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 20160830

合集下载

《人类环境》 讲义

《人类环境》 讲义

《人类环境》讲义一、引言人类自诞生以来,就与周围的环境紧密相连。

我们依赖环境获取生存所需的资源,同时,我们的活动也在不断地影响和改变着环境。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人口的持续增长,人类对环境的影响日益显著,环境问题也逐渐成为了全球关注的焦点。

二、环境的组成与分类环境,简单来说,就是我们周围的一切。

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自然环境涵盖了大气、水、土壤、生物等各种要素。

大气为我们提供了呼吸所需的氧气,同时调节着地球的温度和气候。

水是生命之源,不仅维持着人类的生存,也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土壤为植物生长提供了基础,支撑着整个食物链。

生物多样性则使地球充满生机与活力。

人工环境则是人类通过自身的活动所创造出来的,如城市、道路、农田、工厂等。

这些人工环境在满足人类需求的同时,也给自然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三、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一)工业发展带来的污染工业革命以来,工厂大量涌现,排放出大量的废气、废水和废渣。

废气中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导致了酸雨的形成,破坏了土壤和水体的酸碱平衡,危害着植物和生物的生存。

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污染了河流、湖泊和海洋,使得水资源质量下降,水生生物面临生存危机。

废渣的堆积不仅占用土地资源,还可能通过渗漏污染土壤和地下水。

(二)农业活动的影响为了提高农作物产量,人们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

化肥中的化学物质会在土壤中积累,导致土壤板结、肥力下降。

农药的使用在杀死害虫的同时,也对有益生物造成了伤害,破坏了生态平衡。

此外,大规模的农田开垦和灌溉也会引发水土流失和水资源短缺等问题。

(三)城市化进程的挑战随着人口向城市聚集,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城市建设需要大量的土地,导致森林、草地等自然植被被破坏,生物栖息地减少。

城市中的交通拥堵、能源消耗和垃圾处理等问题也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汽车尾气的排放加重了空气污染,城市垃圾的堆积和处理不当造成了环境污染。

(四)资源的过度开发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不断增长,导致了对矿产、森林、水资源等的过度开发。

人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

人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

地球的承载力是有限的 。
世界:
➢60亿(1999.10.12) → 90亿(2050); ➢每年净增人口6000万。
中国:
➢12.95亿(2000.11.1); ➢每年净增人口1000万。
教学ppt
22
2 耕地和粮食缺乏
85%的人面临耕地缺乏: 耕地面积不断减少:0.57hm2(1950)---0.39hm2(1975)--0.24hm2(1996) 中国:0.19hm2(1952)--0.106hm2(1996-- 0.093hm2(2005)
1.3 环境问题的发展历史
⑴ 远古时代
➢人类主要依赖自然而生活; ➢对环境的影响较小; ➢自然界的自发调节作用抵消了许多不利的环境影 响。
教学ppt
16
1.3 环境问题的发展历史
⑵农业经济时代
➢出现了农业和畜牧业,人类改造自然的作用越来 越明显; ➢引起了相应的环境问题 ; ➢人类被动地接受环境惩罚或逃避环境灾难。
教学ppt
9
(三)人类对水圈的影响
2.人类对水圈的不利影响
(1)水污染现象日益严重,海洋污染加重。 (2)河流梯级水库的修建,也拦蓄大量泥沙,使入海 泥沙及有机物质大量减少,河口区原来的渔场因入海有机 饵料的减少而衰落。 (3)过量超采地下水引起的灾害。
教学ppt
10
(四)人类对土壤岩石圈的影响
世界:
➢三大化石能源目前占全球使用能源总量的90%; ➢发达国家消耗量每5-10年翻一翻,2050年基本耗竭。 ➢ 煤炭只能开采60年,石油只能开采20年,天然气只能开 采30年。
中国:
➢总储量在世界距第三位; ➢人均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
未来:何去何从???

