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中语文语文版选修唐宋诗词鉴赏教学案:第二部分 第十二课 物是人非事事休——感时伤事 Word版含答案
高中语文《唐宋词第十二课物是人非事事休——感时伤事扬州慢》62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唐宋词第十二课物是人非事事休——感时伤事扬州慢》62课件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cf9b1095cc7931b764ce1563.png)
《扬州慢》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诵词作,分析意象。
2.在全面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掌握对比等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
3.深入体会作者怀古伤今、感时伤事的爱国情怀。
重难点:掌握对比等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对比分析法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人文导入:改革开放已经进行了四十年,我们如今在享受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时也要居安思危,回首九百多年前的南宋,想一想词人姜夔走在被金兵洗劫的街道上会有怎样的感叹。
二、解题扬州慢,词牌名,是作者的自度曲注宫调并填旁谱。
自度曲:通晓音律的词人,自摆歌词,又能自己谱写新的曲调,这叫做自度曲。
此语最早见于《汉书·元帝纪赞》:“元帝多村艺,善史书,鼓琴瑟,吹洞萧,自度曲。
”扬州: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淮左名都”之誉,至今已有2480余年的历史。
扬州地处江淮要冲,早在东汉时便是政治军事基地,也是全国粮、盐、铁的主要集散地和海内外交通的重要港口。
早在六朝时,就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之说。
扬州的古代文明和灿烂文化,也牵动了帝王的情怀和游兴,隋炀帝三下扬州看琼花,给扬州留下了众多的历史古迹。
三、作者及背景简介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江西鄱阳人。
布衣终生,以清客身份周游四方,常作达官贵人坐上客。
擅长写词,善书法、精音乐、能自度曲。
词多纪游、咏物、感叹身世飘零,亦有寄寓忧国伤时之作。
在他所处的时代,南宋王朝和金朝南北对峙,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都十分尖锐复杂。
战争的灾难和人民的痛苦使姜夔感到痛心,但他由于幕僚清客生涯的局限,虽然为此也发出或流露过激昂的呼声,而凄凉的心情却表现在一生的大部分文学和音乐创作里。
南宋小王朝国势危弱,长江以北的淮河一带已成为荒芜的边地。
但大多数的士大夫却只顾宴饮逸乐,不思恢复。
宋高宗在位期间,金兵曾两度大规模进攻南宋。
建炎三年(1129)金兵占领扬州,大肆烧杀掳掠,扬州被洗劫一空。
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又大举南侵,扬州再度遭受浩劫。
高中语文《唐宋词第十二课物是人非事事休——感时伤事鉴赏知识诗词鉴赏入门...》41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
![高中语文《唐宋词第十二课物是人非事事休——感时伤事鉴赏知识诗词鉴赏入门...》41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https://img.taocdn.com/s3/m/c74877fea26925c52dc5bf7e.png)
优秀课例课堂教学设计与反思学科:语文年级:高二教师:徐畅唱所在学校:四川省成都市武侯高级中学版本、册数、课目名称:语文2003课标版,选修,一字一句总关情——读懂古代诗歌的情感教学工具:多媒体、阅读任务单预习任务:提前完成《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阅读材料、《秋暮吟望》习题一、教学内容分析古诗文词鉴赏是高考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板块。
《2018年语文考试大纲》中对于此板块有如下要求:⑴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⑵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近五年的高考之中,15套试卷中有10套试卷直接考察了“情感”,其余的考题以间接的方式考察“情感”。
这要求考生不仅能够读懂情感且能够做到精准表达。
但学生在阅读或者表达时时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进行归类式地引导阅读。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重视诗歌鉴赏“情感”问题,明确思考路径2.能力目标:通过课堂练习,,明确诗歌“情感”分析的具体内涵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习诗歌鉴赏的阅读技巧,注重学生的审美体验,体味古诗的艺术表现力三、学习者特征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为高二学段的学生。
经过高中两年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具备一定的解读诗歌情感能力,比如抓标题、知作者、找情语、看注释的方法,具备基本审美能力。
但是根据历次考试的答题情况来看,仍存在以下问题:1、不明考点,答题无章法;2、术语堆砌,文本解读深度不够;3、只抓“点”不顾“面”。
因此,在高二选修课的行课过程中,教师需针对学生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方法梳理,帮助即将步入高三的学生梳理诗歌鉴赏“情感”问题的答题思路。
四、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设计本课在教学设计上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阅读借鉴的方式让学生自行生成问题的解决路径。
五、教学的重点及难点本课教学重点是明确鉴赏诗歌情感的方法,明确思考路径本课教学难点是让考生此种方法灵活运用到实际阅读之中六、教学过程课时环节教师活动(教学内容的呈现)学生活动(学习活动的设计)活动目标媒体资源使用及分析共一课时1、导入新课(师)同学们记得我们考卷中现古诗文分为哪些文本类型吗?(师)文学类文本阅读中又分为唐诗阅读、宋词阅读学生回答:古文阅读、古诗文阅读、情境式默写帮助学生明确试卷结构PPT展示,明确课堂目标2、考纲、考题简介(师)《2018年语文考试大纲》中对于此板块有如下要求:⑴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⑵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高中语文《唐宋词第十二课物是人非事事休——感时伤事扬州慢》60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
![高中语文《唐宋词第十二课物是人非事事休——感时伤事扬州慢》60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https://img.taocdn.com/s3/m/9898f854c1c708a1294a4484.png)
《扬州慢》教学设计银川市实验中学康婷婷一、教学目标:1、联系李清照的《声声慢》,再次认识慢词的特点。
