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九渊心即理思想的道德哲学意义
刘向雄:陆九渊哲学思想述评

陆九渊哲学思想述评刘向雄一、生平事迹陆九渊(公元1139-1192年),字子静,江西抚州金溪(今江西临川县)人,在中年以后,到贵溪的象山居住讲学,自号“象山居士”,故后世学者尊称其为“象山先生”。
陆九渊强调“不立文字”,所以生平并无著述,现存后世撰的《陆象山全集》,其中包括的是一些往来书信和学生记录的语录。
陆九渊家族世代谨守礼仪,是一个典型的宗法制家族,甚至孝宗皇帝也赞扬说:“陆九渊满门孝弟者也。
”另外,陆九渊也家学渊源,是一个书香门第,这些良好的外在环境,这些良好的环境从而使其在知识的掌握程度上、来源上有了一个高起点、高理解。
二、心:求理的根本中国文化是向内的文化,从殷周之际的言心开始,到孔子克己复礼直到孟子尽心,都强调自我反省的重要性,而这些思想渊源都构成了陆九渊心学的思想来源,也使心学在儒学正统地位上有了依据,而孟子则是陆九渊心学的直接来源。
此外,唐宋时期,佛教盛行,儒学地位衰微,一些学者在批判佛教和道教的过程中,自觉和不自觉地把佛教、道教一些命题、理论、方法应用到儒学中,以此改造儒学,如李翱援佛入儒的做法就是一个借鉴,这些做法在利用的过程中有粗糙、精细,有的痕迹十分明显,有的利用得极为巧妙,佛道入儒,是宋明理学的一个普遍的现象,也使儒学获得了新的形态,不断地完善自我的理论。
陆九渊认为,“心即理”,认为“宇宙便是吾心”,那么这个“心”如何去理解?如果简单地理解为人的主观意识或者按照西方哲学的范畴归纳为主观唯心主义,显然并没有真正理解陆九渊的学说,因为在整个陆九渊的学说中,心首先是一个实体,是每个人生而俱有的,肯定了人与人的先天平等性,心在整个人的活动中最“大”,是相对于人的感官来说的,也就是说,心的地位和作用远远大于感官,有的学者因为心之“大”就不假思索地套上了唯心主义的枷锁岂不轻率?此外,还有人认为陆九渊的心学体系中,心起着一个中心地位,万事万物的产生和灭亡都是心来决定,因而归之于唯心主义或者主观唯心主义,却没有看到陆九渊的学说当中对于“心”的认识来自于对理的认识,心的存在以及心中包含着“理”,都是其认识的过程而不是将心凌驾于万事万物之上。
陆九渊王守仁以心为本的哲学

2020/4/17
34
按照心学的基本立场,“心之本体即是天 理”。(《传习录上》)所以,从本心所发出 来的道德信息及所形成的行为应该都是“善” 的;可是,就具体的人而言,他们的行为举止 在事实上却并非都是如此。原因在哪里呢?王 守仁与其弟子讨论了这个问题。
2020/4/17
35
(一)良知是心之本体
2020/4/17
42
基于“合一”之说,王守仁反对朱熹解 “格物致知”为“即物穷理”的法度。他说:
朱子所谓“格物”云者,在即物而穷其理 也。即物穷理,是就事事物物上求其所谓定理 者也,是以吾心而求理于事事物物之中,析 “心”与“理”而为二矣。夫求理于事事物物 者,如求孝之理于其亲之谓也。(《传习录 中·答顾东桥书》)
2020/4/17
12
二、陆九渊“心即理”的思想内容
2020/4/17
13
南宋之明代的“陆王心学”是由陆 九渊奠定基础的。陆九渊学说的最大特 点是他提出了以“心”为其哲学的核心 概念。由此形成了一个颇具特色的命题, 这就是“心即理”。
2020/4/17
14
(一)陆九渊“心即理” 命题的基本内涵
2020/4/17
6
在学术上,王守仁早年潜心于朱熹理学。 他后来回忆说:
众人只说格物要依晦翁,何曾把他的说去 用?我着实曾用来。初年与钱友同论做圣贤, 要格天下之物,如今安得这等大的力量?因指
2020/4/17
7
亭前竹子,令去格看,钱子早夜去穷格竹子的 道理,竭其心思,至于三日,便致劳神成疾。 当初说他这是精力不足,某因自去穷格。早夜 不得其理。到七日亦以劳思致疾。遂相与叹: 圣贤是做不得的,无他大力量去格物了! (《传习录下》,《王守仁全集》,上海古籍 出版社1992年版)
陆九渊读后感作文600字

陆九渊读后感作文600字英文回答:Lu Jiuyuan's Neo-Confucianism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self-reflection and intuition in the pursuit of moral cultivation. He believed that the moral principles are inherent within the human heart and that we can access them through introspection. Lu Jiuyuan's philosophy influenced the development of Neo-Confucianism and continues toinspire scholars and practitioners today.中文回答:前言:陆九渊,南宋理学大家,心学派的开创者之一。
他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心学思想:陆九渊认为,天地万物皆由心生,人心即宇宙之心。
因此,道德修养的根本在于明心见性,即通过自省和内观,发现自己内心的道德本性。
他提出“心即理”的命题,认为道德原则不是外在的教条,而是存在于人心之中。
二、道德修养:基于“心即理”的思想,陆九渊强调道德修养的主观能动性。
他认为,道德行为并非源于外在的约束或奖励,而是发自内心的自觉与自省。
通过内省,人们可以发现自己的道德本性,并以此为基础完善自我。
三、格物致知:在道德修养的方法论上,陆九渊提出了“格物致知”的观点。
他认为,格物就是穷究事物的道理,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深入思考,可以达到对道德原则的真知灼见。
致知则是在格物的基础上,将所获得的知识内化为自身的道德品质。
四、影响:陆九渊的心学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他的弟子杨简、袁燮、朱熹等人继承和发展了他的思想,形成了不同的心学流派。
读陆九渊读后感作文

读陆九渊读后感作文
陆九渊这人,他的哲学思想真的让人眼前一亮。
他说“心即理”,就是说啊,我们心里头其实就藏着大道理。
这观念,简单直白,但意义深远,让人一下子就能明白,原来智慧就在我们心里头。
陆九渊这人特别讲究“知行合一”。
他就是说,知道了就得去做,做了还得回头看看对不对。
这种思想真的很实用,就像咱们平
时学东西,光知道没用,得用出来,还得看看是不是真有用。
读陆九渊的书,那感觉就像是山泉水流过心田,清清爽爽的。
他把古代的智慧和咱们现代人的生活结合在了一起,让人读起来感
觉既亲切又有深度。
他的文字,就像是一面镜子,照见了咱们自己
的内心,也照亮了咱们前行的路。
第六节 陆九渊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思想

