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基础知识一百问答题

合集下载

佛测试题及答案

佛测试题及答案

佛测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佛教的创始人是谁?A. 孔子B. 释迦牟尼C. 老子D. 耶稣答案:B2. 佛教中“四圣谛”指的是?A. 生、老、病、死B. 苦、集、灭、道C. 贪、嗔、痴、慢D. 信、解、行、证答案:B3. 佛教中所说的“八正道”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正见B. 正思惟C. 正语D. 正业答案:D4. “六度”是佛教中修行的六种方法,其中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布施B. 持戒C. 忍辱D. 冥想5. 佛教中的“三宝”指的是?A. 佛、法、僧B. 佛、法、塔C. 佛、僧、塔D. 法、僧、塔答案:A6. 佛教中“五戒”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不杀生B. 不偷盗C. 不邪淫D. 不妄语答案:D7. 佛教中“缘起”的概念是指什么?A. 一切事物都是独立的B. 一切事物都是相互依存的C. 一切事物都是偶然的D. 一切事物都是必然的答案:B8. 佛教认为人生的本质是?A. 快乐B. 痛苦C. 平静D. 无常答案:B9. 佛教中的“涅槃”是指?B. 死亡C. 解脱D. 轮回答案:C10. 佛教中“禅定”是指?A. 冥想B. 祈祷C. 诵经D. 礼拜答案:A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 佛教认为一切众生皆有______,皆可成佛。

答案:佛性2. 佛教中的“五蕴”指的是色、受、想、行、______。

答案:识3. 佛教认为人的行为会决定其未来的______,即因果报应。

答案:果报4. 佛教中“三毒”指的是贪、嗔、______。

答案:痴5. 佛教中的“四念处”包括身、受、心、______。

答案:法6. 佛教中的“六根”指的是眼、耳、鼻、舌、身、______。

答案:意7. 佛教中的“六尘”指的是色、声、香、味、触、______。

答案:法8. 佛教中的“四无量心”包括慈、悲、喜、______。

答案:舍9. 佛教中的“五力”指的是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______。

答案:慧力10. 佛教中的“三学”指的是戒、定、______。

《藏传佛教》练习题

《藏传佛教》练习题

《藏传佛教》练习题藏传练题题目一:起源1. 起源于哪个国家?2. 的创始人是谁?3. 起源的时间大概是在哪个时期?题目二:藏传的特点1. 藏传是哪个国家的主要宗教?2. 藏传是哪个宗派的一支?3. 藏传的修行方式有哪些特点?题目三:重要的藏传教派1. 藏传中最重要的教派是什么?2. 这个教派的创始人是谁?3. 请简要介绍一下这个教派的主要特点。

题目四:著名的藏传寺院1. 请列举出至少三个著名的藏传寺院。

2. 这些寺院在哪个国家?3. 请简要介绍其中一个寺院的历史和重要性。

题目五:的核心教义1. 的核心教义是什么?2. 请解释一下“四大名著”中的各个名著代表的含义。

3. 请说明一下的修行目标是什么?题目六:藏传的传播1. 藏传是通过什么方式传播到其他国家的?2. 藏传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力如何?3. 请简要介绍一下藏传在西方国家的传播情况。

题目七:藏传仪式和节日1. 藏传的仪式有哪些重要的组成部分?2. 藏传有哪些重要的节日?3. 请简要介绍一下其中一个节日的庆祝方式和意义。

题目八:藏传在艺术方面的贡献1. 藏传在哪些艺术形式上有重要的贡献?2. 请简要介绍一下其中一种艺术形式的特点和影响。

题目九:藏传的现状和挑战1. 藏传当前的发展状况如何?2. 有哪些挑战是藏传面临的?3. 藏传及其者如何面对这些挑战?题目十:对藏传的思考1. 你对藏传有什么看法?2. 你认为藏传对世界文化和价值观有什么重要影响?3. 请简要阐述一下你个人对藏传修行的理解。

请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知识,回答上述问题。

每题回答不少于100字。

佛门高考试题及答案

佛门高考试题及答案

佛门高考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佛教的创始人是:A. 孔子B. 老子C. 释迦牟尼D. 庄子答案:C2. 佛教的四圣谛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苦谛B. 集谛C. 灭谛D. 道谛答案:D3. 佛教中的“五戒”不包括:A. 不杀生B. 不偷盗C. 不邪淫D. 不饮酒答案:D4. 佛教认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以下哪一项不是众生?A. 人类B. 动物C. 植物D. 微生物5. 佛教中“八正道”不包括:A. 正见B. 正思维C. 正语D. 正业答案:D6. 佛教中的“六度”不包括:A. 布施B. 持戒C. 忍辱D. 精进答案:D7. 佛教中的“三宝”指的是:A. 佛、法、僧B. 佛、法、塔C. 佛、僧、塔D. 法、僧、塔答案:A8. 佛教中的“涅槃”是指:A. 死亡B. 重生C. 解脱D. 轮回答案:C9. 佛教中的“禅定”是指:B. 诵经C. 礼拜D. 念佛答案:A10. 佛教中的“因果”是指:A. 行为与结果的关系B. 信仰与修行的关系C. 知识与智慧的关系D. 物质与精神的关系答案:A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1. 佛教中的“五蕴”包括以下哪些?A. 色蕴B. 受蕴C. 想蕴D. 行蕴E. 识蕴答案:ABCDE12. 佛教中的“六根”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眼根B. 耳根C. 鼻根D. 舌根E. 意根答案:E13. 佛教中的“四念处”包括以下哪些?B. 受念处C. 心念处D. 法念处E. 念念处答案:ABCD14. 佛教中的“三法印”包括以下哪些?A. 诸行无常B. 诸法无我C. 涅槃寂静D. 一切皆苦E. 因果报应答案:ABC15. 佛教中的“四圣谛”包括以下哪些?A. 苦谛B. 集谛C. 灭谛D. 道谛E. 空谛答案:ABCD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6. 佛教认为一切众生皆有______。

