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六国论》测试题(含答案详解)
《六国论》同步练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必修下册】
《六国论》同步练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必修下册】班级:姓名:资料:【原文】【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习题】试卷根据难易度分A卷B卷,后附有答案。
一、A卷:夯实基础类题型:【重点课下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课内简答题】二、B卷:能力提升类题型:【理解性默写】【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选择题】【高考阅读训练】【原文】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人教(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六国论》测试题(含答案详解)
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六国论》练习题及答案分析(包含情形式默写题、单项选择题,合计100 分)一、情形式默写( 28 个空,每空 1 分,合计 28 分)1、苏洵《六国论》议论六国败亡的历史,提出“,,,”的精粹论点。
2、此中描绘祖辈创业困难的句子是“,,,”。
3、说明齐国消亡原由的句子是“”,说明燕国消亡原由的句子是“,。
”4、结尾指出“,,”,明确表现文章借古讽今,劝告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历史教训的要旨。
5、《六国论》中作者委婉表示写作目的的句子是:,,。
6、《六国论》中作者责备赵国杀戮良将,不可以武力抗秦坚持究竟的句子是:,,。
7、对于荆轲刺秦王,向来颇多赞语,先人也有对此非议的,如宋代的苏洵在《六国论》中就这样议论刺秦事件:,。
8、先人写文章爱引用古人话语作为论据,如韩愈《师说》中“孔子曰:‘三人行,”,苏洵《六国论》中“:‘,,,。
’”9、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答案】1、六国幻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2、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波折,以有尺寸之地。
3、与赢而不助五国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4、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5、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6、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7、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8、先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二、单项选择题( 24 个小题,每题 3 分,合计 72 分)1.以下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整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不得下咽 ( yàn )思厥先祖父 (ju é)抱薪救火 (x ī)...B.如弃草芥 (ji è)暴霜露 (b ào)弊在赂秦(lu ò)...C.燕赵之君 (y ān)洎牧以谗诛 (j ì)为国者 (w èi)...D.当秦相较 (t ǎnɡ)革灭殆尽 (d ài)日削月割 (xu ē)...【答案】 D【分析】 A. 薪 xīn;B. 暴 pù,赂 l ù; C.为 wéi 。
《六国论》文言现象、翻译、默写、选择、阅读习题【部编版必修下册】
《六国论》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必修下册】班级:姓名:题型:【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重点句子翻译】【理解性默写】【选择题】【课外阅读】一、文言现象积累:1、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①暴霜露,斩荆棘:②暴秦之欲无厌:③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④当与秦相较。
:2、分析句中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析:①思厥先祖父....:②至于....颠覆,理固宜然:③可谓智力....孤危:④后秦击赵者再..:⑤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⑥刺客不行....,良将犹在:⑦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⑧其实....百倍:⑨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⑩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⑪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⑫盖失强援,不能独完.:⑬小.则获邑,:⑭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⑮能守其土,义.不赂秦:⑯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⑰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⑱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⑲以事.秦之心:⑳礼.天下之奇才:㉑并力西向:㉒日.削月.割,以趋于亡:3、一词多义:为:①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②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③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④为国者:⑤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以:①不赂者以赂者丧:②秦以攻战之外,:③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④以地事秦,:⑤洎牧以谗诛,:⑦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⑧以事秦之心,:⑨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⑩苟以天下之大::而:①赂秦而力亏,:②战败而亡,:③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④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⑤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⑥二败而三胜。
