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5课戊戌变法(第2课时)
预习学案
课标要求:简述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重点难点: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知识梳理
自主完成
一、阅读课本“百日新政”一目,回答下列问题
1、维新变法的直接诱因是什么?
2、变法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3、变法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合作完成
二、阅读课本“无力回天”一目,思考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小组讨论解决,看哪个组总结的最全面)
三、阅读课本“维新时期的遗产”一目,思考维新变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从政治改革、救亡图存、思想解放等方面思考归纳总结)
第1课时巩固检测: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有哪些?
预习检测
1、戊戌变法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2、戊戌变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讲授学案
一、自主探究合作完成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光绪帝委任梁启超办理大学堂和译书局事务,擢升(破格提拔)谭嗣同,刘光第、杨锐、林旭等为军机章京,参预新政,负责起草变法的诏令。

材料二:光绪帝还命令各省总督巡抚将6月11日以来的新政诏书印刷给各州县,令教官详细讲解,并在督抚衙门悬挂。

材料三:9月初,光绪帝又将阻挠新政的礼部尚书(官职名称)怀塔书,许应揆和四个待郎全部革职,同时提升因积极参加维新事务而受礼部压制打击的王照,以示激励。

——以上材料均选自《中国近代现代史·戊戌变法》
请回答:
(1)根据上述材料,将光绪帝为推行变法所采取的措施逐条列出。

(不得摘抄材料原文)
(2)材料二中光绪帝令各省“将6月11日以来的新政诏书印刷给各州县”,你认为光绪帝颁布的这些“新政诏书”有何积极意义?
(3)材料中,光绪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推行变法,但是这些措施都不能使变法顺利进行,试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原因。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康有为在受光绪皇帝召见时称:“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摘自《戊戌变法》)材料二: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工计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

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

”康有为的
《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在思想上引发了极大震动,不仅顽固派坚决反对,而且不少维新派人物如唐才常黄遵宪也难以接受,帝党领袖翁同龢也斥之为“说经家一野狐也”。

因此,他的著作出版不久,即被光绪皇帝下令毁版。

(摘自《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等)材料三:戊戌变政,首在裁官。

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

(摘自《梦蕉亭杂记》)请回答: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希望“变法三年可以自立”的历史背景。

(2)戊戌变法的失败有多方面的原因。

根据上述材料,分析维新派在变法中的失误之处。

二、课堂有效训练
1.保国会成立后,维新变法运动在全国迅速高涨,这主要是因为
A 保国会议救亡图存为号召,宣传变法,符合时代要求
B 保国会在各省府县设立分会,扩大了影响
C 光绪帝支持保国会
D保国会扶植清朝统治,得到广泛支持
2.在戊戌变法的诏令中,致使“举国守旧迂廖之人,失其安身立命之业,自是日夜相聚,阴谋与新政为敌”的内容是
①改定律例,裁撤冗员②兴办商会、农会等民间团体③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
④裁汰旧军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②③④
D ①③④
3.维新派的改革遭到顽固派的激烈反对,主要因为
A.维新派反对清政府 B.改革触犯了顽固派的利益
C.改革完全是错误的 D.维新派反对帝国主义
4.某论坛开展关于“戊戌变法”的大讨论,下面四个观点中不正确的是
A.是维新派发动和领导的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
B.变法巩固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
C.变法受到开明地主的欢迎
D.戊戌变法从开始到失败历是103天,因此又称为“百日维新”
5.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A.袁世凯的出卖 B.顽固派势力强大
C.脱离群众和资产阶级本身的软弱 D.所依靠的光绪帝没有实权
巩固学案
1.促使清朝统治集团分化和光绪帝支持变法的根本原因是
A.民族危机加深 B.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C.争夺统治权 D.康有为的宣传
2.康有为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提出
A.制定宪法 B.召开国会 C.开制度局 D.废除科举
3.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施政纲领
A.把西方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相结合 B.提出了各方面具体的变法建议C.动摇了顽固派反对变法的理论基础D、形成了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4.“人人封章,得直达于上。

