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教案
高一地理必修2《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教学设计
![高一地理必修2《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82a808b4b8f67c1cfad6b89a.png)
高一地理必修2《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教学设计高一地理必修2《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教学设计高一地理必修2《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季风水田农业,分析气候、地形、劳动力对水稻分布的影响。
通过读图分析,训练读图分析能力。
2.通过学习商品谷物农业,学会分析主要区位因素之间的关系,学会绘制简单图表表达地理事物。
3.理解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的主要差异及它们的区位因素的差别。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季风水田农业形成的区位因素的分析,训练读图分析能力。
2.分析亚洲水稻生产商品率低的原因,找出这些区位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3.在分析商品谷物农业时,采用绘制概念图框的形式,训练地理图表的绘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自然条件是人类生产活动的基础,制约着人类农业活动类型。
2.培养顺应自然、尊重客观规律的观念。
3.理解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可以改变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两类农业地域类型的区位因素。
2.提高利用资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1.学习农业区位因素分析的方法,分析形成农业地域类型的主导因素。
2.结合文字资料与图示资料的阅读,初步掌握提取地理信息的基本方法。
三、教学方法[教法]创设情景法、读图分析法、总结归纳法、启发引导法、交流谈话法。
[学法]情景感受法、地图观察法、问题探究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提问:同学们,每天早饭一般我们都吃些什么?中午和晚上的主食又是什么呢?配合呈现下图组:我们日常早餐的组合──白粥+萝卜干。
提问:那这些食物会天天出现在我们的餐桌上吗?为什么?配合呈现下图组:设计意图:生活化的导入,生活化的图片更能吸引学生的探究兴趣,聊天式的对话问答更能拉近师生的情感。
看似无意的两组图片,实则为了解决一个教学难点:季风水田农业区位因素分析中,人们的饮食习惯和种植历史悠久这一条件的分析,一直是学生不能直接分析得出的,为后面全面分析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条件埋下伏笔。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教学设计文档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教学设计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8d0eba6b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1e.png)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教学设计文档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分布等基本知识,掌握各种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的具体例子和产业特点。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例分析和讨论,使学生能够对不同地域类型的种植业进行分析和比较。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农业、关心乡村发展的情感,提高他们对农业地域类型的认识和理解。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具体例子。
2.难点:培养学生分析和比较不同地域类型的种植业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10分钟)通过呈现一张世界农业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了解农业地域类型的存在和分布特点。
2.知识讲解(15分钟)向学生介绍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的概念和特点,包括气候环境、土壤条件、农作物种类等方面。
3.实例分析(30分钟)选择几个具体的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进行分析,如温带农业、亚热带农业、热带农业等,引导学生分析不同地域类型的农作物种类、产量、销售市场等方面的差异。
4.小组讨论(20分钟)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地域类型进行深入研究,分析该地区的气候环境、土壤条件和农作物的特点,讨论该地区的农业发展状况以及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5.总结归纳(15分钟)学生代表小组进行总结,归纳不同地域类型的种植业的特点和发展现状,并对不同地域类型的种植业进行比较和分析。
6.课堂练习(15分钟)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解答,检验他们对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四、教学手段1. PowerPoint课件:用于呈现知识点和实例分析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2.地图、图片、表格等教学工具:用于辅助教学,帮助学生观察和分析不同地域类型的农业特点。
3.小组讨论: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评价方法1.考查学生对于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的概念、特点及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人教版必修二高中地理3.2《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二高中地理3.2《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554549e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9a.png)
(6)总结提升: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农业地域类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提出人地协调发展的策略。
3.教学评价:
(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评价其参与度、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2)终结性评价:通过期中、期末考试,检测学生对农业地域类型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1.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农业地域类型?它们的特点和影响因素是什么?
2.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农业地域类型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3.从农业地域类型的视角,我们应该如何关注和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章节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实践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结合课堂所学,绘制一张农业地域类型分布图,标注出我国及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并简要说明各类型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人教版必修二高中地理3.2《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了解世界不同地区的农业地域类型及其特点,特别是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如水稻种植、小麦种植、玉米种植等。
2.使学生掌握农业地域类型的划分依据,包括气候、地形、土壤、水资源等因素。
3.培养学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和空间分析方法,分析农业地域类型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2.请大家举例说明,世界其他地区的农业地域类型有哪些?它们与地理环境有什么关系?
