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宗羲的民本思想

合集下载

黄宗羲的观点

黄宗羲的观点

黄宗羲的观点
黄宗羲的思想主张: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

黄宗羲的新民本思想集中体现在其1653年写下的《留书》和1663年在《留书》基础上扩充而成的《明夷待访录》。

他在《留书・封建》篇指出,自秦以来中国政治“有乱无治”弊病的根源在于秦“废封建之罪”,进而以“托古改制”的方式主张效法古代“封邦建国”的诸侯自治制度,退而求其次,则应效仿唐初设置“方镇”以屏藩中央的制度。

黄宗羲激烈反对君主专制制度
黄宗羲进一步批判了封建专制主义的法制,他指出,专制帝王的法,是为了保护他们自己的统治而制定的,因而是非法的。

黄宗羲认为,在法治的原则下,可以不废除君主。

但“天下不能一人而治”。

黄宗羲还驳斥了轻视工商业的传统思想,指出工商业和农业一样,“盖皆本也”,他认为有关国计民生的工商业应该受到保护。

黄宗羲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批判和他所提出的工商皆本的思想,反映了工商业发展后市民的一些政治要求,带有初期的民主思想的色彩,在当时是进步的。

黄宗羲思想探析

黄宗羲思想探析

摘要:黄宗羲是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政治家,他的《明夷待访录》对传统思想中的民本思想有着较为重大的突破。

将民本思想之中,尊重民意的思想上升到了尊重民众权益的层面。

“以民为本”就是认为君为民而设,君为民之仆。

君和臣都是为了天下人而服务的。

与此同时,黄宗羲提出“先有法制后有人制”的政治学思想。

黄宗羲所处的时代独具特色,独特的生活和成长历程,对其学术思想影响深远。

黄宗羲曾自云一生有三变:“初锢之为党人,继指之为游侠,终厕之于儒林,”这正是黄宗羲一生的写照。

关键词:黄宗羲;学校议政;气外无理;心即是气一、明清之际的社会现实明朝末年,宦官专权,党争不断,朝政荒废,北满入侵,农民起义,天下大乱,民不聊生。

在社会政治方面,明末清初社会大动乱,阉党与东林党相互争权。

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和清兵入关等历史事件相继发生,使得社会矛盾被激化。

在社会经济方面,明末清初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方面,货币的发展起到了积累原始资本的作用,雇佣关系继而发生与发展,在江南地区手工业资本化活动日益扩大,史称为资本主义萌芽。

另一方面,在文化层面上,儒学的世俗化发展极大地冲击了以程朱理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思想体系。

到后来王阳明心学的诞生,使儒家思想具有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同时这也是黄宗羲思想诞生的源泉。

二、东林党的兴起对黄宗羲思想的影响黄宗羲其父黄尊素,万历年进士,天启中官御史,是当时著名的东林党人,后来在东林党的政治活动中因弹劾魏忠贤而被削职归籍,不久后下狱,遭受酷刑而死。

崇祯元年(1628年)魏忠贤、崔呈秀被除,天启朝冤案将黄尊素平反。

黄宗羲上书恳请诛灭阉党余孽许显纯、崔应元等。

五月刑部会审,出庭对证,黄宗羲从袖中拿出锥子刺许显纯,并当众痛击崔应元,拔其须归祭父灵。

这件事后黄宗羲被人称为“姚江黄孝子”,明思宗叹称其为“忠臣孤子”。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黄宗羲对其父的孝顺。

同时作为东林党重要人物的黄尊素,其政治思想也深深的影响了黄宗羲。

东林学派的兴起,以标榜气节,崇尚实学为目的,对于扭转当时的士风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浅析黄宗羲的民本思想

浅析黄宗羲的民本思想

浅析黄宗羲的民本思想作者:李加亮张祥来源:《速读·中旬》2015年第12期摘要:黄宗羲是中国民本思想的集大成者,他以民本为出发点,继承和发展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将古代的民本思想推向新高度。

在政治上,提出“公天下”的政治理想;在法治上,提出“有治法而后有治人”的观念;在经济上,提出“废金银,通钱钞”、“均田”和“改革赋税”等主张。

他的民本思想显现出批判精神、经世致用的思想意识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使命感,值得我们继续学习并将其发扬光大。

关键词:黄宗羲;民本思想;君主专制1引言明末清初之际,国家在封建专制制度的统治之下已经变得日渐衰落,各种矛盾迭起,封建统治危机日益加深。

与此前不同的是,在这一时期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商品经济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与此同时,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此时的民本思想注入了新内容。

尤以黄宗羲的民本思想为代表,他的民本思想汲取儒家传统民本思想的营养,并结合当时情况提出了富有时代特点的新思想。

2黄宗羲民本思想的产生黄宗羲民本思想的形成不仅受到传统民本思想的影响,也与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是分不开的。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1对传统民本思想的继承传统民本思想深深影响黄宗羲的民本思想。

朝代的更迭让统治者认识到民的作用,把满足民心、顺应民意作为政治实践的出发点。

孟子提出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对民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认为民的地位比社稷还重要。

黄宗羲十分推崇孟子,根据孟子的“民贵君轻”论,他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著名论题。

他痛加批判君主的这种行为,说道:“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

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他认为,任何时期君主都是为天下万民兴公利,而不是将自己置于比民还重要的位置,这既是对孟子“民贵君轻”论的继承,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