:⑦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⑧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⑨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⑩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其:①能守其土。
: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③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④其势弱于秦,:之:①子孙视之不甚惜:②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③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六国论》同步练习 附答案
课时把关练16 六国论◆文言基础训练1.下列各句中,对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思厥.先祖父厥:相当于“其”B.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判:断定C.胜负之数.数:次数D.始速.祸焉速:招致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不赂者以.赂者丧輮以.为轮,其曲中规B.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客亦知夫水与.月乎C.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故为.之文以志D.而.秦兵又至矣非利足也,而.致千里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属于古今同义的一项是( )A.其实..亦百倍B.可谓智力..孤危C.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D.以有尺寸..之地4.下列句子加点的字,词类活用相同的一项是( )①小.则获邑,大.则得城②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③日.削月割,以趋于王④不能独完.⑤能守其土,义.不赂秦A.①④B.②⑤C.③④D.①③5.与“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洎牧以谗诛B.不赂者以赂者丧C.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D.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古人写文章常常借古讽今。
苏洵《六国论》中用六国破灭的教训来对比当今局势,劝诫统治者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洵认为赂秦导致了六国力亏、灭亡,《六国论》第一段中“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概括出了“不赂者”的下场。
(3)“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苏洵在《六国论》一文中用作论据,把它高度浓缩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个字,说明了燕国灭亡的原因。
(4)《六国论》中苏洵批评赵国残害良将,叹息其不能武力对抗秦到底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
《六国论》精品习题带答案【部编版必修下册】
《六国论》精品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必修下册】班级:姓名:资料:【原文】【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习题】试卷根据难易度分A卷B卷,后附有答案。
一、A卷:夯实基础类题型:【重点课下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课内简答题】二、B卷:能力提升类题型:【理解性默写】【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选择题】【高考阅读训练】【原文】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六国论》习题及答案
《六国论》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必修下册】班级:姓名:一)文言现象积累:1、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①暴霜露,斩荆棘:暴通“曝”,暴露,冒着②暴秦之欲无厌:厌通“餍,满足③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无通“毋”,不要④当与秦相较。
:当通“倘”,如果2、分析句中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析:①思厥先祖父....:古今异义,古:祖辈父辈;今:父亲的父亲②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今异义,古:以致 ,以至于,终究;今:表示另提一事③可谓智力....孤危:古今异义,古:智慧、智谋、力量;今: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④后秦击赵者再..:古今异义,古:两次;今:又一次⑤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今异义,古:旧事,前例;今:真实的或虚构的有关人物的事情⑥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古今异义,古:不去;今:能力差⑦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古今异义,古:咽下咽喉;今:吞咽⑧其实....百倍:古今异义,古:其,代词,那。
实,副词,实际上。
;今: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而含转折)⑨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古今异义,古:这样以后;今:连词⑩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古今异义,古:可,可以,以,凭借;今:表示认可⑪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使动用法,使……亏损⑫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形作动,保全⑬小.则获邑,:形作名,小的地盘⑭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名作状,按道理⑮能守其土,义.不赂秦:名作动,坚持正义⑯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之后⑰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使动用法,使……退却,击退⑱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形作动,坚持到底⑲以事.秦之心:名作动,侍奉⑳礼.天下之奇才:名作动,礼待㉑并力西向:名词作状语,向西㉒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名作状,一天天,一月月3、一词多义:为:①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作为②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成为③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介词,被④为国者:治理⑤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介词,被以:①不赂者以赂者丧:介词,因为②秦以攻战之外,:介词,用③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2024年高一语文同步课堂(统编版必修下册)《六国论》(分层练习)解析版