3.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你们认为这些地域类型有哪些特点和影响因素?
(二)讲授新知(500字)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将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介绍农业地域类型的定义、分类及划分依据,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高中地理教案范文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高中地理教案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7db987aa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3f.png)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高中地理教学笔记一、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理解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的概念。
掌握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
认识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的区域分布。
掌握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的发展趋势。
1.2 能力目标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可以培养以下能力:对于地理概念的理解和掌握能力。
对于地理知识的分析和应用能力。
对于地理实践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二、教学重点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的概念。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的区域分布。
三、教学难点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的发展趋势。
四、教学策略本次教学采取多种教学策略,包括讲授、案例分析、演示和讨论等。
通过讲解掌握知识点。
通过案例剖析深入分析概念和特点。
通过演示图表清晰展示农业地域分布情况。
通过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农业发展趋势。
五、教学内容5.1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的概念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是指农业经营以种植业为主,生产的主要农产品是粮食、棉花、油料、蔬菜、水果、药材等农作物,占农产品总产量的比重较大。
这种农业主要依靠水、肥料等资源,一般适合在水土较好的地区发展。
5.2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主要现如下:农业分异明显,主要是农作物的不同,这也导致了农业发展的不均衡性。
人口密度高,优秀的农田需要大量的人力来维护,同时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也吸引了大量的人群前往此地定居。
农业生产资料比较丰富,主要是耕地、水资源和气候条件等。
农业产业链比较完善,能够形成粮食加工、制糖加工和轻工业等比较完整的产业链。
5.3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的区域分布我国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主要分布在南方,包括江南、华南、云南和西南等地区。
这些地区具有大量的优质耕地和水资源,适合种植各种作物的需求,并且优越的气候条件使得产量相当可观。
5.4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的发展趋势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未来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科技进步的不断推进,使得农业生产的效率逐渐提高。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教案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74d7ef2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28.png)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教案
一、知识背景
1.种植业农业地域类型
种植业农业地域类型是指以种植为主的农业地域,其特征是以种植为主,耕地面积较大,而畜牧业较少,而且种植结构复杂,种植以粮食作物为主,但也包括油料作物、蔬菜、果品及其他农作物。
2.种植业农业地域的分布
种植业农业地域在我国多数地区分布,尤其在华北、长江中下游、黄淮海地区,以及新疆等地。
尤其是在华北,大多数地域都是以种植为主的农业地域,特别是河北、山西、山东地区,也是种植业农业地域的主要分布区域。
二、教学目标
1.熟知种植业农业地域类型;
2.熟悉种植业农业地域的分布特点;
3.掌握种植业农业地域特点及其产物。
三、教学准备
教学用品:地图、地理景观对比图、产物对比图等;
教学媒体:多媒体、语音系统等。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在教室内用地图,介绍我国各大地域特点;
2.请学生运用地理景观对比图,观察种植业农业地域的特点及其产物;
3.用产物对比图,介绍种植业农业地域产物的特点。
(二)演示
1.通过多媒体及语音系统,播放种植业农业地域特点及其产物的介绍;
2.让学生完成课后自我检测题,以考核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程度。
(三)练习
1.让学生根据课后书面练习的内容,完成种植业农业地
域的考察;
2.让学生就如何加强种植业农业的发展讨论,并就讨论结果投票,给出自己的观点。
五、课后评价
通过对学生的课堂练习及讨论情况进行总结,检查学生是否了解了种植业农业地域的分布特点及其产物,为学生今后更好地深入学习种植业农业地域提供参考依据。
;。
人教版地理高中必修二《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高中必修二《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fd96db6a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dc.png)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的定义、特点及分类;
2.了解我国主要种植业地域类型的分布、农业生产条件及主要农作物;
3.分析影响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主要因素,如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
4.掌握农业生产布局的原则,能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分析农业资源分布与利用状况;
(五)课后作业
1.列举我国主要的种植业地域类型及其分布。
2.分析影响种植业地域类型形成的主要因素。
3.思考如何根据农业生产布局原则,优化我国农业产业结构。
(六)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对种植业地域类型知识的掌握程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课堂参与度。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课后,教师应认真批改作业,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充分准备。