2.2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发展明朝中期以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在江南一带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表现为工场手工业的出现和商业城市的繁荣发展。

黄宗羲的民主思想述评

黄宗羲的民主思想述评

黄宗羲的民主思想述评(提纲)提纲:1.黄宗羲思想产生的背景(1)明清时期,沿海地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2)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加强和社会矛盾空前恶化,黄的思想有和传统民本思想不同地方是黄主张限制君主的权力,指出君主的绝对权力是一切伤害百姓的根源,主张废除专制,建立平等的人权,这同西方的某些哲学家的观点有相近之处,而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强调的是为百姓作事作个好官就是目的了,这将直接导致官僚体制的加强和膨胀,而要求官僚本身提高道德修养来更好的为民作主更是空想。

道德治国是这种思想的直接说明。

没有平等自由人权的实施和作为治国的理念,治标不治本没有权力制衡机制的权力监督机制,国家官僚腐败是必然的,人民也不能真正获得民主权力而改善地位2.黄宗羲的主要政治主张(1)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君已矣”和“君为天下之大害”(2)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3)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4)批判旧儒学的封建“君为臣纲”的思想3.黄宗羲思想与伏尔泰思想的简单对比伏尔泰思想(1)强调天赋人权,大胆揭露旧制度的弊端。

(2)宣扬人身自由、思想自由和信仰自由,批判天主教会和专制制度,反对等级(3)特权和不平等现象。

(4)他还认为私有财产是神圣的。

4.黄宗羲思想的评价、历史地位以及对后世的影响(1)他抨击了君主专制制度,对以后的反专制斗争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2)他的主张适应了当时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要求,客观上反映了当时封建制度的衰落。

黄宗羲的民主思想述评华中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杨韬黄宗羲是一个拓荒者,他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民主启蒙思想,为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和旧民主主义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

这不仅是中国思想史上的骄傲,而且也是世界思想史上的瑰宝。

黄宗羲思想中最重要的就是他的非君的民本思想。

无论是在西方还是东方,传统的封建理论都认为国家是君主的个人财产,是上天赐予君主的。

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君主可以“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

论黄宗羲新民本思想的性质、内容、渊源及其现代意义

论黄宗羲新民本思想的性质、内容、渊源及其现代意义

论黄宗羲新民本思想的性质、内容、渊源及其现代意义
黄宗羲的新民本思想的性质是基于新型的政治形式,其内容包括政治宪法制度建设、政治体制改革、传统思想与科学观念的结合以及社会改革。

追溯渊源,黄宗羲的新民本思想主要来源于佛教的“宗族”理念、汉文化的“新民”思想、中国古代宪法思想以及明清思想家刘歆的“国家共同”思想。

现代意义上,黄宗羲的新民本思想所反映出来的是一种极具活力、富有创造力的社会主义改革思想,为政治体制改革与社会发展带来重大灵感和指引作用。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主张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主张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主张
黄宗羲:
1、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提出了维护百姓的利益,君主是为百姓服务的,著作《明夷待访录》。

2、他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要求限制皇帝的权力,维护人民的基本权益。

顾炎武:
1、他提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口号,鼓励百姓关心国家大事。

2、提出了“经世致用”的治学思想,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著作《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

王夫之:
1、提出“天理即在人欲”,反对禁欲主义。

著作《宋论》、《读通鉴论》、《张子正蒙注》。

2、他的思想属于唯心主义思想,“动而成象则静”,“静者静动,非不动也”,“动而趋行者动,动而赴止者静”。

他们的思想强调了“人”的重要性,解放了人民的思想,为以后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思想道德基础。

此三人还提出“经世致用”的思想,又被称为“经世致用之学”。

这个思想的特点就是以史为鉴,学术研究和现实相结合,全方位诠释了古代典故为手段,从中发挥出自己的社会和政治见解,并用在对社会的改革上面。

生活在明末清初时期的这三位伟大的思想家,他们继承了明朝晚期进步的思想传统,反对民族压迫和封建专制主义,重视手工业和商业,批评了继承传统儒学,构建具有当代特色的新体系思想。

这些主张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当时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解放思想的跨历史意义。

解读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及发展

解读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及发展

解读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及发展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治国理论的核心,是影响中国治国安邦大业达几千年之久的政治思想。

民本思想也就是“以民为本”,古代的“民本”包含以下含义:第一、“民”是国家和社会治理的根本所在,“民”的利益是国家的价值所在;第二、“民”是君主权力的来源, 君主的权力只有得到“民”的拥护才能长久。

此即《尚书》所言:“民为帮本,本固帮宁”的含义所在。

本思想。

下列思想主张体现了民本思想的是:①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②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③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④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A.①②B.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考查古代民本思想。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为国家统治人民,指使驱赶他们去做事就行了,不要让他们明白在做什么,是一种愚民政策。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理解到人民力量的伟大,③④就明显了,选择C项。

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

孔子的“仁”思想是儒家民本思想的重要体现。

勤政爱民是“仁政”的灵魂和基础。

他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

孟子的仁政思想则是儒家民本思想的系统化和集中体现。

仁政,就是统治者对人民要行仁政。

孟子的仁政。

就是省刑罚,薄税敛,不夺农时,使民有一个安定生产的环境。

孟子还主张“民贵君轻”,《孟子•尽心下》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平丘民而为天子。

