策的改进和优化建议。

一些学者通过调查研究发现,现行扶贫政策和措施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如资金的浪费、执行效率的低下等,因此提出了一些优化政策的建议,以更好地提高扶贫效果。

扶贫经验和模式的总结也是近年来国内扶贫研究的重要内容。

许多地方在扶贫工作中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和模式,这些经验和模式对于其他地方的扶贫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通过对这些成功经验和模式的总结和研究,可以更好地推广和应用到其他地方。

一些学者通过对某地扶贫工作的案例研究,总结了一些有效的扶贫模式,如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就业扶贫等,为其他地方的扶贫工作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扶贫移民的问题也是近年来国内扶贫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

随着城市化过程的推进,许多贫困人口通过城市化政策进行扶贫移民。

扶贫移民涉及许多问题,如农民工的权益保护、就业问题等。

许多学者对扶贫移民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寻求解决方案,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

国内近年来扶贫研究文献综述

国内近年来扶贫研究文献综述

国内近年来扶贫研究文献综述扶贫意义重大,是一个长期而且系统的工程,也是国内外各大机构和政府部门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

为了推进全民参与、全面发展和构建和谐中国,研究学者们也在近年来投入了大量精力研究扶贫工作。

本文将从政策制定、贫困地区特点及发展模式、扶贫营销、教育扶贫等方面对国内近年来的扶贫研究文献进行综述。

一、政策制定2015年以来,在精准扶贫政策的推动下,国内研究学者也开始探讨政策制定的方式和结果。

徐江等(2016)分析了以识别贫困户为基础的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提出政府应该更加注重协助贫困户脱贫而非仅仅是搬出贫穷地区。

而黄文勇等(2018)则是在比较山区和平原地区的精准扶贫政策之后提出,政府需要针对性地出台不同的扶贫政策。

二、贫困地区特点及发展模式由于贫困地区特殊的经济环境,研究者也开始对贫困地区的特点和扶贫模式做出了各种社会学、经济学和管理学上的探讨。

如崔琳等(2019)探讨了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的贫困原因和特点,同时提出贫困地区可以通过旅游业、教育产业和产业升级来发展。

在经济学方面,王昆(2017)研究了山区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并提出了基于产业链和分级分区发展的模式。

在管理学领域,黄德江等(2020)通过大数据调查发现,扶贫项目发展的不同阶段需要采取不同的管理策略,才能最大化效益。

三、扶贫营销营销手段对扶贫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得到了不同层面的研究。

2016年,陈咏梅从营销的角度对农产品扶贫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采用“5S”营销策略可以获得优异的销售业绩。

在运用互联网手段进行扶贫营销方面,卢佳慧等(2020)提出了“平民化”“亲民化”“体验式”“故事化”“一体化”等手段,以强化扶贫产品的互联网营销能力。

四、教育扶贫近年来,国内学者也提高了对教育扶贫的研究。

陈昱芃等(2017)指出,由于地理环境和家庭背景等因素,贫困地区学生普遍存在学习困难。

研究者提出,为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可以制定更具针对性的政策,实施强制义务教育制度,长度化教育等措施。

我国精准扶贫政策及其创新路径研究

我国精准扶贫政策及其创新路径研究

我国精准扶贫政策及其创新路径研究精准扶贫是我国新世纪扶贫战略的重大转型,20世纪80年代我国就已经开始扶贫政策并取得了重大成就,而且在“十三五规划”中,精准扶贫计划成为会议重要内容之一。

在这一背景下,论文就“我国精准扶贫政策及其创新路径研究”一题进行详细探究,首先简要介绍了我国扶贫政策的转变,其次指出了目前我国在扶贫这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而后根据现存的问题提出了创新型的解决方案。

【Abstract】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is a major transformati on of China’s poverty alleviation strategy in the new century. In 1980s,China began to help the poor and has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And in the “13th Five-Year Plan”,the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program has become one of the important contents of the conference. Under this background,the paper makes a detailed study on the topic of “Research on the Policy of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in China and its Innovation Path”. Firstly,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a’s poverty alleviation policy is briefly introduced. Secondly,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work of poverty alleviation in China are put forward. Finally,based on the existing problems,some innovative solutions are put forward.标签:精准扶贫;扶贫政策;政策创新1 引言自从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贫困问题一向是各种社会性质以及各种经济形式所面临的共同话题。