5.培养学生运用地图、统计图表等工具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掌握农业地域类型的基本知识;
2.利用地理信息技术、网络资源等手段,培养学生获取、处理、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
3.通过实地考察、调研,使学生深入了解当地农业生产现状,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4)水源:河流、湖泊、地下水等。
4.农业生产布局的原则
(1)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选择适宜的作物和农业地域类型。
(2)优化产业结构:合理配置农业资源,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3)可持续发展: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的定义、特点、分布以及影响其形成的因素和农业生产布局的原则。通过学习,我们要认识到地理环境对农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学会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业效益。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3.2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3.2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13ff61a7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bf.png)
3.小组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4.对比分析法:比较不同农业地域类型的优缺点,使学生认识到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重要性;
5.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当地农业基地,了解农业地域类型的实际情况,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教学内容:简要介绍农业地域类型的概念,以及本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3.教学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
1.教学活动设计:通过讲解、案例分析、地图展示等方式,详细讲解不同农业地域类型的特征、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2.教学内容:
(1)水稻种植业:介绍水稻种植业的特征、分布区域及气候、土壤等影响因素;
(1)导入:以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为背景,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2)探究:引导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地图观察、小组讨论等形式,探究不同农业地域类型的特征和影响因素;
(3)讲解:针对教学重难点,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农业地域类型的内涵和分布规律;
(4)巩固:设计练习题和思考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1)采用案例分析、地图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等方法,引导学生掌握农业地域类型的基本概念和分布规律;
(2)运用对比分析法,帮助学生理解不同农业地域类型的优缺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农业地域类型的实际情况,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2.教学步骤:
2.分析家乡所在地区的农业地域类型,结合地理环境、经济发展等因素,思考如何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并撰写一篇建议书,字数不限。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高中地理教案范本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高中地理教案范本](https://img.taocdn.com/s3/m/a51d523b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cb.png)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高中地理教案范本第一章:引言1.1 课程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种植业的概念、特点以及其在农业地域类型中的地位和作用。
1.2 教学内容种植业的定义与分类种植业的生产特点种植业在农业地域类型中的地位和作用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结合案例分析,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理解种植业的概念和特点。
1.4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种植业的定义与分类学生阅读案例,分析案例中的种植业特点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种植业在农业地域类型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二章:种植业的分布与影响因素2.1 课程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种植业的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2.2 教学内容种植业的分布特点影响种植业分布的主要因素2.3 教学方法采用地图分析法,结合案例讲解,让学生通过观察地图和分析案例来理解种植业的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2.4 教学活动教师展示种植业分布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总结分布特点学生阅读案例,分析案例中种植业分布的影响因素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学习心得和观点第三章:种植业的生产技术与经营管理3.1 课程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种植业的生产技术及其经营管理。
3.2 教学内容种植业的生产技术种植业的经营管理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结合案例分析,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理解种植业的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
3.4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种植业的生产技术学生阅读案例,分析案例中的种植业经营管理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如何提高种植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第四章:种植业的生态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4.1 课程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种植业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可持续发展策略。
