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图式理论
儿童发展 第13章 性别发展与性别差异
![儿童发展 第13章 性别发展与性别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d1a2f428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ec79c7f.png)
二、 青春期性心理
第3节 发展中的性别差异
一、 发展的脆弱性
一般认为,女性比男性显得脆弱。而事实上,男性比女性更为脆弱。在母亲 怀孕时,男性胎儿更容易流产。
在发育过程中,男孩出现发育失调症状的概率要比女孩高3—4倍。出生时, 男女性的比例约为 105∶100,但是,大部分感染与疾病对男性婴儿更容易造成 伤害,因此到了青春期,生存下来的男性与女性比例大致相当。
二、 认知与言语能力
(三)言语能力
著名人类学家米德的跨文化研究指出:几乎在所有文化背景下,女孩的语 言能力都比男孩要强。
研究者已经基本达成共识:女孩的言语能力总体优于男孩。女孩获得语言、 发展言语技能的年龄较男孩早。
在整个儿童期与青少年期,女孩在阅读、写作、言语表达等方面保持着不 大但一贯的优势,且具有跨文化的一致性。
五、 生物社会学理论
六、 整合的理论
感谢观看
THANK YOU !
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在常见心理疾病上,男孩的发病率远远高于女孩。 男孩脆弱性的原因,有学者从进化角度进行了论述。从进化角度来看,男性 的Y染色体比 X染色体更脆弱,Y染色体本身比女性的 X染色体更不稳定,更容易 发生基因变异,其发生病变的可能性是女性染色体细胞的10—15倍。
二、 认知与言语能力
(一)视觉 /空间能力
三、 情绪与社会性
(三)攻击性
男孩的攻击性高于女孩,男性的攻击性也高于女性,这已成为许多研究者 的共识。
从2岁起,男孩的身体攻击和言语攻击就多于女孩,在青少年期,男孩参与 反社会行为和暴力犯罪的可能性比女孩高出10倍。
我国学者张文新等人对学前儿童攻击行为的观察研究也发现,男女儿童的 攻击行为发生频率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孩的攻击性显著高于女孩。
幼儿教育心理学(第5章)
![幼儿教育心理学(第5章)](https://img.taocdn.com/s3/m/e78ea7f36137ee06eff918b3.png)
第二节 社会化及幼儿社会性学习
(三)幼儿社会性学习的教育指导
指导 内容
目标一、 方法一
目标二、 方法二
目标三、 方法三
目标四、 方法四
目标五、 方法五
方法六
制
定 展幼 的儿 目社 标会
性
帮 发 心
助 展
幼 同
儿 情
帮助幼儿 帮 助 幼 儿 学 会 慷 慨 、体会助人是 利他行为 快乐的
强调合 妥协的 值
第一节 幼儿社会性发展概述
三、幼儿社会性的发展趋势
幼儿期,幼儿 的运动能力、言语 能力和自我控制能 力都有了很大发展, 他们的社会性也日 益复杂和明确。幼 儿对父母的依赖性 也逐渐减弱。通过 训练,他们的独立 性逐渐形成。在社 会交往中,幼儿开 始注意妥善处理自 己与他人的关系。
第一节 幼儿社会性发展概述
行为、生活方式要求等都会有不同的态度。
幼儿园对幼儿性别化的影响
2
幼儿在幼儿园接受正规教育,师幼互动和
同伴关系是幼儿性别化的重要因素。
电视、媒介对幼儿性别化的影响
3
电视中社会对性别角色定型的看法,内化 到儿童自己的认知系统中,幼儿无形中接
受了社会关于性别角色的定型观念。
第四节 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及教育指导
其动机是关心别人; 另一类是常规性的亲社会
行为,即期望得到自身的好处, 或避免别人批评自己而做出善 意行为。
第四节 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及教育指导
(二)对亲社会行为的理论解释
精神分析理论的观
点:亲社会行为既
可以是一种内心冲
1
动的表现,又可以
是一种对表现冲动
的防御。
3
2 认知发展理论的观点: 强调儿童对自己和他人 的理解是亲社会行为发 展的关键。有两种影响: 一是角色扮演能力;二 是道德判断能力。
性别角色发展的理论介绍
![性别角色发展的理论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4b2c7bb1f121dd36a32d8212.png)
3.精神分析理论
弗洛依德(Sigmund Freud) 观点:儿童以认同他们同性别父母的方式实现性别特征 形成。并解决俄狄浦斯情结,伊莱克特情结。 未得到研究支持
4.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Albert Bandura) 观点:儿童通过两种途径获得性 别认同、形成性别角色偏好。
第一,通过直接教导(不同的 强化),当儿童进行适合性别的 行为就受到奖励,而如果进行另 外一种性别的活动就会受到惩罚。
胎儿发育出男性或女性的生 殖器。出生后,人们即会对 其作出反应。
相关理论 生物,社会,心理-生物-社会
出生至3岁
父母常常提醒孩子的性别, 并鼓励与其性别相一致的行 为,阻止不一致的行为。由 于社会经验的作用,神经系 统的发展、最基本的分类技 社会学习,心理-生物-社会 能的获得,幼儿形成了一些 最基本的性别典型行为偏好, 并知道自己是一个男孩还是 女孩(基本性别认同) 儿童获得基本性别认同后, 开始寻求有关性别差异的知 识,形成性别图式。 儿童最终获得了对性别恒常 性的理解——一种坚定的、 以未来为指向的自我形象; 这时他们较少的依赖于性别 图式,转而观察同性别榜样 的行为,逐渐获得与他们早 先对自己的性别判断相一致 的行为方式和特征。
性别角色发展及其理论
性别角色发展
概念
01
性别角色分类
02
03 04
性别特征形成
