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市三乡的由来
中西文化融合构建地方特色体育文化案例
中西文化融合构建地方特色体育文化案例作者:程鹏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2年第19期摘要:在国际体育史学界世界与地方体育文化同一性发展研究日渐深入的趋势影响下,本文针对发生在我国梅州市的中西体育文化融合,构建地方特色体育文化的现象进行了研究。
研究表明不同的外来文化可以很快的和地方文化相融合,成为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且这种文化同一性的过程需要有核心人物去推动,就像前面介绍的瓦尔特先生所做的贡献一样。
关键词:文化同一性融合足球中图分类号:G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07(a)-0222-021 前言最近十年来国际体育史学和社会学专业人士由为关注地方特色体育文化的形成与发展(Thierry 2002)[1]逐渐深入到对特色体育文化发展过程细节的分析和研究(Horne 2006)[2]。
在国际同行们工作的启发下,笔者于2003年起开始对于中国足球之乡梅州特色体育文化形成问题进行调查与研究,本文是该项研究的初期成果的一部分。
2 问题的提出任何一种比赛不仅仅是游戏和自娱自乐的手段,还是一种竞技活动,乃至于是一些族群和社团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时比赛能激发人们的热情,足球对于巴西、阿根廷、尼日利亚甚至韩国不仅是比赛,也是一项带有地方特点的文化内涵。
在这些地方一个人可能不是好的球员,但是却会为当地的足球文化感到自豪。
在这些国家里,足球已经成为民族精神的源泉或民族凝聚力的基础。
类似的事情也发生在广东省梅州市。
1956年,国家体委根据梅县(当时为梅县地区,现更名为梅州市)足球运动的悠久历史和发展现状,授予其“足球之乡”的称号,梅州足球也由此闻名遐迩。
从1951年至2003年53年间,梅县足球队参加国内各种比赛239次,其中获得冠军123次、亚军62次、季军32次①。
1964年,当时的国家体委确定梅县为全国开展足球运动的10个重点市县之一。
据统计,新中国成立以来,梅州先后为国家和13个省、市输送足球运动员和教练员270多名,其中有中国国家队主教练、国家队球员35人。
介绍家乡好梅州中英文版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环境状况)
Meizhou is the most main distributing centre of hakka and settlements, meizhou once held the guest of 25th December assembly and association, the hakka success in October 2009 undertakes 2009 world first meeting customers' meizhou. After the world merchants every two years in congress held in meizhou. MeiCheng "one river two engineering is the ministry of water resources as the city building" model ", which was awarded "national ministry of 2002 living environment example prize" in 2004, was awarded the 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 "outstanding example prize". Meizhou city management mode of public toilets, by the United Nations, the international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group known as "cit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public toilets solution" was awarded national housing and urban construction, "Chinese residential environment example prize“
梅州简介
中国梅州市简介梅州市隶属中国广东省,1988年设立。
东部与福建省交界,南部与广东省潮州市、揭阳市、汕尾市毗邻,西部与广东省河源市接壤,北部与江西省相连。
梅州是中国著名的三乡——“文化之乡、华侨之乡、足球之乡”,同时还享有“山歌之乡、金柚之乡、客家菜之乡,单丛茶之乡”美称,梅州同时又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自驾游最佳目的地、中国十大最具安全感城市、中国十佳绿色环保标志城市、广东首个宜居城乡示范城市。
环境状况 梅州处于闽粤赣三省交界处,辖梅县、蕉岭、五华、大埔、平远、丰顺、兴宁市和梅江区六县一市一区,是客家人最主要的集散中心和聚居地。
梅州市曾经举办过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和世界客家联谊会,成功在2009年10月承办2009‘梅州世界客商首届大会。
以后世界客商大会每隔两年在梅州举行。
梅州是广东省规划建设的四大区域性中心城市(梅州、汕头、湛江、韶关)之一。
昔日的山区小镇正逐步被花园式、绿中城、城中水的中等城市所取代,全市以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各县县城和农村小城镇为主体的城市架构基本形成。
城建与水利成为新的亮点。
梅城“一江两岸”工程被国家水利部誉为城市堤防建设“梅州模式”,被国家建设部授予2002年度“人居环境范例奖”,2004年被评为联合国人居环境项目“优秀范例奖”。
梅州首创的城市公厕管理模式,被联合国国际能源与环境考察团誉为“城市公厕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后被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授予“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梅州又是广东省的重要电力基地之一,全市水火电装机容量达250万千瓦,年发电量超过80亿千瓦时。
