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感染药物优秀课件
合集下载
《抗感染药物》ppt课件
![《抗感染药物》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ceb7e1a700abb68a882fbd5.png)
这些毒性都与其化学结构相关。
喹诺酮类不良反应
中枢神经系统:GAGB受体拮抗剂 光敏反应:Fleroxacin,Sparfloxacin Lemofloxacin (C8
卤素元素有关) 关节损害与跟腱炎:幼龄动物关节软骨损害 心脏毒性: QT 间期延长 (Grepafloxacin) 肝毒性: ALT/AST升高(Travofloxacin) 溶血反应: Temafloxacin综合征 干扰糖代谢(糖尿病人应用注意,Gatifloxacin)
3α
β 2
4N
O1
青霉素类抗生素
1. 青霉素G
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 无论采取何种给药方式,使用前必须询 问过敏史,并进行青霉素皮肤试验。
2. 苯氧青霉素(包括青霉素V等)
3. 耐酶青霉素(甲氧西林、苯唑西林等)
4. 广谱青霉素(氨苄西林、阿莫西林等)
5. 抗假单胞菌青霉素(羧苄西林、磺苄西林、呋苄 西林、替卡西林、哌拉西林等)
H3C O
OH OH OH
HO H3C
O CH3
OH OH
OH OH O O
CH3
H O
O
CH3 OH
NH2 OH
★ 结构:结构中有一氨基和羧基,故兼有酸碱两性。 ★ 用途:多烯类抗生素主要用于深部真菌感染, ★ 作用机制:此类抗生素与真菌细胞膜上的甾醇结合,损伤膜的通透性,导致 细菌细胞内钾离子、核苷酸、氨基酸等外漏,破坏正常代谢而起抑菌作用。 ★ 该药副作用较多
新大环内酯类的特点:
1. 抗菌谱扩大,抗菌力增强。 2. 组织细胞内药物浓度较高,血药浓度也有所提高,
体内分布广,半衰期长,体内抗菌作用大。 3. 口服吸收良好,给药剂量与次数减少。 4. 副作用轻微,易于耐受。 5. 有潜在的免疫调节功能。
喹诺酮类不良反应
中枢神经系统:GAGB受体拮抗剂 光敏反应:Fleroxacin,Sparfloxacin Lemofloxacin (C8
卤素元素有关) 关节损害与跟腱炎:幼龄动物关节软骨损害 心脏毒性: QT 间期延长 (Grepafloxacin) 肝毒性: ALT/AST升高(Travofloxacin) 溶血反应: Temafloxacin综合征 干扰糖代谢(糖尿病人应用注意,Gatifloxacin)
3α
β 2
4N
O1
青霉素类抗生素
1. 青霉素G
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 无论采取何种给药方式,使用前必须询 问过敏史,并进行青霉素皮肤试验。
2. 苯氧青霉素(包括青霉素V等)
3. 耐酶青霉素(甲氧西林、苯唑西林等)
4. 广谱青霉素(氨苄西林、阿莫西林等)
5. 抗假单胞菌青霉素(羧苄西林、磺苄西林、呋苄 西林、替卡西林、哌拉西林等)
H3C O
OH OH OH
HO H3C
O CH3
OH OH
OH OH O O
CH3
H O
O
CH3 OH
NH2 OH
★ 结构:结构中有一氨基和羧基,故兼有酸碱两性。 ★ 用途:多烯类抗生素主要用于深部真菌感染, ★ 作用机制:此类抗生素与真菌细胞膜上的甾醇结合,损伤膜的通透性,导致 细菌细胞内钾离子、核苷酸、氨基酸等外漏,破坏正常代谢而起抑菌作用。 ★ 该药副作用较多
新大环内酯类的特点:
1. 抗菌谱扩大,抗菌力增强。 2. 组织细胞内药物浓度较高,血药浓度也有所提高,
体内分布广,半衰期长,体内抗菌作用大。 3. 口服吸收良好,给药剂量与次数减少。 4. 副作用轻微,易于耐受。 5. 有潜在的免疫调节功能。
抗细菌感染物药课课件
![抗细菌感染物药课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1833b37b8f67c1cfbd6b842.png)
分类
1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2 大环内酯类 3 氨基糖苷类 4 四环素类 5 氯霉素类 6 糖肽类 7 氟喹诺酮类 8 林可胺类 9 磺胺类 10 硝基呋喃类 11 其它类抗生素
ß-内酰胺类
一、概述
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目前临床上治疗感染性疾病的 重要药物。该类药物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青 霉烯类、单环内酰胺类和β-内酰胺酶抑制剂,它们 的共同特点是具有抗菌活性部分β-内酰胺环。6-氨 基青霉烷酸为青霉素的基本结构,其中有3个手性碳 原子,绝对构型为2S、5R、6R的异构体。7-氨基头孢 烷酸为头孢菌素类的基本母核,绝对构型为6R、7R异 构体。
六、单环类
氨曲南、卡芦莫南 主要针对G-菌,对绿脓杆菌有效,不良反应 少
七、β-内酰胺酶抑制剂 及其联合制剂
舒巴坦/氨苄西林、克拉维酸/阿莫西林、克拉维酸/ 替卡西林、三唑巴坦/哌拉西林、舒巴坦/头孢哌酮
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与酶抑制剂联合后的抗菌活性比单 独使用该抗生素的抗菌活性往往可以增强数倍至数十 倍。联合使用主要通过抑酶增效、扩大菌谱、协同增 效等作用来实现。
H3C
O
CH3 O
HO H3CN CH3 O
素
H3C O
O
OCH3
CH3
CH3
O
CH3
CH3 OH
15元氮杂大环内酯类,碱性增强,对许多革兰 阴性杆菌有较大活性,药代动力学性能高。
OH
麦
CH3 O HC
H3C
CH3
迪
N
O
OH
HO
霉
H3CO
O
CH3
CH3
素
O
O
H3C O
O
O 麦迪霉素A1
CH3 OCOC2H5
1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2 大环内酯类 3 氨基糖苷类 4 四环素类 5 氯霉素类 6 糖肽类 7 氟喹诺酮类 8 林可胺类 9 磺胺类 10 硝基呋喃类 11 其它类抗生素
ß-内酰胺类
一、概述
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目前临床上治疗感染性疾病的 重要药物。该类药物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青 霉烯类、单环内酰胺类和β-内酰胺酶抑制剂,它们 的共同特点是具有抗菌活性部分β-内酰胺环。6-氨 基青霉烷酸为青霉素的基本结构,其中有3个手性碳 原子,绝对构型为2S、5R、6R的异构体。7-氨基头孢 烷酸为头孢菌素类的基本母核,绝对构型为6R、7R异 构体。
六、单环类
氨曲南、卡芦莫南 主要针对G-菌,对绿脓杆菌有效,不良反应 少
七、β-内酰胺酶抑制剂 及其联合制剂
舒巴坦/氨苄西林、克拉维酸/阿莫西林、克拉维酸/ 替卡西林、三唑巴坦/哌拉西林、舒巴坦/头孢哌酮
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与酶抑制剂联合后的抗菌活性比单 独使用该抗生素的抗菌活性往往可以增强数倍至数十 倍。联合使用主要通过抑酶增效、扩大菌谱、协同增 效等作用来实现。
H3C
O
CH3 O
HO H3CN CH3 O
素
H3C O
O
OCH3
CH3
CH3
O
CH3
CH3 OH
15元氮杂大环内酯类,碱性增强,对许多革兰 阴性杆菌有较大活性,药代动力学性能高。
OH
麦
CH3 O HC
H3C
CH3
迪
N
O
OH
HO
霉
H3CO
O
CH3
CH3
素
O
O
H3C O
O
O 麦迪霉素A1
CH3 OCOC2H5
抗感染药物及其运用ppt课件
![抗感染药物及其运用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e6322f97f1922791688e89c.png)
3. 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极少耐药?
