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主义教育思想

合集下载

存在主义教育的实践主张

存在主义教育的实践主张

一、引言存在主义教育作为一种哲学思想,起源于20世纪初的欧洲,主张教育应该关注个体的存在、自由和责任。

在我国,存在主义教育也逐渐受到重视,并在实践中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本文将从存在主义教育的核心理念出发,探讨其实践主张。

二、存在主义教育的核心理念1. 个体存在的优先性存在主义教育认为,个体存在的优先性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教育应该关注个体的独特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尊重个体的选择和意愿,帮助个体实现自我价值。

2. 自由与责任存在主义教育强调个体在自由中的责任。

教育应该培养个体的自由意识,使个体在面对困境时能够独立思考、勇于担当,从而实现自我成长。

3. 真理的探寻存在主义教育认为,真理是相对的,教育应该引导个体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独立判断能力。

4. 人文关怀存在主义教育关注个体的人文素养,强调教育应该关注个体的情感、道德和审美等方面,使个体在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实现人的价值。

三、存在主义教育的实践主张1. 教育目标的定位存在主义教育将教育目标定位为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自主选择和承担责任能力的个体。

具体包括:(1)培养个体的自我意识,使其认识到自己的存在和责任。

(2)提高个体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判断能力,使其在面对问题时能够独立思考。

(3)培养个体的社会责任感,使其关心社会、服务社会。

2. 教学方法的选择(1)对话式教学: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充分的交流与互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

(2)案例教学: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3)项目式教学: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培养团队合作、沟通协调等能力。

3. 课程设置与评价(1)课程设置:注重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领域的课程,使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关注个体存在的意义。

(2)评价方式: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

4. 教师角色的转变(1)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引导者:教师应关注学生的需求,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

存在主义教育思想的内涵、特征与意蕴

存在主义教育思想的内涵、特征与意蕴
想 中 , 于教 师 与 学生 处 于 平 等 的地 位 , 方 均 是 对 : 真 实 的体 验 , 一 种 对 生 活真 理 的思 考 。 因此 ,对 由 双 福 是 “
话 与交往的平等参与者 , 这样就能打破传统教育教学 f 话会时刻吸引着师生全身心的投入 , 在对话 中相互 敞 中的机械、 僵化、 呆板的知识授受教学模式, 让师生在 l 开无限止的探索, 在平等中, 双方的精神接受对话的
的推动 下逐步发展 , 中“ 其 有柏格 森 的生命 冲动 的文 t 过程 。学 生个 体具有很 大可塑性和发 展的极 大可能 化哲学 , 勒尔 的情感 文化哲学 , 有舍 有海德 格尔 与雅 l , 并能认识 到要成为完整 的人全在于 自身的不懈努 性 斯贝尔斯 的存 在主 义的 文化 哲学 , 有史 怀哲 的人 道 } 和 对 自身 的 不 断创 造 。存 在 主义 教 育 思 想 中 , 师 力 教
理解。 传统的教学中, “ 抽象的理想代替了不可言说的 l 福的体验。 这种教育活动中的人之存在是一种消极存 体验 , 的背诵 、 机械 灌输积压 了充满灵动幻想和 内心 l , 在 学生所形成 的体验是 一种消极的体验 , 学生在这
时刻涌动着的激情 , 冷漠的说教和命令压抑 了情感 的 1 种消极的体验 中会感到焦虑 、 孤独 、 无助 , 缺失积极的 交流和心灵 的感应1 ” 3 存在主义教育思想 中师生的交 I 1 。 幸福体验 , 学生很难感觉 到存在的意义 与价值 。文化
参考文献
义、 体现着比生理生命更高的精神生命的过程 , 是充 。
满教师对学生终极的人文关怀、 学生对教师无限的崇 l
【 1 ]冯天瑜. 中华文史题记. 厶北: 台湾桂冠图书股
敬、 师生生命成长获得彼此关注的过程。存在 主义教 l 份有限公 司,9 3 19 . 育思 想 中人 之 存 在是 一 种 整 体性 的存 在 , 一 种 关 注 I 是 fl 斯 贝 尔斯 . 么是 教 育. 2 Z雅 什 邹进 译. 京 : 活 ・ 北 生 生命 中不同需要的存在 。时刻关 注人 的生命 , 走进教 l 读书 ・ 新知三联 书店,9 1 19 .