4.2 教学内容种植业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种植业可持续发展策略4.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结合案例分析,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理解种植业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可持续发展策略。
4.4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种植业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学生阅读案例,分析案例中的种植业可持续发展策略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如何实现种植业的可持续发展第五章:种植业案例分析5.1 课程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典型的种植业地域类型及其特点。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地理教案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地理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240e3a4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3e.png)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地理教案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地理教案1【教学目标】(一)学问与技能1.了解大牧场放牧业和乳畜业两种农业地域类型及其分布。
2.通过学习大牧场放牧业,学会分析农业区位因素,训练读图分析力量。
3.把握大牧场放牧业在经营方式、商品化、专业化、经济效益等方面的特点。
4.了解西欧乳畜业的形成因素。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区位因素的分析,学会归纳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条件。
2.通过比拟西欧乳畜业和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条件异同点,把握辨别乳蓄业和大牧场放牧业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自然条件是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条件,大家要注意自然规律,在爱护环境的前提下因地制宜。
2.人文条件越来越大地影响到农业区位选择,事物是进展的,大家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教学重点】1.理解大牧场放牧业和乳畜业两类农业地域类型的区位因素。
2.培育利用图表资料分析农业区位因素的力量。
【教学难点】西欧乳畜业与阿根廷潘帕斯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条件的比拟。
【教具预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那么一日三餐我们除了五谷杂粮和蔬菜,还会吃什么呢?对了,我们还要吃肉,除了肉我们还可以改善下子自己的生活喝点牛奶。
大家身边应当有订牛奶的同学,那大家知道这牛奶从哪里来?我们吃的牛羊肉又从哪里来呢?好的,今日教师就为大家解释下,接下来我们学习第三节《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请大家把书翻到51页。
【板书】第三节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过渡】那么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主要分为三类,分别是游牧业、大牧场放牧业和乳畜业。
首先我们以阿根廷为例,为大家介绍大牧场放牧业。
【播放幻灯片】出示面对市场的畜牧业地域类型。
【提问】师:大家把幻灯片上的图片和书本结合起来后,发觉大牧场放牧业的主要产品有哪些呢?生:有牛肉和羊毛。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教案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0622068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0d.png)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农业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使学生理解种植业在农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1.2 教学内容农业的定义和分类种植业的定义和特点种植业在农业中的重要性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农业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种植业的特点和重要性。
第二章:水稻种植业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水稻种植业的分布和特点。
使学生掌握水稻种植的技术和管理方法。
2.2 教学内容水稻种植业的分布区域水稻种植的特点和技术水稻种植的管理方法和产量提高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水稻种植业的分布和特点。
第三章:小麦种植业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小麦种植业的分布和特点。
使学生掌握小麦种植的技术和管理方法。
3.2 教学内容小麦种植业的分布区域小麦种植的特点和技术小麦种植的管理方法和产量提高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小麦种植业的分布和特点。
实践法:引导学生参与小麦种植的实践活动,掌握种植技术和管理方法。
第四章:玉米种植业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玉米种植业的分布和特点。
使学生掌握玉米种植的技术和管理方法。
4.2 教学内容玉米种植业的分布区域玉米种植的特点和技术玉米种植的管理方法和产量提高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玉米种植业的分布和特点。
第五章:蔬菜种植业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蔬菜种植业的分布和特点。
使学生掌握蔬菜种植的技术和管理方法。
5.2 教学内容蔬菜种植业的分布区域蔬菜种植的特点和技术蔬菜种植的管理方法和产量提高5.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蔬菜种植业的分布和特点。
实践法:引导学生参与蔬菜种植的实践活动,掌握种植技术和管理方法。
第六章:水果种植业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水果种植业的分布和特点。
使学生掌握水果种植的技术和管理方法。
6.2 教学内容水果种植业的分布区域水果种植的特点和技术水果种植的管理方法和产量提高6.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水果种植业的分布和特点。
高一下册地理教案范文: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2篇
