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海淀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年北京海淀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海淀区高三年级第二学期期中练习
语文2015.4
一、本大题共7小题,共2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材料一】
清明节
“清明节”拥有自然科学和民俗学的双重身份:既是天文学上的重要时间节点——节气,又是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传统节日。
古人根据对日影的观测,在一年中定出24个节点,每一节点指代的那天被称作一个节气。
一年中,以立春为起始,清明是第五个时间节点。
每一个时间节点与地球在绕日轨道上的特定位置相对应。
因赤道与地球公转轨道面间存在夹角。
地球在绕日轨道上的位置不同,便有了四季更迭。
一年中影子最长的那天,被古人称为冬至,此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日影最短之日则被称为夏至,此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
而春分、秋分正好将“二至”平分。
人们把一年从4个时间节点再等分成为24个时间节点的过程,大致经历了千余年。
现如今,在这24个节点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节和冬至。
“清明”从节气演变为兼有“节日”内涵的文化符号,并不偶然的,而是对寒食,上巳二节吸纳融合的结果。
寒食节在清明前1天。
据载,晋文公流亡多年复国后,论功行赏时竟遗忘功臣介子推,待他想起时,介子推早已携母隐居绵山。
于是文公焚山逼介子推露面,未料介子推“不受富
贵,志在清明”,宁肯抱树而死。
文公为表达对介子推的哀思,下令禁火寒食,自此相沿成俗,有了寒食一节。
杜甫诗句“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中的“三月三”,是上巳节。
汉代以前上巳节在农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后来固定在夏历三月初三,是俢禊的日子,即“春浴日”。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写的就是上巳节春浴的情形。
王维《寒食城东即事》诗有“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之句。
说明当时上巳节已经与寒食、清明合在一起了。
1. 阅读材料一,找出能够统领其主要内容的语句。
(3分)
2. 材料一最后两段所引用的文史材料,证明了什么观点?(3分)
3. 根据材料一及《二十四节气示意图》,判断下面“二十四节气歌”(节选)中,加点字分别指的是什么节气?(3分)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材料二】
清明雨
时令、文化、风俗三节合一的“清明”,自唐宋以来,多有游艺活动,直至明嘉靖年间,还有游艺的相关记录。
今人可从明《西湖游览志余》第二十卷中管窥一二:“清明,苏堤一带,桃柳阴浓,红翠间错,走索、骠骑……舞盘及诸色禽虫之戏,纷然丛集。
”随着时间流逝,游艺渐次退出。
清明的文化符号,只剩添土追思和扫墓踏青。
而“清明雨”也自然而然地变成了寄托愁思与缅怀之情的独特物象。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杜牧笔下这场妇孺皆知的“清明雨”,正是以凄凉、忧伤的意味而深入人心。
