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亚洲华侨华人宗教特征研究

合集下载

亚洲地区的文化特点有哪些?

亚洲地区的文化特点有哪些?

亚洲地区的文化特点有哪些?一、多元而丰富的宗教信仰亚洲地区以其多元的宗教信仰而闻名于世。

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印度教等各具特色的宗教在亚洲大陆上发扬光大。

佛教弘扬心灵的平和与慈悲,道教追求自然与养生,伊斯兰教注重虔诚与坚持,印度教则崇尚多神敬拜。

这些宗教信仰不仅指导着人们的思维方式,还影响着亚洲地区的艺术、建筑和日常生活。

二、丰富的文化遗产亚洲地区拥有众多世界遗产,这些遗产见证了人类文明的辉煌。

中国的长城、秦始皇兵马俑、印度的泰姬陵、日本的富士山等都是世界瞩目的文化宝藏。

建筑、雕塑、绘画、音乐和文学等各个方面都有亚洲地区独特的贡献。

文化遗产是亚洲国家的骄傲,也是世界文化的瑰宝。

三、尊重传统价值观亚洲地区有着悠久的传统和价值观念,而这些传统和价值观在当今社会仍然与现代生活紧密相连。

家庭、孝道、礼仪、尊长等传统观念仍然深深扎根于亚洲人的心灵中。

这些传统价值观塑造了亚洲人独有的品质,使他们对伦理和道德具有敏锐的认知,注重社会和谐与平衡。

四、独特的饮食文化亚洲地区的饮食文化丰富多样,充满诱人的色香味。

中国的烤鸭、日本的寿司、泰国的咖喱等都是享誉世界的美食代表。

亚洲人注重食物的烹饪方式和营养均衡,更注重饮食与生活的和谐。

餐桌上的每一道菜肴都承载着家庭情感和社交关系,是亚洲人日常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

总结:亚洲地区的文化特点多种多样,既有丰富的宗教信仰,也有悠久的传统价值观。

亚洲的文化遗产见证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而亚洲人的饮食文化更是别具一格。

亚洲地区的文化特点是亚洲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也是亚洲地区在全球文化交流中的宝贵贡献。

人教版地理七上《世界的语言和宗教》同课异构教案 (2)

人教版地理七上《世界的语言和宗教》同课异构教案 (2)

《第二节世界的语言和宗教》【课程标准】1、运用地图说出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的主要分布地区.2、说出世界三大宗教及其分布地区.【教学目标】1、能够运用地图说出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的主要分布地区.2、能够说出世界三大宗教、其分布地区及其代表建筑.3、举例说出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教学重点】1、世界上使用汉语、英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国家和地区的分布.2、世界三大宗教及主要分布地区.【教学难点】世界上6种主要语言的地区分布,三大宗教的发源地及分布.【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教学方法、在学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教学媒体】多媒体、地图册.【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工具,宗教对许多国家的历史文化有着深刻的影响,因而语言和宗教是重要的人文地理基础知识.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和探讨世界的语言和宗教.一、世界的语言1、学生阅读课文P77-78和阅读材料“世界语言知多少”,独立完成下列各题:(1)世界上大约有多少种语言?(2)哪六种语言是世界上最主要的语言,也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3)哪种语言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4)哪种语言是世界上使用较广的语言,也是国际上通用的语言?2、读图思考:世界上最主要的这六种语言主要分布在什么地区?让学生边指图,边填表,把六种主要语言的主要分布地区一一落实到图上.3、教师点拨:法语和西班牙语为什么在除法国和西班牙外还有分布?因为法国的殖民地主要在非洲的中西部,西班牙的殖民地主要在拉丁美洲的中西部. 阿拉伯人主要居住在亚洲西部和非洲北部.4、思考:你能谈谈除我国之外,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等东南亚的国家为什么使用汉语吗?补充说明:东南亚的华人、华侨分布很广,人数很多,在这些国家使用汉语就不足为奇了. 这主要是在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期,大批中国人下“南洋”谋生. 他们有的在种植园、厂矿里当苦工;有的从事商业、手工业活动. 现在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已取得所在国的国籍,成为外籍华人,还有一部分仍保留我国国籍的华侨. 他们为所在国的开发做出了贡献. 我国改革开放后,他们很多人回国投资,为我国的经济发展贡献力量.二、世界三大宗教1、自主学习:(1)学生先阅读课文第1自然段,让学生了解宗教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回答世界的三大宗教包括哪些宗教.(2)阅读课文P80第1、2、3自然段,让学生了解三大宗教的主要分布地区及产生地,并完成下表.2、活动讨论:读课本P80图4.11“世界三大宗教的建筑景观”让学生观察照片A、B、C:(1)说说这些建筑各有什么特色?(2)当地有没有类似的建筑物?(3)它们是用来做什么的?(4)分别是哪种宗教的代表性建筑物?照片A是基督教的教堂,尖顶是它的特色. 照片B是伊斯兰教的清真寺,圆顶是它特有的建筑风格. 照片C是佛教的寺庙,佛塔是佛教建筑物的代表. 它们都是教徒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 宗教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是人们的一种精神依托,它对人们的生活以及许多国家的历史、文化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是世界的三大宗教.三大宗教建筑特点基督教教堂尖塔高耸,有直立的立柱,雕像众多伊斯兰教清真寺有浑圆的穹顶,有尖而高耸的塔佛教佛塔方形基台,圆形塔身,顶部是尖顶,供有佛像【板书设计】学生与教师共同归纳本节课知识点.3.3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本节教材是自然地理中关于气候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学好本节内容有助于学生理解各种地理现象,学会用科学的态度分析现象和问题,并利用所学为生产和生活服务.二、学习与导学目标1、知识积累与疏导:降水与生活的关系,降水的季节变化规律,降水的分布差异. 认知率达100%2、技能掌握与指导:利用雨量器和量杯等仪器,测出降水量,运用图表资料,说出降水分布和季节变化规律,学会使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 利用率达100%3、智能提高与训导:通过共同探讨,小组合作发现问题,解决疑难,发展智能. 举例说明降水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互动率达100%4、情意修炼与开导:组织调查降水(本地区)的特点,及与南通生产、生活的关系,关心家乡的自然条件与经济发展. 投入率95%5、观念确认与引导: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必须服务于生活. 认同率达100%三、障碍与生成关注对教材中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地区分布不容易理解和归纳,课堂教学中容易出现目标偏离,应着重在图的阅读分析上下功夫.四、学程与导程活动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收集有关南通地区降水资料(一)创设情景,引出问题1、录像:降水的各种类型,某地特大暴雨造成的损失.2、引出问题:这是我们生活中经常发生的现象,你从中有何感想?地理新课标要求将学生从科学世界回到他们的生活世界,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因此创设这一富有浓厚生活气息的地理现象,能充分引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心理.(二)合作交流,分析影响设置多张小卡片,每张小卡片上都有描述降水的句子,参照第一张小卡片,用实例或者推测的方法,在其他小卡片的空白处写出这种降水状况可能给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影响.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学生的回答,不要求全面,能说出两三个方面就值得肯定. 关键是由此项活动使学生加深认识降水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三)阅读图表,自主学习,展开讨论1、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阅读北半球某地年降水量的月份分配图,回答该图反映了哪些地理信息.2、读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图,分析判断推理世界各地年降水量分布的规律.学生自行提出问题进行讨论.(四)绘制图表,提高能力用资料中给出的降水量数据,参照“绘制气温曲线图”的步骤,画一幅降水量柱状图.在以上两个教学情景场中,教师适时启发,解决学生的共性问题,并始终以学为主线,为学生提供学习的经历和活动的框架,重视学生的领悟与感受过程,优化深化教学情景,为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留下解决的空间.五、笔记与板书提纲(一)降水与生活1、什么是降水2、降水量的测定(二)降水的季节变化(三)降水的分布1、影响降水分布的因素2、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六、练习与拓展选题1、由赤道向两极,年降水量是怎样变化的?2、在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与大陆两岸的年降水量有什么差别.七、个别与重点辅导学生姓名略.八、反思与点评记录下面我谈谈关于设计此教案时的几点体会和思考:1、关于新课标下的教学设计新观念下的教学设计核心是“课标”的要求,教师在课前的主要任务是设计策划如何有效地利用教材这一载体,使之和学生现有知识水平、环境背景相吻合,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 因此,在本教案设计中,我更多地思考怎样灵活处理教材,充分考虑本人教学特色、学生特点和现实环境特征,设计营造出耳目一新的课堂教学. 只有此时,教师的作用才大大提升,教什么,怎样教,更多的取决于教师,而不是教材,作为教师,我在教学设计的创造中也得到更多的喜悦体验.2、从“施工图纸”式向“预案”式的教案变革教学过程是是一个极具变化、发展的动态过程,具有不可预见的特点,而“施工图”式的教案,必然是教师按设计来提问,学生作答,从指导思想上就忽视学生的问题发现,学生也就只可被动相随. 久之,学生的创造力被抹杀,积极性被削弱. “没有问就没有学生真正的学”,“学常常以问而起”所以设计本教案时,我采用“预案”的方式,引导学生提问,师生共同随问而动,在争论质疑中,最后做到“拨云见日”,解惑释疑,甚至有时可以没有真正答案,学生带着问题课后再探究,好的教学设计能使学生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而持续地学.。