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ppt

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ppt

第三节 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影响
一、人类对自然环境各要素的影响 1,人类对生物圈的影响 物种灭绝、生物多样性减少 破坏植被导致森林、草原和沼泽湿地面积锐减 动物驯养和作物栽培 扩大、缩小物种分布区并造成其意外繁衍 2,人类对地貌的影响 3,人类对土壤的影响
4,人类对大气圈的影响
增加二氧化碳浓度、导致氧平衡失调、增 加固体微粒数量、威胁臭氧层、造成热污 染 5,人类对水圈和水情势的影响 二、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反馈 举例说明有利与不利反馈。
一、地理环境决定论
把自然论
不否认人类活动存在自然的限制,但更强调人类积极选择的 重要性。
三、协调论与和谐论
人类活动必须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容量或承受力相适应; 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必须以自然地理环境整体为出发点, 而不能以其组成成分或部分为出发点; 人类活动必须遵循自然地理发展规律; 必须彻底根除人与自然对抗的观念,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第八章 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第一节 人类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基础
人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与 自然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人类劳动的历史是人和自然界相互作用的规模和范 围不断扩大、作用形式不断复杂化、人类引起自 然日益深刻的变化的过程。 人对自然力的支配不断增长,人类更加依赖自然界。
第二节 环境决定论、或然论与协调论
三、当代人与自然关系的主要问题 1,人口的爆炸性增长 2,耕地和粮食缺乏 3,淡水供应日益紧张
4,能源和矿产资源渐趋枯竭
5,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第8章--人类与自然.环境保护

第8章--人类与自然.环境保护

消耗1度电排放78.5 kg的CO2 消耗100L汽油排放270 kg的CO2
乘坐飞机1000 km 排放150 kg的CO2
估算:(1)歌坛天后麦当娜最新的全球巡回演唱会将带来1635吨的二氧化碳排 放。(2) 国内影星周迅最近也没少花钱,用6000块买了238棵树,为的是抵消她在 2008年因为飞行了149483公里所产生的那个碳排放量数字——19493千克。 不论是吃饭呼吸,打嗝放屁,还是开车走路,我们的一举一动都意味着向大 气中排放出更多的温室气体。
第8章
人类与自然 · 环境保护
本章内容概要

8.1 正确认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8.2 追踪建立环保法规体系的历史轨迹 8.3 加强环境管理 8.4 合作解决环境问题
8.1 正确认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8.1.1 摆正人类在大自然中的位置
人类在大自然中具有双重地位,我们要正确认识人
类与自然的关系,就必须把人类置于

由于一些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跨越国界,使发达 国家之间的矛盾表面化,需要国际间的协调与合 作;至于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等等所谓全球性 的环境问题,更需要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参与,才 有可能得到解决;
发达国家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在环境与发展问题上 的矛盾日益突出。

关于世界消费量的分配
发达国家 (占世界人口26%) 在世界消费量 中的比例(%) 34 38 53 85 79 88 80 人均 消费量 3395 99 127 123 455 26 5.8 发展中国家 (占世界人口74%) 在世界消费量 人均 中的比例(%) 消费量 66 62 47 15 21 14 20 2389 58 40 8 43 2 0.5
的一篇报道所说:中国具有世界上已知煤量的1/3。如果中 国充分利用煤推动其经济发展,工业化国家为减缓世界变 暖的任何努力都会化为泡影。

现代自然地理学:自然地理学与人类环境课件

现代自然地理学:自然地理学与人类环境课件

现代自然地理学:自然地理学与人类环境课件现代自然地理学:自然地理学与人类环境课件地理[1]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现代自然地理学:自然地理学与人类环境课件,欢迎阅读。

教学重点:自然地理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什么是自然地理学,自然地理学的特征与性质,自然地理学与地球表层系统的关系。

教学难点:对自然地理学新定义的理解,对自然地理学性质的把握。

内容提要:一、日常生活中的自然地理学问题从日常生活中的自然地理学问题出发,阐述自然地理学与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引发学生对自然地理学的兴趣。

二、自然地理学研究的对象、内容、目的与意义1.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自然地理学是以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区域特征、区域分异及其发生发展过程与变化规律为研究对象的。

或者说,自然地理学是以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系统的区域特征与空间分布、变化规律为研究对象的。

2.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内容(1)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组成、结构及其区域分布规律(2)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成因与变化规律(3)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系统的运行机制(物质循环、能量转换、信息传输)(4)人类与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5)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评估、预测、规划、管理、优化、调控3.自然地理学研究的目的与意义通过对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评估、预测、规划、管理、优化、调控,达到保护环境、合理利用环境、与环境和谐共处,从而保障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自然地理学的性质1. 综合性综合性是指自然地理学多学科交叉、多要素融合的特性。

