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桑子 赏析

合集下载

欧阳修的《采桑子》赏析

欧阳修的《采桑子》赏析

欧阳修的《采桑子》赏析 欧阳修一生著述繁富,成绩斐然。

下面内容由小编为大家分享欧阳修的《采 桑子》赏析,一起来看看吧! 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 作者: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注释 ①西湖:指颍州西湖。

在今安徽省太和县东南,是颍水和其他河流汇合处。

宋时属颍州。

晏殊、欧阳修、苏轼都在颍州做过太守。

欧阳修晚年退休后住在颍 州,写了一组《采桑子》(十首)。

②笙歌:指歌唱的时候有笙管伴奏。

③涟漪:水的波纹。

译文 西湖风光好,驾轻舟划短桨多么逍遥。

碧绿的湖水绵延不断,长堤上花草散 出芳香。

隐隐传来的音乐歌唱声,像是随着船儿在湖上飘荡。

无风的水面,光滑得好似琉璃一样,不觉得船儿在前进,只见微微的细浪在 船边荡漾。

看!被船儿惊起的水鸟,正掠过湖岸在飞翔。

赏析 颍州(今安徽阜阳)西湖在先秦时即已形成,唐代渐成风景名胜。

宋代颍州 为东京汴梁的畿辅之地,为南北漕运和商旅要道。

从宋仁宗庆历年间起,晏殊、 欧阳修、吕公著、苏轼、赵德麟等文人名士先后知颍州,颍州及其西湖遂不断见 于文人笔端。

公元 1049 年(宋仁宗皇祐元年),欧阳修移知颍州,“爱其民淳讼简而物 产美,土厚水甘而风气和,于是慨然已有终焉之意也。

迩来俯仰二十年间……思 颖之念未尝少忘于心,而意之所存亦时时见于文字也”(《思颍诗后序》)。

并与 梅尧臣相约,买田于颍,以便日后退居。

公元 1067 年(英宗治平四年),欧阳 修出知亳州,特意绕道颍州,“盖将谋归休之计也。

乃发旧稿,得自南京以后诗 十余篇,皆思颖之作,以见予拳拳于颖者非一日也” (《思颍诗后序》)。

数 年后,终于以观文殿学士、太子少师致仕,得以如愿归居颍州。

这组《采桑子》从不同侧面描写了“水深莫测, 广袤相齐” ( 《正德颍州志》 卷一) 的西湖美景, 从中折射出欧阳修挂冠退隐后从容自适的闲雅心理。

赏析宋词《采桑子》

赏析宋词《采桑子》

赏析宋词《采桑子》宋词《采桑子》是一首描写暮春景色的词,作者欧阳修。

词分上下两片,上片写暮春景色,下片写春游之后的情景。

上片中,作者用“春逐红英尽,舞态徘徊”来形容春花即将随着片片飞花悄然消逝,突出了晚春时节的氛围。

花朵的舞态仿佛是在徘徊,实际上是少妇内心的情思纷扰。

这一句“细雨不放侵”,既描写了繁枝落花的情景,又勾勒出少妇思念的愁绪。

下片中,“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描述了笙歌散尽,游人离去后的清静景象,表现出词人的惜春之情。

“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则描绘了游春之后的闲适自在,双燕归来的情景。

最后一句“远山应伴近来照,无意遮拦寂寞红。

”更是表达出词人的孤独感和对于逝去的岁月的怀念。

整首词情感真挚,文字疏隽,以景抒情,表达出词人在暮春时节对于人生的感慨和对于岁月的无奈。

在全词的最后,“无意遮拦寂寞红”一句中,作者运用了“无意遮拦”一词,将红花与远山联系起来,表达出红花虽然寂寞,但始终不肯放弃生命的意义。

红花的绽放、凋零和重生,象征着生命的轮回,而远山则象征着人生的漫长和无尽。

在这种情境之下,作者的情感达到了一种深刻的意境,并且为全词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整首词的情感抒发十分自然,没有刻意去强调任何情感的强度,而是通过对暮春景色的描写,以及对春游之后的情景的描绘,自然地传达出作者内心的感慨和感慨。

词人在描绘暮春景色时,并没有用华丽的词藻,而是用简洁的文字,将暮春的氛围、风景和情感,自然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另外,整首词的意境也十分美妙,虽然描绘的是暮春的景色和情景,但却让人感受到了生命的轮回和人生的无奈,给人一种深深的思考和感慨。

这也是这首词作为一首经典之作的重要原因之一。

辛弃疾:《采桑子》

辛弃疾:《采桑子》

辛弃疾:《采桑子》赏析原文: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译文:年少时不知道什么是愁,喜欢在新作的词里强说忧愁的感觉。

而到了今天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还是没有说出来,只是说秋天真是凉爽啊。

作者:辛弃疾(南宋将领、词人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1],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

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

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

著有《美芹十论》、《九议》,条陈战守之策。

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

开禧北伐前后,相继被起用为绍兴知府、镇江知府、枢密都承旨等职。

开禧三年(1207年),辛弃疾病逝,年六十八。

后赠少师,谥号“忠敏”。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

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2]。

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赏析:这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的一首词。

他在带湖居住期间,闲游于博山道中,却无心赏玩当地风光。

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在这首词中,作者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以此作为贯串全篇的线索,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浅意深,令人玩味无穷。