二、自存本心的认识论和修养方法
认识论必然是要了解宇宙的真实面目, 并不必向外追求,只需向内反省,认 识本心,发明本心,便能获得有关宇 宙的真实知识。在道德修养上,必然 是要达到符合封建统治者要求的所谓 圣贤的境地,必须修养本心,涵泳本 心,与宇宙混然为一。他所说的本心, 就是天之所予我者。因此,在认识和 道德修养上最主要的功夫莫过于自存 本心。
他思想中充满着怀疑的精神说。 其思想中还充满着自立自重的精神, 反对盲目依从。 陆九渊还主张独立思考,蔑视权威, 敢于斗争的精神。
一、心即理的主观唯心主义宇宙观
首先,他列举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 人们的思想感情、道德意识和是非观 念都是相同的,来证明人同此心,心 同此理,此心此理乃是万古不变的实 体。说“心只是一个心,某之心,吾 友之心,上而千百载圣贤之心,下而 千百载复有一圣贤,其心亦只如 此”(《语录下》)。
其次,陆九渊看到了意识内容的广泛 性,但却主观唯心主义地加以歪曲、 夸大,使之脱离其反映的具体事物, 反而变成了事物之本原。他说“心之 所为犹之能生之物”,这就完全颠倒 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走向了主观唯 心主义,说“九渊只是信此心” (《四朝闻见录》)。
第二次是朱熹、陆九渊之间通过书信 往来就“无极”“太极”问题展开辩 论,实际上是关于本体论的争论,两 次辩论谁也未说服谁,均以各持已见 而告终。
陆九渊是中国哲学史上典型的主观唯 心主义哲学家,陆九渊的哲学充满着 独断的、诡辨的、赤裸裸的主观唯心 主义精神,但是如果我们全面分析他 的哲学思想,也可发现有不少合理因 素。
第六节 陆九渊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思想
陆九渊,字子静,江西杭州金侯人, 中年开始便授徒讲学,开创了与程朱 理学相并的心学学派,其学说后由明 代王守仁加以继承和发展,形成我国 古代哲学史上最大的一个唯心主义学 派——陆王学派。
陆王心学

C、佛教占统治地位
D、儒学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6、“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反映了: A、儒学的兴盛
B、三教并立的局面形成
C、宗教的盛行 D、儒学发展面临的危机
7、下图为《三教图》其中三教是指: ①道教 ②儒教 ③佛教 ④伊斯兰教 ⑤基督教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⑤ D、③④⑤
神学化 思辨化
从背景、内容和影响三个角度分析
“新儒学”新在何处?
1.在外来佛教文化与本土道教文化的不断冲击下建构的。
2.把儒家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用“天人一理”形式
来表达,中国上古哲学中的“天”所具有的本体地位,
开始用“理”来代替,更具理论化、思辨化。 3.作为一种哲学化的儒学,理学具有鲜明的双重性。
11、不符合陆王心学 特点的说法是: A、“宇宙便是吾心, 吾心即是宇宙” B、“发明本心”以求 理 C、求理就是进行内心 的反省 D、理要到身心以外的 事物上去寻找
12、如果有人向陆九渊请教为学的方法 和态度,他应该会回答下列那一叙述:
A、学问要求是尚实,方有助于国计民生 B、学习先圣先贤的经验和心得 C、要注重人内心的涵养工夫 D、要勤于读书研究,努力用功
材料二 风吹旗动,一位僧人说是 旗动,另一位说是风动,陆九渊过 去跟这两位僧人说,既不是风动, 也不是旗动,是仁者心动。
陆九渊
心即理也
王守仁———心学的集大成者 (1)“灵明”是人的心,“ 灵明”就是天理、本 心、良知。 (2)个人修养的最高境界是“致良知 ”。 (3)强调“ 知行合一 ”来防止伪善流行。
1、程朱理学与王阳明“心学”相同点是 A、理气一体,理先气后 B、心外无物,心即理也 C、纲常伦纪,即为天理 D、内心反省,以致良知
第五章 陆九渊、王守仁以“心”为本的哲学

(《传习录下》,《王守仁全集》,上海古籍
出版社1992年版)
2018/7/25
8
王守仁在被谪为贵州龙场驿丞期间,生活 环境极其恶劣,又与当地人语言不通。据《年 谱》记载,他37岁时,“日夜端居澄默,以求 静一。……因念:‘圣人处此,更有何道?’
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寤寐中若有人语之
者,不觉呼跃,从者皆惊。始知圣人之道,吾 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乃以默记 《五经》之言证之,莫不吻合,因著《五经忆 说》。”(《年谱》,《王守仁全集》)这就
2018/7/25
6
在学术上,王守仁早年潜心于朱熹理学。 他后来回忆说: 众人只说格物要依晦翁,何曾把他的说去
用?我着实曾用来。初年与钱友同论做圣贤,
要格天下之物,如今安得这等大的力量?因指
2018/7/25
7
亭前竹子,令去格看,钱子早夜去穷格竹子的
道理,竭其心思,至于三日,便致劳神成疾。 当初说他这是精力不足,某因自去穷格。早夜 不得其理。到七日亦以劳思致疾。遂相与叹: 圣贤是做不得的,无他大力量去格物了!
2018/7/25 19
千万世之前,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
也。千万世之后,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 也。东南西北海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 (《杂说》) 心只是一个心,某之心,吾友之心,上而
千百载圣贤之心,下而千百载复有一圣贤,其
心亦只如此。(《语录下》)
2018/7/25
20
(二)陆九渊“心即理”说与 朱熹“性即理”的区别
2018/7/25 2
一、陆王心学的形成
2018/7/25
3
陆九渊(1139—1192)
字子静,号存斋。抚
州金溪(今属江西) 人。因曾在江西贵溪 象山聚徒讲学,学者 称象山先生。陆九渊
陆九渊:“我心即宇宙,宇宙即我心”

坚持民为邦本的政治思想提出任贤使能赏功罚罪是治理国家的四君子汤
陆九渊:“我心即宇宙,宇宙即我心”
陆九渊
陆九渊(1139-1193),字子静,号存斋,江西金溪人。南宋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心学的开创者。坚持“民为邦本”的政“心即理”“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建立以“心”为核心的思想体系。著述上,主张“六经注我,我注六经”“六经皆我注脚”。
陆九渊有什么思想