性别角色发展
概念
性征(sex):生理身份;染色体、生理特征、激素的影响。
性别(gender):社会和文化身份。
性别角色(gender-role)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通过模仿学习获得的 一套与自己性别相应的群体性特征和行为方式。
赫尔本(Diane Halpern)提出了一种“心理-生物-社会模 型”,用以解释先天和后天因素如何交互影响性别特征的 发展。“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正如一堆有着共同心脏的连 体婴儿,不可分离。”---赫尔本
基于性别图式理论的高中英语阅读直播教学策略
![基于性别图式理论的高中英语阅读直播教学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28fa4260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82.png)
性别图式理论对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具有积极影响,有助于提高学生阅读成绩和兴 趣。
运用性别图式理论开展直播教学,可以更好地满足不同性别学生的需求,提高教 学质量。
性别图式理论在直播教学中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推广性,为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提供 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研究不足与展望
本次研究仅针对性别图式理论在高中 英语阅读直播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探 讨,未来可以进一步拓展到其他学科
分析评估结果 对评估结果进行分析,找出教学 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针对 性的改进措施,不断提高教学质 量。
进行形成性评估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观察、提问 、小组讨论等方式,及时了解学 生的学习情况,为后续教学提供 参考。
进行终结性评估
在课程结束后,通过测试、问卷 调查等方式,评估学生的学习成 果和性别意识发展情况,为今后 的教学提供改进方向。
基于性别图式理论的高中英 语阅读直播教学策略
2023-11-07
目 录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性别图式理论基础 • 高中英语阅读直播教学策略设计 • 教学策略实施及效果评估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01 研究背景和意义
研究背景
国家教育政策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和现代化,提倡利用信息技术 手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培养学生的阅读策略
通过示范、讲解和练习,帮助学生掌握预测、 推断、总结等阅读技巧和方法,提高其阅读能 力和效率。
教学过程设计
• 课前准备:教师需要提前准备好阅读材料、教学PPT、讲义等教学资 料,并通知学生预习相关内容。
• 激活学生的前知: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了解学生对阅读材料的认 知程度,激活其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理解,提高其跨文化交流能力。
社会心理学相关知识总结(31)
![社会心理学相关知识总结(31)](https://img.taocdn.com/s3/m/fa9cfbc5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2b.png)
现实小组冲突理论(realistic group conflict theory):认为团体间的偏见、冲突来源于各团体对稀缺、珍贵资源的竞争与争夺的理论。
认为对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群体而言,如果群体目标不一致,一个群体获得的利益建立在其他群体利益受损的基础上,群体之间就会出现竞争,出现歧视和敌意的态度。
而对于目标相同的群体,他们之间则更容易建立共同的、友好的、合作的关系。
性别图式理论(gender schema theory):关于性别角色社会化的理论。
认为儿童具有一种“概括的准备情绪”状态,能够在文化规定的男性特征和女性特征的基础上去组织与自我有关的信息。
性别角色形成也就是个体通过学习而形成性别图式的过程。
性别图式指个体在文化中习得的许多与性别有关的概念和符号所组成的复杂的网络结构。
性别图式形成后,个体便对学习或记忆与他们自身性别相符合的物体和活动感兴趣。
源于信息加工理论。
实验证明,儿童在信息加工中与性别图式有关的偏差的确很强烈。
该理论强调性别图式对个体性别化信息加工的作用,代表性别化研究中的新方向。
宣泄假说(catharsis hypothesis):认为将攻击能量通过相对安全的方式发泄出去可以减少攻击行为的可能性的假说。
认为攻击者若发泄了攻击冲动,其攻击内驱力就会降低或消亡。
管理心理学家据此假说在企业中帮助怀有不满情绪的员工宣泄情绪。
20世纪70年代后的研究表明,攻击性强的运动员或观众参加或观看攻击性较强的碰撞性项目或接触性项目(如足球、摔跤、曲棍球等)时,并无精神发泄的效应,反而会加强其攻击性,参加或观看非接触性运动项目(如游泳、体操等)时,则既不表现出再次激起攻击性的循环效应,亦不表现出精神发泄的效应。
