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禁忌语比较

合集下载

浅论中西方禁忌语对比

浅论中西方禁忌语对比

浅论中西方禁忌语对比中西方文化有着不同的禁忌语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会习惯导致了不同的语言禁忌。

在中西方文化中,禁忌语是指因为特定原因而被视为不适当或不礼貌的言辞或用语。

这些禁忌语言可以包括对特定人群的称谓、特定事物的称呼、以及对某些话题的谈论等。

本文将对中西方的禁忌语进行对比,探讨其不同之处。

中西方在对待称呼的禁忌上有着不同的标准。

在西方文化中,称呼他人时通常会避免使用过于亲昵的称呼,尤其是在初次见面时。

直呼对方姓氏或称呼对方为先生、女士等都是很普遍的。

相比之下,在中国文化中,称呼对方通常会更加注重亲热和尊敬。

在称呼长辈或客人时,通常会加上尊称词如“阿姨”、“叔叔”等。

在亲密关系中,也常使用昵称来称呼对方,这在西方文化中是不太常见的。

在谈论某些特殊话题时,中西方也存在着不同的禁忌。

在西方文化中,谈论个人隐私、金钱、宗教信仰等话题都是比较敏感的。

在社交场合中,很少会有人主动谈论这些话题,通常会避免触及。

相比之下,在中国文化中,谈论个人隐私相对更加私人化,一般在不熟悉的人面前不会主动提及。

谈论金钱、宗教等问题在中国文化中通常并不是严格的禁忌,有时候人们之间也会就这些话题进行交流。

对于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人群,在中西方文化中也有着不同的称呼禁忌。

在西方文化中,谈论他人的年龄、财富等属于隐私问题,通常不会在公众场合涉及这些话题。

而在中国文化中,对于长辈、领导等身份的人,通常会特别尊敬对待,避免直呼其名。

在西方,通常会使用尊称词如“sir”、“madam”等,而在中国,称呼长辈或领导时通常会使用尊称词如“老师”、“领导”等。

中西方文化在禁忌语言方面存在着一些差异。

在称呼、谈论话题、对待不同身份人群等方面,中西方都有各自的文化传统和社会规范。

了解并尊重对方的文化禁忌,是进行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基础。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读者能够更加了解中西方的禁忌语言差异,并在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往时更加得体。

中英语言禁忌的不点及文化对比

中英语言禁忌的不点及文化对比

二中英语言禁忌的不同点及文化对比1.隐私禁忌差异。

英语国的人非常重视个人隐私,对于他人的工资收入、年龄、体重、婚姻状况、宗教信仰等,都不能随便过问, 否则会被看作是对别人私生活的侵犯,是极为不尊重的行为。

英语中的“Mind your own business”(管好你自己的事情, 少管闲事.) 就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

因此, 在同英语国家的人交谈时, 应注意以下语言禁忌: What is your income? (你的收入是多少?) How much did the hat cost you? (你的帽子花了多少钱?) How old are you? (你多大年纪?) Are you married single?? (你结婚了吗) How many kids do you have? (你有几个孩子?) Are you a Republican or a Democrat? (你是共和党人还是民主党人) What is your religion? (你信什么教) 相反,中国人对待隐私却并非如此看重。

中国文化建立在集体主义基础之上, 一个中国人不是一个个体, 而是群体中的一个成员。

中国人重视亲情,友情, 同时追求宽广坦荡的胸襟, 认为‘事无不可与人言’对中国人来说,问他人个人问题, 如你多大了?你在哪里工作?你结婚了吗?有对象了吗?你去哪里了?你吃饭了吗?是聊天的一种方式,也是一种友好关心的表示。

这与英语国家完全不同中英文化对待年龄问题的态度也截然不同。

在中国“老”是智慧、经验的象征。

如:老马识途、老当益壮、老骥伏枥、都是对老的赞赏之词。

人们称呼上了年纪的人为老教授、老寿星、老太太以表达尊敬、敬仰之情。

而在英语国家“老”就意味着不中用了、能力下降了。

所以老的甚至是“中年的”这样的词,也就成middle- aged(中年的)这样的词。

也就成了他们的语言禁忌。

在言谈中,对年龄有所暗示,如:You are sostrong at that age ! (按你的年纪, 你可真健康! ) 之类的话都将引起对方的不快。

英汉禁忌语对比分析

英汉禁忌语对比分析

3、功能
英汉禁忌语均具有维护社会秩序、遵循社会规范的功能。通过使用禁忌语, 人们可以避免谈论令人尴尬或冒犯的话题,从而减少不必要的冲突和摩擦。此外, 禁忌语还可以起到警示和教育的作用,提醒人们在不同场合下应该保持适当的言 谈举止。例如,在汉语中,“妄议中央”是一个较为严重的禁忌语,旨在引导人 们不要随意发表不当言论。同样地,英语中的“鞭打禁锢”等禁忌语也旨在维护 社会道德和秩序。
英汉禁忌语对比分析的应用
1、语言教学
英汉禁忌语的对比分析在语言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可以通过介绍英汉 禁忌语的异同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两种文化背景下的语言表达和交际方式。 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了解不同文化中的禁忌语,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 能力。
2、翻译实践
在翻译实践中,英汉禁忌语的对比分析同样具有指导作用。译者需要具备跨 文化意识,了解两种语言中的禁忌语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只有这样,才能在忠 实原文的基础上,准确地传达原文中的信息。例如,在翻译过程中,遇到关于 “死亡”的禁忌语时,译者需要根据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选择适当的词汇和表 达方式。
英汉禁忌语在修辞手法和篇章结构方面也有其独特之处。英语中的禁忌语多 采用委婉语和替代词,以避免直接提及禁忌话题,如用“pass away”代替 “die”。而汉语中的禁忌语则更多地体现为避讳和省略,如对年长者的称呼中 会避免使用不吉利的字眼。
四、应用实践:跨文化交流的技 巧
在跨文化交流中,了解英汉禁忌语的异同十分重要。在语言交流中,我们应 尊重对方的文化习惯,避免使用冒犯性的言辞。同时,掌握相应的交流技巧,如 采用间接、委婉的语言表达方式,可以有效地避免因文化差异引起的误解和冲突。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也需充分考虑原文中的禁忌语,确保译文准确、得体。