”在人民,君主,国家三者之中,以民为最贵最重。

人民高于君主。

荀子则更是提出了:“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例二:在评论秦朝灭亡时,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说:“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准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

”此处孟子的“一个思想”具体是指:A. 制天命而用之B.“民贵君轻”,统治者要实行“仁政”C.兼相爱,交相利D.增强中央集权,防止人民反抗解析:此题在考查孟子的民本思想的同时,也考查了学生对秦朝灭亡原因的理解——暴政,所以,这个事实才从反面证实了孟子“民贵君轻”、“仁政”思想的准确。

黄宗羲重视“民生”的民本思想

黄宗羲重视“民生”的民本思想

黄宗羲重视“民生”的民本思想作者:来源:《前线》2014年第04期黄宗羲是明末清初的思想家。

他在明朝覆亡的刺激下,对封建社会的根本政治制度、政治理念,以及民生问题提出了深刻和尖锐的反省。

其主张切合实际,符合时代要求,较我国传统的儒家民本思想有了质的变化,达到了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新高峰。

【原文节选】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

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

……世之为臣者,昧于此义,以谓:臣为君而设者也。

君分吾以天下而后治之,君授吾以人民而后牧之,视天下人民为人君橐中之私物。

今以四方之劳扰,民生之憔悴,足以危吾君也,不得不讲治之牧之之术。

苟无系于社稷之存亡,则四方之劳扰,民生之憔悴,虽有诚臣,亦以为纤芥之疾也。

古之为臣者,于此乎,于彼乎?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为臣者轻视斯民之水火,即能辅君而兴,从君而亡,其于臣道固未尝不背也。

——《明夷待访录·原臣》【原文释义】因为天下广大,不是国君一个人所能治理的,因此才把它分给百官管理。

因此,我们出来做官,是为天下百姓服务,而不是为君主一人服务。

……一般的臣子不了解这个道理,他们认为:臣子是为了君主而设置的;国君把土地分给我,然后让我治理它;把人民赐给我,然后让我管理他们;把天下的人民当作国君私人的财产。

现今,四处劳苦纷乱,人民生活困顿,足以危害到君主的权位,才不得不研究统治管理的方法;如果没有关系到朝廷的存亡,那么四处的劳苦纷乱,人民的生活困顿,虽然是忠心的臣子,也会认为这些只是微不足道的小毛病罢了。

古代做臣子的,是以天下万民为念呢,还是视天下人民为君主的私物呢?其实天下的安定混乱,关键不是在于皇室一姓的兴亡,而是在于千万百姓的忧患安乐……做臣子的如果不重视百姓的疾苦,即使能辅君王而兴、伴国君而亡,但与其做臣子应有的道理,仍然是背道而驰的。

【原文节选】或问井田可复,既得闻命矣。

若夫定税则如何而后可?曰:斯民之苦暴税久矣,有积累莫返之害,有所税非所出之害,有田土无等第之害。

试论黄宗羲民本思想与卢梭民主思想之比较及现实意义

试论黄宗羲民本思想与卢梭民主思想之比较及现实意义

[论文关键词]黄宗羲;民本思想;卢梭;民主思想;现实意义[论文内容摘要]民主政治观念产生于15、16世纪的西欧,是新兴的资产阶级为反对封建专制统治而运用的一种思想武器,进而演变成西欧各国的一种治国思潮。

本文选取中国民本思想的代表黄宗羲与法国民主思想的代表卢梭来作比较,力求通过对比两者思想的差异性分析出对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现实借鉴意义。

一、黄宗羲的民本思想与卢梭民主思想共性的比较黄宗羲的民本思想作为一种超越儒家传统文化的新型民本思想,与卢梭所倡导的民主思想具有很多共性,其相似之处有: 1.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相似。

黄宗羲所处的明末清初之际,中国的封建社会已经开始走向衰败,君主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开始在农业、手工业、商业等行业中出现,人们日益要求推翻君主专制统治,各种思想讨论异常活跃,这种情形与卢梭所处的18世纪的法国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18世纪大革命前的法国,封建专制制度已经到了消亡的地步,整个社会处于由封建专制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过渡的社会变革期,思想界也是非常活跃,因此二者的思想都是在封建专制制度没落、资本主义制度即将诞生以及学术讨论非常活跃的时期产生的。

2.思想的内容有相似之处。

首先,二者在论述国家权力的起源时都设想有一个自然状态,认为在这个自然状态中的人都是有私利的,而且是平等自由的。

其次,二者都针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提出“君权民授”的理论。

黄宗羲在《原君》中动摇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合法性,对君主权力的来源提出了质疑。

卢梭也极力反对封建君主专制,他认为:“专制制度之统治臣民并不是要为了他们的幸福,而是要使他们贫愁困苦以便统治他们。

”①他以“主权在民说”取代“主权在君论”。

第三,二者都崇尚法治,黄宗羲反对儒家学说中的人治观点,他认为现在的法乃“一家之法”,这种法是以维护君主的利益为前提的,只保护少数人的利益,他主张应该建立“天下之法”,这是他法治思想最先进的地方。

