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理论十讲》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新闻理论十讲-陈力丹_笔记_总结讲解

新闻理论十讲-陈力丹_笔记_总结讲解

一、新闻与宣传1.两者的定义和差别新闻是对客观发生的事实的叙述,是在追求“不断发生的事情”中对事实的叙述。

新闻传播的归宿是“受者晓其事”。

宣传是运用各种符号,传播一定的观点以影响和引导人们的态度、控制人们行为的一种社会性传播活动,宣传行为的归宿是“传者扬其理”。

在政治宣传中,观点的赞同者可能会积极地接受宣传,而观点相佐者,则会回避接受和抵制宣传。

在商业宣传中,只有需要者才会响应宣传,其他人很少会主动接受宣传、喜欢宣传。

从表现方式看,新闻与宣传的差别是:第一,新闻重信息,宣传重形式。

第二,新闻重新异,宣传重反复。

第三,新闻重事实,宣传重观点。

第四,新闻重时效,宣传重时机。

第五,新闻重沟通,宣传重操纵。

第六,新闻重平衡,宣传重倾斜。

2.宣传的“最大-最大策略”。

在你我双方的关系中,增加我的利益,同时也会增加你的利益。

3.宣传伦理戈培尔发动“波兰威胁”的宣传攻势时有一句名言:“宣传只有一个目标:征服群众。

所有一切为这个目标服务的手段都是好的”。

4.新闻中的宣传,分析问题的参照系美国传播学者约翰·梅里尔等列举了11种常用于新闻报道的宣传技巧(Merrill,Lee & Friedlander,1990)。

这些宣传技巧的使用便形成了语义噪音,给受众带来了信息解码的困难。

它们是:(1)用单向和静态的方式表现人物和事件,使受众形成定向思维(creation of stereotypes);(2)把观点包装成事实(presentation of opinion as fact);(3)有选择地使用引语,通过表面客观的手段达到主观的目的(speaking through sources) ;(4)使用情感动词和副词对直接或间接引语呈现否定或肯定的态度(biased attribution);(5)在信息方面有所选择,如记者有时使用某些事实而不用另外一些事实(information selection);(6)不顾受众的知情权,对某个新闻事件完全不报道或漏掉新闻事件的某些事实(news management);(7)采用不同的称号(use of labels),如,一个新闻事件中的“游击队员”(guerrillas )可能在其它地方就变成了“自由战士”(freedom fighters);(8)用笼统的词语进行概述(vague authority),比如使用“许多人”或“大多数人”(many people或most people)等词语;(9)根据要塑造的形象选择性地使用不同的语言、照片或音响资料(selective factuality);(10)以偏概全,用个体代表整体(one-person-cross-section);(11)借口无法查对,对事实不再进行追踪(the “not available” ploy),这种方法经常用在报道结尾。

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综合其他新闻理论的笔记

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综合其他新闻理论的笔记

新闻理论十讲核心知识点梳理写在前面的话:各位童鞋,无论你选择报考人民大学新闻专业的学硕还是专硕,《新闻理论十讲》都是考研复习的重中之重哈,自从该书2008年出版以来,每年选自《新闻理论十讲》的考题都会有一两道,且所占分值不少,故而此书需要精心研读,看薄看透并且对结构框架烂熟于心是每一位考生的不二选择哈。

下面是对于本书的笔记梳理,建议童鞋们在看过书后再用这份笔记加以复习。

在复习后期,应该做到看到每一个标题,就能立刻反映出此标题下的主要内容。

第一讲新闻——叙述事实一、新闻与宣传(2012年专硕论述题第一题)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其归宿是受者晓其事。

宣传是运用各种符号传播一定的观点,以影响、引导人们的态度、控制人们行为的一种社会性传播活动,宣传行为的重心不是接受者,而是传播者,其归宿是传者扬其理。

宣传可以分为商业宣传和政治宣传。

新闻和宣传都是一种传播行为,可以相互渗透,而且有交叉的地方。

宣传有很多种形式,通过传播新闻达到宣传的目的是其中一种,及时是最客观的新闻报道,也可以夹杂宣传的成分。

新闻是为了满足受众获知新消息的需要,而宣传是为了满足宣传者输出观点的需要。

新闻和宣传的六个方面的区别:第一、新闻重信息,宣传重形式。

第二、新闻重新异,宣传重反复。

第三、新闻重时效,宣传重时机。

第四、新闻重事实,宣传重观点。

第五、新闻重沟通,宣传重操纵。

第六、新闻重平衡,宣传重倾斜。

二、新闻与舆论舆论是在一定的范围内,持某种意见的人数超过总数的三分之一,才可以将这样的意见视为舆论。

新闻可以反映舆论,特别是在报道某个群众性事件的时候。

但是,多数新闻报道的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事实,而且往往与大局没有关系,在这种情况下,不能具体的新闻反映了舆论,这是舆论与新闻的关系。

媒体是舆论的载体。

但是在某些情况下,传媒不一定代表舆论。

但是,一般情况下,可以说传媒是舆论界。

三、新闻的特性第一、新闻报告的是现实事物。

第二、强烈的时效要求。

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重点整理

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重点整理

陈⼒丹《新闻理论⼗讲》重点整理新闻理论⼗讲第⼀讲新闻——叙述事实⼀.新闻≠宣传1. 新闻是对客观发⽣的事实的叙述。

新闻传播的⽬的是让对⽅了解⼀件事,只要对⽅知道了这件事,新闻传播的任务就完成了。

新闻传播的归宿是“受者晓其事”。

2. 宣传是运⽤各种符号传播⼀定的观点,以影响和引导⼈们的态度、控制⼈们⾏为的⼀种社会性传播活动。

宣传是要传播观点,它的⽬的是要影响和引导⼈们的态度、控制⼈们的⾏为,所以宣传⾏为的中⼼不是接受者,⽽是传播者,它的归宿是“传者扬其理”,宣传者只要把想说的话说出来,任务就完成了。

宣传分为两类:政治宣传、商业宣传3. 为什么我们经常把新闻和宣传结合起来说呢?因为新闻和宣传都是⼀种传播⾏为,可以相互渗透,⽽且有交叉的地⽅。

宣传有很多种形式,通过传播新闻达到宣传的⽬的是其中⼀种,即使是最客观的新闻报道,也可以夹杂宣传的成分。

4.从表现⽅式看,新闻与宣传的差别体现在以下⼏个⽅⾯:⼆.新闻≠舆论1. 舆论是社会中⾃然产⽣的、⾃在的意见形态。

在⼀定范围内,持某种意见的⼈数超过总数的三分之⼀,才可以将这样的意见视为舆论,这是,这种意见可能开始对全局产⽣影响:如果持某种意见的⼈数接近总数的三分之⼆,可以说这种舆论已经掌控了全局。

