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亚洲华侨华人宗教特征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文关键词:华侨华人;宗教;特征;亚洲论文摘要:亚洲华侨华人宗教既有源于中华传统文化影响而呈现出来的中华性与当地性的融合汇通。同时也兼具在海外特定的自然、社会、人文环境中而生成的现代变异特征,因而从不同的空间和相异的文化境遇中诠释出既传统又现代的信仰符号,从而也传递出独特的多元文化共构的宽容与和谐气质,由此揭示出这项研究终将以开放于世界的宽容和谐精神承载中华传统、传承中华现代文明。一传统宗教文化是华侨华人与其他民族的重大区别之一。因此,不懂得华侨华人的传统宗教,就无法真正了解华侨华人文化和社会。然而,“华侨华人宗教”并非等同于“华侨华人传统宗教”。什么是华侨华人传统宗教?一般认为,“所谓华侨华人传统宗教本身就是一个复杂多元的文化综合体,它既包括了华侨华人所信奉的源于中华文化传统的道教、儒家(教)文化和民间宗教信仰,还包括已经中国化了的佛教文化。”华侨华人宗教作为一种传统性很强的宗教文化,一直被广大华侨华人视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象征,以及传承和积淀传统文化的主要形式之一。传统观点将华侨华人宗教的内涵只确定为包括华侨华人所信奉的源于中华文化传统的道教、儒教(儒家文化)、中国化了的佛教和民间宗教信仰显然不够全面,因为,无论是从宗教学的理论还是从实际的历史事实来看,华侨华人宗教完整的内涵还应当在更加广泛的意义上进一步将基督教等宗教及其文化包含于其中。因此,华侨华人宗教研究实质上是一个关涉中西文化的研究领域。“中国网”2007年4月公布的“中国海外移民基本情况”显示:全亚洲华侨华人数达到了32800多万人,约占全球华人总数的80%,是中国海外移民人数最多的地区。而由于地理相近和当年“下南洋”的移民传统,中国早期移民大部分在东南亚地区,仅印尼、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9国华人和华侨在2001年就达到了32380万人,占全球华侨华人总数的74.5%。因此,亚洲华侨华人宗教研究(特别是东南亚华侨华人宗教的研究)的意义都不容忽视。宗教观念是古代亚洲华人社会的精神支柱。唐末宋元出洋的华人大多信仰伊斯兰教。明代以后,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南部的华人大部分都是穆斯林。因此,古代东南亚岛屿国家的华人社区一般都被称为华人穆斯林社区。到了近代,东南亚殖民主义经济发展,掀起了几次华人移民高潮,此时华人信仰的是儒教、道教、佛教及其混合宗教。在移民过程中,道教在亚洲不仅传播较早,而且分布较广、影响也很深远。越南、柬埔寨是最先接受道教的东南亚国家。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在东南亚的地理位置适中,交通便利,因此,17、18世纪以来,中国侨民大批移居这里。与此同时,很多华侨还以这里为中转站,先后移居泰国、缅甸、印度尼西亚等地。这个移民路线可视为道教在这些国家传播的路线。中国传统宗教经华侨华人传播到亚洲各地特别是东南亚之后,经过长期发展,呈现出与故国传统宗教既相同又相异、既内蕴着中华性又包含当地性的特征:第一,事亲祀祖是亚洲华侨华人宗教信仰的重要内容,而祖先崇拜是其宗教信仰与礼仪的主体。华侨华人宗教根源于祖国,并适应华侨华人在海外生存发展的需要。华人移居海外,所愿无非是求得平安顺利、在他乡异域安居乐业、追求财富改变贫困,然后“叶落归根”、衣锦还乡、光宗耀祖。因此,儒教、道教、佛教正可以在精神上满足其需要。并且,在东南亚,道教与儒教、佛教的融合表现得特别明显:在以道教神为主的庙宇里往往也供奉着属于佛教的神灵;在以佛教神为主的寺院里同样也可以看到属于道教的神位。不仅如此,儒家的至圣先师孔子也会在这些庙宇中受到供奉。例如,菲律宾马尼拉的九霄大道观主要供奉道教系统的众多神仙,但同时也供奉着佛教系统的观音菩萨;马来西亚马六甲的青云亭既供奉佛教的观音菩萨,又供奉道教的关圣帝君,还供奉着儒教的孔夫子。第二,供奉多种神灵,特别是与自己的生存活动紧密相关的神灵。中国的道教本来就是一个多神教,其所崇奉的种类繁多的神灵中供奉较多的最高神是所谓“三清”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和太清道德天尊(太上老君)。可是,在东南亚国家的道教庙宇中,虽然奉祀多种神灵,却不一定都供奉这三尊最高的神,其供奉得最多的三位神却是天后(妈祖)、关帝和大伯公(土地公)。新加坡的天福宫,同时供奉着天后、关帝和观音。而新加坡的玉皇殿虽然以玉皇上帝为主神,但同时又供奉着南斗六星、北斗九星、
