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小学数学上册听课记录表电子教案

合集下载

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6百分数(一):百分数的意义》听课记录

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6百分数(一):百分数的意义》听课记录

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6 百分数(一):百分数的意义》听课记录一、教师行为1.1 导入•教师通过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如考试成绩、商品打折促销等,来引出百分数的概念。

•询问学生是否在生活中遇到过百分数,以及他们对百分数的初步理解。

•简要介绍百分数在日常生活和数学中的重要性。

1.2 教学过程•百分数的定义:•教师详细解释百分数的定义,即“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

•通过举例(如“50%表示一半”)帮助学生直观理解百分数的含义。

•百分数与分数、小数的联系:•引导学生理解百分数与分数、小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通过具体的例子(如“0.5 = 50% = 1/2”)展示三者之间的转化关系。

•百分数的应用:•通过一系列实际问题的例子,如折扣计算、利率计算等,展示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找出关键信息,并尝试用百分数的知识解决问题。

•练习巩固:•给出多组练习题,让学生判断哪些数是百分数,哪些不是,并解释原因。

•鼓励学生自行设计一些包含百分数的实际问题,并互相解答。

•拓展讨论:•引导学生思考百分数在其他领域(如统计学、科学研究等)的应用。

•通过小组讨论或班级讨论的形式,分享各自的想法和见解。

二、学生活动•积极参与讨论:在导入和拓展讨论环节,学生积极回应教师的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独立完成练习:在练习巩固环节,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并尝试用百分数的知识解决问题。

•小组合作学习:在拓展讨论环节,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彼此的观点和见解。

三、过程点评•导入环节:教师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百分数的概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同时,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和思考百分数的相关知识。

•教学过程:教师详细讲解了百分数的定义、与分数和小数的联系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具体的例子和练习题,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了百分数的意义和应用方法。

同时,通过拓展讨论环节,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学生活动: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表现出较高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小学六年数学听课记录表(六年级)

小学六年数学听课记录表(六年级)

小学六年数学听课记录表(六年级)小学六年数学听课记录表六年级数学听课记录:倒数一、课前谈话突破难点1.谈话——蕴含“两个”,突破“互为”师:老师也愿和六(1)班的同学成为朋友,你们愿意吗?(愿意)那老师就是你们的…(朋友),你们是老师的…(朋友)。

你们和老师互为朋友。

(指板书:互为)二、导入揭题,引导质疑师:其实在我们的数学中也有类似的情况。

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发现数学中的类似问题。

揭题——(板书:倒数的认识)师:看到“倒数”这个数学新名词,你的脑子里产生哪些问题。

预设:什么是倒数?怎样求倒数?……这节课一起来探究这些问题?三、创设活动情景,理解概念——“倒数是什么”师:我们刚刚研究了分数乘法,老师想了解大家掌握的怎么样?请看计算。

1.在分类中理解“是什么”①5/8×8/5 ②0.25×4③3/4+1/4④1.6-3/5 ⑤13/7×7/13⑥3/2×6/5×5/9计算后你有什么发现?师:如果请你将这六个算式分成两类,你准备怎么分?(学生汇报:乘积是1。

)[适当处板书:乘积是1]归纳总结:分类的标准不同,得到的答案也不同,今天我们就研究这一类的算式。

师:这三个算式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吗?预设:乘积是1。

2.举例感悟“怎么做”师: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还能举出与这些算式不同的例子吗?还能举出不同的算式吗?归纳总结:像刚才举的这些例子,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乘积是1)在数学上“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如5/8×8/5=1,我们就可以说5/8和8/5互为倒数,还可以怎么说?如我们表述朋友的关系。

5/8倒数是8/5,8/5倒数是5/8。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

倒数是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它们是相互依存的,所以必须说清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倒数,而不能孤立地说某一个数是倒数。

②0.25×4这两个数的关系可以怎么说?请您告诉你的同桌。

(学生活动)⑤13/7×7/133.在思辨中深入理解师:能说3/4和1/4互为倒数吗?为什么?师:能说3/2、6/5和5/9互为倒数吗?为什么?四、运用概念,探究方法——“怎样求倒数”过渡:大家对倒数理解的很不错,那么我给你一个数你能找出它的倒数吗?(投影,出示例2)1.求下面各数的倒数3/5 26 7/2 0.6 1 0.25 0学生尝试。

