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身医学总结
心身医学总结题库
一、心身医学的概念1、心身医学:心身医学是研究心身相互关系的科学。
狭义概念是研究心理和躯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中的作用。
广义的概念是研究正常和异常的心理与生理之间的相互作用,为疾病的多因素发病机制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
2、心身医学观察方法临床观察法、调查法、心理测验、实验法3、心身医学研究的焦点分类疾病演变的规律、特点;诊断标准;中医识别;中介机制;易感因素。
二、心身疾病总论1、心身疾病:心身疾病又称心理生理疾患(psychophysiological diseases),是介于躯体疾病与神经症之间的一类疾病。
狭义:指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
广义:指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躯体功能性障碍。
(广义角度:心身反应、心身障碍、心身疾病)2、现代心身概念的产生20世纪中叶,亚历山大,神圣七病,溃疡病、溃疡性结肠炎、甲状腺功能亢进、局限性肠炎、类风湿关节炎、原发性高血压及支气管哮喘。
较为完整的心身概念由美国精神病专家邓巴于1938年提出,在《情绪与身体的变化》一书中总结了患者个性与疾病之间的关系。
1980年,美国心身医学研究所的心身医学疾病定义为:由环境心理应激所引起或加重躯体疾病变得疾病称为心身疾病。
3、心身医学的流行病特征多见于女性,城市多于农村,脑力劳动者多于体力劳动者,工业化>低工业化,更年期明显上升,65岁以上、15岁以下患病率低。
4、医学模式:是人们考虑和研究医学问题时所遵循的总的原则和总的出发点,是人们从总体上认识健康和疾病以及相互转化的哲学观点,包括健康观、疾病观、诊断观和治疗观。
自然哲学医学模式,机械论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5、区别疾病和疾患疾病:被医生所了解的客观体征,可重复的,共同证实的,只影响特定部位,存在着的不适,生活的量变,不动感情的处理,死亡的原因。
疾患:病人体验到的主观症状,独特的,不能直接检验的,影响整个个体,感受到的不适,生活的质变,有同情心的照顾,痛苦的原因。
浅谈对心身医学的几点认识
浅谈对心身医学的几点认识
心身医学是一种综合性的医学模式,它认为人的身体和心理是相互作用的整体,疾病
的发生与治疗都需要从整体考虑。
以下是我对心身医学的几点认识。
首先,心身医学强调人体的自我疗愈能力。
人体具有很强的自我调节和自我修复能力,只有当自身的平衡被打破时,人才会出现疾病。
而心身医学则通过减少精神压力和提高身
体健康的综合措施,帮助人体恢复自身平衡而实现自我疗愈。
其次,心身医学认为疾病是多因素的。
人体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心理因素等。
心身医学提倡综合人体的各个方面,通过调整行为、
人际关系和其他相关因素来提高人体自身的免疫力和抵抗力。
第三,心身医学强调疾病的预防。
心身医学的目的是保持身体和思维的平衡,这有助
于预防疾病的发生。
适当地放松身体和心灵,在良好的心态下积极生活,可以使人体免疫
力在外界环境的攻击下更加强大,并避免疾病的发生。
最后,心身医学认为治疗是一种团队协作。
在心身医学领域中,医生是治疗的主要推
动者,但患者及其家庭也是治疗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员。
治疗必须基于合作和相互尊重的
基础上,通过积极参与和积极反馈来实现玻璃治疗。
总之,心身医学是一种全新的医学模式,通过综合治疗整体人体,强调疾病预防和人
体自我修复能力,实现病人的康复。
随着人们对身体和心理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心身医
学将越来越被重视和应用。
心身疾病知识点总结
心身疾病知识点总结一、心身疾病的分类1. 消化系统心身疾病:包括功能性消化不良、功能性胃肠症状、肠易激综合征等。
2. 神经系统心身疾病:包括紧张型头痛、癔症性癫痫、植物神经紊乱等。
3. 呼吸系统心身疾病:包括心理性呼吸困难、气喘等。
4. 泌尿系统心身疾病:包括心理因素性尿频、非感染性尿路炎等。
5. 心脑血管系统心身疾病:包括心悸、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缺血性心肌病、心源性呼吸困难等。
二、心身疾病的病因1. 心理因素:心身疾病的病因主要与个体的心理因素有关,如焦虑、抑郁、创伤、压力、人格特点等。
2. 生理因素:生理因素也是引起心身疾病的重要原因,包括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的功能紊乱等。
三、心身疾病的症状1. 消化系统心身疾病的症状:包括胃部不适、腹胀、腹痛、食欲减退、排便不规律等。
2. 神经系统心身疾病的症状:包括头痛、头晕、记忆力减退、抽动、肌肉疼痛等。
3. 呼吸系统心身疾病的症状:包括气短、心悸、胸闷、咳嗽等。
4. 心脑血管系统心身疾病的症状:包括心悸、胸痛、头晕、呼吸困难等。
四、心身疾病的治疗1. 心理治疗:心理治疗是治疗心身疾病的重要手段,包括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咨询、放松训练等。
2. 药物治疗:对于心身疾病的治疗,有时需要辅助药物治疗,如抗抑郁药、抗焦虑药等。
3. 生活方式干预:调整生活方式对于心身疾病的治疗非常重要,包括规律作息、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
五、心身疾病的预防1. 良好的心态:保持乐观的心态,对待压力和困难更加积极。
2. 调整生活方式: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合理饮食,适量运动,远离不良习惯。
3. 学会应对压力:学会合理的应对压力,包括寻求帮助、学会放松和减压等方法。
总之,心身疾病是一类由心理因素引起或加重的身体症状的疾病,它们的发病机制复杂,既包括心理因素,也包括生理因素。
重视心身疾病的认识和治疗对于保护个体的身心健康非常重要。
在预防心身疾病方面,保持良好的心态,调整生活方式,学会应对压力等都是非常重要的。
心身医学科个人工作总结
心身医学科个人工作总结一、前言经过一年的努力和不懈的探索,我在心身医学科的工作取得了明显的进步。
作为一名医生,我始终坚持以患者为中心,关注患者的身心健康,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为患者提供最优质的医疗服务。
二、工作内容1. 诊断和治疗心身疾病心身疾病是一种同时涉及心理和生理因素的疾病,其症状和体征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积极参与了心身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工作,通过深入了解患者的病史和生活环境,结合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结果,准确判断患者的病情,并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我注重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的结合,帮助患者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2. 心理评估和心理治疗心理评估是心身医学科工作的重要环节,通过心理评估可以深入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和心理需求。