在追思先人的日子,“清明雨”不是“润物细无声”的温情脉脉之雨,而是添人愁绪的凄凄切切之雨。
南宋词人吴文英“听风听雨过清明”就是千年来清明气象的写照。
清明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日平均气温攀升到12℃以上,东亚地区的大气环流已开始从冬到春的转变。
此时,来自北方西伯利亚的冷空气逐渐减弱,来自东南方海洋的暖空气开始活跃北上。
四月初的江南、华南上空,是冷暖空气往来频繁、势均力敌的相持区域,冷暖空气在此交锋,因此这一带出现绵绵细雨便不足为奇。
即使在“春雨贵如油”的广袤北方,清明降雨也有一定概率。
清明之雨,使悲凉凄切的氛围更加浓重。
从生理层面看,天气状况和人的情绪息息相关。
阴雨连绵之时,人体分泌的松果体激素增加,甲状腺素、肾上腺素减少,而甲状腺素和肾上腺素可以促进神经兴奋和细胞代谢。
因此,春光明媚常常使人精神振奋,霪雨霏霏则令人忧郁不悦。
“清明雨”还在心理层面充满悲意。
环境心理学认为,人和“雨环境”之间的联系并不仅仅是物质性,更有心理上的。
换言之,人如何感知、想象和看待环境,反向决定着环境对人的影响。
心怀悲戚之人看待清明细雨,便赋予它一层悲凉;而乍暖还寒的清明,冰冷的细雨滴落在肌肤上,更加剧了悲凉心理的体验。
4.下列诗句中“雨”和材料二中“清明雨”的意味相近的一项是(3分)
A.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B. 天开暝色云千里,雨洗秋空月十分。
C. 新莺嘹乱柳烟低,断魂春雨断肠期。
D.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5.清明时节为什么多雨?“清明雨”为什么变成了寄托愁思与缅怀之情的独特物象?请根据材料二的内容简要作答。
(6分)
根据下面题目要求,阅读材料三,完成6~7题。
6.根据下面这组材料,你能得出什么结论?(3分)
结论:
①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材料一)
②清明,苏堤一带,桃柳阴浓,红翠间错,走索、
骠骑……舞盘及诸色禽虫之戏,纷然丛集。
(材
料二)
③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材料三)
7.材料三中说“感自然节律而设”的清明节“孕人文精神而丰”,请根据材料一至材料三的内容,分条概括清明节蕴含了哪些人文精神。
(6分)
【材料三】
梨花风起正清明
我国大部分地区一到清明时节,就告别严冬,迎来四野明净、生机盎然的春天。
清明是农耕的重要时机,所以农谚有“一年之计在于春”“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的说法。
清明也是人们亲近自然的大好时节。
古诗云:“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清明踏青、修褉的风俗,反映了人们感受生命和谐的心理需求以及张扬生命活力的愿望。
为了顺应清明时节阳气上升、万物萌动之理,人们开展了春游健身和插柳植树活动。
柳树得春气之先机,阳气最盛,古人以“插柳”避疫驱邪,又赋予其“插柳留春”的文化意蕴。
后来,清明插柳之风逐渐发展为植树造林之举,民谚说:“种树造林,莫过清明。
”
孙中山先生把植树造林当作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来推动。
在他的倡议下,1915年北洋政府正式确定清明节为植树节。
1984年北京市将“全民义务植树日”定在清明节前后。
2008年清明节被定为法定假日,植树节便自然而然地落户清明。
在清明播下的希望种子,经几度春秋,弥漫成郁郁葱葱的绿意。
这时,人们会感到生命之树长青,就像是留住了春天,留住了生命。
清明节还是体现中华民族的生命精神、最富有生命意识的传统节日。
虽然物质生命无法永存,但精神生命却可以永恒。