通信事业超前发展,建成了以公众通信网为主体、专用通信网为补充的现代化综合通信网络,实现了电话程控化、长途传输数字化和所有村通电话。
交通现状梅州立体交通网络基本形成,区内交通四通八达。
到2008年底,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15443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52公里,一级公路22公里,二级公路1816.89公里,三级公路和等级路8848.6公里,每百平方公里公路密度75.66公里,公路通车总里程和公路密度均居全省山区市前列。
关于介绍梅州的导游词5篇
关于介绍梅州的导游词5篇梅州是一座非常适宜生活的城市。
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梅州导游词,欢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梅州导游词1各位团友,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去的景点是阴那山灵光寺。
阴那山在离梅州城45公里的雁洋镇境内,它与罗浮、南华一同被称为“粤东三胜”。
景区内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有4座,还有观音岩、棋盘石、铜锣湖等景观。
它的主峰海拔1297米,像五指并聚直指青天,气势雄伟,也称五指峰。
许多朋友都去过泰山,知道泰山多高吗?海拔1500多米,咱们五指峰也就比泰山低200米,够高的了吧?现在,新修了全长999级的登山通道可以安全顺畅的登山山顶。
极目远望,可以看到狮子岩、卧佛岭等千姿百态的山峰,唯妙唯俏,妩媚动人。
也有不少游客头天晚上就登山住在上面,第二天凌晨看日出,当一轮红日蓬勃欲出之时,霞光万道,山峰都披上了金色的晨装,那无比壮观的感受简直无法用语言来形容,希望各位朋友下次再来时一定要多留一天去看一看五指峰日出。
阴那山里有一座千年古刹灵光寺,是广东省五大名寺之一。
它的创始人是唐朝高僧潘了拳。
他圆寂之后,村上的人就简历了寺院纪念他,最初名字叫“圣寿寺”,至今已经有一千一百多年历史。
后来在明朝洪武十八年(1385年),粤东监察御史梅鼎捐钱扩建,更名为灵光寺,现在正门石匾上所刻“灵光寺”三个字,就是梅鼎写的。
现在我们来到了灵光寺,它是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大家看,寺庙依山而建,面积相当广大,有6000多平方米,寺庙上空香烟缭绕,香客和游人不绝。
这座寺庙在梅州远近闻名,除香客之外还吸引大量游客参观,这是什么原因呢?一个很重要原因是因为灵光寺有“三绝”。
第一绝,就是称为“广东宝村”的“生死柏”。
大家已经看到寺前有两棵相同高度的巨大柏树。
一棵枝叶繁茂,一棵却光秃秃的,甚是奇异。
你看那棵活的有30多米高,据说是创始人潘了拳亲手种的,树龄达1100年以上,至今枝叶繁茂;而另一棵虽然已经死了300多年,却几乎是同样高大,依然傲然挺立,枯死而不腐,是不是令人叹绝!前几年,珠江电影制片厂曾拍过一部电影《生死树》,就是以这两棵树的故事为背景的。
梅州简介
梅州市简介
• 广东省辖地级市,原中央苏区、革命老区, 位于广东省东北部,地处闽粤赣三省交界, 东部与福建省龙岩和漳州接壤,南部与潮 州、揭阳、汕尾毗邻,西部与河源接壤, 北部与江西省赣州相连。享有地方立法权。
• 中文名称:梅州 • 所属地区:中国中南 • 下辖地区:下辖梅江区、梅县区、兴宁市、大埔县、丰顺
• 1965年,郭沫若先生来到梅州时,称赞梅 州是“文物由来第一流”。
灵光寺
• 灵觉寺又名赤蕨寺,位于大埔县西河镇上 黄砂蕨岭,坐北向南,土木结构,分上下 堂。相传建于唐代,上黄砂村民为纪念高 僧潘了拳而建。明代年间得茶阳人饶登、 饶堪兄弟重修,恢复了原貌。
“父子进士”石牌坊
• “父子进士”牌坊,又称“丝纶世美”牌坊, 位于大埔茶阳镇大埔中学校门口,建于明 朝万历三十八年(公元?1610年),距今 390余年,为纪念当时父子同中进士,父亲 饶相(江西按察副使),儿子饶与龄(中 书舍人)所建。
其他已开放或在建景区景点
• 平远县:大佛寺、石龙寨、龙湖、别具洞 天景区、平远红军纪念园、热柘温泉、心 乐园休闲山庄、鸿泰生态农庄、长安围屋 农庄、红豆娘山庄、龙文—黄田自然保护 区、项山甑、程旼纪念馆
其他已开放或在建景区景点
• 丰顺县:千江温泉度假村、金德宝凯悦国 际温泉度假村、金日温泉度假村、坚真纪 念馆、坚真公园、八乡山大峡谷、铜鼓峰、 韩山生态旅游度假区、八乡山旅游度假区、 黄花村、万佛园、惠仁圣寺、九龙嶂、虎 头山旅游区、种玊上围、太平寺、揭岭飞 泉
百侯名镇旅游区
• 百侯名镇旅游区位于距梅州市大埔县城11 公里的深山小镇百侯镇,2010年被国家住 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联合授予第 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经济概况
梅州文史文物【古文化遗存、青铜器出土点、古建筑】
梅州文史文物【古文化遗存、青铜器出土点、古建筑】一、古文化遗存全市已发现的古文化遗存,大多数散布在沿江河水系两岸的丘陵山地上。
这些山岗遗址,一般距地平面20~100米高左右,地质为红壤或砂质黑土。
各县发现的石器有斧、锛、矛、镞、环、凿、锄、刀等;石料是砂岩、板岩,也有遂石和变质岩等。
还发现多种纹饰古陶片。
全市古文化遗存重点有:凤凰山古文化遗存位于梅县畲江镇,年代为新石器时代至商代,面积约1万平方米。
采集石器有斧、锛、刀、镞、凿、戈等;陶片以硬陶为主,纹饰有方格纹、曲尺纹、篮纹、圆圈乳点纹等;还有陶纺轮。
梅西棺材山古文化遗存位于梅县梅西石篆村马子嶂,年代约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周之间,在方圆10华里范围内,发现9处古人类生活遗址,场积存有比较完整的石镞、石斧、石锛等和饰有回纹、云雷纹、方格纹等陶片。
长岭岌古文化遗存位于五华县新桥乡新建村,时代为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面积约4000平方米。
采集有砍砸器、石斧、石锛、石凿、陶网坠、陶碗、陶器座和陶罐等。
陶器以硬陶为多,亦有夹砂陶和红色软陶。
三圳东岭古文化遗存位于蕉岭县三圳镇东岭村,年代约在商周时期,面积300平方米。
采集有石斧、石锛、石镞、石刀、砺石和大量饰有方格纹、水波纹、叶脉纹等陶片。
龙颈寨顶上古文化遗存位于平远县长田乡龙颈村,年代约在商周时期,面积约3000平方米。
采集有大量的半成品打制石器和大型砺石,有形式多样的牙璋、磨制石锛、镞、矛、戈和碳化稻谷,厚达20厘米,陶片纹饰多样。