泰国华侨华人民间信仰的特点及其前景

泰国华侨华人民间信仰的特点及其前景

- 52 - 泰国华侨华人民间信仰的特点及其前景泰国华侨华人民间信仰的特点及其前景龚益波[摘 要] 民间信仰是一种植根于人民群众中的、古老而又特殊的宗教文化现象。

早期华侨出国,不仅给泰国人民带去先进的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而且也把中华民族的民间信仰等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到泰国。

于是寺庙便随着华侨的足迹遍布到泰国各地,并与会馆、学校构成了泰国华侨社会的三大特征。

华侨华人民间信仰与泰国当地民族的其他宗教信仰通过长期的接触,互相影响,互相渗透以后,必然会产生一种新的信仰。

但是,它必须经过一个漫长的形成发展过程。

[关键词] 华侨华人 民间信仰 特点 前景每个民族都拥有自己的文化。

而每个民族的文化在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都受到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的影响,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呈现着各自的文化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的统一性、连续性等基本特征,就是千百年来在中国这块古老广袤的土地上的农业社会中塑造成型的。

民间信仰,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当然也不能例外,也有着自己的文化特点。

可是,当它们被华侨传播到泰国以后,由于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都发生了变化,他们又会呈现出什么样的特点呢?1、与华侨出国同时向泰国传播早期华侨到泰国,无非是为谋利而跨海经商,或为活路而出洋谋生。

可是,无论何种目的,均必须以安全抵达目的地为前提。

其时出国之人,须乘槎浮海,跨越大洋。

在那自然科学知识有限、航海技术不发达的时代,航行于茫茫大海之上,随时都有葬身鱼腹的危险,因而只好寄希望于神明庇佑。

于是,作为航海保护神的妈祖(又称天妃、天上圣母、天后圣母)便为广大海外商人和出国华侨所供奉。

除此之外,他们还供奉各自的乡土神明,“据传说,(福建省东山县走马溪)当时出海参加贸易的人,胸前要挂三包香火袋,一包铜陵关帝君,一包宫前妈祖,一包走马溪保生大帝”。

[1]另如安溪出国华侨供奉清水祖师,南安出国华侨供奉广泽尊王等等。

因此,当他们遇到惊涛骇浪之时,必须要虔诚地祈求妈祖及其他神明庇佑。

区统战部外侨工作调研报告:浅谈新华侨华人、新生代的海外统战工作

区统战部外侨工作调研报告:浅谈新华侨华人、新生代的海外统战工作

区统战部外侨工作调研报告:浅谈新华侨华人、新生
代的海外统战工作
浅谈新华侨华人、新生代的海外统战工作
新华侨华人、新生代主要包括老华侨华人的后裔、新移民、出国留学生等。

研究新华侨华人、新生代,适时有效地开展这项工作,是侨务部门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一项很有意义的社会系统工程。

做好这项工作,对我国的改革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巩固和扩大爱国主义的统一战线,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同时,对一个地区的各项事业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影响。

本文就新华侨华人、新生代的海外统战工作进行一些探索和思考。

一、我区新华侨华人、新生代的主要特点
为了解新华侨华人、新生代现状,有的放矢地开展这项工作,我区根据上级有关通知精神,在有关部门的配合下,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初步摸清了情况,理清了工作思路,并积累了一些宝贵的资料。

从调查情况看,我区新华侨华人、新生代有三个鲜明的特点:
一是分布面广,人员相对集中。

从新华侨华人的数字看,我区已从1994年在册登记数的x多人增加到现在的x多人,增长十分迅速。

根据我国国籍法规定,这些人绝大部分已属于华侨华人的范畴,从而使海外统战的对象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加。

我区的新华侨华人主要分布于20多个国家和地区,我区的分布国家和地区呈现出“大分散,小集中”的格局,其人员相对集中于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如美国、加拿大、澳。

东南亚信仰什么教?

东南亚信仰什么教?