词的上片,着重回忆少年时代自己不知愁苦。

少年时代,风华正茂,涉世不深,乐观自信,对于人们常说的“愁”还缺乏真切的体验。

《采桑子》原文、翻译及赏析

《采桑子》原文、翻译及赏析

《采桑子》原文、翻译及赏析《采桑子》由我国宋代诗人欧阳修所作,整首词通过朱轮钿车争道、游人簪花而归的特写镜头,形象描绘了一幅颍州西湖清明上巳时期的风情画。

这首《采桑子》写得人欢景艳,别具一格,不乏动人之处。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采桑子》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宋代:欧阳修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

争道谁家。

绿柳朱轮走钿车。

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

路转堤斜。

直到城头总是花。

译文清明节与上巳节的时候,西湖风光很好。

满眼都是一片繁华景象。

谁家的车马在抢道争先?一辆有着红色轮子和金色花朵的车子,为了超前,绕从道旁的柳树行中奔驰而过。

游人在日暮时分相随归去。

醒的醒,醉的醉,相互招呼,喧哗不已。

从西湖弯斜的堤岸一直到城头,沿途都是开放的鲜花。

注释上巳:节日名,古时以阴历三月上旬巳日为上巳,这一天人们多到水边嘻游,以消除不祥。

争道:游人车辆争先而行。

朱轮:漆着红色的轮子。

汉制,太守所乘之车,以红漆涂轮。

钿车:嵌上金丝花纹作为装饰的车子。

这句是说装着朱轮的钿车在绿柳之下驶过。

相将:相随,相携,即手牵手。

醉醒:醉酒的人和酒醒的人鉴赏这首词是写清明时节西湖游春的热闹繁华景象,从侧面来写西湖之美,着意描绘游春的欢乐气氛。

古时以农历三月上旬巳日为“上巳”,这一天历来有到水滨踏青的习俗。

《梦梁录》卷二载:“三月三日上已之辰,曲水流觞故事,起于晋时。

唐朝赐宴曲江,倾都禊饮踏青,亦是此意。

”《东京梦华录》也记载:“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树之下,或园囿之间,罗列杯盘,互相劝酬。

都城之歌儿舞女,遍满园亭,抵暮而归。

”这就可以看出是郊外人们游春的盛况。

西湖景色迷人,是游人的最佳去处。

看绿柳丛中,车如流水马如龙,争相抢道,西湖岸上,游人如织,各色人等都在享受欣赏着大好春光。

词人自己也乘着朱轮钿车加入了这欢乐春游的队伍。

词上片描绘的是一幅白天西湖春游图。

下片写游人返归的景象。

日暮时分,酒醒了的、还在醉着的,前后相将归家。

晏殊《采桑子》赏析

晏殊《采桑子》赏析

晏殊《采桑子》赏析晏殊的词作《采桑子》以情感曲折细腻见长,与上片写景下片抒情的一般构思有别。

下面我们为你带来晏殊《采桑子》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采桑子朝代:宋代作者:晏殊原文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长恨离亭,泪滴春衫酒易醒。

梧桐昨夜西风急,淡月胧明,好梦频惊,何处高楼雁一声?【原文翻译】人从出生到逝去,都要经历人世间的这段时光。

可岁月悠悠,人生易老。

时光就那样,它只懂得催人老,不相信世间有多情的人。

常常在长亭短亭的离别后而伤感,离别后每次酒后(我)就因思念而泪湿春衫呢。

昨夜西风急,在梧桐锁寒秋的深院里,刮了整整一夜,几次次从梦里把人吹醒,醒来只看到窗外月明,朦朦胧胧,幽幽的,淡淡的。

在我这高楼上,突然不知道从何处传来一声雁叫(更添了夜醒人的凄凉和孤寂)。

【解释】(1)采桑子:词牌名,又名《丑奴儿令》、《罗敷艳歌》、《罗敷媚》。

四十四字,前后片各三平韵。

别有添字格,两结句各添二字,两平韵,一叠韵。

(2)离亭:古代送别之所。

(3)春衫:年少时穿的衣服,代指衣服。

(4)胧明:微明。

【原文赏析】此词以轻巧空灵的.笔法、深蕴含蓄的感情,写出了富有概括意义的人生感慨,抒发了叹流年、悲迟暮、伤离别的复杂情感。

全词感情悲凉而不凄厉,风格清丽哀怨,体物写意自然贴切,是晏殊词中引人注目的名篇之一。

起首二句把时光拟人化,暗含“多情自古伤离别”和“思君令人老”双重含义。

“多情”二字,总摄全篇。

三、四两句写词人感时光易逝,怅亲爱分离,心中的烦恼无可化解,只好借酒浇愁,然而不久便又“泪滴春衫”,可见连酒也无法使自己暂时解脱。

下片先写不眠,次写惊梦。

西风飒飒,桐叶萧萧,一股凉意直透人的心底。

抬头一看,窗外淡淡月色,朦胧而又惨淡,仿佛它也受到西风的威胁。

“好梦频惊”写每当希望“好梦”多留一霎的时候,它就突然破灭了。

而且每当一回破灭,现实的不幸之感就又一齐奔集而来。

此时,室外的各种音响,各样色彩,以及室中人时光流逝之感,情人离别之痛,春酒易醒之恨,把刚才的好梦全都打成碎片了。

采桑子赏析

采桑子赏析

采桑子赏析采桑子是一首宋代词,由苏轼所作。

这首词是他晚年所作,表达了对逝去年华的怀念和对生命短暂的感慨。

这首词以婉约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词人的情感,使人们对岁月的流逝产生深刻的共鸣。