存在主义教育思想

存在主义教育思想

存在主义视野下的课程改革
基于“存在”与“存在者”的课程改革分析 一、原因:
1.随着各国以及我国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程改革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系 统,而在课程改革中积累的实践、经验不断要求课程改革自身规律的出台。 课程改革有必要实现从“存在者”向“存在”的跃迁。 2.同时,从理论为实践服务的角度看,在各层面上对于课程的系统认识,与 对课程改革“存在”的认识是一个并行不悖的过程。课程理论的认识非常必 要。而各国以往的课程改革实践中存在着钟摆现象、矫枉过正等问题。这些 课程改革实践中的教训,为对课程改革自身的认识提出了现实性要求。 二、那什么是“的主要论题
存在主义教育思潮形成的理论基础
存在主义作为一种哲学思潮,它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德国,第二次世界大 战期间传到法国,并在50—60 年代成为风靡法国的时髦哲学,60 年代又传 播到美国和西方其它国家,成为一种影响颇大的哲学思潮。正是在这个过程 当中,存在主义对教育发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并不断渗透到教育当中。20 世 纪 50 年代以前,存在主义者就论述过一些教育问题。如尼采做过题为《德 国教育制度的未来》的演讲;犹太哲学家布贝尔写出了其教育代表作《我与 你》以及《品格教育》。他们的这些教育思想经常被后人加以借鉴、发挥。 从 50 年代开始,随着存在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播及其影响领域的扩 大,它对教育的影响也扩大了。当时,存在主义者对 20 世纪以来流行的教 育哲学思潮极为不满,认为它们都把人置于一个次要的地位,这加剧了处于 工业社会中的人失去个体真实存在的危险。所以,他们认为,教育应关注如 何使人存在于自然界和工业社会,应强调真实的、人道的个人存在。60 年代 中期开始,存在主义现象学的方法直接运用于教育研究,并出现了一系列重 要的著述。70年代中期以后,出现了一种将存在主义现象学和分析哲学结合 起来研究教育的趋势。

存在主义教育思想的德育意蕴

存在主义教育思想的德育意蕴

存在主义教育思想的德育意蕴存在主义教育思想的德育意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存在主义教育思想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理念,它把学生的个体性和社会性作为教育的核心,以人的存在为中心,将德育作为重要的一环,推崇“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存在主义教育思想的德育意蕴是以培养学生的个体价值意识、实现人的本真本能及其发展为中心,强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激发学生自觉履行道德义务,加强学生内在动机,提高学生责任感,从而使学生拥有合理的行为准则,具有完整的道德素质。

存在主义教育思想的德育意蕴是以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修养、自我认识为核心。

通过强化学生对人生价值的理解,使他们能够以正确的价值取向来看待自己、看待别人,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正确的行为准则,提高道德修养。

存在主义教育思想的德育意蕴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使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判断事物是否合理、是否正确。

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发展独立思考能力,还可以形成一种新的价值取向,使他们拥有一套完整的行为准则,发展出一种正确而独立的道德素养。

此外,存在主义教育思想的德育意蕴还要求学生能够进行有效的内省,探究内心世界,真实地反映自己内在的情感、思想和行为。

通过不断反思和检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发掘、发展、维护自己内在的道德修养。

最后,存在主义教育思想的德育意蕴要求学生要勇于探究、勇于实践、勇于创新,在实践中发展出一套独特的道德素养。

通过实际行动、实际实践、实际反省,使学生能够不断发展、不断完善、不断成长,使学生在道德上不断前行、不断进步。

总之,存在主义教育思想的德育意蕴是一种既注重学生内在修养又注重学生实际表现的理念,既注重人格发展又注重道德修养。

它要求学生要关注内心、强化理性、尊重他人、勇于创新,最终使学生形成一套完整而独特的道德标准。

存在主义教育思潮

存在主义教育思潮

第二章存在主义教育思潮存在主义教育是在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下发展而来的,存在主义教育实际上是存在主义哲学在教育领域的衍生。

存在主义这一名词最早由法国有神论的存在主义者马塞尔提出。

存在主义是一个很广泛的哲学流派,存在主义者中有无神论者,也有有神论者。

萨特在《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一书中写道:“问题之所以变得复杂,是因为有两种存在主义。

一方面是基督教的存在主义,这些人里面可以举雅斯贝尔斯和马塞尔,两个人都自称是天主教徒;另一方面是存在主义的无神论者,这些人里面得包括海德格尔以及法国的那些存在主义者和我。

”①因此,存在主义哲学可分为两种,在后来的发展中又出现了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存在主义注重人的存在,注重现实生活,将哲学的重点转移到人身上,这是与传统哲学最大的区别。

存在主义哲学萌芽于19世纪下半叶,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德国。

丹麦哲学家克尔凯郭尔和德国的唯意志论者尼采是存在主义哲学的先驱,为存在主义哲学的形成开辟了道路。

德国的海德格尔和雅斯贝尔斯促进了存在主义的发展。

20世纪50年代,由于存在主义者对当时教育的不满,存在主义哲学开始渗透到教育领域并发展为存在主义教育哲学。

存在主义对教育产生广泛影响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但早在1872年时,尼采在《德国教育制度的未来》中就已表述了他的存在主义教育思想。

存在主义教育哲学的发展从早期单纯的对存在主义哲学的思想本身进行研究到后期与分析哲学相结合以补充现象学经过了25年的发展。

在这期间,存在主义教育哲学逐渐走向成熟。

存在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有萨特、尼采、海德格尔、克尔凯郭尔和马塞尔等等。

存在主义教育思潮的代表人物有布贝尔、雅斯贝尔斯等,代表作有《我与你》、《什么是教育》、《不合时宜的考察》等等。

第一节存在主义教育思潮的产生与发展一、时代背景存在主义是现代西方哲学的一个流派。

存在主义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与传统哲学有着极大的区别。

存在主义实际上是当时资本主义社会中个①让—保罗.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周煦良、汤永宽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第人生存危机在意识层面上的反映。

存在主义教育

存在主义教育

山东教师招聘网教育理论:存在主义教育存在主义教育是现代西方教育思想的一个流派。

存在主义哲学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传至法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广泛流行,是一种颓废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

