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上册第9单元数学广角—集合教案新人教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九单元《数学广角──集合》∣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九单元《数学广角──集合》∣人教新课标](https://img.taocdn.com/s3/m/ab124df6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3766c08.png)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九单元《数学广角──集合》∣人教新课标我教的是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九单元《数学广角──集合》。
这一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集合的概念、集合的表示方法、集合的运算和集合的应用等。
我会通过实例引入集合的概念,让学生理解集合的元素特点,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学会集合的运算,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我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集合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我希望学生能够理解集合的意义,能够用集合的表示方法来描述实际问题,能够进行集合的运算,并能够解决一些与集合相关的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我会遇到一些难点和重点。
难点主要是集合的概念和集合的运算,重点是集合的应用。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内容,我会准备一些教具和学具,如集合卡片、图片等,通过实际的操作和观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集合的概念和运算方法。
在板书设计上,我会用简洁明了的方式呈现集合的概念、表示方法和运算方法。
我会用集合卡片和图片来展示集合的元素特点和集合的表示方法,用图表和公式来展示集合的运算方法。
在作业设计上,我会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
例如,我会让学生用集合的表示方法来描述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进行集合的运算,让学生解决一些与集合相关的实际问题。
在课后反思和拓展延伸上,我会反思自己的教学效果,看学生是否掌握了集合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是否能够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如果学生有困难,我会进行一些拓展延伸,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集合的知识。
总的来说,我会用实例引入集合的概念,讲解集合的表示方法和运算方法,让学生掌握集合的应用,通过练习题来巩固所学的知识,进行课后反思和拓展延伸,以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集合的知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我在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九单元《数学广角──集合》的教学中,我认为有几个重点和难点需要特别关注。
集合的概念和集合的表示方法是本单元的基础知识,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9、数学广角—集合教案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9、数学广角—集合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70085b0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a3.png)
七、板书设计
本节课的板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清晰地理解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以及集合之间的关系。板书设计将遵循以下原则:
目的明确:板书内容将紧扣集合知识的教学,突出重点,帮助学生掌握核心概念。
结构清晰:板书将分为几个部分,包括集合的定义、表示方法、包含关系、并集和交集等,以便学生能够系统地理解和记忆集合知识。
(六)课堂小结(预计用时:2分钟)
简要回顾本节课学习的集合内容,强调集合的重点和难点。
肯定学生的表现,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布置作业:
根据本节课学习的集合内容,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提醒学生注意作业要求和时间安排,确保作业质量。
六、教学资源拓展
1. 拓展资源:
(1)数学故事:讲解集合知识的起源和发展,让学生了解集合理论在数学发展中的重要性。
在教学管理方面,我尽量保持了课堂的秩序和纪律,但在实际教学中,仍有一些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注重课堂管理,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教学总结:
总体来说,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还是不错的。学生在知识方面,对集合的概念、表示方法和集合之间的关系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在技能方面,学生能够运用集合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在情感态度方面,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对数学知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题目:判断以下集合之间的关系,并说明理由:
(1)C = {1, 2, 3},D = {2, 3, 4}
(2)E = {a, b, c},F = {b, c, d}
答案:
(1)C包含于D,因为C中的元素都是D的元素,但D中有C中没有的元素(如4)。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9单元 第1课时 数学广角——集合》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9单元 第1课时 数学广角——集合》人教新课标](https://img.taocdn.com/s3/m/58650d44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74bd37c.png)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9单元第1课时数学广角——集合》人教新课标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集合的概念,学会用集合的符号表示集合。
2.能够进行简单的集合分类和交集并集操作。
3.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集合的概念进行问题求解。
二、教学重难点1.集合的概念和符号表示。
2.集合的分类和交集并集运算。
三、教学准备1.课件:包括集合的定义、符号表示、相关示例等。
2.教具:数学教具、图片或实物用于教学辅助。
3.板书:整理清晰的板书内容,包括定义、示例、计算方法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学生通过回顾前几课学习的内容,引入集合的概念,让学生了解集合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授课1.理解集合:讲解集合的概念,引导学生用集合的符号表示集合。
