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第六章 用药禁忌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课程教学大纲
《中药学》课程教学大纲(供中医专业五年制使用)课程名称:中药学学时:108(90/18)学分:6一、课程的性质与目的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的学科。
本课程授课对象为中医学专业五年制学生。
本课程是中医药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常用中药的性能、功效、应用等理论知识及技能,为学习方剂学及中医药各专业课奠定基础。
学习本课程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要求如下:(1)掌握“中药”、“本草”、“中药学”的含义,性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炮制目的、配伍关系、用药禁忌等中药学基本理论知识。
熟悉本学科的发展概况、主要的炮制方法、用量、用法。
了解中药的起源、产地、采集及其它炮制方法。
(2)掌握133种常用中药的分类、药性特点、功效、主治、配伍(指基本配伍规律和特殊意义者)及某些特殊方法;了解其来源(指同一药味因品种来源不同而效用有异者);某些特殊的炮制意义、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
熟悉93种常用药物的分类、功效和主要应用、某些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
了解97种常用药物的功效、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事项。
余药仅作参考,学生以课外自学为主。
附药视具体情况由任课教师作具体要求。
(3)具备识别常用中药饮片的一般知识。
二、教学的内容与要求总论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2学时)掌握中药学的概念;了解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概况,其中重点了解各个时期学术发展特点及主要本草著作。
重点:历代本草代表作的书名、作者、成书年代、载药数目、分类、主要内容及学术价值。
第二章中药的产地与采集(1学时)了解中药的产地与药效的关系,以及在保证药效的前提下如何发展道地药材生产以适应临床用药的需要;了解植物药采集季节与药效的关系,以及不同药用部位的一般采收原则。
重点:形成道地药材的原因,如何正确理解道地药材的涵义。
第三章中药的炮制(1学时)掌握中药炮制的目的;熟悉常用或特殊的炮制方法;了解其余的炮制方法。
重点:中药炮制的目的,现代常用炮制法分类。
中药学基础知识-PPT
• “相畏” : 即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 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如生半夏和生南星的 毒性能被生姜减轻或消除,所以说生半夏和生南 星畏生姜。这是利用配伍抑制或消除药物毒副作 用的典型实例。
• “相杀” :即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 的毒性或副作用。由此可知,相畏与相杀实际上 是同一配伍关系的两种提法,是药物间相互对待 而言的。如上所述,生姜能减轻或消除生半夏和 南星的毒性或副作用,所以说生姜杀生半夏和生 南星的毒。
中药学 知识
第一章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中药,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 认识和应用的药物,也是人们对 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中药的认 识和使用是以中医学理论为基础, 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
梅花鹿
蝉蜕
代赭石
第二章 中药的产地和采集
中药的来源主要是天然的植物、动物 和矿物,而天然药材的分布、采集和生产,
毒性
• 西汉以前的“毒药”,是一切药物的总称, 即总括药饵之词。东汉以后主要指对机 体有损害性的有毒之药。
• 药物毒性的产生,主要与其毒性的大小 和剂量有关。此外,还与贮存、加工、 炮制、配伍、剂型、给药途径和使用时 间的长短有关。
正确对待无毒的药物
• 无毒药物安全度较大,但并非绝对不 会引起中毒反应。如若剂量过大,服 用过久等,仍有产生中毒反应的可能。
苍术药材
人参原植物
人参药材 (东北人参)
人参 饮片
五味子
(北五味子)
砂仁原植物
砂仁药材
(广东砂仁)
云南三七原植物
三七药材
地黄药材
(河南地黄)
• 药物的入药部分与采集季节的关系
• 1、根、根茎、块茎和鳞茎。(阴历二、八月) • 2、树皮和根皮类。(通常在清明至夏至间,
中药学习题
中药学习题总论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给A、B、C、D、E五个选项,其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我国现存最早的本草专著是:A.《开宝本草》B.《神农本草经》C.《嘉祐本草》D.《新修本草》E.《本草拾遗》2. 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本草著作是:A.《本草拾遗》B.《本草纲目》C.《神农本草经》D.《新修本草》E.《本草经集注》3. 我国最早的中药炮制专著是:A. 《神农本草经》B.《本草拾遗》C.《炮炙大法》D. 《雷公炮炙论》E.《新修本草》4. 我国第一部药典性著作是:A.《本草纲目》B.《证类本草》C.《新修本草》D.《本草经集注》E.《神农本草经》1. 我国现存最早的本草专著是《》,载药种。
2. 集我国16世纪以前药学大成的本草著作是《》。
3. 宋代的本草代表著作是《》。