2. 舆论和新闻的关系:A.新闻可以反应舆论,特别是在报道某些群体性事件的时候。

但是多数新闻报道的是⼀个⼀个⾮常具体的事实,⽽且往往与⼤局没有关系,在这种情况下,不能说具体的新闻反应了舆论,这是新闻和舆论的⼀个关系。

B.理论上可以说媒体是舆论的载体。

但是传媒是否真地代表了舆论,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C.⼀般情况下,可以说传媒是“舆论界”。

新闻反应了舆论的时候,就与舆论有了关系,但是新闻也可能没有反应舆论,两者有较密切的关系,但是不是⼀回事,不能等同。

三.欧洲⽂明中“新闻”是指新鲜的信息四.中国历史中对“新”赋予更多的伦理⾊彩五.中国传统的传播体系如何限定“新”的内涵中国传统的新闻传播体系中国古代⽣活传播结构有⼀下⼏个特征:1、信息内敛,⽂化内聚⼒是社会群体⽣存发展的依托。

《新闻理论十讲》读后感

《新闻理论十讲》读后感

《新闻理论十讲》读后感篇一《新闻理论十讲》读后感最近读了《新闻理论十讲》这本书,哎呀,真的是让我感慨万千!一开始,我觉得这书可能会很枯燥,毕竟是讲理论的嘛。

但没想到,读着读着,我居然被深深吸引了。

书里说的那些新闻的原则和理念,让我觉得新闻这东西可真不简单。

也许有人觉得,新闻不就是把事儿报道出来嘛,有啥难的?可真不是这样!就比如说新闻的客观性,这可不是随便说说的。

我以前觉得,记者看到啥就写啥呗,能有多难?但其实,要真正做到客观,那可太难了。

人都有自己的观点和偏见,要完全抛开这些,可能吗?还有新闻的真实性,这听起来好像是理所当然的,可仔细想想,什么才是真正的真实?是表面看到的?还是背后隐藏的那些?我觉得这真的很难界定。

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有时候会想,现在的新闻这么多,真真假假的,我们该怎么去判断呢?那些所谓的“爆款新闻”,难道就一定是真的吗?也许只是为了吸引眼球罢了。

不过,这本书也不是完美的啦。

有些地方讲得太专业,我看了好几遍才懂。

这让我不禁想问,就不能讲得更通俗易懂点吗?但反过来想,这可能也是它的特点,毕竟是理论嘛,总得有点深度。

总之,读了《新闻理论十讲》,我对新闻这个领域有了新的认识,也让我思考了很多以前从来没想过的问题。

这一路读下来,真好!篇二《新闻理论十讲》读后感嘿,朋友们!我刚读完《新闻理论十讲》,这感觉,咋说呢,真是五味杂陈啊!刚开始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心里还嘀咕着:“这能有多有趣?”可没想到,越读越觉得有意思。

书里提到的新闻价值,让我大开眼界。

以前我看新闻,就觉得有的新闻有意思,有的无聊,可从来没想过为啥。

现在我知道了,原来新闻价值有这么多讲究。

比如时效性,那可太重要了,要是一条新闻都过时了,谁还愿意看呢?不过,我也在想,现在很多新闻为了抢时效,是不是就忽略了准确性呢?这可不好说。

还有那个接近性,说新闻要和读者的生活接近,这倒是能理解,可有时候为了接近,是不是会变得太琐碎了呢?再说新闻伦理,这可真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

《新闻理论》课程笔记

《新闻理论》课程笔记

《新闻理论》课程笔记第一讲:新闻——叙述事实一、新闻≠宣传- 定义差异:新闻通常被定义为对事实的公正、准确和及时的报道,其核心在于传递信息。

而宣传则有意图地传播特定的观点或信息,以影响人们的思想或行为,往往带有劝说性质和某种偏见。

- 目的与效果:新闻报道的目的是告知和教育,提供能够促进公众了解和讨论的信息。

相反,宣传的目的通常是影响人们的态度和行为,使其支持特定的事业、产品或个人。

二、中外新闻中的宣传表现- 文化差异:不同文化对新闻的理解各异。

例如,在一些国家,新闻机构可能与政府联系紧密,而在其他国家,新闻机构可能更独立。

- 政治影响:政治环境对新闻与宣传的界限产生影响。

在一些环境下,政府可能通过法律、规制或资金控制影响媒体。

- 案例分析:通过比较不同国家的报道,可以实际看到新闻与宣传间的差异,如战争报道、政治选举等。

三、新闻≠舆论- 概念区分:新闻应当是基于事实的报道,而舆论是公众对某一事件的看法和态度。

- 角色差异:记者应提供客观报道,而非个人观点。

他们的职责是提供信息,而不是引导舆论。

- 责任与影响:媒体在塑造舆论方面具有重大责任。

报道的公正性和准确性直接影响到公众对事件的理解。

四、欧洲文明中“新闻”是指新鲜的信息- 历史背景:早期新闻形式,如新闻信、传单等,旨在传递新鲜事物和重大事件。

- 发展演变:随着印刷术的发明和通信技术的发展,新闻开始迅速传播,新闻业逐渐形成。

五、中国历史中对“新”赋予更多的伦理色彩- 文化解释:在中文中,“新”常常与更新、改进相联系。

新闻报道除了传递信息外,也被赋予了社会教育和道德教化的功能。

- 历史影响:历史上的儒家思想强调传媒的教育作用,影响了媒体报道的内容和方式。

六、陆定一的新闻定义- 定义概述:陆定一认为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 理论意义:这一定义强调了新闻的时效性和事实性,为新闻的学术讨论和职业实践提供了重要指导。

七、我国现代语言文字中“新闻”的内涵过宽- 概念扩展:现代汉语中“新闻”不仅指报道,也涵盖了广播、电视和其他多种形式的媒介内容。

新闻理论十讲读书笔记

新闻理论十讲读书笔记

新闻理论十讲读书笔记新闻理论可以说是新闻业的核心,它指导和影响着新闻传播的每一步,其中包括内容创作和传播传统,还有新闻机构运作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新闻理论本身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它倾向于综合性,从不同的角度来处理新闻和新闻传播中出现的基本问题。

因此,为了了解新闻理论,本文将就新闻理论十讲这本书来进行读书笔记和分析,以便让读者更好地理解新闻理论。

新闻理论十讲从各种新闻学的研究出发,对新闻理论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并给出了一个清晰的、易于理解的框架。