16.2六国论分层练习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亲近B.蜀山兀.光秃C.多于在庾.之粟粒谷仓D.始速.祸焉快速【答案】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D.句意:才招致了祸患。
速:招致。
故选D。
2.下列对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杜牧,晚唐杰出的诗人、文学家,号樊川,为有别于杜甫,人称“小杜”,他与同时代另一大诗人李贺并称“小李杜”。
B.苏洵,北宋著名散文家,自号老泉,眉州眉山人,苏洵与儿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列入唐宋散文八大家。
C.赋是一种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特殊文体,源于《诗经》和《楚辞》,在表达方式上一般总是先极力铺陈描写,最后在篇末画龙点睛,揭示主旨。
D.“论”是中国古代一种论文文体。
《昭明文选》里将“论”分为两类:一是史论,二是政论。
政论即“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如《六国论》。
【答案】A【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常识的能力。
A.“他与同时代另一大诗人李贺并称‘小李杜’”错。
杜牧和李商隐同名,并称“小李杜”。
故选A。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一致的一项是()A.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B.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C.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D.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中古今异义现象的能力。
A.“祖父”,古义:祖辈父辈。
今义:父亲的父亲。
B.“气候”,古义:天气冷暖。
今义:一定地区里经过多年观察所得到的概括性的气象情况。
C.“甚惜”,很珍惜。
古今义相同。
D.“其实”,古义:实际上。
今义: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而含转折)。
故选C。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相同的一项是()①日.削月.割,以趋于亡②鼎.铛玉.石,金块珠砾③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④后人哀之而不鉴.之⑤可怜焦土⑥朝.歌夜.弦..A.①②⑥B.②④⑤C.①③⑤D.③④⑥例句: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A.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B.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C.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D.苟以天下之大。
《六国论》学习复习题(含答案)
《六国论》学习复习题(含答案)一、选择题1. 《六国论》是哪位作者的作品?- A. 司马迁- B. 司马光- C. 苏轼- D. 班固答案: B. 司马光2. 《六国论》主要分析了哪六个国家的兴衰?- A. 齐、楚、燕、韩、赵、魏- B. 秦、楚、燕、韩、赵、魏- C. 齐、楚、燕、韩、魏、齐- D. 秦、齐、燕、韩、赵、魏答案: B. 秦、楚、燕、韩、赵、魏3. 《六国论》认为,六国之亡,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什么?- A. 赂秦- B. 赂楚- C. 赂燕- D. 赂齐答案: A. 赂秦4. 《六国论》中,作者提到了哪两位历史人物作为六国灭亡的警示?- A. 孔子、孟子- B. 商鞅、吕不韦- C. 屈原、陈涉- D. 李斯、韩非答案: D. 李斯、韩非二、简答题1. 请简要概括《六国论》的主要观点。
答案: 《六国论》主要观点是,六国之亡,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2. 《六国论》中,作者是如何评价六国诸侯的?答案: 在《六国论》中,作者认为六国诸侯皆非庸才,然而他们却因赂秦而自毁前程。
3. 《六国论》中,作者对哪两位历史人物进行了赞扬?答案: 在《六国论》中,作者对李斯和韩非两位法家人物进行了赞扬,认为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对于六国的灭亡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论述题1. 请结合《六国论》的内容,论述六国灭亡的原因。
答案: 六国灭亡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内部矛盾,诸侯之间互相争斗,力量分散;二是外部因素,即赂秦。
赂秦使得六国实力大减,最终导致灭亡。
2. 请分析《六国论》中,作者对六国诸侯的评价。
答案: 在《六国论》中,作者对六国诸侯的评价是复杂的。
一方面,作者认为他们皆非庸才,有才能和抱负;另一方面,作者批评他们因赂秦而自毁前程,缺乏远见和坚守原则的能力。
《六国论》同步练习+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既A并B天C下D则E以F客G为H无I用J故K隳L名M城N杀O豪P杰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家”,《史记》记载诸侯王的传记。“六国世家”,即六国诸侯王的传记。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A.思厥先祖父B.可谓智力孤危
C.至于颠覆D.盖失强援
二、文言文阅读
根据《六国论》第3段,完成题目。
(原文略)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人未尝赂秦未尝:不曾
B.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是故:因此
C.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不免:赦免不了
D.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革灭:消灭
7.作者说“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的根据是什么?选出全能说明这一原因的一项()。
B.“山东”,始于战国时期的地理区域名,当时秦人称崤山、函谷关以东的地区。
C.“速”文中指迅速,与苏洵的《六国论》中“始速祸焉”的“速”意思相同。