主要代表人物有德国的海德格尔、雅斯贝斯,法国的萨特和奥地利的市贝尔等。

50年代,美国资产阶级教育家尼勒、莫里斯等把存在主义应用于教育理论,提出了一些主张,于是形成一个教育思想流派。

存在主义以“主观性”为“第一原理”,认为人的存在或者纯粹的自我意识“先于本质”,鼓吹周围世界和“自我”是对立的,因而每个人都是孤立的,充满着“死亡的恐惧”。

由此出发,认为教育应以个人的“自我完成”为目标。

它否认“外界因素”对个性形成的作用,而把个人作为“教育的主体”,鼓吹把“在发现自我的境遇中进行个人的自由发展”作为教育的基本目标。

它认为如果一个教育制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一般平凡的学生而不是特殊的学生,势必以庸碌之才代替出类拔萃的“天才”。

因此主张实行“天才教育”,反对普及教育,以便更好地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

在道德教育上,它否认统一的道德标准,否认道德标准的阶级性,主张让学生“自由选择”道德标准,鼓吹以“自由选择”道德标准为原则的品格教育。

它强调“名副其实的教育实质上就是品格教育”,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一个品格崇高的人’。

这是资产阶级极端个人主义在教育上的一种表现。

它还认为知识的真实性要看他对个人主观的价值,教学应把个人的“主观性”作为出发点。

因此,在教学内容上,它提出“课程的全部重点必须从事物世界转移到人格世界”,特别强调人文学科,要使所有的儿童,除《圣经》以外还要熟悉古代历史和古典著作。

在教学方法上,鼓吹古希腊反动的奴隶主贵族唯心主义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办法是理想的教育方式,因为学生用这种方法学到的是他自己肯定的东西”。

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则强调“个别对待”。

以上为存在主义教育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育哲学的主要流派与思想

教育哲学的主要流派与思想

教育哲学的主要流派与思想教育哲学作为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旨在探讨教育的本质、目的、价值以及教育过程中的各种理论和实践问题。

在其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众多的流派和丰富的思想,这些流派和思想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共同推动着教育哲学的不断发展。

一、实用主义教育哲学实用主义教育哲学强调教育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认为教育应该是有用的、实际的,能够帮助学生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其代表人物是杜威。

杜威主张“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他认为教育不应是为未来生活做准备,而应是当下生活的一部分。

学校应该成为一个小型的社会,让学生在其中通过实践活动获得经验和知识。

在教学方法上,他提倡“从做中学”,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实践操作,认为只有通过亲身的体验和实践,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实用主义教育哲学对现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促使教育更加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和生活经验,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然而,实用主义教育哲学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可能会过于注重实用性而忽视了知识的系统性和基础性。

二、存在主义教育哲学存在主义教育哲学关注个体的存在和自由选择。

它强调教育应该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理解自己的存在,并能够自由地做出选择。

存在主义认为,人是自由的存在,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选择和行为负责。

在教育中,教师的角色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引导者和帮助者,要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勇敢地面对自己的选择和责任。

这种教育哲学强调个性化教育,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和个性差异。

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可能会导致个人主义的过度发展,忽视社会的共同价值和规范。

三、分析教育哲学分析教育哲学侧重于对教育概念、语言和逻辑的分析。

它试图通过清晰准确的语言和逻辑推理,来澄清教育中的各种概念和理论。

分析教育哲学家认为,教育中的许多问题是由于概念不清、语言模糊造成的。

因此,他们致力于对教育中的常用概念,如“教育目的”“教学方法”“课程”等进行精确的定义和分析。

存在主义思想对教育的启示

存在主义思想对教育的启示

存在主义思想对教育的启示存在主义是一种哲学思潮,强调个体的自由、选择和责任。

它认为人的存在是有意义的,个体必须通过自己的行动来赋予生活以意义。

这种思想对教育有着深远的启示,可以帮助我们重新审视教育的目标、方法和价值观。

首先,存在主义思想强调个体的自由和选择。

教育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自主性,不应将学生视为被塑造的对象,而是应该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力。

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和资源,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进行选择。

只有当学生能够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和方式,他们才能真正地发展自己的潜能。

其次,存在主义思想强调个体的责任和决定。

教育应该帮助学生认识到他们的选择和行动对自己和他人的影响,并培养他们承担责任的意识。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思考他们的行为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培养他们的道德判断力和责任感。

只有当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决定和行动对他人和社会产生影响时,他们才能更加负责地行动,为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再次,存在主义思想强调个体的存在和意义。

教育应该帮助学生探索自己的存在和意义,引导他们思考人生的价值和目的。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思考生命的意义,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自我认同和自我价值感。

只有当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存在是有意义的,他们才能更加积极地面对生活的挑战和困难。

最后,存在主义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沟通。

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教师应该创建一个互相尊重和支持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分享和合作。

只有当学生能够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并能够有效地与他人沟通时,他们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和生活的需求。

综上所述,存在主义思想对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教育应该尊重学生的自由和选择,培养他们的责任和决定能力,帮助他们探索自己的存在和意义,以及培养他们的人际关系和沟通能力。

只有通过这样的教育,我们才能培养出具有自主性、责任感和创造力的个体,他们能够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存在主义教育思想

存在主义教育思想

存在主义教育思想《存在主义教育思想》是19世纪末法国思想家马塞尔·德莱塞在《个人主义》一书中介绍的一种人类学教育思想,它在20世纪的人文学术的发展中受到了广泛的重视与应用。