多重耐药
(multiple antibiotic resistance , Mar)
—细菌同时对多种结构无关的抗
生素耐药
ESBLs的基本概念
Extended Spectrum Beta-Lactamasee(ESBLs),
即超广谱β-内酰胺酶 该酶由质粒介导,可水解三代头孢菌素,如头孢他 啶、头孢噻肟和头孢曲松和氨曲南等新型广谱头孢 菌素;其活性可被酶抑制剂抑制
类型—诱导型、结构型、质粒型 常见菌:肠杆菌属(阴沟、产气)、枸橼酸菌属、
沙雷菌属、铜绿假单胞菌、吲哚阳性的变形杆菌、 摩根变形菌、普罗威登斯菌
抗菌活性参数
MIC:最小抑菌浓度 MBC:最小杀菌浓度:药物对病原体杀
灭能力,不表明杀菌时间 AUC(药时曲线下面积):药物吸收程 度 生物利用度:24hAUC/MIC 血药浓度>MIC时间(Time above the MIC,% ) PAE(抗生素后效应):血药浓度<MIC 或远离与抗生素接触,细菌生长仍受抑制 的时间。
代表菌株为肺炎克雷白杆菌和大肠杆菌
ESBL质粒上常携带其它耐药基因,可呈多重耐药性
14%~16%肺克耐药
对头霉素多敏感,对碳青霉烯类敏感
什么是AmpC酶?
AmpCβ内酰胺酶(简称AmpC 酶) 是由肠杆菌科细
菌或和绿脓假单胞菌的染色体或质粒介导产生的 一类β内酰胺酶,属β内酰胺酶Ambler 分子结构 分类法中的C 类和Bush Jacoby Medeiros 功能分 类法中第一群,即作用于头孢菌素、且不被克拉维 酸所抑制的β内酰胺酶。故AmpC 酶又称作为头孢 菌素酶。
PAE(抗生素后效应)
多重耐药
(multiple antibiotic resistance , Mar)
—细菌同时对多种结构无关的抗
生素耐药
ESBLs的基本概念
Extended Spectrum Beta-Lactamasee(ESBLs),
即超广谱β-内酰胺酶 该酶由质粒介导,可水解三代头孢菌素,如头孢他 啶、头孢噻肟和头孢曲松和氨曲南等新型广谱头孢 菌素;其活性可被酶抑制剂抑制
类型—诱导型、结构型、质粒型 常见菌:肠杆菌属(阴沟、产气)、枸橼酸菌属、
沙雷菌属、铜绿假单胞菌、吲哚阳性的变形杆菌、 摩根变形菌、普罗威登斯菌
抗菌活性参数
MIC:最小抑菌浓度 MBC:最小杀菌浓度:药物对病原体杀
灭能力,不表明杀菌时间 AUC(药时曲线下面积):药物吸收程 度 生物利用度:24hAUC/MIC 血药浓度>MIC时间(Time above the MIC,% ) PAE(抗生素后效应):血药浓度<MIC 或远离与抗生素接触,细菌生长仍受抑制 的时间。
代表菌株为肺炎克雷白杆菌和大肠杆菌
ESBL质粒上常携带其它耐药基因,可呈多重耐药性
14%~16%肺克耐药
对头霉素多敏感,对碳青霉烯类敏感
什么是AmpC酶?
AmpCβ内酰胺酶(简称AmpC 酶) 是由肠杆菌科细
菌或和绿脓假单胞菌的染色体或质粒介导产生的 一类β内酰胺酶,属β内酰胺酶Ambler 分子结构 分类法中的C 类和Bush Jacoby Medeiros 功能分 类法中第一群,即作用于头孢菌素、且不被克拉维 酸所抑制的β内酰胺酶。故AmpC 酶又称作为头孢 菌素酶。
PAE(抗生素后效应)
抗感染药物的合理应用 ppt课件
![抗感染药物的合理应用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4bf442b0242a8956aece460.png)
抗感染药物的合理应用
医学课件
1
机体状态(免疫器官功能) 感染部位、病情程度
流行情况 病原菌 耐药性 产酶
机体
细菌
药物
抗菌谱 药动学 药效学 副作用
图:合理用药应掌握的信息
医学课件
2
精品资料
• 你怎么称呼老师?
• 如果老师最后没有总结一节课的重点的难点,你 是否会认为老师的教学方法需要改进?
• 你所经历的课堂,是讲座式还是讨论式? • 教师的教鞭
医学课件
20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氨基糖甙类 大环内酯类 喹诺酮类药物 其它抗菌药物
医学课件
21
ß-内酰胺抗生素
青霉素类
R
X
头孢菌素类 ß-内酰胺酶抑制剂
N O
碳青霉烯类
R 头孢烯类
单环类
头霉素
医学课件
22
青霉素类抗生素
1. 青霉素G 2. 苯氧青霉素(包括青霉素V等) 3. 耐酶青霉素(甲氧西林、苯唑西林等) 4. 广谱青霉素(氨苄西林、阿莫西林等) 5. 抗假单胞菌青霉素(羧苄西林、磺苄西林、
最佳用药方案——尽可能增大接触时间。
医学课件
18
依据PK/PD抗菌药物分类
浓度依赖性
对致病菌的杀菌作用 取决于峰浓度
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 两性霉素B
主要参数 AUC0-24/MIC(AUIC)
Cmax/MIC
时间依赖性
抗菌作用与 同细菌接触时间密切相关
多数β-内酰胺类、 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
MBC:最低杀菌浓度.能杀灭培养基中 99.9%细菌的最低抗生素浓度。其值越小 则抗菌活性越强 .
医学课件
10
优点:评定抗菌药物对感染病原体抗菌活性 制订给药方案的主要依据; 判断耐药非常重要的参数。
医学课件
1
机体状态(免疫器官功能) 感染部位、病情程度
流行情况 病原菌 耐药性 产酶
机体
细菌
药物
抗菌谱 药动学 药效学 副作用
图:合理用药应掌握的信息
医学课件
2
精品资料
• 你怎么称呼老师?
• 如果老师最后没有总结一节课的重点的难点,你 是否会认为老师的教学方法需要改进?
• 你所经历的课堂,是讲座式还是讨论式? • 教师的教鞭
医学课件
20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氨基糖甙类 大环内酯类 喹诺酮类药物 其它抗菌药物
医学课件
21
ß-内酰胺抗生素
青霉素类
R
X
头孢菌素类 ß-内酰胺酶抑制剂
N O
碳青霉烯类
R 头孢烯类
单环类
头霉素
医学课件
22
青霉素类抗生素
1. 青霉素G 2. 苯氧青霉素(包括青霉素V等) 3. 耐酶青霉素(甲氧西林、苯唑西林等) 4. 广谱青霉素(氨苄西林、阿莫西林等) 5. 抗假单胞菌青霉素(羧苄西林、磺苄西林、
最佳用药方案——尽可能增大接触时间。
医学课件
18
依据PK/PD抗菌药物分类
浓度依赖性
对致病菌的杀菌作用 取决于峰浓度
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 两性霉素B
主要参数 AUC0-24/MIC(AUIC)
Cmax/MIC
时间依赖性
抗菌作用与 同细菌接触时间密切相关
多数β-内酰胺类、 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
MBC:最低杀菌浓度.能杀灭培养基中 99.9%细菌的最低抗生素浓度。其值越小 则抗菌活性越强 .
