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必修四高中语文教案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走进语言现场 白发的期盼(节选)教案 苏教版必修4-苏教版高一必修4语文教案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走进语言现场 白发的期盼(节选)教案 苏教版必修4-苏教版高一必修4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831a60f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b7.png)
白发的期盼(节选)总体设计教材概述《白发的期盼》是一则新闻分析,曾获2000年亚广联信息节目奖。
亚广联的评语说,这个节目“主题好,内容丰富,体现了很高的制作水平”。
随着时代的变革,安土重迁的传统观念已无法束缚年轻一代奔走四方的脚步,几世同堂固守家园的家庭模式也难以继续维持;同时,中国已经步入老龄社会,“空巢”家庭也越来越多,现代社会的养老模式成为人们必须高度关注的社会现象。
那么,如何解决继承传统与变革生活方式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年轻人走天下成事业与老年人需求照顾关怀之间的矛盾?白发老人对忙碌的儿女们又有什么期盼呢?作者以特有的新闻敏感与理性视角,超越物质赡养的层面,提出了“精神赡养”这一现代理念,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
新闻分析由一则令人伤感的故事引入,用老人“一周说了两句话”的悲剧展现了老年人生活的孤独与寂寞,接下来几位老人又诉说着共同的感受:孤单,寂寞,无聊,苦闷且并不急需物质方面的资助。
“那么,老年人想要什么呢?”借人口专家的分析,提出了“精神赡养”的概念。
“精神赡养”包括两层意思:一是说,承担赡养责任的下一代应该充分关注并用很好的方式去满足老人的精神需求;另一层是说,是否尽到“精神赡养”的责任关键要看老人是否具有完好的精神状态。
接下来,作者围绕“精神赡养”这一主题,选择了老、中、青各种不同的对象,用人物谈话的声音来完成对事实的分析:养鸟以排解对孙子思念的老爷爷、苦苦等待越洋的“空巢”母亲,是缺失了“精神赡养”的老年人的典型代表。
记者与他们的对话,进一步展现了老年人对“精神赡养”急切的期盼和低到可怜的一点要求。
与老年人的对话中,人们已经可以明显感到下一代对老年人精神需求的漠视。
那么,又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状况?当记者的话筒递向那些直接承担“精神赡养”责任的中年人时,我们听到的是“忙”,是无奈,是认为“无所谓”而忽视。
真正的原因,是并没有充分认识满足老年人精神需求的重要性,没有意识到“精神赡养”的价值。
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全集1-苏教版
![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全集1-苏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1585a36e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c2.png)
必修四回眸教学案课题: 第三专题时间:年月6日篇目总汇:诗从肺腑出《蜀道难》《登高》《琵琶行(并序)》《锦瑟》词别是一家《虞美人》《蝶恋花》《雨霖铃》《声声慢》文以气为主《滕王阁序(并诗)》《秋声赋》教学目的: 、体验和感受唐宋诗文的艺术感染力量、对诗文的艺术表现手法、语言风格、艺术评价、情感内涵以及一些基本的欣赏方法有较为准确的理解和把握教学重难点:古诗文鉴赏方法教法:教师指要,学生巩固练习过程:必修四回眸教学案课题:第四专题时间:年月日篇目总汇在演讲厅《不自由,毋宁死》《奥林匹克精神》问答之间《作为偶像》《白发的期盼(节选)》交锋时刻《关于北京城墙的存废问题的讨论》《文学特长生能否特招》教学目的、通过复习,提高人际交往的文明态度和语言修养,在口语交际中树立自信,尊重他人,说话文明,仪态大方。
、能够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和交际目的,恰当地进行表达。
教学重点:语言表达观点鲜明,材料充分、生动,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无需寻找了,先生,我恳求您,千万不要自己欺骗自己了。
我们已经做了应该做的一切,来阻止这场既已来临的战争风暴。
我们请愿过了,我们抗议过了,我们哀求过了,我们也曾拜倒在英国国王的宝座下,恳求他出面于预,制裁国会和内阁中的残暴者。
可我们的请愿受到轻侮…………难道我们就这样仰面高卧,紧抱着那虚无缥缈的和平幻觉不放,直到敌人把我们的手脚都束缚起来的时候,才能获得有效的防御手段吗?先生们,如果我们能妥善利用自然之神赐予我们的有利条件,我们就不弱小。
如果我们万人民在自己的国土上,为神圣的自由事业而武装起来,那么任何敌人都是无法战胜我们的。
此外,先生们,我们并非孤军作战,主宰各民族命运的正义之神,会号召朋友们为我们而战。
先生们,战争的胜负不仅仅取决于力量的强弱,胜利永远属于那些机警的、主动的、勇敢的人们。
况且,我们已没有选择余地了。
即使我们那样没有骨气,想退出这场战争,也为时晚矣!我们已毫无退路,除非甘愿受屈辱和奴役!囚禁我们的锁链已经铸就,波士顿草原上已经响起镣铐的丁当响声。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走进语言现场不自由毋宁死教案苏教版必修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走进语言现场不自由毋宁死教案苏教版必修](https://img.taocdn.com/s3/m/2b0e0a1aa45177232f60a29d.png)
第四专题走进语言现场专题设计一、内容简析本专题名称为“走进语言现场”,下分为三个板块:“在演讲厅”“问答之间”“交锋时刻”。
另外,本专题还附录了一个有关演讲稿写作的专题作文教学内容。
这是一个题材都是有关语言运用的作品。
人之所以高出于其他动物,是因为他会说话,有思维,能制造和使用劳动工具。
人类自会说话始,就逐渐产生了语言。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在现代人们的交际中主要包括了演讲、采访、辩论三种语言常用的口语运用形式。
“在演讲厅”选择两篇经典的外国演讲稿——《不自由,毋宁死》《奥林匹克精神》。
本板块的活动形式为演讲。
如何体会演讲的说服力、感染力,是教学时应重点关注的问题。
《不自由,毋宁死》,要指导学生熟悉演说词的内容,想像亨利演讲时的情境,体会在事关国家存亡的重要时刻,亨利上台演讲的情感、情绪,准确把握基调,然后借助表情和手势,脱稿演讲最后两段。
努力在教学中创设机会,让尽可能多的学生登台演讲;努力营造庄重的氛围,使学生沉浸其中倾听感受。
《奥林匹克精神》侧重于培养“倾听”能力,担任朗读任务的学生要以热烈、赞颂的语气来读,语速不宜太快。
要求其余同学看“活动体验”第2题的表格,边倾听,边记录。
“问答之间”精选了两篇国内影视采访的采访词——《作为偶像》《白发的期盼(节选)》。
《作为偶像》是东方卫视记者方宏进于2004年1月9日采访航天员杨利伟的实录。
通过本文的教学要达到一个思想教育的目的。
录音节目《白发的期盼》,曾获得亚洲广播的最高奖——亚广联广播节目奖。
本文重在让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
在能力上要求学会倾听能力的培养,从而来提高我们整体的语文教学效率。
“交锋时刻”板块由《关于北京城墙的存废问题的讨论》《文学特长生能否特招》组成,“交锋时刻”的活动形式是辩论。
本板块提供的两个活动方案,揣摩《关于北京城墙的存废问题的讨论》,懂得辩论中观点明确、陈述明晰、谈吐文雅的重要性,指导自己的实践。
比较《文学特长生能否特招》中几位同学的发言,概括论辩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指导自己的实践。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第3专题 《琵琶行(并序)》教案1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第3专题 《琵琶行(并序)》教案1](https://img.taocdn.com/s3/m/f8a5c74502768e9951e738db.png)
