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教学实录

合集下载

《故乡》(第二教时)课堂教学实录

《故乡》(第二教时)课堂教学实录

《故乡》(第二教时)课堂教学实录【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运用对比手法(闰土父亲、闰土、闰土儿子这三代人的对照,主要是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对照),突出主题思想的写作方法。

2、认识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衰败、萧条、日趋破产的悲惨景象和广大农民生活痛苦的社会根源,理解作者深切同情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珍惜幸福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闰土从少年时的天真活泼、勇敢机敏到变成中年时的迟疑麻木、自卑愁苦。

2、难点:“我”同闰土重逢的部分(可采用启发、讨论、讲述相结合加以引导)。

【教学方法】讲读法、问题研讨法等。

【教具准备】《三代人的对比表》、学生带父母亲少年时候的照片。

【教学过程】(实录)上课。

师:上一堂课,我们学习了鲁迅的名作《故乡》(板书课题),请同学们集体背诵故乡的冬景“时候既然是深冬”和昔日瓜田夏日“这时候”两节(以旧知中与本课新知密切相关的重点导入新课)。

生:背诵(略)。

师:同学们背得很好。

你们看,一个是深冬的黄昏,天气阴晦,冷风呼呼,暮色苍黄;一个是仲夏的月夜,天空深蓝,圆月金黄,瓜田碧绿。

一个是荒村萧索,没有一些活气;一个是英俊少年,充满朝气。

一个叫人无限悲凉,一个却叫人感到神异而向往。

故乡的面貌变化如此之大,那么故乡的人又怎么样呢?生(全体):也变了。

师:对!那么你们认为变化最大的人是谁?这篇小说对谁着墨最多?生(全体):闰土。

师:大家回答正确。

我们知道,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是作品主题思想的具体体现。

作者在表现主题时采用了前后对照的方法。

今天,我们就根据课文的特点,从人物形象的对照(板书加点字)入手,在形象的对照中分析主要人物并领会小说的主题。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本文作者表现闰土主要从哪几个方面进行了对照?生:我认为作者表现闰土主要从外貌、语言、动作等方面进行了对照。

师(点头):有补充的吗?生:还有在神情方面也进行了对照。

师(投影仪显示加点字):你补充得很好。

XXX《故乡》课堂实录

XXX《故乡》课堂实录

XXX《故乡》课堂实录XXX课堂实录《故乡》师:上课。

生:老师好!师:同学们好!请坐!今天,我们研究《故乡》。

我们的课叫学读课。

什么叫学读课呢?就是研究阅读的方法,通过一课的研究,掌握一种方法。

《故乡》的练一有这样一句话:作者所写的故乡其实有两个故乡,一个是记忆中的故乡,一个是现实目睹的故乡。

如果我们把“故乡”两个字换成“人物”来看的话,大家说一说,作者在小说里面写的是什么呢?一个是现实中的(稍停)XXX,一个是回忆中的(生齐答:XXX);一个是回忆中的(生齐答:XXX),一个是现实目睹的(稍停)(生齐答:XXX)。

我们今天重点研读“现实目睹的XXX”这一部分。

请大家翻开课文,从“这来的便是XXX⋯⋯”一直到“母亲和我都叹息他的近况”,这是我们今天研读的主要内容。

哪位同学能告诉老师,当一篇小说摆在你面前的时候,你应该怎么去阅读50它?有没有一种自己觉得可行的方法。

好,请你说———生:我感觉是一开始要把它浏览一遍,然后看看这个小说写的是什么内容,重点是哪一些?画出来。

师:挺好的,这是第一步。

这第一步是了解内容。

(板书:了解内容)那么,怎么了解内容呢?我们还是先读课文。

先朗读“这来的便是XXX”到“他的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这一段。

读这一段,要留意重音。

比如说:“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留意“紫色”、“灰黄”、“很深”读重音。

整个语段的阅读,语气要稍微沉重一点,读出叙述的那种语感。

好,我来起头。

“这来的便是XXX”,读———生:(齐读)这来的便是XXX他的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师:继续读。

读“我这时候很镇静”到“隔了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读这一部分,要留意抑扬,“我这时候很镇静”要扬一点;“他站住了,脸上现出了喜悦和凄凉的神情”读抑一点;“我好像打了一个寒噤”又稍微要扬一点,透露表现“我”心里的那种惊讶。

请同学们各读各的,体会朗读中抑扬的转化。

_故乡_教学实录

_故乡_教学实录

2009.339YUWEN JIANSHE 典型案例·典型案例·《故乡》教学实录□ 广西南宁市第四中学 韦瑞玲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通过再读《故乡》,分析课文的主要人物闰土。

上节课的课后作业是详细阅读文中刻画闰土的片段,了解闰土的形象特点。

那么,现在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来说说闰土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闰土是一个贫苦农民。

生:闰土是一个苦命的人。

生:闰土是一个麻木的人。

生:闰土是一个可怜的人。

生:闰土是一个少年时聪明,中年时愚昧的人。

师:“少年时聪明,中年时愚昧”,你是说闰土从少年到中年发生了变化?生:是的。

读了文章描写闰土的片段,我认为闰土从少年到中年的性格发生了巨大变化。

师:哦,作者写闰土,是从少年写到中年?生:对。

师:“从少年到中年”,好。

(板书:少年、中年)具体说说有哪些变化?生:他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师:很好,抓住了刻画人物的方法去体会、感受人物形象。

(板书:肖像、语言、动作、神态)那么下面我们就来具体分析闰土的变化。

先来看看哪些片段写了少年时期的闰土。

生:从12段到30段都是写“我”回忆少年闰土。

师:嗯,我们全班一起来朗读这个片段,以加深对内容的了解。

(学生齐读12段到30段)师:“我”记忆中的少年闰土是怎样的?生:第15段写“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将他套住了”,这一段中的“紫色的圆脸”“小毡帽”“明晃晃的银项圈”等词语,表明少年闰土很健康,样子很可爱。

