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版中职语文(拓展模块)第13课《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教案

合集下载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教案网友来稿教案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教案网友来稿教案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教案网友来稿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能够分析并欣赏文章中的精彩词句和表达方式。

(3)能够通过文章学习到如何面对困境和挑战,培养坚强的意志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讨论和分享,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造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爱好,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培养学生面对困境时积极乐观的心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并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分析并欣赏文章中的精彩词句和表达方式。

(3)通过文章学习到如何面对困境和挑战,培养坚强的意志力。

2.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文章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如何通过文章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向学生介绍文章的和作者,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简要介绍文章的背景和情节,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2.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并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要求学生做好笔记,标注出自己认为精彩的词句和表达方式。

3.合作学习(1)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合作学习。

(2)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自己认为最精彩的段落,进行分析和讨论。

(3)每个小组派代表分享自己的分析和讨论结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4.探究学习(1)引导学生思考文章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让学生探讨文章中的主人公如何面对困境和挑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5.写作练习(1)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写一篇关于文章的读后感。

(2)要求学生运用文章中的表达方式和手法,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四、课后作业1.让学生继续阅读作者的其他作品,加深对作者的了解和欣赏。

2.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一篇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和分析,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一个人的遭遇》优秀教案

《一个人的遭遇》优秀教案

《一个人的遭遇》优秀教案《一个人的遭遇》优秀教案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根据学生的不同,自己设计吧)一,导入:(在进行这一板块之前,我们利用学校的闭路电视网络播放若干部关于战争题材的影片,所以在导入的时候简单了很多。

并且对学生在对课文的理解上有很大的帮助。

建议有条件的学校、教师招部好片子让学生看看)在我们看过的几部影片中,我们知道战争留下了太多的创伤,在战争中,我们应把目光放在谁的身上呢?谁才是最值得我们关注的?(学生各抒己见,但基本上都是士兵啊,烈士啊,敌人啊等等),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文章,它会让我们知道在战争年代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谁。

―――― ――板书《一个人的遭遇》二,学生阅读文章,整体把握本文的线索。

(5――8分钟)问题设计:题目叫做《一个人的遭遇》,那么这个人是谁?(学生基本上会回答索科洛夫)他又有什么样的遭遇呢?在面对这些遭遇的时候他又有什么样的表现呢?(遭遇从引文开始:苏德战争被俘――冒险逃跑被抓回――俘虏少校,逃回队伍〈心情是兴奋的,急切的〉――家破人亡〈眼前一片黑,心缩成一团。

回家后的感觉,感到穿心的痛〉――找到大尉连长儿子〈激动,并想像战后的幸福的平民生活,体现了对和平的向往〉――儿子牺牲〈生前死后的对比描写,既体现了父亲的无限的伤痛,更用一种以美衬丑的手法表现了对战争的憎恶〉――找到小儿子〈重点描写,让学生重点读〉――因车祸外出谋生〈留下了无限的想像空间,让读者对主人公的命运展开联想〉正因为情节的曲折,才突出了主人公的不幸。

三,问题设计:1,从上面的主人公的遭遇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个什么样子的人?(忠厚朴实,勇敢坚强,坚忍不拔,心地善良等。

教师补充前面的情节,让学生在事例中总结)2,他这样子的人(好人)怎样把凡尼亚带回家的?(骗)为什么骗?这对他的好人形象是不是个破坏?(a,主人公本身的善良,同情和爱。

〈学生会说善意的谎言〉b,主人公对家庭和爱的期望)3,收养儿子这段为什么写的这么详细?(他们都找到了爱的所在,家的所在。

13、一个人的遭遇教案(大全五篇)

13、一个人的遭遇教案(大全五篇)

13、一个人的遭遇教案(大全五篇)第一篇:13、一个人的遭遇教案《一个人的遭遇》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作品,了解人在战争中的悲惨遭遇,认识战争对人的摧残。

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与文本展开对话,理解世界人民的和平愿望。

3、结合主人公悲惨的遭遇,感受肖洛霍夫运用细腻入微的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很好的把握他的内心变化并以此挖掘隐含于此的主题,教学难点索科洛夫那种战后的复杂细腻的情感体现,教学方法首先就以“索科洛夫和凡尼亚为什么能走在一起”为切入口,然后让我们看到那么弱小纯真的凡尼亚却又那么悲惨的遭遇,直接揭示主题:可恶的战争。

然后再引领学生一起走近索科洛夫的心灵,让学生深刻感受他的悲惨遭遇,而在这样的悲惨遭遇时,他却还能去关心凡尼亚,从而深入地了解主人公人性的坚韧和伟大,课堂中则是用文中主人公心的变化为重点,引导学生层层深入,最终让学生自己从人物形象中推出主题。

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导入课文全面了解课文内容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引:两次世界大战给各国人民造成了难以想象的痛苦。

时至今日,世界上的枪炮声仍然没有平息,仍然有人在流血……战争每天都在毁灭生命,毁灭财富。

让我们苏联作家肖洛霍夫去感受二战的残酷,去感受一个人的悲惨遭遇……,去感受那血雨腥风的时代。

二、作者与背景1、作者简介肖洛霍夫(1905-1984),苏联当代著名小说家,生于顿河地区的一个磨坊主家庭,代表作:《静静的顿河》、《被开垦的处女地》、《一个人的遭遇》。