《琵琶行(并序)》教案教学目标:1.白居易的诗歌创作及贡献。
2.理解《琵琶行》的内容和诗人深沉的感情。
3.了解和掌握描摹音乐的手法。
教学方式1.借助诵读和音乐,感受诗情。
2.借助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诵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人的深沉感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1.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唐宣宗李忱《吊白居易》2.《琵琶行》原作《琵琶引》。
白居易还有《长恨歌》。
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三者虽名称不同,实则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
明朝胡震亨《唐吉癸签》说,“歌”是曲的总称,“行”是“衍其事而歌之”,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辞。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二、作者介绍: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今陕西渭南人。
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与元稹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所作《新乐府》、《秦中吟》共六首,“唯歌生民病”、“句句必尽规”,与杜甫的“三吏”、“三别”同为著名的诗史。
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
现存诗近三千首。
《琵琶行》是他被贬为江州司马后的第二年秋天写的。
元和三年(808),白居易任“谏官”(即左拾遗);五年,调京兆府户曹参军;九年,接太子左赞善大夫;十年,宰相武元衡被刺死,白居易首先上疏,急请捕"贼"。
朝廷深恶其僭越言事,诬其"浮华行","甚伤名教",贬为江州司马。
三、简析诗前小序:1.注意几个字词:迁:调动官职,一般指升官;左迁,贬官。
明年:第二年。
今指今年下一年。
委身:托身。
嫁的意思。
命酒:叫(手下人)摆酒。
命,叫;酒,名词作动词。
因:于是;为:作,写。
命:命名,取名。
2.小序有何作用?①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②概述琵琶女身世;③点明写作动机;④定下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 《不自由,毋宁死》名师教案1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 《不自由,毋宁死》名师教案1](https://img.taocdn.com/s3/m/a41fda93cf84b9d528ea7ada.png)
情感与理智同行,技巧与演练齐驱——《不自由,毋宁死》教学设计(美)帕特里克·亨利设计指导思想《不自由,毋宁死》可以说是一篇改变了美国历史的经典声音重现。
作者是美国独立战争时期一个非常显赫的政治家、演说家帕特里克·亨利。
美国独立战争期间,为了保卫弗吉尼亚,亨利做出了不懈的努力,战争结束后,亨利对宪法的修正也做了很大的贡献。
这篇演说发表于弗吉尼亚州的第二届议会,当时北美殖民地正面临着历史性的选择,这篇演讲直接指出了武装争取革命的胜利的必要性,对美国独立战争的爆发产生过重要的积极的影响。
这篇演讲辞收录在苏教版必修四《走进语言现场》专题的第一板块“在演讲厅”。
既然是一篇经典的演讲辞,演讲辞是一根沟通演讲者和倾听者之间的情感纽带。
基于其文体特征,要把它与一般文章区别对待。
根据教材安排,这个版块的学习方式是活动体验,其目标是感受经典演讲的魅力,在交流表达的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并能总结、借鉴典范演讲的经验,在历练中提高演说才能。
为了充分体现板块的教学目标,在《不自由,毋宁死》这篇文章的实际教学中,我们既不能只是解读文本,也要顾及学生的演讲训练,要把理解文本与演讲训练结合起来。
所以在课前应安排学生认真预习文本内容,熟读文章,为学生课堂演讲训练做准备。
上课时,让学生了解时代背景,知人论世,把握演讲的内容和情感基调;通过分析文本,掌握演讲的方法和技巧,情真意切地感受作者的理性思考,提高学生的文本领悟能力;通过演讲训练,包括如何运用语调和语气、表情和手势等技巧指导,淋漓尽致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提高学生的演讲技能。
课堂尾声时,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希望达成教学目标并能学以致用,组织学生进行集体演讲文本的高潮部分,也将课堂活动效果推向高潮。
基于此,这篇文章的教学设计就围绕着“情感与理智同行,技巧与演练齐驱”同步展开,并进行课堂教学实践。
教学目标1.能够领悟演讲辞中作者所包含的理性思考和揣摩作者在演讲时的饱满感情。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永不消逝的歌声名师精编教案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永不消逝的歌声名师精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861015cf5335a8102d2208d.png)
2016-2017学年苏教版必修四永不消逝的歌声教案●教学目标1. 阅读广播稿文本,了解王洛宾的艺术人生,复述王洛宾的故事,理解王洛宾创作的一首首民歌与其艺术创作经历的关系。
2. 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了解这篇广播稿的构思特点与表达特点。
3. 课堂教学中播放节目录音让学生倾听,通过倾听来捕捉声音文本的信息,通过倾听来概括声音文本的内容,通过倾听来感受声音文本的独特表现力。
●教学资源1.资料辑录。
作品简介《永不消逝的歌声》选自《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获奖作品选》。
曾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黄金时段综合文艺节目《今晚八点半》中播出,由著名播音艺术家雅坤主播,这个节目也曾获首届中国播音作品奖一等奖。
主创人简介雅坤,原名佟雅坤,辽宁沈阳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著名播音员、节目主持人、播音指导、中国广播电视学会主持人节目研究委员会副会长。
雅坤老师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著名节目《今晚八点半》的第一任节目主持人,也是全国第一、二届“金话筒”奖金奖的得主。
代表作品有《东方神话——从哑女到神童》《祖国不会忘记》《边关军魂》《太阳之歌》《上下五千年》《永不消逝的歌声——纪念音乐家王洛宾》等。
她主播的节目,注意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使节目融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服务性于一炉,可听性强,受到听众的欢迎和喜爱。
演播的音乐专题节目《永不消逝的歌声——纪念音乐家王洛宾》,获得首届中国播音作品奖一等奖;主持的《今晚八点半》春节特别节目《春灯乐》,获第二届中国主持作品奖一等奖。
王洛宾简介王洛宾(1913—1996),汉族人,中国20世纪最负盛名的民族音乐家之一。
籍贯北京。
193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
他1938年在兰州改编了第一首新疆民歌《达坂城的姑娘》之后,便与西部民歌结下了不解之缘,并从此在大西北生活了近60年(其间曾先后两次入狱达18年之久),将传奇般的一生都献给了西部民歌的创作和传播事业。