该假说并不能解释运动中的攻击性行为。
兴奋转移理论(excitation transfer theory):认为在一个情境下所产生的情绪唤醒能存留到下一个情境中,并能增强在这个情境中的情绪反应的理论。
儿童心理学平时作业(四)
![儿童心理学平时作业(四)](https://img.taocdn.com/s3/m/86133c7802d276a201292e1c.png)
电大《儿童心理学》平时作业四及参考答案一、概念题(每题2分,共20分)1、移情:知觉到他人的情绪体验,并产生相应的情绪反应,也就是对他人情绪产生共感的反应。
2、情绪理解:儿童能识别自己和别人的情绪,并理解情绪产生的原因和结果的能力。
情绪理解包括对情绪状态的理解和对情绪过程的理解.3、社会性参照:当婴儿处于不确定的情境中时,他们就会观察父母对这种情境的反应,并利用得到的信息来调整自己的行为,这就是社会性参照。
4、情绪调节:对情绪的内部过程和外部行为表现所采取的监控、调节,以适应外界环境和人际关系需要的动力过程。
5、依恋: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接触的倾向。
6、拟合模型:指父母的抚养模式和抚养环境与儿童的气质之间的匹配.7、自我认知:个体对自己的生理特征、心理特征、社会特征的认识,是对“我是谁”、“我为什么是这样的人"等问题的回答。
8、自我控制:对优势反应的抑制和对劣势反应的唤起.9、自尊:个体对自己的价值判断和由此产生的情感体验。
10、性别概念:儿童能分清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并认识到性别是一种无法改变的特征.1、移情能力的发展经历了哪些不同水平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普遍移情,出现于出生后第一年。
第二阶段,自我中心的移情,在2岁左右出现。
第三阶段,理解他人情感而产生的移情,,约在2-3岁产生。
第四阶段,理解他人生活状况而产生的移情,是个体进入童年期后期才逐渐成熟的.2、简述学前儿童情绪识别能力的发展。
婴儿很早就注意到情绪的某些声音信号,并会给予回应。
婴儿对他人面部表情的识别和解释发展略晚。
一岁半以后,婴幼儿已经初步掌握了一些有关情绪的词,情绪的识别能力也迅速发展.3、简述学前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
到了6个月左右,婴儿对自己消极情绪的调节能力开始发展.1岁以后,婴儿开始使用其他策略来减少不愉快的情绪,如摇晃自己的身体、咬东西和避开引起他们不愉快的人或事物.18—24个月的婴儿,开始有意识地控制那些让他们感到不舒服的人和物。
性别图式理论下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性别差异
![性别图式理论下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性别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b9531b3d2af90242a895e56b.png)
性别图式理论下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性别差异作者:赵建芬尹丽娟李蓓来源:《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4年第10期摘要:性别图式理论融合了认知发展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中有价值的部分,代表了近年来性别差异和性别类型发展理论中强调社会性因素的趋势[1]。
目前从心理学角度研究语言表达能力方面的性别差异尚不多见。
通过222篇初中作文分析和236份问卷调查以及多次随机课堂观察,课题组发现:第一,初中生的性别图式承继并吸纳了“男生理科好,女生语言能力强”等传统观念;第二,语言表达能力方面已出现明显性别差异;第三,这种差异与扩展后的性别图式对个体的信息加工和行为指导紧密相关,尤其是教师对男、女生不同的措辞和态度会固化学生性别图式中“女生比男生语言能力强”的偏见,男生会受到消极暗示和影响,其语言学习的信心、兴趣和效果会进而削弱。
关键词:性别图式语言表达能力性别差异一、前言关于语言能力上的性别差异研究,有学者关注男女间的“行为差别”,如女孩识字明显早于男孩,也有学者关注不同性别之间的“认知差别”,即女孩在大脑语言功能开发上早于男孩[2],尤其关注一个性别是否相对于另一个性别有天然优势。
Sunderland认为在母语习得及运用中女性比男性更有天然优势,而且两性在语言能力及大脑单边功能开发上有一定差异,同时这两者间应该存在某种松散的联系[3]。
除了这种“天赋能力”说,还有学者试图从社会学的角度解读女性在语言能力上的优势,认为女性语言能力开发早是因为她们比男性更早认同母亲的身份,从而促进了女性口语能力的快速发展。
然而,性别角色行为的获得虽然是基于先天生理性别,但更主要是个体受多种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包括家庭、同伴、群体、学校等,既有生物性因素,也有社会性因素,还有心理因素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且各因素之间存在交互影响。
1981年,马丁和哈文森提出融合了认知发展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的性别图式理论,认为儿童在建立了基本的性别统一性这个目标之后,就开始获得了性别图式。
女性心理学复习概要
![女性心理学复习概要](https://img.taocdn.com/s3/m/3dac0933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8d.png)