湖乡古文化遗存位于兴宁县永和镇湖乡村,年代约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周,面积约2平方公里。
采集有石锛、斧、镞、环,大型双尖叉刀石器和陶器。
陶器纹饰有编织纹、双线方格纹、刻划纹、重圈纹等。
狮子石古文化遗存位于五华县安流镇半径村,年代约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至春秋,面积约4.5万平方米。
局部文化层厚近2米,采集有大量石器、陶器残件。
石器有锛、镞、砺石;陶器有陶拍、纺轮、釜、罐、钵、器座等,其纹饰有曲折纹、方格纹、叶脉纹,还有少量夔纹。
有趣的中山市各镇区名由来
有趣的中山市各镇区名由来中山市 中山市(ZhōngshānShì)在佛山市南部。
市政府驻石岐。
1987年辖市区及市郊24镇。
古称香山。
因香炉山(亦称五桂山)花香而得名。
隋设香山寨。
唐设香山镇。
宋初置香山场。
南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置香山县。
民国14年(1925)为纪念孙中山,改为中山县。
1983年撤县改市(县级),由佛山市代管。
石岐(Shíqí)又名铁城。
中山市中心,石岐水道与广珠公路及岐湾公路交会处。
惯称石岐城区。
中山市人民政府驻地。
旧为中山(香山)县治。
因石岐山而得名。
石岐古时写作石歧。
古代取阜峰山石沿江垒堤,山延伸临江,堤由此分歧,故称石歧山。
后取“风鸣岐山”吉祥意,写作石岐山。
山下有集市称石岐圩。
南宋绍兴二十四年(1154)建香山城,“布铁沙于地以筑城,因号铁城”。
城内称铁城,城西仍称石岐。
民国10年(1921)拆城墙,统称石岐,民国17年(1928)设石岐镇。
1953年改石岐市。
1959年称石岐镇,1984年撤销石岐镇,石岐成为中山市区主要部分。
中山路(ZhōnshānLù)在中山市区西南边缘。
呈半环状,北起狮 口大桥,向南经中山大桥,折东至白庙村与中山港大道相接。
为原人民路,长洲路合并而成。
1983年起分段修建,为纪念孙中山,改称今名。
孙文路(SūnwãnLù)在中山市区中部。
西起岐江桥,东至齐东村口,由孙文东、中、西路三段组成。
民国14年(1925)由观澜街、岐阳里、永宁街、文集坊等 8条街合并而成,为纪念孙中山而命名。
悦来路(YuâláiLù)在中山市区中南部。
北接孙文路,南连广珠公路。
由悦来路、悦来中路、悦来南路组成。
民国25年(1936)初由悦来街和逢源街扩建而成。
据传,南宋绍兴二十四年(1154)建城时已有悦来街,街口门楼横匾书“近悦远来”。
19 69年曾改为红旗路,1981年复称悦来路。
梅州历史知识
梅州历史知识1、南齐时期五代时期北宋时期清朝现在2、程乡敬州梅州嘉应州梅州3、岭南地区被纳入“华夏之邦”,梅州地域属南海郡,清雍正年间,因境内文风极盛,盛产“嘉应子”故以“嘉应”为州名。
4、1988年1月,梅县地区改称梅州市5、南宋末年,梅州成为抗元的主战场6、梅州第一桥--------- 梅江桥7、周溪河-------形如腰带,旋绕周迥。
状元桥、饶公桥、灵济桥、仲元桥、凌风路、千佛塔(请大家看6—8面,这些路名、桥名的来由、特点)8、1994年1月,国务院正式确认梅州为第三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将1979年发现的国际3239号小行星命名为“梅州星。
9、两宋及元、明数朝,是客家地区人口规模与分布格局的重建时期。
10、唐朝末年,漳州等一带的汉族民众纷纷离开家园,向汀州、梅州、循州诸地迁移。
11、1733年清政府置嘉应直隶州,嘉应州正式成为粤东客家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12、客家精神:勤劳刻苦,勇于开拓,团结奋发,不断进取,眷恋故土,爱国爱乡。
13、梅州精神:团结、求实、开拓、创新。
14、梅州市风:勤奋好学,诚实俭朴、文明礼貌、爱国爱乡15、客家人最重要最基本的特征是讲客家话。
16、客家最典型的建筑是围龙屋。
17、融合西洋建筑典型:联芳楼。
(注意看图片)18、梅诗三家:宋湘、黄香铁、李甫平。
19、诗界革命巨子:丘逢甲20、诗界之哥伦布:黄遵宪21、谢清高写成《海录》(被誉为中国的马可波罗)22、梅州山歌有“粤东山茶花”美誉,有山歌之乡之称。
23、参加太平天国运动,最著名的有梅县人赖汉英、吴如孝。
24、白沙坝之役标志着太平天国革命运动的结束。
25、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梅州人:饶辅庭、林修明、周增、张学龄。
26、南昌起义部队在朱德、陈毅等同志领导下由江西转至福建上杭打算入粤。
三河坝战役和南昌起义有关战役。
27、红色交通线:汕头大埔青溪。
28、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大埔中站(青溪交通站)奉命参加长征。
梅州介绍
客天下景区
茶山
客家博物馆
• 除此之外,还有温泉,瀑布,漂流,自然 保护区等等,就不一一道来了。
• • 介绍了这么多梅州的文化,大家是不是心
动了呢?那么,心动不如行动,此处来句广 告
梅州介绍
• 梅州是中国著名的三乡——“文化之乡、华侨之
乡、足球之乡”,同时还享有“山歌之乡、金柚之 乡、客家菜之乡,单丛茶之乡”美称,梅州同时又 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自 驾游最佳目的地、中国十大最具安全感城市、中国 十佳绿色环保标志城市、广东首个宜居城乡示范城 市。
• 梅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我国汉族客家人最
黄遵宪
• 黄遵宪,汉族客家人,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 清朝诗人,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
• 黄遵宪出生于广东嘉应州,1876年中举人,历充 师日参赞、旧金山总领事、驻英参赞、新加坡总 领事,戊戌变法期间署湖南按察使,助巡抚陈宝 箴推行新政。工诗,喜以新事物熔铸入诗,有 “诗界革新导师”之称。黄遵宪的作品有《人境 庐诗草》、《日本国志》、《日本杂事诗》等。 被誉为“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
领带大王曾宪梓
金利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中华全 国工商业联合会副主席。获得名誉无数, 1997年获得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发勋衔 制度中的最高荣誉奖章――大紫荆奖章。