我熟练掌握了各种心理评估工具,对患者进行全面的心理评估,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同时,我也积极参与心理治疗工作,运用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动力学治疗等心理治疗方法,帮助患者解决心理问题,促进患者的身心健康。
3. 健康教育和康复指导心身医学科的工作不仅仅是治疗疾病,更重要的是帮助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的心态。
我积极参与健康教育和康复指导工作,向患者提供有关心身疾病的基本知识、心理保健和康复训练等方面的信息和建议,帮助患者提高自我管理能力,促进患者的康复。
三、工作收获1. 专业技能的提升通过一年的工作实践,我在心身医学科的专业技能得到了显著提升。
我不仅熟练掌握了心身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还提高了心理评估和心理治疗的能力。
这些专业技能的提升使我能够更好地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2. 团队协作能力的增强心身医学科的工作需要医生、护士、心理咨询师等团队成员之间的紧密协作。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积极参与团队协作,与团队成员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合作,共同为患者的康复努力。
通过团队协作,我不仅提高了自己的沟通能力,还学会了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
3. 对心身医学的理解和认识通过一年的工作,我对心身医学的理解和认识得到了深化。
心身科出科小结
心身科出科小结心身科医学是一门研究心理因素对身体健康的影响的学科,通过综合运用心理学和医学知识,来帮助患者改善心理健康,从而达到身体健康的目的。
在我的出科实习中,我主要参与了心身科门诊的工作,通过与患者进行面谈和评估,给予他们专业的心理咨询和干预。
首先,我了解到心身科疾病的常见病症及其对患者生活产生的影响。
比如,焦虑症和抑郁症是两种常见的心身科疾病,它们不仅会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不适,还会影响他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交功能。
面对这些患者,我们首先要对他们的心理状况进行评估,了解他们的病情和病程,同时也要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和应对方式。
其次,我学到了一些常用的心理评估工具和干预方法。
在评估方面,除了常规的心理测量量表,我们还经常采用SCL-90和病史回顾等方法。
在干预方面,我们主要通过认知行为疗法、心理教育和心理支持等方法来帮助患者。
在实际工作中,我遇到了一位中年女性患者,她因长期的焦虑和失眠症状来到门诊。
通过与她的面谈和评估,我了解到她最近面临了很多的工作压力和家庭问题,导致她无法放松和入睡。
在一对一的心理咨询中,我帮助她分析了焦虑的原因和影响,并引导她调整不合理的思维方式,提高自己的情绪管理能力。
在咨询的过程中,她逐渐学会了自我放松和心理调适的方法,改善了睡眠问题,并逐渐恢复了身心健康。
通过这段实习经历,我深刻地认识到了心理因素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许多慢性疾病和疑难杂症的底层原因往往是心理负担过重或应对方式不当,只有通过对心理因素的干预,才能真正改善患者的病情和生活质量。
心身科医学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治疗思路和方法,对患者进行全面、个体化的治疗。
作为一名心身科医生,我们不仅要关注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更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和社会层面的问题,给予他们综合的治疗和关怀。
综上所述,心身科医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通过对心理因素的评估和干预,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在我的出科实习中,我不仅加深了对心身科疾病的认识,也习得了一些心理评估和干预的技巧,为今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心身医学总结
一、心身医学的概念1、心身医学:心身医学是研究心身相互关系的科学。
狭义概念是研究心理和躯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中的作用。
广义的概念是研究正常和异常的心理与生理之间的相互作用,为疾病的多因素发病机制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
2、心身医学观察方法临床观察法、调查法、心理测验、实验法3、心身医学研究的焦点分类疾病演变的规律、特点;诊断标准;中医识别;中介机制;易感因素。
二、心身疾病总论1、心身疾病:心身疾病又称心理生理疾患(psychophysiological diseases),是介于躯体疾病与神经症之间的一类疾病。
狭义:指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
广义:指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躯体功能性障碍。
(广义角度:心身反应、心身障碍、心身疾病)2、现代心身概念的产生20世纪中叶,亚历山大,神圣七病,溃疡病、溃疡性结肠炎、甲状腺功能亢进、局限性肠炎、类风湿关节炎、原发性高血压及支气管哮喘。
较为完整的心身概念由美国精神病专家邓巴于1938年提出,在《情绪与身体的变化》一书中总结了患者个性与疾病之间的关系。
1980年,美国心身医学研究所的心身医学疾病定义为:由环境心理应激所引起或加重躯体疾病变得疾病称为心身疾病。
3、心身医学的流行病特征多见于女性,城市多于农村,脑力劳动者多于体力劳动者,工业化>低工业化,更年期明显上升,65岁以上、15岁以下患病率低。
4、医学模式:是人们考虑和研究医学问题时所遵循的总的原则和总的出发点,是人们从总体上认识健康和疾病以及相互转化的哲学观点,包括健康观、疾病观、诊断观和治疗观。
自然哲学医学模式,机械论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5、区别疾病和疾患疾病:被医生所了解的客观体征,可重复的,共同证实的,只影响特定部位,存在着的不适,生活的量变,不动感情的处理,死亡的原因。
疾患:病人体验到的主观症状,独特的,不能直接检验的,影响整个个体,感受到的不适,生活的质变,有同情心的照顾,痛苦的原因。
临床心身医学科医院工作计划与总结
临床心身医学科医院工作计划与总结1.引言临床心身医学科作为一门综合性医学专业,致力于探索心身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提供相应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作为该科室的负责人,我制定了以下工作计划,旨在提高科室的工作效率、推动学科的发展,并总结了过去一年的工作,以便更好地指导未来的工作。