女性心理学期末复习概要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1、性:指基于遗传构成、解剖和繁殖功能,个体作为女性或男性地分类。
性别:指女性或男性的社会和文化方面的内涵。
2、社会化:指每一代人都把构成社会群体的文化知识、信仰、技术传授给孩子们的过程。
3、产后抑郁症:在分娩后的几星期内有压抑的感觉,这种变化称为产后抑郁症,其特点是焦虑或莫名其妙的叫骂、对日常活动失去兴趣、悲观绝望、产生没有价值和内疚的感觉、嗜睡、易躁动、疲劳、注意力不集中、想伤害婴儿等。
4、青春期:指从性器官成熟到出现繁衍能力的人生阶段。
5、性别认同:一个人是女是男的自我界定。
这种认同是2-3岁期间发展起来,通常与解剖特征一致,就是与他们的外生殖器官相符。
6、性别图式理论:主张在社会期待的基础上,儿童形成与女性和男性相联系的特质和角色的概念,之后他们使用这种信息调节他们自己的行为,他们的自尊逐渐与他们坚持的这些性别图式相伴随。
7、性别恒常性:性别是永久不变的,不管年龄、行为或外貌发生什么变化,这个概念一般是在4-7岁之间发展起来的。
8、骨质疏松症:指老年人骨组织的过度流失,导致骨头变得越来越细、多孔和易脆。
9、经前综合症:女性在经前一周内感到焦虑、沮丧、悲伤、情绪波动、易怒或闷闷不乐,这些症状严重干扰了她们的工作和社交,称经前综合症。
10、俄狄浦斯情结:儿童为异性父母的性所吸引称俄狄浦斯情结,俄狄浦斯情结在男孩和女孩的发展中有着不同的过程并导致非常不同的结果。
二、简答题(每题4分)1、请回答性别的社会建构性别的社会建构:指与男女两性有关的特质、行为和角色不是与生俱来地,而是许多人际的、文化的和社会的力量所形成地,即使一些方面是基于两性的生物学特征,但我们生活在强调性别的社会,我们作为女性和男性的发展,以及我们对女性和男性的概念以及意义的理解都明显受到文化和社会价值观的影响。
我们一直受到一套互动的期待、压力和强化的影响,从而指导我们发展成为女性和男性。
性别图式的形成与消除
![性别图式的形成与消除](https://img.taocdn.com/s3/m/ffc1cbfa910ef12d2af9e74d.png)
性别图示理论
性别图式理论是一个关于过程而不是 关于内容的理论。这个理论把性别刻板化 者看成是按照他们的文化所提供的男子气 和女子气的定义去加工信息和调整自己行 为的人。该理论的中心是把世界划分为男 性和女性范畴的过程而不是这些范畴的内 容。
性别图式的获得 性别图式是一种后天获得的认知 图式,是成长中的儿童通过学习他 (她)所处的社会文化给以定义的那种 男性和女性的过程中,以及在学习把 人、行为和特质进行性别分类的过程 中形成的。这种社会文化所定义的男 性化和女性化在儿童的大脑中固定下 来就形成了性别图式。
个体男性化水平对自尊有正向的影响, 即个体的男性化水平越高,其自尊水平也 越高。
有心理学研究者认为,未分化者与 双性化者一样,是家庭实行“无差别教 育”(注:即不强调孩子性别的教育方 式)的结果——个体的男性化、女性化 水平差别不显著。只是相比之下,双性 化者获得了较高水平的两性特质。
属于未分化性别类型的受男性化、女性化 的负性特质影响较大。对自我能力的肯定 不足,容易受外界消极信息的影响。
性别定型(个体实现男性化、女性 化方面的分化)是性别图式化的结果, 是一个习得的过程,既不是必然的,也 不是不可校正的。
性别图式的功用
1、所形成的性别图式能够指导儿童进 行与性别有关的认知。 图式能够通过建构经验、规范行为、 提供参照和解释指导信息加工。 性别图式理论家确信,儿童使用这 些图式来形成关于自我和他人的概念, 每一个儿童的性别图式成为儿童自我 图式或自我概念的一部分。
男性化是1,4,7,13,16,19,22, 25,28,31,43,46,55,58这些项目总 分除以14,女性化是11,14,17,23,26, 29,32,35,41,44,56,59这些项目总 分除以12。如果男性化量表得分和女性化 量表得分都大于4的话就是双性化,只有男 性化量表高于4分就是男性化,只有女性化 量表高于4分就是女性化,两个都低于4分 就是未分化.。
性别图式理论视角下我国性别教育的问题及对策
![性别图式理论视角下我国性别教育的问题及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a2f65996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bcf8070.png)
性别图式理论视角下我国性别教育的问题及对策在我国,尤其是在网络环境中,关于性别认知、性别区分、乃至于性别对立的讨论日渐增多,但是讨论参与者普遍对性别理论不甚了解,在其生活中亦是如此。
作为人生观构建的一部分,性别图式、性别认知也是德育的一个组成部分。
文章在定义性别教育的基础上,以社会性别理论和贝姆的双性化性别理论(即性别图式理论)为工具,分析我国性别教育当前存在的问题,如性别教育作为学科和教学内容的缺失,教育者的性别意识缺乏,相关知识欠缺,以及缺乏相应规范等,并提出了一些建议,宏观上要建立独立的性别教育体系作为开展性别教育的关键一步,微观上可以采用双性化的性别教育作为培育教师相关观念和对学生进行性别教育的理论支持。
1 性别教育研究现状1.1 性别教育的定义对于性别教育,不同学者给出了许多不同的定义,已有的多数论述普遍基于男女性别的二元区分作为基础定义性别教育,例如郑新荣教授认为性别教育其实是性别敏感性和性别平等教育,是“关于男女两性学做人的教育”,而刘秀丽教授则认为性别教育是“教育者在基于男女生理差异正确理解的基础上,抛弃传统不正确的社会性别偏见观。
以一种教育多元化思想对受教育者进行培养的过程”。
由此可见,学者们虽然强调多元化思想和教育平等,认识到了当前的性别教育存在不公平不公正,但是其定义仍然存在将性别教育的接受者严格分为了男和女的现象,即将社会性别直接依据客观存在的生理性别进行划分。
但是一方面,通过科学研究已经证明了在生理上也存在男和女外的其他性别个体;另一方面,性别教育是在德育领域内展开的教育,并非单纯的生理教育,既包含“社会性别”教育,也包含生理上的性别教育,而社会性别更不能简单地做男女的二分讨论。
