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遇春生平及作品简介

合集下载

梁遇春

梁遇春

梁遇春语言风格浅析在“五四”名家众多的散文中.以“快谈、纵谈、放谈”(1)而有别于他者,自成一家,被视为一个“文体家”而存在,载入中国现代散文的演进史。

在现代散文的百花园里,是一株丰姿卓越、色彩绚丽的“奇花”。

作者的生命如同彗星一样短暂,而他的作品却如青松一样常绿,这就是梁遇春。

他的散文五音繁会、七色斑斓,有着狂放不羁的想象,有着激情与意气的流泄。

梁的散文里有一种意出尘外、行气如虹、神奇怪诞的“冒险”氛围,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上却形成了他自己的怪诞恣肆、别具一格的艺术风格。

记不得哪位评论家曾说过:“真正的作家是需要为创造语言而冒险的”。

梁遇春就是这样的一位散文家。

本文试图就其他散文语言的“快谈、纵谈、放谈”的“冒险”特色略作分析。

一、梁遇春“快谈”语言风格的具体表现现在,知道梁遇春的人肯定不会多,就连中文系毕业的,读过梁遇春文章的大约也没几个。

1932年,26岁的梁遇春因病逝世。

他在这个世界只活了26年,却为人们留下了20多种外国文学译著和《春醪集》、《泪与笔》两本小品文集。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他是个不可多得散文作家。

读梁遇春的小品文,常常觉得奇怪,不明白在上个世纪的20、30年代,怎么会出现像梁遇春那样的标新立异、充满奇思异想的作家。

在梁遇春生活的那个年代,作家写文章一般都注重思想、立意,文内总藏着一种说教的心理。

即使是梁实秋,林语堂这样的号称张扬“性灵”的文字的作家,他们的雅致,幽默,有时也不免略显刻意,雕琢的痕迹,而年轻的梁遇春,文章不但真实率意,且幽默轻松,天生具备一种活泼恣肆的华丽,生机勃勃而不乏节制,显示出一种独特的“趣味”。

读他的散文,最突出的印象就是思想的离奇。

他常常信口开河,有悖情理地说出一些不合常情的思想。

人们常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珍惜晨光,早起努力是天经地义的古训,梁遇春偏偏把睡懒觉当成一门艺术来追求,他津津乐道“迟起的好处”和“迟起的艺术”;人们热衷于讨论“人生观”,梁遇春反其道而行之,讨论“人死观”;常规视悲哀为苦难,唯恐避之不及,梁遇春却认为“悲哀是最可爱的东西”,真正可怕的是“失掉了悲哀”的悲哀;一般人都认为笑比哭好,梁遇春认为“眼泪真是人生的甘露”,得出泪比笑好的反常结论。

极省俭地画出人物的眼睛

极省俭地画出人物的眼睛

龙源期刊网 极省俭地画出人物的眼睛作者:方阜来源:《中学生阅读(初中版)》2004年第11期梁遇春1906-1932是现代中国一位极有个性的散文家,也是文学天空中一颗转瞬即逝的流星。

他只活了短短的26岁,作品除了一些译作之外,只有寥寥的十几万字,但他那别具一格的散文仍然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宝贵遗产。

梁遇春比现代著名诗人徐志摩1897-1931略小几岁。

徐志摩34岁那年,由于飞机失事而告别了这个世界,这在当时曾引起很大反响。

徐志摩的生前好友写了许多悼念痛惜他的文章。

梁遇春这篇《吻火》便是其中的一篇。

我们可以看到,在梁遇春的笔下全然没有那些廉价的谀词和煽情的文字。

他只抓住了徐志摩生前留给他的一种印象,从徐志摩的眼睛谈起,然后点出徐的一句典型语言,由此说到徐的人生态度,用“吻火”两个字对徐的生命追求作出了生动、简练的概括。

鲁迅先生说过,要极省俭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

作者对徐志摩的眼睛的描写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不过,这里完全不是写实,而是在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徐志摩生命特征的一种感受和体验。

感受是因人而异的,只有作者这样的人才会在徐志摩的黑眼睛里发现那种不同一般的银灰色,只有作者这样的人才能在那种银灰色的眸子中看到一种不同一般的、充满了惊奇和探究的眼神,同样,也只有作者这样的在欧洲文化中浸淫很深的人才会由此联想到希腊雕像的那种情调。

所有这些,不仅着意突出了徐志摩那种敏感的气质和执著的人生态度,而且显示了梁遇春独具个性的感受力和表现力。

在众多的纪念徐志摩的文章中,这篇只有几百字的短文所以能流传下来并得到后世读者的喜爱,恐怕正是出于这种原因。

如果说文章的前两段主要在于描绘徐志摩那双充满惊奇的眼睛,那么后两段作者则基本上是围绕“吻火”这两个字在发议论。

徐志摩向别人借火点烟的时候,别出心裁地用英语说出了“吻火”这个词,在诗人本身,也许是一时心血来潮,借以传达一种俏皮、幽默的情趣,然而,对于作为回忆者的梁遇春来说,这两个字却唤醒了他对于徐志摩一向的人生态度的联想,启发了他的一种写作灵感。

