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防护林工程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
长江防护林工程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
长防林参考资料(三)加快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意义重大。
特殊的生态区位,脆弱的生态状况,决定了我区生态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和紧迫性。
加快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进程,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现代林业和生态文明的需要;是进一步改善全区生态状况,建设祖国北方重要生态屏障的需要;是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促进农牧民增收的需要;是增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能力,增加森林碳汇功能的需要。
加快长江流域防护林工程建设意义重大。
特殊的生态区位,脆弱的生态状况,决定了长防林生态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和紧迫性。
加快防护林工程建设,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现代林业和生态文明的需要;是进一步改善流域范围内生态状况,建设祖国北方重要生态屏障的需要;是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促进农牧民增收的需要;是增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能力,增加森林碳汇功能的需要。
加快长江流域防护林工程建设意义重大,特殊的生态区位, 脆弱的生态状况,决定了长防林生态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和紧迫性。
加快防护林工程建设,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现代林业和生态文明的需要;是进一步改善流域范围内生态状况,建设福建省重要生态屏障的需要;是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促进农牧民增收的需要;是增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能力,增加森林碳汇功能的需要。
维护生态安全,服务海西建设福建森林覆盖率高居全国首位,生态环境总体质量较好,但同时也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的省份,台风、干旱、海潮、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每年都给福建省造成上百亿元的损失,特别是沿海地区台风,每年直接登陆的有2〜3次,造成一定影响的有7〜8次,登陆时沿海地区常出现12级以上强台风。
台风带来的大风和强降雨,经常引发泥石流和山洪暴发。
这些自然灾害已对福建省人民的生命财产构成了极大威胁,成为福建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制约因素之一。
例如,2005年19号台风“龙王”导致全省8个设区市、62个县(市、区)370.89万人受灾,全省直接经济损失32.78 亿元,水利设施直接经济损失3.38亿元。
当涂县长江防护林建设现状及对策
当涂县长江防护林建设现状及对策当涂县位于安徽省东南部,地处长江中游,是长江防护林建设的重要区域之一。
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有着重要的经济、交通和生态环境意义,长江防护林建设对长江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防洪减灾具有重要意义。
长江防护林建设在当涂县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采取对策加以解决。
一、现状分析1.长江防护林建设存在的问题当涂县长江防护林建设存在以下问题:一是长江防护林覆盖率不高。
长江防护林是指在长江流域内生态脆弱区域和易发生洪涝灾害区域沿江建立的一条宽度较大的绿化带。
目前,当涂县长江防护林覆盖率不高,导致部分地段长江岸线没有得到有效保护。
二是长江防护林建设管理不到位。
由于长江防护林区域较大,加之管理人员少,长江防护林建设管理不够到位,存在违法采挖、乱搭乱建等现象。
三是长江防护林建设质量不高。
部分长江防护林建设工程由于设计不合理、施工不规范等原因,导致建成后效果不佳,影响了长江防护林的整体效益。
2.长江防护林建设的重要性长江防护林建设对于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和防洪减灾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是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作用。
长江防护林可以减缓水土流失,净化空气,改善气候,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二是对防洪减灾的作用。
长江防护林可以增加河岸的稳定性,减少岸线侵蚀,减轻洪水冲击,保护下游地区的安全。
二、对策建议1.加大投入,提高长江防护林覆盖率政府部门要加大资金投入,扩大长江防护林建设规模,提高长江防护林覆盖率,保护长江岸线。
可以通过开展植树造林活动,逐步将长江岸线打造成一道绿色屏障,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2.加强管理,规范长江防护林建设政府部门要加强长江防护林的管理工作,完善长江防护林建设的制度和配套政策,加强执法力度,严厉打击违法采挖、乱搭乱建等行为,保护长江防护林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3.提高质量,优化长江防护林建设政府部门要加强对长江防护林建设工程的监督和督促,确保长江防护林建设工程质量。
加强与专业机构的合作,针对长江防护林建设工程的设计、施工等环节进行技术指导和质量把关,保证长江防护林建设的效果和效益。
世界著名生态工程——中国“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绿色天地●撰文/李世东张炜启动背景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长江流域横跨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经济区共计19个省(区、市);流域总面积180万平方公里,占中国国土面积的18.8%。
长江干流全长6300余公里,支流众多,其中支流长度500公里以上的有18条,流域面积超过1000平方公里的支流达437条;长江流域湖泊众多,湖泊总面积1.52万平方公里,约为全国湖泊总面积的五分之一。
长江流域具有独特的生态系统,拥有众多稀有动植物,生物多样性居中国七大流域首位。
长江流域年均水资源总量9960亿立方米,全流域水能理论蕴藏量约2.8亿千瓦,可开发量约2.6亿千瓦。
森林资源蕴藏量大,矿产资源丰富。
经济总量超全国的45%,人口占全国的38.5%,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带动作用。
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对长江流域的过度索取和破坏,给母亲河带来了十分严重的生态灾难。
森林资源破坏严重。
长江流域由于人口密度大,土地负载过重,人地、人粮等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十分突出。
尤其是中上游地区,过去森林资源十分丰富,由于长期的不合理开发和乱砍滥伐,导致森林资源遭到严重破坏。
据历史记载,长江上游地区森林覆盖率曾超50%,20世纪60年代初期下降到10%左右,1989年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9.9%。
但森林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生态功能不能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生态环境质量低下成为制约长江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最主要的因素。
水土流失严重。
20世纪50年代,长江流域的水土流失面积为36万平方公里,80年代达到62万平方公里,年土壤侵蚀量达到24亿吨,其中长江上游地区为重灾区,水土流失面积达45.24万平方公里,年侵蚀量19.48亿吨,分别占全流域的80%和87%,且水土流失的强度大。
严重的水土流失造成了水利工程和江河湖泊的严重淤积,全流域每年损失的水库库容量达12亿立方米,相当于报废12座大型水库。
长江沿线造林实施方案
长江沿线造林实施方案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也是中国的母亲河,长江流域是中国最重要的生态区域之一。
然而,长期以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植被减少、水土流失严重,生态平衡遭受了严重破坏。
因此,为了保护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实施长江沿线造林计划势在必行。