卢梭也是极力主张法治的,他认为人民主权具体体现为“公意”,就是绝大多数人的意志,而法律又是“公意”的外在表现,因此,要遵循人民主权的原则就必须实行法治。

黄宗羲民本思想

黄宗羲民本思想

[内容提要] 本文从《明夷待访录》入手,重新审视黄宗羲的政治法律思想,由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阐述其产生的背景,深入分析其自身特征,并对近年来出现的对黄政法思想“新民本”的定位做出评价,旨在论证其与传统民本间藕断丝连的复杂关系。

本人认为黄的政法思想可定位为传统民本与近代民主的“过渡形态”——这种过渡基于西方近代思想的影响,而非指传统民本可以自发地发展为近代民主思想,其特殊之处在于它与传统民本和近代民主思想同时存在着某种程度上的交叉。

[关键词]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过渡形态黄宗羲,(1610—1695),字太冲,号南雷,别号梨洲老人、梨洲山人、蓝水渔人、古藏室史臣、双瀑院主持、改斋等,学者多称其梨洲。

浙江省余姚县黄竹潽人,于顾炎武、王夫之同成为明清之际的三大思想家,与孙夏峰、李二曲并称为“国初三大儒”世人对黄宗羲多有赞扬之辞。

蔡元培曾言:“黄梨洲氏且得东方卢梭之目焉,是为学问界之势力”;陈天华将黄的地位抬得更高:“明末清初,中国有一个大圣人,实孟子以后的第一个人……他著的书有一种叫《明夷待访录》……比《民约论》的出书,还要早几十年哩”;孙中山亦曾将此书作为鼓励民众反清情绪、传播革命思想的载体并将之赠送给日本友人。

黄宗羲生活的年代是一个“天崩地解”的年代,文人陶望龄曾将时局形象地比为“漏舟泛江湖”。

黄宗羲一生著作颇多,其所著“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他便选前人的著作(主要是宋元明三代的名人名言以及乡人遗著),有十余种,一千余卷,一千万字以上。

……另一类是黄宗羲亲自撰写的著作,又一百余种,三百余卷,字数在三百万字以上。

”其政治法律思想集中体现在《明夷待访录》一书《明夷待访录》写作始于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完稿于1662年(康熙元年)。

今本注原君、原臣等二十一篇。

近年又有黄遗著新发现,如“文质”、“封建”等两篇。

百年来,围绕此书的争论从来没有停止过。

有清一代将之列为禁书,当今学界多对其褒扬有加,典型的如侯外庐先生直称其为中国十七世纪的“人权宣言”。

论黄宗羲新民本思想的启蒙意义及局限

论黄宗羲新民本思想的启蒙意义及局限
黄宗羲是中国明朝时期的思想家,他的新民本思想认为,人类本质上是善良的,只有在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的束缚下才会变坏。因此,要想让社会变得更加和谐,就必须改变现有的制度,使之更加合理、公正。
黄宗羲的新民本思想对当时的启蒙运动具有很大的意义。它提出了一种更加人性化、合理的社会制度建设思路,强调了人类本质上的善良,为启蒙运动提供了理论指导。
但,黄宗羲的新民本思想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它忽略了人类本质上的自利性,并且假设了人类在自然环境中的本能善良。其次,它忽略了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动态发展过程,认为只要改变制度就能解决社会问题。因此,黄宗羲的新民本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过于理想化,无法完全反映现实社会的复杂性。

黄宗羲的民主思想述评

黄宗羲的民主思想述评

黄宗羲的民主思想述评(提纲)提纲:1.黄宗羲思想产生的背景(1)明清时期,沿海地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2)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加强和社会矛盾空前恶化,黄的思想有和传统民本思想不同地方是黄主张限制君主的权力,指出君主的绝对权力是一切伤害百姓的根源,主张废除专制,建立平等的人权,这同西方的某些哲学家的观点有相近之处,而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强调的是为百姓作事作个好官就是目的了,这将直接导致官僚体制的加强和膨胀,而要求官僚本身提高道德修养来更好的为民作主更是空想。

道德治国是这种思想的直接说明。

没有平等自由人权的实施和作为治国的理念,治标不治本没有权力制衡机制的权力监督机制,国家官僚腐败是必然的,人民也不能真正获得民主权力而改善地位2.黄宗羲的主要政治主张(1)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君已矣”和“君为天下之大害”(2)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3)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4)批判旧儒学的封建“君为臣纲”的思想3.黄宗羲思想与伏尔泰思想的简单对比伏尔泰思想(1)强调天赋人权,大胆揭露旧制度的弊端。

(2)宣扬人身自由、思想自由和信仰自由,批判天主教会和专制制度,反对等级(3)特权和不平等现象。

(4)他还认为私有财产是神圣的。

4.黄宗羲思想的评价、历史地位以及对后世的影响(1)他抨击了君主专制制度,对以后的反专制斗争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2)他的主张适应了当时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要求,客观上反映了当时封建制度的衰落。

黄宗羲的民主思想述评华中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杨韬黄宗羲是一个拓荒者,他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民主启蒙思想,为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和旧民主主义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

这不仅是中国思想史上的骄傲,而且也是世界思想史上的瑰宝。

黄宗羲思想中最重要的就是他的非君的民本思想。

无论是在西方还是东方,传统的封建理论都认为国家是君主的个人财产,是上天赐予君主的。

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君主可以“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