(完整版)小学数学听课记录(最新整理)

(完整版)小学数学听课记录(最新整理)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角的认识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谈话:看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三角板),你能找出它有多少个角吗?二、组织活动,探究新知1.认识角投影显示:投影课本里的图片谈话:找一找,图片上哪些像角?(学生回答)追问:角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能从我们身边的一些物体的面上找到角吗?找到后指出它们的顶点和边。

2.折一个角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角,能用自己灵巧的小手折一个角吗?看谁折得快折得好。

(用准备好的白纸折角)3.角的大小比较(1)提问:能使你折的角变得再大一些吗?你是怎么办的?能把它变得小一些吗?又是怎么做到的?(2)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转动时,形成了大小不同的角,同学们能比较出哪个角大些吗?用什么方法比较?(3)谈话:观察老师手上的这两个三角形(两个纸做的一大一小的三角形),哪个三角形大些呢?还是一样大呢?你知道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吗?三、固应用,拓展延伸1.课本练习第1题。

谈话:机灵的小猴找来了一些图形,想考考小朋友,敢接受它的挑战吗?投影展示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是角的你能指出它的顶点和边吗?指名回答。

2.课本练习第2题。

谈话:好学的小猫觉得小朋友学得不错,于是来请教我们了。

投影展示,图中各有几个角,说给同桌听。

3.课本练习第3、第5题。

谈话:聪明的小兔看到大家的本领这么棒,终于忍不住也要来考考我们,投影展示题目。

同桌讨论后在班内交流。

4.课本练习第4题。

谈话:山羊老师对大家很满意,决定带小朋友玩一玩。

动手拉、合剪刀。

说说你看到的角有什么变化四、总结全课,布置作业谈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回家给爸爸妈妈展示一下你今天学到的本领,找找你们家哪些物体上有角。

点评:充分利用学具,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强烈欲望,使学生获得对角的感性认识。

通过“看”、“找”,体会角在面上,初步建立对角的概念。

让学生用喜欢的方法折一个角,在实践中探索不同的折角方法,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思考及表现自我的时间和空间。

六年级数学上册百分数的认识听课记录

六年级数学上册百分数的认识听课记录

六年级数学上册百分数的认识听课记录一、概述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百分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通过学习和掌握百分数,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数字之间的关系,并且在日常生活中也能更好地运用百分数进行计算。

本文将记录一节六年级数学上册关于百分数的课堂听课记录,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百分数的概念。

二、课堂内容1. 定义与概念1.1 什么是百分数老师首先向学生介绍了百分数的概念,百分数是百分率的简称,是将每百分之一的数量作为基准,用来表示一个量与全体的比例关系。

百分数通常用百分号“”来表示,例如50就表示一半,100表示全部。

1.2 百分数的表示方法老师通过具体的例子向学生解释了如何将一个数表示为百分数,例如将分数1/2表示为百分数,即50,将小数0.25表示为百分数,即25。

2. 百分数的应用2.1 百分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老师通过生动的例子向学生展示了百分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比如物品的打折、考试成绩的评定等。

2.2 百分数的转化老师还向学生介绍了将百分数转化为分数和小数的方法,以及将分数和小数转化为百分数的方法,并结合实际问题进行了讲解和练习。

3. 百分数的运算3.1 百分数的加减法老师向学生讲解了百分数的加减法,介绍了具体的计算方法和技巧,并通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理解。

3.2 百分数的乘除法老师还介绍了百分数的乘除法,特别强调了将百分数转化为小数进行乘除法计算的方法,并通过练习题让学生掌握了相关技巧。

三、课堂体会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对百分数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老师通过生动的例子和具体的计算方法,让我更容易地理解了百分数的概念和运用方法。

尤其是在百分数的转化和运算方面,老师的讲解让我受益匪浅,我对百分数的运算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希望在接下来的学习中能够更加灵活地运用百分数进行计算。