人教版-语文-高二-北京《吻火》教学设计

人教版-语文-高二-北京《吻火》教学设计
4、深入探讨:
①“他却肯亲自吻这团生龙活虎般的烈火,火光一照,化腐臭为神奇,遍地开满了春花,”的内涵
参考答案:把人生比作是“火”,“火”不仅象征了人世的明亮、温暖、热烈、轰轰烈烈的一面,还有烧灼、破坏、毁灭的一面。徐志摩“投身于火,“肯亲自吻着这团生龙活虎般的烈火”,结果是生活中哪怕遇到“腐臭”,烈火也会化它为神奇,人生就会“开满了春花”。徐志摩是肯“吻”人生之火的人,这里赞美的显然已经超出了徐志摩,而是包括一切达到如此人生境界的人。
3、整体阅读
①文中怎样回想“志摩”先生的?
参考答案:通过精选两个最能体现诗人个性气质的“特写镜头”,即其“惊奇”的眼神和“吻火”的动作,传神地勾勒出徐志摩的个性灵魂和精神风貌,表现了作者对诗人亲吻人生火焰的人生态度和人格追求的高度赞美。
②“惊奇的眼睛”和“吻火”的动作有什么联系?
参考答案:文章前两节主要写诗人的眼睛,后两节主要写“吻火”的动作。对诗人徐志摩而言,“惊奇”的眼睛和“吻火”的行为是互为表里的,对人生的“惊奇”是“吻火”的动力,“吻火”的行动是“惊奇”最彻底的表现。没有“惊奇”的眼睛,就没有“吻火”的惊人之举。文章前后两部分在“人生态度”的层面上实现了有机“对接”。
“Of all tales 'tis the saddest——and more sad. Because it makes us smile.”(在所有故事中它是最可悲——而且还要可悲,因为它让我们微笑。)
这两句是我愁闷无聊时所喜欢反复吟诵的,因为真能传出“笑”的悲剧情调。
泪却是肯定人生的表示。因为生活是可留恋的,过去的春天的日子,所以才有伤逝的清泪。若使生活本身就不值得我们的一顾,我们那里会有惋惜的情怀呢?当一个中年妇女死了丈夫时候,她嚎啕地大哭,她想到她儿子这么早失去了父亲,没有人知道,免不了伤心流泪,可是她隐隐地对于这个儿子有无穷的慈爱同希望。她的儿子又死了,她或者会一声不做地料理丧事,或者发疯狂笑起来。因为她已厌倦人生,她微弱的心已经麻木死了。我每回看到人们的流泪,不管是失恋的刺痛,或者丧亲的悲哀,我总觉人生真的值得一活的。眼泪真是人生的甘露。当我是小孩时候,常常觉得心里有说不出的难过,故意去臆造些伤心事情,想到有味时候,有时会不觉流下泪来,那时就感到说不出的快乐。现在却在寻不到这种无根的泪痕了。哪个有心人不爱看悲剧,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净化的却不错。我们精神所纠结郁积的悲痛随着台上的凄惨情节发出来,哭泣之后我们又形容不出的快感,好似精神上吸到新鲜空气一样,我们的心灵忽然间呈非常健康的状态。Gogol(俄国作家果戈理)的著作人们都说是笑里有泪,是在正是因为后面有看不到的泪,所以他的小说会那么诙谐百出,对于生活处处有回甘的快乐。中国的诗词说高兴赏心的事总不大惑人,谈愁语恨却是易工,也是由于那些怨词悲调是泪的结晶,有时会逗我们洒些同情的泪。所以王国的李后主,感伤的李义山始终是我么爱读的作家。天下最爱哭的人莫过于怀春的少女同情海中翻身的青年,可是他们的生活是最有力,色彩最浓,最不虚过的生活。人到老了,生活力渐渐消磨尽了,泪泉也干了,剩下的只是无可无不可那种行将就木的心境和好像慈祥实在是生的疲劳所产生的微笑——我所怕地微小。

梁遇春简介

梁遇春简介

人物生平梁遇春梁遇春(1906~1932),福建闽侯人,别署驭聪,又名秋心,1906年出生于福州城内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918年秋考入福建省立第一中学(今福州第一中学)。

1922年暑假始,梁遇春先入北京大学预科,1924年进入北京大学英文系学习,于1928年毕业,因成绩优秀,留系里任助教。

后由于政局动荡,北大工作陷入停顿状态,梁即随温源宁教授赴上海暨南大学任教。

1930年又与温源宁同返北大,在北京大学图书馆负责管理北大英文系的图书,兼任助教。

1932年夏因染急性猩红热,猝然去世,年仅27岁。

梁遇春在大学读书期间,就开始翻译西方文学作品,并兼写散文,署名梁遇春,别署秋心、驭聪、蔼一等。

他的译著多达二、三十种,多是英国的,也有俄罗斯、波兰等东欧国家的,其中以(英)《小品文选》、《英国诗歌选》影响较大,成为当时中学生喜好的读物。

他的散文则从1926年开始陆续发表在《语丝》、《奔流》、《骆驼草》、《现代文学》及《新月》等刊物上;其中绝大部分后来集成《春醪集》(1930年)和《泪与笑》(1934年)出版。

他的散文总数不过五十篇,但独具一格,在现代散文史上自有其不可替代的地位,堪称一家。

好友冯至称他足以媲美中国唐代的李贺,英国的济慈,德国的诺瓦利斯。

尽管梁遇春不是诗人,他的散文却洋溢着浓浓的诗情,成就虽不能与这几位短命的诗人相比,然而短短六年的丰富著述证明他们的才情与勤奋。

编辑本段个人作品著作书目:《春醪集》(散文集)1930,北新;《泪与笑》(散文集);1934,开明;《梁遇春散文选集》1983,百花;《春醪集梁遇春——《春醪集》》1序2讲演3寄给一个失恋人的信(一)4醉中梦话(一)5“还我头来”及其他6人死观7查里斯`兰姆评传8文学与人生9寄给一个失恋人的信(二)10文艺杂话11醉中梦话(二)12谈“流浪汉”13“春朝”一刻值千金14“失掉了悲哀”的悲哀《泪梁遇春——《泪与笑》与笑》1泪与笑2天真与经验3途中4论知识贩卖所的伙计5观火6破晓7救火夫8她走了9苦笑10坟11猫狗12这么一回事13无情的多情和《梁遇春散文选集》多情的无情14毋忘草15黑暗16一个“心力克”的微笑17善言18KISSING THE FIRE(吻火)19第二度的青春20又是一年春草绿21春雨22GILES LYTTON STRACHEY,1880-1932编辑本段人物评价梁遇春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被忽略的角色,在短短27年的生命里,他只给我们留下了37篇小品文和二三十部译作。