中英禁忌语比较

中英禁忌语比较

中英禁忌语比较禁忌语是语言的一部分,而语言又是社会现象的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禁忌语也是学习社会文化的一种工具。

禁忌语就是指在日常交际中所不能涉及到的特有话题,可以说凡是在交往和公共场合中那些引起对方或公众反感或不快的一些词或表达方式都属于禁忌语的范畴。

通过对比分析英汉两种语言中禁忌语的异同之处,能深刻地理解东西方不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能帮助我们更准确地理解和使用英语,有助于跨文化交流的成功,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展开有很大帮助。

在中国,“禁忌”一词历史悠久,早在汉朝《汉书·艺文志》等一些史料典籍中就有出现。

对于“禁忌”的含义《说文解字》中的记载可谓简明扼要:“忌,憎恶也。

在西方,禁忌语的英文说法是“taboo”,最早是南太平洋波里西亚汤加岛人的土语,意思“需要极端注意的事情”。

禁忌语的产生是与一个民族的社会文化发展息息相关的。

中国古代由于生产力低下和文明落后,受封建迷信思想的影响,人们对上天、鬼、神都有所避讳。

西方国家,特别是信奉基督教的国家,出于对上帝的信仰,对于“God、Christ”这些词都是不能随便说的。

下面我们具体来看看中英禁忌语的异同。

中英禁忌语相同点:1)神灵圣人名的禁忌。

在中国,自古就有皇族名避讳,凡是涉及到与皇公贵族名字谐音或是相近的音时,就要换一个说法。

例如秦代为避秦始皇的名“赢政”而将“正月”改为“端月;西方则用委婉动听或迂回曲折的表达方式来指代与鬼神有关的词,如:上帝魔鬼撒旦一般要用:God of this world, the big D和the good man等委婉说法。

2)令人难以启齿或难过之事。

如“怀孕”英语中的表达方式有She is expecting.(她在待产中。

)She is well-along(她心满意足)等;而汉语中人们通常说“她有了”或者说“她有喜了”等。

在汉语中,我们一般说患了癌症的人得了“不治之症”。

英文中人们用C.C或Big C或是long disease代替癌症(cancer),艾滋病AIDS (可传染的社会疾病);汉语中“上厕所”有“方便”、“去一号”等委婉的说法。

英汉文化中禁忌语的比较

英汉文化中禁忌语的比较

《教学与管理》2008年8月20日语言是人类进行思维,沟通情感的工具。

尽管语言有任意性,但由于语言蕴含着难以形容的神奇力量,人们在使用某些词语时,这些词语所指代的事物往往会生动逼真地呈现在人们的眼前,并引起某种心理上的反映,像汉语成语中“望梅止渴”的故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令人高兴、让人欢欣的词语往往能引起愉快、欢喜的心情,而令人沮丧、让人不快的词语同样也会引起相应的心理反映,使人产生恐惧、不安、悲伤或厌恶的情绪。

对此,人们总是期望避免或直接提及,这就是语言中的禁忌现象。

一、禁忌语产生的文化背景“禁忌”一词源于玻利尼西亚汤加语,意思是“需要极端注意的事”。

1777年,英国航海家JamesCock在南太平洋的汤加岛上发现了一种令人震惊的社会现象。

一些话在当地居民中禁止使用,他们称其为“Taboo”,意为“holy”,“untouchable”。

JamesCock记录了当地有关“taboo”的种种现象。

这些禁忌主要反映两个方面:一是受尊敬的神物不能随便使用;二是受鄙视的贱物不能随便接触。

禁忌语的产生有其时代原因。

在人类远古时代,人们迷信鬼神,信仰上帝、崇拜神祗。

有关帝、神的名字以及他们的话语是不能随便提及的神圣的东西,否则就被视为是对帝、神的不敬和对神力的亵渎。

人们往往认为某些话语与其所指称的人和事物之间存在着一种神秘的联系,说出这些词语,就会触犯其所指代的人或事物,招来灾祸,这就自然导致了语言的禁忌。

英汉文化中早期的禁忌语主要与迷信神力、崇拜神祗有关。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除了宗教原因外,社会风俗、文化传统、个人修养、交际需要等因素对英汉禁忌语的发展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二、英汉文化中禁忌语的趋同性尽管英汉语言反映不同的社会习俗和历史文化,但不同民族的人们在交际中对语言的选用上会表现出一致的倾向性,交际中涉及禁忌语时,都采用了相同的交际策略,如避凶求吉等。

英汉两种语言的禁忌语有许多共同之处,英汉文化中共同的禁忌语及其委婉说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死亡英语中表达“死”的委婉说法有:gotoheaven,breatheone'slast,gotoanotherworld,kickthebucket等;汉语常用的表达有:逝世、寿终、牺牲、百年了等。

中西文化对比与应用之禁忌语

中西文化对比与应用之禁忌语

中西文化对比与应用之禁忌语某些词语和概念令人不快,最好不用,而换一种婉转的说法——这就是委婉语。

有些词语因传统习惯或社会风俗不同,会引起对方强烈反感,应避免使用——这就是禁忌语。

禁忌英语taboo,原义为“神圣”,“不许触摸”的意思。

一、禁亵渎性词语在西方国家,人们认为滥用上帝或上帝的名字是不敬的,所以与这类相关的词语一般是要避免的,而且也常常避免谈到魔鬼,如:上帝的名字JehovahGod(上帝)hell(地狱)devil( 魔鬼)Christ(基督)Jesus ChristHoly Mary如果要使用,则God说成Dod,Gom,Godfrey等,将Jesus Christ说成Caessar’Crutch等或是使用god of this world, the Big D( Lord of flies), the good man 等委婉语。