陆九渊有什么思想陆九渊生于1139年,卒于1193年,是南宋时期一位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陆九渊开创了心学一派,是主观唯心主义的代表人物,与当时的朱熹都属于儒家学派,只不过朱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
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陆九渊有什么思想,希望你喜欢。
陆九渊的思想陆九渊是主观唯心主义的代表人物,是心学学派的创始人,陆九渊认为人的心与理都是天赋的,是永恒不变的,封建社会的仁义礼智信都是人心之中本来就与生俱来的,学习的目的就是要穷此理,尽此心,对于一个人来说难免会被外界的物欲所蒙蔽,因此就会失去了本心,于是心就不灵了,理就不明了,这就需要积极的通过老师和朋友的帮助,切磋琢磨,鞭策自己,这样就可以恢复心灵的本来面目,使得心灵能够灵便,道理能够明确。
所以修养的功夫应该是求助于内的,而不是求助于外,所以每个人都应该做到切己体察﹐求其放心﹐明义利之辨。
应该做到“立乎其大者”﹐“知本”﹐是“明本心”。
说到读书﹐陆九渊认为最应该读的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这种思想与朱熹的思想恰好是相反的,所以朱熹与陆九渊曾经有过两次著名的辩论,一个是鹅湖之会,另一个是南康之会,两次辩论两个人都申明了自己的观点,可以说是两个人的切磋,后来朱熹劝人兼取两家之长。
陆九渊思想是主观唯心主义的思想,与后来的王阳明一起被称为“陆王学说”,是历史上著名的一代思想家。
陆九渊著作陆九渊生于1139年,卒于1193年,在其漫长的一生中写出的文字是非常多的,其中有书信、诗文、讲义、杂著、章奏、程文、还有陆九渊的弟子们编的语录,这些对可以称得上是陆九渊著作,这些陆九渊著作流传至今的也非常的多,现在有一部研究陆九渊理学的丛书叫做《陆九渊集》,收录了陆九渊存世的所有的著作。
在这部收录了所有陆九渊著作的《陆九渊集》中包括信札(卷一至卷一七)、奏表(卷十八)、记(卷十九)、序赠(卷二十)、杂著(卷二十一至二十二)、讲义(卷二十三)、策问(卷二十四)、诗(卷二十五)、祭文(卷二十六)、行状(卷二十七)、墓志铭(卷二十八)、程文(卷二十九至卷三十一)、拾遗(卷三十二)、谥议(卷三十三)、语录(卷三十四至卷三十五)、年谱(卷三十六)。
陆九渊道德修养论的现代价值

陆九渊道德修养论的现代价值作者:周万军来源:《青年与社会》2013年第05期摘要:陆九渊从“心即理”的哲学理论基础出发,提出了“存心去欲”的道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他认为道德修养的目标是“做人”,他的关于道德修养的论述对当代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有启发意义和教育作用。
关键词:陆九渊;道德修养;现代价值一、陆九渊道德修养论的哲学理论基础:“心即理”(一)关于“心”的两种认识陆九渊的整个思想体系是以“心即理”为核心的,他说:“圣人与我同类,此心此理谁能异之”,在他看来无论是圣人还是平凡的人“心”只有一个,“心只有一个心,某之心,吾友之心,上而千百载圣贤之心,下而千百载复有一圣贤,其心亦只如此,心之体甚大。
”在他看来宇宙不仅是时空概念,而且代表了永恒性和普遍性,“四方上下日宇,往古今来日宙。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
他的“心”是一切道德规范的最终根源。
在他看来“庶民”和“小人”失去了“此心”,而“君子”保有“此心”,因此“心”的“去”与“存”具有伦理道德的特性,而四端就是指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是非之心,辞让之心,这些都是封建伦理原则。
(二)关于“理”的两种认识首先他认为理是宇宙本源。
他说:“此理乃宇宙所固有”,又说:“此理在宇宙间,固不易人之明不明,行不行而加损”。
其次“理”是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
他:“礼者,理也。
”还说:“典礼爵刑,莫非天理……古所谓宪章、法度典则者皆此理也。
”(三)“心”与“理”是合二为一。
陆九渊提出结论“心即理”,“人皆具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陆九渊提出了“心即理”的重要结论,“心”与“理”是同一或合一的,在宇宙本体意义上,本心或心体是“天之所心命我者”。
“心之体甚大,若能尽我之心,便与天同”,“心与理”的合一、同一就是内心的道德原则与社会伦理是符合、一致的。
二、道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存心去欲(一)自立自得的“简易”功夫对本心一说陆九渊在回答其弟子“如何是本心”一问是说:“恻隐,人之端也。
陆九渊心即理思想的道德哲学意义