生:我觉得少年闰土英俊、活泼。

第12段写他是“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样子应该很英俊潇洒,像个小英雄。

师:“小英雄”,不错。

生:“明晃晃的银项圈”说明他的父亲很爱他,而且说明他的家境应该还行。

师:你的意思是说虽不是富裕之家,但还可以让他戴上银项圈。

讲得有道理。

师:刚才同学们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了人物形象的特点。

很好。

(板书:健康、活泼)师:那么“我”回忆了少年闰土哪几件事情?由此可见他是个什么样的农村少年?生:一共三件事情:教我捕鸟,邀请我去瓜地刺猹,还告诉我贝壳、跳鱼儿的事情。

《故乡》语文课堂教学实录

《故乡》语文课堂教学实录

《故乡》语文课堂教学实录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师:上课前先问同学们一个问题:大家喜欢不喜欢读小说呀?生(齐):喜欢。

师:能告诉老师,你们是怎样读小说的吗?(学生纷纷举手。

)生:每读完一篇小说,我都会不由自觉地回忆小说的故事情节,并把小说中有趣的故事讲给同学朋友听。

师:复述故事情节,既可以锻炼自己口才,又与别人共同分享阅读的快乐。

好!生:我在读小说时,遇到富有哲理的名言警句,就用读书笔记抄下来,体会句子的含义。

师:注意积累,这种习惯很好。

生:读完一篇好的小说之后,我常常把自己的感受和心得体会写出来。

师:把读和写结合起来,对于训练自己的书面表达能力一定很有帮助吧,怪不得你的作文写得那么有文采,原来是读小说的收获,希望同学们都学习他这种读小说的方法。

师:既然大家都喜欢读小说,老师就满足大家的这种爱好,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鲁迅1921年写的一篇小说《故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要读通读懂小说《故乡》,而且要探讨阅读小说的方法。

师:昨天,安排大家回去预习课文,按照我们的惯例,先来检查同学的预习情况,哪位同学愿意把你圈划查注的生字词读给同学们听?(几位学生读各自圈划查注生字词,交流自学生字词学习情况,其过程略。

)师:接下来,哪位同学从名、时、地、著、评方面来说说作者及《故乡》的有关情况?生:名:作者是鲁迅;原名周树人,地:浙江省绍兴市人,时、评:鲁迅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著:他的代表作是小说《阿Q正传》。

生:本文是作者以他1919年底返回浙江老家搬家时的亲身经历为素材创作的小说,作者当时的生活经历、思想状况以及人生感受,在本文中都有反映。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生:我,……我……(学生很不好意思。

)生:老师,他是看着教学参考书念的。

(他的同桌说。

《故乡》 语文优秀教学设计案例实录能手公开课示范课

《故乡》 语文优秀教学设计案例实录能手公开课示范课

《故乡》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这篇小说,深刻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生活,所以学习这篇文章要从历史和社会演变方面入手,进而加强对主题的理解。

设计思想:课文不过是教会学生学习的例子,阅读教学不能仅满足于让学生读懂具体的课文,而应该着眼于训练学生的思维,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的语文素养。

本教案从营造轻松、平等、自由的交流氛围入手,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整体感知;反馈展示,讨论交流;合作探究,分析形象;品味语言,体会感情;理解朗读,积累词语;回顾过程,交流收获;并在本文的导读过程中,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习习惯,授与给小说阅读的方法,为学生自主阅读小说提供借鉴。

教学目标:1、理清小说结构层次,感悟作者情感脉络及探求人生道路的的强烈愿望。

2、分析本文通过对比写法塑造的人物形象,领会小说所表现的主题思想。

3、、品味课文的抒情意味的语言,摘抄积累词语、句子和精彩语段。

4、在本文阅读过程中,训练学生的思维,养成良好习惯,教给阅读方法。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运用对比写法表现小说的主题思想的写法。

2、品味小说语言,领悟作者探求人生道路的的强烈愿望。

教学难点:领会小说所表现的主题思想。

课时安排:两教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教师导入:同学们喜欢不喜欢读小说?能说说你们是怎样读小说的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鲁迅创作于1921年的一篇小说《故乡》,并通过这篇小说的阅读,探讨阅读小说的方法。

学生交流预习情况:1、读各自圈划查注的生字词,交流自学生字词情况。

2、简介小说创作背景说说作者及《故乡》创作情况。

鲁迅1898年第一次离开老家绍兴,1919年12月又最后一次回故乡,接母亲来北京居住。

《故乡》便是根据这一段生活经历创作出来的。

小说中写的人和事是有事实依据的,但又经过了艺术加工,有虚构的成分。

作品中的“我”身上有作者的影子,而“我”又不等于就是作者本人。

小说写的是1919年的事,它所反映的却是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社会的情况。

九年级语文上册《故乡》教学实录

九年级语文上册《故乡》教学实录

九年级语文上册《故乡》教学实录九年级语文上册《故乡》教学实录师:今天我给同学们上一篇鲁迅先生的《故乡》。

“故乡”两个字如何解释?生:故乡就是自己出生的地方。

生:故乡就是祖辈人居住的地方。

生:故乡是籍贯。

生:故乡是父母居住的地方。

师:比较完整的说法故乡是出生的地方和有较长居住时间的地方。

我今天为什么来给你们上这篇课文?生:陈老师是北蔡人,回故乡上课有回故乡的感觉。

师:真聪明!是的,因为北蔡是我的故乡,回故乡上《故乡》感到非常亲切。

今天这堂课是为了培养同学们的质疑能力,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来提高我们的能力。

你们的老师布置了预习,让你们回去读《故乡》,并提出问题。

我从第一段“回故乡”中提出了一些问题,请同学们看一看。

(出示写有问题的小黑板)师:那一位同学念得最响亮?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一段。

(同学们推荐了一位同学并请他朗读。

)师:请看这些题目提得好不好?问题好的先决条件是所提的问题必须与课文有关。

只要能提出问题的即为“可”;假如提的问题二分之一的同学能回答即为“中”;假如提的问题三分之一的同学能回答即为“良”;假如提的问题,很少有同学能回答,甚至连陈老师都不能回答,这个问题质量高,即为“优”。