在中国,人们也尽量避免对“神”的不敬, 对自己信奉和崇拜的神仙不能在言语上有任何的轻慢和不敬。

但对于“鬼”却是不避讳的,如汉语中就有“牛鬼蛇神”、“妖魔鬼怪”、“鬼东西”、“扮鬼脸”等。

另外,在中国的封建社会,皇帝的名字,甚或与皇帝的名字同音或同形的字都在禁忌之列。

如中国的秦始皇名“嬴政”,为避其“政”名,一年的“正月”被该为“端月”;宋朝知州一官吏名“田登”,为避其“登”字,下令百姓不能说“点灯”,而说“放火”,因此有“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之说。

二、禁辱骂性词语辱骂性语言在英语中属于淫秽性语言(obscene language),也可以说是脏话(dirty words),常常是人们避讳的。

如:son of bitch(狗娘养的)For Christ's sake! (为了基督!)God damned! (神啊,受诅咒吧!)Oh, damn it! (诅咒它吧!)英语里还有用动物的名称来骂人的,如骂某人为cow, swine, pig,stallion等等, 这些是禁止使用的。

浅论中西方禁忌语对比

浅论中西方禁忌语对比

浅论中西方禁忌语对比禁忌语在各个国家和文化中都有存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遇到禁忌语。

然而,不同文化之间的禁忌语也是有很多不同的。

中西方的禁忌语对比,虽然大体上是一致的,但是在一些特定场景中,却也存在一些差异。

下面我们就来简要讨论一下中西方的禁忌语对比吧。

首先,中西方的禁忌语对比在敬称方面就有所不同。

在西方文化中,称呼对方的时候,不用加上其他限定词,例如 Mr.或 Ms.。

而在中文中,我们称呼对方时则通常会表示对对方的尊重。

所以,在某些场合中,如果没有加上敬称,会显得不礼貌或者有点失礼。

但是,在西方文化中却不一样,要强制要求对方使用敬称通常不是一种常规行为。

其次,在言语语调方面,中西方的禁忌语对比也存在差异。

用中文进行交流时,通常需要避免使用刺耳或尖锐的语调,因为这种说话方式会显得不友善或者有攻击性。

因此,在进行交流时,我们通常会更注重控制语调,避免说话过于激烈或者不礼貌。

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通常更喜欢直截了当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所以语调多变不被认为是有问题的。

另外,在讨论话题方面,中西方的禁忌语对比也有所不同。

在西方文化中,关于政治、宗教和种族等话题通常是很敏感的话题,而且很容易引发争议。

因此,在进行交流时,通常要避免讨论这些话题。

而在中文中,虽然也存在这些禁忌话题,但还应该注意到一些其他的话题,例如感情、家庭、性等,并不是所有人都希望公开谈论。

所以在中文交流中,我们也应该更加谨慎地选择话题和对话。

最后,在礼仪方面,中西方的禁忌语对比也有所不同。

在西方文化中,人们通常重视独立和自主,因此在礼仪方面也会有所区别。

例如,在西方的婚礼上,新娘通常不会选择红色婚纱,因为在西方文化中,红色代表着热情和性欲,并不适合当做婚礼的主题色。

而在中文文化中,红色则通常代表着喜庆和福气,并且婚礼上的红色装饰也是必不可少的。

因此,在礼仪方面,中西方也存在不同的禁忌语。

综上所述,中西方的禁忌语对比虽然有很多差异,但在日常生活中却是互相影响、互相借鉴的。

中英人之间的语言禁忌差异

中英人之间的语言禁忌差异

中英人之间的语言禁忌差异——不同的地域人们有着不同的文化,这些都是我们应该了解的知识。

由于中西方人的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的不同,禁忌语(verbal taboos)也有很多不同之处。

禁忌是指在一些特定的文化或是在生活起居中被禁止的行为和思想,被禁止的某些词汇就是禁忌语。

禁忌有两种解释:一为“因风俗习惯或个人理由等,对某些语言或举动有所顾及,久积成禁忌”,二为“对某些可能产生不利后果的事力求避免,不愿说出或听到某些引起不愉快的字眼”,禁忌的一般都是崇高、神圣而凛然不可侵犯的,或被社会认为是神秘、罪恶、肮脏的事物或内容。

在中英两国的交际中间,因为历史与风俗习惯的不同也有很多禁忌需要我们了解。

一、数字禁忌对于数字的禁忌,中国人通常用谐音和典故来解释数字的意思,就像中国人大都喜欢2、6、8、9等数字,2表示好事成双,6表示六六大顺,8表示发财,9是长久,7和8在一起就是“七上八下”,1、6、8在一起就是一路发……最明显的还有4,4与“死”谐音,所以4无形中也就成了一种禁忌,在选电话号码时也会优先2、6、7、8、9这样的数字。

在英国等西方国家,因典故形成的数字禁忌也普遍存在。

就如数字 13 在英国就是禁忌。

据《圣经》记载,在《最后的晚餐》中,耶稣对他的十二门徒弟说:“你们当中有一个人出卖了我”结果出卖耶稣,使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而死的卑鄙小人就是第13位,犹大.从此,13就成了不吉祥、不道义的代名词。

因此,酒店不设13号房;重要的活动避开每月13号;请客人吃饭时,一桌的客人若满了12人,就不会再加人,因为他们认为第十三个人会给他们带来厄运。

5也是英国人所禁忌的,耶稣死的那一天正好是星期五,所以当星期五和十三号遇到一起时,就会被认为是最不吉利的。

英国人还不喜欢数字六,因为人是在第六天上帝被造出来的,拥有很多缺点。

二、称谓避讳制度中国,从商代开始就有“生名死讳”的制度,秦汉以后这种忌讳扩大到了活人身上,逐渐形成了“称谓避讳制度”。

浅论中西方禁忌语对比

浅论中西方禁忌语对比

浅论中西方禁忌语对比禁忌语是某些语言和文化中被认为不应该被说出来的话语,往往涉及到一些敏感话题。

在中西方文化中,禁忌语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下面将从几个方面进行比较和分析。

一、性方面在中西方文化中,性是一个长期存在的话题,但在禁忌语方面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在西方社会中,谈论性是比较普遍的,因此禁忌语相对较少。