BEDC二、填空题1.神农本草经,2.本草纲目。
3.证类本草。
第三章中药的炮制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A、B、C、D、E五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巴豆制霜的目的是:A.消除毒性B.增强药效C.改变药性D.便于贮藏E.纯净药材2. 醋炙香附的目的是:A.增强疗效B.减低毒性C.改变药性D.便于服用E.有利贮藏3. 生首乌制熟的目的是:A.减低毒性B.改变药性C.增强疗效D.便于服用E.有利贮藏1. 炮制方法大致可分为、、、、五类。
答案:修治,水制,火制,水火共制,其他制法。
2. 炮制是指药物在前或制成各种前,根据医疗、调剂、制剂的需要,而进行的必要的加工处理过程。
AAB二、填空题1.答案:修治,水制,火制,水火共制,其他制法。
2.答案:应用,剂型。
第四章药性理论第一节四气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A、B、C、D、E五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四气的确定是( )A.从人体的感官感觉出来的B.从疾病的性质中总结出来的C.从药物作用于人体所发生的反应和所获得的不同疗效中概括出来的D.从季节的不同变化总结出来的E.以上都不是2. 寒凉药的作用是( )A.暖肝散结B.温里散寒C.清热解毒D.补火助阳E.回阳救逆3. 温热药的功效是:A.清热解毒B.凉血解毒C.温里散寒D.滋阴除蒸E.凉肝息风二、填空题四气是指药物所具有的、、、四种不同的药性,又称。
中药学复习资料
中药学1。
掌握中药、本草、中药学的概念; 2.熟悉历代主要本草著作等内容; 3.了解中药的起源。
中药:在中医中药在中医中药基础理论指导下,用以防病治病的一部分天然药及其加工品.草药:此词始见于宋代。
习惯上称在药书上没有记载的而为民间草药医所掌握使用的植物药.本草:中药的统称或原始称号,始见于《汉书·平帝纪》。
中药学:专门研究中药的基础理论和中药的来源、采集、炮制、性能、功效及应用方法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西药:又称化学药,是通过化学合成的方法而制成的药物. 天然药: 在天然环境下而形成的,用以防病治病的药物。
草药:此词始见于宋代。
习惯上称在药书上没有记载的而为民间草药医所掌握使用的植物药。
本草:中药的统称或原始称号,始见于《汉书·平帝纪》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一、中药学略具规模,至迟在秦汉之际,这可从《山海经》、《周礼》、《五十二病方》等书所记载的大量动、植、矿物和药物名称的丰富知识中推断出来。
二、成书于东汉末期的《神农本草经》是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此书简称《本经》.全书共3卷.载药365种,按有毒与无毒,养身延年与祛邪治病分为上品120种,中品120种,下品125种。
分类比《山海经》多人、米谷、菜、虫四类。
进一步充实了中药四气五味,有毒无毒、配伍法度、服药方法等药学基本理论。
载有丸、散、膏、酒等多种剂型。
始创药物功效分类方法(三品分类).系统地总结了汉以前的药学成就。
其缺点是略而不详。
三、《本草经集注》是对《本经》的补充和发挥南朝梁人陶弘景所著,载药730种。
本书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将药物分为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实和有名未用七类.对药物的产地、采集与疗效的关系以及药物的性味、形态、鉴别、炮制方面的论述颇多补充和发挥。
如把药性分为大寒、寒、微寒、平、温、微温、大温、大热8种。
并创立了便于临床应用的诸病通用药物的分类法。
如治风通用药,治黄疸通用药等等。
此种分类法一直沿用了一千几百年,后世中药的分类方法基本上都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中药学教学课件-PPT
药物。但其中以植物药居多,使用也最为普遍,故历代
将中药称为“本草”。
❖ (2)本草学:
❖
记载中药得典籍中药学称为本草学。
❖ (3)中草药:
❖
实则就是指中药与草药得混称。
❖ 草药、中草药与中药、本草没有质得区别,为避免混 淆,应统一于中药一词得概念中。
❖ (4)民族药:
❖ 就是指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所习用得药 物,其药源与中药基本相同,如藏药、蒙药、 维药、傣药、苗药、彝药等。
❖ 【目得与要求】 ❖ 1、了解中药得起源与中药学得发展。 ❖ 2、熟悉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得主药本草著
作(书名、作者、学术价值)。 ❖ 【教学时间】 ❖ 2学时。
一、中药得起源――原始社会
(远古~公元前21世纪)
❖ 中药起源很早,可以追溯至原始社会。从古 书记载与传说来看,可以说明中药起源于原 始社会人类得生产活动、生活实践与早期 得医疗实践。
(二)秦汉时期――本草学得形成时期 (公元前221—公元220年)
❖ 代表作:《神农本草经》
❖
--我国现存最早得药学专著。
❖ 汉初年
❖
(公元前1世纪—公元1世纪) 。
❖ 载药数目:365种。
❖ 其中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 46种,按药物功效得不同分上、中、下三品,即 “三品分类法”。
❖ 因此可以说,中药得起源就是我国劳动人民长 期生活实践与医疗实践得结果,故有“药食同 源”之说。
二、中药学得发展
❖ (一)夏商周时期――本草学得萌芽时期 ❖ (二)秦汉时期――本草学得形成时期 ❖ (三)两晋南北朝时期 ❖ (四)隋唐时期 ――医药发展鼎盛时期 ❖ (五)宋金元时期――学术争鸣时期
【宋代】
❖ 1、国家药局得设立:
第6章中药的用药禁忌
十八反歌 最早见于《儒门事亲》 最早见于《儒门事亲》张子和 本草明言十八反, 本草明言十八反, 半蒌贝蔹及攻乌, 半蒌贝蔹及攻乌, 藻戟遂芫俱战草, 藻戟遂芫俱战草, 诸参辛芍反藜芦. 诸参辛芍反藜芦.