医学课件
10
优点:评定抗菌药物对感染病原体抗菌活性 制订给药方案的主要依据; 判断耐药非常重要的参数。
抗感染药物与临床合理使用ppt课件
![抗感染药物与临床合理使用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8daf50d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92.png)
三代头孢菌素
代表品种: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头孢曲松,头孢哌酮,头孢唑肟,头孢磺啶,头孢匹胺,头孢地嗪,头孢甲肟 口服:头孢克肟cefixime,头孢布坦ceftibuten,头孢泊肟酯cefpodoxime proxetil,头孢妥仑酯cefditoren,头孢他美酯cefetament pivoxil 特点 对多种革兰阴性杆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高度稳定 强大的抗阴性杆菌(铜绿假单胞菌、沙雷菌属、不动杆菌属)对铜绿假单胞菌↑↑ 抗厌氧菌作用↑(消化链球菌、部分脆弱拟杆菌) 对G+菌作用↓ 肠球菌无效 可部分透过炎症脑膜至血脑屏障中 临床应用:治疗重度感染,特别是产酶耐药菌引起的感染及以革兰阴性杆菌感染为主的混合感染。
抗菌药物选择时需考虑的因素
药物
感染部位浓度
对细菌MIC
结果
微生物学 抗菌机制 抗菌谱 耐药性
药代动力学 吸收、分布、代谢、排泄 给药方案
药效学 时间/浓度依赖型 杀菌剂/抑菌剂 组织渗透 抗菌时效
临床效果 细菌清除 患者依从性 耐受性 时效 价格
抗生素药效学
细菌敏感性(MIC/MBC) 抗菌谱(抗菌机制) 抗菌特征(杀菌/抑菌) 抗生素后效应(PAE) 抗生素联合
抗假单胞菌青霉素类 羧基青霉素(羧苄西林carbenicillin、替卡西林ticarcillin) 酰脲类青霉素(哌拉西林piperacillin,阿洛西林azlocillin,美洛西林mezlocillin) 特点 抗菌谱广,不耐酶、对铜绿假单胞菌有效。 抗菌活性比较:哌拉西林>替卡西林、美洛西林>羧苄西林 哌拉西林与氨基糖苷类合用可起协同作用 临床应用:治疗包括铜绿假单胞菌等各种非产酶菌引起的感染。
四代头孢菌素
主要品种:头孢吡肟cefepime,头孢匹罗cefpirome ,头孢唑兰cefozopran,头孢瑟利cefoselis 特点 抗菌谱更广:对革兰阳性菌、阴性菌、厌氧菌显示广谱抗菌活性,特别对链球菌、肺炎链球菌、葡萄球菌↑ 对铜绿假单胞菌与头孢他啶似 头孢匹罗、头孢唑兰对粪链球菌较强,头孢瑟利对MRSA较强 β-内酰胺酶稳定性↑↑,对由阴沟肠杆菌、枸橼酸杆菌、沙雷菌、铜绿假单胞菌产生的AmpC 酶稳定。 对超广谱酶(ESBLs)不稳定 临床应用:用于耐药革兰阴性杆菌尤其是产AmpC 酶菌株所致医院内感染及免疫缺陷者。
代表品种: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头孢曲松,头孢哌酮,头孢唑肟,头孢磺啶,头孢匹胺,头孢地嗪,头孢甲肟 口服:头孢克肟cefixime,头孢布坦ceftibuten,头孢泊肟酯cefpodoxime proxetil,头孢妥仑酯cefditoren,头孢他美酯cefetament pivoxil 特点 对多种革兰阴性杆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高度稳定 强大的抗阴性杆菌(铜绿假单胞菌、沙雷菌属、不动杆菌属)对铜绿假单胞菌↑↑ 抗厌氧菌作用↑(消化链球菌、部分脆弱拟杆菌) 对G+菌作用↓ 肠球菌无效 可部分透过炎症脑膜至血脑屏障中 临床应用:治疗重度感染,特别是产酶耐药菌引起的感染及以革兰阴性杆菌感染为主的混合感染。
抗菌药物选择时需考虑的因素
药物
感染部位浓度
对细菌MIC
结果
微生物学 抗菌机制 抗菌谱 耐药性
药代动力学 吸收、分布、代谢、排泄 给药方案
药效学 时间/浓度依赖型 杀菌剂/抑菌剂 组织渗透 抗菌时效
临床效果 细菌清除 患者依从性 耐受性 时效 价格
抗生素药效学
细菌敏感性(MIC/MBC) 抗菌谱(抗菌机制) 抗菌特征(杀菌/抑菌) 抗生素后效应(PAE) 抗生素联合
抗假单胞菌青霉素类 羧基青霉素(羧苄西林carbenicillin、替卡西林ticarcillin) 酰脲类青霉素(哌拉西林piperacillin,阿洛西林azlocillin,美洛西林mezlocillin) 特点 抗菌谱广,不耐酶、对铜绿假单胞菌有效。 抗菌活性比较:哌拉西林>替卡西林、美洛西林>羧苄西林 哌拉西林与氨基糖苷类合用可起协同作用 临床应用:治疗包括铜绿假单胞菌等各种非产酶菌引起的感染。
四代头孢菌素
主要品种:头孢吡肟cefepime,头孢匹罗cefpirome ,头孢唑兰cefozopran,头孢瑟利cefoselis 特点 抗菌谱更广:对革兰阳性菌、阴性菌、厌氧菌显示广谱抗菌活性,特别对链球菌、肺炎链球菌、葡萄球菌↑ 对铜绿假单胞菌与头孢他啶似 头孢匹罗、头孢唑兰对粪链球菌较强,头孢瑟利对MRSA较强 β-内酰胺酶稳定性↑↑,对由阴沟肠杆菌、枸橼酸杆菌、沙雷菌、铜绿假单胞菌产生的AmpC 酶稳定。 对超广谱酶(ESBLs)不稳定 临床应用:用于耐药革兰阴性杆菌尤其是产AmpC 酶菌株所致医院内感染及免疫缺陷者。
抗感染药物PPT课件
![抗感染药物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ca81d757cd184254a35353f.png)
S
头孢菌素类
O
其他β-内酰胺类抗生素
N R
COOH
R
S
▪β-内酰胺酶抑制剂
N
▪碳青霉烯类
O
COOH ▪头霉素类
▪单环类
▪氧头孢烯类
R
C
R
N
O
COOH
青霉素类
类 别 天然青霉素 类
广谱青霉素 类
耐酶青霉素 类
酰脲类青霉 素
代表药 物
青霉素G 青霉素V钾
氨苄西林 阿莫西林
苯唑西林 氯唑西林
抗菌谱
G+球菌:除肠球菌外的G+球菌 对产酶葡萄球菌无效 G- 杆菌:无效
4452
肠球 菌属
4046
凝固 酶阴 性葡 萄球 菌
3078
肠球 菌属
1961
嗜麦 芽窄 食单 胞菌
1661
肺炎 链球 菌
944
汪复、朱德妹 等.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1
概念
抗感染药物(anti-infective agents)
是指治疗各种病原体(病毒、衣原体、支原 体、细菌、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原虫、蠕虫 病等)所致感染的各种药物。
三级医院70%, 二级医院80%, 一级医院90%。