2.工作计划2.1 提升专业水平作为医学科室,我们应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以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为此,我计划组织定期的学术交流会议,邀请内外专家讲解最新的临床心身医学研究成果,并鼓励科室医生积极参与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和培训,及时了解和应用最新的治疗方法和规范。
2.2 建立规范化诊疗流程规范化的诊疗流程有助于提高科室的工作效率和医生的治疗质量。
我计划对科室的常见病、多发病和疑难病例进行梳理,并制定相应的诊疗指南和流程。
同时,要确保医疗记录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以便进行科学的研究和分析。
2.3 建立完善的医患沟通机制良好的医患沟通是医疗服务的基础,在临床心身医学科尤为重要。
我计划建立起良好的医患沟通机制,包括制定问诊和咨询的规范流程,培训和提升医生的沟通技巧,以及加强与患者和家属的交流。
2.4 加强团队建设团队的协作能力对于一个医学科室的发展至关重要。
我计划建立定期的团队会议,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的交流和合作,鼓励医生分享病例经验和治疗方案。
同时,要关注医护人员的职业发展,提供培训和学习机会,增强团队的整体素质。
3.工作总结过去一年,临床心身医学科在我的领导下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我们成功组织了多次学术讲座和学术会议,增强了医生的专业水平。
同时,我们建立了规范化的诊疗流程,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医疗质量。
良好的医患沟通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患者满意度明显提升。
团队建设方面,团队合作关系更加融洽,医护人员的积极性和凝聚力得到了提升。
然而,我们也要面对一些挑战,比如医疗资源的有限性和患者数量的增加。
因此,未来我们需要进一步提升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同时加强科研和教育培训的力度。
心身医学知识点
心身医学知识点心身医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探索了身体与心理之间的紧密关系。
在现代医学发展的背景下,心身医学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
它不仅关注病理学,还关注患者的心理和社会因素对病情的影响。
首先,心身医学认为身体和心理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在传统医学中,身体和心理往往被看作是两个独立的领域。
然而,心身医学指出,身体的疾病不仅仅是器官或系统的问题,还会受到心理状态的影响。
心身医学强调,身体与心理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非常重要。
因此,在治疗身体疾病时,必须综合考虑患者的心理因素。
心身医学的另一个重要理念是压力与健康的关系。
压力是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长期的压力会给身体和心理带来不良影响。
心身医学的研究发现,压力对身体的影响远不止于精神因素。
长期的心理压力会导致慢性疾病,如心脏病、高血压和糖尿病等。
因此,减轻压力对于身体和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心身医学还研究了情绪与健康之间的关系。
情绪对身体的影响不容忽视。
例如,积极的情绪有助于增强免疫功能,改善心血管健康,并在患有癌症时提高生存率。
相反,消极的情绪会削弱免疫功能,导致身体易受疾病侵袭。
因此,保持良好的情绪对于维持身心健康非常重要。
此外,心身医学也关注疼痛管理。
疼痛是一种常见的症状,但它不完全是身体的问题。
心理因素可以影响人体对疼痛的感知和应对能力。
心身医学提供了一种综合治疗疼痛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身体疗法和心理疗法。
通过综合治疗,患者可以更好地控制疼痛,提高生活质量。
除此之外,心身医学也关注了身体与心理之间的相互关系对慢性疾病的治疗。
例如,在治疗心脏病时,除了手术和药物治疗,心理因素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改变不良的心理态度,都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和预防病情复发。
综上所述,心身医学是一门研究身体和心理之间关系的学科,它强调身体和心理的密切关联,以及心理因素对身体健康的重要影响。
压力、情绪、疼痛管理以及慢性疾病治疗都是心身医学的重要研究领域。
随着对心身医学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体的健康与疾病,为人们提供更全面的医疗服务。
浅谈对心身医学的几点认识
浅谈对心身医学的几点认识心身医学是一门综合了心理学、医学、生物学等多个学科的交叉领域,其核心理论是人的身体和心理状态是相互影响和相互依赖的。
在心身医学中,心理因素对身体健康的影响被视为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
以下是我对心身医学的几点认识。
心身医学认为人的身体和心理状态是相互联系和影响的。
这是心身医学的核心观点,也是区别于传统医学的重要特征之一。
传统医学往往将身体和心理分离看待,将疾病归因于生物学和生理学因素,忽略了心理因素的重要影响。
而心身医学通过研究证实了心理因素对于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系列心理治疗方法,如认知行为治疗、心理疏导等,用于改善身体疾病。
心身医学认为心理因素在身体健康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研究表明,心理因素对于身体健康的影响远非可忽视的。
心理压力、情绪状态对心脏病、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心理因素还可以影响免疫系统的功能,调节炎症反应等。
心身医学通过研究人的心理状态和身体健康的关系,提出了一系列心理干预的方法,旨在通过调整心理状态来改善身体健康。
心身医学认为心理因素对身体健康的影响是双向的。
心身医学不仅强调心理对身体的影响,也研究了身体疾病对心理的影响。
疾病对个体的心理状态产生了负面的影响,如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
而这些心理问题又进一步加重了疾病的症状和进展,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心身医学不仅关注心理对身体的影响,也强调了身体疾病对心理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疗方法,如心理支持、咨询等。
心身医学强调整体性的治疗和预防。
相比传统医学的单一治疗方法,心身医学更加注重疾病的整体性治疗。
心身医学认为,只有通过综合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心理治疗等,才能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心身医学还提倡预防为主的理念,通过调整心理状态、提高心理抵抗力来预防疾病的发生。
心身医学的整体性治疗和预防理念,对提高人们身体和心理的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浅谈对心身医学的几点认识