不过,在家庭教育方面,禁忌语仍然存在。

例如,孩子通常被告知不要使用粗俗的性词汇,并将性指向浪漫与爱情。

而在中国文化中,性问题则被视为一种不可谈论的话题,关于性的禁忌语非常丰富。

由于性在中国文化中具有较强的私人性和神秘色彩,因此相关禁忌也较多。

一些常见的禁忌词汇包括“危言耸听”、“风凉话”、“不三不四”等等。

二、食品方面在中西方文化中,食品禁忌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话题。

在中国文化中,有一些食品被视为禁忌食品。

例如,猪肉、鸡肉、牛肉等肉类在某些文化中是被视为禁忌的。

此外,还有一些特定的厨具和调味品也被认为是禁忌的,例如刀子、大蒜等。

而在西方文化中,禁忌食品相对较少。

但近些年来,一些新的禁忌话题涌现,例如食品的营养成分、动物权利和环保问题等,使得食品禁忌问题变得更加复杂。

三、宗教方面宗教是中西方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因此宗教相关的禁忌语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在西方文化中,天主教和基督教往往被认为是主流宗教。

这些宗教有一些关于禁忌语的规定。

例如,在天主教传统中,上帝的名字不应该被随意使用或滥用。

另外,在基督教中,说谎、盗窃、杀戮等渎犯神的禁忌行为也被雕刻在了“十诫”中。

在中国文化中,佛教和道教是较为重要的宗教,这些宗教同样有大量的禁忌语。

例如,在佛教中,杀戮、妄语、淫欲等禁忌行为被视为违背佛教原则的有罪行为。

综上所述,中西方禁忌语的差异并非单一的从语言角度出发,而是涉及到文化、宗教、食品和性等多个维度。

这些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和价值观之间的区别,为跨文化交流和沟通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浅论中西方禁忌语对比

浅论中西方禁忌语对比

浅论中西方禁忌语对比中西方文化对禁忌语的态度存在着一些差异。

禁忌语是指一些与道德、宗教、文化传统等有关的敏感词汇或词组。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禁忌语的种类和使用方式也会有所不同。

以下将对中西方禁忌语进行比较。

中西方在对待性方面的禁忌语存在差异。

在西方社会,性话题相对开放,很多性器官的名称、性行为等词汇都可以被直接使用。

而在中国文化中,对性的相关词汇有很强的禁忌感。

许多性别敏感的词汇在社交场合很少直接提及,而会通过变换词义或使用委婉语来代替。

西方人可能会直接使用“penis”或“vagina”等词汇,而中国人可能会使用“那个地方”、“阴茎”和“阴道”等委婉的词汇来替代。

中西方在对待宗教方面的禁忌语也存在差异。

在西方社会,人们对于宗教的讨论相对开放,许多宗教词汇可以直接提及。

在中国文化中,对于宗教的讨论往往被视为敏感话题。

在社交场合,人们不太愿意直接讨论宗教信仰或过于具体的宗教仪式等内容,而会选择使用委婉的措辞或避免提及。

这种差异主要是由于中国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所决定的。

中西方在对待死亡方面的禁忌语也有所不同。

在西方文化中,对于死亡的讨论和相关词汇相对开放。

人们可以直接使用“die”、“death”等词汇来表达死亡的概念。

而在中国文化中,对于死亡有着一定的忌讳。

人们在社交场合往往避免直接讨论死亡,而会使用委婉的措辞或比喻来避免直接碰触到这个话题。

这也是由于中国文化对于死亡有着一定程度的敬畏心态。

中西方在对待疾病方面的禁忌语也存在差异。

在西方社会,疾病不被视为禁忌话题,人们可以公开讨论自己的健康状况,也可以使用直接的词汇来描述疾病。

而在中国文化中,疾病通常被视为不吉利的事情,人们在社交场合不太会直接提及自己的疾病问题,也不太愿意使用直接的词汇来描述疾病。

中西方在对待禁忌语的态度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这些差异主要源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宗教信仰和历史传统等因素所决定的。

了解和尊重他人的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前提,而禁忌语的使用则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

中西方禁忌语的差异

中西方禁忌语的差异

中西方禁忌语的差异称谓方面的差异由于汉英文化背景的差异, 使得两种语言在称谓和礼貌方面的表达截然不同。

西方人大多喜欢别人直呼其名,不论职位、年龄的差异如何悬殊, 他们认为这样的称呼很亲切。

如果称他们先生、夫人或小姐, 他们总觉得过于郑重其事, 不利于缩短相互间的距离。

西方人为了表示对前辈的尊敬, 晚辈可与长辈同名, 在外国人看来司空见惯的事情, 中国人则觉得不可理解。

对长辈或年龄大的人直呼其名或者取与之相同的名字, 被认为是大不敬或没教养的表现。

在中国, 人们用师傅、同志来代替不同的称谓, 而西方人经常用“Hi, hello”与别人打招呼, 或轻微发音来引起别人的注意。

4.2 私人话题方面的禁忌西方人很看重个人隐私, 对于他们来说, 年龄、金钱、婚姻状况, 一个人在政治上的见解和宗教上的信仰都属于他们的私事, 别人无权过问。

询问这些方面的问题会被看作是干涉他人隐私, 不礼貌、无教养的行为。

然而此类的禁忌在中国并不存在。

因为中国人热衷于密切的联系和相互之间的信任与关心。

一个人的事情也常常是所属大范围内的人们共同关心的与自己有关的事情。

询问在外国人看来是禁忌的问题, 中国人则认为这是密切人际关系,联络感情的表现, 在这种文化背景下, 所谓个人隐私几乎是不存在了。

4.3 数字方面的禁忌在数字方面的禁忌中西方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

例如, 在中国的很多地方谈论岁数忌言73 和84。

传说是因为孔子73 岁死, 孟子84 岁死。

英语国家避讳13 和星期五, 因为耶稣遇难的日子恰好是13 号, 星期五。

另外, 中国人和英语国家的人们对偶数和奇数的态度也不同。

中国人偏爱偶数, 好事成双, 六六大顺, 成双成对都是很好的例子; 而西方人则把奇数(13 除外) 当作幸运的象征。

4.4 动物方面的禁忌在中国, 人们认为猫头鹰是倒霉、晦气的象征, 汉语中夜猫子进宅意味着厄运将至, 而在西方, 猫头鹰则被认为是智慧的象征; 中国人对蝙蝠很有好感, 认为蝙蝠是吉祥、健康、幸福的象征, 通常与寿字连在一起出现, 如“五蝠拜寿”。