1965年,肖洛霍夫“用于他在描绘顿河的史诗式的作品中,以艺术家的力量和正直,表现了俄国人民生活中的具有历史意义的面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2、请同学们谈谈对二战的认识,可以在台上展示相关资料。

(此环节可布置学生课前收集相关的资料家园的毁坏,亲人的离开,都是战争给人带来的祸害。

这几幅图片一定把你们又带入了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回首上个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给世界人们带来了太多痛苦的记忆,时至今日,这伤口依然在隐隐作痛,今天让我们追随苏联作家肖洛霍夫的脚步,再一次去面对战争的痛苦,去感受一个俄罗斯人在战争中的命运变化……三、课文探讨解题:《一个人的遭遇》1、一个人指的是谁?是怎样的一个人?索科洛夫(凡尼亚)参加二战的军人2、他们分别有怎样的遭遇?索科洛夫①上了前线-------战争刚爆发,木工索科洛夫就上了前线②被俘受尽折磨------在战争中,他走过了一条苦难的艰巨道路:他被俘过;在集中营里做过受尽折磨的苦工;③逃出集中营——“激动极了”。

语文拓展模块《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教学设计

语文拓展模块《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教学设计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一个人的遭遇》(又译《人的命运》)是作家肖洛霍夫于1956年创作的连载短篇小说。

小说通过一位老兵对战争的回忆,讲述战争带来的创伤。

在切入点上,本文与一般描写战争的作品不同。

我把本课的教学任务设定为促进学生语言的建构与运用、审美的鉴赏与创造两项核心素养能力的提升。

在教学中,我从索科洛夫的遭遇和他的内心活动描写入手研习,由浅到深设计问题展开。

【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作品,了解人在战争中的悲惨遭遇,对战争的罪恶有具体认识,理解人类的和平愿望;2、与文本展开对话,品味小说中的细节描写,体会主人公深刻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难点】1、深重的战争创伤。

小说中的细节描写很到位,集中表现了战争给人带来的深重创伤,因而定为教学重点。

2、深刻的情感体验。

凡尼亚的遭遇是索科洛夫“遭遇中的遭遇”,说明战争不仅给战争的经历者带来灾难,同样给无辜的人带来痛苦。

深刻的情感体验对学生来说,在理解上有一定难度,定为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朗读体验法,语言品析法,合作探究法。

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探究相结合,在把握文本内容、感知人物形象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音再现作者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一、导入1956年的最后一天和1957年的第一天,世界文学发生了一件大事。

那就是当时苏联的《真理报》头版头条发表了作家肖洛霍夫的中篇小说《一个人的遭遇》,这篇小说一经刊出,就被市民抢购一空,很快就在全世界引起了巨大的影响。

那么,《一个人的遭遇》究竟为何会引起如此巨大的反响?这节课,让我们一同去体会文字背后的力量。

二、速读,概述内容题目叫做《一个人的遭遇》,那么这个人是谁?他又有什么样的遭遇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按照时间顺序把他的遭遇概括出来,并且找出相应的情感起伏的语句。

明确:苏德战争被俘――冒险逃跑被抓回――俘虏少校,逃回队伍〈兴奋急切〉――家破人亡〈穿心的痛〉――找到大尉连长儿子〈激动〉――儿子牺牲――找到小儿子――因车祸外出谋生师小结:正因为情节的曲折,才突出了主人公的不幸。

一个人的遭遇教案

一个人的遭遇教案

一个人的遭遇教案教案标题:一个人的遭遇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理解和确定故事"一个人的遭遇"的主题和核心概念;2.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包括理解细节、推理推断和理解上下文;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通过分析故事中的角色和情节,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意见;4. 促进学生的写作技能,通过撰写故事的结局或变化版本,展示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教学重点:1. 理解和解释故事的主题和核心概念;2. 细节理解和推理能力的培养;3. 批判性思维和分析故事中的角色和情节;4. 独立创作和写作能力的提高。

教学步骤:引入:1. 利用图片或引人入胜的故事片段开启学生对"一个人的遭遇"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理解故事:2. 学生阅读"一个人的遭遇",并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故事的初步理解和主题的猜测。

3. 教师带领全班进行活动,回答一些关于故事细节和情节推理的问题,深化学生对故事的理解和推断能力。

批判性思维:4. 学生研究故事中的主要角色和他们的决策,分析这些决策对故事发展和结局的影响。

5. 小组讨论或全班辩论,学生提出自己对故事中角色的看法,并支持他们的观点。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道德和伦理问题,促进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6. 学生撰写一篇短文,就故事中某个角色或情节叙述他们的观点和理由。

创意续写:7. 学生利用他们的想象力,以"一个人的遭遇"为基础,创作一个结局或变化版本的故事。

他们可以选择一个角色或情节,展示自己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

8. 互相分享和评价彼此的作品,鼓励学生提供建设性的反馈和意见。

9. 学生将自己的创作进行修改和改进,并最终提交给教师。

评估:10. 教师根据学生的参与度、理解和解释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写作表现给予评估和反馈。