第一章是新闻的定义,探讨了新闻的内容、新闻的重要性,还介绍了新闻的发展历史等。

第二章介绍了新闻传播的过程和特点,如构成新闻传播的内容、新闻传播面临的挑战和技术变化等。

第三章主要关注新闻媒体的职能和功能,探讨了新闻媒体如何影响社会,如何促进民主和公正等。

第四章包括新闻媒体的重要性,探讨了新闻媒体在国家治理、宣传教育、监督社会秩序以及发掘和宣传公共议题等方面的贡献。

第五章涉及新闻媒体的压力,包括社会和政治环境的影响、新闻编辑的新闻审查实践等。

第六章介绍了新闻传播的科技变革,包括新媒体、社交媒体等。

第七章主要讨论了新闻传播中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新闻的特点和作用。

第八章介绍了新闻传播的语言特点,如新闻的主题、观点的阐释等。

第九章涉及新闻传播的政治、伦理和责任,包括言论自由、社会责任等。

最后,第十章介绍了新闻传播的发展趋势,如虚拟现实、社会机器人等新技术的使用等。

通过阅读《新闻理论十讲》,我们可以发现新闻理论并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一个有具体定义,涉及社会、政治、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复杂系统。

新闻理论受社会、政治、文化等现实的影响,并关注新闻的内容、新闻的传播过程,以及参与新闻传播的各方的角色和行为。

我们只有理解新闻理论的内涵,才能够更有效地分析和处理新闻传播中出现的问题。

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深入了解新闻理论,这也会对新闻传播工作带来重要的启示和支持。

我们可以利用新闻理论理解新闻传播形式和传播效果,进而更好地管理新闻传播,用更有效的方式宣传新闻,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新闻理论十讲》重点整理

《新闻理论十讲》重点整理

新闻理论十讲第一讲新闻——叙述事实一.新闻≠宣传1、新闻就是对客观发生得事实得叙述。

新闻传播得目得就是让对方了解一件事,只要对方知道了这件事,新闻传播得任务就完成了。

新闻传播得归宿就是“受者晓其事”。

2、宣传就是运用各种符号传播一定得观点,以影响与引导人们得态度、控制人们行为得一种社会性传播活动。

宣传就是要传播观点,它得目得就是要影响与引导人们得态度、控制人们得行为,所以宣传行为得中心不就是接受者,而就是传播者,它得归宿就是“传者扬其理”,宣传者只要把想说得话说出来,任务就完成了。

宣传分为两类:政治宣传、商业宣传3、为什么我们经常把新闻与宣传结合起来说呢?因为新闻与宣传都就是一种传播行为,可以相互渗透,而且有交叉得地方。

宣传有很多种形式,通过传播新闻达到宣传得目得就是其中一种,即使就是最客观得新闻报道,也可以夹杂宣传得成分。

4、从表现方式瞧,新闻与宣传得差别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二.新闻≠舆论1、舆论就是社会中自然产生得、自在得意见形态。

在一定范围内,持某种意见得人数超过总数得三分之一,才可以将这样得意见视为舆论,这就是,这种意见可能开始对全局产生影响:如果持某种意见得人数接近总数得三分之二,可以说这种舆论已经掌控了全局。

2、舆论与新闻得关系:A.新闻可以反应舆论,特别就是在报道某些群体性事件得时候。

但就是多数新闻报道得就是一个一个非常具体得事实,而且往往与大局没有关系,在这种情况下,不能说具体得新闻反应了舆论,这就是新闻与舆论得一个关系。

B.理论上可以说媒体就是舆论得载体。

但就是传媒就是否真地代表了舆论,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C.一般情况下,可以说传媒就是“舆论界”。

新闻反应了舆论得时候,就与舆论有了关系,但就是新闻也可能没有反应舆论,两者有较密切得关系,但就是不就是一回事,不能等同。

三.欧洲文明中“新闻”就是指新鲜得信息四.中国历史中对“新”赋予更多得伦理色彩五.中国传统得传播体系如何限定“新”得内涵中国传统得新闻传播体系中国古代生活传播结构有一下几个特征:1、信息内敛,文化内聚力就是社会群体生存发展得依托。

新闻理论十讲Dean笔记

新闻理论十讲Dean笔记

新闻理论十讲Dean笔记第一讲新闻——叙述真实※新闻≠宣传新闻是“受者晓其事”,宣传是运用各种符号传播一定的观点,以影响和引导人们的态度、控制人们行为的一种社会性传播活动,即“传者扬其理”。

从表现方式看,新闻与宣传的差别表现在:1)新闻重信息,宣传重形式:新闻要有实在的东西,能够消除人们对某个事情的疑惑或者给人新鲜的信息内容。

2)新闻重新异,宣传重重复:新闻的内容一般是新鲜和异常的信息,宣传的内容多数属于已有的,需要反复说,加深印象。

3)新闻重事实,宣传重观点:新闻内容本身是具体的事实,而非套话和空话;宣传的目的要像接受者灌输一种观点、一种对某种事物的认同。

4)新闻重时效,宣传重时机:新闻必须在有效的时间内把事实传播出去,宣传者可能掌握了一定的事实,但可能会选择一个能够产生最大宣传效果的时机才透露出来。

5)新闻重沟通,宣传重操纵:新闻没有控制对方的目的;宣传的目的就是为了控制人们的思想,然后控制人们的行为。

6)新闻重平衡,宣传重倾斜:新闻报道有争议的事实时,要把争议双方(或多方)的说法都说到,而且各方在报道中所占的比重大体相当,甚至编辑在编排版面的时候也要考虑版面平衡问题,不能一版全是好消息或全是坏消息;宣传则相反,会有意突出某一点,遮蔽某一点,所以说宣传带有倾向性。

注意:除了不同,还要分析新闻与宣传暧昧的关系。

※新闻≠舆论一定范围内,持某种意见的人数超过总数的三分之一,才可以将这一的意见视为舆论,这时这种意见可能开始对全局产生影响;如果持某种意见的人数接近总数的三分之二,可以说这种舆论已经掌控了全局。

这一分法主要依据运筹学上通用的黄金分割比例“0.618”。

新闻可以反映舆论,特别是在报道某些群体性事件的时候。

但新闻可能没有反映舆论,因此二者不能等同。

※中外新闻观西方最早的新闻概念源于《圣经》的传教,对传播者来说有一定的宣传目的,对手穿着来说,是指新鲜的事情和观念。

在西方文化意义上,“新闻”一词是“新”的含义,对客观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而且这个事实要求新鲜、有趣。

