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博物馆馆藏部分红山玉器

合集下载

红山文化墓葬制度及相关问题研究

红山文化墓葬制度及相关问题研究

四、与墓葬有关的祭祀方式 史前时期,人们根据祭祀对象和目的的不同,已开始有意识的选择不同的祭祀形式,并且 祭祀也有了初步的分工。如在规模宏大的祭坛上举行盛大庄严的祭天礼仪形式。史前时 期人们常用的祭祀方式有地上祭祀、地面祭祀、地下祭祀、房屋祭祀。红山文化时期,这 四种基本的祭祀方式已经出现。 A.地面祭祀 地面祭祀又可称为“埠祭”。地面祭祀的方式很简单,天然的山冈与墓上堆积的石块 以及简单的石圈相配,构成了主要的内涵。白音长汗M15有石砌围圈,墓葬位于石圈中心, 其余墓葬上面都有积石。南台子M7、M11、M12周围有积石环绕。阜新胡头沟的积石冢, 有意用石块摆放或砌出石圆圈或石台面,这些很可能是为祭墓而设的。因为在阜新胡头沟 积石家的外围有彩陶筒形器,它的性质应该是通过某种宗教仪式表达天地相通、神人交感 的 祭器。由于彩陶筒形器不随葬于墓内,而是有意摆放在积石家的外围,应属于祭墓行为。以 石为祭的现象在我国古代很普遍。
以上对红山文化墓葬类型与结构的划分出可以看出,当时墓葬己经出现了等 级差别,而且较为明显。A型墓埋葬方式简单,墓葬之间的差异不大。B型和C型墓葬 之间的差别较大,在B墓葬中墓葬等级差别更为明显。如B型Ⅰ式是中心大墓,规模较 大,位于积石家的中心。如牛河梁第十六地点4号墓,“凿山为石穴,长3.9米,宽3.1米, 深近5米。”B型Ⅱ式和BⅢ型与BⅠ型相比,差别就很大,而且这类墓葬一般在在中心 大墓周围,规模也不如中心大墓。可能是中心大墓的附属墓葬或陪葬墓葬。
一、 红 山 文 化 墓 葬 制 度 研 究
红山文化时期发现的墓葬数量多,墓葬形制复杂, 随葬品精美也及其特殊,墓葬等级较为明显,规模很大, 与墓葬有关的祭祀设施随之出现。综合考察这批墓葬 的坑穴、葬具、随葬品及对死者的处理方式等可以看 出,其内部之间存在着等级的差别,同时又有年代和地 域上的差别。下面从墓葬类型与结构、随葬品、死者 的处理方式进行分析,以此为基础,对墓葬进行分期与 等级的划分。 一、墓葬类型、结构及等级 红山文化墓葬多有较深的长方形穴坑,但也 有相当数量的墓葬穴坑较浅,使石棺的上半部露 于地表之上。其葬具多为石棺,也有无石质葬具 者封盖形式分为封土与积石两种。根据墓扩、 葬具及封盖形式可以分为三型:

辽宁省博物馆明清玉器展

辽宁省博物馆明清玉器展

辽宁省博物馆明清玉器展辽宁省博物馆,是个终身学习的地方,明清玉器展是一楼的常设展览,下面就简单的介绍一下我所见到的珍宝。

中国古代玉器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到明清时期达到顶峰,本展厅包含玉材种类、器型种类、纹饰装饰技法等十一个单元,完整展示明清玉器的基本面貌第一部分、明清玉器的玉材种类旧石器时代就地取材,夏商以后,主要是新疆和田玉,开采时期不同,色彩有差异。

明代的和田玉玉料来源不畅,玉料资源紧张,玉质不太好明~苍白玉~螭纹带扣玉料呈灰白色,玉质较干,局部有黑色斑点,似经过火烧,这种材质明代较多见。

清~白玉~扳指通体光素无纹,玉质上乘,洁白无暇的和田白玉,是清代较为多见的优质玉材。

扳指原用来防护手指,避免射箭时受伤。

后成为装饰品,身份等级象征。

除了和田玉,清代还存在以翡翠、玛瑙、水晶、等类似玉材充当玉材,这是青玉染色带钩清~翡翠~烟嘴翡翠学名硬玉,主要出产于缅甸,在日本、俄罗斯、墨西哥、美国加州也有少量出产,主要矿物成分是透辉石,中国翡翠大多从缅甸经云南进内陆,从清代开始大量传入中国。

墨玉~福在眼前因透闪石中夹杂石墨、磁铁成分所致,多与白玉共生,颜色多为灰白或灰色,浓重的纯黑色墨玉价值高于其他墨玉。

中夹黑色斑纹墨玉福在眼前,仔细看一只蝙蝠和一个铜钱明~玛瑙~双螭洗玛瑙的主要矿物成份是隐晶质的石英,颜色有红、蓝、绿、黄、褐、白、灰及几种颜色的混合色,这件器物玉料为偏灰的乳白色玛瑙,就是所谓的“玉髓”,水洗作用是涮笔上墨汁。

螭龙喜欢水。

民国~水晶~印水晶在中国古代又称水玉,矿物成分是磺结晶体,纯水晶为无色透明晶体,由于含有铁、锰、碳等致色离子和杂质,产生了紫水晶、黄水晶、绿水晶、烟晶、墨晶、棕晶、发晶等清末民国~岫岩玉~坐佛像岫岩玉又称“蛇纹玉”,辽宁岫岩最早发现,开采量大,所以用岫岩玉统称蛇纹石质玉,天然似涂蜡般,晶莹。

此件器物玉料优质,鲜艳的黄绿色,局部有白色瑕斑。

第二部分、明清玉器的器型种类依据成型技法,玉器可以分为片状雕、圆雕、器皿三大类,片状雕是通过切割,镂空等技术制作的扁薄体玉器。

辽宁省博物馆馆藏部分红山玉器

辽宁省博物馆馆藏部分红山玉器

辽宁省博物馆馆藏部分红山玉器牛河梁遗址女神庙出土的部分器物红山早期的玉器红山早期玉玦红山早期玉管辽宁省博物馆是著名的大型历史艺术博物馆,其前身为1949年7月7日开馆的东北博物馆,是新中国建立的第一座博物馆,20世纪50年代初为国内三大博物馆之一,以藏品丰富、特色鲜明而享誉海内外。

辽宁省博物馆藏品总量达11.2万件,以辽宁地区考古出土文物和传世的历史艺术类文物为主体,藏品分为考古、书画、雕刻、陶瓷、丝绣、服饰、铜器、货币、漆器、景泰蓝、家具、古生物、少数民族文物、甲骨、碑志等18类文物,已基本上形成了规模宏大的收藏体系,其中尤以晋唐宋元书画精品、宋元明清缂丝刺绣、红山文化玉器、商周时期窖藏青铜器、辽代陶瓷、历代碑志、明清版画、古地图、清李佐贤《古泉汇》著录的历代货币等最具特色和影响。

辽宁省博物馆的书画收藏在国内外占有重要地位,其中东晋人书《曹娥诔辞》,是现存世最早的楷书墨迹,有"正楷第一"之尊。

唐武则天万岁通天二年以王羲之十一世孙王方庆进献的王氏一门书帖原迹为底本,由弘文馆书手钩填的《王羲之一门书翰》,为现存世的王羲之、王献之书法诸摹本中时代最为可靠、钩填最精到者,堪称"下真迹一等",殊为珍贵。

