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中语文语文版选修唐宋诗词鉴赏教学案:第二部分 第十二课 物是人非事事休——感时伤事 Word版含答案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二课物是人非事事休——感时伤事

[对应学生用书P64]

[资料助读]

◎释标题

蝶恋花,《彊村丛书·乐章集》题作《凤栖梧》,是同一词调的别名。双调,六十字,上下段各五句、四仄韵。《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是一首怀人之作。

◎知作者

柳永(?-约1053),初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福建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北宋词人,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许。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独多。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极其广泛,人称“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对宋词的发展有重大影响。有《乐章集》。

◎明背景

柳永由于仕途失意,一度流落为都市中的浪子,经常混迹于歌楼妓馆,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歌妓和市民大众的生活、心态相当了解,他又经常应歌妓的约请作词,供歌妓在茶坊酒馆、勾栏瓦肆里为市民大众演唱。因此,他一改文人词的创作路数,而迎合、满足市民大众的审美需求,用他们容易理解的语言、易于接受的表现方式,着力表现他们所熟悉的人物、所关注的情事。

[精要赏析]

◎赏形象

1.分析“危楼”“细风”“草色”“烟光”“残照”“阑”等几个体现愁思的意象的作用。

提示:从几个意象的共同点思考,从借物抒情的角度思考。

参考答案:“危楼”“细风”“草色”“烟光”“残照”“阑”等几个体现愁思的意象,组成了一幅凄美、感伤的黄昏春望图。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将春景和“春愁”极其

自然地融为一体,表现了词人的愁苦之情。

◎品语言

2.“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是千古流传的名句,说说它好在哪里。

提示:从内容、手法及情感等方面考虑。

参考答案:我愿意为了她而消瘦,为她而容颜憔悴。“不悔”体现了词人的坚贞、执著,“憔悴”体现了词人的相思之苦。本句画龙点睛,直抒胸臆,一语道破“春愁”难遣,为“春愁”憔悴无悔。语真情切,荡气回肠。

[资料助读]

◎释标题

武陵春,又名“武林春”“花想容”。双调,四十九字。前段四句,三平韵;后段四句,两平韵、一叠韵。

◎知作者

李清照(见第三课《乌江》)

◎明背景

这首词是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作者避难浙江金华时所作。当年她53岁。那时,她已处于国破家亡之中,丈夫死了,珍藏的文物大半散失了,自己也流落异乡,无依无靠,所以词情极其悲苦。

[精要赏析]

◎赏形象

1.“尘香”这一物象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扣住“尘香”的特点去思考。

参考答案:写落花已化为尘土,流露出词人对美好事物遭受摧残的惋惜之情和对自身“流荡无依”的深沉感慨。

◎品语言

2.“载不动、许多愁”历来为人所称道,这一句好在哪里?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

提示:从手法及情感方面考虑。

参考答案:“载不动、许多愁”好在用夸张和比喻把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形象,使得前面展现的愁有了重量和质感,造语奇特而有新意。

◎析技巧

3.这首词的上阕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细致刻画一个流荡无依、孤苦凄凉的中年妇女形象?请作出具体的分析。

提示:了解描写人物的手法。

参考答案:动作描写、神态描写。“日晚倦梳头”既是动作,也是一种寂寞悲凉心情的折射,“欲语泪先流”是写泪,看似平易,但用意精深,写出了那种难以控制的满腹忧愁。

4.下面两个句子都写了“愁”,请简要说出它们在内容和写法上的不同之处。

①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

②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提示:从修辞手法考虑写法,从“载”“春水”考虑内容。

参考答案:①用夸张和比喻表现凄苦忧愁重得连船都载不动,形象可感地写出了“愁”之重;②用设问、夸张和比喻将无形的“愁”比作有形的“一江春水”流不尽,形象地写出了“愁”之多。

[资料助读]

◎释标题

姜夔作词,常自谱曲而不用现成曲调,所以词牌词题是统一的。这首词写的是扬州战后景象,又是慢词,故称“扬州慢”。扬州慢,双调,九十八字。前段十句,四平韵;后段九句,四平韵。慢词依曲调舒缓的慢曲填写词,一般都比较长。慢调与长调有别,长调是单指字数说的,习惯上以九十一字以上为长调;慢调则是指曲调舒缓而言。

◎知作者

姜夔(1155-1221?),字尧章,别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南宋词人、音乐家。他多才多艺,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其词格律严密。其作品素以空灵含蓄著称。有《白石道人歌曲》《白石道人诗集》。

◎明背景

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冬至日,词人路过扬州,目睹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而写下这首词。

[精要赏析]

◎品语言

1.在赴扬州的路上,词人心中的扬州是一幅怎样的图景?(用词中的话回答)

提示:写景词句即为图景。

参考答案: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春风十里(繁华)。

2.词人进入扬州城,从哪些角度描绘了怎样的图景?

提示:进入扬州后的图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