答案:佛性17. 佛教中的“八正道”包括: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______。

佛学基础精选试题及答案

佛学基础精选试题及答案

佛学基础精选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佛教的创始人是:A. 孔子B. 释迦牟尼C. 老子D. 耶稣答案:B2. 佛教中“四圣谛”指的是:A. 苦、集、灭、道B. 信、愿、行、证C. 戒、定、慧、空D. 仁、义、礼、智答案:A3. 佛教中的“五戒”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不杀生B. 不偷盗C. 不邪淫D. 不饮酒E. 不妄语答案:E4.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佛教中哪一部经典的简称?A. 金刚经B. 法华经C. 华严经D. 心经答案:D5. 佛教中的“六度”是指:A. 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B. 信、进、念、定、慧、戒C. 身、口、意、戒、定、慧D. 见、修、行、证、道、果答案:A6. 佛教认为人生的本质是:A. 快乐B. 平静C. 痛苦D. 无常答案:C7. “涅槃”在佛教中意味着:A. 重生B. 死亡C. 解脱D. 轮回答案:C8. 佛教中的“三宝”指的是:A. 佛、法、僧B. 戒、定、慧C. 身、口、意D. 信、愿、行答案:A9. “因果报应”是佛教中的哪个概念?A. 缘起B. 空性C. 业力D. 无常答案:C10. 佛教中的“八正道”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正见B. 正思维C. 正语D. 正命E. 正念F. 正定G. 正精进H. 正业I. 正思惟答案:I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佛教中的“五蕴”包括:A. 色B. 受C. 想D. 行E. 识答案:ABCDE2. 佛教的“三法印”指的是:A. 诸行无常B. 诸法无我C. 涅槃寂静D. 一切皆苦答案:ABC3. 佛教中的“四念处”包括:A. 观身不净B. 观受是苦C. 观心无常D. 观法无我答案:ABCD4. 佛教中的“六根”是指:A. 眼B. 耳C. 鼻D. 舌E. 身F. 意答案:ABCDEF5. 佛教的“四无量心”包括:A. 慈B. 悲C. 喜D. 舍答案:ABCD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1. 佛教认为世界是永恒不变的。

寺庙僧尼知识竞赛题库

寺庙僧尼知识竞赛题库

寺庙僧尼知识竞赛题库1、佛降生于公元前几年?答:降生于公元前六二三年。

2、悉达多太子的父母叫什么名字?答:父名净饭,母是摩耶夫人。

3、太子几岁出家?答:二十九岁出家。

4、频婆娑罗王要赠送什么给出家的太子?答:赠送半个国土及财物,劝他还俗。

5、佛幼时的姓名叫什么?答:悉达多•乔达摩。

6、悉达多太子是古印度哪一国的人?答: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人。

7、太子出家时有谁伴他去?答:马夫车匿。

8、频婆娑罗王对出家的太子说了两句什么话?答:太子修道成功后,不要忘记度我。

9、悉达多是什么意思?答:悉达多是吉祥及一切功徳成就的意思。

10、悉达多太子生后几天母亲逝世?答:七天。

11、太子为什么要出家?答:为求宇宙人生真理与解脱生老病死的痛苦。

12、太子为什么不接受频婆娑罗王所送的财物?答:因为太子志在修道,看淡财物。

13、悉达多太子降生地在哪里?答:古印度蓝毗尼园。

14、太子的母亲死后由谁抚养他?答:由姨母摩诃波阇波提抚养。

15、太子到什么河畔把头发剃掉?答:阿那玛河衅。

16、太子出家第一次访问哪一个苦行林?答:跋伽仙苦行林。

17、太子降生时脚踏什么?行走几步?答:脚踏莲花,行走七步。

18、太子几岁开始读书?答:七岁。

19、太子出家后,最初到哪一国去乞食?答:摩竭陀国的王舍城。

20、太子游四门,最后看到了什么人才决定出家?答:看到一位修道的出家人,才决定出家。

21、太子降生后说出两句什么话?答: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22、太子几岁和他的妃子耶输陀罗结婚?答:十六岁。

23、摩竭陀国的国王叫什么名字?答:伽耶山附近的苦行林。

25、悉达多太子在苦行林修行几年?答:修行六年。

26、太子打坐菩提树下,一天夜里,见到什么而悟道?答:夜睹明星而悟道。

27、众生不能成佛的原因在哪里?答:无明障蔽佛性,不知解除。

28、佛陀是什么意思?答:佛陀是觉者的意思。

29、悉达多太子修行时有师父教他吗?答:没有,是自己觉悟的。

30、太子成佛时说了两句什么话?答:大地众生,皆有佛性。

佛教基础知识试题

佛教基础知识试题

佛教基础知识试题一、选择题(每题5分,共50分)1. 佛教的创始人是谁?A. 孔子B. 老子C. 释迦牟尼D. 耶稣基督2. 佛教的“四圣谛”是指?A. 苦、集、灭、道B. 信、愿、行、证C. 身、口、意、戒D. 见、修、行、果3. 下列哪一项不是佛教的“五戒”?A. 不杀生B. 不偷盗C. 不邪淫D. 不饮酒4. 佛教中的“八正道”包括哪些内容?A. 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B. 正信、正愿、正行、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定C. 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慧D. 正信、正愿、正行、正语、正业、正命、正念、正定5. 佛教的“六度”是指?A. 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B. 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慈悲C. 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解脱D. 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涅槃二、填空题(每题5分,共30分)6. 佛教的三宝是指佛、法、____。

7. 佛教认为一切众生皆有____,皆能成佛。

8. 佛教的“十二因缘”中,第一个因缘是____。

9. 佛教的“四念处”包括身念处、受念处、____、法念处。

10. 佛教的“三界”是指欲界、色界和____。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1. 简述佛教的“无我”观念。

12. 请解释佛教中的“因果”概念。

答案:1. C2. A3. D4. A5. A6. 僧7. 佛性8. 无明9. 心念处 10. 无色界11. “无我”是佛教的核心教义之一,它认为一切法无自性,即一切现象都是由因缘条件和合而成,没有固定不变的自我实体。

