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背景下我国制造业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研究_孔畅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和印度、巴西、中国近年来生产性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 的融合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国装备制造业对生产 性服务业的需求要高于发达国家,但生产性服务的投入却 较低,这说明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的融合程度 较低。李刚(2012)对上海的装备制造业进行了调查问卷分 析认为,上海装备制造产业仍以大规模量产为主要特征,虽 正在向依靠服务、综合竞争优势的较高阶段演进,但尚未进 入创新引领的高级发展阶段。
【责任编辑 柯 黎】
①张少军,刘志彪.全球价值链模式的产业转移—— —动力、影响与对中国产业升级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启示[J].中国工业经 济,2009,(11).
②刘维林,李兰冰,刘玉海.全球价值链嵌入对中国出口技术复杂度的影响[J].中国工业经济,2014,(6).
- 31 -
势与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一起构成了对中国制造的“两 头挤压”,严重影响了我国原有的全球价值链分工基础。其 三,新的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即将爆发,欧美发达国家长期 以来积累的研发优势使其更容易抢占制高点,从而建立发 达国家主导的“国际标准”,成为未来科技革新与产业革命 红利的主要收益者。
二、我国制造业产业的现状
三、我国制造业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
(一)全球价值链模式的战略与启示 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探讨如何通过全球价值链的嵌入 实施以“向全球价值链高端跃升”为主要目标的转型升级战 略,同时完成中国的产业升级和区域协调发展。 首先,立足产品框架进行多点嵌入,促进区域整合与行 业互动。制造企业可以从主价值链下的零部件子价值链或 与主价值链存在上下游关系的关联价值链入手,以迂回的 方式攀升价值链。同时,将劳动密集型环节向中西部转移, 东部地区则通过发展生产者服务业向全球价值链的高端攀 升,利用产业转移延长和拉伸在国内的价值链,实现不同环 节不同地区之间的协同互动,促进中国的产业升级。① 其次,重视本地市场,移植“高端”价值模块。当本地区 具有足够的市场规模能够支撑起对高端环节的消费时,政 府可以利用政府采购、渠道管制、反垄断等政策手段,或以 开放市场为条件,要求跨国公司将高端价值模块或环节转 移到本地区。这些模块将作为本地企业进行知识获取和吸 收的跳板,培养所需的人才队伍,同时利用价值链的本土化 优势,结合当地的技术平台,形成本地企业吸收和转移高端 知识的桥梁。 再次,关注价值模块变迁,重视技术本地化。要密切关 注全球价值链的演化趋势,积累模块内部和模块间的相关 知识,寻找和把握价值链动态调整的机会,或是通过链主企 业剥离的模块获取升级机会,或是在模块分离时利用技术 创新和知识积累进行再造和重组。同时,注重产品开发,锻 炼整合多种熟练技术使其应用于一个新产品构架的能力; 改造进口产品和技术,以便更好地满足当地市场的需求。 最后,利用大国优势,编织多元化国际网络。一方面,中 国相对完备的国民经济体系有利于发挥行业之间的循环互
(一)全球价值链理论框架下对我国制造业的测度 随着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生产网络不断深化,一方面, 发展中国家获得了融入全球经济、实现技术进步的契机;另 一方面,也面临着价值链地位固化和贫困化增长的风险。邱 斌等(2011)通过分析我国 2009—2011 年 24 个制造业行业 的出口复杂度得出结论:全球化生产网络对价值链提升的 积极影响在以半成品贸易为主的行业和资本技术密集型行 业中更为显著,但在劳动密集型行业和资本密集型行业中 作用并不明显。刘磊(2013)测算了我国制造业 1992—2007 年的垂直专业化指数,结果表明,参与垂直专业化分工对制 造业国内技术含量的提升并没有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垂 直专业化指数越高的行业,其国内技术含量越低。张艳辉 (2010) 通过分析 1995—2007 年长三角地区电子及通讯设 备制造业的相关数据,得出全球价值链的不平等地位将抑 制落后区域的产业升级的结论。 综上所述,中国制造业嵌入全球价值链生产体系后,并 未能充分利用其中的机遇,且已经开始面临来自价值链高 端的产业升级压制。 (二)与生产性服务产业的融合程度较低 欧美的装备制造业已然摆脱以产品为主的传统发展路 径,进入“后工业时代”,依靠品牌经营及专业解决方案等非 制造领域的优势占据全球高端市场。②而中国由于缺乏核心 技术,自主创新能力较弱,还不能算是制造业强国。制造业 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需要与之相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的 投入。楚明钦(2014)基于 OECD 投入产出表的数据,对 G7
(二)具体政策层面上的思考 首先,地方政府首先应打破行政壁垒,推行地方经济管 理体制改革。构建自主价值体系的“雁行”模式和跨区域协 同机制。一方面,积极鼓励外商投资企业、国内代工企业增 加国内采购的比重,鼓励企业间的深层次合作,以提高本地 区国内附加值比重;另一方面,加强省际之间的合作,以上 海等一级城市作为“雁首”,负责与国外的一级分包企业直 接对接,承接一揽子、综合化的外包服务,提供价值整合平 台,形成资源整合和辐射效应。 其次,吸收和引进高溢出性和高关联性的生产性服务业 集群。国内经济较发达地区应将制造优势与人才优势相结 合,率先发展高溢出性和高关联性生产性服务集群。可利用 上海等地的自由贸易区先行优势,降低服务业开放和贸易的 壁垒,结合特殊政策,建立服务外包基地,实现高端生产性服 务业与高端制造业协同发展。同时,加强对服务业的监管,保 障国家利益以及金融安全与产业安全。 再次,面向全球构建多层级生产网络的核心枢纽。由政 府引导、企业出击,积极与发展中国家的开展合作,寻找价 值实现的薄弱环节,发现新的价值驱动因素,形成有利于中 国企业的价值链治理结构,实现产业的高端转移。沿海发达 地区可以利用原有的中间枢纽地位实施深度嵌入战略,构 建起服务全球价值链中枢系统运行的强大综合配套能力, 包括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以及与之充分融合的生产性服 务体系。 最后,组建跨国技术战略联盟,开展深层次价值链合作。 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实施税收优惠、提供引导资金、土地租金 减免等措施,鼓励跨国公司与国内企业在研发设计、市场开 发、品牌渠道方面发展战略联盟,以更为直接地获取有关技 术和全球市场的变化信息;②注重在创新环境上提供便利的 基础条件和健全的法律环境,如建立区域性公共技术平台、 促进技术交流共享等。同时,加强人才吸引力度,建立知识产 权保护体系,促进科技成果的合法转移、推广及商品化。