十九畏 最早见于《医经小传》刘纯 最早见于《医经小传》 硫磺原是火中精 朴硝一见便相争 水银莫与砒霜见 原是火中精, 一见便相争; 莫与砒霜 硫磺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水银莫与砒霜见; 狼毒最怕密陀僧;巴豆性烈最为上 偏与牵牛 最怕密陀僧 性烈最为上, 牵牛不顺 狼毒最怕密陀僧;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 丁香莫与郁金见 牙硝难合京三棱; 莫与郁金 难合京三棱 情;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京三棱;川乌草乌 不顺犀 犀角) 人参最怕五灵脂;官桂善能调冷 最怕五灵脂 不顺犀(犀角);人参最怕五灵脂;官桂善能调冷 若逢石脂 赤石脂)便相欺;大凡修合看顺逆, 石脂( 气,若逢石脂(赤石脂)便相欺;大凡修合看顺逆, 炮爁(lan)炙煿(bo)莫相依. 炮爁(lan)炙煿(bo)莫相依. 中国药典》1963年版 凡例"中明确规定: 年版" 《中国药典》1963年版"凡例"中明确规定:"注明 系指一般情况下不宜同用." 畏,恶,反,系指一般情况下不宜
2,证候禁忌
由于药物的药性不同, 由于药物的药性不同 , 其作用各有专长和一定的 适应范围,因此,临床用药也就有所禁忌, 适应范围 ,因此, 临床用药也就有所禁忌,称 "证 候禁忌" 候禁忌". 如麻黄性味辛温,功能发汗解表,散风寒,又能宣肺 如麻黄性味辛温, 功能发汗解表, 散风寒, 平喘利尿, 平喘利尿 ,故只适宜于外感风寒表实无汗或肺气不 宣的喘咳,而对表虚自汗及阴虚盗汗, 宣的喘咳 ,而对表虚自汗及阴虚盗汗 ,肺肾虚喘则 禁止使用.又如黄精甘平,功能滋阴补肺, 禁止使用 .又如黄精甘平, 功能滋阴补肺,补脾益 主要用于肺虚燥咳, 气,主要用于肺虚燥咳,脾胃虚弱及肾虚精亏的病 但因其性质滋腻,易助湿邪,因此, 证.但因其性质滋腻,易助湿邪,因此,凡脾虚有 咳嗽痰多以及中寒便溏者则不宜服用. 湿,咳嗽痰多以及中寒便溏者则不宜服用.所以除 了药性极为平和者无须禁忌外, 了药性极为平和者无须禁忌外,一般药物都有证候 用药禁忌,其内容详见各论中每味药物的" 用药禁忌 ,其内容详见各论中每味药物的"使用注 部分. 意"部分.
中药学知识点
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秦汉时期◆《神农本草经》(《本经》)◇作者:不详◇年代:东汉末年◇载药:365种◇版本:原书早佚,明清学者整理◇内容、价值:●记载中药基本理论。
四气五味、有毒●“三品分类法”:上、中、下三品。
●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总结秦汉以前的药学成就。
●各药历用不衰,现教材:204种。
两晋南北朝时期◆《本草经集注》◇作者:陶弘景◇年代:梁代(公元500年左右)◇载药:730种◇内容、价值:●朱书《本经》,墨书《别录》,小字作注●补充药物理论和操作原则。
●首创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方法: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有名未用,各类又分三品。
●首创诸病通用药,80余种疾病。
●总结梁代以前的主要药学成就,综合本草模式初步确立标志。
◆其他本草著作◇《雷公炮炙论》:南朝刘宋-雷斅●300种药物炮制方法。
●第一部药物炮制专著。
●分支学科产生标志。
隋唐时期◆《新修本草》(《唐本草》)◇作者:苏敬、李勣主持,23人参和。
◇年代:唐显庆四年(公元659年)。
◇载药:844种。
◇特点、价值:●第一部官修本草(药典)。
●图文并茂,增加药物图谱、图经。
●总结唐代以前药学成就。
●对中外后世药学发展影响深远。
宋金元时期◆《证类本草》(《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作者:唐慎微◇年代:1082年◇载药:1558种,增加476种,附方3000余首◇版本:原稿未刊行◇价值:●现存最早最完整本草著作。
●总结宋代以前药学成就。
●首创附列大量方药。
●保存大量本草学史料。
◆药性理论进一步完善:升降浮沉、归经明代◆《本草纲目》◇作者:李时珍◇年代:初稿1578年,定稿1592年出版1596年◇载药:1892种,新增374种。
◇内容、体例:52卷,200万字附图1100多幅,附方11000余首各论:16部、60类。
◇成就、贡献:●全面总结明代以前药学成就。
●完善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
●医药科技百科全书。
训诂、语言文字、历史、地理、植物、动物、矿物、冶金。
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第六章 中医药文献信息与咨询服务
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第六章中医药文献信息与咨询服务■考点1 信息资料的分类一次文献:专著、期刊论文、会议文献、学位论文、专利说明等。