生命之火如何延续?什么样的人生能够留芳千古?古人的回答是“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青史留名”就是对人生价值的最大肯定。
但是,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立功、立言,而立德却是每个人都可以做的,所以古人把“立德”置于“三不朽”的首位。
人们也正是通过清明节扫墓等传统仪式,一方面感受“生死两茫茫”的悲怆,感念先人生我育我的恩泽;一方面停下行色匆匆的人生脚步,面对死亡,思考人生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
在生死的感悟中,让灵魂受到洗礼和净化,获得生死情感的宣泄和道德生命的传承。
所以,人们追求以懿行嘉言留名传后,把个体生命置于祖辈代代相传的生命长链之中,作为长
链的一环而找到自己的位置,也让精神得以安顿。
因此,清明节正是家庭文化建设的契机,中华民族的敬祖意识、感恩心理、天人观念,在清明节可以得到充分地表达。
而今,祭奠亲人、祭祀祖先的活动已发展到缅怀先贤英杰。
祭奠他们,能让我们常怀感恩之心,受到爱国主义和中华文化精神熏陶,让我们的生命更加清明。
清明还有政治清明的含意。
《诗经·大雅·大明》有“肆伐大商,会朝清明”句,《后汉书·班固传》也有“固幸得生于清明之世”的话,显然都指政治清明。
清明的这种人文内涵常常以人物故事为载体而获得广泛传播。
介子推与寒食、清明的故事就是一个典型。
相传晋文公在火熄后上山看到介子推母子抱树而死,在他们身后的树洞里发现了一首写在衣襟上的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传说中的介子推遗诗,出自谁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短短八句诗就三嘱晋文公“清明”,反映了人们渴求“清明之世”的普遍愿望,即追求一种安定祥和的社会生活,是“君圣臣闲”“官清吏廉”的清明之治。
《乐记》曰:“清明象天,是天德清明也。
”感自然节律而设,孕人文精神而丰,是对中华传统节日清明的最好写照。
二、本大题共11小题,共42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8~13题。
古今稗官野史不下数百千种,而《三国志》《西游记》《水浒传》,世称之为奇书,人人乐得而观之。
余窃有疑焉。
稗官为史之支流,善读稗官者可进于史;故其为书亦必善善恶恶,俾读者有所观感戒惧,而风俗人心庶以维持不坏也。
《西游》元虚荒渺,论者谓为谈道之书,所云意马心猿,金公木母,大抵心即是佛之旨,予弗敢知。
《三国》不尽合正史,而就中魏晋代禅,依样葫芦,天道循环,可为篡杀者鉴。
其他蜀与吴所以废兴存亡之故,亦具可发人深省,予何敢厚非。
至于《水浒》诲人以盗,久干例禁,乃言者津津夸其章法之奇,用笔之妙,且谓其摹写人物事故,即家常日用米盐琐屑,皆各穷神尽相,画工化工合为一手,从来稗官无有出其右者。
呜呼!其未见《儒林外史》一书乎?夫曰“外史”,原不自居正史之列也;曰“儒林”,迥异元虚荒渺之谈也。
其书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有心艳功名富贵而媚人下人者,有倚仗功名富贵而骄人傲人者,有假托无意功名富贵自以为高而被人看破耻笑者,终乃以辞却功名富贵,品地最上一层,为中流砥柱。
篇中所载之人,不可枚举,而其人性情心术,一一活现纸上。
读之者无论是何人品,无不可取以自镜。
传云:“善者,感发人之善心;恶者,惩创人之逸志。
”是书有焉。
甚矣!有《水浒》之笔之才,而非若《水浒》之致为风俗人心之害也。
则与其读《水浒》,无宁读《儒林外史》。
世有善读稗官者,当不河汉予言也夫!”
乾隆元年春二月,闲斋老人序。
(取材于闲斋老人《<儒林外史>序》,有删改)
8.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俾读者有所观感戒惧俾:使