皮革大王田家炳
广东梅州大埔县人。香港田氏化工厂有 限公司董事长、田家炳基金会董事会主 席田家炳先生,是一位爱国爱乡、热心 公益的企业家和慈善家。
客家美食
人们的创造力是无穷的,尤其是对美食,属于梅州 客家人的美食有很多很多很多。。。。。。有爽口弹 牙的肉丸,有香甜可口的客家娘酒、麦芽糖、姜糖, 有香酥脆的炸芋丸萝卜丸,有用糯米做的各式各样香 糯可口的“粄”,还有酸甜多汁的柚子、脐橙,令人 回味无穷的单从茶......好吃到根本停不下来呀,下面 就列举几样让大家饱饱眼福吧O(∩_∩)O
介绍家乡好梅州中英文版27页
梅州市隶属中国广东省,1988年设立。东部与福建省交界,南部与广东省潮州 市、揭阳市、汕尾市毗邻,西部与广东省河源市接壤,北部与江西省相连。梅州 是中国著名的三乡——“文化之乡、华侨之乡、足球之乡”,同时还享有“山歌 之乡、金柚之乡、客家菜之乡,单丛茶之乡”美称,梅州同时又是国家历史文化 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自驾游最佳目的地、中国十大最具安全感城市、 中国十佳绿色环保标志城市、广东首个宜居城乡示范城市。
Introductive overview(前言概述)
Plum blossom, meizhou city, is a good news preached by folk of spring, also represent auspicious symbol of meizhou hakka plum no sweet without sweat consistency and enterprising spirit. Meizhou landmark bridge and MeiJiang "one river two." Meizhou landmark building -traditional Chinese dragon house, is around five characteristics of dwellings. Is the history of the formation and settlements and reproduction, is the origin of hakka Chinese around the world and spiritual homeland, considered the "world", has the rich of hakka
红色记忆
红色记忆作者:李思超等来源:《源流》2016年第05期4月1日上午,蕉岭县乐群小学少先队大队部组织全体师生到县镇山公园革命烈士纪念碑前,开展“缅怀革命先烈,继承革命传统”主题活动。
全体少先队员向先烈们敬上了最崇高的队礼,并向烈士纪念碑敬献鲜花表达了他们对革命先烈的深深怀念。
(李思超)4月1日,普宁市关工委联合市老联会、市老促会和流沙二小,组织老干部和学校师生,在流沙人民公园的革命烈士纪念碑前举行祭奠仪式,深情缅怀革命先烈。
(黄贤平)4月1日,广宁县委、县政府组织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驻宁武警部队、县武装部、公安消防大队官兵和中小学生以及粤桂湘边纵队老战士、烈属代表等2000多人到烈士陵园拜祭革命烈士。
当天,广宁县各镇、村以及各中小学、幼儿园也分别组织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村委会工作人员和中小学生到当地烈士纪念碑前开展拜祭英烈活动。
(高永森曾庆生)清明节前夕,韶关曲江区党政机关干部、驻韶部队官兵、中小学校师生、团员、青年、群众共两万多人分别到曲江革命烈士陵园和乌石镇梁展如革命烈士墓前,开展祭扫革命烈士墓活动。
(李景康)4月1日上午,四会市党政军领导和社会各界干部群众、驻地部队、武警官兵、烈属代表、退伍军人代表、学生代表1500多人,在槎山公园革命烈士纪念碑前隆重举行悼念革命先烈活动,大家用无限的哀思深情祭奠革命先烈的英灵,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
(四会市老促会)清明节前夕,开平市组织军烈属、驻军代表、离退休干部代表、青联委员、团员青年、少先队员近400人,前往周文雍、陈铁军烈士陵园参加纪念活动。
此外,该市长沙、水口、苍城、金鸡、赤水、马冈、大沙等镇(街)也组织干部群众到本地的革命烈士纪念碑敬献花圈。
(冯国荣)4月2日,云浮市云城区前锋镇组织广大干部职工、中小学学生、志愿者开展“清明拜祭革命烈士”活动。
此次活动的开展,使大家的心灵受到了一次革命洗礼,增强了干事创业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广东兴宁石马传说
兴宁城北上近三十里,有个一去处,叫石马镇。其得名于镇内一块酷似仙马的巨石,巨石的附近,出了一个才子何南凤。石马的老人津乐道关于何南凤和石马的故事:传说何南凤上京赶考,立笔破题,大意是穷又如何?富又如何?不穷不富又如何?穷的没有穷落水,富的没有富上天。主考官见其言如大家,语带禅机,相其格前是宰相后是和尚而不敢取。何便到南华寺当了和尚。一去八年,妻相思心切,谎称儿急病,何竞不归;再称儿死,何急作文祭之,反倒把儿子祭死了。无柰返乡,途经石马八洲,听人说仙马常常出来吃禾苗,害人不浅。便作了一贴,将石马制死,不再遗害人间。石马镇一位张姓的剃头匠清楚地记得这首诗,并背给我听:
客家先民长期以来勇于开拓,艰苦创业,追求成功的精神同时促进了重文教、好学问、崇尚科技的文化追求。兴宁历来以教育事业发达,知识分子众多而闻名,素有“文化之乡”的美誉;兴宁人远涉重洋外出谋生者众多,现拥有20多万兴宁籍华侨及港澳台同胞,因此兴宁亦是有名的“华侨之乡”;民间俗谚:“足球之乡在梅州,梅州国脚在兴宁”,兴宁以足球为代表的群众性体育项目普及广、成绩好,又为兴宁赢来了“足球之乡”的盛名。这些名乡美誉,不仅促进了兴宁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也大大提高了兴宁的知名度,是进行兴宁城市形象设计的重要依托。
石马行上第八洲,仙人遗下几千秋。细雨霏霏眉毛度,铁鞭任打不回头。
石马石我去看过,可以说是有点象,但实事求是地讲,这条长长的石马究竟头向前还是尾向前,连当地人也说不清楚。
古诗说平安
自古至今,多次自然灾害与战争等灾难中,兴宁基本上都能偏安一隅,不至于受到太大的损失。据老书记载,清朝后期,兴宁文人、术士考究到兴宁的地形是个“龟形”,主兴宁平安、出文人。时人作诗云:
探花罗孟郊
神光山因宋代罗孟郊在此苦读,感动神仙而赐予神光一片照明而得名。罗孟郊是古时兴宁境内取得最高功名的读书人,而且与秦桧不同流,所以让人尊敬。与他关联的兴宁名胜古迹还有神光寺、其洗砚的墨池及墨池寺。据书上记载罗本人不是兴宁人,随父做官至此,后被贬死于江西兴国。但其长子及后代留在了兴宁,成为地地道道的客家兴宁人。