二次文献:书目、题录、文献等。
三次文献:论文综述、专题评论、教科书、词典、百科全书、年鉴、手册等。
■考点2 传统文献(一)主要医学典籍1. 《黄帝内经》又称《内经》。
是最早的一部中医典籍。
奠定了中医学理论基础。
2. 《伤寒论》简称《伤寒》,汉·张机(字仲景)撰著。
后世称为“众方之祖”。
3. 《金匮要略方论》开创了内伤杂病辨证论治的体系。
4. 《巢氏诸病源候论》本书是我国第一本证候学专著。
本书继承和发展了中医病因病机学理论。
5. 《温疫论》本书为中医史上第一部论温疫的专著。
(二)主要本草典籍1. 《神农本草经》本书是最早的本草学专著。
2. 《本草经集注》南朝·陶弘景撰。
药物分类按自然属性进行区分。
创立了“诸病通用药”专项。
3. 《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急本草》载药大约为 1746 种。
该书为现存最早的完整的古本草合刊本。
4. 《本草纲目》明·李时珍著书中共收载药物 1892 种,方剂 11096 首,附有药物图谱 1109 幅。
(三)主要方书典籍1. 《肘后备急方》此书属急症手册性质。
2. 《备急千金要方》唐·孙思邈撰著。
论病首重妇婴病防治与护理,对后世妇婴专科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3. 《千金翼方》唐·孙思邈撰著。
4. 《外台秘要》唐·王焘编撰。
5. 《太平圣惠方》宋·王怀隐等编。
本书首详诊脉辨阴阳法。
6.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我国第一部成药典。
7. 《普济方》是中国古代收方最多的方书。
■考点3 患者用药咨询1. 药品名称包括通用名、商品名、别名。
2. 适应病证。
3. 用药禁忌。
4. 用药方法。
5. 用药剂量。
6. 服药后预计疗效及起效时间、维持时间。
7. 药品的不良反应与药物相互作用。
8. 有否替代药物或其他疗法。
中药学第六章 用药禁忌PPT课件
15
▪ 热性病患者:应忌食辛辣、油腻、煎炸 性食物及甘温助热的食品;
▪ 寒性病患者,应忌食生冷瓜果、清凉饮 料等;胸痹患者应忌食肥肉、脂肪、动 物内脏及烟酒等;
▪ 肝阳上亢头晕目眩、烦躁易怒等患者应 忌食胡椒、辣椒、大蒜、白酒等辛热助 阳之品;
第六章 用药禁忌
1
标题添加
点击此处输入相 关文本内容
前言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标题添加
点击此处输入相 关文本内容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2
【目的要求】 1、掌握配伍禁忌、妊娠用药禁 忌的内容。 2、了解服药时的饮食禁忌的内 容。
3
一、配伍禁忌
(一)配伍禁忌的含义: 两种药物配伍使用,会产生或增强药物的毒
副作用,或降低药物的疗效,因而临床应当避 免配伍使用。
《本经·序例》指出:“勿用相恶、相反 者。”但相恶与相反所导致的后果不一样。 ▪ 相恶配伍:使药物的某些功能减弱,但又有可 以利用的一面,并非绝对禁忌。 ▪ 相反配伍:使药物产生毒副 作用,危害病人健康,甚则危及生命,原则上 列为配伍禁忌。
4
(二)配伍禁忌的主要内容
16
▪ 黄疸胁痛患者应忌食动物脂肪及辛 辣烟酒刺激物品;
▪ 脾胃虚弱患者应忌食油炸粘腻、寒 冷固硬、不易消化的食物;
▪ 肾病水肿患者应忌食盐、碱过多的 和酸辣太过的刺激食品;
▪ 疮疡、皮肤病患者,应忌食鱼、虾、 蟹等腥膻发物及辛辣刺激性食品。
17
▪ 丹参、茯苓、茯神忌醋 ▪ 土茯苓、使君子忌茶 ▪ 薄荷忌蟹肉 ▪ 蜜反生葱 ▪ 柿反蟹
5
6
7
对于“十八反”、“十九畏”作为 配伍禁忌,历代医药学家虽然遵信者 居多,但亦有持不同意见者,有人认 为“十八反”、“十九畏”并非绝对 禁忌,现代也有不少学者持不同看法。 有的医药学家还认为,对于有的相反 药同用时还能“相反相成”,产生较 强的功效。倘若运用得当,可愈沉疴 痼疾。
中药学 第六章用药禁忌
用药禁忌是指在用药时,或用药期间,为保证用药安全有效,所属对象必须遵守的一种药事规则。
用药禁忌包括了配伍禁忌、妊娠用药禁忌、服药时的饮食禁忌以及病证药忌,但病证药忌属一般用药原则,故本章不作讨论,留于各论介绍。
“一般情况下,某些药物不宜相互配合使用的药事规定。
”有些药物合在一起应用,不但起不到药效的作用,反而会互相牵制使药效降低或丧失,甚至产生毒性或者副作用。
这些均属配伍禁忌范畴,象前面讲过的“相恶”、“相反”就属此列。
配伍禁忌的具体内容是“十八反”、“十九畏”。
现分述如下:甘草反甘遂、大戟、芫花、海藻;乌头反半夏、贝母、瓜蒌、白及、白蔹;藜芦反人参、丹参、玄参、沙参、细辛、芍药。
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
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牙硝畏三棱、乌头畏犀角、人参畏五灵脂、肉桂畏石脂。