这一观念旨在破除人们对自我的执着,从而达到解脱痛苦的目的。

12. “因果”是佛教中描述事物发展规律的重要概念,它认为一切现象都有其前因后果,即因必有果,果必有因。

佛教强调善因善果,恶因恶果,鼓励人们行善积德,以期获得善果。

同时,因果也体现了佛教的平等观念,即每个人的命运都由自己的行为决定,而非由外在力量所控制。

大学佛学概论考试题库

大学佛学概论考试题库

大学佛学概论考试题库大学佛学概论考试题库一、选择题1. 佛教的创始人是:A. 孔子B. 释迦牟尼C. 老子D. 耶稣2. 佛教的“四圣谛”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苦谛B. 集谛C. 灭谛D. 道谛E. 空谛3. “八正道”是佛教实践的指导原则,其中不包括:A. 正见B. 正思维C. 正语D. 正业E. 正念F. 正定G. 正命H. 正精进4. 下列哪部经典不属于佛教经典?A. 《心经》B. 《金刚经》C. 《道德经》D. 《法华经》5. 佛教认为人生的最高目标是:A. 财富B. 权力C. 涅槃D. 名声二、填空题6. 佛教的“三宝”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7. 佛教的“五戒”包括: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______。

8. “般若波罗蜜多”是佛教中的一种智慧,其核心是理解______。

9. 佛教的“六度”指的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______、______。

10. 佛教认为,一切众生皆有______,这是佛教慈悲为怀的基础。

三、简答题11. 简述佛教的“八正道”具体包含哪些内容,并解释其在佛教修行中的重要性。

12. 解释“因果报应”在佛教中的含义,并举例说明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13. 阐述佛教中的“无我”观念,并讨论这一观念对个人修行的影响。

14. 描述佛教中的“六道轮回”,并解释其对人生行为选择的指导意义。

15. 简述佛教的“四念处”修行方法,并解释其如何帮助修行者达到内心的平静。

四、论述题16. 论述佛教对现代社会的积极影响,并提出你认为可以如何更好地将佛教智慧融入日常生活。

17. 探讨佛教中的“中道”思想,以及它如何帮助人们在面对生活中的极端情绪和行为时保持平衡。

18. 分析佛教的“空性”概念,并讨论这一概念如何影响人们对世界和生活的看法。

19. 论述佛教的“慈悲”与“智慧”如何相辅相成,以及它们在个人修行和社会实践中的作用。

20. 讨论佛教在不同文化和地区中的传播与变迁,以及这些变化对佛教教义和实践的影响。

佛教一些基本常识问答

佛教一些基本常识问答

佛教一些基本常识问答(一)什么是佛一提到佛很多人就会将神佛混在一起,在佛教上佛不是神。

他是公元前六世纪时代的人,有名有姓,他的名字是悉达多Siddhārtha,他的姓是乔达摩Gautama。

因为他属于释迦Sākya族,人们又称他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

佛是佛陀(Buddha)一辞的略称,古时也写成浮屠或浮图。

是Buddha的音译如果用今天的汉语音译,应当是“布达”,佛陀的意思是“觉者(觉悟的人)”或“智者(大智大慧的人)”。

“佛陀”是印度早就有了的字,但佛教给它加了三种涵义:①正觉对一切法的性质相状,无增无减地、如实地觉了;②等觉或遍觉不仅自觉,即自己觉悟,而且能平等普遍地觉他,即使别人觉悟;③圆觉或无上觉自觉觉他的智慧和功行都已达到最高的、最圆满的境地,所以佛也叫无上正等正觉。

“佛”这一个字,有体、有用。

从它的本体上说是“智慧”,从它的作用上来讲是“觉悟”。

就体上讲,智有三种:第一、“一切智”:用现代哲学的名词来讲,就是正确的了解宇宙的本体;这样的智慧,在佛法里称为“一切智”。

第二、“道种智”:种是指种种繁多的现象,宇宙之间的现象,种类无量无边,这许许多多的现象,怎么产生的?从哪里来的?现象、过程如何?后来结果如何?能够正确明了宇宙万象的智慧,叫做“道种智”。

第三、“一切种智”:就是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相,究竟圆满的明了,没有一丝毫的迷惑,也没有一丝毫的差误,这样的智慧,叫做“一切种智”。

释迦牟尼佛,具足这三种智。

由这个智慧起作用,当然,对于整个宇宙人生的真相,得到完全正确的了解。

智慧起用就是大觉。

佛在经上给我们说“觉”也有三类:第一、是自己觉悟了这是自觉。

第二、是能够帮助别人觉悟,这叫做觉他。

第三、是圆满的觉悟。

因此,“佛”之一字,包含整个宇宙人生的本体、现象、作用,凡是能觉察、证悟这种真理的人,就是佛陀。

(二)什么是佛教?答:佛教,广义地说,它是一种宗教,包括它的经典、仪式、习惯、教团的组织等等;但佛教在世界性的各大宗教和思想之中,显得非常特殊。

佛学入门手册复习题

佛学入门手册复习题

佛学入门手册复习题
佛学入门手册复习题
佛学作为一门古老而深邃的学问,对于人类的思维方式和生活哲学有着重要的
影响。

无论是对于信仰佛教的人们,还是对于追求内心平静和智慧的人们来说,佛学都是一门值得深入研究的学科。

下面是一些佛学入门手册的复习题,希望
能够帮助读者回顾和巩固所学知识。

1. 佛教的创始人是谁?他在什么时候和地点开始传播佛法?
2. 佛教的核心教义是什么?请简要解释“四圣谛”和“八正道”。

3. 佛教中最重要的经典是什么?请简要介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内容和意义。

4. 请解释佛教中的“无我”概念,以及它对人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有什么影响。