浅谈对心身医学的几点认识心身医学是一门综合治疗方法,旨在将身体和心理健康紧密联系起来,同时关注心理和生理因素对健康和疾病的影响。
它强调了身心健康之间的密切联系,认为两者相互影响。
心身医学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和预防,包括心脏病、糖尿病、高血压、焦虑和抑郁等精神疾病。
心身医学强调了身心健康的密切联系。
心身医学认为,身体和心理健康不是完全分开的,而是相互联系的。
身体疾病可能会导致心理问题,而心理问题也可能会影响身体健康。
长期的焦虑和抑郁可能导致心脏病和高血压,而心脏病和高血压也可能会诱发焦虑和抑郁。
心身医学认为在治疗疾病时,不仅需要关注身体症状,还需要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以综合治疗的方式来促进身心健康。
心身医学注重心理因素对健康和疾病的影响。
心身医学认为,个体的心理状态对健康和疾病有着重要的影响。
积极的心态和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助于身体健康,而消极的情绪和心理问题可能会导致健康问题。
心身医学强调通过心理干预技术,如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咨询、放松训练等,来改善个体的心理状态,从而促进身体健康。
心身医学倡导综合治疗。
在心身医学的治疗理念中,综合治疗是重要的方法。
它不仅包括传统的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还包括心理治疗、营养治疗、运动治疗等综合手段。
心身医学认为只有综合治疗才能真正地达到治疗效果,因为身体和心理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只有全面地治疗才能真正地改善患者的身心健康。
心身医学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
心身医学不仅仅局限于心理疾病的治疗,它还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种慢性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比如心脏病、糖尿病、高血压等,甚至被应用于癌症的辅助治疗。
因为在心身医学的理念中,身体和心理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无论什么疾病都可能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因此心身医学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前景。
心身医学强调了身心健康之间的联系,注重心理因素对健康和疾病的影响,倡导综合治疗,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和预防。
它的出现和发展,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治疗思路,不仅有助于改善传统的医疗模式,还为维护人们的身心健康提供了新的途径。
浅谈对心身医学的几点认识
浅谈对心身医学的几点认识
心身医学是一门综合科学,涉及心理、生理和社会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和相互关系。
在心身医学中,认识到心理因素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认识到人们的情感、思维和行为会对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产生重要影响的。
第一点认识,心身医学强调心理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心理因素包括人们的情感、思维和行为。
人们的情绪、压力、焦虑等都会对身体健康产生影响。
焦虑和抑郁可能导致免疫系统功能下降,从而增加患病的风险。
心身医学强调识别和处理人们的心理问题,促进心理健康对维护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第三点认识,心身医学认为社会因素对健康的影响也很重要。
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对个体的健康具有重要影响。
缺乏社会支持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可能增加患上抑郁和焦虑的风险。
心身医学强调改善社会环境,提供良好的社会支持和亲密的人际关系对健康的重要性。
心身医学是一门综合科学,强调心理、生理和社会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和相互关系。
它认识到心理因素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促使我们注意个体的心理问题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它也认识到身体健康对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倡导维护身体健康以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
心身医学还认为社会因素对健康的影响也很重要,提倡改善社会环境和加强人际关系来促进健康。
心身医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综合性的观念和方法来维护身心健康。
中医心身医学思想的总结与评论(F)
中医心身医学思想的总结与评论基础医学院中医临床七年制 2011711045 蔡雨晴心身医学是研究各种精神情感因素如何导致躯体疾病发生、发展、演变以及这类疾病的诊断、治疗和康复等问题的医学分支学科。
我国是世界上心身医学思想最早的发源地之一。
早在远古时期,人们就意识到心理因素在疾病中的意义,在中国,人们就曾推测心脏是精神的器官,为此几乎所有与精神有关的汉字都由“心”字作偏旁。
从理论上说,中医本身就具备心身医学思想。
中医学的体系较为完备并始终保持了从心身关系角度认识健康与疾病的特点,尤其在病因和治疗上的建树很有特色。
早在先秦时期的著作中,这方面的内容就很是丰富,如《内经》从七情内伤导致人体阴阳失调,气机紊乱的角度来说明心身疾病产生的机理,《素问・宣明五气篇》曰:“邪入于阳则狂。
”《素问・举痛论篇》曰:“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荣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
”中医将人身分为“形”与“神”两部分。
“形”指人体的各种物质结构,如脏腑、经络、四肢百骸等,“神”又称神明或神志,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性格、情感等。
古代医家在总结心身关系时强调“形神一体”,形生神、神御形、形神又互相依存,而神依附于形。
在疾病的诊治方面注重社会环境因素在生命和疾病过中的作用“心神”占主导地位:“将审察于物而心生”。
如嵇叔夜说:“养生有五难,名利不去为一难,喜怒不除为二难,声色不断为三难,滋味不绝为四难,神虑精散为五难”。
每个人要“调适阴阳,清心寡欲”、“冲和则百病不生”。
因此治疗时要“调神以治形”、“治形以疗神”。
而《内经》的这种理论在后世逐渐演变为中医学中经典的个性与体质学说,具有基础性意义。
如“五态分类”与心理学家荣格的内外向性格学说相似,并认为各型人易患某些心身疾病,如“太阳火形人”患躁狂抑郁症和心血管疾病。