《新闻理论十讲》阅读笔记

《新闻理论十讲》阅读笔记

宣传与新闻宣传:引导人们的态度,控制人们的行为,以操纵表述来影响人们行动的技巧新闻:对客观发生事实的叙述新闻重信息,宣传重形式新闻重新意,宣传重反复新闻重事实,宣传重观点新闻重时效,宣传重时机新闻重沟通,宣传重操纵新闻重平衡,宣传重倾斜新闻新闻对受众的价值:获知价值,激励价值,获益价值,娱乐价值最具有传播力的新闻,往往不是最复杂的新闻,而是被简化了的新闻新闻的职能:对环境进行检测使社会各部分为适应环境而建立相互关系使社会遗产代代相传提供娱乐赋予人和事知名度麻醉功能报道和辩论职能新闻价值的十个要素:事件发生的概率越小,越有新闻价值事实或状态不确定性越大,减少不确定性的事实或信息,便越具有新闻价值事实的发生与手中的利益越相关,越具有新闻价值事实的影响力越大,影响面越广,越能立即产生新闻影响力,三个条件存在便越具有新闻价值事实与接受者的心理距离越近便越具有新闻价值越是著名人物或地点,其身上发生的事实,越具有新闻价值凡是含有冲突的事实,多少都有新闻价值,冲突越大,越具有新闻价值越能表现人物的情感的事实,月具有新闻价值越具有心理替代性的故事性事实,越具有新闻价值事实在比较中反差越大,越具有新闻价值宣传宣传的本质:说服宣传形式:以单项传播为主宣传对象:同道者、未被卷入宣传的人群宣传策略:影响未被卷入的人群宣传效果:受宣传者素养(智慧思维风格知识)的直接影响,宣传者要根据受宣传者的反应调整内容和方式。

一流的宣传家能够用最小的代价做到在目标受众尚未知觉、未及防范的情况下实现宣传目标常用宣传技巧标签法:如反动派美化:把事物与美好的词连接起来,如“有路必有丰田车”假借:如“黄继光式的英雄——杨朝芬”现身说法:引用名人以平民百姓自居洗牌作弊:在表扬时只看中有利的方面去说,或批评时只看中不利的方面去说号召随大流(巡游花车法):人人如此,你也这么干吧!最大—最大策略:双赢,这么干彼此都能获益求同存异:如“触龙说赵太后——大家都爱自己的孩子”无我策略:如“要做一个纯粹的人、一个高尚的人……”小骂大帮忙:仿佛有矛盾,实际上是做给别人看,增加知名度适可而止:见好就收微调:宣传上不出现过大的变动,慢慢调整。

新闻理论十讲(详细版)

新闻理论十讲(详细版)

新闻理论十讲第一讲新闻——叙述事实一.新闻≠宣传1. 新闻是对客观发生的事实的叙述。

新闻传播的目的是让对方了解一件事,只要对方知道了这件事,新闻传播的任务就完成了。

新闻传播的归宿是“受者晓其事”。

2. 宣传是运用各种符号传播一定的观点,以影响和引导人们的态度、控制人们行为的一种社会性传播活动。

宣传是要传播观点,它的目的是要影响和引导人们的态度、控制人们的行为,所以宣传行为的中心不是接受者,而是传播者,它的归宿是“传者扬其理”,宣传者只要把想说的话说出来,任务就完成了。

3. 宣传分为两类:A.政治宣传:在政治宣传中,观点的赞同者会积极接受这种宣传,而观点相左者,则会回避或地址这种宣传。

B.商业宣传:需要某些商品的人会积极响应,但这样的人不太多,多数人因为与某个商品的宣传没有关系,很少会主动接受这种宣传。

4. 为什么我们经常把新闻和宣传结合起来说呢?因为新闻和宣传都是一种传播行为,可以相互渗透,而且有交叉的地方。

宣传有很多种形式,通过传播新闻达到宣传的目的是其中一种,即使是最客观的新闻报道,也可以夹杂宣传的成分。

5. 从表现方式看,新闻与宣传的差别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A.新闻重信息,宣传重形式B.新闻重新异,宣传重反复C.新闻重事实,宣传重观点D.新闻重实效,宣传重时机E.新闻重沟通,宣传重操纵F.新闻重平衡,宣传重倾斜二.新闻≠舆论1. 舆论是社会中自然产生的、自在的意见形态。

在一定范围内,持某种意见的人数超过总数的三分之一,才可以将这样的意见视为舆论,这是,这种意见可能开始对全局产生影响:如果持某种意见的人数接近总数的三分之二,可以说这种舆论已经掌控了全局。

2. 舆论和新闻的关系:A.新闻可以反应舆论,特别是在报道某些群体性事件的时候。

但是多数新闻报道的是一个一个非常具体的事实,而且往往与大局没有关系,在这种情况下,不能说具体的新闻反应了舆论,这是新闻和舆论的一个关系。

B.理论上可以说媒体是舆论的载体。

新闻理论读书笔记五篇

新闻理论读书笔记五篇

新闻理论读书笔记五篇新闻理论读书笔记1如甘惜分前辈在《对新闻理论几点分歧看法的看法》一文中,有史有论有观点,其中在第四节“关于组织舆论”一块,就和我们熟知的“议程设置”理论有所交集。

小传浅见,甘老的“组织舆论”面上比“议程设置”更宽广,但争论的深度还比不上“议程设置”。

当然了,后者经受了这么多学者的挖掘开拓,深度拓展也是自然而然的。

小传也想起,当年全国掀起一场由国防高校公方彬教授提起的“新政治观”的争论,不久后,刘建明教授就来到广院进行了一次新政治观与新闻舆论的讲座。

那次恰好是小传和小播两人接待刘教授的,午餐时还聊到刘老师和张博士关于“中国共产党宣扬家是不是传播学主要原理的首创者”的商榷争论。

这个后面再说。

我们都知道新闻学和传播学两者“牵手”,升格为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但新闻和传播的关系始终以来也是新闻传播绕不开也说不清的问题。

于是,文献中不少从新闻的定义开头做基础梳理,郑保卫老师也始终对“新闻无学”进行持续的批判,人有“保卫新闻学”的雅号。

但是依据小传对文献中一篇《浅谈传播学的学术定位与学科进展》一文的研读,郑保卫前辈在“传播学的学术定位”上,个人觉得把传播学“窄化”了。

刘建明教授也在《传播学的玄化与细化》一文中,甚至质疑称:“传播学不能成为一个独立的专业”。

但认真研读文献后不禁发觉,其实根据刘教授的观点,玄化+细化,就能成就传播学这一学科。

3.传播学代替新闻学?小传曾在本科传播学新生见面会上简洁和新生聊过,传播学的研习可以关注三大明显的领域,即历史、方法和理论。

当时邓老师也提到,传播学的同学要多多关注一些新闻的东西。

我的观点加上邓老师的观点,就是上面赵心树老师提出的学科冠名的全面阐释。

不过更多的讨论者觉得新闻传播可以更好“联姻”,美美与共,这就不用多说了吧。

比如之前说的传播学是否是一个学科,小传之前写过一篇学科与学派的文章,这里再补充一下“讨论领域”与“成熟学科”,其实两者并不冲突,也没有谁更高级谁更低端的区分。

新闻理论十讲

新闻理论十讲

新闻理论十讲第一讲新闻——叙述事实一新闻不等于宣传一般说来,新闻是对客观发生的事实的叙述。

新闻传播的归宿是受者晓其事。

宣传是运用各种符号传播一定的观点,以影响和引导人们的态度,控制人们的行为的一种社会性传播活动。

宣传是要传播观点,它的目的是要影响和引导人们的态度,控制人们的行为,宣传的重心不是接受者而是传播者,归宿是传者扬其理。

宣传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政治宣传,一类是商业宣传,政治宣传中,观点赞同者会积极接受这种宣传,观点相左者会回避这种宣传。