首先,长江沿线造林计划需要科学规划。
根据长江流域的地形地貌特点和气候条件,科学制定不同地区的造林方案,合理选择树种,确定造林密度和造林面积,以确保造林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要充分考虑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和生态需求,做到与当地居民的利益相结合,使造林计划得到当地居民的支持和参与。
其次,长江沿线造林计划需要加强政策支持。
政府应该出台相关政策,对参与长江沿线造林计划的单位和个人给予一定的奖励和补贴,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到长江沿线造林计划中来。
同时,政府还应该加大对长江沿线的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对违法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切实保护好长江沿线的生态环境。
再次,长江沿线造林计划需要加强宣传教育。
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增强公众对长江沿线造林计划的认识和支持,引导更多的人积极参与到长江沿线的生态环境保护中来。
同时,还需要加强对长江沿线造林计划的科普教育,提高公众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培养人们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最后,长江沿线造林计划需要加强监督管理。
建立健全的长江沿线造林计划监督管理机制,加强对长江沿线造林项目的监督检查,确保造林项目的质量和效益。
同时,还要建立长江沿线造林计划的长效机制,确保长期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长江沿线造林计划是保护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需要科学规划、政策支持、宣传教育和监督管理的全面配合。
只有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够实现长江沿线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希望通过长江沿线造林计划,能够为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贡献一份力量,让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更加美丽和健康。
如何推进长江流域等防护林生态建设
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珠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太行山绿化、平原绿化三期工程规划,近日由国家林业局正式发布实施。
这四项生态工程《规划》的实施,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战略部署,落实国家“两屏三带”生态屏障建设任务、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构建国土生态安全格局的具体行动,对推进我国防护林建设事业健康、有序、快速发展意义深远,影响巨大。
长江是贯穿祖国东西的“黄金水道”。
长江和珠江流域地区经济发达、人口众多、企业密集,是带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火车头”和“驱动器”;太行山是京津和华北平原的天然屏障;平原地区是我国重要粮仓和工业生产基地。
这些地区的生态区位十分重要,维护生态安全十分关键。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国家先后启动实施了长江、珠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和太行山、平原绿化工程,切实加强了重点敏感区域的生态修复工作。
工程内容以营造林措施为基础,结合水土流失治理,旱、涝、干热风等灾害抵御能力建设,系统化、专业化程度要求更高。
工程建设还强调保障民生,通过国家投资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维护当地社会和谐稳定,注重获取综合效益。
可以说,四项工程的有效实施开启了我国针对“江、河、山、原”等特定地域的生态治理模式探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有效扭转工程区生态恶化趋势,将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2001年,在前期工作基础上,国家启动实施了长江、珠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和太行山绿化二期工程。
2006年,全国平原绿化二期工程接着启动。
经过上下共同努力,国家和地方总计投资1098.5亿元,共完成造林1174.2万公顷,低效林改造31.4万公顷。
工程区有林地面积增幅明显,长防、珠防、太行山绿化、平原绿化工程区森林覆盖率分别增加了4.7、12.2、7.7和1.3个百分点。
治理水土流失和防灾御灾能力显著增强,长防工程区土壤侵蚀量每年减少2.3亿吨,洪涝灾害明显减轻;珠江流域的东江、西江、北江中上游水质持续保持在二类以上,重点水库水质保持在一类以上,珠江三角洲和港澳地区的饮用水安全得到有效保证;太行山区绿化面积不断增加,水土流失面积逐年缩小;平原农区的风沙、霜冻和干热风灾害持续下降,为我国粮食的“九连增”起到了重要保障作用,部分地区重现了“绿满平原大地,白天不见村庄,晚上不见灯光,粮食稳产高产”的生态和美景象。
三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概况
三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概况三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重点防护林工程主要解决三北和其他地区各不相同的生态问题。
具体包括三北防护林工程,长江、沿海、珠江防护林工程和太行山、平原绿化工程。
一、三北防护林工程工程的背景情况为了从根本上改变我国西北、华北、东北地区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的状况,国务院批准上马了三北防护林防护工程。
1978年11月3日,国家计划委员会以计计[1978]808号文件批准国家林业总局《西北、华北、东北防护林体系建设计划任务书》。
1978年11月25日,国务院以国发(1978)244号文件批准国家林业总局《关于在西北、华北、东北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重点地区建设大型防护林的规划》,至此,三北防护林工程正式启动实施。
工程建设X围按照总体规划,三北工程的建设X围东起XX的宾县,西至XX的乌孜别里山口,北抵国界线,南沿XX、汾河、渭河、洮河下游、布长汗达山、喀喇昆仑山,东西长4480公里,南北宽560-1460公里。
地理位置在东经73°26'—127°50',北纬33°30'—50°12'之间。
包括XX、XX、XX、XX、XX、XX、XX、、XX、XX、XX、XX、XX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51个县(旗、市、区)。
工程建设总面积406.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42.4%。
工程建设期限三北工程规划从1978年开始到2050年结束,历时73年,分三个阶段、八期工程进行建设。
1978-2000年为第一阶段,分三期工程。
1978-1985年为一期工程,1986-1995年为二期工程,1996-2000年为三期工程;2001-2020年为第二阶段,分两期工程。
2001-2010年为四期工程,2011-2020年为五期工程;2021-2050年为第三阶段,分三期工程。
2021-2030年为六期工程,2031-2040年为七期工程,2041-2050年为八期工程。
长江中下游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长江中下游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为改善生态,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家相继在“三北”地区、长江、珠江、淮河等重要江河流域实施了一系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这些工程已被国家整合为三北、长江流域等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湖北作为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重要省份,有60个县(市、区)被国家列入长江中下游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范围,项目区建设范围总土地面积18673.5万亩。
建设规模为:营造成林面积 4451.55万亩,其中人工造林 1254.75万亩,封山育林 1267.65亩,飞播造林 157.35万亩,幼林抚育 784.5万亩,低质低效林改造989.85万亩;现有林管护1108.2万亩。