11. 教师也可以要求学生展示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通过小组或个人陈述的方式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高教版中职语文(拓展模块)第13课《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教案

高教版中职语文(拓展模块)第13课《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教案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教学设计文稿应包括:学情分析(学生、教材、课程等);三维目标剖析;教学法说明,教具及信息技术设备设置说明,所有应用环境及软件的说明;教学过程,师生互动过程;教学评价方案;教学反思。

教材分析本课选自高教出版社拓展模块第三单元.本单元共选编了六篇小说,这些小说以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和巧妙曲折的故事情节,形象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得深刻表达了”命运与人生”的深刻感悟.本文通过索科洛夫的卫国战争中被俘逃归的遭遇和经历,反映了战争可以毁灭人的家园,但不能毁灭人对幸福的期待.学情分析授课班级为15级财会专业,学生学习兴趣浓厚,。

三维目标剖析;《一个人的遭遇》编排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专题第一板块“遭遇战争”中,居专题、板块之首。

小说通过一位老兵对战争的回忆,讲述战争带来的创伤。

教学中主要抓住与眼泪有关的情节,设计了四个问题。

由于找准了切入点,长长八页的文本被全部贯穿起来,文本的主要信息也都涵盖其中。

发挥传统教学手法——朗读在本堂课中的作用。

朗读,是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创作活动,也就是朗读者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音塑造形象,反映生活,说明道理,再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再创造过程。

文本中的关键段落由学生朗读,新课程要求的语文能力同样在朗读中得以体现。

适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讲到一个人的遭遇和一个民族的遭遇时,屏幕上呈现一组数据,并配以深沉的音乐,课堂气氛会变得肃穆凝重,主题得到有效的烘托,课堂进入一个高潮,辅助效果明显。

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1.深重的战争创伤。

小说中对索科洛夫的心理描写很是细腻,集中表现了战争给人带来的深重创伤,因而定为教学重点。

2.深刻的情感体验。

凡尼亚的遭遇是索科洛夫“遭遇中的遭遇”,说明战争不仅给战争的经历者带来灾难,同样给无辜的人带来痛苦——这就是战争中人的遭遇。

深刻的情感体验对学生来说,在理解上有一定难度,定为教学难点。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教时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饱含深情地朗读《请多看一眼》一文,过渡到课文的品读。

语文拓展模块:第13课《一个人的遭遇(节选)》ppt课件(1)

语文拓展模块:第13课《一个人的遭遇(节选)》ppt课件(1)

2、小说学习的方法点播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1)重点掌握:环境背景、故事情节、人物形象
• (2)题型包括一下三种类型:
• A 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话语概括故事情节。
• B 文中写了几件事,请以此加以概括。
• C 文章内容意在表明什么内涵(主旨)。
• D 辨析小说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 第一课时:
4、文题是“一个人的遭遇”,这只是一个人 的遭遇吗?
• 主人公索科洛夫是个普通军人,但他在战争中的遭遇却具有 广泛的代表性。希特勒入侵苏联,给全体苏联人民造成的灾 难是无法描述的。据说,经过四年的残酷战争,在苏联几乎 没有一个家庭没有亲人牺牲,因此他们的餐桌上总有一个或 不止一个位子家着,而空位子上仍摆着一副餐具,以表示没 有忘记他们。这是一幅多么悲惨的景象!据说,苏联在战争中 牺牲的人数达到两千七百万。当然,这个数字是否绝对正确 也很难说,但肯定是一个可怕的数字。苏联人民在战争中牺 牲如此惨重,这在人类历史上也是罕见的。
• 肖洛霍夫的小说《一个 人的遭遇》是苏联卫国 战争文学的一个里程碑。
作品引起了世界性的轰 动,著名作家海明威、
雷马克专门发来贺电向 肖洛霍夫表示祝贺。这 部作品也反映了作家在
新的时代对战争的新的 思考。
• 邂逅(xiè hòu ) 瓦砾(wǎ lì) 嗜好(shìhào) • 刹那间(chà nà) 刹车(shā chē) • 狼吞虎咽(yàn) 咽喉(yān) 哽咽(yè) 呜咽(yè) • 胳肢窝(gā) 胳肢(gé) 胳臂(gā bei) 胳膊(ɡē bo)
• 4、文题是“一个人的遭遇”,这只是一个人的遭遇吗?
1、小说用一个人的遭遇作为标题有什么好处?