5. 佛教强调的修行方法有哪些?请简要介绍“三学”和“三观”。

6. 佛教对于生命和死亡的看法是什么?请解释“生死观”和“涅槃”。

7. 佛教中的禅修是什么?请简要介绍禅修的目的和方法。

8. 佛教中的“菩萨”和“阿罗汉”有什么区别?请解释他们的修行目标和境界。

9. 佛教对于善恶和业力的理解是什么?请解释“因果报应”和“业力转化”。

10. 佛教对于世界的看法是什么?请解释“诸法无我”和“缘起性空”。

以上是一些佛学入门手册的复习题,通过回顾这些问题,读者可以巩固和深化
对佛学的理解。

当然,这些问题只是佛学的冰山一角,佛学的学问是非常广泛
和深奥的,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思考。

希望读者通过这些复习题能够对佛学有更
深入的认识,并在日常生活中运用佛学的智慧,获得内心的平静和智慧。

佛教问答.doc

佛教问答.doc

佛教问答佛教问答 750 题再版说明一、本书是由海尸道人原编《佛教问答》及《佛教答问选录》二书合辑而成。

我局在再版时,从中精选出750 题,并作了整理、编号及标点等。

二、本书所涉及的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汇集了信众在学习教理、日常行持等各方面所产生的一些疑问,由谛闲法师 (1858 — 1932) 、范古农居士 (1881 一 1951) 根据经论典籍和实修经验,给予解答,是学佛者不可缺少的学习手册,也是佛教居士团体学习教理的必备教材。

上海佛学书局1992 . 7. 11 .佛教问答750题1.问:先生信仰何教?答:信仰佛教。

2.问:信仰佛教,先作何式?答:应先皈依三宝,皈与归同。

3.问:何谓三宝?答:三者为佛法僧,以能利益世间,希有难遇,故喻称宝。

4.问:何者为佛?答:佛者得无上正遍知之人,教主之德号,其义为觉者。

所谓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也。

5.问:何者为法?答:法者救世度人之道,载在藏经者,佛之所以教也。

其义为轨持,所谓任持自性,轨生物解也。

6.问:何者为僧?答:僧者学佛言行,传佛教化之人,其义为和合众。

所渭解脱同证、身同住、口无诤、意同悦、见同解、戒同修、利同均也。

7.问:皈依之式若何?答:在佛僧前,焚香礼拜,长跪合掌,至心发愿。

誓言:弟子某,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如是三称。

又言:弟子某,皈依佛竟,皈依法竟,皈依僧竟,如是三称。

8.问:皈依三宝,有何因由?答:皈依佛,为佛有无量功德故。

皈依法,为法有大利益故。

皈依僧,为僧能正修行,自利利他故。

9.问:皈依三宝,有何效果?答:皈依佛,不堕地狱。

皈依法,不堕饿鬼。

皈依僧,不堕旁生。

10 .问:尚有何式?答:尚有礼拜、赞叹、供养、忏悔、发愿等式。

11 .问:何为礼拜?答:为对于佛像,或心想佛的,五体投地,顶礼稽首也。

对于法僧亦然。

12 .问:对法如何礼拜?答:供经于桌,口称经题及经中某字,(如、是、我、闻,)至心顶礼一拜,如拜《华严经》者,称“南无大方广佛华严经‘如’字法宝”,一拜。

大学佛学考试题及答案大全

大学佛学考试题及答案大全

大学佛学考试题及答案大全一、单项选择题1. 佛教的创立者是:A. 孔子B. 耶稣C. 释迦牟尼D. 穆罕默德答案:C2. “四圣谛”是佛教的基本教义之一,其中“苦谛”指的是:A. 生命的无常B. 生命的痛苦C. 生命的空虚D. 生命的无我答案:B3. 在佛教中,“涅槃”是指:A. 再生B. 永生C. 解脱D. 死亡答案:C4. “八正道”是佛教修行的重要路径,其中不包括:A. 正见B. 正思惟C. 正语D. 正财富答案:D5. 《心经》是佛教经典之一,其核心教义是:A. 因果报应B. 空性C. 菩萨道D. 禅定答案:B二、多项选择题6. 下列哪些是佛教的基本修行方法?(多选)A. 念佛B. 禅修C. 持戒D. 布施答案:ABCD7. 佛教中的“五戒”包括以下哪些内容?(多选)A. 不杀生B. 不偷盗C. 不邪淫D. 不妄语E. 不饮酒答案:ABCDE8. 佛教的“三法印”指的是:(多选)A. 诸行无常B. 诸法无我C. 涅槃寂静D. 有漏皆苦答案:ABC三、简答题9. 简述佛教中的“无我”观念。

答案:佛教中的“无我”(Anatta)是指一切存在都没有固定不变的自我实体。

它认为个体的存在是由五蕴(色、受、想、行、识)暂时组合而成,这些组合是不断变化的,没有永恒不变的核心或自我。

10. 解释“菩萨”在佛教中的意义。

答案:在佛教中,“菩萨”是指发心求得佛道,为了利益众生而修行的修行者。

他们以慈悲为本,发愿帮助所有众生从苦海中解脱,达到涅槃。

四、论述题11. 论述佛教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答案:佛教对现代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提倡的和平、非暴力的理念对促进社会和谐有着积极作用。

其次,佛教的内观修行方法,如禅修,被广泛应用于心理健康领域,帮助人们减压和提升自我意识。

此外,佛教的伦理观念,如五戒,对提升社会道德标准和促进法治社会建设也有重要贡献。

五、案例分析题12. 阅读以下案例,分析其中的佛教元素,并讨论如何应用佛教教义来解决案例中的问题。

佛教测试题及答案

佛教测试题及答案

佛教测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佛教的创始人是谁?A. 孔子B. 释迦牟尼C. 老子D. 耶稣答案:B2. 佛教的四圣谛指的是?A. 苦、集、灭、道B. 信、愿、行、证C. 戒、定、慧、悟D. 闻、思、修、证答案:A3. 佛教中的“八正道”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正见B. 正念C. 正行D. 正食答案:D二、填空题4. 佛教认为人生的本质是____,因此追求解脱之道。