性别教育应该具有更加深入的内涵,性别教育主要基于社会性别展开,而不完全基于生理性别的简单二分,在尊重客观的生理性别带来的区别的基础上,实施全面的、非简单二分的教育,其目的在于,在性别认知及相关问题上给予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让学生在充分理解客观上的性别差异及社会性别的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形成自身独特的性别观念,建立自身的性别图式,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互相理解和包容和谐。
性别角色教育相关概念及性别角色发展理论研究综述_吴维屏
![性别角色教育相关概念及性别角色发展理论研究综述_吴维屏](https://img.taocdn.com/s3/m/0410a8c97f1922791688e819.png)
《光明日报》2011年8月13日报道:“日前,《北京市中小学性教育大纲实践研究》课题校的一本小学校本教材《成长的脚步》,因其性教育内容被认为‘过于大胆’,引来铺天盖地的争议。
《北京日报》报道,这本名为《成长的脚步》的性教育试点教材,按小学低、中、高不同学段学生的年龄特点,设置了三大块内容。
第一学段课程包括“我的身体”、“我是从哪里来的”、“可爱的男孩、女孩”、“你会保护自己吗”;第二学段课程包括“青春期身体的变化”、“青春美少女”、“小小男子汉”、“学习与父母交流的技巧”;第三学段课程包括“悦纳自我”、“同学交往”、“预防艾滋病”、“做个健康小网民”。
2011年10月25日的《新闻晚报》发文:“昨天,上海市首套中小学性别教育教材《男孩女孩》进课堂。
在首次媒体公开课上,上海理工大学附属小学的老师将红绿灯搬到了孩子的身上,不能碰的部位‘亮红灯’,能碰的部位‘亮绿灯’,用生动的例子让孩子学会保护自己,学会大声说‘不’。
”这套教材分为三册,分别用于小学1、2年级、3、4年级以及5、6年级。
第一册内容包括:生命的足迹、我从哪里来、男孩和女孩、身体小秘密、你我碰碰车、不当“小红帽”。
第二册内容包括:生日赞歌、性别密码、我爱我家、不同的爱、身体红绿灯、勇敢说“不”。
第三册内容包括生命如歌、走近花季、性别名片、亲密有“间”、远离诱惑、加强自我防范。
我们可以注意到,北京和上海的这两套教材分别用了性教育教材和性别教育教材两种不同的提法,而从教材内容来看,显然既有性教育的内容,又有性别教育的内容,那么,两者有何异同呢?本文拟从性教育与性别教育的异同切入,着重对性别角色教育的一些相关概念以及国外关于性别角色发展的相关理论作一综述。
一、性别角色教育相关概念厘定与性别角色教育概念相关,有很多概念,如:性教育、性别教育,为此有必要先对这几个相关概念加以厘定。
1、性教育与性别教育性教育主要涉及性生理、性心理和性道德三方面的教育。
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题及答案
![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e7f5d76a8114431b90dd8e5.png)
《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题及答案一、填空:1、参照国内外现行的年龄阶段划分方式,我们将儿童心理发展分为(1)新生儿期,(2)乳儿期,(3)婴儿期,(4)童年早期或幼儿期,(5)童年中期,(6)童年晚期或少年期,(7)青年早期。
2、信息加工理论认为信息加工经历这几个阶段:感觉登录、注意、知觉、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3、帮助儿童克服害怕的心理治疗方法有:对抗性条件作用、系统脱敏法、模特塑造法、认知疗法。
4、在有关人格发展阶段的理论阐释中,弗洛伊德强调本能的作用,自我是伊底和超我的奴仆;埃里克森更强调自我的作用,相信超我能引导心理性欲向着社会所规定的方向发展。
5、按照进行的目的性分类,幼儿的游戏分为:(1)创造性游戏,(2)建筑性游戏,(3)教学游戏,(4)活动性游戏等几类。
6、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是通过外部强化、替代性强化和观察与模仿范性获得的。
7、儿童获得道德认识上的发展必须摆脱自我中心和实在论,理解到别人有着与自己不同的看法,从而发展自己与别人不同的自我概念。
二、选择:1、我国最早讲授儿童心理学的是儿童心理学家(2)。
(1)肖孝嵘(2)陈鹤琴(3)黄翼2、(3)是具有特定遗传功能最小单位,是储存特定遗传信息的功能单位。
(1)染色体(2)DNA (3)基因3、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发展阶段中,3—7岁儿童处于(3)阶段。
(1)口唇期(2)肛门期(3)性器期(4)潜伏期(5)生殖器4、(1)是儿童个性实现社会化的重要场所。
(1)家庭(2)幼儿园(3)儿童游乐场所5、(3)可以帮助儿童克服冲动与攻击性行为,还有助利他行为的实践。
(1)观点或角色的采择(2)交往技能的训练(3)角色扮演三、判断:(√)1、儿童的先天素质不是单纯由遗传基因决定的,儿童的先天素质是遗传基因和胎儿发育的环境因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2、儿童大脑各区的成熟程序是由前往后分别进行的,其程序是枕叶、颞叶、顶叶、额叶。
儿童发展心理学(三)
![儿童发展心理学(三)](https://img.taocdn.com/s3/m/769fff52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84.png)