该教育思想重视一个人的唯一性与独特性,认为每个人都有权利真实地认识自己,因此教育应以个体主体为前提,为个体各级维护和发展权利。

存在主义教育思想强调教育应关注学习者本身,以学习者为中心,由学习者自发发掘自身的潜能,这就改变了传统教育依赖外部现实去对学习者进行改造的观念。

存在主义教育认为,学习者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是可以发展的,所以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遵循及引导学习者的发展规律,主动地倾听、引导与帮助学生思想上的成长,不断激发学生思考为王、学会学习的意识,让学习者能有条件地体验那些具有社会意义的学习知识,促进学生与学科、学习形式与事物本真的认知。

存在主义教育还提出教育要从哲学的角度来审视,强调根据每个学生的性格个性开展教育活动,做到教育有特定的目标。

它还主张把事物的真实性与学习的抽象性结合在一起,将抽象的学习事物转化为学生能够接受的正在发生的事件,把因果、形式与精神相结合,从而给学生带来真实的认识。

存在主义教育着重强调教育和文化的多样性,认为基于个性的支持,调整教育者为被教育者提供大量人文主义和社会学的问题,连接个人与社会。

它认为社会及历史并不影响个人生活,而个人则在社会及历史发展中得到发展。

它还指出,人的真实存在始于人的自觉行为,正是这种自觉行为形成的内在关系组成了人的实际存在状态。

总之,存在主义教育思想代表了以个体主体化为前提的新教育观,它鼓励在教育中尊重个人独特性,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发展,建立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质量,同时也倡导跨学科教育方式,连接个人与社会。

教育哲学的主要流派与思想

教育哲学的主要流派与思想

教育哲学的主要流派与思想教育哲学作为一门探究教育本质和价值的学科,有着丰富多样的流派和思想。

这些流派和思想从不同的角度审视教育现象,为教育实践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指导方向。

一、实用主义教育哲学实用主义教育哲学强调教育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主张教育应该以实际经验为基础,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其代表人物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组或改造。

他反对传统教育中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和课堂为中心的“三中心”模式,提倡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做中学”。

实用主义教育哲学认为,学校应该是一个小型的社会,学生在其中通过参与各种活动,获得直接经验,从而实现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这种教育哲学思想对现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教育改革,强调了教育与社会生活的融合,以及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存在主义教育哲学存在主义教育哲学关注个体的存在和自由选择。

它强调教育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理解自己的存在意义,并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存在主义认为,人在世界中是孤独的,每个人都要面对自己的存在和选择。

在教育中,教师的角色不是传授知识的权威,而是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的伙伴。

学生应该在自由的氛围中,自主地决定自己的学习内容和方式。

这种教育哲学鼓励学生勇敢面对生活中的不确定性和挑战,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自主决策的能力。

然而,存在主义教育哲学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过于强调个体的自由选择,可能会忽视社会规范和集体价值。

三、永恒主义教育哲学永恒主义教育哲学主张教育的目的在于传授永恒的真理和价值。

它认为人类文明中存在着一些永恒不变的核心知识和价值,如哲学、历史、文学、艺术等,这些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应该成为教育的重点内容。

永恒主义教育哲学强调通过经典的阅读和思考,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道德品质。

它反对教育的功利性和实用性,认为教育应该超越当下的需求,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

尽管永恒主义教育哲学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人类文化的精华,但也因其过于强调传统知识,而对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变化的关注不足,受到了一些批评。

要素主义教育思想和存在主义教育思想的根本差异

要素主义教育思想和存在主义教育思想的根本差异

要素主义教育思想和存在主义教育思想的根本差异,并指出两种教育思潮对我国当代教育改革有哪些启示?一、二者的基本概念不同1.要素主义教育思想:文化的价值具有永恒性和客观性,在人类的文化遗产中有着“文化上各式各样的最好的东西”,即共同的、不变的文化“要素”,学校的任务就是把这些共同的、不变的要素传授给年轻一代。

所以要重视教材、对个人的社会训练和教师的权威。

又被称为“新传统教育”。

2.存在主义教育思想:存在主义哲学家的教育观的表达。

20 世纪50 年代, 美国教育哲学家莫里斯等人将存在主义引入教育领域后, 逐渐形成了存在主义教育思想流派。

二、二者的教育目的不同1.要素主义教育思想的教育目的:(1)教育与人的发展:进步在于消除人的本性;进步的标准是人的智慧和道德是否得到继承和发展(2)教育与社会的发展:文化是人类共同努力、分工协作的结果,人类只有接受文化、才能避免堕落和毁灭,人类只有继承文化遗产,才能只是发扬光大。

宏观方面:传递人类文化遗产的要素与核心微观方面:帮助个人实现理智与道德的训练2.存在主义教育思想的教育目的:主要目的是要发展学生的个人意识,要帮助每一个人成为他自已,形成他自己的独特的生活方式,使学生实现“自我”。

(1)发展个人的意识(2)教会选择与决定(3)鼓励和发展对自我的认识(4)培养自我责任感(5)加强死亡教育三、二者对我国当代教育改革的不同提示1.要素主义对我国当代教育的提示,合作、愉快、对于职任和职守的忠诚、勇气、对于挫折的不屈不挠、对于人们发现要做及能做的工作付出进取性的努力;对朋友、家庭及自己负有责任的人的忠诚;不弄虚作假以及愿意正视现实;清晰而可靠的思考。