东南亚信仰什么教?东南亚主要是信仰什么宗教中南半岛以佛教为主,马来半岛及马来群岛以 ... 教为主,菲律宾是天主教东南亚中,泰国,老挝,柬埔寨,缅甸,越南的主要宗教是佛教,其中泰,老,柬,缅主要是小乘佛教,而且还是国教,教徒分布全国,很少有其它宗教如 ... ,基督教,印度教的流传,但是在泰国的南部也有部分的马来人信仰 ... 教,但人数不是很多。

越南既有小乘也有大乘。

也有基督教, ... 教,印度教的流传,由于特殊的地理和历史原因,越南各宗教之间的分野不清,宗教的相互演变、融合现象比较普遍。

新加坡的宗教以佛教为主,但也有印度教,基督教, ... 教和道教的流传。

另外印尼,马来西亚和文莱主要是 ... 教,但也有佛教及其它宗教的流传。

教徒分布情况在很大程度上以民族聚居情况而定,如华人多的地方主要是佛教,印度人多的地方主要是印度教,马来人就自然是 ... 教了。

菲律宾和东帝汶的主要宗教是天主教,具有很大的影响。

菲律宾的南部棉兰老岛大部分居民信仰 ... 教。

泰国的宗教冲突主要是位于泰南的 ... 教和佛教的纠葛,泰国的南部靠近马来西亚的地方主要信奉 ... 教,当地的 ... 教徒经常袭击佛教徒,造成大量佛教徒伤亡,曾经就发生过佛教徒被 ... 教徒活活烧死的惨剧。

菲律宾独立以后,南部棉兰老岛的 ... 分离主义势力和 ... 之间进行了长达20年的武装冲突,约有12万人在冲突中丧生。

菲律宾两大宗教集团天主教和 ... 教的对立由此而产生。

并由此对国家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东南亚是什么人种,什么语言,宗教信仰是什么?东南亚大部分是黄色人种;语言以汉语和英语为主;大多信仰佛教。

东南亚是世界上人口比较稠密的地区之一。

人口特点是人口稠密,多华人聚居。

人口多分布在平原和河口三角洲地区。

东南亚各国都是多民族的国家,全区有90多个民族。

人种以黄色人种为主。

东南亚也是世界上外籍华人和华侨最集中的地区之一。

东南亚居民信仰佛教的很多,不少地方建有佛寺或佛塔,比如缅甸仰光大金塔,柬埔寨的吴哥窟,都是著名的佛教建筑,泰国把佛教定为国教。

华侨华人研究报告

华侨华人研究报告

华侨华人研究报告华侨华人研究报告一、引言华侨华人是指中国人民外出移居到其他国家或地区的人。

他们通常有着中国的血统和文化背景,但目前居住在其他国家,并且在当地工作和生活。

华侨华人在各个国家有不同的人数和影响力,他们对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本报告旨在对华侨华人进行研究,并探讨他们对当地国家的贡献和挑战。

二、华侨华人的历史背景华侨华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历史上,中国人民曾经前往其他亚洲国家,如东南亚国家,以进行贸易和繁衍后代。

近代以来,华侨华人的数量和地理范围都得到了扩大,他们开始前往美洲、欧洲和澳大利亚等其他地区。

导致此现象的原因有多种,包括寻求经济机会、政治动荡和战争。

三、华侨华人的贡献华侨华人在各个领域都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经济方面,他们通常是当地国家的商人和企业家,创办了许多成功的公司和企业。

他们投资于当地经济发展,创造了就业机会,并增加了国家的税收。

在文化方面,他们保留并传承了中国的文化,包括语言、习俗和传统节日。

许多华侨华人还积极参与当地社区的公益活动,为当地社会做出了积极贡献。

四、华侨华人面临的挑战华侨华人在移居到其他国家后也面临了一系列的挑战。

语言和文化的差异使得他们在融入当地社会方面可能遇到困难。

有时候,他们也面临歧视和偏见。

另外,由于与家乡文化的隔离,华侨华人和中国的联系可能变得越来越淡。

一些华侨华人还可能面临身份认同的困惑,他们既有着中国的血统,又在其他国家居住了很长时间。

五、对华侨华人的政策和支持各个国家对华侨华人都采取了不同的政策和支持措施。

一方面是为了保护华侨华人的权益,例如提供社会保障和教育支持。

另一方面,一些国家鼓励华侨华人的归国和参与国内经济建设。

中国政府也一直重视华侨华人的贡献和利益,在发表外交政策时,也会涉及到华侨华人的问题。

六、结论华侨华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在当今世界有着重要的影响力。

他们对当地国家的经济和文化发展都做出了积极贡献。

尽管面临一些挑战,但各个国家都在采取措施来支持他们。

少数民族华侨华人研究报告

少数民族华侨华人研究报告

少数民族华侨华人研究报告
根据最近的研究报告,少数民族华侨华人是指来自中国以外的国家或地区,具有中国少数民族血统的华人。

这些少数民族华侨华人在海外定居,并在当地社会中形成了独特的群体。

研究发现,少数民族华侨华人在海外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传统。

他们保持了与祖国的深厚联系,并通过庆祝传统节日、组织文化活动和维护族群组织的方式传承和弘扬自己的文化。

此外,他们经常参与当地社区事务,并积极与其他族裔群体合作,促进了文化交流和融合。

少数民族华侨华人在经济上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许多研究表明,他们在海外开展了各种行业和企业,包括零售、餐饮、房地产和金融等领域。

他们的商业活动为当地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创造了就业机会,并促进了国际贸易和投资。

然而,研究也指出了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些少数民族华侨华人可能面临语言障碍、社会歧视和文化冲突等问题。

此外,他们有时也面临身份认同的困惑,既要与其他华人社群保持联系,又要与当地社会融入。

因此,少数民族华侨华人需要努力平衡保持自己的文化传统和与当地社会的交流。

综上所述,少数民族华侨华人在海外具有重要的经济和文化影响力。

研究对于理解他们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状况有着重要意义,并有助于促进少数民族华侨华人与当地社会的交流与合作。

第三讲:东南亚的宗教文化

第三讲:东南亚的宗教文化
第三讲 东南亚的宗教与传播
第一节:人种与宗教
一、人种与宗教 黄色人种,居民多信仰佛教;
如缅甸仰光大金塔、柬埔寨吴哥窟是著名的佛 教建筑,(泰国)把佛教定为国教;
其它宗教: (印尼)、(马来西亚)把伊斯兰教定为国教, (菲律宾)居民多信仰天主教(基督教)。
马来人
二、东南亚的宗教概况 1、各国的宗教信仰
印度尼西亚:87%信奉伊斯兰教,其他还有基 督教新教、天主教、印度教、佛教和原始拜物教
菲律宾:84%信奉天主教,其他还有伊斯兰教、 基督教新教、佛教、原始宗教
东帝汶:90%信奉罗马天主教,其他还有基督 教新教、伊斯兰教、印度教和佛教








