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碰撞造山带成矿作用_构造背景_时空分布和主要类型

合集下载

西昆仑造山带三叠纪花岗岩类时空分布、岩石成因及其构造背景

西昆仑造山带三叠纪花岗岩类时空分布、岩石成因及其构造背景

西昆仑造山带三叠纪花岗岩类时空分布、岩石成因及其构造背景西昆仑造山带位于青藏高原西北部,发育大规模的花岗岩类,这些花岗岩类记录着青藏高原的早期演化历史,同时在西昆仑发现大量与这些花岗岩类有成因联系的铅锌矿床和锂矿床。

然而,人们对西昆仑造山带花岗岩类的研究还很缺乏,这一问题在造山带东段(三十里营房-大红柳滩一带)和西段(乌孜别里山口-布伦口一带)尤为突出,这些地区的花岗岩类还缺少精准的同位素年代学约束,这严重影响人们理解西昆仑造山带构造演化和成矿规律。

因此,我们对西昆仑造山带东、西段的8个花岗岩体和2个闪长岩体进行了系统的野外地质学、岩石学、矿物学、矿物化学、地质年代学、元素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的综合分析,并探讨了它们的岩石类型、岩石成因和构造背景。

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这些岩体均是形成于三叠纪,综合前人对西昆仑造山带中段三叠纪花岗岩类的研究资料,本文探讨了西昆仑三叠纪花岗岩的时空分布、岩石成因和构造背景,取得如下成果:1.通过精确的锆石U-Pb定年,将前人认为属于燕山期的三十里营房-大红柳滩岩浆带重新厘定为晚三叠世。

同时将造山带西段的3个花岗岩体的成岩时代确定为晚三叠世,这表明三叠纪花岗岩类在西昆仑造山带分布十分广泛,西至乌孜别里山口,东到奇台达板,绵延整个西昆仑造山带。

2.位于西昆仑造山带西北部的玉其卡帕岩体为形成于早三叠世(<sup>2</sup>43Ma)的I型花岗岩,从岩体东部到西部岩石的Si<sub>2</sub>O升高(67.11<sup>7</sup>7.83 wt%),分异程度加深,主要为高分异I型花岗岩。

岩体东部和西部有一致的锆石U-Pb年龄(243Ma)和同位素组成,表明它们是同一岩浆事件的产物,岩石形成过程经历了钾长石、斜长石、褐帘石、锆石和磷灰石等矿物的分离结晶。

玉其卡帕岩体与西昆仑造山带中段和东段的中-晚三叠世I型花岗岩有一致的Sr-Nd-Hf同位素组成,表明它们有相同的源区和成因。

青藏高原碰撞造山带__后碰撞伸展成矿作用

青藏高原碰撞造山带__后碰撞伸展成矿作用

2006年12月Dec.,2006 矿 床 地 质 MIN ERAL DEPOSITS第25卷 第6期Vol.25 No.6文章编号:0258-7106(2006)06-0629-23青藏高原碰撞造山带:Ⅲ.后碰撞伸展成矿作用Ξ侯增谦1,曲晓明2,杨竹森2,孟祥金2,李振清2,杨志明1,郑绵平2,郑有业3,聂凤军2,高永丰4,江思宏2,李光明5(1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 100037;2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037;3中国地质大学,湖北武汉 430074;4石家庄经济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031;5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南地质调查中心,四川成都 610082)摘 要 “后碰撞”作为大陆碰撞造山作用的特定过程,以其重要的构造演化标示性特征和强烈的爆发式金属成矿作用,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

但涉及后碰撞的一系列重要地质问题,如后碰撞期的构造特征与演化历程、岩浆发育序列和岩石构造组合、伸展成矿作用与矿床系列组合等,尚未得到清楚完好的识别、理解和阐示。

文章系统研究和总结了青藏高原后碰撞造山与成矿作用特征,提出了后碰撞伸展成矿作用的构造控制模型。

研究表明,现今处于后碰撞阶段的青藏高原,中新世以来主要经历了两阶段发育历史。

后碰撞早期阶段主要发生下地壳流动与上地壳缩短(>18Ma):下地壳塑性流动并向南挤出,在藏南地区形成EW向延伸的藏南拆离系(STD)和高喜马拉雅,上地壳强烈逆冲推覆,在拉萨地体发育EW向展布的逆冲断裂系;晚期阶段主要发生地壳伸展与裂陷(<18Ma):垂直碰撞带的EW向伸展,形成一系列横切青藏高原的NS向正断层系统(≤1315Ma)及其围陷的裂谷系和裂陷盆地。

后碰撞岩浆作用以形成钾质-超钾质火山岩、钾质埃达克岩、钾质钙碱性花岗岩与淡色花岗岩为特征,集中发育于冈底斯构造-岩浆带和藏南特提斯喜马拉雅。

淡色花岗岩与藏南拆离构造有关,其他钾质-超钾质岩浆活动则与EW向地壳伸展有关。

青藏高原碰撞造山带__晚碰撞转换成矿作用

青藏高原碰撞造山带__晚碰撞转换成矿作用

2006年10月Oct.,2006 矿 床 地 质 MIN ERAL DEPOSITS第25卷 第5期Vol.25 No.5文章编号:0258-7106(2006)05-0521-023青藏高原碰撞造山带:Ⅱ.晚碰撞转换成矿作用Ξ侯增谦1,潘桂棠2,王安建3,莫宣学4,田世洪5,孙晓明6,丁 林7,王二七8,高永丰9,谢玉玲10,曾普胜5,秦克章7,许继峰11,曲晓明5,杨志明1,杨竹森5,费红彩5,孟祥金5,李振清5(1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 100037;2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四川成都 610082;3中国地质科学院,北京 100037;4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100083;5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037;6中山大学,广东广州510275;7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北京 100085;8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 100029;9石家庄经济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031;10北京科技大学,北京 100083;11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广东广州 510640)摘 要 许多古老造山带的碰撞造山过程,因从晚碰撞向后碰撞的转换,既不清楚,又难以界定,常被分为碰撞和后碰撞2个阶段。

文章对青藏高原碰撞造山过程进行了分析,发现其具有明显的3段性,由此将碰撞造山过程分为主碰撞(65~41Ma)、晚碰撞(40~26Ma)和后碰撞(25~0Ma)3个阶段。

其中,晚碰撞造山作用发生于印度与亚洲大陆的持续汇聚和SN向挤压背景之下,以陆内俯冲、大规模逆冲推覆、走滑断裂系统的发育为特征,导致了区域尺度的地壳缩短及藏东富碱斑岩和碳酸岩-正长岩、藏北钾质-超钾质火山岩的大规模产出。