揭开“贫困帽”下的机制缺陷

揭开“贫困帽”下的机制缺陷

作者: 匡远配[1] 汪三贵[2]
作者机构: [1]湖南农业大学 [2]中国人民大学反贫困问题研究中心
出版物刊名: 学习月刊
页码: 27-28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7期
主题词: 消除贫困 机制缺陷 绝对贫困人口 扶贫工作 共同富裕 改革开放 世界银行 扶贫政策
摘要:消除贫困,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是千百年来人民梦寐以求的美好理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扶贫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的绝对贫困人口从2.5亿减少到1500万以下。

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过去25年全球脱贫事业成就的67%来自中国。

但最近国内曝光了“假穷”、“哭穷”、争戴“贫困帽”和以贫为荣等现象.彰显了我国现有扶贫机制设计的不合理以及扶贫政策的滞后。

也就是说.如果不创新扶贫机制促进扶贫效率.即使投资力度再大.也解决不了贫困问题。

国内近年来扶贫研究文献综述

国内近年来扶贫研究文献综述

国内近年来扶贫研究文献综述近年来,随着国家扶贫政策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研究扶贫问题,相关的文献也逐渐增多。

本文将从扶贫政策、扶贫模式和扶贫效果三个方面进行综述分析。

一、扶贫政策1.新时代扶贫开发战略研究。

《新时代扶贫开发战略研究》一书对当前我国扶贫工作面临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多项具有针对性的建议,如加强精准扶贫、深化产业扶贫等。

2.扶贫政策对贫困户收入的影响分析。

该研究通过问卷和实地调研的方式,探究了扶贫政策对贫困户收入的影响。

结果显示,扶贫政策对贫困户的收入增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3.贫困地区扶贫政策的演变与分析。

该文研究了我国贫困地区扶贫政策的历史演变,提出了需要进一步优化扶贫政策的建议。

二、扶贫模式1.基于空间自相关的贫困地区扶贫模式研究。

该研究应用空间自相关模型,分析了我国贫困地区扶贫模式中存在的空间相互依存性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2.社会资本在精准扶贫中的作用研究。

该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观察,探究了社会资本在精准扶贫中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

结果显示,社会资本在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方面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3.贫困县扶贫模式探讨。

该文分析了贫困县脱贫攻坚工作中的问题和挑战,提出了区域特色化、产业化、社会化等多种扶贫模式,为贫困县制定科学合理的扶贫计划提供了参考。

三、扶贫效果1.对贫困地区扶贫投入效果的研究。

研究通过对贫困地区扶贫投入的分析,发现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率不高,同时提出一系列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率的建议。

2.扶贫产业发展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分析。

该文分析了扶贫产业发展对贫困户经济收入和社会效益的影响,结果显示扶贫产业发展对提高贫困户收入和改善民生具有显著的作用。

3.基于面板数据模型的农村扶贫政策对农房产权改革的影响研究。

该研究基于面板数据模型,探究了扶贫政策对农村房产权改革的影响。

结果表明,扶贫政策对农房产权改革产生了明显的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当前国内扶贫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扶贫政策、扶贫模式和扶贫效果等方面。

调研报告:创新精准扶贫模式,构建多元扶贫机制

调研报告:创新精准扶贫模式,构建多元扶贫机制

调研报告:创新精准扶贫模式,构建多元扶贫机制贫困是每个国家都必须面对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扶贫成就举世瞩目,但仍有五千多万的贫困人口。

2020年实现彻底消除贫困的目标,成为减贫工作中最难啃的硬骨头”。

瞄准贫困群体开展有针对性的措施成为我国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精准扶贫已经日益机制化,我国的扶贫实践大致可分为体制改革推动扶贫、专项计划推动扶贫和两轮驱动推动扶贫三个阶段,这是一个从〃治标”走向〃治本”的过程,彰显着中国的政治文明不断进步。

