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证据法学的发展
证据法学综述

证据法学综述一、概述证据法学是法学科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的是法庭上的证据规则和证据标准。
本文将从证据法学的起源、发展、基本原则以及相关实践中的问题等方面进行综述。
二、证据法学的起源与发展2.1 起源证据法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罗马法,罗马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欧洲国家的法律制度。
罗马法中就有关于证据的规定,如举证责任、证人证言等内容。
这些规定为后来的证据法学提供了基础。
2.2 发展证据法学在欧洲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影响力。
首先是中世纪时期,基督教教会严格限制了使用证据的范围,使得证据法学的发展受到了限制。
接着是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开始对罗马法进行重新研究,证据法学也随之得到了发展。
最后是现代证据法学的形成,通过吸收不同国家的法律经验和理论观点,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证据法体系。
三、证据法学的基本原则证据法学有一些基本原则,这些原则在确保司法公正和提高证据的效力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3.1 公正原则公正原则是证据法学的核心原则之一,它要求法庭审判过程中对证据的收集、采信和运用等都应当公正进行。
公正原则的具体体现包括平等原则、公开原则、自由原则等。
3.2 真实原则真实原则是指证据必须反映案件真实情况的要求。
法庭应当通过合法的手段收集证据,并对证据进行真实性的审查和评估。
真实原则的实现需要法官、律师等相关人员的积极参与和监督。
3.3 辩证原则辩证原则强调在证据的收集、审查和运用过程中应进行充分的辩论,各方当事人应有平等的机会提供证据并进行辩论。
辩证原则有利于确保公平公正的审判结果。
3.4 自由裁量原则自由裁量原则是指法官在使用证据时具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权。
法官可以根据具体案件的情况,酌情决定对证据的采纳与排除,以及对证据的评估和运用。
四、证据法学实践中的问题证据法学在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对于提高司法效率和保障当事人权益都具有重要意义。
4.1 证据收集难题在一些复杂的案件中,证据的收集可能非常困难。
从_证据学_走向_证据法学_兼论刑事证据法的体系和功能

从“证据学”走向“证据法学”———兼论刑事证据法的体系和功能陈 瑞 华(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北京 100871)摘要:传统的“证据学”理论,不仅无法包含大量现代的证据规则,而且与现有的刑事诉讼法学理论也显现出明显的不兼容性,因而应该完成从“证据学”到“证据法学”的理论转型。
“证据法学”作为独立的法学学科可以使研究者从法律程序的视角观察、研究证据问题,使证据规则真正成为程序法的一部分。
刑事证据法体系由两种证据规则组成:一是有关证据法律资格的规则;二是有关司法证明的规则。
只有确立这些证据规则,刑事证据法才能通过规范法庭审判过程,进而对侦查和起诉活动发挥有效的控制和约束作用。
刑事证据法不仅可约束裁判者的自由载量权,避免使作为弱者的被告人受到不公正的对待,而且还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司法误判发生的可能以及避免司法裁判的拖延。
关键词:证据学 证据法学 刑事证据法一、对“证据学”理论的反思传统上,我国主流的诉讼法学理论将有关证据资格、证据收集、审查、判断等方面的事项一律归入所谓“证据学”的研究范围,而不承认有“证据法学”学科的独立存在。
但近年来,在西方法学理论———尤其是英美证据法理论的深刻影响下,一些以“证据法学”命名的教科书纷纷面世,“证据学”的名称似乎开始被人遗忘。
①特别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证据立法和证据规则的制定问题,有关“证据法学”诸方面问题的研究,开始成为诉讼法学领域中的显学。
但是,一种以证据问题为研究对象的法学学科,在名称上所发生的这种微妙变化,难道就真的意味着这门学科从理论基础、体系到具体内容都发生了实质性的改变?在这场从“证据学”到“证据法学”的“冠名革命”的背后,究竟有哪些值得关注的问题?其实,“证据学”的称谓是与法学者长期以来对证据制度的基本认识密不可分的。
按照一般的理解,证据制度是指法律规定的关于在诉讼中如何收集证据,如何审查、判断证据,如何运用证据认定案情的规则体系;证据制度“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如何保证司法人员能够正确认识案件事实,亦即如何保证其主观符合客观。
证据制度的历史沿革资料

【案例资料】古代侦破执法故事:察言观色
整理课件
27
中国古代证据制度的特点
有罪推定为基本原则 以人证为主要证明手段 尤其重视口供(无供不录案) 刑讯合法化 自由证明是司法认证的基本模式 物证技术发展较早
整理课件
28
(二)中国近现代证据制度
1906年《大清刑事民事诉讼法草案》规定了: 自由心证、证据规则、检方负举证责任、证据 种类、禁止刑讯、不得强迫亲属作证等。
整理课件
14
2、法定证据制度
法定证据制度:又称形式证据制度,是指法律
根据各种证据的不同形式,对其证明力的大小以 及如何审查判断和运用预先明文规定,法官审理 案件必须据此作出判决,而不得自由评断和取舍 的一种证据制度。
整理课件
15
(1)法定证据制度产生的原因 政治原因:统一规范法官审判活动的需
要 社会原因:封建等级制度 文化原因:崇拜权威的思潮
------(英国著名法官)戴维林
整理课件
7
1、英国早期的陪审制度与证据制度
知情陪审团:陪审员既具有裁判者性质 又具有证人性质
属于自由证明模式 证据规则开始萌生:传闻证据排除规则
整理课件
8
2、陪审制度的变化与证据制度的发展
从“知情陪审团”到“不知情陪审团”
一系列证据规则开始诞生:如传闻证据规 则、文书证据规则、证人资格规则、强制 作证规则、证言特免权规则、对证人进行 询问和交叉询问规则等
认定刑民事案件,除以“五声听狱讼,求民情” 外,法律还要求审讯需要参照其他证据进行证 明
对于疑罪,实行有罪推定、“疑罪惟轻”原则
整理课件
26
2、封建制时期的证据制度
口供至上 依法刑讯和法外用刑相互交织 以五声听狱讼,察言观色,主观臆断 疑罪惟轻和实行有罪推定 诬告反坐和伪证者罚 封建等级特权和形式主义
论证据法的体系和法典化