2. 区域性区域性是地理学的本质特性, 是指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如区域特征、区域联系与区域分异规律。

3. 环境性自然地理学研究的是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环境。

4. 系统性地球表层环境就是一个系统,可以称之为地球表层系统。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ppt课件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ppt课件
经济活动 社会发展
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 承载能力之内
17
④权利的观念
全人类
健康而富裕生活的权利
每个国家和地区
平等发展的权利
每个人
合理利用资源和享有清洁、 安全、舒适环境的权利
18
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基本要求: 了解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了解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和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的 区别。
理解人类在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环境 问题和可持续利用的措施。
②开发新能源;
③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 增加清洁能源的使用);
④提高能源利用率(降低单位能耗)
…………
34
图2反映的是人口与环境发展的一种关系模式。读图分析人口 数量变化与环境诸要素的相互关系,并运用可持续发展观点对 “如何协调人口与环境的关系”提出自己的看法。
一个地区人口数量应该与该地区的自然资源与环境、工农 业生产水平等相适应,从而促进地区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开源节流,合理利用各种资源;防 治污染,保护环境与生态;发展绿色农业,储备足够粮食; 发展节能型、环保型工业,实现产品升级换代等)
基本要求: 了解环境问题的概念、成因和分类。 了解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理解环境问题的
严重性和实施可持续发展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发展要求:
能结合实例,简要说明某一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 危害及防治措施。
2
一、环境问题的概念与类型
(一)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是指在人类过度开发利用资源和环 境的情况下发生的环境破坏或环境退化,从而 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与发展的所有问题。
39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

人类与地理环境高中地理知识点

人类与地理环境高中地理知识点

人类与地理环境高中地理知识点
人类与地理环境高中地理知识点
一、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
1、崇拜自然——采猎文明——人与自然是恐惧与依赖的关系;
2、改造自然——农业文明——人对自然的依附性大大减弱,对抗性增强;
3、征服自然——工业文明——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
4、谋求人地协调——当今社会——人口、资源、环境和谐发展
二、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1、环境问题——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
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①可再生资源:关键在于“合理开发”——控制开发强度,保护和促进更新
2、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人口压力、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

(2)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

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比发达国家严重,原因是:①环境承受着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②经济技术水平低,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环境保护;③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高中地理核心知识图解(人教版必修2):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高中地理核心知识图解(人教版必修2):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6.1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了生存空间
本 表
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了物质、能量——生产活动

人类向自然地理环境中排放废弃物——消费活动
文明时期 对比项
采集渔猎时代
农业文明时期
工业文明时期
现代文明时期
发 展
技术水平
生产力落后,发展缓慢
生产力水平提高
生产力水平高,发展速度
(打制、磨制石器为主) (铁器出现,耕作、灌溉技术发展) (机械化、自动化)
生产力进一步提高 (信息化、智能化)




人地关系
对自然环境的依赖大
对抗性增强
矛盾激化
矛盾依然严重

人地关系思想
崇拜自然
改造自然
征服自然
人地协调发展


理 环 境 的
响 因 素
生产力水平 人地关系思想
直接原因
获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 源及其替代品再生速度
生态破坏 资源短缺
水土流失、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水、土地、矿产、能源
提出
含义


内容



理论探讨 实际行动
1987年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 《我们共同的未来》 1992年 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 《21世纪议程》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基础
生态可持续发展
社会系统
(含人口、科技)
条件 目的
经济可持续发展 社会可持续发展
同代人之间
人的管理调控
臭氧层破坏 热带雨林破坏
自然
物质、能量 生产活动
高耗能高污染工业

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

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

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李 蕙/湖北襄樊铁路分局教研室 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产生、繁衍、生活和发展的地方,是向人类提供各种资源和能源的场所,也是不断受到人类改造和冲击的空间。

1.自然地理环境创造了人类人是自然地理环境及其演变的产物,自然地理环境形成在前,人类出现在后。

从类似蛋白质的有机质到单细胞、多细胞的原始生物,由海生动物到陆生动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经过了漫长的地质年代的演化,经历了古猿、猿人、古人和新人四个阶段的进化过程才形成了现代人类。