英汉禁忌语对比分析

英汉禁忌语对比分析

英汉禁忌语对比分析一、本文概述语言,作为人类沟通与交流的主要工具,不仅承载着传递信息的功能,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文化、习俗和道德观。

然而,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由于地域、历史、文化、宗教等因素的差异,某些词汇或表达方式可能被视为冒犯或禁忌。

禁忌语,就是在特定语言或文化中被视为不恰当或冒犯性的语言形式。

本文旨在对比分析英汉两种语言中的禁忌语现象,探讨其产生的深层次原因,以及在不同语境下的表现形式。

通过对比研究,我们期望能够增进对两种语言文化的理解,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避免在交流中因误解而导致的冲突。

本文首先将对禁忌语的定义和分类进行界定,随后分析英汉禁忌语产生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接着通过具体案例对比英汉禁忌语在表达方式和语义内涵上的差异,最后探讨如何在跨文化交际中妥善处理禁忌语问题,以促进有效和和谐的沟通。

二、禁忌语的分类禁忌语,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广泛存在于各种文化和语言之中。

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禁忌语都有着各自独特的分类和特点。

以下是对英汉禁忌语进行的对比分析,主要从几个关键方面进行分类讨论。

在英汉两种文化中,宗教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因此,与宗教相关的禁忌语也格外显著。

在汉语中,佛教和道教的宗教用语和象征都有严格的禁忌,如不得随意提及佛祖、道祖的名字,以及与之相关的神圣事物。

而在英语中,基督教的影响深远,涉及上帝、耶稣等神圣名词的言论都需要谨慎处理,以避免冒犯信仰者。

社会禁忌语主要涉及与社会习俗、道德规范等相关的内容。

在汉语中,对长辈、权威人物的称呼和言论有着严格的规范,如不得直接称呼长辈的名字,以及避免使用贬低或侮辱性的词汇。

而在英语中,虽然表达方式有所不同,但对性别、年龄、种族、社会地位等敏感话题的讨论也需要谨慎,避免引起不必要的冲突和误解。

习俗禁忌语是指与特定文化习俗相关的禁忌用语。

在汉语中,许多与死亡、疾病等相关的词汇都被视为禁忌,如“死”字常常用“去世”“走了”等委婉语代替。

在英语中,同样存在类似的习俗禁忌,如对于死亡的表述,人们更倾向于使用“pass away”“departed”等委婉说法。

简析英汉禁忌语之异同

简析英汉禁忌语之异同

— 390 —
科技信息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专题论述
色彩的多彩表达
扬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孙 佳
[摘 要]在英语文化中,和颜色(即色彩)有关的词汇及其用法多不胜数,可见颜色是是极富表现力的词汇。 [关键词]颜色 色彩 用法
色彩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和颜色有关的词汇及其用法也 多不胜数。但有关颜色的知识比较零散,如颜色词的语用法、词汇构成 法、固定搭配等。本文拟就英语中与颜色相关的各种用法加以综合并做 浅显分析。
特征、名族心理和行为模式。在以下方面,英汉禁忌语存在较明显差异: 1.颜色禁忌 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下,颜色词承载着不同的感情色彩和文化
信息,因此,在跨文化交流中应该注意颜色词使用上的禁忌。例如,中国 人崇尚红色,国旗采用鲜艳的红色;在婚礼上通常都会采用红色礼服; 逢年过节时,多会贴红色对联,张挂红色灯笼等等。然而在西方文化中, 红色却容易使人联想到“暴力”和“流血”,因而,他们对红色有一定的禁 忌。例如,著名汉学家霍克斯在翻译《红楼梦》时采用了这部书原名《石 头记》的译名“The story of the stone”;白色在中国主要象征丧葬,所以在 喜庆的场合,白色礼服一般都会被禁忌。而在西方白色却倍受青睐,象 征着纯洁、无辜等褒义含义,白色礼服也经常在婚庆时使用;在汉语里 主要象征黑暗、邪恶和灾难的黑色,在西方却象征了威严和尊贵。
一、颜色的语用法 (一)询问颜色,注意表达习惯 正:What color is your bag? 你的书包是什么颜色? 正:What is the color of your bag? (同上) 误:What color has your bag? (二)上下文中表示颜色的含义比较清楚时,一般不用 color 一词 正:The bike is red. 那个自行车是红色的。 正:The bike is red in color. (去掉 in color 更自然) 误:The bike is red color. (三)上下文中表示颜色的含义不很确定时,通常用 color 一词,且 常与不定冠词连用 That thing is of a blue color. 那东西呈蓝色。 It was a blue-green color. 它是蓝绿的。 二、颜色词的词汇构成法 (一)英语中常见颜色 red(红色),black(黑色),blue(蓝色),white(白色),green(绿色),yellow(黄 色),grey (灰色),pink(粉红色),orange(橙色),purple(紫色),brown(棕色)等。 (二)这些基本颜色词和其他形容词一样,具有以下词法特征 1.比较级和最高级形式 red—— —redder—— —reddest green—— —greener—— —greenest blue—— —bluer— ——bluest 2. 加后缀 -en 构成动词 white + en: The house was whitened this summer. 房子在今年夏天被 粉刷成白色。 black + en:He blackened his hair in the barber shop. 他在理发店把头 发染黑了。 (三)如果表示颜色深浅不同程度,可有以下几种不同的构成方法 1.表示浅(淡)色,可在颜色词前加 light 或 pale。 如:light green(浅绿),pale yellow(淡黄),pale blue(浅蓝)等。 The sky was pale blue. 天空是浅蓝色的。 2.表示深色,可在颜色词前加 dark 或 deep。 如:deep red(深红),dark green(深绿)等。 She has a deep red hair. 她的头发是深红色的。 3.表示鲜明的、鲜艳的,可在颜色词前加 bright、vivid、burning、baby 等。 如:bright yellow(鲜黄)、baby pink (亮桃红)。 She wears a bright yellow coat today. 她今天穿了件鲜黄色的外套。 三、颜色词的固定搭配 颜色词的固定搭配是重点和难点。不同的文化背景赋予颜色不同 的文化内涵,有时相同的意思甚至使用了不同的色彩。例如汉语中的 “ 眼 红(嫉 妒)”用 英 语 表 达 为“green with envy”;英 语 词 组“black and