一、证据法的体系近年来,学界越来越多的人认为,证据法不是有关实体法和诉讼法规范的简单拼凑,而是由独特原则和方法支撑而形成的独立法律部门。
但是,对证据法的内在结构体系,尚未有一致的意见。
笔者认为,可以证据法、证据法典和证据法学之间的互动关系方面考察证据法体系的构建。
这三者的体系存在一定的呼应,但不存在对关系。
具体而言,可以从如下两个角度考虑证据法体系的构建:(一)总则和分则。
总则是普遍适用于各个证明领域的一般证据法规范,包括:1.证据法的基本概念,例如证据、证据材料、证明、证明责任、证明对象、证明标准、推定、司法认知等。
2.证据法的基本原则,包括证据裁判原则、自由心证原则、直接言词原则、客观真实原则、利益衡量原则等。
3.证据规则,即有关区分定案证据和证据材料标准的证据可采性规则,有关证据证明大小的采信规则,以及证据的种类和分类规则。
4.证明规则,即有关证明对象的确定、证明责任的分配、证明标准的适用的一般性规则。
分则是仅适用于特定证明领域的特殊证据法规范,包括:1.刑事证据法。
包括无罪推定原则、禁止自证其罪原则、职权原则,被告人陈述规则,有关刑事证明对象的确定、举证责任的分配、证明标准的选择适用的特殊规则,以及取证、举证、质证、认证的程序及其法律后果的规则。
2.民事证据法,包括当事人处分原则、辩论原则,自认规则,有关证明对象的确定、证明责任的分配、证明标准的选择适用的特殊规则,以及法院取证、当事人举证、质证和认证的程序及其法律后果的规则。
3.行政证据法,包括审查性原则、案卷的排他性原则,现场笔录规则,有关证明对象、证明责任的分配、证明标准的选择适用的特殊规则,以及取证、举证、质证、认证的程序规则。
(二)核心、交叉和边缘三个领域。
鉴于证据法的复杂性,理解证据法体系还需要另一个角度,即将证据法分为核心、交叉和边缘三个领域,具体而言:1.核心领域。
是指能够凸现证据法特质,只有证据法才能调整的事项,主要是上文所说的证据法总则。
对证据法学认识

对证据法学认识对证据法学的认识一、引言证据法学作为法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是研究证据的收集、认定以及运用等问题的学科。
证据是指在诉讼过程中,为了证明事实的真实性而提供的各种材料、数据和信息,是法院判断案件真伪的重要依据。
本文将从证据法学的概念、作用、原则和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和分析。
二、证据法学的概念证据法学是指研究证据的收集、鉴定、运用和评价等问题的学科。
它主要关注的是在诉讼过程中,如何确定和运用证据,以达到公正、公平地解决纠纷的目的。
证据法学是法律实践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它对于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正司法具有重要意义。
三、证据法学的作用1. 确定事实:证据法学通过收集、鉴定和运用证据,帮助法庭确定案件中的事实,从而为司法判决提供基础依据。
证据法学的核心任务是找出证据中的真实性,排除虚假证据的干扰,确保法庭判断的准确性和公正性。
2. 保护当事人权益:证据法学对当事人的权益保护具有重要作用。
它要求法庭在收集证据时,应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遵循合法性原则,不得违反法律规定,不得滥用权力,以确保案件的公正审理。
3. 维护社会秩序:证据法学的研究和应用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
通过收集和鉴定证据,可以及时发现和查处各类违法犯罪行为,为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提供有力支持。
四、证据法学的原则1. 真实性原则:证据法学要求证据必须真实可信。
真实性原则是证据法学的核心原则,它要求法庭在收集和鉴定证据时,必须对证据的真实性进行审查,排除虚假证据的影响,确保判决的准确性。
2. 合法性原则:证据法学要求证据的收集和运用必须合法。
合法性原则是指证据的收集和运用必须符合法律规定,不得违反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不得滥用权力。
3. 公正性原则:证据法学要求证据的收集、鉴定和运用必须公正。
公正性原则是指法庭在处理证据时,应公正、公平地对待当事人提供的证据,不偏袒任何一方,确保判决的公正性。
五、证据法学的方法1. 归纳法:证据法学通过归纳法,总结和提炼出证据的一般规律和原则。
中国证据制度未来的发展与走向