梁遇春生平简介 主要作品

梁遇春生平简介 主要作品

梁遇春(1906—1932) 生平简介主要作品
福建闽侯人。

1924年进入北京大学英文系学习。

1928年秋毕业后曾到上海暨南大学任教。

翌年返回北京大学书馆工作,后因染记性猩红热,猝然去世。

文学活动始于大学学习期间,主要是翻译西方文学作品和写作散文。

译作多为英国的,亦有俄罗斯、波兰等国家的。

从1926年始陆续在《语丝》、《奔流》、《骆驼草》、现代文学》、《新月》等刊物上发表散文,后大部分入《春醪集》和《泪与笑》。

数量虽不多,但善于从“漫话絮语”中表达对社会、人生的观察、思考。

散文的艺术个明,深受英国随笔影响,在五四以来的散文作品中独树一帜。

[著作书目]
春醪集(散文集)1930,北新
泪与笑(散文集)1934,开明
梁遇春散文选集1983,百花
[翻译书目]
近代坛论(论文)英国狄更生著,1929,上海春潮书局
英国诗歌选1931,北新
草原上(小说)苏联高尔基著,1931,北新
荡妇自传(小说)英国笛福著,,1931,北新;再版改名《摩尔?弗兰德斯》,1982,人文
红花(小说)俄国迦尔逊著,1931,北新
吉姆爷(小说)波兰康拉德著,1934,商务。

问渠——世上已无梁遇春

问渠——世上已无梁遇春

问渠——世上已无梁遇春问渠——只为您每天多读一点我们将不定期推送问渠系列阅读材料读书实乃人生一大幸事。

一壶清茶,个把时辰,几本好书,清醒的幸福渗透在书页翻动的风里,沁入昏睡的心灵,于是整个世界便明亮了。

世上已无梁遇春一1922年7月1日—15日,十七岁的梁遇春在福建省立第一中学毕业后,赴上海西门外江苏省教育会报考北京大学英文学系预科。

报考時缴试验费现洋二元,最近四寸半身照片一张,填写详细履历,并呈验中学校高等或专门学校文凭。

7月17日—22日,他在上海报考北京大学后,根据报名先后,到指定医院进行体检,并通过体检。

从7月24日开始,他在上海的江苏省立第二师范学校参加北京大学招生考试。

初试考国文:解释文义,作文及句读(句读用教育部颁行标点符号);外国语:(英文、法文、德文或俄文)文法、翻译;数学:算数、代数、平面几何。

复试考中外历史、中外地理、物理化学、博物。

上海投考者初试、复试连续举行,每科目试验(考试)时间以二小时为限。

考试之结果,北京登《北京大学日刊》,上海登《申报》、《时事新报》及《民国日报》宣布。

根据《北京大学史料·民国十一年入学试验阅卷及监场人员名单》记录,入学试验阅卷及监场人员为胡适、黄国聪、关应麟、费家禄、杨荫庆、郭汝熙。

当年初试的国文、外语、数学的考卷试题如下:国文1.下列之文,试加以标点符号求3分之根号2除以2分之根号2之数,至三位数止。

2. 代数(1-x)(1+x)+(1+x)(1-x)——化为简式(1+x)(1-x)-(1-x)(1+x)——化为简式解方程(X+19)开根号+(X+10)开根号=90设二数其和为16,其积为63,求二数解方程X平方+XY=6及XY+Y平方=10求1至1000各奇数之和若干(用及数法)3. 几何平行四边形之两对角线互相平分,证明之。

求三角形之外接圆从一直角三角形之直角边向斜边垂直线,分斜边为二,此二部分之比等于夹直角二边的平方之比,证明之。

梁遇春个人简介

梁遇春个人简介

梁遇春梁遇春是我‎国著名的散文家,师从叶公超等名师。

其散文风格‎另辟蹊径,兼有中西方文化特色。

在26年人‎生中撰写多‎篇著作,被誉为“中国的伊利亚”。

中文名梁遇春国籍中国民族汉出生地福建闽侯出生日期1906逝世日期1932职业语言学家,散文家毕业院校北京大学英文系人物生平梁遇春(1906~1932),福建闽侯人,别署驭聪,又名秋心,民国散文家‎,1906年‎出生于福州城内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918年‎秋考入福建‎省立第一中‎学(今福州第一中‎学)。

1922年‎暑假始,梁遇春先入‎北京大学预科。

1924年‎进入北京大学英文系学习‎,于1928‎年毕业,因成绩优秀‎,留系里任助‎教。

后由于政局‎动荡,北大工作陷入停‎顿状态,梁即随温源‎宁教授赴上‎海暨南大学任教。

1930年‎又与温源宁‎同返北大,在北京大学图‎书馆负责管理北‎大英文系的‎图书,兼任助教。

1932年‎夏因染急性‎猩红热,猝然去世,年仅27岁‎。

[1]梁遇春在大‎学读书期间‎,就开始翻译‎西方文学作‎品,并兼写散文‎,署名梁遇春‎,别署秋心、驭聪、蔼一等。

他的译著多‎达二、三十种,多是英国的‎,也有俄罗斯‎、波兰等东欧‎国家的,其中以(英)《小品文选》、《英国诗歌选‎》影响较大,成为当时中‎学生喜好的‎读物。

他的散文则‎从1926‎年开始陆续‎发表在《语丝》、《奔流》、《骆驼草》、《现代文学》及《新月》等刊物上;其中绝大部‎分后来集成‎《春醪集》(1930年‎)和《泪与笑》(1934年‎)出版。

他的散文总‎数不过五十‎篇,但独具一格‎,在现代散文‎史上自有其‎不可替代的‎地位,堪称一家。

好友冯至称他足以媲‎美中国唐代‎的李贺,英国的济慈,德国的诺瓦利斯。

尽管梁遇春‎不是诗人,他的散文却‎洋溢着浓浓‎的诗情,成就虽不能‎与这几位短‎命的诗人相‎比,然而短短六‎年的丰富著‎述证明他们‎的才情与勤‎奋。

人物评价梁遇春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被忽‎略的角色,在短短27‎年的生命里‎,他只给我们‎留下了37‎篇小品文和‎二三十部译‎作。