2、反复诵读,品味《扬州慢》的独特韵味。
3、从黍离之悲,探究姜夔的家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1、理解姜夔对于战争的态度2、学习作者娴熟的诗歌表达技巧:衬托(包括乐景衬哀情)、拟人与虚实结合三、教学难点:1、体会作者蕴含在作品中的抚今追昔的情感四、主要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情景生成五、教学课时:1课时。
六、学情分析:1、高二学生对于宋词流派的渊源,以及对于婉约派、豪放派代表作家的风格,有一定成度的了解。
2、高二学生对于春秋、唐朝和宋朝的历史,也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3、高二学生对于合作学习与探究式学习的方式方法应当是熟悉的和可以接受的。
七、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有本名叫《读城记》的书中写道:“城市和人一样,也是有性格的。
有的粗犷,有的秀美,有的豪雄,有的温情……”不知大家是否赞同?这本书的作者是著名教授易中天,想必他的见解,是经过了一番研究才得出的罢。
我们今天这节课的内容,也要涉及到一座历史名城,它就是素有淮左名都美誉的古城——扬州城。
(课件展示——关于扬州的介绍)历史上的扬州,自隋唐时起,便商贾云集,经济繁荣,当然也是后世历代文人萃聚之地,自古便是文化名城。
扬州的悠久文化和美丽风光,最容易激荡历代诗人的情怀,这些诗人就包括南宋大诗人姜夔。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姜夔的《扬州慢》,感受一下诗人笔下扬州的历史风情。
(二)诵读品味1、本单元的诗歌学习要求是“置身诗境”,怎么才能做到“置身诗境”呢?当然是反复诵读,要求全班同学齐读《扬州慢》提示:慢词(依照慢调填的词)曲调舒缓、吐字宜慢、稍长。
内容深沉、悲切而富有情感。
(教师点评)2、古人写诗十分讲究音律,只有掌握其节拍、用韵的特点,才能领悟诗中特有的韵律感和音乐美。
请一同学范读:提示:词的节拍不像诗那样整齐划一,诵读时要注意音节的停顿。
如“犹/厌言兵”、“算而今/重到须惊”、“年年知/为谁生”等。
高中语文《唐宋词第十二课物是人非事事休——感时伤事鉴赏知识诗词鉴赏入门...》48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
![高中语文《唐宋词第十二课物是人非事事休——感时伤事鉴赏知识诗词鉴赏入门...》48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https://img.taocdn.com/s3/m/ba017664aaea998fcd220e26.png)
2人物形象命题形式1、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2、试说说这首诗中的形象特点?3、通过诗中的形象塑造,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理想、追求等?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方法这首诗刻画了一个什么形象?请简要分析。
小儿垂钓胡令能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答案:刻画了一个聪明(机灵),天真可爱的小儿形象。
“蓬头”“侧坐”等表现小孩的天真可爱,“摇招手”,“怕”等可看出小孩的聪明(机灵)。
1、1、抓住描写(语言、肖像、动作、神态、心里等关键字词)分析人物形象。
分析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注释:1、陈子昂,唐代诗人,官至右拾遗,写此诗时参与东征契丹,多次进谏,未被采纳,却被降职。
2、幽州台:战国时期燕昭王所建的黄金台,用于招纳贤才。
塑造了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异常孤独苦闷的诗人形象。
前两句俯仰古今,不遇明君,第三句写出了空间的辽阔,第四句在广阔的时空背景下突出孤独的诗人形象。
2、结合背景,展开想象,把握形象。
试分析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
请结合诗句简要回答。
江汉杜甫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本诗塑造了一个漂泊异乡、孤苦无依、年老多病但仍然不忘报国思用的儒士形象。
诗人不但用“片云”“孤月”写自己孤独漂泊之苦,还用“落日”“秋风”等意象比喻自己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尾联用“老马识途”的典故表明还可以为国家效力。
3、借助意象、重要词语或典故感知形象人物形象作答三要素1、概括形象特点:概说2、具体分析表现:结合诗句有关描写、手法,具体解说上一步的识别依据。
3、指出形象意义:深层含义、特别寄托概括作者在该形象上寄寓的情感、理想、追求、品质【例题引路】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诉衷情陆游3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高中语文第十二课物是人非事事休__感时伤事学案语文版选修《唐诗宋词鉴赏》
![高中语文第十二课物是人非事事休__感时伤事学案语文版选修《唐诗宋词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f1af39e70242a8956bece4a5.png)
第十二课物是人非事事休--感时伤事课前导语时间洗尽铅华,岁月催生白发。
物是人非,伤感满怀。
感时伤事是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
词人常因一事而发感慨,抒写心中的感慨。
常见的有春花秋月中的人生感怀,吟咏风物中的遣怀寄慨,怀古咏史中的兴亡之感和亡国之痛的哀吟等。
理解这类词,要结合作者及创作背景,弄明白感慨的缘由,体味词人寄寓的真挚情感,学会分析情感的表达方式。
通过朗读、品味、联想,体会宋词的抒情手法和词的意境美。
学习本课,学会在细致的观察中融入观察者的情感,做到物我相融地表情达意。
蝶恋花一、词人名片柳永(?—约1053),初名三变,字景庄,后更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故人称柳七。
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徙居崇安(今属福建武夷山)。
初考进士,未取。
五年后再考又未取。
他忍不住发了牢骚,写下了著名的《鹤冲天》,广为流传。
三年后再考,好不容易过关,发榜前却被宋仁宗给勾掉了,绝望之极,流落民间,专写歌词。
47岁,终于登进士第。
曾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
晚年流落不偶,病疫于润州(今江苏镇江),寄柩僧寺。
二十余年后,王安礼知润州,出资葬于北固山。
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专业”作家,对北宋词的发展有重要的贡献与影响,是婉约派代表作家之一。
他的词长于铺叙,工于写景言情,讲究章法结构,词风真率明朗,语言流畅自然,有鲜明的个性特色。
其词在当时流传甚广,有所谓“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说法。
其词反映了中下层市民和自己身世穷愁之感,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有《乐章集》传世。
二、诗词故事奉旨填词柳三变柳永原名三变。
少年时去汴京应试,经常跟歌妓们一道生活,狂放不羁,以擅长写“淫冶讴歌之曲”闻名,他写了一首《鹤冲天》,末句是“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据说考进士时,曾因此而被宋仁宗黜退:“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致使仕途坎坷。