晚碰撞期成矿作用强烈发育,主要集中于高原东缘的构造转换带,成矿高峰期集中于(35±5)Ma。

现已识别出4个重要的成矿事件:①与大规模走滑断裂系统有关的斑岩型Cu-Mo(Au)成矿事件,形成著名的玉龙斑岩铜矿带(40~36Ma);②与碳酸岩-正长岩杂岩有关的REE成矿事件,在二叠纪攀西古裂谷带内发育勉宁—德昌喜马拉雅期REE成矿带(41~27Ma);③与逆冲推覆构造系统有关的热卤水型Pb-Zn-Ag-Cu成矿事件,集中产出于兰坪盆地,形成大型Pb-Zn-Ag矿集区(40~30Ma);④与大规模剪切系统有关的剪切带型Au成矿事件,形成著名的哀牢山大型Au矿带(63~28Ma)。

青藏高原的地质结构和自然地理特征

青藏高原的地质结构和自然地理特征

青藏高原的地质结构和自然地理特征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也是地球上海拔最高的区域,地理位置位于中国西南部。

它绵延纵横,地域广阔,带有壮丽景色和独特的自然环境特征。

青藏高原的地质结构与其壮丽的自然地理特征密不可分。

地质学家认为,青藏高原形成于约6000万年前的新生代晚期,通过亚欧大陆的碰撞和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的相互挤压形成。

这个过程中,地壳发生了巨大的抬升和挤压,形成了青藏高原的巍峨山脉和峡谷。

因此,青藏高原也被誉为“世界屋脊”。

青藏高原拥有丰富多样的地理特征,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其海拔和地形特征。

青藏高原的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其中包括一些山峰和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脉和昆仑山脉。

这些山脉不仅给高原增添了宏伟的景象,还起到了天然屏障的作用,保护着高原内部的生态系统。

除了山脉,青藏高原还拥有广阔的高原草原、河流和湖泊。

高原草原是青藏高原上典型的自然地理特征之一,覆盖着广阔的地域。

这里有着茂密的青稞和野花,悠闲的牦牛和藏羊漫步其中。

在高原的某些地区,还可以找到冰川和雪峰,形成了壮丽的冰川景观,吸引着众多的旅游者和摄影爱好者。

青藏高原还是亚洲重要的水源地之一,其冰川和湖泊为周边地区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

其中,位于高原中部的纳木错是中国第二大淡水湖,而最大的冰川则是位于乌鲁木齐河流域的维西梅里巴冰川。

这些湖泊和冰川的形成既源于地质结构,又源于高原自身的地理条件,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

高原的气候也是其自然地理特征之一。

由于青藏高原位于亚洲内陆,受到温带季风和地形气候的影响,其气候变化十分剧烈。

在高原的不同地区,可以体验到从寒冷干燥的高寒气候到温暖多雨的亚热带气候的巨大差异。

这种气候多样性也导致了高原植被的多样性,从高寒草原到森林,再到亚热带的灌木和树木。

总之,青藏高原的地质结构和自然地理特征使其成为地球上一处独特的区域。

其高山、冰川、湖泊和草原,以及多样的气候和植被,给人们带来了无穷的探索和欣赏之旅。

对于地理学家和旅行者来说,青藏高原无疑是一片令人神往的土地,值得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

青藏高原与大陆动力学地体拼合、碰撞造山及高原隆升的深部驱动力

青藏高原与大陆动力学地体拼合、碰撞造山及高原隆升的深部驱动力

青藏高原与大陆动力学地体拼合、碰撞造山及高原隆升的深部驱动力一、本文概述青藏高原,被誉为“世界屋脊”,其壮丽的自然景观和独特的地质构造吸引了全球科学家的目光。

作为地球上最大、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的形成和演变过程涉及了复杂的地壳运动和动力学过程。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青藏高原与大陆动力学地体拼合、碰撞造山及高原隆升的深部驱动力,以期更好地理解这一重要地质现象的本质和机制。

文章将首先概述青藏高原的基本地质特征和构造格局,包括其形成的历史背景、主要的地体拼合事件以及碰撞造山过程。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深入探讨青藏高原隆升的深部驱动力,包括地壳增厚、地幔对流、板块俯冲等因素的作用。

通过对这些深部驱动力的详细分析,文章将揭示青藏高原隆升的地质过程和机制,以及这些过程对区域乃至全球地质环境和气候变化的影响。

本文还将关注青藏高原与大陆动力学地体拼合、碰撞造山过程中的岩石圈、软流圈以及地幔等深部结构的变化,探讨这些变化如何影响青藏高原的隆升和地质演化。

通过综合研究,文章将提出新的观点和认识,为理解青藏高原乃至全球大陆动力学过程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本文旨在全面、深入地探讨青藏高原与大陆动力学地体拼合、碰撞造山及高原隆升的深部驱动力,以期为推动地球科学领域的发展做出贡献。

二、青藏高原与大陆动力学地体拼合青藏高原的形成与演化,深受大陆动力学地体拼合的影响。

地体拼合是指不同地块或地体在构造应力的作用下,通过断裂、滑脱、碰撞等过程,最终合并形成一个更大规模的构造单元。

这一过程不仅塑造了青藏高原现今的地貌格局,也深刻地影响了区域乃至全球的气候、生物和环境。

在地质历史的长河中,青藏高原经历了多期的地体拼合事件。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拼合。

这一事件发生在约50 Ma前,印度板块向北俯冲,与欧亚板块发生碰撞,导致了青藏高原的快速隆升和变形。

这次拼合事件不仅形成了青藏高原的主体部分,也奠定了高原现今的基本构造格局。

青藏高原的形成还与其他地体拼合事件密切相关。

碰撞造山带的构造演化与矿产资源分布规律研究

碰撞造山带的构造演化与矿产资源分布规律研究

碰撞造山带的构造演化与矿产资源分布规律研究碰撞造山带的构造演化与矿产资源分布规律研究摘要:碰撞造山带是地球上最活跃的地壳构造带之一,其构造演化与矿产资源的分布规律一直是地质学家关注的热点问题。

本文通过对碰撞造山带的构造演化过程进行综合分析和总结,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探讨了碰撞造山带中矿产资源的形成与分布规律,为进一步了解碰撞造山带形成机制和矿产资源勘探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碰撞造山带;构造演化;矿产资源;分布规律1. 引言碰撞造山带是指两个大陆板块或大陆与岛弧之间的冲突和碰撞形成的山脉带。

在地球历史长期演化过程中,碰撞造山带发挥着重要的地质作用,不仅对地壳和岩石圈结构进化起到促进作用,还聚集了大量的矿产资源。

碰撞造山带的构造演化和矿产资源分布规律的研究对于认识地球内部的构造和成岩过程,探索矿产资源储量和分布情况,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 碰撞造山带的构造演化碰撞造山带的构造演化过程一般可以分为前碰撞阶段、碰撞阶段和后碰撞阶段三个阶段。