D.“是”指这样,与《答司马谏议书》中“是而不见可悔故也”的“是”意思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六国论考试题及参考答案
六国论考试题及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六国论》的作者是谁?A. 司马迁B. 苏洵C. 韩愈D. 欧阳修答案:B2. 《六国论》中提到的“六国”是指以下哪些国家?A. 齐、楚、燕、韩、赵、魏B. 齐、楚、燕、韩、赵、秦C. 齐、楚、燕、韩、赵、宋D. 齐、楚、燕、韩、赵、鲁答案:A3. 《六国论》中,作者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A. 六国自己不团结B. 秦国过于强大C. 天灾人祸D. 六国君主昏庸答案:A4. 在《六国论》中,作者提到了哪个国家是六国中最后灭亡的?A. 赵国B. 韩国C. 魏国D. 齐国答案:D5. 《六国论》中,作者认为六国灭亡的教训是什么?A. 要重视农业发展B. 要重视军事建设C. 要团结一致D. 要重视外交策略答案:C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1. 《六国论》中,作者认为六国之所以灭亡,是因为它们________。
答案:不团结2. 在《六国论》中,作者提到了“________”的策略。
答案:合纵连横3. 《六国论》中,作者认为秦国之所以能够统一六国,是因为它________。
答案:利用了六国的矛盾4. 在《六国论》中,作者提到了“________”的教训。
答案:唇亡齿寒5. 《六国论》中,作者认为六国灭亡的教训是________。
答案:要团结一致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 简述《六国论》中作者对六国灭亡原因的看法。
答案:作者认为六国之所以灭亡,是因为它们不团结,没有能够联合起来抵抗秦国的侵略。
2. 《六国论》中,作者提到了哪些策略来防止国家的灭亡?答案:作者提到了“合纵连横”的策略,即通过联合其他国家来抵抗秦国的侵略。
3. 《六国论》中,作者对秦国的统一六国有何评价?答案:作者认为秦国之所以能够统一六国,是因为它利用了六国之间的矛盾和不团结,通过分化瓦解的方式逐一击破。
4. 从《六国论》中,我们可以学到哪些历史教训?答案:从《六国论》中,我们可以学到团结一致的重要性,以及在面对强敌时,内部的团结和外部的联合是防止国家灭亡的关键。
(完整版)《六国论》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六国论》练习题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弊在赂.秦(luò)思厥.先祖父(jué) 抱薪.救火(xīn)B.暴.霜露(bào) 如弃草芥.(jiè) 胜负之数.(shù)C.燕.赵之君(yān) 洎.牧以谗诛(jì) 倘.与秦相较(tǎnɡ)D.为.国者(wèi) 革灭殆.尽(dài) 日削.月割(xuē)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不赂者以.赂者丧秦以.攻取之外B.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C.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D.与嬴而.不助五国也惜其用武而.不能终3.下列加点词语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至于..百倍..颠覆,理固宜然 B.与战胜而得者,其实C.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D.如弃草芥4.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A.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B.能守其土,义.不赂秦C.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D.日.削月割,以趋于亡5.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它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B.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 D.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人教(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六国论》测试题(解析版)
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六国论》练习题(包括情景式默写题、单选题,共计100分)一、情景式默写(28个空,每空1分,合计28分)1.(1)苏洵《六国论》评论六国败亡的历史,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精辟论点。
(2)其中描写祖辈创业艰难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说明齐国灭亡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说明燕国灭亡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4)结尾指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明确体现文章借古讽今,告诫北宋统治者要汲取历史教训的主旨。
(5)《六国论》中作者含蓄表明写作目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六国论》中作者批评赵国杀害良将,不能武力抗秦坚持到底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7)关于荆轲刺秦王,历来颇多赞语,古人也有对此非议的,如宋朝的苏洵在《六国论》中就这样评论刺秦事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古人写文章爱引用前人话语作为论据,如韩愈《师说》中“孔子曰:‘三人行,”,苏洵《六国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
【答案】(1). 六国破灭(2). 非兵不利(3). 战不善(4). 弊在赂秦(5). 思厥先祖父(6). 暴霜露(7). 斩荆棘(8). 以有尺寸之地(9). 与赢而不助五国也(10). 至丹以荆卿为计(11). 始速祸焉(12). 苟以天下之大(13).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14). 是又在六国下矣(15). 苟以天下之大(16).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17). 是又在六国下矣(18). 洎牧以谗诛(19). 邯郸为郡(20).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21). 至丹以荆卿为计(22). 始速祸焉(23). 古人云(24). 以地事秦(25). 犹抱薪救火(26). 薪不尽(27). 火不灭(28).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新教材)2021年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同步练习:16 阿房宫赋 六国论(含解析)
第8单元16(P224)【基础测评】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直走.咸阳走:通达B.六国互.丧互:互相C.暴秦之欲无厌.厌:满足D.剽.掠其人剽:抢劫、掠夺【答案】B【解析】互:交互,相继。