国内临床各类抗菌药物应用比例
抗菌药物
-内酰胺类 头孢菌素类 青霉素类 喹诺酮类 氨基糖甙类 大环内脂类 其他
比例(%)
50.9
31.9 19.0 19.6
8.4 4.0 17.1
-内酰胺类抗生素
-内酰胺类
-内酰胺类抗生素
青霉素类
R
R
第四代
Cefpirome Cefepime
+
抗感染药物介ppt课件
![抗感染药物介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2628c5048d7c1c708a14539.png)
34
注意事项
• 对氨基糖苷类过敏的患者禁用 • 具肾毒性、耳毒性和神经肌肉阻滞作用,用药期
间应监测肾功能,严密观察患者听力及前庭功能, 注意观察神经肌肉阻滯症状。 • 肾功能减退患者应根据肾功能减退程度减量给药。 • 新生儿、婴幼儿、老年患者应尽量避免使用本类 药物。 • 妊娠患者应避免使用。 • 不宜与其他肾毒性药物、耳毒性药物、神经肌肉 阻滞剂或强利尿剂同用。
比例(%) 50.9 31.9 19.0 19.6 8.4 4.0 17.1
43
家庭常备的抗菌药物
• 呋喃唑酮片:主要用 于菌痢、肠炎。不良 反应有轻度呕吐、恶 心、厌食及头痛、皮 疹等。婴儿及老年人 慎用。
44
• 甲硝唑片:主要用于厌 氧菌和寄生虫感染。如 牙周炎、根尖周炎、口 腔溃疡、阴道炎、盆腔 感染等。
35
喹喏酮类抗菌药
• 临床上常用为氟喹诺酮类,有诺氟沙星、依诺 沙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等。
HN N
C2H5 N
F
COOH
O
诺氟沙星(氟哌酸 )
36
氟喹诺酮类药物特点
广谱:G-为主,耐药菌,衣原体,支原体等 口服吸收好,组织浓度高,较少有过敏反应 胞内穿透力强 潜在的促畸作用及影响幼年动物关节发育,故
常用抗菌药物介绍
分类
抗 生素 ß内酰胺类
青霉素类 头孢菌素类
抗 菌 药 物
氨基糖苷类 大环内酯类 四环素类 氯霉素类 糖肽类
抗肿瘤抗生素
合成抗菌药 氟喹诺酮类 磺胺类
19
20
抗菌药作用机制
21
各类抗菌药物的适应证和注意事项
青霉素类抗生素 青霉素适用于溶血性链球菌、对青霉素敏感
金葡菌等G+球菌所致的感染,包括败血症、肺炎、 脑膜炎、咽炎、扁桃体炎、中耳炎、猩红热、丹 毒等,也可用于治疗草绿色链球菌和肠球菌心内 膜炎,以及破伤风、气性坏疽、炭疽、白喉、流 行性脑脊髓膜炎、李斯特菌病、梅毒、淋病、回 归热、钩端螺旋体病、放线菌病等。
抗感染药01ppt课件
![抗感染药01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581e7d8941ea76e58fa049d.png)
头孢菌素类有2个手性碳,故有4个旋光异构体, 其绝对构型是6R,7R异构体。
不同旋光异构体的活性有很大的差异。
(一)青霉素类
1.天然青霉素 从发酵途径得到的天然 青霉素至少有五种 青霉素G(Penicillin G),含量最高, 疗效最好 青霉素X(Penicillin X ) 青霉素K( Penicillin K),体外抗菌活 性较青霉素G强,但不稳定 青霉素V( Penicillin V ),加入前体物 质苯氧乙酸进行发酵得到,耐酸 青霉素N( Penicillin N ),对革兰阳性 菌作用低,但对革兰阴性菌作用强于青 霉素G
青霉素钠(benzylpenicillin sodium)
化学名为(2S,5R,6R)-3,3-二甲基-6-(2-苯乙酰氨基)-7-氧代-4-硫杂-1-氮 杂二环[3.2.0]庚烷-2-甲酸钠盐(monosodium (2S,5R,6R)-3,3-dimethyl-7-oxo6-[(phenylacetyl)amino]-4-thia-1-azabicyclo[3.2.0]heptane-2-carboxylic acid), 又名青霉素G钠。 l白色结晶性粉末,无臭或微有特异性臭。本品在水中极易溶解,在乙醇、 三氯甲烷、乙醚或过量的盐酸中溶解,在脂肪油或液状石蜡中不溶;有引 湿性;遇酸、碱或氧化剂等即迅速失效。水溶液在室温放置易失效。
β-内酰胺环与部分氢化的六元噻嗪环并合,称头孢菌素类(cephalosporins)。
除单环β-内酰胺类外,与氮相邻的碳原子(2位)上均连有一个羧基,具有酸 性。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结构特点
本类抗生素的稠合环都不共平面,分别沿N1-C5 轴或N1-C6轴折叠。 取代基在环平面之下称为α键,用虚线表示;取 代基在环平面之上称为β键,用实线表示。 青霉素类有3个手性碳原子,理论上有8个旋光异 构体,其绝对构型为2S,5R,6R。
抗感染药物简介ppt课件
![抗感染药物简介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b644d5e7fd5360cba1adbf0.png)
2019 4
头孢菌素类
弱项:肠球菌、脆弱类杆菌
G+ G-
一代(拉啶、氨苄、唑啉)
二代(克洛、呋辛) 三代(哌酮、噻肟、曲松、妥仑) 四代(吡肟)
2019 -
+++
++ + ++
+
++ +++ ++++
5
头孢一代
G+ G-
头孢氨苄
头孢唑林 头孢拉啶
+~++
+++ +~++
+
+++ +
2019
-
6
头孢二代
抗感染药物简介
2019
-
1
分类
β-内酰胺类 氨基糖苷类 喹诺酮类 大环内酯类 四环素类 其他:磺胺类、林可霉素类、多肽类、磷霉素、
氯霉素、酶抑制剂、抗结核药
2019
抗真菌药物 抗病毒药物 抗寄生虫药物
2
抗感染正确步骤 1. 正确留取标本送检
1.5 经验性治疗 2.
2019
头孢克洛:肺炎球菌、A组(溶血性)链球菌、葡萄
球菌、奇异变形杆菌、流感嗜血杆菌、淋病双球菌、 某些厌氧菌。
头孢呋辛:流感嗜血杆菌、淋球菌、脑膜炎球菌、大
肠杆菌、克雷白杆菌、奇异变形杆菌、肠杆菌属、枸 椽酸杆菌、沙门菌属、志贺菌属。
2019
-
7
头孢三代
肠杆菌 头孢噻肟 ++++ 绿脓杆菌 + 耐酶 耐 排泄 肾
头孢菌素类
弱项:肠球菌、脆弱类杆菌
G+ G-
一代(拉啶、氨苄、唑啉)
二代(克洛、呋辛) 三代(哌酮、噻肟、曲松、妥仑) 四代(吡肟)
2019 -
+++
++ + ++
+
++ +++ ++++
5
头孢一代
G+ G-
头孢氨苄
头孢唑林 头孢拉啶
+~++
+++ +~++
+
+++ +
2019
-
6
头孢二代
抗感染药物简介
2019
-
1
分类
β-内酰胺类 氨基糖苷类 喹诺酮类 大环内酯类 四环素类 其他:磺胺类、林可霉素类、多肽类、磷霉素、
氯霉素、酶抑制剂、抗结核药
2019
抗真菌药物 抗病毒药物 抗寄生虫药物
2
抗感染正确步骤 1. 正确留取标本送检
1.5 经验性治疗 2.