答案:苦5. 佛教的三大教义是____、____和____。

答案:戒、定、慧6. 佛教中,____是指通过冥想修行达到心灵的平静和清净。

答案:禅定三、简答题7. 简述佛教中的“无我”观念。

答案:佛教中的“无我”观念指的是一切法无自性,即一切现象都是因缘和合而生,没有永恒不变的实体或自我存在。

8. 描述佛教中“因果报应”的基本含义。

答案:佛教中的“因果报应”指的是一切行为都有其相应的果报,善因得善果,恶因得恶果,强调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必然联系。

四、论述题9. 论述佛教如何影响东亚文化。

答案:佛教自印度传入东亚后,对东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哲学思想上,佛教的因果报应、轮回转世等观念深入人心,影响了人们的道德观和世界观。

在艺术领域,佛教的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形式丰富了东亚的艺术表现。

在社会生活方面,佛教的戒律和修行方式也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影响,如素食、禅修等。

此外,佛教还促进了东亚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和传播。

结束语:以上是对佛教测试题及答案的编排,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佛教的基本知识。

学佛成果试题及答案

学佛成果试题及答案

学佛成果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佛教的创立者是:A. 孔子B. 耶稣C. 释迦牟尼D. 穆罕默德答案:C2. 佛教的发源地是:A. 印度B. 中国C. 埃及D. 希腊答案:A3. 佛教的四圣谛包括:A. 苦、集、灭、道B. 信、望、爱、恕C. 贪、嗔、痴、疑D. 身、口、意、行答案:A4. “八正道”是佛教修行的基本方法,其中不包括:A. 正见B. 正思维C. 正语D. 正业答案:D5. 佛教中的“五戒”指的是:A. 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B. 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吸毒C. 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赌博D. 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吸烟答案:A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 佛教的三宝指的是佛、法、________。

答案:僧2. 佛教的“六度”包括布施、持戒、忍辱、________、禅定、般若。

答案:精进3. 佛教认为一切众生皆有________,皆可成佛。

答案:佛性4. 佛教的“十二因缘”中,第一个因缘是________。

答案:无明5. 佛教的“四念处”包括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和________。

答案:法念处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1. 简述佛教的“因果律”。

答案:佛教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因果关系,即因必有果,果必有因。

因果律是佛教伦理道德的基础,强调善因善果,恶因恶果。

2. 佛教的“中道”是什么?答案:佛教的“中道”是指避免极端和极端行为,追求一种平衡和谐的生活方式,既不过于放纵,也不过于禁欲。

3. 佛教的“涅槃”是什么意思?答案:涅槃是佛教中的一种终极解脱状态,指的是从生死轮回中解脱出来,达到永恒安宁和清净的状态。

4. 佛教的“禅修”有什么作用?答案:禅修是佛教修行的一种方式,通过冥想、静坐等方法,帮助修行者净化心灵,提升智慧,达到内心的平静和清净。

学佛问答精选答题题库大全

学佛问答精选答题题库大全

学佛问答精选答题题库大全学佛是一个深邃且充满智慧的修行之路,在这条道路上,人们常常会有各种各样的疑问。

以下为您精选了一些常见的学佛问答,并给出相应的解答,希望能对您的学佛之旅有所助益。

问题一:学佛一定要吃素吗?答:吃素并非学佛的必要条件,但吃素是一种慈悲和不杀生的体现。

在佛教中,强调不杀生是培养慈悲心的重要一环。

对于初入佛门的人来说,不必急于强制自己完全吃素,可以逐步减少肉食的摄入,随着修行的深入和慈悲心的增长,再根据自己的意愿和身体状况来决定是否吃素。

然而,吃素不仅仅是避免食用动物肉类,还包括不食用蛋类、奶类等可能涉及动物生命的食品。

吃素对于个人的身心健康也有一定的益处,如减少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降低胆固醇等。

但最终是否选择吃素,应基于个人的信念和实际情况,而不应成为一种负担。

问题二:如何理解佛教中的因果报应?答:因果报应是佛教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简单来说,就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我们所做的每一个行为、每一个念头,都会产生相应的结果。

这个结果可能不会立即显现,但在合适的时机和条件下,必然会产生影响。

比如,一个人行善积德,帮助他人,可能会在未来的某个时候得到他人的帮助或者获得内心的平静和满足;而一个人作恶多端,伤害他人,可能会面临法律的制裁或者内心的不安和恐惧。

但需要注意的是,因果报应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也不是机械的一一对应。

它是一个复杂的、相互关联的系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同时,理解因果报应不是为了让我们对过去的错误过度自责和悔恨,而是要让我们在当下和未来,更加谨慎地对待自己的言行和思想,努力去做善事,积累善因,从而获得善果。

问题三:怎样进行有效的佛教修行?答:佛教修行的方式多种多样,不同的法门适合不同的人。

但总体来说,以下几点是比较基础和重要的:首先是持戒。

遵守佛教的戒律,如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等,这是规范我们行为的准则,有助于培养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其次是禅定。

通过冥想、打坐等方式,让内心平静下来,减少杂念和烦恼,提高专注力和洞察力。

中国佛教文化考查试题

中国佛教文化考查试题

公选课:中国佛教文化考查试题一问答题:(任选三题)1、佛教所说的"三法印"是什么?一般称:1、诸行无常(宇宙万有,皆变化无常);2、诸法无我(世界一切现象皆因缘和合,没有独立的实体或主宰者);3、涅盘寂静(佛教徒修行断尽烦恼,超脱生死轮回,达到涅盘寂静境界)。

2、试说明中国四大菩萨及其道场所在地。

山西五台山是大智菩萨文殊菩萨道场。

浙江普陀县"海天佛国"普陀山是救苦救难大慈大悲观音菩萨的道场。

常有金顶佛光奇观的四川"峨眉天下秀"峨眉山是大行菩萨普贤菩萨道场。

安徽“仙城佛国”九华山是大愿菩萨地藏菩萨的道场。

3、列举中国佛教的主要宗派,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哪一宗派?中国佛教出现过许多派别,主要有八宗。

