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利川旅游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利川旅游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根据教学计划安排,中青班(少数民族类)第四组九名学员在组织员的带领下,赴恩施州利川市对其旅游产业发展进行了调研,以期通过剖析利川旅游产业发展情况,对我省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进行思考并提出建议。期间,通过查阅文件资料、召开座谈会、景点考察、街头走访等形式,较为全面的了解了利川市旅游资源及产业发展现状,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利川市市情及旅游资源情况

利川市地处鄂西南边陲,西靠蜀渝,东接恩施,南邻潇湘,北依三峡,与重庆四县两区交界,是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和武陵山试验区建设的重要成员单位。国土面积4607平方公里,辖14个乡镇办事处和1个开发区,总人口92万。

(一)得天独厚的气候优势。利川属于云贵高原东北的延伸部分,巫山余脉和武陵山余脉在这里交汇,境内四周山峦环绕,中部平坦,海拔一般在1000至1300米,全境地势高于相邻各县市,是一个典型的高山悬圃。境内河流顺着地质构成线和山势呈射线状向四面奔流,既是八百里清江的发源地,也是倒流三千八百里郁江和唐崖河、磨刀溪的发源地。气候为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因山峦起伏、沟壑幽深,海拔高度不同,气候差异明显,

为典型的山地气候。夏无酷暑,云多雾大,日照较少,雨量充沛,空气潮湿,非常适宜人类居住。特别是到盛夏,月均气温为20℃,被誉为“天然氧吧、避暑凉城”。

(二)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比照国家旅游资源分类标准,该市在167项旅游资源共涉及8大主类、24个亚类和51个基本类型。分别占总数的100%,77.5%和 32.9%。集中在地理景观类、水域风光类、生物景观类、气象与气候景观类、遗址遗迹景观类、建筑与设施景观类、人文活动景观类及旅游商品类。在传统的旅游宣传中,利川旅游资源主要是“五个一”:一个洞——世界容积量最大的溶洞腾龙洞、一棵树——被称为植物活化石的水杉王、一座寨——目前世界上保存最完美的土家古寨鱼木寨、一口井——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建筑群落大水井、一首歌——世界25首优秀民歌之一并传唱全球登上世界艺术殿堂维也纳大厅的“龙船调”。实际上,除了“五个一”之外,利川的特色旅游资源还很多,主要有:

利川市主要旅游资源简表

类型典型资源点

洞穴腾龙洞、玉龙洞、朝阳洞、水莲洞、破口洞

村寨鱼木寨、张高寨、船头寨

植物水杉王、小河水杉林、花梨岭梨花、朱砂屯桃花、苏马荡杜鹃群、齐岳山草场

山地齐岳山、佛宝山、星斗山、甘溪山

民俗土家文化、龙船调、肉连响、哭嫁、牛王节、民歌、花梨岭天主教堂

建筑大水井、张高寨古建筑群、岸坎古民居

气候凉城利川:盛夏月均气温为20℃

峡谷观音峡、龙桥峡、毛滩河峡谷、郁江画廊、佛宝山峡谷漂流

温泉忠路温泉

红色旅游十字路会议旧址、红三军军部旧址等

现代旅游齐岳山风电场、苏马荡省级旅游度假区等

(三)瑰丽独特的人文风情。利川有土家族、苗族、侗族、壮族、藏族、畲族、白族、蒙古族、彝族、满族等18个少数民族,占全市总人口的38%。从古至今,利川一直是巴人及其后裔土家族人聚居的地方,楚文化、巴文化、蜀文化三大文化在此交融,形成独特的地域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民族风情十分浓郁。民俗文化底蕴深厚,民族艺术种类繁多,民族服饰别具一格,民族饮食风味独特,形成了以世界优秀民歌《龙船调》为代表的地域特色浓郁的民族文化,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肉连响、利川灯歌,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利川小曲。

(四)联接鄂渝的交通优势。沪渝高速、宜万铁路分别在2009年12月和2010年9月建成通车,破除了过去一直制约利

川发展的交通瓶颈,目前,利川到恩施市1小时,到重庆仅需3小时,到宜昌仅需3小时。而依托恩施机场和万州机场,利川可以十分便捷的前往国内绝大多数大中城市。目前,渝利铁路即将建成通车,利万高速已开工在建,这标志着利川对外交通体系将进一步完善,利川将成为连接湘鄂川渝的重要交通枢纽之地。

二、利川旅游开发现状

近年来,利川市委、市政府抢抓机遇,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大力实施“旅游强市”战略,成功创建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被评选为“我最喜爱的中国西部名城”,被授予“中国歌舞之乡”、“中国楹联文化城市”、“中国最具民俗文化特色旅游目的地”等荣誉称号,被省政府表彰为“全省旅游发展先进县市”,正在举全市之力把利川打造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核心板块、生态宜居的全国知名休闲避暑胜地。