四、总结百分数是数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它不仅在学术上有着重要的意义,也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学习和掌握百分数的概念和运算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数字之间的关系,提高数学运算能力,并且在生活中更加灵活地运用百分数进行计算。

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6百分数(一):用百分数解决问题(求比一个数多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例五)》听课记录

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6百分数(一):用百分数解决问题(求比一个数多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例五)》听课记录

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6 百分数(一):用百分数解决问题(求比一个数多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例五)》听课记录一、教师行为1.1 导入•教师通过具体的生活场景导入新课,例如:“如果一家商店的销售额比上个月增长了20%,我们如何知道这个月的销售额是多少?”•提问学生关于百分比增长的直观理解,引导学生回忆之前学过的百分数基础知识。

1.2 教学过程•概念解释:•教师明确解释“比一个数多百分之几”的含义,即求新数量是原数量的多少(用百分数表示)。

•举例说明,如“50元比40元多百分之几”,并引导学生理解这表示的是增长的百分比。

•例题讲解(例五):•教师展示例五题目,如:“某公司去年销售额为100万元,今年比去年增长了20%,今年的销售额是多少万元?”•引导学生分析题目,确定需要求解的是今年的销售额,而这个销售额是基于去年销售额的增长率计算出来的。

•详细讲解解题步骤:首先计算增长的金额(100万元× 20% = 20万元),然后将增长的金额加到去年的销售额上(100万元+ 20万元= 120万元)。

•强调解题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和易错点。

•练习巩固:•提供几道类似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解答,并在黑板上演示解题过程。

•巡视课堂,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并给予必要的指导。

•总结规律:•引导学生总结解决这类问题的一般规律:先计算增长的金额,再加到原数量上。

•强调百分数在解决问题时的作用和重要性。

二、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在导入和例题讲解过程中,学生积极思考,理解百分数增长的概念和解题方法。

•独立练习:在练习巩固环节,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并尝试在黑板上演示解题过程。

•合作讨论:在总结规律时,学生之间合作讨论,共同总结解题方法和规律。

三、过程点评•导入环节:教师通过生活实例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帮助学生建立了与百分数增长相关的直观理解。

•教学过程:教师详细讲解了例五题目的解题过程,强调了关键步骤和易错点,使学生能够清晰地理解解题方法。

小学六年数学听课记录表(六年级)

小学六年数学听课记录表(六年级)

小学六年数学听课记录表六年级数学听课记录:倒数一、课前谈话突破难点1.谈话——蕴含“两个”,突破“互为”师:老师也愿和六(1)班的同学成为朋友,你们愿意吗?(愿意)那老师就是你们的…(朋友),你们是老师的…(朋友)。

你们和老师互为朋友。

(指板书:互为)二、导入揭题,引导质疑师:其实在我们的数学中也有类似的情况。

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发现数学中的类似问题。

揭题——(板书:倒数的认识)师:看到“倒数”这个数学新名词,你的脑子里产生哪些问题。

预设:什么是倒数?怎样求倒数?……这节课一起来探究这些问题?三、创设活动情景,理解概念——“倒数是什么”师:我们刚刚研究了分数乘法,老师想了解大家掌握的怎么样?请看计算。

1.在分类中理解“是什么”①5/8×8/5 ②0.25×4③3/4+1/4④1.6-3/5 ⑤13/7×7/13⑥3/2×6/5×5/9计算后你有什么发现?师:如果请你将这六个算式分成两类,你准备怎么分?(学生汇报:乘积是1。

)[适当处板书:乘积是1]归纳总结:分类的标准不同,得到的答案也不同,今天我们就研究这一类的算式。

师:这三个算式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吗?预设:乘积是1。

2.举例感悟“怎么做”师: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还能举出与这些算式不同的例子吗?还能举出不同的算式吗?归纳总结:像刚才举的这些例子,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乘积是1)在数学上“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如5/8×8/5=1,我们就可以说5/8和8/5互为倒数,还可以怎么说?如我们表述朋友的关系。

5/8倒数是8/5,8/5倒数是5/8。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

倒数是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它们是相互依存的,所以必须说清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倒数,而不能孤立地说某一个数是倒数。