高教版中职语文(拓展模块)第13课《一个人的遭遇(节选)》ppt课件3

高教版中职语文(拓展模块)第13课《一个人的遭遇(节选)》ppt课件3

• “小天使”天真的话语使每个人的心灵为之一震。

一批又一批人倒在了纳粹的屠刀之下。轮到
“小天使”了,忽然他向前跨出一步,大声说道:
“请等一等,好吗?”他环顾了一下四周,又向远
处的草坪望了一眼,继续说:“我很喜欢这个世
界,请让我多看一眼吧,让我记住它的美丽,也
许天堂还不如它。”人们都流泪了,一起尽情地
丽夸张的词汇,语气近乎平淡。从他的口 述中,你觉得他具有什么样的性格? • 结论:退伍军人 普通的俄罗斯人 朴实 忠厚
概括索科洛夫的形象
索科洛夫是一名普通的俄罗斯退伍 军人,他忠厚朴实,受尽摧残却心 地善良,历尽磨难而坚忍不拔,执 着地追求生活的幸福。他是千千万 万具有不屈不挠的意志的俄罗斯人 的写照。

据统计,德国在战争中死亡和被俘人数为
1360万人,仅在苏德战场,德军与其盟军死亡人
数为600多万。

日本在中国战场上损失150万人,有128万人
向中国投降,在太平洋战场上损失124.7万人。

意大利损失十六万多人。

德、日、意发动的侵略战争也使这些国家国
内的民众深受其害。在德国本土上,有400万平
二、字音字形
着想 zhuó 梗概 gěng gài 小雏儿 chú
哽咽 gěng yè邂逅 xiè hòu 狼吞虎咽 yàn
刹那 chà 刹车 嗜好 shì
狙击手 jū
耽搁 dān 胡诌 zhōu 一撮盐 cuō
绞痛 jiǎo 吝啬 lìn sè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请多看一眼

二战期间,在一座纳粹德军的集中营里,关押着数万
第三、将典型人物置于典型环境中去理解
• 所谓“典型人物”,是指在特定环境中形成的具 有独特个性而又能表现一定历史条件下的阶级、 阶层某些共同本质的人物形象。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精品示范课教案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精品示范课教案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精品示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通过对作品的研读、探讨,了解人物的心灵世界和他们在战争中的遭遇,理解世界人民的和平愿望,对战争毁灭人类的罪恶有具体的认识。

2.借助形象的学习材料,让学生正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反思战争的危害,认识到和平与发展是人类社会最迫切的任务,进而珍惜和平环境。

二、重点难点理解战争给人们带来沉重灾难,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和细节描写的艺术。

三、教学方法文本研习法,讨论法。

四、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回顾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给各国人民造成了难以想象的痛苦。

时至今日,世界上的枪炮声仍然没有完全平息,仍然有人在流血……战争每天都在毁灭生命、毁灭财富。

让我们跟随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联作家肖洛霍夫去感受二战的残酷,去感受一个人的悲惨遭遇……二、课前检测字词三、整体感知1.问题设计:题目叫做《一个人的遭遇》,那么这个人是谁?(索科洛夫)他又有什么样的遭遇呢?在面对这些遭遇的时候他的情感是怎样变化的呢?请学生快速阅读课文,依照故事情节的发展,整理出“我”所遭遇的主要事件及情感变化。

另外,对文章中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做好标记。

【明确】遭遇从引文开始:德战争被俘——冒险逃跑被抓回——俘虏少校,逃回队伍(心情是兴奋的,急切的——喜)——家破人亡(眼前一片黑,心缩成一团。

回家后的感觉,感到穿心的痛——悲)——找到大尉连长儿子(激动,并想象战后的幸福的平民生活,体现了对和平的向往——喜)——儿子牺牲(生前死后的对比描写,既体现了父亲的无限的伤痛,更用一种以美衬丑的手法表现了对战争的憎恶——悲)——找到小儿子(重点描写,让学生重点读——喜)——因车祸外出谋生(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让读者对主人公的命运展开联想)。

正因为情节的曲折,才突出了主人公的不幸。

2.索科洛夫的命运是悲惨的,他向陌生的“我”口述自己的经历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通过他的讲述能概括出他的性格特点吗?【明确】索科洛夫饱受战争痛苦,他的叙述始终是感伤的,然而又流露出逆来顺受,几近麻木的心情。

《一个人的遭遇》教案

《一个人的遭遇》教案

《一个人的遭遇》教案教案:《一个人的遭遇》一、教学目标:1.了解文学作品的背景和作者的思想;2.理解小说中主人公的遭遇和生活困境;3.分析小说中的主题和故事情节;4.培养学生对于人生困境的思考和理解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文学作品中主人公的遭遇和生活困境;2.分析小说中的主题和故事情节。

三、教学难点:分析小说中的主题和故事情节。

四、教学方法:1.导入法,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3.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小说中的主题和人物形象;4.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五、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设计一个小组讨论的问题:“你们有没有遇到过困境?这个困境是怎样的?你是怎么解决的?”让学生分享自己的遭遇和解决方法。

2.导入小说(10分钟)3.阅读小说(20分钟)教师给学生分发小说的电子版或印刷版,让学生独立阅读。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主人公遭遇的原因和他所面临的困境。

4.分析小说(15分钟)1)主人公的遭遇和困境有哪些?这些遭遇和困境是怎样导致的?2)你认为主人公是怎样克服困境的?他从中学到了什么?5.小组讨论(2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一起讨论自己对于主题和故事情节的理解。

每个小组挑选一个代表,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

6.总结(10分钟)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结果,强调小说中所揭示的人生困境和成长的意义。