2.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盘盘焉,囷囷焉.缦立远视,而望幸焉.B.骊山北构而.西折谁得而.族灭也C.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夫六国与.秦皆诸侯D.多于.九土之城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答案】D【解析】A.形容词词尾,……的样子/语气词。
B.连词,表承接/连词,表修饰。
C.动词,亲附,亲近/连词,和,同。
D.均为介词,比。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思厥先祖父..B.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C.而气候..不齐D.举以予人,如弃草芥..【答案】D【解析】A.古义:祖辈和父辈。
今义:父亲的父亲。
B.古义:先例、旧事。
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
C.古义:天气冷暖、雨雪阴晴。
今义:一个地区的气象概况。
D.小草。
4.下列对《阿房宫赋》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用一个“毕”字,一个“一”字来表现秦统一天下的过程,这是秦建造阿房宫的社会历史条件。
B.一个“兀”字,一个“出”字,表现阿房宫的建造过程,是秦建造阿房宫的物质条件,含蓄地说明了阿房宫的出现,取尽了天下的财物。
C.“覆压三百余里”,言其占地面积之大;“隔离天日”,说明楼阁密度之紧。
D.“骊山”两句,写其依山傍水的宏阔景象,气势非凡。
【答案】C【解析】“隔离天日”写楼阁之高。
5.下列对课文相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赋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体裁,讲究字句的整齐和声调的和谐,描写事物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而于结尾部分往往发一点议论,以寄托讽喻之意。
B.《六国论》是史论。
史论是作者从一定的立场观点出发,对某一史料进行研究而得出结论的一种文体。
C.赋大体上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等几个发展阶段。
《六国论》注释、文言现象、翻译、默写、选择、简答【部编版】
《六国论》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必修下册】班级:姓名:题型:【重点课下注释默写】【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重点句子翻译】【理解性默写】【选择题】【课内简答题】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①选自《嘉祐集笺注》卷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苏洵(1009—1066),字明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散文家。
②【赂秦】以财物赠予秦国。
赂,赠送财物。
这里指向秦割地求和。
③【或曰】有人说。
这是设问。
下句的“曰”是对设问的回答。
④【互丧】相继灭亡。
互,交互、相继。
⑤【率】全都,一概。
⑥【完】完好。
⑦【以攻取】用攻战(的方法)取得。
⑧【厥(jué)先祖父】他们的祖辈父辈。
厥,相当于“其”。
先,对去世的尊长的敬称。
祖父,泛指祖辈、父辈。
⑨【暴(pù)霜露】暴露在霜露之中。
和下文的“斩荆棘”连起来,形容创业的艰苦。
⑩【举以予人】拿来送给别人。
⑪【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六国送给秦越多,秦侵犯六国(就)越厉害。
弥、愈,都是“更加”的意思。
⑫【判】断定。
⑬【至于】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情况,引出下文的结果。
⑭【以地事秦……火不灭】语出《史记·魏世家》和《战国策·魏策》。
⑮【此言得之】这话说对了。
⑯【迁灭】灭亡。
⑰【与嬴】亲附秦国。
与,亲附、亲近。
嬴,秦王的姓。
⑱【始有远略】起初有长远的谋略。
⑲【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等到燕太子丹用荆卿(刺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策略,才招致祸患。
史载荆轲刺秦王未成,秦王大怒,发兵灭燕。
荆卿,荆轲,即下文提到的“刺客”。
始,方才。
速,招致。
⑳【李牧】赵国的良将,曾几次打退秦军。
公元前229年,秦将王翦攻赵,李牧率兵抵抗,赵王中了秦的反间计,杀李牧。
第二年,王翦破赵军,虏赵王,灭了赵国。
下文的“邯郸为郡”即指秦灭赵,把赵国都城邯郸一带改为秦的邯郸郡。
㉑【洎(jì)】及,等到。
㉒【向使】假使。
㉓【三国】指韩、魏、楚三国。
人教(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六国论》测试题(含答案详解)
人教(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六国论》测试题(含答案详解)人教(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六国论》测试题(含答案详解)《六国论》是战国时期韩非所著的一部政治哲学著作,以其旷达的胸怀和犀利的论述风格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结合语文教材《六国论》的内容,为大家提供一套适用于高中语文教学的测试题,并附上详细的答案解析。
I. 选择题1. "六国者,楚、齐、赵、韩、魏、燕也。
"这句话表明作者的立场是:A. 感慨六国无力抵御外敌B. 赞美六国勇猛战神的表现C. 抨击六国种种内外问题D. 批评六国对战争的无挽回之态度答案:C。
题干中出现了“六国无力抵御外敌”、“勇猛战神”等选项,都是片面的观点。
只有选项C才是作者真实的立场。
2. 韩非通过六国的讨论,得出了一个结论,即:A. 以德服人B. 独断专行C. 舍弃仇恨D. 同舟共济答案:A。
韩非认为,六国应当以德治国、以德服人,通过德的力量来维系国家的安定与发展。
3."夫以无道得天下者,其所立法,必严甚矣。
"这句话的意思是:A. 德治国家的法律一定要刚毅严厉B. 无道之国律法宽松随意C. 法律严厉是国家兴盛的保证D.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答案:C。
韩非认为,一个无道的国家统治下的法律,必定是严酷而严厉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持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II. 解答题1. 《六国论》中提到了吴起在韩国为上大夫期间所采取的措施,请你简要说明吴起的政策以及其背后的原因。
答案:吴起在韩国为上大夫期间,发起了一系列倡导军事化的政策。
他推行徭役制度,将民众编制为军队,加强国家的战斗力。
吴起之所以采取这些措施,是因为他认为军事在国家建设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强大的军队才能确保国家的安全与发展。
2. 《六国论》中提到吴起的所谓“制胜之道”,请你结合文中的内容,解释一下吴起的“制胜之道”是什么。
答案:吴起的“制胜之道”可以概括为“以力服人”。
他认为,通过强大的军事力量,可以威慑敌人,迫使敌人屈服。
《六国论》注释、文言现象、翻译、简答题【部编版必修下册】