2、东南亚宗教简介 东南亚地处印度南面,早期佛教传入,尤
(Shiva)(破坏之神)、毗湿奴(Visnu) (维持之神)。 2、仍有社会阶级观念。 3、在印尼传播的印度教与佛教愈加混合,形 成一个特殊的混合宗教的特色。
五、伊斯兰教东传
1、伊斯兰教传入始末
伊斯兰教於8世纪时传入中国广州,有数千 名阿拉伯回教徒住在广州。在唐朝时,有许多 大食、波斯人居住在广州,形成一個“蕃坊”, 有自行推选的番长自行管理。
第三节 宗教冲突
一、天主教与其他宗教的宗教冲突 菲律宾出现天主教和伊斯兰教的冲突,
菲南主张独立,成立摩洛共和国。 南越因为天主教和佛教冲突,而导致亡
国。 印尼因为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天主教的
冲突,苏拉威西岛、卡里曼丹、摩鹿加群 岛等地在1998年至今造成宗教冲突,死伤 严重。
二、佛教与其他宗教的宗教冲突
3、婆罗门教特点
(1)信仰天然神靈 例如山、川、日、月、星星、火等。沒有 固定的神祇。

亚洲宗教信仰:佛教、伊斯兰教与多元宗教风貌

亚洲宗教信仰:佛教、伊斯兰教与多元宗教风貌

• 中国:佛教五大流派中的汉传佛 教和藏传佛教 • 日本:日本佛教 • 韩国:韩国佛教 • 泰国、缅甸、柬埔寨等东南亚国 家:南传佛教
佛教教义与信仰特点及其对亚洲文化的影响
• 佛教教义 • 四谛:苦、集、灭、道 • 八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 因缘:因缘生法,无自性
• 佛教信仰特点 • 因果报应: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 轮回:生死轮回,不断轮回 • 涅槃:摆脱生死轮回,达到涅槃境界
• 佛教对亚洲文化的影响 • 艺术:佛教艺术,如壁画、雕塑、塔林等 • 文学:佛教文学,如《金刚经》、《法华经》等 • 哲学:佛教哲学,如禅宗、华严宗等 • 社会制度:佛教国家,如泰国、缅甸等
03
节庆
• 开斋节:庆祝斋月结束,开始新 生活 • 宰牲节:纪念易卜拉欣愿意献子 为祭品 • 圣纪节:纪念穆罕默德诞生
03
亚洲多元宗教的共融与共生
亚洲多元宗教的历史渊源与现实背景
现实背景
• 亚洲地区民族、文化、政治多样性 • 多元宗教适应不同民族、文化、政治环境
历史渊源
• 亚洲地区自古以来就有多种宗教共存 • 佛教、伊斯兰教等外来宗教与本土宗教相互影响
多元宗教在亚洲地区的共存形态 与互动关系
01
共存形态
• 宗教共存:同一地区有多种宗教共存 • 宗教融合:不同宗教相互影响,形成新 宗教
02
互动关系
• 宗教对话:不同宗教间进行理论探讨与 交流 • 宗教合作:不同宗教间进行慈善、教育 等合作 • 宗教冲突:不同宗教间因信仰、利益等 原因产生冲突
多元宗教对亚洲社会、文化、政治的影响及其现实意义
• 伊斯兰教信仰特点 • 安拉:唯一的神,无形象 • 天使:传达安拉旨意 • 经典:《古兰经》 • 使者:穆罕默德 • 后世:死后复活 • 前定:人生一切皆由安拉安排

中国和印尼的宗教情况如何对比?

中国和印尼的宗教情况如何对比?

中国和印尼的宗教情况如何对比?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宗教情况逐渐展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中国和印尼是两个亚洲国家,它们之间的宗教情况也呈现出了不同的特点。

那么,中国和印尼的宗教情况如何对比呢?一、宗教人口比例在中国,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和民间信仰都有一定的传播和影响,但相对而言,道教和民间信仰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更为根深蒂固,人们对这些信仰的认同度更高,佛教也有广泛的信仰基础,而少数民族多信仰伊斯兰教和藏传佛教等。

而在印尼,宗教信仰日益成为了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印尼是以伊斯兰教为主的国家,约有87%的人口信仰伊斯兰教,其次为基督教、佛教、印度教等少数派信仰。

二、宗教文化传统中国的宗教文化源远流长,老子道家、庄子道家、释迦牟尼佛教和孔子儒家等思想渗透于中华文明。

由于受到共产主义思想的影响,自20世纪50年代起中国政府就逐渐开始控制宗教活动,近年来,政府对于宗教事务的管理趋于严格。

印尼则是宗教文化多元化的国家,各个宗教派别相互包容,和谐共存。

伊斯兰教在印尼拥有着长时间的历史和广阔的传播基础,已经成为了印尼文化和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宗教对国家的影响在中国,宗教信仰对国家的影响力逐渐弱化,在政治和经济方面的地位逐渐退缩。

通过加强法治建设,中国政府正在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及,整合和塑造国家精神文化和国家精神,使社会秩序更加稳定。

而在印尼,宗教信仰对于国家的影响力较大,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都相对重视。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印尼境内的伊斯兰教从政治和社会领域开始发展,汇聚了许多政治和商业上的领袖,使得伊斯兰教同样成为了政治权力游戏的一部分。

总之,中国和印尼的宗教情况存在一定差异,从宗教人口比例、宗教文化传统和宗教对国家的影响等方面来看,这两个国家的宗教发展呈现出较大的差异。

但在宗教和文化多元化时代,相互交流和合作是宗教共同发展的必然选择。

菲律宾华人宗教信仰的特点及成因分析

菲律宾华人宗教信仰的特点及成因分析

2021年6月June 2021No.2华侨华人历史研究Journal of Overseas Chinese History Studies 第2期菲律宾华人宗教信仰的特点及成因分析*朱东芹(华侨大学 华侨华人研究院,福建 厦门 361021)[关键词]菲律宾;海外华人;宗教信仰; 传统宗教;族群认同[摘 要]论文依据田野调查资料,对菲律宾华人的宗教信仰现状进行了梳理;对其特点及成因展开了探讨。

随着代际更替和社会融合发展,菲律宾华人宗教信仰有两个现象值得关注:在信仰结构上,新生代日益与华人传统宗教信仰疏离而与主流宗教接近,形成主流宗教居优势而华人传统宗教居劣势的格局;在信仰趋势上,不仅有信徒由华人传统宗教向主流宗教的流动,而且近些年在主流宗教中由天主教向基督教的流动也在加速。

