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期终作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3 期终课程作业2013-2014年第一学期
班级:广告122
姓名:王家文
学号:20120615069
成绩:
指导老师:成英玲
题目:荒诞派艺术在具体作品中的运用
摘要:荒诞派戏剧就是在存在主义,超现实主义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具体产生在20世纪50年代,最早出现在法国,是二战后西方戏剧界最具影响的流派之一。本文就是通过浅析《等待戈多》来探索荒诞派艺术在具体作品中的运用。
关键词:荒诞派艺术《等待戈多》异化特点
正文:第二次世界大战打破了整个世界的政治格局,摧毁了蓬勃发展的资本主
义经济,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矛盾重重,使得整整一代人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流于灭,给人们的心灵划上了难以愈合的伤痕。人们看不到光明,看不到出路,看到四周一片黑暗,前途渺茫,因而情绪低落,产生了悲观绝望思想。在这样的情况下,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在社会上泛滥,文坛上出现了形形色色的新的现代派文学流派。荒诞派主义戏剧就是在存在主义,超现实主义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具体产生在20世纪50年代,最早出现在法国,是二战后西方戏剧界最具影响的流派之一。1953年,当贝克特运用荒诞的怪异的手法打造出《等待戈多》的时候,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被译成了20多种文字。此后荒诞派作品层出不穷,在欧美各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而贝克特也成为荒诞派戏剧的创始人和最有力的代表。
《等待戈多》是贝克特创作的第一部舞台剧。1952年首先以法语出版,1953年在巴黎上演。《等待戈多》全剧共分两幕,讲的是一条乡间的小路上,流浪汉狄狄和戈戈在等待一个叫戈多的人的到来。可是戈多是谁?他们何时约见?连他们自己都不清楚,但他们仍然苦苦等待。《等待戈多》与传统大相径庭,他没有情节,没有人物之间的心理冲突,没有高潮,是一出典型的“反戏剧”,贝克特说过:“只有没有情节,没有动作的艺术才算得上是纯正的艺术”。他要开辟“过去艺术家从未勘探过的新天地”。《等待戈多》的内容充分体现了荒诞的含义。戈多总是不来,天天如此,可剧中的人仍然等待。剧中人物的表现,背景也时刻体现着荒诞的一面。这就表现出荒诞戏剧中所描述的世界是一个荒诞的存在,是现实的写照。现实生活中,人的生存是没有意义的,人遭到严重的异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冷漠的。人们互相说这话,却又胡言乱语,不知所云。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在不断恶化。在这样的世界里,认为行为举止变得荒谬,这就是荒诞派戏剧想要揭示的主题。在《等待戈多》中,贝克特首先以“动物化”的场景来表现人的异化现象。作品中只有五个人:两个流浪汉,奴隶主和奴隶,戈多的信使。两个流浪汉吃过垃圾堆里的骨头,在垃圾堆上过过夜,幸运儿表达思想时语无伦次,总是发出动物似的叫声,这些行为所蕴含的想象是无穷的,他表现出这样一种信息:人已经被异化为动物,人性与动物已经没有差别。在《等待戈多》中,人的异化还表现在精神方面。尤乃斯库说:“荒诞就是没有目的,缺乏意义,和宗教、哲学的。荒诞不经而毫无用处。”在基督教诞生之后,西方人一直生活在以上帝
为精神支柱的世界里。。上帝赋予西方人以生活的意义,使西方人生存有目标,死亡有归宿,物质需求得不到满足时还可以得到精神上的安慰。《等待戈多》中,两幕剧的场景和时间大致是一样的:空旷的舞台,无休止的等待。剧中的人物在干什么?在等待戈多。戈多是谁?他们等他干什么?剧情没有交代。有人认为戈多是上帝的代名词,也有人认为戈多是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但可以确定的是戈多是能够拯救西方人的天使,堕落的世界和人类需要天使的拯救。但戈多始终没来,这就暗示了西方人精神的异变,西方人丧失了自我意识,主观能动性和判断力,丧失了正常的思维能力,已经异化成了一些没有精神支柱的精神病人。贝克特、尤奈斯库们的戏剧继承和发展了表现主义,突出主观精神和手法荒诞的一面,又深受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他们不依靠高度清晰、逻辑严谨的说理来表达他们所意识到的人类处境的荒唐无稽。而荒诞派戏剧则放弃理性手段和推理思维,来表现他们所意识到的人类处境的毫无意义,他们凭本能和直觉而不凭自觉努力来解决矛盾。他们放弃了关于人类处境荒诞性的争论,而以具体的舞台形象直接表现存在的荒诞性。也没有明确的时间地点。比如《秃头歌女》中无数个工作、外貌均相同的勃比华特森;全剧开头结尾场面相同,只是人物由史密斯夫妇换成了马丁夫妇,剧中人物可以随便更换。这些表现剧作家们对现实状况的认识,人已经失去了自我和个性
在《等待戈多》中,我们可以看出,除异化外,荒诞派从本质上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荒诞性。“荒诞”是描述这派的关键词。荒诞不能简单的从字面意思理解为荒诞可笑。它的原意是指音乐概念中的不协调音,在哲学上指个人和生存环境的不协调,尤内斯库曾经在一篇讨论卡夫卡的文章中阐述过他对荒诞的理解:“荒诞是缺乏目的的,切断了他的宗教的,形而上的,超验的根基,人迷失了,他的一切行为都变得无意义,荒诞。荒诞,没有用处。”荒诞派的荒诞性具有表现在他荒诞主题——人生存的荒诞性,以及对荒诞主题的变现——反传统的表现手法,还有荒诞派作家对于荒诞的态度。
第二:反戏剧。荒诞派作品的反戏剧特征体现在对传统戏剧的情节,人物性格以及人物语言的反叛。传统戏剧注重情节的趣味性,丰富性以及情节的冲突,而荒诞派戏剧则几乎没有什么情节,英国戏剧家阿契尔曾说:“戏剧的一切技巧问题间接的都是为了,或者说都应当是有效的表现人物性格,因为在任何优秀的剧作中,戏剧结构除开是为了表现人物以外,没有其他的任何目的。”然而,在荒诞派的戏剧中,没有生动丰满的人物形象,人物大多以非具体的象征性形象出现,很少有行动及幽默的语言。在传统戏剧创作中,深刻的对话一向是戏剧家们真正追求的。然而,荒诞派戏剧作家则无视语言的作用。他们认为,在这个荒诞的世界上,人与人之间是不可能沟通的,那么语言也就失去了它的作用,所以荒诞派剧作家大量使用那些颠三倒四,毫无意义,莫名其妙的疯话和废话。正是这些对传统戏剧的反叛体现了荒诞派戏剧的最大意义,揭示了人物内心的世界,表明了生活的荒诞,人生的荒诞,也达到了荒诞派作家反社会反文化的目的。
到20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荒诞派戏剧在内容和形式上都缺乏进一步的创新,就开始逐步淡出戏剧舞台。到荒诞派作家采取的反传统表现手法使这个流派以其“反戏剧”,“反文化”,“先锋派”的面貌出现在世界文学之林,为之后的戏剧的发展也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这部剧在美国一所监狱演出时,囚犯潸然泪下,他们从各自的心态和愿望发出了一个反映,希望早日出监狱得到自由。可是最初却并不受英国观众的欢迎。也许这正是境遇的不同。城市中自由的人们没有那些面对绝望的人更能体味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