此后柳永便干脆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
三、文题背景蝶恋花,《彊村丛书·乐章集》题作《凤栖梧》,是同一词调的别名。
唐宋诗词鉴赏物是人非事事休——感时伤事PPT学习教案
![唐宋诗词鉴赏物是人非事事休——感时伤事PPT学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319bf821ed9ad51f11df211.png)
一幅凄美 、感伤 的黄昏 春望图
图景
借景抒情
第15页/共68页
相思 孤独 离愁 无奈
情感
1、品味意象
草色 残照
愁 离情别恨
凭栏登高
思乡怀人
第16页/共68页
草色 残照
愁 离情别恨
例: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淮南小山《招隐士》
青青河边草,绵绵,更在斜阳外。 ——范仲淹《苏幕遮》
风住尘香花已尽, 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
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 也拟泛轻舟。
心灰意冷
原因 个人不幸 国家危 难
满腹忧愁
转 排遣的凄折楚心情
愁
化虚为实
只恐双溪舴艋舟, 载不动许多愁。
愁重舟轻,不能承载
第25页/共68页
第26页/共68页
扬州地当要冲,多富商大贾。 《旧唐书·地理志》
扬州富庶甲天下。
前期的词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 情,表现了自然风光和别思离愁。如《如梦
令》。后期的词变清丽明快为凄凉悲痛,抒 发
了伤时念旧、怀乡悼亡的情感,也寄托了强 烈
的亡国之思。最为有名的要数《夏日绝句》。 李清照的文学创作具有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
居婉约派之首,对后世影响第较21大页/共,68在页 词坛中 独
第2页/共68页
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杜牧《过华清宫》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一方面,是以卷起“红尘”的高速日夜奔驰 ,送来荔枝的“一骑”,挥汗如雨,苦不堪言 ;另一方面,则是得到新鲜荔枝的贵妃,嫣然 一笑,乐不可支。两相对照,蕴含着对骄奢淫 逸生活的无言谴责。
第3页/共68页
反映离乱的痛苦。
暮色渐起,戍角悲吟。
高中语文《唐宋词第十二课物是人非事事休——感时伤事鉴赏知识诗词鉴赏入门...》27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
![高中语文《唐宋词第十二课物是人非事事休——感时伤事鉴赏知识诗词鉴赏入门...》27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https://img.taocdn.com/s3/m/255b83af856a561252d36fc7.png)
-1-《一剪梅》教学设计陕西洋县第二高级中学白宝莉【教材依据】《一剪梅》这首词是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中的推荐篇目。
【设计思路】1、指导思想:“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通过学习鉴赏一首诗歌,教会学生鉴赏诗歌的一种方法,力争达到“读一首而知一类”的目标。
2、设计理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诵读感知、探究、合作、赏析中逐渐体会到如何运用这种方法来鉴赏诗歌。
3、教材分析:本单元教材设计为“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主要是要让学生在鉴赏诗词名篇中,逐渐掌握“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赏析方法。
该词的作者李清照,是宋朝时期婉约派词人的代表人物,而此词《一剪梅》是李清照词作的代表作之一,学习此词,有助于帮助学生了解以及词风特点,掌握一些诗词鉴赏方法,为学生自主阅读和高考奠定知识和方法基础。
4、学情分析:高二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诗歌鉴赏的能力,但大多仍停留在背诵上,缺乏对诗词深入的理解和探究,鉴赏方法单一。
因此,教给学生一些诗词鉴赏方法显得尤为重要,本词在学习中旨在引导学生以意象为抓手,结合作者身世背景理解词作情感和艺术手法,让学生掌握“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
课前教师已让学生自主预习,充分调动学生的鉴赏主动性。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必要逐字逐句讲解,让学生合作讨论发言更能提高鉴赏的积极性;同时再辅以多媒体手段,用优美的画面和音乐营造诗词氛围,指导启发学生在诗歌情境中讨论探究,在优美的诗词氛围中去对比阅读,感受感悟,落实教学任务。
【教学目标】-2-1、知识与能力:(1)、知人论世,体会作者生平遭遇与文学创作的密切关系。
(2)、在诵读品味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学生诗词鉴赏能力. (3)、感受意象美和意境美,把握李清照词深婉细腻的艺术风格,提高学生诗词鉴赏能力。
2、方法与途径:运用自主学习,反复诵读品读,合作探究,点拨归纳等方法,充分调动学生思维,体会该词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掌握“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词鉴赏方法。
高中语文《唐宋词第十二课物是人非事事休——感时伤事武陵春》66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唐宋词第十二课物是人非事事休——感时伤事武陵春》66课件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736cd0dcf84b9d528ea7a71.png)
《武陵春》教案邱彩燕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诵全词。
2、掌握几种表达感情的方法:直接抒情、借景抒情。
3、感受古典诗词的音韵美、节奏美、语言美。
4、体悟词人的情感,理解词人的内心世界。
教学重点:掌握几种表达感情的方法:直接抒情、借景抒情。
教学难点:1、鉴赏词作的意境。
2、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创作风格。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猜猜这是谁?称号:“一代词宗”评价:“中国古代最杰出,最有才华的女文学家、女作家”。
名句:“人比黄花瘦”“凄凄惨惨戚戚”“生当做人杰”“花自飘零水自流”“沉醉不知归路”……走近作者李清照简介:1084——约1151,号易安居士。
南宋著名的女词人,婉约词派的代表作家,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其作品后人辑有《漱玉词》,今人辑有《李清照集》。
她的词分前期和后期。
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描写爱情生活、自然景物,韵调优美。
后期多慨叹身世,怀乡忆旧,情调悲伤。
了解背景:金军挥兵南侵,李清照为避兵乱,只身流亡寓居浙江金华时写了这首词。
时年53岁,经历国家败亡、家乡沦陷、文物丧失、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
这首词所反映的正是她真实的生活片断和思想情感。