再一次强调,问题必须与课文有关。

下面解答问题:师:第一题:“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为什么用“横”,而不用“有”?能回答的同学请举手。

能回答的有两个,说明问题质量很高。

请举手的同学回答一下。

生:“横”写出了山村荒凉、凄凉的样子,写的是辛亥革命失败时的情况。

生:写出了辛亥革命时的衰败。

生:很萧条。

师:“横”写出了景物没有生气,再加上是在船上往岸上看,所以是横的。

这个问题可打“良”。

师:再看第四道题目:“我这次专为他而来”,为什么用“他”而不用“它”?生:“它”指代动物,“他”指代人,作者把故乡当人来看待。

师:他说得挺好,其实在鲁迅先生在写文章时,“它”这个字还没有发明呢!同样,后面的“伊”就是“你”,当时还没有发明“你”这个字。

《故乡》课堂教学实录(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

《故乡》课堂教学实录(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

《故乡》课堂教学实录难点解析师:小说第二段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生:点明了“我”深冬的某天回故乡,在船上。

描写了故乡的萧条景象,渲染了沉寂、荒凉的气氛,衬托出“我”的悲凉心情。

师:第四段第五句表现了“我”的什么心情?生:本已看到故乡变坏,却又寻找自我安慰,流露出一种忧愤之情。

师:小说第一部分(1—5段)的主要意思是什么?生:描写了故乡的萧条景象和“我”见到故乡的复杂心情,并交代了“我”回故乡的目的。

师:第二部分第一层(6—8段)的主要意思是什么?生:写老屋的寂寥,更使“我”沉浸在深深的悲凉之中;还写与母亲商定搬家的事情。

师:第二部分第二层(第九段到“我得去看看”)的主要意思是什么?生:“我”回忆了与少年闰土的友情。

师:第二部分第三层(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主要刻画了哪一个人物?生:这一层主要刻画了杨二嫂这个城镇小市民的典型人物。

师:第二部分第四层(到“已经一扫而空了”)的主要意思是什么?生:准确、生动地刻画了中年闰土的外貌、神情、语言,从而使我们看到了闰土的变化,看到了一个在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奴役下尚未觉醒的贫苦农民的形象。

师:请概括第二部分的意思。

生:“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所感。

师:第三部分第一层(到“竟跑得这样快”)的主要意思是什么?生:“我”的一家人乘船离开故乡,其中插叙了有关杨二嫂的细节。

这个插叙是对人物的补叙。

师:第三部分第二层(到结尾)的主要意思是什么?生:这一层主要写“我”坐在船上,渐离故乡的感受。

师:请概括第三部分的意思。

生:“我”怀着深深的失望与痛苦的心情离开故乡,但“我”并不因此消沉、悲观,而是把希望寄托于未来,寄托于下一代。

师:这篇小说的线索是什么?生:这篇小说以“我”回故乡为线索。

师:小说是按照什么顺序安排情节的?生:是按照“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顺序安排情节的。

师: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从不同角度写了闰土的变化。

着力描写他的变化有什么作用?生:通过这些变化揭露帝国主义的侵略、封建主义的压榨给人民造成的苦难,揭示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揭示当时社会的弊端,从而启发人们去深思,去探索,去走希望之路。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14《故乡》教学课堂实录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14《故乡》教学课堂实录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14《故乡》教学课堂实录抓住个性语言,走进人物心灵——《故乡》课堂实录一、导入新课师:“故乡”是一个惹人情丝的字眼,说到故乡,你们能想到那些语句?生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师:我们似乎从小就会背诵的,中国人的故乡情结仿佛与生俱来,还有哪些?生2: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生3: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生4:小时候,乡愁是一张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师:多情自古恋故乡,今天让我们走进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看看文中的“我”,对故乡又有着怎样复杂的别样的情感呢?(师板书课题)二、整体感知师:课文都读过了吗?读懂了什么?【屏显】把你印象最深刻的情节或画面读一读,说一说。

生5:我印象深的是“忘了?这真是贵人眼高……阿呀呀,你放了道台了,还说不阔?你现在有三房姨太太;出门便是八抬的大轿,还说不阔?吓,什么都瞒不过我。

……阿呀阿呀,真是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愈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有钱……”(读完分析:)通过人物间的对话表现出杨二嫂的尖酸刻薄。

还有“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

”特别体现她的贪财好利。

师:哦,杨二嫂尖酸刻薄的话语和一个细节,生动形象,让人过目难忘。

生6:我难忘的镜头是“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记忆中的故乡充满活力,而这里描写的现实中的故乡萧索荒凉、毫无生机。

师:这段写得真好,其中有一个字特别传神,是哪个?生7:“横着”。

师:把这个字画出来,如果换成“卧着”行不行?老舍写过“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

生8:不行,“卧着”给人很活泼、温暖的感觉,而“横着”能给人一种悲凉萧条的感觉。

生9:“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

初中八年级语文《故乡》课堂实录观课记录与分析报告教学观摩与点评听课评课心得体会总结

初中八年级语文《故乡》课堂实录观课记录与分析报告教学观摩与点评听课评课心得体会总结

观课记录与分析报告(四)(表六)执教者:学校:时间:班级:八年级科目:语文课题:故乡课型:教读一、教学过程记录1、渐近故乡,看到故乡时,我的心情怎样?为什么?追问:那我对故乡的美好回忆来自哪里?2、当我见到阔别二十余年的少年玩伴闰土时,我又是怎样的心情?为什么?追问:闰土有怎样的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3、那么当我再次启程离开故乡,想到闰土的遭遇和变化,我对未来的生活有了怎样的想法?追问:你觉得我的愿望能实现吗?为什么?4、课堂总结,5、作业布置(1)积累字词(2)文中对中年闰土有多处描写,请选择两处分析描写的作用(3)文中有了关闰土这一具体的故乡人物代表,再写杨二嫂是否多余?三、观课报告潘老师课堂条理清晰,节奏分明。

教学过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很好的引导了学生们去感受鲁迅的文字以及文字背后鲁迅想传达的思想和观点。