B.而风俗人心庶以维持不坏也庶:希望
C.可为篡杀者鉴鉴:铜镜
D.久干例禁干:触犯
9. 根据文章内容,并借助下面“善”字的义项,解释加点的词语。
(3分)
义项解释词语
善:①美好。
②友好。
③喜好。
④擅长。
⑤容易。
⑥赞许。
(1)故其为书亦必善善恶恶善善:(2)善者,感发人之善心善心:(3)世有善读稗官者善读:
10. 文中画线词语“穷神尽相”“不可枚举”,分别写出了《水浒》和《儒林外史》的什么特点?请结合语境加以解释。
(4分)
(1)穷神尽相:
(2)不可枚举:
11.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由衷地称赞《水浒》章法奇巧,用笔精妙,穷神尽相,实乃野史小说之冠。
B. 《儒林外史》刻画了众多性情心术各异的鲜活形象,读者都可以从人物身上照见自己。
C. 文中将《儒林外史》与其他奇书进行比较,以突出《儒林外史》的思想和艺术价值。
D. 《儒林外史》塑造了心艳功名、痴迷富贵的一类人,中举发疯的范进就是其中的一个。
12. 作者认为“辞却功名富贵,品地最上一层,为中流砥柱”。
自古以来,我国不乏这样的高士,其中有不慕富贵,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帝乡不可期”(《归去来兮辞》)来表明心志的陶渊明,有傲视权贵,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梦游天姥吟留别》)来张扬个性的李白。
(3分)13. 作者认为“《西游》元虚荒渺”,“《三国》不尽合正史”,“《水浒》诲人以盗”,请从中任选作者对某一作品的评价,结合你的阅读积累,谈谈自己的看法。
(6分)
14. 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
(5分)
余尝为诸子弟言士生于世可以百为惟不可俗俗便不可医也或
问不俗之状余曰难言也视其平居无以异于俗人临大节而不可
夺此不俗人也。
士之处世,或出或处,或刚或柔,未易以一节尽其蕴,然率以是观之。
(取材于黄庭坚《书嵇叔夜诗与侄榎》)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15~18题。
过辛稼轩神道①
(明)张以宁
长啸秋云白石阴,太行天党②气萧森。
英雄已尽中原泪,臣主元无北伐心。
岁晚《阴符》③仙蠹化,夜寒雄剑老龙吟。
青山万折东流去,春暮鹃啼宰④树林。
【注】①辛稼轩神道:辛弃疾葬于江西上饶,其墓侧驿路旁有“稼轩先生神道金字碑”。
②太行天党:指辛弃疾当年在北方带兵聚义、共谋恢复中原的上党地区。
③《阴符》:兵书。
④宰:坟墓。
15.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正确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描写了稼轩墓地秋云笼罩的环境,渲染出阴郁萧森的气氛。
B.颔联中英雄泪与臣主心对比,解释了英雄壮志难酬的根本原因。
C.颈联以兵书被虫蛀、雄剑龙吟来暗指辛弃疾内心的无奈和不甘。
D.尾联中诗人化用辛词并运用典故,以慨叹英雄已逝,遗憾难消。
16.下列诗句与“英雄已尽中原泪”所表达的情感,不相符的一项是(3分)
A.把吴钩看了,栏杆拍扁,无人会,登临意。
B.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C.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D.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17.有人评价这首诗“意境苍凉,情怀悲壮”,情节和诗歌内容作简要赏析。