2.集合的分类:通过具体例子,让学生理解如何对集合进行分类。
3.集合的交集并集:讲解集合的交集和并集操作,引导学生通过实际问题运用这些概念进行计算。
3. 操练1.分组练习:让学生分组进行集合的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的内容。
2.综合练习:布置综合练习题,让学生独立思考解答。
4.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集合在数学中的重要性,并提出下节课的预习内容。
五、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介绍了集合的概念、符号表示以及集合的分类和交集并集运算。
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对集合有了基本的认识和应用能力。
六、作业1.完成课堂练习题目。
2.预习下节课内容,做好相关准备。
七、板书设计•集合的定义•集合的符号表示•集合的分类•集合的交集与并集八、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理解集合的概念,掌握集合的符号表示以及分类和运算方法。
在教学中,需要结合具体例子引导学生思考,加深他们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以上就是今天的教学内容,希望学生们都能够掌握好集合的相关知识,有任何问题都可以随时向老师请教。
让我们一起努力,共同进步!。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9 数学广角──集合》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9 数学广角──集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6806c172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0e.png)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9数学广角──集合》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9 数学广角──集合》是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的一章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集合的概念和简单的集合运算。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集合的含义,掌握集合的基本运算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能够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数学概念和运算方法。
但是,对于集合这一概念,学生可能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具体的情境和实例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了解集合的含义,能够识别和描述一些简单的集合。
2.掌握集合的基本运算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集合运算。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集合的概念和含义的理解。
2.集合的基本运算方法的掌握。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具体的情境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集合的概念和运算方法。
2.互动教学法: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实践教学法: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和练习,巩固所学的内容。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相关的教学PPT,展示集合的实例和运算方法。
2.教学素材:准备一些集合的实例和练习题,用于教学中的呈现和操练环节。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者实物,向学生展示一些集合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集合的含义和特点。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或者黑板,向学生介绍集合的概念和含义,以及集合的基本运算方法。
通过具体的实例和图示,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练习,运用集合的基本运算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给予反馈和帮助。
4.巩固(10分钟)学生独立完成一些集合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的内容。
教师选取一些学生的作业进行讲解和分析。
5.拓展(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探索集合的更多运算方法和不定方程的解法。
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建议和帮助。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9单元 第1课时 数学广角——集合|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9单元 第1课时 数学广角——集合|人教新课标](https://img.taocdn.com/s3/m/6bfcf42d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0113274.png)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9单元第1课时数学广角——集合|人教新课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集合的概念,知道集合是由一些确定的元素组成的整体。
2. 培养学生运用集合的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集合的概念:集合是由一些确定的元素组成的整体。
2. 集合的表示方法:用大括号{}表示,元素之间用逗号隔开。
3. 集合的分类:根据元素的性质和数量,可分为有限集、无限集、空集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集合的概念,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
2. 教学难点:运用集合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利用生活中的例子,如水果摊上的水果、文具盒里的文具等,引导学生理解集合的概念。
- 提问:这些例子有什么共同点?引出集合的概念。
2. 探究新知- 讲解集合的概念,引导学生举例说明。
- 讲解集合的表示方法,让学生动手表示一些集合。
- 讲解集合的分类,让学生举例说明。
3. 实践应用- 出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用集合的思想解决。
- 分组讨论,引导学生运用集合的表示方法解决问题。
- 学生展示解题过程,教师点评。
4. 总结提升- 让学生谈谈对本节课集合概念的理解。
- 提问: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新知识?这些知识有什么用?- 强调集合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五、课后作业1. 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集合实例,用集合的表示方法表示出来。