首先,词的开篇以“采桑子”为引子,直接将读者的注意力引向主题。

采桑,象征着女子的青春年华,而“子”则表示采摘桑叶的人。

通过这个形象,苏轼巧妙地将自己与昔日的青春比作采桑子,表达了对逝去的少年时光的怀念之情。

其次,词的节奏平缓流畅,语言简练明快。

苏轼运用了大量的对仗、排比等修辞手法,使整篇词语言优美。

例如,“绫罗如血梦兮时”一句中,用对仗的方式表达了对过去的美好记忆。

又如,“采桑沁入画屏空,画屏年年泪春红”一句中,通过排比的方式加深了对时间流逝和不可逆转的感慨。

再次,词中出现了许多意象,增加了词的艺术感。

苏轼用“画屏”来暗示时间的流转,将时间比喻为不断流转的画屏,使人们感受到时光的匆匆与无常。

他还用“绫罗如血梦”来描绘旧时的美好景象,令人如梦如幻。

这些意象使整个词充满了浓厚的情感色彩。

最后,词的结尾以“云霞急暮天边起,采桑烟陌一时尽”结束。

这两句虽然简短,但却淋漓尽致地表达出了生命短暂的主题。

云霞急暮,比喻时间急速流逝;采桑烟陌,暗示了曾经美好的时光已经逝去。

整个词以此作为结尾,更加突出了人生短暂和时光易逝的主题。

综上所述,苏轼的《采桑子》通过形象、节奏、意象等方式,表达了对年华逝去的怀念和对生命短暂的感慨。

这首词的词句婉约细腻,言简意赅,使人们对岁月流转和珍惜生命产生了深刻的共鸣。

它不仅具有艺术价值,也赋予了人们对生命的思考和感悟。

《采桑子》是苏轼在晚年创作的一首词,也是他对逝去年华的怀念和对生命短暂的感慨的真实写照。

这首词以其细腻婉约的笔触,展现了词人深沉的情感和对时光的思考,使人们在欣赏之余也不禁产生深深的共鸣。

词的开篇“采桑子,送春春去也。

绫罗如血梦兮时,画屏年年泪春红。

”深情地描绘了春光逝去的场景。

采桑子象征着女子的青春年华,词人将自己比作采摘桑叶的人,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忆怀。

采桑子赏析

采桑子赏析

采桑子赏析
摘要:
一、背景介绍
二、词牌名解析
三、诗句赏析
四、作者风格及影响
五、总结
正文:
一、背景介绍
采桑子,原名《采桑》,是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所作。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文学家之一,与苏轼并称“苏辛”。

此词作于辛弃疾闲居带湖期间,描绘了江南农村的恬淡生活,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词牌名解析
采桑子,词牌名,又名《丑奴儿》、《罗敷媚》等。

此词牌源于唐代教坊曲,后为词人所采用。

采桑子词格为双调小令,以五七言组成,上下片各四句,共八句。

上下片第二、四句押韵,音韵和谐,富有节奏感。

三、诗句赏析
采桑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这首词描绘了一幅宁静、和谐的农村生活画卷。

词人通过“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表现出农村的恬淡氛围,而“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则展
示了作者抒发壮志豪情的心境。

词中运用生动的描绘手法,将农村生活的美好与词人的抱负相互映照,令人陶醉。

四、作者风格及影响
辛弃疾的词作具有鲜明的个性,他擅长抒发壮志豪情,又善于描绘山水田园。

他的词作既有豪放派的气魄,又有婉约派的柔情。

采桑子这首词,以农村生活为背景,展现了辛弃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这首词影响深远,被誉为“农村词”的代表作。

五、总结
采桑子这首词,通过描绘江南农村的恬淡生活,展示了辛弃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词人以其独特的笔触,将农村生活的美好与自己的壮志豪情融为一体,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采桑子纳兰性德翻译及赏析

采桑子纳兰性德翻译及赏析

采桑子纳兰性德翻译及赏析采桑子纳兰性德翻译及赏析采桑子纳兰性德翻译赏析,这是清代著名词人纳兰性德所创作的一首描写爱情的词,描写了纳兰性德对妻子深深的怀念以及内心的忧愁。