政治宣传和商业宣传只有人们感兴趣时才能产生效果。

新闻和宣传都是一种传播行为,宣传有很多种,通过传播新闻达到宣传目的是其中一种,新闻和宣传不是一回事。

新闻和宣传的差别1新闻重信息,宣传重形式。

新闻的内容一定要有实在的内容,能够消除人们对某个事情的疑惑或者给人新鲜的信息内容,宣传则不一定,宣传注重的是形式。

2新闻重新异,宣传重反复。

新闻的内容不是一般的信息,而是新鲜的和异常的信息,宣传的内容,多数已有,通过反复说,加深印象。

3新闻重事实,宣传重观点。

新闻传播的内容除了新异之外,本身应该是具体的事实,而不是套话空话。

4新闻重实效,宣传重时机。

新闻必须在有效的时间内摆一个实时传播出去,过了这个点,再大的事实也没有了价值。

宣传者可能及时把握事实,选择一个能够够产生宣传最大效果,对宣传者最有利时机说出来。

5新闻重沟通,宣传重操纵。

新闻传播没有控制对方的意思,宣传的目的,是为了控制人们的思想,进而控制人们的行为。

6新闻重平衡,宣传重倾斜。

宣传会有意突出某一点,遮蔽另一点,宣传不愿意说不利于自己的,只愿意说对自己有利的,与新闻不同。

宣传是有目的的,就会存在目地和手段之间的矛盾,因而存在道德悖论。

马克思说,要求的手段即是不正当,目的也就不是正当的。

目的的正当也要和手段对应,手段应该也是正当的,如果手段不正当,目的正当本身值得怀疑。

目的不正当,方法再精致,也是罪恶。

新闻含有的宣传成分有可能来自提供者。

新闻文体读书笔记(精选3篇)

新闻文体读书笔记(精选3篇)

新闻文体读书笔记(精选3篇)新闻文体读书笔记1《新闻理论十讲》是陈丹力教授理想状态下最适合中国本土的新闻理论教材。

摒弃抽象的概念用第一人称,直白生动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让人在浅显易懂中由浅入深地了解新闻理论的基础知识,打好扎实的理论基础。

主要分为十讲,分别从新闻与叙述事实、新闻价值、新闻真实、新闻客观性原则、大众传媒的职能、新闻出版自由、新闻法、新闻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宣传学、舆论学。

系统的为我们阐述了新闻报道的内涵相关法律规定。

是一本充满智慧、极富启发的优秀读本,同时是了解新闻专业的基础读本。

第一.为我们明晰新闻学的一些基本概念。

不如第一讲新闻与叙述事实为我们区分新闻与舆论、新闻与宣传的概念和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对新闻的定义,而我国则是以陆定一先生的观点为依据。

其中作者指出“有闻必录”与新闻的客观性完全不是一回事。

中国最早出现“有闻必录”是在19世纪末是一种新闻招徕的广告语言从来都不是新闻客观性的内涵表述。

例如当时上海传媒上的“有闻必录,无言不详”、“有闻必录,无奇不搜”、“人吉如是,未知确否,姑志之,以符有闻必录之例”。

同时举出了我国第一部新闻学著作徐宝璜的《新闻学》中就对“有闻必录”作出过批。

作者对这些概念的细致的区别更是体现了他对待学问的严谨态度,用统筹学上通用的黄金分割比例“0.618”来佐证舆论的意义。

对引证的例子、名人言论不是单一的截取出某个字词、某句话而是力求完整的再现原作者的原意,这样审慎的学术态度是值得我们深思、学习的。

第二.结构、观点和表达的新颖性。

以新闻理论关键词作为章名,以重要论断作为节名,形成体例上的开放式系统,避免了对新闻理论刻板生硬的演绎和组织。

提倡应用性的新闻理论,充分吸收了新闻实践和理论的前沿成果,并借鉴了相关学科的理论,对于中国新闻实践颇具指导意义。

本书摒弃了抽象的论述,以漫谈和对话的方式表达新闻理论,直白生动,深入浅出。

书中的大量案例和图片,更增添了阅读上的快乐和理解上的便利。

《新闻理论十讲》读书笔记

《新闻理论十讲》读书笔记

《新闻理论十讲》读书笔记看大师“讲”新闻——《新闻理论十讲》读书笔记安生合上书本,第一印象,与之前读的《传者图像——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那样的学术论文截然不同,摒弃了抽象的论述,而是用第一人称,以漫谈和对话的方式表达新闻理论,犹如亲临课堂倾听陈力丹老师讲课,直白生动,深入浅出。

而讲课的同时,又像是在同你讲话、讨论,激起你的共鸣,引发你的思考。

另外,正如作者在“写在前面”所说“不说套话,可能是本书的特色”。

读完本书,受益颇多,对新闻学的基本问题的认识又深入了一些。

第一,形式新颖。

本书以新闻理论关键词作为章名,以重要论断作为节名,每一节犹如一节课,既相对独立又互相联系。

另外,因为本书是由录音整理, 作者结合自身经验,用第一人称,以漫谈和对话的方式表达新闻理论,好像一位长者站在对面与你交流心得, 娓娓而谈,亲切自然,直白生动,深入浅出,结构上跳出了原有新闻理论教材的套路, 讲得让人入境。

而讲课的同时,又像是在同你交流、讨论,激起你的共鸣,引发你的思考。

第二,厘清新闻学的基本概念。

不管是作者对新闻的定义的分析,还是宣传、舆论,亦或是中国特色的“舆论监督”,甚至是“有闻必录”。

作者指出“有闻必录”与新闻的客观性完全不是一回事。

中国最早出现“有闻必录”是在19世纪末,是一种新闻招徕的广告语言,从来都不是新闻客观性的内涵表述。

例如当时上海传媒上的“有闻必录,无言不详”、“有闻必录,无奇不搜”、“人吉如是,未知确否,姑志之,以符有闻必录之例”。

同时,举出了我国第一部新闻学著作徐宝璜的《新闻学》中就对“有闻必录”作出过批评。

第三,审慎、批判的学术态度。

例如开篇时,作者说不是讲什么是新闻,而是“通过比较来体会‘新闻应该是什么’”。

再如,提到舆论时,“你必须要拿出证据证明你说的那个‘舆论’是舆论”。

在一定范围内,持某种意见的人数超过总数的三分之一,才可以将这样的意见视为舆论。

作者举出统筹学上通用的黄金分割比例“0.618”以示佐证。

《新闻理论十讲》读后感

《新闻理论十讲》读后感

《新闻理论十讲》读后感篇一《新闻理论十讲》读后感最近读了陈力丹老师的《新闻理论十讲》,哇塞,这感觉真的是一言难尽啊!说真的,一开始我以为这书会特别枯燥,就像那些老掉牙的教材一样,让人昏昏欲睡。