他一生创作歌剧七部,搜集、整理、创作歌曲1000余首,出版歌曲集六册。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59943da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3f.png)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课文结构,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式。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学会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技巧,提高写作水平。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堂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如PPT、视频等,辅助教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课文的阅读理解与分析。
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的掌握。
课文写作技巧的学习与运用。
2.教学难点:对课文深层次含义的理解。
对课文写作技巧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离骚》1.导入新课简介作者屈原及其创作背景。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解释“离骚”的含义。
2.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初步理解内容。
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课堂讨论分析课文结构,概括各部分内容。
讨论课文中屈原对理想与现实、忠诚与背叛的思考。
4.课堂小结布置课后作业:熟读并背诵课文,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第二课时:《诗经·国风·周南·关雎》1.导入新课简介《诗经》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解释“关雎”的含义。
2.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初步理解内容。
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课堂讨论分析课文结构,概括各部分内容。
讨论课文中对爱情、婚姻的描写,体会古代婚恋观念。
4.课堂小结布置课后作业:熟读并背诵课文,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第三课时:《逍遥游》1.导入新课简介作者庄子及其创作背景。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解释“逍遥游”的含义。
2.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初步理解内容。
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课堂讨论分析课文结构,概括各部分内容。
讨论课文中对自由、逍遥的生活态度的探讨。
4.课堂小结布置课后作业:熟读并背诵课文,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第四课时:《醉翁亭记》1.导入新课简介作者欧阳修及其创作背景。
雷雨(节选)-苏教版必修四教案
![雷雨(节选)-苏教版必修四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3dcaf6b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fc.png)
雷雨(节选)-苏教版必修四教案一、教材分析本文档是基于苏教版高中必修四《文学与生活》教材中的雷雨节选所编写的教案。
该节选是从曹禺先生的经典话剧《雷雨》中选取的,其中包含了两段男女主人公雷雨和孔雀之间的对话。
二、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该节选,使学生能够了解曹禺先生的创作背景、风格和艺术特点;2.通过分析男女主人公的对话,使学生从多个角度深入理解人物性格、情感变化和心理活动,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3.在分析文本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辨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内容1. 了解曹禺先生和其作品《雷雨》1.首先,通过让学生观看介绍曹禺先生和其作品的视频,展示曹禺先生对于中国现代戏剧发展的极大贡献;2.然后,详细讲解《雷雨》所蕴含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和人物形象,让学生理解该剧是如何批判人性和社会制度的。
2. 分析男女主人公雷雨和孔雀的对话1.将文本给学生阅读一遍,然后再分小组讨论;2.引导学生分析对话中的语言表达方式、语言气氛和情感变化,帮助学生体会人物人性的复杂性和丰富性;3.通过与孙犁先生《荷花淀》的对比,让学生进一步探究文学作品不同风格的表现形式。
3. 培养语言表达、思辨和逻辑思维能力1.在学习中注重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每个学生分别从角色扮演、作文和口语表达三个方面展示所学的知识;2.培养学生的思辨和逻辑思维能力,通过让学生说出自己对于男女主人公的不同观点和推理过程,以及分析文本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本教案的重点是在于让学生从多个角度深入理解文本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变化,难点则在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五、教学方法本教案采用讲授、阅读、讨论、角色扮演、写作和口语表达等多种交互式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辨和逻辑思维能力。
六、教学评价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是否了解曹禺先生的作品《雷雨》和时代背景;2.学生是否能够深入分析男女主人公的对话、从文本中感知人物内心世界、情感变化,以及理解文学的种种表现形式;3.学生是否能够用清晰明了的语言对所学内容进行表达,并表现出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思辨能力。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四《写作指导 文学短评的写作》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示范课教案公开课教案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四《写作指导 文学短评的写作》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示范课教案公开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b407bf46137ee06eff91884.png)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四笔落惊风雨(文本研习)《写作指导文学短评的写作》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示范课教案公开课教
案
【省级名师教案】
1教学目标
1、能掌握文学短评的基本写法:作品内容分析、技法分析和价值评价;
2、能就浅显的新诗作品进行精短。
2学情分析
学生对新诗的理解能力较低,比较熟悉的是诗歌意象的部分,这可作为教学的突破口。
3重点难点
1、重点:目标一;
2、难点:目标二。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新设计
(一)导入:同学们平时会看文学么?多半不看。
为什么?太高大上,看不懂。
有些确实写得很难看懂,太多奇奇怪怪的术语,或者玄之又玄的议论,让人望而生畏。
但并非所有文学都是这样。
今天,我们就是要学习一种简易的新诗方法,让大家不只是能看懂,更能够自己写。
(二)写什么?