原文:采桑子·谁翻乐府凄凉曲纳兰性德谁翻乐府凄凉曲?风也萧萧,雨也萧萧,瘦尽灯花又一宵。

不知何事萦怀抱,醒也无聊,醉也无聊,梦也何曾到谢桥。

采桑子·谁翻乐府凄凉曲字词解释:(1)翻乐府:指填词。

翻,按曲调作歌词,白居易《琵琶行》:“为君翻作琵琶行”;欧阳修《蝶恋花》:“红粉佳人翻丽唱,惊起鸳鸯,两两飞相向。

“乐府,本为汉代管理,祭祀、巡行、宫廷所用音乐的官署,亦称由官署采集来的民歌为乐府。

后来将一切可以入乐的诗歌均称为乐府,容若词中取其广义,代指词。

(2)瘦尽句:意思是说眼望着灯花一点一点地烧尽散作灯花,彻夜不眠。

(3)萦怀抱:萦绕在心。

(4)谢桥:谢娘桥。

相传六朝时即有此桥名。

谢娘,未详何人,或谓名妓谢秋娘者。

诗词中每以此桥代指冶游之地,或指与情人欢会之地。

晏几道《鹧鸪天》:“梦魂惯得无拘检,又踏杨花过谢桥。

”纳兰反用其意,谓在梦中追求的欢乐也完全幻灭了。

采桑子·谁翻乐府凄凉曲翻译:是谁在翻唱著凄切悲凉的乐府旧曲?风萧萧肃肃,雨潇潇洒洒,房里点燃的灯烛又短瘦了,一个凄苦孤独的一夜,在烛泪中逝去。

不知道是什么事萦绕心怀,难以放下,醒时醉时都一样无聊难耐,就是梦里也没有到过谢桥。

采桑子·谁翻乐府凄凉曲创作背景:无采桑子·谁翻乐府凄凉曲赏析:纳兰的词中有一部分爱情词很朦胧,又无本事可寻,所以很难确定其所指。

这首词便是这样。

从词里所描写的情景来看,很像是对一位情人的深深怀念。

通篇表达了一种百无聊赖的意绪。

此阕《采桑子》无一字绮词艳语,而当中哀艳凄婉处又动人心魄,明说是“瘦尽灯花又一宵”,然而憔悴零落的又何止是灯花而已?不是不知何事萦怀抱,而是知道也无能为力。

解得开的就不叫心结,放得下的又怎会今生今世意难平?纳兰容若这样深情的男子,哀伤如雪花,漫天飞舞不加节制,悼亡之作苏子之后有纳兰,可是容若之后谁还能做悼亡的凄凉曲?嫁了这样的`男人不要想着白头到老,因为情深天也妒,注定要及早谢幕留爱情佳话来让人怀念。

采桑子文言文翻译赏析

采桑子文言文翻译赏析

原文: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译文:桑树叶子尚未凋落,看起来生机勃勃。

哎呀,那些斑鸠啊,不要吃桑葚!哎呀,那些女子啊,不要沉迷于男子!男子如果沉迷,还可以解脱。

女子如果沉迷,就难以解脱了。

桑树叶子已经凋落,变黄飘落。

自从我嫁给你,三年以来一直过着贫困的生活。

淇河的水波涛汹涌,水花渐渐沾湿了车上的帷幕。

女子并没有过错,男子却行为不端。

男子的心变化无常,三心二意,道德品质不坚定。

赏析:《采桑子》是一首描写女子对爱情失望与痛苦的文言文诗。

诗人以桑树、鸠鸟、女子、士人等形象,抒发了对爱情执着与失落的感慨。

诗的开头,诗人以桑叶未落、生机勃勃的形象,比喻女子对爱情的期待与向往。

接着,诗人以斑鸠吃桑葚为喻,告诫女子不要沉迷于爱情,以免受到伤害。

这一段表达了诗人对女子爱情的忠告。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这句话是全诗的核心,表达了女子对爱情的执着与无奈。

男子如果沉迷于爱情,还可以解脱,而女子一旦沉迷,就难以自拔。

这一对比,凸显了女子在爱情中的被动与无助。

诗的后半部分,诗人以桑叶凋落、变黄飘落为喻,描绘了女子对爱情的失望与痛苦。

淇河的水波涛汹涌,象征着女子内心的波澜起伏。

女子并没有过错,却遭受了男子的背叛,这使得女子更加痛苦。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这句话揭示了男子的薄情与无信。

男子的心变化无常,道德品质不坚定,这使得女子对爱情彻底失望。

整首诗以桑树、鸠鸟、女子、士人等形象,展现了爱情的美好与残酷。

诗人通过细腻的描绘,表达了对爱情的执着与失望,以及对人性的深刻反思。

这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堪称文言文中的佳作。

在赏析这首诗时,我们不仅要理解诗中的意象和隐喻,还要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这首诗让我们明白,爱情虽美好,但也要懂得珍惜,否则一旦失去,将陷入无尽的痛苦之中。

文学_《采桑子》诗词赏析

文学_《采桑子》诗词赏析

《采桑子》诗词赏析《采桑子》诗词赏析1添字采桑子芭蕉李清照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这是李清照南渡之初的作品,借吟咏芭蕉抒发了怀恋故国、故土之幽情。

上片描述芭蕉树的“形”与“情”。

芭蕉树长在窗前,但却能够“阴满中庭”,这就间接地写出了它树干的高大,枝叶的繁茂,树冠的伸展四垂。

接着,词人将描写范围缩小到芭蕉树的细部──蕉叶和蕉心。

蕉心卷缩着,蕉叶舒展着,这一卷一舒,象是含情脉脉,相依相恋,情意无限深挚绵长。

芭蕉有“余情”,自然是由于词人有情;词人将自己的情注入芭蕉的形象之中,创造了情景相生的艺术境界,极其形象地表现了她对中原故国、家乡故土的绵绵不断的思念和怀恋。

下片写夜听雨打芭蕉声。

由于“余情”是深远绵长的,所以词人直到夜晚卧床时仍处于苦苦的思念之中,使她越思越悲,越想越愁,辗转反侧,无法成眠。

本已是枕上落满伤心泪,更加上三更时分窗外响起了雨声,雨点滴滴哒哒地敲打着芭蕉叶,声音是那样地单调,又是那样地凄凉。

雨打在蕉叶上,如同滴落在词人的心上。

在她那早已被思念煎熬,被痛苦浸透了的心中,又添上了一股酸涩的苦汁,催落了她更多的伤心之泪。

三更的冷雨霖霪不止,词人的泪水更是倾泻如注;雨打芭蕉声是那样地凄凉,词人的啜泣声更加悲切。

词人将“点滴霖霪”,组成迭句,不但从音韵上造成连绵悄长的效果,而且有力地烘托了悲凉凄绝的气氛。

结句用“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煞住,看似平淡,实极深刻。

从字面上看,“起来听”似乎纯系由于“北人不惯”,但这里的“北人”,实际上应解作“流离之人”、“沦落之人”,因此,这种“不惯”也就绝不只是水土气候上难以适应的不惯,而是一种飘零沦丧的异乡之感。