②0.25×4这两个数的关系可以怎么说?请您告诉你的同桌。

(学生活动)⑤13/7×7/133.在思辨中深入理解师:能说3/4和1/4互为倒数吗?为什么?师:能说3/2、6/5和5/9互为倒数吗?为什么?四、运用概念,探究方法——“怎样求倒数”过渡:大家对倒数理解的很不错,那么我给你一个数你能找出它的倒数吗?(投影,出示例2)1.求下面各数的倒数3/5 26 7/2 0.6 1 0.25 0学生尝试。

六年级小学数学上册听课记录表讲课教案

六年级小学数学上册听课记录表讲课教案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因为6÷4=1.
4÷6=2/3,3÷2=2/3,8÷12=2/3(师板书)
师:还有不同的发现吗?
生2:因为12÷6=2,8÷4=2(师板书)所以我发现长方形D的长是长方形A的长的2倍,长方形D的宽也是A的宽的2倍。它们长和宽的倍数一样所以比较像。
师:这张图中的方格每一格的长是1厘米,请同学们打开书本第66页,完成下面的做一做。(出示幻灯片)
1.数一数,在方格图中数出每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并填在书上.
2..算一算,
(1)分别算出A、B、D三个长方形的长是宽的几倍?(或宽是长的几分之几?)
(2)长方形D的长是A的长的几倍? D的宽又是A的宽几倍?
师:同学们一张长方形图片如果宽不变,长扩大(或缩小),或者长不变,宽扩大(或缩小),变后的图形和原来的图形会像吗?生:不会像。
师:对,如果长和宽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或者同时缩小相同的倍数,变后的图形和原来的图形会像吗?生:会像。
师:不错,下面请同学们观看动画,看长是6宽是4的长方形经过以上变化后能不能一眼就看出它们像还是不像。
(3)长方形B的长是A的长的几分之几?B的宽又是A的宽几分之几? 3.议一议,你能发现图片中像与不像的秘密吗?
学生计算、观察、讨论,教师巡视,了解各小组讨论的情况,并加以指导。
学生汇报研究成果:
师:通过刚才的研究你能说说这些图片像与不像的秘密吗?
生1:我们发现了A、B、D三个长方形的长都是宽的1.5倍,宽是长的2/3,所以它们比较像。
生:因为路程÷时间=速度,所以用40÷2=20(千米)45÷3=15(千米)(师板书)
师:刚才找长方形长与宽的倍数关系用除法,现在求速度也是用什么法?生:也用除法。
二、引出“比”的概念,理解“比”的意义

城关三小线上教学六年级数学备课记录表

城关三小线上教学六年级数学备课记录表

城关三小六年级(数学学科)线上教学备课记录教学时间2020年2月11日教学内容圆柱的表面积(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圆柱侧面积、表面积的意义。

2.掌握圆柱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教学流程一、提出问题、设疑导入1.说一说。

师: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

2.想一想。

出示情境图:做一个圆柱形纸盒,至少要用多大面积的纸板?(接口处不计)师:要制作这个圆柱,你首先想到了哪些数学问题?“至少用多大面积的纸板”求圆柱的上、下底面的面积和圆柱的侧面积之和。

二、观看微课视频三、操作验证。

(1),剪一剪、量一量,验证猜想。

(2)学生探究结果。

:圆柱的侧面积=长×宽=底面周长×高。

圆柱的表面积=圆柱上、下底面的面积之和+圆柱的侧面积圆柱的表面积公式用字母表示为S表=S侧+2S底=Ch+2πr2(3)计算上图圆柱表面积四、巩固练习,拓展提升1.完成教材6页“练一练”1题。

2.完成教材6页“练一练”2题。

备注教学时间2020年2月13日教学内容圆柱的体积(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理解圆柱体积和容积的意义。

2.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体积、容积,并能灵活地运用圆柱体积和容积的计算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出示一块圆柱形橡皮泥。

师: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现在我想知道这块圆柱形橡皮泥的体积是多少,你有好的办法吗?计算上升的水的体积。