2019
头孢克洛:肺炎球菌、A组(溶血性)链球菌、葡萄
球菌、奇异变形杆菌、流感嗜血杆菌、淋病双球菌、 某些厌氧菌。
头孢呋辛:流感嗜血杆菌、淋球菌、脑膜炎球菌、大
肠杆菌、克雷白杆菌、奇异变形杆菌、肠杆菌属、枸 椽酸杆菌、沙门菌属、志贺菌属。
2019
-
7
头孢三代
肠杆菌 头孢噻肟 ++++ 绿脓杆菌 + 耐酶 耐 排泄 肾
抗感染药PPT课件
![抗感染药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0a6658bb0717fd5360cdc86.png)
R1 4 HN 1 SO2NH R2
1、对氨基苯磺酰胺是药效的基本结构,而且 苯环的两个取代基必须互为对位。 2、在苯环上的其他位置引入任何基团,或苯 环被其他杂环代替时,均可降低或丧失抗 菌作用,说明苯环对于这类药物作用的专 属性比较高。
3、芳香第一胺是抗菌活性的必须基团,如N4 胺基上的氢被取代,则必须在体内代谢成 芳香第一胺才有效。 4、N1上的氢单取代活性增加,抑菌作用多较 磺胺强。以噻唑、恶唑、嘧啶、吡嗪等五 元或六元杂环取代的衍生物具有较好的疗 效和较小的毒性。杂环上有取代基时,以 甲基、甲氧基最常见。另外,N1上的氢也 可被酰基取代,并可形成中性的钠盐,但 其中只有被乙酰基取代的磺胺醋酰钠的活 性比磺胺高。N1上的氢双取代无抑菌作用。
H2N
N
N
SO2NH2
NH2
百浪多息:体外无效,在机体内经代谢 产生对氨基苯磺酰胺才具有抑菌作用 对氨基苯磺酰胺, 这类药物的药效 基团
H2N
SO2NH2
磺胺类药物发展极为迅速,短时间内合成 了大量苯磺酰胺衍生物,并进行了抗菌活 性的筛选工作。 据1950年统计,合成的磺胺类药物已达 6000多种,在临床上使用的约有20多种, 如磺胺嘧啶、磺胺醋酰钠、磺胺噻唑等。 1951~1958年又合成了磺胺甲恶唑、磺胺 索嘧啶等溶解度高、毒性较低的药物。
临床上常制成钠盐的水溶液供药用
由于磺胺类药物的酸性较碳酸H2CO3弱, 其钠盐的水溶液易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析出沉淀,因此配制其钠盐注射液的注射 用水须煮沸放冷后再用,另外临床使用时 避免与酸性药物配伍。(因为钠盐为碱性)
2、重金属离子取代反应 N1上的氢原子,可被金属离子(如铜、 银、钴等)取代,生成不同颜色的难溶 性沉淀,可用于鉴别。 其铜盐沉淀随取代基R的不同颜色不同, 并伴有颜色变化过程。
1、对氨基苯磺酰胺是药效的基本结构,而且 苯环的两个取代基必须互为对位。 2、在苯环上的其他位置引入任何基团,或苯 环被其他杂环代替时,均可降低或丧失抗 菌作用,说明苯环对于这类药物作用的专 属性比较高。
3、芳香第一胺是抗菌活性的必须基团,如N4 胺基上的氢被取代,则必须在体内代谢成 芳香第一胺才有效。 4、N1上的氢单取代活性增加,抑菌作用多较 磺胺强。以噻唑、恶唑、嘧啶、吡嗪等五 元或六元杂环取代的衍生物具有较好的疗 效和较小的毒性。杂环上有取代基时,以 甲基、甲氧基最常见。另外,N1上的氢也 可被酰基取代,并可形成中性的钠盐,但 其中只有被乙酰基取代的磺胺醋酰钠的活 性比磺胺高。N1上的氢双取代无抑菌作用。
H2N
N
N
SO2NH2
NH2
百浪多息:体外无效,在机体内经代谢 产生对氨基苯磺酰胺才具有抑菌作用 对氨基苯磺酰胺, 这类药物的药效 基团
H2N
SO2NH2
磺胺类药物发展极为迅速,短时间内合成 了大量苯磺酰胺衍生物,并进行了抗菌活 性的筛选工作。 据1950年统计,合成的磺胺类药物已达 6000多种,在临床上使用的约有20多种, 如磺胺嘧啶、磺胺醋酰钠、磺胺噻唑等。 1951~1958年又合成了磺胺甲恶唑、磺胺 索嘧啶等溶解度高、毒性较低的药物。
临床上常制成钠盐的水溶液供药用
由于磺胺类药物的酸性较碳酸H2CO3弱, 其钠盐的水溶液易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析出沉淀,因此配制其钠盐注射液的注射 用水须煮沸放冷后再用,另外临床使用时 避免与酸性药物配伍。(因为钠盐为碱性)
2、重金属离子取代反应 N1上的氢原子,可被金属离子(如铜、 银、钴等)取代,生成不同颜色的难溶 性沉淀,可用于鉴别。 其铜盐沉淀随取代基R的不同颜色不同, 并伴有颜色变化过程。
抗感染药物第二讲PPT课件
![抗感染药物第二讲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82efd6bf111f18583d05af1.png)
体的作用,是其特点 4 林可霉素类可引起胃肠道症状,并可引起菌
群失调,严重时可诱发难辩梭状芽孢杆 菌性肠炎(伪膜性肠炎),
30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 红霉素 优点:大环内酯的代表药物 价廉 问题: T1/2短 ,每日给药3–4次 胃肠道刺激 解决办法:T1/2长的药物 剂型的改进,肠溶制剂
31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哚阳性变形杆菌肠杆菌和枸橼酸杆菌等阴性杆 菌作用增强
2、对β–内酰胺酶稳定性增强
3、肾毒性低 4 对厌氧菌,头霉素类有作用,其他无效
10
第三代头孢菌素
注射品种:头孢噻肟、头孢甲肟、头孢他 定、头孢哌酮、头孢唑南、头孢米诺1、 拉氧头孢2、头孢曲松、头孢唑肟、 头孢咪唑、头孢匹安、头孢地嗪*、 头孢拉腙1、氟氧头孢2
35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小结 1,窄谱抗生素,主要抗革兰氏阳性菌 2,抑菌剂 3,抗嗜肺军团菌、衣原体、支原体是其特
色 4,通过胆汁排泄 5,安全
36
我们产品的优势
• 在病原菌确定的情况下,尽量使用窄谱 抗生素
• 安全 • 剂型好,生物利用度高,减低不良反应,