参考文献: [1] 苏杭“. 一带一路”战略下我国制造业海外转移问题研究[J].国际贸易,2015,(3). [2] 邱斌,叶龙凤,孙少勤.参与全球生产网络对我国制造业价值链提升影响的实证研究—— —基于出口复杂度的分析[J].中国
工业经济,2012,(1). [3] 刘磊.垂直专业化、中间产品进口与制造业国内技术含量[J].当代经济科学,2013,(9). [4] 张艳辉.全球价值链下长三角产业升级的实证分析—— —以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为例[J].上海经济研究,2010,(3). [5] 邵安菊.上海装备制造企业服务化转型的路径与对策研究[J].经济体制改革,2014,(4). [6] 楚明钦.生产性服务与装备制造业融合程度的国际比较—— —基于 OECD 投入产出表的分析[J].国际经贸探索,2014,(2). [7] 李刚.上海装备制造业产业集聚发展的特征研究—— —基于一项调查问卷的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12,(11). [8] 张少军,刘志彪.全球价值链模式的产业转移—— —动力、影响与对中国产业升级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启示[J].中国工业经济,2009,(11). [9] 刘维林,李兰冰,刘玉海.全球价值链嵌入对中国出口技术复杂度的影响[J].中国工业经济,2014,(6).
一、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新背景
(一)我国经济“新常态”的大背景 当前,中国经济进入新的历史阶段,经济增长趋稳,经 济约束条件也发生了变化。供给方面,多种生产要素的价格 进入快速上升期,主要依靠继续扩大要素投入量拉动经济 增长已不现实。需求方面,国民经济均衡增长与消费需求增 长的要求不协调,消费率长期偏低,而由于产业结构升级相 对缓慢,投资需求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扭曲。同时,国内经 济各方面升级动力不足。首先,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达不到 结构升级的需求;其次,我国产业结构上的“反效率”配置虽 已开始扭转,但产业间的效率落差未能被充分利用;最后, 产业劳动生产率和劳动报酬上升结构性扭曲。 (二)“一带一路”战略带来的机遇 “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为我国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新 的契机。首先,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转移产能将成为化解 制造业产能过剩的新路径。例如,哈撒克斯坦政府提出了 “光明大道”经济振兴计划,重点建设基础设施,这无疑会给 目前我国处于产能过剩状态的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电力 等行业提供发展机遇。①其次,“一带一路”战略将扩大中国 与沿线国家在不同行业及特定行业上下游之间的投资范 围,通过共商共建各类产业园与集聚区探索新的投资合作 模式,从而创造出我国与沿线国家间更多的利益交汇点。最 后,向沿线国家转移传统制造业产业所带来的生产要素重 组效应将加速推动我国制造业结构的升级。 (三)产业转型升级所面临的国外压力 其一,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政策所带来的压力。金融危 机后,发达国家开始推行以“本土先进制造业”、“战略新兴 产业”和“低碳经济”三大支点为基础的振兴战略,促使位于 发展中国家的制造业开始向发达国家回流,加强了发达国 家对全球高端产业价值链的垄断以及对发展中国家分工环 节的控制。其二,随着我国逐渐丧失在土地和劳动力方面的 相对价格优势,国际代工的重心开始向东南亚转移。这一趋
动作用,另一方面,大国的经济环境为发挥规模经济提供充 足的空间,促进了全球价值链模式下产业转移,同时规模经 济的自我强化有利于形成进入壁垒。此外,中国也可以利用 其国际上的地位,引导企业主动发展国际客户,向双向依赖 关系方向转型。如此编织而成的多元化国际客户网络也能 够为本地企业提供更多的向价值链高端跃升的通道。
2016 年第 23 期 总第 304 期
经济研究导刊 ECONOMIC RESEARCH GUIDE
No.23,2016 Serial No.304
新背景下我国制造业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研究
孔畅
(上海大学 社会科学学院,上海 200444)
摘 要:在经济“新常态”大背景下,“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与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对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提
出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因此,运用全球价值链理论对我国制造业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进行了研究,从价值链嵌入、
延伸、攀升以及深化基于价值链的合作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措施和政策建议。
关键词:全球价值链模式;制造业;产业转型升级
中图分类号:F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3-0030-02
①苏杭“. 一带一路”战略下我国制造业海外转移问题研究[J].国际贸易,2015,(3). ②邵安菊.上海装备制造企业服务化转型的路径与对策研究[J].经济体制改革,2014,(4). 收稿日期:2016-09-04 作者简介:孔畅(1992-),女,山东临沂人,硕士研究生,从事经济学研究。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 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