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导学案全册合集
人教版语文必修三 3-11《师说》精品导学案
第11课 师 说一、实词1.通假字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________________ ②或师焉,或不.焉:________________ 点拨 ①“受”通“授”,传授。
②“不”通“否”,指不从师学习。
2.一词多义①道⎩⎪⎨⎪⎧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不足为外人道.也 从华容道.步走 ②传⎩⎪⎨⎪⎧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舍相如广成传.舍 ③师⎩⎪⎨⎪⎧ 齐师.伐我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吾师.道也 师.旷鼓琴 ④惑⎩⎪⎨⎪⎧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惑.主乱法,以乱士民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惑.而不从师 ⑤无⎩⎪⎨⎪⎧ 是故无.贵无贱 圣人无.常师点拨 ①道理/风尚/说/道路 ②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流传/传授/驿站,客舍 ③军队,名词/老师,名词/学习,名词用作动词/乐官,乐师,名词 ④疑惑/迷惑,欺骗/糊涂/名词用作动词,有了疑惑 ⑤无论,连词/没有,动词3.古今异义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③小学..而大遗 ④吾从而..师之⑤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点拨 ①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②古义:一般人。
今义:大家,很多人。
③古义:小的方面学习。
今义:指初等教育的学校。
④古义:是两个词,动词“从”和连词“而”。
今义:一个词,表目的或结果。
⑤古义:不一定。
今义: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4.词类活用①吾师.道也:________________ ②吾从而师.之:________________ ③其下.圣人也亦远矣:________________ 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________________ ⑤而耻.学于师:________________ ⑥圣人之所以为圣.:________________ ⑦不耻.相师:________________ ⑧孔子师.郯子:________________ ⑨于其身也,则耻.师焉:________________ ⑩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________________ ○11圣.益圣,愚.益愚:________________ 点拨 ①名词用作动词,学习 ②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③名词用作动词,低于 ④名词用作动词,从师 ⑤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⑥形容词用作名词,圣人 ⑦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⑧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⑨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⑩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11形容词用作名词,圣人、愚人 二、虚词1.之⎩⎪⎨⎪⎧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2.其⎩⎪⎨⎪⎧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余嘉其.能行古道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点拨 1.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代词,代“子”/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2.作代词,“他”/指示代词,“那些”/人称代词,“他们”/人称代词,“他”/人称代词,作定语,“他们的”/句中语气副词,表推测语气,“大概”/句中语气副词,表感叹语气,“多么”三、句式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________________2.而耻学于师:________________3.师不必贤于弟子:________________4.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________________5.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________________6.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________________7.今其智乃反不能及:________________8.不拘于时:________________点拨 1.宾语前置句2~3介词结构后置句 4.判断句用“……者,……也”表示判断 5.判断句,用“……也”表示判断 6.省略句,“先”后省略“生于吾乎”7.省略句,“及”后省略宾语“之”8.被动句,“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四、名句积累1.古之学者必有师。
人教版语文必修三3-9劝学精品导学案
第9课劝学一、实词1.通假字①以为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虽有.槁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则知.明而行无过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君子生.非生异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点拨①“”通“煣”,使弯曲。
②“有”通“又”。
③“知”通“智”,智慧。
④“生”通“性”,资质,禀赋。
2.一词多义①明⎩⎪⎨⎪⎧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②绝⎩⎪⎨⎪⎧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以为妙绝. 佛印绝.类弥勒③强⎩⎪⎨⎪⎧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乃自强.步,日三四里④假⎩⎪⎨⎪⎧假.舆马者 大臣犯法,无所宽假.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乃悟前狼假.寐点拨①形容词,明达/名词,智慧②横渡,横穿/终止/隔绝/到了极点/极,非常③强健/强有力的弓/有余/读qiǎnɡ,竭力,勉强④借助,利用/宽容/借/假装3.古今异义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假.舆马者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蟹六跪.而二螯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金.就砺则利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点拨①古义:验、检查。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三导学案3.9 劝学第2课时