扶贫开发中,呈现出多种扶贫模式,包括合作机制、市场机制、公益机制、公共资源与社会资源机制等。

一、政府主导型扶贫、市场化扶贫与多元扶贫机制(一)政府主导型扶贫无论一个国家政体如何,无论一个国家规模大小,政府对消除贫困都责无旁贷,政府主导型扶贫具有显著的减贫效应。

在我国,党和政府更是扶贫开发的主导力量,具有强大资源调控能力、政策导向能力和群众动员能力。

政府主导型模式在改革开放早期的扶贫开发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政府扶贫也显露出一些弊端,一是贫困原因本身多元多样,传统式扶贫精确性差;二是一些扶贫政策具有行政偏好,不符合各地的发展状况,造成资金使用效率低下;三是由于制度过于刚性,缺少全面的立法,扶贫开发中存在权力寻租、违规操作、谎报收入、扶贫项目和发展项目混淆等现象,导致结果偏离扶贫目标;四是政府扶贫难以建立起科学严格的评估考核体系,政府承担双重角色,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民众和第三方参与率差。

(二)市场化扶贫在贫困地区积极促成企业与贫困户的合作可以提高扶贫投资效率,比如积极寻找投资点,发展市场经济发生与成长的条件,盘活扶贫基金,发展项目等方面的努力都是卓有成效的。

联合市场力量做扶贫开发更具有专业性,同时能调动居民的积极性,也能开展多样化的项目和服务,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增收困难和就业问题。

可是,市场又具有自由性,在扶贫攻坚阶段,不能任由市场力量自由发展,逐利至上,单纯地依靠市场力量非但不能解决贫困问题,反而会出现市场被滥用误用、监管不足等混乱状况。

扶贫政策的创新与实施

扶贫政策的创新与实施

扶贫政策的创新与实施近年来,我国扶贫政策的创新与实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本文将从政策举措、实施效果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进行论述,以探讨扶贫政策的创新与实施对于减少贫困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一、政策举措我国扶贫政策的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坚持精准扶贫。

政府通过建立贫困人口识别体系,精确识别贫困人口,确保帮助的对象准确无误。

在识别的基础上,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如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医疗救助,提供教育补贴等,确保贫困人口得到全方位的帮助。

其次,注重发展特色产业。

我国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资源和产业优势,政府将扶贫政策与地方实际相结合,鼓励贫困地区发展适宜的特色产业。

例如,西部地区发展旅游业,东北地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等,为贫困地区提供了就业和发展的机会。

再次,加强教育援助。

教育是脱贫的重要一环,政府加大了对贫困地区的教育援助力度。

通过提供免费教育、提供奖学金和助学贷款等方式,为贫困家庭的子女提供更好的教育机会,帮助他们打破贫困的限制。

最后,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基础设施的落后是制约农村发展和脱贫的主要问题之一。

政府加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了农村的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条件,为农民提供更好的生活和发展环境。

二、实施效果扶贫政策的创新与实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首先,贫困人口数量持续减少。

根据国家统计数据,我国贫困人口数量在过去几年中持续下降,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

政府的精准扶贫措施使贫困人口得到了及时帮助,改善了他们的生活条件。

其次,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加快。

通过特色产业的发展,贫困地区的经济得到了有效地拉动。

许多贫困地区的农民转变了传统的种植模式,改种经济作物,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

再次,教育水平得到提升。

政府的教育援助使更多的贫困家庭的子女能够接受到良好的教育,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这为他们将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最后,农村基础设施得到改善。

农村基础设施的提升不仅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水平,也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国内近年来扶贫研究文献综述

国内近年来扶贫研究文献综述

国内近年来扶贫研究文献综述1. 引言1.1 国内近年来扶贫研究文献综述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扶贫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扶贫研究不仅是国家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据,也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之一。

国内近年来扶贫研究文献络绎不绝,内容涵盖了扶贫政策、扶贫模式、扶贫案例等多个方面,为解决贫困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支撑。

