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考试论文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期末结课论文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期末结课论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近代以来,中国遭受了巨大的变革和动荡。
在这个不断变化的社会中,一种奇特的意识形态崛起了——马克思主义。
在中国,马克思主义从20世纪初开始传播,经历了漫长而不平凡的历程。
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并成为了中国现代化的精神支柱。
本文的目的是探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以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规律和特点。
一.HP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900年-1949年)马克思主义是在19世纪中期产生的一种理论思想体系,这种思想体系主张无产阶级取代资产阶级,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它首先在欧洲传播,并成为了共产主义革命的政治思想基础。
在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能够在中国传播,是因为中国的封建社会正处于分裂状态,并受到了外国列强的压迫。
东方社会学会是第一家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团体,在1905年由陈独秀成立,开始翻译并出版了一些马克思主义著作。
1919年,五四运动的兴起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普及。
此后,共产党员开始走向革命,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领导中国的革命。
二.新中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的旗帜(1949-1966)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CCP)开始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这种制度的核心是实现生产资料的公有化,促进人民的利益和幸福。
在这个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思想,成为新中国建设的主旋律。
毛泽东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领袖。
他在实践和理论两方面对马克思主义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提出了一系列理论,如人民民主专政、阶级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以及新民主主义理论和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战略。
这些理论的重要贡献,使中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走得更加坚定。
三.文化大革命对马克思主义的影响(1966-1976)在1966年之后,毛泽东的工作思路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一时期被称为文化大革命。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马克思主义的学习、理解和应用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马克思中国化综述类文章
马克思中国化综述马克思主义是人类历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思想体系,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做出了巨大贡献。
自从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以来,经过一系列的实践和理论总结,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这一过程被称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本文将对这一进程进行综述,以展示马克思主义的独特阐释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当时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先进革命者开始接触并学习马克思主义。
早期的中国共产党人,像陈独秀、李大钊等,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革命思想。
然而,在中国的特殊国情和革命实践中,马克思主义面临了新的问题和挑战。
1927年至1949年的国共内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毛泽东的领导下形成了毛泽东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里程碑。
毛泽东在实践中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进行了创新和发展,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斗争等一系列新理论,并成功地将这些理论应用到中国的革命斗争中,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毛泽东思想不仅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而且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产生了深远影响。
1949年以后的新中国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以邓小平为代表,开始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这一时期,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在这个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入了新的阶段。
邓小平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强调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实践。
这些实践不仅在中国取得了成功,而且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产生了重要影响。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中国的发展路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中国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导。
这一思想的核心是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在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中发展起来的,它不断吸收、借鉴和发展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并与时俱进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深入研究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发展,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治理能力的提升做出了重要贡献。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论文.doc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论文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的思想体系,具有世界性、普遍性的品格,可“放之四海而皆用”。
但它毕竟是在西方文化的母体中生长起来的,以下就是由xx为您提供的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从思维方式到理论渊源、从表达方式到文化背景都不可避免地带有西方的特征。
若想使其“放之四海而皆准”,必须因地制宜。
马克思主义放之中国,“因地制宜”,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如何“因地制宜”,即如何处理作为外来文化的马克思主义和作为本土文化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从这个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
因此,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生根、发展,必须结合中国实际。
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思想资源,其本身就是中国实际的重要构成部分,如果忽视这一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不可能真正实现;另一方面,传统文化则需要通过汲取外来文化的养料,开发和培养出具有现代特性的文化精神,从而实现现代化。
既坚持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方向,又通过中国化实现传统文化现代化。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辩证关系(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对传统文化的变革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生有着不同的时代背景,马克思主义是资本主义工业化时期的产物,属于无产阶级的理论范畴;后者则形成于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封建社会,属于封建统治的理论范畴。
这就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变革传统文化现代化的现实需要;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然是这一变革的过程和结果。
毛泽东在《辩证法唯物论讲授提纲》就曾指出“由于中国社会进化的落后,中国今日发展着的辩证唯物论哲学思潮,不是从继承和改造自己的哲学遗产而来的,而是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习而来的”,“要使辩证法唯物论思潮在中国深入与发展下去”,必须“清算中国古代的哲学遗产”。
也就是说,没有传统文化的变革,马克思主义是无法在中国展现其作用的;同时,不经过马克思主义的变革,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变也是无法实现的。
马克思主义论文中国化的理论和历史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中国化的理论和历史论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发展的研究,既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包括时代化、大众化)研究的重大课题。
自从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建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以来,“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分别成为独立的二级学科,日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涌现出一大批研究成果。
但是,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两个学科贯通起来,全面深入地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史的论著还很少见。
武汉大学梅荣政教授长期致力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研究,一直倡导将历史、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从总体上研究马克思主义,阐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命运、理论精髓和现实意义。