华人信仰中心的转移意味着传统宗教作为华人族群边界标识的作用渐趋消解;信仰人群的流动反映了华人正试图构建一种新的宗教文化和群体形象,基督教徒的参与尤其突出。

[中图分类号]D634.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162(2021)02-0042-10Religious Beliefs of the Filipino-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CausesZHU Dong-qin(Institute of Overseas Chinese Studies, Huaqiao University, Xiamen 361021, China)Key words: Filipino-Chinese; religion; community identityAbstract: European powers ’ prolonged colonization of the Philippines in modern history has made it astrongly religious country. For the Filipino-Chinese, the significance of religion has also been profound.This fieldwork-based study discusses the status quo of religious beliefs among the Chinese in thePhilippines and analyzes the causes. With generations of Chinese integration into the country, Filipino-Chinese religious beliefs manifes two distinct phenomena. On the one hand, a new generation hasincreasingly become alienated from traditional Chinese belief system and cling to mainstream religions. Onthe other hand, increasing Chinese Catholics ’ conversion to Protestantism in recent years is also noticeable.Such a conversion indicates that the role of traditional religious beliefs in marking the boundaries ofChinese ethnic group has diminished. Meanwhile, diverse beliefs among the Filipino-Chinese may alsosuggest that they are on the way to form a new religious culture and thus a new group image, in whichProtestantism is becoming prominent.由于近代以来受西方国家长期殖民,菲律宾成为一个宗教氛围异常浓厚的国家,几乎全民信[收稿日期]2020-08-06; [修回日期]2021-01-25[作者简介]朱东芹(1971—),女,历史学博士,华侨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华侨华人社会与文化。

浅谈研究海外回族和华人穆斯林社会的意义

浅谈研究海外回族和华人穆斯林社会的意义

浅谈研究海外回族和华人穆斯林社会的意义
刘宝军
【期刊名称】《中国穆斯林》
【年(卷),期】2007()6
【摘要】海外回族一般指迁居在海外各国的中尉回族后裔,他们基本上保留了祖先的宗教、文化和生活习惯。

在这方面讲.生活在巾亚三国占尔吉斯、哈萨克斯坦和乌孜别克斯坦的东干人是最火的海外回族社群,人口有12万之多,其宗教文化生活和中国大陆的西北地区,如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的川族一脉相承,这种特点也包括居住在沙特阿拉伯、埃及和科成特的回族;而缅甸、泰国的同族华人,火多数是从云南迁移过去的.其风俗习惯与云南¨族相差无儿。

同样的情形也反映在美国、加拿大、香港和台湾等国家和地区。

概括来讲,海外回族是指在沙特阿拉伯、中亚三国、缅甸、泰闺、马来西亚和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族群社会.【总页数】3页(P13-15)
【关键词】穆斯林社会;回族;海外;华人;沙特阿拉伯;生活习惯;文化生活;哈萨克斯坦【作者】刘宝军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81.3
【相关文献】
1.穆斯林社会场域中清真寺的功能研究——以三亚市凤凰镇回族社区为例 [J], 马洪伟
2.流动穆斯林城市社会适应性实证研究——以兰州市回族、东乡族为例 [J], 高翔;张燕;鱼腾飞;宋相奎
3.研究海外回族和华人穆斯林社会的意义 [J], 刘宝军
4.从海外华人研究到海外回族华人研究 [J], 马建福
5.当代留学生与海外华人社会:关于英国诺丁汉华人社会的实证研究 [J], 武斌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清水祖师与东南亚华人宗教信仰

清水祖师与东南亚华人宗教信仰

清水祖师与东南亚华人宗教信仰华侨大学宗教文化研究所黄海德海外华人的社会网络构成有着多种客观因素和条件,其中宗教信仰在华人族群的社会网络中居于主导和核心地位。

闽南民间信仰是中国传统宗教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吸收儒、释、道的部分信仰内容,融合该地区的民俗、宗法与诸多社会生活内容,在中国福建沿海地区普遍流行,对闽南民众的宗教信仰、伦理道德与社会生活均产生了长久和深远的影响。

明清以后随着移民的步伐,先后传播到中国台湾地区与东南亚各国,呈现出在地化与世俗化的发展趋势,并与华侨华人的会馆、宗祠、社团等密切相联,形成为以华人宗教信仰为主体的社会网络,对东南亚地区的华人族群有着重要的广泛影响和社会作用。

清水祖师信仰产生于我国南宋时代的福建安溪地区(原名为“清溪”,后改名为“安溪”),主要信众是当时安溪地区的民间百姓和部分政府官员,由于祖师生前广行慈善,祈雨拯灾,治病救人,而往生以后又广受奉祀,屡屡显灵,救济时难,故在民间社会影响很大,成为闽南地区四大民间神祇之一。

1自明清以来,安溪地区民众因生存需要陆续向外迁徙移民,清水祖师信仰又随着安溪移民的步伐传播到了我国的港、澳、台乃至东南亚地区,至今在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缅甸和菲律宾等国建有分炉寺庙数十处,联系故土,凝聚乡情,将地缘、亲缘与神缘相结合,构成了广泛的清水祖师信仰网络。

一、清水祖师原为闽南民间信仰的重要神灵,闽南一带多称为“乌面祖师”,在台湾又称为“祖师公”或“祖师爷”。

清水祖师在历史上实有其人,据北宋政和三年(1113年)邑令陈浩然撰写的《清水祖师本传》介绍:祖师生于永春县小姑乡,陈其姓,普足其名也。

幼出家于大云院,长结庵于高泰山。

后移庵住麻章,为众请雨,如期皆应。

刘氏有公锐者,久不茹荤,坚持梵行,祖师与之相悦。

一日公锐至,辄嘱以后事,仍言“形骸外物,漆身无益。

”说偈讫,端然坐逝,享年六十五岁,建中靖国元年五月十三日也。

《本传》由其檀樾主刘公锐口述,邑人薛颛录文后上交县府,最后由县令陈浩然撰述而成,因此作为史料文献其价值颇大而可信度极清水祖师神像高,成为现今研究清水祖师的重要资料。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引言华侨华人是指旅居海外的中国人,他们常常被称为华侨(Overseas Chinese)或华人(Chinese Diaspora)。

自19世纪末以来,华侨华人在世界各地建立了强大的社群,并为各国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是一门跨学科研究领域,通过对华侨华人的移民史、社会发展、经济活动、文化传承等方面进行研究,旨在深入了解华侨华人的历史地位和影响力。

华侨与华人的定义华侨与华人是两个相近但不完全相同的概念。

华人泛指任何具有中国血统或中国文化背景的人,无论他们居住在中国境内还是海外。

而华侨则是指在国外居住和定居的中国人,他们已经或准备长期在他国居住并定居下来。

这两个概念以及其在华侨华人研究中的应用需要清晰界定,以确保研究的准确性。

华侨华人移民史早在古代,中国人就开始进行海上贸易和移民活动。

然而,真正大规模的华人移民始于19世纪下半叶,尤其是中国的饥荒和政治动荡导致大量人口流失。

这批移民主要涌向东南亚、北美和澳大利亚等地。

他们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也面临着各种困难和挑战。

华侨华人移民史的研究内容包括移民动因、移民路线、生活状况等方面。

通过对不同地区华侨华人的移民历史进行比较研究,可以了解到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华侨华人的移民特点和迁移模式,为我们更好地认识当代华人社群提供重要参考。