梁遇春的创作与翻译活动简论

梁遇春的创作与翻译活动简论
第 l 7卷第 3期 泰 山 乡镇 企 业职 工大 学 学 报 、 ). 7N . l 1 O 3 ( 21 0 0年 9月 J 1 AL OF T S OII AI HAN T OW NS lP ENT Ii ERP S RI E WORKE ’ NI RS T S p 0 0 RS U VE I Y e .2 1
梁遇 春创 作 发 表 最 早 的 评传 作 品 和 书话 作 品 。 同 年 . 梁 遇 春 翻译 的第 一 部 外 国 文学 作 品 俄 国 作 家屠 格 涅 夫 创 作
的短 篇 小 说 《 可夫 ・ 新 可 夫 》 得 以 出版 。 顾 缓 昌 耶 潘 也 与 所 译 屠 格 涅 夫 的 另 一部 作 品 《 士 德 》 并 一 书 . 浮 合 书名 取 《 士德 》 由上 海 北 新 书 局 出 版 。 1 2 浮 . 9 8年 夏 . 遇 春 从 梁 北 京 大 学 英 文 系 毕业 . 年 2 时 3岁 。 12 9 8年 2月 到 5月 问 + 写 作 和 翻 译 的 同时 . 遇 在 梁 春 还 参 与 创 办 过一 个 同人 文 学 社 团“ 荧 社 ” 并 在 其 社 流 .
界 日报 副 刊 》 华 北 日报 ・ 驼 》 刊 的 编 者 和 主 要 撰 和《 骆 副 稿 人 . 他 成 员 大 都在 《 其 摸索 》 刊 停 刊后 销 声 匿迹 . 案 月 无
可 稽 。根 据 发表 在 《 索 》 共 4期 ) 的作 品 推 断 . 荧 摸 ( 上 流 社社 员应 都 是 当时 北 京 大学 的学 生 . 凭着 对 文 学 的 嗜 爱 。 对 人 生执 著 探 索 的 共 同 兴 趣 和志 向 . 随 意 ” 也 不 失 认 “ 但 真地 成 立 了一 个 “ 团体 ” 想 靠 自 己 身上 的 光 和 热 来 抗 争 。 黑 暗 . 求 光 明 的 出路 。 寻 13 9 0年 3月 。 海 北 新 书 局 出 版 了 梁 遇 春 的第 一 本 上 散 文集 《 春醪 集 》 由从 1 2 . 9 6年 l 2月 至 1 2 9 9年 7月 梁 遇 春 发表 在 《 丝 》 《 索 》 奔 流 》 种 文 学 期 刊上 的 l 语 、摸 和《 三 3 篇 散 文 作 品 结 集 而 成 。 收 梁遇 春 自 己所 写 的 一篇 序 文 。 另 在 这 许 多 “ 一 ” 后 的 短 短 几 年 中 。 遇 春 在 散 文 第 之 梁 创作 、 书话 评 传 、 学 翻 译 三 个 方 面 都创 造 出 了和 他 的 年 文

人教版2017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散文部分 三1 Kissing the Fire(吻火) (PPT课件)

人教版2017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散文部分 三1 Kissing the Fire(吻火) (PPT课件)

二、结构图示
[语意分析]
1. 回想起志摩先生, 我记得最清楚的是他那双银灰色的眸子。 其实他的眸子当然不是银灰色的。
[点拨]
文章开篇即告诉我们,作者是通过对与诗人交往
的所有情景进行筛选后,才把聚光镜头对准了诗人的眼 睛。那么诗人的眼睛究竟有何魅力呢?作者先说诗人的眼 睛是“银灰色的”,紧接着又予以否定。其实,这既是作 者的错觉,又是作者最真实的感觉。参悟人生真谛、探索 宇宙奥秘的“惊奇的眼神”是诗人眼睛的“神韵”,也是 导致作者产生错觉的根本原因。
一、读准字音 1.单音字
(1)眸 子( m óu ) . (3)火焰 ( yàn ) . (5)琐 事( su ǒ ) . (2)厌倦 ( j u àn ) . (4)冷酷 ( kù . )
2.多音字
i áng l 衡量 . (1)量 体裁衣 l i àng 量 . 仿佛 . (3)佛 像 佛 .
略读 1
Kissing the Fire (吻火)
梁遇春(1904-1932), 福建闽侯人。 1924 年入北京大学英文系,1928 年毕业后先后任 教于暨南大学、北京大学。大学期间开始翻 译外国文学作品, 有译作二十余种, 其中 《英 国小品文选》 《英国诗歌选》尤为当时青年读者所喜爱。散文 集有《春醪集》 《泪与笑》等。其作品多致力于人生探索与内 心世界的剖析, 既对现实的黑暗和灵魂的堕落充满愤慨,又热
从相关资料来看,梁遇春和徐志摩似乎并无非常密切的 交往,他的悼念文章却另辟新径,别具一格,从数量极为可 观的“悼徐”文章中脱颖而出,成为其中的佼佼者。这与作 者独特的角度选择、高超的艺术功力是分不开的。在短短五 百多字的篇幅中,作者既没有详细、全面地叙述徐志摩的生 平事迹,也没有浓墨重彩地书写与诗人交往的重大事件,而 是通过精选两个最能体现诗人个性气质的“特写镜头”,即 其“惊奇”的眼神和“吻火”的动作,传神地勾勒出徐志摩 的个性灵魂和精神风貌,表现了作者对诗人亲吻人生火焰的 人生态度和人格追求的高度赞美。

张玉瑶梁遇春:短驻春光,胜却无数

张玉瑶梁遇春:短驻春光,胜却无数

张玉瑶梁遇春:短驻春光,胜却无数比起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多数都随着大时代四处漂泊的现代作家,梁遇春一生的际遇显得十分简单。

他1906年生于福建闽侯,1922年入北京大学英文系,师从叶公超、温源宁;1928年毕业后,先是在上海暨南大学当了一年助教,后又回到北大图书馆工作;1932年,也就是他二十六岁上,正是做学问识人生的黄金年时,却不幸染“时疫”猩红热死去。