构成人体的蛋白质、核酸、脂肪和糖类等生物有机化合物的组成成分碳、氢、氧、氮、磷、硫、钙、镁、钾、钠、氯等等所有构成人体的元素都来源于自然地理环境。

人的孕育成长过程中所需的营养物质也全部取源于自然地理环境,人死后又把这些物质如数归还给自然地理环境。

所以人们把大地称为“母亲”。

自然地理环境不仅孕育了人,也塑造了人。

人类为了适应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了不同的人种。

各个人种都具有自身的体质形态上的特点,而这些特点,又是由于长期生活和繁衍在一定的地理区域,为适应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而逐渐形成的。

如黑色人种生活在热带赤道地区,太阳直射时间长,气温高,紫外线强。

为适应这一自然地理环境,皮肤内黑色素含量高,可以吸收紫外线,保护皮肤。

体毛极少,鼻子低而宽,鼻孔道短便于散热。

白色人种多生活在较为寒冷的地区,这一地区太阳斜射,光线弱,紫外线也弱,所以皮肤内含黑色素少,多呈浅色。

体毛多,利于保温。

鼻子高而窄,鼻孔通道较长,可以预热冷空气,使之较缓和地进入肺部。

黄种人生活在温带地区,其人种体质形态特征介于以上两个人种之间。

还有其他人种的许多特征,都是为了适应各自生活的自然地理环境,经过长期演化而成的。

也可以说人类体质形态记录了自然地理环境的特点和演化。

不同人种、民族的生活习性和地方性疾病也是不同自然地理环境的反映。

如爱斯基摩人生活在高寒的北极圈内,冰天雪地的环境,穿皮衣,戴皮帽,食鱼肉,靠凿冰捕鱼狩猎为生。

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重点

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重点



二.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反应
三.当代人与自然关系的主要问题 (一)人口的爆炸性增长 (二)耕地和粮食缺乏 (三)淡水供应日益紧张 (四)能源和矿产资源渐趋枯竭 (五)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8.2环境决定论、或然论与协调论


一、地理环境决定论 中国古代:《管子》地员篇、水地篇(公元前600年 前后),战国末期的荀况的 《荀子· 天论》 。 国外古代:希罗多德(古希腊。公元前484-430) 在《历史》一书中。希波克拉底(公元前460-377) 的 《环境论》中的一篇 《论空气、水和环境》的 著作。亚历十多德的“气候决定论思想”
第八章 人类与自 然环境的关系
§8.1 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基础 §8.2环境决定论、或然论与协调论 §8.3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影响

§8.1 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基础



人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与 自然地理环境密切相关。人作用于自然界的最基本 的实践活动是生产活动。 一.人、劳动、自然之间的关系: (一)劳动是人与自然界发生关系的过程的体现 (二)劳动在这一过间的物质交换 (三)劳动导致自然界的变化,并同时改变人本身





三.协调论与和谐论 美地理学家罗士培首先应用协调一词。 原则: 一.人类活动及发展,必须与自然环境的容量或 承受力相适应。 二.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必须以自然地理 环境整体为出发点。 三.人类活动必须遵循自然地理环境的发展规律。 四.彻底根除人与自然对抗的观念,树立可持续 发展观念。






(五)人类对水圈和水情势的影响 1.修建运河及灌渠 2.改变地表径流时间分布 3.通过影响植被,改变其水源涵养功能,进而 改变地表径流 4.阻塞局部河道,造成汛期洪水灾害 5.造成水体污染 6.填海、围湖、沼泽排水缩小水域面积,扩展 陆地面积 7.上有大量引水导致下游断流。 8.设置蓄滞洪区 9.发达国家对小河流实行渠道化

叶勤《人类与自然》0.绪论

叶勤《人类与自然》0.绪论

当代自然科学中的重大基本问题
宇宙的起源和演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地球的起源和演化 宇宙的结构层次和物质的基本单元 生命的本质与智力的起源
人类与自然
绪论 世界的图景
小学科学课程
地球与宇宙 太阳系,地球,能源,环境 生命世界 生命的本质,植物,动物,人类,生物多样性 物质世界 物质与材料,水,空气,运动与能量
自然的简单性与复杂性
现实世界的简单性 毕达哥拉斯 美与和谐 德谟克利特 原子论 奥卡姆 如无必要,勿增实体 牛顿 自然不做无用之事;自然喜欢简单化 马赫 思维经济性 爱因斯坦 物理上真实一定逻辑上简单
现实世界的复杂性 遗传,混沌 ……
人与自然
自然界的物质性 实物和场(引力场、电磁场、强场、弱场) 自然界的系统性 普遍联系
人对自然的依赖性 人类的生命有机体,生存和发展,精神文明的创造性 人对自然的能动作用 认识自然,改造自然
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科学的特点 可知的 实验的 创新的
科学问题的提出 科学认识的方法 观察 实验