一些价值可能不是不朽的,但是它们的重要性千百年来都一样的。

2.存在主义对我国当代教育的提示,(1)弘扬人的主体意识,注重个性差异,培养创新精神。

(2)加强道德教育,倡导人文精神。

(3)加强生命教育。

(4)建立和谐的课堂关系,引领对话精神。

存在主义教育思想对我国基础教育的现实意义

存在主义教育思想对我国基础教育的现实意义

存在主义教育思想对我国基础教育的现实意义存在主义教育思想对我国基础教育的现实意义一、简介存在主义教育思想是由20世纪欧洲哲学家及思想家倡导出来的,它认为学习的过程受学习者主观意识的影响最大,教育于学习者之间建立联系,进而探求学习者自我的价值及功能。

它强调学生的主观性、自主性,把学习任务交由学生自己完成,支持学生以自主、任性的态度追求自我价值实现,力图培养学生的自性素质和实现其自我发展的能力。

二、存在主义教育思想对我国基础教育的现实意义1、培养动手能力存在主义教育思想把教育的重点放在教学的实践性上。

学生可以通过实践的方式学习,这些实践的体验会给学生增加知识,同时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可以不断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锻炼他们的消除错误的能力和把握问题的能力,从而收获意料之外的学习成果。

2、发扬成就导向存在主义教育思想把学习过程放在学生自身发展过程中,重视学生的主观性和自主性。

强调教师“开放、解释、连接”的职责,让学生有成就感,为他们提供足以体现自身价值的空间,学生能从中获得满足,推动学生乐于参与课堂活动。

3、激发学习热情存在主义教育思想把学生的情感融入课程,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学生被要求参与学习,并尝试新的挑战,以求实现自身价值,这样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保持学习的连续性。

同时,课堂中采取适度的竞争形式也能帮助学生学习效果,保持学习的兴趣。

三、总结以上所述就是存在主义教育思想在我国基础教育的现实意义,它凸显了学生的主观性、自主性,强调学习任务交给学生自己去完成,支持学生以自主、任性的态度追求自我价值实现,力求培养学生的自主素质,以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总之,存在主义教育思想对于我国基础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为我国基础教育发展提供了一条重要的途径和正确的道路。

存在主义教育思想 讲稿

存在主义教育思想 讲稿
• 因此,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事先决定事物或 人应该这样而不是那样。
• 4.人与人的关系
• 存在主义哲学把个人看做是独立于社会的孤立的 封闭体系,社会是束缚人的个性的桎梏,人与人 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本质上冲突的关系。
• 萨特:他人即地狱。 个人与他人是对立的,是一种主体与客体、人与 物的关系。
• 布贝尔认为,人与外部世界有两种性质不同的关 系。一种是客观的关系,其特征是“我与它”; 另一类是看待他人的“我与你”的关系。
存在主义教育思想述评
存在主义教育思想概述
• 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一词源自拉丁文 “existentia”,意为存在(Being)、生存 (Subsisting)、实存(Existence)之意,因而 又可直译为“实存主义”、“生存主义”。
• 存在主义教育思想是存在主义哲学家的教 育观的表达。20 世纪50 年代, 美国教育哲 学家莫里斯等人将存在主义引入教育领域 后, 逐渐形成了存在主义教育思想流派。
(二)局限性
• 1.充满悲观主义情调。 • 2.过分强调个体发展的内在因素,忽视社会
• 2.论述教育目的
• 存在主义者认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要发展 学生的个人意识,要帮助每一个人成为他 自已,形成他自己的独特的生活方式,使 学生实现“自我”。
• (1)发展个人的意识 • (2)教会选择与决定 • (3)鼓励和发展对自我的认识 • (4)培养自我责任感 • (5)加强死亡教育
(二)强调道德教育
• 学生是教育中的主体, 在教育过程中处于选择而不 是模仿和服从的地位。
•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我与你”而不是“我 与它”的关系,是“对话”与“交流”的关系。
(1)师生的对话以相互信任为基础。 (2)要妥善处理师生之间的冲突。

论存在主义教育思想的教师观

论存在主义教育思想的教师观

论存在主义教育思想的教师观存在主义教育思想是一种以“存在”为基础的教育观念。

这种观念把人的存在和问题解决放到了第一位,将生命和自由视为最重要的事情。

在这种教育观下,教师不仅是传授知识的人,还要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心理健康。

本文将重点探讨论存在主义教育思想的教师观。

首先,存在主义教育思想的教师观强调学生的个体性。

传统教育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在一些事务管理上,比如考试分数、成就等,往往看不到学生的个体特点。

然而,在存在主义教育中,教师的任务是帮助每个学生理解自己的特点和生命的价值。

教师需要尊重、认同并倾听学生的声音,了解学生的成长环境和成长过程,为他们提供需要的支持和指导。

因此,在该教育思想下,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变得更加亲密,同时也激发学生对生命和自由的尊重和热爱。

其次,存在主义教育思想的教师观注重学生自由的发展。

学生有权享受自由,并在追求自由的同时,承担自己的责任。

这种责任感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一部分,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自主性和自我管理能力。