![高一下册地理教案范文: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2篇](https://img.taocdn.com/s3/m/4ef920a0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586b958.png)
高一下册地理教案范文: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高一下册地理教案范文: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精选2篇(一)教案: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一、教学目标:1.了解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的基本特点;2.掌握我国一些代表性的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3.了解农业地域类型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的定义和特点;2.我国的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及其特点;3.农业地域类型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2.认识农业地域类型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四、教学准备:1.电子教具设备;2.教材及教案。
五、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观看种植业发展和农业地域类型的视频片段,激发学生对农业地域类型的兴趣,了解农业地域类型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和影响。
2.基础知识讲解:介绍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的定义和特点,如地理位置、气候条件、作物种植等。
3.示范教学:通过多媒体展示我国的一些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并针对每种类型的特点进行详细讲解,包括:南方的水稻种植区、北方的小麦种植区、棉花种植区等。
4.思考与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探讨不同地域类型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并汇报出自己的结论。
5.归纳总结:根据学生的讨论和思考结果,进行总结归纳,概括农业地域类型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和重要性。
6.拓展延伸:要求学生自主查找资料,了解其他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并进行展示和分享。
7.课堂练习:设计相关习题,巩固学生对农业地域类型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8.课堂总结:对本节课的要点进行总结,并展望下节课的内容。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基础知识讲解、示范教学、思考与讨论、归纳总结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提高了学生对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的理解和把握能力。
同时,通过拓展延伸和课堂练习,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确保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教案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1372c16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28.png)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了解农业地域类型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掌握种植业的特点及其在农业地域类型中的地位。
教学内容:1. 农业地域类型的定义与分类。
2. 种植业的概念及其特点。
3. 种植业在农业地域类型中的重要性。
教学活动:1. 引入农业地域类型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农业地域类型的重要性。
2. 讲解种植业的特点,如需要大量的土地、水资源和劳动力等。
3. 讨论种植业在农业地域类型中的地位,如提供粮食、原材料等。
第二章:水稻种植业教学目标:1. 了解水稻种植业的特点及其在我国的分布。
2. 掌握水稻种植业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
教学内容:1. 水稻种植业的特点,如需要大量的水资源、对气候和土壤的适应性等。
2. 水稻种植业的分布情况,如我国南方地区的水稻种植业。
3. 水稻种植业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如育秧、插秧、施肥等。
教学活动:1. 引入水稻种植业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其特点。
2. 讲解水稻种植业的分布情况,引导学生了解其在我国的重要地位。
3. 介绍水稻种植业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引导学生了解其生产过程。
第三章:小麦种植业教学目标:1. 了解小麦种植业的特点及其在我国的分布。
2. 掌握小麦种植业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
教学内容:1. 小麦种植业的特点,如适应性强、耐旱等。
2. 小麦种植业的分布情况,如我国北方地区的小麦种植业。
3. 小麦种植业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如播种、施肥、病虫害防治等。
教学活动:1. 引入小麦种植业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其特点。
2. 讲解小麦种植业的分布情况,引导学生了解其在我国的重要地位。
3. 介绍小麦种植业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引导学生了解其生产过程。
第四章:玉米种植业教学目标:1. 了解玉米种植业的特点及其在我国的分布。
2. 掌握玉米种植业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
教学内容:1. 玉米种植业的特点,如生长周期短、产量高等。
2. 玉米种植业的分布情况,如我国北方地区和黄淮海地区的玉米种植业。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https://img.taocdn.com/s3/m/04217632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68.png)
1、《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教学设计一等奖一、教学目标及重难点(一)知识与技能1.掌握亚洲水稻种植业农业生产地域类型的特点;以及这种农业地域类型产生的自然、社会、经济原因。
2.学习农业区位因素分析的方法,分析农业地域类型的主导因素。
(二)过程与方法1.结合文字资料与图示资料的阅读,初步掌握提取地理信息的基本方法;2.利用案例完成知识的学习与应用分析。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世界和我国粮食问题的重要性;2.初步形成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四)重点季风水田农业的主要特征及代表性的分布地区(五)难点1.学习农业区位因素分析的方法,分析形成农业地域类型的主导因素;2.结合文字资料与图示资料的阅读,初步掌握提取地理信息的'基本方法。