课后自评时,潘老师认为《故乡》体现了鲁迅对于中国人的反思,反思社会等级观念对一个人的影响,以及希望唤醒还活在旧社会观念中的人。

鲁迅追求的应该是平等的相处吧。

所以闰土是一个旧社会的悲剧,一个封建时代的、普通的被生活压迫得没有性格的农民。

鲁迅说过:“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打碎给人看。

”儿时的美好的平等、融洽的关系,在20年后被打得粉碎,留下的只有尴尬、唏嘘和哀叹、怜悯。

再没有“美”可言。

闰土的正常反应——二十年前,作为一个孩子与富家公子嬉戏打闹;20年后知道了、也深刻地体验到人类社会的等级观念,所以变得客气起来。

但在鲁迅看来,这是不正常的,引起他的不适,甚至感到悲凉。

闰土的这种“特殊”正体现的是当时中国人民的“普遍”。

以故乡为题,揭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变异。

初中语文课程教学实录《故乡》

初中语文课程教学实录《故乡》

《故乡》教学实录第一课时师:孩子们,我们进入了初三的冲刺阶段,这个学期的时间非常短,所以这学期,我们以专题的形式来进行学习,(展现《九年级上下册语文教材教学内容及细目要求》)。

本节课我们先来学习小说专题。

师:读书要有好习惯,拿过一本书来,我们首先要读什么?生:目录。

师:那大家看一下目录,本册的小说有哪些?生:第四单元,《故乡》、《我的叔叔于勒》、《孤独之旅》师:看看还有没有?生:《智取生辰纲》《范进中举》《三顾茅庐》《刘姥姥进大观园》师:对,这几篇课文都是节选自我国古代的几个著名的白话小说,分别是什么?生:《水浒传》、《儒林外史》、《三国演义》《红楼梦》师:这些小说呢都是古代小说的杰出作品,四大名著大家比较熟悉,像《红楼梦》我们上学期读过了,《儒林外史》是讽刺批判小说的杰作。

师:对课本目录了解之后,下一步是看什么呢?生:看单元导读。

师:对,养成良好习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自觉标画出单元导读,看看你能发现什么?生:学习这个单元,1.学会梳理小说情节;2.从不同角度分析人物形象;3.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小说的主题。

师:好,带着这样的学习目标,我们一起来学进入这一单元的学习。

想一想,你读过哪些小说?有哪些阅读小说的方法?生:《简爱》,通读,跳读,精读的方法;师:通读、跳读的好处是什么?生:梳理故事的情节。

师,好,还有没有其它方法?生:摘抄优美句子,整理,感悟的方法师:为什么要摘抄这些句子?生:通过摘抄,可以得出很多重点的信息,内容。

师:这些信息有利于深入认识人物等。

通过学生们的回答,我们可以得出小说的三个要素是什么?生:情节,人物,环境师:情节指的是故事从起因,发展,高潮,结局。

人物描写的手法有哪些?生:语言、肖像、心理、动作、神态师:环境描写呢?生: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师,下面就请同学们打开课文《故乡》,通读全文,标出段落序号,同时在读的过程中注意标画出重点的语句。

第二课时(环境描写)师: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有感情的读是最培养语感的。

《故乡》课堂教学实录(钱梦龙)

《故乡》课堂教学实录(钱梦龙)

《故乡》课堂教学实录(钱梦龙)《故乡》课堂教学实录(钱梦龙)选择视力保护色: 【】《故乡》课堂教学实录(钱梦龙)(第二教时)四、讨论“闰土”师:现在我们来解决关于闰土的问题。

谁先提?生:闰土和“我”小时那么好,现在为什么要叫“我”“老爷”,而且还叫水生磕头?师:谁能回答?生:这是封建等级观念对闰土的毒害……师:你怎么知道的?是自己想出来的么?还是书上看到的?啊,我打断你的话了么?对不起。

不过我不能不问一个我不明白的问题:这个问题你怎么回答得这样好呢?生:我们历史课上刚读到过董仲舒提出的三纲五常……(众笑)师:你看她把历史知识运用到语文课上来了,多聪明啊!我对你们的学习是充满了信心的!还有问题么?生:“我”很想见到闰土,但闰土来了后,“我”并不感到高兴,有许多话要说,却又吐不出口,为什么?师:好,我们来想象一下:如果闰土一来,“我”就连珠炮似的向他提出许多问题:猹啊,鬼见怕啊,跳鱼儿啊,……(笑)不行么?生:不行,都老了。

(笑)生:心情不好。

因为“我”是来辞别故乡的,闰土是来辞别“我”的。

师:是啊,心情不好,否则即便是老头子也会热烈交谈起来的。

生:闰土已不是记忆中的闰土了。

师:对!那么闰土现在变得怎样啦?生:变麻木了。

师:好,“麻木”这个词找得好。

书上有一个比喻,怎么说?生:像一个木偶人了。

师:对,闰土的封建等级观念强起来了,精神又很麻木,再加上“我”和闰土的心情都不好,所以就说不出话来了。

还有别的问题吗?生:本文题目是《故乡》,却为什么主要写闰土和迅哥儿的关系?为什么还要写那么多闰土的外貌?师:好,先看外貌。

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外貌有哪些不同?少年闰土怎么样?请大家尽量不要看书,凭记忆来回答。

生: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

生:手捏一柄钢叉。

师:这是什么样的形象?生:小英雄的形象。

生:见人很怕羞,只是不怕我。

生:能抓小鸟雀。

师:对对,但我们扯开了,还是讲外貌。

他的手怎么样?生:红活圆实。

《故乡》课堂教学实录(本站论坛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故乡》课堂教学实录(本站论坛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故乡》课堂教学实录(本站论坛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故乡》课堂教学实录(本站论坛稿) 教案教学设计1《故乡》课堂教学实录(本站论坛稿) 教案教学设计引言教学是传承文化,传递知识,栽培人才,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环节。

在教学中,文艺作品经常被运用来达到深化学生思想、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情感等作用。