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教师不再是传道授业的老师,而是一个支持、鼓励和激励学生的导师。

教师需要在学习过程中,提供足够的自由去探求知识和发展自我,同时也需要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指导和建议。

最后,存在主义教育思想的教师观强调学生的意义和目的。

对于学生来说,教育的意义不只是提供知识和能力,而是在生命的意义上找到自我。

每个人的生命都有独特而重要的意义,教育旨在帮助学生认识到这一点,并为实现他们的目标做好准备。

这样,教育就不只是为工作或社会生活做好准备,而是让学生意识到他们的存在有着更深层次的意义。

总之,在存在主义教育思想的教师观中,教育的本质是使学生意识到自由和生命的价值。

教师的角色不再是纯粹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创造一个充满支持和鼓励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学生可以自由地探索和发展自我。

同时,教师还需要帮助学生发现他们的生命意义,以使他们的学习和成长更具意义。

因此,在存在主义教育中,教师的教育思想被认为是一种强调个体性的、鼓励自由发展和发现学生生命意义的思想。

存在主义教育思潮

存在主义教育思潮

存在主义教育思潮存在主义教育思想是一种以存在主义为其哲学基础的教育思潮。

以奥地利的布贝尔(M.Buber)、德国的雅斯贝尔斯(K.Jaspers)和美国的尼勒(C. F. Kneller)为主要代表人物。

20世纪50年代产生于美国。

它以“人的存在”为研究对象,强调个人的自我实现,注重品格教育,提倡“个人的自由选择”,主张采用“对话”方法的个别教学。

尽管存在主义教育思想曾一度在西方国家中广为流行,但在70年代后逐渐走向衰落。

存在主义教育思潮产生的时代背景:“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一词源于拉丁文existentie,又译为“生存主义”、“实在主义”。

按照存在主义者自己的观点,存在主义思想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古希伯来和古希腊文化。

从苏格拉底的“自知其无知”,到奥古斯丁的“信仰高于理性”,再到笛卡儿的“我思故我在”中,都可以寻觅到存在主义思想的影子。

一般认为,存在主义的直接先驱者主要有两个人:一位是丹麦基督教哲学家克尔凯郭尔,另一位是德国的无神论者尼采。

他们都反对当代基督教哲学和由黑格尔主义所代表的传统哲学。

克尔凯郭尔首先表达了存在主义的存在观。

他认为,哲学不应当抽象地议论世界的本源,而应以人的存在为前提,以研究人生为己任。

在他看来,人是精神性的自我,他只与自身发生关系,自己体验自己,并通过内心与上帝对话,达到真正的基督徒的存在。

显然,克尔凯郭尔力图从基督教内部重新振兴基督教哲学。

但尼采却寻求一种超人道德来取代基督教。

尼采认为,“上帝死了!上帝永远消逝了!”“我们对我们的生存必须自己负责,因此我们要做自身的真正舵手,决不容许我们的存在类似一个盲目的偶然。

”此外,德国哲学家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强调本质(纯粹的观念,或称先验的自我)是一切存在的最终根据,对存在主义的产生也有很大的影响。

存在主义两个著名代表人物海德格尔和萨持都出白胡塞尔门下。

存在主义于20世纪20年代首先产生于德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传到法国,并在50-60年代成为风靡法国的时髦哲学。

《存在主义教育思想》课件

《存在主义教育思想》课件

海德格尔
海德格尔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也是存在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教育思想强调个体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认为教育应该关注个体的成长和发展, 培养个体对生命和存在的思考和理解。
海德格尔认为,教育应该是一种引导个体探索自我和世界的过程,帮助个体发现自 己的潜力和价值,同时教育也应该尊重个体的独特性和多样性。
强调教育的过程和体验
存在主义教育思想认为教育不应 只关注知识的传授,而应注重个 体在教育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
教育过程应关注个体的情感、态 度和价值观,培养其批判性思维 、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育者应创设富有挑战性和意义 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 情和动力,使其在主动参与中获
得成长和发展。
02
存在主义教育思想 的主要代表人物
萨特
萨特是法国著名的哲学家和文学家, 也是存在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萨特认为,教育应该是一种自由选择 的过程,个体应该为自己的选择和行 动负责,同时教育也应该尊重个体的 差异和多样性。
他的教育思想强调个体自由和责任, 认为教育应该关注个体的自由和创造 性,培养个体独立思考和自主选择的 能力。
鼓励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
存在主义教育思想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对教育评价的启示
重视过程评价而非仅关注结果
01
存在主义教育思想认为评价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个人发展
,而不仅仅是考试成绩等结果性指标。
强调多元评价方式
02
存在主义认为评价应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包括自我评价、同伴
提倡批判性思维与独立思考
存在主义提倡学生发展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对既定观念和传统进行质疑和反思 ,形成自己的见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存在主义的课程与教学思想存在主义作为西方哲学思潮的主要代表,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并从60年代起开始走向衰落。

存在主义是一个从揭示人的本真存在的意义出发来揭示存在的意义和方式,进而揭示个人与他人及世界的关系的哲学流派。

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存在主义是对19世纪中期以来出现的批判传统形而上学,特别是理性派形而上学的哲学思潮的进一步发展。

作为20世纪在西方各国中影响最广的哲学流派之一,存在主义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正式形成。