再到元代著名医家朱丹溪,他在深入研习《内经》及各家经典后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相火论”。
从痰邪立论,完善中医心身疾病的病因病机;认为郁为百病之源,并法从《内经》,集中医治疗实邪郁证之大成;治疗以调气为主,祛痰为先,辨证施治。
心身医学科实习医生在心身医学科门诊工作的总结与心得体会
心身医学科实习医生在心身医学科门诊工作的总结与心得体会心身医学科门诊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工作环境,我在过去的实习期间深深地感受到了这一点。
通过与患者的接触和临床实践,我不仅提高了自己的医疗技能,还学到了很多关于心身健康的知识。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总结我在心身医学科门诊工作中的经历和心得体会,分享给大家。
首先,我要说的是心身医学科门诊的工作内容和特点。
心身医学科门诊是一个综合性的医疗科室,主要致力于诊治心理与身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引起的各种疾病和问题。
在门诊工作中,我们接触到了许多患者,他们患有各种心理和身体方面的疾病,包括焦虑症、抑郁症、躯体化障碍等。
在对患者进行初步的问诊和检查后,我们会根据病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其中主要包括心理治疗、药物治疗和行为疗法等。
在实习期间,我学到了很多关于患者治疗和护理的技巧。
首先,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信任关系是治疗的关键。
在与患者交流时,我们必须耐心倾听他们的心声,并尊重他们的感受和情绪。
通过积极的沟通和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患者的需求,从而制定出更好的治疗计划。
此外,我还学到了如何进行有效的心理评估和治疗。
在门诊工作中,我们经常需要使用一些心理测量工具,如病史采集问卷、焦虑量表和抑郁症状量表等,来评估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
这些工具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患者的症状和需求,从而更好地制定治疗计划。
在治疗方面,我们还学到了一些心理治疗技巧,如认知行为疗法和心理教育等。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患者改变负面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通过与患者的接触和观察,我也深刻认识到了心身医学的重要性。
我们身体和心理是密不可分的,它们相互影响,共同决定了我们的健康状况。
在心身医学科门诊的工作中,我们不仅仅关注疾病的症状和治疗,更关注患者的整体健康。
我们强调通过心理治疗和行为改变来促进患者的身心健康,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生活和工作的压力,改善生活质量。
除了专业技能的提高,我的实习期间还得到了很多个人成长方面的收获。
心身医学实习报告
一、实习背景心身医学是研究心理因素与生理疾病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旨在探讨心理因素如何影响身体健康,以及如何通过心理干预来预防和治疗某些生理疾病。
作为一名医学生,我有幸在心身医学领域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实习,以深入了解这一跨学科领域。
二、实习目的1. 了解心身医学的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和临床应用。
2. 培养临床观察和沟通能力,学会运用心理干预技术。
3. 提高对心理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的认识。
4. 为今后从事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实习时间与地点实习时间为2023年7月至8月,实习地点为我国某知名综合医院心身医学科。
四、实习内容与过程1. 理论学习在实习期间,我参加了心身医学科举办的学术讲座和研讨会,学习了心身医学的基本理论,包括心身疾病的定义、分类、诊断标准以及心理社会因素对健康的影响等。
2. 临床观察在心身医学科的病房和门诊,我跟随带教老师观察了多种心身疾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如焦虑症、抑郁症、慢性疼痛、失眠等。
通过观察,我了解到心理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3. 心理干预实践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我参与了部分心理干预过程,如认知行为疗法、情绪调节技巧等。
在实践中,我学会了如何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如何运用心理干预技术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
4. 病例分析通过对心身疾病患者的病例进行分析,我深入了解了心理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以及心理干预在疾病治疗中的重要性。
五、实习体会与收获1. 认识心身医学的重要性通过实习,我深刻认识到心身医学在临床医学中的重要性。
心理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临床工作中,我们需要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时进行心理干预。
2. 提高临床观察和沟通能力在实习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观察患者的心理状态,如何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
这些技能对我今后从事临床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3. 掌握心理干预技术通过实践,我掌握了部分心理干预技术,如认知行为疗法、情绪调节技巧等。
医学经典诵读心得体会1000字
医学类读书心得体会篇1《心身医学》这本书是医药教材,并且该书的编委们多在医学院或者医院工作,但这本书的视角和中心思想"很心理学"(抱歉,我主观上将心理学和医学默认为是两个领域)。
我所说的"很心理学"是指,针对某些疾病的治疗,编者主张寻找心理原因并解决心理问题,并不是单纯地"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这说明,即使从医学的角度也得承认心理因素对某些疾病的影响,甚至可以说有些时候心理因素应该是第一位被考虑的。
对书名的解读是我认为这本书"很心理学"的原因之一。
我曾在发言中提过"身心疾病",老师当时提醒我用"心身疾病"更合适,因为这样更能体现心理因素对躯体疾病的影响和重要性。
这次看到《心身医学》这本书的名字,又让我想起老师当时对我的提醒。
也正是因为曾经有老师的提醒,我看到这本书的名字就知道"心理因素"在这本书的内容中占据了多么重要的位置。
书中还有一些思想也体现了编者对心身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心理因素的重视。