【示例】艾青《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四_《〈辛德勒名单〉节选》精品教案
![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四_《〈辛德勒名单〉节选》精品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bf9f11c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a2.png)
《〈辛德勒名单〉节选》精品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背景和电影文学的一般特点,把握全剧剧情。
2、分析电影中的人物形象,把握电影文学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3、结合教材内容和有关学习材料对人性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教学重点和难点:1、学生能结合教科书内容和有关学习材料对人性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并形成自己的独特感受和观点。
2、如何理解人性这个复杂抽象的概念。
3、理清辛德勒人物形象的复杂性和发展渐变性。
教学方法:主要采取文本研读和问题探讨相结合,以问题探讨为主的方式。
在文本研习中产生问题,在问题探讨中推进对文本的把握。
对专题内涵即人性的探讨不能离开文本,不能把专题的内涵从文本中抽象出来,架空讨论。
一、导入新课赏析宣传照,简介影片。
(插入三张图片,然后进行解说)《辛德勒名单》是斯蒂芬•斯皮尔伯格导演的一部影片。
导演故意采用黑白片和纪实手法拍摄,营造出与众不同的气氛。
全片最后用彩色拍摄真实生活中被救的犹太人子女在辛德勒墓前聚首,场面感人。
辛德勒的名单意味着生存,凝聚着人性之美,是影片的主要体现之物。
该片获1994年第66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最佳艺术指导、最佳摄影和最佳电影剪辑六项大奖。
二、整体感知1、电影文学剧本电影文学剧本,专供电影拍摄而创作的剧本,是电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称电影文学。
戏剧中人物对白繁多,侧重于听觉表现,“电影语言”诉诸画面和动作,侧重视觉表现,不以人物对话为主。
电影文学剧本的结构也有别于小说和戏剧,是以“镜头”为单位,用“蒙太奇”的手法连接成整体。
实际拍摄用的脚本大多由导演根据原剧本按拍摄要求改写,称为“分镜头剧本”。
强调:电影剧本语言是镜头语言,诉诸画面和动作,侧重视觉表现,人物对话不像戏剧里是第一要素。
当然,没有声音,再好的戏也出不来。
2、内容概要影片讲述了德国商人辛德勒良心发现,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展开拯救犹太人的计划,与德国军官斗智斗勇,对将军软硬兼施,劝诱服装厂老板加入他的行动的故事。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寡人之于国也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c3d22c0f90f76c660371a1e.png)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掌握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式的意义和用法。
2.学习巧用比喻说理释疑的方法,提高论辩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学习本文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对偶,增强文章气势的特点。
2.理解本文寓理于事的写作手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了解孟子“仁政”(“王道”观)的具体内容。
二、教学重点1.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式的意义和用法。
2.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方法。
三、教学难点1.对孟子“仁政”内容的理解。
2.领会孟子辩词的思想性、逻辑性。
四、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整体感知1.由《论语》导入新课。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我们经常“孔孟”并称,初中时,我们学习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都是劝说君王施仁政。
今天我们学习《寡人之于国也》,看看孟子是如何凭着他高超的论辩技巧,阐述仁政的具体内容的。
2.介绍《孟子》及孟子散文的特点(1)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
他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弟子,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亚圣”。
其政治主张与社会理想的根本核心是:“民本”、“仁政”。
他直接继承了孔子的师传,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把孔子侧重于个人道德的“仁”,推演为政治方面的仁政学说。
后世常以“孔孟”并称,孟子生于“天下方务于合纵连衡,以攻伐为贤”的战国年代,其主张不被诸侯采纳,于是“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表述他的见解和主张。
(2)《孟子》是一部全面反映孟子思想的语录体散文集,内容涉及政治活动、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孟子》散文在写作上很有特色: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带锋芒,富于鼓动性,有纵横家、雄辩家气概;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能吸引人们的注意,又加强了说服力。
3.范读课文(或播放朗诵录音)(1)要求学生认真听,纠正自己的读音及句读错误。
高中语文3.2 词是别一家(四篇教案) 苏教版必修4
![高中语文3.2 词是别一家(四篇教案) 苏教版必修4](https://img.taocdn.com/s3/m/02e61e2b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cf.png)