—多慧黧慧渊陆九渊“心即理"思想的道德哲学意义■吴凡明陆九渊以“心即理”为核心的道德哲学体系,继承了儒家德性伦理的历史传统,其理路就在于由个体伦理而社会伦理。
“心即理”的道德哲学意义不仅在于把握了道德的形态是作为“主观意志的法”的道德自由,而且解答了伦理道德哲学本性是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统一,揭示了道德的本质是道德主体性与规范性的统一。
因此,陆九渊“心即理”思想更为深刻地揭示了道德本性不是他律而是自律,不是制裁而是自愿,它是推动人们道德行为选择与践履的自主性、主动性与创造性的一种精神力量。
【关键词l陆九渊;“心即理”;道德哲学【中图分类号】B24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18X(2009)12—0046—04吴凡明(1967一),男,井冈山大学政法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伦理学。
(江西吉安343009)宋代理学的兴起,克服r汉唐以来儒学政治化所导致的政治权威对儒学自身学术灵魂的蚕食,重建了儒家人伦道德学说的理论旨趣。
经过理学家持之以恒的努力探索,完成了儒学由政治的权威原理向人伦道德学说的回归。
特别是陆九渊“心即理”命题的提出,不仅揭示了“心即理”道德形态是作为“主观意志的法”的道德自由,而且解答了伦理精神的本质是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统一,揭示了道德的本质是道德主体性与规范性的统一。
因此。
“心即理”更为深刻地揭示了道德本性不是他律而是自律,不是制裁而是自愿,它是推动道德行为选择与践履的自主性、主动性与创造性的一种精神力量。
一、“心即理”的道德形态——“主观意志的法”基于道德哲学的考察,“道德的观点,从它的形态上看,就是主观意志的法”…I(m”。
黑格尔的道德哲学揭示,道德的形态就是“主观意志的法”,“意志承认某种东西,并且是某种东西,但仅以某种东西是意志自己的东西,而且意志在其中作为主观的东西而对自身存在为限”【l}(PIll}。
也就是说,意志是主观性的,是意志的自我规定性。
但这种主观意志并不纯粹是一种自我相关性,而与普遍的客观46面丽西的东西相关联。
陆九渊“吾心即是宇宙”的主体人格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第二 , 宇宙 即吾心 , 性外无余 理。陆九渊认为人生天地 间 , 此心” “ 形体 虽小 , 它具备 宇宙万 物之理 , 以是超 乎 但 所 时间空 间的先 天 自在之 物 。只要发 挥其 能动作用 , 就能 尽 心、 知性 、 知天 , 遍历宇宙进 入无穷意境 , 从而在天人之 间获 得普遍 和谐 。“ 宇宙便是吾 心 , 吾心 即是宇宙 ” 。整个世 界
心 的认 知功能 , t J以功 能化 、 对 qn L 理性化 的 阐释 , 因为 这是
心” 既是主体又 是客 体 , 的认 识过 程 正是作 为 客体 的心 心
之理 向主体之心的 自觉 回归。他 把宇 宙和人心 联系起 来 ,
将宇 宙的无穷 与人 心 的无 穷 消融 为 一。人 只要 能够 尽得 自我 心性之理 , 也就通彻 了天地物性之理 。
第三 , 元我 亦无物 , 5t此理 。陆九渊既然认为万物 此, i ,p
宇宙也 在 我心 , 么“ 己则忘 理 , 理则 忘 那 有 明 人 区别 于其他万物 , 外在 的价值准 则化 为 内心 之 天理 的 义理 存于心 , 将 己” 。物我浑然 一体 , 心理 不别 内外 , 才是陆 九渊对 天理 这 重 要前 提 。
径 。在认识 天理 的途径 中 , 他更 重视 人 内心 的 自主力 量 , 的仁 义本心 ; 物理是植根 于人 心 , 发用 于人伦 的仁义 之理 。 大胆地提 出“ 吾心 即是宇宙 , 宇宙 即是吾 心 ” 的论 断。陆 九 “ 人心至灵 , 此理至 明 , 皆有 是心 , 皆具 是理。 ④ 陆九 人 心 ”在
常的合理性 服务 。但 与程朱格 物致知所 不 同的是 , 陆九 渊 而仁 义 道 德 就 内 在 于 人 心 。他 说 : 仁 即 此 心 也 , 理 “ 此
试论陆九渊道德思想的现代教育价值

试论陆九渊道德思想的现代教育价值试论陆九渊道德思想的现代教育价值宿慧敏20080511506内容摘要:陆九渊以“心即理”的本体论和“人性本善”的善恶论作为道德依据,支撑着他以“尊德性”为首的道德教化论和“发明本心”的道德修养论。
在程朱“理学”的发展如日中天之际,陆九渊就能以高度的学术责任感和深邃的理论洞察力,最早发现其内化修养道路潜在的支离倾向和教条隐患,并成功开拓出一条自吾心上达字宙的外化修养道路以进行补偏救弊的道路,从而为宋明理学思潮从程朱“理学”到阳明心学的转向创造必要的学术条件。
陆九渊在长期的教育实践活动和学术活动过程中具有鲜明个性特色的思想,曾在一定程度上引导了他那个时代的人们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并对我国古代教育理论做出了独特贡献,在今天看来也仍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
关键词:陆九渊道德思想现代教育德育知行陆九渊(1139-1193),字子静,江西抚州金溪人。
南宋时期与朱熹齐鸡的哲学思想家和文化教育家。
因曾讲学于贵溪象山,世称象山先生。
陆象山是宋明两代主观唯心主义一般所谓“心学”的开山祖,他的整个思想体系是以“心即理”为核心。
所谓“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①、“人心至灵,此理至明,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②。
陆九渊的心性一元论思想更符合先秦儒家孟子开创的“尽心、知性、知天”的传统思维模式,其“发明本心”的外化修养道路亦更契合中国传统儒家学者对天人合一之最高道德境界的精神追求。
陆九渊把心当作伦理道德的根源,认为意识形态都是由心产生,心也就被当成了直接调控人的道德走向的工具。
他把外界的一切全拢入到心中,简化了认识事物的过程,因而他提出他的为学修养方法“发明本心”。
③所谓“发明本心”就是向自己的内心去寻求道德所在。
他认为本心人皆有之,只是人有时候受外物蒙蔽,没有察觉到自己的良心,只要人们通过“剥落”、“存心、养心、求放心”及“切已自反、改过迁善”的方法就可以达到道德修养的目的。
陆九渊心学中的“道”、“理”