前碰撞阶段主要是两个板块接近过程中,通过挤压、剪切和扩张等活动形成的造山前构造,其特征是褶皱构造和逆冲断层的发育。

碰撞阶段是两个板块发生碰撞后的构造过程,特征是发育强烈的逆冲断层和侵入性岩浆活动,造成地壳厚度的增加和变形的加剧。

后碰撞阶段是碰撞造山带经历了碰撞过程后的构造演化过程,特征是地壳的伸展和变薄以及火山活动的衰减。

3. 矿产资源形成与分布规律3.1 碰撞造山带中金属矿床的形成与分布规律碰撞造山带是金属矿床的重要富集地带,其形成与分布受到多种因素的控制。

首先,碰撞造山带的构造活动促进了岩浆的侵入和矿质的析出,使得金属矿床得以形成。

其次,板块碰撞过程中的应力和温度变化导致了岩石中的矿物相变,进而形成了金属矿床。

最后,碰撞造山带的盆地沉积物中富含金属元素,经过热液活动和变质作用的影响,形成了金属矿床。

3.2 碰撞造山带中非金属矿床的形成与分布规律除了金属矿床外,碰撞造山带中还聚集了大量的非金属矿床。

青藏高原南部与东南部重要成矿带的大地构造定格与找矿前景

青藏高原南部与东南部重要成矿带的大地构造定格与找矿前景
许志琴#!"杨经绥#!"李文昌$!"曾令森#!" 许翠萍#!
#大陆构造与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 北京 & # # % % % D E% #云南省地质调查局 & 昆明 & $ " : % % : #
内容提要 ! 印度’亚洲汇聚 9碰撞过程经历了新特提斯洋盆滋生 ( 消减和俯冲 ( 亚洲南缘增生造山以及印度’亚洲 ( ) ( ) 碰撞造山和青藏高原的隆升 & 在青藏高原南部和东南 部 造 就 了 ) 冈 底 斯 火 山 岩 浆 带* 雅 鲁 藏 布 江 缝 合 带* 喜马 & 拉雅碰撞造山带 * 和大量物质向南东逃逸的 ) 三江侧向 挤 出 地 体 群 * 以及相应形成具有重大找矿突破战略前景的 ) ( ) ( ) $本文通过对四大成矿带的大 冈底斯成矿带 * 雅鲁藏布江成矿带 * 特提斯喜 马 拉 雅 成 矿 带 * 和) 三 江 成 矿 带* 地构造定格讨论了与资源前景相关的科学问 题 & 提出 ) 冈底斯成矿带* 中的岛弧型斑岩铜金矿具有找矿的重大潜 力( 重视藏东 + 滇西地区的俯冲 9碰撞型岩浆 成 矿 专 属 性 研 究 % 提出扩大西藏罗布莎铬铁矿矿集区的 开 发 规 模& 以 及在西部阿里地区的大型超基性岩体中寻找新的铬 铁 矿 远 景 地 的 思 路 % 在三江多阶段成矿作用的叠合型矿床中& 集中古特提斯和新特提斯成矿类型 & 关注与斜向碰撞有关的走 滑 剪 切 带 对 成 矿 作 用 的 制 约 机 制 %需 进 一 步 确 定 特 ’ 提斯喜马拉雅矿化带与藏南拆离系关系和重视始 + 中新世高 . 斑# 岩的成矿专属性及找矿前景 $ F G 花岗 " 关键词 !构造 %成矿带 %找矿勘探 %喜马拉雅造山带 %雅鲁藏布江缝合带 %冈底斯

造山的高原-青藏高原巨型造山拼贴体和造山类型

造山的高原-青藏高原巨型造山拼贴体和造山类型

造山的高原-青藏高原巨型造山拼贴体和造山类型
造山的高原-青藏高原巨型造山拼贴体和造山类型
青藏高原是一个巨型碰撞造山拼贴体,它的形成与始特提斯、古特提斯和新特提斯洋盆的先后开启、消减、闭合以及古大陆的裂解、诸地体的移动、会聚和拼合有关.造山类型形成于不同时期海(洋)盆俯冲、地体碰撞和陆内会聚的不同阶段.多地体/多岛弧/多弧前海的构架表明,诸多的俯冲型山链可以产生在地体边界的活动陆缘一侧,古特提斯南、北两洋盆的双向俯冲构筑了双向俯冲型山链;碰撞型山链由于地体边界与块体驱动方向的几何学关系形成"正向碰撞型"和"斜向碰撞型"造山类型."斜向碰撞型山链"与走滑断裂的形成、规模及其运动学直接相关.50~60 Ma印度/亚洲碰撞不仅形成青藏高原造山拼贴体的最后成员--喜马拉雅山链,而且在拼贴体的北缘由于陆内俯冲作用使早期形成的山链在整修后又一次崛起.青藏高原的周缘山链铸成屏障与外侧的克拉通相隔.青藏高原巨型碰撞造山拼贴体的形成是亚洲大陆自北往南的增生和造山迁移的生长结果,其所反映的活动长期性、非原地性、俯冲/碰撞/陆内造山类型的多样性、碰撞造山的多期性以及造山的复合叠置性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复合山链(或造山拼贴体)来得复杂、多彩.
作者:许志琴李海兵杨经绥XU Zhi-qin LI Hai-bing YANG Jing-sui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国土资源部大陆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37 刊名:地学前缘ISTIC PKU英文刊名:EARTH SCIENCE FRONTIERS 年,卷(期):2006 13(4) 分类号:P54 关键词:造山的高原青藏高原巨型造山拼贴体造山类型。

青藏高原碰撞造山带I主碰撞造山成矿作用

青藏高原碰撞造山带I主碰撞造山成矿作用

青藏高原碰撞造山带I主碰撞造山成矿作用一、本文概述青藏高原,被誉为“世界屋脊”,其壮丽的自然景观和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地质学研究的热点地区。

本文聚焦青藏高原碰撞造山带I主碰撞造山成矿作用,旨在深入解析这一地区在地质历史演化过程中的成矿机制和成矿规律。

通过对青藏高原碰撞造山带I主碰撞造山成矿作用的系统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理解板块碰撞、成矿作用以及资源分布提供新的视角和理论支撑。

青藏高原的形成是地球科学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它涉及到大陆碰撞、板块俯冲、地壳增厚等一系列复杂的地质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成矿作用作为地质作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揭示青藏高原的演化历史和资源分布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地质背景、成矿条件、成矿机制等方面展开论述,以期对青藏高原碰撞造山带I主碰撞造山成矿作用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认识。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青藏高原及类似地区的资源勘探和开发提供理论指导,同时为推动地质学和相关领域的发展做出贡献。