高中语文第三专题:笔落惊风雨第二板块:词别是一家苏教版必修四《虞美人》教案教学目标1、抓关键词语,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2、理解本文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艺术特色和跌宕起伏的笔法。
教学设想这首词语言比较直白,感情比较激越,让学生根据课下的注释理解课文的内容的基础上,抓住隔句相承和三度对比的手法,在理清本文思路的基础上背诵本文。
本文的艺术表现手法主要是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和起伏跌宕的手法,我们要重点赏析。
本文通篇采用问答,以问起,以答结,以高亢快速的调子,刻绘了词人悲愤相续的心理活动。
我们要调动我们的情感积累去仔细领会。
教学时数1/2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课文学生听徐小凤的《虞美人》歌曲,以此引入。
二、关于李煜李煜{937—978},字重光,史称南唐后主。
他工书,善画,洞晓音律,具有多方面的文艺才能。
宋太祖开宝八年,宋兵攻克金陵,李煜肉袒出降,被送到汴京,被囚禁在一座小楼里,被封为违命侯。
过了二年多囚犯般的屈辱生活,相传后主于七月七日他的生日那天在寓所命歌伎唱《虞美人》词,声闻于外,宋太祖闻之大怒,命秦王赵廷美赐牵机药将他毒死。
可以说此词是他的绝命词。
前人吊李后主诗云:“作个才子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
”的确,作为一个“好声色,不恤国事”的亡国之君没什么好说的,可是作为一代词人,他给后代留下了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血泪文字,千古传诵。
这首《虞美人》就是其中最为人们所熟知的一篇。
三、理清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隔句相承,三度对比的特点,进行诵读。
“何时了”“又东风”“应犹在”是一脉相承,专说宇宙永恒不变;“往事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颜改”也是一脉相承,专说人生之短暂无常。
头二句以春花秋月之无休无尽和人世间多少“往事”之短暂无常对比;“小楼昨夜又东风”的永恒和“故国不堪回首”的变化无常相对比;“雕栏玉砌应犹在”和“朱颜改相对比。
问答对何时了又东风应犹在(永恒有常)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颜改(短暂难测)几多愁江水不言之言(永恒和短暂达到统一)四、具体研习重要的文句1、提问:“春花秋月”本是美好的事物,词人为什么希望它结束呢?明确:它的确是美好的事物,然而随着词人身份地位的改变,这些美好的事物也将在词人的心里改变颜色。
苏教版高二语文下册必修四《秋声赋》教学设计大全
![苏教版高二语文下册必修四《秋声赋》教学设计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d9c2ef300740be1e650e9af3.png)
苏教版高二语文下册必修四《秋声赋》教学设计大全《秋声赋》教学设计教材简说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的散文名作《秋声赋》,其文题的中心词汇也是关键词汇更是主要描写对象是“秋声”。
围绕“秋声”,作者进行了细致的描摹与极力的渲染,写了作者眼中的有声之秋与他心目中的无声之秋,表达了自己的一种人生态度,可谓秋怀满纸,秋思遥深。
教学中,我们如能始终抓住“秋声”这一关键词语,引导学生品读、研习文本如何从写秋声之状到想秋声之源,从摹秋声之形到议秋声之义,从说秋声之性再到抒秋声之情,就可以收到以点带面、以一总万、纲举目张的效果,从而达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此赋写于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年),时作者五十三岁。
作者晚年虽仕途已入顺境,身居高位,但长期的政治斗争也使他看到了世事的复杂,逐渐淡于名利。
他回首往事,屡次遭贬内心隐痛难消,面对朝廷内外的污浊、黑暗,眼见国家日益衰弱,改革又无望,不免产生郁闷心情。
对政治和社会时局心情郁结,对人生短暂、大化无情感伤于怀,让作者此时处于不知如何作为的苦闷时期。
所以他对秋天的季节感受特别敏感,《秋声赋》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
下面一起来欣赏各位语文老师亲自编制的《秋声赋》精彩教学设计吧《秋声赋》教学设计文章大全列表《秋声赋》教案1《秋声赋》译文《秋声赋》学案秋声赋《秋声赋》教案6《秋声赋》教案5《秋声赋》同步练习《秋声赋》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秋声赋》教案7《滕王阁序》《秋声赋》教案和练习《秋声赋》教案8《秋声赋》说课稿《秋声赋》教案2《秋声赋》教学参考《秋声赋》教案4《秋声赋》一体化教学案学生版《秋声赋》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2010)《秋声赋》教学设计《秋声赋》课堂教学实录《滕王阁序》《秋声赋》教案和练习。
江苏省高淳高级中学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_第四专题《不自由,毋宁死》
![江苏省高淳高级中学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_第四专题《不自由,毋宁死》](https://img.taocdn.com/s3/m/e9de20f04afe04a1b071deaa.png)
《不自由,毋宁死》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该文本出自必修四“走进语言现场”模块“在演讲厅”专题。
这是一篇演讲稿,其特殊的文体特点决定了教学这篇文本的基本方式,应该由传统的文本解读式转变为学生的活动体验式,主要应该围绕如何让学生“开口说”、如何“说”好等教学重心,使学生增强演讲的意识,熟悉甚至熟练演讲的技巧,并提高一定的演讲水平。
【学习目标】1、结合帕特里克•亨利演讲的背景及演讲词,体会演讲者的情感和情绪;2、以文本中的经典片段为演讲材料,练习演讲,提高口语表达能力;3、引导学生总结增强演讲说服力、感染力的方法,并加以适当运用。
【学习重、难点】1、重点:体会演讲的说服力、感染力,并付诸于自己的口语实践。
2、难点:结合当堂总结的方法,试写一个演讲词的片段。
【学习方法】活动体验【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步骤】【预习作业】结合文本,借助想象,替“反对派”先生们拟一篇演讲词。