扶贫研究文献综述不仅可以系统梳理当前研究状况,还可以总结经验教训,为未来的扶贫工作提供借鉴和指导。

通过对国内近年来扶贫研究文献的综述,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当前扶贫工作的发展现状,把握扶贫政策的演变和影响,探讨扶贫模式的创新与实践,深入探讨扶贫研究方法和技术的应用,并对扶贫成效进行评估与展望。

本文旨在对国内近年来扶贫研究文献进行全面的综述,分析当前扶贫研究的主要成果,指出存在的不足与展望,并提出对未来扶贫研究的建议,为进一步推动扶贫事业的发展和完善提供参考和借鉴。

2. 正文2.1 扶贫研究的背景与意义扶贫研究的背景与意义是国内近年来学术界关注的重要议题之一。

扶贫工作是中国政府长期以来的重点工作之一,旨在减少贫困人口数量,改善贫困地区的经济状况,提高贫困人口的生活质量。

扶贫工作的实施需要深入研究贫困问题的根源和机制,探索有效的扶贫策略和措施。

扶贫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扶贫研究的背景可以追溯到国内外对贫困问题的长期关注。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贫困问题在中国也逐渐得到关注。

贫困地区的存在不仅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也对国家整体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扶贫工作成为国家政策的重点之一,也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扶贫研究的意义在于可以帮助政府和社会更好地理解贫困问题的本质和机制,在制定扶贫政策和措施时更加科学有效。

通过扶贫研究,可以不断总结经验,探索新的扶贫模式,提高扶贫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扶贫研究也可以促进学术界与政府、社会各界的合作,共同推动扶贫工作的开展,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农村扶贫政策的创新与探索

农村扶贫政策的创新与探索

农村扶贫政策的创新与探索近年来,中国一直致力于解决贫困问题,特别是农村地区的贫困。

为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创新和探索的农村扶贫政策。

本文将就这些政策进行深入探讨,并对其效果进行评估。

一、精准扶贫政策的推行为了更加精准地解决农村贫困问题,中国政府提出了“精准扶贫”政策。

这一政策的核心思想是根据贫困人口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提供扶贫帮扶措施,确保资源的最大效益。

这一政策的推行涉及到了多个方面,包括贫困线的划定、贫困人口的识别和帮扶措施的提供等。

贫困线的划定是精准扶贫政策的基础。

政府通过考察农村地区的居民生活水平,收入水平,基础设施等因素,确定了一个相对合理的贫困线。

这样一来,政府就能够更好地了解哪些地区和人口真正处于贫困状态,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帮扶工作。

在贫困人口识别方面,政府采用了大数据和信息技术手段,从而实现了对贫困人口的精确识别。

通过对个人信息的搜集和分析,政府可以快速准确地确定哪些人口真正需要帮助,从而避免资源的浪费和滥用。

在帮扶措施的提供方面,政府通过制定具体的政策和计划,向贫困地区提供经济援助、教育援助、医疗援助等一系列的帮扶措施。

这些措施旨在提高贫困地区的发展水平,从而帮助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二、农村产业发展的创新探索除了精准扶贫政策,中国政府还推行了一系列的农村产业发展政策,以提高农村地区的产业水平,增加贫困人口的收入来源。

在农业方面,政府通过推广农业科技和现代化种植技术,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同时,政府还鼓励农民参与农业龙头企业和合作社,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在农村产业发展方面,政府积极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通过引入先进的制造业、服务业和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政府希望能够提高农村地区的经济总量和经济效益。

同时,政府还推行了乡村旅游、农产品加工等项目,鼓励农民创业致富。

三、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全建设为了保障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中国政府不仅推行了产业和教育扶贫政策,还重视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

中国扶贫政策和机制的创新研究综述

中国扶贫政策和机制的创新研究综述

中国扶贫政策和机制的创新研究综述
匡远配
【期刊名称】《前进》
【年(卷),期】2006(000)001
【摘要】新时期,传统的扶贫开发模式和机制已经越来越显得难以发挥作用。