3.引入新课。

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有很多方法,需要我们去发现、去探究。

这节课我们就共同去探究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

1.利用知识的迁移,猜想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

圆柱体积可能等于底面积×高吗?2.探究算法。

(1)提出问题:能不能借鉴把圆转化为长方形的方法,把手中的圆柱形学具转化为长方体?观看微课视频①拼成的长方体的体积与圆柱的体积有什么关系?②长方体的底面积、高分别与圆柱的底面积、高有什么关系?③长方体的体积等于什么?圆柱呢?3.总结公式。

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2位置与方向(二):描述简单的路线图(例三)》听课记录

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2位置与方向(二):描述简单的路线图(例三)》听课记录

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位置与方向(二):描述简单的路线图(例三)》听课记录一、教师行为1.1 导入•教师首先与学生讨论生活中常见的路线图,如公园导览图、城市交通图等,并询问学生是否曾经使用过这些路线图。

•提出问题:“如果我们想要描述一个路线图给别人听,应该怎么说才能让别人清楚地知道路线呢?”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1.2 教学过程•引入概念:•教师解释路线图的基本组成元素,包括起点、终点、方向、距离和转折点。

•通过一个简单的路线图例子,让学生理解这些元素在实际路线图中的表示方法。

•描述示范:•教师展示一个包含多个转折点的简单路线图,并详细描述如何根据路线图上的信息来叙述路线。

•示范时,教师强调方向描述的准确性(如东、南、西、北、东南、东北等)和距离的明确性(如走多少米、多少公里等)。

•学生练习:•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张简单的路线图进行描述练习。

•教师巡视指导,确保学生正确理解和应用描述路线的方法。

•鼓励学生使用不同的描述方式,如先描述方向再描述距离,或先描述主要转折点再补充细节等。

•分享与讨论:•每组选择一名代表,向全班展示并描述所选的路线图。

•其他同学可以提出问题和建议,帮助改进描述方式。

•教师总结学生练习中的优点和不足,并强调描述路线图时的准确性和清晰度。

二、学生活动•认真听讲:学生认真聆听教师的讲解和示范,理解如何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小组讨论: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所选路线图的描述方式,并相互补充和完善。

•分享展示:每组代表向全班展示并描述所选的路线图,其他同学积极参与讨论和提问。

三、过程点评•导入环节:教师通过生活实例引出主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教学过程:•教师通过清晰的讲解和示范,使学生明确了描述路线图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学生练习环节设计合理,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

•分享讨论环节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学生表现: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表现出较高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能够主动思考、积极实践并分享经验。

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听课记录表

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听课记录表

上课时间:2020/10/8。

上课班级:小学六年级。

上课内容:数学。

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掌握三角形面积的概念。

1、老师采用图片引导学生具体了解三角形的概念,通过半正方形让
学生知道什么是三角形。

2、老师提出关于三角形的计算公式,让学生理解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方法。

3、通过练习题,老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直角三角形的特点,帮助学
生熟悉三角形的计算方法。

4、课堂上通过反馈,老师引导学生认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教学效果:学生能够理解三角形的概念,熟悉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熟练运用公式计算三角形面积。

六年级上册数学听课记录

六年级上册数学听课记录

六年级上册数学听课记录一、课程信息。

授课教师:[教师姓名]授课时间:[具体时间]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老师一上来就笑眯眯地问同学们:“孩子们,你们喜欢吃蛋糕吗?”这一问,教室里可热闹了,大家都喊着喜欢。

老师接着说:“那假如老师有一个大蛋糕,把它平均分成 8 份,我吃了其中的 3 份,那我吃了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呀?”同学们马上就七嘴八舌地回答起来,这导入可真够吸引人的!(二)新授。

1. 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个大大的长方形,说:“咱们就把这个长方形当成一块大蛋糕,现在要把它的 3/4 涂上颜色,谁来试试?”一个小手举得高高的同学跑上去,涂得还挺像样。