一、感读题目1、要求:自由读读题目,并从内容和形式上对此进行简短点评。
2、点评:句式简短,铿锵有力;将自由与死相提并论,突出了自由的重要性,情绪激愤、语气坚定,具有强烈的号召力。
二、感知演讲内容过渡问题:帕特里克•亨利为何会发出如此激愤之言?1、要求:浏览文本,划出相关语句,组织语言2、明确:很多代表先生在“国家存亡”、“关系到享受自由还是蒙受奴役”的大问题面前,却仍“沉湎于希望”、“不愿正视痛苦现实”,而且借口认为“力量太单薄”,不能与强大凶猛的敌人抗衡,一直采取逃避和畏惧的态度。
3、引入背景在民主体制下,民主投票对很多重大事情的决策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票数的多寡,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又往往取决于演讲厅上的激情演讲和激烈辩论。
对于是否应该发动美国独立战争这个重大问题,北美殖民政府专门召开了弗吉尼亚州议会,在这个议会上,保守派占有明显的优势,在此情况下,主张不惜以鲜血和生命的代价换取独立权利的“激进派”人物之一的帕特里克•亨利,义无反顾,登台发表了这篇著名的演讲《不自由,毋宁死》。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不自由毋宁死教案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不自由毋宁死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a8fcd2152d380eb63946d1c.png)
不自由,毋宁死从容说课北美洲的原始居民是印第安人。
从1607到1733年,英国在北美洲大西洋沿岸陆续建立了13个殖民地,采取剥削、压制的政策。
殖民地中的一些温和派和保守分子屈服于英国政府的压力,极力主张妥协和解。
帕特里克·亨利属于激进派人物,主张不惜以鲜血和生命为代价换取独立。
这篇著名的讲演就是1775年3月23日,在弗吉尼亚州议会上,帕特里克·亨利眼看着妥协势力占了优势,他义无反顾,登台发表的。
亨利的演讲极大地鼓舞了人们为争取独立而进行战斗的激情,他的演讲结束后,会场群情激愤,“拿起武器!拿起武器!”的呼喊声响彻议会大厅。
这篇演说词被后人作为不朽的名篇,特别是结尾的警句“不自由,毋宁死”一直为人们所传诵。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学会演讲,做到观点鲜明,材料充分、生动,有说服力和感染力,有个性和风度。
教学难点学生要能够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和交际目的,恰当地进行表达。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仪。
课时安排1课时。
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培养学生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和交际目的,恰当地进行表达。
能借助语调和语气、表情和手势,增强口语交际的效果;2.学生学会演讲,做到观点鲜明,材料充分、生动,有说服力和感染力,有个性和风度。
过程与方法1.学习恰当而敏捷地应对和辩驳;2.掌握演讲的特点、方法、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学生人际交往的文明态度和语言修养,在口语交际中树立自信,尊重他人,说话文明,仪态大方。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我国春秋战国时代,辩士蜂起,许多人靠口舌言谈平步青云。
君主崇尚口才,天下学者俊士更是趋之若鹜。
以在秦国推行连橫策略而著称的纵横家张仪,更是精通此道。
他初到楚国当说客时,一天,碰巧相国家丟失了玉璧,主人咬定他是窃贼,将其严刑拷打后逐出家门。
回家后,妻子叹着气说:“你若不读书游说的话,怎么会遭到这样的奇耻大辱呢?”谁知张仪并不垂头丧气,却答非所问道:“你看看我的舌头还在吗?”妻子回话:“舌头还在。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第4专题 《不自由,毋宁死》精品教案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第4专题 《不自由,毋宁死》精品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22cfda46bec0975f465e2a5.png)
《不自由,毋宁死》精品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演讲稿的特点,学习演讲的技巧。
2.理清课文的思路,理解文章的内容。
【整体感知】一、基础梳理1.预习检测2.作者简介帕特里克·亨利(1736—1799),美国独立战争时期重要的政治家、演说家,美国《人权法案》的主要执笔者。
历任弗吉尼亚州通讯委员会委员、民团司令、该州州长。
晚年因与华盛顿总统政见不合,拒绝在新政府中供职。
1799年在演讲中呼吁民族团结,同年去世。
作品有《不自由,毋宁死》等作品。
二、写作背景北美洲的原始居民为印第安人。
从1607到1733年,英国在北美洲大西洋沿岸陆续建立了13个殖民地,采取剥削、压制的政策。
18世纪中叶,北美殖民地人民同英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人民要求独立的呼声越来越高。
英殖民者采用各种手段,软硬兼施,企图维护其宗主国的地位。
1774年,英国颁布了诸如关闭波士顿港、增派英国驻军、取消马萨诸塞的自治权、确立英国对殖民地的司法权等法令,从政治上、军事上加紧对殖民地的控制与镇压。
殖民地中的一些温和派和保守分子屈服于英国政府的压力,极力主张妥协和解。
帕特里克·亨利与之相反,属于激进派人物,主张不惜以鲜血和生命为代价换取独立。
三、文体知识——演讲稿演讲稿也叫演说词,它是在较为隆重的仪式上或某些公众场所发表的讲话稿。
它的结构由标题、称呼和正文三部分构成。
其特点有:(1)针对性。
演讲稿的内容是听众最关心、最感兴趣、最想了解的,具有现实的针对性。
(2)鼓动性。
演讲的目的是感动听众,说服听众,以情感人,激发共鸣,争取最佳宣传和说服效果。
(3)有声性。
演讲稿要能将无声文字通过演讲者声情并茂的演讲变为有声语言。
要好说、好听、好懂、好记,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悦耳动听,通俗易懂,幽默风趣。
【研读课文】1.快速浏览课文,简要归纳每一小节大意。
【提示】①阐述“我”为什么要发表演讲:并非对各位不敬,在论及事关国家存亡的重大问题时,不能缄口沉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必修四高中语文教案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名言表达了强烈的生命意识,愿每个人都珍视生命、热爱生命。