一是三论宗又名法性宗,二是瑜伽宗又名法相宗,三是天台宗,四是贤首宗又名华严宗,五是禅宗,六是净土宗,七是律宗,八是密宗又名真言宗。

净土宗影响比较大4、“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你是如何理解这首禅诗的?5、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主要区别是什么?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区别,主要可以从信仰修证和教理义学两个方面来考察。

首先,从信仰修证方面来说,小乘部派佛教奉释迦牟尼为教主,认为现世界只能有一个佛,即释迦牟尼,不能同时有两个佛。

信仰者通过"八正道"等宗教道德修养,可以达到阿罗汉果(断尽三界烦恼,超脱生死轮迥)和辟支佛果(观悟十二因缘而得道),然不能成佛。

大乘佛教则认为,三世十方有无数佛同时存在,释迦牟尼是众佛中的一个。

信仰者通过菩萨行的"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修习,可以达到佛果(称"菩萨",意为具有大觉心的众生),扩大了成佛的范围。

又,小乘佛教要求即生断除自己的烦恼,以追求个人的自我解脱为主,从了生死出发,以离贪爱为根本,以灭尽身智为究竟,纯是出世的,所以大乘佛教讥讽他为"自了汉"。

佛教基础知识问答

佛教基础知识问答

1、中国佛教有哪八大宗派?性宗、相宗、天台宗、华严宗、禅宗、净宗、律宗、密宗八大宗派。

2、四大皆空的“四大”是什么意思?指地、水、火、风为四种构成物质的基本元素。

3、什么是五蕴?五蕴包含了色、受、想、行、识这五种类的法。

4、什么是佛教中的四谛?四谛即“苦谛、集谛、灭谛、道谛”。

5、什么是佛教的三界?三界通常指众生所居之欲界、色界、无色界。

6、和尚剃光头的三种含义?一是按佛教的说法,头发代表着人间的无数和烦恼和错误习气,削掉了头发就等于去除了烦恼和错误习气;二是削掉头发就等于去掉人间的骄傲怠慢之心;去除一切牵挂,一心一意修行。

7、内心起嗔恨要以什么观对治?慈悲观。

8、何为三藏?经、律、论。

9、东方三圣是哪三位?药师琉璃光如来、日光遍照菩萨、月光遍照菩萨。

10、佛教讲的三毒是指什么?贪、嗔、痴。

11、四恩是指什么?父母恩、众生恩、国土恩、三宝恩。

12、三法印是辨别佛法与外道的方法,三法印是指什么?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盘寂静。

13什么是无相布施?没有布施的我,没有受布施的人,没有布施的物。

14什么是四依止?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不依不了义。

15、什么是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16、什么是四摄?布施、爱语、利行、同事。

17、五明是哪些?声明、工巧明、医方明、因明、内明。

18、十法界是指哪些?佛、菩萨、缘觉、声闻、天道、人道、阿修罗、畜生道、饿鬼、地狱。

19、什么是十善呢?1、不杀生,2、不偷盗,3、不邪淫,4、不恶口,5、不两舌,6、不妄语,7、不绮语,8、不贪,9、不嗔,10、不痴等。

20、人都有哪八苦呢?1、生苦,2、老苦,3、病苦,4、死苦,5、爱别离苦,6、怨憎会苦,7、求不得苦,8、五阴盛苦等八苦。

21、十二因缘是什么?即: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

22、什么是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23、离五盖的五盖是指什么?欲贪盖、嗔恚盖、睡眠盖、掉举盖、和疑盖。

佛学本科复习题

佛学本科复习题

佛学本科复习题佛学本科复习题佛学作为一门古老而深奥的学问,涵盖了广泛而复杂的内容。

它以佛教的教义和哲学思想为基础,探讨了人类存在和解脱的问题。

对于学习佛学的学生来说,复习是提高自己理解和掌握知识的重要手段。

下面将提供一些佛学本科复习题,帮助学生们巩固所学知识。

1. 请简要介绍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佛的生平和教义。

2. 佛教的核心教义是什么?请解释四圣谛和八正道的含义。

3. 请解释佛教的三宝是什么?分别介绍佛陀、法和僧伽的意义。

4. 请简要介绍佛教的两大流派:上座部和大乘佛教。

它们的主要区别是什么?5. 请解释佛教的六度和十善业的概念。

它们对于修行的意义是什么?6. 佛教强调无我和缘起的观念,请解释它们的含义,并分析它们对于人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的影响。

7. 请简要介绍佛教的禅宗和净土宗。

它们的修行方式和目标有何不同?8. 佛教的禅修是一种重要的修行方式,请解释坐禅和行禅的概念,并分析它们对于提升个人修行的作用。

9. 佛教强调慈悲和舍己为人的精神,请解释佛教的慈悲观和菩萨道的含义,并讨论它们对于社会和人际关系的影响。

10. 佛教的教义中有许多故事和寓言,请选择其中一则,简要叙述其内容,并分析它所传达的哲理和道德观念。

以上是一些佛学本科复习题,涵盖了佛教的核心教义、不同流派、修行方式以及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等方面。

通过回答这些问题,学生们可以巩固自己对佛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复习效果。

同时,这些问题也可以引发学生们对佛学的思考和探索,进一步深化对佛教思想的理解。

在复习过程中,学生们可以借助教材、参考书籍和网络资源,结合自己的学习笔记和理解,全面回答这些问题,形成自己独特的复习总结。

通过这样的复习,学生们不仅可以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更重要的是能够真正理解佛学的精髓和智慧,为自己的人生提供一种深刻的思考和指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佛教基础知识一百问答题1.信仰佛教具备的条件?应先皈依三宝。