尽管在《春醪集》的序中他还高呼“面前还有大半杯未喝进去的春醪”,却也不得不赍志以殁。

然而,他留下的两本散文集《春醪集》《泪与笑》,却让我们辨认出了一个伫立在后“五四”时代中的青年的独特眉目,以及他对于人生世界时而单纯时而复杂的思考。

大家小书文学卷《春醪集》梁遇春北京出版社当代英国学者卜立德在其《古今散文英译集》中说梁遇春是个“世界公民”,关心“人类”而非自己国家的“国民”。

翻开《春醪集》,他确乎有些置身于他所处的时代社会之外,和大环境的热闹有意无意保持着距离。

譬如“五四”前后诸多名流来华讲演,一时万人空巷,但梁遇春却对“听讲演”这种行为持否定态度,反倒宣称“真真要读书只好在床上,炉旁,烟雾中,酒瓶边,这才能领略出味道来”;他所在的“最高学府”北京大学里,人人热衷谈论封建礼教、白话文学、婚姻爱情等时髦话题,他却高呼“还我头来”,不愿被这些看似新潮实则跟风的话题控制了头脑;他也谈及1923年争得一城风雨的张君劢、丁文江等人的“人生观”论战,但并非是要加入其中,而是要宕开一笔地谈一谈“人死观”的别致和神秘。

现实于他像是一个引子,笔触向内,漫笔自己别致的感悟和洞见才是真意。

或者说,比起“社会”和“文明”,他似乎更关心的是包括他自己在内的“人”、“人类”的本质生活与精神:生死、醉梦、恋与失恋、甚至起床早晚。

在时代的炽热浪潮中,他在一隅罕有地维持着沉静的笔调,探讨着这些恒久的主题。

很多人都谈及梁遇春的文章是从独特的英式文体essay中取法,的确,他散文中的“洋味”很浓,口吻也沾染了英式的轻俏诙谐,妙语连珠的同时充满思辨性,还常常反弹琵琶,运用反向思维打破凝固的共识,譬如“笑”是悲剧,而泪“却是肯定人生的表示”(《泪与笑》);小孩子的天真是靠不住的,“从经验里突围而出的天真才是可贵的”(《天真与经验》)……以上这些都是英式essay不可或缺的风格特点。

梁遇春作品分析

梁遇春作品分析

梁遇春(1906~1932),福建闽侯人,1924年进入北京大学英文系学习。

1928年秋毕业后曾到上海暨南大学任教。

翌年返回北京大学图书馆工作。

后因染急性猩红热,猝然去世。

文学活动始于大学学习期间,主要是翻译西方文学作品和写作散文。

梁遇春在大学读书期间,就开始翻译西方文学作品,并兼写散文,署名梁遇春,别署秋心、驭聪、蔼一等。

他的译著多达二、三十种,多是英国的,也有俄罗斯、波兰等东欧国家的,其中以(英)《小品文选》、《英国诗歌选》影响较大,成为当时中学生喜好的读物。

他的散文则从1926年开始陆续发表在《语丝》、《奔流》、《骆驼草》、《现代文学》及《新月》等刊物上;其中绝大部分后来集成《春醪集》(1930年)和《泪与笑》(1934年)出版。

他的散文别然总数不过五十篇,但是另辟蹊径,独具一格,在现代散文史上自有其不可替代的地位,堪称一家。

著作书目:《春醪集》(散文集)1930,北新;《泪与笑》(散文集);1934,开明;《梁遇春散文选集》1983,百花;《春醪集》1序2讲演3寄给一个失恋人的信(一)4醉中梦话(一)5“还我头来”及其他6人死观7查里斯`兰姆评传8文学与人生9寄给一个失恋人的信(二)10文艺杂话11醉中梦话(二)12谈“流浪汉”13“春朝”一刻值千金14“失掉了悲哀”的悲哀《泪与笑》1泪与笑2天真与经验3途中4论知识贩卖所的伙计5观火6破晓7救火夫8她走了9苦笑10坟11猫狗12这么一回事13无情的多情和多情的无情14毋忘草15黑暗16一个“心力克”的微笑17善言18KISSING THE FIRE(吻火)19第二度的青春20又是一年春草绿21春雨22GILES LYTTON STRACHEY,1880-1932梁遇春资料梁遇春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被忽略的角色,在短短27年的生命里,他只给我们留下了37篇小品文和二三十部译作。

然而,正如他在给徐志摩的悼文中所写的那个吻火者,梁遇春留给后世的,是一个率性而为的蹈火者形象。

“春雨”“人生”两相通——梁遇春《春雨》鉴赏

“春雨”“人生”两相通——梁遇春《春雨》鉴赏

“春雨”“人生”两相通——梁遇春《春雨》鉴赏春雨梁遇春整天的春雨,接着是整天的春阴,这真是世上最愉快的事情了。

我向来厌恶晴朗的日子,尤其是骄阳的春天;在这个悲惨的地球上忽然来了这么一个欣欢的气象,简直像无聊赖的主人宴饮生客时拿出来的那副古怪笑脸,完全显出宇宙里的白痴成分。

在所谓大好的春光之下,人们都到公园大街或者名胜地方去招摇过市,像猩猩那样嘻嘻笑着,真是得意忘形,弄到变成为四不像了。

可是阴霾四布或者急雨滂沱的时候,就是最沾沾自喜的财主也会感到苦闷,因此也略带了一些人的气味,不像好天气时候那样望着阳光,盛气凌人地大踏步走着,颇有上帝在上,我得其所的意思。

至于懂得人世哀怨的人们,黯淡的日子可说是他们唯一光荣的时光。

穹苍替他们流泪,乌云替他们皱眉,他们觉到四周都是同情的空气,仿佛一个堕落的女子躺在母亲怀中,看见慈母一滴滴的热泪溅到自己的泪痕,真是润遍了枯萎的心田。

斗室中默坐着,忆念十载相违的密友,已经走去的情人,想起生平种种的坎坷,一身经历的苦楚,倾听窗外檐前凄清的滴沥,仰观波涛浪涌,似无止期的雨云,这时一切的荆棘都化做洁净的白莲花了,好比中古时代那班圣者被残杀后所显的神迹。

“最难风雨故人来”,阴森森的天气使我们更感到人世温情的可爱,替从苦雨凄风中来的朋友倒上一杯热茶时候,我们很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心境。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人类真是只有从悲哀里滚出来才能得到解脱,千锤百炼,腰间才有这一把明晃晃的钢刀,“今日把示君,谁为不平事”,“山雨欲来风满楼”,这很可以象征我们孑立人间,尝尽辛酸,远望来日大难的气概,真好像思乡的客子拍着栏杆,看到郭外的牛羊,想起故里的田园,怀念着宿草新坟里当年的竹马之交,泪眼里仿佛模糊辨出龙钟的父老蹒跚走着,或者只瞧见几根靠在破壁上的拐杖的影子。