【初中地理】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关系

【初中地理】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关系

【初中地理】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关系
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关系
人类生活在地球的表面。

地球的自然界中,阳光、水、空气、土壤、岩石、植物和动物等,为我们提供了优越的生存和生活的条件。

自然界中这些条件的综合,就是人类的自然环境。

人类是自然环境的产物,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人与自然环境是互相依存、互相影响、对立统一的整体,它们之间建立了生态平衡。

随着人类操控自然的本领按几何级数快速增长,向自然环境摄入的物质和舍弃的废弃物就越多。

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和干涉越大,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就越大。

当自然环境达至无法忍受的程度时,在长路岁月里创建出来的生态平衡,就可以遭轻微的毁坏。

开始,人们以为自己是主宰大自然的主人,可以肆无忌惮地掠夺大自然的物质,可以毫不顾忌地改变大自然的一切。

然而,大自然却毫不留情地报复人类,并向人类亮起了黄牌。

本世纪以来,出现了全球性的环境危机,引起了人们的警觉和关注。

影响环境变化的因素就是多方面的,既有自然因素,又存有人为因素。

在相当短的历史阶段里,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就是极其非常有限的,以致对环境没产生任何威胁。

自200多年前的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不仅沦为人类文明的历史主题,而且沦为人类与环境相互协同的关键性问题。

究竟就是以牺牲生命自然环境去赚取经济利益,还是按照自然环境发展、变化规律去发展经济,越来越引发人类的广泛高度关注。

地理必修二同步课件第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章小结

地理必修二同步课件第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章小结

可持续发展的挑战和前景
资源短缺:人口增长、 经济发展导致资源需求
增加
环境污染:工业发展、 城市化进程导致环境污
染严重
气候变化:全球变暖、 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影
响人类生存和发展
生物多样性丧失:过度开 发和破坏导致生物多样性
下降,影响生态平衡
可持续发展的挑战:需 要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 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工业活动:排放污染物,污染空气、 水和土壤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农业活动:改变土地利用方式,影 响水土保持
旅游活动:破坏自然景观,影响当 地生态环境
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温室气体排放:人类活动如燃烧化石燃料、森林砍伐等导致温室气体排放增加,加剧全球变暖。
土地利用变化:人类活动如城市化、农业发展等导致土地利用变化,影响气候系统。 水资源管理:人类活动如灌溉、水资源管理等影响水资源分布和利用,影响气候系统。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土地 利用、水资源利用、污染排放等
案例分析:某个地区或国家在协调 发展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互动关系总结
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改变地形、气候、水资源等 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限制人类活动范围、影响人类生活方式等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等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 协调发展
汇报人:
目录
01 单 击 添 加 目 录 项 标 题 02 地 理 环 境 对 人 类 发 展 的 影 响 03 人 类 活 动 对 地 理 环 境 的 影 响 04 地 理 环 境 与 人 类 发 展 的 协 调 05 人 类 与 地 理 环 境 的 互 动 关 系