高年级语文(填学科)导学案第二课时答案一、1.解释下列词语学不可以已(停止)取之于(介词,从)蓝而青于(介词,比)蓝木直中(合乎)绳輮(通“煣”,使弯曲)以为轮虽有(通“又”)槁暴(晒)金就(动词,靠近)砺(磨刀石)则利博学(广泛学习)而(连词,表递进)日参省乎己知明而(连词,表并列)行无过(犯错)矣2. 文段分析思考①比喻论证。
本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
“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
“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说明:肯下功夫。
必见成效。
——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
本段是从总论学习的重要性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二、我曾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的收获大;我曾踮起脚跟远望,不如登上高处能够见得广。
登上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增长,但是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向呼喊,声音并没有增强,但是听的人却听得特别清楚。
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但是能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会游泳,但是能横渡长江黄河。
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什么差别,但是他们善于借助外物进行学习啊。
三、 1.解释加点词语终日而(连词,表修饰)思须臾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所学跂而(连词,表修饰)望矣登高而(连词,表修饰)招而(连词,表转折)见者远假(借助,利用)舆马者而致(到达)千里非能水(用作动词,游水)也而绝(横渡)江河生(通“性”,资质,禀赋)非异也2. 文段分析思考①本段是从那个角度说“学不可以已”的?作者用了哪些比喻来说明?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
本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
“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
“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四个比喻,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
最新高中语文必修三(人教版)《琵琶行并序》导学案word版本
高中语文必修三(人教版)《琵琶行并序》导学案【学习目标】1.欣赏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
2.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3.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重点难点】1.欣赏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
2.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3.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学法指导】诵读和讨论。
【知识链接】1、简介作者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
中唐时期现实主义的伟大诗人。
青年时期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
读书时期特别刻苦以至于舌上生疮。
少年就以诗成,曾以《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到京城拜望大诗人顾况,深得赞赏。
29岁中进士,官至翰林学士、左拾遗、刑部尚书。
白居易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写下了不少揭露现实黑暗,反映劳动人民痛苦的诗篇,即被称为的“讽喻诗”。
白居易的诗通俗好懂,传说“白傅作诗,老妇皆懂”。
生活在由盛转衰的中唐时期。
青年时因战乱曾四处漂泊,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
有“兼济天下”、“为民请命”的理想和信念,屡次上书针砭时弊。
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
长篇叙事诗有《琵琶行》、《长恨歌》。
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2、简介写作背景白居易任左拾遗官职后,由于得罪了官僚及皇帝,43岁被改职任太子左赞善大夫,次年由于上书皇帝,言辞急切,被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先被贬为江州刺史,又被贬为江州司马,《琵琶行》就写于第二年秋天。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善待生命》导学案及答案
14 善待生命(作文) 1 三中姚浩轲善待生命导学案(必修三)定稿人: 巩义三中姚浩轲审稿人; 徐长生【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四种常见的论证方法并学会使用。
能运用多种论证方法充实议论文的内容过程与方法:在搜集分析材料,完成构思、作文的过程中逐步把握写作要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探讨善待生命这一人文话题,使学生认识到生命的可贵,帮助学生树立热爱生活,珍惜生命,善待生命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掌握四种常见的论证方法,搜集关于生命的素材,探讨生命的价值,完成作文。
引导学生挖掘话题“善待生命”的内涵。
【课时安排】一课时【知识梳理】1.议论文的结构方式一般分为四种(A);2.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七种(A):下面细谈四种在议论文写作时常用也比较好用的论证方法。
1、例证法例证法也叫事例论证,是用令人信服的典型事例来证明自己论点正确的一种方法。
它是议论文写作中最常用的一种论证方法。
“事实强于雄辩”,在典型的事例面前,道理不言而喻。
要用好例证法,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事例要典型、确凿、有影响力。
②、事例的叙述要简明扼要,切忌拖泥带水,过于详细③、事例切忌单一狭隘,要丰富广阔,要点面结合,古今中外相映成辉。
④、事例列举之后要简短分析,不能将例证法变成事例整理,忌有例无证。
⑤、勤于积累,精于筛选。
2、引证法引证法也叫道理论证,是通过引用名人名言、古诗文名句、反映科学规律的俗语谚语警句等来证明自己观点正确可信的一种论证方法。
怎么用好引证法呢?①、所引用的名言警句等针对性要强。
②、要简洁,不宜过多。
③、要注意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的区别。
直接引用务求文字、甚至标点均准确无误;间接引用只须述其大意,但要注意人称的转换。
3、喻证法喻证法是用设喻来论证论点的方法。
在议论文中,设喻可以使论点更易懂、更风趣、更容易获得读者的认同。
喻证法能化抽象为具体、化艰深为浅显、化枯燥为生动。
运用喻证法必须注意以下三点:①、以小见大,就近取譬。
②、喻体不求形似,只求神似。
高中语文必修三导学案2(14份)-人教课标版2
、桑地亚哥是个什么样的人?