国农村反贫困制度建设滞后已制约了反贫困战略的实施,影响了反贫困事业的发展。

为了加快扶贫开发的进程和提高扶贫开发的效益,客观上需要对扶贫机制进行进一步创新,必须寻找新的战略,制定新的政策。

【总页数】3页(P45-47)
【作者】匡远配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经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
【相关文献】
1.论建立和完善农村政策性金融扶贫资金的退出机制:创新扶贫方式的思考 [J],
刘尔思
2.建立和完善农村政策性金融扶贫资金的循环与退出机制——关于创新扶贫方式的思考 [J], 刘尔思
3.创新型产业集群:机制、能力与政策——中国社会科学论坛暨第三届技术创新管理与政策国际研讨会综述 [J], 王欣
4.科技扶贫工作机制创新研究综述 [J], 刘惠;
5.湖南省加快精准扶贫及精准脱贫的金融机制与政策创新研究——以47个贫困县市为例 [J], 王韧; 夏昱; 颜琼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农村公共工程的扶贫效益——基于联立方程的分析

农村公共工程的扶贫效益——基于联立方程的分析

农村公共工程的扶贫效益——基于联立方程的分析陈梅美;匡远配【摘要】个人和家庭特征对贫困的影响相对较小是中国农村贫困的一个显著特点.因此针对公共利益的公共投资对消除贫困和缩小地区差距具有重要意义.公共投资也需要讲究效益,本文在分析贫困者参与农村公共工程的成本收益和农村公共工程扶贫效益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总结出农村公共工程扶贫效益的总方程式.农村公共工程的效益从成本收益上看,是由贫困者参与农村公共工程的收益和成本来决定的;从影响因素上看,农村公共工程扶贫效益是农村公共工程的目标选择、位置效应、时间效应、覆盖面、漏出效应、挤出效应、资金使用效率及其他因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可以通过提高公共投资资源的使用效率、增强贫困人口的脱贫意识等途径提高农村公共工程的效益.【期刊名称】《新疆财经大学学报》【年(卷),期】2014(000)002【总页数】6页(P33-38)【关键词】农村公共产品;扶贫;农村公共工程【作者】陈梅美;匡远配【作者单位】湖南农业大学,湖南长沙410128;湖南农业大学,湖南长沙41012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24.9(一)公共工程的筛选机制有助于农村扶贫农村公共工程并不是一项短期的救济措施,从长期来看,它能为减轻贫困和农村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农村公共工程有一个筛选机制,其自动瞄准目标有利于将富裕地区和人群排除在外。

在中国,要提高扶贫活动的瞄准度有一定困难,原因如下:一是我国总人口和贫困人口基数大,地域比较广,增加了贫困人口识别的难度;二是缺少收入分配的准确数据,不能准确地、低成本地识别贫困人口;三是由于项目和资金的分配、传导、管理、监督系统脆弱以及腐败的存在,较难实现资源到达贫困人口手中。

于是,以工程必要条件作为筛选机制的农村公共工程是政府公共政策运用的一种常用方法。

这得到了Dandekar和Sathe、[1]Kakwani和Subbarao、[2]Walker和 Ryan、[3]Bhende[4]等人研究结果的证明。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减贫效应及其差异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减贫效应及其差异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减贫效应及其差异
夏玉莲;匡远配
【期刊名称】《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22(21)3
【摘要】通过对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贫实践的深入观察,剖析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减贫的机理,并运用多值集定性比较分析(mv QCA)方法,探究了不同类型经营主体的减贫效应差异及路径条件。

结果显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嵌入的相对贫困治理机制有效融合了贫困治理的“外源性”和“内源性”需求,其中,企业类经营主体的减贫效应最为明显,家庭经营主体和合作经营主体能够获取强能力减贫效应,但收入减贫效应并不强。

【总页数】12页(P25-36)
【作者】夏玉莲;匡远配
【作者单位】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21.4
【相关文献】
1.能力差异视角下农户参与特色农业项目的减贫效应研究
2.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地规模经营效应评价——基于成渝区313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调查数据
3.能力差异视角下农户参与特色农业项目的减贫效应研究
4.倾斜性农业保险扶贫政策的减贫效应及其差异
5.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经营组织雇佣的减贫效应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谈我国精准扶贫政策及其创新路径研究