2. 让学生用集合的思想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集合的概念,让学生动手表示集合,培养学生运用集合思想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动手操作能力。
同时,教师要及时点评,指导学生总结提升,使学生对集合的概念有更深入的理解。
重点关注的细节:教学过程对于教学过程这一部分,我们需要详细补充和说明。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参与,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九单元数学广角-集合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九单元数学广角-集合人教新课标](https://img.taocdn.com/s3/m/ed63774b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22.png)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九单元数学广角集合人教新课标今天我要为大家分享的是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九单元:数学广角集合,人教新课标版本。
一、教学内容我们本节课要学习的是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数学的第九单元,主要内容是集合。
这一单元主要包括集合的概念、集合的表示方法、集合的性质和集合的基本运算。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同学们能够掌握集合的概念,了解集合的表示方法,理解集合的性质,并能够进行基本的集合运算。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集合的概念和集合的表示方法,难点是集合的性质和集合的基本运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我准备了一些图片、卡片和黑板等教具,同学们需要准备课本、笔和纸等学具。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我会通过展示一些图片,如苹果、橙子和香蕉等,让同学们思考:这些水果能不能分成几个不同的集合呢?2. 概念讲解:接着,我会引入集合的概念,讲解集合的定义和性质,以及集合的表示方法,如用大括号表示集合。
3. 例题讲解:然后,我会通过一些具体的例题,让同学们了解集合的基本运算,如并集、交集和补集等。
4. 随堂练习:讲解完例题后,我会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同学们自己动手进行集合的运算。
5. 板书设计:在讲解过程中,我会用黑板展示集合的表示方法和基本运算的步骤。
6. 作业设计:我会布置一些作业题,让同学们巩固所学知识。
六、作业设计(1)三年级(1)班所有的学生(2)所有的偶数(1)集合{1, 2, 3, 4}和集合{2, 3, 4, 5}的交集是{2, 3, 4}(2)集合{1, 2, 3, 4}和集合{2, 3, 4, 5}的并集是{1, 2, 3, 4, 5}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应该已经掌握了集合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
课后,同学们可以进一步研究集合的其他性质和运算,如无穷集合和集合的势等。
同时,也可以尝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统计数据、调查问卷等,运用集合的知识进行分析。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数学广角——集合》人教新课标(2023秋)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数学广角——集合》人教新课标(2023秋)](https://img.taocdn.com/s3/m/5b917e89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3f.png)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集合相关的实际问题,例如“我们身边哪些物品可以组成一个集合?”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比如,让学生们收集自己喜欢的物品,然后分组展示这些物品如何构成一个集合。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尝试扮演了一个引导者的角色,让学生们自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总体来看,这种方法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学生们能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但我也发现,有些学生在分享成果时表达不够清晰,这需要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多关注学生们的表达能力的培养。
最后,总结回顾环节,学生们对于集合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总体良好。但我也意识到,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同时,鼓励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将集合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其次,在新课讲授环节,我发现学生们对于集合符号的使用和基本运算掌握得还算不错。但在案例分析过程中,有些学生对于集合运算的运用还不够熟练。针对这一点,我计划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增加一些类似的案例分析和实际操作,让学生们在实践中提高集合运算的能力。
此外,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的积极性很高,展示成果时也能看出他们对集合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但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我也注意到个别学生参与度不高,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集合知识的应用还不够自信。因此,我打算在后续的教学中,多关注这些学生,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讨论,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3)集合的基本运算:掌握交集、并集和差集的概念及运算方法。
举例:A集合{1, 2, 3}与B集合{2, 3, 4}的交集为{2, 3},并集为{1, 2, 3, 4},A集合与B集合的差集为{1}。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9数学广角—集合人教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9数学广角—集合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01ec5a19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0f6f81b.png)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9数学广角—集合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集合的概念,理解集合中元素的特点,能够识别简单的集合。
2. 培养学生运用集合的思想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增强学生团队协作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集合的概念:集合是由一些确定的、彼此不同的对象构成的整体。