存在主义与20世纪以来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危机以及由此加剧的人的异化现象是密切相关的。

所以,描述和揭露在充满矛盾和危机的现代社会中人的个性的丧失、人的自由的被剥夺、人之受物以及一切异己力量的支配,论证怎样使人获得真正的自由,摆脱异化状态,恢复人的尊严和个性,成为存在主义者追问的中心问题。

战后资本主义社会科学进步的同时,道德价值观严重危机。

教育不是为了发展人自身,它不过是把人当作机器加以寻来。

因此,存在主义教育极力抨击传统教育简单化、划一化和工具化,极力主张个人价值,弘扬个性,重视主体自由。

存在主义,以“人”作为哲学研究的对象和出发点,关注人的存在、人的价值、人的尊严,注重现实人生。

窥探其发展轴线,不难发现,它的产生与发展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

工业革命给人类的物质文明带来了空前繁荣,但同时也给人类的精神家园带来了无尽困惑。

人在异化的世界中迷失了自我,精神家园更是乏人问津,存在主义正是这样一个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和危机不断迭起时代的产儿。

“人”的问题日甚一日凸显出来,而存在主义以其人文关怀强调重视研究和解决“人”、“主体”、“生存”的问题,俨然一剂良药,回应了当时社会中人类自我反省的强烈呼声,也助其成为20 世纪西方人本主义哲学思潮中最大的一个流派。

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德国的马丁·海德格尔,德国的卡尔·雅斯贝尔斯、法国的让—保罗·萨特以及奥地利的马丁·布贝尔等。

他们强调人的存在,认为存在先于本质,教育目的是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存在,形成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养成正确的生活态度。

存在主义的课程与教学内容强调学生个体的需要、兴趣和经验,反对以学科为中心;课程与教学实施主要采用苏格拉底式教学法、个别教学法、创造性活动和非连续性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反对教师的专制和控制,提倡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对话,教师的作用在于帮助学生自由地做出适合于他们自己的选择。

存在主义哲学对教育的理念和实践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和影响。

存在主义教育思想以存在主义哲学为其理论基础,但至今没有构建完整的理论体系。

二战后,德国教育人类学家博尔诺夫、美国教育家尼勒将存在主义应用于教育理论。

布贝尔著有《我和你》、《人与人之间》、《生存的对话:哲学和教育学全集》等,被看作是存在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

存在主义的主要特征:首先,存在主义哲学家的基本哲学倾向同早期非理性主义哲学家克尔凯郭尔和尼采等人是一脉相承的,他们“既反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等哲学体系,也批驳在保留主客二分的框架下拒斥形而上学的实证主义思潮的各派哲学“。

其次,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也并不排斥对本体论问题的研究,存在主义哲学认为,人的本真的,始原性的存在先于主客二分,而人的这种存在只能“揭示”和“澄明”,而“揭示“和”澄明“就是对人的一系列存在方式的描绘和揭示。

再次,存在主义哲学认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个人的生存问题,哲学研究的出发点是人的“存在”,而不是“本质”,所谓“存在”指作为主题的人自身是一种个体生成和变化着的过程。

“……真正的知识是通过人的直觉而得到的,真理不是人们的发现,而是个人选择的产物。

”还有,存在主义强调自由、选择、责任的意义和价值。

既然存在先于本质,就要求人们自己创造自己,人有绝对的自由,强调人要自由地进行选择,并能够对自己所选择的行为负责。

所以,在认识论方面,存在主义认为,真理总是与个人的判断相关,绝对真理是不存在的,每个人都有自由决定什么是真实的、什么是对他有意义的。

在价值论方面,存在主义主张各种价值既不是绝对的,也不是由外在的标准所决定的。

每一种价值都是由个别的人自由选择所决定的,对任何人来说,存在是基本的价值,而个人的选择是最高的价值。

最后,强调对人生问题的研究,是存在主义共同的特点,他们一方面让我们感悟人生的孤独、烦闷和痛苦,一方面让我们体悟“向死而生”的意义和价值,从而珍惜自己短暂的生命。

存在主义教育哲学的基本观点主要有下述四个方面:首先,教育不是对儿童进行塑造,而是“帮助每一个人去做一个对自己负责的人,并且帮助他不顾公众的压力去过自己的生活,并且作出自己的决定。

……他的一切活动都应当是自己自由选择的,只适应学习接受这些活动有时会产生可怕的后果。

“其次,在知识观上,存在主义者认为,“知识之所以重要,并不是由于它本身重要,而是由于它帮助我们取得个人自由。

学生必须把他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地在自己的生活中应用。

知识一定要对他本人发生影响,而不只是使他考试及格而已……所以存在主义的目的不在于加强‘思想的正确性’,而是提高‘存在的真实性‘”再次,在关注的风格上,存在主义教育哲学比传统教育更关注学生个体,更关注学生个体的当下境况。

“存在主义是一种关于个人生活的哲学,他一定会对教育表现有深刻的洞察力,以为教育是一种个人塑造自己或是被塑造的过程”。

最后,存在主义者认为,在教育的交往中,“真正的自由并不意味着自私自利,而意味着共享”。

无论这个学生过去发生过什么情况,教师都要坚信,未来仍然是由学生自己创造的。

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其行为的后果负责,并且在承认这些后果是他选择的结果的同时,也承认这些后果可以通过自己的行为得以改变。