我省长江中下游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是由多个防护林建设工程组成的一个系统工程,目前已经或即将启动的国债长防林项目、农发长防林项目、日援汉江防护林、德援长江防护林、鄂北防护林、淮河及太湖流域防护林、土地沙化治理等项目,都是这项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省长防林第一期工程建设从1989年开始启动,2000年结束;第二期工程已经从2001年启动。
第二期长防林的资金来源,包括国债、农业发展资金、外资和地方投入等方面。
1989年国家长防林一期工程工程实施,为我省治理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在国家林业局的支持和关怀下,我省宜昌、秭归、巴东、谷城四县市先行启动了长防林试点工程,1990年又有14个县市列入一期工程,到 1999年,全省先后有29个县市被国家纳入长防林工程治理范围。
特别是近两年国家债券资金加大了对长江防护林工程的投入,并实行资金管理“报帐制”,为我省长防林工程注入了新活力。
十年来,经过各项目区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累计完成长防林工程营造林面积2741.5万亩,占国家计划的154.2%,占一期工程规划182.7%。
其中植苗造林927.6万亩,直播造林25.4万亩,飞播造林61.4万亩,低改280.8万亩,幼林抚育167万亩,封山育林1153万亩。
马鞍山市长江生态防护林重点生态功能区“一林一策”建设初探
马鞍山市长江生态防护林重点生态功能区“一林一策”建设初探马鞍山市位于长江中游,是中国优秀的生态宜居城市之一,也是长江流域重要的生态屏障。
为了有效保护长江生态环境,马鞍山市积极推进长江生态防护林建设,其中重点生态功能区“一林一策”建设成为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
本文将对马鞍山市“一林一策”建设进行初探,探讨其对于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和实际推进的情况。
1. 保护生态环境: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其流域生态环境的好坏对于中国乃至整个地球的生态平衡都具有重要意义。
长江生态防护林的建设可以有效减少水土流失、保护植被、改善空气质量,对整个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保护作用。
2. 调节气候:长江流域的气候变化对于整个中国的气候格局具有重要影响,而生态防护林的建设可以有效调节气候,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提高整个流域的生态环境质量。
3. 促进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的好坏关系到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区域的经济发展。
长江生态防护林的建设可以提供岗位,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为居民提供更多的生计保障。
二、马鞍山市“一林一策”建设的具体措施1. 制定规划:马鞍山市政府制定了长江生态防护林重点生态功能区“一林一策”的相关规划,明确了不同功能区域的生态修复和保护目标,为后续的建设提供了指导和依据。
2. 生态修复:对于长江生态防护林功能区内的生态环境进行全面修复,包括植被的保护和修复、水土流失的治理、湿地的恢复等一系列措施,以确保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
3. 种植树木:通过种植树木来进行生态防护林的建设,引入当地适宜的树种,提高植被覆盖率,改善环境气候,促进生态环境的恢复和改善。
4. 生态监测:建立生态监测体系,对生态防护林功能区内的生态环境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以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改善。
三、“一林一策”建设的实际效果马鞍山市长江生态防护林重点生态功能区“一林一策”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通过多年的努力,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植被得到持续修复,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空气质量得到明显提高。
深入推进天然林资源保护 努力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降 低 了 4 %。 6
三 、 有 效 促 进 了 林 业 发 展 。 天 保工程 投资增 加 了农 民劳 务收 入 ,推 动 了特色林 业产业 的
发 展 ,加 快 了 多 元 化 生 态 经 济 发 展 的 步 伐 ,改 变 了 天 保 工 程 实 施 前 林 业 “ 头 产 业 ” 和 重 点 林 木 区 “ 头 财 政 ” 的 局 面 。2 1 年 , 全 省 实 现 林 业 产 业 总 产 值 1 7 元 、农 民 林 业 人 均 纯 收 入 5 6 木 00 5 亿 1 7
元 ,分 别 是 19 年 的 1 .倍 .1.倍 ;实 现 生 态 旅 游 总 收 入 2 0 5L元 , 占 林 业 总 产 值 的 1 .%; 97 4 2 94 6 : 1.t 73 工 程 区 国 有 林 业 单 位 在 岗职 工 平 均 工 资 2 0 3 1 7
元 /年 ,是 天 保 工 程 实 施 前 的 3 。 全 省 林 业 倍
二、有 效改 善了生态 环境 。据监测,全省天保工程管护森林年减少土壤侵蚀量146 5 0 5 .7
万 吨 、 土 壤 有 机 质 和 土 壤 NPK损 失 量 1 2 .9 吨 、 涵 养 水 源 量 7 2 9 ' ;全 省 森 林 固 碳 能 力 03 3万 0 .3L吨 f 显 著 增 强 ,森 林 植 被 总 碳 储 量 达 7 1亿 吨 ,森 林 提 供 的 保 育土 壤 、 涵 养 水 源 、 固 碳 制 氧 、 积 累 营 60 养 物 质 、净 化 大 气 环 境 、保 护 生 物 多 样 性 和 森 林 游 憩 等 生 态 服 务 功 能 价 值 高 达 14 亿 元 , 约 占 .万 全 国总 量 的 十 分 之 一 。 全 省 5 平 方 公 里 水 土 流 失 面 积 得 到 有 效 控 制 ,近 十 年 来 输 入 长 江 的 泥 沙 万
陕西省长江防护林工程建设现状及对策
2021年3月第2期(总209期)防护林科技ProtectionForestScienceandTechnologyMar,2021No.2(Sum No.209)文章编号:1005—5215(2021)02—0058—02陕西省长江防护林工程建设现状及对策俞靓,李晓燕,康华(陕西省防护林建设工作站,陕西西安710082)摘要陕西省长江防护林工程经过30多年的建设,对改善生态环境、增T]林资源、增强森林生态功能具有极大促进作用,但因建设资金、建设内容、科技支撑等方=原因,长江防护林工程建设高质量发展受到了制约,新时“秦岭生态保护给长江防护林工程建设从政策引领、科技创新、建设方式等赋予了新的思路、新的内容、新的动力、新的要求。
关键词长江防护林;建设现状;发展对策中图分类号:S727.26文献标识码:A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是国家生态综合治理林业重点工程,于20世纪80年代末启动实施。
工程的实施关系到长江中上游水土保持及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1]0陕西省地处长江流域中上游,是长江一级支流汉江、嘉陵江和二级支流丹江的发源地,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的水源地。
陕西省长江防护林体系建设对于秦岭生态保护、改善长江中上游的生态环境、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引水工程长期发挥效益和三峡水库安全运行、实现“绿色陕西、生态陕西”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1工程区自然概况陕西省长江流域界于105°29'—11103'E、31°42'—3415'N,北部秦岭横亘,南部巴山、米仓山盘踞,汉江、丹江横贯其中,涉及汉中、安康、商洛、宝鸡4市30个县(区)。
土地总面积751.2万hm2,有林地面积58&3万hm2。
陕西是我国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建设的重点区域,是全国有名的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也是实现美丽陕西奋斗目标的短板区域2。
陕西长江防护林建设区属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带,平原、丘陵、山地分别占总面积的5.9%、5.7%和88.4%;年平均气温9.7〜15.7C,>10C 活动积温2400〜4900C,年降水量700〜1400 mm,海拔1000〜3000m,地带性土壤主要有棕壤、黄棕壤和黄褐土;植物区系丰富多样,约有种子植物3000余种,占全国总数的13%旧。
马鞍山市长江生态防护林重点生态功能区“一林一策”建设初探
马鞍山市长江生态防护林重点生态功能区“一林一策”建设初探1. 引言1.1 马鞍山市长江生态防护林重点生态功能区的重要性马鞍山市长江生态防护林重点生态功能区位于长江流域上游,是长江流域重要的生态保护区之一。
在这片区域内,森林覆盖率高,植被丰富多样,动植物资源丰富,生态环境相对完整。