2. 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和描述法。
3. 集合的分类:有限集、无限集、空集。
4. 集合的运算:并集、交集、差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集合的概念、表示方法和分类。
2. 教学难点:集合的运算,特别是交集、并集、差集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集合图示。
2. 学具:练习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了解集合的概念。
2. 新课:讲解集合的表示方法、分类和运算,通过例题和练习,让学生掌握集合的相关知识。
3. 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5.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六、板书设计1. 集合的概念、表示方法和分类。
2. 集合的运算:并集、交集、差集。
3. 例题和练习。
七、作业设计1. 基础题:让学生根据集合的概念,列举一些生活中的集合实例。
2. 提高题:让学生运用集合的表示方法,描述一些给定的集合。
3. 拓展题:让学生探讨集合的运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八、课后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教学效果。
2.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对学生的疑问和困惑给予耐心解答,帮助学生提高。
3.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认真批改,及时反馈,指导学生改进。
本节课通过讲解集合的概念、表示方法、分类和运算,让学生对集合有了初步的认识和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运用集合思想解决问题的能力。
2024年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集合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2024年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集合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https://img.taocdn.com/s3/m/313ad5d2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f2.png)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集合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集合教案与反思第【1】篇〗第9单元数学广角——集合第1课时集合【教学内容】教材第104页例1。
【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感受集合思想,掌握填写集合圈的方法。
2.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思想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重点:运用集合思想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难点:会读取集合圈中的信息,理解“重复部分”。
【教学过程】一、开门见山,引入新课1.导入:课间,同学们都喜欢什么样的运动?看,三(1)班选拔了一部分喜欢运动的同学参加学校的运动会(出示例1),那么我们能算出参加这两项比赛共有多少人吗?2.猜一猜:你认为有多少人?(可以有不同的结果)3.同学们猜出了多少种结果,那么到底谁猜得对?(1)有人数了数跳绳9人,踢毽8人,共有17人,你同意吗?说说你的想法。
(2)有人说参加比赛的人数没有17人,你同意吗?说说你的想法。
(没有17人,是因为有人重复报了两项比赛。
)4.那到底有多少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怎样表示能清楚地看出来呢?(引导:把重复的人连线或打记号等。
)可在表格上直接连线,能最清楚地看出有3人重复报了。
5.为了更清楚地让我们看出哪些人只报了一项,哪些人两项都报了,你有什么好办法?(适当引出画集合图的方法。
出示课题:集合)6.你能把人名填到集合图中吗?(1)小组协作完成。
(2)把人名不要了,换了人数你会填吗?(独立完成)(3)观察集合圈图,要算出参加比赛的总人数怎样列式?为什么?(小组交流讨论,全班反馈)(4)反馈:9+8-3=14(人)①说算理。
②适当追问:为什么要减3?7.回顾算理,整理思路:通过对例1的分析解答,有什么要与同学们交流的?关键要注意什么?(减去重复的)8.巩固练习。
(1)教材第105页做一做第1题。
①独立填写。
②重点观察重复处。
(2)做一做第2题。
①独立填写。
②反馈思路。
二、拓展深化,巩固提高1.练习二十三第1题。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九单元数学广角《集合》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九单元数学广角《集合》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f898aa8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e6.png)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 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集合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 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如如何用集合表示家庭成员关系。
- 集合与组合数学:通过集合的概念学习组合数学的基础,如排列组合中的集合问题。
- 集合与概率论:了解集合在概率论中的重要性,如何用集合表示样本空间和事件。
- 集合与计算机科学:探索集合在计算机科学中的应用,如编程语言中的集合类型和集合操作。
Hale Waihona Puke 板书设计1. 重点知识点① 集合的概念:集合是由一些具有共同特征的事物组成的整体。
举例:描述集合{x | x是小于10的自然数},学生需要理解“小于10的自然数”这一规则。
(4)集合的直观表示:学生可能在将抽象的集合概念用图形表示出来时遇到困难。
难点解析:图形表示法要求学生能够将集合的元素和图形之间的对应关系建立起来,这对于空间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有一定的要求。
举例:使用文氏图来表示两个集合的交集和并集。
6. 作业:
(1)课后练习:课本第XX页,第XX题。
(2)思考题:如何用集合的知识表示家庭成员关系?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理解集合的概念,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和运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
- 例如,设计“找朋友”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集合的交集和并集。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9 数学广角—集合 ︳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9 数学广角—集合 ︳人教新课标](https://img.taocdn.com/s3/m/172f93ed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03.png)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9 数学广角—集合︳人教新课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集合的概念,知道集合中的元素具有确定性、互异性和无序性。