、你认为桑地亚哥成功了,还是失败了?
学 习 活 动
二 次 备 课
、桑提亚哥为保卫胜利果实而同鲨鱼拼杀了哪五个回合?(填表格)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攻击者
数量
老人作战工具
结局
手受伤 →→→→
、文中有大量人物的内心独白,它有什么特点?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三、当堂检测
年以《老人与海》获诺贝尔文学奖。
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 武器》《丧钟为谁而鸣》, 中篇小说《老人与海》。
海明威借助《老人与海》中的桑地亚哥之口喊出一个男子汉的宣言:
人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把他消灭掉, 可就是打不败他。
、情节简介
《老人与海》的情节并不复杂。一个名叫桑地亚哥的老渔夫, 连续天没捕着一条鱼。后来, 他独自一人出门远航, 在海上经过三天两夜的搏斗, 终于捕到一条足有一千五百多磅的大马林鱼。然而, 在归途中, 一条条鲨鱼陆续围了上来, 尽管老人奋力拼搏, 但还是没能抵挡住凶猛鲨鱼的进攻, 等他回到海岸时, 大马林鱼只剩下了一副巨大的骨架。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第一单元老人与海导学案 设计: 何英杰 审核: 胡金奎 郑玥虹
课 题
《老人与海》
课 时
课时
课 型
新授课
姓 名
学习目标
、了解作者, 熟悉课本节选部分的故事梗概。
、分析内心独白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
、把握“硬汉”形象, 体味老人的人格魅力。
、把握“硬汉”形象,体味老人的人格魅力。
重点难点
、依次填入空缺处的词语, 最恰当的一项( )
①鲨鱼飞快地 船后边。鲨鱼的头 水面, 脊背也正在 出来, 老头儿用鱼叉攮到鲨鱼头上的时候, 他听得出那条大鱼身上皮开肉绽的声音。
人教版高中 语文必修三文言文复习导学案
语文必修三文言文复习导学案【课时】八课时【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 关注作者及时代背景2 重视朗读和背诵指导3 重视积累文言知识4 要重视质疑探究能力的培养【知识与技能】识记积累重要词语和特殊句式,鉴赏学习文章的论证艺术【过程与方法】注意训练质疑解难的能力,认真诵读,通过诵读体会议论性散文的语言妙处【情感与态度】体会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提高自身修养【重难点】注意翻译时的重点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句式特点等,牢记典型例句《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第一课时一课前预习1 孟子介绍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鲁国庆父后裔。
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著有《孟子》一书。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2 翻译并背诵全文3 文言知识积累A 通假字直不百步耳只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毋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斑涂有饿莩途B 古今异义河内凶河:黄河天然或人工的大水道弃甲曵兵而走走:逃跑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有的人或许也许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谷:粮食的统称谷子非我也,兵也兵:兵器军队中最基层人员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也岁:年成年C 词类活用填然鼓之鼓:名动打鼓七十者衣帛食肉衣:名动穿然而不王者王:名动称王王无罪岁罪:名动归罪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生死:动名活着的人,死去的人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食:名动吃树之以桑树:名动种植谨庠序之教谨:形动认真从事D 特殊句式是亦走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判断句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省略句申之以孝悌之义树之以桑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状语后置未之有也宾语前置4 将下列句式译成现代汉语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有的人逃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的人逃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只是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还是逃跑啊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高中语文必修三导学案3(16份) 人教课标版13