儿童发展心理学(三)第三篇情绪、个性的发展和社会化第八章儿童情绪的发展第一节儿童早期情绪的发展一、情绪的组成成分1、情境2、身体状态3、情绪表现4、情绪体验二、婴幼儿的情绪1、先天的情绪表达能力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指出,新生儿有三种非习得性情绪:爱、怒和怕。
2、婴儿的情绪识别能力3、婴儿的微笑婴儿的笑是第一个社会性行为。
第一阶段:自发的微笑(0-5周),又称内源性微笑。
第二阶段: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3、4周起)。
第三阶段: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5、6个月起)。
4、婴儿的害怕。
第二节儿童情绪的获得一、学习理论二、知觉再认理论三、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是指对人类和恋人事物的知觉、思维和推理。
第三节儿童的害怕和一些情绪障碍一、害怕的发展1、怯生儿童对不熟悉的人所表现的害怕反应通常称为怯生。
影响怯生的因素:父母是否在场;环境的熟悉性;陌生人的特点;抚养者的多少;婴儿与母亲的亲密程度;婴儿接受的刺激。
2、儿童害怕的年龄特点二、克服害怕的几种方法1、对抗性条件作用把一些能唤起害怕情绪反应的刺激与愉快的活动同时并存,最后以愉快活动所产生的积极的情绪克服由害怕刺激引起的消极反应。
有些心理学家主张,为了可靠起见,与其采用对抗性条件作用的方式,不如让儿童简单地去适应害怕的对象为好。
2、系统脱敏法在身体放松的情况下,安排患者逐渐地接近所害怕的对象,或逐渐提高患者害怕的刺激物强度,让患者逐渐减轻惧怕对象的敏感性。
3、模特塑造法4、认知疗法通过认识和改变不适当的思想来达到改变行为和情绪的目的,是认知疗法的基本观点。
三、害怕的预防四、儿童期的一些情绪障碍1、沮丧2、社会退缩3、焦虑反应4、青少年抑郁症两种表现;一是缺乏感情,有一种空虚感;二是以长期、反复体验挫折为基础的抑郁,很难消除。
第四节儿童高级情感的发展一、道德感的发展1、直觉的情感体验2、与具体的道德形象相联系的情感体验3、意识到道德理论的情感体验儿童的道德感是从外部的、被动的、未被意识到的情绪表现逐渐转化为内部的、主动的、自觉意识到的道德体验。
性别角色发展与理论介绍
![性别角色发展与理论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0b0a4c6b10a6f524cdbf8556.png)
性别角色发展及理论性征( sex):生理身份;染色体、生理特征、激素的影响。
性别( gender):社会和文化身份。
性别角色( gender-role)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通过模仿学习获得的一套与自己性别相应的群体性特征和行为方式。
起初 ,性别角色被定义为 " Sex Role",性别角色,具体表现在生理结构和生理机能的差别。
如康斯坦丁诺普尔 Constantinople 曾对20世纪 70 年代前的性别角色研究作了一个里程碑式的综述 ,并试图对它进行了理论性定义 ,“性别角色特征多多少少是根植于解剖学、生理学和早期经历之中 ,并在外貌、态度及行为上将两性分别开来的那些相对稳定的特质。
”后来定义为 "Gender Roles".社会性别角色,在社会文化中形成的属于男性或女性的群体性特征和行为方式。
主要有两类不同看法 , 一类是注重个体的人格特质 .如斯彭思Spence 认为性别角色是社会认定为适合男性和女性的性格、态度、价值观念和行为.另一类是注重社会性和社会文化的作用.如 Gilbert 认为性别角色是指存在于特定历史或文化情境中的对两性分工的规范性期望 ,和社会互动中与性别相关的规则当下对性别角色的定义一般既注重个体生理差异、人格特征 ,也重视社会文化的影响 .表达性角色:女性亲切的、善于照料他人的、合作的、能敏感觉察他人要求的。
1工具性角色:男性坚定地、独立的、竞争性的性别特征形成:儿童获得性别认同,获得他生活于其中的社会文化所认可的同一性别的成员应持有的动机、价值观以及行为方式的过程。
有关性别特征形成的研究集中在三个独立又相互关联的主题, 1.性别认同的发展,即分清自己是男孩或女孩,并认识到性别是一种无法改变的特征。
2.性别刻板印象的发展,即关于男性和女性各自应该是什么样的观念。
3.性别特征行为模式的发展,即儿童发展处对同性别群体或成员通常所从事的活动的偏好。
社会心理学[第五章归因与决策]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社会心理学[第五章归因与决策]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c60f523e31126edb6f1a1016.png)
第五章归因与决策一、归因及其理论(一)归因的概念归因(attribution),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行为原因的推论过程。
通过归因人们能预测、评价行为,以便对环境和行为加以控制。
人们行为表现的原因有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两种:内部原因是指个体自身具有的、导致其行为表现的品质和特征;外部原因是指个体自身以外的、导致其行为表现的条件和影响。
(二)归因的理论1.海德的朴素心理学美国心理学家海德最早提出归因理论,被誉为“归因理论之父”。
(1)理论要点海德认为,每一个人都具有关于人类行为因果关系的一般理论观点,并由此建立了“朴素心理学”,旨在系统地阐述没有经过训练的观察者如何正确理解他人行动的过程。
归因分为两种类型:内部归因——个体之所以出现某种行为,其原因与个体自身有关;外部归因——个体之所以出现某种行为,其原因与其所处的情境有关。
(2)评价海德的归因理论是一个开创性的工作,他对行为原因所做的个人—环境的划分一直是归因的基础,但他未能对这两点作更进一步深入的探讨和详细的说明。