《六国论》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必修下册】班级:姓名:题型:【重点课下注释默写】【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重点句子翻译】【课内简答题】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①选自《》卷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苏洵(1009—1066),字,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散文家。
②【赂秦】。
赂,。
③【或曰】。
这是设问。
下句的“曰”是对设问的回答。
④【互丧】。
互,。
⑤【率】。
⑥【完】。
⑦【以攻取】。
⑧【厥(jué)先祖父】。
厥,。
先,。
祖父,。
⑨【暴(pù)霜露】。
和下文的“斩荆棘”连起来,形容创业的艰苦。
⑩【举以予人】。
⑪【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弥、愈,。
⑫【判】。
⑬【至于】。
⑭【以地事秦……火不灭】语出《史记·魏世家》和《战国策·魏策》。
⑮【此言得之】。
⑯【迁灭】。
⑰【与嬴】。
与,。
嬴,秦王的姓。
⑱【始有远略】。
⑲【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史载荆轲刺秦王未成,秦王大怒,发兵灭燕。
荆卿,荆轲,即下文提到的“刺客”。
始,。
速,。
⑳【李牧】。
公元前229年,秦将王翦攻赵,李牧率兵抵抗,赵王中了秦的反间计,杀李牧。
第二年,王翦破赵军,虏赵王,灭了赵国。
下文的“邯郸为郡”即指秦灭赵,把赵国都城邯郸一带改为秦的邯郸郡。
㉑【洎(jì)】。
㉒【向使】。
㉓【三国】。
这三国都曾经割地赂秦。
㉔【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数、理,。
㉕【较】。
㉖【积威】。
㉗【劫】。
㉘【为(wéi)国者】。
㉙【下】。
㉚【从】。
㉛【故事】。
二、文言现象积累:1、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①暴霜露,斩荆棘:②暴秦之欲无厌:③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④当与秦相较。
:2、分析句中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析:①思厥先祖父....:②至于....颠覆,理固宜然:③可谓智力....孤危:④后秦击赵者再..:⑤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⑥刺客不行....,良将犹在:⑦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⑧其实....百倍:⑨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⑩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⑪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同步练习2:2020人教部编版(新)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六国论》
六国论一、单选题1、下列画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不得下咽(yàn)奉之弥繁(mí)洎牧以谗诛(jì)B. 弊在赂秦(lù)率赂秦耶(lǜ)弃之如草芥(jiè)C. 暴霜露(bào)小则获邑(yì)革灭殆尽之际(dài)D. 胜负之数(shǔ)岁不我与(yǔ)思厥先祖父(jué)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暴秦之欲无厌.厌:讨厌B.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与:亲附C. 胜负之数.数:命运D. 后秦击赵者再.再:两次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盖.失强援盖:因为B.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速:加速C. 终继五国迁.灭迁:改变D. 泊.牧以谗诛泊:等到4、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 暴秦之欲无厌B. 当与秦相较C.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D. 暴霜露,斩荆棘5、对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道:原因B.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完:彻底C. 子孙视之不甚惜视:对待D.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礼待6、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 弊在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B.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C. 或曰:……率赂秦耶或未易量D.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7、下列加点的“莫”字,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A.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B.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C.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D. 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8、下列对课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六国论》的本意不在悲叹六国的灭亡,而在借此批评北宋统治者贿赂契丹、西夏以求苟安的政策。
B. 作者对赂秦的“韩、魏、楚”三国持否定批判的态度;对“燕、赵”义不赂秦,最后战败而亡,持赞赏和惋惜的态度。
C. 本文运用了大量对比论证,尤其突出了六国与秦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对比,指出了六国灭亡的必然性。
部编本必修下《六国论》练习及答案
《六国论》练习一、文化常识:1.先:2.故事:3.厥:4. 国:二、翻译:(先划出采分点,再翻译)1、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2.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3.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4.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5.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6.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7.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8.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9.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10.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11.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12.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三、情景语句默写1.《六国论》的中心论点是“,,,。