二、青藏高原碰撞造山带概述青藏高原,被誉为“世界屋脊”,是地球上最大、最高的高原,同时也是地球科学研究中极其重要的地区。

它位于欧亚板块和印度-澳大利亚板块之间的交汇带,这里发生了复杂的板块碰撞和陆陆碰撞过程,形成了独特的青藏高原碰撞造山带。

这一区域的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以及相关的成矿作用一直是地球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

青藏高原碰撞造山带经历了多期次的构造演化,包括早期的洋盆关闭、陆陆碰撞、陆内变形以及后期的隆升和剥蚀等过程。

这些过程不仅塑造了青藏高原现今的地貌格局,也控制了其内部矿产资源的分布和成矿作用的特点。

特别是主碰撞造山期,是青藏高原成矿作用的关键时期,其内在的地质条件和动力学背景为成矿提供了重要的控制因素。

主碰撞造山期,随着印度板块向北俯冲,青藏高原地区发生了强烈的构造变形和岩浆活动。

这些岩浆活动不仅带来了大量的成矿物质,而且为成矿作用提供了必要的热源和动力。

同时,碰撞过程中形成的构造断裂和褶皱也为成矿提供了有利的空间条件。

青藏高原碰撞造山背景造山型金矿床:构造背景、地质及地球化学特征

青藏高原碰撞造山背景造山型金矿床:构造背景、地质及地球化学特征

青藏高原碰撞造山背景造山型金矿床:构造背景、地质及地球化学特征李华健;王庆飞;杨林;于华之;王璇【摘要】There are two orogenic gold belts:Yarlung Zangbo suture zone and Ailaoshan orogenic belt,formed in Tibetan collisional orogenic setting.Orogenic gold deposits formed on the Yarlung Zangbo suture zone include Mayum,Nianzha,Bangbu and Zhemulang gold deposit,etc.This gold belt formed in compression structural setting in which the crust of Lhasa Terrane and Tethyan Himalaya Sequence shortened and thickened at the beginning of Tibetan collisional orogen (59 ~44Ma).It is coeval with Linzizong volcanic rock and high-pressure metamorphic rocks.Orogenic gold deposits on the belt are controlled by EW-striking structure.Gold is concentrated as native gold in sulfide-quartz veins,as well as in greenschist facies host rocks surrounding sulfide-quartz veins,mainly as slate and phyllite.Orogenic gold deposits formed on the Ailaoshan orogenic belt include Zhenyuan,Jinchang,Daping and Chang'an gold deposit,etc.These deposits mainly formed in 35 ~26Ma,dominated by large strike-slip faults in the district.They are controlled by NW-SE striking structure and the metamorphic grade of the lithologies surrounding the Ailaoshan orogenic gold deposits is lower than the Yarlung Zangbo's.Cenozoic lamprophyre and alkali rich porphyry formed during the early mineralization distribute wildly in the ore district.C-S-H-O-Pb isotopes vary widely between deposits.Ore-forming fluids of the Yarlung Zangbo suture zone andAilaoshan orogenic belt mainly derived from deep reduced mantlefluids,metamorphic fluids coming from dehydration of host stratum and magmaic fluid.The different lithology of host rocks can also cause the variability of isotope compositions.%青藏高原碰撞造山背景下形成了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及哀牢山造山带两条造山型金矿带.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包含马攸木、念扎、邦布及折木朗金矿等;该矿带形成于拉萨地块及特提斯喜马拉雅地层序列地壳初始缩短加厚的背景(59~44Ma),与林子宗火山岩和高压变质岩同期形成.控矿构造主要以EW向展布.金以自然金形式赋存在石英硫化物脉及石英脉两侧以绿片岩相变质为主的千枚岩及板岩中.哀牢山造山带包含镇沅、金厂、大坪及长安金矿等,主要形成于35~ 26Ma,成矿背景为区域发生大规模走滑剪切,矿区内分布有成矿前期的煌斑岩及富碱斑岩.控矿构造主要以NW-SE向展布,围岩变质级低于雅鲁藏布江缝合带.C-S-H-O-Pb同位素变化较大,整体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及哀牢山造山带造山型金矿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深部地幔流体、围岩地层的变质流体及岩浆流体,成矿围岩的差异性也会导致同位素的变化性.【期刊名称】《岩石学报》【年(卷),期】2017(033)007【总页数】13页(P2189-2201)【关键词】成矿流体来源;C-S-H-O-Pb同位素;矿床地质;构造背景;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及哀牢山造山带造山型金矿【作者】李华健;王庆飞;杨林;于华之;王璇【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41造山型金矿是由Groves et al.(1998)正式提出的重要矿床类型,此类矿床占据世界黄金储量的30%以上。

青藏高原雅鲁藏布江缝合带造山型金矿成矿作用研究

青藏高原雅鲁藏布江缝合带造山型金矿成矿作用研究

青藏高原雅鲁藏布江缝合带造山型金矿成矿作用研究业已证明,造山型金矿床不止产于增生造山环境,大陆碰撞过程同样可发生大规模造山型金成矿作用;近年来,在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南缘,发现了一条主碰撞期的造山型金矿带(65-41Ma),包括念扎、马攸木、邦布、形下、德吉林、折木朗等造山型金矿床。

这些都说明青藏高原具备发育碰撞造山型金矿的巨大潜力,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存在一条自西向东长约1300km的造山型金成矿带。

本文以雅鲁藏布江缝合带造山型金矿为研究对象,重点解剖念扎金矿,辅以对邦布金矿、马攸木金矿进行综合对比研究,系统阐述各矿床的地质特征,查明控矿要素,厘定成矿时代,确定成矿物质及成矿流体来源,最终建立雅鲁藏布江缝合带造山型金矿成矿模型。

念扎金矿是位于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南侧混杂岩带与蚀变闪长岩接触带的大型造山型金矿床,目前探明储量已达25t,平均品位3.08g/t。

矿床形成于印-亚大陆碰撞的主碰撞阶段中晚期(43.66Ma),严格受E-W向的大型断裂控制。

该金矿床为构造蚀变岩型-石英脉型金矿床,矿(化)体产于构造破碎带内,主矿体多产于超基性岩片与闪长岩体断层接触带上。

矿区围岩主要有褐铁矿化、硅化、菱镁岩化、蛇纹石化、碳酸盐化、绿泥石化等。

系统的显微测温及激光拉曼显示念扎金矿流体包裹体类型单一,几乎均为盐水溶液包裹体,并含有一定的有机气体,成矿流体为H2O-Na Cl-有机气体体系;均一温度范围在203°C<sup>3</sup>47°C,盐度范围在0.35<sup>1</sup>7.17 wt.%,表明成矿流体具低温低盐度的特征。