梅州乡土地理复习
2013-2014年梅州乡土地理中考说明一、运用地图,描述梅州的地理位置,分析其特点梅州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是历史上客家民系的最终形成地,聚居地和繁衍地,是全世界客家华侨的祖籍地和精神家园,被誉为“世界客都”。
位于东经115°18′-116°56′,北纬23°23′-24°56′间。
北回归线在五华县南部穿过。
二、梅州的地形类型:全市85﹪左右的面积为丘陵山地,土壤肥沃,含钾丰富。
(八山一水一分田)三、梅州的气候类型及其特点:亚热带季风气候。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暖湿润, 农作物以水稻为主,耕作制度一般为一年两熟。
四、梅州的交通运输铁路—广梅汕铁路、梅坎铁路、梅瑞铁路公路—206国道、广梅汕高速公路梅县机场五、举例分析梅州的自然资源、自然灾害对家乡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影响六、运用梅州的人口资料与全国人口情况进行比较,说出梅州人口数量和人口变化的特点七、梅州的地方文化特色,如饮食、民居等。
客家文化特色:讲客家话是客家人相互认同的纽带。
是客家人最重要,最基本的特征。
客家话被誉为古汉语化石传统民居:围龙屋(中国五大传统民居之一)客家山歌:用来传递客家男女情爱、劳动之乐。
农历八月十五日为梅州市山歌节梅州市市化—梅花被民间作为传春报喜的吉祥象征。
象征客家人坚忍不拔的精神。
广东汉剧:是客家文化结合广东文化的产物,也称为“汉江戏”“兴梅汉戏”。
饮食文化:客家酿豆腐、客家娘酒梅菜扣肉、梅州腌面、麦芽糖等。
三乡—“文化之乡”、“华侨之乡”、“足球之乡”主要旅游区:梅江区—千佛塔、人境庐、雁南飞、阴那山、叶剑英故居平远县—五指石丰顺县—温泉、龙鲸河漂游、龙归寨瀑布五华县—汤湖热矿泥山庄兴宁市—合水旅游区、神光山大埔县—客家土围楼“花萼楼”、三河镇旅游景区蕉岭县—长潭旅游度假区主要河流:程江—梅江—韩江1、一年中梅州市白天最短的一天是()A、秋分日B、夏至日C、冬至日D、春分日2、梅州市的市花是()A、木棉花B、牡丹花C、梅花D、菊花3、下列有关梅州的美称不正确的是()A、文化之乡B、足球之乡C、花卉之乡D、华侨之乡4、梅州市的气候类型是()A、热带季风气候B、亚热带季风气候C、温带季风气候D、温带大陆性气候5、梅州最著名的传统名居建筑是()A、土楼B、围龙屋C、平房D、四合院6、梅州的主要粮食作物是()A、沙田柚B、水稻C、小麦D、高粱7、梅州的农作物熟制是()A、一年一熟B、一年两熟C、两年三熟D、一年三熟或四熟8、下列河流中有梅州“母亲河”之称的是()A、韩江B、梅江C、宁江D、汀江9.加载梅州的小明假日陪他爸爸去买房,细心的小明发现大多数房屋的朝向都是东南朝向,这与下列哪项因素关系最密切()A、当地气候B、当地地形C、当地风俗D、当地宗教信仰。
梅州三乡美称的由来
梅州三乡美称的由来梅州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久远的历史形成了浓郁而有特色的地方文化,素有“文化之乡”、“华侨之乡”、“足球之乡”的美称。
一、文化之乡客家人是汉族的一个民系,一般认为这个民系始于宋朝。
据载:至南宋时候,寄居在福建汀、漳、宁化一带的客人,大量徙入梅州,到宋神宗时主户为5820户,客户为6548户,由此客家民系开始形成,并逐步发展壮大。
客家民系是高文化层次的民系,客家人祖居中华民族文化的发祥地中原,为客家祖先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梅州的客家先民,从中原“衣冠南迁”而来,大都出身于书香门第,长久以来延续着“耕读传家”的传统,历来文风鼎盛,崇文重教,英才辈出。
文化之乡的“文化”代表了客家文化的最高境界,包括精神、思想、居住、建筑、服饰、饮食、语言、文艺、教育、信仰、习俗等方面,其中最被推崇的当属教育:一是倡办教育;二是送子上学堂;三是英才辈出。
倡办教育历史悠久。
梅城最早的教育当追溯到900年前。
北宋哲宗元符元年(1098年),谏议大夫刘元城谪居梅州,在梅城聚士讲学。
后人以“元城路”纪念之。
明代孝宗弘治二年(1489年),知县刘彬在周溪建濂溪书院,濂溪书院乃现在教育学院之前身。
熹宗天启元年(1621年),知县林欲昂在梅城下市新码头建锦江书院。
自清顺治至光绪五年(1879)止,梅城境内共有书院9间,分别为先贤书院、立诚书院、周溪书院、培风书院、义学书院、东山书院、培南书院、梅东书院、崇实书院,其中以东山书院最为称著。
光绪年间,梅城第一所新式小学于道前街创办;黄遵宪等人设立嘉应新学会议所,大力倡办新学;梁春在附城“耕耘小筑”创办女校;女诗人叶璧华创办懿德女校。
此外,梅州地区其它各县均在较早时期广泛办学兴学,书院、学宫、学校等教育机构遍地开花。
送子上学蔚然成风。
客家文化心态,自古以来重文教,薄农工。
嘉应为广东丘陵地区,资源不丰,土地不沃,耕地缺乏,制约着经济的发展,生产生活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梅州三乡的由来
梅州“三乡”的由来一、“文化之乡”梅州素有“文化之乡”的美称。
梅州是中原文化和南方土著文化的重要交汇点,出现了众多的历史名人和文化遗址,素有文化之乡的美誉。
梅州已有1500多年的文化历史积淀,客家人在长期艰苦奋斗中磨砺成的客家精神,在今天振兴梅州经济中,仍然发挥重要的作用。
传说梅州的客家先民,从中原“衣冠南迁”,大都出身于“书香门第”,读书为上品的思想较为强烈,一向崇文重教,读书风气极盛。
到了明清科甲鼎盛,蜚声海内外,清乾隆年间,嘉应州官王之正在署前树立“人文秀区”牌坊,文化之乡美誉不胫而走。
梅州客家文化之乡由来主要体现: 梅州有历史名人宋湘、丘逢甲、丁日昌、黄遵宪,十大元帅之一的叶剑英及革命老前辈李坚真、著名侨领曾宪梓、田家炳等。
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传统客家民居,表明其是历史文化名城的文物、古旧街道、建筑、人文和自然景区、传统历史街区。
梅州素有“文化之乡、足球之乡、华侨之乡”的美称,我市山区特色有温泉之乡的丰顺、石匠之乡的五华、陶瓷之乡的大埔等。
梅州各县有丰富多彩的传统工艺工序,如丰顺的火龙、平远的杯花、五华的花灯;散落于民间各时期反映历史文化内容的名人手迹、年鉴、史籍、县志、史志;文艺如木偶戏、龙舞、采茶戏、花朝舞;民间音乐如小调、八音、庙堂音乐等。
客家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 ,客家文化已经引起全国乃至国际的高度重视,梅州蕴涵着丰富的客家文化精髓,是全球客家人认可的世界客都。