本文将以《故乡》为例,探讨在高中语文课堂中如何对该篇文艺作品进行教学的具体实现以及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及基本要求1. 教学目的①了解《故乡》的情节、人物和背后的社会背景。

②深刻理解文中所传达的哲理和人生哲学。

③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和感受能力,引领学生进入文艺世界。

④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2. 教学基本要求①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权利,鼓励学生的思考和发现。

②在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的基础上,全面发掘文本深层的意义和价值,启迪学生的思想境界。

③通过多种形式开展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教育能力。

④重视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掌握基本技能,提高其综合素养。

二、教学内容分析《故乡》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

文章深刻地反映了旧中国封建家族的罪恶和无情,表现了梦想破灭后内心的孤独和无奈。

作品中,主人公一进城就遇见了他的亲戚,他们表现出傲慢无礼、势利眼、不尊重工作。

本文篇幅较短,文笔简洁,寓意深刻,文化内涵丰富,适合用于高中语文的阅读和讲解。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1. 教学方法①模拟法:通过模拟古代的家庭、家庭继承和婚丧嫁娶等社会事情。

让学生感受封建家庭的凄凉和残酷。

②引导法:通过学生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来把学生引入到小说情节中,让学生进入文艺世界。

③比较法:通过对比《红楼梦》中地位高贵的大人物和《故乡》中下贱卑微的小人物,从而更深入地理解封建家族的罪恶及其影响。

2. 教学手段①讲解法:通过详细的讲解来让学生理解文本的含义,把握文章的主旨。

《故乡》优秀课堂实录

《故乡》优秀课堂实录

《故乡》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这篇小说,深刻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生活,所以学习这篇文章要从历史和社会演变方面入手,进而加强对主题的理解。

设计思想:课文不过是教会学生学习的例子,阅读教学不能仅满足于让学生读懂具体的课文,而应该着眼于训练学生的思维,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的语文素养。

本教案从营造轻松、平等、自由的交流氛围入手,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整体感知;反馈展示,讨论交流;合作探究,分析形象;品味语言,体会感情;理解朗读,积累词语;回顾过程,交流收获;并在本文的导读过程中,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习习惯,授与给小说阅读的方法,为学生自主阅读小说提供借鉴。

教学目标:1、理清小说结构层次,感悟作者情感脉络及探求人生道路的的强烈愿望。

2、分析本文通过对比写法塑造的人物形象,领会小说所表现的主题思想。

3、、品味课文的抒情意味的语言,摘抄积累词语、句子和精彩语段。

4、在本文阅读过程中,训练学生的思维,养成良好习惯,教给阅读方法。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运用对比写法表现小说的主题思想的写法。

2、品味小说语言,领悟作者探求人生道路的的强烈愿望。

教学难点:领会小说所表现的主题思想。

课时安排:两教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教师导入:同学们喜欢不喜欢读小说?能说说你们是怎样读小说的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鲁迅创作于1921年的一篇小说《故乡》,并通过这篇小说的阅读,探讨阅读小说的方法。

学生交流预习情况:1、读各自圈划查注的生字词,交流自学生字词情况。

2、简介小说创作背景说说作者及《故乡》创作情况。

鲁迅1898年第一次离开老家绍兴,1919年12月又最后一次回故乡,接母亲来北京居住。

《故乡》便是根据这一段生活经历创作出来的。

小说中写的人和事是有事实依据的,但又经过了艺术加工,有虚构的成分。

作品中的“我”身上有作者的影子,而“我”又不等于就是作者本人。

小说写的是1919年的事,它所反映的却是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社会的情况。

《故乡》课堂教学实录4个(特级教师钱梦龙另外3个)

《故乡》课堂教学实录4个(特级教师钱梦龙另外3个)

特级教师钱梦龙:《故乡》课堂教学实录(上课之前,钱老师委托金华市教研员布置学生自读课文,提出疑问。

但钱老师到金华时却被告知“学生已看过课文,没有问题”。

于是立即补上了一堂“提问指导课”,结果全班共提出了600多个问题)一、导入新课师:昨天,同学们书面提出了许多问题,都提得很好。

有两位同学提了二十多个问题,又多又好。

大家提的问题涉及课文的各个方面,我把它们分为七类。

板书:一、一般疑问二、回乡途中的“我”三、闰土四、杨二嫂五、宏儿和水生六、离乡途中的“我”七、写景大家提了这么多问题,第一步走得很好。

那么第二步该怎么走呢?大家说说看。

生:(齐)解决问题。

师:好。

在解决大家提出的问题之前,我先来考一考大家:《故乡》是在什么时候写的?生:1921年。

师:很好。

那么,在1921年的十年前,我国有一次很大的社会变动,是什么?生:辛亥革命。

师:这《故乡》写的就是辛亥革命后十年间的事。

那么,当时的社会情况怎样呢?……我提醒一下,可以联系本学期读过的另一篇鲁迅的文章《一件小事》,它的写作年代和《故乡》差不多同时。

回忆一下,《一件小事》写到了当时的社会状况没有?怎么写的?生:其间耳闻目睹了许多所谓国家大事: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师:很好,袁世凯、张勋是什么人?生:卖国贼。

师:对。

是卖国贼,是军阀。

当时辛亥革命的成果被军阀夺走了,辛亥革命有局限性。

那么,农民问题解决了没有?生:(齐)没有!师:怎么知道的?生:从《故乡》里可以看出,农民生活日益贫困。

师:对,当时的农民是日益贫困的。

这就是《故乡》的时代背景。

这个问题明白了,我们就可以来解决同学们提出的各类问题了。

现在,先请提出第一类问题——一般疑问。

二、讨论“一般疑问”生:92页第5行“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乡村”,为什么用一个“横”字?师:你很会“咬文嚼字”!为什么用“横”字?可以换上别的字吗?生:“有”。

师:好。

“远近有几个萧索的村庄”,也行。

生:用横字就显得这些村庄是乱七八糟的。

《故乡》课堂教学实录:7页(该课获2009年安徽省初中语文优质课大赛一等奖)

《故乡》课堂教学实录:7页(该课获2009年安徽省初中语文优质课大赛一等奖)