华侨华人社会发展华侨华人在海外建立起了独特而强大的社会网络和组织。

他们通过华人社团、商会和义务组织等形式,加强了彼此之间的联系和互助。

这种组织形式不仅为华侨华人提供了社会支持和保护,也为他们在外拓展事业提供了机会。

华侨华人社会发展研究的内容包括社会组织结构、社群建设、身份认同等方面。

通过对不同地区华侨华人社群的比较研究,可以了解到他们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和所面临的挑战,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促进华人社区的发展提供借鉴。

华侨华人经济活动华侨华人以其独特的创业精神和商业才能而闻名。

无论是早期的货物贸易还是现代的跨国企业,华侨华人在世界各地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人类学对亚洲文化和社会的理解

人类学对亚洲文化和社会的理解

人类学对亚洲文化和社会的理解人类学是研究人类文化和社会的学科,通过对亚洲地区的调查和研究,人类学家们对亚洲文化和社会有了深入的理解。

本文将介绍一些人类学对亚洲文化和社会的重要发现和洞见。

一、文化多样性与变迁亚洲地区拥有丰富多样的文化,从东亚的中国、日本和韩国,到南亚的印度和斯里兰卡,再到西亚的伊朗和土耳其等。

人类学家通过长期的田野调查和研究,发现了这些文化背后的独特特征和共同之处。

首先,亚洲文化展现出多元性。

每个亚洲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宗教、价值观和习俗等。

例如,中国文化强调家庭观念和孝道,日本文化重视纪律和尊敬他人,印度文化则以种姓制度、宗教多元和瑜伽等闻名。

其次,亚洲文化也在不断变迁中。

全球化、现代化和技术进步等因素对亚洲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人类学家研究发现,传统的亚洲价值观和文化实践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改变。

例如,年轻一代越来越接受西方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城市化也导致了社会关系和家庭结构的转变。

二、家庭与社会关系亚洲社会的核心是家庭,人类学家对亚洲的家庭结构和家族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

亚洲家族的特点是多代同堂,重视亲情和尊重长辈。

在中国,传统的家庭结构是祖孙三代同堂,孝道是核心价值观。

人类学家发现,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中国家庭出现了一些变化,例如核心家庭和单亲家庭的增加。

在印度,家族系统十分复杂,祖父母、父亲和儿子等多个代际成员生活在一起。

人类学家的研究表明,印度的家族系统对于社会支持和资源分配起到了重要作用。

除了家庭关系,社会阶层和性别也是人类学家关注的重点。

亚洲社会存在着丰富的阶层差异和性别不平等现象。

人类学家通过对不同社会群体的研究,揭示了这些不平等现象的原因和后果。

三、宗教与仪式亚洲是宗教多元的地区,佛教、道教、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等都在这里发源。

人类学家通过对亚洲宗教的研究,发现宗教对于亚洲社会的意义深远。

佛教在亚洲具有重要地位,不仅影响了文化和思想,还塑造了社会和政治制度。

例如,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推动了敦煌莫高窟等艺术创作,而在日本,佛教则与武士道和茶道等传统文化紧密相连。

新时代菲律宾华人华侨的文化属性与身份认同

新时代菲律宾华人华侨的文化属性与身份认同

新时代菲律宾华人华侨的文化属性与身份认同引言:菲律宾华人华侨是指居住在菲律宾的华裔人士,其中既有长期居住在当地的第二、三代华侨,也有来自中国大陆的新移民。

随着时代的变迁,菲律宾华人华侨的文化属性和身份认同也发生了变化。

本文将从婚姻习俗、宗教信仰、语言使用、社会地位等方面探讨新时代菲律宾华人华侨的文化属性与身份认同。

一、婚姻习俗婚姻习俗是反映一个群体文化属性的重要方面之一。

在新时代的菲律宾华人华侨中,传统的华人婚礼习俗逐渐被菲律宾的婚礼方式所替代。

越来越多华裔青年选择与菲律宾人通婚,这不仅反映了菲律宾华人华侨与当地文化的融合,也体现了他们对于婚姻自由的追求。

部分华人家庭仍然保持着传统的婚姻习俗,如嫁妆、拜堂等,这一方面显示了传统文化在一部分华人华侨中的传承,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华人华侨对于中华文化的认同与珍惜。

二、宗教信仰宗教信仰是人们对于生活信仰、价值观念的核心部分,也是文化认同的重要方面。

菲律宾华人华侨信仰的宗教多样性,既有佛教、道教的传统信仰,也有天主教、基督教等来自菲律宾本土的宗教。

也有一部分华人华侨背离了传统信仰,转向了无神论或其他新兴宗教。

这一种多元宗教信仰的存在,表明了新时代菲律宾华人华侨更加开放和包容的信仰态度,同时也反映了他们对文化多元化的认同。

三、语言使用语言是文化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对于苦难移民时期,新时代的菲律宾华人华侨更加重视英语的学习和使用。

他们通过学习英语来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和商业竞争力,在工作、生活中更多地使用英语。

在家庭和社交场合,新时代的菲律宾华人华侨仍然保留了华语(包括福建话和广东话)的使用,这不仅是对于母语的传承和珍惜,也是一种身份认同的体现。

四、社会地位社会地位是反映一个群体对外界认同的重要指标。

在菲律宾,华人华侨是一个庞大且经济实力较强的群体,他们在商业、金融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菲律宾社会中仍然存在着对于华人华侨的歧视和排斥,在一些政治和社会问题上,他们的利益往往被边缘化。

印尼和中国在宗教信仰方面存在哪些异同?

印尼和中国在宗教信仰方面存在哪些异同?

印尼和中国在宗教信仰方面存在哪些异同?
一、宗教多元性
在印度尼西亚这个岛国,多种宗教同时存在。

穆斯林是印度尼西亚最大的信仰群体,占总人口数的约87%,基督教、印度教和佛教也各自占有一席之地。

与之相比,在中国,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和其他少数民族信仰都有不小的信徒群体,但是宗教多样性相对较小。

- 印度尼西亚的多元性带来的优势和问题;
- 中国作为东亚文化圈内的多元宗教混合体的历史背景;
- 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宗教多元性的影响。

二、对性别的不同看法
在伊斯兰教中,男女在社会中有不同的角色分配;而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男女虽然有角色上的差异,但是并没有过多的区别对待。

这种性别角色差异在宗教信仰中得到进一步加强。

- 女性在伊斯兰教、基督教和佛教中的角色分配;
- 中国古代女性在宗教信仰中的地位;
- 如今,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宗教信仰中存在的性别角色问题。

三、宗教与政治
在印度尼西亚,宗教在政治中有很大的影响力,也曾经引发过言论自由和信仰自由的讨论。

然而,在中国,政治和宗教的关系相对协调,政府更倾向于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 印度尼西亚历史上的宗教和政治关系;
- 中国的宗教政策;
- 宗教在政治中的作用和问题。