但没想到,翻开之后,我发现自己错得离谱!书里讲的那些新闻理论,就像是给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比如,关于新闻的真实性,我以前可能就觉得,不就是说真话嘛,这有啥难的?但读了这本书我才知道,这里面的门道可多了去了!也许在现实中,要做到完全真实,那简直比登天还难。

因为各种因素,可能是利益,可能是压力,都会让新闻变得不那么纯粹。

再说说新闻的客观性,这可真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

我觉得吧,完全的客观可能吗?记者也是人啊,怎么可能没有自己的观点和立场?也许有时候他们努力保持客观,但潜意识里还是会受到影响。

不过呢,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也有过困惑。

比如说,书里讲的一些理论,在现实中真的能行得通吗?我有时候会怀疑,这是不是只是理想状态下的东西。

但不管怎么说,读完这本书,我对新闻这个行业有了更深的认识。

这一路读下来,虽然有点磕磕绊绊,但是真好!让我看到了新闻背后的那些复杂和精彩。

篇二《新闻理论十讲》读后感嘿,朋友们!我刚读完《新闻理论十讲》,心里那叫一个五味杂陈!你说这新闻理论,听起来挺高大上的,对吧?但读了这本书,我才发现,原来它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比我想象的要接地气得多!书里提到的好多观点,真的让我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比如说新闻的价值,以前我看新闻就是随便瞅瞅,觉得有趣就多看两眼。

可现在我明白了,新闻的价值可不只是让人消遣,它可能会影响我们的想法,甚至改变我们的行为。

这难道不厉害吗?还有啊,关于新闻的舆论监督,我以前觉得这就是个口号,能有多大作用?但这本书让我知道,舆论监督也许真的能推动社会的进步,说不定还能改变一些不公平的事儿呢!不过,读的过程中我也一直在想,这些理论真的能在现实中完美实现吗?可能现实中的新闻会受到各种各样的限制和干扰,那它们还能保持最初的样子吗?但不管怎样,这本书让我对新闻有了新的思考。

新闻理论十讲第二讲新闻价值

新闻理论十讲第二讲新闻价值

《新闻理论十讲》第二讲新闻价值一、新闻价值理念得以产生的前提1、传、受双方的共同认可。

传播者往往出于利益、情感或寻找新信息的需要而发出信息,一旦对方接受了或者产生了回应,发出的信息便有了“价值”,如果这种信息是新闻,那么发出者和接受者共同认可的那些新闻,就是有新闻价值的新闻。

只被一方认为有价值的新闻,交流中没有被对方接受或者得到回应,这个新闻对另一方来说是没有价值的。

2、接受者的“不知”。

任何传播的产生,都产生于信息不对称,有了位差才会有信息的流动。

无论如何不能重复接受者已知的东西(包括一些套话和表达的套路),有新鲜内容是新闻的基本特点之一。

事实能够具备新闻价值,要有以下“不知”:A、不知道的刚发生的事实(一般是偶然的、突发的)B、不知道的最新变动(常规发生的事实不可能是新闻。

在常规事实中忽然发生了异常变化)C、不知道的最新发现(事实可能发生在过去,但刚才才发现)D、不知道的最新发表的观点(被揭示的隐秘观点,更可能引起关注)E、不知道的最新知识3、接受者的兴趣、关心和需要新闻价值理念,揭示的是一种实用意义的社会关系二、为什么人能够判断事实的新闻价值新闻价值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包括观点事实)的一种价值判断受众接受某条新闻通常完全出于对其使用(实用)价值的考虑,包括直接需要,也包括感兴趣。

传播者发出某条新闻,一般要基于受众对新闻使用价值的考虑,但同时还要考虑传媒的经济利益(交换价值),政治利益(宣传效果),传播者个人爱好也会影响一家传媒用什么和不用什么稿件因此,我国新闻从业者发出信息,要考虑新闻对受众的使用价值、媒体的利益、政治利益和传播者个人兴趣爱好定义:一件事实所具有的足以构成新闻的特殊因素叫做新闻价值原因:1、人对异常事物的关注2、人对相关利益的关注3、人对个人偏好的关注(兴趣所致)影响:1、对受众来说,接受者对“新闻价值”呈现为一种本能的感觉;少数情况下,新闻价值是一种注定寻求新闻时的内在标准2、对新闻传播者来说,新闻价值是从满足接受者享用新闻信息效用的目的出发,选择事实、予以报道的职业衡量标准。

新闻理论十讲

新闻理论十讲

这本书对于新闻理论的研究也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作者从多个角度详细解读 了新闻理论的发展和应用,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丰富的线索。
《新闻理论十讲》是一本既具有理论深度又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著作,对于新 闻传播学界和非新闻专业人士以及新闻业界人士都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它不 仅为我们提供了深入理解新闻传播的视角和方法,也为我们提供了在实践中应 用这些理论的策略和技巧。
新闻理论十讲
读书笔记
01 思维导图
03 精彩摘录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阅读感受 06 作者简介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新闻
重要
新闻理论十讲
概念
教材
深入
以往
新闻
理论
陈力 探讨
课程
理论
专业
报道
实践
作为
进行丹在2008年由复旦大学社的一本著作,该书适用于高校新闻传播学专业 基础课程和非新闻专业通用课程,对于新闻业界人士而言,也是充满智慧、极富启发的优秀读本。 在本书中,陈力丹对新闻理论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他以新闻理论关键词作为章名,以重要 论断作为节名,形成了开放式的体例结构,避免了以往教材刻板生硬的演绎和组织。 在内容方面,陈力丹的《新闻理论十讲》具有很强的创新性。他克服了以往教材说教和武断的观 点罗列,提倡应用性的新闻理论,充分吸收了新闻实践和理论的前沿成果,并借鉴了相关学科的 理论,对于中国新闻实践颇具指导意义。 陈力丹还对新闻理论中的一些重要概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新闻理论十讲》这本书的目录分析表明,它不仅具有独特的结构和体例,而 且具有新颖的内容和观点。这本书不仅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和启示,同时 也为新闻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可能性。

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笔记

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笔记

新闻理论十讲第一讲新闻——叙述事实一、新闻与宣传关系区别: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其归宿是受者晓其事。