最近他推出的专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3月出版),可以说是他践行自己研究理念的一个成功范例。
这一著作从历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论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内涵、理论成果及其精神实质,揭示马克思主义创造性运用和发展过程中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彰显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巨大理论贡献和重要现实意义。
全书包括序言、导言、四篇十九章和结论,共计110万字。
与同类课题成果相比,该书不论是在研究视角、观点和方法上,还是在研究内容、框架和结论上,都进行了一些可贵的探索和创新。
一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进行跨学科的、综合性的研究。
作者首先确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的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是研究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背景、历史进程、基本经验和理论成果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既是一门历史科学,又是一门理论科学,正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发展过程中历史和逻辑两个方面有机统一的表现。
马克思中国化综述类文章
马克思中国化综述类文章马克思是19世纪的一位思想家和学者,他的理论和思想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马克思主义一直是深入人心的重要思想,对中国的政治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自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被引入中国后,经历了不断的发展和变化,逐渐形成了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导的新马克思主义。
首先,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的影响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当时中国社会正处于动荡不安的时期。
许多知识分子开始关注马克思主义,并试图将其运用于中国的社会现实。
他们试图解决中国社会的贫困和不公平现象,马克思主义成为他们寻找解决方案的重要指导思想。
随着中国革命的兴起,马克思主义逐渐成为领导革命的思想武器,推动了中国革命的胜利。
然而,随着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
伴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引进了市场经济思想,并逐渐开放了对外的经济交流。
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也出现了多种流派的理论,其中包括西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现代化马克思主义等。
这些理论在理论上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学说,使其更好地适应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并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理念的精髓。
这一系列的发展,为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的发展模式也逐渐走向全球化。
中国以自己的实际情况为基础,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出了许多新的理念和思想,为中国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指导思想。
这一理论发展路径既融合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又结合了中国的实际情况,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阶段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中国化,将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使得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获得更加广泛的认同和传播。
总的来说,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是一个渐进的历史过程,经历了漫长的实践和探索。
在这一过程中,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逐渐得到完善和发展,为中国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大一上学期马克思主义论文(2)
大一上学期马克思主义论文(2)大一上学期马克思主义论文篇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60年【编者按】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即将闭幕,再过两周,就是建国60年大庆了,自1949年取得政权建立新中国,中国共产党在建设社会主义国家上“摸着石头过河”,走出了一条新路子。
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取得的巨大成就,引起世界范围内广泛关注,西方将中国的发展总结为“中国模式”。
到底有没有这样一种模式,我们暂且不论,但将这些成功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总结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成为党内共识。
在中共建政60年之际,著名理论家雷云先生对60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了一个较为全面系统的总结。
现将此文与大家分享,以供专家学者及广大网友探讨。
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是革命的、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与时俱进是它固有的理论品质。
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历来把理论创新看作是永葆生机活力的根本,而理论创新是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实现的。
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一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史,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涵义,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它有两个方面:一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民族化;一是把中国的丰富实践经验加以概括提炼,使之理论化、马克思主义化。
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要做好“结合”这篇大文章。
在新中国成立以前的28年中,我们党做了一篇“结合”的好文章,实现了“结合”中的第一次飞跃,集中表现为找到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民主革命道路,形成了毛泽东思想。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60年,又做了一篇“结合”的好文章,实现了“结合”中的第二次飞跃,集中表现为找到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但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道路曲折,历程艰辛,经验弥足珍贵,教训也很深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论文】90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历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论文】90年来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的基本历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论文】90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历程》的范文,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
90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历程
90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历程
本门课程主要采取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每次上课由同学发言、教师总结、点评。
一、讨论主题:
1、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十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1921-1949)
2、改革开放前30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曲折历程(1949-1976)
3、后改革开放后30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发展(1978--)
二、要求:
1、请整理出每个问题基本轨迹、思想汇报专题主要成果
2、每位同学主讲十分钟,课后交书面稿给
三、课程考核:
1、三次讨论及讨论提纲各30分
2、课程论文(40分)(老师主讲的主要内容、自己阅读书的主要内容、主要的理论收获、存存的理论问题)
四、参考书目:
1.《中国******历史》第1卷上下,中共党史出版社20XX 年版
2.《中国共产党历史》第2卷(1949-1978)上下,中共党史出版社20XX年版
3.龚育之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上、下,北京人民出版社20XX年版
4.潘利红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概论》中共党史出版社20XX年版
5.《毛泽东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6.《邓小平文选》第1、2、3卷精品,人民出版社1994、1993年版
7.《江泽民文选》第1-3卷,人民出版社20XX年版
:。
马克思主义论文中国化的理论和历史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中国化的理论和历史论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发展的研究,既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包括时代化、大众化)研究的重大课题。
自从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建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以来,“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分别成为独立的二级学科,日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涌现出一大批研究成果。
但是,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两个学科贯通起来,全面深入地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史的论著还很少见。
武汉大学梅荣政教授长期致力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研究,一直倡导将历史、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从总体上研究马克思主义,阐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命运、理论精髓和现实意义。
最近他推出的专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3月出版),可以说是他践行自己研究理念的一个成功范例。