服用方便 • 抗生素的序贯疗法
生物利用度 F :指给药后能被吸收入肌体全身循环的百分数 F=实际吸收药量 / 给药量 ×100%
口服品种:头孢克肟、头孢布烯*、头孢拉 姆酯*、头孢帕肟酯*、头孢他美酯*、头 孢托仑酯*、头孢卡品酯*、头孢地尼*
注:1 头霉素类 2 氧头孢烯类 * 近年上市品种
11
第三代头孢菌素
特点: 1、对G+菌作用强,G–菌效果差
2、对β–内酰胺酶稳定 3、对绿脓杆菌有效的品种:头孢哌酮、头孢他
定、头孢匹胺、头孢咪唑 4、对大部分β–内酰胺酶稳定,但可被超广谱
群失调,严重时可诱发难辩梭状芽孢杆 菌性肠炎(伪膜性肠炎),
30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 红霉素 优点:大环内酯的代表药物 价廉 问题: T1/2短 ,每日给药3–4次 胃肠道刺激 解决办法:T1/2长的药物 剂型的改进,肠溶制剂
31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哚阳性变形杆菌肠杆菌和枸橼酸杆菌等阴性杆 菌作用增强
2、对β–内酰胺酶稳定性增强
3、肾毒性低 4 对厌氧菌,头霉素类有作用,其他无效
10
第三代头孢菌素
注射品种:头孢噻肟、头孢甲肟、头孢他 定、头孢哌酮、头孢唑南、头孢米诺1、 拉氧头孢2、头孢曲松、头孢唑肟、 头孢咪唑、头孢匹安、头孢地嗪*、 头孢拉腙1、氟氧头孢2
35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小结 1,窄谱抗生素,主要抗革兰氏阳性菌 2,抑菌剂 3,抗嗜肺军团菌、衣原体、支原体是其特
色 4,通过胆汁排泄 5,安全
36
我们产品的优势
• 在病原菌确定的情况下,尽量使用窄谱 抗生素
• 安全 • 剂型好,生物利用度高,减低不良反应,
服用方便 • 抗生素的序贯疗法
生物利用度 F :指给药后能被吸收入肌体全身循环的百分数 F=实际吸收药量 / 给药量 ×100%
口服品种:头孢克肟、头孢布烯*、头孢拉 姆酯*、头孢帕肟酯*、头孢他美酯*、头 孢托仑酯*、头孢卡品酯*、头孢地尼*
注:1 头霉素类 2 氧头孢烯类 * 近年上市品种
11
第三代头孢菌素
特点: 1、对G+菌作用强,G–菌效果差
2、对β–内酰胺酶稳定 3、对绿脓杆菌有效的品种:头孢哌酮、头孢他
定、头孢匹胺、头孢咪唑 4、对大部分β–内酰胺酶稳定,但可被超广谱
《感染与抗感染药》课件
![《感染与抗感染药》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a0c2448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29.png)
抗病毒药
抗病毒药定义
抗病毒药是一类用于预防和治疗 病毒感染的药物,与抗生素不同 ,抗病毒药只对病毒有效。
抗病毒药种类
常见的抗病毒药包括阿昔洛韦、 利巴韦林、奥司他韦等,针对不 同病毒有不同的抗病毒药物。
抗病毒药作用机制
抗病毒药的作用机制主要是抑制 病毒复制、干扰病毒吸附或穿入 细胞、破坏病毒蛋白质合成等, 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新药研发的途径与方法
微生物筛选法
从微生物中筛选具有抗感染活性的物 质,并进行分离纯化,进一步研究其 抗感染机制和药理作用。
化学合成法
通过化学合成的方法,设计和合成具 有抗感染活性的新化合物,并进行药 理和毒理研究。
基因工程法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对微生物进行基 因改造,以产生具有抗感染活性的代 谢产物。
长期使用抗感染药 可能导致肝肾功能 异常。
神经毒性
如头痛、失眠、耳 鸣、听力减退等。
不良反应的分类与处理
轻度不良反应
症状较轻,无需特殊处理,可自行缓解。
中度不良反应
症状较为明显,需要采取相应措施,如停药、 减量或对症治疗。
严重不良反应
可能导致生命危险,需要立即停药并紧急就医。
特殊人群用药注意事项
04
抗感染药的耐药性与抗菌谱
耐药性的产生与传播
耐药性产生的原因
抗感染药物的滥用、不规范使用、长期使用等,导致细菌等微生物对药物产生适应性变 化,产生耐药性。
耐药性的传播途径
耐药性可以通过基因突变、质粒传递等方式在微生物之间传播,导致多重耐药性的出现 。
抗菌谱与药物选择
01
抗菌谱的概念
抗菌谱是指抗感染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范围,是选择抗感染药
《感染与抗感染药》ppt课件
《抗感染药物的使用》PPT课件
![《抗感染药物的使用》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832bbc3c5da50e2534d7f44.png)
整理课件ppt
13
整理课件ppt
14
4.哌拉西林、替卡西林和阿洛西林
抗菌谱:为广谱青霉素,除对革兰氏阳性菌外,对某些革 兰氏阴性杆菌(如沙门氏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属及 铜绿假单胞菌)有效。
共同点:为半合成青霉素,对铜绿假单胞菌有效。
整理课件ppt
15
1.概述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是广谱半合成抗生素, 头孢菌素和青霉素类同属β-内酰胺类。
好抗铜绿假单胞杆菌作用; 第四代头孢菌素的抗菌活性(尤其对金葡菌等G+球菌)更强,
对β-内酰胺酶尤其超广谱质粒酶和染色体酶稳定。
整理课件ppt
18
头孢菌素进展
▪ 从第一代发展到第四代 ▪ 口服头孢菌素的新进展:从第一代发展到
第三代
▪ 头霉烯的新进展:从抗需氧菌发展到抗厌
氧菌
整理课件ppt
19
4.第一代头孢菌素