第一,编者在归纳引发疾病的因素时提到心理、生物和社会因素。
进一步阅读作者对社会因素的解释会发现,其实很多社会因素也是需要通过"认知"这一中介变量实现,从本质上说,社会因素只是诱发了疾病,真正导致疾病的还是心理因素。
第二,编者在介绍诊断程序时,阐明医生需要详细地了解患者的现病史,尽可能查明起病的原因,同时记录患者诉说时的表情、态度以及其他特殊情况。
这种对患者的深入了解和对其"知、情、意"的观察也不同于一般门诊时的快速问诊。
第三,编者强调在给患者解释疾病或作诊断时,除了关注症状外,还要关注症状本身给患者带的心理压力,即让患者能够正确认识自身的症状,减少症状带的焦虑和恐慌。
第四,在考虑疾病的影响因素时,编者强调患者的人格特点,尤其是"自我中心"这一特点,这与袁老师说的"绝大多数心理问题背后的核心性格问题是自我中心"不谋而合。
浅谈对心身医学的几点认识
浅谈对心身医学的几点认识1. 引言1.1 心身医学的定义心身医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医学分支,它强调身体和心理之间的密切关系,认识到人体内心理与生理之间的相互作用。
心身医学的定义包括对身体和心理健康的综合关注,它关注个体身心整体的健康,旨在通过心理因素对身体健康的积极影响,帮助人们维持身心健康的状态。
心身医学强调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预防、治疗和康复中的重要作用,是一种以整体性、个体化和综合性为特点的医学模式。
心身医学的定义涵盖了心理健康、身体健康和社会关系之间的相互作用,强调个体的心理健康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通过心身医学的理念和方法,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身体和心理之间的互动关系,为保持身心健康提供更有效的指导和帮助。
在当今社会,心身医学的定义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以适应人们不断变化的健康需求和挑战。
1.2 心身医学的意义心身医学的意义在于将人体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整合到一个统一整体中,重新定义了健康与疾病的概念。
传统的医学模式往往只关注病理学和治疗,忽视了人体各方面的综合影响。
而心身医学则强调身心健康之间的密切联系,认为心理状态和生理疾病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心身医学的意义在于提醒人们关注心理健康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促进个体的整体健康。
通过心身医学的研究和实践,可以更好地了解疾病的发生机制和治疗方法,为保持身心健康提供更全面的方法和策略。
心身医学对于慢性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心理疾病等慢性疾病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为这些疾病的治疗带来新的思路和方法。
心身医学的意义还在于强调预防和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提倡健康生活方式和心理调适的方法,从根本上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
心身医学的意义在于重新定义了健康与疾病的概念,提倡综合治疗和预防策略,为维护个体的整体健康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通过心身医学的理念和实践,可以实现人类身体和心灵的完美结合,促进整体健康的实现。
2. 正文2.1 心身医学的基本原理心身医学的基本原理是指人体的心理和生理相互作用,即心理因素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心身科工作总结
心身科工作总结
心身科是一个综合性的医学科,它涵盖了心理学、神经科学、内科学和精神病
学等多个领域。
在心身科工作中,医生们不仅需要关注患者的身体健康,还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因为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密切相关。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有幸参与了心身科的工作,并从中获得了许多收获和体会。
首先,心身科工作需要医生具备较高的综合能力。
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医生
需要综合运用心理学、神经科学和内科学的知识,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和治疗。
这要求医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较高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
其次,心身科工作需要医生具备较强的沟通能力。
患者在心身科就诊往往伴随
着心理问题,医生需要通过有效的沟通和倾听,帮助患者排解心理压力,建立信任关系,从而更好地进行治疗。
因此,医生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技巧和倾听能力,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帮助患者。
最后,心身科工作需要医生具备较强的人文关怀能力。
在治疗过程中,医生需
要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给予他们关怀和支持。
这要求医生不仅要关注患者的病情,还要关注他们的心理状态,给予他们温暖和鼓励。
总的来说,心身科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的医学工作,它要求医生具备较高的综合
能力、沟通能力和人文关怀能力。
我相信,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继续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为患者的健康贡献自己的力量。
浅谈对心身医学的几点认识
浅谈对心身医学的几点认识心身医学是一种综合性的医学理论和实践,在临床实践中注重人的整体性与个体差异,将心理、行为和社会因素纳入医疗体系中,对于疾病的防治,以及健康的维护和促进起重要作用。
以下是本人对心身医学的几点认识。
其次,心身医学强调的是疾病预防和健康维护。
心身医学注重预防疾病的综合性干预,使人的身体、心理、社交功能等各个方面得以发展和控制。
通过学习技能如压力管理,个体与外部世界的交互行为以及自我疏导,心理疾病的减少可以预见,同时,一些疾病的日常防治,如肥胖症、糖尿病等,通过减少患者的不良的生活方式和交际方式,也能达到极好的效果。
心身医学因此被视为一种有效的疾病预防和健康维护工具。
再者,心身医学的实践是人文的。
心身医学的实践不仅仅局限于治病,而且致力于处理患者的情感、情绪和社会交往,更多关注患者的人际关系,如婚姻、亲子关系、朋友关系等等,面临他们的困难时及时施以同情和理解。
通过医生的耐心教育和解释,让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最后,心身医学实践的效果需要有科学评估。
虽然说心身医学具有很明显的疗效,但是同样也存在患者对于疗效评估的差异性问题,所以,必需更加注重进行科学化的评估,例如其中应当考虑到实践的客观性、评估的标准性、统计分析的范式和统计平台等一系列问题。