这一著作从历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论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内涵、理论成果及其精神实质,揭示马克思主义创造性运用和发展过程中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彰显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巨大理论贡献和重要现实意义。
全书包括序言、导言、四篇十九章和结论,共计110万字。
与同类课题成果相比,该书不论是在研究视角、观点和方法上,还是在研究内容、框架和结论上,都进行了一些可贵的探索和创新。
一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进行跨学科的、综合性的研究。
作者首先确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的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是研究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背景、历史进程、基本经验和理论成果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既是一门历史科学,又是一门理论科学,正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发展过程中历史和逻辑两个方面有机统一的表现。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考试论文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理论成果及现代意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一个历史进程,即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日益结合的过程。
在一定意义上讲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就是一部提出与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在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
中国共产党在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先后实现了两次历史性的飞跃。
第一次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了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与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与经验总结,即毛泽东思想。
第二次飞跃发生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共产党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在中国建设、巩固与发展社会主义的正确理论原则与经验总结,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这一体系就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这两次飞越都就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试剂盒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 ,都就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都就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都就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它们之间既就是一脉相承的,又就是与时俱进的,她们就是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一开始,就就是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党。
然而,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崭新思想武器,并不意味着就能够自然而然的解决中国革命所面临的问题,还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同中国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2、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在领导中国革命与建设的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的长期实践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
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就是毛泽东思想,就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与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与经验总结。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小论文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小论文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征途上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些成果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又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文化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原则。
早在1930年,毛泽东同志就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
”这一精辟思想,可以说是中国共产党人如何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最早觉醒。
然而由于毛泽东的地位和所处环境的限制,他的全新思想没有能够在党内起到决定作用,在当时的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内依然存在着严重的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和神圣化倾向,本本主义依然在党内屡屡泛滥成灾,终使土地革命的成果毁于一旦,红军被迫长征北上。
“左”倾错误领导不仅使包括中央苏区在内的广大苏区几乎全部丧失,而且在战略转移的长征途中又几乎使党和红军濒临绝境。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惨痛教训和两万五千里长征的不平凡经历,使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认识到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的极端重要性,成为开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伟大进程的基本出发点。
长征开始后,围绕着红军的战略方针,在党内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争论的实质,就是要不要实行适合中国革命战争实际的战略指导方针。
在长征途中,通过胜利和失败的尖锐对比,历史和现实的深入思考,毛泽东所代表的正确方向逐渐为党内的多数同志所认识。
“从黎平往西北,经过黄平,然后渡乌江到达遵义,沿途争论更烈。
在争论的中间,毛主席又说服了中央许多同志。
”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的遵义会议。
在遵义会议反对“左”倾教条主义之时,党和红军正处在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会议以革命的全局和党的根本利益为重,集中全力解决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使党的军事路线和组织路线首先转入马克思主义轨道。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论文1
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得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言以蔽之,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得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
在我们党内,毛泽东同志最早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
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的政治报告《论新阶段》中指出:“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
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待解决的问题。
”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中国化呢?首先,这是马克思主义自身的理论品质所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创立时就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工人没有祖国”,但是工人“本身还是民族的”。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91页)这就揭示了无产阶级的世界性、国际性和民族性的辨证统一性,由此我们就可以自然地推导出,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来说,“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48页)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一旦走出书斋,落脚现实世界,成为一个民族的无产阶级的理论思想和行动纲领,就必须回答和解决当时当地的实际问题。
反过来说,一个民族的无产阶级及其政治上的先锋队——共产党,要想成功地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也一定要将这一原理和本国的实际相结合,用新的实践、新的内容、新的语言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所以,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互为依托的,这是马克思主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力量源泉。
浅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的理论创新论文
浅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的理论创新论文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主线。
纵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其理论创新主要表现在基于马克思文本的实践诠释与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基于对理论及实践创新成果的再创新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基于实践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综合创新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综合创新三个方面。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浅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的理论创新相关论文。
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浅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的理论创新全文如下:摘要:党的成立和不断发展,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推进和发展的过程。