(6分)18. 从古至今赞美英雄的作品不可胜数,在作家笔下英雄人物各具风采:屈原诗中的将士“诚既勇兮又以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堪称鬼雄;苏轼笔下的一世之雄曹操“酾酒临江,______________”
英武豪迈,雄姿英发的周瑜“谈笑间,_____________________”风神潇洒。
(3分)
三、本大题共6小题,共21分。
阅读下面文学作品,完成19~24题。
纸上思量
①把一张六尺宣纸徐徐展开,铺在宽大的案上。
两边用厚重的镇纸压住,纸面一下子就平整起来。
我的心情也随之渐渐平静,眼前宛若出现一片素淡的旷野、一片晴朗的天幕、一片水波不兴的宽阔河面。
②真的要下笔,我反而谨慎了。
对如此精良的雪一般的宣纸我一直心存郑重。
有好几次,柔软的羊毫在砚边濡染了润泽的墨汁,我提了起来,踌躇再三,还是把笔搁下了,那个时刻似乎还未到来。
③通常我不是这样。
平时用廉价的宣纸练字,废纸千万,每一张都在线条的纵横交错中默契淋漓,写到密不容针方才放弃。
无数的廉价宣纸训练出了一个人的胆量,还有手上准确精到的技巧。
那些附庸风雅的人,他们对于宣纸轻慢、漠视的眼神,我是一直【耿耿于怀】的。
上乘(chéng)的宣纸,遭逢了没有技巧储备、没有性情濡养的拙(zhuó)劣书手。
他们不管不顾,一笔下去,肯定不行,揉搓丢弃;再来一张,还是不行。
结局是可望而知的。
这种人永远都无法成为严格意义上的书法家,他们不惜纸,更不善用纸,只是以蹂躏糟蹋纸为快意。
④少年学书,成年以后把笔挥毫成为我的专业,更成为精神上的倚重。
我经常把自己关在书房内,把玩古帖,独自书写。
书法给予我的快乐就是这种独立性,可以避免受人牵绊(pàn),也不必迁就他人,享受孤独之趣,因此才得笔无凝滞、圆融无痕。
琴师抚琴与书法家动笔极为相似。
白居易在《夜琴》中说:“自弄还自罢,亦不要人听。
”正是在自弄自罢中,深入自己的精神世界,忘怀俗事,不知今夕何夕,今世何世。
抚琴和挥毫都有一种萧疏感,他们甚至【相辅相成】。
秋风黄叶,林壑清肃,这边琴师弹的是《渔樵问答》《平沙落雁》,清逸的琴声汨汨而出,冲和疏淡。
那边的书家静听中凝神绝虑,墨香氤氲,填词抒怀,笔底清旷飘逸。
秋色点染,琴音笔调都附着了萧疏淡远的韵味。
琴声随风而逝,而形于纸上的晕化之痕,却可以留存下来,成为一次雅集的印迹。
⑤少年时我曾想改学绘画,色泽斑斓的画面,那么富贵、冶艳,整个世界就像浸在缤纷的春光里。
人进中年,浮艳心思已渐消遁,对于色调的喜爱也重新规划分野。
一个人不可能长期面对喧闹的视觉对象,就像我们不敢长久仰望炽热的骄阳。
而皎洁的月光,它的澹泊之色,让人可以长久注目,感受到它的亲和与抚慰。
相比于泥金、泥银、大红镶嵌龙凤纹路的宣纸,我更喜欢素洁如雪的玉版宣,它驱逐了富贵、妖娆的气息,显得孤寂、清寒。
⑥一个喜好在白宣纸上驰骋的人,他的目光是平静安详的。
素净洁白的纸,冰冷细腻的砚,竹木与毛羽制成的笔,汲日月精华的松枝烧制成的墨,都是纯朴之物。
书法家以此为己所用,天长日久,也如这些自然之物,质朴浑成。
⑦西晋时期人们争相传抄左思的《三都赋》,以致纸价上涨,留下了“洛阳纸贵”的佳话。
那是一个欢欣鼓舞令人感动的场面,人人以笔墨相见,在宣纸上寄寓情怀。
那是一个生活节奏徐缓的时代,是一个在纸面上刻画性灵的时代。
宣纸的使用率达到极致的时候,城市安静下来,人人行止优雅,他们在一点一划的讲究中,心性被磨洗得从容安闲。
而在物品包
装越来越华丽、文化作秀现象【层出不穷】的现在,古雅素净的宣纸日渐陌生,朴实无华的笔墨淡出人们的生活,我们又该以怎样的方式来逼近心灵的深处。
⑧爱纸惜纸,算起来也是我四十岁以后的事。
“惜墨如金”,也就是惜纸如金,每一次下笔都像是举办一个庄重的仪式。
书写之前,研墨以使心静,焚香以使室清,沐浴更衣以使神清气爽。
此时,下笔的氛围形成,自然笔随心动。
那些“书法表演”,是今人恶作。
应景而表演,笔在手中,动作很大,口中有声,这是很不敬畏的。
书法本是寂寞之道,运用在人声鼎沸的娱乐场景里,博人一粲,“表演者”毫无矜持,随便而轻率,内心不复清静。
现如今,还有多少人在效古人之行,恪守笔墨之道呢?