所谓生活术恐怕就在于怎么样当这么一个临风的征人吧。

无论是风雨横来,无论是澄江一练,始终好像惦记着一个花一般的家乡,那可说就是生平理想的结晶,蕴在心头的诗情,也就是明哲保身的最后壁垒了;可是同时还能够认清眼底的江山,把住自己的步骤,不管这个异地的人们是多么残酷,不管这个他乡的水土是多么不惯,却能够清瘦地站着,戛戛然好似狂风中的老树。

吻火学案

吻火学案

学案
3 在徐志摩“吻火”的动作中,我们又可以窥探 到诗人一种怎样的人生态度?
“火”在这里比喻人生(人世的经验)。 “火(人生)” 的两面性 明亮、温暖、热烈、生命力 烧灼、破坏、险境、 毁灭
也表现出他对灾难、毁灭的坦然,这种积极乐观 的人生态度是浪漫、壮烈、新奇的。
这个动作不仅表现出徐志摩对光明、热烈的挚爱,
1923年3月(26岁), 回国后发起成立“新月 社”。同时在北京大学英 文系任教。
徐志摩在“五四”精神 的影响下,作为新月派的一 位主要诗人,他的创作关照 社会现实,关注下层人民, 体现出时代的特点。
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诗 评》周刊,任北京大学教授。印度大诗人泰 戈尔访华时任翻译。
——胡适《追悼志摩》
志摩这人很可爱,他有他的主张,有 他的派路,或者也许有他的小毛病,但是他 的态度和说话总是和蔼真率,令人觉得可亲 近,凡是见过志摩几面的人,差不多都受到 这种感化,引起一种好感……这个年头儿, 别的什么都有,只是诚实却早已找不到,便 是爪哇国里恐怕也不会有了罢,志摩却还保 守着他天真烂漫的诚实,可以说是世所希有 的奇人了。
学案
朗读《吻火》
学案
1.透过那“惊奇的眼神”,作者揭示 了徐志摩怎样的个性特征?
这惊奇的眼神反映出徐志摩对待生活的
一种心态,对人世的悲欢,对自然的美 景,对未知世界,他都是惊奇着,天天 有兴致。这种生活态度使这位浪漫的诗 人时时刻刻对生活充满热情,探索人生 的美好、新鲜。哪怕是面对悲哀,他也 不垂头丧气,以一种积极的态度来面对。
偶 然 徐志摩
这诗是简单的,也是美丽 的;其美丽也许正因为其 赠日本女郎 简单。诗人仅以廖廖数语,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便构建起一座审美的舞台, 象一朵水莲花不胜凉 将司空见惯的人生戏剧搬 风的娇羞, 演上去,让人们品味其中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 亘古不变的世道人情!这一 份驾诗驭词的功力,即使 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 在现代诗人中也是罕有其 匹的。而隐在诗后面的态 的忧愁-----度则无疑是:既然岁月荏 沙扬娜拉! 苒,光阴似箭,我们更应 该以审美的态度,对待每 一寸人生!

梁遇春及其散文

梁遇春及其散文

梁遇春及其散文上世纪三十年代,温源宁先生曾用英文写过一组“富有春秋笔法的中国当代名人小传”(钱钟书语),钱钟书先生认为这些都属于“游戏文章”,“当不得《现代中国名人字典》用”。

然而,文章还是传了下来,其中最能引起轰动的便是林语堂先生翻译之“吴宓先生”,盖因吴宓先生在读到这篇译文的时候,非常之气愤,直称“温源宁一刻薄小人耳!”呵呵,若真是一组游戏文章,我倒觉得温源宁先生的描述至少在外观上还是很有些味道的,录一小节:“……但是雨生的脸倒是一种天生禀赋,恢奇的像一副讽刺画。

脑袋形似一颗炸弹,而一样的有爆发性,面是瘦黄,胡须几有随时蔓延全局之势,但是每晨刮得整整齐齐……”不过今天不谈吴宓,因为温源宁先生还写了很多当时的中国名人,像胡适、陈源、丁文江、冯友兰、梁宗岱、叶公超……等等,有四十多位,这其中的名人,我觉得最可惜的算是梁遇春了。

手头上有一本岳麓书社2004年1月出版的《不够知己》(温源宁著、江枫译,算是这组“游戏文章”的合集),时常翻看很有意思,温源宁先生的语言素描确实很有趣。

只是每每看到“梁遇春,中国的伊利亚”一节之起始一段话,这文章便让人非常惋惜进而有些难过了:“记得我见遇春的最后一面,是在我的书房里和他谈论弥尔顿。

三天后,他便去世了,年仅26岁。

又过了几天,他的小女儿也随他去了。

他丢下了一个寡妻和一个孩子。

”可惜啊,梁遇春只活了26岁,温源宁先生之所以在文章题目上即标出了“中国的伊利亚”之注释,想来和梁遇春短暂一生的痛苦有关。

简单翻阅过梁遇春的散文集子《春醪集》,觉得他写的文章确实很棒。

就说伊利亚,自然会想到他的那篇“查理斯·兰姆评传”,把兰姆的生平、心胸、生活轨迹、思想轨迹以及那部传世的名著《伊利亚随笔》分析的是那么入情入理,这种人生境界只能是那种具有博大胸怀的普通人才可以做到的。

人都是有缺陷的,普通人更是如此,茫茫天宇广阔世界之中,天才毕竟只是极个别,所以我们普通人看人生至多是看到人生的一个方面,这样,我们“只有真真的跑到生活里面,把一切事情都用宽大通达的眼光来细细咀嚼一番,好的自然赞美,缺陷里头也要找出美点出来”,“这种态度才能够使我们在人生途上受最少的苦痛,也是止血的妙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梁遇春生平及作品简介梁遇春(1906~1932),出生于福州城内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福建闽侯人,别署驭聪,又名秋心,民国散文家,师从叶公超等名师。