举国鼓舞欢蹈,争求上书,民间疾苦,悉达天听。

每日每署封章皆数十。

上鸡鸣而起,日晡乃罢,鉴阅奏章,犹不能尽。

”对此材料解释不正确的是
A.光绪钦定政策,变法图强
B.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可以上书言事
C.百日维新使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掌握了国家政权
D.百日维新使民族资产阶级、开明地主等受到极大鼓舞
5.百日维新的变法法令中,直接触及顽固派利益的是
A.改革财政,编制预算决算 B.废除八股取士,改试策论
C.取消重叠机构,裁汰冗员 D.裁撤绿营,编练新式陆军
6.康有为、梁启超发动的维新变法运动其进步性在于:①政治方面有利于维新知识分子参与政权;②经济方面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③思想方面使民主共和思想得到传播;④文化方面有利于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7.百日维新期间维新派没有提出开国会、定宪法,是因为他们
A.不敢触动封建制度 B.认为这一政治主张不符合中国国情
C.认为中国“民智未开”,难以实行立宪制度 D.对封建势力作了妥协
8.顽固派破坏百日维新的手段有:①对变法诏令阳奉阴违、托词抗命;②把京津地区的兵权都抓在手中;③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讨好列强;④慈禧太后直接控制人事任免权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9.戊戌变法运动突出的历史功绩在于
A.挽救民族危亡 B.推动政治改革 C.发展社会经济 D.促进思想启蒙10.戊戌变法的实质是
A.光绪帝与慈禧太后的斗争 B.开明地主与顽固派官僚的斗争
C.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的斗争 D.西方学说与传统儒学的斗争
11.1898年6月16日,康有为上书光绪帝:“皇上勿去旧衙门,而唯增新衙门;勿革旧大臣,而渐擢小臣;多召见才俊之士,不必加其官而委以差事,赏惟卿衔;准其专折奏事足矣。

”这段话最能反映维新派在变法中的态度是
A.要光绪加强对封建官吏的争夺 B.要光绪在变法中讲究斗争策略
C.要使更多的维新派参与政权 D.在封建势力面前表现出妥协性与软弱性12.谭嗣同在维新变法期间曾说过:“京居既久,始知所愿皆虚,一无可冀。

概念横目,徒深悲。

平日所学,至此竟茫然不可取”。

这句话表明谭嗣同
A.脱离群众,找不到变法的出路而十分苦闷 B.放弃了变法自强的远大抱负C.对维新派主观不满,开始转向革命 D.十分悲观,并准备同顽固派妥协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瓜分中国为言,若箭在弦,省括即发。

海内惊惶,乱民蠢动……瓜分豆剖,渐露机芽,恐惧回惶,不知死所。

……恐自尔后,皇上与诸臣虽欲苟安旦夕,歌舞湖山而不可得矣,且恐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


材料二:“自台事后(台湾割让后),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人无固志,奸宄生心。

……加以贿赂昏行,暴乱于上,胥役官差,蹙乱于下,乱机遍伏,既无强邻之逼,揭竿斩木,已可忧危!”——《上清帝第五书》材料三:惟中国风气未开,内外大小多未通达中外之故,惟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

——康有为《日本变政考》请回答:
(1)从材料一看出康有为主张变法的主要意图是什么?应如何评价其变法的主张?
(2)材料三的核心观点是什么?其依据是什么?
(3)戊戌变法失败后,作为主要领导人之一的谭嗣同发出了“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感叹。

请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参考答案
讲授学案
1、(1)破格提拔和重用维新人士;下令各省总督巡抚宣传变法诏令;严厉打击阻挠变法的封建官僚;对积极参加维新事务而受打击者予以保护、提升和激励。

(2)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有利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预政权。

(3)没有发动群众只依靠维新人士来推行变法,力量有限;变法触犯了顽固派的利益,使得变法诏令的贯彻受到阻挠和破坏。

2、(1)西方和日本变革取得成功;甲午战败,中国民族危机加深;康有为希望通过变法,独立自强,尽快摆脱被瓜分的命运。

(2)变法过程中急于求成;变法内容上贪大求全;触动了既得利益者,树敌太多;变法理论有偏激之处,内部意见分歧。

课堂有效训练
1、A
2、D分析:这是一道材料选择题,材料中的“守旧迂廖之人”指的是封建顽固官僚,由于变法法令中改革旧制的部分损害了他们的利益,他们自会“阴谋与新政为敌”。

因此,答案应该是涉及到改革旧制的内容。

3.B
4.B
5. C
巩固学案
13.①以变法挽救民族危亡,以变法抵制人民革命,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其“救亡图存”的变法主张在当时是进步的爱国思想;但其用变法来抵制人民革命,维护清朝统治的主张,又反映出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②核心观点:由皇帝主持实行自上而下的变法。

依据:中国“风气未开”。

③原因:清王朝的统治已不得人心,维新派抵制人民革命,从而失去人民的支持;封建顽固势力强大;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软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