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面对困境时的态度和解决方法。

六、课堂作业:请学生写一篇读后感,表达自己对《一个人的遭遇》的感受和对人生困境的思考。

七、教学反思: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小说的主题和故事情节,并对人生困境有更深入的思考和理解。

同时,学生也通过小组讨论和写读后感的方式,使学生的参与性更大,思维更加活跃。

通过这种互动的教学方式,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所学的内容,提高他们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 教学设计 教案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品味小说语言,分析人物形象(2)、理清故事情节,把握主人公内心活动,分析作品主旨(3)、学习第一人称叙述方式和细节描写的手法2.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难点了解双层叙事结构下的跌宕起伏的情节;准确把握索科洛夫的形象及其典型意义。

3. 教学用具4. 标签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导入2012年底,中国文坛上迎来了“破天荒”的喜事: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同学们知道他为什么能够成为“第一人”的?评委会的理由:“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莫言自己说辞:表现了苦难。

今天,我们要一起研习的《一个人的遭遇》是个怎样的文本呢?同样出自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之手。

同样是表现苦难的。

二、初步解题意图:从题目入手,梳理故事情节。

题目叫做《一个人的遭遇》,那么这个人是谁?他又有什么样的遭遇?明确:索科洛夫追问:索科洛夫的身份?明确:红军——农民——工人——战士——战俘——?谁知道“遭遇”的意思的?遇到的事情(多指不幸的)索科洛夫的故事?“引文”部分的遭遇:十月革命参加红军;大饥荒时失去双亲;复员后务农做工,建立家庭,生儿育女;卫国战争时离家参战;1942年受伤被俘,逃跑被抓;俘虏少校,成功回到部队。

“正文”部分的遭遇:逃回部队——收到妻子和女儿死讯——找到儿子阿拿多里——儿子牺牲——在乌留平斯克认识新儿子凡尼亚——遭遇车祸——到卡沙里谋生。

三、分析人物形象伴随这种种遭遇,索科洛夫的心理状态怎样的?请依据文本的内容进行分析。

1.逃回部队<p1>(“我出来的时候,激动极了,因为两年来没受到过人的待遇”)——喜。

“激动极了”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对人性的剥夺2.家破人亡<p3-5>(“我的眼前一片黑,心缩成了一团,怎么也松不开”“站了一会儿,感到穿心的悲痛”)——悲。

3.找到儿子<p6>(“我又像太阳从乌云里出来那样喜气洋洋啦“)——喜。

憧憬着和儿子一起生活的美好图景,说明对和平的向往。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中职语文(拓展模块)第13课【高教版】1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中职语文(拓展模块)第13课【高教版】1
1924年他回到顿河开始创作; 1928年《静静的顿河》第一部在苏联 《十月》杂志上发表就声誉鹊起,立刻 受到国内外的瞩目,在德国销售量甚至 超过雷马克的《西线无战事》,肖洛霍 夫跃升为世界级作家。
1965年以《静静的顿河》一书获 诺贝尔文学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 2005年命名为“肖洛霍夫年”。
• 苏德战场之所以被称为二十世纪最为惨 烈、最为血腥的战场,是因为这场战争 导致了惊人的伤亡情况。
• 苏联的伤亡数字是非常惊人的,各方的 统计数据并不一样。最近俄罗斯公布的 数字是,军队作战亡688.5万(包括伤 病而亡),到达前线途中亡50万,加上 被俘后亡的数量,苏联军队共亡916.48 万,平民死亡1740万,总亡2660万, 苏联全国的成年男子有一半非死即残。

有的学生恰恰就是因为这一点,讨厌坐在前面。和老师眼神交会非常有负担,稍微做点儿小动作就会被老师发现,非常不方便。而且坐在前面说不定还会被问到一些难以回答的问题。

但是,那却是提升成绩最快的方法。学习要带有一定程度的紧张感,坐在前面,自然而然就会紧张起来。没有必要自己费心思集中精神,那种环境就能帮助你做到。虽然看上去好像不太方便,但其实那才是最便于学习的位置。

我们都知道一个人的注意力集中时间是有限的,一节课45分钟如何保持时时刻刻都能认真听讲不走神呢?

1、往前坐

坐的位置越靠后,注意力就越难集中。老师不会注意到你的事实可以让你不再紧张,放心去做别的事情。坐在后面,视线分散,哪怕你是在看老师,如果有人移动,你的视线就会飘到那个同学的后脑勺上去,也就无法集中注意力。 而且,坐在后面很
• 肖洛霍夫
• (1905.5.24-1984.2.21)
• 出生于维约申斯克区顿河流 域,苏联作家。连任多届苏 共中央委员,当过苏联作家 协会书记,两次获得社会主 义劳动英雄勋章。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中职语文(拓展模块)第13课【高教版】1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中职语文(拓展模块)第13课【高教版】1