唐欧阳询《行书梦奠帖》与《行书千字文》,在欧氏传世墨迹中占其二,价值非凡。

《草书古诗四帖》为唐代大书法家张旭传世的唯一一件狂草作品,为草书由今草向狂草演变的最早的实物例证。

北宋徽宗赵佶《草书千字文》为其传世草书孤本,与上海博物馆所藏《楷书千字文》交相辉映,堪称双璧。

唐周昉《簪花仕女图》是体现唐代现实主义绘画风格的传世巨作,富丽典雅,为辽博的镇馆之宝。

北宋人摹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为传世诸摹本中的佳构,对研究东晋时期的绘画艺术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辽宁法库叶茂台七号辽墓出土的《山弈侯约图》、《竹雀双兔图》,时代明确,保存完好,具有浓郁的少数民族绘画风格,对于研究辽代契丹族的绘画艺术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红山玉的玉料

红山玉的玉料

红山玉的玉料之源根据考古出土和传世馆藏的情况来看,红山文化玉器的原料大致有以下几个种类:透闪石、蛇纹石、绿松石以及其他几种玉石,其中,透闪石占了绝大多数。

这些透闪石材料的产地在哪里?长期以来认识不一细玉沟的透闪石矿脉红山文化属于辽东地区,玉器的产地大致也应在辽东地区。

对于这一地区的玉石出产历史,古代文献中就有记载。

《尔雅?释地》中记载:“东方之美者,有医巫间之殉?]琪焉。

”晋郭璞注:“医巫闾,山名,今在辽东殉?]琪,玉属。

”尚书?顾命》记载周王朝使用的玉有“越王”“大玉”“夷玉”等多种。

“越玉五重,陈宝,赤刀,大训,弘璧、琬琰,在西序。

大玉,夷玉、天球、河图,在东序。

”汉郑玄曰:“夷玉,东方之殉?]琪也。

” 同时,古人将辽东出产的玉称为“夷玉”,这与东北地区的古代民族在历史上常被称为“东北夷”“东夷” 有关。

辽东地区出产的玉石在先秦时期已为古代先民所认识。

而辽东地区盛产玉石的地方主要在岫岩一带,所谓“夷玉”即应包括岫岩玉在内的多种玉石。

这里提到的一个名词,“ ?] 琪”,是指东北的玉石,到底是指哪种玉石,目前学术界尚无定论。

从文献中看,《说文解字》解释:“,医巫闾圩琪《周书》所谓夷玉也”;“ ?] ,石之似玉者《”广;韵》解释:“琪”,“玉也”。

但是,现在的医巫闾山在辽宁省锦州附近,主要出产玛瑙,迄今尚未发现透闪石。

如把“医巫闾之?] 琪”(通俗的意思是,医巫闾山的玉石),仅理解为现在辽宁锦州附近的医巫闾山所产的玛瑙一类玉石,似与文献记载不符。

我们也注意到,战国至汉代的文献也有将辽东诸山(医巫闾山、千山等)等通称为“医巫闾” 这一山名。

把“医巫间”理解为战国至汉代人们对辽东出产玉石山脉的泛指似乎更为合理。

果真如此,“?] 琪” 就应包括如今的岫岩玉。

从文献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先秦时期直至汉代,我国的古代先民都在开发利用包括岫岩玉在内的辽东地区玉石。

很有可能新时器时期的红山文化玉器就开始利用岫岩玉,这一传统一直延续到汉代,并在文献记载中得以体现。

赤峰地区出土红山文化玉器探析

赤峰地区出土红山文化玉器探析

赤峰地区出土红山文化玉器探析作者:崔岩勤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06期摘要:红山文化是中国北方西辽河流域史前考古学文化之一,在出土的遗物中玉器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从目前已发表的资料看,有明确出土地点的红山文化玉器集中在辽宁朝阳地区和内蒙古赤峰地区。

赤峰地区出土的红山文化玉器为研究红山文化时期玉文化的发展状况、社会经济、宗教信仰、丧葬习俗等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关键词:赤峰;红山文化;玉器中图分类号:K87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6-0001-07赤峰位于内蒙古东南部,下辖的旗县区有翁牛特旗、巴林右旗、巴林左旗、阿鲁科尔沁旗、克什克腾旗、敖汉旗、喀拉沁旗、林西县、宁城县、红山区、松山区、元宝山区。

赤峰是红山文化最早的发现地,也是红山文化命名地。

赤峰地区红山文化遗迹、遗物非常丰富,其中玉器是重要的遗存之一。

本文依据目前已发表的考古资料、研究成果,对赤峰地区各旗县区内有明确出土地点的红山文化玉器进行分析,进一步认识红山文化玉器的特点及历史文化价值。

一、赤峰地区红山文化玉器的出土状况从目前已发表的考古发掘、调查资料及研究成果看,在赤峰地区经正式考古发掘出土的红山文化玉器、博物馆馆藏且有明确出土地点的红山文化玉器很多,分布在各旗县区,具体情况如下:翁牛特旗出土的玉器主要有三星他拉出土碧玉龙1件。

{1}乌丹镇东柺棒沟出土黄玉龙1件。

{2}海金山遗址出土长方形饰1件、角形饰1件、勾形饰1件。

{3}巴林右旗那斯台遗址出土玉器较多,{4}有玉猪龙1件、玉鸮2件、玉鸟1件、玉蚕4件、三联璧1件、勾云形器1件、玉珠68件、钩形器1件、玉斧2件、巴林石管2件、巴林石纺瓜2件、碧玺鱼1件,共计八十多件。

羊场出土玉猪龙1件。

{5}巴彦汉苏木查日斯台出土兽形器1件。

{6}幸福之路苏木查干宝力格出土玉蚕1件。

{7}巴颜他拉苏木苏达勒出土人面形器1件。

{8}巴彦他拉苏木苏达勒出土勾云形器1件。

红山文化兽面玦形玉饰研究(上)

红山文化兽面玦形玉饰研究(上)

红⼭⽂化兽⾯玦形⽟饰研究(上)红⼭⽂化兽⾯玦形⽟饰研究系列含:⼀、兽⾯玦形⽟饰的发现情况;⼆、兽⾯玦形⽟饰的形制分析;三、兽⾯玦形⽟饰的形制演变;四、兽⾯玦形⽟饰的年代;五、三星他拉⽟龙的年代;六、红⼭⽂化兽⾯玦形⽟饰的⽤途等⼏个部分。

上篇讲述第⼀、⼆两点。

正⽂开始:红⼭⽂化兽⾯玦形⽟饰,曾称为“兽形⽟”、“⽟猪龙”或“⽟雕龙”。

以往所称的“⽟猪龙”有两种形式。

⼀种是玦形,另⼀种是“C”字形。

通常认为“C”字形“⽟猪龙”是由玦形“⽟猪龙”直接演变发展⽽来,并根据内蒙古翁⽜特旗三星他拉“C”字形“⽟猪龙”的吻部似具有猪⾸的特征,将他们统称为“⽟猪龙”。

然⽽三星他拉“C”字形“⽟猪龙”并不是红⼭⽂化⽟器,玦形“⽟猪龙”与“C”字形“⽟猪龙”不存在直接的演变关系。

玦形“⽟猪龙”的兽⾯也并⾮象征猪⾸,其是否可以称作“龙”,尚需进⼀步论证。

所以,不宜以“⽟猪龙”称之,应按这种器物的形制特征称之为“兽⾯玦形⽟饰”为妥。

兽⾯玦形⽟饰主要见于红⼭⽂化的积⽯冢内,是红⼭⽂化晚期具有典型意义的⼀种器物。

它是辽西地区的原始⽂化在适应环境变化并向⽂明社会发展这⼀特定的⽂化背景下产⽣的,具有鲜明的时代与地域特征。

因此,兽⾯玦形⽟饰是研究红⼭⽂化晚期制⽟⼯艺、原始宗教、社会等级以及⽂明化程度的重要对象,⽽对于研究红⼭⽂化积⽯冢,尤其是⽜河梁遗址群积⽯冢的年代、分期,以及红⼭⽂化晚期的年代及其与⼩河沿⽂化的关系等问题,更是具有重要的作⽤与意义,需要进⾏深⼊的探索。