整理课件ppt
25
2.头霉素类 提高对多种β-内酰胺酶的
稳定性。头霉素的代表药为头孢西丁。 广谱头霉烯:头孢拉宗 头孢米诺,增强 对G-菌作用。
3.单环β-内酰胺类 代表药为氨曲南,
整理课件ppt
26
4. β-内酰胺酶抑制剂 舒巴坦、他唑巴坦、克拉维酸
整理课件ppt
27
整理课件ppt
28
氨基糖苷类曾称氨基糖甙类,是由 链酶菌属、小单胞菌属产生或经半合成 制取的一类抗生素。
1.作用机制
与细菌核糖体30S亚单位的特殊受体蛋白 结合。
整理课件ppt
29
2.抗菌谱和耐药性
氨基糖苷类对需氧革兰阴性杆菌有强大抗 菌活性,可用于铜绿假单胞杆菌感染,但不宜 单用。结核分枝杆菌对链霉素较敏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失活。 ➢ 丙磺舒、阿司匹林等+青霉素→竞争肾脏分泌通道
→青霉素血药浓度增加。 ➢ 盐酸普鲁卡因+青霉素→白色结晶。 ➢ NA、酚妥拉明+青霉素→混浊、降效、失效。 ➢ 细胞色素C+青霉素→分解、失效。
(二)头孢菌素类:抗菌谱广,作用强,毒性低, 耐青霉素酶,过敏反应低。
➢ 第一代:注射剂:头孢噻吩(先锋Ⅰ)头孢唑啉(先 锋Ⅴ),口服剂:头孢氨苄(先锋Ⅳ),头孢拉定(先 锋Ⅵ)等
➢ -内酰胺类:是结构中含有-内酰胺环的抗菌素, 青霉素(penicillin,PC)和头孢菌素 (cephalosporines, CS)是这类药物的代表。 青霉素是第一个用于临床的抗生素,发现于 1928年;1945年发现了头孢菌素;60及70年代, 分别发展了半合成PC和CS类抗生素。1976年 日本藤泽公司发现诺卡杀菌素;英国Beecham公 司发现克拉维酸1978年美国Merck公司发现硫 霉素。
二、抗菌药物的滥用及耐药问题
中国是世界上滥用抗菌药物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由此造成的细菌耐药性问题尤为突出,抗菌药是国 内耗量最大的药物:
抗菌药占门诊处方量的24%以上 ,比例最大。 住院患者79%应用了1种或1种以上抗菌药,而
根据药敏实验选择的只占14% 。
住院患者 的大处 方中79 %含有 抗菌药。
➢改变抗生素发挥作用的靶蛋白结构
✓ 改变靶蛋白与抗生素的亲和力 ✓ 增加靶蛋白数目 ✓ 产生敏感菌所没有的新的靶蛋白 ➢ 细胞膜屏障与主动流出机制 ✓ 改变细菌外膜孔蛋白的组成和数量改变通透性 ✓ 细菌体内存在多种主动排出系统(氯、大环、喹、
四、 β-内酰胺) ➢ 改变叶酸代谢途径
§3 -内酰胺类抗生素
抗感染药物优秀课件
§1 概 述
➢ 一、发展历史 ➢ 磺胺类(百浪多息) 20世纪30年代,磺胺
类药物的发现,开创了化学治疗的新纪 元,使死亡率很高的细菌性传染疾病得 到控制。 ➢ 1928年弗莱明发明青霉素,1941年上市, 标志着人类进入抗生素时代
1928年弗莱明发明青霉素,1941年上市, 标志着人类进入抗生素时代源自较稳定 ++
三代 + +++ 厌氧菌 稳定 ± t1/2长
铜绿假单胞菌
分布广
四代 +++ +++ 高度稳定 - t1/2长
【不良反应】
用药期间饮酒或用含乙醇药 物,发生恶心、呕吐、胃痛
水解酶:β内酰胺酶 钝化酶:乙酰、磷酸转移酶
❖ 降低膜的通透性,使药物不能到达其作靶位
❖ 靶位结构的改变
❖ 改变代谢途径 ❖ 增强细胞膜屏蔽和药物主动外排系统活性
➢灭活酶改变抗生素的结构 1.β-内酰胺酶 ✓ PRSP 耐青霉素肺炎链球菌 ✓ MRSA 耐甲氧西林金葡菌 ✓ AmpC (头孢菌素酶) 多重耐药G-杆菌 ✓ ESBLs(广谱-内酰胺酶)耐第三代头孢G-杆菌 ✓ 金属酶 耐碳青酶烯类部分G-杆菌 2.钝化酶 ✓ 氨基糖苷类钝化酶:乙酰、 磷酸 核苷转移酶 ✓ 氯霉素钝化酶:乙酰基转移酶 ✓ 红霉素钝化酶:酯酶Ⅰ 酯酶Ⅱ ✓ 林可霉素钝化酶:核苷酸转移酶
我国每年有8万人直接或间接死于抗生素滥用。
❖细菌的耐药机制
* 抗药性(耐药性)指细菌与药物多次接触后, 对药物敏感性下降甚至消失。
固有耐药性:是细菌基因决定的,具有遗传 特征。
获得耐药性:后天获得耐药基因。由基因 突变或质粒重新组合而获得 耐药,质粒产生的。
❖病原体产生耐药性的机制
❖ 产生灭活酶
青霉素
窄谱青霉素: 青霉素G 耐酶青霉素: 甲氧西林 广谱青霉素: 阿莫西林、氨苄西林 抗铜绿假单胞菌广谱青霉素: 梭苄西林
抗G-杆菌青霉素: 美西林
第一代: 头孢氨苄
分 头胞菌素 第二代: 头胞呋辛
类
第三代: 头胞哌酮
第四代: 头胞匹罗
其他:青霉烯类、头霉素类、氧头胞烯类、单环β内酰胺类
β-内酰胺酶抑制剂:棒酸、舒巴坦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复方制剂
(一)青霉素类
1.青霉素G
➢ 特点:Penicillin G为有机酸,常用钠或钾盐,干 燥粉末在室温中稳定,易溶于水,但其水溶液 不稳定,在室温中放置24小时大部分降解失效, 而且可产生具有抗原性的降解产物,故用时宜 新鲜配置。
✓ Penicillin G遇酸、碱、醇、维生素B族和维生 素C、重金属离子及氧化剂易被破坏,应避免 配伍使用。
➢ 产生耐药性、二重感染
➢ 出现新的感染或已控制感染 “死灰复燃”
新出现或“卷土重来”的感染
HIV/AIDS、新型肝炎、疯牛病… 肺结核、鼠疫、霍乱、黄热病、登革热… MRSA和MRSE、耐万古霉素肠球菌、多重耐药 结核菌、肺炎链球菌… 非典型性肺炎、马尔堡病毒…
美国因细菌耐药增加医疗费用超过40亿美元
➢ 1944年链霉素问世,用于结核病治疗。目前氨 基苷类有10余个品种。
➢ 1952年红霉素问世,近年来新大环内酯类有新 发展。
➢ 60~70年代以来, β-内酰胺及喹诺酮类开发和 应用,抗菌药物“大爆发”。目前投入市场超 过200种。
抗生素:万用灵药?
➢ 随着时间的流逝,青霉素似乎 变得不再那么强大
回扣高, 医生都抢 着开!