浅论黄宗羲经世致用的政治思想

浅论黄宗羲经世致用的政治思想

浅论黄宗羲经世致用的政治思想羲的民本思想历经中国思想史三百年而不衰,并且一直在推动中国民主政治方面发挥作用,我们现在仍然研究黄宗羲的民本思想仍然意义巨大,正如台湾学者韦政通先生所说:“民本思想自然不等于民主,民本也不及民主有效,但在近代民主政治未成熟以前,对防范权力,实在想不出比民本思想更好的方法。

就是在今天,环顾世界各国政治现状,我们能说民本思想己失去意义吗?”∞2.3治法思想黄宗羲的“治法”思想与法家提出的“以法治国”思想具有承接关系,但是两者本质又有不同,黄宗羲的“治法”是为了维护他所构建的“天下为主君为客”的理想社会,而法家的“以法治国”则是为了维护君主独裁专制体制,加强君主权威,两者在本质上具有对立关系。

黄氏“治法”思想虽类似于现代的“法治”,但是也不能将两者等同,黄宗羲提出的“治法”思想是那个时代特有的,依托君主制治理国家的方法,也就是“治世之道”,具体表现就是君臣同治、设相分权、学校议政、方镇自治、工商皆本,而现代的法治思想则是建立在民主的基础上,而且内容更为丰富和具体。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原法篇中提出:“即论者谓有治人无治法,吾以谓有治法而后有治人。

自非法之法桎梏天下人之手足,即有能治之人,终不胜其牵挽嫌疑之顾盼;有所设施,亦就其分之所得,安於苟简,而不能有度外之功名。

使先王之法而在,莫不有法外之意存乎其间;其人是也,则可以无不行之意;其人非也,亦不至深刻罗网,反害天下。

故曰有治法而后有治人。

”②关于“治法”与“治人”的概念最早出自于《苟子》:“有治人无治法。

”什么是治法?什么又是治人?苟子解释道:“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

”苟子又说:“故有良法而乱者有之矣,有君子而乱者,自古及今,未尝闻也。

”从苟子这两句话中可以看出,荀子把治国的重点放在“治人”,他把天下的祸乱的根源归结到“治人”的缺失,良好的“治法”即使存在,天下还是有可能会乱,但是“治入”出现良效,则天下就不会乱。

论黄宗羲的民本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论黄宗羲的民本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论黄宗羲的民本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黄宗羲是我国明清之际杰出的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和教育家,被后世誉为“中国启蒙思想之父”。

他所具有的民主启蒙性质的民本思想,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产生了很大影响。

黄宗羲的思想至今仍闪耀着光辉,给予我们诸多的启迪与借鉴。

黄宗羲的民本思想出现在明末清初“天崩地解”的时代背景下,较之中国传统的儒家民本思想已有新的超越、新的内涵,从而达到了中国民本思想的新高峰。

第二,黄宗羲的民本思想对君主专制制度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与批判,并提出了许多有启蒙意义的社会改革主张。

第三,黄宗羲的民本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对推动当代民主政治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黄宗羲的民本思想

黄宗羲的民本思想

题目:黄宗羲的民本思想姓名:吴婷婷院系:西葡语系学号:班级:2014级1班黄宗羲(1610 年—695)是我国明末清初一位杰出的启蒙主义思想家, 又是一位成就卓着的哲学家、史学家、文学家和自然科学理论家。

他在清代前期与孙奇逢、李颙齐名, 并称“国初三大儒”, 自清末以来,则与顾炎武、王夫之齐名, 并称“明清之际三大家”, 可见他在清代学术思想史上地位之重要。

作为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家, 黄宗羲的思想具有鲜明的启蒙特征和意义。

在早期启蒙思想家之中, 黄宗羲对“君为臣纲”的批判尤其引人注目, 成为早期启蒙思潮的亮点之一。

从揭示君主的起源入手, 黄宗羲指出君主的职责是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秦后君主背离了这一初衷;在此基础上, 他指出现存的君臣关系从同为天下服务的同事关系异化为主仆关系, 并为改变这种关系提出了限制君权的方案。

黄宗羲对“君为臣纲”的批判使君主的权威遭到了打击, 并且直指古代社会的价值核心———“三纲”, 具有不可否认的启蒙意义。

另一方面, 他对“君为臣纲”的批判具有不彻底性, 是在肯定君主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

“天下为主,君为客”:黄宗羲民本思想基本内容黄宗羲的“君客民主”观点,是他民本思想基本内容,也是他治国方略的一个重要观点。

在中国传统的治国之道中,民本思想一直居于主要地位,是中国古代治国的重要思想基础。

所谓民本,是指主张以民众为社稷之根本,即以民为国之本,并以民众为执政施治的基础。

以民众为本,政权才能巩固,天下才能太平,失去民心,政权就会丧失。

黄宗羲为维护封建统治,主张封建君主、官吏在治国中应该以民为本。

他的“天下为主,君为客”的观点是民本思想的重要体现。

(一)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民本思想的核心是人的主体地位和历史创造者的作用。

就是说,谁是社会的主体。

这是根本的问题。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深刻阐述了这个思想, 对君民、君臣关系提出新的看法和新的观点,这就是谁是社会主体,用黄宗羲的话说,就是谁为主,谁为客的问题。