⼀、兽⾯玦形⽟饰的发现情况⽬前经考古⼯作发现及征集的兽⾯玦形⽟饰有14件。

其中4件是考古发掘出⼟的,有明确的出⼟单位和共存的其他器物,学术价值最⾼。

其余10件是采集或征集的。

采集或征集的虽然已脱离了出⼟层位,但⼤体可知其出⼟地点,与发掘出⼟的4件⼀起,是研究兽⾯玦形⽟饰的主要对象。

这14件兽⾯玦形⽟饰的发现情况⼤致如下。

图⼀红⼭⽂化兽⾯玦形⽟饰(三型)1.v式(⽜河梁IIZIM4:2)2.vII式(⼤五家)3.IX(尖⼭⼦)1、⽜河梁IIZIM4:2兽⾯玦形⽟饰1983-1985年期间辽宁省⽂物考古研究所发掘的辽宁省建平⽜河梁遗址群第⼆地点⼀号积⽯冢M4号墓中出⼟。

辽宁省朝阳市博物馆欣赏 红山大案玉器

辽宁省朝阳市博物馆欣赏 红山大案玉器

辽宁省朝阳市博物馆欣赏红山大案玉器
展开全文
朝阳市博物馆位于辽宁省朝阳市新华路,是朝阳市文化局管辖下的一个综合性免费博物馆,成立于1972年。

博物馆主要展示了红山文化、三燕文化、大唐文化和辽文化为主题文物,有铜器、陶瓷器、书画、古生物等文物。

馆藏文物分铜器、陶瓷器、货币、雕刻、书画、古生物、杂顶8类,计6300件,另有资料4000多件。

其中绝大部分出土于朝阳境内,仅有少量明清瓷器为民间征集品。

之前多次看书欣赏,为了一睹红山大案追回的红山玉器,
小编特意去了一趟朝阳市博物馆,部分玉器随拍。

红山文化玉器知识大全

红山文化玉器知识大全

红山文化玉器知识大全红山文化玉器距今6000年-5000年的红山文化,是中国境内新石器时代北方原始文化的代表,主要遗址分布在内蒙古东南部,辽宁西部、河北北部、吉林西北部,因1935年赤蜂红山遗址的发掘而得名。

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的玉器群多以鸟兽形为圭体,其中有现实题材的动物群,如鸟、燕、鹰、蝉、鱼等,也有模拟幻想中的神炅,如勾龙、猪龙、兽面形丫形器等,还有勾云形器、马蹄形器、二联璧、三联璧、双兽首(或人首)三孔玉饰等,构成了红山文化玉器群鲜明的特色。

红山文化玉器在造型上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讲求神似和对称,以熟练的线条勾勒和精湛的碾磨技艺,将动物形象表现得生灵活现、栩栩如生,极具古朴遒劲之神韵。

【玉材】红山文化玉器采用的玉料较好,较多地使用了属透闪石类的玉材。

这种材料质地细密,硬度较高,一般是摩氏6~65,色泽均匀。

其玉料主要有三类:类似新疆玛纳斯碧玉的深绿色玉、被称为“老岫玉”的宽甸玉以及岫岩玉。

后两种玉料因确定为红山文化所用玉料,产地亦在红山文化区域内,取材方便且价格不贵故今伪仿者多用它制作假红山文化玉器。

【玉色】红山文化玉器的本来颜色有白、青、碧、罩或青屮带黄、白屮带黄诸色,典型的黄玉极罕见,少数亦见有灰白色者:红山文化玉器上往往带有沁色,但囚所川「E料的不同和埋藏地点的不同雨j有所区别,即有多少或深浅之分。

常见的有二种沁色:一是白色水沁,似雾状,在表面有很浅的一层;二是黄褐色土沁以辽宁阜新胡头沟出土=联璧上的沁色为代表;二是黑色水银沁,主要出现在白玉作品上。

另外有一些玉器上还带有玉璞的石皮。

【造型】几何形与动物形是红山文化玉器的主体几何形分圆曲形如环、镯、马蹄形器等和直方形(如方形玉璧等动物形有鸟、龟、蝉、鹰、猪、鱼、熊竿形状。

【纹饰】红山文化玉器的纹饰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宽浅的直线纹或带状纹。

常见于螭形决的头部、勾云形器表面及柄形器、玉鸟、玉龟上的分割线。

第二细阴线刻纹,用于螭彤块头部的细刻划。

辽宁省博物馆

辽宁省博物馆

辽宁省博物馆(一)红山文化第一次见到红山玉器,就被它古朴而又抽象的器型所吸引,它仿佛有一种召唤力,吸引我走进它的世界。

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是新石器时期两处最具代表性的文化遗址,红山文化发现于1935年,因最早发现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郊的红山后遗址而得名,分布面积达20万平方公里,距今五、六千年左右,延续时间达两千年之久。

红山文化的社会形态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全盛时期,主要社会结构是以女性血缘群体为纽带的部落集团;经济形态以农业为主,兼以牧、渔、猎并存。

这种彩陶和细石器共存的新石器时代文化,1954年被命名为“红山文化”。

红山文化全面反映了我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期文化的特征和内涵,即图腾及神崇拜。

玉猪龙是红山文化玉雕中最夺目的亮点,其独特而精美的器形以及众多的出土数量使它成为红山文化出土玉器中最具代表性的器物种类。

它头部肥硕,两耳上竖,吻部前突,刻有细纹,很像猪的鼻子,蛇形的身躯蜷曲着呈“C”形,所以被称为猪龙。

大自然的神秘常常使先民们将宗教信仰转向自然中的生命,在原始艺术中,人们力求某些动物具有人物的特征,或者人具有动物的特征,以表现他们所崇拜的祖先或氏族英雄具有超人的能量。

原始畜牧业中,猪的饲养占了了很大的比例,猪除了是主要食物之外,还是主要的祭祀物。

而龙,实际上是蛇,其繁衍活动与季节更替密切相关。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

”对于已进入农耕时期的红山先民们来说,掌握春种秋收的季节规律是很重要的。

先民们把那些与他们繁衍生息密切相关的动物集合于一体,表达了他们美好的愿望和祈求。

在古人看来,人世间的福祸寿天、丰欠吉凶,都取决于神灵的意志和情绪。

正是因为神灵的态度对于人世有着如此重大的现实意义,所以礼祭神灵、以礼事神就必须尽忠敬诚信之能事,“敬之至也,服之甚也”,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悦神的目的,从而也才有希望得到神灵的福佑。

勾云形玉佩是红山玉器中十分有特点的一种器物,玉佩中部镂孔透雕,云形图案简洁疏郎,中心为旋涡形,四角作卷勾状,玉佩上急剧旋转的涡形纹和勾云纹体现了巫师在同至上神沟通时那种旋狂迷醉的感觉,表达了一种精神向往,即对神的崇拜。

