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研究
【摘要】本文阐述了农村公共产品的概念,分析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了解决措施。要建立多元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模式,优化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结构和决策体制,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关键词】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结构;供给机制;措施
随着统筹城乡经济社会的发展、公共服务均等化理念的深入,公共财政对农村支出逐渐增大、对农村的政策倾斜力度也不断增强,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与此同时,在我国大部分农村,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公共产品供给依然不足。对农民自身而言他们不是这部分惠农措施利益的获得者,对农业农村而言也影响了其长远稳定的发展。因此,探讨完善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机制,意义重大。
一、相关概念
农村公共物品[1]是指满足农村社会的公共消费需求的产品或劳务,它具有一般公共产品的基本特点,即非排他性、非竞争性和不可分割性。可以将其按照不同的功能分为生产性农村公共产品和消费性农村公共产品。
二、当前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存在的问题
1、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总量不足
目前,虽然国家财政农业支出金额逐年升高,但是农业支出占财政总支出比重却呈下降趋势。以生活设施、交通设施为例,中西部广大农村地区许多农民几乎享受不到供气、公共下水道、路灯等基
础设施,农村电话信号不稳定,联系不便,有线电视也没有普及,更为偏远的地区不通公路,成为农民致富的“瓶颈”;以义务教育为例,一是财政资金投入不足,乡村办学条件差,学校基础设施配备简陋,缺少必要的教学教具,更不提实验室、图书馆、微机室等设备,另外乡村教师工资水平低,人员流失严重[2];以医疗卫生为例,农村医疗卫生条件简陋,医疗设备缺乏,也没有严格的消毒措施。
2、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结构不合理
结构失衡主要表现在生产性公共物品供给不足,而非生产性公共产品供给膨胀[3]。政府热衷于投资见效快、易出政绩的短期公共项目,供给一些非生产性公共产品,例如农贸市场和文化广场等消费性公共设施建设,而农村生产性公共产品由于投资力度大,见效慢,政府供给意愿较低。农业基础设施、医疗卫生、农村教育、环境保护等发展滞后,由此使农业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受到影响。
3、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东西部差异大
我国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存在明显地区差异。如东部地区得益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经济发展速度快、市场发达、拥有较多经济效益好的乡镇企业、使得政府有能力在农村提供较多较好的公共产品。反之,中西部地区地势偏僻,经济不发达,资源条件差、交通不便、政府财力较弱,公共产品供给相对匮乏。特别是在中西部极不发达的贫困山区,完全谈不上公共产品的供给。
三、导致当前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存在问题的原因
1、单一主体供给模式造成农村公共产品总量供给不足
由公共财政理论基础可知,政府是公共物品供给的主体,政府财政对农村公共产品的支出大体分为支援农业生产支出、农村基本建设支出、农业科技三项费用和农村救济费四部分。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上述四项费用从总额上看一直在逐年增加,但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却一直在下降。国家财政资金向城市投资多而向农村投资少,县、乡镇政府又缺乏足够的财政资金去支持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而市场和非政府组织也没有参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使得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
2、供需信息不对称使得公共产品供给结构失衡
目前,乡村及社区居民的真实需求并不能左右公共产品的提供内容及方式,我国农村公共产品的提供模式依然延续的是自上而下的供给模式,因此公共产品的供给内容极有可能受到当地政府官员利益或政绩的影响。造成政府不愿投资那些具有长远战略意义但是见效缓慢的公共物品,而是热衷于投资提供看得见、摸得着、见效快的公共设施项目。
3、城乡二元结构是导致城乡公共产品供给差异的根源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把主要人力物力财力都集中于城市现代化建设,其目的是优先发展城市,然后以城市带动农村发展,因此,财政对农村的投入略显匮乏。目前城市化建设已然取得一定成效,但是城乡的差异却日渐增大,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突出表现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匮乏,基础设施薄弱,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导致城市与
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差距逐渐拉大。
四、解决措施
1、建立多元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模式
拓宽公共产品供给渠道,增加资金来源,改变政府单一的供给模式,吸引市场及非政府组织的积极参与,从而实现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多元化。最终实现以政府供给为主,市场供给、农民自愿供给有益补充的三者相结合的供给方式发展,既减轻政府财政压力和农民成本负担,同时又促进农业增长和农村社会的稳定。政府方面要搞活本区域经济建设,提升政府主导供给公共产品的能力;村民自愿提供方面要完善“一事一议”政策,“一事一议”项目要求村民充分发表自己的权利和需求意愿,在提供公共产品时出一份力,某种程度使得村民真正参与了村级事务的管理。另一方面,由于有村民集资、村集体集资以及政府财政支持,它也是实现多元主体供给模式的一种途径。
2、优化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结构和决策体制
首先,优化供给结构要把农村的医疗卫生、基础教育和基础设施摆在首位。一是继续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使其覆盖到每个村民,改善医疗卫生条件。二是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从根本上改变农民文盲及半文盲状态。三是加强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对农民进行农业技术指导教育,促进农业发展。其次是完善决策机制。一方面,由上级政府制定的公共产品供给内容并不一定反映农民的真实意愿和偏好,农村公共产品没有发挥最大效益,造成资源浪费,
农民的负担加重。另一方面,根据“经济人”条件假设,农民也具有逐利性,做出的选择并不一定是最合理的;而且受教育水平、传统观念、经济能力等因素的影响,他们在选择公共物品时并没有理性和科学的分析思考,对公共产品的需求也不具有长远战略性,公共产品也不能实现最合理的结构配置。综合以上两点,即建立先由民主表达需求意愿,然后提交政府集中决策的“自下而上”的决策机制,形成良性决策机制[4]。
3、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所谓城乡一体化发展,就是要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下,改变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分隔发展思路,建立起地位平等、开放互通、互补互促、共同进步的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新格局。建立与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城乡一体化的经济社会新体制。
取消农业税之后,乡镇政府的财政收入势必减少,为了基层组织的正常运转和农村公共事业的发展,完善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极为重要。通过改革和完善政府之间的转移支付制度,平衡各地区的财力差异,保证地方政府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地方政府为本社区提供基本公共物品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石洪斌.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2] 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2004中国财政发展报告-
中国农业、农村、农民政策研究.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