• 肖洛霍夫
• (1905.5.24-1984.2.21)
• 出生于维约申斯克区顿河流 域,苏联作家。连任多届苏 共中央委员,当过苏联作家 协会书记,两次获得社会主 义劳动英雄勋章。
1922年,前往莫斯科,加入“青 年近卫军”,隔年与一位哥萨克的女教 师玛丽姬·格罗斯拉夫斯卡娅结婚。并发 表第一部短篇小说《胎记》。
④索科洛夫领养凡尼亚部分
• 第十九自然段
• 索科洛夫像是又找到了 家的感觉。他的全部希 望,似乎全寄托在这个 可怜的孤儿身上了,凡 尼亚是索科洛夫余生的 精神慰藉,成了他生存 的全部意义。
• 1、小说用一个人的遭遇作为标题有什么好处?
• 2、索科洛夫领养凡尼亚部分写得特别详细,这是为什么?
• 3、最后一节中,凡尼亚举手向“我”告别时,“仿佛有 一只柔软而尖利的爪子,抓住了我的心”,这是一种什 么样的感觉?“我”为什么不想让孩子看到眼泪?
2、小说学习的方法点播
• (1)重点掌握:环境背景、故事情节、人物形象
• (2)题型包括一下三种类型:
• A 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话语概括故事情节。
• B 文中写了几件事,请以此加以概括。
• C 文章内容意在表明什么内涵(主旨)。
• D 辨析小说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 第一课时:

2、不要看书,要看老师的眼睛

只要老师不是在一味地读教材,那老师的“话”就不可能和你低头看着的教材上的“文字”一致。头脑聪明的学生,也许能做到既集中精神听老师的话,又集中精神看眼前书上的内容。可是实际上大部分的学生都做不到这一点。

认真听讲的第一个阶段就是上课时间无条件地“往前看”,上课的时候看书往往很容易开小差。摒除杂念,将视线从摊在眼前的书上移开。老师讲课的时候只看前面,集中注意力听老师嘴里说出来的话,那才是认真听讲的态度。

一个人的遭遇教学设计

一个人的遭遇教学设计
教学重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点
重点
体味课文中四处跟眼泪有关的情节,感受索科洛夫跌宕起伏的人生遭遇,体会人物内心的悲喜。
难点
理解“一个人的遭遇”深刻含义,把握小说主旨。
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
本课是节选内容,小说用的是口述式,从某种意义上说,有纪实小说的味道。由于作者创作这篇小说是出现了“听故事人”,因而节选后阅读理解上可能会有障碍,在教学时要指导学生阅读“前文梗概”和课文来把握情节。再重点品味精彩的细节,理解小说深刻的主题。
教学反思
“一个人的遭遇”不仅仅只是一个人的苦难,战争更是一个民族的灾难,也是整个人类的噩梦。课堂上联系实际进行拓展延伸,使学生真切感受到:在战争中,最不幸的不仅是失去生命的战士,还有无助的孤儿寡妇。凡尼亚是战争孤儿,小小年纪的他还不明白命运的悲惨,不明白战争的苦难,不理解别人的同情与怜悯,因此也不会理解索科洛夫的房东女主人为什么会哭。
与同时代战争题材作品相比,该小说另辟蹊径、独树一帜:不是直接描写战争图景,塑造惊天动地的正面英雄人物,而把视角转向普通人。作品与其说是描写战争,不如说是回味战争,表达出作家对于战争的感受和对于历史的深沉思考,关注普通人在战争中的不幸遭遇,挖掘蕴藏在普通人身上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精神,张扬关心人、爱护人的人道主义精神。
通过细节学习,读懂索科洛夫的故事,感受最后一节文字的震撼力。
五、小说主题
出示反映战争残酷的图片和数据,引导学生从情节、人物形象等方面概括提炼主题。
学生概括,课堂交流
把握主旨
课堂小结
2分钟
这是一篇经历了十年时间的构思与锤炼,在基本消除了激动情绪的状态下完成的史诗性质的短篇小说。主人公索科洛夫在卫国战争中的不幸遭遇,真实地再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给苏联普通人带来的悲剧性命运,反映了德国侵略者给苏联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教学设计文稿应包括:学情分析(学生、教材、课程等);三维目标剖析;教学法说明,教具及信息技术设备设置说明,所有应用环境及软件的说明;教学过程,师生互动过程;教学评价方案;教学反思。

教材分析本课选自高教出版社拓展模块第三单元.本单元共选编了六篇小说,这些小说以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和巧妙曲折的故事情节,形象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得深刻表达了”命运与人生”的深刻感悟.本文通过索科洛夫的卫国战争中被俘逃归的遭遇和经历,反映了战争可以毁灭人的家园,但不能毁灭人对幸福的期待.学情分析授课班级为15级财会专业,学生学习兴趣浓厚,。

三维目标剖析;《一个人的遭遇》编排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专题第一板块“遭遇战争”中,居专题、板块之首。

小说通过一位老兵对战争的回忆,讲述战争带来的创伤。

教学中主要抓住与眼泪有关的情节,设计了四个问题。

由于找准了切入点,长长八页的文本被全部贯穿起来,文本的主要信息也都涵盖其中。

发挥传统教学手法——朗读在本堂课中的作用。

朗读,是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创作活动,也就是朗读者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音塑造形象,反映生活,说明道理,再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再创造过程。