作为一个科学命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究竟是什么时候正式提出的,由谁最先提出,它是如何发展演变的,值得进行深入的探索。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产生了两次历史性的飞跃,形成了四大重要的理论成果,两大理论体系。
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它们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众所周知,随着十月革命的炮声,马克思列宁主义为越来越多的中国先进分子所接受。
从中国共产党诞生之日起,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行了艰辛探索。
在1938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正式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
他在《论新阶段》的报告中说:“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
所谓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通过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而不是抽象地应用它。
”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我们党的其他一些领导人也在讲话中运用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其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我们党的几代领导人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都反复强调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情况相结合。
历史和实践证明,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研究现实中出现的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在不断总结新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是中国革命取得成功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巨大进步的致胜法宝,同时也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断得到坚持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主题论文
小视角浅析中国化特点,大方向畅想全球化期待【摘要】本文实际学习生活角度出发,概括论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历史进程、重要意义;理论联系实际,于细节处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体现出的本土性性理论特点并从本土性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积极意义三个角度加以阐述;最后站在社会历史发展的至高点上大胆进行社会主义事业的全球化畅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长远期待。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本土性社会主义发展期待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概况简述1、概念总结多数人都听闻或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它是指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得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
2、历史进程(1)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什么是和怎样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及对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艰辛探索,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2)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主题进行了科学回答,成功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邓小平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理论形态的伟大创新。
(3)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如何建设党的核心主题,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4)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续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向前推进,提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两大战略思想。
3、重要意义(1)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获得成功,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面貌,并将长期影响中国的前途和命运。
(2)为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柱。
(3)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上潜移默化形成的特点——本土性这里之所以写本土性而没有写一般学者专家提出的民族性,是因为学习了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深感民族性其本性便是中华儿女血液深处的本土性。
简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与历史必然
简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与历史必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可是个了不起的事儿呢!就好像把一颗来自远方的种子,种在中国这片肥沃的土地上,然后让它长成参天大树。
马克思主义诞生在西方的土壤里,那是人家那边的思想成果。
可是咱中国有自己的国情啊,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社会结构和历史传统。
把马克思主义直接拿来用,就像给中国人穿上不合身的洋装,怎么看怎么别扭。
所以啊,马克思主义得中国化。
咱们就从早期说起吧。
那些革命先辈们啊,开始接触到马克思主义的时候,眼睛都亮了。
觉得这个理论能救中国。
但刚开始的时候,就是简单地搬用,结果呢,碰了不少壁。
就好比你看到别人做菜用某种调料特别香,你也不管自己的菜啥口味,一股脑儿地加进去,结果做出来的菜那味道怪得很。
后来啊,大家就慢慢明白了,得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的实际结合起来。
毛主席那可是很厉害的。
他带着大家开始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就是结合中国国情想出来的妙点子。
你想啊,中国当时是个啥情况?大部分人在农村,城市里的反动势力又强大得很。
要是像在西方那样搞城市暴动,那简直就是以卵击石。
所以从农村入手,就像在敌人最薄弱的环节撕开一个口子,然后慢慢发展壮大。
这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伟大成果啊。
再后来啊,经过一系列的革命斗争,新中国成立了。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没有停步。
社会主义建设的时候,又面临新的问题了。
怎么搞建设?这又不是打仗,不能光靠那些战争年代的经验。
于是啊,又开始探索适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这个过程中也有磕磕绊绊,有过失误,但这就像一个人成长,哪能不犯错呢?改革开放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个大跨越。
就像给封闭已久的房子打开了窗户,新鲜空气一下子涌进来了。
咱们开始学习西方先进的管理经验、技术,引进外资。
这时候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在社会主义的大框架下,融入市场经济的元素。
很多人开始的时候还不理解呢,社会主义怎么能搞市场经济?这就像原来一直吃素的人,突然说要吃点肉,大家都觉得不可思议。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论文
【内容摘要】马克思主意中国化的进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总结马克思主意中国化的历史经验为以解放思想为前提、坚持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为基本原则、并保持与时俱进不竭动力。
【关键字】三个过程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是毛泽东1938年在题为《论新阶段》一文中最先提出的。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具体地说,“就是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革命科学更进一步地和中国革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深相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其每一表现中都带有中国的特性,带有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使其在中国进一步民族化和具体化。
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问题,同时又使中国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且同中国历史、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相结合,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毛泽东之所以提出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源于对中国革命进程中正反两个方面的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在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经历过两次胜利和两次失败。
特别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党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理论应用于中国实际,创建了工农红军,建立了农村革命根据地和工农政府,实行工农武装割据,连续击退国民党军队的多次围剿;在国民党统治区,也在艰苦的条件下,发展了党和其他革命组织,展开了群众革命斗争。
这一切都是从中国实际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结果。
马克思主意中国化的进程可以的三个阶段马克思主意中国化的进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从1917年十月革命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
这段时间中国刚刚接触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起了催化剂的作用。
以李大钊、陈独秀为代表的共产主义知识分子,热情宣传马克思主义,讴歌十月革命的胜利。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直接产物是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阶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始阶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论文
浅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摘要: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传入中国后逐渐与中国的文化融合,马克思主义逐渐中国化。