2024年辽宁省博物馆观后感

2024年辽宁省博物馆观后感

2024年辽宁省博物馆观后感2024年辽宁省博物馆观后感篇1今天我参观了辽宁省博物馆,此馆是著名的大型历史艺术博物馆。

其前身为1949年7月7日开馆的东北博物馆,是新中国第一座博物馆。

以藏品丰富,特色鲜明而享誉海外。

馆内文物11,4万件,藏品分为考古,书画,雕刻,陶瓷,丝绣,铜器,货币,漆器,碑志等17类,形成了规模宏大的收藏体系。

其中晋唐宋元书画精品,宋元明清丝刺绣,红山文化玉器等最具特色和影响。

辽宁省博物馆为白色大理石建筑,馆内华丽而不失它的艺术风格。

从空中俯视为红山文化代表器物“玉猪龙”形象,是沈阳标志性建筑之一。

展楼分三层,共12个展厅。

分别展出【辽河文明展】,【辽代陶瓷精品展】,【明清工艺品展】等各种展览,另设有三个特别展厅,不定期的举办国内外珍贵文物和艺术品展。

馆内参观的人络绎不绝,大家都认真仔细的观看每一件展品,有人拿着手机拍下自己喜欢的.展品。

还有一位男士拿着画笔正在画一幅清乾隆粉彩龙凤穿花纹瓶。

围了好多人在看,看来他的水平真的不错,有点意思。

文物见证历史,精品陶冶情操,当我走进博物馆,仿佛穿越时空,跟随祖先的足迹体验历史的变迁,徜徉在艺术的殿堂,领略文物瑰宝的魅力。

2024年辽宁省博物馆观后感篇211月18号,我有幸参与浑南一校三年八班辽宁省博物馆游学,跟随孩子们进入博物馆参观。

辽宁省博物馆改迁到浑南后新展厅是原来老馆的三倍并成为全国省级博物馆中体量最大的博物馆。

为了配合学校活动博物馆派出多名工作人员协助服务。

首先引领孩子们参观《明清玉器展》展厅内,讲解员用诙谐有趣的故事讲解“时作玉”,是泛指所有清代制作的具有时代风格的玉器,这里则特指清代盛行的玉扳指、玉鼻烟壶和玉如意这三个玉器品种。

这三种器物,因深受清代帝王的喜爱,而逐渐脱离了实用功能,成为专供赏玩的工艺品,是清帝馈赠外国使节、赏赐子臣以及王公大臣向清帝进贡的重要礼品,栩栩如生的讲解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孩子们聚集上前仔细观看,认真记录。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美版教材第六册第22课《走进辽宁博物馆》。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教法和学法、教学环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美版教材第六册第22课《走进辽宁博物馆》。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教法和学法、教学环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美版教材第六册第22课《走进辽宁博物馆》。

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教法和学法、教学环节设计五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走进辽宁省博物馆》属于欣赏·评述领域。

课标中指出“欣赏·评述”这一学习领域更加注重通过感受、欣赏和表达等活动方式,内化知识,形成审美心理结构。

本课教学利用我们辽宁当地的文化资源,明确博物馆不仅提供美术方面的信息,更为我们创造了一种情景,一种通过艺术作品了解社会生活变迁的过程。

在博物馆里,美术活动不是知识的灌输,也不是技能的克隆,而是一种文化生活的学习。

通过欣赏和学习,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家乡辽宁地区的文化起源,了解本土文化,从而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

同时提高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发展审美能力、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珍惜民族艺术与文化遗产的情感。

二、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他们思维活跃、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兴趣。

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

”那么欣赏课启发学生的兴趣就更加重要,由于三年级的学生对欣赏课并不陌生,已经能够运用一些简单的语言表达自己对艺术作品的感受,因此我从激趣入手,让学生在欣赏中学会观察与思考,在欣赏中学会表达,从而让学生喜欢上博物馆。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知识与技能:了解辽宁省博物馆,欣赏辽宁省博物馆中的重要文物。

过程与方法:学习如何去欣赏博物馆中的文物,通过文物去感受历史。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参观博物馆的好习惯,感受参观博物馆所带来的乐趣。

教学重点:欣赏辽宁省博物馆中辽河文明展及馆藏重要文物,学会欣赏博物馆中的文物。

教学难点:如何欣赏文物。

四、教法和学法“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教学,应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克服以往教师讲述为主的弊端。

,因此我采取创设情景、观察欣赏、思考讨论、自主探究、延伸比较等方法进行教学,并运用多媒体课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枯燥的讲解变为生动直观的展示,将学生引入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中,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红山文化碧玉龙

红山文化碧玉龙

第一部分缘起早就知道华夏银行的标志是在赤峰红山出土的玉龙,但一直没有机会看到玉龙的真品。

直到99 年来北京,去国庆书市,适逢中国历史博物馆举办“珍藏特展”,展品中就有玉龙,于是得以一饱眼福,并为这么一件精美而又奇魄的新石器时代的玉器感动不已,为此,也动起对玉龙研究一番的念头,并一时兴起,通过网络和图书馆查找了不少关于玉龙的资料,不过都未经整理。

后来,有机会得以去赤峰,在欣赏市容、品味内蒙特产和塞外风情的同时,也不忘到玉龙的发掘地翁牛特旗一游,看到社科院考古所所立“中华第一龙”之碑;并参观了赤峰博物馆,看到不少彩陶和玉璧2,从而进一步领略到红山文化的精美之处,曾经萌动的念头又再度燃起,不过因为实验室科研任务较多,最终未果。

再后来就是现在了,因为选了《中国美术史及名作欣赏》,要求提交一篇关于艺术作品的论文,一直想做的事情终于有了“动力”,估计这也就是西方所谓的“目标学习法”吧,于是,重拾以前的搜集的资料,并利用现在互联网的优势,通过网络寻觅有关玉龙的信息,同时到图书馆查找相关的考古学、文字学和有关艺术鉴赏的文献资料。

最后,重游中国历史博物馆,兴尽归来,而有此文。

是为缘起,以正名。

第二部分玉龙概观言归正传,也该我们的主人公“玉龙”出场了。

首先,玉龙为何物?在红山文化的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彩陶和玉器,玉龙即为其中一种。

之所以称为“一种”而非“一个”,是因为先后发现了很多玉龙,有些是文物部门收购的,有些是考古工作者发现的,也有些是来路不明的——在文物市场上,曾经出现过现代人仿制的古代玉龙,并且真伪难辩,使得玉龙的价格在一段时间大大下跌;不过,这也从另一个方面反映出古代红山人制作玉龙的技艺之高超。

现在,见诸报道的玉龙主要有:发现于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地拉村的“中华第一龙”(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以及在辽宁建平县、凌源县牛河梁、内蒙古赤峰、辽西地区和辽宁丹东后洼文化遗址等地发现的多个“玉猪龙”(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辽宁文物考古研究所、巴林右旗博物馆、台湾故宫博物院等多处)。

《红山文化玉器研究》见吉林大学考...

《红山文化玉器研究》见吉林大学考...