成矿流体的H-O-C同位素组成分别为:δDV-SMOW值介于–173‰<sup>–</sup>96‰,δ18O流体值介于0.15‰<sup>1</sup>0.45‰,δ13C值介于–7.6‰<sup>1</sup>4.2‰,指示成矿流体为变质水、地层有机水及大气降水的混合。

初二地理青藏高原的成因分析

初二地理青藏高原的成因分析

初二地理青藏高原的成因分析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位于中国西南部和西藏自治区境内。

它的形成是由于地球板块的构造运动和其他地质力量的作用。

本文将从地质构造、板块运动和其他因素等方面探讨青藏高原的成因分析。

一、地质构造的作用青藏高原位于欧亚大陆板块和印度亚大陆板块的交界处,是欧亚大陆板块与印度亚大陆板块的碰撞造成的。

在约5000万年前,欧亚板块和印度板块开始发生碰撞,由于碰撞造成的挤压作用,地壳开始隆起形成了青藏高原。

这种构造运动导致了大规模的地壳变形和地质活动,形成了高山地带、断裂带等特征。

二、板块运动的影响青藏高原的形成与板块运动密切相关。

随着欧亚板块和印度板块的持续碰撞,青藏高原不断抬升,呈现出逐渐升高的地貌特征。

板块运动还引发了地震、火山喷发等地质灾害,进一步改变了地形。

三、地壳构造的改变青藏高原的形成还与地壳构造的改变密切相关。

由于板块碰撞,地壳发生了明显的厚ening现象,也出现了大规模的断裂带。

地壳的厚ening使高原地区的地下岩石受到挤压,从而形成了高山峰、山脉和高原地形。

断裂带则使高原地区地壳发生断裂、下沉,形成了高原盆地。

四、气候因素的影响青藏高原的成因还与气候因素密切相关。

由于高原地势高,气候干燥,大气层较薄,日照时间较长,空气的对流性强,使得青藏高原成为了中国最富有阳光资源的地区之一。

这种气候条件造成了青藏高原的寒冷干旱特征,同时也为高原地区的冰川形成提供了条件。

综上所述,青藏高原的形成是由地质构造、板块运动、地壳构造和气候因素的综合作用造成的。

地壳的隆起和厚ening导致了高山地带和高原地带的形成,板块运动引发了地震和火山喷发,气候因素则造成了高原地区的干旱寒冷特征。

青藏高原的形成是地球演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中国地理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青藏高原碰撞造山带成矿作用构造背景、时空分布和主要类型

青藏高原碰撞造山带成矿作用构造背景、时空分布和主要类型

青藏高原碰撞造山带成矿作用构造背景、时空分布和主要类型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全面探讨青藏高原碰撞造山带的成矿作用构造背景、时空分布以及主要类型。

青藏高原,作为地球上最大、最年轻的高原,其形成与演化过程复杂且独特,尤其在碰撞造山带这一关键区域,地质活动频繁,矿产资源丰富。

本文将从地质构造背景出发,深入分析青藏高原碰撞造山带的成矿作用,揭示其时空分布规律,并探讨主要的成矿类型。

我们将概述青藏高原碰撞造山带的基本地质构造背景,包括板块构造、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方面,为后续的成矿作用分析提供基础。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深入探讨碰撞造山带内的成矿作用,包括成矿物质的来源、运移、聚集以及成矿机制等,以期揭示其成矿规律。

本文将详细分析青藏高原碰撞造山带成矿作用的时空分布特征。

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的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多源数据,我们将揭示成矿作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规律,为成矿预测和资源开发提供重要依据。

我们将总结青藏高原碰撞造山带的主要成矿类型,包括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以及能源矿产等。

通过对不同类型成矿作用的深入研究,我们将为区域矿产勘查和资源开发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本文将从构造背景、时空分布和主要类型三个方面全面探讨青藏高原碰撞造山带的成矿作用,以期为该区域的矿产资源勘查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二、青藏高原碰撞造山带的地质背景青藏高原,被誉为“世界屋脊”,是由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形成的巨大碰撞造山带。

这一区域的地质背景极为复杂,涉及多个构造单元、地层序列和岩浆活动。

青藏高原的碰撞造山过程始于约50 Ma 前,印度板块以低角度俯冲的方式向北推进,与欧亚板块发生碰撞。

随着碰撞的持续进行,印度板块逐渐转为高角度俯冲,形成了现今所见的青藏高原的基本地貌格局。

在碰撞造山过程中,青藏高原经历了多期的构造变形和岩浆活动。

早期碰撞阶段,主要表现为地壳缩短、增厚和大规模的逆冲推覆构造的形成。

这些构造不仅改造了先前的地壳结构,也为后续的岩浆活动和成矿作用提供了有利的地质条件。

地质学知识:中国青藏高原的地壳演化与构造分析

地质学知识:中国青藏高原的地壳演化与构造分析

地质学知识:中国青藏高原的地壳演化与构造分析中国青藏高原位于亚洲大陆的西南部,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地方之一。

青藏高原的地质演化历程长达数亿年,并经历了多次隆升和下沉,形成了奇特的地貌景观和多样化的地质构造,对于理解地球的演化历史和自然环境的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青藏高原的地质演化历程可以追溯到4.5亿年前的古生代晚期,当时这里是一个被海洋覆盖的浅海区域。

在古生代晚期和中生代早期,青藏高原发生了多次弧-陆碰撞和洋-陆碰撞,形成了一系列的造山运动,抬升了高原地区的地壳,形成了横断山系、唐古拉山系和喜马拉雅山脉等山脉地形。

随着高原的抬升,高原内部的岩石受到了巨大的压力和变形,形成了众多的三角洲、双峰、褶皱和断层等地质构造。

在青藏高原的地质演化过程中,喜马拉雅期是一个重要的阶段。

在这个时期,欧亚板块和印度板块相撞,形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高山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在喜马拉雅期间,青藏高原的地壳产生了剧烈的变形和破碎,地球上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就位于这个时期的构造带上。

同时,受到地质力学和地球化学的影响,高原地区的地壳产生了复杂的演化过程,形成了大量的岩浆岩、变质岩和沉积岩。

除了地质构造上的变化,青藏高原还受到了气候环境的影响。

高原地区的气候条件非常恶劣,温差大、降水少、风大等特点使得高原地区常年覆盖着冰雪,形成了冰川地形。

同时,高原地区的气候条件也促成了该地区特有的植被类型,如高山草甸、亚高山草甸和高山漠地等。

这些气候条件和植被类型对于高原内部的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建设都具有很大的影响。