四、宗教传统文化
中国和印度尼西亚都有着悠久的宗教传统文化,这种文化对两国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印度尼西亚的宗教传统文化;
- 中国的佛教、道教和其他宗教在文化方面的特点;
- 宗教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东南亚华侨华人与中国的关系特征

东南亚华侨华人与中国的关系特征

东南亚华侨华人与中国的关系特征
吴前进
【期刊名称】《亚太论坛》
【年(卷),期】2000(000)002
【总页数】7页(P16-22)
【作者】吴前进
【作者单位】上海社科院亚太所;上海社科院亚太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34.3
【相关文献】
1.中国在东南亚的软实力与华侨华人的作用——国际关系学和华侨华人学整合的视角 [J], 陈遥
2.中国与东南亚华侨华人关系的新篇章——评“China and Southeast Asia’s Ethnic Chinese” [J], 郝洪梅
3.从"贡献"到"合作":华侨华人与中国关系的发展变化--庄国土新著<华侨华人与中
国的关系>评介 [J], 聂德宁
4.未来华侨华人在中国与东南亚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J], 邱文福
5.东南亚华侨华人的南洋梦和中华情——评高伟浓《世界华侨华人通史·东南亚卷》一书 [J], 陆正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文关键词:华侨华人;宗教;特征;亚洲论文摘要:亚洲华侨华人宗教既有源于中华传统文化影响而呈现出来的中华性与当地性的融合汇通。

同时也兼具在海外特定的自然、社会、人文环境中而生成的现代变异特征,因而从不同的空间和相异的文化境遇中诠释出既传统又现代的信仰符号,从而也传递出独特的多元文化共构的宽容与和谐气质,由此揭示出这项研究终将以开放于世界的宽容和谐精神承载中华传统、传承中华现代文明。

一传统宗教文化是华侨华人与其他民族的重大区别之一。

因此,不懂得华侨华人的传统宗教,就无法真正了解华侨华人文化和社会。

然而,“华侨华人宗教”并非等同于“华侨华人传统宗教”。

什么是华侨华人传统宗教?一般认为,“所谓华侨华人传统宗教本身就是一个复杂多元的文化综合体,它既包括了华侨华人所信奉的源于中华文化传统的道教、儒家(教)文化和民间宗教信仰,还包括已经中国化了的佛教文化。

”华侨华人宗教作为一种传统性很强的宗教文化,一直被广大华侨华人视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象征,以及传承和积淀传统文化的主要形式之一。

传统观点将华侨华人宗教的内涵只确定为包括华侨华人所信奉的源于中华文化传统的道教、儒教(儒家文化)、中国化了的佛教和民间宗教信仰显然不够全面,因为,无论是从宗教学的理论还是从实际的历史事实来看,华侨华人宗教完整的内涵还应当在更加广泛的意义上进一步将基督教等宗教及其文化包含于其中。

因此,华侨华人宗教研究实质上是一个关涉中西文化的研究领域。

“中国网”2007年4月公布的“中国海外移民基本情况”显示:全亚洲华侨华人数达到了32800多万人,约占全球华人总数的80%,是中国海外移民人数最多的地区。

而由于地理相近和当年“下南洋”的移民传统,中国早期移民大部分在东南亚地区,仅印尼、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9国华人和华侨在2001年就达到了32380万人,占全球华侨华人总数的74.5%。

因此,亚洲华侨华人宗教研究(特别是东南亚华侨华人宗教的研究)的意义都不容忽视。

宗教观念是古代亚洲华人社会的精神支柱。

唐末宋元出洋的华人大多信仰伊斯兰教。

明代以后,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南部的华人大部分都是穆斯林。

因此,古代东南亚岛屿国家的华人社区一般都被称为华人穆斯林社区。

到了近代,东南亚殖民主义经济发展,掀起了几次华人移民高潮,此时华人信仰的是儒教、道教、佛教及其混合宗教。

在移民过程中,道教在亚洲不仅传播较早,而且分布较广、影响也很深远。

越南、柬埔寨是最先接受道教的东南亚国家。

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在东南亚的地理位置适中,交通便利,因此,17、18世纪以来,中国侨民大批移居这里。

与此同时,很多华侨还以这里为中转站,先后移居泰国、缅甸、印度尼西亚等地。

这个移民路线可视为道教在这些国家传播的路线。

中国传统宗教经华侨华人传播到亚洲各地特别是东南亚之后,经过长期发展,呈现出与故国传统宗教既相同又相异、既内蕴着中华性又包含当地性的特征:第一,事亲祀祖是亚洲华侨华人宗教信仰的重要内容,而祖先崇拜是其宗教信仰与礼仪的主体。

华侨华人宗教根源于祖国,并适应华侨华人在海外生存发展的需要。

华人移居海外,所愿无非是求得平安顺利、在他乡异域安居乐业、追求财富改变贫困,然后“叶落归根”、衣锦还乡、光宗耀祖。

因此,儒教、道教、佛教正可以在精神上满足其需要。

并且,在东南亚,道教与儒教、佛教的融合表现得特别明显:在以道教神为主的庙宇里往往也供奉着属于佛教的神灵;在以佛教神为主的寺院里同样也可以看到属于道教的神位。

不仅如此,儒家的至圣先师孔子也会在这些庙宇中受到供奉。

例如,菲律宾马尼拉的九霄大道观主要供奉道教系统的众多神仙,但同时也供奉着佛教系统的观音菩萨;马来西亚马六甲的青云亭既供奉佛教的观音菩萨,又供奉道教的关圣帝君,还供奉着儒教的孔夫子。

第二,供奉多种神灵,特别是与自己的生存活动紧密相关的神灵。

中国的道教本来就是一个多神教,其所崇奉的种类繁多的神灵中供奉较多的最高神是所谓“三清”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和太清道德天尊(太上老君)。

可是,在东南亚国家的道教庙宇中,虽然奉祀多种神灵,却不一定都供奉这三尊最高的神,其供奉得最多的三位神却是天后(妈祖)、关帝和大伯公(土地公)。

新加坡的天福宫,同时供奉着天后、关帝和观音。

而新加坡的玉皇殿虽然以玉皇上帝为主神,但同时又供奉着南斗六星、北斗九星、二十四天将、三元大帝、灶君、天后、孔子以及如来佛、观世音、弥勒佛、地藏王等神。

第三,宗教庙宇和团体兼有宗教职能和世俗职能。

华侨华人身在海外为了生存和发展除了需要祈求神灵保佑以获得精神寄托之外,还需要在日常生活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关照和帮助。