湘教版高中地理选修六《环境保护》人类与环境

湘教版高中地理选修六《环境保护》人类与环境

整理ppt
8
三、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和谐
(一) 尊重和善待自然 • 从现实的意义上说
要控制和制止人类对环境的破坏,防止生态环 境的恶化;
• 从积极的意义上说
要保护和爱护自然,为生态环境的动态平衡创 造并提供更有利的条件。
• 从维护生态环境价值出发 要求人类必须尊重与善待自然。
整理ppt
9
自然生态的价值
①维持生命的价值 ②经济上的价值
③娱乐和美感上的价值 ④历史和文化价值 ⑤科学研究与塑造性格的价值
整理ppt
10
(二)关爱人类并尊重个人 (三)兼顾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利益
整理ppt
11
8.(案例探究题)下图是我国南方地区主要环境问题分布图,读图
回答下列问题。(13分)
(1)图中甲、乙、丙、丁图例各代表一 类环境问题。请将甲、乙、丙、丁填入下 列环境问题的括号内。(4分) A.酸雨危害( ) B.森林锐减( ) C.水土流失( ) D.水体污染( )
1.3 人类与环境
整理ppt
1
一、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
1.人类依赖于自然界
2.人类可以改造环境,环
而生存和发展;
整境理pp又t 反作用于人类;
2
①人类对环 境的作用
良性的
环境
①②
②反馈作 用
物质 能量 人类社会 废弃物
①②
①人类对环
环境
境的作用
恶性的?
②反馈作 用
人类社会与环境之间是
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发展速度惊人
全面不协调,人地矛 盾激化,局部地区环 境污染演变为公害
人地关系思想
人类试图成 为环境主宰
整理ppt

《人类环境》 讲义

《人类环境》 讲义

《人类环境》讲义一、引言当我们提及“人类环境”这个词,您首先会想到什么?或许是蓝天白云、青山绿水,又或许是繁华的城市、熙攘的街道。

然而,人类环境所涵盖的范畴远远不止这些。

它不仅包括我们肉眼可见的自然景观和人造建筑,还包括那些无形的因素,如空气质量、水质、土壤质量,以及社会文化、经济和政治环境等。

人类环境是一个复杂而又相互关联的系统,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影响着我们的健康、幸福和未来。

二、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

它包括了大气、水、土壤、生物等多个要素。

大气是地球的“保护罩”,为我们提供了适宜的温度和氧气。

然而,如今的大气环境却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工业排放、汽车尾气、化石燃料燃烧等活动释放出大量的污染物,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等,导致了空气质量的下降,雾霾天气频繁出现,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呼吸系统健康。

水是生命之源,地球上的水资源虽然丰富,但可供人类直接使用的淡水资源却极为有限。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工业废水、农业化肥和农药的残留、生活污水等未经有效处理就排入江河湖海,使得水质恶化,水生生物的生存受到威胁,也影响了人类的饮用水安全。

土壤是农业的根基,它为植物的生长提供了养分和支撑。

然而,过度使用化肥和农药、不合理的土地开发、水土流失等问题导致了土壤质量的下降,土壤肥力减退,甚至出现了土壤污染,影响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生物多样性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宝贵财富,它维持着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然而,人类活动导致了大量物种的灭绝和生态系统的破坏。

森林砍伐、草原退化、湿地减少等现象使得许多动植物失去了栖息地,生物多样性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

三、人造环境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我们创造了各种各样的人造环境,如城市、乡村、交通设施、工业设施等。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象征,但城市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交通拥堵、住房紧张、能源消耗、垃圾处理等成为了城市发展中的难题。

高楼大厦的林立虽然展现了城市的繁荣,但也带来了光污染、热岛效应等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历史过程,粗略地
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人与自然的原始共生阶段
人类顺应自然的农业阶段
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工业化阶段
人与自然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阶段
8.3.1 人与自然的原始共生阶段
• 原始社会 (原始文明或渔猎文明 ) • 人对自然界是完全依附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处于
原始的协调状态。
索人种)和蒙古人种(黄种人、亚美人种)。
②人种形成的自然地理因素

人类起源统一,但各个群体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彼此隔离地 生活在不同的自然地理区域之中:第四纪非洲、欧洲和亚洲 是全球范围内的三大人类活动中心。这三个地理区域存在严 重的天然屏障使不同群体人类彼此相对孤立。因为广阔的干 旱荒漠带把非洲和欧洲分隔开来,高峻的大高原、大山脉以 及遥远的距离使亚洲与欧洲及非洲分开。
• 自然条件在人种分化的早期阶段起着某种选择作用;但
人类形成了社会,有生产劳动和创造文化的能力。物质 生产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在改变着人类的生存条件,渐 渐地人类通过劳动使环境适合自己的需要,而不是改造 自己的器官来适应环境。因而,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种形
成的作用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减弱,人类的种族特
4. 大力开展自然地理环境建设
8.4.3 实现人地协调,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环境问题
警示
反思
新的选择
一种新的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
1.可持续发展概念的由来