马鞍山市长江生态防护林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长江是我国重要的水资源和生态环境支撑区之一,而马鞍山市长江生态防护林作为长江流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护江河湖泊水质、防治水土流失、维护生态平衡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马鞍山市长江生态防护林的存在可以有效改善当地的气候和环境,净化空气、调节气温、保持水土、防止自然灾害等,对于保障当地居民的生存环境和生活品质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马鞍山市长江生态防护林也是重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区,这里生存着许多珍稀濒危物种,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起着重要作用。
1.2 “一林一策”建设的背景“一林一策”建设的背景是马鞍山市长江生态防护林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发展需求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迫切需要。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发展的持续推进,长江生态环境面临着严峻挑战和压力。
为了有效保护长江沿岸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马鞍山市采取了“一林一策”建设的措施,以促进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一林一策”建设的背景源于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生态破坏现象频繁发生,加之长期以来对生态环境的重视程度不够,致使长江流域的环境质量大幅下降。
为了改善长江生态环境、实现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马鞍山市制定了“一林一策”建设计划,以完善生态功能区的布局和管理,提高生态保护水平,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通过“一林一策”建设,马鞍山市将建设更加完善的生态保护网络,实施更加精细化的生态管理措施,为长江生态防护林的保护和管理提供有力支持。
通过“一林一策”建设,马鞍山市将促进当地生态经济的发展,提高生态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生态环境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局面。
当涂县长江防护林建设现状及对策
当涂县长江防护林建设现状及对策1. 引言1.1 背景介绍当涂县位于安徽省南部,长江流经该县,长江防护林建设一直是当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任务。
长江防护林是指种植在长江岸边的一种防护林带,旨在减少长江水流侵蚀和洪涝灾害,保护沿岸农田和村庄。
近年来,随着当地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加快,长江防护林建设面临诸多挑战和问题。
随着气候变化、生态恢复等问题的逐渐凸显,当涂县长江防护林的建设迫在眉睫。
目前,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已经开始对长江防护林进行建设和管理,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亟需加以改进和完善。
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将就当涂县长江防护林建设的现状进行深入研究,探究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旨在推动当涂县长江防护林建设取得更好的效果,促进当地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和可持续发展。
1.2 问题提出当涂县位于长江流域,拥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生态环境。
长江作为我国第一大河流,对当涂县的发展和生态安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长江防护林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问题。
长江防护林建设进度缓慢,覆盖面积有限,无法有效保护当地生态环境,防范洪涝灾害。
长江防护林的生长品质和结构存在不规范现象,导致其防护效果不佳,难以发挥应有作用。
长江防护林管理机制不健全,监管不到位,存在乱砍滥伐等违规行为,严重危害了生态环境的稳定和长江流域的生态安全。
当前当涂县长江防护林建设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亟需采取有效措施来加以解决,保护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维护公众的生活安全。
1.3 研究意义本文旨在对当涂县长江防护林建设现状进行分析,探讨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长江防护林作为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护水土资源、减缓洪涝灾害、改善气候环境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加强当涂县长江防护林建设,提高其保护功能和生态效益,对于保障当地生态安全、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本研究旨在为完善当涂县长江防护林建设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为加快长江流域生态文明建设作出贡献。
长江防护林工程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
长防林参考资料(三)加快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意义重大。
特殊的生态区位,脆弱的生态状况,决定了我区生态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和紧迫性。
加快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进程,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现代林业和生态文明的需要;是进一步改善全区生态状况,建设祖国北方重要生态屏障的需要;是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促进农牧民增收的需要;是增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能力,增加森林碳汇功能的需要。
加快长江流域防护林工程建设意义重大。
特殊的生态区位,脆弱的生态状况,决定了长防林生态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和紧迫性。
加快防护林工程建设,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现代林业和生态文明的需要;是进一步改善流域范围内生态状况,建设祖国北方重要生态屏障的需要;是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促进农牧民增收的需要;是增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能力,增加森林碳汇功能的需要。
加快长江流域防护林工程建设意义重大,特殊的生态区位,脆弱的生态状况,决定了长防林生态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和紧迫性。
加快防护林工程建设,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现代林业和生态文明的需要;是进一步改善流域范围内生态状况,建设福建省重要生态屏障的需要;是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促进农牧民增收的需要;是增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能力,增加森林碳汇功能的需要。
维护生态安全,服务海西建设福建森林覆盖率高居全国首位,生态环境总体质量较好,但同时也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的省份,台风、干旱、海潮、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每年都给福建省造成上百亿元的损失,特别是沿海地区台风,每年直接登陆的有2~3次,造成一定影响的有7~8次,登陆时沿海地区常出现12级以上强台风。
台风带来的大风和强降雨,经常引发泥石流和山洪暴发。
这些自然灾害已对福建省人民的生命财产构成了极大威胁,成为福建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制约因素之一。
例如,2005年19号台风“龙王”导致全省8个设区市、62个县(市、区)370.89万人受灾,全省直接经济损失32.78亿元,水利设施直接经济损失3.38亿元。