正是由于这种需要,东南亚华侨华人社区的很多道教庙宇和团体不仅开展宗教活动,而且也从事社会救助活动。

很多庙宇成为华侨华人的活动中心——社会福利甚至行政管理事务都在这里办理。

从某种程度上看,这是宗教深入到个人的自愿社团的心性领域的表现。

在这样的情况下,宗教对社会政治和伦理领域就会产生无形的规约力。

[!--empirenews.page--] 华侨华人民间信仰是华侨华人传统宗教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间信仰是一种植根于人民群众生活、有别于传统宗教信仰、祖先崇拜的古老而又特殊的文化现象。

这种“折衷式的信仰”“揉合中国传统的天命思想、阴阳观念的互相牵制、五行的玄虚力量、神道设教之构想和释、道两种制度化宗教的神学元素,其中也注入部份儒家思想观念。

”“儒家通过人的神化和神的道德化两个方面的造神运动实现了对民间神格塑造的影响。

在鬼神信仰上的宗教伦理理性的价值取向是儒学对民间信仰产生影响的思想渊源,国家机器的神道设教和知识分子推动是这一影响的现实途径。

”“在华族社会里,形而上学的宗教概念被简化和世俗化,形成一种非常现实的宗教观。

这种宗教观的出发点是祈求神明保佑,包括生前死后,在生求平安,万事如意,死后求神明引进天国。

”因此,他们“同时到儒、道、佛(释)庙宇上香并无抵触处。

甚至三教的神明同时被安置于同一庙宇内祭祀,和平共处,”呈现出独特的宗教文化样态。

从信仰对象上看,华侨华人民间信仰的对象基本上是华人移民海外的过程中创造并向海外传播的寺庙与会馆同处一所的海外本土神明。

妈祖信仰是华侨华人民间信仰的较典型代表。

妈祖信仰随着华人的出国传播到海外之后,在华侨中逐渐成为华侨社会的缩影、乡土观念的象征。

在菲律宾,妈祖还经常以不同的形象同圣母玛利亚联系起来、把当地旅行者的保护神安智波洛的圣女(Virgin of Antipolo)同妈祖等同起来。

可见,妈祖信仰正在逐渐融合进当地的宗教文化之中。

1954年,在菲律宾举行天主教祈祷大会上,教皇特封妈祖为天主教七圣母之一,并隆重地为妈祖加冠。

充分显示了妈祖信仰正在逐渐走向世界,逐渐融入到世界文化之中。

妈祖信仰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不仅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从而成为华侨华人寄托对故土思念的象征,而且也成为华侨华人与故国联系、与世界沟通的桥梁之一。

随着华侨华人在当地落地生根、融入当地社会,华侨华人民间信仰便逐渐融合进当地宗教信仰之中。

而无论何种“中华根文化”意义上的华侨华人民间信仰,只要它深入人心、传承已久,也都无异承担着“民族认同、文化融洽、维护团结、联络乡谊的社会功能”。

总之,从信仰的内容和实质看,华侨华人传统宗教是以祖先崇拜为核心观念,并与宗法制度紧密交织在一起的宗教信仰体系;从信仰的对象看,华侨华人传统宗教是一种儒道释合流并以庞杂的民间神祗为主要对象的多神信仰;从信仰的形式看,华侨华人传统宗教是具有各种因时因地因事而异的十分复杂的仪式体系和实践系统。

海外华人是具有多重属性的特殊群体,这一特征决定了华人传统宗教文化同样具有多重特性,因此,其宗教信仰也具有强烈的多元性,体现为中华性与当地性的融合汇通。

[1][2][3]下一页二亚洲华侨华人宗教既有源于中华传统文化影响而在内容、对象、形式、价值取向等方面所呈现出来的浓厚的传统中华文化色彩,同时也兼具在海外特定的自然、社会、人文环境中参与、吸收和认同居住地文化所发生的现代变异特性。

迄今为止,大陆学界亚洲华侨华人宗教研究成果主要比较集中于对其宗教文化生成中中华性与当地性成份及其相关特征的阐释与分析。

然而,作为一个动态系统,华侨华人宗教必然会随着社会的变迁、时代的发展而演变,并必然遭遇世俗化这一“宗教社会学中在理论和实践上最重要的问题”。

就此而言,华侨华人社会的神灵崇拜内容、形式虽然还保留着许多传统风貌,并且,祖先崇拜作为华侨华人传统宗教信仰的核心观念,早已成为东南亚华人一种顽固、强烈的心理范型、情感定势和精神本体,但是,华侨华人传统宗教文化又不可避免地随着其所赖以生存发展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环境的变迁而不断地调适,从而呈现出现代特征。

[!--empirenews.page--] 华侨华人传统宗教与“华人经济”具备相似的特征,相互影响并遵循相似的演变轨迹。

华侨华人传统宗教活动的诸多特征与“华人经济”的形成有一定联系,并因此而从经济和宗教文化习俗两个方面对居住地社会产生影响。

例如,二战以后,东南亚各地相继发生各种族群冲突和排华事件,引发排华的最主要原因虽然与华侨华人与土著民的经济地位差距有直接关系,然而,不同的宗教文化习俗也对族群关系发生着重大影响。

从宗教文化差异的角度来看,东南亚不同国家的华侨华人与当地土著在宗教文化差异性上不尽相同。

大体而言,在泰国、缅甸、柬埔寨、老挝等佛教国家,华人与当地土著宗教和习俗相近、较易融合,因而较少在族群层面上冲突,排华事件的原因主要是意识形态和华人在经济领域的优势地位。

可是,在伊斯兰教居强势地位的印尼和马来西亚,以宗教文化为标识的不同族群冲突则较为激烈,极端穆斯林曾将华人视为“非我族类”而加以排斥。

鉴于族群和谐对国家政治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性,东南亚各国政府纷纷适时表示了对华人的善意。

即使在穆斯林主导的印尼和马来西亚,当政者也多次表示容忍华人文化和宗教存在的合理性;在“马来、回教、君主”政治制度框架下的文莱,华人的公民权受限制,但华人宗教信仰自由,可维持华人意识和华族认同,前提是效忠苏丹。

总体而言,20世纪80年代以后,引发族群冲突的宗教文化因素日益消融,华族与当地土著社会的关系逐渐改善,东南亚族群关系基本上呈和睦发展的趋势。

经济与宗教文化习俗是传递华侨华人宗教现代特征的两个重要管道。

不仅如此,亚洲华侨华人宗教文化的现代特征还通过其内部构成方面的自我调适表现出来。

其中,一个显著的表现就是道教等传统宗教的追随者出现迅速下降的趋势。

根据新加坡统计局的一份报告,华人中信奉道教或与道教有关的中国传统宗教的比例从1980年的38.4%下降到1990年的28.4%,马来西亚的情况相似。

其原因主要在于道教被许多华人特别是年轻一代华人认为是保守、传统、不合时宜、与现代社会生活不合拍的宗教信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