今天,我们将借助蒙田的《热爱生命》来领悟生命的意义,认识生命的本真。
一起看看苏教版必修四高中语文教案!欢迎查阅!苏教版必修四高中语文教案1【教学目标】1.认识生命的本质、生命的意义,培养正确的人生观。
2.领悟品味哲理性语言。
【教学重点】认识生命的本质、生命的意义。
【教学难点】领悟品味哲理性语言。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1.导语:同学们,从呱呱坠地起,你们已走过十多个年头,在这十多年的人生旅程中,你对生命都有过怎样的认识呢?多媒体展示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名言表达了强烈的生命意识,愿每个人都珍视生命、热爱生命。
今天,我们将借助蒙田的《热爱生命》来领悟生命的意义,认识生命的本真。
2.品味下列语句,说出你的理解。
A.“我们的生命受到大自然的厚赐,它是优越无比的。
”(生命是经过数十亿年的时光演化而来的。
是自然的哺育,也是自然的杰作。
无可比拟。
)B.“生之本质在于死。
”(有生就有死,没有死也就没有生。
死亡是生命的另一种形式)。
C.“只有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恼。
”(因为好好享受过生活,对死亡就不感到遗憾。
)D.“生活乐趣的大小是随着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定的。
”(关心生活,才能感受到生活的乐趣,更好地享受生活。
)E.“剩下的生命愈是短暂,我愈要使之过得丰盈充实。
”(用“丰盈充实”的生活使生命相对延长。
)3.延伸*内涵:问:由你能够领悟到生命的本真吗?蒙田在《热爱生命》中说:人们总是喜欢把生命的时间用“度日”来概括,其实,坏日子,要飞快地去“度”,好日子,要停下来细细品尝。
只有不懂生活的人,才会以为生命的利用不外乎在于将它打发、消磨掉,仿佛这是一件苦事、贱事似的。
而我却觉得它值得称颂,富于乐趣。
如果我们觉得生命不堪重压或是白白虚度此生,那只能怪我们自己。
因此,只有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的苦恼。
感受生活,体验生活,我才能比别人多享受到一倍的生活,因为生活乐趣的大小是随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定的。
我想抓紧时间去留住稍纵即逝的日子,剩下的生命越是短暂,越要使之过得丰盈饱满。
其实,生命的时间对于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而每一个人如何对这有限的时间加以精确利用,使自己的生命过得充实,却是一门高深的学问。
从中国文化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人尽管是在人生的痛苦和悲悯中,仍然能够发掘诗意的本质和快乐的天性。
孔子一生辗转于各诸侯国之间,理想不得实现,曾经因为长得像阳货而被围困于陈蔡,断粮七月。
但当他与几名__共坐,听他们述说各自的志向时,并没有赞同想为官为相的子路、冉有等人。
唯有曾点说道:“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咏而归!”这种悠然自得的生活向往使孔子不由喟然叹道:“吾与点也!”(我赞同曾点的看法)。
孔子的“仁”的学说中,博施济众的社会关怀占有重要的地位。
但是,在这一的带有审美境界的对话中,孔子却给予注重个人精神生活的曾点以很高的评价。
可见,在孔子整个理想人格或理想境界中,精神生活的自在、自得、适意、畅达的境界是他所孜孜以求的。
因此,咏而归的想象,成了人的内在气象和胸襟气度的表现。
这种审美意义上的“曾点气象”,事实上已经超越了社会关怀、文化忧患和道德本位等方面,达到了胸心悠然,而与天地万物上下同流,进入一种极高的超然自得的人生境界。
这种具有自己独立心性见解和自由人生态度的生存方式,远远超出了常人的境界,也被人称为“高人境界”。
现实人生不会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欢乐安逸时不要沉湎享受,逆境艰难时不要垂头丧气,要以从容的心境勇敢地面时现实人生,从春天的一丛小草一只蝴蝶中,从秋日水中流动的月影里,发现美之所在,找到快乐的源泉。
音乐家莫扎特的佚事宛如童话,他与妻子婚后在贫苦的生活中相互慰藉,感情十分融洽。
一个寒冷的清晨,一位友人去拜访他们,看到莫扎特夫妇正在携手跳舞,因为他们无钱买炭御寒,就以跳舞来暖和身体,在对方明亮而乐观的眼睛中,他们一定看到了快乐。
只有心灵快乐的人,才会享受生命的快乐,只有生命的快乐,才能让我们感觉到心灵的健全。
人生有很多苦恼,有很多打不开的名缰利锁。
人为追求名利而四处奔波,弄得心力交瘁,心神不定,所以很难体会到生活的乐趣,体会到生命的从容不迫。
在对名利的追逐中,将人生全部事情都手段化,使得自己成为在生命路途中四处奔走而不知所终的困兽,丧失了生活中闲庭信步的从容。
《世说新语》中有这样一个故事:“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仿惶,咏左思《招隐》诗。
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刻,即便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
造门不前而返。
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来,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这种寄兴趣于生活过程本身价值而不拘泥于目的行径,体现了晋人那种任性自然、超迈玄远的生活态度。
而这正是当代人所缺乏的境界。
4.结束语:当代社会节奏越来越快,人们在固定的生活轨道中疲于奔命。
从小当学生时忙于考试,快于找工作,成家后忙于生计,生子后又为下一代操劳。
在无尽的繁忙中,人的灵性被湮灭,快乐被剥夺,只剩下忙碌与疲惫。
那皎洁的月亮,在古人眼中蕴含了情、蕴含了思、蕴含了憧憬,但在当代人眼中,却只是一个布满了环形山的卫星。
世界并不是完满的,连美神维纳斯都是断臂的,但那种残缺的美让人如痴如醉。
如果我们对生命能够多一些认识,对生命的快乐有一种切身的体会,就会更远离功名利禄,更远离凡俗,更去掉躁动不安的心理,而是在生命的从容中感受到生命的真正意义。
即陶渊明那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境界。
要达到这种高妙超然的乐和境界,需要人们一生去追求。
愿我们每个个人都能珍惜生命,热爱生命,在生命的每一天都能焕发“丰盈饱满”的气象苏教版必修四高中语文教案2教学目标:1、了解班固和《汉书》的相关知识。
2、朗读断句,讲述课文故事梗概。
3、积累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翻译文句。