文本中的关键段落由学生朗读,新课程要求的语文能力同样在朗读中得以体现。

适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讲到一个人的遭遇和一个民族的遭遇时,屏幕上呈现一组数据,并配以深沉的音乐,课堂气氛会变得肃穆凝重,主题得到有效的烘托,课堂进入一个高潮,辅助效果明显。

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1.深重的战争创伤。

小说中对索科洛夫的心理描写很是细腻,集中表现了战争给人带来的深重创伤,因而定为教学重点。

2.深刻的情感体验。

凡尼亚的遭遇是索科洛夫“遭遇中的遭遇”,说明战争不仅给战争的经历者带来灾难,同样给无辜的人带来痛苦——这就是战争中人的遭遇。

深刻的情感体验对学生来说,在理解上有一定难度,定为教学难点。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教时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饱含深情地朗读《请多看一眼》一文,过渡到课文的品读。

【PPT显示】请多看一眼二战期间,在一座纳粹德军的集中营里,关押着数万名犹太人,他们中大部分是妇女和儿童。

由于长期见不到阳光和营养不良,他们大都脸色苍白,骨瘦如柴。

在每次放风的时候,有一名小男孩总是欢快地跑出很远,不顾看守的训斥和谩骂,而走到场地边上的一块草坪,摘一两朵小花送给他的父母和姐姐。

由于他的热情和开朗,大家都愿意叫他“小天使”。

死亡的阴影笼罩着每一个人,人们都为明天是否活着而担心。

唯有“小天使”不同,他一有时间就唱歌,或者爬在小小的窗口上向外面眺望,有时候他会安静得不发出一丝声响。

不久,“小天使”的父亲被叫走后再也没有回来,大家都哭了。

“小天使”没有哭,他问:“爸爸去了天堂。

那儿有快乐和鲜花花吗?”很快.母亲也被折磨死了,“小天使”对痛苦的姐姐说:“天堂里的世界比我们的世界还美好吗?我想是的他们去了天堂就不愿意再回来了。

”最后的日子到来了。

数万名犹太人在纳碎的威逼下,缓缓地走向刑场进发。

刑场是一个早已挖好的大坑。

人们都沉默不语,死亡是如此真实地贴近每一个人的生命。

面对死亡,恐惧使数万人没有任何声音。

一个清晰的童音响起,像阳光一样照壳了每个人的心灵:“我们这是去天堂吗?这太好了,天堂里有自由与快乐,为什么我们要留恋这儿呢?”“小天使”天真的话语使每个人的心灵为之一震。

一批又一批人倒在了纳粹的屠刀之下。

轮到“小天使”了,忽然他向前跨出一步,大声说道:“请等一等,好吗?”他环顾了一下四周,又向远处的草坪望了一眼,继续说:“我很喜欢这个世界,请让我多看一眼吧,让我记住它的美丽,也许天堂还不如它。

”人们都流泪了.一起尽情地多看了一眼这个世界:然后他们和“小天使”一起无畏地昂起头.遗笑着面对纳粹的枪口。

暴力能摧毁什么呢?在伟大的爱和无邪的童心面前,暴力只能使暴力者看清自己的丑恶与渺小;无论是如何地身处险境,如何地悲伤失望,请多看一眼吧,在这个世界上,生命中的许多细节是多么地美好与真实啊!二、作者介绍【PPT显示】肖洛霍夫(1905-1984),苏联作家,曾参加四年的卫国战争,期间遭受了家破人亡的悲剧,作品主要有长篇小说《被开垦的处女地》《静静的顿河》。

其中《静静的顿河》获得1965年诺贝尔文学奖;小品文《考验》、《钦差大臣》;短篇小说《一个人的遭遇》开拓了战争文学的新领域。

三、字词学习【PPT显示】邂逅(xièhòu)狙击(jū)送丧(sāng)雏(chú)喃喃(nán )胳肢窝(gā)窒闷(zhì)着想(zhuó)模样(mú)唧唧喳喳(jīj īzhāzhā)胡诌(zhōu)吝啬(lìinsè)如鲠在喉(gěng)哽咽(gěngy è)三、欣赏朗读【音频】播放整篇小说的配乐朗读,整体把握全篇,接受情感熏陶。

四.布置作业1.把握情节:索科洛夫有什么样的遭遇?2.文章包括哪几部分内容,并找出主人公的心理描写的句子。

3.索科洛夫的语言有什么样的风格,并根据语言风格和心理描写概括人物性格。

第二教时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已经认真预习了苏联作家肖洛霍夫的小说《一个人的遭遇》。