”也总结了六国灭亡的原因。
2.《六国论》结尾指出“,,。
”明确体现文章借古讽今,告诫北宋统治者要汲取历史教训的主旨。
3.《六国论》中的“,,,。
”引用了古人的一个譬喻,准确形象地说明了赂秦的严重危害。
4.苏洵在《六国论》中告诫统治者不要被强敌的积威吓到的句子是:。
5.《六国论》中认为“不赂者以赂者丧”是因为:,。
6.《六国论》中论述齐国灭亡根源的句子是:。
7.《六国论》中论述齐国灭亡原因的句子是:。
8.《六国论》中表现列国先人艰苦开辟疆土的句子:,。
9.《六国论》中明确指出赂秦是导致灭亡的根本原因的句子:。
10.《六国论》中作者含蓄表明写作目的句子:,,。
11.《六国论》中作者批评赵国杀害良将,不能坚持武力抗秦到底的句子:,,。
12.说明燕国灭亡原因的句子是“,。
13.古人写文章常常借古讽今。
杜牧《阿房宫赋》“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六国论》练习题及答案解析(包括情景式默写题、单选题,共计100分)一、情景式默写(28个空,每空1分,合计28分)1、苏洵《六国论》评论六国败亡的历史,提出“,,,”的精辟论点。
2、其中描写祖辈创业艰难的句子是“,,,”。
3、说明齐国灭亡原因的句子是“”,说明燕国灭亡原因的句子是“,。
”4、结尾指出“,,”,明确体现文章借古讽今,告诫北宋统治者要汲取历史教训的主旨。
5、《六国论》中作者含蓄表明写作目的的句子是:,,。
6、《六国论》中作者批评赵国杀害良将,不能武力抗秦坚持到底的句子是:,,。
7、关于荆轲刺秦王,历来颇多赞语,古人也有对此非议的,如宋朝的苏洵在《六国论》中就这样评论刺秦事件:,。
8、古人写文章爱引用前人话语作为论据,如韩愈《师说》中“孔子曰:‘三人行,”,苏洵《六国论》中“:‘,,,。
’”9、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答案】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2、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3、与赢而不助五国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4、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5、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6、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7、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8、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二、单选题(24个小题,每题3分,合计72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不得下咽.(yàn) 思厥.先祖父(jué) 抱薪.救火(xī)B.如弃草芥.(jiè) 暴.霜露 (bào) 弊在赂.秦(luò)C.燕.赵之君(yān) 洎.牧以谗诛(jì) 为.国者 (wèi)D.当.秦相较(tǎnɡ) 革灭殆.尽 (dài) 日削.月割(xuē)【答案】D【解析】A. 薪xīn;B.暴pù,赂lù;C.为wéi。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不能独完.(保全)始速.祸焉(招致)B.六国互.丧(相继)盖.失强援(因为)C.非兵.不利(兵器)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胁迫,挟持)D.率.赂秦耶(概率)洎.牧以谗诛(等到)【答案】D【解析】率:全都,一概。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始.有远略始:起初。
B.洎.牧以谗诛洎:等到。
C.后秦击赵者再.再:两次。
D.李牧连却.之却:退却。
【答案】C【解析】却:使动用法,使……退却。
4.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当:同“倘”,如果。
B.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为:作为。
C.战败而亡,诚.不得已诚:实在。
D.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以礼相待,礼遇。
【答案】B【解析】为:治理。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国互.丧互:相继。
B.能守其土,义.不赂秦义:道义。
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判:决定,确定。
D.非兵.不利兵:兵器。
【答案】B【解析】义:坚守道义。
6.对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与战败而亡.者亡:失去。
B.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与:参与。
D.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从:跟随。
C.固.不在战矣固:本来。
【答案】B【解析】与:亲附,亲近。
7.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思厥.先祖父厥:其,他们的,泛指六国的。
B.胜负之数.数:次数。
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判:决定,确定。
D.思厥先.祖父先:对已去世尊长的敬称。
【答案】B【解析】数:天数,命运。
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盖.失强援盖:因为。
B.始速.祸焉速:招致。
C.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下:向下。
D.苟.以天下之大苟:如果。
【答案】C【解析】下:降低身份。
9.下列句子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洎牧以谗诛B.则胜负之数C.奉之弥繁D.暴秦之欲无厌【答案】B【解析】厌:通“餍”,满足。
10.下列加点词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B.后秦击赵者再.C.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D.刺客不行..,良将犹在【答案】C【解析】A. 古义:旧事;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故事情节的事情。
B.古义:两次;今义:又一次。
D. 古义:不去行刺;今义:不可以。
1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句是( )A.思厥先祖父..B.可谓智力..孤危C.至于..颠覆D.盖失强援..【答案】D【解析】A. 古义:祖辈和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