《故乡》课堂教学实录《故乡》教学实录该课获2009年安徽省初中语文优质课大赛一等奖丁艳艳/执教、整理师: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先生笔下的《故乡》。

请同学们一起背诵贺知章《回乡偶书》中的“少小离家老大回”两句。

(生吟诵“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师:“近乡情更怯”,当“我”带着二十年的期盼回到故乡时,竟发出了这样一声感慨:(幻灯展示。

)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师:请齐读这一句。

(生齐读。

)师:同学们读得很整齐,但缺少点感情。

听老师读一遍。

(师读。

)师:老师为什么读“阿”(第二声)?这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生1:惊讶。

师:一个否定加反问的句式,这又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生2:加强肯定语气,眼前的故乡就是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

师:一个“阿”和一个“不是”表达了“我”复杂的情感,眼前的故乡明明就是那个故乡,却又不愿意相信,是故乡什么样的景象让“我”如此感慨?请一位同学朗读第2段,其他同学在该段中分别找一个词形容眼前故乡的景象和“我”此时的心情。

(一生朗读。

)生3:故乡的景象“萧索”,“我”的心情“悲凉”。

师:罢,罢,景既已如此,还是去看看故乡的人吧!“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故乡哪个人最让“我”魂牵梦绕?生(齐):闰土。

师:二十年过去了,儿时的伙伴在相貌上肯定发生了变化,请在文中勾画圈点出有关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外貌描写,并用这样的形式回答:(幻灯展示。

)少年闰土,中年闰土。

(生阅读,勾画圈点。

)生1:少年闰土的脸是紫色的圆脸,中年闰土的脸是灰色的,还增加了很深的皱纹。

生2:少年闰土的手红活圆实,中年闰土的手又笨又粗,像松树皮。

生3:少年闰土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中年闰土带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

师:从相貌上看,原先可爱的小男孩俨然已成为一个饱经风霜的农民了。

故乡公开课一等奖教学实录

故乡公开课一等奖教学实录

故乡公开课一等奖教学实录《故乡》教案(第二课时)一、教材分析:《故乡》是九年级上册小说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本单元的课文篇幅都比较长,而且《故乡》这篇小说在环境描写、人物刻画方面都比较典型地运用了对比手法,所以在教学中,对环境描写和人物的分析,我引导学生进行选点进行比对阅读分析,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思考对比手法运用的作用。

在人物形象的分析中,我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不唯书、不从众,能读出自己的理解。

二、学生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已经对各类文体都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学习了,他们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但对长篇幅的文章如何能做到化繁为简,对内容进行整合,学生还没有接触过,所以在这节课上,我用选点比读的方法教会学生整合内容。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较强的理解鉴赏的能力,但鼓励学生读出更深层次的理解就需要在这篇课文讲授过程中,让学生从多角度对人物进行品析。

三、教学目标:1、通过多角度分析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把握闰土这一人物形象。

2、运用选点比读的阅读方法,对文章的其它人物作简要分析。

四、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多角度分析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把握闰土这一人物形象。

3、教学难点:运用选点比读的阅读方法,对文章的其它人物作简要分析。

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展示“月夜刺猹”、“雪地捕鸟”的图片,勾起学生们对小学阶段《少年闰土》的回忆。

少年时代的闰土淳朴天真、热情友好、见多识广,在“我”的记忆里留下了太多美好的回忆。

二十多年后回乡,闰土已步入中年,这个时候的闰土他长什么样了,他生活得如何了。

今天老师就选择了小说主要人物——闰土这一个点,对比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变化,带着大家品读鲁迅先生的作品——《故乡》。

1、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第12、15——30自然段,然后用“我从角度分析,我觉得少年闰土是一个人。

”分析少年闰土的形象。

提示:可从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对“我”的态度、对生活的态度多个角度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

故乡课堂教学实录

故乡课堂教学实录

《故乡》课堂教学实录执教:特级教师钱梦龙(上课之前,钱老师委托市教研员布置学生自读课文,提出疑问。

但钱老师到时却被告知“学生已看过课文,没有问题”。

于是立即补上了一堂“提问指导课”,结果全班共提出了600多个问题)一、导入新课师:昨天,同学们书面提出了许多问题,都提得很好。

有两位同学提了二十多个问题,又多又好。

大家提的问题涉及课文的各个方面,我把它们分为七类。

板书学生问题:一、一般疑问二、回乡途中的“我”三、闰土四、二嫂五、宏儿和水生六、离乡途中的“我”七、写景大家提了这么多问题,第一步走得很好。

那么第二步该怎么走呢?大家说说看。

生:(齐)解决问题。

师:好。

在解决大家提出的问题之前,我先来考一考大家:《故乡》是在什么时候写的?生:1921年。

师:很好。

那么,在1921年的十年前,我国有一次很大的社会变动,是什么?生:辛亥革命。

师:这《故乡》写的就是辛亥革命后十年间的事。

那么,当时的社会情况怎样呢?……我提醒一下,可以联系本学期读过的另一篇鲁迅的文章《一件小事》,它的写作年代和《故乡》差不多同时。

回忆一下,《一件小事》写到了当时的社会状况没有?怎么写的?生:其间耳闻目睹了许多所谓国家大事:袁世凯称帝、勋复辟……师:很好,袁世凯、勋是什么人?生:卖国贼。

师:对。

是卖国贼,是军阀。

当时辛亥革命的成果被军阀夺走了,辛亥革命有局限性。

那么,农民问题解决了没有?生:(齐)没有!师:怎么知道的?生:从《故乡》里可以看出,农民生活日益贫困。

师:对,当时的农民是日益贫困的。

这就是《故乡》的时代背景。

这个问题明白了,我们就可以来解决同学们提出的各类问题了。

现在,先请提出第一类问题——一般疑问。

二、讨论“一般疑问”生:92页第5行“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乡村”,为什么用一个“横”字?师:你很会“咬文嚼字”!为什么用“横”字?可以换上别的字吗?生:“有”。