总而言之,中国青藏高原是一个地质演化历程非常复杂的区域,在其漫长的历史中经历了多次的变化和调整。

在高原内部的地理环境中,地质构造对高原的构成和风貌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同时气候环境和生态系统也对高原的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对青藏高原的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高山地区的地质构造和演化历史,也有助于探索如何保护高原生态环境和发掘高原地区的资源潜力。

中国西部造山系多尺度岩浆-成矿时空发育规律

中国西部造山系多尺度岩浆-成矿时空发育规律

中国西部造山系多尺度岩浆-成矿时空发育规律我国西部造山系多尺度岩浆-成矿时空发育规律我国西部地处青藏高原、秦岭地体、喜马拉雅等多个造山带的交汇区,地质构造复杂,岩石组合丰富,是世界上重要的成矿省之一。

从大陆漂移的角度来看,我国西部地区曾经历了多次构造事件,形成了多个尺度不同的造山系,这些造山系的形成过程和成矿时空发育规律备受研究者的关注。

一、我国西部多尺度岩浆-成矿时空发育规律的概念我国西部地处青藏高原、秦岭地体与喜马拉雅等多个造山带的交汇区,构造地质背景极为复杂。

在长期的构造变革中,不同尺度的岩浆-成矿作用活动频繁,形成了多个造山系,其时空发育规律具有多尺度性和多维度性。

针对我国西部多尺度岩浆-成矿作用的规律研究,可从区域多尺度成矿规律、构造-岩浆-成矿规律和流体-岩浆-成矿规律等方面展开。

二、我国西部多尺度岩浆-成矿时空发育规律的成因1. 区域构造演化与多尺度岩浆-成矿作用我国西部地处大陆边缘,处于印度板块、欧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汇区,长期的构造演化造就了多尺度的岩浆-成矿作用。

青藏高原的隆升、喜马拉雅造山带的垂直抬升等构造过程,为多尺度岩浆-成矿作用提供了物质和能量基础。

2. 构造-岩浆-成矿规律的多尺度性我国西部地处构造活动频繁的区域,构造变形和岩浆活动相互作用,形成了多个尺度的构造-岩浆-成矿作用。

从区域构造的大尺度活动、地块构造的中等尺度活动到构造裂隙的小尺度活动,各种构造活动形成了多个尺度的岩浆-成矿作用。

3. 流体-岩浆-成矿规律的多维度性我国西部地区的多尺度岩浆-成矿作用还呈现出多维度性。

不同构造背景、不同岩浆类型、不同成矿过程对成矿流体、成矿元素产生不同影响,形成了多维度的流体-岩浆-成矿规律。

三、我国西部多尺度岩浆-成矿时空发育规律的意义了解我国西部地区多尺度岩浆-成矿作用的规律,对于科学认识地质演化、资源勘查和矿产地球化学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深入研究多尺度岩浆-成矿作用的规律,有助于揭示地球动力学、大规模矿床成矿规律、大地构造背景下的矿质信息等多方面的科学问题。

初论陆_陆碰撞与成矿作用_以青藏高原造山带为例

初论陆_陆碰撞与成矿作用_以青藏高原造山带为例

2003年 矿 床 地 质 MIN ERAL DEPOSITS第22卷 第4期文章编号:0258-7106(2003)04-0319-15初论陆-陆碰撞与成矿作用Ξ———以青藏高原造山带为例侯增谦1 吕庆田1 王安建2 李晓波3 王宗起4 王二七5 (1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037;2中国地质科学院,北京 100037;3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北京 100812;4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 100037;5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 100029)摘 要 青藏高原碰撞造山带以其成矿规模大、形成时代新、矿床类型多、保存条件好诸特征而被誉为研究大陆成矿作用的天然实验室。

文章基于青藏高原已有的矿产勘查与研究成果,概述了大陆碰撞过程中的主要成矿作用及其成矿带的时空分布,初步分析了陆-陆碰撞所造就的成矿背景和成矿环境以及控制成矿作用的关键地质过程,并草拟了可供今后研究的工作模型。

初步研究认为,始于60Ma的印度大陆与亚洲大陆碰撞至少形成了3个重要的控矿构造单元,即雅鲁藏布江以北的主碰撞变形带,雅鲁藏布江以南的藏南拆离-逆冲带和高原东缘的藏东构造转换带。

主碰撞变形带以巨大规模的地壳缩短、双倍地壳加厚、大规模逆冲系和SN向正断层系统发育为特征,控制了冈底斯斑岩铜矿带(含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安多锑矿化带和风火山铜矿化带及腾冲锡矿带的形成及分布;藏南拆离-逆冲带由藏南拆离系(STDS)和一系列北倾的叠瓦状逆冲断裂带构成,控制了藏南变质核杂岩型金矿化、热液脉型金锑矿化和蚀变破碎带型金锑矿化的形成;藏东构造转换带以发育大规模走滑断裂系统、大型剪切带、富碱斑岩带和走滑拉分盆地为特征,控制了玉龙斑岩铜矿带、哀牢山和锦屏山金矿带及兰坪盆地银多金属矿带的分布。