(六)教法与学法图示分析法、启发式讲述法、合作探究与交流二、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分组报告】第一组:水稻时事(视频)第二组:水稻科技——杂交水稻第三组:水稻的种类和习性第四组:水稻的分布(图片)教师活动:教师课前布置任务,指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汇报调查成果,以报告形式。
其中包含视频和图片。
设计意图:分组汇报,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个性。
(二)讲授新课一、水稻的分布东亚、南亚、东南亚的季风气候区和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区教师活动:在前面调查报告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
学生活动:学生总结设计意图:锻炼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过度】同学们,我们已经很容易就得出了水稻的分布位置,因为第四组给我们做了充分而详细的报告,那么我要问大家,为什么呢?二、区位条件气候;地形;劳动力;历史;喜好教师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学生活动:分组活动,总结,计分设计意图:分组计分活动,培养团队意识。
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过度】同学们,我们已经分析了水稻分布的区位条件,那么亚洲的水稻种植业有什么特点呢?三、亚洲水稻种植业的特点小农经营;单位面积产量高,商品率低;机械化和科技水平比较低;水利工程量大教师活动:教师提问学生活动:学生分组回答,计分设计意图:学生抢答,培养团队意识。
高一下册地理教案: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高一下册地理教案: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https://img.taocdn.com/s3/m/c197f228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971f965.png)
高一下册地理教案: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一、教学目标1.理解农业地域类型的概念和分类方法,特别是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的特征;2.了解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的分布、发展和影响因素;3.掌握不同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的生产组织、特色产品和发展前景。
二、教学重点1.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的特征和分布;2.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的生产组织形式、特产和发展前景。
三、教学难点1.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的分布与影响因素;2.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的发展与利用。
四、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包括课堂讲授、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图表分析等。
五、教学过程1. 介绍农业地域类型的概念和分类方法(15分钟)•农业地域类型是指以不同农业生产方式、农业发展水平和地理环境为基础,划分出来的不同类型的农业地区。
•根据发展水平可分为落后型、发展型和高级型三种类型;根据农业生产方式可分为畜牧业为主、种植业为主和复合型三种类型;根据地理环境可分为山地型、平原型和沿海型三种类型。
•本节课重点讲解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2. 讲解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的特征和分布(30分钟)•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是指以种植业为主导的农业生产地区。
特征是:耕地广阔、农民规模较大、资本投入较多、科技含量较高、市场价格波动大、劳动生产率高等。
•特点分布在我国南北各地。
南方以水稻、茶叶、荔枝、橙子等经济作物为主;北方以小麦、玉米、油菜、大豆等粮食和油料作物为主。
其中,华南地区是以种植业为主的最典型的地区。
3. 分析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的影响因素(20分钟)•地形状况和产业基础是影响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分布的主要因素。
如华南地区的气候和地形条件适合茶叶等农业作物的种植;而大豆等作物只适合在东北等北方地区进行种植。
•政策、资金和科技支持也是影响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分布的因素。
政府加大对种植业的扶持力度,向农业科技创新投入更多资金,可以推动其他地区的种植业迈向“种植业为主”的方向。
教学设计《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教学设计《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https://img.taocdn.com/s3/m/c30bc807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0e.png)
教学设计《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教学目标:1.了解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的概念和特点;2.掌握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的主要区域划分和特征;3.了解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学重点:1.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和划分;2.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学难点:1.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的主要特点和划分;2.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地图、图片和视频资料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老师通过地图或图片,引导学生回忆农业地域类型的分类方法。
2.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种植业在农业地域分类中的重要性和特点。
二、讲解(15分钟)1.老师通过教学课件,讲解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的主要特点和划分。
2.引导学生理解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主要包括大规模专一种植区、多元种植区和特色种植区等。
三、案例分析(20分钟)1.老师根据教学课件或视频资料,介绍不同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下的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的实际案例,如巴西的大豆种植区、中国的水稻种植区等。