2. 培养学生运用集合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集合的概念2. 集合中元素的特点3. 集合的表示方法4. 集合间的关系与运算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集合的概念、集合中元素的特点、集合的表示方法。
2. 教学难点:集合间的关系与运算。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水果篮子、文具盒等,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共同特点,从而引入集合的概念。
2. 新课讲解(1)集合的概念讲解集合的定义,强调集合中元素的特点:确定性、互异性和无序性。
(2)集合的表示方法介绍集合的两种表示方法:列举法和描述法。
(3)集合间的关系与运算讲解集合的包含关系、相等关系、并集、交集和补集等基本概念。
3. 课堂练习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运用集合思想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如何用集合思想解决实际问题,如统计班级同学的兴趣爱好、整理书架上的书籍等。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集合的概念、元素特点、表示方法以及集合间的关系与运算。
6. 课后作业布置一些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板书设计1. 集合的概念2. 集合中元素的特点:确定性、互异性和无序性3. 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和描述法4. 集合间的关系与运算:包含关系、相等关系、并集、交集和补集本节课通过讲解、练习、讨论等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了解集合的概念、元素特点、表示方法以及集合间的关系与运算,培养他们运用集合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重点关注的细节:集合中元素的特点集合中元素的特点是集合概念的基础,对于学生理解集合的本质和运用集合思想解决实际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9单元 第1课时 数学广角——集合》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9单元 第1课时 数学广角——集合》人教新课标](https://img.taocdn.com/s3/m/1dea175c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faa171e.png)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9单元第1课时数学广角——集合》人教新课标一. 教材分析《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数学》第9单元第1课时讲述了集合的概念和运用。
本节课主要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理解集合的意义,学会用集合图表示不同的物体,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内容紧凑,由浅入深,通过具体的生活实例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但对于集合的概念可能还比较陌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和游戏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集合的概念,理解集合的意义。
2.培养学生用集合图表示不同物体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理解集合的概念和意义,学会用集合图表示不同物体。
2.难点:培养学生对集合的逻辑思维能力,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和游戏,让学生理解和接受集合的概念。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生活中的实例和集合图。
2.学习材料:为学生准备相关的学习材料,如卡片、集合图等。
3.教学场地:准备一个宽敞的教室,以便进行游戏和活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实例,如“找不同”游戏,引出集合的概念。
让学生观察图片,找出不同的物体,并将其归类。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如水果、动物等,让学生尝试将其归类。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用集合图表示这些物体。
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进一步理解集合的意义。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并用集合图表示解答。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9单元第1课时 数学广角——集合|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9单元第1课时 数学广角——集合|人教新课标](https://img.taocdn.com/s3/m/ed40d3a1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9026854.png)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9单元第1课时数学广角——集合|人教新课标教学目标1. 理解集合的概念,能够识别和描述集合。
2. 学会使用集合的符号表示,如花括号“{}”。
3. 能够对给定的物品或信息进行分类,形成不同的集合。
4. 能够比较两个集合,找出它们的共同元素和不同元素。
教学内容1. 集合的定义和特点2. 集合的表示方法3. 集合的分类和比较4. 集合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集合的分类和比较。
2. 教学难点:理解集合的无序性和互异性,能够正确使用集合的符号表示。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白板,粉笔,集合的实物模型。
2. 学具:练习本,铅笔,彩色笔。
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PPT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集合例子,如水果集合,动物集合等,让学生初步感受集合的概念。
2. 新课导入:讲解集合的定义和特点,让学生理解集合的无序性和互异性。
3. 案例分析:通过PPT展示一些具体的集合例子,让学生学会使用集合的符号表示。
4. 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集合的分类和比较的实践活动,加深对集合的理解。
6. 课堂练习:通过PPT展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对集合的理解和应用。
板书设计1. 数学广角——集合2. 内容:集合的定义和特点集合的表示方法集合的分类和比较集合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作业设计1. 让学生收集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集合例子,用集合的符号表示出来。
2. 让学生用集合的符号表示出他们自己的家庭成员。
3. 让学生用集合的符号表示出他们自己的玩具。
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有了初步的理解,能够对给定的物品或信息进行分类,形成不同的集合。