‘摘要牛河梁遗址是红山文化晚期重要的遗址,且红山文化有确切层位关系的玉器主要出自牛河梁遗址的墓葬。

牛河梁遗址是研究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用玉习俗的典型遗址。

本文的研究以考古地层学和类型学为基础,综合运用考古学文化因素分析法。

本文对牛河梁遗址红山文化墓葬出土的玉器进行分类与组合关系的整理。

并且对玉猪龙、勾云形器等典型玉器含义进行分析。

根据墓葬形制和叠压关系,将牛河梁墓葬分为早晚二期,将出土玉器的墓葬分为四型,探讨各期墓葬形制和用玉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所反映的社会性质。

全文共分五部分。

第一章:绪论,介绍红山文化玉器的发现与研究及本文的研究目的方法等。

第二章:牛河梁遗址红山文化玉器概况,介绍玉器出土情况、玉器的分类、玉器内涵解析。

第三章:牛河梁遗址红山文化墓葬及用玉分析,通过玉器的种类及在墓葬中的位置探讨玉器的功用。

第四章:相关问题探讨,分析对用玉观念产生影响的一些因素。

最后是结语部分,本文认为虽然还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用玉制度,但是牛河梁遗址红山文化玉器主要体现着宗教祭祀的礼仪功用、佩玉功用。

关键词牛河梁遗址,红山文化,玉器,习俗 ;:三 ... . ,..;; ;; . ., ,目录绪论一红山文化玉器的发现与研究.二研究对象、目的、方法及相关说明?.第一章牛河梁遗址红山文化玉器概况?..第一节牛河梁遗址红山文化玉器出土情况??..第二节玉器的分类与组合?.第三节典型玉器的含义解析..第二章牛河梁遗址红山文化墓葬及用玉分析??..第一节墓葬类别与分期第二节墓葬用玉分析??..第三章相关问题探讨.第一节红山文化晚期经济、环境因素对用玉观念的影响?..第二节牛河梁遗址红山文化传承及影响.第三节红山文化晚期用玉所反映的社会文化性质..结语??.. ;口口?厶参考文献。

?附表??..一、红山文化的分布区、时代红山文化是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中最早被认识的一种文化。

年,日本考古学者在位于当时热河省东北部的赤峰红山遗址的发掘中发现了这种文化遗存。

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出土动物形玉器探析

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出土动物形玉器探析

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出土动物形玉器探析作者:崔岩勤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05期摘要:牛河梁遗址是目前红山文化遗址中发掘出土玉器最多的一个遗址。

其中,在该遗址发掘出土的以动物为题材琢制的玉器,题材丰富,造型独特,是红山文化玉器的一个组成部分。

本文就牛河梁遗址动物形玉器的出土状况、题材、种类及造型、工艺、文化内涵等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动物形玉器中图分类号:K24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7)05-0001-06红山文化动物形玉器指的是以动物为题材雕琢而成的玉器,其中牛河梁遗址发掘出土的动物形数量较多,具有典型性。

牛河梁遗址位于辽宁省建平与凌源、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三县的交界处。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1983年-2003年的二十年时间里试掘了第一地点女神庙遗址(N1),发掘了第二地点(N2)、第三地点(N3)、第五地点(N5)、第十三地点(N13)、第十五地点(N15),清理红山文化时期的墓葬85座,在42座墓葬中有玉器出土[1]。

其中动物形玉器以猪、凤、鸟、鸮、龟、贝、蚕(蛹)、蝈蝈、蝗虫、兽面等为题材雕琢而成,种类和数量较多,器形丰富,对认识红山文化玉器的特点及文化内涵具有重要价值。

一、牛河梁遗址动物形玉器的出土状况在牛河梁遗址以猪、凤、鸟、鸮、龟、贝、蚕(蛹)、蝈蝈、蝗虫、兽面等为题材雕琢的动物形玉器,主要出自第二地点、第五地点、第十六地点的积石冢墓葬中,极少数在遗址的地层中出土。

牛河梁第二地点发掘出土动物形玉器20件。

1号积石冢(N2Z1)出土的玉器集中在以下几座墓葬中[2]:N2Z1M4出土玉龙2件(N2Z1M4:2、N2Z1M4:3),出土时背部相对,并排倒置在墓主的胸部(图二:8-9)。

N2Z1M11出土玉蚕1件(N2Z1M11:3),出自墓室南壁下(图一:5)。

N2Z1M14出土勾云形器1件(N2Z1M14:1),出土时位于墓主胸前,已断为两段,上段为原位,下段有移位,为斜立状。

赤峰地区几处红山文化遗址现状调查

赤峰地区几处红山文化遗址现状调查

赤峰地区几处红山文化遗址现状调查高伟;徐砾莹;王欣【摘要】红山文化距今大约6500~5000年,是中原仰韶文化与北方草原文化在西辽河流域碰撞产生的富有生机和创造力的优秀文化,也是中国北方最具代表性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红山文化因最早发现于赤峰红山而得名,红山是该文化的命名地,赤峰市是孕育它的摇篮.近年来,随着学术认知的逐渐清晰和不断深化,对于红山文化遗址的保护措施和利用理念也在与时俱进,研究这些遗址的现状与规划将有助于今后的遗址保护工作与文化传承推广.本文仅对赤峰地区的几处红山文化遗址进行调查研究,且对象均为全国或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市县一级尚未涉及,近期可能有后续成果面世.【期刊名称】《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7(038)002【总页数】7页(P1-7)【关键词】赤峰地区;红山文化;遗址;现状【作者】高伟;徐砾莹;王欣【作者单位】赤峰学院历史文化学院;赤峰学院历史文化学院;赤峰学院教务处, 内蒙古赤峰 02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872赤峰市是内蒙古自治区下辖的地级市,位于内蒙古东南部,介于北纬41°17′10″~45°24′15″、东经116°21′07″~120°58′52″之间,蒙冀辽三省交界处。

全市总面积约9万km2,下辖三区、七旗、二县,①是内蒙古第一人口大市。

赤峰是中华文明发源地之一,闻名遐迩的红山文化因最早发现于赤峰市红山而得名。

赤峰地区的文化遗存十分丰富,拥有多处全国或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新石器时代遗址占据一定的比重,这些遗址中已确认为红山文化或明确含有红山文化性质的遗址共10处(详见表一),本文所谓的红山文化遗址即指此类。

本次调查的区域全部集中在赤峰市红山区以及翁牛特旗,该范围内的红山文化遗址共有5处。

其中,红山区有3处,分别为红山遗址群、魏家窝铺遗址和蜘蛛山遗址;翁牛特旗有2处,为海金山遗址和翁牛特旗岩画群。

红山文化勾云形玉器再探

红山文化勾云形玉器再探

红山文化是我国新石器时代玉器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我国北方地区考古学文化代表之一,其年代距今6500~5000年,在中华五千年文明进程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东北地区考古发掘的深入,红山文化出土的玉器逐渐被认定。

1955年考古学家尹达在《中国新石器时代》一书中首次提出“红山文化”的名称。

①通过大量考古发掘出土的玉器,向世人充分展示了红山文化玉器丰富的内涵和成果,勾云形玉器以独特的造型和精湛的雕琢技法及内涵而闻名于世。

这充分显示了其鲜明的地域和时代风格。

2020年11月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了“玉出红山”红山文化考古成就展,此次展览主要以辽宁地区出土红山文化玉器为主,整个展览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很大关注。

笔者在此特就红山文化玉器中勾云形玉器的认识与研究进行简要分析与总结。

1 红山文化玉器概况从地域上看,红山文化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辽宁省西部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的西辽河流域,主要集中在老哈河中上游到大凌河中上游之间,北界跨西拉木伦河,东界越过巫闾山达下游河西岸,南界东段可达渤海沿岸,西段跨燕山山脉,可达华北平原北部。

据考古发掘,红山文化玉器最早的是于1964年在赤峰巴林右旗葛家营子发现的两件斜口筒形器,而由于当时各种发掘资料的局限,才使得人们对红山文化玉器的认知较少,所以专家学者普遍认为是1971年在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出土的大型玉龙才是红山文化玉器的初期。

随着考古发掘进一步的拓展,大量红山玉器出现,1984年这件玉龙的文化内涵和功能才被确认,从此引起了专家学者对红山文化的玉器研究与探讨。

据考古发掘和采集,到目前为止,红山文化的玉器数量约280余件,主要分布在辽宁西部、内蒙古东南部及河北北部地区,其主要地点有建平、凌原两县交界处的牛河梁遗址群、阜新县胡头沟福星地喀尔县东山嘴,内蒙古赤峰、敖汉旗、翁牛特旗、巴林右旗、巴林左旗、林西、克什克腾旗及河北的承德等地区(图1)。