浅论中西方禁忌语对比

浅论中西方禁忌语对比

浅论中西方禁忌语对比
禁忌语是指在某种文化、环境、场合等情景下,被认为不得不侵犯的语言规范。

在不
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下,禁忌语也会存在差异。

中西方作为不同文化的代表,其禁忌语的特
点也有所不同。

本文将从中西方禁忌语的定义、类型、文化背景等方面进行对比研究。

定义对比
在中文中,禁忌语通常是一种文化习惯,而在西方文化中,禁忌语往往与宗教信仰有关。

在中文中,禁忌语常常是指在某些情况下,不得撒谎、不得说脏话、不得诅咒等规定。

在西方文化中,禁忌语往往涉及到禁止提到神明、忌讳神圣物品等方面。

类型对比
在中文中,禁忌语的种类有很多,包括禁止谈论病死人,忌讳祖先、吃禁忌食物等等。

而在西方文化中,禁忌语主要包括禁止提到神明、禁止亵渎神圣物品等。

文化背景对比
中西方禁忌语的不同来源于其背后的文化背景。

在中文文化中,道德规范经常出现,
尤其在古代中国,儒家思想非常流行,道德约束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

而在西方文化中,基督教信仰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对人们的价值观和社会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结
中西方禁忌语不同,主要是基于不同的文化背景而产生的。

我们应该在了解不同文化
的基础上,遵守当地的文化规范,尊重文化差异,避免不必要的冲突。

在人类发展的进程中,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应该把握好它。

浅论中西方禁忌语对比

浅论中西方禁忌语对比

浅论中西方禁忌语对比中西方禁忌语是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反映,每个文化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价值观念,因此在表达中会有一些禁忌语涉及到的内容也会不同。

本文就中西方禁忌语进行对比,分析其差异和原因。

一、言辞直率与严肃性的差异在中西方文化中,禁忌语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言辞直率程度和严肃性上。

在西方社会中,人们更加倾向于直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因此禁忌语的使用相对来说会更加自由和宽松。

在西方国家中,人们在日常交流中经常使用一些带有性暗示或粗俗语言的表达方式,而这在中国文化中是禁忌的。

这主要是因为中西方文化中的性观念和道德观念有所不同,西方社会更加开放和进步,对性的认知和接受程度较高,因此涉及到性话题的禁忌语也相对较少。

在严肃性方面,西方社会更加倾向于幽默和调侃,对于一些严肃话题也会采用一些幽默和调侃的方式进行表达。

西方人在开会或讨论一些敏感话题时可能会用一些讽刺和讥讽的语言,来缓解紧张的氛围。

而在中国文化中,人们通常更加注重尊重和庄重,对于一些严肃话题会采用更加谨慎和谦虚的方式进行表达,禁忌语的使用相对会较为严格。

二、尊重和礼貌的不同观念三、宗教信仰对禁忌语的影响宗教信仰也是中西方禁忌语差异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西方社会中,基督教是主要宗教之一,而基督教中强调的爱、宽容和谦逊等价值观念对西方人的行为方式有深远影响。

西方社会中对于一些与宗教相关的话题,如神灵、圣经等的讨论通常会更加谨慎和尊重。

与此相反,中国文化中的传统宗教是佛教和道教,这两者对于禁忌语的定义并没有那么明确,因此在中西方禁忌语中对于宗教话题的限制也会有所不同。

中西方禁忌语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言辞直率程度、严肃性、尊重和礼貌观念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

这些差异源于中西方文化的不同背景和价值观念,每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禁忌。

在跨文化交流中,了解和尊重对方的文化差异是十分重要的,避免因为禁忌语的使用而引发不必要的误会和冲突。

浅论中西方禁忌语对比

浅论中西方禁忌语对比

浅论中西方禁忌语对比中西方禁忌语是由不同文化传统和社会价值观念所塑造的,反映了不同文化间对某些话题的敏感度和对个人尊严、社会和谐的追求。

尽管中西方禁忌语在形式和内容上存在一定差异,但它们都有着深刻的文化背景和社会意义。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对中西方禁忌语进行对比分析。

中西方禁忌语在性话题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在中国文化中,性是一个较为敏感的话题,通常被视为隐私的一部分。

中国人往往避免在公共场合或与陌生人之间谈论性话题,甚至连简单的性别暗示也会被视为不文雅。

相比之下,西方社会在性话题上较为开放和宽容。

在许多西方国家,人们可以在公共场合自由地谈论性相关的话题,甚至在电视、电影中表现出较为直接的性暗示和描写。

在宗教与政治话题上,中西方禁忌语也存在差异。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尽管宗教信仰自由,但对于在公共场合谈论宗教话题存在一定限制。

在中国社会,以及许多东方社会中,政治话题也常常被视为敏感的禁忌,公众对于谈论政治会存在一定的担忧。

而在西方社会,宗教和政治话题相对较为开放,人们可以自由地进行讨论和表达政治观点,这体现了西方社会对言论自由的重视和宪法保障。

中西方社交礼仪也存在一些不同,涉及到禁忌语的使用。

在中国文化中,尊重他人、维护面子和形象是非常重要的。

在中文社交场合中,人们往往避免使用直接的批评或否定性的语言。

相对而言,西方社交中更注重直接和坦率的沟通,人们更倾向于直接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对他人的评价。