1962年,美国女科学家卡逊(Rachel Carson,1907年
5月27日—1964年4月14日,海洋生物学家)发表引起轰动
可持续发展被确定为全球的行动战略。
2.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1)概念
的环境科普著作《寂静的春天》:揭示了DDT及各 种化学药品危害环境的问题,揭开了现代环保运 动的先河。
1972年6月联合国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是
环境与发展问题思考的第一个里程碑。 1980年世界自然保护同盟等组织制定的《世界自然保护大纲》 第一次明确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成形和推行起到关键性作用的是1983年 成立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该组织于1987年向 联合国提出了《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正式提出可持续 发展的定义。 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
围环境不断地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环境中的某些化
学元素的含量的多少必然会影响到人体的生理功能,甚至 可能造成对健康的影响而形成疾病;另一方面,自然地理
环境差异导致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进而导致社会事
业水平的差异,会影响到人口的受教育水平和科学文化素 质。
4. 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地理因素
自然地理环境是社会发展的经常必要的条件之一, 起着加速或延缓社会发展进程的作用。
8.3.3 征服自然的工业文明阶段
由农业社会过渡到工业社会。 • 首先由于工业生产的发展,加强了各种资源(矿 产资源、能源、水源等)的开发和利用。 • 其次,人们在从事农业生产过程中进一步加强了 土地资源的垦殖利用。 • 人类对自然的关系由顺应转为征服。“人定胜天 论”和“人类中心论”是这一时期的主要思想。
⑤ 露天采矿
梯田
水平沟
土谷坊
攀枝花市朱家包包铁矿的露天开采
2. 人类对地貌的间接影响主要是通过调控外动力 过程实现的,大致有以下四种途径:

改变植被 以人工建筑物改变地貌发育环境 大量开采地下矿产和地下水导致地面沉降、塌陷 在多年冻土区进行工程建设破坏冻土层的稳定, 因 而出现一系列热融地貌现象
8.4 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8.4.1 人类与自然地理系统的对立统一关系
• 从统一方面看,自然地理环境总是作为人类生存的特定环 境而存在。人类与其周围的自然环境是相互作用、相互制 约和相互转化的。人类既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在一定 意义上讲,也是环境的塑造者。 • 人类与自然系统的对立统一关系,主要是通过人类的生产 和消费活动表现出来的。
• 在人类社会生产系统中,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之间的物质 流和能量流的运转是否处于平衡状态,就决定了上述对立 统一关系的矛盾转化。
8.4.2 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如何协调发展:
1.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2. 振兴经济发展,改进增长方式
3. 改善自然地理环境质量,有效利用自然资源
人类的活动使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破坏,物种灭绝的速 率在不断加快。 人类活动除对生物物种的损害影响外,对森林植被的破 坏是对生态系统破坏的明显例证。全球森林每年消失约 1.7×107hm2 。 人类对植被的另一类破坏即开垦草原。 人类活动还造成某些物种的意外繁衍,或破坏某些物种 的生态条件。
§8.3 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