老师就趁机问:“那这涂了颜色的部分表示什么呢?”同学们都抢着回答,老师点点头,说:“对啦,这就是 3/4 。

那如果我再把这 3/4 平均分成 2 份,其中的一份是多少呢?”这可把大家难住了,都皱着眉头思考。

2. 老师也不着急,慢慢地引导着大家:“咱们可以先想想,3/4 里有几个 1/4 呀?”同学们恍然大悟,齐声说:“3 个!”老师笑着说:“那把 3 个 1/4 平均分成 2 份,一份是几个 1/4 呢?”同学们这下明白了,喊道:“3÷2 = 1.5 个,也就是 3/2 个 1/4 。

”老师竖起大拇指:“真聪明!那咱们就可以写成 3/4 ÷ 2 = 3/4 × 1/2 = 3/8 。

”3. 接着,老师又出了几道类似的题目让同学们练习,大家做得可认真了,老师在教室里走来走去,不时地指点一下。

(三)巩固练习。

老师在大屏幕上放出了一些题目,有分数乘法的计算,还有解决实际问题的。

同学们都埋头苦干,做完了还互相检查。

老师挑了几个同学的答案放在投影仪上展示,一边批改一边说:“这位同学呀,计算的时候要细心哦,可别把分子分母弄混啦。

”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四)课堂总结。

快下课的时候,老师问大家:“今天这节课咱们学了什么呀?”同学们纷纷举手回答,老师满意地说:“看来大家都学得不错,回家可要好好复习哦,说不定明天老师还要考考你们呢!”三、听课感受。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听课记录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听课记录

【开场白】教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来上数学课,主题是“小数的读写和运算”。

首先,我想了解一下,有多少同学知道小数是什么?请举手回答。

学生:(举手回答)教师:很好,大家都对小数有一定了解。

那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小数的读写和运算,一起来探索一下吧!【第一节】小数的读写教师:同学们,小数的读法和整数有什么不同呢?请举例说明。

学生1:整数可以直接念出来,小数要在整数后面加上“点”。

教师:非常好,我们来看一个例子:2.35,这个数应该读成?学生2:两点三五教师:正确!那么,我们继续看例子:0.47,这个数应该读成?学生3:零点四七。

教师:非常好!同学们,你们注意到了吗?整数前面的0可以省略不读,我们依然要读出小数点后面的数字。

请大家跟我一起读几个例子。

(教师展示若干例子并让学生读出)教师:同学们,小数可以用口语和书面语进行读写。

我们刚才读的是口语,那么,书面语怎么读呢?学生4:口语读法是“两点三五”,书面语就是“二又三五分之一”。

教师:非常好!学生们在书写小数时,一定要掌握口语和书面语的读写方式。

【第二节】小数的比较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怎么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吗?请回答。

学生5:先比较整数部分的大小,再比较小数部分的大小。

教师:很好!我们来看一个例子:0.25与0.43,这两个数哪个大?学生6:0.25比0.43小。

教师:不对哦,要注意整数部分的大小。

0比1小,所以0.25比0.43大。

同学们明白了吗?学生7:明白了!教师:再给大家一个例子:0.4与0.35,这两个数哪个大?学生8:0.4比0.35大。

教师:错误!请仔细观察这两个小数。

学生9:0.35比0.4大。

教师:非常好!同学们,比较小数的大小时,要先比较整数部分,如果整数部分相同,再比较小数部分。

【第三节】小数的乘除运算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小数是怎么计算的吗?请回答。

学生10:小数可以通过变成分数来进行计算。

教师:非常好!请举例说明。

学生11:比如0.2乘以0.3,可以写成2/10乘以3/10,再计算分数相乘得到6/100。

六年级数学听课记录

六年级数学听课记录

六年级数学听课记录做好听课记录是听课者基本素质的体现,下面是的六年级数学听课记录,欢迎阅读参考!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根据实际情况正确地进行计算。

2、进一步培养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立体图形研究的价值,提高数学研究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应用圆柱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授课教师:XXX(XXX206班)课堂实录:一、复圆柱知识。