陆九渊⼼学中的“道”、“理”2019-09-26“道”、“理”也是陆九渊⼼学⼗分重要的概念。
认为陆九渊是主观唯⼼主义者的学者们,有的把陆九渊的“道”和“理”混为⼀谈,有的说“陆九渊以⼼⾔道,主张道在⼼中”。
前者只注意到陆九渊“⼈皆有是⼼,⼼皆具是理,⼼即理也,故⽈‘理义之悦我⼼,犹刍豢之悦我⼝’”中的“理”,⽽忽略“道在天下,加之不可,损之不可,取之不可,舍之不可,要⼈⾃理会”中的“道”。
为了论证陆九渊是以“⼼”为世界本源的“⼼⼀元论”者,他们只涉及“理”,完全不提“道”;在批判陆九渊的所谓“道器⼀体论”的时候,为了⾃圆其说,笼⽽统之⽈“‘道’或‘理’”、“‘理’或‘道’”,把“道”和“理”混为⼀谈。
①后者说:“陆九渊所谓的道,不外乎⼼,是⼼固有之道,所以他的‘道外⽆事,事外⽆道’的思想,实质上就是⼼外⽆事,事外⽆⼼, 万事万物都在我的本⼼之中。
”②笔者以为,在陆九渊⼼学中,“道”和“理”是两个不同的范畴。
“‘道’或‘理’”、“‘理’或‘道’”的提法不符合陆九渊⼼学的实际,是对陆九渊⼼学的篡改。
⾄于“道在⼼中”更是⾃以⼰意的杜撰。
⼀、道:在天⽈阴阳,在地⽈柔刚,在⼈⽈仁义认为陆九渊是主观唯⼼主义者的学者们,在评论朱陆“辩《太极图说》”时指出: “‘太极’和‘阴阳’或‘理’和‘⽓’的关系,是道学唯⼼主义⼀对相互联系⽽⼜有区别的重要问题。
”“朱熹把它叫做‘形⽽上之道’和‘形⽽下之器’”,陆九渊“⽤‘ 道器⼀体论’来反对朱熹把‘道’和‘器’断为‘形⽽上’和‘形⽽下’的两截。
”“‘道’或‘理’在朱熹那⼉,是华衮裹⾝,前呼后拥,君临⼀切,傲兀不群的魔怪;⽽在陆九渊那⼉,它却成了⾚⾝裸体,孤苦伶仃,⽆处藏⾝,到处游荡的幽灵。
它们各⾃的特征还是很鲜明的,但在理论上,陆九渊却从‘道器⼀体’,经过溶‘器’⼊‘道’,‘道’或‘理’同样成了⼀个⽆形状⽆⽅所的精神实体,他和朱熹⼜搅混到⼀起了。
”③这⾥有两个问题需要辨识:(⼀)“‘道’或‘理’”的提法是否符合朱、陆学说的实际,也就是说,朱熹也好,陆九渊也好,他们的学说中,是不是“道”就是“理”,或者说“理”就是“道”? (⼆) 朱陆的道器之争,是不是“道器分离”与“道器⼀体”之争。
浅谈陆九渊心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摘 要 陆九渊“ 心学” 是汲取先秦儒家思想精 华, 继承和发 展 了程 颢 的思 想 , 形 成 了“ 心 即理 ” 为 核 心 的“ 心学” 体 系。 陆 九 渊 的“ 心学” 作 为其哲学的核心范畴 , 它有无 限的能动力, 在他 的哲 学逻辑结构里 , “ 物” 须通过“ 心” 来体现或 显现。陆 九渊“ 心 学” 思想认为 , 人通过 心性的涵养 、 剥落 、 存心 、 养心 至求 放 心 , 从 而获 得 人 的价 值 和 尊 严 , 实现 人 的道 德 自 由。 关键词 陆九渊“ 心学” 存心 养心 求放心
e s s e n c e o f p r e — Oi n Co n f u c i a n i s m。 i n h e r i t e d a n d d e v e l o p e d he t
i d e a o f Ch e n g Ha o . a n d i t f o r me d i t s o w n s y s t e m f o r he t p h i l o s o —
总第 2 4 4期 2 0 1 3 年 6月( b
To t a 1 . 2 44
J u n e 2 0 13 ( A )
浅谈 陆九渊心学 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苏 科 臣
( 黔 南 民族 医学 高等专 科 学校 贵 州・ 都匀 5 5 8 0 0 0 )
中 图分 类 号 : B 2 4 4 . 8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2 — 7 8 9 4 ( 2 0 1 3 ) 1 6 - 0 1 0 5 - 0 2
Ab s t r a c t L u J i u y u a n ’ S p h i l o s o p h y o f t h e mi n d d e r i v e s t h e
陆九渊“心即理”刍议

第 一 ,陆九 渊多次表述其思 想直接来源 于孟 子 ,比如 自称“ 因读《 孟子》 而 自得之” 。[ 1 1 卷 三 十 五 ・ ‘ 谙 心学 的集 大 成者 王 阳明也 认 为陆 学是 继承 了孟 子 之
学 ,“ 陆 氏之学 ,孟 氏之 学也 。 ”【 1 】 附 录 一 f ‘ 王 怍 聊 王 阳 明作 为 心学 的集 大成 者对 陆 九渊 的思 想有 着 深刻 的
系 ,学 术 界 讨 论 很 多 ,莫 衷 一 是 。张 立 文 先 生认
毫不 避讳 地说 :“ 近 有议 吾者 云 :‘ 除 了先 立乎 其 大
的逻辑 思路 与孟 子 的思想 路径 有着 较大 的一致性 。 第 三 ,陆 九 渊虽然 吸收 、借鉴 佛教 的思想 ,但
流 ,儒 家学 者 不 仅要 吸收 、借鉴 释 道 两 家 的思 想 , 而 且 必 须从 儒 家 原 有经 典 中寻 求 自身 的学 理依 据 。 正 是这 种时 代 背景决 定 了陆 九 渊心学 思 想来 源 的复 杂 性 与 多维 性 。关 于 陆九 渊 心 学思 想 的来 源 问题 , 学 术 界 早 有 讨 论 。归 纳 起 来 ,主要 有 以下 三 个 源 头 :从 心学 与 释道 两家 思想 的关 系看 ,陆九 渊 主要
其借鉴主要 是方法论意义上 的借鉴 ,其致思路径 、 思想志趣 、终极 目的与禅宗有着本质的不同。正如 崔大华先生所说 的那样 ,“ 陆九渊心学和禅宗在根
吸收了佛教尤其是禅宗 的思想 ;从儒学 内部 的思想 继 承看 ,陆九渊 主要借鉴 了孟子 以及 二程 的思想。
毫 无 疑 问 ,陆九 渊心 学 同时受 到孟 子 、二程 以及 佛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教 尤 其是 禅宗 思想 的影 响 ,是 在充 分 吸收 、借 鉴这
“心学”的开山祖陆九渊名句,渗透为人处世道德伦理,堪称经典