浅谈我国精准扶贫政策及其创新路径研究

浅谈我国精准扶贫政策及其创新路径研究
胡太平
【期刊名称】《知识经济》
【年(卷),期】2018(000)024
【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已有超过6亿多人脱贫,人均收入大幅度上升,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成为全球收个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贫困人口减半的国家.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当前仍有部分地区发展滞后,仍有部分贫困人口需要给与更多的关注和帮扶.在这一背景下,国家提出了精准扶贫政策,这也是新时期我国扶贫开发战略的重大转型.本文从我国扶贫政策的演变过程及其概念出发,分析了当前我国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相应提出了我国精准扶贫政策实施过程中的创新路径及对策,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总页数】2页(P25-26)
【作者】胡太平
【作者单位】中共重庆市大足区委党校 40236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精准扶贫政策及其创新路径研究 [J], 郑蕊
2.我国精准扶贫政策及其创新路径研究 [J], 张智勇
3.我国精准扶贫政策及其创新路径研究 [J], 余海燕;
4.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精准扶贫政策及其创新路径研究 [J], 王进国
5.我国精准扶贫政策及其创新路径研究 [J], 饶晓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经济问题》(月刊) 2005年第8期中国扶贫政策和机制的创新研究综述◆匡远配 内容提要 本文总结了中国农村扶贫机制,回顾了扶贫政策,介绍了国际和中国扶贫的成功案例,整理了学者们对扶贫政策和机制的创新对策研究。

关键词 贫困人口 政策和机制 创新研究 综述一、中国的农村扶贫体制 (一)中国的农村扶贫体制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的农村扶贫政策经过两次大的调整,第一次是1994年实施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第二次是2001年制定了“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

总体而言,到目前为止,农村扶贫的基本政策并没有大的改变:仍然是满足贫困地区经济增长和扶贫双重目标、坚持以项目为中心的开发式扶贫、采用区域瞄准方式和推动政府主导下的全社会扶贫。

但随着扶贫政策的调整,中国的扶贫战略还是发生了一些变化:战略上开始由救济式扶贫向开发式扶贫转变;由单纯的直接救济向地区经济综合开发的方向转变;由单纯地向贫困地区“输血”向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转变;由单纯的政府主导型扶贫向动员全社会力量、加强国际合作的全方位的扶贫转变;强调经济发展,扶贫从发展的角度出发。

扶贫战术也变化了:(1)改变平均使用扶贫资金的办法,集中人力、财力、物力,搞综合开发;(2)国家在信贷、税收和经济开发等方面给贫困地区以优惠政策,中央各职能部门在资金、物资和技术上向贫困地区倾斜;(3)由中央、地方政府和贫困地区居民共同投资;(4)政府的扶贫政策与农民制度创新“互动”。

(二)农村扶贫的组织系统框架农村扶贫组织系统的最大特点是多部门参与,一些部门负责管理中央和地方政府的专项扶贫资金,另一些部门则主要负责各类扶贫项目的实施。

这种制度安排,一是为了适应农村综合性的开发式扶贫方式的需要,二是为了动员已有的各类政府职能部门参与到扶贫工作中并发挥它们的专业优势。

为了协调各个参与部门之间的关系,从中央到地方都成立了各级政府的跨部门扶贫领导小组。

在领导小组之下,成立了专门的扶贫办公室。

国务院扶贫办作为常设的办事机构,具体负责与扶贫有关的日常工作,是中国农村扶贫事业的主要推动者和组织者。

地方政府(主要是省和县)的农村扶贫组织完全模仿中央政府的模式。

发改委系统负责以工代赈资金。

财政部和地方财政厅(局)负责财政发展资金。

尽管中国农业银行是国有商业性银行,但长期承担专项扶贫贷款的发放、管理和回收的政策性职责。

作为各级扶贫领导小组的成员,其他政府部门也广泛参与到和自身业务有关的农村扶贫工作中去。

东西对口扶贫和部门定点扶贫。

东西对口扶贫是“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期间的一项新的制度安排,其目的是动员东部发达省市的力量来支持贫困地区的发展和贫困人口的脱贫。