1、教师范读2、学生跟读:老师一人的朗读似乎有些落寞,能否邀请同学们轻声地跟着老师,模仿老师的节奏语气语调,试着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3、学生自由朗读:从同学轻轻的跟读声中,老师已经能够感受到词的节奏美了,但是跟读总是不过瘾,不如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用自己的心灵静静地体会词人的情感,想想《武陵春》流淌的是何样的情感。
(自由朗读)4、每位同学都读得特别认真投入,请一位同学为我们朗诵一遍。
(一名学生朗读),问:你感受到这首词流淌的是何样的感情,能用《武陵春》中的一个词语表达么?“愁”(板书)5、同学们通过反复的吟诵,已经能够体会词人的愁情了,我们不妨让前后几位同学组成一个单位,用你们认为可行的组合,和最能渲染愁情的方式演绎《武陵春》。
高中语文《唐宋词第十二课物是人非事事休——感时伤事扬州慢》57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
![高中语文《唐宋词第十二课物是人非事事休——感时伤事扬州慢》57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https://img.taocdn.com/s3/m/89fa2164192e45361166f521.png)
1《扬州慢》教学设计学校名称肇源一中课例名称扬州慢教师姓名赵杰学段、学科高中语文教材版本语文版章、节选修《唐宋诗词鉴赏》年级高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虚实结合的写作方法过程与方法:今昔对比中体会诗歌内涵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黍离之悲”教学重难点重点:鉴赏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难点:理解“黍离之悲”学情分析1、诗歌鉴赏一直是学生考试中难啃的“骨头”。
2、高二年级学生已有诗歌鉴赏基础知识;在必修三诗歌单元与选修教材诗歌部分第一单元的学习后,已经初步掌握了基本的诗歌鉴赏方法。
3、学生对词的认识水平和欣赏水平有待提高。
教学方法1、情境法——激发兴趣2、引导法——设问3、多媒体教学法——辅助教学教学过程(幻灯展示《诗经·黍离》图片)师:二千多年前,周大夫路过镐京,看到昔日国都的遗址上长满了野麦,有感而发,唱出了流传千古的《诗经》名篇——《黍离》,表达自己对国家沦亡的悲痛和昔盛今衰的感伤,于是后人把这种感情叫做《黍离》之悲。
今天,我们就来体味一下这种深沉的哀思,学习姜夔的《扬州慢》。
(板书课题:扬州慢)师: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一下作者姜夔(幻灯展示姜夔简介),请薛守峰同学为我们读一下。
生:姜夔(约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属江西)人。
2一生未入仕途,以布衣出入于公卿之门,善书法、精音乐、能自度曲(自己作词作曲)。
诗词俱工,词尤负盛名。
词多纪游、咏物、感叹身世飘零,亦有寄寓忧国伤时之作。
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
师:这首《扬州慢》就是作者的自度曲.师:接下来我们检查一下预习作业,分析一下小序内容(提问)生:至日:冬至;弥望:满眼;戍角:守城士兵的号角声;《黍离》:《诗经》名篇,是周人缅怀故都之作,后借指故国之思。
(师用幻灯片随之展示正确答案)师:非常好,看来我们预习的都不错,那接下来我们看第2小题(幻灯展示表格)写作时间写作地点写作原因他人评价生:写作时间在淳熙丙申至日,写作地点是扬州(维扬),写作原因是感慨今昔,千岩老人评价:有《黍离》之悲。
高中语文《唐宋词第十二课物是人非事事休——感时伤事鉴赏知识诗词鉴赏入门...》44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
![高中语文《唐宋词第十二课物是人非事事休——感时伤事鉴赏知识诗词鉴赏入门...》44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https://img.taocdn.com/s3/m/6d16d217dd88d0d232d46a84.png)
《诗歌中写景句的作用》教学设计大城一中——熊艳丽教学重点:写景句作用题的提问方式教学难点:写景句作用题的答题步骤教学方法:探究法、归纳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王国维曾言,一切景语皆情语。
景是诗歌传情达意的载体,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诗歌来探讨高考的易考点------写景句在诗词中有哪些作用?诗歌中写景句的作用?展示学习目标·重点·难点一、学习目标:1.明确诗中写景句(注意写景的方法)2.熟悉写景句作用的提问方式二、重点难点:写景句作用题的答题步骤三、答题步骤:内容上和结构上探讨归纳:提问方式月夜忆舍弟(唐)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收兵。
说说首联所写之景的作用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辛弃疾绿树听鹈鴂,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
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
算未抵、人间离别,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看燕燕,关归妾。
本词开头所写的鸟鸣声有什么作用?一、总结写景句的提问方式1.直接问:说说首联所写之景的作用?2.间接问:本词开头所写的鸟鸣声有什么作用?本诗开头句何有效果?写景句出现在诗的首句会有何种作用?出现在诗歌的首句,要考虑是不是点明了时间地点,是不是创设了氛围,烘托了情感,注意景情关系,是不是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如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胄》:“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首句点明时间地点,也创设了离别时的伤感氛围,传达出离别时心情的沉重。
再如“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以孔雀失偶徘徊起兴,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
东坡①苏轼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
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
②荦确:山石大而多的样子(地貌)。
(1)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1分),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氛围(1分),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1分),为下文抒情作铺垫(1分)。
高中语文《唐宋词第十二课物是人非事事休——感时伤事鉴赏知识诗词鉴赏入门...》52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
![高中语文《唐宋词第十二课物是人非事事休——感时伤事鉴赏知识诗词鉴赏入门...》52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https://img.taocdn.com/s3/m/92d4d4fe27284b73f3425084.png)
诗歌鉴赏之语言(炼字)1、炼字:所谓炼字,是指写作时推敲用字,使得所用之字形象、凝练、富有表现力。