②在这些遗址中出土的玉器有璧、镯、环、玉龙、勾云形玉器、斜口筒形器、三孔器、玉斧、玉玦以及玉鸟、玉鱼、玉蝉、玉人、玉龟等,其中勾云形玉器以独特的造型和丰富的内涵成为红山文化玉器中最为重要的器物之一。

红山文化典型玉器

红山文化典型玉器

大 众 文 艺大200从远古时代起,人类就未停止过对自然的改造,也未停止过对造物的理想追求,并通过人的意向和活动让文化进一步渗透到自然界。

在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的过程中,逐步的达到天人合一,实现了实用与审美的双重社会功能。

文明是人类进步的催化剂,当人们开始用石块、树枝猎取生活资料,维持基本生活需求的时候,人类已经迈出了文明的一小步。

火的使用,使人类在文明的进程中,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终于,制作石器、陶器和玉器,直至定居下来,便开始了刀耕火种的生活,文明的曙光才开始真正的照耀整个星球。

红山文化是距今五六千年左右,存在于我国辽西的辽西河、西拉木论河一带的一个“文化类型”,它是我国新石器时代北方原始文化的代表,它与存在于山东地区的“龙山文化”和存在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良渚文化”一样,都是中华古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红山文化玉器最早发现于辽宁省凌源县牛河梁遗址,1942年考古工作者曾在那里见到一件勾云纹玉佩。

以后,在红山文化诸遗址中多有玉器发现,以凌源县牛河梁、三官甸子、喀左县东山嘴等遗址出土较多,内蒙古翁中特旗三星他拉、敖汉旗大洼、辽宁省阜新县胡头沟等处也有不少重要玉器发现。

红山文化出土的成批玉器中多数为动物造型的装饰品,构成这一文化的显著特征。

红山玉器的主要代表有三类,玉猪龙、勾云佩和马蹄形器。

玉龙,其中之一的是“C”形龙,现在的华夏银行的标志。

玉龙是红山文化中最具典型代表的一类,作为抽象表现形式的龙,龙的起源有各种说法,这里的红山玉龙为探索龙的起源提供了可靠的实证。

1971年在内蒙古自治区的赤峰市三星他拉村发现的“C”形龙,由绿色岫岩玉圆雕而成,龙的吻部前伸,略略上翘,嘴紧闭,鼻端截平,有对称的一对圆鼻孔,双眼突起像梭子状,整个身体蜷曲成英文字母的“C”形。

龙体刚劲有力,颈部弯曲上扬,整个龙体显现腾云驾雾的动感。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孙守道先生对大玉龙的时代与特征进行了多方面的比较。

商代玉龙多是有脚有耳,而此玉龙无脚无耳;商代玉龙背部有脊无鬃,而此玉龙无脊却有脊饰飘举;商代玉龙眼睛多为臣字眼,此玉龙是梭形眼,无睛;商代玉龙鼻端多是尖圆形,此玉龙则截平;商玉龙口张齿露,似虎,龙额上正中常有一个菱形纹,颚下无纹,龙身尾部满刻菱形或回形鳞纹,而此玉龙口闭吻长,额部与颚下同时刻有罕见的方格网状纹。

馆藏红山玉器综述

馆藏红山玉器综述

【亮鉴】Refreshing Appreciation我国北方史前考古学文化以红山文化最负盛名,同属北方文化或相关联的还有小河西文化、兴隆洼文化、白音长汗和查海类型。

赵宝沟文化、富河文化、新乐文化、哈民类型、小河沿文化、夏家店文化等诸多文化,在考古学界统称红山诸文化。

红山文化是以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的红山后遗址命名。

红山文化是我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中最重要的考古学文化之一,处于新石器时代中晚期,从官方的考古发现来看,红山文化北起赤峰市的乌尔吉木伦河流域,南到河北燕山山脉地区,东起辽宁省锦州地区,西至山西省东北部,以内蒙古东部至辽宁省西部的西拉木伦河、老哈河流域为中心。

红山文化的鼎盛期距今5000年至6500年,延续时间达1500年。

作为我国新石器时代北方史前文化的代表,红山文化玉器记录着北方史前社会演变过程中的重大社会变革,印证着当时社会群体在政治、文化、宗教等领域里客观存在的史实。

红山文化玉器极具神秘感,主要器类有环、玦、珠、曲面牌饰、菱形饰、斧、钺、棒形器、纺瓜、猪龙、双猪首环形器、双猪首璜、兽面形器、鸟、鸮、龟、鱼、蚕、勾云形器、箍形器、璧、双联璧、三联璧等。

红山文化玉器的造型题材大体分成分装饰类、仿工具类、动物类、特殊类四种。

11.26文物大案收缴的玉器中,除曲面牌饰、菱形饰、棒形器、纺瓜、双猪首环形器、双猪首璜外,其他器型都有相当数量收入馆藏。

动物类玉器是红山玉器中的典型题材,大量动物形题材的运用集中表现出的动物形象,既抽象又高度统一,这一现象反映玉器在制作中已经接受某种制度性的思维观念,这是“礼”的雏形。

朱宇迅在《红山文化玉器研究》中曾提出过“图腾”说。

“图腾”一词来源于印第安语“totem”,意为“它的亲属”“它的标志”。

“totem”第一层意思是亲属,在史前的人类观念里,本氏族的人都源于某种特定动物,或是与某种动物发生过亲缘关系当作自己的亲属、祖先或保护神。

相信它们有一种超自然力,会保护自己,并且还可以获得它们的力量和技能。

考古出土的红山玉

考古出土的红山玉

考古出土的红山玉红山文化是因二十世纪初在内蒙古东部赤峰市红山后遗址的发现而命名的,其中心分布地域集中于辽宁西部、内蒙古东部的老哈河中上游和大凌河中上游地区。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日本人在辽西一带修建锦承铁路时,曾经陆续出土过一些红山文化玉器,但当时人们并不能认识它们,而是把它们当作商周时期的遗物。

对红山文化玉器的确认和研究始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是从1971年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玉龙的发现及1973年阜新胡头沟红山文化玉器墓的发现而开始的,并由此后在喀左东山嘴红山文化遗址和建平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的科学发掘而获得重大进展。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因在牛河梁等红山文化遗址中发现了专门随葬玉器的积石冢墓地、有妇女塑像的女神庙、石砌的“金字塔”式巨大建筑物,引发了人们对中华文明起源问题的重新探索,红山文化玉器因是红山文化最重要的文化标志而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同时也成为文物收藏领域的最大热门之一。

红山文化玉器的繁荣时期是在红山文化后期,约距今5500—5000年,目前所见到的红山文化玉器绝大多数是这一时期的作品。

目前出土红山文化玉器的地点主要有辽宁省的阜新胡头沟、喀左东山嘴、凌源牛河粱等遗址和内蒙古自治区的巴林右旗那斯台和羊场、翁牛特旗三星他拉和黄谷屯、巴林左旗葛家营子、尖山子、敖汉旗大五家、下洼、干饭营子等遗址。