师:好。

“远近有几个萧索的村庄”,也行。

生:用横字就显得这些村庄是乱七八糟的。

故乡》课堂教学实录

故乡》课堂教学实录

故乡》课堂教学实录执教:王绥辉(海南省海口市义龙中学)【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师:上课前先问同学们一个问题:大家喜欢不喜欢读小说呀?生(齐):喜欢。

师:能告诉老师,你们是怎样读小说的吗?(学生纷纷举手)生:每读完一篇小说,我都会不由自觉地回忆小说的故事情节,并把小说中有趣的故事讲给同学朋友听。

师:复述故事情节,既可以锻炼自己口才,又与别人共同分享阅读的快乐。

好!生:我在读小说时,遇到富有哲理的名言警句,就用读书笔记抄下来,体会句子的含义。

师:注意积累,这种习惯很好。

生:读完一篇好的小说之后,我常常把自己的感受和心得体会写出来。

师:把读和写结合起来,对于训练自己的书面表达能力一定很有帮助吧,怪不得你的作文写得那么有文采,原来是读小说的收获,希望同学们都学习他这种读小说的方法。

师:既然大家都喜欢读小说,老师就满足大家的这种爱好,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鲁迅1921年写的一篇小说《故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要读通读懂小说《故乡》,而且要探讨阅读小说的方法。

师:昨天,安排大家回去预习课文,按照我们的惯例,先来检查同学的预习情况,哪位同学愿意把你圈划查注的生字词读给同学们听?(几位学生读各自圈划查注生字词,交流自学生字词学习情况,其过程略)师:接下来,哪位同学从名、时、地、著、评方面来说说作者及《故乡》的有关情况?生:名:作者是鲁迅;原名周树人,地:浙江省绍兴市人,时、评:鲁迅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著:他的代表作是小说《阿Q正传》。

生:本文是作者以他1919年底返回浙江老家搬家时的亲身经历为素材创作的小说,作者当时的生活经历、思想状况以及人生感受,在本文中都有反映。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生:我,…我…(学生很不好意思)生:老师,他是看着教学参考书念的。

(他的同桌说)师:怎么,学生就不能看教学参考书吗?什么是教学参考书,它既是教师教的参考书,也是大家学的参考书,因此能主动用教学参考书学习的同学,不但可以,而且应该表扬,当然如果能把教参书上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不用看着读,那更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故乡》教学实录(上课之前,钱老师委托金华市教研员布置学生自读课文,提出疑问。

但钱老师到金华时却被告知“学生已看过课文,没有问题”。

于是立即补上了一堂“提问指导课”,结果全班共提出了600多个问题)一、导入新课师:昨天,同学们书面提出了许多问题,都提得很好。

有两位同学提了二十多个问题,又多又好。

大家提的问题涉及课文的各个方面,我把它们分为七类。

板书:一、一般疑问二、回乡途中的“我”三、闰土四、杨二嫂五、宏儿和水生六、离乡途中的“我”七、写景大家提了这么多问题,第一步走得很好。

那么第二步该怎么走呢?大家说说看。

生:(齐)解决问题。

师:好。

在解决大家提出的问题之前,我先来考一考大家:《故乡》是在什么时候写的?生:1921年。

师:很好。

那么,在1921年的十年前,我国有一次很大的社会变动,是什么?生:辛亥革命。

师:这《故乡》写的就是辛亥革命后十年间的事。

那么,当时的社会情况怎样呢?……我提醒一下,可以联系本学期读过的另一篇鲁迅的文章《一件小事》,它的写作年代和《故乡》差不多同时。

回忆一下,《一件小事》写到了当时的社会状况没有?怎么写的?生:其间耳闻目睹了许多所谓国家大事: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师:很好,袁世凯、张勋是什么人?生:卖国贼。

师:对。

是卖国贼,是军阀。

当时辛亥革命的成果被军阀夺走了,辛亥革命有局限性。

那么,农民问题解决了没有?生:(齐)没有!师:怎么知道的?生:从《故乡》里可以看出,农民生活日益贫困。

师:对,当时的农民是日益贫困的。

这就是《故乡》的时代背景。

这个问题明白了,我们就可以来解决同学们提出的各类问题了。

现在,先请提出第一类问题——一般疑问。

二、讨论“一般疑问”生:92页第5行“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乡村”,为什么用一个“横”字?师:你很会“咬文嚼字”!为什么用“横”字?可以换上别的字吗?生:“有”。