滥用误区
✓ 抗菌药=消炎退热药 ✓ 抗菌药预防所有感染 ✓ 新、贵品种的疗效优于老、廉品种 ✓ 一种抗菌药物即可达到药效的却用2~3种 ✓ 口服抗菌药物可达到效果的却用静脉注射
Result of antibiotic abuse
耐药性
二重感染
滥用
过敏反应
感染未有效控制反而加重
➢ 第二代:注射剂:头孢呋辛 头孢孟多,头孢替安; 口服剂:头孢克洛
➢ 第三代:注射:头孢哌酮(先锋必),头孢曲松,头 孢噻肟, 头孢他啶; 口服:头孢地尼
➢ 第四代:注射剂:头孢匹罗,头孢吡肟,头孢利定
❖头孢菌素类特点比较表
药物 G+ G-
酶 肾毒性 PK特点
一代 +++ +
不稳定 +++
二代 ++ ++ 厌氧菌
✓ Penicillin G口服易被胃酸和消化酶破坏;肌注 吸收快而完全,分布于全身各部位,炎症时也 可进入脑脊液,几乎全部以原形经肾排泄,半 衰期约0.5~1小时。
【药物相互作用】
➢ 四环素、红霉素等速效抑菌药+青霉素→拮抗。 ➢ 氨基苷类抗生素+青霉素→协同作用。 ➢ 碳酸氢钠、氨茶碱+青霉素→注射液pH>8→水解
→青霉素血药浓度增加。 ➢ 盐酸普鲁卡因+青霉素→白色结晶。 ➢ NA、酚妥拉明+青霉素→混浊、降效、失效。 ➢ 细胞色素C+青霉素→分解、失效。
(二)头孢菌素类:抗菌谱广,作用强,毒性低, 耐青霉素酶,过敏反应低。
➢ 第一代:注射剂:头孢噻吩(先锋Ⅰ)头孢唑啉(先 锋Ⅴ),口服剂:头孢氨苄(先锋Ⅳ),头孢拉定(先 锋Ⅵ)等
➢ -内酰胺类:是结构中含有-内酰胺环的抗菌素, 青霉素(penicillin,PC)和头孢菌素 (cephalosporines, CS)是这类药物的代表。 青霉素是第一个用于临床的抗生素,发现于 1928年;1945年发现了头孢菌素;60及70年代, 分别发展了半合成PC和CS类抗生素。1976年 日本藤泽公司发现诺卡杀菌素;英国Beecham公 司发现克拉维酸1978年美国Merck公司发现硫 霉素。
二、抗菌药物的滥用及耐药问题
中国是世界上滥用抗菌药物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由此造成的细菌耐药性问题尤为突出,抗菌药是国 内耗量最大的药物:
抗菌药占门诊处方量的24%以上 ,比例最大。 住院患者79%应用了1种或1种以上抗菌药,而
根据药敏实验选择的只占14% 。
住院患者 的大处 方中79 %含有 抗菌药。
➢改变抗生素发挥作用的靶蛋白结构
✓ 改变靶蛋白与抗生素的亲和力 ✓ 增加靶蛋白数目 ✓ 产生敏感菌所没有的新的靶蛋白 ➢ 细胞膜屏障与主动流出机制 ✓ 改变细菌外膜孔蛋白的组成和数量改变通透性 ✓ 细菌体内存在多种主动排出系统(氯、大环、喹、
四、 β-内酰胺) ➢ 改变叶酸代谢途径
§3 -内酰胺类抗生素
抗感染药物优秀课件
§1 概 述
➢ 一、发展历史 ➢ 磺胺类(百浪多息) 20世纪30年代,磺胺
类药物的发现,开创了化学治疗的新纪 元,使死亡率很高的细菌性传染疾病得 到控制。 ➢ 1928年弗莱明发明青霉素,1941年上市, 标志着人类进入抗生素时代
1928年弗莱明发明青霉素,1941年上市, 标志着人类进入抗生素时代源自较稳定 ++
三代 + +++ 厌氧菌 稳定 ± t1/2长
铜绿假单胞菌
分布广
四代 +++ +++ 高度稳定 - t1/2长
【不良反应】
用药期间饮酒或用含乙醇药 物,发生恶心、呕吐、胃痛
水解酶:β内酰胺酶 钝化酶:乙酰、磷酸转移酶
❖ 降低膜的通透性,使药物不能到达其作靶位
❖ 靶位结构的改变
❖ 改变代谢途径 ❖ 增强细胞膜屏蔽和药物主动外排系统活性
➢灭活酶改变抗生素的结构 1.β-内酰胺酶 ✓ PRSP 耐青霉素肺炎链球菌 ✓ MRSA 耐甲氧西林金葡菌 ✓ AmpC (头孢菌素酶) 多重耐药G-杆菌 ✓ ESBLs(广谱-内酰胺酶)耐第三代头孢G-杆菌 ✓ 金属酶 耐碳青酶烯类部分G-杆菌 2.钝化酶 ✓ 氨基糖苷类钝化酶:乙酰、 磷酸 核苷转移酶 ✓ 氯霉素钝化酶:乙酰基转移酶 ✓ 红霉素钝化酶:酯酶Ⅰ 酯酶Ⅱ ✓ 林可霉素钝化酶:核苷酸转移酶
我国每年有8万人直接或间接死于抗生素滥用。
❖细菌的耐药机制
* 抗药性(耐药性)指细菌与药物多次接触后, 对药物敏感性下降甚至消失。
固有耐药性:是细菌基因决定的,具有遗传 特征。
获得耐药性:后天获得耐药基因。由基因 突变或质粒重新组合而获得 耐药,质粒产生的。
❖病原体产生耐药性的机制
❖ 产生灭活酶
青霉素
窄谱青霉素: 青霉素G 耐酶青霉素: 甲氧西林 广谱青霉素: 阿莫西林、氨苄西林 抗铜绿假单胞菌广谱青霉素: 梭苄西林
抗G-杆菌青霉素: 美西林
第一代: 头孢氨苄
分 头胞菌素 第二代: 头胞呋辛
类
第三代: 头胞哌酮
第四代: 头胞匹罗
其他:青霉烯类、头霉素类、氧头胞烯类、单环β内酰胺类
β-内酰胺酶抑制剂:棒酸、舒巴坦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复方制剂
(一)青霉素类
1.青霉素G
➢ 特点:Penicillin G为有机酸,常用钠或钾盐,干 燥粉末在室温中稳定,易溶于水,但其水溶液 不稳定,在室温中放置24小时大部分降解失效, 而且可产生具有抗原性的降解产物,故用时宜 新鲜配置。
✓ Penicillin G遇酸、碱、醇、维生素B族和维生 素C、重金属离子及氧化剂易被破坏,应避免 配伍使用。
➢ 产生耐药性、二重感染
➢ 出现新的感染或已控制感染 “死灰复燃”
新出现或“卷土重来”的感染
HIV/AIDS、新型肝炎、疯牛病… 肺结核、鼠疫、霍乱、黄热病、登革热… MRSA和MRSE、耐万古霉素肠球菌、多重耐药 结核菌、肺炎链球菌… 非典型性肺炎、马尔堡病毒…
美国因细菌耐药增加医疗费用超过40亿美元
➢ 1944年链霉素问世,用于结核病治疗。目前氨 基苷类有10余个品种。
➢ 1952年红霉素问世,近年来新大环内酯类有新 发展。
➢ 60~70年代以来, β-内酰胺及喹诺酮类开发和 应用,抗菌药物“大爆发”。目前投入市场超 过200种。
抗生素:万用灵药?
➢ 随着时间的流逝,青霉素似乎 变得不再那么强大
回扣高, 医生都抢 着开!
滥用误区
✓ 抗菌药=消炎退热药 ✓ 抗菌药预防所有感染 ✓ 新、贵品种的疗效优于老、廉品种 ✓ 一种抗菌药物即可达到药效的却用2~3种 ✓ 口服抗菌药物可达到效果的却用静脉注射
Result of antibiotic abuse
耐药性
二重感染
滥用
过敏反应
感染未有效控制反而加重
➢ 第二代:注射剂:头孢呋辛 头孢孟多,头孢替安; 口服剂:头孢克洛
➢ 第三代:注射:头孢哌酮(先锋必),头孢曲松,头 孢噻肟, 头孢他啶; 口服:头孢地尼
➢ 第四代:注射剂:头孢匹罗,头孢吡肟,头孢利定
❖头孢菌素类特点比较表
药物 G+ G-
酶 肾毒性 PK特点
一代 +++ +
不稳定 +++
二代 ++ ++ 厌氧菌
✓ Penicillin G口服易被胃酸和消化酶破坏;肌注 吸收快而完全,分布于全身各部位,炎症时也 可进入脑脊液,几乎全部以原形经肾排泄,半 衰期约0.5~1小时。
【药物相互作用】
➢ 四环素、红霉素等速效抑菌药+青霉素→拮抗。 ➢ 氨基苷类抗生素+青霉素→协同作用。 ➢ 碳酸氢钠、氨茶碱+青霉素→注射液pH>8→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