(一)旅游产业地位日益凸显。利川市委市政府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于2006年市委第五届三次全会提出了“旅游强市”的发展战略,积极打造生态宜居全国闻名的旅游城市。按照“保护优先、科学规划、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绿色发展”的原则,科学开发利用旅游资源,由政府主导修编了《利川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多个景区详规。加大产业投入、积极招商引资、强力宣传营销、加强机制队伍建设,全市形成了“党委政府统一领导、部门联动、全民参与、全社会办旅游”的“大旅游”工作新格局,

可以说,旅游产业在利川市的地位日益凸显。

(二)旅游资源开发逐步深入。积极支持腾龙洞、佛宝山、龙船水乡、苏马荡旅游度假区、齐岳山、大水井等重点景区提档升级、持续发展。腾龙洞入选湖北省旅游“十大名片”,目前正积极创建国家5A级景区;佛宝山实施风情漂流项目,成功创建为4A级景区;龙船水乡景区不断提档升级,即将创建4A级旅游景区;苏马荡旅游休闲度假区引进社会投资70多亿元,“苏马荡现象”成为武陵山少数民族试验区“先行先试”的典范。目前,利川旅游市场已初具规模,全市有A级旅游区8个(其中4A级2个,3A级2个),初步形成了比较成熟的一日游、二日游、三日游精品线路,腾龙洞、佛宝山、大水井等景点成为各地游客到恩施的必游之地。今年1至10月,全市接待游客50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22.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0%、40%。可以说,利川市的旅游正处于蓬勃向上的时期。

(三)旅游产业体系初步建立。利川市现有星级旅游酒店14家,其中四星级2家、三星级6家,有在建五星级酒店2家。城区在册登记的宾馆饭店共134家,床位6000余张。有旅行社13家(其中6家分社)、有旅游车队3家、旅游购物推荐单位11家、规模以上餐饮企业37家、星级农家乐118家(其中龙潭水寨为湖北省五星级农家乐)、旅游宣传网站2个。全市旅游直接从业人员5000余人,导游人员105人,景区讲解员245人。

(四)旅游形象营销初见成效。近年来,利川市积极推介本地旅游资源,先后在武汉、重庆、北京等地的媒体、火车站、公交车上进行旅游形象宣传,与云阳、万州等地建立了区域旅游合作机制,多途径、多形式的开拓利川旅游宣传面和知名度,取得较好成效。特别是今年在重庆投放的公交车身旅游形象广告“我靠重庆、凉城利川”引起众多关注和热议,成为旅游“事件营销”经典案例,大大提升了利川旅游知名度,刺激了旅游经济爆发式增长。

三、利川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利川旅游业发展成效显著,但仍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认真研究并有效加以解决。

(一)旅游基础设施不健全。全市旅游公路等级低,路面差,景区可进入性差,景区内、景区与景区之间无循环公路。落后的旅游交通基础设施与高速发展的旅游业形成“剪刀差”现象,成为阻碍全市旅游发展的“瓶颈”。作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没有游客集散中心,城市功能不健全,星级酒店、星级餐馆数量不多,旅游厕所、停车场和城市休闲等公共服务设施远远不能满足游客需要,旅游标识标牌不完善。城市粉尘污染严重、交通拥堵、噪声繁杂、黑车拉客等问题突出。旅行社实力不强,特色旅游商品、纪念品开发经营不具规模,无大型旅游团队购物场所,缺乏特色文化娱乐项目。

(二)旅游与文化结合不紧密。利川虽是少数民族地区,但在民族文化氛围方面相较于云南丽江、湖南凤凰等地则相去甚远了。在利川,即使是龙头老大腾龙洞景区,除了仅有《夷水丽川》能领略到民族风情外,别处景点几乎感觉不到民族文化氛围。在市区高楼林立中,除了后期改造了部分楼盘,几乎见不到任何民族元素,农村的楼房大多也是钢精水泥的小洋楼,没有一点土家苗家元素在内。利川有丰富的民歌资源,但老百姓除了能哼几句《龙船调》外,其他民歌基本不会传唱,而利川灯歌、肉连响等文化遗产在普通老百姓中间几乎没有传承。

(三)旅游资源管理不科学。优质的旅游资源未能转化为旅游产品,没有形成循环的精品线路,主要是过境游客、门票经济,旅游的带动作用没有充分发挥。旅游景区开发质量不高,模式雷同,可游性差。部分旅游资源破坏严重,如齐岳山草场满目苍夷,鱼木寨乱搭乱建现象突出,苏马荡旅游地产规划不够、公共配套不足,十字路会议旧址保护不够等。旅游行政、企业高层次管理人员缺乏,导游数量不足,优秀导游人才不多,旅游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服务质量较低。旅游企业弱、散、少,缺实力、无品牌,企业之间合作不畅,存在“同室操戈”的恶性竞争。