硫黄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
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
巴豆性烈最为止,偏与牵牛不顺情。
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京三棱。
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
官桂善能调冷气,石脂一遇便相欺。
“指妇女在妊娠期间,对某些药物应予以避忌或慎用的药事规定。
”根据药物对胎元损害的程度,可分为禁用与慎用二类。
(1)禁用类为毒性较强或药性峻猛之品。
例:巴豆、牵牛、大戟、斑蝥、商陆、麝香、三棱、莪术、水蛭、虻虫等。
时,则又不能“因噎废食”而应积极慎重地酌情使用。
(2)慎用类多为行血、行气和攻下滑利之品。
例:桃仁、红花、枳实、大黄、附子、干姜、肉桂、南星、通草等。
在一般情况下,孕妇应尽量避免使用上述慎用类药,但如遇患者病情严重,不用上述药物而不能去病蚖斑水蛭与虻虫,乌头附子配天雄.野葛水银并巴豆,牛膝薏米与蜈蚣.三棱芫花代赭麝,大戟蛇蜕黄雌雄.牙硝芒硝牡丹桂,槐花牵牛皂角同.半夏南星与通草,瞿麦干姜桃仁通.硇砂干漆蟹爪甲,地胆茅根都失中。
“指服药期间对某些食物的禁忌规定。
中药用药禁忌ppt课件
(6)健胃药,应在饭前服用;用于消食
导滞的药物,则在饭后服,以达开胃、 导滞之功效。
(7)对胃有刺激性药物宜在饭后服。 (8)涌吐药,宜清晨午前服。 (9)润肠通便药,宜空腹服用,以利消
除肠胃积滞;泻下药,按“日哺人气收
敛”之理,应入夜睡前给予;止泻药, 按时再服,泻止药停。
(10)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虫药,清晨空腹或晚上睡前给 药。
中成药服法 一般分送服、冲服、调服、含化及
喂服等。 (1)送服:是将药放入口内,用温开水或药引、 汤剂送服。 (2)冲服:即将药物放入杯内,用温开水、药引 等冲成悬混液后服用。 (3)调服:是将一些散剂用温开水或白酒、醋等 液体调成糊状后口服。如安宫牛黄丸、紫雪丹等均 用此法给药。
(4)含化:是将丸、丹剂含在口中,让药慢慢溶 化,缓缓咽下。如六神丸、喉症丸、救心丹等。 (5)喂服:本法主要用于婴幼儿、年老体弱或急 危重症病人。是指将中成药溶成液状,逐口喂给病 人的一种方法。
7.发生过敏反应的护理 (1)立即停药,更换输液管路,通知 医生。
(2)封存发生不良反应的药液及管路, 按要求送检。
(3)做好过敏标识,明确告知患者及 家属,避免再次用药。
(4)过敏反应治疗期间,指导患者清 淡饮食,禁食鱼腥发物。
外用中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使用前注意皮肤干燥、清洁,必要时 局部清创。应注意观察用药后的反应, 如出现灼热、发红、瘙痒、刺痛等局 部症状时,应及时报告医师,协助处 理;如出现头晕、恶心、心慌、气促 等症状,应立即停止用药,同时采取 必要的处理措施,并报告医师。过敏 体质者慎用。
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 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最有力量!
中药学 第六、七章.
⑶服药宜适度:发汗、泻下、清热等药以得汗、得 泻、热退为止,不可尽剂,以免病去药存,克伐正 气。 ⑷服药频度:顿服——病重或病在下部;频服—— ⑷服药频度:顿服——病重或病在下部;频服—— ——入口即吐或病在咽喉。 ——入口即吐或病在咽喉。 ⑸吐药的处理:小量频服;寒药吐者,可服少许姜 汁;热药吐者,可服少许凉水。 ⑸其他:丸剂——温开水送服;丸太大,可分为若 ⑸其他:丸剂——温开水送服;丸太大,可分为若 干粒送服;丸太硬,可温水化开后服;散剂,直接 温水冲服或用蜂蜜调后服,或装胶囊、桂圆肉;膏 剂,温水冲稀后服。
分为禁用和慎用两类: 禁用——毒性强烈、药性峻猛之品,凡孕妇均不 禁用——毒性强烈、药性峻猛之品,凡孕妇均不 得使用。 慎用——可能对胎儿或母体形成伤害,如特殊需 慎用——可能对胎儿或母体形成伤害,如特殊需 要,可视孕妇体质、病情酌情谨慎使用,一般应 避免使用。多为活血通经、行气破滞、攻下、大 寒大热、辛热走窜、药性滑利之品。 妊娠禁忌歌 蚖斑水蛭及虻虫,乌头附子配天雄; 野葛水银并巴豆,牛膝薏苡与蜈蚣; 三棱芫花代赭麝,大戟蝉蜕黄雌雄; 牙硝芒硝牡丹桂,槐花牵牛皂角同; 半夏南星与通草,瞿麦干姜桃仁通; 硇砂干漆蟹爪甲,地胆茅根都失中。
3、煎药法 徐灵胎:“ 徐灵胎:“煎煮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与不效, 全在于此。夫烹饪失调度,尚能伤人,况药之治 疗,可不讲乎?” 疗,可不讲乎?” (一)一般煎药法 ⑴器皿:砂锅或砂罐。 ⑵水:①水源:洁净凉水;②水量:高出药面3 ⑵水:①水源:洁净凉水;②水量:高出药面3厘 米左右;③煎前浸泡:20—30分钟。 米左右;③煎前浸泡:20—30分钟。 ⑶火候:先武后文。 ⑷时间:一般20分钟左右——指文火煎煮的时间。 ⑷时间:一般20分钟左右——指文火煎煮的时间。 ⑸榨渣取汁:以提高利用率。 ⑹煎煮次数:2 ⑹煎煮次数:2—3次。