《琵琶行》导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 了解作家作品,掌握重要词语。
、整体感知,把握诗歌情感。
学习重点:1、理解小序部分、整体感知全诗内容学习过程:一、作者与写作背景.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中唐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
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与元稹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所作《新乐府》、《秦中吟》共首,与杜甫的“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同为著名的诗史。
其诗善于叙述,语言浅显明畅,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
《琵琶行》的“行”是诗歌的一种体裁,它是一种以铺叙记事为主的歌词。
.背景:《琵琶行》是他被贬为江州司马后的第二年秋天写的。
元和三年,白居易任“谏官”;五年,调京兆府户曹参军;九年,接太子左赞善大夫;十年,宰相武元衡被刺死,白居易首先上疏,急请捕“贼”。
朝廷深恶其僭越言事,诬其“浮华无行”、“甚伤名教”,贬为江州司马。
二、阅读与理解.小序有什么作用?答:。
.《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叙了什么事?答:.请用简短句子概述每节内容。
答.诗中塑造了几个主要形象?答:.在这首长诗当中,诗人是用哪一个诗句将这两个形象连接在一起的?答:.共有几次音乐描写,那一次最精彩?答:三、重要词语注释〔〕左迁九江郡司马。
左迁:()〔〕明年秋。
明年:()〔〕善才:()〔〕委身为贾人妇。
委身:()〔〕遂命酒。
遂:()〔〕使快弹数取。
快:()〔〕曲罢悯然。
悯然:()。
〔〕感斯人言。
斯:()〔〕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是:()始:()〔〕因为长句。
因为:()〔〕歌以赠之。
歌:()〔〕凡一百一十六言。
凡:()言:()〔〕命曰《琵琶行》。
命:()〔〕循声暗问。
暗:()〔〕添酒回灯重开宴。
回灯:()重:()〔〕弦弦掩抑声声思。
掩抑:()思:()〔〕低眉信手。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导学案
必修三第一单元复习学案《林黛玉进贾府》【学考目标】1、掌握相关文学常识2、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特别是古今异义词3、把握文章基本内容【自主复习】1、文学常识曹雪芹,名,字,号,清代小说家。
《红楼梦》又名《》,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伟大作品,在我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它以四大家族的故事为背景,以为主线,真实而艺术地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趋势。
这篇文章选自《红楼梦》第回,原回目是。
2、给加点字注音人烟阜.盛敕.造台矶.攒.珠髻绾.着豆绿宫绦.翠幄.厢庑.游廊珠玑.安箸.抱厦.厅懵懂....轩.峻壮丽忖度赤金盘螭.两靥.杜撰.盥.沐惫懒....錾.银黼黻3、解释下列词语阜盛一射之地敕造不经之谈黼黻惫懒乖张内帏纨绔与膏粱布让万几宸翰可怜辜负好韶光4、解释下列古今异义词在文中的含义第三个身量未足,形容尚小()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身量苗条,体格风骚()我带了外甥女过去,倒也便宜()因此他只说没有这个,不便自己夸张之意()还不好生慎重带上,仔细你娘知道了()5、熟悉文章内容本文以为线索,围绕的中心事件,通过林黛玉的眼睛,为我们初步展示了贾府的并对进行了初步描述,构思巧妙。
【达标检测】1.下面加点字音、形有误的一项是()A.敕.(chì)造放诞(dàn)忖(cǔn)度盘螭(chī)B.惫(bèi)懒便(biàn)宜錾(zàn)银两靥(yè)C.丝绦(tāo)(juàn)烟幺(yāo)儿轩(xuān)昂D.宸(chén)翰黼黻(fú)内纬(wěi)膏梁(liáng)2. 下列句中划线词意义与现代汉语同义的是()A. 我带了外甥女过去,倒也便宜。
B. 身量苗条,体格风骚。
C. 你舅舅今日斋戒去了,再见罢。
D. 只见三个奶嬷嬷并五六个丫鬟,簇拥着三个姊妹来了。
高中语文必修三导学案2(14份)-人教课标版9
学 习 活 动
二 次 备 课
一、自主学习
(一)拼音
马嵬()未卜()宵柝()
晓筹()
(二)词义
徒闻:
卜:பைடு நூலகம்
虎旅:
宵柝:
鸡人报晓:
筹:
此日:
驻马:
当时:
笑牵牛:
二、探究新知
、首联运用了什么手法?玄宗听术士说杨贵妃在仙山上还记着“世世为夫妇”的誓言,有何用意?
三、当堂检测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台 城 [唐]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韦庄(~9l),晚唐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
()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诗人为什么说“台城柳”“无情”?