古人在诗歌创作中,特别注意炼字,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炼动词——如:王之涣的“羌笛何需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2)炼形容词——形象、富于表现力、活用(使动)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形容词的活用可化腐朽为神奇。
如:蒋捷《一剪梅》“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3)炼虚词——虚词的锤炼,可活跃情韵,开合呼应,化板滞为流动。
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4)叠音字——叠字的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竹枝词》其一,刘禹锡)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声声慢》李清照)(5)炼数量词——如:“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齐己的《早梅》)郑谷将“数枝”改为“一枝”,为什么?常见题型1.某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问什么?2.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有何作用?或与其它某字比较提出优劣问题。
3.从某两句中分别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
4.某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是什么?【解答提示】:古人作诗常追求一字传神。
设计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出这些经古人锤炼出的字,妙在何处。
回答问题时,不能只论字,应放回句中,结合全诗的意境、题旨和诗人的感情来分析。
课堂学习提示答题步骤:①解释词语在句中的含义;②联系诗句分析含义;(有手法的要点出手法)③分析该字的表达作用(情感效果)一、例题1.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南浦别(白居易)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1)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2.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菩萨蛮(李白)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高中语文《唐宋词第十二课物是人非事事休——感时伤事鉴赏知识诗词鉴赏入门...》40教案教学设计讲
![高中语文《唐宋词第十二课物是人非事事休——感时伤事鉴赏知识诗词鉴赏入门...》40教案教学设计讲](https://img.taocdn.com/s3/m/dd826892c281e53a5902ff66.png)
诗歌中的“尾景”欣赏----以景结情1.概念:何谓以景结情含义:“以景结情”也叫“以景作结”,是诗歌结句的一种技巧,也是借景抒情的方式之一。
是指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结束诗句。
效果:使诗歌显得意犹未尽,韵味无穷;使读者从景物描写中,产生想象。
2.课本中以景结情的诗句故乡遥,何日去。
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3.举例鉴赏分析通过以下诗例来鉴赏分析元稹《闻乐天授江州司马》王昌龄《从军行七首》闻乐天授江州司马元稹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按照常规,在“垂死病中惊坐起”这句诗后,大概要来一句实写,表现“惊”的具体内涵。
然而作者却在结句写到:“暗风吹雨入寒窗”,既是景语,又是情语,以哀景抒哀情,把情与景融为一体。
作者对白氏被贬一事究竟是惋惜,是愤懑,还是悲痛,全都没有说破,全都留给读者去领悟、想象和玩味了。
从军行七首(其二)王昌龄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注释】关山:山川关隘。
指山川阻隔的故乡。
撩乱:心里烦乱。
边愁:久住边疆的愁苦。
此诗前三句均就乐声叙事抒情,说到“边愁”用了“听不尽”三字,结句如何以有限的七字尽此“不尽”。
诗人轻轻宕开一笔,“高高秋月照长城”以景作结,使诗情得到升华。
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的场面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
是渴望建功立业,还是思乡之情,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含蓄委婉。
4.试题中常见提问方式:(一)具体分析这首诗最后一句的特点。
(二)最后一句和前几句相比在表达上有何不同,有何作用? 寒食寄京师诸弟韦应物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
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
这首诗最后一句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2018年高中语文第二部分唐宋词第十二课物是人非事事休感时伤事教学案语文版选修唐宋诗词鉴赏
![2018年高中语文第二部分唐宋词第十二课物是人非事事休感时伤事教学案语文版选修唐宋诗词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d59642045fbfc77da369b139.png)
第十二课物是人非事事休——感时伤事蝶恋花◎释标题蝶恋花,《彊村丛书·乐章集》题作《凤栖梧》,是同一词调的别名。
双调,六十字,上下段各五句、四仄韵。
《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是一首怀人之作。
◎知作者柳永(?-约1053),初名三变,字景庄。
后改名永,字耆卿。
排行第七,又称“柳七”。
福建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
北宋词人,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
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
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许。
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独多。
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极其广泛,人称“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对宋词的发展有重大影响。
有《乐章集》。
◎明背景柳永由于仕途失意,一度流落为都市中的浪子,经常混迹于歌楼妓馆,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歌妓和市民大众的生活、心态相当了解,他又经常应歌妓的约请作词,供歌妓在茶坊酒馆、勾栏瓦肆里为市民大众演唱。
因此,他一改文人词的创作路数,而迎合、满足市民大众的审美需求,用他们容易理解的语言、易于接受的表现方式,着力表现他们所熟悉的人物、所关注的情事。
◎赏形象1.分析“危楼”“细风”“草色”“烟光”“残照”“阑”等几个体现愁思的意象的作用。
提示:从几个意象的共同点思考,从借物抒情的角度思考。