国务院扶贫领导—24—DOI:10.13246/ ki.iae.2005.08.005 匡远配:中国扶贫政策和机制的创新研究综述小组在1996年全国扶贫工作会议上决定让东部沿海的13个发达省市分别帮助西部的10个贫困省和自治区,并做出了具体的帮扶安排,帮扶方式多样。

部门定点扶贫是指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利用自己的资源定点扶持部分国定贫困县。

其目的是动员政府部门、国家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参与扶贫工作,以补充中央的扶贫投入并利用各业务部门的专业力量进行扶贫。

社会扶贫。

许多非政府组织、群众团体、国际和双边发展机构和私营部门都在不同程度上参与了农村扶贫行动并在多方面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其中影响最大的有民主党派开展的“智力扶贫”、共青团中央组织的“希望工程”、全国工商联主办的“光彩事业”、全国妇联组织的“巾帼扶贫”和“连环扶贫”、中国扶贫基金会创办的“天使工程”等。

国际机构参与中国的扶贫不仅给中国带来了大量的扶贫资金,更重要的是促进了中国的扶贫工作在理念、方式和管理模式上的创新。

中国的社会扶贫体制和特点有:国内的民间机构都要依附于相关的政府部门,但在具体项目的选择、实施和管理上民间机构还是有较大的自主性,而且民间机构一般有更严格的管理程序,因而也有更高的效率、更有效的监督和评估机制。

社会扶贫项目更强调贫困人口的参与。

(三)当前的扶贫开发机制总结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总结实践经验,中国在农村扶贫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制度创新,形成了独特的扶贫开发机制:(1)政府主导型的扶贫开发机制,形成了政府主导、多部门参与、多层次联动的全社会扶贫的资源动员机制,动员和组织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展东西部协作扶贫;(2)确立了开发式扶贫战略和扶贫到户战略;(3)形成了主要以贫困县为对象(范围)的目标瞄准机制;(4)确立了“四到省”的资源传递机制;(5)形成了上下结合、横向沟通的扶贫效果评估和监管机制;(6)扶贫重点向中西部贫困地区倾斜。

(四)中国扶贫政策的历史回顾为了减缓农村贫困,国家在改革开放后颁发了一系列扶贫文件,出台了一系列的扶贫政策。

其中有较大影响的有:(1)1984年9月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发出了《关于帮助贫困地区改变面貌的通知》,第一次把扶贫工作作为国家的一项特殊任务提出来,拉开了中国政府消除贫困的正式行动的序幕。

(2)1986年3月全国人大六届四次会议将“老、少、边、穷”地区迅速脱贫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七五”计划》,中国政府消除贫困的正式行动由此进入实质性阶段。

(3) 1994年3月,国务院制定了全国开发扶贫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

(4)中国政府自1999年起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推动西部地区发展促进解决贫困人口温饱问题。

(5)2001年5月,国务院制定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就未来10年的农村扶贫开发进行了全面部署。

(6)2005年政府工作报告,对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免征农(牧)业税,因减免农(牧)业税而减少的财政收入主要由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转移支付予以补助。

2005年起免除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书本费、杂费,并补助寄宿学生生活费。

(7)从1986年开始中国政府有关部门根据国家扶贫开发的总体战略和要求,出台了教育扶贫、科技扶贫、卫生扶贫等专项文件和政策。

二、我国扶贫政策、机制和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 尽管中国在农村扶贫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扶贫实践中也创造了一些有益的经验,但在扶贫体制和治理结构方面还存在一些根本性的问题,从而影响了扶贫的效率。

(一)扶贫政策中存在的问题资金短缺是扶贫政策失灵的一个重要因素。

现行扶贫政策中存在的问题远远比资金短缺要复杂得多:(1)在扶贫理念上,重消极救助轻积极扶助,认为贫困地区是包袱、负担,扶贫工作只是出于人道主义的帮助;(2)在扶贫目标上,重数量轻质量,短期行为严重,不注重对扶贫成果的巩固;(3)在扶贫主体上,重政府行为,忽视了各种社会力量和因素对扶贫工作的贡献;(4)在扶贫客体上,重贫困区域,轻贫困村、贫困户等类型;(5)在扶贫内容上,重改善供给,轻刺激需求(即只重视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6)在扶贫方法上,重外部注入,轻内部培植经济增长点;(7)在扶贫资源上,重经济—25—《农业经济问题》(月刊) 2005年第8期和物质,轻思想和精神;(8)在扶贫产业选择上,重工业项目,轻农业项目;(9)在扶贫组织实施上,重被动服从,轻主动参与和自我发展;(10)在扶贫效益评估上,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心理效益。