深怀着这种飘泊沦亡感的词人起坐听雨,从这凄凉的雨声中她听到了些什么呢?她又想到了些什么呢?词的尾句就这样给我们留下了无尽的想象余地,也留下了词人面垂两行思乡泪,坐听雨打芭蕉声的感人形象,收“言已尽而意无穷”之效。

励志古诗词《采桑子》原文及赏析

励志古诗词《采桑子》原文及赏析

励志古诗词《采桑子》原文及赏析
采桑子
——李白
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

青蝶飞上玉搔头,
蜻蜓衔草寻欢娱。

宝鸭穿水声咽咽,
渔舟唱双清晨歌。

海燕双飞日暮去,
竹雀噪稀入宿泊。

赏析:
《采桑子》是宋代诗人李白所作,这首古诗以生动的形象与语言,描绘了一幅栩栩如生的自然风光图。

诗中“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形容花朵繁盛,芳草葱郁。

接着“青蝶飞上玉搔头,蜻蜓衔草寻欢娱”,描写出蝴蝶与蜻蜓在芳草丛中翩翩起舞,沉浸在娱乐的天地里。

随后“宝鸭穿水声咽咽,渔舟唱双清晨歌”,展现出清晨池塘深处宝鸭唱歌与渔舟唱双的清新婉转场景。

最后“海燕双飞日暮去,竹雀噪稀入宿泊”,描绘出晚霞映照,海燕双双相随,绽放优美动人画面。

总之,李白在这首古诗中展示出非常真实而丰富的自然景物描写,充分表现出大自然的静谧优美与壮阔宏伟,也表达出无穷的对生命的赞美与对宇宙的赞叹之情。

采桑子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赏析

采桑子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赏析

我国诗人辛Q(辛弃疾)的诗作"采桑子"(蔡尚子)是南宋王朝的经
典作品。

标题意为"舔木莓叶",内容都是成长的感情和天真之失。

这就像一个深刻的观察你所有的混合的感受当你年轻,和如何时间只
是继续前进。

诗篇开头的句子是:(Shao nian bu shi chou zi wei,本人 shang ceng lou)概括了一个观念,即青年们还没有为悲伤的复杂问题感到
迷惑,而是选择专注于争取更高的成就。

这唤起追求愿望和抱负,与
促进进步的精神相一致的形象。

它强调必须指导和教育年轻一代了解
生活现实,同时鼓励他们根据既定的意识形态和政策,将精力用于建
设性和重大的努力。

随着诗歌的展开,它深入探索了永恒的主题:爱情,渴望,以及无可
避免的幻灭,使时间流逝的幻灭。

青年天真与生活严酷现实的并存,
营造了浓郁而内向的气氛,邀请读者反思自己的经历。

使用自然图象,如微妙的木莓叶和无情的河水,有助于强调青年的短暂性和无情的时
间行进。

'QQ'仍然是一部无时无刻不在的作品,继续引起读者的共鸣,它具有煽动性的语言和深刻的情感,抓住了成长的普遍经历和天真的
痛苦丧失。

采桑子原文及赏析(优秀6篇)

采桑子原文及赏析(优秀6篇)

采桑子原文及赏析(优秀6篇)采桑子原文翻译及赏析篇一采桑子·拨灯书尽红笺也拨灯书尽红笺也,依旧无聊。

玉漏迢迢,梦里寒花隔玉箫。

几竿修竹三更雨,叶叶萧萧。

分付秋潮,莫误双鱼到谢桥。

翻译夜深,把油灯拨亮,在红笺上写满思念,却依然感到空虚无聊。

长夜漫漫,时钟滴答作响,即使在梦中与爱人相会也总有所阻隔。

三更了,窗外的雨打在修竹上,一片风雨之声。

将我的思念交付给秋潮,千万不要误了双鱼到谢桥之期。

注释采桑子:词牌名,又名“丑奴儿令”“丑奴儿”“罗敷媚歌”“罗敷媚”等。

正体双调四十四字,上下片各四句三平韵。

另有四十八上下片各四句两平韵一叠韵;五十四字上片五句四平韵,下片五句三平韵的变体。

红笺:一种制做精美的小幅红纸,常作为题写诗词、请柬等用。

玉漏:玉制的计时器,即漏壶。

寒花:寒冷时节所开的花,一般多指菊花。

分付秋潮:谓将这孤独寂寞的苦情都付与此时的秋声秋雨中。

双鱼:代指书信。

谢桥:谢娘桥,借指情人所居之处。

创作背景该词的具体创作年份未知。

这首词到底是写给谁的已难以确知。

从词意看,像是对某一恋人而发。

赏析纳兰将一首小词写得情谊融融,求而不得的爱情让他感到为难与痛苦时,也令他心中充盈着忽明忽暗的希望。

这首《采桑子》,一开篇便是无聊,写过信后,依旧无聊,虽然词中并未提及信的内容,信是写给谁的,但从“依旧无聊”这四个字中,就已经可以猜到一二了。

纳兰总是有这样的本事,看似在自说白话,讲着不着边际的胡话,却总能营造出引人人胜的氛同,令读词的人不知不觉地沉沦。

纳兰将自己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变为一台表演,读者成为了观众,与他一起沉思爱恋。