在此之前的兴隆洼文化和红山文化前期玉器与红山文化后期玉器有渊源关系,周边地区的黑龙江、吉林、河北等地区的史前玉器也对红山文化后期玉器产生重要影响。

笔者以出土的红山文化玉器为标准器,从器型、玉质、沁色、纹饰、做工等方面,分析红山文化玉器的基本特征。

红山文化玉器的造型可以归纳为几何形、肖生形和抽象形三类据学者统计,目前经过考古发掘和采集的红山文化玉器近300件。

出土的红山文化玉器器型主要有勾云形器、带齿兽面形器、筒形器、C 形猪龙、玦形猪龙和丫形猪龙、刃边璧形器、连壁形器、环、鸟、鸦、鳖、龟、蝉、人、鹰等20多个种类。

辽宁省博物馆导游词

辽宁省博物馆导游词

辽宁省博物馆导游词辽宁博物馆位于中国辽宁省沈阳市浑南区智慧三街157号,为一座综合性博物馆。

其前身为1949年7月7日开馆的东北博物馆,是新中国建立的第一座博物馆,素以藏品丰富,特色鲜明而享誉海内外。

馆藏文物总量达万件(套),其中尤以《曹娥诔辞》《唐摹王羲之一门书翰》、张旭的《草书古诗四帖》《簪花仕女图》《虢国夫人游春图》、北宋徽宗的《草书千字文》《瑞鹤图》等晋唐宋元书画精品、宋元明清缂丝刺绣、红山文化玉器、商周时期窖藏青铜器、辽代陶瓷、历代碑志、明清版画、古地图、清李佐贤《古泉汇》著录的历代货币等最具特色和影响。

下面是由作者为大家带来的关于辽宁省博物馆导游词,希望能够帮到您!辽宁省博物馆导游词辽宁省博物馆是我国著名的历史艺术性博物馆之一。

位于沈阳市中心和平区十纬路二十六号。

馆舍原为奉系军阀热河都统汤玉麟官邸,9、18事变后,伪满政府在此设立国立博物馆奉天分馆。

1948年11月2日,沈阳解放。

经东北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了东北博物馆,于1949年7月7日开放,1959年改名为辽宁省博物馆。

辽博馆藏文物名天下,其中以书画特别是晋唐宋元书画、历代丝绣,东北地区考古发现,特别是辽瓷,古地图与历代货币、甲骨、青铜器、碑志较为著名。

馆藏书法精品有朴实秀砀的传世珍宝晋人书《曹娥诗辞》,刚劲挺秀的唐欧阳询《梦奠帖》及其早年作品《行书千字文》,欧氏真迹堪称廖若晨星,历年为书家之典范。

另外,还有已成为传世孤本的唐武则天时弘文馆钩填的《王羲之一门书翰》和唐狂草派创始人张旭《古诗四帖》等,以及两宋时期皇帝赵佶、赵构、赵昚祖孙三代流传下来的真迹。

其中徽宗赵佶《草书千字文》,高宗赵构《书曹植洛神赋卷》两幅作品,处帝王之尊,颇具神韵。

大诗人陆游八十岁时的《自书诗帖》炉火纯青,草法苍劲豪迈,堪称诗书双壁。

绘画精品有中唐开元年间周昉之《簪花仕女图》,其笔下仕女曲眉丰肌,艳丽多姿,使人不仅能从中领略其高超的艺术水平,也深刻地体味到了唐贞观年间上层贵族们的生活情趣;五代南唐名家姜源的《夏景山口待渡图》,林木阴森山峦起伏,官员待渡,意境幽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辽宁省博物馆馆藏部分红山玉器牛河梁遗址女神庙出土的部分器物红山早期的玉器红山早期玉玦红山早期玉管辽宁省博物馆是著名的大型历史艺术博物馆,其前身为1949年7月7日开馆的东北博物馆,是新中国建立的第一座博物馆,20世纪50年代初为国内三大博物馆之一,以藏品丰富、特色鲜明而享誉海内外。

辽宁省博物馆藏品总量达11.2万件,以辽宁地区考古出土文物和传世的历史艺术类文物为主体,藏品分为考古、书画、雕刻、陶瓷、丝绣、服饰、铜器、货币、漆器、景泰蓝、家具、古生物、少数民族文物、甲骨、碑志等18类文物,已基本上形成了规模宏大的收藏体系,其中尤以晋唐宋元书画精品、宋元明清缂丝刺绣、红山文化玉器、商周时期窖藏青铜器、辽代陶瓷、历代碑志、明清版画、古地图、清李佐贤《古泉汇》著录的历代货币等最具特色和影响。

辽宁省博物馆的书画收藏在国内外占有重要地位,其中东晋人书《曹娥诔辞》,是现存世最早的楷书墨迹,有"正楷第一"之尊。

唐武则天万岁通天二年以王羲之十一世孙王方庆进献的王氏一门书帖原迹为底本,由弘文馆书手钩填的《王羲之一门书翰》,为现存世的王羲之、王献之书法诸摹本中时代最为可靠、钩填最精到者,堪称"下真迹一等",殊为珍贵。

唐欧阳询《行书梦奠帖》与《行书千字文》,在欧氏传世墨迹中占其二,价值非凡。

《草书古诗四帖》为唐代大书法家张旭传世的唯一一件狂草作品,为草书由今草向狂草演变的最早的实物例证。

北宋徽宗赵佶《草书千字文》为其传世草书孤本,与上海博物馆所藏《楷书千字文》交相辉映,堪称双璧。

唐周昉《簪花仕女图》是体现唐代现实主义绘画风格的传世巨作,富丽典雅,为辽博的镇馆之宝。

北宋人摹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为传世诸摹本中的佳构,对研究东晋时期的绘画艺术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辽宁法库叶茂台七号辽墓出土的《山弈侯约图》、《竹雀双兔图》,时代明确,保存完好,具有浓郁的少数民族绘画风格,对于研究辽代契丹族的绘画艺术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辽博收藏现代艺术大师齐白石的书画作品达400余件,在海内外以数量多、题材丰富、时代分布均衡、自成体系著称,为辽博书画收藏的一大特色。

在馆藏考古类文物方面,营口"金牛山"古人类遗址、朝阳"红山文化"新石器时代遗址及绥中秦汉"碣石宫"遗址出土文物,以辽西大凌河流域为中心的窖藏商周青铜器群及独具特色的青铜短剑类文物;以辽阳汉魏壁画墓、北票前燕冯素弗墓、朝阳隋唐墓群为代表的汉魏、南北朝与隋唐时期的出土文物;以法库叶茂台辽墓为代表的反映游牧民族生产生活的马具、陶瓷器、葬具、祭祀器等类辽代文物,,是辽博馆藏历史考古类文物的显著特色。

汉魏碑志、辽代帝陵哀册、历代货币以及明清版画、古地图等类文物,则是辽博珍藏的又一特色。

其中碑志类藏品有河南洛阳等地出土的汉魏墓志和残体石经、吉林集安出土的三国魏《毋丘俭纪功残碑》、辽代庆陵出土的辽盛宗、兴宗、道宗大型汉文和契丹文哀册等,是闻名海内外的珍贵铭石。

在版画、古地图类藏品中,明代《十竹斋画谱》、《芥子园画谱》及传世珍品明代《广舆图》、《彩绘九边图》、明李应桢研制的具有经纬线的利玛窦《两仪玄览图》(世界地图)等,为明代版画舆图中的稀世名品。

而辽博以所藏清末著名钱币学家李佐贤《古泉汇》著录的历代货币,集中国古泉之大成。

红山成熟期的玉璧及箍形器红山早期的玉蝉红山早期的玉镯和玉璧围绕辽宁的历史考古和馆藏文物开展综合性的科学研究,是辽博一贯坚持的基础工作。

建馆55年来,馆内专业人员在各级专业刊物上发表论文、考古报告和其他专题文章千余篇,先后汇集有《辽宁省博物馆学术论文集》两卷。

编著有关专集、专著及文物图录40余种,在国内外出版发行,其中较重要的有:《齐白石画集》、《簪花仕女图研究》、《辽瓷图录》、《辽宁省博物馆藏画集》(两卷)、《中国博物馆丛书·辽宁省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藏书法集》、《辽宁史迹资料》、《辽宁古诗选》、《辽宁省博物馆藏缂丝刺绣》、《中国书迹大观·辽宁省博物馆卷》、《辽宁省博物馆藏宝录》、《高其佩画集》、《姑苏繁华图》、《明戴进禅宗六代祖师图卷》、《东北文化》、《沈阳城图志》、《辽宁省博物馆藏碑志精华》、《李文信考古论文集》、《国宝沉浮录》、《中国古今书画真伪图典》、《沐雨楼文集》、《中国书画鉴定学稿》、《东北古代交通》、《秦汉东北史》、《鲜卑·三国·古坟》、《高句丽古城研究》等。