其散文风格另辟蹊径,兼有中西方文化特色。

在26年人生中撰写多篇著作,被郁达夫称为“中国的爱利亚”(“爱利亚”今译“伊利亚”,是兰姆影响最大的笔名)。

从梁遇春散文的感伤色彩、夹叙夹议以及华美的词藻与丰富的想象,都可以看到兰姆的影子。

梁遇春(1906~1932),福建闽侯人,别署驭聪,又名秋心,民国散文家,1906年出生于福州城内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918年秋考入福建省立第一中学(今福州第一中学)。

1922年暑假始,梁遇春先入北京大学预科,1924年进入北京大学英文系学习,于1928年毕业,因成绩优秀,留系里任助教。

后由于政局动荡,北大工作陷入停顿状态,梁即随温源宁教授赴上海暨南大学任教。

1930年又与温源宁同返北大,在北京大学图书馆负责管理北大英文系的图书,兼任助教。

1932年夏因染急性猩红热,猝然去世,年仅27岁。

梁遇春在大学读书期间,就开始翻译西方文学作品,并兼写散文,署名梁遇春,别署秋心、驭聪、蔼一等。

他的译著多达二、三十种,多是英国的,也有俄罗斯、波兰等东欧国家的,其中以(英)《小品文选》、《英国诗歌选》影响较大,成为当时中学生喜好的读物。

他的散文则从1926年开始陆续发表在《语丝》、《奔流》、《骆驼草》、《现代文学》及《新月》等刊物上;其中绝大部分后来集成《春醪集》(1930年)和《泪与笑》(1934年)出版。

他的散文总数不过五十篇,但独具一格,在现代散文史上自有其不可替代的地位,堪称一家。

好友冯至称他足以媲美中国唐代的李贺,英国的济慈,德国的诺瓦利斯。

尽管梁遇春不是诗人,他的散文却洋溢着浓浓的诗情,成就虽不能与这几位短命的诗人相比,然而短短六年的丰富著述证明他们的才情与勤奋。

主要作品:著作书目:《春醪集》(散文集)1930,北新;《泪与笑》(散文集);1934,开明;《梁遇春散文选集》1983,百花;《春醪集》1序2讲演3寄给一个失恋人的信(一)4醉中梦话(一)5“还我头来”及其他6人死观7查里斯`兰姆评传8文学与人生9寄给一个失恋人的信(二)10文艺杂话11醉中梦话(二)12谈“流浪汉”13“春朝”一刻值千金14“失掉了悲哀”的悲哀《泪与笑》1泪与笑2天真与经验3途中4论知识贩卖所的伙计5观火6破晓7救火夫8她走了9苦笑10坟11猫狗12这么一回事13无情的多情和多情的无情14毋忘草15黑暗16一个“心力克”的微笑17善言18KISSING THE FIRE(吻火)19第二度的青春20又是一年春草绿21春雨22GILES LYTTON STRACHEY,1880-1932梁遇春的“流浪汉”散文梁遇春的散文中,《谈“流浪汉”》算是较长的一篇,也是人们比较偏爱的一篇。

梁遇春在这篇文章里毫不掩饰自己对流浪汉精神的赞美和向往,读来令人激动不已,而他本人的作文态度和文章风格,也正如这篇文章中所谈的流浪汉那样,无拘无束,热情随兴。

梁遇春在这篇散文里说:“真正的流浪汉所以不会引起人们的厌恶,因为他已经做到无人无我的境地,那一刹那间的冲动是他唯一的指导,他自己爱笑,也喜欢看别人的笑容,别的他什么也不管了。

”又说:“流浪是指流浪的心情。

”这种“无人无我”的流浪汉气质,也正是梁遇春散文的一大特点。

1、“小丑”式的审美认同倾向德国接受美学研究学者耀斯在他的《审美经验与文学解释学》中对审美经验进行了阐释,其中有一个重要的概念“角色距离”,这种内心的距离起源于游戏的审美态度,是一种以个人自由意志来处理原来必须一本正经地办理的事情的能力。

游戏的审美经验教我们“把另一种生活置于我们的近旁,把另一个世界置于我们的世界的近旁。

”就假面舞会这个例子来说,就会导致对三种类型角色的偏爱:骑士、牧人和小丑。

“我们的一些客人寻找似乎高于或者低于社会的东西,其他的人则寻找游离于社会之外的东西。

”文学传统的三种重要类型就植根于这样三种不同的审美认同倾向:英雄式的、田园式的和流浪汉式的。

梁遇春的这种流浪汉式散文就是基于那种“小丑”式的审美认同倾向。

当然,耀斯的解释学理论产生于西方文化环境中,与中国现代散文作者的整体文化视域是不同的,但梁遇春的创作显然受到过西方散文的影响,梁遇春的业师叶公超在1933年除夕为他的遗著《泪与笑》作跋语时就评价这位学生:“在这集子里我们也可以看出他确实是受了Lamb与Hazlitt的影响,尤其Lamb那种悲剧的幽默。

”,再加上梁遇春大学时就读于英文系的背景,使得拿西方的审美经验理论来讨论梁遇春的作品有其可能性和合理性。

小丑式的审美认同表现出读者寻找游离于社会之外的东西的某种渴望,相对于同时代的许多其它散文作家,梁遇春显然是更加个人化和情绪化的,在他的作品中更多的反映出一种对自己内心和人性的关怀,很少有时事和具体社会背景的痕迹,他曾说过“就是把什么国家、什么民族一笔勾销,我们也希望能够过个有趣味的一生。

”(《谈“流浪汉”》)这就在某种程度上符合了小丑那种以个人的表演来自娱或娱他的生存方式,使得他的散文自辟出一片蹊径。

2、与生俱来的悲剧感梁遇春的散文创作可以说是一种率性而为的青春写作,“青春写作”是一个含糊的,界定不清的归类,在这里的含义不仅仅是指写作者的年轻,更是指创作过程中特有的风格不成熟,思想尚且庞杂混乱的探索阶段。

辛弃疾说少年是“为赋新辞强说愁”,迷茫和感伤是大多数青春写作所带有的色彩,而梁遇春散文中的那种悲剧感却是与生俱来的,那种看待生命的独特视角和对宇宙万物的置疑感慨已经超出了一般的情绪宣泄,这一点从他的《人死观》、《泪与笑》、《破晓》、《黑暗》、《春雨》等文章中可以明确感知,可以说,梁遇春的幽默,正是基于一种骨子里的忧伤。