论黄宗羲新民本思想的性质_内容_渊源及其现代意义

论黄宗羲新民本思想的性质_内容_渊源及其现代意义

论黄宗羲新民本思想的性质、内容、渊源及其现代意义吴 光 摘要 从《留书》的新“封建”论到《明夷待访录》的“民主君客”论、“天下之法”论、“工商皆本”论和“公其非是于学校”的政治主张,反映了黄宗羲从反清民族主义升华到反专制的民主启蒙主义的思想进步。

黄宗羲已经超越孟子以来“尊君重民”式民本思想的旧范式,创立了“民主君客”式的新民本理论,其思想已具有朴素的民主启蒙性质,因而不是传统民本思想的“极限”,而是中国近代民主思想的“开端”。

黄宗羲的新民本思想虽然有其历史局限和空想成分,但其所体现的民主启蒙精神是历久弥新的。

关键词 黄宗羲 新民本 民主启蒙 现代意义中图分类号 B24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627(2009)02-0012-10 作者:吴光,男,1944年生,浙江淳安人,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杭州 310012 作为中国思想史上一位伟大的思想家,黄宗羲最有价值也是在历史上最有光彩、影响最大的是其政治思想,而最集中、最精彩地体现其政治思想的著作是他的《留书》和《明夷待访录》①。

这两部书的思想前后相承,是黄宗羲强烈的反清民族主义和激烈的反①据笔者考证,《留书》(又名《明夷留书》)初稿写成于清顺治十年癸巳岁(1653)九月,共一卷八篇,八篇篇名是:《文质》、《封建》、《卫所》、《朋党》、《史》、《田赋》、《制科》、《将》。

当时只是手稿,尚无书名,也没有刊刻。

时过十年,即康熙二年癸卯(1663),黄宗羲在《留书》原稿基础上加以扩充,写成《明夷待访录》二卷二十六篇,于康熙十二年癸丑岁(1673)刊刻,但刻本由于忌讳而未敢流行,后来连同刻板亦烧毁了。

到乾隆年间,慈溪郑氏二老阁主人郑性、郑大节父子重刻《明夷待访录》,剔除了原属《留书》的《文质》、《封建》、《卫所》、《朋党》、《史》五篇,故今本《明夷待访录》只有一卷二十一篇,而被剔除未刻的五篇则由郑氏另抄一册留传下来,此即天一阁藏郑性抄本。

语文版选修语文选修高一高中语文4.14《原君》素材 黄宗羲的民本思想 语文版必修4

语文版选修语文选修高一高中语文4.14《原君》素材 黄宗羲的民本思想  语文版必修4

高中-语文-资料-打印版黄宗羲的民本思想黄宗羲的新民本思想集中体现在其1653年写下的《留书》和1663年在《留书》基础上扩充而成的《明夷待访录》。

黄宗羲新民本思想的理论结构主要由五个部分构成:一是政治模式。

他在《留书・封建》篇指出,自秦以来中国政治“有乱无治”弊病的根源在于秦“废封建之罪”,进而以“托古改制”的方式主张效法古代“封邦建国”的诸侯自治制度,退而求其次,则应效仿唐初设置“方镇”以屏藩中央的制度。

这实际上是一种制衡中央集权的地方自治设想。

在《明夷待访录》中,黄宗羲破天荒第一次提出了“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的思想命题。

他所谓的“天下”指的就是人民(万民)。

这个命题可以概括为“君为民害”论。

进而,他又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命题,确认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君是由民请出来办事、为民服务的客人,这可以概括为“民主君客”论。

黄宗羲还提出了“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的思想主张,实际上是坚持君臣共治天下的治权平等思想。

这一政治模式显然已经包含了反对君主专制、主张“民主”、“民权”的思想内容,因而具有朴素的民主性。

二是法制模式。

黄宗羲以“托古改制”笔法,肯定“三代之法”是“天下之法”,而批评三代以下之“法”为帝王“一家之法”,是“非法之法”,主张用“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并提出了“有治法而后有治人”的思想命题。

这些思想主张,已经明确地包含了天下是人民之天下、应由人民共同治理的民治思想,包含了以万民之公法治理天下的法治思想。

三是经济模式。

他对不断加重农民负担、造成“积累莫返之害”的历代封建王朝的赋税制度进行了深刻批判,并提出了一系列有利于发展商品经济和工商业的思想主张,如“工商皆本”的政策主张,“废金银”而“通钱钞”的币制改革主张,“均田”、“齐税”而又不排斥富民占田的“井田制”构想。

这些主张虽不免有空想成分,但在客观上顺应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要求,因而具有启蒙意义。

四是教育模式。

从《原君》《原臣》透视黄宗羲的民主思想

从《原君》《原臣》透视黄宗羲的民主思想

从《原君》《原臣》透视黄宗羲的民主思想子夜飞蛾所谓“民主”,并非《史记》中所记载的“人民之主”,而是“人民当家做主”,同“君主”相对。

同理,“君主制”和“民主制”也是两种相对立的政体,各自有各自的利弊,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挥过不同的作用。

我国古代长期奉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封建社会初期的确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到了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达到顶峰的君主专制成了阻碍社会进步的主要力量,以黄宗羲为代表的思想家对之进行了猛烈抨击。

在他的《原君》《原臣》两篇文章中,通过讲述为君为臣之道对自己的思想主张作了具体阐发。

通过对这两篇文章的品读和评析,我们可清楚的透视出“天下为主,君为客”具体的思想内涵。

一、批判君主专制哲学上说,“存在即合理”,君主专制制度既然存在,一定有它合理的方面,因此传播进步思想要先否认原有事物存在的合理性,为新思想的正确性奠定理论基础,这样才能保证新思想的快速传播。