宣传是运用各种符号传播一定的观点,以影响、引导人们的态度、控制人们行为的一种社会性传播活动,宣传行为的重心不是接受者,而是传播者,其归宿是传者扬其理。

宣传可以分为商业宣传和政治宣传。

新闻是为了满足受众获知新消息的需要,而宣传是为了满足宣传者输出观点的需要。

新闻和宣传的六个方面的区别:第一、新闻重信息,宣传重形式。

第二、新闻重新异,宣传重反复。

第三、新闻重时效,宣传重时机。

第四、新闻重事实,宣传重观点。

第五、新闻重沟通,宣传重操纵。

第六、新闻重平衡,宣传重倾斜。

联系:新闻和宣传都是一种传播行为,可以相互渗透,而且有交叉的地方。

宣传有很多种形式,通过传播新闻达到宣传的目的是其中一种,及时是最客观的新闻报道,也可以夹杂宣传的成分。

二、新闻与舆论舆论是在一定的范围内,持某种意见的人数超过总数的三分之一,才可以将这样的意见视为舆论。

新闻可以反映舆论,特别是在报道某个群众性事件的时候。

但是,多数新闻报道的是一个具体的事实,而且往往与大局没有关系,在这种情况下,不能具体的新闻反映了舆论。

媒体是舆论的载体。

但是在某些情况下,传媒不一定代表舆论。

但是,一般情况下,可以说传媒是舆论界。

三、新闻的特性第一、新闻报告的是现实事物。

(真实性)第二、强烈的时效要求。

(时效性)第三、新闻是可以公开传播的一类消息。

(公开性)第四、现代新闻传播业造成了公众对新闻的持续关注。

(引导舆论、关注)第二讲新闻价值一、新闻价值理念得以产生的前提第一、传受双方的共同认可。

第二、接受者的不知。

第三、接受者的兴趣、关心和需要。

二、新闻价值新闻价值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价值判断,即意见事实所具有的足以构成新闻的特殊因素(对于媒体来说是可以实现交换价值的对事实的选择标准,对读者来说是使用价值)。

三、新闻价值的十个要素第一、事实发生的概率越小,便越有新闻价值。

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第九讲 宣传学)【圣才出品】

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第九讲  宣传学)【圣才出品】

第九讲宣传学9.1 复习笔记一、宣传概念的历史和定义1.宣传的历史(1)宣传这个词用于“观点的移植”这个现代概念,起源于17世纪初罗马教皇建立的宣传信仰圣教会。

(2)18世纪以后,特别是法国大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时期,宣传这个概念得到普及,而且运用也很广泛。

(3)“宣传”这个概念的现代含义是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时期由日本转入中国的,留学日本的人把这个词从日本传回来,要在汉语中找一个词对应,就使用“宣传”这个概念。

2.宣传的定义(1)宣传是运用各种符号,传播一定的观念以影响和引导人们态度、控制人们行动的一种社会性传播活动。

(2)宣传是一个广义概念,它包括各种符号——有声的符号和无声的符号,传播一定的观念;达到的目的,一是引导人们的态度,二是控制人们的行为。

(3)它是一种社会传播活动。

传播学者拉斯韦尔1934年对宣传下的定义是:“宣传,从最广泛的含义而言,就是以操纵表述来影响人们行动的技巧。

”二、宣传的几个特点(1)宣传的本质是劝服。

强制灌输的行为,严格意义上不是宣传,而是一种以暴力威胁为背景的行为。

(2)宣传形式上总是一个人或一群人(例如各种表演)向特定的多数人传播观点,它以单向传播为主,双向交流在宣传中是辅助性的,因而宣传者始终处于主动者的地位。

(3)宣传的对象可以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同道者,一类是未被卷入宣传的人群。

①对同道者的宣传目的,在于巩固已有的信念,并通过同道者进一步扩大宣传。

②从宣传策略上考虑,宣传重点应在于为被卷入的人群。

(4)宣传者的素养直接影响宣传的效果。

在宣传中,宣传者是施控者,要经常根据宣传对象的反应对宣传内容和方式进行调整。

因而,宣传者需要智慧。

一流的宣传家能够以最小的代价实现宣传目标。

三、几种常见的宣传方法1.西方常用的宣传策略或技巧(1)加以恶名(又称“标签法”)即给一种观点(或人物、事物)贴上坏标签,使人们不经验证就对某种观点、某个人、某一事物持反感态度并加以谴责,例如“民族败类”、“反动派”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看大师“讲”新闻
——《新闻理论十讲》读书笔记
安生
合上书本,第一印象,与之前读的《传者图像——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那样的学术论文截然不同,摒弃了抽象的论述,而是用第一人称,以漫谈和对话的方式表达新闻理论,犹如亲临课堂倾听陈力丹老师讲课,直白生动,深入浅出。

而讲课的同时,又像是在同你讲话、讨论,激起你的共鸣,引发你的思考。

另外,正如作者在“写在前面”所说“不说套话,可能是本书的特色”。

读完本书,受益颇多,对新闻学的基本问题的认识又深入了一些。

第一,形式新颖。

本书以新闻理论关键词作为章名,以重要论断作为节名,每一节犹如一节课,既相对独立又互相联系。

另外,因为本书是由录音整理, 作者结合自身经验,用第一人称,以漫谈和对话的方式表达新闻理论,好像一位长者站在对面与你交流心得, 娓娓而谈,亲切自然,直白生动,深入浅出,结构上跳出了原有新闻理论教材的套路, 讲得让人入境。

而讲课的同时,又像是在同你交流、讨论,激起你的共鸣,引发你的思考。

第二,厘清新闻学的基本概念。

不管是作者对新闻的定义的分析,还是宣传、舆论,亦或是中国特色的“舆论监督”,甚至是“有闻必录”。

作者指出“有闻必录”与新闻的客观性完全不是一回事。

中国最早出现“有闻必录”是在19世纪末,是一种新闻招徕的广告语言,从来都不是新闻客观性的内涵表述。

例如当时上海传媒上的“有闻必录,无言不详”、“有闻必录,无奇不搜”、“人吉如是,未知确否,姑志之,以符有闻必录之例”。

同时,举出了我国第一部新闻学著作徐宝璜的《新闻学》中就对“有闻必录”作出过批评。

第三,审慎、批判的学术态度。

例如开篇时,作者说不是讲什么是新闻,而是“通过比较来体会‘新闻应该是什么’”。

再如,提到舆论时,“你必须要拿出证据证明你说的那个‘舆论’是舆论”。

在一定范围内,持某种意见的人数超过总数的三分之一,才可以将这样的意见视为舆论。

作者举出统筹学上通用的黄金分割比例“0.618”以示佐证。

并且强调,用这个词的时候必须要谨慎,说“舆论认为”,要有调查数据作支撑,或者要有一个大体的估算,而不是空口说白话。

再如,作者批判了关于其他著作断章取义的引证恩格斯关于传媒党派属性的那段语录,即”在大国里报纸都反映自己党派的观点,它永远也不会违反自己党派的利益”,忽视了对恩格斯关于英国社会当时言论自由的表现特征的论述,明显是对恩格斯原话的歪曲。