但是这个过程是复杂的,其有自身的内涵和特征。
在中国革命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价值不断显现,在中国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对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
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在党执政为民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是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任何一种理论的发展和完善,尤其是在传入到另一种不同的地域文化环境当中时,都要在坚守自己本身的同时与当地的文化环境逐渐融合。
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在这样的一种历史和政治环境当中逐渐产生和发展完善的。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毛泽东同志最早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
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的政治报告《论新阶段》中指出:“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
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待解决的问题。
”他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这个“结合”有着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是说,近现代的中国革命没有马克思主义不行;二是说,有了马克思主义不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也不行。
只有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的实践,并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才能把中国革命引向胜利。
一言以蔽之,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得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着互相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方面,它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也就是应从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上来把握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而不能把形式和内容分开,比如说,把内容看作是马克思主义,而把形式看作是中国化。
另一方面它是道路和形态的统一。
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又是中国经验的马克思主义的总结,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实现形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理论成果及现代意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进程,即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日益结合的过程。
在一定意义上讲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提出和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在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
中国共产党在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先后实现了两次历史性的飞跃。
第一次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了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即毛泽东思想。
第二次飞跃发生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共产党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在中国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这一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这两次飞越都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试剂盒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都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都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都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它们之间既是一脉相承的,又是与时俱进的,他们是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一开始,就是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党。
然而,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崭新思想武器,并不意味着就能够自然而然的解决中国革命所面临的问题,还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同中国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2.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
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第一,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毛泽东思想不
是个别方面的,而是在许多方面以其独创性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构成了一个博大精深的科学思想体系。
它有着坚实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为理论基础,其核心就是实事求是。
这些理论观点经过中国革命和建设长期实践检验,已被证明是颠扑不破的科学真理。
第二,邓小平理论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邓小平理论是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科学认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是党和过肩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第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的发展等的基本原理。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这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
三个代表是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方针,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第四,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有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发展史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范畴之一,马克思
最注重发展社会的生产力。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列宁曾经说过:“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生命的运动。
”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经过长期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斗争。
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新中国成立后,成功的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发展了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
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我国不断推进中国特斯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进程,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改革开放取得丰硕成果,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社会统一大业取得新进展,人民生活水平基本达到了小康水平。
在新世纪新阶段,当领导全国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正朝着民主富强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前进。
实践证明,如果离开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断探索,离开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指导,我们的时间就会陷入盲目性,我们的事业
就会遭受挫折和失败。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一个名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
在当代中国,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系列理论成果,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意志和愿望,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结晶,是凝聚党心民心的强大精神力量,是一定历史条件下中华民族智慧的最高表现和理论上的最高概括。
特别是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们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同时也有很多的困难,很需要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来统一思想、凝聚人心、凝聚力里。
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才能以崭新的面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这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形成的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不同时期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体现了理论与实际的统一,坚持与发展的统一,既反对轻视甚至背离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倾向,又反对教条式对待马克思主义和静止地孤立的研究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倾向。
他们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增添了许多新内容。
它们的形成和发展,既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在中国的传承,又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科学体系。
它们不但以新的形态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而且展示了马克思主义所固有的强大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