二十四天将、三元大帝、灶君、天后、孔子以及如来佛、观世音、弥勒佛、地藏王等神。第三,宗教庙宇和团体兼有宗教职能和世俗职能。华侨华人身在海外为了生存和发展除了需要祈求神灵保佑以获得精神寄托之外,还需要在日常生活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关照和帮助。正是由于这种需要,东南亚华侨华人社区的很多道教庙宇和团体不仅开展宗教活动,而且也从事社会救助活动。很多庙宇成为华侨华人的活动中心——社会福利甚至行政管理事务都在这里办理。从某种程度上看,这是宗教深入到个人的自愿社团的心性领域的表现。在这样的情况下,宗教对社会政治和伦理领域就会产生无形的规约力。 [!--empirenews.page--] 华侨华人民间信仰是华侨华人传统宗教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信仰是一种植根于人民群众生活、有别于传统宗教信仰、祖先崇拜的古老而又特殊的文化现象。这种“折衷式的信仰”“揉合中国传统的天命思想、阴阳观念的互相牵制、五行的玄虚力量、神道设教之构想和释、道两种制度化宗教的神学元素,其中也注入部份儒家思想观念。”“儒家通过人的神化和神的道德化两个方面的造神运动实现了对民间神格塑造的影响。在鬼神信仰上的宗教伦理理性的价值取向是儒学对民间信仰产生影响的思想渊源,国家机器的神道设教和知识分子推动是这一影响的现实途径。”“在华族社会里,形而上学的宗教概念被简化和世俗化,形成一种非常现实的宗教观。这种宗教观的出发点是祈求神明保佑,包括生前死后,在生求平安,万事如意,死后求神明引进天国。”因此,他们“同时到儒、道、佛(释)庙宇上香并无抵触处。甚至三教的神明同时被安置于同一庙宇内祭祀,和平共处,”呈现出独特的宗教文化样态。从信仰对象上看,华侨华人民间信仰的对象基本上是华人移民海外的过程中创造并向海外传播的寺庙与会馆同处一所的海外本土神明。妈祖信仰是华侨华人民间信仰的较典型代表。妈祖信仰随着华人的出国传播到海外之后,在华侨中逐渐成为华侨社会的缩影、乡土观念的象征。在菲律宾,妈祖还经常以不同的形象同圣母玛利亚联系起来、把当地旅行者的保护神安智波洛的圣女(Virgin of Antipolo)同妈祖等同起来。可见,妈祖信仰正在逐渐融合进当地的宗教文化之中。1954年,在菲律宾举行天主教祈祷大会上,教皇特封妈祖为天主教七圣母之一,并隆重地为妈祖加冠。充分显示了妈祖信仰正在逐渐走向世界,逐渐融入到世界文化之中。妈祖信仰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不仅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从而成为华侨华人寄托对故土思念的象征,而且也成为华侨华人与故国联系、与世界沟通的桥梁之一。随着华侨华人在当地落地生根、融入当地社会,华侨华人民间信仰便逐渐融合进当地宗教信仰之中。而无论何种“中华根文化”意义上的华侨华人民间信仰,只要它深入人心、传承已久,也都无异承担着“民族认同、文化融洽、维护团结、联络乡谊的社会功能”。总之,从信仰的内容和实质看,华侨华人传统宗教是以祖先崇拜为核心观念,并与宗法制度紧密交织在一起的宗教信仰体系;从信仰的对象看,华侨华人传统宗教是一种儒道释合流并以庞杂的民间神祗为主要对象的多神信仰;从信仰的形式看,华侨华人传统宗教是具有各种因时因地因事而异的十分复杂的仪式体系和实践系统。海外华人是具有多重属性的特殊群体,这一特征决定了华人传统宗教文化同样具有多重特性,因此,其宗教信仰也具有强烈的多元性,体现为中华性与当地性的融合汇通。[1][2][3]下一页二亚洲华侨华人宗教既有源于中华传统文化影响而在内容、对象、形式、价值取向等方面所呈现出来的浓厚的传统中华文化色彩,同时也兼具在海外特定的自然、社会、人文环境中参与、吸收和认同居住地文化所发生的现代变异特性。迄今为止,大陆学界亚洲华侨华人宗教研究成果主要比较集中于对其宗教文化生成中中华性与当地性成份及其相关特征的阐释与分析。然而,作为一个动态系统,华侨华人宗教必然会随着社会的变迁、时代的发展而演变,并必然遭遇世俗化这一“宗教社会学中在理论和实践上最重要的问题”。就此而言,华侨华人社会的神灵崇拜内容、形式虽然还保留着许多传统风貌,并且,祖先崇拜作为华侨华人传统宗教信仰的核心观念,早已成为东南亚华人一种顽固、强烈的心理范型、情感定势和精神本体,但是,华侨华人传统宗教文化又不可避免地随着其所赖以生存发展的社会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