我们应该宣扬客家文化的精神实质,把梅州的“文化之乡”品牌做得更亮更响!二、“华侨之乡”梅州是全国著名的“华侨之乡”。
客家大本营梅州是著名的华侨之乡。
客家华侨分布在世界各地。
有人说:“有海水的地方就有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
”此话一点不假。
单说梅州。
梅州各个县级均有人出国,有的县乡华侨侨户占三分之一左右。
如华城的黄埔乡有59 0户3170人,其中侨属205户,1138人,归侨262人,港澳台胞17户712人,在外华侨1832人,分布在美、苏、英、法、日、泰、马来西业、印尼、新加坡、加拿大、澳大利亚等11个国家。
梅州简介
梅州简介素有“文化之乡、华侨之乡、足球之乡”和“山歌之乡、金柚之乡、单丛茶之乡”美称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梅州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闽粤赣三省交界处,东临潮汕,北接福建龙岩和江西赣州,南邻河源市,辖梅县、蕉岭、五华、大埔、平远、丰顺、兴宁和梅江区六县一市一区,是客家人最主要的集散中心和聚居地,曾经举办过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和世界客家联谊会,誉称世界的“客都”,具有浓郁的别有特色的客家风情。
客家,是中华民族中汉族的一支特殊民系,两千多年来,中原地区的汉人因逃避战乱、饥荒、迫害或因政府调迁大量南迁,集中定居在闽、粤、赣地区,又进而扩散至四川、广西、海南、台湾、香港、东南亚等各地。
相对于这些地区的原居民而言,他们是客,因而称为“客家人”。
从目前掌握的历史资料看,古代中原人发生过六次大规模南迁。
第一次是秦始皇时期派兵50万驻扎南岭地区;第二次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和三国两晋时期;第三次是唐朝中时至五代十国的动荡时期;第四次是南宋时期金兵南下汉人南渡;第五次是清兵南下客家人抗清失败而迁移;第六次是清代雍正年间“移湖广,填四川”,大量客家人向广西、四川等地迁移。
近一两个世纪,客家人向海外的迁移逐渐增多。
在客家人的迁移历史中,梅州是最主要的集散中心;由于元代梅州的原居民畲族人起义抗元失败而大量外逃,至明代梅州已不设“畲官”,几乎全为客家人所占据,成为客家人主要聚居区(现在仅在大埔有少量畲族人居住)。
从集散中心和主要聚居地这两个方面而言,梅州成为客家文化的代表区域,被誉为世界的“客都”。
(福建龙岩、江西赣州也是客家主要聚居区。
)游览梅州,你可以瞻仰叶剑英、黄遵宪、丘逢甲等客家名人的故居,参观中国五大民居形式之一的客家围屋,欣赏原汁原味的客家山歌,品尝正宗的客家美食,学说古代汉语的“活化石”客家话,感受客家人尊师重教、勤劳热诚的人文精神,还可以游览新建成的“绿野明珠”雁南飞茶田和文化精品千佛塔寺,泡一泡有益身心的温泉,带上一些客家娘酒、白渡牛肉干和平远梅菜开心而归。
介绍梅州ppt课件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梅州市历来被誉为“文化之乡、华侨之乡、足 球之乡”和“山歌之乡、金柚之乡、单丛茶之乡”,这里是客家 人的主要聚居地,也是著名的侨乡,旅居海外的华侨、华人有2 00多万。 梅州历史悠久,秦汉时期属南海郡。北宋年间改为梅州,清代称 为嘉应州,民国初年废州改称梅县。1988年由成立梅州市。梅州 山清水秀,古迹众多,民风独特。游览梅州,除了瞻仰叶剑英、 黄遵宪、丘逢甲等客家名人的故居,参观古老的客家围屋,品尝 正宗的客家美食,还不妨学一学被称为“古汉语活化石”的客家 方言,感受客家人尊师重教的传统文化.梅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是我国汉族客家人最集中的聚地,之称。客家民系深厚的文化积 淀,独特的民俗风情,神奇的迁徙历史,被誉称为中华传统文化 的“活化石”、“生活中的古典”- ,在我国民俗史上占有极高的 历史地位和很高的研究价值。
-
-
-
-
-
关于脐橙
•平远县是全省最适宜脐橙 种植的地区,产出的优质 脐橙媲美美国名橙新奇士, 闻名省内外,有“广东脐 橙之乡”美誉。
-
梅州平远:脐橙水果拼图首破世界吉尼斯纪录
参加这次拼图活动的有1480人,拼 图面积2200平方米,拼图以脐橙为 主,配以红苹果和柚子。其中,平 远县县花“勒杜鹃”80平方米、 “日期”10平方米,一共由18172个 红苹果拼成;文字“广东脐橙之乡 平远”有135平方米,用5153个柚子 拼成;拼图背景1995平方米,用34.92 万个脐橙拼成。活动从上午8时开始 至中午11时50分结束,整幅拼图长60 米,宽37米。16时,吉尼斯世界纪 录认证官吴晓红博士代表英国吉尼 斯世界纪录总部对平远脐橙水果拼 图进行了现场认证。经确认,“平 远脐橙”拼图打破了世界纪录,成 为了世界第一幅最大面积的水果拼 图,世界第一幅脐橙单个数量最多 - 拼出的图。
介绍家乡好梅州中英文版 26页PPT文档
家乡好梅州
Lily
Map of mei zhou
Card(名片)
Meizhou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China, membership in 1988. Eastern and southern border with fujian, guangdong chaozhou, jieyang, guangdong province, west ShanWeiShi adjacent to the border with north and heyuan city, jiangxi province. The three famous meizhou is China township -"township of the Chinese culture, the township, football", also enjoy "township of the folk song, assembling township, village, hakka dishes with tea" laudatory name, which is also the national famou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y, China excellent tourist city, China ZiJiaYou destination, one of China's top 10 best safe city, most Chinese green marks the first city, guangdong livable city urban demonstration.