中国证据制度未来的发展与走向我国证据制度起源于奴隶社会时期,是奴隶主法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而后封建制逐渐取代奴隶制,证据制度也有了较为显著的发展,以“五听”为代表,为后世提供了丰富的证据理论。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证据制度也不断的发展与完善。
“依法治国”政策的实施,在相当程度上刺激了证据法学与证据制度的发展。
法学界围绕我国如何构建一套完善的证据法学理论体系及如何完善证据制度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为此,本文的目的是讨论我国现行证据制度所存在的问题,分析与英美法系的证据学的共识与分歧,进一步推断我国证据制度的发展方向并提出适当意见。
证据制度是法制建设的重要环节之一,是国家司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证据制度作为一国诉讼制度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其重要性显而易见。
因此,通过对我国证据制度的分析与比对,能够更为清楚的认识到其优缺点,从而更加客观的展望我国证据制度的未来。
一·我国现行证据制度存在的问题第一,我国证据制度的立法内容过于宽泛在我国,并没有对证据制度进行专门的立法。
有关证据制度的规范散见于各类诉讼法典,有关司法解释以及个案批复中。
司法解释及个案批复虽然对某些问题作了补充,但其主要是针对具体问题,欠缺普适性,仅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证据制度的立法匮乏。
为了保证案件事实的真实性,证据的选择适用等问题需要严加规范,因此证据制度就需要大量有关的操作细则,防止错误与偏差的产生,从而达到理想状态。
第二,证据理论研究匮乏虽然学界近年来对证据理论的研究力度加大,但是与证据制度理论研究较为发达的国家相比我国仍处于初级阶段。
但应该明确的是,理论是制度发展的源动力,认识的客观规律决定了证据的司法与立法实践需要证据理论的指导,证据理论研究的匮乏桎梏了证据制度的发展。
我国证据理论研究的滞后性成为我国证据制度发展瓶颈的重要原因。
第三,司法人员公权力滥用我国证据制度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如何保证司法人员能够正确认识案件事实,即如何保证其主观符合客观。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专业证据法之证据制度的历史沿革

第一章 证据法学概述
第一节 证据法学的研究对象
什么是证据法学
研究司法、执法、仲裁、公证、监察等活动 中运用证据证明案件事实或其它相关事实的 规律、方法以及证据法律规范的学科。
(二)证据法学的研究对象
1. 与法律事务有关的证明方法 2. 各种法律法规中的证据规则 3. 古今中外的证据法律制度
优点
赋予法官和陪审团以审查判断证据的自由,克 服了法定证据的弊端
规定一系列的证据规则,有利于法官指导陪审 团产生内心确信,限制法官的专断。
局限性
证据规则庞杂,诉讼成本提高 规则和例外的混合体
当代世界各国证据制度发展变化的一 般趋势
两大法系的证据制度彼此借鉴和吸收 人权保护观念的增强 自由心证由绝对走向相对
证人特权规则 证明责任规则
英美证据规则产生的原因
陪审审判
防止无用或不适当的证据出现在法庭上,致使 陪审员对事实的判断出现偏差。
当事人主义
传闻证据规则
保护被告人的权力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禁止强迫作不利于已的陈述以及禁止使用违法 收集的证据规则
保护其他重大的社会利益
特权规则
英美法系国家的证据制度的历史地位
封建等级观念强烈
证据的形式决定了证据证明力的大小、强弱 以及证据规则
刑讯逼供成为获取证据的合法方式
自由心证制度
概念
证据的取舍和证明力由法官根据自己的理性 和良心自由判断,形成内心确信,并依此认 定案情的一种证据制度。
产生的历史条件
资产阶级自由、平等的理念在证据制度中的 反映
适应混合式诉讼形式的要求 符合三权分立的政治需要
历史演进
恪守法律传统,注意保留保留古老的证据规 则
中国证据法40年读后感

中国证据法40年读后感在当代中国,1978年是值得铭记的一个年份。
这一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不仅宣告了我国改革开放新时代的到来,而且提出了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任务,标志着我国法治建设的扬帆起航。
在加强法制建设的大背景下,与其他法学学科一样,证据法学学科也开始恢复重建。
40年过去,伴随着依法治国的全面推进和巨大进步,我国证据法律制度基本形成,证据法学呈现出繁荣发展的局面。
总结我国证据法学过去40年的发展历程、规律、意义,展望其未来走向,具有承前启后的特殊意义。
目前,回顾总结证据法学发展历程的文献,大多是用一些抽象的词概括各阶段证据法学的总体发展特点,包括证据立法、制度、理论研究、学科建设等内容,比如,有的将我国证据制度40年历程分为恢复重建、初步形成、快速发展等三个时期,有的将证据法学科建设30年历程分为重建、发展和繁盛三个时期。
这类总结性文献有利于我们全面了解证据法学的发展变化情况,但由于其没有按照证据法的理论基础来呈现证据法的发展历程,缺乏逻辑主线,因而不利于我们清晰了解证据法学的发展规律和展望其未来走向。
鉴于证据属性是证据法学的“本体论”问题,是构建证据制度的理论基础,本文试图以证据属性为逻辑主线,描述过去40年我国证据法学的发展规律。
本文论证的命题是:改革开放以来,证据“客观说”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主导着我国证据法学的发展,不仅扭曲了证据理论,而且给立法和司法实践带来了严重后果,不过,自1996年以后,理论界和实务界对证据属性的认识出现了由执迷于客观性到接受证据相关性的转型趋势。
这一转型趋势的出现有复杂的成因和重要法治意义,并对我国证据法学的未来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二、证据“客观说”占主导地位的阶段:1978—1996 年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路线,摒弃了过去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
在这一背景下,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一场围绕证据是否具有“阶级属性”的争论也就此终结。
试论证据法学的发展