这篇小说曾经倾倒了千千万万个读者,苏联播放这篇小说时,莫斯科大街上行人驻足聆听,泪眼模糊;传到我国后,又有多少人泪飞如雨啊。

小说节选部分也有几个与泪水相关的情节,请同学们找出来,研究一番,这样也许能帮助我们较好的解读这篇课文。

(学生查找,明确)二、文本研习1.失去了儿子后,“我没有哭,眼泪在心里干枯了”,这是为什么?(1)学生回答明确:经历了许多苦难遭遇。

(2)索科洛夫经历了许多苦难,请按照时间顺序概括说来,并找出情感起伏的词句。

【PPT显示】明确:【受伤被俘】→成功逃亡(激动极了)→妻女炸死(穿心的痛)→找到儿子(喜气洋洋)→儿子牺牲(埋葬欢乐)→领养孤儿(轻松光明)→【出来车祸(悲愁的心)】(3)索科洛夫曾经希望妻子女儿支撑自己挺过集中营中的苦难,但死去的不是自己,而是妻子和女儿;也曾经盼望儿子能拥有灿烂的未来,自己有一个美好的“老头梦”,但盼望到的不是凯旋归来的儿子,而是在“胜利的那一天”牺牲的儿子的尸体。

我们想想吧,一个人有多少泪水能够伴着一个接一个的沉重打击啊!可是——2.遇到凡尼亚后,“我的热泪怎么也忍不住了”,这又是为什么?(1)学生回答:同情孩子;身世相同;……(2)有的时候,评论的文字相对于优秀的作品来说,总是显得苍白无力。

我们还是读一读哪些震撼人心的文字吧。

指名读15、16两段。

学生还可以找出感动自己的文字阅读。

(3)凡尼亚为什么会有如此的激动和狂喜?明确:渴望亲情,害怕再失去父亲,再去流浪。

(4)索科洛夫的哪些举动同样让人感动?指名读18、19两段。

明确:由于自己的不幸更能同情别人的不幸,对孤儿的爱;做父亲的幸福,心灵的慰藉,精神的寄托。

(5)引用苏联德·勃拉果依的评论:【PPT显示】两个各自流浪的、“孤苦伶仃的”、失去了一切的人,彼此在对方身上赢得了他们融为一体的共同命运,互相确定了对方在生活中应有的地位。

因为不单是这男人使得这个孩子确实像个孩子那样生活下去,而且这孩子也可以使这男人“刚强起来”——永远有信心、永远是一个男子汉。

凡尼亚和索科洛夫都遭遇了战争,凡尼亚因为有了爸爸而不再叹气;索科洛夫却在——三、合作探究1.“夜里醒来,整个枕头总是给泪水浸透了”,这泪水有什么含义?(1)讨论明确:坚强(白天不当着孩子流泪);追悔(梦境,分别时推了妻子一把);担忧(死去吓坏儿子,孩子的将来)……(2)遭遇战争、失去亲人、泪浸枕头的只有索科洛夫一个人吗?不是。

苏联人以平均每个家庭牺牲一个人的代价赢得了反法西斯卫国战争的胜利。

再请同学们看一组数据:【PPT显示,伴以低缓深沉的音乐】第二次世界大战使人类蒙受空前灾难。

战火蔓延到40个国家,有56个国家参战。

在抗击德意日法西斯的战争中,双方动用军事力量9000万人,其中苏联2200万人,中国有4·5亿人卷入战争。

据不完全统计,战争中军民共伤亡9000余万,其中苏联伤亡约3000万人,中国伤亡约3500万人。

死亡者达5500万人,是历次战争中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其中苏联死亡2700万人,死亡者中有一半是无辜的平民。

其实,不只是一个人在战争中的遭遇,是一个民族在战争中的遭遇,是人在战争中的遭遇。

索科洛夫的泪水浓缩了民族的苦难,他是一群人的代表,是艺术作品中的典型形象,是“熟悉的陌生人”。

(3)小结:死者长已矣,生者常戚戚。

即使像索科洛夫这样坚强的人也难以抚平心头的创伤。

男儿有泪不轻弹,而人们能够做到也应该做到的是不能伤了孩子的心。

所以——2.小说的结尾说,“要及时的转过脸去”,不能让孩子看到脸颊上滚动着的“吝啬而伤心的男人的眼泪”,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1)范读最后两段。

要求同学们边听边思考这个问题,然后写一段感言,多角度思考战争、孩子、苦难、和平等与课文相关的话题。

(2)互相交流,推荐发言。

(3)点评;小结。

“战争归来抱孤儿”一幕感人至深,没有血淋淋的战场,没有普天同庆的凯旋,但带给读者的是几多心酸几多欣慰。

战争摧毁不了坚韧,战争泯灭不了善良。

凡尼亚是孤儿,他或许还不明白发生着的一切,包括战争和苦难、同情和怜悯,但孩子越是天真,就越发显出战争的罪恶和残酷。

不让孩子看到流泪,这是有良知的人不想让孩子承受战争之苦,是为了呵护孩子的心灵,这是成人对孩子的一份责任。

【PPT显示战争与孩子图片,伴以战场音效】看看当今的世界,仍然有地方战火纷飞,仍然有人包括孩子在流着鲜血,仍然有人还在参拜二次大战中的战犯。

为了索科洛夫们的遭遇不再重演,为了凡尼亚们不再成为孤儿,为了爱好和平的人不再为战争而流泪,让我们为和平而祈祷吧!四、布置作业1.整理字词和文学常识。

2.完成《语文作业本》练习。

3.写一篇读后感。

附:板书设计一个人的遭遇(节选)【苏联】肖洛霍夫失去妻儿,精神受创战争典型失去父母,街头流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