小学二年级作文100字 我的家乡
小学二年级作文100字我的家乡小学二年级作文100字我的家乡我的家乡在四川省眉山,那里有三苏公园,是苏东坡的故土,现在有很多人去那里旅游参观。
我们家乡有很多特产,有芝麻糕、东坡肘子、东坡鱼、龙眼酥、甜皮鸭等传统美食。
欢送大家去吃传统美食,来我的家乡旅游。
【文章点评】的家乡既是苏东坡的故土,又有很多好吃的传统美食,用简明的语言表达了家乡这两个吸引人的地方,也说清了有很多人来这里旅游参观的理由。
读者能明显感受到文中流露出来的自豪感。
我的家乡在广东省梅州市。
那里人杰地灵,号称三乡——文化之乡,华侨之乡,足球之乡。
我们家乡出了一个扭转中国局势的伟大人物——叶剑英元帅,他是我们梅州的骄傲。
我们梅州风景秀美,物产丰富。
那里有很多好吃的水果,有柚子、橘子、龙眼、香蕉……梅州真美啊,我爱梅州。
【文章点评】文章不长,但内容却很丰富。
从“三乡”到叶帅,再到丰富的物产,不仅把家乡的“人杰地灵”这一特点表达得有生有色,而且全文层次清晰,用词准确,很有感染力。
我的家乡在广东省深圳市,我的家就在平湖花园。
春天,花园下面绿树成阴,百花盛开,家的前面有个美丽的'幼儿园。
家的后面有许多酒店。
几年以前我看到了这里没有很多车开在马路上,现在有许许多多的汽车开在马路上川流不息,大街上人来人往。
到了夜晚,街上有漂亮的灯光,显得更美了。
我的家乡变化真大啊!【文章点评】小以自己的亲眼所见,写出家乡过去和现在的不同,发出内心由衷的感慨。
虽是孩子稚嫩的眼光,但充满了真实。
文章不仅写到了景色的特点,还侧重描写这里人丁兴旺,以衬托出家乡的新开展新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梅州市三乡的由来
梅州市三乡分别是:文化之乡、华侨之乡、足球之乡。
文化之乡:
①客家人是从北方中原地区,“衣冠南迁”,经历了5次大迁徙而来,迁徙的原因是因为躲避战乱、饥荒等,而迁徙的主体是普通的平民百姓以及中原地区的书香门第,长久以来,都延续着“耕读传家”的传统。
②文化之乡的“文化”代表了客家文化的最高境界,包括精神、思想、居住、建筑、服饰、饮食、语言、文艺、教育、信仰、习俗等方面,尤其是在教育方面。
一是倡办教育,二是送子上学堂,三是英才辈出。
倡办教育:在宋代,梅州人就喜欢读书,且因“无植产”,靠读
书而谋生,这种风气一直流传下来。
梅州科举最末一科进士杨沅著的《梅谚汇笺》里有一首极为流行的儿歌:“蟾蜍罗,背驼驼,唔读书,冇老婆。
”人们认为不读书是没有出息的。
连贫家寡妇,也千辛万苦,积资供儿女读书。
宋代以来,广东梅州书院林立、文风鼎盛,东山书院、蓝田书院、桂岭书院、兴宁墨池书院等均见证着梅州“文化之乡”的历史地位。
自清顺治至光绪五年(1879)止,梅城境内共有书院9间,分别为先贤书院、立诚书院、周溪书院、培风书院、义学书院、东山书院、培南书院、梅东书院、崇实书院,其中以东山书院最为称著。
光绪年间,梅城第一所新式小学于道前街创办;黄遵宪等人设立嘉应新学会议所,
大力倡办新学;梁春在附城“耕耘小筑”创办女校;女诗人叶璧华创办懿德女校。
据不完全统计,至清末废科举前,梅州有书院24所、义学14所、社学20所、官学4所,私塾遍及城乡。
此外,梅州地区其它各区县均在较早时期广泛办学兴学,书院、学宫、学校等教育机构遍地开花。
较著名的学宫有:梅州学宫,兴宁学宫,长乐学宫,镇平学宫,大埔学宫等。
据1945年国民政府教育部报告全国教育普查情况,梅县区学校总数、学生人数名列全国两千多个县(区/市)中的第二位。
改革开放以来,高考升学率稳居全省前列。
民国初在梅州传经20余年的法国天主教神父赖理查斯在《客法词典》中惊叹:“全境有六七百个村落,也就有六七百个学校,这真是一个骇人听闻的事实,按人口比例来说,不但全国没有一个地方可以和它相比较,就是较之欧美各国也毫不逊色。
”1935年,广东省教育厅考查全省国民教育,梅县区列居第一。
1945年,国民政府教育部报告全国普及教育情况,江苏武进名列第一,梅县区位居第二。
送子上学堂:客家人自古以来有“重文教、薄农工”、“耕读传家”的观念,加上梅州地处山区,资源不丰富,土地不肥沃,耕地缺乏,制约着经济的发展,生产生活长期处在落后状态。
为了摆脱这样的困境,客家人都十分重视读书求学的仕途之路,这也是摆脱困境的重要途径之一。
连流行的童谣都唱到:“蟾蜍罗,背驼驼,唔读书,没老婆。
”为人父母者也非常具有远识,把儿子读书作为自己的天职,再穷也要勒紧裤带,咬紧牙关送子上学。
英才辈出:客家人在迁徙中既极其谨慎保持了中原文化,又吸收迁徙地土著文化,取长补短,形成了自己多彩的客家文化。
梅州虽然在农业耕耘上土地贫瘠,却在播种文化方面有无穷无尽的沃土。
正是这块沃土上培育出大批杰出人才,为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梅州院试》载:“自宋以来,代产伟人”,如“五科五解”、“一腹三翰院”、“一科五解”。
《梅州院试》载:“自宋以来,代产伟人”,如“五科五解”、“一腹三翰院”、“一科五解”。
乾隆十三年(1748年),梅州因“人文为岭南冠”,嘉应州官王之正在署前树立“人文秀区”牌坊,文化之乡美誉不胫而走。
梅花香自苦寒来,梅花为百花魁首,激励着莘莘学子要历苦寒后成为文章的魁首。
华侨之乡:
华侨之乡指的是全国重点侨乡,国内权威专家指出,构成侨乡的“硬件”必须有:①华侨、归侨、侨眷人数较多;②与海外亲友在经济、文化、思想教育诸方面有千丝万缕的联系;③侨汇、侨资多,侨资企业较发达;④华侨素有捐资办学传统,原乡教育水平较高。
早在清朝后期,梅州地区的人们由于政治原因或生活所迫,不得不千里出洋谋生,经现在梅县松口镇的火船码头远赴重洋,通过“卖猪仔”的形式出国当劳工,或者是婚配出洋,继承产业、求学出洋。
目前,梅州地区走出去的华侨分布于世界各地,从事于各行各业,共计有3366442多人。
有人说:“有海水的地方就有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
”此话一点不假。
单说梅州。
梅州各个县级均有
人出国,有的县乡华侨侨户占三分之一左右。
如五华华城镇有590户3170人,其中侨属205户,1138人,归侨262人,港澳台胞17户712人,在外华侨1832人,分布在美、苏、英、法、日、泰、马来西业、印尼、新加坡、加拿大、澳大利亚等11个国家。
几乎村村都有“南风窗”,户户皆连海外亲。
海外华侨有崇敬怀念祖先和热爱家乡的优良传统。
各华侨同胞为侨居国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不忘祖国和家乡的父老乡亲们,他们为梅州当地同样也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们捐资助学,投资发展当地经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兴办工厂和兴建学校和医疗机构,为当地人民办好事,做实事!