试论证据法学的发展作者:桂舒舒来源:《青年与社会》2014年第05期【摘要】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新证据学”为代表的法学理论成为了一项主要的国际运动,引领英美法系证据理论由证据可采性规则转向证明过程。
我国的证据理论一度以证据为中心,但随着以“事实信息理论”等为代表的证据法学理论的提出,我国未来的证据法学研究重心的转移,基本趋势是从“证据法学”走向“证明法学”。
【关键词】新证据学;事实信息理论;研究趋势一、英美证据法学的发展和新证据法学的兴起证据法学在英美发端于17世纪末,真正作为一门学科的兴起,应该是在18世纪的英国,吉尔伯特1754年出版的《证据法》,作为第一本关于证据法的专著标志着英美证据法学专门化研究的开端。
后来经过边沁、斯蒂芬、塞耶等学者的发展,到20世纪初,威格莫尔证据方面的著作《普通法中的审判证据》出版,证据法学理论基本形成,其基本特点是专注于论述探讨证据可采性的一些基本的原则,如最佳证据规则、相关性规则和排除规则。
特文宁教授把这种现象称作“理性主义传统。
20世纪60年代以来,以前学者开始从关注规则转向关注证明过程。
围绕着“运用证据以证明事实”这一核心问题展开研究,近代欧美证据法学产生了包括现实主义、知识社会学派、社会心理学派、比较法学派等等学派,为证据法学的发展提供了异常重要的立场、视角和方法。
这其中,笔者认为,“新证据法学”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并引领着英美证据法学呈现出两大转向趋势。
“新证据学派”这一术语是由密西根大学法学教授伦伯特在《新证据学》一文中提出的。
当时的证据法学研究关注证明过程,尤其是法律外的学科,像数学、心理学和哲学开始涌入法学,并力尽所能地为法律提供指导。
同时,更多领域(包括概率、统计和符号学)的专家开始对法律证明产生浓厚兴趣,他们致力于分析包括与证据有关的推理在内的证明过程,尤其是在法律语境中出现了一系列关于概率推理本质的争论。
伦伯特把这种现象称作“证据学的第三次浪潮”,并把它命名为“新证据学。
证据法学历史

证据法学历史证据法学是一个非常古老的法学分支,它早在古希腊时期已经有所涉及。
在那个时期,证据通常是通过口述,借助见证人的证言进行收集。
这种证据法学模式在古罗马时期得到了发展和完善,当时的法官们也开始使用书面证据作为法庭上交的证据。
随着时间的推移,证据法学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系统和复杂的学科,其发展受到社会和法律系统的不断变革所影响。
法庭系统和法官角色的变化,以及技术、科学和社会经济因素的不断变化,均对证据法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其中,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社会需求的增长,尤其是在19世纪工业革命期间,推动了证据法学的发展。
蒸汽动力和电力的产生,使得证据取证的过程更加高效和可靠。
同时,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也使得积累证据的能力得到了增强。
在这个时期,很多国家开始出现有关证据规则的立法或修订,以保证证据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同时,在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之后,证据法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很多国家制定法律规定证据规则,以保护公民的权利和利益。
在这个时期,大量的判例也被创造出来,并形成了为现代证据法学提供基础的理论框架。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时代的到来,证据法学正经历又一次深刻的转变。
证据的获取和处理方式变得越来越数字化和自动化,这使得证据法学面临着重大挑战。
要在这样的发展过程中保持证据法学的先进性和有效性,需要结合新的证据技术和人文法学的思考来对证据法学进行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总之,证据法学历经了数千年的发展和演变,其荣辱成败直接决定了一个社会是否能够行使正义。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变化,证据法学逐渐适应了新的环境和需求,并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价值。
它不仅是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一个反映公民权利和社会正义的关键学科。
自考证据法学试题及答案

自考证据法学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证据法学研究的中心问题是:A. 证据的收集B. 证据的运用C. 证据的证明力D. 证据的合法性答案:B2. 下列哪项不属于证据的属性?A. 客观性B. 合法性C. 相关性D. 可证性答案:D3. 证据的合法性主要体现在:A. 证据的来源B. 证据的形式C. 证据的收集过程D. 所有上述选项答案:D4. 证据的收集应当遵循的原则是:A. 公正性B. 合法性C. 及时性D. 所有上述选项答案:D5. 证据的证明力是指:A. 证据的可信度B. 证据的说服力C. 证据对事实的证明程度D. 所有上述选项答案:C6. 证据的排除规则包括:A. 非法证据排除B. 重复证据排除C. 无关证据排除D. 所有上述选项答案:A7. 证据的关联性是指:A. 证据与案件事实的联系B. 证据与案件事实的逻辑关系C. 证据与案件事实的因果关系D. 所有上述选项答案:D8. 证据的充分性是指:A. 证据的数量B. 证据的质量和数量C. 证据对案件事实的证明程度D. 所有上述选项答案:C9. 证据的可采性是指:A. 证据的合法性B. 证据的可靠性C. 证据的可信度D. 证据的合法性和可靠性答案:D10. 证据的证明力大小主要取决于:A. 证据的数量B. 证据的质量C. 证据的来源D. 证据的类型答案:B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证据法学的基本原则包括:A. 客观性原则B. 合法性原则C. 相关性原则D. 充分性原则答案:ABCD2. 证据的种类包括:A. 物证B. 书证C. 证人证言D. 视听资料答案:ABCD3. 证据的收集方法包括:A. 询问B. 勘验C. 检查D. 实验答案:ABCD4. 证据的排除规则适用于:A. 非法获取的证据B. 与案件无关的证据C. 重复的证据D. 来源不明的证据答案:AB5. 证据的证明力大小取决于:A. 证据的类型B. 证据的数量C. 证据的质量D. 证据的来源答案:ABCD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 简述证据法学的发展历程。
我国证据法学的变革、移植与创新——兼论艾伦教授文集与张保生教