(四)旅游形象宣传不到位。旅游宣传促销投入不够,广告投放的城市少、规模小、时间短,难以形成宣传营销引爆效应。“武陵明珠、凉城利川”、“重庆42℃,利川24℃”、“我靠重庆、

凉城利川”、“风情山水、天籁利川”等口号虽然都很响,但到目前为止没有确定统一规范的宣传口号和宣传形象。市内宣传不规范,市区内鲜少见到成熟的景区宣传广告,即使利川市火车站这样的咽喉地段也没有显眼的旅游宣传。

此外,城市旅游功能不健全,景区周边环境脏、乱、差,部门配合力度不强,全民旅游环境不优以及周边县市旅游业迅速发展挤占市场等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利川旅游业的发展壮大。

四、对利川旅游开发的几点建议

(一)全力实施旅游强市战略。利川作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要抢抓“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和“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两大机遇,着力实施旅游强市战略,按照“围绕大生态、培育大产业、开发大市场、发展大旅游”的工作思路,构建一产围绕旅游调结构、二产围绕旅游出产品、三产围绕旅游搞服务、交通围绕旅游上档次、城建围绕旅游美形象、文化围绕旅游创特色、宣传围绕旅游造声势、公安围绕旅游保平安、各行各业围绕旅游聚活力的大发展格局。同时,依托水能、风能、天然气资源和中草药资源发展新型工业,采取工业反哺旅游业、旅游业反哺就业和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社会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二)全力打造精益求精的旅游品牌。整体突出“凉城利川”这个特色旅游主题,培育溶洞观光、避暑休闲、民俗文化等旅游

品牌。以腾龙洞为利川旅游龙头,加大对景区的规划设计和开发力度,进一步将景区与民族文化融合,将其打造成精品绝版,建成国内一流的溶洞观光精品景区,争创5A级景区。实施佛宝山整体开发,将其建成国内知名的生态旅游景区。推进大水井古建筑群景区提档升级,建成土家文化旅游精品。加快龙船水乡景区的深度开发,建成国内知名的民俗体验旅游区。科学规划并有序开发苏马荡旅游房产,建成有特色的休闲旅游度假区。整合鱼木寨、水杉王、朝阳洞等旅游资源,将谋道打造成旅游强镇。充分发挥生态和气候优势,引导培育乡村特色旅游。

(三)全力展示特色鲜明的民族文化。牢固树立民族文化是旅游之魂的理念,切实做好民族文化与旅游业结合文章。在旅游六大元素(吃、住、行、游、购、娱)中寻求与民族文化有机结合。着力丰富展示民族文化内容和形式,充分反映出土家民族的歌舞文化、礼仪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建筑文化、习俗文化等,让来来往往的游客全方位感受土家民俗风情。积极宣传民族文化内容和内涵,如举办文化节、教唱土家歌、摆手舞变广场舞、规划建设特色民居等,让民间文化特色浓郁起来。积极培养民族文化人才队伍,让利川丰富的民间文化遍地开花、世代传承。

(四)全力完善功能齐全的基础设施。围绕“行得方便、住得舒适、吃得放心、购地愉快”,加快城乡道路、城市旅游标识系统、旅游集散地、游客服务中心等配套设施建设,推进城市环

境功能化、城市设施景观化和城市文化个性化,提升城市旅游功能。培植壮大旅游企业,支持旅行社、酒店、餐饮业、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及旅游纪念品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满足八方游客不同的旅游需求。

(五)全力树立规范诚信的行业形象。加强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引进,指导旅游企业严格执行国家和行业标准,培育利川旅游服务品牌。开展旅游诚信创建活动,努力提升饭店、旅社、餐饮及商贸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强化旅行社管理,引导旅行社集团化、专业化经营,促进旅行社健康发展。改进导游管理方式,提高导游人员素质。加强旅游市场管理,健全旅游服务监管网络和游客投诉机制,确保利川旅游安全、健康、有序发展。

(六)全力推进四海闻名的旅游宣传。准确定位规范统一的旅游形象口号和标识(笔者认为“武陵明珠、凉城利川”就比较适合),制作高水准的旅游宣传片和宣传广告,对外进行统一、全方位、多形式的宣传推介。积极参加国家、省旅游部门举办的各类推介活动,在重要客源市场地设置旅游宣传牌,进一步拓展国内市场,并着力打开国际市场。建立健全的旅游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制作并投放旅游指南、旅游地图等旅游服务品,完善旅游网站功能,充分运用网络营销和宣传,邀请全省、全国、全世界的客人到利川旅游。

旅游是一个寻找快乐的过程,旅游产业是一个制造快乐的产

业。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要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这是人民生活的希望,这也是旅游业发展的希望。希望在人民越来越富裕的今天,旅游业能成为利川市未来经济增长的加油站、人民增收的助推器,也希望在利川市委市政府的带领下和利川市人民的努力下,利川市能成为全省、全国、全世界人民无限向往并趋之前往的旅游目的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