2.琼斯和戴维斯的相应推断理论琼斯和戴维斯的相应推断理论(the theory of correspondent inferences)扩充和发展了海德的归因理论。
“相应推断”是指外显的行为是由行动者内在的人格特质直接引起的。
(1)了解行动意图一个人之所以采取某种行为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如果能够知道其行为的真正目的,那么对于其个性的推断就会更有把握。
在评定行动者的企图时,需要充分利用有关行动者的知识和能力等方面的信息。
只有与行动意图有关的行为后果,才能用来推断行动者的人格特质。
(2)推断个性本质从行动者意图推断其个性本质的过程中应考虑三个基本因素:①社会赞许性(social desirability)。
“社会赞许”是指某一行为是社会一般人所希望、期待、接受的。
大多数人越喜欢的行为,其社会赞许性也越高。
合乎社会规范或社会期望的行为很难反映一个人的内在特质;而行为的社会赞许性越小,本质归因的可能性就越大,相应推断的可靠性就越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性别图式理论性别图式理论(Gender Schema Theory)发展心理学家认为,儿童在幼年时期就已经分别向“男性化”或“女性化”方面分化了。
5~6岁时,他们喜欢玩似乎属于他们自己性别的游戏,并且喜欢和同性伙伴一起玩耍。
发展心理学家把这种分化称作“性别定向过程”。
这个过程的普遍性和重要性在发展心理学中已经有所反映。
以往关于性别定向的理论主要有三个:精神分析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和认知发展理论。
性别图式理论是近年来在发展心理学领域出现的第四个性别定向理论。
一、性别定向的三大理论1、精神分析理论。
第一个研究儿童是怎样向男性化或女性化发展的是S·弗洛伊德。
因此,过去发展心理学的主要著作,大多从精神分析理论开始来讨论性别定向问题的。
精神分析理论强调儿童性别定向的主要机制是儿童与同一性别的父亲或母亲的认同。
这种认同是儿童发现自己生理形态上性别差异的结果,发现性别差异过程中“阴茎羡慕”和“阉割焦虑”的结果,也是成功地解决恋母情绪的结果。
然而,在后来的许多心理学家看来,精神分析理论虽然在心理学领域之外仍有很大市场,但在心理学领域内,已经不再那么流行了。
原因之一是因为这个理论难以用实验方法进行检验,而且,更重要的是单凭经验是不能简单地作出评价的。
一个最易引起争议的问题是,性别定向的决定因素,究竟应该是儿童自己发现生理上的性别差异,还是儿童与同性父、母的认同呢?2、社会学习理论。
与精神分析理论相反,社会学习理论强调儿童因适合性别或不适合性别的行为而得到的奖励或惩罚,强调儿童通过观察和模仿来提供学习条件。
所以社会学习理论认为性别定向是起源于社会中的“性别——分化”实践。
社会学习理论对于心理学的主要贡献在于它将我们早已熟悉的一般学习理论用于心理性别的发展。
这一理论认为性别问题不需要受到任何特殊对待,也就是说,不需要用什么特殊的心理机制(或过程)来解释儿童是怎样被性别定向的。
心理学家S·L·贝姆认为,尽管社会学习理论可以解释儿童是怎样获得一系列适合于他们性别的行为的,但它把儿童当作相对被动的环境影响接受者,而不是主动地去理解外部世界。
这一观点是与实际情况相悖的。
事实上,我们可以观察到儿童常常会编造并实施他们自己的性别规则;另外,随着年龄的变化,儿童对性别规则有着不同的解释。
有的研究表明,33%的5岁儿童、10%的6岁儿童、11%的7岁儿童、44%的8岁儿童和80%的9岁儿童认为选择职业时不应该存在性别限制。
这一发展模式并不限于儿童对性别规则的解释。
例如,儿童一开始是通过强化和模仿学习某种语法形式的,然而等他们稍大一点时,他们就开始根据他们听到的语言,构造他们自忆的语法规则。
所以,只有最年幼和最年长的儿童说“run”(英语中run的过去式,意指奔、跑),而处于这两个年龄之间的儿童,则往往用“runed”。
这意味着儿童在以上两个领域中均非被动,恰恰相反,他们是主动地在编造规则,从而去组织并理解他们周围的世界。
3、认知发展理论。
与社会学习理论不同,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是其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基本单位。
由此,这一理论所提出的基本假设是:性别定向是必然地、自然地服从于基本认知发展规律的。
当儿童主动地去理解外部世界时,他们必然会把自己归属于某一类人,并意识到周围有许多这类人和另一类人。
假设自我有着认知——动机的特性,儿童就会移向自己的同类人,也就是说,儿童意识到自己的性别以及怎样的行为才适合于自己的性别。
所以,从本质上看,认知发展理论的核心是:由于儿童需要保持认知一致性,把自己归为男性或女性,这就促使他们根据性别去评价与自我相一致的行为。
然后,这个以性别为基础的评价系统将促使儿童参加与其性别一致的活动,建立与其性别一致的态度体系,并且喜欢与其性别一致的儿童为伙伴。
贝姆说:基本的自我分类决定基本的价值观念。
一旦一个男孩把自己当作一个男性,他就会给予那些与他性别观念一致的对象和活动以肯定的评价。
自从1966年性别定向的认知发展理论在文献中出现以来,影响非常大。
现在,许多心理学家似首都非常愿意接受这个理论。
他们认为:对于年幼儿童,即使没有要求他们的行为符合其性别的外来压力,他们也能自然地形成以性别为基础的自我概念和以性别为基础的价值体系。
然而,尽管这一理论有众多的追随者,但它还是未能说明为什么性别分类会先于其他潜在的自我分类,如种族、信仰等。
而且,这一理论本身并没有表明在分类方面会有这种不平衡的发展。
大多数认知发展理论家也没有清楚的考虑这一问题,没有提出是否尚有其他分类也能适合于这一性别理论的可能性。
如果说有人已经在这方面进行探索的话,他们也似乎只是强调儿童可以显然地知觉到性别差异,尤其是生理上的差异,诸如身材大小、力量大小等等,有些学者认为,对儿童来说,性别差异自然比其他差异更为明显,从而导致儿童的性别认知先天其他的自我分类。