、
证 据 法 的定 位
证 据法 的定 位 以及 它与 实 体 法 、 诉 讼 法 的 关
案件事 实 , 只有 认定 案件 事 实 符 合 立 法 中 预定 的
事实 , 然后 才能 把 该 法 律规 范 所 确 定 的 权利 义 务 落实 到 当事人 身 上 。因此 , 无 论 司 法 还 是行 政 执 法, 事 实认 定都 是 第 一 步 、 是 基 础 。那 么 , 司法 主
用时 , 司 法 主 体 或 者 行 政 执 法 主 体 必 须 首 先 认 定
相结 合 , 应然 与 实 然 相 结 合, 中 国 与 世 界 相 结
合” _ J ] 。然 而 , 就该 教材对 我 国证据 法学 所作 之 理
论 变革 而言 , “ 中 国与 世 界 相结 合 ” 更 为 突 出 。其 中对 艾 伦教 授 的学术 思想 也多 有移植 。
系一 直 是 中国证 据 法 学 者关 注 的 问题 , 也 是 艾 伦 教 授关 注 的理论 问题 。对 于证 据法 在 国家法 律体 系中 的重要 地位 , 艾伦 教授 提 出 : “ 在 一定 意义 上 ,
[ 收稿 日期 ] 2 0 1 5 - 0 1 — 0 5 [ 作者简介] 邱爱 民, 男, 江苏扬州人 , 扬 州 大 学 法 学 院教 授 , 中 国政 法 大 学 司 法 改 革 研 究 中心 研 究 员 , 法学博士 ; 王 日春 , 男, 江 苏
张保 生 教授 在变 革 中国证 据法学 方 面 的孜 孜追 求
与不 懈 努力 , 以及 在此 过程 中对 罗纳 德 ・ J・ 艾 伦
教 授学说 思 想 的大量 引进 、 移植 和创 新 。
是权利 和 义务之 决定 性 因素 。没有 准确 的事 实认
从“证据法学”走向“证明法学”(精)

从“证据法学”走向“证明法学”——证据法学研究的基本趋势From Evidence Theory to Proof Theory——The Basic Trend of Theories of Evidence封利强【学科分类】诉讼制度【出处】《西部法学评论》2008年第6期【摘要】英美法系国家的证据理论正在将关注的重点由证据可采性规则转向证明过程。
大陆法系国家的证据理论关注的重点始终在于证明规则。
我国的证据理论先后经历了萌芽阶段、“以证据为中心”的阶段以及“证据与证明并重”的阶段,到本世纪初又有了新的发展,呈现出“以证明为中心”的态势。
证据法学研究的基本趋势是从“证据法学”走向“证明法学”,我国未来的证据法学研究必须顾及到这种研究重心的转移。
【英文摘要】Theories of evidence in Anglo-American countries are shifting their emphasis from Admissibility to Proof. Theories of evidence in Continental countries have been laying emphasis upon Proof. Chinese theories of evidence underwent three phases of development in the last century, i.e. beginning stage, evidence-focused stage and evidence-proof-balanced stage, and move forward to proof-focused stage at the beginning of this century. From Evidence Theory to Proof Theory is a basic trend of theories of evidence, to which great importance should be attached in the future research. 【关键词】证据法学;证明法学;证据规则证明规则【英文关键词】evidence theory; proof theory; rules of evidence; rules of proof【写作年份】2008年【正文】陈瑞华教授在《法商研究》2006年第3期上发表了《从“证据学”走向“证据法学”——兼论刑事证据法的体系和功能》一文,倡导从“证据学”到“证据法学”的理论转型,并主张“刑事证据法体系由两种证据规则组成:一是有关证据法律资格的规则;二是有关司法证明的规则。
第二章 证据制度的发展历史

三、英美法系的证据制度
在陪审团审判制度下,英国的证据裁判呈现出以下特色: 1.事实裁判者:奉行同侪审判,即由普通公众负责事实裁 判,并由此形法官—陪审团的“二分式法庭”。 2.认定事实的过程:通过剔除危险的证据(证据排除), 限制陪审团调查证据的范围。 最佳证据规则 相关性理论 3.从证据规则到法官裁量
高等教育出版社
法定证据制度主要适用于严重的犯罪。
3.在取证方式上:刑讯盛行
高等教育出版社
(二)自由心证的证据制度 自由心证证据制度,又称“内心确信证据制度”,是指法律 对证据的证明力大小和如何运用不作预先规定,而由事实裁 判者根据法庭审理活动,运用自己的理性和良心对证据的证 明价值做出判断的证据制度。 自由心证的本质特点在于:证据是否具有证明价值,如果具 有证明价值,其证明价值大小以及如何运用该项证据认定纠 纷事实,完全诉诸事实裁判者的理性和良心。
高等教育出版社
三、中国证据制度的近代转型
我国证据近代化转型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1.萌芽时期。为了变法图存,晚清政府开 展了大规模的修律运动。 2.初步形成时期。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 进行了资本主义法制建设的初步尝试。 3.形成时期。国民党政府先后颁布实施过 两部刑事诉讼法典。
高等教育出版社
我国古代的证据裁判制度的特点 : 1.充任事实裁判者的是“熟读经书,对圣 贤教诲了然于胸的儒生”。 2.以司法官为中心,强调法官自主认定事 实,认识方式上不拘一格。 3.以五声听狱讼,片言折狱。
高等教育出版社
4.以口供为中心,强调被告人款服,刑讯 合法化。 5.以查明真相为目的,具有强烈的结果主 义导向。 6.司法技术上的非逻辑主义倾向
证据法学-学习指南