“心学”的开山祖陆九渊名句,渗透为人处世道德伦理,堪称经典助读资料陆九渊(1139—1193年)号象山,字子静,书斋名“存”,世人称存斋先生。
他曾在贵溪龙虎山建茅舍聚徒讲学,因此山形如象,自号象山翁,世称象山先生、陆象山。
汉族,江西省金溪陆坊青田村人。
在“金溪三陆”中最负盛名,是著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与当时著名的理学家朱熹齐名,史称“朱陆”。
他还是宋明两代主观唯心主义——“心学”的开山祖。
明代王阳明发展其学说,形成了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陆王学派”,对近代中国理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被后人称为“陆子”。
陆九渊一生的辉煌在于创立学派,从事传道授业活动,受到他教育的学生多达数千人。
陆九渊虽然官位不算显要,学术上也无师承,但他融合孟子“万物皆备于我”和“良知”“良能”的观点以及佛教禅宗“心生”“心灭”等论点,提出“心即理”的哲学命题,形成了一个新的学派—“心学”。
断言天理、人理、物理只在吾心中,心是唯一实在:“宇宙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认为心即理,是永恒不变的,“千万世之前,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千万世之后,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古往今来,概莫能外。
此观点把心和理、心和封建伦理纲常等同起来,企图由此证明所谓“天理”即封建等级秩序、封建道德教条,是人心所固有的,是恒久不变的。
他认为治学的方法,主要是“发明本心”,不必多读书外求,“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
陆九渊的心学思想逐渐形成体系,和他与朱熹的论衡关系密不可分。
在此基础上,陆九渊形成了自己的学派特色,也找到了立学的理论根基。
黄宗羲在《宋元学案·象山学案》中指出,陆子之学为尊德性,朱子之学为道问学。
这种对于两人学说的区分性概括,只是表明了他们各自的特色,但他们并不是孤立的、绝对的。
虽然朱熹和陆九渊都强调自己学说中有异于他者的一面,但并不代表着他们没有共同之处。
所以这种侧重理论上的区别,并不能构成根本性的分歧,都是在封建伦理的大框架下,发挥理学的精义。
心即理

ARorSC、知乎用户、左大路等人赞同
物是主观创造出来用于描述客观世界的概念。
理是主观创造出来用于联系事物因果关系的理论。
发布于2015-02-14添加评论感谢
分享
收藏•没有帮助•举报•作者保留权利
3赞同反对,不会显示你的姓名
闫林,概率安全分析工程师
知乎用户、梦觉、知乎用户赞同
心学的观点认为外在世界是心的映射,是因为有了心里的想法才有万物的形态变化。而且每个人也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去认知世界,改变世界。
《传习录》有一则《游南镇》: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初时不理解阳明先生的话,山中之花是客观存在,我看过与没看过有何不同,此花不同样在我心之外吗?我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为何会一时明白起来呢?去年某时,我从本部吃过饭从隧道中行走,想到此处,突然开悟,花同样还是那朵花,但是看过之后、关注之后它对于我的意义就不同了,看过之后这朵花就进入了我的心中,我心就有了牵挂,对此花之盛开谢落之命运变迁就有了感触。我看到此花时,此花颜色确实明白起来,明白的不是那朵花,而是我的眼光。至此,对于阳明心学的体悟更深入了一层。
陆九渊心学思想研究