但是,另一些学者认为,这一假设并不适合于各个社会。
在有些社会,也许没有构成人与人之间如同性别那么明显的区别,但在其他社会中,这类区别却是确实存在的。
例如,在高低阶层之间、在有信仰与无信仰之间、在受冲动控制的人与有道德人之间、在易动感情的人与麻木无情的人之间、在开放型与拘束型之间等,都存在着并不亚于性别差异的明显区别。
因而,这个有关儿童认知过程理论的普遍性和必须性问题引起了争议。
当然,这并不是要否定性别定向假说,而只是要说明所有的儿童都是有准备地以性别为基础去知觉社会的。
进化可能使性别在生物基础上先于其他分类,然而,重要的是性别是否有认知基础以及为什么性别的认知基础并没有包括在认知——发展理论范围之内。
为了理解儿童为什么先有性别定向而不是种族定向或阶级定向,我们还需要说明儿童为什么以及怎样运用性别作为一种认知组织原则的。
二、性别图式理论性别图试理论兼有认知发展理论与社会学习理论关于性别定向论述的特征。
具体地说,性别图式理论认为:性别定向起源于性别图式过程,起源于儿童根据社会对男、女性的定义进行编码和组织信息,包括有关自我信息的准备状态。
因此,与认知发展理论相似的是,性别图式理论认为,儿童本身认知的加工处理是性别定向中介;与社会学习理论相似的是,性别图式理论认为,性别图式舞蹈工处理本身来源于社会团体中不同性别的不同分工,这种性别定向是一个习得性的现象,因此,它既不是必然的,也不是不可校正的。
1、性别图式的加工。
性别图式理论观察为什么成长中的儿童必然会获得社会对于男、女性的定义。
在大多数社会里,这些定义包含着一个巨大的联系网络,它不仅包括与性别有直接联系的特征,例如生理特征、生殖功能的不同、分工的不同以及个性特征;它还包括与性别间接联系的特征,例如舆论倾向、文传统、习俗性取向等。
在人类经验中,其他的分类都没有如此众多的项目能与之相比。
还有一点,性别图式理论认为:儿童除了学习这种有关性别的特殊内容的信息之外,还学习运用与性别有关的不同成分组成的联系网络来评价和理解新的信息。
简言之,儿童是根据性别图式编码来组织所获得的信息的。
图式是一种认知结构,也是一种联系网络,它能组织和引导个体的知觉。
图式的作用像一种先行结构、一种寻球和理解信息的准备状态。
所以,图式化的信息加工有很高的选择性,它能使个体赋予各种刺激以结构和意义。
更具体地说,图式化的住处加工是一种使个体能把所获得的信息以某种标准为基础加以归类的准备状态。
所以,性别图式化的加工自然也包括将各种特性和行为归为“男性化类”(阳性)和“女性化类”(阴性),尽管有许多特性是与性别无关的,但也同样可以这样归类,例如“温柔的”、“夜莺”这些词,很自然地会被归为“阴性”,而“果断的”、“鹰”这些词又可归为“阳性”。
另餐,与一般的图式理论相似,性别图式理论把知觉解释成一种建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外界信息和个体原有的图式之间的相互作用将决定个体能知觉到些什么。
在性别图式理论看来,性别定向现象是性别图式加工的结果,是个体的准备状态的结果。
在儿童学习社会性别图式内容的同时,他们还学习那种与自己的性别相联系的特性。
这种学习并不是简单地指习得某咱与某性别有关的特性,比如说男孩是强壮的,女孩是软弱的;它还包括有更深一层的意义,就是说,特性本身是分别适合于两种性别的。
所以,强壮本身不是用于女孩子的图式,正如抚育不属于男孩子一样。
儿童周围的成人也很少注意到一个小女孩子一样。
儿童周围的成人也很少注意到一个小女孩正在变得强壮,或一小男孩正在变得“文相”。
成人清楚地知道这些特性应该是分别属于哪一性别的。
儿童学习把这种图式化的选择用于自我,学会从众多的个性特征中选择那些适合于他们自己性别的特征、那些适合于组织各种自我概念的特征。
所以,儿童的自我概念确实得到了性别定向。
在不同性别的人眼里,两种性别不仅有程度上的差异,而且有类别上差异。
同时,儿童还学会根据性别图式去评价自己的行为,学会将自己的行为、态度、个性特征等与这个图式中的榜样相对照。
性别图式成了一种标准或向导。
于是,这里就有了一个内化的动机因素,它使个体控制自己的行为,以服从社会对于两性的定义。
社会舆论成了自我实现的一个参照系。
性别图式理论是一个关于过程的理论,而不是关于内容的理论。
因为被性别定向的人,是根据社会关于男性和女性的定义来加工信息和控制行为的,所以,是把世界划分为男性类与女性类的过程,而不是这两个类别的内容,这样,被性别定向的人与其他人的区别,并不在于他们所具有的女性化或男性化的程度,而在于他们的自我概念和行为在性别基础上加以组织的程度。
许多非性别定向的人,可能会把他们自己描绘成专制的,但并没有暗示女性化或男性化的概念;而当具有性别定向的人这样描述自己的时候,那就是完全反映了他们所具有的明显的性别化程度的态度和行为。
2、性别图式加工的研究。
该领域的研究强化了性别图式理论的基本观念:性别定向起源于性别图式的加工;性别定向的个体比非性别定向的个体更有可能根据性别来加工信息,包括有关自我的信息。
第一项研究运用记忆任务来决定性别概念是否确实如性别图式理论所描述的那样,对于性别定向的个体有更多的“认知”意义。
这项研究以48个男大学生和48个女大学生作被试,采用“贝姆性别角色量表”(简称BSRI),让其将自己分别归入性别定向或非性别定向。
实验中,呈现给被试的是以随机系统排列的60个词汇中,1/3的词汇是早已被大学生们判断为属阴性的(如蝴蝶、脸红、三点式游泳衣),另1/3属阳性的(如大猩猩、投掷、长裤),还有1/3是被判定为中性的(如蚂蚁、行走、厚运动衫)。
所有的词汇都制成幼灯片,放映时,两级幼灯片之间隔3秒钟。
在放映前,告诉被试要努力记住这些词汇,在最后一个词汇呈现3秒钟后,要求被试开始凭记忆在8分钟内写出他所记住的词汇,但不要求排列顺序。
正如所预料的那样,结果表明,尽管性别定向和非性别定向的被试,其回忆量是相等的,但他们回忆词汇的次序是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