他们中间不乏远近闻名极具影响力的侨胞,有熊德龙先生,曾宪梓先生,刘宇新先生,田家炳先生、罗焕昌先生等等。
例如罗焕昌先生,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听到嘉应大学要复办,自己独自捐了30万元给当时的嘉应大学创造美好的校园环境,另外还与曾宪梓等30多名华侨发起募捐,筹集了千万港元,为梅州市建成了一座“嘉应大桥”,方便人们出行,同时会收取过桥费,受益全给当时的嘉应大学用作办学经费,该过桥费直至2003年才停止收费。
现嘉应学院南区德龙会堂与丽群图书馆中间有个小园子,名作焕昌园,为的是纪念罗焕昌先生以及众多侨乡捐资为梅州市、为嘉应大学作出巨大的贡献。
足球之乡:
在中国,足球之乡并不多,而梅州就是其中之一。
梅州是中国足
球运动开展较早的地区之一。
早在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德(国)瑞(士)巴色教会到五华传教,在五华长布的元坑设教堂,创办新式学校——元坑中书馆起,就开始有现代体育活动,将近代足球技术传授进来。
1903年,巴色教会渗透到梅县,并在梅城设教堂,创办方言学校(后改为乐育方言学校),足球运动也随之传入到梅城。
1914年,乐育中学校长、原德国国家队队员万保全亲自教学生踢足球,并起草了《梅县中学足球联合会临时简章》,这是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的现代足球比赛规则文字记录。
接着在梅城内的东山中学、梅州中学、广益中学等中学,也相继开展足球运动,足球运动迅速在遍布梅州城乡的中小学校中传播开来。
促进了梅州足球运动的普及和提高。
1914年起,足球运动在梅州蓬勃开展,从学校到工厂,从城市到农村,到处都有人踢足球。
没有橡皮球的孩子,把未成熟的柚子当球踢。
没有球场,就在禾坪上角逐。
足球成为梅州人民群众最为喜爱的体育运动项目。
当然,梅州也出了一个足球名人,就是“亚洲球王李惠堂”。
1922年,年仅17岁的李惠堂被选入香港最有名气的足球劲旅--南华队,出任主力前锋。
他身高1.82米,速度快,动作敏捷,控球技术尤为出色。
1922年夏天,李惠堂代表南华队参加香港甲级足球联赛,出任左内锋,因其球艺娴熟刁钻,出神入化,常有惊人之举,香港球迷称之为"球怪"。
1923年5月,李惠堂第一次代表中国足球队参加日本大阪举行的第六届远东运动会,中国队获冠军。
18岁的李惠堂在4场比赛中初露锋芒,名声大振。
从此开始了他献身足球的光荣生涯。
同
年8月,李惠堂随南华去澳大利亚,与全澳冠军新南威尔士队交锋。
开场仅5分钟李惠堂就梅开二度,这场比赛他一人独中三元,澳州当局专门授予他金质奖章。
香港当地报刊以特大号标题,称李惠堂为"球王",并有"万人声里叫球王,碧眼紫髯也颂扬"的诗句。
1926年,李惠堂率乐华足球队参加上海举行的"史考托杯"足球赛,以4∶1的悬殊比分大胜蝉联9届冠军的英国猎克斯队,首开上海华人足球队击败外国球队的记录,使李惠堂在绿茵场上的威望大增。
洗雪了"东亚病夫"的耻辱,为中华民族争了光。
1927年,李惠堂所在的球队如日中天,相继荣获西联甲组联赛、首届高级杯赛和中联甲组联赛的冠军,李惠堂成为大名鼎鼎的"一代球王"。
20世纪20年代,在中国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看戏要看梅兰芳,看球要看李惠堂。
"在旧中国,一位足球明星能够和京剧大师梅兰芳的名字相提并论,确实超乎寻常。
可见他以顽强的拼搏,高超的球艺,赢得了人们的尊敬与喜爱。
梅州能得到足球之乡的称号,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这位名誉世界的亚洲球王李惠堂。
同时,改革开放以后,梅州足球运动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
1979年,国家体委确定梅州为全国重点开展足球运动的16个地区之一。
1979~2000年,梅州共组建足球班(队)108个,运动员2056人;参加省级以上比赛获冠军41个、亚军33个、季军31个。
运动设施也得到明显改善。
梅州每年例行的“市长杯”、“梅雁杯”、“强民杯”、“梅州杯”、“球王杯”,兴宁的“南丰杯”等足球比赛,也有力地推动了梅州足球运动的发展。
有了一位“亚洲球王”和梅州遍地开花的“足球场”、“足球之风”,
梅州获得“足球之乡”这一称号是实至名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