三宝是唯一依靠。

2.何为三宝?佛、法、僧为三宝,以能利益世间,稀有难遇故喻三宝。

3.什么是佛宝?佛宝者,得无上正遍知之人,教主之德号,其义为觉者,所谓:自觉、觉他、觉行圆满。

4.什么是法宝?法宝者,具救度世人之道,载于经藏,佛的教育、教授。

5.什么是僧宝?僧宝,是学佛言行,传佛教化之人,其义是和合众。

6.为什么要皈依三宝?因为佛有无量功德智慧,佛的法有大利益,修之可以解脱生死之苦,僧能正修行,自利利他。

7.皈依三宝有何功德利益?皈依佛不下地狱,皈依法不堕餓鬼,皈依僧不堕旁生。

8.除皈依法式外,还有何式?除皈依法式外,还有礼拜、赞叹、供养、忏悔、发愿等方式。

9.什么是礼拜?对着佛像、或心想佛前,五体投地,顶礼稽首。

10.什么是赞叹?以偈颂或诗句,赞扬三宝功德,叹美三宝利益。

11.什么是供养?以香、花、灯、烛、幢、幡、宝盖、供献于佛,而敬养之。

于法僧亦然供养僧众,尚有以衣服、卧具、饮食、汤药等。

12.何为忏悔?于三宝前,发露己罪,痛责悔改,哀求证明,决不复作。

13.什么是发愿?于三宝前,陈述己愿,立志修行利乐众生,请求加持,令圆满。

14.什么是回向?此包括在发愿内,以自己所修善行功德,回转向自己发愿处,令速成就有三方面:一.回向佛果,令所行作为成佛之资。

二.回向众生,以自己的修行功德施与众生。

三.不执事相。

15.佛是何国人?印度古国迦吡罗王子。

16.迦吡罗之国,今为何地?当今印度境内,名哥尔克波尔,为佛本生地。

17.佛何时出生?周昭王二十四年,甲寅年生,四月八日诞生。

18.佛的父母是谁?父亲是净饭王,母为摩耶夫人。

19.佛何时修炼成佛?29岁出家修道,35岁于摩羯陀国菩提树下得无上正遍知。

时为周穆王二年。

十二月八日。

20.佛所修何道?知一切法,唯心所作,专于心地,拂除障垢,而达光明自在之境,所谓破光明,证法身。

21.佛姓名叫什么?姓释迦,名牟尼。

22.佛教化何等人,令得何利益?教化凡人,令成圣种,教化罗汉令作菩萨,教化菩萨,令入佛位。

23.何为凡人?平庸愚钝之辈,六道众生皆是。

24.何为六道?世间凡夫分为六辈,各由其道,故名六道,其名:天、阿修罗、人.[三善道]。

饿鬼、地狱、畜生[三恶道]。

25.何为众生?即是一切有生命之物,以其受生,因缘不一,故名众生。

26.何为地狱?居于地内,状若牢狱,此处众生,受苦最剧。

27.何为饿鬼?鬼神之类,以常受饥饿,心无厌足,故称饿鬼,分为无财、少财、多财等别。

28.何为旁生?禽、兽、鳞、虫之类,以形体横斜,故名旁生,以上三道,皆是恶业之所招感,故称三恶道。

29.何为天?在人间之上,有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类,共二十八天。

30.何为阿修罗?又名非天,居近须弥山大海中,好与天人相战斗。

31.神仙、妖怪。

当属何道?神仙妖怪里神属鬼,即饿鬼中多财者,仙属人,修得生理变易,或属鬼,谓灵鬼等,或属天,为四大天王统摄。

妖怪则多鬼畜。

32.问二十八天,其名若何?33.佛如何说人道?佛说人道,所居之地,分为四种。

分四大洲:1.东为胜身洲。

2.南为赡部洲。

西为牛贺洲。

4.北为俱卢洲。

又名胜处。

此四洲。

身高寿命,长短有别。

若论果报南赡部洲为下下,若说值佛教法,赡部洲为上上。

佛生印度。

是赡部洲之中。

我国中华,在南洲东部。

南赡部洲又译为阎浮提,义为胜金。

34.何为声闻?闻佛说法声音,而得道果,故名声闻。

共分四果:1.须陀洹、2.斯陀含、3.阿陀含、4.阿罗汉。

35.声闻四果,其名若何?初果须陀洹:译为预流,谓初入圣流,七番生死,证阿罗汉果。

二果斯陀含:译为一往来,谓一番生死,证阿罗汉果。

三果阿那含:译为不还,尽此一生,证阿罗汉果。

四果阿罗汉:译为无生,永不复来三界受生,四果最高。

36.何为缘觉?名观因缘生法,而证觉道,故名缘觉。

也已修出三界,与阿罗汉一样,只其功德比阿罗汉殊胜。

37.何为菩萨?称谓菩提萨垛,此云觉有情,是内怀佛道,外观凡相者。

38.何为如来?佛有十种徳号,此居其首。

不变名如,随缘名来。

佛有不变之体,随缘之用,故名曰如来。

39.佛以何等法为教化?佛以因果法,四谛法,十二因缘法,六度法,四摄法等教化众生。

40.何为因果。

一切事物必有开始,是之为因,必有终结,是之为果。

41.因果之法若何?因果之法,以同类相应为定律,故善因结善果,恶因界恶果。

42.受因果法的教育者有何利益?知有因,则受苦者不怨尤,知有果,为善者劝,为恶者戒。

43.何为四谛法?1.苦谛。

2.集谛。

3.灭谛。

4.道谛。

谛为祥审之言,真是之法。

44.何为苦谛?佛说有八种苦充满世间:1.生苦。

2.老苦。

3.病苦。

4.死苦。

5.爱别离苦。

6.怨憎会苦。

7.求不得苦。

8.五阴炽胜苦。

45.世间没有乐事吗?乐也是苦,因为世间快乐,常易坏灭,乐坏灭之时,其苦倍增,乐为苦因,是名坏苦。

46.当有不苦不乐时,难道也是苦吗?是名行苦,虽不现苦乐之相,而身心迁变,一念头接一念头,流转不停故亦是苦,常见世人以无事做时为苦,而欲行事,找些事做,即可证明。