(建筑工程管理)江苏省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三期工程规划
(建筑工程管理)江苏省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三期工程规划江苏省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三期工程规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发稿时间:2011-11-30阅读次数:3)前言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人类发展不可缺少的自然资源。
林业作为生态建设的主体,是壹项重要的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重要保障和能动因素。
发展的实践表明,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发达的林业对于维护生态安全,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统筹城乡发展,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的作用越来越大。
“十二五”以及今后壹段时间,江苏林业面临着优化林业结构,提高森林资源质量,增强森林生态系统整体功能,打造生态区的重大任务;面临着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人和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现代化江苏的重大使命。
因此,2011-2020年,充分发挥林业在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促进林业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紧密结合,实现良性互动,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江苏省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三期工程规划的核心内容。
本规划是在总结回顾江苏省长江流域二期防护林建设发展的基础上,根据国家、省有关文件纲要精神,以及对当前林业发展趋势和林业工作创新思路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江苏林业发展而制定的。
通过二期期间的努力和本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和任务的实现,建成江苏省长江流域防护林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使林业在推动江苏省长江流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作出自身应有的贡献。
第壹章工程区基本情况壹、工程区范围江苏是壹个平原省,国土总面积10.26万平方公里。
本次规划区涵盖全省7市32县(市、区),范围包括南京市:浦口区、六合区、溧水县、高淳县、雨花台区;徐州市:丰县、沛县、新沂市、邳州市、睢宁县、铜山区、贾汪区;常州市:金坛市、溧阳市、武进区、新北区;淮安市:清浦区、淮阴区、楚州区、金湖县、盱眙县、洪泽县;扬州市:宝应县、高邮市、江都市、仪征市、邗江区;泰州市:泰兴市、靖江市;宿迁市:宿豫区、泗阳县、泗洪县。
当涂县长江防护林建设现状及对策
当涂县长江防护林建设现状及对策当涂县位于安徽省北部,地处长江中游,是长江防护林建设的重要地区之一。
长江防护林是为了保护长江流域生态环境而建设的重要工程之一,在当涂县,长江防护林建设现状如何?存在哪些问题?又该采取怎样的对策来改善现状?接下来,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长江防护林建设现状1.建设规模当涂县长江防护林建设规模较大,涉及到辖区内多个乡镇,总面积达到数千公顷。
防护林所涉及的植被种类丰富,包括有乔木、灌木、草本植物等。
这些植被在长江岸边,通过它们的拦截和散射,可有效地减缓江水流速和侵蚀力,保护江畔农田、生态环境以及社会设施。
2.建设成效长江防护林建设在当涂县的各地取得了显著成效,对于减缓长江水流速度,减小洪水冲击力,维护长江岸线生态环境,保护农田作物具有重要作用。
特别是在长江汛期,长江防护林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3.管理水平当涂县的长江防护林建设得到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加强了管理力度,确保了防护林的正常运营。
二、存在的问题1.植被生长不均匀在长江防护林的建设和运营中,存在一些植被生长不均匀的问题。
有些地方植被过于稀疏,没有达到预期的防护效果,甚至在一些地方出现了退化现象。
2.维护成本高企长江防护林的维护成本相当高昂,主要包括人工维护、植被加固、病虫害防治等方面。
这些成本对于县财政来说是一大负担。
3.缺乏科学技术支持在长江防护林的建设和运营过程中,缺乏现代科学技术的支持,导致了管理上的不足。
三、对策1.加强植被管理当前植被管理不完善是长江防护林建设中的主要问题之一。
加强对植被的管理,同时要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植被类型、密度和布局,不断增强植被的防护效果。
2.提高科技含量加大对长江防护林科技研究和开发的投入力度,引进现代化设备和技术手段,提高长江防护林的管理水平和运营效率。
3.探索多样化的运营模式可以通过引进社会资本,探索多种运营模式,共同推动长江防护林的建设和运营,有效降低维护成本,提升长江防护林的整体效益。
当涂县长江防护林建设现状及对策
当涂县长江防护林建设现状及对策1. 引言1.1 县长江防护林建设的重要性当前县长江防护林建设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对整个国家的生态安全和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而当涂县作为长江流域的重要一部分,承担着保护长江生态环境的责任。
建设好长江防护林可以保护土壤、保持水土资源、减少水土流失,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产力,保护水源地和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长江防护林还可以改善气候、净化空气、调节温度、保护野生动植物等,对于维护生态平衡和人类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
加强县长江防护林建设,提高防护林的质量和数量,对于当涂县乃至整个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意识到县长江防护林建设的重要性,才能更好地推动该工作的开展,为长江流域的生态安全和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1.2 当前县长江防护林建设存在的问题资金投入不足是制约县长江防护林建设的重要问题之一。
由于资金来源不确定,县长江防护林建设项目常常面临着资金短缺的困境,无法有效推进相关工作。
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县长江防护林建设难以有序开展,造成建设进度滞后,甚至影响防护林功能的发挥。
技术支持不足也是当前县长江防护林建设的难题。
在建设过程中,由于缺乏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和支持,往往导致施工质量不达标,影响到防护林的整体效果。
科技水平的不断更新也要求县长江防护林建设在技术应用上与时俱进,而现有的技术支持往往跟不上建设的需求。
监督和管理不到位是当前县长江防护林建设的另一大难题。
由于管理部门的监督不力,一些建设项目存在违法违规现象,甚至出现了资金挥霍、工程质量问题等情况,严重影响到县长江防护林建设的整体效果和成效。
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管理措施,也容易导致工程建设中的腐败问题和浪费现象的产生。
2. 正文2.1 县长江防护林建设现状分析当涂县位于长江中游,地处长江流域,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和土地资源,是一个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
长江防护林建设在当地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起到保护土壤、水源、生态系统等多种功能。
长江流域防护林工程建设生态示范项目实施建议书