一、课程与教学目标存在主义教育以个人的自我发展、完成为目的。

教育在于使每一个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存在,形成自己的生活方式;教育应当能使学生获得自由、选择、责任的权利。

教育的目的和价值在于服务个人,强调个人发展的意义和个人危机的克服。

按照存在主义哲学家的观点来看,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为每一具体的个人服务。

教育的宗旨就是引导每一个人认识到自己的存在,形成一套不同于他人的独特的生活方式。

实现这样的宗旨,教育需要培养受教育者的真诚品质、选择能力和责任意识。

教育应该指导人一是到他的环境条件,促进他顺利地投入到有重要意义的生存中去。

存在主义者在对传统教育进行无情批判的基础上,建构了自己对课程与教学目标的认识,他们认为传统的课程与教学目标主要存在以下两大弊端:1.理性主义存在主义者批判自古希腊以来的传统理性主义教育把世界的本质、人的本质和人的生活意义都归结为理性。

他们认为,理性主义只专注于人的理性的发展,忽视人真实存在的非理性的一面。

存在主义教育者痛斥不合理的教育对学生个性的摧残,认为传统的学校教育把学生标准化、归类化、平均化。

在忽视学生个性培养的同时,压抑学生的创造力。

2.工具主义存在主义教育者激励抨击传统教育简单化、划一化和工具化。

学校角色被规定为为了经济成功、为了得到一份高薪工作并提高经济地位;学校规定了什么是好公民、什么是社会成功等。

这样,学生自我决定和自我选择的权力就减少了,课程和教学的目的完全被工具化了。

在存在主义者看来,教育目的主要是为每一具体的个人服务,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存在,形成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养成正确对待生活的态度,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真诚、选择、决定以及责任感。

从实质上讲,存在主义是一种哲学观点,一种对于生活的态度。

虽然存在主义者共同关注“人”这个问题,但在回答关于“人”的问题时,存在主义哲学家、教育学家众说纷纭。

克尔凯郭尔强调选择、自由、、责任;海德格尔认为通过选择,创造生活的意义,达到本真的状态。

总的来说,他们都强调了人的存在、自由、选择和责任。

所以,可以这样说,在存在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学家那里,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实现“本真的人”。

在布贝尔看来,教学与课程的目的不在于知识的传授,而在于精神生活能力的养成。

因此,就必须以品格作为教学和课程的具体目标,名副其实的教育,本质上就是品格教育,教育者最大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养成自己的品格。

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某一方面或只具备某种技能、能力和意识的人,而是培养“全人”。

他指出,真正的人是一个无所不包的“大全”,是实体、一般意识、精神和生存形式的组合。

“全人”教育目的的达到,归根到底,是个人“自我实现”或“自我超越”的过程。

因此,在存在主义者看来,课程与教学就是要帮助学生成为他自己,而非仅仅成为一个社会人、经济人。

而且,课程和教学要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存在,进行自我认识、自由选择、自我负责,形成不同于他人的独特的生活方式。

二、课程与教学内容在课程与教学内容上,存在主义者更关心的不是实际上教什么,而是为什么目的而教、怎样教的问题。

他们认为,课程本身不是学习的目的,只是实现主观性的工具而已。

他们主张必须掌握大量的传统教材,但是,他们反对把传授知识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

存在主义教育家们也不赞成以学科为中心作为课程与教学的内容,因为对他们来说,各种教材本身没有价值,而有价值的是学生个体的发展和提升具有价值的东西。

他们认为,不论学习什么东西,都是个人借以发展自我认识和自我责任感的工具。

所以,在课程与教学内容方面,可以把存在主义教育哲学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理想的教材在存在主义看来,理想的教材将强调:(1)活动性课程;(2)学生的兴趣作为学习计划与活动的依据;(3)学生在分组和个人单独活动中有完全自由;(4)课程以即时的需要为根据;(5)承认个人在经验上的差异。

由此可见,存在主义者不但要求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而且超越了课程内容静态化的窠臼,强调学生个体的需要、兴趣和经验,使课程内容从目的转变为手段,而且从工具性的目的转变为形成人的目的。

2.重视人文学科存在主义者主张课程的全部重点必须从事物世界转移到人格世界,,即课程设置必须符合人性发展的需要。

他们重视人文学科,因为历史,哲学,文学和艺术更深刻而直接地表现为人的本性以及人与世界的冲突。

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主体论述,更能洞察和发展人的存在的意义。

存在主义者反对把传授知识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

完全的教学应该关心的是整个人的品格。

他们重视人文学科,因为历史,哲学,文学和艺术更深刻而直接地表现为人的本性以及人与世界的冲突。

关于文学,存在主义者认为,通过对与人类生活方式相关的文学作品的研读,可以使学生放开自己的情绪,接受象征性经验,从而唤醒学生个人感受,对整个人类生活方式承担责任。

关于艺术,艺术被用来培养和表达妹的经验。

可以借助具体的形象使纯粹意识的抽象的内容具体化,从而带给人愉快、慰藉等体验,这是理性所不能的。

通过种种直观的体验,人们对存在产生新的认识。

关于宗教,存在主义者认为,就其本质而言,所有问题中,宗教性的问题“我的生命意义何在”是最有人性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