(二)扶贫机制中存在的问题(1)在扶贫对象瞄准上,还没有形成动态的精准的识别和瞄准机制;(2)在扶贫项目选择上,还没有建立有效的选择机制;(3)在扶贫资金使用上,还没有形成多元化、突出重点的投入机制;(4)在扶贫管理工作上,还没有建立有效的分工合作机制;(5)在扶贫监管评价上,还没有形成信息对称、及时有效的监督评价机制。

三、国际和中国扶贫的成功案例 (一)主要的国际经验1.小额信贷扶贫机构的发展。

国际上的小额信贷机构都进行了一系列的组织和制度创新来保证为穷人提供可持续的金融服务。

一是建立独立的组织系统和经营机构,并以非政府操作为主。

世界上最有影响的小额信贷机构是孟加拉的乡村银行(GB)。

印度成功的小额信贷项目是自我就业妇女协会。

二是农户自助组织的建立是小额信贷项目成功的关键,因为它不仅是贷款传递的渠道,也是交换思想的论坛。

三是采用分期还款制,期限多为一个星期或半个月。

四是以贫困妇女为主要贷款对象。

五是成功的小额信贷都同政府部门保持密切合作和良好关系并得到政府支持。

2.国际民间组织大规模扶贫经验。

民间组织之所以大量出现并在现代社会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是因为市场和政府失灵。

民间组织的发展不仅可以推进市场化和民主化的进程,也可以帮助政府更好地实现社会公平的目标。

这也是为什么在印度、孟加拉等国有大量的公益性民间机构从事各种各样的扶贫活动,并得到政府和国际组织的大力支持。

(二)中国扶贫的成功案例中国在近20年的扶贫实践中,随着人们民主意识的提高和一些国际经验的引入,一些地方政府在扶贫的治理结构上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整村推进、项目公示制和参与式扶贫就是典型的案例。

1.整村推进和综合扶贫。

中国采用的主要是分部门的项目管理方式,每一个部门只负责一类或几类项目,项目之间很少能相互协调,从而影响了扶贫投资的效率。

为了解决项目分部门管理带来的问题,尝试新的扶贫方式,1997年甘肃省选择了10个行政村进行整村推进、综合扶贫的试点。

试点的主要内容是在一个村的范围内根据需要同时实施多种类型的扶贫项目,使项目之间能够相互配合,获得更大扶贫效率。

试点能否成功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的因素:制定整体的村级规划和把分散在各部门的扶贫资源整合起来。

村级项目规划是在参与式的基础上制定的,由村民、村干部和技术人员共同完成。

在村级规划的基础上,对每个部门进行了明确的责任分工。

不论资金来源于哪个部门,都必须统筹安排,集中使用,从而保证规划项目的同步实施,并且对资金的使用实行报账制。

由于资金和项目管理体制上的创新,整村综合性扶贫效果是显著的,效果大大高于单项扶贫措施(张森, 2002)。

2.项目公示制。

长期以来,在扶贫项目资金管理中存在着3个问题:一是扶贫资金到位不及时,存在着滞留、抵扣、挪用的现象;二是在扶贫项目实施过程中,有的地方擅自改变资金投向;三是监督检查难度大。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包括青海、重庆、贵州等在内的一些省区的扶贫部门探索推行“扶贫项目资金公示制度”,增强了资金使用的透明度,加强了对财政资金的监督,有效地防止了项目工程虚报及财政资金被挪用现象的发生(青海省财政厅农牧处,2002;王昌渠,2004)。

3.参与式扶贫方法。

政府主导的项目选择和管理方式,不仅影响了扶贫的效果,也导致基层政府与农民的矛盾。

近年来,一些地方政府开始以积极的态度鼓励农民参与到扶贫和社区发展的管理事务中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