陆九渊心学思想研究摘要陆九渊是南宋时期重要的儒学思想家,承孟子“心性论”之统绪,集佛学义理与修养方法,总括理学思想家“心”、“理”、“道”之概念,阐旧扬新,提出“心即理”、“吾心即是宇宙”等命题,开创了儒家哲学具有鲜明特色的“心学”思想体系,后明代王阳明集其大成,最终发展出“陆王心学”一派,并与“程朱理学”相颉颃。
陆九渊的“心学”与朱熹的“理学”被视为宋代新儒家的“鸟之两翼”、“车之两轮”,共同推动了儒家思想的发展。
陆九渊以“心”为最高哲学范畴,以“心即理”为理论基础,建构了心本体的哲学思想体系。
其具体内容包括以“心即理”的本体论、“宇宙即吾心”的宇宙论、“天人合一”的人性论、“发明本心”为工夫论。
其思想体系是以“心”、“本心”与“理”的关系而展开,彰显了人的主体能动性,尤其强调人的道德主体性,阐扬“本心”自有的德性,主张“发明本心”、践履本心,以实现“成圣”的修养境界。
本文结合陆九渊思想形成的背景,分析和梳理陆九渊心学思想体系,深入研究陆九渊心学思想,对理解儒家心学传统具有重要意义;阐发儒家心学思想,为当今社会道德建设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陆九渊;心学;本心;心即理Research on Lu Jiuyuan’s MindAbstractLu Jiuyuan is an important Confucian thinker in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He inherited Mencius's theory of mind and nature,integrated the meaning and cultivation methods of Buddhism,summed up the concepts of"mind","reason"and"Tao"of the thinkers of Neo Confucianism,expounded the old and promoted the new,put forward the propositions of"mind is reason"and"my mind is the universe",and created the ideological system of"Mind Science"with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of Confucian philosophy.Wang yangmingji of the later Ming Dynasty It developed into Lu Wang's theory of mind and was opposed to Cheng Zhu's theory.It is called"two wings of birds"and"two wheels of cars"in the Neo Confucianism of song and Ming Dynasties, which jointl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onfucianism.Lu Jiuyuan took"heart"as the highest philosophical category and"mind is reason"as the theoretical basis,and constructed the philosophical thought system of mind noumenon.Its specific contents include ontology of"mind is reason", "cosmology of"universe is my mind","human nature of"unity of man and nature" and"original mind of invention".Its ideological system is based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mind","original mind"and"reason",which shows the subjective initiative of human beings,especially emphasizes the moral subjectivity of human beings, expounds the inherent virtue of"original mind",advocates"inventing the original mind"and practicing the original mind,so as to realize the cultivation realm of "becoming holy".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the formation of Lu Jiuyuan's thought,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combs Lu Jiuyuan's thought system of mind study,and studies Lu Jiuyuan's mind study deeply,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understand the Confucian tradition of mind study,and expounds the Confucian mind study thought, so as to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oday's social moral construction.Key words:Lu Jiuyuan;psychology;original mind;mind is principle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I)前言 (1)1.选题背景及意义 (1)(1)陆九渊心学思想的地位 (1)(2)研究陆九渊心学思想的理论意义 (2)(3)研究陆九渊心学思想的实践意义 (2)2.陆九渊心学思想研究文献综述 (3)(1)陆九渊心学思想研究著作综述 (3)(2)陆九渊心学思想研究论文综述 (5)3.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6)(1)研究方法 (6)(2)创新点 (6)第1章陆九渊心学思想的形成 (7)1.1陆九渊心学思想产生的背景 (7)1.1.1社会政治背景 (7)1.1.2文化背景 (8)1.2陆九渊心学的思想渊源 (10)1.2.1陆九渊心学与家学 (10)1.2.2陆九渊心学与孟学 (10)1.2.3陆九渊心学与二程 (12)1.2.4陆九渊心学与禅 (14)1.3陆九渊心学思想的形成过程 (15)1.3.1青少年时期——心学思想萌芽 (16)1.3.2槐堂讲学——心学思想确立 (18)1.3.3“朱陆之辩”促成心学发展 (18)1.3.4象山讲学——心学思想完成 (20)第2章陆九渊心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22)2.1心即理的本体论 (22)2.1.1理与心的内涵 (22)2.1.2理与心的关系:心与理至当归一 (27)2.1.3心即理 (28)2.2“吾心即是宇宙”的宇宙论 (29)2.2.1宇宙之理 (29)2.2.2吾心即是宇宙 (30)2.3天人合一的人性论 (31)2.3.1本心具有的伦理道德 (32)2.3.2天人合一的“大人” (32)2.4以“发明本心”为核心的工夫论 (33)2.4.1“发明本心”的内在逻辑 (33)2.4.2“发明本心”的内容 (36)2.4.3“发明本心”的方法 (37)2.4.4“发明本心”目的 (42)第3章陆九渊心学思想的影响、局限及其当代价值 (45)3.1陆九渊心学思想的影响 (45)3.1.1推动儒学新发展 (45)3.1.2对阳明心学的影响 (46)3.2陆九渊心学思想的局限性 (46)3.3陆九渊心学思想的当代启示 (47)结语 (49)参考文献 (50)致谢 (52)前言1.选题背景及意义(1)陆九渊心学思想的地位两汉以后,儒学式微,老庄势起,佛入中国,成儒释道三教并立之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慧黧慧渊陆九渊“心即理"思想的道德哲学意义■吴凡明陆九渊以“心即理”为核心的道德哲学体系,继承了儒家德性伦理的历史传统,其理路就在于由个体伦理而社会伦理。
“心即理”的道德哲学意义不仅在于把握了道德的形态是作为“主观意志的法”的道德自由,而且解答了伦理道德哲学本性是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统一,揭示了道德的本质是道德主体性与规范性的统一。
因此,陆九渊“心即理”思想更为深刻地揭示了道德本性不是他律而是自律,不是制裁而是自愿,它是推动人们道德行为选择与践履的自主性、主动性与创造性的一种精神力量。
【关键词l陆九渊;“心即理”;道德哲学【中图分类号】B24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18X(2009)12—0046—04吴凡明(1967一),男,井冈山大学政法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伦理学。
(江西吉安343009)宋代理学的兴起,克服r汉唐以来儒学政治化所导致的政治权威对儒学自身学术灵魂的蚕食,重建了儒家人伦道德学说的理论旨趣。
经过理学家持之以恒的努力探索,完成了儒学由政治的权威原理向人伦道德学说的回归。
特别是陆九渊“心即理”命题的提出,不仅揭示了“心即理”道德形态是作为“主观意志的法”的道德自由,而且解答了伦理精神的本质是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统一,揭示了道德的本质是道德主体性与规范性的统一。