2.学生对不同地域类型的特点进行分析和讨论,利用地图等工具标注并描述不同地域类型的种植业特征。
四、讨论(20分钟)1.学生小组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下,探讨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2.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案例,以小组报告的方式展示他们的讨论结果,并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和讨论。
五、总结(10分钟)1.教师总结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的主要特点和划分方法。
2.引导学生思考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和影响。
六、课堂练习(10分钟)1.教师提供一份小练习,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检验。
2.学生完成小练习,教师进行讲评。
七、拓展延伸(10分钟)。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高中地理教案范文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高中地理教案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087b6636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be.png)
一、教案简介本教案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为主题,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农业地域类型的概念、特点以及种植业的发展条件。
通过分析不同地区的种植业发展情况,使学生能够理解农业地域类型的多样性,并学会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农业地域类型的概念及分类;(2)掌握种植业的发展条件及主要种植业地域类型;(3)学会分析不同地区种植业发展优势和制约因素。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地图和图表,观察和分析不同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2)运用实例,分析种植业发展条件及其影响因素;(3)开展小组讨论,探讨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与发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农业地理学习的兴趣;(2)认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提高学生关爱农业、珍惜粮食的意识。
三、教学内容1. 农业地域类型的概念及分类(1)农业地域类型的定义;(2)农业地域类型的分类及特点。
2. 种植业的发展条件(1)气候条件;(2)地形条件;(3)土壤条件;(4)水资源条件;(5)市场需求。
3. 主要种植业地域类型(1)水稻种植业;(2)小麦种植业;(3)玉米种植业;(4)棉花种植业;(5)糖料种植业。
四、教学资源1. 教材:《高中地理》;2. 地图:世界农业地域类型分布图;3. 图表:各类种植业产量统计表;4. 实例:我国不同地区种植业发展案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关注农业地域类型;(2)提问:你们对农业地域类型有什么了解?2. 讲解:(1)讲解农业地域类型的概念及分类;(2)分析种植业的发展条件;(3)介绍主要种植业地域类型。
3. 案例分析:(1)分组讨论:让学生查找我国不同地区的种植业发展案例;(2)分享案例:各小组汇报分析结果,讨论种植业发展优势和制约因素。
4. 练习:(1)让学生完成世界农业地域类型分布图的观察和分析;(2)填写各类种植业产量统计表。
5. 总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总结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2)强调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提醒学生关爱农业、珍惜粮食。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地理教案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地理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eb1bc71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a5.png)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地理教案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地理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两种农业生产地域类型的特点;以及这种农业地域类型产生的自然、社会、经济原因。
学习农业区位因素分析的方法,分析农业地域类型的主导因素。
过程与方法:1.结合文字资料与图示资料的阅读,初步掌握提取地理信息的基本方法;2.利用案例完成知识的学习与应用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1.理解世界和我国粮食问题的重要性;2.初步形成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教学重点】1.利用农业区位因素分析的方法,学习水稻种植业和商品谷物农业的特点;2.对比水稻种植业和商品谷物农业两种农业生产地域类型,理解在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过程中,各个农业区位因素对其发展的影响。
【教学难点】1.学习农业区位因素分析的方法,分析形成农业地域类型的主导因素;2.结合文字资料与图示资料的阅读,初步掌握提取地理信息的基本方法。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与讲议结合。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通过前面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树立了农业区位因素的基本理论,并且有了农业地域类型的一些基本认识,学习了种植业和畜牧业兼有的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这一节我们继续学习两种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
下面我们先看一段录像,请大家认真观看,录像里反映的是什么农业类型。
教师提问:以上录像内容反映了什么农业类型?生:种植业。
师:很好。
在这一节内容的学习中,我们就将认识两种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
一、季风水田农业1.主要分布区:亚洲季风区。
2.农业以种植业为主,作物以水稻为主3.世界最大的稻米生产国——中国(阅读p47图3.10 亚洲季风水田农业的形成和分布,重点分析季风水田农业形成的区位因素,完成p48读图思考题。
)4.本区发展水稻种植业的有利区位条件:(学生活动)读图思考1.季风水田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与这里的地形和气候有什么关系?2.水稻种植业是一种劳动密集型农业,这里有与之相适应的劳动力条件吗?3.季风水田农业的形成还可能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教师提示):从水稻的生长习性结合读图思考1、2引导学生分析图3.10,分析气候、地形、劳动力对水稻分布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广人稀
商品率高