黄宗羲在这一点上做的可是相当出色,在这两篇文章中他先是古今对比,然后激烈批判,最后阐明事理,一针见血的对当时社会现状进行了深刻剖析,从而彻底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在黄宗羲看来,上古之君主“以天下为主,君为客”是民主的具体表现,这也体现了他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托古改制。

而“后世为人君者不然”,表明和古代背道而驰,他们“以君为主,天下为客”。

古今君民客主倒置,对为臣者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产生了很大影响,他们认为“臣为君而设者”,在四方之劳扰,民生之憔悴之时还认为是“纤芥之疾”。

为君者认为自己是天下之主,于是“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以奉我一人之Yin乐”,导致为臣者同样轻视人民,“视天下人民为人君囊中之私物”,当社会动荡危及君权之时才去治理人民。

让这样的君臣来治理国家,社会能不动乱吗?君主以天下为产业,定会殃及人民,因此古之君主受到人民爱戴,“比之如父,拟之如天”,而今之帝王,则人民“视之如寇仇,名之为独夫”。

对黄宗羲思想的评价

对黄宗羲思想的评价

对黄宗羲思想的评价1.肯定了民众自私诉求的合理性,并以此为基础,批判了义利观下君主利益的本质。

2、肯定了民众私利的合理性,是应该受到保护的。

而君主的利益仅仅出于个人私利,是不正当的。

3、对民众的私欲做了区分,合理的私欲或私利应当得到满足和保护,而不合理的贪欲应当受到限制的。

4、君主不但不能大肆掠夺民众的财产,反而应当满足民众的愿望,即仁政。

5、这一人性主张是对传统君主专制统治理论前提的一个颠覆,虽然没有能够走出君主专制统治的藩篱。

但在思想上将统治的逻辑起点,放在社会成员利益的满足上,启发了人们重新思考君主专制统治的理论合理性。

二、“天下为主君为客”的天下观1.重新审视传统君主统治的法理基础,将统治的合法性建立在人民的幸福之上。

2、系统阐释了“天下”与“君主”的关系,将二者清楚区分开来,试图跳出君主国家一体的结构体系。

坚持天下为公的原则。

3、认为君主实为天下大害,人类设立君主的本来目的是为了“使天下受其利”,而后来的君主却将天下之利尽归于己,天下之害尽归于人。

君主本应是道德楷模、符合仁义,事实上反而君主不仁。

4、秦汉以来法度缺失、久乱不治的根本原因是帝王与天下的关系发生了反客为主的逆转。

5.批判儒家的道理和名教,违背了天下为公的道理,君主当大臣是极不合理的。

三、注重民生的民本思想1、黄宗羲的民本思想是传统儒家民本思想的顶峰。

2.既要讲究仁义,又要讲究功利的合理性。

在此基础上,提出仁义应与功利相统一,不可偏废。

3、提出要实行仁政,必须降低税率,以减轻民众负担。

四、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1.提出三代以下的法律制度是为了统治者自己的利益而制定和实施的,没有考虑到天下所有人的因素,所以不能称之为真正的法律。

2.区分一家之法与天下之法的标准是为了大众,一家之法是社会秩序混乱的根源。

主张以天下之法代替一家之法。

3、站在天下人的角度讨论法律问题,实际上是对政治秩序得以维系的基本原则进行重新审视。

五、具体救世措施1、买相权以分君权,主张恢复宰相制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目:黄宗羲的民本思想
姓名:吴婷婷
院系:西葡语系
学号:140470113
班级:2014级1班
黄宗羲(1610 年—695)是我国明末清初一位杰出的启蒙主义思想家, 又是一位成就卓著的哲学家、史学家、文学家和自然科学理论家。

他在清代前期与孙奇逢、李颙齐名, 并称“国初三大儒”, 自清末以来,则与顾炎武、王夫之齐名, 并称“明清之际三大家”, 可见他在清代学术思想史上地位之重要。

作为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家, 黄宗羲的思想具有鲜明的启蒙特征和意义。

在早期启蒙思想家之中, 黄宗羲对“君为臣纲”的批判尤其引人注目, 成为早期启蒙思潮的亮点之一。

从揭示君主的起源入手, 黄宗羲指出君主的职责是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秦后君主背离了这一初衷;在此基础上, 他指出现存的君臣关系从同为天下服务的同事关系异化为主仆关系, 并为改变这种关系提出了限制君权的方案。

黄宗羲对“君为臣纲”的批判使君主的权威遭到了打击, 并且直指古代社会的价值核心———“三纲”, 具有不可否认的启蒙意义。

另一方面, 他对“君为臣纲”的批判具有不彻底性, 是在肯定君主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

“天下为主,君为客”:黄宗羲民本思想基本内容
黄宗羲的“君客民主”观点,是他民本思想基本内容,也是他治国方略的一个重要观点。

在中国传统的治国之道中,民本思想一直居于主要地位,是中国古代治国的重要思想基础。

所谓民本,是指主张以民众为社稷之根本,即以民为国之本,并以民众为执政施治的基础。

以民众为本,政权才能巩固,天下才能太平,失去民心,政权就会丧失。

黄宗羲为维护封建统治,主张封建君主、官吏在治国中应该以民为本。


的“天下为主,君为客”的观点是民本思想的重要体现。

(一)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
民本思想的核心是人的主体地位和历史创造者的作用。