(1)“火”的意象梁遇春对“火”有着一种独特的迷恋,他写给徐志摩的悼文题目即为《吻火》,他本人也经常独自坐在火炉旁边,静静地凝视面前瞬息万变的火焰。

他希望自己来生能做一个波斯人,因为“他们是真真的智者,他们晓得拜火。

”而即使是没有钱买烟,他也会拿一匣的洋火一根根擦燃来“解这火瘾”,(《观火》)可见其对火的痴迷。

火具有一种矛盾的性质,一方面,它是绚丽的、迷人的;另一方面,它是短暂的、危险的。

喜欢火的人,性格里也注定有这样一种美丽而又危险的双重因素。

火所蕴含的悲剧性在于它注定要熄灭,因而它的燃烧就具有一种向死而生的悲壮色彩。

梁遇春的散文深处都有一种幻灭的忧虑,特别是在他的第二本散文集《泪与笑》中。

而即使付之一炬也要忘情燃烧的理想主义式执着也通常会让在现实中摸爬滚打的人们陷入深深的无奈和绝望,梁遇春也不例外。

他认为人们都是上帝派到世间的救火夫,因为凡是生到人世来都具有救人的责任。

“我相信生命是一块顽铁,除非在同情的熔炉里烧得通红的,用人间世的灾难做锤子来使他迸出火花来,他总是那么冷冰冰的,死沉沉的,惘怅地徘徊于人生路上的我们天天都是在极剧烈的麻木里过去——一种甚至于不能得自己同情的苦痛。

”而面对现实的无奈也让这个渴望“救火”的作家除了自责外无能为力,“不敢上人生的舞场和同伴们狂欢地跳舞,却躲在帘子后面呜咽,这正是我们这般弱者的态度。

”(《救火夫》)对“火”的迷恋与无奈,是梁遇春散文悲剧性的一大体现。

(2)伤春充满生气活力的春历来是文人墨客歌颂赞美的对象,然而在梁遇春这里,“春”却充满了感伤,他对“春”的描写总是包含了一种“盛景易亡”的忧虑,这跟他性格中沉积的忧郁不无关系。

在《又是一年春草绿》中,他开篇便说:“一年四季,我最怕的却是春天。

”接着又说:“一看到阶前草绿,窗外花红,我就感到宇宙的不调和,好像在弥留病人的榻旁听到少女的清脆的笑声,不,简直好像参加婚礼时候听到凄楚的丧钟。

”把春天和丧钟联系起来实属少见,《红楼梦》里黛玉葬花或许有几分这样的情绪,因为林黛玉也是一个对自己命运和世事抱有天生的悲剧心态的人。

(3)对“泪”的肯定梁遇春从不认为流泪是一件值得羞愧的事,他对痛哭的人怀有一种温暖的同情,因为能感受到痛苦比全然麻木要好得多。

他说:“泪却是肯定人生的表示……我每回看到人们的流泪,不管是失恋的刺痛,或者丧亲的悲哀,我总觉得人世真是值得一活的。

”(《笑与泪》)把“流泪”这种源于悲痛的反映作为对人生进行肯定的一种标志,足可见梁遇春性格里那种与生俱来的悲剧感。

“笑中带泪”的写作梁遇春散文的总体基调可以概括为“笑中带泪”,叶公超评价他具有“Lamb那种悲剧的幽默。

”他在《又是一年春草绿》中说自己“是个常带笑脸的人,虽然心绪凄其的时候居多。

”这种含泪的歌唱态度与他对宇宙和人生的看法有很大关系。

1、世界观梁遇春认为矛盾是宇宙的根本原理,无穷的二元对立构成了人生活的整个世界和宇宙万物。

“坟墓旁年年开遍了春花,宇宙永远是这样二元,两者错综起来,就构成了这个杂乱下劣的人世了。

”(《又是一年春草绿》)而“诙谐是由于看出事情的矛盾”,所以梁遇春的散文里就出现了“泪”与“笑”这样的二元对立,“常常发笑的人对于生活是同情的,他看出人类共同的弱点,事实与理想的不同,他哈哈地笑了。

” (《醉中梦话(一)》)这又和小丑那种泪中求笑的态度相吻合。

2、人生观梁遇春对人生可以说是极度热爱的,尽管他口口声声谈“人死观”,因为太热爱美好而不堪面对和承受现实的黑暗。

正如存在主义所主张的:“所有的反抗和绝望都是为了爱”,梁遇春对人生、对生活是抱着一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态度。

在《寄给一个失恋人的信(一)》中他曾明确表示:“在这短促的人生,我们最大的需求同目的是爱。

”抱着这种态度,他在自己的文章中更多关注和表现的是自己的内心以及人性的矛盾、脆弱和敏感。

他希望多领略人生之味,极力反对麻木、中庸、得过且过的犬儒主义生活方式,所以他会对火的那种恣意燃烧有特殊的迷恋,也会对流泪抱有深切的体认和怜悯。

3、文章基调(1)“笑中带泪,泪中求笑”梁遇春在《第二度的青春》里说:“登楼远望云山外的云山,淌下的眼泪流到笑涡里去,这是他们的生活。

”或许可以看作他本人对人生的一种态度。

流泪是因为看到人生的困窘与无奈,而笑是看透人生之后一种对人生的肯定;流泪也是因为彻底投入到这场生命的火焰中受到灼伤,含泪的微笑则更像是一种超越痛苦的旷达胸襟,是不甘麻木的宣誓。

“这个世界仍然是充满了黑暗,黑暗可以说是人生核心;人生的态度也就是在乎怎样去处理这个黑暗。

……只有深知黑暗的人们才会热烈地赞美光明。

”(《黑暗》)梁遇春的散文,正是在黑暗中不断地赞美着光明。

他在《醉中梦话(二)》里曾引法国剧作家博马舍的话说:“我不得不老是狂笑着,怕的是笑声一停,我就会哭起来了。

”或许也可以看作是对他自己做文态度的某种写照。

(2)经验陶冶后的天真梁遇春的少年锐气,勇于思考以及热情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