因此。
“心即理”更为深刻地揭示了道德本性不是他律而是自律,不是制裁而是自愿,它是推动道德行为选择与践履的自主性、主动性与创造性的一种精神力量。
一、“心即理”的道德形态——“主观意志的法”基于道德哲学的考察,“道德的观点,从它的形态上看,就是主观意志的法”…I(m”。
黑格尔的道德哲学揭示,道德的形态就是“主观意志的法”,“意志承认某种东西,并且是某种东西,但仅以某种东西是意志自己的东西,而且意志在其中作为主观的东西而对自身存在为限”【l}(PIll}。
也就是说,意志是主观性的,是意志的自我规定性。
但这种主观意志并不纯粹是一种自我相关性,而与普遍的客观46面丽西的东西相关联。
从道德的形态来看,陆九渊“心即理”命题就是把主观意志的心与普遍的客观之理看做直接合一的。
“心即理”的道德形态就是“主观意志的法”,即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
从陆九渊对心的规定来看,心是指个体之心。
“心只是一个心,某之心,吾友之心,上而千百载圣贤之心,下而千百载复有一圣贤,其心亦只如此。
心之体甚大,若能尽我之心,便与天同。
”121(P444)意志不仅是一种自我规定,而且是一种特殊规定。
从意志的特殊规定出发,陆九渊要求“尽我之心”,心完全听命于“我”的主观意志。
这种“尽我之心”似乎抽去了客观普遍的理的规定性,而完全呈现为个体的主观性。
正是由于道德意志是主观性的自我规定,因此,道德意志是他人所不能过问的。
于是,道德意志是完全自主与自由的,特别是在进行道德判断时,完全是自我做主。
《年谱》记载,乾道八年(1172),陆九渊路过富阳县,学生杨简向他请教“如何是本心”,陆九渊说:“恻隐,仁之端也;羞恶,义之端也;辞让,礼之端也;是非,智之端也。
此即是本心。
”陆九渊再三解释,杨简还是不明白。
这时,有卖扇子的人来投诉,陆九渊“心即理”思想的道德哲学意义杨简为他断了是非,然后又向陆九渊请教。
陆九渊以该事为例,说:“闻适来断扇讼,是者知其为是,非者知其为非,此即敬仲本心。
”杨简恍然大悟:“简发本心之问,先生举是日扇讼是非答,简忽省此心之无始末,忽省此心之无所不通。
”f2l(P487。
488)陆九渊认为仁义礼智“四端”就是本心,是人生而具有的道德之心。
当道德心在作某种价值判断时,不受任何外在因素的制约,完全是自我作主。
杨简由此而“忽省此心之无始末”与“忽省此心之无所不通”,实则把心当做一种超时空的存在。
“忽省此心之无始末”,是指此心在时间上的无恒性;而“忽省此心之无所不通”,则是指此心在空间上的无限性,心有了超验的品格。
陆九渊把心界定为个体之心,此心已不仅仅是思维的器官,更重要的是指道德实体。
举凡人的道德原则、规范、标准无不囊括于人心之中。
“仁义者,人之本心也。
孟子日:‘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
’又日:‘我固有之,非由外铄我也’。
”“仁即此心也,此理也。
求则得之,得此理也。
”陆九渊不是在外在的客体中,而是在内在的主体中找到了道德的本源。
人伦道德既然存在于人之本心之中,因此,世间一切力量都无法改变。
“义理之在人心,实天之所与而不可泯灭焉者也。
”…(”6’但是,如果道德之心仅仅停留在主观意志层面,“仅仅是形式的主观性,那简直就是处于转向作恶的待发点上的东西”…(P143)。
因此,“意志的主观性这一整个规定是一个整体,这个整体作为主观性也必须具有客观性。
……我们叫做主观性的这种意志的定在,与自在自为地存在的意志是有区别的。
也就是说,意志为了成为自在自为地存在的意志,必须把自己从纯粹主观性这一片面性中解放出来”t川”“。
11射。
因此,陆九渊的主观之心必须注入客观的内容,把内在于主体的个体意识与外在的客观之理同一起来,社会的普遍要求才能化为个体的具体行为。
尽管陆九渊确立了心本体,但是心绝不能隔绝于理之外。
陆几渊在孟子“四端”说基础上提出“心即理”的道德哲学命题,是对心与理关系的总体概括。
与心相对的理,与个人的主观意识无关。
陆九渊所说的理,“超出个人主观精神的范围,具有某种客观精神的色彩”【3l(””)。
整个宇宙都充满理,它的存在不依人是否认识它而转移,更非人可以主观随意地杜撰出来。
“此理塞宇宙,如何由人杜撰得?"f2J(.0461’可见,陆九渊对理的界定,首先是承认理的客观性。
至于理的内容,在陆九渊看来,理既是自然法则,又是社会伦理原则。
“人为学甚难,天覆地载,春生夏长,秋敛冬肃,俱此理。
竹lzlI晰}“宇宙之间,典常之昭然,伦类之灿然,果何适而无其理也。
学者之为学,固所以明是理也。
”[21∽78’正因为如此,人莫能逃脱“此理”即客观必然性的支配。
“此理充塞宇宙,谁能逃之。
顺之则吉,违之则凶。
”【2】I哪’理作为普遍的规范,具有客观必然性,总是超越个体存在。
陆九渊所说的理,更多的是指社会伦理规范,相对于个体而言,这种规范首先表现为一种外在的要求。
陆九渊“心即理”命题的提出,使得主观意志获得了客观性的规定,实现了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
他说:“四端”者,即此心也;天之所以与我者,即此心也。
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
…Irl49)盖心,一心也;理,一理也。
至当归一,精义无二,此心此理,实不容有二。
故夫子日:“吾道一以贯之。
”12I(P4-s'心与理不容有二,是说不存在心之外独立存在的理,此心此理,“我固有之,非由外铄我也。
故日:‘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此吾之本心也”12l(m。
体现普遍性的道德法则的理莫过于心的主观意志的自然流落,二者的直接同一,使普遍之理向个体之心内化,从而转化为主体意识的内在要素,个体之心开始获得客观性的晶格,心与理的直接合一在主体意识中具体化为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
“心即理”命题包含两个相互关联的含义,其一是理向心的内化,即主观意识的自我同一或内化。
“收得精神在内时,当侧隐即恻隐,当羞恶即羞恶。
”12】l“圳陆九渊认为人的精神在追求外在事物时,到死也会劳攘纷乱,只有收拾精神在内,将外事物理内化于心,自作主宰,才能真正体会“万物皆备于我”的精神自足与完满。
其二,心通过外化而显现理的过程。
“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满心而发,充塞宇宙无非此理。
”[21(一”’在陆九渊看来,世间万事万物,无不由心而发,依心而存在。
由心所发之理,完全是心的外化所显现及展示之理,这一过程实道德践履的过程。
综上所述,陆九渊通过对道德本心的个体化意义的赋予,揭示了个体之心的自我规定,彰显了道德意志的主观性。
也就是心是一种主观的道德意志,而理则是超越个体的客观性存在,具有普遍必然的“法”的意味。
“心即理”是以理向心的内化而达到理与心的融合,使心获得客观性的内容,由纯粹的主观性的片面性中解放出来。
而内化于心的理又通过心的外化i而显现与展示,道德意识在道德实践中获取一般规范的客观的形式。
理融江西社会科学2009.12合于心(主观意志),心外显为理(客观的普遍规范),心与理相即而不相离。
二、“心即理”的伦理本性——单一物与普遍物的统一探讨陆九渊“心即理”的道德哲学意义,首先要解决的理论问题是如何把握伦理的本性。
黑格尔的道德哲学已明确回答了这个问题:“伦理本性上是普遍的东西。
……而且它只有作为精神本质才是伦理的。
”…㈣’‘‘但是精神不是单一的东西,而是单一物和普遍物的统一。
”…但㈣这种普遍就是所谓实体,实体即人的公共本质,即共体或普遍物。
按照黑格尔的观点,“伦理性的东西不像善那样是抽象的,而是强烈的现实的。
精神具有现实性,现实性的偶性是个人”“](P173),只有从实体性出发才能扬弃其抽象性,复归于现实性。
所谓抽象性,其表现就是伦理实体中作为“偶性”的个人,也就是个人的主观性。
作为“单一物与普遍物的统一”的精神使得个体与伦理实体达到统一,从而克服了作为偶性的个人的抽象性,伦理实体也就有了现实性。
伦理本性上是一种普遍性精神本质,是单一物与普遍物的统一。
陆九渊“心即理”的伦理根源与本质力量,是作为“偶性”的个人对自己普遍本质的认同与归依。
陆九渊的“心即理”将心一再地界定为个体之心,要求“尽我之心”。
这里,“尽我之心”所强调的是个体之心的特殊性,若如此,展现的只是作为“偶性”的个体的主观意识,没有达到与伦理实体,即公共本质的统一。
因此,道德之心所呈现的个体的道德意志自主与自由,还只是作为“偶性”的个人的道德意志,必须兼有普遍性意义,才能达到与伦理实体的统一。
“东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西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南海北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千百世之上至千百世之下有圣人出焉,此心此理亦莫不同也。
”12I‘…3’所谓“心同”、“理同”,实则将心看做超时空的存在,而与普遍之理重合,于是每个个体之心也就有了普遍意义。
由此可见,“心即理”即意味着,“每个个体的心既是本然自足的又是遍在的;心本然自足则无需向外认取;心遍在即无需以类推致”…(P175)。
因此,“心即理”揭示了伦理的本性与伦理精神的本质,即“单一物与普遍物的统一”。
“心即理”既有伦理的意义,又有道德的意义。
“心即理”所揭示的道德意义,从主观方面看,“道德意志已不再表现为故意和良好动机,而是向更高阶段迈进,即作为具有普遍性和无限性的道德的自我意识或良心”ItJ伊“J。
按照黑格尔的观点,良心可区分为“形式的良心”和“真实的良心”。
前者只是主观的普遍性,后者则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真实的良心已不再是单纯的个人主观独自的良心,而是客观精神的体现。
陆九渊所说的“良心”已扬弃了形式的主观性,而进入真实的良心视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