B. 古义:智谋和力量;今义:理解事物的能力,智商。
C. 古义:以至于,引出下文的结果;今义:提及另一事。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B.为.国以礼,其言不让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C.子孙视之.不甚惜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D.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答案】B【解析】A. 有的人,不定代词;或许,副词。
B. 治理,动词。
C.它们,指土地,代词;的,结构助词;D. 不是,判断动词;没,动词。
13.下列各句子中加点字“而”不表转折的一项是( )A.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B.战败而亡,诚不得已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D.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答案】B【解析】连词,表顺承。
14.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 此言得.之未得.与项羽相见B.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若属皆且为.所虏C.向使三国各爱.其地晋陶渊明独爱.菊D.或.曰:六国互丧或.未易量【答案】B【解析】A. 正确;能够。
B.被。
C. 爱惜;喜爱。
D.有的人;或许。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 当.与秦相较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B. 始速.祸焉欲速.则不达C. 革灭殆.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D. 至丹以荆卿为计.谁为大王为此计.者【答案】D【解析】A.通“倘”,如果;通“挡”,抵挡。
B.招致;快速。
C.将要;危险。
D.计策。
16.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以地事.秦吾得兄事.之B.燕、赵之君,始.有远略始.速祸焉C.六王毕,四海一.楚人一.炬,可怜焦土D.子孙视之不甚惜.惜.其用武而不终也【答案】A【解析】A. 侍奉,动词。
B. 最初,副词;才,副词。
C.统一,动词;一把,数量词。
D.珍惜,动词;可惜,动词。
17.对下列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不赂者以赂者丧②秦以攻取之外③以有尺寸之地④举以予人⑤以地事秦⑥洎牧以谗诛⑦以趋于亡A.①④/②/③/⑤/⑥⑦B.①⑥/②⑤/③/④/⑦C.①④②/⑤/③/⑥⑦D.①⑥⑦/②④/③⑤【答案】A【解析】①因为,介词。
②用,介词。
③才,副词。
④来,连词,表目的。
⑤用,介词。
⑥因为,介词。
⑦以致,连词,表结果。
18.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A.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B.能守其土,义.不赂秦C.日.削月割,以趋于亡D.盖失强援,不能独完.【答案】B【解析】例句:礼,名词作动词,以礼相待,礼遇。
A. 形容词作名词;B.名词作动词,坚持正义;C. 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D.形容词作动词,保全。
19.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与“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中的“终”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吾得而兄.事之B.素善.留侯张良C.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D.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答案】A【解析】终:形容词作动词,坚持到底。
A.名词作动词,以礼相待,礼遇。
B.友善,交好,形容词作动词。
C.动词,侵损,削减。
D.意动用法,以……为师。
20.下列各句的句式不同于其它三句的是( )A.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B.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D.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答案】A【解析】A.介宾结构后置句,“五战于秦”即“于秦五战”保全;B.被动句,标志是“为……所……”;C. 被动句,标志是“于”;D.被动句,标志是“为所”。
21.下列句子不是被动句的一项是( )A.吾属今为之虏矣B.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C.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D.洎牧以谗诛【答案】C【解析】A. 被动句,标志是“为……,……”;B. 被动句,标志是“为……所……”;D. 被动句,标志是“诛”,被诛杀。
22.下列对课文第三段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认为齐国的失败是因为“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B.作者肯定了燕赵“用兵之效”,也点出了“用武不终”的后果。
C.作者总结说齐、燕、赵失败的原因在于他们没有贿赂秦国。
D.作者假设齐、燕、赵当初不这样做,灭亡与否就无法估计了。
【答案】A【解析】作者总结齐、燕、赵失败的原因是在于他们“失强援,不能独完”。
23.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者分别齐、燕、赵国的做法,证明了分论点二“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B.作者认为燕、赵两国灭亡的根本原因是“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
C.作者赞扬燕、赵两国“能守其土,义不赂秦”但也批评燕国用荆轲刺秦之计,赵国错杀李牧这员良将。
D.作者认为如果六国不赂秦,就可以战胜秦国,不会灭亡。
【答案】D【解析】“就可以战胜之秦国,不会灭亡”说得太绝对。
作者只是说“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2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宗明义,提出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论点。
先双重否定,后又设问,从而使这一论断更加鲜明突出。
B.在充分论述赂秦之害的基础上,用巧妙的引用、精当的比喻,说明了赂秦必亡的道理,从而有力地支持了中心论点。
C.通过诸侯割地赂秦而造成双方土地数量消长的鲜明对比,证明了“赂”的损失与战败的损失差不多。
D.割地赂秦不但不可能换来和平保全自己,反而助长了秦的侵略野心和实力,造成颠覆的下场。
【答案】C【解析】“‘赂’的损失与战争的损失差不多”这句不对,“赂”的损失是战争的损失的“百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