证据法学-学习指南一、单项选择题1.人民法院根据民事诉讼当事人所达成的调解协议制作的调解书属于()A.公文书证B.私文书证C.公证书证D.一般书证2.下列不属于当事人述特点的是()A.当事人述以当事人对案件事实的真切感知为容B.当事人述是全面的、真实的C.当事人述与当事人的其他诉讼行为并非完全一致D.当事人述是在诉讼过程中形成的证据3.在民事诉讼中,有证据证明一方当事人持有证据无正当理由拒不提供,如果对方当事人主该证据的容不利于证据持有人,那么对于该主()A.应当由对方当事人证明B.可以直接推定成立C.应当由法院查明D.应当由证据持有人证明4.审查判断证据的主体是()A.审判人员B.当事人C.律师D.鉴定人5.下列有关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适用不存在任何例外B.非法证据中的“证据”是指言词证据C.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有利于纠正取证行为D.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仅适用于刑事诉讼6.通说上的诉讼证据的基本属性不包括()A.直观性B.关联性C.合法性D.真实性7.在一宗机动车买卖合同诉讼中,卖方要求买方支付合同价款,而买方则主卖方在缔约过程中隐瞒了车辆已经设定担保的事实,并且提供了相应的担保合同书。
该担保合同书不属于()A.派生证据B.最佳证据C.直接证据D.实物证据8.根据证据的来源,可将诉讼证据分为()A.本证和反证B.原始证据和传来证据C.言词证据和实物证据D.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9.在审查判断证据的各种方法中,辨认法是指()A.对证据逐一进行个别审查的方法B.对两个以上的证据进行比较,寻找其差异和共同点的方法C.将若干证据所反映的事实联系起来考察,确定它们之间是否协调一致的方法D.审判人员组织有关人员对有关的物品、场所和人身进行识别的方法10.在刑事自诉案件中,承担证明责任的是()A.自诉人B.法院C.检察院D.公安机关11.在刑事诉讼中,质证的主体不包括()A.公诉人B.辩护人C.自诉人D.法官12.下列表述中能够正确反映证据能力与证据力之间关系的是()A.证据力是证据能力的简称,两者在涵上是一致的B.证据能力与证据力并不完全一致,证据力的涵包括但又超出证据能力的涵C.证据能力与证据力从不同角度揭示了对诉讼证据的要求,前者决定证据资料可否作为定案依据,后者则决定证据资料对案件事实认定的影响力D.证据能力与证据力是不同的概念,前者是指法院对于当事人主的事实是否属实形成心证的根据,而后者则是指证据资料与待证案件事实之间关联性的强弱13.与民事诉讼、刑事诉讼相比,行政诉讼特有的法定证据种类是()A.现场笔录B.鉴定结论C.当事人述D.勘验笔录14.下列表述中能揭示出推定的本质的是()A.推定是一种法定的事实认定方法,因此在具体运用推定方法时,只需遵从一般的证明法则B.推定其实是一种法律上的拟制,即通过法律的特别规定,将诉讼中符合一定条件的事实拟制为真实C.在现代证据立法中,推定的主要功能是调整证明责任的负担,凡是推定的事实即完全免除证明责任,并且不允许推翻D.“由基础事实推出结论事实”的推定为查明未知事实设置了一种替代性方法,减轻了待证事实的证明难度15.下列有关证据失效排除规则的表述,正确的是()A.我国的证据失效排除规则在民事、刑事、行政诉讼法中均有明确规定B.证据失效排除规则是强行性规,在适用上没有例外情形C.人民法院违反证据失效排除规则认定案件事实,采纳不应采纳的证据的,构成认定事实错误D.刑讯逼供取得的证据无效,应适用证据失效排除规则予以排除16.下列关于证明责任倒置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证明责任倒置以证明责任分配一般原则为前提,是一般原则的例外情形B.所谓证明责任倒置,简单来说就是将原本应由一方当事人证明的要件事实转由另一方当事人证明是真实的C.证明责任的倒置与转移之间存在一些差别,例如证明责任倒置是一次性的,而证明责任的转移则可能多次发生D.实行证明责任倒置的原因主要包括证据距离的远近、举证能力的强弱以及实体法上的特别立法政策考量等17.我国诉讼立法中,第一次将视听资料明确规定为独立的证据种类的是()A.民事诉讼法B.刑事诉讼法C.行政诉讼法D.律师法18.在调查收集证据的各种方法中,直接提取实物的方法是指()A.通过制作笔录提取证据材料B.通过照片、录音、录像等手段提取证据材料C.提取与案件有关的便于移动的物品和痕迹载体D.通过制作模型提取证据材料19.下列有关证人的说法,正确的是()A.在英美法系国家,证人一律不得就案件事实发表评价性的证言B.根据我国法律规定,聋哑人作证可以采用口头述以外的其他表达方式C.我国现行法律全面规定了证人豁免权D.在大陆法系国家,当事人、鉴定人均被视为证人20.鉴定结论与证人证言的相同之处在于()A.都是主要证据B.都是直接证据C.都是原始证据D.都是言词证据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
证据法论述题