但在实践操作中,部分学生对集合的无序性和互异性理解不够深入,需要进一步加强练习和讲解。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引入更多的实际例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集合的概念。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因为这个部分涵盖了整个课堂的教学步骤和活动安排,是教学设计的核心部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9单元 数学广角——集合 人教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9单元 数学广角——集合 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6db4a239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1666547.png)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9单元数学广角——集合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集合的概念,能够识别生活中的集合现象。
2. 培养学生运用集合思想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集合的概念2. 集合的表示方法3. 集合的分类4. 集合的运算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集合的概念、表示方法、分类和运算。
2. 教学难点:理解集合的内涵,运用集合思想解决问题。
四、教学准备1. 课件、图片等教学素材2. 实物道具(如水果、文具等)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物展示,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集合现象,如水果篮中的水果、文具盒中的文具等。
引出集合的概念。
2. 新课导入(1)讲解集合的概念,让学生了解集合是由一些确定的、互不相同的对象构成的整体。
(2)介绍集合的表示方法,如列举法、描述法、图形法等。
(3)讲解集合的分类,如有限集、无限集、空集等。
(4)讲解集合的运算,如交集、并集、补集等。
3. 实践操作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实物道具,用所学的集合表示方法表示该实物道具的集合。
然后进行小组间的交流分享,让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借鉴。
4. 巩固练习设计一些关于集合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针对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讲解和指导。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集合的概念、表示方法、分类和运算。
让学生明确集合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他们运用集合思想解决问题的能力。
6.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关于集合的练习题,让学生课后完成。
要求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兴趣和参与度,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的数学素养。
七、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应简洁明了,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可以采用以下板书设计:集合的概念:由一些确定的、互不相同的对象构成的整体。
第九单元第1课时数学广角——集合(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第九单元第1课时数学广角——集合(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49ed5779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f3.png)
第九单元第1课时数学广角——集合(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了解集合的概念,知道集合中的元素具有无序性、互异性、确定性。
(2)使学生能够用集合表示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口头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
(2)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集合的概念,集合中元素的性质。
2. 教学难点:理解集合中元素的无序性、互异性、确定性。
三、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粉笔。
2. 课堂练习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一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中的物体,并说出它们的共同点。
(2)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些物体都属于同一个类别,我们可以用一个集合来表示它们。
2. 探究新知(1)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集合。
(2)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集合是由一些具有共同属性的对象组成的整体。
(3)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例子,理解集合中元素的无序性、互异性、确定性。
(4)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集合中的元素具有无序性,即元素的排列顺序不影响集合的性质;集合中的元素具有互异性,即集合中的元素都不相同;集合中的元素具有确定性,即集合中的元素是明确的。
3. 巩固练习(1)教师出示一组练习题,要求学生用集合表示。
(2)学生完成后,教师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答案,并总结正确答案。
4. 拓展延伸(1)教师出示一组生活中的现象,引导学生用集合表示。
(2)学生完成后,教师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答案,并总结正确答案。
5. 课堂小结(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2)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集合的概念,知道了集合中的元素具有无序性、互异性、确定性,能够用集合表示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广角─集合》教案(通用6篇)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广角─集合》教案(通用6篇)](https://img.taocdn.com/s3/m/d0ab519a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a7.png)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广角─集合》教案(通用6篇)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广角─集合》教案篇1教材分析:“数学广角——集合”是教材专门安排来向学生介绍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的,即“集合”。