参考答案:“危楼”“细风”“草色”“烟光”“残照”“阑”等几个体现愁思的意象,组成了一幅凄美、感伤的黄昏春望图。
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将春景和“春愁”极其自然地融为一体,表现了词人的愁苦之情。
◎品语言2.“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是千古流传的名句,说说它好在哪里。
提示:从内容、手法及情感等方面考虑。
参考答案:我愿意为了她而消瘦,为她而容颜憔悴。
“不悔”体现了词人的坚贞、执著,“憔悴”体现了词人的相思之苦。
本句画龙点睛,直抒胸臆,一语道破“春愁”难遣,为“春愁”憔悴无悔。
高中语文唐宋词6第十二课物是人非事事休——感时伤事教案语文选修《唐宋诗词鉴赏》语文
![高中语文唐宋词6第十二课物是人非事事休——感时伤事教案语文选修《唐宋诗词鉴赏》语文](https://img.taocdn.com/s3/m/c5cd90f952ea551811a687ce.png)
第十二课 物是人非事事休——感时伤事题鹤林寺僧舍李 涉【注】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
因过竹院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
【赏析】 本诗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首句直抒诗人极度失意消沉、昏醉度日的心境,是抑;末句抒发诗人领悟到了要学会珍惜时光、从容乐观对待人生的道理之后的欣喜之情,是扬。
诗的末句巧用“偷”字,客观地表达了又一次得到闲适之意,与首句“终日昏昏醉梦间”的心境不符,“偷”字则更具主观色彩,更能表现出诗人于“竹院逢僧话”后领悟到了要从容乐观地对待失意人生的积极态度。
【注】 李涉,中唐诗人,宪宗时,曾任太子通事舍人。
不久,贬为峡州(今湖北宜昌)司仓参军,在峡中蹭蹬十年,遇赦放还,复归洛阳,隐于少室。
【思考】 从抑扬的角度简要分析本诗的表达技巧。
【提示】 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
一、字音辨识1.单音字伫.(zhù)倚 凭阑.(lán) 舴艋..(zé)(měnɡ) 荠.(jì)麦 淳熙.(xī) 姜夔.(kuí) 初霁.(jì) 豆蔻.(kòu) 2.多音字处⎩⎪⎨⎪⎧处.理(chǔ)处.所(chù) 累⎩⎪⎨⎪⎧累.积(lěi)劳累.(lèi) 槛⎩⎪⎨⎪⎧门槛.(kǎn)槛.阱(jiàn ) 禅⎩⎪⎨⎪⎧坐禅.(chán)封禅.(shàn) 二、字形辨认⎩⎪⎨⎪⎧憔cuì(悴)suì(碎)裂 ⎩⎪⎨⎪⎧舴měnɡ(艋)měnɡ(猛)烈⎩⎪⎨⎪⎧chún(淳)熙dūn(敦)厚 ⎩⎪⎨⎪⎧感kǎi(慨)ɡài(概)括 三、词语释义 ①危楼:高楼。
②黯黯:心情沮丧低沉的样子。
③疏狂:生活狂放散漫,不拘小节。
④强乐:强颜欢笑。
⑤衣带渐宽:腰带宽松,表示人逐渐瘦了。
⑥尘香:尘土里有落花的香气。
⑦物是人非:景物依旧,人事已变。
这里暗指丈夫已死。
高中语文《唐宋词第十二课物是人非事事休——感时伤事扬州慢》64教案教学设计讲
![高中语文《唐宋词第十二课物是人非事事休——感时伤事扬州慢》64教案教学设计讲](https://img.taocdn.com/s3/m/a66888c584868762caaed55a.png)
1《扬州慢》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掌握情景交融及虚实结合的写作方法。
2、体味怀古伤今的黍离之悲。
二、过程与方法探讨、点拔法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味诗人为国家的残破以及人民的不幸而极其沉痛的心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难点】1、体会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2、抓词眼“空城”,分析景物“清冷”特点,体味“黍离之悲”感情【教学设想】1、多媒体教学,创设情境,增加课堂教学容量。
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激发他们学习诗词的兴趣,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3、一课时完成。
【教学过程】一、导入:(PPT展示写扬州的有关诗句)我们一起读上面的诗句,这些诗句有一个共同特征,都是写了扬州,那么这些诗句给我们呈现了一个怎样的扬州城?(俊秀、美丽、富庶、繁华),那么南宋词人姜夔笔下的扬2州城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姜夔的《扬州慢》(PPT展示题目)。
二、知人论世:姜夔(约1155—约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属江西)人。
一生未入仕途,以布衣出入于公卿之门,善书法、精音乐、能自度曲。
诗词俱工,词尤负盛名。
词多纪游、咏物、感叹身世飘零,亦有寄寓忧国伤时之作。
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
三、研学小序:1、词前小序交待了什么内容?交代时间、地点、写作缘由以及途中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他人的评价。
2、序中表明本词情感基调的是哪个字?悲四、学生诵读;配乐朗读我们都知道诗词只有通过反复诵读才能体味出作者内在的情感。
男生读→女生评→诵读指导→听配乐范读→全班齐读五、整体感知从同学们的诵读中仿佛看到了词人在冬雪初霁的夜晚,骑着马换换走进扬州城的特点。
可是映入作者眼帘的还是昔日那繁华富庶的名都马?那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1、(PPT展示问题)词人眼前的扬州城是怎样的?上阕哪一个词最能概括词人眼前扬州城的特点?3学生自由朗读后用原文有关语句回答。
高中语文《唐宋词第十二课物是人非事事休——感时伤事鉴赏知识诗词鉴赏入门...》45PPT课件
![高中语文《唐宋词第十二课物是人非事事休——感时伤事鉴赏知识诗词鉴赏入门...》45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7ec3cb5a32d7375a5178054.png)
法
及
技
巧
运 用
目标: 1.通过诗词的品读,学习诗词鉴赏的
方法和技巧应用;
2.简要归纳诗词的鉴赏方法(重难
点)
复 习 记 忆
鉴 赏 品 析
分 享 时 光
归 纳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荒烟几家聚,瘦野一刀田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填诗诗词词之小魅练力习
最快的船——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最害羞的人——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最多的愁——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最消瘦的人——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最憔悴的人——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的人憔悴
最深的情——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最高的楼——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最大的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架子最大的人——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高中语文《唐宋词第十二课物是人非事事休——感时伤事鉴赏知识诗词鉴赏入门...》32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