论述题:1、论现代科技对证据法的影响证据法价值的实现有赖于证据法顺应社会的发展,包括科技的发展,现代科技对证据法实实在在地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①证明对象方面。
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具体的证明对象发生变化,如计算机侵权和犯罪日趋高涨、高科技造成的侵权、利用遥测技术实施远距离的民事行为产生纠纷、利用最现代化交通和通信工具作案。
②证据种类方面。
现代科技的发展促成新的证据种类的产生,如视听资料。
增新了原有的证据内容如物证。
③证据的收集、审查方面。
现代科技的发展了收集和审查证据的技术和方法,主要有形貌显示与放大技术、组成与结构分析技术、法医生物学技术、激光技术、计算机技术。
④证据规则方面。
现代科技与英美对抗制传统存在着一定的冲突。
反传闻规则和最佳传闻规则成为采用现代科技所作成的证据的主要障碍。
总之,现代科技对证据法的影响,在将来我国制定证据法或证据规则时都应予以密切注意并将其合理而充分地融入到证据法或证据规则之中。
2、试论证据法学的研究对象证据法学是专门研究诉讼证明问题的法学学科研究对象:①诉讼证明和证据的原则制度。
揭示其基本内容特征和发展状态趋势,以期完善。
②诉讼证明的实践和经验。
诉讼法学具有很强的应用性或高度实践性。
诉讼证明既要遵循法律原则规范,又要遵照经验法则和科学原理。
③诉讼证明的基本理论。
主要是探讨诉讼证明的价值取向和目的的功能涵义,以及在我们所处的社会物质、精神和制度条件下如何协同实现。
④诉讼证明的立法和运行环境。
主要是指诉讼证明的立法和运行所处的社会物质条件和精神环境。
⑤有关证据法和证据法学边缘交叉问题。
这种制度交叉,意味着以宪法为核心,证据法律制度与诉讼和实体法律制度密切协作以实现诉讼目的。
3、论证据的基本属性?①证据的客观性:是指诉讼证据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而不是人们主观猜测和虚假的东西。
客观性的根据:一是由于案件本身的客观决定的。
二是对证据的认识,必须坚持物质存在第一,认识第二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基本路线和方法。
《证据法学》讲稿