一些较重要的研究论著和文物保护课题,多次获得国家和省、市优秀学术成果奖。

半个多世纪以来,在努力提高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水平,不断发挥博物馆的收藏、展示、宣传和科研职能的工作实践中,辽宁省博物馆造就和培养了一大批恪尽职守、学有专长、著述弘富、享誉海内外的专家学者。

如曾在辽宁省博物馆工作过和始终在辽博工作的著名考古学家李文信、罗福颐、闫文儒、佟柱臣;著名书画鉴赏家和艺术史家沈延毅、杨仁恺、齐子如、胡文效;著名历史与文物考古学家金景芳、罗继祖、张良才、孙作云、朱子方、闫万章、孙守道、徐秉琨、郭大顺等,目前,在辽宁省博物馆的在职专业人员中,高级职称20余人,中级职称40余人,形成了以人民鉴赏家杨仁恺先生为学术带头人的老中青相结合、知识结构合理的专业队伍。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辽宁省博物馆加快了面向社会、走向世界的脚步。

在立足国内陈列展览的同时,先后组织和参加了数十次出国文物展览,馆藏文物先后赴英国、美国、日本、德国、加拿大、荷兰、挪威、西班牙、新加坡、韩国、芬兰、法国等十几个国家及香港、澳门地区展出,配合展览,在国外编辑出版各种文物图录和专集20余部。

此外,我馆还先后主办了"第二届中国书法史论国际学术研讨会"、"中日文字文化研讨会"、"第十三届国际服饰学术研讨会"等多次规模宏大、影响广泛的高水平国际学术研讨会,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国际间的文化艺术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赢得了良好的国际声誉。

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在国家文物局和省委、省政府的高度关注下,在社会各界的热切期盼中,跨世纪的辽宁省博物馆新馆已经在历史文化名城沈阳落成。

新馆规模宏伟,功能齐全,设施先进,为博物馆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新馆将以保护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遗产为已任,陆续推出具有辽宁地域文化特色和馆藏特色的,融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为一体的精品展览,不断引进国内外各种类型的历史艺术类展览,使辽宁省博物馆成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融汇世界先进文化的知识与艺术的高雅殿堂。

红山早期绿松石鱼形坠七个馆藏文物专题展主要特点为:一,视角独特、主题鲜明、内涵丰富;二,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辽宁省博物馆互动性相融为一体,雅俗共赏;三,形式设计充分表达主题内涵,展览氛围浓郁,特色鲜明;四,功能先进,设计精到,风格独具。

至2004年底,展览开放短短50天内,辽博接待了近10万余名观众,实际收入82万元,有61%的观众是免费参观,最大限度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参观需求。

充分体现了博物馆的社会服务功能。

为满足不同层次观众的求知需要,博物馆推出六种讲解方式:专家讲解、一般观众讲解、定时讲解、未成年人讲解、特殊讲解、小志愿者讲解等,做到因人施讲,使不同层次的观众在轻松自然中获得知识。

新馆开馆就提出了"人人皆形象、处处见窗口"的争创最佳服务要求,在每层楼都设有咨询服务台,设立专人,每天为观众咨询答疑千余次,使观众在到馆的第一时间内就体验到无微不至的服务。

绿松石玉鸮和玉璜勾云形珮及心形璧玉镯红山兽面器玉璧玉璧双联璧合玉璧马蹄形箍勾云形珮玉龟辽宁省博物馆收藏有各类文物藏品11.2万件,以辽宁地区考古出土文物和传世的历史艺术类文物为主体。

中国古代玉器产生于新石器时代,历经商周、两汉、唐宋的发展,至明清时期达到鼎盛。

中国玉器之所以辽宁省博物馆能够绵延近万年,长盛不衰,是由于玉器不同于其它种类的工艺品,除了其审美的功能外,更重要的在于玉器是古人思想观念的重要载体,在古代社会的精神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中国古代文化传统的形成具有重大影响。

玉器产生的原动力在其审美功能。

玉器所用的材料为质地细腻、色泽美丽、湿润坚韧的矿物质,即“石之美者”。

玉器是由于它美的特性而与普通的石器分离开来,并因此而被赋予很多的象征意义和功能。

辽宁省博物馆玉器藏品资源丰富,从红山文化时期的玉器到明清时期的玉器工艺品均美奂美伦。

红山文化后期,约距今6000~5000年。

是辽西地区空前绝后的玉器繁荣时期,在玉器的器型种类和数量上都有飞跃性的进展。

辽宁建平出土的玉猪龙是红山文化后期玉器制品,猪首龙身,通体呈鸡骨白色,局部有黄色的土沁。

龙体蜷曲如玉玦形,首尾相连,器体厚重,造型粗犷。

猪首形象刻划逼真,肥首大耳,大眼阔嘴,吻部前突,口微张,露出獠牙,面部以阴刻线表现眼圈、皱纹。

中央的环孔光滑,背部有一可穿绳系挂的小孔。

玉猪龙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也是目前所知时代最早的龙形器物之一玉璧马蹄形箍辽宁省博物馆是大型历史艺术博物馆,素以藏品丰富、特色鲜明、精品荟萃而享誉海内外。

辽博新馆是辽宁"九五"规划重点文化设施建设工程,地理位置优越,展示服务功能齐全,硬件设施达到国内一流。

辽宁省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位于沈阳市和平区十纬路26号。

馆址原是奉系军伐汤玉麟之子汤佐荣的住宅。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后,辟为伪“国立博物馆”。

1939年改为伪“国立中央博物馆奉天分馆”。

日本投降后,1946年改称为“国立沈阳博物馆”。

1948年沈阳解放后,对该馆进行整修,于1949年7月7日正式开馆,称“东北博物馆”,至1959年开始改称为“辽宁省博物馆”。

1992年增建新馆。

辽宁省博物馆在辽博新馆开馆之际,第一期推出了"清宫散佚书画国宝展"、"中国古代碑志展"、"清宫瓷器展"、"辽代陶瓷精品展"、"中国古代货币展"、"明清工艺品展"等七个馆藏文物专题展。

共有展厅面积5203平方米,展线长度976米,文物3084件,图片108张,图表11个,绘画4幅,浮雕2组,场景7个。

展览受到广大观众、文博界同行和社会各界的普遍好评,产生了轰动效应。

新馆主体建筑为三层大楼,以“中国历史陈列”为基本内容,也经常举办各类展览。

该博物馆藏文物相当丰富,包括书画、丝绣、铜器、陶瓷、考古资料、古地图、货币、碑志等18大类。

其中珍品颇多,有《草书四贴》(唐张旭)、《草书千字文》(宋徽宗)等传世之作;还有绘画如唐周《簪花仕女图》、五代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图》、宋李成《藏林远岫图》等稀世珍品;丝绣方面的,有五代梁贞明二年织成的《金刚经》、元代织成的《仪凤图》、宋代缂丝《紫鸾鹊谱》、米克柔缂丝《山茶图》、明代缂丝《仇英水阁鸣禽图》和刺绣《瑶台跨鹤图》(宋绣)、明顾氏七襄楼《发绣人物》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