长江流域防护林工程建设生态示项目建议书目录1、总论 (4)1.1 项目概要 (4)1.1.1项目名称 (4)1.1.2项目实施单位 (4)1.1.3项目法人代表 (4)1.1.4建设地点 (4)1.1.5主要建设容、规模 (4)1.1.6项目建设期 (4)1.1.7投资规模及资金来源 (4)1.1.8建设效益 (5)1.2 编制依据 (5)1.3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5)1.4 结论 (6)2.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 (7)2.1项目背景及意义 (7)2.2 项目建设必要性 (7)3、项目建设条件分析 (9)3.1 建设地点或围 (9)3.2 项目区基本情况 (9)3.2.1自然概况 (9)3.2.2社会经济概况 (10)3.2.3土地利用和森林资源现状 (10)3.2.4林业生产建设情况 (11)3.2.5生态环境现状及林业工程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11)3.3项目建设条件 (12)3.3.1基础设施条件 (12)3.3.2苗木供应条件 (12)3.3.3自然立地条件 (13)3.3.4工程实施有利条件 (13)4、项目建设单位基本情况 (15)5、项目建设方案 (16)5.1 指导思想、原则与目标 (16)5.1.1指导思想 (16)5.1.2原则 (16)5.1.3项目建设目标 (17)5.2 规模与布局 (17)5.3 技术措施方案 (17)5.3.1人工造林技术方案 (17)5.3.2封山育林技术方案 (20)5.4 实施进度安排 (23)6、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24)6.1投资估算 (24)6.1.1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24)6.1.2用工量概算 (24)6.1.3投资概算 (25)6.2资金筹措 (27)7、效益及风险分析 (28)7.1生态效益 (28)7.2经济效益 (28)7.3社会效益 (28)7.4风险分析 (29)8、保障措施 (30)8.1领导保障 (30)8.2技术保障 (30)8.3组织保障 (30)8.4机制保障 (30)8.4.1 组织机构设置 (31)8.4.2 实施管理 (31)8.4.3运行管理与维护 (31)8.5宣传保障 (32)8.6资金保障 (33)9、结论 (34)1、总论1.1 项目概要1.1.1项目名称农业综合开发长江流域防护林工程建设生态示项目1.1.2项目实施单位某县林业局1.1.3项目法人代表1.1.4建设地点项目建设布局在**县境生态环境特别脆弱、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长江上游乌江水系六冲河支流主道河流区域,重点安排在2010年5月5日发生特大洪涝灾害致多人伤亡的妈姑镇境实施。
国家林业局关于加强长江流域等重点地区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和管理
【发布单位】国家林业局【发布文号】林造发[2003]172号【发布日期】2003-09-24【生效日期】2003-09-24【失效日期】【所属类别】政策参考【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国家林业局关于加强长江流域等重点地区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和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国家林业局2003年9月24日印发,林造发[2003]172号)长江、珠江流域和沿海地区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以及太行山绿化工程(简称“长江流域等重点地区防护林体系工程”,下同)是我国最早开展的林业生态建设工程之一。
十几年来,在工程区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级林业主管部门统一部署,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工程建设管理部门认真组织实施,工程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尤其是近几年来,各级工程管理部门采取有效措施,在创新工程建设和管理方式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从整体上保证了长江流域等重点地区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健康发展,为推动全国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经验。
进入新世纪,以实施林业六大工程,推进林业五大转变,实现林业跨越式发展为标志,我国林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长江流域等重点地区防护林体系工程是我国六大林业重点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继续推进长江流域等重点地区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符合我国新时期林业发展战略的要求。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做好当前长江流域等重点地区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特提出以下意见,请遵照执行。
一、深化工程建设体制改革,增强工程建设的活力(一)完善林权制度,保护非公有制造林经营主体的合法权益。
长江流域等重点防护林体系工程的建设区域主要位于我国的集体林区,只有切实保护造林经营主体,尤其是非公有制造林经营主体的合法权益,才能确保工程建设健康发展。
各地要积极按照《决定》中关于进一步完善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要求,因地制宜地推进工程区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积极探索“谁造谁有、合造共有”政策的有效实现形式,建立有利于防护林工程建设的利益分配格局,切实维护利益主体各方的合法权益,确保工程建设成果能够持久发挥效益。
加强三峡库区护岸林建设力度
加 强 三 峡 库 区 护 岸 林 建 设 力 度
向赤 忠
( 重庆太极仙女 山生态旅游开发有限公司 , 重庆 4 8 0 ) 0 00
摘
要: 三峡库 区护岸林建设是三峡库 区生态环境建设 工程 中最薄弱 的环 节和位置 , 分析 了建设三峡库 区护岸
林的重要性和必要 性, 必须 坚定三峡库 区护岸林பைடு நூலகம்建设采 用退耕 还林 方式, 以科 学发 展观加 强护 岸林 建设 和 管
这 些工 程 已取 得 显著 的效果 。
从 以往 的生态 建设 工程 看注重 在 营造增 加 森林
面积 , 面绿 化 , 重 的是 在 山 上生 态 建 设 , 在 防 全 注 这
止水土 流失 中起 了显 著 的作 用 , 实 通 过 一 级 一 级 确
阻击 , 泥沙 进人 河道 的量 减了不少 , 是却 忽 视 了一 但 个重要 的生态环 境 建 设 的环 节 和位 置 , 就 是 江河 这 沿岸 产 生的水 土流 失 , 未引起 足够 重视 。 还
f rs s t e w a e tp r T i a t l n l z s t e i o a c d t e n c s i fb n r tc i n f r s o sr c in,p p s s o e ti e k s a t h s r c e a a y e mp r n e a e e st o a k p e t o e tc n t t h . i h t n h y o o u o o r o e h tw h u d k e t e wa fr t r aml n o f r s ,s n t e ce t o sr c o n g me t t a e s o l e p t h y o eu n f r a d t o e t  ̄e g h n s i n i c c n tu t n a d ma a e n d se p o re - o i f i n n a t p u u f f r o p ti t x c t n o t e w r . o t t u n o e e u o f h o k s i Ke r s, e T r e G r e Re e ora e s;b n r tc i n f r s ;r t r aml d t o e t;c n t c o y wo d t h e g s r i r a h o v a k p e t o e t e u n f r a o fr s o o n o sr t n;ma a e n ui n g me t
马鞍山市长江生态防护林重点生态功能区“一林一策”建设初探
马鞍山市长江生态防护林重点生态功能区“一林一策”建设初探【摘要】马鞍山市长江生态防护林是一项重点生态工程,实施“一林一策”政策。
本文从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出发,探讨了“一林一策”政策背景和马鞍山市长江生态防护林现状。
分析了具体的建设措施和生态功能区的划分规划。
结论部分强调了马鞍山市长江生态防护林建设的意义,提出了未来发展方向,并对建设初探的成效和问题进行评估。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认识马鞍山市长江生态防护林的重要性和建设情况,为未来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参考和指导。
【关键词】马鞍山市、长江、生态防护林、生态功能区、一林一策、生态环境保护、政策背景、现状分析、建设措施、区划分、规划、意义、发展方向、成效、问题。
1. 引言1.1 马鞍山市长江生态防护林重点生态功能区“一林一策”建设初探马鞍山市长江生态防护林作为长江流域的重要生态屏障,在保护地方生态环境、改善城市生态风貌、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马鞍山市长江生态防护林重点生态功能区“一林一策”建设初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此次建设初探旨在探索长江生态防护林的建设模式,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精准划定生态功能区,制定个性化的管理政策,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