教材例1通过统计表的方式列出参加语文小组和数学小组的学生名单,而总人数并不是这两个小组的人数之和,从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这时,教材利用直观图(即韦恩图)把这两个课外小组的关系直观地表示出来,从而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教材只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去初步体会集合思想,为后继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学生只要能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就可以了。
教学目标:1.学生借助直观图,初步体会集合的思想方法,感知韦恩图的产生过程。
2.能运用集合思维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学生在探究、应用知识中体验数学的价值,渗透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学生借助直观图,初步体会集合的思想方法,感知韦恩图的产生过程。
经历集合图的产生过程,理解集合图的意义,使学生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经历集合图的产生过程,理解集合图的意义。
教学过程:一、巧用对比,初悟“重复”1.观察与比较(课件出示图片)父与子2.提出问题:有2个爸爸2个儿子,一共有几个人?怎样列式计算?第一种:无重复情况。
黄明,他的父亲黄伟光。
李煜,他的父亲李文华。
预设:列式一:2+2=4(人)第二种:有重复情况。
汪聪,他的父亲王立成,王立成的父亲汪华东。
列式二:2+2=4(人)4-1=3(人)师追问:为什么减1?二、初步探究,感知重叠1.查看原始数据,引出重复。
师:我们来看看三(1)班是被老师选上的幸运之星。
(课件出示)书法比赛小丁李方小明小伟东东绘画比赛小明东东丹丹张华王军刘红老师:你从这张表格中学到了什么信息?(2)老师:有多少学生参加比赛?老师:怎么会错呢?仔细看看。
谁能告诉我?(3)师:那到底是多少人呢?我们来数数看。
第九单元第1课时数学广角——集合(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第九单元第1课时数学广角——集合(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b7221962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84.png)
教案:第九单元第1课时数学广角——集合(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集合的概念,能够识别并描述集合。
2. 培养学生运用集合的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探究发现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集合的定义与表示方法。
2. 集合的元素与属性。
3. 集合的运算(交集、并集、差集)。
4. 集合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集合的概念,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与运算。
2. 教学难点:运用集合的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教学卡片。
2. 学具:练习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一些具体的集合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并发现它们的共同特点,从而引出集合的概念。
2. 新课内容讲解:结合PPT,详细讲解集合的定义、表示方法、元素与属性以及集合的运算。
通过生动的例子和图示,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点。
3. 课堂练习: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或在小组内完成。
针对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讲解和指导,及时纠正错误,巩固所学知识。
4. 应用拓展:结合生活实际,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集合的思想进行解决。
鼓励学生合作交流,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
六、板书设计1. 数学广角——集合2. 目录: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设计、课后反思3. 根据教学过程,逐步展示集合的定义、表示方法、元素与属性、集合的运算以及集合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等内容。
七、作业设计1. 基础练习:设计一些基础题,让学生巩固集合的概念、表示方法与运算。
2. 提高练习: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集合的思想进行解决。
3. 拓展练习: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题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
八、课后反思1. 教师反思: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如讲解是否清晰、学生是否积极参与等,并提出改进措施。
2. 学生反思: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发现自己在理解集合概念、掌握集合运算等方面的不足,并提出改进措施。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9 数学广角──集合|人教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9 数学广角──集合|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73d53362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302f364.png)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9 数学广角──集合|人教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集合的概念,能够识别和描述集合。
2. 培养学生运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2. 集合的元素和属性。
3. 集合的运算和关系。
教学难点:1. 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的理解。
2. 集合的元素和属性的应用。
3. 集合的运算和关系的掌握。
教学准备:1. 课件或黑板。
2. 教学卡片或图片。
3. 学生用书。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数学知识,如数的分类、图形的分类等。
2. 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集合吗?让学生自由发言,引导学生思考。
二、新课导入1. 讲解集合的概念,如集合是由一些元素组成的整体。
2. 讲解集合的表示方法,如列举法、描述法等。
3. 讲解集合的元素和属性,如集合中的元素是唯一的,不重复的。
4. 讲解集合的运算和关系,如交集、并集、子集等。
三、实例讲解1. 通过实例讲解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如水果集合、动物集合等。
2. 通过实例讲解集合的元素和属性,如水果集合中的元素有苹果、香蕉等。
3. 通过实例讲解集合的运算和关系,如水果集合和蔬菜集合的并集是水果和蔬菜的集合。
四、课堂练习1. 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主题,如动物、水果等,然后用集合的表示方法表示出来。