()有人说诗人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浓重的对时事的感伤情绪,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马嵬(其二)》,是李商隐咏史诗中的佳作,是一首政治讽刺诗。诗作以李隆基(唐玄宗)、杨玉环(贵妃 )故事为抒情对象,锋芒指向了李唐前朝皇帝唐玄宗。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鉴赏方法:、弄清史实:了解作品做涉及的史实和人物 、揣摩意图:探究诗人发思古幽情的缘起 、体悟感情:推敲作者的态度和表达的情感 、分析技巧:分析作品采用的艺术手法。
、了解背景
天宝十五年(年)月,安史之乱爆发玄宗逃往四川,至马嵬(陕西兴坪),随行将士不前,杀了杨国忠,并坚决要求处死杨贵妃。不得已令其自缢而死。史称“马嵬之变”。
学 习 活 动
二 次 备 课
、颔联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颈联“此日”指哪一日?“当时”又指哪一时?颈联运用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意思?
高中语文必修三(人教版)师说导学案
高中语文必修三(人教版)《师说》导学案【学习方针】1.学生通过探讨认识从师的重要意义。
2.领会课文正否决比、破立结合的论证方式。
3.掌握重要字词及文言现象,背诵全文。
【重点难点】1.2.【学法指导】诵读法、讨论法【知识链接】1、关于“说”“说”,古代议论、说明一类的文章的总称,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
它与“论”无大异,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之文为论说文。
《文章辨体序说》指出:“说者,释也,解释义理而以己之意述之也。
”可见,“说”属于议论文的范围。
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一般为陈述本身对某种事物的见解。
“说”与“论”比拟要随便些。
像《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都属“说”一类文章。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以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
《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中学阶段泛起的这种体裁的文章有:《爱莲说》、《马说》等。
2、古文运动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造运动,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概念,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
本文第4段他赞扬李蟠“好古文”,就是指爱好他们倡导的那种古文。
韩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鼓励和指导后进写作古文。
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3、作者介绍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本籍昌黎,因为昌黎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又称他为“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
死后谥“文”,也称“韩文公”。
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以后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他的整个中年时代是不得志的。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他否决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竭力主张“文以载道”,提出了“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
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第四单元导学案
语文必修三第四单元导学案【学习方针】知识方针:了解相关文体、字词能力方针:培养删选信息的能力感情方针:培养对科学的兴趣与热爱一、文体知识1、【说明文的概念】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知识的文章体裁。
它通过揭示概念来说明事物特征、本质及其规律性。
说明文一般介绍事物的形状、构造、类别、关系、功能,解释事物的原理、含义、特点、演变等。
说明文实用性很强,它包孕广告、仿单、概要、提示、轨则、章程、解说词、科学小品等。
【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准确、简洁、平实是说明文语言的主要特点。
当然,说明文的语言风格也是多种多样、各有特色的,有的以平实见长,有的以生动活泼见长。
以此为据,可概括为平实说明和生动说明两种方式。
一般来说,以说明事物为主的说明文,重在抓住事物的特点,用简明的语言平实地加以说明。
而科学小品,讲究趣味性、文艺性,必要作必要的生动、形象的说明。
【说明方式】①举例子。
使文章更加具体,更有说服力,更客观地说明了事物。
使比力抽象,复杂的事情或事物变得通俗易懂,让人信服。
举例子必需让人感觉有真实感。
②.打比方。
说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力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师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力,使读者通过比力获得具体而鲜明的印象。
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的说明方式叫做打比方。
说明文中的打比方,同修辞方式中的比方是一致的。
用这个方式,可以把抽象复杂的事物说得浅显易懂,具体生动。
分歧的是,比方修辞有明喻、暗喻、和借喻,而说明多用明喻和暗喻,借喻则不宜使用。
(把……比作……,体现了……的……特点……)③下定义。
用简明的语言对某一概念的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叫下定义。
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下定义能准确揭示事物的本质,是科技说明文常用的方式。
④列图表。
为了把复杂的事物说清楚,还可以采用图表法,来弥补单用文字表达的缺欠,对有些事物解说更直接、更具体。
使读者直观,一目了然地了解事物的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林黛玉进贾府 课时目标 1. 了解古典小说中常用的古今义不同的一些词语的含义。 2. 了解作者及《红楼梦》。 3. 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4. 分析《林黛玉进贾府》的环境描写。
的多样性和丰富性。祥林嫂、桑地亚哥,他们的性格都是在一系列的事件中,一个个的 矛盾冲突中表现出来的。
4、品味小说语言,要注意品味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同时把握不同作家的不同的语 言叙述风格。
5、学习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等刻画人物的方法,尤其要注 意侧面描写和细节描写的作用。