作者把恩格斯的这段话完整地予以展示,在上述这句话后面,恩格斯写道:“而这种情况也不会破坏论战的自由,因为每一个派别,甚至是最进步的派别,都有自己的机关报。

”作者说明,恩格斯叙说的是一种客观的现实,即欧洲主要国家从政党报刊向商业报刊时期转变过程中新闻自由的表现形式。

在行文之间,作者对引证的例子、名人言论不是单一的截取出某个字词、某句话,而是力求完整的再现原作者的原意,这样审慎的学术态度是值得我们深思、学习的。

另外,作者还对“把传媒的职能比喻为‘喉舌’”的“喉舌”一词作了较为详尽的探讨。

1896年梁启超在《实务报》上发表论文《论报馆有益于国事》一文中指出,报刊的作用是“通上下”——“上有所措置,不能喻之民,下有所思患不能告之君,则有喉舌而无喉舌”。

梁启超把报刊比喻成喉舌,认为报刊既可以做皇帝的喉舌,又可以做百姓的喉舌。

在我国,中国共产党的党报是党的喉舌的比喻出现频率最高。

博古曾经在讲话中使用过这一比喻,而这样的表述得到了党的新闻工作领导人和其他高级领导人的肯定。

第四,寻求一个“平衡”、一个“折中”。

首先是在冲突性事件的报道过程中,对报道双方态度、立场的平衡。

在第四讲新闻客观性原则中,在对《羊城体育》揭露裁判陆俊赛前接收了客队20万元现金的《“首尾”之战场外音》文章分析时指出:《羊城体育》报道时完全忽略了“平衡”这个客观性原则的操作要求。

在冲突性事件的报道过程中,如作者所言,没有不能报道的公开发生的事实,即使这个事实不利于报道一方的利益,关键在于要找到合适的报道角度和客观的报道方式,为涉事各方提供应答机会,努力做到公正和平衡。

其次,传媒身兼的两种职能:文化产业和为社会公共利益服务之间的平衡。

从大众传媒在市场领域和社会领域的不同作用入手,从自由、自由保护、传播、舆论、媒介职能、观点一致性的显现等角度作出比较。

以《新京报》转载其他报纸照片“我是小偷”的新闻报道为例,把小偷绑起来,把其脸画成鬼
画符状,挂着“我是小偷”的牌子示众。

这种做法显然是非法的、侮辱人格的。

按理说,这样的照片是不应该登出来的,但是传媒在处理这张照片的时候,市场的逻辑占了上风,社会的逻辑被打败了。

“两类传媒的职能的认识上存在矛盾,需要协调,从而达到一种折中。

”再次,在提到传媒与政治的关系时,指出我国的新闻,通常是有组织的和一元的,带有国家的意识形态印记。

但是,这种总体认识不能直接用于说明具体的微观问题。

在对新闻的整体进行分析时缺失能够看到明显的意识形态的痕迹。

如西方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新闻受多种无形的政治、经济、文化传统的力量之约着,社会主义国家的新闻,要求与中央权力组织的观点一致。

作者既看到了宏观上的意识形态印记,又看到了微观层面,并不是所有具体的新闻都反映国家或阶级的意识形态,比如某一个演员表演得好或不好,只是大家的评价不同,而不是要像“文革”时荒谬的上纲上线到阶级性、政治性。

新闻有没有党性、阶级性、政治性?总体上是有的,但是不能太绝对,这时就要找到一个平衡点。

第五,既批评得鞭辟入里,又和蔼、温和。

对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的节目套路分析、和当下传媒“紧跟快转”的新闻的剖析时,作者写道:“学习能够立竿见影, 谁也不相信。

但我们经常有这种情况:昨天公布了一个很长的讲话, 第二天传媒上就说某个地方学习这个讲话如何见了行动。

”这类情形我们已经司空见惯, 但是谁这样公开提出批评了呢? 很少。

批评是为了警醒, 也是为理想的坚守。

作者在前言中说:“我的目的就是告诉你理想的状态应该是什么样儿的”。

另外,作者批判法西斯主义的宣传观念时提到了艺术评价极高的纪录片《意志的胜利》,直截了当的指出其目的不正当,方法再精致,也是一种罪恶。

该纪录片是由德国女导演莱妮·瑞芬斯塔尔执导,可以说拍电影时的她是个不折不扣的法西斯分子。

但作者仍提及她的另一面:“二战后瑞芬斯塔尔受到审判,之后就隐名埋姓仍然从事摄制工作,一直很努力,晚年在非洲做了很多有益的事情。


第六,书中穿插大量案例和图片分析,增添了阅读上的快乐和理解上的便利。

书中穿插了大量的图片,有报纸的原样、有单纯的新闻图片,也有制作的分析图例,大大提升了阅读上的乐趣。

更重要的是对案例分析,解说穿插于案例之间,既一针见血,也方便读者更好的理解,达到透彻的效果。

如关于《人民日报》
在1952年12月关于黄继光牺牲的报道的分析。

在引用该篇文章时,直接以括号注释的方式,直接批评,如“黄继光已经牺牲了,你怎么知道是由于强烈的意志把他唤醒了?带有太强烈的作者的主观想象”等等评析。

第七,高屋建瓴,开放包容。

作者视野开阔、兼容并包,打破了特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和意识形态局限,从世界的眼光来看新闻、讨论新闻,例如,作者有意避开出处而引证了一段话:“为了确保新闻真实就要贯彻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路线”。

接着他分析道:“中国以外的人大多不是辩证唯物主义者, 难道他们报道的新闻就做不到真实了吗? ……世界的观念是多元的, 你的观念存在,也应该允许别人的观念存在。

”再如,书本上分析《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的通讯《中国铁嘴沙祖康》,标题中为之贴上“中国铁嘴”的标签。

文章的本意是为了形象的表达沙祖康在国际会议和谈判过程中激情张扬,勇于击败对手,让中国人扬眉吐气的中国外交官,总之传媒认为这是个正面的帽子。

但是陈教授援引了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的洪俊浩教授关于“中国铁嘴”的见解,从东西方传播文化理念的差异性方面来评述“铁嘴”称谓。

他说,外交上的“铁嘴”在国际上是反面形象。

沙祖康是外交官,咄咄逼人、寸步不让的形态,不是一个外交官应该做的,外交官的风度应该是温文尔雅、柔中有刚,因此这实际上影响了中国的国家形象。

再如,关于大众传媒的职能,没有像以往那样简单地说传媒具有党性、阶级性,而是说“从总体上说是有的”,从微观层面上来说,并不是所有具体的新闻都反映国家或阶级的意识形态。

因此,党性、阶级性不能落实到新闻的每句话、每个字,不能直接用来说明所有的具体问题。

第七,“得有一个前进或效仿的目标,但是很可能根本达不到”——建构新闻理想。

作者既结合新闻实践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阻碍,同时又树立新闻理想,勉励新闻界的同仁共同为之奋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