综上所述,心身医学理论和实践居于当今世界不可或缺的地位,应当该得到更加全面、深入的挖掘和使用。
在医疗中我们需要更多地把握情感、心理等方面的因素,关注进口医疗人员的知识储备和治疗技巧训练。
在这个背景下,就能够更加顺畅、自然地去展开针对性较强的治疗,并且更加为需要的人做出正面的贡献。
身心医学科护士出科小结
身心医学科护士出科小结哎呀,今天真的是个有点“感慨”的日子,一转眼,身心医学科的工作也快告一段落了,想着这几天的点点滴滴,真的是不禁有些回味无穷啊!从刚刚来到科室的那一刻起,心里就有一种既期待又有点忐忑的感觉。
说实话,第一次接触这个科别,还真是有点小紧张。
毕竟,这不仅仅是照顾病人的身体,还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哎呀,真是挑战啊!不过呢,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点点磨合,慢慢地,我也适应了这种“身心并重”的节奏。
刚开始有点手忙脚乱,现在回想起来,倒是觉得挺有意思的。
记得有个病人刚住进来的时候,他的情绪特别不稳定,一会儿暴躁,一会儿又特别低落。
那个时候,我其实挺紧张的,因为身心医学科不光是照顾病人的身体,更多的是要帮他们调节情绪,给他们心理上的支持。
我和同事们一起商量了好多次,最后决定多花点时间陪他,慢慢和他沟通,结果真的有了些效果,虽然没能一下子“翻盘”,但他心情稳定了许多。
每当看到病人的情绪渐渐好转,心里那种成就感,哎呀,真的是说不出的满足。
我们这科的病人嘛,既有因为身体原因感到痛苦的,也有因为心理原因导致不安的。
说实话,这样的工作虽然压力大,但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毕竟,能帮助病人恢复身体和心理的平衡,看到他们重新露出笑容,心里不由得有种“做了好事”的感觉。
每天和病人打交道,就像是和老朋友聊天一样,慢慢建立起了信任,有时候只是陪他们聊聊天,说说笑话,病人们的心情就能慢慢好起来。
你可能不需要做什么大事,只是听他们说说心里话,给予一些安慰和鼓励,效果往往比你想象的更好。
说到这,我不得不提一下我们的团队。
身心医学科的护士们,每个人都是“多面手”,不光要会照顾病人,心里还得特别细腻。
大家平时有事没事就开开玩笑,氛围轻松,但一旦有病人需要帮助,马上就能迅速投入工作。
团队里的每一个人都是“有担当”的,大家互帮互助,真的是让我感受到了什么叫做“合作无间”。
护士长一看病人情况不对劲,立马就能给我们提供建议。
大家平时的配合也特别默契,哪怕没有说话,眼神一碰,大家就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办了。
心身医学科的实习结语
心身医学科的实习结语
心身医学科的实习结语,经过这近一个月的新实习,使我对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治疗有了重新的认识和提高,在突发疾病方面,学到了应对的知识和技巧。
短短的一个月即将过去,在心实习也即将结束。
在这一个月里,在老师的辛勤指导下,经过不断实践,我受益频多。
其中,有苦有乐,有酸也有甜,相信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种属于自己的味道,即将要出科了,却有好多的不舍。
感觉自己学的还不够,还有好多东西要学。
不过在这里,科里的老师们都很重视,每周的实习安排也井然有序,从而让我们循序渐进的学习与成长。
同时,也让我们了解了职业的精神。
在实习期间,本人严格遵守医院及科室的规章制度,认真履行护士职责,严格要求自己,尊敬师长,团结同学,踏实工作,关心病人。
不迟到,不早退,努力做到护理工作规范化,技能服务优质化,基础护理灵活化。
爱心活动经常化,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做到理论学习有计划、有重点,护理工作有措施、有记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心身医学的概念1、心身医学:心身医学是研究心身相互关系的科学。
狭义概念是研究心理和躯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中的作用。
广义的概念是研究正常和异常的心理与生理之间的相互作用,为疾病的多因素发病机制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
2、心身医学观察方法临床观察法、调查法、心理测验、实验法3、心身医学研究的焦点分类疾病演变的规律、特点;诊断标准;中医识别;中介机制;易感因素。
二、心身疾病总论1、心身疾病:心身疾病又称心理生理疾患(psychophysiological diseases),是介于躯体疾病与神经症之间的一类疾病。
狭义:指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
广义:指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躯体功能性障碍。
(广义角度:心身反应、心身障碍、心身疾病)2、现代心身概念的产生20世纪中叶,亚历山大,神圣七病,溃疡病、溃疡性结肠炎、甲状腺功能亢进、局限性肠炎、类风湿关节炎、原发性高血压及支气管哮喘。
较为完整的心身概念由美国精神病专家邓巴于1938年提出,在《情绪与身体的变化》一书中总结了患者个性与疾病之间的关系。
1980年,美国心身医学研究所的心身医学疾病定义为:由环境心理应激所引起或加重躯体疾病变得疾病称为心身疾病。
3、心身医学的流行病特征多见于女性,城市多于农村,脑力劳动者多于体力劳动者,工业化>低工业化,更年期明显上升,65岁以上、15岁以下患病率低。
4、医学模式:是人们考虑和研究医学问题时所遵循的总的原则和总的出发点,是人们从总体上认识健康和疾病以及相互转化的哲学观点,包括健康观、疾病观、诊断观和治疗观。
自然哲学医学模式,机械论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5、区别疾病和疾患疾病:被医生所了解的客观体征,可重复的,共同证实的,只影响特定部位,存在着的不适,生活的量变,不动感情的处理,死亡的原因。
疾患:病人体验到的主观症状,独特的,不能直接检验的,影响整个个体,感受到的不适,生活的质变,有同情心的照顾,痛苦的原因。
6、病人心理:病人在疾病发生、发展、预后和防治的过程中,其心理、生理和治疗复杂的交织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从而出现患病的心理。
7、病人心理的表现类型躯体疾病所致的心理问题;治疗所致的心理表现;导致机体病变的心理问题;治疗或医疗环境心理变化;精神疾病的心理失常。
8、病前心理:主要研究心理状态与疾病发生的关系,如焦虑、疑病、恐惧、抑郁、愤怒等心理对机体的生理功能的影响及其致病的中介机制、个体差异、刺激量和疾病各类等。
病中心理:是指疾病导致的心理表现和个体差异,及其对疾病发生、发展、防治和预后的影响。
就医心理:患者在各种检查治疗过程中的心理表现和个体差异与疗效的关系。
9、心身疾病诊断程序收集病史;体格检查;心理评估;综合分析10、心身疾病诊断要点确定躯体症状;寻找心理社会因素并明确其与躯体症状的联系;关注疾病症状有心理应激反应的相似性;排除躯体疾病和神经症的诊断。
11、心身疾病的诊断标准由心理因素引起的躯体症状,心身有时间相关;躯体有器质性变化或明确的病理性过程(如呕吐);不符合躯体疾病及神经症的诊断。
12、异常心理与正常心理的区分从心理活动本身的特点(三原则)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相统一的原则;心理活动的内在统一性原则;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
根据心理、社会和自我的三个功能维度心理活动的协调性;社会适应性;自知力。