6、全面深入地理解小说的主题。 (二)、古典诗歌单元学习目标: 1、了解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的生平及创作成就,初步领略四位大诗人不 同的艺术风格。 2、了解唐诗的基本特征及主要的表现手法,了解作品的相关背景,便于分析理解 作品。 3、阅读鉴赏的重点是熟读并背诵诗歌原文,仔细品味诗中的意境,领会古人的独 特审美情趣,在鉴赏中提高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旨趣的感悟能力。 (三)、古代议论性散文单元学习目标: 1、识记积累重要词语和特殊句式。 2、鉴赏学习文章的论证艺术。 3、注意训练质疑解难的能力。 4、认真诵读,通过诵读体会议论文散文的语言妙处。 5、体会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提高自身修养。 (四)、科普说明文单元学习目标: 1、培养筛选整合文章关键信息的能力。 2、体会文艺性说明文语言科学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的特点,培养鉴赏科普语言特殊 美感的能力。
3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导学案全册合集
课时重点
1. 阅读课文,正音释词。
2. 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3. 分析文中的环境描写。
课时难点
分析文中的环境描写
学法指导
朗读·讨论·点拨
知识链接
1. 曹雪芹与《红楼梦》
曹雪芹(约 1715―1763),名沾,字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历康熙、雍正、 乾隆三朝。他出身于贵族世家,曾祖曹玺、祖父曹寅、父辈曹颙等祖孙三代人, 相继连任江宁织造达 60 年之久。康熙皇帝六次南巡,就有四次以江宁织造署为行 宫。由此可见曹家的显赫以及与皇室的密切关系。雍正继位后,开展了一场凶残 的斗争,排除异己,其父因牵连了进去,在雍正五年被革职抄家,曹家从此衰落。 到了乾隆初年,曹家似乎又遭到一次更大的祸变,从此就一败涂地了。
5、在表达和交流活动中,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 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6、书面表达要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思想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 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
7、进一步提高记叙、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并努力学习综合 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能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推敲、锤炼语言,表达力求准确、鲜明、 生动。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导学案全册合集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导学案全册合集
第三模块(主题)
本册教科书“阅读鉴赏”部分所选的课文,有中外小说,古代诗歌,古代议论性及 科普说明文。“表达交流”中的写作部分主要训练议论文的写作,口语交际专题为讨论。 “梳理探究”设计的专题为:交际中的口语应用,文学作品中的个性化解读,语文学习 的自我评价。“名著导读”介绍了曹雪芹的《红楼梦》和巴尔扎克的《高老头》。
2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导学案全册合集
3、感受科学家在探求真理中所表现的人格魅力,激发探求未知世界的兴趣,培养 科学趣味和科学精神。
三、学习评价 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学习评价要以课程目标作为评价 的基准,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不同兴趣、不同表现和不同 学习需要。根据当前“评价主体多元化”的理念和方向,开展学生自我评价,鼓励同伴、 家长参与评价,激发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的热情,便于教师发现学生学生学习上的优势和 不足,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所教内容,采用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价等方式, 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还可以采用同步检测、单元检测、模块考试等方式来评价, 以提高评价效率,达到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四、学习资源
3、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 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 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4、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 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和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 三。诵读古代实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1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导学案全册合集
把握作品内容,传达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感情倾向,具有一定的感染力。 二、学习目标
(一)、小说单元学习目标: 1、从分析小说的环境、情节、人物三个要素入手,学习鉴赏小说的方法。 2、欣赏小说的人物形象。注意人物的成长变化、人物的性格的形成与社会环境的
关系。 3、熟悉每篇小说的故事情节,从故事情节与矛盾冲突的发展中全面把握人物性格
一、课标要求
对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必修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达到以下几点要 求:
1、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 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
2、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 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 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更具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 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8、能独立修改自己的文章,结合所学语文知识,多写多改,养成切磋交流的习惯。 乐于相互展示和评价写作成果。45 分钟能写 800 字左右的文章。课外练笔不少于 2 万字。
9、注意口语的特点,能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和交际目的,恰当地进行表达。借助 语调和语气、表情和手势,增强口语交际的效果。
10、学会演讲,做到观点鲜明,材料充分、生动,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力求有个性 和风度。在讨论或辩论中积极主动地发言,恰当地应对和辩驳。朗读文学作品,能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