这种直接和坦率的表达方式在中国文化中可能被视为失礼和冒犯。

中西方禁忌语在对待敏感话题时也有不同的观念。

在中国文化中,尊重长辈和上级的权威地位是非常重要的。

在与年长者或上级交流时,中国人通常会使用更加委婉的措辞,避免直接质问或批评。

相比之下,西方社会更强调平等和个人权利,人们更倾向于直接表达自己的意见和需求。

这也体现了中西方社会在价值观和权力结构方面的差异。

英汉禁忌语对比分析

英汉禁忌语对比分析

英汉禁忌语对比分析禁忌语就是指在日常交际中所不能涉及到的特有话题,可以说凡是在交往和公共场合中那些引起对方或公众反感或不快的一些词或表达方式都属于禁忌语的范畴。

在英汉禁忌语存在不同的表相下,反映的是文化的差异。

地方文化根植于禁忌语中,使其成为直接反映本土特色的载体。

一、英汉禁忌语的定义、起源与发展在英语中,“禁忌”(Taboos)一词源于波利尼西亚语,原意指“神圣的”和“非凡的”,后引申为“禁止的”和“危险的”。

夏威夷语指导禁忌读作“卡普”(Kapu)。

在波利尼西亚文化中,禁忌是指“任何与帝王有关的而普通百姓接触后会有危险的事,或者帝王碰过后,从而变得具有威力的任何事”。

甚至帝王的影子对他来说也是危险的。

除此之外,波利尼西亚人还对其他一些显示力量的地方和事物用禁忌予以表示,例如某些食物、山脉或泉水。

在某种意义上说,禁忌是与另一个波利尼西亚语“马纳(mana)”联系在一起的。

马纳意指“能对过分靠近它的人产生危害的一种神秘力量”。

后来,这一意思也被进一步引申,指有些事是禁忌的,因为它具有这样一种力量,任何随随便便处理这些事情的人都可能受到它的危害。

正如心理学家E.格雷戈里所说:“不论是卡普还是马纳,禁忌基本上是对人的,而不是对神的。

因此,神授的帝王或首领是不受禁忌伤害的,不具神性者却是需要禁忌的”。

“禁忌”这个词历史悠久,在各类历史文献中均有记载。

汉王符《潜夫论•忠贵》:“贵戚惧家之不吉而聚诸令名,惧门之不坚而为铁枢,卒其所以败者,非苦禁忌少而门枢朽也,常苦崇财货而行骄僭,虐百姓而失民心尔。

”汉应劭《风俗通•正失•彭城相袁元服》:“今俗间多有禁忌,生三子者、五月生者,以为妨害父母,服中子犯礼伤孝,莫肯收举。

”《后汉书•郎传》:“臣生长草野,不晓禁忌,披露肝胆,书不择言。

”唐苏拯《明禁忌》诗:“阴阳家有书,卜筑多禁忌。

”在西方历史上,黑人是最受歧视的种族,因此很多带有浓厚歧视色彩的词汇出现了。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权与民族平等思想的深入人心,这些种族歧视语成了英语禁忌语的重要组成部分。

跨文化交际之中英禁忌语比较

跨文化交际之中英禁忌语比较

• 1)单数与双数 • 双数在汉语中事成双 ,渴望双喜临门,人际交往与文学中皆体 现出汉民族对偶数情有独钟。如:形容处 事有方是“四平八稳”,形容交通便利为 “四通八达”,称美不可言的境界为“十 全十美”
• 然而,中国人也并非绝对排斥单数,个别单数也 备受青睐。如:数字“三”在汉文化中被视为神 圣、尊贵和吉祥的象征。人们称天、地、人为三 刚或三灵;日、月、星为三元或三光。前生、今 生、来生为三生。生活中我们会说“三”次为满 。可见“三”是个终极数。 • 在西方,人们则往往视单数(13 除外)为吉利数。 无独有偶,最受偏爱的单数是“三”,人们把“ 三”看作完美的数字。他们认为世界有大地、海 洋、天空三部分组成。大自然包括动物、植物、 矿物三方面内容,人体有肉体、心灵、精神三重 性。基督教主张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
• 4 “性” • 中西方文化都有禁忌,但方式和程度不同。汉民 族是比较保守的民族,无论是在公共场合还是在 日常生活中,关于性的词汇都是在禁忌之列。 • 在英美国家,性教育早已实施,性观念比较开放, 有部分词汇受到禁忌,如“同性恋”一词很少用 homosexual ,而多用gay或者queer 。
• 2)四与十三 • 在中国,“四”常常被视为不吉祥的数字,因为它与汉字“死”谐 音,所以在选择车牌号码、电话号码时人们尽量避免尾数是“4”的号 码。尤其要避开“14”(谐音“要死”)、“514”(谐音“我要死”)、44 、444、4444 等数字。然而,西方人对“4”极为崇拜,认为“四”是 公平、正义、力量的象征。早期的基督教象征主义者则认为,“4”代 表福音传教士,象征着统一、坚韧和稳定。在西方,“13”是个令人 恐惧不安的数字,象征着“不吉,倒霉”。中古时代的西方,绞人的 绞环有13 个绳圈,绞台有13 个台阶,刽子手薪金是13 个钱币。西方 人忌讳13 就像逃避瘟疫一样。高层建筑隐去第13 层的编号;医院不 设13 号病房;飞机、火车、剧场等都无第13 排、13 座;重大的事情 也都不在13 号那天去做。 • 在汉文化中“十三”不具有凶义,相反,具有积极的文化内涵。北方 戏曲的押韵都定为“十三辙”;中国佛教宗派为十三宗;中国古建筑 塔多为十三层;儒家的经典《十三经》;明朝皇帝的陵墓有十三座, 统称“十三陵”;北京同仁堂药店有十三种最有名的中成药,号称“ 十三太保”。行政十三级及其以上者为“高干”等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英禁忌语比较摘要:现在,中英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交流变得越来越频繁。