⑨提按快慢,纵敛卷舒,纸上的动作都是一些怀旧的影子,我的内心还停留在对古雅的喜好上。
我喜欢收藏各式各样淡雅的信笺(jiān)。
白色的笺上,浅浅地浮动着异兽、云水、钟鼎、瓦当的纹路,逗引我书写。
在各类书写中,写信札最没有负担,笔提起来,文思涌出,于是疾疾向前。
文词错了,就圈起来,或者涂抹一下,只求一个随意。
若把信写得笔笔不爽,在我看来已失天趣。
今天,人们爱发电子邮件,用笔墨写信的人越来越少,许多精美的宣纸信笺,搁在柜台上【无声无臭】,渐渐蒙上了尘泥。
⑩又是一个夜晚来临,春日将过,初夏将至,空气中弥漫着滋润清新的气息。
我照例在案上铺开一张白宣,书房似乎一下子亮堂许多,四周岑寂了下去。
我等待着即将到来的心动时刻。
(取材于朱以撒同名散文)
19.文中加点字的字形和注音都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濡染上乘(chéng)
B.凝滞拙(zhuó)劣
C.斑斓牵绊(pàn)
D.安详信笺(jiān)
20.下列词语中的“爽”与第⑨段“笔笔不爽”之“爽”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A.爽约
B.直爽
C.神清气爽
D.屡试不爽
21.文中【】内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耿耿于怀
B.相辅相成
C.层出不穷
D.无声无臭
22.下列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篇所写作者的想象,既折射出他的心境,又暗示了他追求的精神境界。
B.作者认为笔墨纸砚自然纯朴,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书法家的心性、气质。
C.作者的内心停留在对古雅之物的怀旧上,所以对今人不恪守笔墨之道心怀不满。
D.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都营造了宁静的氛围,表现出作者对书法创作的庄重的态度。
23.在文中第④段,作者为什么要着意描写琴师抚琴?请简要作答。
(4分)
24.作者的“纸上思量”包含着他对书法艺术的人士思考和情感态度,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
(6分)
四、本大题共2小题,共60分。
25.微写作(10分)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不超过150字。
①四月,春光正好。
请你在微信朋友圈中发一个邀约的帖子,召唤朋友们一起踏青访春。
要求描写生动,有感染力。
②高考临近,你的好朋友信心不足,情绪有些波动。
请你写一段文字,劝勉你的好朋友。
要求恰当引用名言警句,语言得体,有说服力。
③清明之际,世纪坛举办“中华国贤颂”纪念活动。
请从孔子、李冰、王羲之、鲁迅、邓稼先五位先贤中任选一位,写一段文字(可写诗歌),表达你的敬仰之情。
要求感情真挚,富有文采。
26.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文。
(50分)
①中国宣纸“轻似蝉翼白如雪”,有着“纸寿千年”的美誉。
它轻薄,却能承载文字、文化的厚重;它素朴,却能呈现心灵、精神的绚烂。
轻中有重,朴中见华,又何止宣纸呢?
上面的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
②2014年12月,《诗刊》杂志社、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和凤凰网读书频道联合举办了一场以“日常生活,惊心动魄”为主题的诗歌朗诵会,农妇、理发师、快递员、私企员工、煤矿工人,是这场朗诵会的主角。
他们朗诵自己的作品,表达对诗歌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上面的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
海淀区高三年级第二学期期中练习
语文答案2015.4
一、本大题共7小题,共27分。
1.(3分)“清明节”既是天文学上的重要时间节点——节气,又是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传统节日。
如全抄第一段或答“拥有自然科学和民俗学的双重身份”得2分。
2.(3分)“清明”吸纳融合了寒食、上巳二节的习俗,从节气演变为兼有“节日”内涵的文化符号。
如答“上巳节与寒食、清明合在一起了”得2分。
3.(3分)立春立夏秋分(每点1分)
4.(3分)C
5.(6分)第一问:清明时节,我国江南、华南上空冷暖空气往来频繁、相持交锋,因此多雨,北方也有降雨概率。
(2分)
第二问:①从生理层面看,阴雨连绵之时,人体分泌的松果体激素增加,促进神经兴奋和细胞代谢的甲状腺素、肾上腺素减少,故清明雨令人忧郁不悦。
(2分)②从心理层面看,心怀悲戚的人会赋予清明细雨悲凉之意,清明冷雨又加剧悲凉的心理体验。
(2分)(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