中药学习题集全稿
中药学习题集《中药学习题集》目录总论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一、选择题(一)A型题(二)B型题(三)C型题(四)X型题二、填空题三、简答题四、论述题第二章中药的产地与采集一、选择题(一)A型题(二)B型题(三)C型题(四)X型题二、填空题三、简答题四、论述题第三章中药的炮制一、选择题(一)A型题(二)B型题(三)C型题(四)X型题二、填空题第四章药性理论一、选择题(一)A型题(二)B型题(三)C型题(四)X型题二、填空题三、简答题四、论述题第五章中药的配伍一、选择题(一)A型题(二)B型题(三)C型题(四)X型题二、填空题三、简答题四、论述题第六章中药的用药禁忌一、选择题(一)A型题(二)B型题(三)C型题(四)X型题二、填空题三、简答题四、论述题第七章中药的剂量与用法一、选择题(一)A型题(二)B型题(三)C型题(四)X型题二、填空题三、简答题四、论述题各论第八章解表药一、选择题(一)A型题(二)B型题(三)C型题(四)X型题四、论述题第九章清热药一、选择题(一)A型题(二)B型题(三)C型题(四)X型题二、填空题三、简答题四、论述题第十章泻下药一、选择题(一)A型题(二)B型题(三)C型题(四)X型题二、填空题三、简答题四、论述题第十一章祛风湿药一、选择题(一)A型题(二)B型题(三)C型题(四)X型题二、填空题三、简答题四、论述题第十二章化湿药一、选择题(一)A型题(二)B型题(三)C型题(四)X型题二、填空题三、简答题四、论述题第十三章利水渗湿药一、选择题(一)A型题(二)B型题(三)C型题(四)X型题二、填空题第十四章温里药一、选择题(一)A型题(二)B型题(三)C型题(四)X型题二、填空题三、简答题四、论述题第十五章理气药一、选择题(一)A型题(二)B型题(三)C型题(四)X型题二、填空题三、简答题四、论述题第十六章消食药一、选择题(一)A型题(二)B型题(三)C型题(四)X型题二、填空题三、简答题四、论述题第十七章驱虫药一、选择题(一)A型题(二)B型题(三)C型题(四)X型题二、填空题三、简答题四、论述题第十八章止血药一、选择题(一)A型题(二)B型题(三)C型题(四)X型题二、填空题第十九章活血化瘀药一、选择题(一)A型题(二)B型题(三)C型题(四)X型题二、填空题三、简答题四、论述题第二十章化痰止咳平喘药一、选择题(一)A型题(二)B型题(三)C型题(四)X型题二、填空题三、简答题四、论述题第二十一章安神药一、选择题(一)A型题(二)B型题(三)C型题(四)X型题二、填空题三、简答题四、论述题第二十二章平肝息风药一、选择题(一)A型题(二)B型题(三)C型题(四)X型题二、填空题三、简答题四、论述题第二十三章开窍药一、选择题(一)A型题(二)B型题(三)C型题(四)X型题二、填空题三、简答题第二十四章补虚药一、选择题(一)A型题(二)B型题(三)C型题(四)X型题二、填空题三、简答题四、论述题第二十五章收涩药一、选择题(一)A型题(二)B型题(三)C型题(四)X型题二、填空题三、简答题四、论述题第二十六章涌吐药一、选择题(一)A型题(二)B型题(三)C型题(四)X型题二、填空题三、简答题四、论述题第二十七章攻毒杀虫止痒药一、选择题(一)A型题(二)B型题(三)C型题(四)X型题二、填空题三、简答题四、论述题第二十八章拔毒化腐生肌药一、选择题(一)A型题(二)B型题(三)C型题(四)X型题二、填空题三、简答题四、论述题模拟试卷二模拟试卷三模拟试卷四总论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一、选择题(一)A型题(在每小题给出的A、B、C、D、E五个选项种,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中药的用药禁忌
羌活(气味浓烈,易致呕吐)——胃纳呆滞者慎用。
苍术(性偏温燥,易于伤阴)——阴虚有热、大便燥结、多汗者忌用。
山茱萸(酸涩收敛)——湿热、小便不利者禁用。
十八反:
甘草(甘草次酸,肾上腺皮质激素,水钠潴留和排出)——大戟、芫花、甘遂、海藻(逐水消肿)
藜芦(剧烈催吐,很少内服)——人参、丹参、沙参、元参、细辛、芍药(补益作用)
药食禁忌:
地黄、何首乌——萝卜、甘草、黄连、桔梗、乌梅
苍耳子——猪肉
商陆——犬肉
薄荷——鳖甲
鳖甲——苋菜
常山、蜂蜜——生葱
茯苓——醋
含铁质、生物碱——忌茶
人参——萝卜、茶叶妊娠禁忌:
剧毒、峻泻、子宫收缩、破气破血、祛瘀通络、大寒大热、滑利沉降、辛温香窜、消导
巴豆——牵牛(峻猛之力太过而伤正气)
丁香(挥发油,芳香健胃,胃壁神经兴奋)——郁金(抑制胃壁神经,减轻胃痉挛)
牙硝(硫酸钠)——三棱(三氧化硅、氧化钙,发生沉淀)
草乌(乌头碱)——犀角(水牛角代,解毒强心,碳酸钙、磷酸钙,吸附生物碱)
人参(皂碱)——五灵脂(尿酸,破坏皂碱)
肉桂(挥发油)——石脂(硅酸铅,吸附有效成分)
乌头(有毒乌头碱,兴奋迷走神经)——半夏、瓜蒌、贝母、白及、白蔹(瓜蒌、白及、白蔹加强乌头碱毒性)
十九畏:
硫黄(硫化物,刺激轻泻,辛酸大热)——朴硝(硫酸钠,高渗导泻,苦咸大寒)加强致泻,产生肠痉挛
水银——砒霜(三氧化二砷,砷汞合金,降低药性,增强毒性)
狼毒(生物碱)——密佗僧(氧化物,产生沉淀,降低药效,产生有毒)
疾病忌口:
心病——咸食
肺病——寒苦食
中药学
主要特点及学术价值:
①54卷,由药图、图经、本草三部分组成。 ②增加药物图谱,附以文字说明。这种图文对 照的方法,开创了世界药学著作的先例。 ③治学严谨,实事求是。 ④无论形式和内容,都有崭新的特色,不仅反 映了唐代药学的高度成就,且对中外后世药学 的发展也有深远的影响。
2.其他有名的本草著作
2.学习方法:
(1)打好基本功,弄通性味、归经、升降浮 沉等中药学的基本理论。 (2)全面学习,重点掌握,抓住主要矛盾。 ①抓住重要章节: ②突出重点药物: ③突出药物功效: ④突出主要功效:
(3)注意药物的功用对比。 ①注意同章节药物的归纳对比:(归纳比 较)如麻黄与桂枝。 ②注意性效极相近似药物的对比:(前后 联系)如苍术与白术。 (4)注意特殊药物的用量用法: 如有毒的药物、矿物及介壳类药物以及需 要特殊煎煮法的药物等。
3.食疗专著 元代忽思慧所著的《饮膳正要》是饮食疗法专著, 记录了不少回、蒙民族的食疗方药和元蒙宫廷食 物的性质及有关膳食的烹饪方法,至今仍有较高 的参考价值。 4.中外医药交流 元代中外医药交流更加广泛,在药物相互贸易中, 政府还派遣人员去各国采购。阿拉伯人、法兰西 人开始来华行医。回回药物院的建立,更促进了 中国医药和阿拉伯医药的交流。
药: 《说文解字· 草部》 将其训释为“治病之草,从草,乐音”。 明确指出了“药”即治病之物,并以“草” (植物)类居多的客观事实。
(二)秦汉时期――本草学的形成时期 (公元前221—公元220年)
代表作:《神农本草经》 --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 作 者:非出于一时一人之手。 成书年代:约成于西汉末年至东汉初年 (公元前1世纪—公元1世纪) 。
中药学基础PPT课件
中药学基础
二 中药的应用-特殊煎煮方法
1 先煎药: (1)矿物、贝壳、角甲类药物,常见有生石膏、生龙骨、
牡蛎、代赭石等。 (2)毒性药物也需先煎,如附片,生半夏,生南星。
2 后下药:
(1)气味芳香含有挥发油如砂仁、薄荷。 (2)长时间煎煮有效成分破坏的药物,如大黄等。
中药学基础
29
中药学基础 22
中药学基础
二 中药的应用-用药禁忌
3 病证药食禁忌
某些药物及饮食对某种病证不适宜,应当避免使用,即 为病证用药及饮食禁忌。
病证:
寒证忌用寒凉药; 实热病证忌用温热药; 表虚自汗、盗汗、忌用发汗药; 气血虚脱之神昏证者,忌用辛香走窜的开窍醒神药。
中药学基础
23
中药学基础
致力于数据挖掘,合同简历、论文写作、PPT设计、 计划书、策划案、学习课件、各类模板等方方面面, 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1 药物方面:
无毒药,安全性较高,用量变化可稍大; 峻烈有大毒的药,用量宜小,并应严格控制在安全范 围内。 质优、质地轻的药材,用量宜轻(3~10g); 质量差,药效不足,用量较大(10~30g);
鲜品一般用量大(30~60g)。
中药学基础 26
中药学基础
二 中药的应用-用药剂量
2 应用方面:
相恶:指一味药物的某种或某几种治疗作用,会被另
一种药物削弱或消除。 相反:指两药合用后,能增强原有的毒副效应,或产 生新的毒副作用。
临床所需的配伍关系 相须、相使——可提高临床疗效。 相畏、相杀——毒副效应降低或消除。 临床用药应避免或禁忌的配伍关系 相恶——治疗效果削弱或消除。 相反——毒副反应增强或产生新的毒副效应,影响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用药禁忌
为了确保疗效、安全用药、避免毒副作用的产生,必须注意用药禁忌。
中药的用药禁忌主要包括配伍禁忌、证候禁忌、妊娠禁忌和服药的饮食禁忌四个方面。
一、配伍禁忌所谓配伍禁忌,就是指某些药物合用会产生剧烈的毒副作用或降低和破坏药效,因而应该避免配合应用,也即《神农本草经》所谓:“勿用相恶、相反者。
”据《蜀本草》谓《本经》载药365种,相反者18种,相恶者60种。
《新修本草》承袭了18种反药的数目。
《证类本草》载反药24种,金元时期将反药概括为“十八反”、”十九畏”,累计37种反药,并编成歌诀,便于诵读。
“十八反歌”最早见于张子和《儒门事亲》:“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萎贝蔹芨攻乌,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
”共载相反中药十八种,即:乌头反贝母、瓜萎、半夏、白芨、白蔹;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藜芦反人参、丹参、玄参、沙参、细辛、芍药。
而“十九畏”歌诀首见于明·刘纯《医经小学》:“硫黄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京三棱,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大凡修合看顺逆,炮爁炙煿莫相依。