《证据法学》讲稿第一章绪论证据是一个法律用语,但证据并非仅存在于法律事务之中。
其实,在社会生活的许多领域,证据都在默默地发挥着作用,贡献着自己的力量,譬如,历史学家在研究和探索历史事件的真相时,必须千方百计收集有关的各种证据——史料,然后再根据这些史料去“重建”或“再现”历史事件的本来面目。
又譬如,医生诊断病情必须以各种症状为根据,而这些症状也就是证据。
无论是中医的望、闻、问、切,还是西医的仪器检验,都是在为确认病情发现证据和收集证据。
从这个意义上讲,法律人的工作与历史学家和医生的工作确有许多相通之处。
然而,证据对于法律事务来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在诉讼活动中“证据虽然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证据却是万万不能的。
”对于当事人来说,打官司就是打证据,对于法律人来说,办案就是办证据,审案就是审证据。
虽然诉讼“号称”是解决法律纠纷的,但是诉讼的核心内容却是由证据而构成的。
诉讼如此,仲裁、公证、行政执法等亦然。
众所周知,引起法律争议的案件事实一般都是发生在过去的事件,办案人员不可能直接去感知那些案件事实,而只能间接地通过各种证据来认识案件事实。
如果我们把办案人员对案件事实的认识活动比喻为过河,即由认识的此案抵达认识的彼案。
那么证据就是他们过河的“桥和船”,没有这“桥和船”,他们就不可能到达认识的“彼案”,无论是法官还是检察官,无论是侦查员还是律师,他们在刑事诉讼过程中的主要工作就是围绕这“桥和船”展开的。
他们首先是要找到合适的“桥和船”,然后再采取恰当的方式“过桥”或“渡船”。
由此可见,关于“桥和船”的知识和技能应该是那些涉足诉讼活动的法律人必须熟练掌握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
然而,受法律文化传统的影响,我国的立法和司法实践中都存在着“重实体轻程序”的倾向。
由于证据基本上属于程序法的范畴,所以在很长历史时期内也一直没有收到应有的重视,时至今日,一些司法人员仍然认为,只要熟悉实体法律的规定以便能准确地适用法律就行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威格 莫尔也 意识 到 “ 证 明的科学 ”是先于证 据规则 的 , 也 比证 据规则更 重要 ,后来撰 写 的 《 司法证 明原 则 》一 书 , 首次对司法证 明的原则作全 面 、系统 的阐述 ,并倡导建立一
门广泛吸收 司法心理学 、法庭科 学 、逻辑学 以及哲学等学科 的知识来研究如何 寻求 案件事实真相的司法证 明科学 。但 直 到2 0 世纪下半 叶 ,才得 到重新 的认 识 和关注 ,其 司法证 明 理论 得到 了欧美学界 的普遍认 同。理查德 ・ 莱 姆伯 特 ) 、伦
一
、
英 美证据 法学 的发展和新证据法学 的兴起
分离 出来 , 并以相关性 为基础 ,即 “ 关联性 原则”建立 一个
证 据法学 在英美发端 于 1 7世 纪末 ,真正作 为一 门学科 的兴起 , 应该是 在 1 8 世 纪的英 国,吉 尔伯特 1 7 5 4年出版 的 《 证 据法 》 ,作 为第一本关 于证 据法的专著标志着英美证据法 学专 门化研究 的开端 。后来 经过边沁 、斯蒂芬 、塞耶等学者 的发 展 ,到 2 0世纪初 ,威 格莫尔 证据方 面的著作 《 普 通法 中的审判证据 》出版 ,证据法学理论基本形成 ,其基本特点 是专 注于论述探讨 证据可采性的一些基本 的原则 ,如最佳证 据规则 、相关性 规则和排除规则 。特文宁教授把这种现象称 作 “ 理性 主义传统 。 2 0世纪 6 0年代 以来 ,以前学者开始从关 注规则转 向关 注证 明过程。围绕着 “ 运用证据 以证 明事实 ”这一 核心问题 展开研究 ,近代欧美证据法学产生 了包括 现实主义 、知识社 会 学派 、社会心理学派 、比较法学派 等等学派 ,为证据法学
成为英美证据法关于证据可采性的经典表述。 威 格莫尔 在 1 9 0 4年 出版 的 《 普 通法审判 中的英 美证据 法专论 》 ,被认 为对传 统英美证 据法学理 论作 了最全面 、最
系统 的阐述 , 深入地探讨 了所有主要证据规则的历史和原理 。
至此 ,传统欧美证据法学的研究一直注重 于证据 的可采
性 问题 ,证据 法学基本上 就是法庭 证据采纳 和排除 的规则 。
随着研究 的深 入 ,学者的 目光开始转 向证 明过程 ,并对 传统 证 据法学 理论 开展 了总结 和一系 列的反 思 。1 9世 纪英 国著 名证 据法学家边沁就 强烈主张废除所有 的证 据排除规则 , 主 张证 据法采取 “ 不排除规则”:“ 证据是正义 的基础 , 排除 了 证据 , 就排 除了正义 。 ”《 司法证据原 理 》一书 ,集 中阐述 了
概率理论尤其是贝叶斯定理对盖然性 与证 明进行 数理运算与
伴随着 “ 新证据学派 ”的兴起 ,关 于证 明过 程的理论研
分析。新证据学 已渗透到英美证据法 的每个 角落 ,它 已经成 为英美法制度中证据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回顾英美证 据法 学研 究的发展历程和趋势 ,明显呈现 出
究逐 渐已经打破传统理论研究过分偏重证据 规则 的传 统 ,成 为新的学科研究热点 。从 “ 证据规则 ”到 “ 证 明过程”的转
青年与社会
2 0 1 4 年2 月中 g5 期总g5 5 1 期
试论证据法学的发展
桂舒 舒
( 重庆邮 电大学 法学院 ,重庆 4 0 4 1 0 0)
【 摘 要】 2 0 世纪8 o 年代 中期 ,以 “ 新证据 学” 为代 表的法 学理论 成为 了一项主要 的国际运动 ,引领 英美法 系证据理论 由 证 据可采性规 则转向证 明过程 。我 国的证据理论一 度以证据为 中心 ,但 随着 以 “ 事 实信 息理论”等 为代表 的证据 法学理论 的提 出,我 国未来的证 据法学研 究重心的转移 ,基 本趋 势是从 “ 证据 法学”走 向 “ 证 明法学”。 【 关键词 】 新证据学;事实信息理论;研究趋势
司法证明的相关问题。
的发展提供 了异常重要 的立 场 、视角和方 法。这其中 ,笔者 认为 ,“ 新证据 法学 ”具 有很重要 的地位并 引领着英美 证据
法学呈现 出两大转 向趋势 。 “ 新证 据学派 ”这一术语是 由密西根 大学法学 教授伦伯
特在 《 新证据学 》一 文中提出的。当时的证据法学研究关注 证 明过程 ,尤其是 法律 外的学科 ,像数学 、心理学和哲学开 始涌入法学 ,并力 尽所能地为法律提供指导 。同时 ,更多领 域( 包括 概率 、统计 和符号 学 ) 的专家开 始对法律 证明产生 浓厚 兴趣 ,他 们致力于分析包括与证据有关 的推理在 内的证 明过 程 ,尤其是在法律语境 中出现 了一 系列关 于概率 推理本
珀特 、特 文宁等都 公开指出 ,证据法学 的研究从关注 规则 解
说转 向证 明过程 的领域 。
质的争论。伦伯特把这种现象称作 “ 证据学 的第 三次 浪潮 ” , 并把 它命 名为 “ 新证据学 。他认为新证据学派包含着 各种 跨 学科 思想与诸 多有创 新 的方法 , 但这 一流派主要应用数 学与
传 统英 美证 据法 学关 注 的重点始 终是 证据 的可 采性规 则 ,相 对来说 ,对证 明过 程 的研究 较少 。吉 尔伯特 为开端 , 将不 同种类 的证 据按照盖然性程度予 以排列形成 了形 式化 的 等级结构 ,建立最佳证据规则层级制度 。 作为证 据法学 在 1 9世 纪获得 了重要的发展 ,斯蒂芬 在 《 证据 法摘要 》中 ,尝试把 有关证据 的问题从其 他部 门法 中
变还将继续。
其研究重心正在 由证据 的可采性规则转 向证 明过程 ,具体体
现在两个方面 :
( 一 )从 “ 证 据 规 则 ”到 “ 证 明过 程 ” 的转 向
( 欧美法 系证 据法学到最新 发展趋势 ,被认为是证据法学 的革新 ,包括 : 证 据法 、推导 ( 证 明的逻辑 ) 、盖然性 、统
紧凑 的证 据法 理论体 系。
塞 耶于 1 8 7 4年 就任哈佛 大学教授 标志着证 据法学 发展 的新时代 , 在这一 时期 , 传统 英美证据 法学 基本定型 。 他在《 普 通法证据导论 》中,对证据法 的内容体 系的高度概括— —
系列基于政策而形成 的否定性 的 “ 规 范和排除的技术规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