词中的“红笺”二字透露出纳兰所记挂的人定是一名令他着迷的女子。

红笺是美女亲手制作,专门用来让文人雅客们吟诗作对用的。

不过,诗词中红笺多是用来指相思之情,只要写出红笺,一切便都在不言之中了。

下接一句“玉漏迢迢,梦里寒花隔玉箫”,引自秦少游的词句“玉漏迢迢尽,银河淡淡横”。

诗词中,“漏”一向是寂寥、落寞、时间漫长的意象,在这里也不例外。

《采桑子》纳兰性德词作赏析

《采桑子》纳兰性德词作赏析

《采桑子》纳兰性德词作赏析【作品介绍】《采桑子;非关癖爱轻模样》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词,是作者在陪同康熙皇帝出巡塞外的路途,在塞外见大雪飞扬,姿态肆扬时写成的,此词寄托了天涯行役之苦,如雪花之漂泊无依般,体现了纳兰心中的清高孤傲无人同与的悲凉之感。

此词纳兰在当世奢靡贵族中渴望能如雪花般清高生活,是后世赞扬的佳作。

【原文】采桑子;非关癖爱轻模样非关癖爱轻模样⑴,冷处偏佳。

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⑵。

谢娘别后谁能惜,飘泊天涯。

寒月⑶悲笳⑷,万里西风瀚海沙。

【注释】⑴轻模样:大雪纷飞状。

孙道绚《清平乐(雪)》:“悠悠扬扬。

做尽轻模样。

”此谓对于雪花的偏爱。

⑵富贵花:牡丹或者海棠。

⑶谢娘:谢娘,谢道韫。

此谓后世已无谢娘一般的才女。

⑷悲笳:悲凉的笳声。

【白话译文】我喜欢雪花不在于其轻盈的形态,更在于其在寒处生长。

雪花,虽与牡丹、海棠等人间富贵花不同,而是另具高洁品性。

谢道韫是咏雪的著名才女,在她死后已无人怜惜雪花了,只落得漂泊天涯,在寒冷的月光和悲笳声中任西风吹向无际的大漠。

【创作背景】这首词作于康熙十七年(1678)十月,作者护驾北巡期间,在塞外见大雪飞扬,姿态肆扬。

时作者二十四岁。

或以为,作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春二月,时作者二十八岁。

二说均可参考。

【赏析】从标题来看,“塞上咏雪花”,按照传统的分类,这是一篇“咏物”的令词,但纳兰容若(纳兰性德)的独特之处在于:他打乱“悠悠飏飏,做尽轻模样”。

上片说,自己并非对于悠悠扬扬,做尽轻模样的雪花偏爱成癖,而是因为雪花与俗世繁花不同,不是人间富贵花。

雪花虽然也是花,但它自有风骨,另有一种根与芽,特别经得起严寒酷冷。

这是上片,将雪花与富贵花相比较,比显现雪花的品格。

下片说与雪花相关的人和事。

谢道韫的咏絮之才,后世已得不到怜惜。

有才华的人,亦得到天涯漂泊。

眼下,瀚海孤城,西风万里,只有寒月悲笳,为述说衷情。

人和事,虽古今有别,但又因雪花,将界限打通。

故此,歌词所说别有根芽,冷处偏佳,也就成为作者自身的写照。

采桑子欧阳修的主题赏析

采桑子欧阳修的主题赏析

采桑子欧阳修的主题赏析采桑子欧阳修的主题赏析采桑子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首词。

下面就随小编一起去阅读采桑子欧阳修的主题赏析,相信能带给大家启发。

采桑子欧阳修的主题赏析【1】《采桑子》词牌名,又名《丑奴儿令》、《罗敷媚歌》、《罗效媚》。

《词谱》以五代和凝词为正体。

双调,四十四字,八句。

上下片都是起句仄收,以下三句用平韵。

另有在两结句各添二字,变为前四字后五字的两句。

另有双调五十四字体,前段五句四平韵,后段五句三平韵。

这首词是欧阳修颖州西湖组词《采桑子》十首中的第四首。

在词中,词人描写了颖州西湖暮春时节静谧清疏洒的之美,表现出了词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之情,对现实人生深沉感受。