![高中语文《唐宋词第十二课物是人非事事休——感时伤事鉴赏知识诗词鉴赏入门...》32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https://img.taocdn.com/s3/m/f79744d2dd88d0d233d46ac7.png)
四川省金堂中学校高2021届语文备课组1如何读懂诗歌教学案编写人:张春华审核人:编写时间:授课人:张春华授课时间:高2021届3班组别:姓名:【教学目标】1、通过品析探究诗歌,归纳读懂诗歌的基本方法——补、调、猜。
2、掌握并运用猜读法,进行诗歌译解的迁移训练。
【教学重难点】归纳并掌握读懂诗歌的基本方法,进行迁移训练。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小组交流、讨论【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流程】预习案(课前)一、考题回放(2019年3月月考):(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小题。
柳州城西北隅种柑树①柳宗元手种黄柑二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
方同楚客②怜皇树③,不学荆州利木奴④。
几岁开花闻喷雪,何人摘实见垂珠?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
【注】①本诗写于作者贬官柳州时期。
②楚客,指屈原。
屈原忠而被谤,身遭放逐,流落他乡,故称“楚客”。
③皇树,即橘树,屈原《橘颂》中有“后皇嘉树,橘徕服兮”之句。
④三国时丹阳大守李衡曾想通过种橘发家致富,给子孙留点财产。
翻译:我亲手种植黄柑二百株,春天到来时枝叶青翠遍布城角。
我像屈原一样喜爱这天生的美树,不学那荆州李衡那样把柑树当作奴仆来谋利。
多少年才能闻到那像喷雪般白色的花的香味?又是谁来摘下那像垂珠般的果实呢?如果让我等到柑树成林的那一天,它的美味还能够让我这个老人滋养受益。
一、预习交流,各抒己见总说:(一)读懂诗歌,需要正确译解诗歌1、活用倒错是诗歌语言的句法特点2、译解诗歌可借助调序、补充、活用等方法(二)读懂诗歌需要积累:(1)文常、典故、常用词语(2)构建知识框架:题材、体裁、考点教学杂记四川省金堂中学校高2021届语文备课组2(3)答题模式、专业术语二、自主探究,研习译诗方法(一)圈点勾画重难点词语,翻译以下两首诗歌。
答李瀚(韦应物)林中观易罢,溪上对鸥闲。
楚俗饶词客,何人最往还。
注:易,《易经》1、补——补出主语“你”和“我”2、对:活用意,面对、对视俗:语境意,长期形成的——推知“历来”饶:语境意,“丰饶”“富饶”,推知“多”翻译:林中观易罢,溪上对鸥闲。
高中语文《唐宋词第十二课物是人非事事休——感时伤事鉴赏知识诗词鉴赏入门...》45教案教学设计讲
![高中语文《唐宋词第十二课物是人非事事休——感时伤事鉴赏知识诗词鉴赏入门...》45教案教学设计讲](https://img.taocdn.com/s3/m/755336d86bec0975f465e25a.png)
诗词鉴赏的方法及技巧运用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诗词的品读,学习诗词的鉴赏方法;2.简要归纳诗词的鉴赏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所学诗词的回顾背诵,找到诗词的简单鉴赏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词的美;2.学会鉴赏美。
重点难点:1.简要归纳诗词的鉴赏方法;2.学会鉴赏美。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诗词的王国,是一幅多姿多彩的画卷,在这幅画卷中,我们可以一起叹“霜叶红于二月花”,一起听“稻花香里说丰年”,一起看“人面桃花相映红”,一起盼“风雪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诗词的国度,品诗意人生,看四季风光。
从小学至今,学过的诗词已然很多,现在,请同学们拿出草稿本,写一写留在你记忆深处的诗词,给大家2分钟的时间。
二、交流探讨1.学生写,老师走看(2分钟)2.学生交流讨论并分享(4分钟)三、鉴赏评析1.学生从所写诗词中挑选一二句,简要赏析(3分钟)2.老师走动指导3.学生交流(1分钟)4.将所写赏析与其他同学分享(10分钟)5.老师适当点评四、归纳鉴赏方法(5分钟)1.引导学生从刚才的赏析中提炼方法2.归纳得出方法——可以从“意象、意境、情感、关键字、表达技巧(方法)”等方面入手。
五、学以致用(10分钟)1.练习:鉴赏以下诗句(1)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2)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3)荒烟几家聚,瘦野一刀田(4)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六、小结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笔下的景,都是为了抒发内心的情感而写;诗人笔下的语言,也都是为了抒情而写。
我们今天一起探讨了诗词鉴赏的方法,以后遇到诗歌,我们就有了一个切入点。
最后,送给大家一朵花,在不同人眼中,这花也不尽相同。
伤心的人会说“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憔悴的人会说“人比黄花瘦”,开心的人会说“人面桃花相映红”,有情之人会说“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无情之人也觉得花无情,正所谓“疯狂柳絮随风,轻薄桃花逐水流”。
高中语文《唐宋词第十二课物是人非事事休——感时伤事鉴赏知识诗词鉴赏入门...》38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
![高中语文《唐宋词第十二课物是人非事事休——感时伤事鉴赏知识诗词鉴赏入门...》38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https://img.taocdn.com/s3/m/6f30ef3cc77da26924c5b07e.png)
1诗词鉴赏入门——辨明诗歌思想,规范解题思路泉州市泉港区第五中学执教教师:钟镇红指导老师:张同英【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分析诗歌思想感情的方法,归纳总结清晰的解题思路及规范的答题技巧。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辨明诗歌的思想感情,掌握分析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掌握分析诗歌思想感情的方法,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掌握分析诗歌思想感情的方法。
2.归纳总结清晰的解题思路及规范的答题技巧。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方法】探究、归纳、总结【教学过程】一、考点阐释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探究分析诗歌思想感情的方法(一)探讨《留别王维》的思想感情留别王维唐孟浩然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应守索寞,还掩故园扉。
【注】据《旧唐书·文苑传》载,孟浩然“年四十,来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还襄阳”。