按成矿系统的基本思想,初步将青藏高原碰撞造山带的成矿作用划分为3个成矿巨系统:大陆俯冲碰撞成矿巨系统、陆内走滑-剪切成矿巨系统和碰撞后伸展成矿巨系统。

青藏高原碰撞造山带:Ⅰ.主碰撞造山成矿作用

青藏高原碰撞造山带:Ⅰ.主碰撞造山成矿作用

青藏高原碰撞造山带:Ⅰ.主碰撞造山成矿作用侯增谦;李光明;赵志丹;江思宏;孟祥金;李振清;秦克章;杨志明;杨竹森;徐文艺;莫宣学;丁林;高永丰;董方浏;李光明;曲晓明【期刊名称】《矿床地质》【年(卷),期】2006(025)004【摘要】大陆碰撞与成矿作用是当代成矿学研究的重要前沿.与板块构造成矿作用研究相比,大陆碰撞造山带的成矿作用研究则明显薄弱.文章以青藏高原主碰撞带为对象,研究了印度-亚洲大陆主碰撞过程与区域成矿作用的耦合关系,并初步建立了主碰撞造山成矿模型.研究表明,印度-亚洲大陆主碰撞始于65 Ma,延续至41 Ma,形成了以藏南前陆冲断带、冈底斯主碰撞构造-岩浆带和藏北陆内褶皱-逆冲带为特征的青藏高原碰撞造山带主体.伴随陆-陆碰撞,在冈底斯带相继发育①壳源白云母花岗岩-钾质钙碱性花岗岩组合(66~50 Ma)、②+εNd花岗岩-辉长岩组合(52~47 Ma)和③幔源玄武质次火山岩-辉绿岩脉组合(42 Ma),以及大面积分布的巨厚(5000 m)的林子宗火山岩系(65~43 Ma),反映深部相继发生大陆碰撞和板片陡深俯冲(65~52 Ma)→板片断离(52~42 Ma)→板片低角度俯冲(<40 Ma)等重要过程.在主碰撞期,初步识别出4个重要的成矿事件:①与壳源花岗岩有关的Sn、稀有金属成矿事件,在藏东滇西形成腾冲Sn、稀有金属矿集区;②与壳/幔花岗岩有关的Cu-Au-Mo成矿事件,在冈底斯南缘形成长达百余公里的Cu-Au矿化带;③与碰撞造山有关的剪切带型Au成矿事件,沿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分布,形成具有较大成矿潜力的Au 矿化带;④与挤压抬升有关的Cu-Au成矿事件,形成以雄村大型铜金矿为代表的斑岩型/浅成低温复合型Cu-Au矿床.在综合研究基础上,初步建立了大陆主碰撞造山区域成矿模型.【总页数】22页(P337-358)【作者】侯增谦;李光明;赵志丹;江思宏;孟祥金;李振清;秦克章;杨志明;杨竹森;徐文艺;莫宣学;丁林;高永丰;董方浏;李光明;曲晓明【作者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37;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29;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00083;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北京,100037;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北京,100037;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北京,100037;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29;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37;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北京,100037;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北京,100037;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00083;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北京,100085;石家庄经济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31;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北京,100037;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82;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北京,10003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相关文献】1.青藏高原碰撞造山带成矿作用:构造背景、时空分布和主要类型 [J], 侯增谦;莫宣学;杨志明;王安建;潘桂棠;曲晓明;聂凤军2.乌拉尔碰撞造山带地球动力学与成矿作用研究 [J], 张秋明3.青藏高原碰撞造山带:Ⅱ.晚碰撞转换成矿作用 [J], 侯增谦;谢玉玲;曾普胜;秦克章;许继峰;曲晓明;杨志明;杨竹森;费红彩;孟祥金;李振清;潘桂棠;王安建;莫宣学;田世洪;孙晓明;丁林;王二七;高永丰4.青藏高原碰撞造山带:Ⅲ. 后碰撞伸展成矿作用 [J], 侯增谦;高永丰;江思宏;李光明;曲晓明;杨竹森;孟祥金;李振清;杨志明;郑绵平;郑有业;聂凤军5.初论陆-陆碰撞与成矿作用--以青藏高原造山带为例 [J], 侯增谦;吕庆田;王安建;李晓波;王宗起;王二七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青藏高原拉萨地块碰撞后超钾质岩石的时空分布及其意义

青藏高原拉萨地块碰撞后超钾质岩石的时空分布及其意义

( 编号: "GG"@\7!"KG2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7G7J2G"G ,7G!G2GG2 ,7G8G2GG8 ,7G8J"G7H ) 、 国土资源部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 青藏专项计划 ( "GG!G!G"G7G! ) 、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同位素开放实验室基金、 中国地质调查局综合研究项目和中国国家 留学基金资助。 第一作者简介:赵志丹,男, !IKH 年出生,博士,教授,岩石学和地球化学专业,1YT’*5:ZDZ;’?] O4C&F %D4F O+
பைடு நூலகம்
!"#$ !%,&$ ’’,($)#*+ ,,-+..+ /-,!"$0 ,,%$.1 23,4#.1 55,!"0 %3 #.* 56#$ !57 899:7 /$;<=>$??6;6$.#? 0?<@#A$<#;;6> @$>B; 6. 5"#;# C?$>B,D6E+<#. /?#<+#0:,A#<6#? #.* <+)A$@#? *6;<@6E0<6$. #.* 6<;F 6)A?6>#<6$.;7 !"#$ %&#’()(*+"$ ,+-+"$, 88 (G) : HIH J HKG LE;<@#><# # $)4DL ?M );% N?()O?55*(*?+’5 P?5O’+*O( *+ B;’(’ &5?OQ *+ (?4);%R+ S*&%) *( ?+% ?M );% T?() *TN?R)’+) NR?CR%((%( *+ );% S*&%)’+ N5’)%’4 *+ );% N’() !G L%’R(F S;*( N’N%R NR%(%+)( +%U 7G /R V 2I /R D’)*+C R%(45)( ?+ &*?)*)%( ’+D (’+*D*+%( ?M );% 45)R’N?)’((*O R?OQ( MR?T 0’+CR%L?+CO4? ’+D <4R4O4? ’R%’( *+ O%+)R’5 B;’(’ &5?OQF S;% 0’+CR%L?+CO4? )R’O;L)% L*%5D( ’ &*?)*)% *(?O;R?+ ’C% ?M !2F " !2F J W GF 2.’ ’+D !2F G W GF 2.’,R%(N%O)*P%5LF S;% NLR?X%+% )R’O;L)% W GF 2.’,’+D );R%% (’+*D*+% *(?O;R?+ ’C%( ?M !2F G W GF 2.’, ?M <4R4O4? P?5O’+*O( L*%5D( ’ &*?)*)% *(?O;R?+ ’C% ?M !!F " W GF 2.’F S;% D*()R*&4)*?+ M%’)4R% ?M );% 45)R’N?)’((*O ’+D N?)’((*O R?OQ( *+ B;’(’ &5?OQ *( D*(O4((%D &’(%D ?+ ?4R /RY/R D’)’,N54( ?);%R 5*)%R’)4R% ’C%(F S;% 45)R’N?)’((*O R?OQ( %R4N)%D D4R*+C );% )*T% &%)U%%+ "8.’ ’+D H.’ ’C?F S;%L ’R% (N’)*’55L 5*T*)%D )? );% U%() ?M B?+C*)4D% 1HJ D%CR%%F S;%(% R?OQ( %R4N)%D )%O)?+*O5L R%5’)%D ()R?+C5L )? );% ,Y$ )R%+D*+C +?T’5 M’45)( (L()%T,@%+?Z?*O &’(*+( ?R ,Y$ )R%+D*+C 5’Q%(F S;%*R ’C%( ?P%R5’N%D );% )*T% (N’+( ?M );% %X)%+(*?+Y R%5’)%D ,Y$ )R%+D*+C +?RT’5 M’45)( (L()%T,T’M*O D*Q% *+)R4(*P%,’D’Q’)*O *+)R4(*P% ’+D ?);%R )%O)?+*O %P%+)(,U;*O; (4CC%)( );’) ’ 5*);%N;%R*O D%5’T*+’)*?+ *+ (?4);%R+ S*&%) (;?45D ;’P% N5’L%D ’+ *TN?R)’+) R?5% M?R ’55 );%(% 4+*)%D NR?O%((%(F S;% 45)R’N?)(((*O T’CT’)*(T ?OO4RR%D (L+O;R?+?4(5L &?); *+ B;’(’ ’+D [*’+C)’+C &5?OQ( *TN5*%( );’) );%L (;?45D ;’P% (*T*5’R 5*);?(N;%R*O ()R4O)4R% ’+D O?TN?(*)*?+ &%+%’); );%(% )U? )%O)?+*O 4+*)(F M+N O$@*;# # /RY/R D’)*+C,0’+CR%L?+CO4?,<4R4O4?,=5)R’N?)’((*O R?OQ,B;’(’ &5?OQ,S*&%) 摘# 要# # 对西藏拉萨地块超钾质岩石的研究是近 !G 年来青藏高原研究的重要进展之一。本文对西藏拉萨地块中部当若雍 错和许如错地区的超钾质火山岩进行了透长石和黑云母的7G /R V 2I /R 定年。当若雍错粗面岩的黑云母7G /R V 2I /R 等时线年龄为 !2F " W GF 2.’, 2 个透长石的等时线年龄分别为 !2F G W GF 2.’、 !2F J W GF 2.’ 和 !2F G W GF 2.’;许如错辉石粗面岩黑云母的