全词如下: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

飞絮濛濛。

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垂下帘拢。

双燕归来细雨中。

上片描写群芳凋谢后西湖的恬静清幽之美。

首句“群芳过后西湖好”,这是全词之纲。

“群芳”即指百花。

“过后”自然是指春末时节。

然而。

西湖的美好,恰是“群芳过后”的景象。

1个“好”字,表现出词人独特的感受。

接着的“狼藉残红。

飞絮濛濛”两句,是对“好”的外在描写。

“飞絮蒙蒙”指的是暮春时节柳絮随风飘飞的场景。

其中“狼藉”和“飞絮”写出了遍地落花、柳絮飘飞的景象。

“垂柳阑干尽日风。

”“阑干:即纵横交织的样子。

这句是说,飘拂的垂柳整天迎风招展。

这里,词人通过“落花”、“飞絮”、“垂柳”等意象,在动静结合中,描摹出一幅清疏淡远的暮春图景。

接着的下片由上片的写物进入到写人。

首先写道:“笙歌散尽游人去。

”“笙歌散尽”,这里是虚写,表现出过去湖上游乐的盛况。

“笙歌”就是繁花盛开时候,游人如织,轻歌曼舞的盛况。

而今,“始觉春空”。

1个“空”字,点明了暮春时节空寂的自然之景,也表明了人身处这样的空寂之中的心境。

“始觉”很有分量,不但表明了词人的心理感受,而且由外到内,推进了词作情感的深沉表现。

其中的“春空”,我们似乎感觉到这样的`意义,(西湖)从繁华喧闹消失后,是那么的寂静,这样的寂静。

《采桑子》原文及赏析

《采桑子》原文及赏析

《采桑子》原文及赏析《采桑子》原文及赏析古籍,是指未采用现代印刷技术印制的书籍。

图书在古代称作典籍,也叫文献,兼有文书、档案、书籍三重意义。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采桑子》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采桑子》原文及赏析篇1采桑子欧阳修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注】西湖:指颍州(今安徽阜阳)西北颍河与泉河交汇处的天然湖泊。

赏析:这首词是作者晚年《采桑子》组词中的一首。

它以轻松淡雅的笔调,描写泛舟颖州(今安徽阜阳)西湖时所见的美丽景色。

全词色调清丽,风格娟秀,充满诗情画意,读来清新可喜。

上阕主要写堤岸风景,笔调轻松而优雅。

西湖好是一篇之眼,短棹二字已将休闲的意思委婉写出,因为是短棹,所以轻舟缓慢而悠闲地飘荡在湖面上,游人有足够的时间来观赏两岸春色。

绿水逶迤,芳草长堤两句写足由湖心经水面到堤岸,再整体向远处推进的动态画面。

而隐隐笙歌处处随一句又从听觉的角度将西湖的欢乐情调刻画了出来,隐隐和处处都凸显出轻舟的流动感。

下阕的视点收束,主要写绿水逶迤。

过片写水面平滑,无风二字为枢机所在,盖正因无风,方使得西湖水面清澈而平滑,也方使得游人不觉船移,其间不仅有诗情,而且合乎逻辑。

结拍写船动惊禽,划破了湖面的平静,为这一趟悠闲之旅平添了一个兴奋点。

大概沙禽久已习惯于西湖的平滑,所以轻舟带来的`小小涟漪,就足以惊起沙禽而掠岸飞过。

视点也因此由近到远,再向高处延伸,将立体而富有动感的西湖呈现在读者面前。

全词以轻舟的行进为线索,渐次写出堤岸和湖面的景物特征,并将游人之悠闲意趣融入其中,轻舟短棹、绿水芳草、游人笙歌与惊飞沙禽,西湖好在这一背景下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诠释。