通过“一林一策”,不仅能够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保障生态系统健康运行,还能够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对马鞍山市长江生态防护林重点生态功能区“一林一策”建设初探进行深入分析,从政策背景、现状分析、建设措施、功能区划分和规划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探寻马鞍山市长江生态防护林的建设意义、发展方向,以及当前建设初探的成效和问题。
希望能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2. 正文2.1 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是不可忽视的。
作为自然生态系统的一部分,生态环境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生态环境的稳定与健康对于维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至关重要。
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相互依存,形成复杂的食物链和生态网络,一旦出现环境问题,将会对整个生态系统造成连锁反应,影响生物种群的生长和繁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防林参考资料(三)加快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意义重大。
特殊的生态区位,脆弱的生态状况,决定了我区生态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和紧迫性。
加快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进程,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现代林业和生态文明的需要;是进一步改善全区生态状况,建设祖国北方重要生态屏障的需要;是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促进农牧民增收的需要;是增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能力,增加森林碳汇功能的需要。
加快长江流域防护林工程建设意义重大。
特殊的生态区位,脆弱的生态状况,决定了长防林生态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和紧迫性。
加快防护林工程建设,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现代林业和生态文明的需要;是进一步改善流域范围内生态状况,建设祖国北方重要生态屏障的需要;是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促进农牧民增收的需要;是增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能力,增加森林碳汇功能的需要。
加快长江流域防护林工程建设意义重大,特殊的生态区位,脆弱的生态状况,决定了长防林生态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和紧迫性。
加快防护林工程建设,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现代林业和生态文明的需要;是进一步改善流域范围内生态状况,建设福建省重要生态屏障的需要;是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促进农牧民增收的需要;是增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能力,增加森林碳汇功能的需要。
维护生态安全,服务海西建设福建森林覆盖率高居全国首位,生态环境总体质量较好,但同时也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的省份,台风、干旱、海潮、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每年都给福建省造成上百亿元的损失,特别是沿海地区台风,每年直接登陆的有2~3次,造成一定影响的有7~8次,登陆时沿海地区常出现12级以上强台风。
台风带来的大风和强降雨,经常引发泥石流和山洪暴发。
这些自然灾害已对福建省人民的生命财产构成了极大威胁,成为福建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制约因素之一。
例如,2005年19号台风“龙王”导致全省8个设区市、62个县(市、区)370.89万人受灾,全省直接经济损失32.78亿元,水利设施直接经济损失3.38亿元。
2006年8号台风“桑美”导致全省14个县市145.52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63.57亿元,其中水利设施直接经济损失7.86亿元。
2008年13号台风“韦帕”造成福建省10个县市,48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达10亿元。
1978年,党中央、国务院针对三北地区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从加快经济建设步伐和促进社会进步的总体目标的出发,决定上马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建设三北工程,是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领导集体在结束十年动乱之后,百废待兴,百业待举的重要关头,在环境与发展问题上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反映了三北地区各族人民改善生态环境,发展区域经济,实现脱贫致富的迫切愿望,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1、建设三北工程是改善生态环境,减少自然灾害,稳定并拓宽生存空间的战略需要。
三北地区分布着我国的八大沙漠、四大沙地和广袤的戈壁,总面积达158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风沙化土地面积的90%,形成了东起黑龙江西至新疆的万里风沙线。
这一地区风蚀沙埋严重,经常出现沙尘暴,流沙压埋农田、牧场、村镇、村庄,威胁公路、铁路、水利设施的安全。
三北地区在六十年代初到七十年代末的十几年间,有667万公顷土地沙漠化,有1300多万公顷农田遭受风沙危害,粮食产量低而不稳,在1000多万公顷草场由于沙化、盐渍化,牧草严重退休,有数以百计的水库变成了沙库。
据三北地区在二十世纪50-60年代,沙漠化土地每年扩展1560平方公里;70-80年代初,沙漠化土地每年扩展2100平方公里,对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空间构成严峻威胁。
三北地区水土流失面积达55.4万平方公里,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尤为严重,每年每平方公里流失土壤万吨以上,相当于刮去1cm厚的表土,黄河每年流经三门峡16亿吨泥沙,使黄河下游河床平均每年淤沙4亿立方米,下游部分地段河床高出地面10米,成为地上“悬河”,黄河流域的水土流失成了中华民族的心复之患。
干旱、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导致的生态灾难,严重制约着三北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使各庞大人民长期处于贫穷落后的境地。
建设三北工程不仅对改善三北地区生态环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且对改善全国生态环境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建设三北工程是实现民族团结,巩固国防,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战略需要。
三北地区是我国多民族聚居区,聚居着汉、回、蒙、满、维吾尔、哈萨克、鄂伦春、塔吉克等22个民族,总人口1.67亿,占三北地区总人口的11.9%。
千百年来,各族人民在这里生息繁衍,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华夏文明。
但是,由于生态环境的变迁和恶化以及复杂的历史,经济发展缓慢,同中东部地区的差距不断扩大。
三北地区战略地位突出,有我国重要的国防基地。
工程区横跨我国北方半壁河山,同俄罗斯、蒙古等10多个国家接壤,国境线长达7000公里。
三北地区有许多革命老区,由于生态条件恶劣,经济发展缓慢,群众生活困难。
建设三北工程不仅对增强民族团结,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有着重要意义,而且对维护国家安全,巩固国防建设起着积极的作用。
3、建设三北工程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加快农民脱贫致富,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需要。
三北地区域哉辽阔,光热资源充足,物种资源多样,矿产资源丰富。