2.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集合的元素和属性。
3.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集合的运算和关系。
五、总结1.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如集合的概念、表示方法、元素和属性、运算和关系等。
2. 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总结。
六、作业布置1. 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本节课学到的知识。
2. 让学生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集合的概念、表示方法、元素和属性、运算和关系等,让学生理解了集合的基本知识。
通过实例讲解和课堂练习,让学生掌握了集合的应用。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9单元第1课时 数学广角——集合|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9单元第1课时 数学广角——集合|人教新课标](https://img.taocdn.com/s3/m/caeffd7b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c88227c.png)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9单元第1课时数学广角——集合|人教新课标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9单元第1课时数学广角——集合|人教新课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选择了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第9单元的第1课时,教学内容是数学广角——集合。
教材中主要包括集合的概念、集合的表示方法以及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能够理解集合的意义,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并了解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二、教学目标1. 理解集合的概念,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
2. 能够识别和描述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集合间的基本关系,如子集、超集等。
2. 教学重点: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能够用集合符号表示给定的情境。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集合图示卡片。
2.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集合的概念,如“班级里的学生”、“水果店的水果”等,让学生感受到集合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新课讲解:(1)讲解集合的概念:集合是由一些确定的元素组成的整体。
(2)讲解集合的表示方法:用大括号{}表示集合,元素之间用逗号隔开。
例如,集合A可以表示为{1, 2, 3}。
(3)讲解集合间的基本关系:子集、超集等。
如果集合A的所有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那么集合A是集合B的子集,记作A⊆B。
如果集合B至少包含集合A的所有元素,并且还包含其他元素,那么集合B是集合A的超集,记作B⊇A。
3. 例题讲解:例题:判断下列集合的关系:(1)集合A={1, 2, 3},集合B={1, 2, 3, 4, 5},判断A和B 的关系。
(2)集合C={3, 4, 5},集合D={x|x是正整数,且x≤5},判断C和D的关系。
4. 随堂练习:(1)判断下列集合的关系:集合E={1, 2, 3},集合F={2, 3, 4, 5}。
(2)集合G={x|x是偶数},集合H={x|x是正整数,且x>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9单元数学广角—集合教案新人教版
教材简析:
本节教学内容是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九章《数学广角》的例题1。
这一单元主要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让学生初步体会集合和等量代换这两种数学思想方法,并运用这些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集合思想是数学中最基本的思想。
从学生一开始学习数学,就已经在运用集合的思想方法了。
本单元的例1借助学生熟悉的题材,渗透集合的有关思想,并利用直观图的方式求出两个小组的总人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重叠问题,并能用数学语言表述。
过程与方法:学生感知集合图的产生过程,初步培养学生的建模意识和能力,渗透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初步养成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学生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重叠问题,并能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准备:画好的韦恩图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明确主题
1、我想考考同学们:请大家猜个脑筋急转弯。
2、这节课看谁想别人没想到的?我们一起走进《数学广角》。
二、组织活动,探究新知
1、同学们,每天“阳光体育”时间你们都做了哪些运动?
2、老师调查其中一个小组的体育爱好情况:第三小组喜欢踢毽子的有哪些同学?(假设7人)喜欢跳绳的有哪些同学?(假设8人)有没有两样都喜欢的?(假设3人)
3、老师在讲台的两边分别画了两个圈:左边黄色的圈表示喜欢踢毽子的,右边红色的圈表示喜欢跳绳的。
4、现在请第三小组踢毽子的同学到左边黄色的圈内集合;请喜欢跳绳的同学到右边红色的圈内集合。
我们看看他们怎么站?
5、问题出在哪儿呢?谁有好的建议以指导他们站到他们该站的位置?
6、接下来请大家拿出纸和笔,想一想,画一画,写一写,怎样能使别人一看就知道喜欢踢毽子的有哪些同学,喜欢跳绳的有哪些同学,两样都喜欢的有哪些同学?同时还方便我们数人数?
7、谁愿意展示一下你的想法?(适时肯定学生合理的想法。
)
在100多年前,英国有一位名叫韦恩的逻辑学家,用一个图很方便地解决了我们今天遇到的这个问题。
让老师来展示给大家看。
8、这种图是韦恩最早发明的,所以就以他的名字命名,叫韦恩图。
利用韦恩图,既能表示重复的部分,又能方便统计总数。
接下来,如果要用算式表示喜欢踢毽子和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又该是怎样的呢?
9、刚才同学们交流了很多算法,你觉得哪种比较容易理解。
把你比较容易理解的那种算法,说给你的同桌听。
三、实践运用,解决问题
1、请看图(练习二十四,第1题),它们是谁呀?在这些动物当中有会飞的,有会游泳的。
找找哪些是会飞的,哪些是会游泳的,你能把它们的序号填到图中合适的位置上吗?
2、看图,文具店昨天进了5种货,今天又进了5种货,两天一共进了多少种货?(练习二十四,第2题)
四、拓展延伸,提高技能
1、昨天咋们班的作业24位同学得了满分,其中23人数学得了满分,20人语文得了满分。
请问这是怎么回事?
2、老师要求学生摆正方形。
小明想出了高招,四个顶点上都放了一颗玉米,这样每条边上都放了10颗玉米,你知道小明摆成的正方形一共用了多少颗玉米吗?
五、总结收获,提升认识
1、今天我们遇到的数学问题都有什么共同特征?是用什么方法解决的?
2、布置作业。
数学广角画韦恩图
列算式计算时减去重复的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