4、学习苏武的英雄气概,增强民族自豪感。
学法指导:1、朗读课文,培养文言文阅读的语感。
2、概括整理:作者作品,内容要点,知识归类。
3、合作学习,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准确翻译文句。
4、思考探讨塑造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积累和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学习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课堂:代的“苏武牧羊”故事广为传颂,千百年来,苏武已成为一名伟大的爱国英雄定格在人们心中,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历尽艰辛,“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表现出崇高而又令人震撼的民族气节,有民歌《苏武牧羊》唱道: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
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
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
夜在塞上时闻笳声入耳痛心酸。
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
白发娘,盼儿归,红妆守空帷。
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任海枯石烂,大节定不亏。
终教匈奴惊心碎胆共服汉德威。
下面,我们走进苏武,认识苏武,敬仰苏武。
板书《苏武传》。
二、快速阅读人教版配发资料《第二课堂》(第99页)和课文注释①,介绍作者、作品和背景。
学生介绍,然后明确。
1.作者简介:班固(32—92),我国东汉史学家、文学家。
幼年即聪慧好学,16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
性情谦和,深受当时儒者敬重。
后来继承父志,在父未完成的《史记后传》基础上撰写《汉书》。
因被人诬告私改国史而被捕人狱。
幸其弟班超上书解释,汉明帝读了班固的书稿大为赞赏,召为兰台令史,后迁校书郎。
班固“潜精积思二十余年”,终完成《汉书》写作。
2.简介《汉书》:《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29年的史实。
《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纪、七十传、八表、十志,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
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马续续写的。
《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
3、苏武出使背景:秦末汉初,北方匈奴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断扩大控制地区。
文帝、景帝时代,汉王朝采取和亲政策来加强民族联系。
武帝时,汉国力逐渐增强,多次与匈奴作战,取得了几次胜利后,转而重视结盟,指望通过恩威兼施之策来解除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恰好匈奴单于有意示好,汉朝也想趁机和解,于是派苏武出使与匈奴修好。
三、朗读课文,熟悉内容。
鉴于学生的文言文朗读能力较弱,课堂自读或教读非常必要。
朗读中重点注意把握:1、校正字音①稍迁至栘中厩(jiù)监;②数(shuò)通使相窥(kuī)观;③以状语(yù)武;④既至匈奴,置币遗(wèi)单于;⑤后随浞野侯没(mò)胡中;⑥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yānzhī)归汉;⑦置煴(yūn)火,覆武其上(注:课本注音“yún”有误。
煴,有二音,读yūn意为“微火”,读yùn意同“熨”);⑧拥众数万,马畜(chù)弥山;⑨故使陵来说(shuì)足下;⑩何以汝为(wéi)见;⑾子卿尚复谁为(wèi)乎。
2、注意断句: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于)匈奴中。
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幸蒙/其赏赐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自抱持/武使(汝)/决人死生(卫)律知/武终不可胁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掘野鼠/去(jǔ)草实/而食之武与李陵/俱为侍中大臣亡(wú)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四、通过朗读课文,看看谁能够概括地讲述课文的故事来。
五、理清课文的基本思路。
1.学生标出课文结构层次,指出划分层次的依据。
2.同桌间讨论,概括层次意。
[板书]↗㈠(1-2)苏武身世,出使背景苏︳1、(3-4)扣留自杀——义不受辱武︳㈡备受艰辛2、(5)恐吓——威武不屈利诱——富贵不淫传︳坚守气节3、(6)逼迫——贫贱不移︳4、(7-8)劝降——私情不动↘㈢(9-10)匈汉和亲,苏武得返作者采用写人物传记经常运用的纵式结构来组织*,以顺叙为主,还运用插叙,依时间的先后进行叙述,脉络清晰,故事完整。
六、课后同桌间可以分角色朗读课文,以便把握人物形象。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同桌二人,借助字词典、课文__释、《第二课堂(导读)》,解决文言字词句。
两人边读边注释边翻译,互相纠正,弄不清的地方问老师。
重点提示:1、通假字①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畔:通“叛”,背叛)②与旃毛并咽之(旃:通“毡”,毛织品)③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弆(jǔ)”,收藏)④空自苦亡人之地(亡:通“无”,没有)⑤法令亡常(亡:通“无”,没有)⑥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亡:通“无”,没有)⑦武父子亡功德(亡:通“无”,没有)⑧信义安所见乎(见:通“现”,显现)⑨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霑,通“沾”;衿,通“襟”,衣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