粮食需求少
生 活 习 惯
市场广阔 答案:
交通运输便利 参考
下面我们以商品谷物农业典型代表——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为例,分析归纳商品谷物农业的特点和区位因 素。 案例 3 通过这个案例,使学生明确如下问题: 1.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商品谷物生产国,商品谷物农场主要分布在中部平原。 。 2.农业的商品化促进了农业的专业化和区域化,有利于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自然资源潜力,取得最佳效益。 3.美国的玉米带、小麦区能够保持常盛不衰,得益于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劳动力条件和气候因素。气候条件不同, 两种农业地域所生产的农产品品种不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劳动力条件直接影响到生产的经营方式和商 品率高低。 课堂小结:略。 板书设计 3.2 一、季风水田农业 1.主要分布区: 2.农业以种植业为主,作物以水稻为主 3.世界最大的稻米生产国——中国 4.发展的有利区位条件: 5.主要特点: 二、商品谷物农业 1.分布地区: 2.特征: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机械化和科技水平高。 3.农作物:小麦、玉米 4.区位条件 三、比较 农作物品种 水稻种植业 美国商品谷 小麦、玉米等 物农业 商品农业 化水平低 水稻 业 化水平低 家庭农场、生产规模大、机械 温带大陆性气候区 生产目的 自给一商品农 经营方式 小农经营、生产规模小、机械 季风气候区 气候条件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教师助手 学生帮手 家长朋友
2.季风水田农业主要分布在人口稠密地区,这里劳动力丰富。 3.亚洲季风区人多地少,粮食需求量大,水稻单产高。种植水稻可以缓解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和对粮食的需 求。本地区水稻种植历史悠久(约有 7000 年) ,稻米是人们喜爱的主要粮食。 5.季风水田区的水稻种植业的主要特点: 小农经营——人均耕地少,以家庭为单位,每户耕种的田地少。 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商品率低——农民精耕细作,使单位面积产量较高;但每户耕种规模小,每户稻谷的 总产量不大,受传统观念及经济水平的制约,农民收上来的稻谷的相当大的一部分留作全家的口粮以及家 畜、家禽的饲料用粮,到市场出售的很少。 机械化水平低——田地规模小,经济水平低,农民凭自己劳动能够完成农活。日本机械化水平较高。 水利工程量大——灌溉是水稻生产的基础。季风区水旱灾害频繁,对水稻生产威胁大。 活动: 以中国为例,说明应该寻找和运用哪些资料,解释我国南方水稻产区形成的原因。 活动步骤: 1.列出资料清单。 2.运用这些资料说明问题。
教师助手 学生帮手 家长朋友
4.小麦的分布分为北部小麦区和中部小麦区。 活动 1.参照归纳季风水田区水稻种植业特点的方法,归纳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特点。 点拨: 1.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特点是: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机械化和科技水平高。 2.把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形成条件和特点与季风水田农业作一比较,你认为最大的差异是什么? 点拨: 农作物品种 水稻种植业 美国商品谷 小麦、 玉米等 物农业 商品农业 化水平低 区 水稻 业 化水平低 家庭农场、生产规模大、机械 温带大陆性气候 生产目的] 自给一商品农 经营方式 小农经营、生产规模小、机械 季风气候区 气候条件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目的 1.读图分析季风水田农业形成的区位因素。 2.归纳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特点,分析对比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的形成条件和特点。 教学重点 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的主要特征及代表性的分布地区 教学难点 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特点的形成条件分析 教具准备 亚洲政区图、美国挂图、自制图表等 教学方法 图示分析法、启发式讲述法 教学过程 一、季风水田农业 1.主要分布区:亚洲季风区。 2.农业以种植业为主,作物以水稻为主 3.世界最大的稻米生产国——中国 (阅读 P47 图 3.10 读图思考题。 ) 4.本区发展水稻种植业的有利区位条件: 读图思考 1.季风水田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与这里的地形和气候有什么关系? 2.水稻种植业是一种劳动密集型农业,这里有与之相适应的劳动力条件吗? 3.季风水田农业的形成还可能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提示:从水稻的生长习性结合读图思考 1、2 引导学生分析图 3.10,分析气候、地形、劳动力对水稻分布 的影响。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分析气候、地形等自然条件是水稻生长的基础,丰富的劳动力等社会经济条件有利于 水稻种植业的经营和发展。 ) 点拨: 1.季风水田农业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季风区的地势平坦地区。高温多雨适宜水稻生长, 地势平坦便于水田管理。 亚洲季风水田农业的形成和分布,重点分析季风水田农业形成的区位因素,完成 P48
教师助手 学生帮手 家长朋友
1.分布地区: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等。 2.特征:以上国家商品谷农场一般为家庭经营,这类农场我国西北、东北也有分布,一般为国营。 3.农作物:小麦、玉米 4.适合发展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分析: 农业科学技术先进;机械化水平高;地广人稀;市场广阔;交通运输便利;自然条件优越:地势平坦开阔、 土壤肥沃、气候温和、降水丰富等。 读图 3.13 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简要分析这些因素对商品谷物农业有什么影响。 提示:商品率高是商品谷物农业的基本特点。在分析适合发展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时需要围绕商品率 高的特点考虑。 点拨: 农业生产的生产量高,自身消费少,生产效率高,交通、市场条件好,商品率就高;产量高,而自身消 费量大,生产效率低,即使交通、市场条件好,商品率也不会很高。因此在分析主要区位因素对商品谷物 农业影响的教学过程中,要抓住关键特征,从分析哪些区位因素有利于提高产量,哪些因素有利于提高生 产效率,哪些因素有利于促进产品的销售着手。 农业科学 技术先进 自然条件优越:地势平坦 开阔、土壤肥沃、气 温温和、降水丰富等 产量高 生产率高 机械化水 平高
说明:此活动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安排在课下完成。 阅读 通过这个材料,使学生了解如下问题: 1.我国著名水稻专家袁隆平主持的杂交水稻的发明和推广,为粮食生产开辟了广阔前景。 2.目前,我国生物技术育种居世界先进水平,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居国际领先地位。超级杂交水稻也取得 了重要进展,平均每公顷产量达到 1 万多千克,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二、商品谷物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