师:我们学过圆柱,知道了哪些知识?生1:它有两个相等圆,一个侧面。

生2:它的侧面展开图有可能是正方形或长方形。

生3:它还有无数条相等的高。

……师:谁知道怎样求圆柱侧面积呢?生:圆柱侧面积等于底面周长乘高。

点评:关于圆柱相关知识的回答,学生很积极有6名同学发言,教师能适时总结,及时跟进。

建议教师板书学生回答的纲要。

练1:补充条件,只列式不计算:(用小黑板出示)一个圆柱,高5厘米,它的侧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师:请你先补充条件,再列计算式子。

生1:底面周长5厘米,S侧=5×5。

生2:底面直径8厘米,S侧=3.14×8×5。

生3:底面半径4厘米,S侧=2×4×3.14×5。

师:S侧=ch=∏dh=2∏rh点评:练1的设计很好,所需的三种情况,在一个题目中全部展现了,为学生下面的研究做了很好的铺垫。

只列式不计算,提高了时效。

二、应用已有知识,办理数学问题。

操演2:(用小黑板出示)一个圆柱形,底面直径6厘米,高10厘米,它的表面积是多少厘米?师:谁来读一下题目,在题目中你知道什么,要求什么?生1:读题生2:我知道底面直径6厘米,高10厘米,求表面积。

师:什么是表面积?生:S表=S侧+2S低。

师:请同学们在练本上解答,谁愿意上黑板解答?(两个学生上黑板练,集体点评)师:运用圆柱表面积知识,还可以办理我们生活中的良多问题。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听课记录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听课记录

本次听课:
一、教学内容:
1.学习认识几何图形的术语;
2.学习认识圆、半圆和扇形;
3.学习如何判断两个几何图形之间存在相等关系;
4.学习如何绘制圆、半圆和扇形。

二、教学过程:
1.老师通过板书、图片、影音等多种方式,详细的讲解了几何图形的术语;
2.老师举例比较圆、半圆和扇形的特点,以及它们之间存在的等价关系;
3.老师教会学生如何绘制圆、半圆和扇形,并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答疑;
4.老师最后利用实物展示了圆、半圆和扇形的形状,让学生实际感受这些图形的形状。