全词描绘了春日的颍州西湖,景色是那样引人入胜,绿水蜿蜒曲折,长堤芳草青青,春风中隐隐传来柔和的笙歌声。

水面波平如镜,不待风助,小船已在平滑的春波上移动。

这首词如同一幅清丽活泼、空灵淡远的风景画,美不胜收,清新可爱,令人留连忘返,从中足见欧公乃词坛写景高手。

采桑子原文及赏析

采桑子原文及赏析

采桑子原文及赏析采桑子原文及赏析原文:亭前春逐红英尽,舞态徘徊。

细雨霏微,不放双眉时暂开。

绿窗冷静芳音断,香印成灰。

可奈情怀,欲睡朦胧入梦来。

译文亭前红花飘落,春光亦随花而去,花儿飘落的姿态优雅,好像翩翩起舞,花儿不忍归去,似乎在徘徊彷徨。

细雨霏霏,这雨,浸润了落花,也浸湿了愁绪,我双眉紧锁,难得一展。

没有远方的佳音,独守绿色窗棂,冷冷清清,空空寂寂,印香飘渺,渐渐烧成了灰烬。

思情难耐,百无聊奈时,昏然欲睡,思念的人儿朦胧进入梦境。

注释采桑子:词牌名。

又名“丑奴儿令”、“罗敷艳歌”、“罗敷媚”。

采桑子格律为双调四十四字,上下片各四句三平韵。

另有添字格,两结句各添二字,两平韵,一叠韵。

此词调于《花草粹编》、《续选草堂诗余》、《古今诗余醉》中有题作“春思”。

亭:侯本二主词、萧本二主词、吕本二主词、《花草粹编》、《尊前集》、《历代诗余》、《全唐诗》等本中均作“亭”。

晨本二主词中作“庭”。

逐:跟随。

红英:红花。

尽:完。

徘徊:这里形容回旋飞转的样子。

细:萧本二主词中作“零”;吕本二主词中此字空缺。

霏微:《尊前集》中作“霏霏”;吴讷《唐宋名贤百家词》中误作“非非”。

霏(fēi)微,雨雪细小,迷迷濛濛的样子。

不放双眉:就是紧锁双眉的意思。

全句意思是,无法使双眉暂时展开。

芳音:晨本二主词中作“芳英”。

芳音,即佳音,好音。

断:断绝。

香印成灰:指香烧成了灰烬。

香印,即印香,打上印的香,用多种香料捣成末调和均匀制成的一种香。

王建《香印》诗中有句:“闲坐印香烧,满户松柏气。

”可见,“香印”与“印香”同义。

古时富贵人家为使屋里气味芬芳,常常在室内燃香。

成灰,成为灰烬。

可奈,怎奈,即无可奈何。

情怀:心情,心境。

赏析:这首词是描写一个少妇在晚春时节缱绻怀人,愁眉不展,百无聊赖的情怀。

词分上下两片,上片写词中的女主人公触景生愁。

第一二两句“亭前春逐红英尽,舞态徘徊。

”写这个女子独处事中,举目窗外,所看到的是捕目落花,随风飞舞,看来,春花即将随着这片片飞花无声无息地消逝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
作者: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注释
①西湖:指颍州西湖。

在今安徽省太和县东南,是颍水和其他河流汇合处。

宋时属颍州。

晏殊、欧阳修、苏轼都在颍州做过太守。

欧阳修晚年退休后住在颍州,写了一组《采桑子》(十首)。

②笙歌:指歌唱时有笙管伴奏。

③涟漪:水的波纹。

译文
西湖风光好,驾轻舟划短桨多么逍遥。

碧绿的湖水绵延不断,长堤上花草散出芳香。

隐隐传来的音乐歌唱,像是随着船儿在湖上飘荡。

无风的水面,光滑得好似琉璃一样,不觉得船儿在前进,只见微微的细浪在船边荡漾。

看!被船儿惊起的水鸟,正掠过湖岸在飞翔。

赏析
颍州(今安徽阜阳)西湖在先秦时即已形成,唐代渐成风景名胜。

宋代颍州为东京汴梁的畿辅之地,为南北漕运和商旅要道。

从宋仁宗庆历年间起,晏殊、欧阳修、吕公著、苏轼、赵德麟等文人名士先后知颍州,颍州及其西湖遂不断见于文人笔端。

公元1049年(宋仁宗皇祐元年),欧阳修移知颍州,“爱其民淳讼简而物产美,土厚水甘而风气和,于是慨然已有终焉之意也。

迩来俯仰二十年间……思颖之念未尝少忘于心,而意之所存亦时时见于文字也”(《思颍诗后序》)。

并与梅尧臣相约,买田于颍,以便日后退居。

公元1067年(英宗治平四年),欧阳修出知亳州,特意绕道颍州,“盖将谋归休之计也。

乃发旧稿,得自南京以后诗十余篇,皆思颖之作,以见予拳拳于颖者非一日也”(《思颍诗后序》)。

数年后,终于以观文殿学士、太子少师致仕,得以如愿归居颍州。

这组《采桑子》从不同侧面描写了“水深莫测,广袤相齐”(《正德颍州志》卷一)的西湖美景,从中折射出欧阳修挂冠退隐后从容自适的闲雅心理。

这首词是《采桑子》组词中的一首。

描写四季风景是欧阳修《采桑子》组词的重要内容。

这首名列第一,写的是春色中的西湖,风景与心情,动感与静态,视觉与听觉,两两
对应而结合,形成了一道流动中的风景。

全词以轻松淡雅的笔调,描写泛舟颍州西湖时所见的美丽景色,以“轻舟”作为观察风景的基点,舟动景换,但心情的愉悦是一以贯之的。

色调清丽,风格娟秀,充满诗情画意,读来清新可喜。

上阕主要写堤岸风景,笔调轻松而优雅。

“西湖好”是一篇之眼,“短棹”二字已将休闲的意思委婉写出,因为是短棹,所以轻舟缓慢而悠闲地飘荡在湖面上,游人有足够的时间来观赏两岸春色。

“绿水逶迤,芳草长堤”两句写足由湖心经水面到堤岸,再整体向远处推进的动态画面。

而“隐隐笙歌处处随”一句又从听觉的角度将西湖的欢乐情调刻画了出来,“隐隐”和“处处”都凸显出轻舟的流动感。

下阕的视点收束,主要写“绿水逶迤”。

过片写水面平滑,“无风”二字为枢机所在,盖正因无风,方使得西湖水面清澈而平滑,也方使得游人“不觉船移”,其间不仅有诗情,而且合乎逻辑。

结拍写船动惊禽,划破了湖面的平静,为这一趟悠闲之旅平添了一个兴奋点。

大概沙禽久已习惯于西湖的平滑,所以轻舟带来的小小涟漪,就足以惊起沙禽而掠岸飞过。

视点也因此由近到远,再向高处延伸,将立体而富有动感的西湖呈现在读者面前。

全词以轻舟的行进为线索,渐次写出堤岸和湖面的景物特征,并将游人之悠闲意趣融入其中,轻舟短棹、绿水芳草、游人笙歌与惊飞沙禽,“西湖好”在这一背景下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诠释。

全词描绘了春日的颍州西湖,景色是那样引人入胜,绿水蜿蜒曲折,长堤芳草青青,春风中隐隐传来柔和的笙歌声。

水面波平如镜,不待风助,小船已在平滑的春波上移动。

这首词如同一幅清丽活泼、空灵淡远的风景画,美不胜收,清新可爱,令人留连忘返,从中足见欧公乃词坛写景高手。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

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

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