13、心身疾病特点心身疾病必须具有躯体症状和躯体症状相关的体征。
心身疾病的发病原因应是社会心理因素,或主要是社会心理因素。
心身疾病通常涉及自主神经系统所支配的系统或器官。
三、心身障碍的治疗原则1、心理干预:是指在心理学原理和有关理论指导下有计划、按步骤地对一定对象的心理活动、个性特征或行为问题施加影响,使之发生指向预期目标变化的过程。
2、心理干预的分类及形式分类:心理健康教育;心理指导;系统的心理治疗;精神分析药物治疗。
形式:个体心理行为干预;团体心理行为干预。
3、心理干预的原则综合干预的原则;患者本人积极参与的原则;持续干预的原则;针对性原则;目标性原则:消除心理社会刺激因素;消除心理学病因;消除生物学症状。
4、心理干预的目标及早通过心理指导加强对具有明显心理素质弱点的人进行健全个性的培养;利用心理学技术指导有明显行为问题者,进行矫正;帮助在工作和生活环境中存在明显应激源的人进行适当的调整,以减少不必要的心理刺激;及时帮助出现情绪危机的正常人加以疏导;对有心身疾病遗传倾向或已经有心身疾病的先兆征象的情况者,应注意加强心理预防工作。
5、心理治疗的5个基本要素治疗者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心理治疗要按一定的程序进行;心理治疗是建立在密切的治疗关系基础上的职业行为;心理治疗要运用科学的心理学理论和技术;心理治疗的目的。
6、心身疾病的心理治疗原则信赖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发展性原则;个性化原则;中立性原则;保密性原则。
7、心身疾病的心理治疗支持性心理治疗;精神分析疗法;行为疗法(松弛疗法,系统脱敏疗法,生物反馈疗法);认知疗法(理性情绪疗法,贝克认知行为疗法);森田疗法;暗示治疗;催眠疗法。
8、心身障碍中精神药物治疗的基本原则及早的治疗,恰当的剂量,充分的疗程;合理用药。
9、抗焦虑药(苯二氮卓类)短效:三唑仑;中效:阿普唑仑,替马西泮;长效:地西泮,硝西泮。
10、抗抑郁药(五朵金花)氟西汀,帕罗西汀,氟伏沙明,舍曲林,西酞普兰。
四、心身疾病的发病机制1、心理动力理论个体特异的潜意识动力特征决定心理冲突引起特定的心身疾病潜意识心理冲突通过自主神经系统活动的改变,从而造成某些脆弱器官的病变而致病。
2、学习理论某些社会环境刺激导致个体习得性生理心理反应,反应固定下来,最终导致疾病。
3、心理生理学理论社会心理因素通过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不同的中介途径导致身心健康的改变。
4、综合理论心理中介(认知评价、应对方式、人格特征);应激源(躯体、心理、社会);生理中介(遗传、生理、社会环境)共同导致心身紊乱。
5、应激:个体在刺激作用下出现的非特异性反应。
赛里将GAS分为三个阶段:警觉阶段;阻抗阶段;衰竭阶段。
6、应激源是指环境对个体提出的各种需求,经个体认知评价后可以引起心理及生理反应的各种刺激来源。
分类:属性(躯体性、心理性、社会性、文化性)社会生活情况(生活事件、日常生活困扰、工作相关的应激源、环境应激源)对个体影响(正性生活事件、负性生活事件)主客观性(主观事件、客观事件)6、应激的中介变量认知评价是指个体对遇到的生活事件的性质、程度和可能的危害情况的察觉。
人格特征;社会支持;应对方式。
7、应激反应的常见心理行为反应应激反应:是指个体因为应激源所致的各种生物、心理、社会、行为方面的变化。
心理行为反应:1、情绪反应:焦虑、抑郁、恐惧、愤怒;2、行为反应:逃避与回避行为、攻击与敌对行为、退化与依赖行为、固执与无助行为、物质滥用及其他特殊行为反应;3、认知反应:形成对应激源有关的事物扭曲或错误的信念和期待;4、心理防御机制:否认、歪曲、投射、合理化、隔离、反向形成;升华、幽默、转移、退行、压抑、幻想。
8、心理应激与健康积极影响:1.个体成长与发展所必需;2.维持正常功能活动所必需。
消极影响:1.不适与痛苦; 2.加重疾病或使之复发;3.抵抗力↓五、心血管系统心身疾病1、原发性高血压概念:是以血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伴或不伴有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综合症,是指,体循环动脉收缩压和舒张压的持续升高。
心理社会病因:社会文化因素;心理应激;人格类型;社会环境因素;工作压力。
心理干预:一般心理治疗;放松疗法;生物反馈疗法;体育锻炼。
2、冠心病概念: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和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一起,统称冠心病。
临床特点:隐匿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心肌梗死;缺血性心肌病;猝死。
心理社会病因:行为方式和人格特征;应激性生活事件;不良行为习惯。
心理干预:认知行为疗法;生物反馈疗法;运动治疗;修身养性。
冠心病高危因素的治疗:定期与病人接触;帮助病人制定修养计划;帮助病人调整生活习惯;限制脂肪和进食量;戒烟或减少吸烟;进行改变A型性格的行为治疗。
冠心病的心理障碍:焦虑障碍(临床干预策略:评估与诊断;治疗;焦虑、抑郁治疗;不良行为矫正)抑郁障碍(心理支持与干预;矫正A型行为)身心反应特点:心肌梗死急性期心理反应;焦虑期;否认期;抑郁期;再焦虑期。
3、心脏神经症概念:心脏神经官能症又称功能性心脏不适,系神经功能能紊乱所引发的心血管症状,虽然以功能性心血管表现为主症,但是常出现心律失常、自主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等临床症状。
心理干预:支持性心理治疗;避免不良心理刺激;稳定情绪;体育锻炼;辅佐药物。
4、心因性心律失常概念:心律失常是指心律起源部位、心搏频率与节律以及激动传导等任一项异常。
心理社会因素:生活事件;性格;负性情绪。
心理诊断:心律失常发作前有明显的心理情绪诱因;A型行为量表可发现患者存在A型性格特征或SAS、SDS显示焦虑或抑郁;服抗焦虑、抗抑郁药和放松训练后,心律失常减轻或消失。
心理干预:综合性心理干预;生物反馈疗法;认知行为疗法。
5、脑血管病:主要病因高血压、动脉硬化心理社会因素:情绪因素;紧张性心身反应特点:焦虑、抑郁、恐惧、悲观。
预后抑郁;假性抑郁;脑卒中后认知障碍心理干预:危险因素干预;心理护理;抑郁治疗;认知障碍治疗心血管疾病预防:生活方式合理;及早发现治疗;预防原则贯穿。
日常生活六忌:烟酒、情绪波动、过劳、寒冷、过饱、突然用力。
六、呼吸系统1、支气管哮喘概念:是由多种细胞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
分类:速发型哮喘;迟发型哮喘;双向型哮喘心理社会病因:生活事件;情绪因素;人格特征;亲子关系心身反应特点:焦虑状态;抑郁状态。
心理干预:哮喘的教育与管理;支持性心理治疗;系统脱敏疗法;生物反馈治疗;催眠疗法;呼吸调整训练;体育锻炼。
2、过度换气综合征概念:又称高通气综合征,是由明显的心理社会因素引起的阵发性呼吸增快,通气和换气过度,进而导致二氧化碳丢失过多,出现呼吸性碱中毒及神经肌肉应激性增强的一组疾病。
心理社会病因:不良情绪;心理应激;人格特征。
心身反应特点:焦虑状态;反复发作引起的情绪障碍治疗:解释病因;心理支持;心理暗示;完善个性;增强信心;消除易感因素。
七、消化系统心身疾病1、消化性溃疡概念:主要是指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球部的慢性溃疡,也可发生在与酸性胃液相接触的其他肠胃部位的溃疡。
并发症:出血;穿孔;幽门梗阻;癌变。
心理社会病因:易感人格;生活事件;行为习惯;情绪障碍。
心身反应特点:焦虑、抑郁;社会支持的心理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