就是说,谁是社会的主体。

这是根本的问题。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深刻阐述了这个思想, 对君民、君臣关系提出新的看法和新的观点,这就是谁是社会主体,用黄宗羲的话说,就是谁
为主,谁为客的问题。

他明确地提出“天下(人民)为主,君为客”的观点,认为“为
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

作为君主,必须“不以一已之利为利,而使
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已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

此其人之勤劳必千万于天下之人”。

“今也以君为主, 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对于“为”与“被为”的关系说得很清楚,这就是君主只能“为天下(人民)”,不能使天下“为君主”。

这里的“天下”是指“兆人万姓”的人民。

“天下为主”也就是以人民为主,君主仅仅是为民众服务的公仆,从而肯定了民众的主体地位。

在君臣关系上,黄宗羲也认为,臣并不是为君主服务,他的职责与君主一样都应该
为“天下”服务,也就是为“万民”服务。

他在《原臣》中说得很明白:“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

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

后世的人臣不明此义,是“宦官宫妾之心”,“私者之事”。

(二)天下之治乱“在于万民之忧乐”
正是在上述观点的基础上,黄宗羲进一步提出天下之治乱在于“万民之忧乐”的观点。

他在《明夷待访录·原臣》中说:“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作为臣子的目的是“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为臣者轻视斯民之水火,即能辅君而兴,从君而亡,其于臣道固未尝不背也”。

应该说,天下万民既是社会的主体,为此,“万民之忧乐” 就是社会治乱的标志和衡量一切政治行为的试金石。

作为管理国家的执政者的君与臣,理所应当共同分担治理天下的事务,同为天下兴“公利”,释“公害”忧天下之忧,乐天下之乐。

因此,“吾以天下万民起见,非其道,即君以形声强我,未之敢从也,况于无形无声乎!非其道,即立身于其朝,未之敢许也,况于杀其身乎!” 这就是说为了天下万民的“忧乐”,应该整饬吏治,厉行政革,甚至勇于
牺牲地同无道的君主做争,如果听任为君的纵情恣欲、胡作非为,乃至“杀其身以事其君”,这只能是“愚忠”,并不是为臣之道。

在封建君主专制下,君臣关系常常是被颠倒了,“以谓臣为君而设者也。

君分吾以天下而后治之,君授吾以人民而后牧之,视天下人民为人君囊中之私物”, 这样, 臣子成了君主分治天下的工具。

如何实现“万民之忧乐”,在黄宗羲看来,就在于行仁义之道,即统治实行“德治”、“仁政”,慎刑罚,薄赋敛。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

而仁与不仁的区别,就在于是“从一已起见”,即从私人的利欲出发,从天下民众的生存出发。

君主与臣子应该施仁政, 以“万民”之忧而忧,以“万民”之乐而乐。

这样,则“天下归之”;凡求富强、欲独乐而病民者,则“自遭陨灭”。

(三)封建帝王为“天下之大害”
黄宗羲通过对历史经验的总结,认为君主颠倒了君与客的关系,侵犯了“天下人的
民众”。

封建帝王把天下当作自己的产业,“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为满足他的“大私”,“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敲剥天下之骨髓, 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 痛斥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之下的法令为“一
家之法,非天下之法”, 甚至直斥为“非法之法”。

黄宗羲认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在黄宗羲的著作中,他总是对封建帝王作直接批判。

明太祖朱元璋罢置宰相后,一切军政大权直接掌握在皇帝手中。

皇权至高无上,绝对专制,在意识形态上推行文化专制主义。

《孟子节文》,是朱元璋强化专制主义统治的产物。

1394 年,朱元璋令老儒刘三吾删《孟子》。

把《尽心》中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梁惠王》中“国人皆曰贤”“国人皆曰可杀”与“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离娄”中“桀纣之失天下,失其民也”“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之视君如寇雠”;《万章》中“天与贤则与贤”“天视自我民视, 天听自我民听”“君有大过则谏,反复而不听之,则易位”等具有强烈民本主义色彩的话删去,达85 条之多。

这些话虽出自“亚圣”孟子,但朱元璋觉得与封建专制是格格不入的。

经过腰斩的《孟子》,取名为《孟子节文》,刻版颁行全国学校,为士人的必读课本。

试官不得以所删85 条中的内容命题,士子也不能以这85 条去应试。

封建国家的君主普遍采用专制独裁的政治统治制度,国家的权力都集中在君主手中,朱元璋是明代开国皇帝,他勤政,严治贪官,强化封建法制,实施一些有利发展生产的措施,但他在执政期间随意杀害民众,实行严酷重典,大肆杀戮功臣。

黄宗羲正是对朱元璋的滥杀行为进行评击。

在《明夷待访录·置相》中,黄宗羲把矛头直指朱元璋:“有明之无善治, 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

黄宗羲对朱元璋还大加指责:“元、明之开创者,不可称不嗜杀人,而天下为威势所劫,亦与秦隋无异”。

黄宗羲把朱元璋的残暴与秦始皇、隋炀帝相比,可见其笔锋是对准君主暴政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