青藏高原碰撞造山带Pb_Zn_Ag_Cu矿床新类型_成矿基本特征与构造控矿模型

青藏高原碰撞造山带Pb_Zn_Ag_Cu矿床新类型_成矿基本特征与构造控矿模型

2008年4月Apr.,2008 矿 床 地 质 MIN ERAL DEPOSITS第27卷 第2期Vol.27 No.2文章编号:025827106(2008)022*******青藏高原碰撞造山带Pb2Zn2Ag2Cu矿床新类型:成矿基本特征与构造控矿模型Ξ侯增谦1,宋玉财1,李 政1,王召林1,杨志明1,杨竹森2,刘英超2,田世洪2,何龙清3,陈开旭3,王富春4,赵呈祥4,薛万文4,鲁海峰4(1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 100037;2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037;3中国地质调查局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湖北宜昌 443003;4青海地质调查院,青海西宁 810012)摘 要 地处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兰坪、玉树及沱沱河地区,广泛发育包括金顶超大型矿床在内的大量新生代Pb、Zn、Cu多金属矿床。

这些矿床均产于该高原东缘晚碰撞构造转换环境,主体赋存于第三纪前陆盆地内部,以沉积岩容矿,与岩浆活动无关,受逆冲推覆构造系统控制,显著区别于世界已知的各类以沉积岩容矿的贱金属矿床。

研究表明,伴随印度2亚洲大陆碰撞造山而产生一系列逆冲断裂系,将前陆盆地侧缘的中生代地层切割成叠置的构造岩片,并推覆叠置于盆地沉积地层之上,形成单冲式或对冲式逆冲推覆构造系统,并控制了Pb2Zn2Ag2Cu矿床的形成与发育。

根据逆冲推覆构造控矿式样和矿化特征,可以识别出4种矿床式:①产于逆冲推覆构造系统前锋带“构造穹隆+岩性圈闭”内的金顶式Zn2Pb矿床;②受控于前锋带冲起构造的河西2三山式Pb2Zn2Ag2Cu矿床;③产于主逆冲断裂带派生的次级断层或平移断层内的富隆厂式Ag2Cu或Cu矿床;④产于主逆冲断裂上盘灰岩层间破碎带内的东莫扎抓式Pb2Zn矿床。

这些矿床的矿体多受不同级次的断裂控制,多孔砂岩、白云岩化灰岩及构造破碎带是有利矿化部位。

多数矿体显示开放空间充填成矿特点,少数显示层控性,属后生成矿。

金属矿物组合主要为低Fe闪锌矿+方铅矿+黄铁矿组合及低温Cu硫化物(黝铜矿系列为主)+Ag硫化物(辉银矿、黝银矿、汞银矿)+方铅矿±闪锌矿组合,脉石矿物组合主要为方解石+重晶石±萤石±白云石±天青石,局部见沥青。

斑岩

斑岩

斑(玢)岩型矿床斑岩型矿床是指品位低但规模大,且主要产于斑岩中及其内外接触带附近的细脉浸染型矿床。

斑岩型矿床的共同特征是:①绝大部分斑岩型矿床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和岛弧构造环境;②有重要意义的斑岩型矿床均出现于显生宙,特别是中生代和新生代,其次为晚古生代;③矿化在时间上、空间上和成因上与具斑状结构的中酸性浅成或超浅成小侵入体有关,如花岗闪长斑岩、石英二长斑岩、石英斑岩等;④一般具有面型矿化蚀变,且分带性明显,硫化物大量出现,富含黄铁矿;⑤矿石具细脉浸染状构造;⑥角砾岩筒或角砾岩脉是重要的控矿构造形式。

斑岩型矿床具有重要的工业意义,是世界上铜和钼的最重要来源,锡的重要来源之一,同时斑岩型铀、斑岩型金矿床等也已显示出良好的潜力。

斑岩型矿床还往往伴生有多种可综合利用的金属组分。

这里主要介绍斑岩型铜(钼)矿床。

斑岩型矿床以斑岩型铜(钼)矿床为主,又称细脉浸染型铜(钼)矿床,是目前最重要的铜矿床和钼矿床类型,它占世界已探明铜矿储量的一半,钼矿储量的三分之二。

美国、智利、秘鲁3 个主要产铜国家的铜矿储量的80%~90%来自斑岩型铜矿床。

近年来,我国江西、云南、黑龙江、西藏、河南等地也相继有所发现,斑岩型铜矿床已成为我国的主要铜矿床类型。

斑岩型铜矿床以其埋藏浅、品位低、规模大为特征。

铜品位一般在0.4%左右,少数可达0.8%,单个矿床的铜储量可达百万吨,矿石中除伴生钼外,还有金、银等元素可综合利用。

斑岩型铜(钼)矿床常成群成带出现,构成成矿区或成矿带。

有时斑岩铜矿床还和其他矿床类型相伴产出,构成一个成矿系列。

斑岩型铜、钼矿床在工业上和成矿理论研究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成矿地质条件(1)岩浆岩条件斑岩型铜矿床在空间和成因上主要和钙碱系列的斑岩侵入体有关。

主要岩石类型为闪长玢岩、花岗闪长斑岩、石英二长斑岩和花岗斑岩等。

根据产出的地质环境及成因,斑岩侵入体可分为2 种类型:一种是与火山活动有关的次火山岩,另一种是浅成的侵入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