对中英两国人民来说在跨文化交际中不仅要知道讲什么话是首选,而且了解哪些话是被禁忌的是十分重要的。

禁忌语是中英文化中一个很普通的语言现象。

这篇文章介绍了禁忌语的起源和禁忌语的定义,也从文化差异这个角度比较了中英禁忌语的不同点和相同点。

主要的目的使人们对语言禁忌有更好的了解,并且在交流中能够建立更高的警觉性避免使用禁忌语,然后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禁忌语;定义;相似处;不同点IntroductionNowadays, taboo has become a commonly used word in anthropology and studies of religion and folk custom. Furthermore, it has been a fairly important field of these branches of learning. In every nation and culture there are phenomena of using taboo in daily life.About the origin of Taboo, there are two viewpoints now. One viewpoint is that the term Taboo is originated from Polynesian (in south Pacific) Tonga language. In 1777, Captain James Cook arrived in south Pacific Polynesian Tonga. In Tonga, he found a strange behavior in their daily life. There were many things forbidden to do, many foods forbidden to eat, and some words not allowed to say. The local language of Tonga called this phenomenon Taboo or Tabu. Then Cook borrowed the word into English. The word in English refers to acts that are forbidden or to be avoided. When an act is taboo, reference to this act may also become taboo. That is, first you are forbidden to do something, and then you are forbidden to talk about it. The other viewpoint is that the term Taboo is originated from native language in the middle Pacific Islands. After referring to information of different sources, I find most scholars think the source of the word “Taboo” is Tongan word, which is introduced by Captain James Cook from Polynesia to Europe in 1777. And in book the CambridgeEncyclopedia of Language, when it defines “Taboo”, it point s out clearly that Taboo has been borrowed from Tongan.1. Definition of Taboo1.1 Definition of TabooSigmund Freud, the founder of psychoanalytic school, put forward interesting and detailed discussions on taboos in his classical work Totem and Taboo. He pointed out that taboos contained two opposite meanings: on one hand, it was lofty, sacred; on the other hand, it was mysterious, dangerous, prohibitive and unclean. On the basis of Freud’s views, the 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 defines the word “Taboo” as follows: “a) ban or prohibition on something that is regarded for religious or other reasons as not to be done, touched, used, spoken of etc. b) general agreement not to discuss or to do something.”(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2000 )We can also find the definition in the Cambridge Encyclopedia of Language: “Taboo has been borrowed from Tongan, w here it means ‘holy’ or ‘untouchable’. Taboos exist in all known cultures, referring to certain acts, objects, or relationships which society wishes to avoid-and thus the language used to talk about them. Verbal taboos are generally related to sex, the supernatural, excretion, and death, but quite often they extend to other aspects of domestic and social life.”(David,1997) In short, from these definitions of taboo, we can know all the taboos are likely to be considered sacred, dangerous, inviolable or obscene by certain people. It is usually not spoken directly.1.2 Differences between Taboo and EuphemismMany people think that taboo is to a degree similar to euphemism. In our daily life, we often meet certain things we cannot say directly, so we use language which can help us avoid saying certain things as well as to express them. Certain things are not said, not because there’s no way to express them, but because people do not want to talk about those things; or if those things are to be talked about, they are talked about in very roundabout ways. In the first case we have instance of linguistic taboo; in thesecond case we have the employment of euphemism so as to avoid mentioning certain things directly.Taboo is the prohibition or avoidance in any society of behavior believed to be harmful to its members in that it would cause them anxiety, embarrassment, or shame. Euphemism is more obvious than taboo words and expressions in our society. Euphemistic words and expressions allow us to talk about unpleasant things and “neutralize” the unpleasantness. They also allow us to give labels to unpleasant tasks and jobs in an attempt to make them sound almost attractive. These two linguistic are have some similar, however, each group is different from each other in how it constrains linguistic behavior in one way. Taboo is certain things that we cannot say, and euphemism is a linguistic we say certain things by better way, and then make people more comfortable.Taboo and euphemism affect us in all aspects of life. When we speak, we must constantly make choices of many different kinds: what we want to say, how we say it, and the specific sentence patterns, words and expressions that best unite the “what’s”with the “how’s”. We should know some words we never and hardly use when we are talking with others. If we use these words, it may cause some troubles in communication.2. Similar taboos in English and Chinese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world becomes smaller and smaller; the increasing communication between different countries and nations make the mutual understanding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Thus, different social values and life customs blend as well as collide with one another. People in one culture may not use euphemism when referring to a social phenomenon while in another culture euphemism is the preferred way people address it. So the former may find a different equivalent in the latter’s language. For instance, English-speaking people usually substitute “underachieve” for “slow student” and nowadays Chinese people also tend to use the euphemistic phrase“后进生”instead of “差生”. In present society,taboo plays a considerably important part in the development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English and Chinese.According to International English Usage, there are mainly six taboo aspects as follows, religion and god, sex, secretions and excretions, disease and death, society, and privacy regarding age, weight, income etc. I have read some book about Chinese culture. Then, I compare English taboos with Chinese taboos. Chinese taboos are similar to English taboos. Chinese taboos also contain mainly six aspects.2.1 Religion and GodIn 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 most people believe Christianity, they have a strong sense of religion, and people are strictly prohibited from mentioning God’s name. In the third commandment of Ten Commandments, it says,”Thou shalt not speak my name in vain”. Once you break the rule, you will be criticized or even be alienated by other members. Jesus Christ was a Jew who lived in Palestine 2000 years ago and is accepted by Christians as the Son of God. So in these countries, the religious terms like God, devil, Christ, damn, Jesus Christ etc, are only allowed to be mentioned in serious talk. If someone mentions Jesus Christ in casual talk or in a joke, he will be considered impolite. However, when English people scold someone, they will use these words:“For Christ's sake!” , “God damned!”, “Hell!”, “ Oh, damn it!”In Chinese, it is similar for people to avoid calling God’s name. Most Chinese people believe Buddhism, they also do not mention God’s name. They often call God such as“玉皇大帝”,“大圣”,“佛主” etc. when they swears, they will use sky, such as “上苍作证”, “对天发誓”,“上天为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