三、学生反应:
大多数学生都认真听讲,积极发言,表现出了很强的学习兴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出示课件)鼠标点击长方形图下面的每一句话,每点击一次长方形变化一次,让学生直观感受一张长方形图片怎样变就像怎样变就不像。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知道只要把长方形的长和宽按一定的比例同时放大或缩小,变化后的图形就会和原来的图形相像。
生:用除法。
师:对,其实在现实生活中还有很多是用除法来解决问题的,让我们一起再来试试吧。请大家看下面这幅图。
生:图C变矮变胖了,图E变长变瘦了。
师:哪图B和图D为什么会像?它们之间有什么秘密?会和什么有关呢?
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出示课本探究活动的图)
师:为了更好的弄清这些图片为什么像又为什么不像?老师把这些图片的长方形画在方格纸上。
师:长方形的大小与谁有关?
生:与长方形的长和宽有关。
师:对,刚才,我们是用眼睛直接判断出像与不像,现在能不能通过算式来研究这些长方形的长和宽到底有什么关系,使得这些图片有的像有的不像。
教学重点:理解比的意义,了解比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理解比的意义。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提供丰富的实例,感受“比”的意义
(一)实例1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张可爱的图片,你们想不想看?(出示图)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图片,哪几张图片与图A比较像?
生:图B和图D与图A比较像。
师;哪谁能说说图C和图E为什么与图A不像呢?
教师板书:两个数相除,又叫做这两个数的的比。
师:如:6÷4我们又可以说成是长方形A的长与宽的比是6比4,8÷3又可以说成是长方形C的长与宽的比是8比3,40÷2可以说成是马拉松选手所跑的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是40比2,,黑板上这些除法算式你还能用比来说吗?
生1:45÷3可以说成骑车人所行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是45比3。
师:同学们一张长方形图片如果宽不变,长扩大(或缩小),或者长不变,宽扩大(或缩小),变后的图形和原来的图形会像吗?生:不会像。
师:对,如果长和宽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或者同时缩小相同的倍数,变后的图形和原来的图形会像吗?生:会像。
师:不错,下面请同学们观看动画,看长是6宽是4的长方形经过以上变化后能不能一眼就看出它们像还是不像。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因为6÷4=1.5,
3÷2=1.5,12÷8=1.5
4÷6=2/3,3÷2=2/3,8÷12=2/3(师板书)
师:还有不同的发现吗?
生2:因为12÷6=2,8÷4=2(师板书)所以我发现长方形D的长是长方形A的长的2倍,长方形D的宽也是A的宽的2倍。它们长和宽的倍数一样所以比较像。
师:这张图中的方格每一格的长是1厘米,请同学们打开书本第66页,完成下面的做一做。(出示幻灯片)
1.数一数,在方格图中数出每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并填在书上.
2..算一算,
(1)分别算出A、B、D三个长方形的长是宽的几倍?(或宽是长的几分之几?)
(2)长方形D的长是A的长的几倍? D的宽又是A的宽几倍?
(3)长方形B的长是A的长的几分之几?B的宽又是A的宽几分之几? 3.议一议,你能发现图片中像与不像的秘密吗?
学生计算、观察、讨论,教师巡视,了解各小组讨论的情况,并加以指导。
学生汇报研究成果:
师:通过刚才的研究你能说说这些图片像与不像的秘密吗?
生1:我们发现了A、B、D三个长方形的长都是宽的1.5倍,宽是长的2/3,所以它们比较像。
(二)、实例2
1、(出示课本第67页第2的情境图)
师:这两道题在我们书上第67页,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独立完成,并思考你是如何解决的。
2、学生独立做题,教师巡视。
3、学生汇报结果,教师在屏幕上把表格填完。师:你是怎样比较的?
生:我把马拉松选手的路程除以时间得到他的速度20千米,把骑车人的路程除以时间得到速度15千米,再比较,发现马拉松选手的速度更快。师:能用算式说说你的思考过程吗?
生5:长方形C的长是宽的8/3倍,8÷3=8/3(板书)它的长与宽的倍数和图形A、B、D的不一样,所以它们不像。
生6:长方形C的长是长方形A的长的8/6倍,而宽是它的3/4,长和宽的的倍数不同,因此不像。而长方形E的长是长方形A的2倍,宽是它的1/2,这两个倍数关系也不同,因此也不像。
师;刚才我们都是用除法计算发现了这些图片像与不像的秘密。有的同学发现了长方形A、B、D的长都是宽的1.5倍,宽是长的2/3,所以它们比较像;也有的同学发现了长方形B的长和宽分别是A的1/2,长方形D的长和宽分别是A的2倍,所以它们比较像。
(让学生阅读课本,认识比的前项、后项、比值)(教师接着板书)
12÷8= 12:8 =12/8= 1.5,6
||||
前比后比
项号项值
师指出: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比值,比值常用分数表示,也可用小数表示。
生:因为路程÷时间=速度,所以用40÷2=20(千米)45÷3=15(千米)(师板书)
师:刚才找长方形长与宽的倍数关系用除法,现在求速度也是用什么法?生:也用除法。
二、引出“比”的概念,理解“比”的意义
1、引出“比”的概念。
师:像这样,两个数相除,又可以叫做两个数的比。(电脑出示概念)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68页,边读概念边画线。
生2:12÷8可以说成是长方形D的长与宽的比是12比8。
生3:------------
师:把你要说的比和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2、介绍比的读写法和认识各部分名称
(1)根据比的意义,任何两个数相除都可以写成比的形式。
如:12÷8可以写作12:8,读作12比8(板书)
师:比中的各部分叫什么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68页
数学记录者
题目
比的认识
时间
第12周
第1节课
教学内容:比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
2、认识比的各部分名称,能正确读写比,会求比值。
3、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体会事物之间的联系。
4、能利用比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觉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
生3:因为3÷6=1/2,2÷4=1/2(师板书)所以我发现长方形B的长和宽分别是长方形A的长和宽的1/2,所以它们比较像。
师:说得真好,我们找到了比较像的原因了,有哪位同学研究与图A不像的图形C、E的长与宽有什么关系呢?
生4:长方形E的长是宽的6倍,12÷2=6(板书)它的长与宽的倍数和图形A、B、D的不一样,所以它们不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