此诗即行前留别之作。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21、读诗题——初解诗歌主旨注意从标题了解诗歌丰富的内涵,古代诗歌的诗题对诗歌的内容有或明或暗的提示作用,或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或暗示诗歌的感情基调,抓住它就会抓住诗的感情脉络,把握出诗歌的内容走向,帮助我们初步了解诗歌的主旨。
如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个“送”字说明了此诗表现的是惜别之情。
陆游《书愤》:“愤”即感慨与忧愤之意。
2、读作者——结合知人论世由于所处时代和生活经历的不同,每个诗人长期形成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志向追求应是大致固定的。
比如屈原的爱国情思,陶渊明的自得田园,李白的傲岸不屈,杜甫的忧国忧民,苏轼的旷达达观,辛弃疾的报国无门等等。
了解这些对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很有帮助。
3、读注释——注意重点难点很多诗歌做一些注解以提醒考生,这对于鉴赏诗歌来说相当重要。
注释往往解释诗歌中一些难理解的词语和典故,或是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等,注意注释有利于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及主旨的把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二课物是人非事事休——感时伤事
[对应学生用书P64]
[资料助读]
◎释标题
蝶恋花,《彊村丛书·乐章集》题作《凤栖梧》,是同一词调的别名。
双调,六十字,上下段各五句、四仄韵。
《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是一首怀人之作。
◎知作者
柳永(?-约1053),初名三变,字景庄。
后改名永,字耆卿。
排行第七,又称“柳七”。
福建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
北宋词人,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
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
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许。
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独多。
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极其广泛,人称“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对宋词的发展有重大影响。
有《乐章集》。
◎明背景
柳永由于仕途失意,一度流落为都市中的浪子,经常混迹于歌楼妓馆,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歌妓和市民大众的生活、心态相当了解,他又经常应歌妓的约请作词,供歌妓在茶坊酒馆、勾栏瓦肆里为市民大众演唱。
因此,他一改文人词的创作路数,而迎合、满足市民大众的审美需求,用他们容易理解的语言、易于接受的表现方式,着力表现他们所熟悉的人物、所关注的情事。
[精要赏析]
◎赏形象
1.分析“危楼”“细风”“草色”“烟光”“残照”“阑”等几个体现愁思的意象的作用。
提示:从几个意象的共同点思考,从借物抒情的角度思考。
参考答案:“危楼”“细风”“草色”“烟光”“残照”“阑”等几个体现愁思的意象,组成了一幅凄美、感伤的黄昏春望图。
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将春景和“春愁”极其
自然地融为一体,表现了词人的愁苦之情。
◎品语言
2.“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是千古流传的名句,说说它好在哪里。
提示:从内容、手法及情感等方面考虑。
参考答案:我愿意为了她而消瘦,为她而容颜憔悴。
“不悔”体现了词人的坚贞、执著,“憔悴”体现了词人的相思之苦。
本句画龙点睛,直抒胸臆,一语道破“春愁”难遣,为“春愁”憔悴无悔。
语真情切,荡气回肠。
[资料助读]
◎释标题
武陵春,又名“武林春”“花想容”。
双调,四十九字。
前段四句,三平韵;后段四句,两平韵、一叠韵。
◎知作者
李清照(见第三课《乌江》)
◎明背景
这首词是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作者避难浙江金华时所作。
当年她53岁。
那时,她已处于国破家亡之中,丈夫死了,珍藏的文物大半散失了,自己也流落异乡,无依无靠,所以词情极其悲苦。
[精要赏析]
◎赏形象
1.“尘香”这一物象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扣住“尘香”的特点去思考。
参考答案:写落花已化为尘土,流露出词人对美好事物遭受摧残的惋惜之情和对自身“流荡无依”的深沉感慨。
◎品语言
2.“载不动、许多愁”历来为人所称道,这一句好在哪里?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
提示:从手法及情感方面考虑。
参考答案:“载不动、许多愁”好在用夸张和比喻把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形象,使得前面展现的愁有了重量和质感,造语奇特而有新意。
◎析技巧
3.这首词的上阕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细致刻画一个流荡无依、孤苦凄凉的中年妇女形象?请作出具体的分析。
提示:了解描写人物的手法。
参考答案:动作描写、神态描写。
“日晚倦梳头”既是动作,也是一种寂寞悲凉心情的折射,“欲语泪先流”是写泪,看似平易,但用意精深,写出了那种难以控制的满腹忧愁。
4.下面两个句子都写了“愁”,请简要说出它们在内容和写法上的不同之处。
①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武陵春》)
②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提示:从修辞手法考虑写法,从“载”“春水”考虑内容。
参考答案:①用夸张和比喻表现凄苦忧愁重得连船都载不动,形象可感地写出了“愁”之重;②用设问、夸张和比喻将无形的“愁”比作有形的“一江春水”流不尽,形象地写出了“愁”之多。
[资料助读]
◎释标题
姜夔作词,常自谱曲而不用现成曲调,所以词牌词题是统一的。
这首词写的是扬州战后景象,又是慢词,故称“扬州慢”。
扬州慢,双调,九十八字。
前段十句,四平韵;后段九句,四平韵。
慢词依曲调舒缓的慢曲填写词,一般都比较长。
慢调与长调有别,长调是单指字数说的,习惯上以九十一字以上为长调;慢调则是指曲调舒缓而言。
◎知作者
姜夔(1155-1221?),字尧章,别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
南宋词人、音乐家。
他多才多艺,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其词格律严密。
其作品素以空灵含蓄著称。
有《白石道人歌曲》《白石道人诗集》。
◎明背景
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冬至日,词人路过扬州,目睹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而写下这首词。
[精要赏析]
◎品语言
1.在赴扬州的路上,词人心中的扬州是一幅怎样的图景?(用词中的话回答)
提示:写景词句即为图景。
参考答案: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春风十里(繁华)。
2.词人进入扬州城,从哪些角度描绘了怎样的图景?
提示:进入扬州后的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