人均农地、草地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和极具开发潜力的农业区;已经发现的矿产有170多种,约占全国的70%,其中有多种矿产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占有明显的优势,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冶金、重化工基地。
三北地区植被稀少,农村木料、燃料、肥料、饲料俱缺。
农业生产低而不稳,农村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生活水平低下。
三北地区恶劣的生态环境严重地制约了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影响了农民脱贫致富。
建设三北工程不仅对促进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早日实现农民脱贫致富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对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战略意义。
二、唐山市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当前,唐山市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推进生产力布局向沿海转移,特别是建设科学发展示范区,对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提出了新要求。
总结过去,展望未来,我们更加认识到,加快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速度,提高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质量、标准和效益,更好地服务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
(一)大力推进唐山市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必要性1.加快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是防灾减灾的需要。
沿海防护林除了具有森林所固有的涵养水源、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等作用外,还具有护堤固坡、消浪减灾、抗御风暴潮及有效减少农畜渔业损失的作用,防灾减灾的效果非常明显。
国家已经把防护林建设作为沿海地区防御减灾、节能减排的最重要措施,正在全面组织实施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这是大势所趋。
2.加快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是全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需要。
沿海地区是唐山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是确保沿海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一极。
建设沿海防护林体系,可以进一步改善沿海地区生态状况,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树立良好的外部形象,进一步促进对外交流和扩大开放。
而且唐山市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还是一个薄弱环节,急需要在今后的统筹发展中予以倾斜和侧重。
3.加快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沿海地区农村的发展水平和富裕程度已经高于全市农村的平均水平,但在生态环境和生活质量方面,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
加快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是实现生态文明、发展生态文化的重要基础,是实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的必然选择,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需求,是加快推进城乡一体绿化进程的重要手段,是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的重要标志。
4.加快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是发展现代林业的需要。
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涵盖着现代林业的全部内涵,是生态建设重点工程的重要组成内容。
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成功实践,必将有力地促进林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升林业现代化水平。
长防林建设的必要性分析:改善人居环境,优化投资环境沿海地区是福建省经济最发达、群众生活比较富裕的地区,人们对改善人居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的愿望比较迫切,频发的自然灾害一直是沿海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的巨大威胁,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威胁性日益增大;沿海地区是福建省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改善生态环境,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华侨、港澳台胞及国际友人来此投资,是福建省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需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制度的完善,一个地方要吸引投资已不仅仅要比优惠政策,而且更重要的是比生态、比环境。
因此,必须加快沿海地区生态环境建设,构筑起沿海地区防灾减灾防御体系,是沿海人民群众的利益所在,能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优化人居和投资环境,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的主要成效。
减少了水土流失,保障了大型水利设施功能的长久发挥。
经过多年的长江等防护林工程的建设,长江、珠江等大江大河上游森林资源显著增加,水土流失总量逐年下降,森林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功能逐步增强。
据最新调查结果,1、减少了水土流失,促进了大型水利设施功能的长久发挥。
经过多年的长江等防护林工程建设,长江、珠江等大江大河上游森林资源显著增加,水土流失总量逐年下降,森林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功能逐步增强。
据最新调查结果,长江、珠江流域森林覆盖率已达到33%和43%,比上次森林资源清查时增加2.47和3.09个百分点。
长江、珠江流域、太行山区土壤流失量显著下降,其中三峡库区水土流失面积、水土流失强度明显降低,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许多县(市)水土流失恶化状况已得到初步控制,部分省市沙化、石漠化速度开始下降,不少昔日被泥沙淤积的河床已明显刷深,很多干涸多年的小溪恢复了清流,减少了水库泥沙的淤积,维护了水利工程设施功能的正常发挥,局部地区出现了山川秀美的新景观。
2、增强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促进了农业稳产增收。
长江等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按照统一规划,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的原则,针对不同的自然条件、社会条件和自然灾害的种类,营造了功能各异的防护林,初步建立了具有区域特色的生态屏障,增强了抵御台风、干旱、洪涝、风沙等自然灾害的能力,有效保证了工农业生产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以农田防护林为重要内容的平原绿化工程,并已取得明显成效。
目前我国农田林网控制面积增加到3400多万公顷,控制率提高到74%,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农田防护林体系,过去一些风沙、旱涝等自然灾害严重的地区已绿树成荫、林茂粮丰,农业生态屏障初步建成。
通过实地观测,已建成的农田林网内,由于农作物生长条件改善,粮食亩产增加10%—20%。
3、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了农民脱贫致富的步伐。
长江等防护林工程在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下,把工程建设同振兴农村经济、促进农民脱贫致富结合起来,建设了一批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基地,使工程区活立木蓄积大幅度增加,木材供需矛盾得到初步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