47.何为五阴炽盛苦?我们的身心分为:色、受、想、行、识五阴,又名五蕴阴,为覆盖,被笼罩,难以解脱,故名炽盛。

48.何者为色?有质碍者为色,其相有四:1.地,2.水,3.火,4.风。

凡固体通名为地;凡液体通名为水;凡气体通名为风;凡温度通名为火。

身内如是,身外亦然。

49.何者为受?心能领纳外色,名为受。

50.何者为想?心感受外色后,能因外色而想像,是为想。

51.何者为行?心想外色后,既有好与恶之念,取与舍等,发为身口之业,是名为行。

52.何者为识?对于外色,种种分别,记忆不忘,是名为识。

53.识有几种?识有六种:1.缘眼见色,名眼识。

2.缘耳闻声,名耳识。

3.缘鼻接触香味,名鼻识。

4.缘舌知味,名舌识。

5.缘身觉触,名身识。

6.了别事物想,想像,是名意识。

大乘法在分意识为7.未那识.8.阿赖耶识。

共八种。

54.何谓集谛?佛识一切苦恼,是由于起贪.嗔.痴三种意识的罪恶,多生多世此意识心的污垢已经集结成为习惯,习性,苦果而由自己召集之义,故称集谛。

55.“贪”?贪则追求,求而为得,则苦恼生,求了也得到了,却不知足,则苦恼生。

56.“嗔”?尤人怨物,丧心致愤,发脾气则苦恼生。

57.“痴”?以无为有,义妄为真,祁神禱鬼,空生畏惧,不通达真实佛慧,则苦恼生。

58.什么是灭谛?佛说贪、嗔、痴、三毒灭除则苦恼生,三种意恶,断除净尽,则苦恼众真实消灭,故名灭谛。

59.什么是道谛?佛说欲灭苦者,当修八圣道:1.正见。

2.正思。

3.正语。

4.正业。

5.正进。

6.正定。

7.正念。

8.正命。

60.什么是正见?识正果,明正邪,是名正见。

61.什么是正思?常思济物利人,是名正思。

62.什么是正语?远离妄言,两舌,恶口,绮语。

常做真实和悦.柔软审思之语,是名正语。

63.什么是正业?不猎杀,捕渔,屠宰,放牧,造酒等行业及制造一切伤人之器具者,是名正业。

64什么是正精进?一切恶事不做,一切善事努力做,力行不怠,是名正进。

65.什么是正定?行佛教诲,坚定不移,名正定。

66.什么是正念?于佛、法、僧,常念不忘,是名正念。

67.什么是正命?不犯禁戒,清净自活,是名正命。

68.何为十二因缘?为证明众生三世因果相续不断之法,所从起者为因,依附者为缘,数为十二:1.无明,2.行,3.识。

4.名色,5.六入,6.触,7.受,8.爱,9.取,10.有,11.生,12.老死。

69.佛说四谛法,有何意趣?令闻者知“苦”断“集”,慕“灭”修“道”。

70.修持四谛法,有何效果?修正道则烦恼断,烦恼断则苦恼灭,苦恼灭则身心得解脱而自在,不致为业所牵,不复来世受生,而成阿罗汉果。

71.三世因果,于十二因缘如何分配?无明、行二支为过去所做之因。

识、名色、六入、触、受、五支为现在所得之果。

爱、取、有三支为现在所造之因。

生、老死是未来所得之果。

72.十二因缘相续不断之状,是怎样的?无明为缘而生行,缘行生识。

缘识生名色,缘名色生六入,缘六入生触,缘触生受,缘受生爱,缘爱生取,缘取生有,缘有而有生,缘生而老死。

73.怎样解释无明为缘而生行?无明者迷于事理,妄有作为,故生行。

74.何谓緣行生识?既然妄有作为,养成习惯,于心坎中,染著不失,故名緣行生识,识解释为:即习惯所成之第二天性75.何谓緣识生名色?识本身是“了别与执取”的功能,是没有形相的,只是一个名字,然而此执取的功能,它所执取的对象是有形相的,故名色。

所以于一心识,含有名色之二,此正是识神托胎时。

76何谓缘名色生六入?名色在分为眼、耳、鼻、舌、身、意之六根,为六尘之所入处,故名六入,又名六处。

此正是胎成形时。

77.何谓缘六入生触?由于有六入,能与六尘接触,所谓眼触色,耳触生,鼻触香,舌触味,身触冷暖滑涩等,意触法,此为出胎后。

78.何谓缘触生受?缘受生爱?既与六尘接触乃生感受,或苦或乐,或为无记,此在十岁内外。

感受乐受者,心生爱著,感受苦者,心生憎恨,此在二十岁。

79.何谓缘取生有?爱憎心盛,对于外物,心生贪著,此在三十岁内外。

80.何谓缘取生有?心既然贪著,发自身、口、意,而造善恶业种种事迹,故名有,此善恶事,各有所属。

有的人归善道,做善业。

有的人取恶念,归恶道,做恶事,乃作为来生受报之因,故名有,此在三十岁后。

81.何谓缘有而有生?既然做了受报之因,必获所感之果。

即于所感之处,得后有身,是为有生。

受因果业报的业力形成。

82.何谓缘生而有老死?既有生后,渐渐变易,名老,复归坏灭,名死。

83.此十二因缘法只有三世作用吗?因缘相续,何止三世,三世复三世,乃至无穷,循环无穷。

84.此十二因缘法有穷尽吗?此十二因缘,不但相续,乃复循环,过去无明,即现在之爱、取。

过去行。

即现在之有,是为因,现在识、名色、六入、触、受皆是未来生、老死之相,是为果。

因即生果,果复为因,因果循环不断,是故无穷。

85.佛说此十二因缘,有何意趣?欲使听闻者,反缘生为缘灭故。

86.何谓缘灭?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行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灭。

87.缘灭有何利益?缘灭则生缘灭,既得无生,不受后有,制造解脱。

88.缘灭解脱后怎么样?既成缘觉圣果,亦名辟支佛。

89.六度之法是菩萨行法都包括什么?1.布施,2.持戒,3.忍辱,4.精进,5.禅定,6.智慧.此六者为六波罗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