”指出了共19个相畏(反)的药物:硫黄畏朴硝,狼毒畏密陀僧。
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赤石脂,人参畏五灵脂。
此后,《本草纲目》、《药鉴》、《炮炙大法》等书所记略有出入,但不如十八反、十九畏歌诀那样广为传诵。
反药能否同用,历代医家众说纷第。
一些医家认为反药同用会增强毒性、损害机体,因而强调反药不可同用。
除《神农本草经》提出“勿用相恶、相反者”外,《本草经集注》也谓:“相反则彼我交仇,必不宜合。
”孙思邈则谓:“草石相反,使人迷乱,力甚刀剑。
”等等,均强调了反药不可同用,有的医家如《医说》甚则描述了相反药同用而致的中毒症状及解救方法。
现代临床、实验研究也有不少文献报道反药同用(如贝母与乌头同用、巴豆与牵牛同用)引起中毒的例证。
因此,《中国药典》1963年版“凡例”中明确规定:“注明畏、恶、反,系指一般情况下不宜同用。
”
此外。
古代也有不少反药同用的文献记载,认为反药同用可起到相反相成、反抗夺积的效能。
如《医学正传》谓:“外有大毒之疾,必有大毒之药以攻之,又不可以常理论也。
如古方感应丸,用巴豆、牵牛同剂,以为攻坚积药;四物汤加人参、五灵脂辈,以治血块;丹溪治尸瘵二十四味莲心散,以甘草、芫花同剂,而妙处在此,是盖贤者真知灼见,方可用之,昧者不可妄试以杀人也。
”《本草纲目》也说:“相恶、相反同用者,霸道也,有经有权,在用者识悟尔。
”等等,都强调了反药可以同用。
正如上述,古今反药同用的方剂也是屡见不鲜的。
如《金匾要略》甘遂半夏汤中甘遂、甘草同用治留饮;赤丸以乌头、半夏合用治寒气厥逆;《千金翼方》中大排风散、大宽香丸都用乌头配半夏、瓜蒌、贝母、白及、白蔹;《儒门事亲》通气丸中海藻、甘草同用;《景岳全书》的通气散则以藜芦配玄参治时毒肿盛、咽喉不利。
现代也有文献报道用甘遂、甘草配伍治肝硬化及肾炎水肿;人参、五灵脂同用活血化瘀治冠心病;芫花、大戟、甘遂与甘草合用治结核性胸膜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从而肯定了反药可以同用的观点。
由此可见,无论文献资料、临床观察及实验研究目前均无统一的结论,说明对十八反、十九畏的科学研究还要做长期艰苦、深入、细致的工作,去伪存真,才能得出准确的结论。
目前在尚未搞清反药是否能同用的情况下,临床用药应采取慎重从事的态度,对于其中一些反药若无充分把握,最好不宜使用,以免发生意外。
二、证侯禁忌由于药物的药性不同,其作用各有专长和一定的适应范围,因此,临床用药也就有所禁忌,称“证候禁忌”。
如麻黄性味辛温功能发汗解表、散风寒,又能宣肺平喘利尿,故只适宜于外感风寒表实无汗或肺气不宣的喘咳,而对表虚自汗及阴虚盗汗、肺肾虚喘则应禁止使用。
又如黄精甘平,功能滋阴补肺、补脾益气、主要用于肺虚燥咳、脾胃虚弱及肾虚精亏的病证。
但因其性质滋腻,易助湿邪,因此,凡脾虚有湿、咳嗽痰多以及中寒便溏者则不宜服用。
所以除了药性极为平和者无须禁忌外,一般药物都有证候用药禁忌,其内容详见各论中每味药物的“使用注意”部分。
三、妊娠用药禁忌它是指妇女妊娠期治疗用药的禁忌。
某些药物具有损害胎元以致堕胎的副作用,所以应作为妊娠禁忌的药物。
根据药物对于胎元损害程度的不同,一般可分为慎用与禁用二大类。
慎用的药物包括通经去瘀,行气破滞及辛热滑利之品,如桃仁、红花、牛膝,大黄、枳实,附子、肉桂、干姜,木通、冬葵子、瞿麦等;而禁用的药物是指毒性较强或药性猛烈的药物,如巴豆、牵牛、大戟、商陆、麝香、三棱、莪术、水蛭、斑蝥、雄黄、砒霜等。
凡禁用的药物绝对不能使用、慎用的药物可以根据病情的需要,斟酌使用。
如《金匮要略》以桂枝茯苓丸治妊娠瘀病;吴又可用承气汤治孕妇时疫见阳明腑实证。
此即《内经》所谓“有故无殒亦无殒也”的道理。
但是,必须强调指出,除非必用时,一般应尽量避免使用,以防发生事故。
四、服药饮食禁忌是指服药期间对某些食物的禁忌,又简称食忌,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忌口。
《本草经集注》说:“服药不可多食生葫芫及蒜、鸡、生菜,又不可诸滑物果实等,又不可多食肥猪、犬肉、油腻肥羹、鱼鲙、腥臊等物。
指出了在服药期间,一般应忌食生冷、油腻、腥膻、有刺激性的食物。
此外,根据病情的不同,饮食禁忌也有区别。
如热性病,应忌食辛辣、油腻、煎炸性食物;寒性病,应忌食生冷食物、清凉饮料等;胸痹患者应忌食肥肉、脂肪、动物内脏及烟、酒等;肝阳上亢头晕目眩、烦躁易怒等应忌食胡椒、辣椒、大蒜、白酒等辛热助阳之品;黄疸胁痛应忌食动物脂肪及辛辣烟酒刺激物品;脾胃虚弱者应忌食油炸粘腻、寒冷固硬、不易消化的食物;肾病水肿应忌食盐、碱过多的和酸辣太过的刺激食品;疮疡、皮肤病患者,应忌食鱼、虾、蟹等腥膻发物及辛辣刺激性食品。
此外,古代文献记载:甘草、黄连、桔梗、乌梅忌猪肉;鳖甲忌苋菜;常山忌葱;地黄、何首乌忌葱、蒜、萝卜;丹参、茯苓、茯神忌醋;土茯苓、使君子忌茶;薄荷忌蟹肉以及蜜反生葱、柿反蟹等等,也应作为服药禁忌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