三个基本人种正是在这样一种分化的地理环境中形成的:
• 尼格罗人种形成于热带炎热的草原旷野上,那里日辐射强 烈,而色素较深的黑色皮肤和浓密的卷发能对身体和头部 起保护作用,宽阔的口裂与外粘膜发达的厚唇以及宽大的 鼻腔也有助于冷却吸入的空气。
• 欧罗巴人种主要形成于欧洲的中部和北部,那里的气候寒 冷、云量多而日照弱,因此人体的肤色、发色和睛色都较 为浅淡。人的鼻子高耸、鼻道狭长使鼻腔粘膜面积增大, 这有利于寒冷空气被吸入肺部时变得温暖。 • 蒙古人种形成的环境没有非洲的炎热和欧洲的寒冷,故形 成较为适中的体质形态特征。典型的蒙古人种具有内毗褶, 可能与草原和半沙漠的环境有关。这样的结构能保护眼睛 免受风沙尘土的侵袭,并能防止冬雪反光对眼睛的损害。
(2)河滩造地和阻塞局部河道, 造成洪水灾害。 (3)海滨、湖滨围垦和沼泽湿地排水垦殖。 (4)水污染现象日益严重,海洋污染加重。 (5)河流梯级水库的修建,也拦蓄大量泥沙,使入海泥沙
及有机物质大量减少,河口区原来的渔场因入海有机饵料的
减少而衰落。 (6)过量超采地下水引起的灾害。
8.2.3 人类对地貌的影响
2.人类对生物圈的不利影响
通过捕食、采食、毒杀和改变局部环境,加速生物物 种的灭绝,或无意但造成某些物种的意外繁衍,破坏天然 植被,同时又以人工方式保护、培育和驯化极少数动植物 物种,使天然生态系统趋向简单化等--生物多样性的破坏.
生物多样性:在一定时间、一定区域内所有生物物种 及其遗传变异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的总称。
所谓“海洋农业”、“海洋牧业”,统称为农业中的“蓝色革
命”。
8.2.5 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
对土壤方面的有益影响:对农田的精耕细作,主要表现
在通过施肥、灌溉、耕作等农艺措施改变了土壤的理化性质,
使自然土壤部分地转化为农用土壤; 对土壤的不良影响:人类活动对土壤的破坏主要表现在
四方面,即土壤侵蚀、荒漠化、盐渍化与土壤污染。
夏威夷冒纳罗亚观测站测量的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变化
2.臭氧层受到威胁 2003年南极上空臭氧层空洞面积已扩大至2.7×107 km2。 3.大气中氧的平衡失调 大气中氧含量减少,CO2含量在增加,今后会出现大气 成分比例的变化。 4. 增加固体微粒数量 冬季盛行的雾霾 5. 热污染 “城市热岛”效应
8.2.2 人类对水圈和水情势的影响
应变化的环境;一方面又不断地扩展到世界各地,
以寻求各种适于生存的环境。自然因素加上社会因 素的共同作用,人类便产生了体质特征不同的各种 人种类型以及不同的地理分布特点。
①人类的三大种族
• 人类的种族,即人种。不同的人种主要是根据其体质的性状 (如肤色、睛色、发色、发型、面部特征、头型、身材等等) 而区分。 • 三大人种:尼格罗人种(黑种人)、欧罗巴人种(白种人、高加
1.人类对水圈的有利影响
首先,兴修灌溉工程,进行流域内及跨流域调水直接 或间接调整区域水资源的分配不均和局部调节了水分循环。 其次,兴建拦河坝,梯级开发河流水资源,利用水能 发电;蓄滞洪水,防洪防涝以及调节河川径流,改善航运 条件等,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2.人类对水圈的不利影响
(1)破坏植被,改变其水源涵养功能。
1. 人类对地貌的直接影响主要是通过生产活动 对地表或近地表物质的机械搬运来实现的。
① 修建梯田和水平沟:云贵高原, 川中丘陵、黄土高原等
(如广西龙脊梯田、云南哈尼梯田,宁夏彭阳县抗旱造林和退耕还林中 水平沟 )
② 修建拦河大坝或沟底修建土谷坊 ③ 开凿运河及灌溉渠道
④ 修筑铁路、公路时的挖方,使地表形态趋向复杂化
征愈来愈失去其适应生活的意义,只是在现代人类中还 以其残余形式繁衍着。
3. 人口分布和人口质量(主要指健康)也受自
然地理环境影响
①自然地理环境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A.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区差异、自然条件的优劣、以及自
然资源的多寡等自然因素必然要影响到各地区的经济发展,
进而影响到人口的分布。
• B.自然资源的开发,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也
第8章 人类与自然环境
• 教学内容与重点:
自然地理环境对人口数量与质量的影响,人 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人类与自然地理 环境协调发展的途径。

参考教材:刘南威《自然地理》
§8.1 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发展的影响
8.1.1 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发展的影响
1. 人类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
人类的诞生和进化与自然地理环境分异密切相关 地栖性的草原古猿(直立行走 和利用前肢抓取物体,并不得 不以草原动物作为食物) 爪哇、北京等猿人
• 主要的物质生产活动是采集和渔猎 。 • 精神活动主要体现为对自然崇拜的原始宗教活动。
8.3.2 顺应自然的农业文明阶段
• 人类从狩猎、游牧的生产方式过渡到农业生产 。 • 农业社会出现了体脑分工 。 • 农业革命导致了人口迅速增长,而人口压力反过 来又促进了农业生产。 • 人地关系思想主要表现为“环境决定论”、“或 然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