师:好。

“远近有几个萧索的村庄”,也行。

生:用横字就显得这些村庄是乱七八糟的。

生:村庄好像是横躺着。

生:给人悲凉的感觉。

师:对。

这“横”字使人感到村庄是死气沉沉的,而不是生气勃勃。

从这里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很注意用词。

还有问题吗?生:97页倒数第3行,母亲说:“这些人又来了,说是买木器,顺手也就随便拿走的……”为什么顺便拿走呢?生:贪小便宜。

师:对,是有这种思想。

但这也似乎反映了一种情况,可以看到当时农民的情况……生:生活贫困。

师:对。

还有,课文里说,木器卖掉了,只是收不起钱来,为什么?生:也是因为贫困。

师:对了。

看上去只是一个细节,但也反映了这样一个大问题。

还有吗?生:“亲戚本家”是什么意思?师:先说“本家”,“本家”是什么意思?生:本家是同姓的。

师:说得好。

那么亲戚呢?生:亲戚是不同姓的。

师:你们看,这个问题他解决得多好啊!还有别的问题吗?生:现在的闰土不如以前的闰土,这样看对不对?师:你们看对不对?生:(齐)对。

师:那么,记得有个同学提出,社会是发展的……这个问题是谁提的,说说好吗?生:历史是发展的,但故乡却倒退了,难道历史会倒退吗?师:对啊。

这问题怎么解决呢?生:辛亥革命后,历史倒退了。

生:我不同意。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王朝,这是很大的发展。

生:历史发展有兴旺的时期,也有衰败的时期。

师:对,对。

我补充一点,好不好?就是历史的发展是有曲折的,在前进中也有倒退。

例如我国在解放后有没有过倒退?生:(齐)有!师:什么时候?生:(齐)xxx!师:对了。

你看历史总的看来是向前的,“四人帮”不是粉碎了吗?但在“xxx”那几年,历史的发展也有了点曲折。

在辛亥革命后,由于军阀的混战,历史也有过倒退。

……还有什么问题吗?生:96页倒数第5行,“他不咬人么?”这“他”应该是“它”。

师:是啊,有的同学说鲁迅先生写了许多错别字,是么?(众笑)谁能解决?生:在“五四”时期,“他”和“它”是通用的。

师:你怎么知道的?生:书上看来的。

师:对啊!看到的就马上能用。

的确,“五四”时期,“她”、“他”、“它”都是一个“他”。

还有问题吗?生:102页倒数第6行,“可以听他自己去选择”,“听他”是什么意思?师:谁能回答?生:随他自己。

师:对,也可以叫做“听便”。

还有问题吗?生:93页第2行,“公同卖给别姓了”,为什么不用“共同”?师:啊,鲁迅又写错字了,是吗?(笑)这个老屋是“我”家的吗?生:(齐)不是。

师:不是,所以要卖掉就要几房本家公议(板书),公议后决定卖,就是“公同卖给别姓了”。

这里鲁迅没错,我为他辩护。

生:93页第9行,“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

”为什么用“飞出”?师:母亲是迎出,宏儿是飞出,能对调吗?生:(笑)师:为什么笑?生:老太太走得慢。

生:宏儿活泼。

师:不能倒,这就是用词准确。

还有问题吗?生:“我”叫闰土是“闰土哥”,闰土叫“我”是“迅哥儿”,他俩谁大些?师:对啊。

都是哥,谁是弟弟呢?(笑)师:哥是通称。

生:迅哥是小名。

师:是小名,大家同意吗?生:(齐)同意。

师:我也同意。

生:杨二嫂说:“你现在有三房姨太太……”鲁迅先生不是只有一个叫许广平的夫人吗?(笑声)师:谁能回答?生:迅哥儿是书中的人物,不是鲁迅。

生:迅哥儿是作者所塑造的艺术形象。

师:这话说得多好啊!语言多丰富啊!录音机已经把这句话录进去了。

(笑)生:这是杨二嫂胡说八道。

师:那么“我”究竟是不是鲁迅呢?生:《故乡》中的“我”,《社戏》中的“我”,还有一些鲁迅作品中的“我”是不是就是鲁迅?如果不是,为什么都很相似?师:这问题提得很好。

这位同学把许多课文联系起来了,想得很广。

那么你认为这样,我想先听听你的意见。

生:不是。

师:什么理由?(生不能答。

老师继续启发)你们知道鲁迅写的《孔乙己》吗?生:(齐)知道!师:那里面的“我”是个酒店的小伙计。

鲁迅卖过酒吗?生:(齐)没有!师:所以这个“我”是作者在小说中所塑造的……生:(接话)艺术形象!师:小说的情节是可以虚——生:(接话)虚构的!师:你们真聪明!所以我们看作品中的“我”是不是作者自己,只要看看这作品的体裁是不是小说就行了。

那么,《故乡》中的“我”是不是鲁迅自己呢?生:(齐)不是。

师:为什么?生:(齐)《故乡》是一篇小说。

师:你们怎么知道的?生:《呐喊》是小说集,《故乡》是从《呐喊》中选出来的一篇,当然是小说。

(笑)师:你们看这位同学推理得多好!那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我”呢?生:是鲁迅自己。

师:为什么?生:《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是回忆自己童年生活的散文。

师:对。

以后看作品中的“我”会看了吗?生:(齐)会看了。

师:好。

还有什么问题吗?生:鲁迅在小说中写的事,鲁迅先生有没有都经历过?师:你的问题使我想起了有位同学提的一个问题,究竟有没有闰土这个人。

生:有!师:你怎么知道的?生:书上看到的。

师:对啊。

那么,他叫闰土吗?生:闰水。

师:你对了一半。

生:运水,运动会的运。

师:全对了,你们两个知道的很多。

鲁迅把这名字改成了闰土。

这样改是有道理的。

谁还记得,闰土这个名字的由来是怎样的?生:五行缺土,闰月生的。

师:这样取名,为什么?生:封建迷信。

师:是迷信,这个问题我们以后还要讲。

闰土这个人,是鲁迅先生根据生活中的原型,再——生:(接话)艺术加工。

师:哦,你们懂得真多。

对,艺术加工。

写在小说里的事,是鲁迅自己经历过的,但又经过了艺术加工,这就使作品是的形象更加完善了。

还有什么问题吗?生:鱼怎么会有青蛙似的两只脚呢?师:是啊,鱼怎么会有两只脚呢?师:有!师:什么鱼啊?生:娃娃鱼。

(笑)师:啊,见多识广!我想跳鱼也有两只脚,你仿看到过没有?生:(齐)没有。

师:这说明什么问题?书上怎么说?生:这说明闰土见多识广。

生: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

师:对了。

我们以后可以到运水的家乡去看看,大概会看到这种跳鱼的吧。

还有什么问题?生:为什么把杨二嫂叫做豆腐西施?师:是啊,为什么呢?生:西施是个有名的美人,杨二嫂长得漂亮。

师:还有个同学在提问题的小纸条上说因为杨二嫂的豆腐做得好,做得又白又嫩。

(大笑)是豆腐好还是她有点漂亮?生:是有点漂亮!师:你怎么知道的?生:是打扮出来的漂亮!生:因为杨二嫂的关系,豆腐店的生意都特别好。

师:大家去看杨二嫂,豆腐生意就好起来了,是吗?(笑)这样写有点什么意味啊?生:讽刺。

生:我还有个问题。

99页第2行“我却并未蒙上一毫感化”,“感化”是什么意思?生:是印象的意思。

师:好。

还有什么解释?生:在意识与情绪上起反应。

师:你这个解释哪儿来的?生:字典上。

师:对了。

两种意思都有。

感化,有点影响的意味。

生:因为“我”当时年纪小,所以豆腐西施虽然漂亮,“我”也一点不感兴趣。

(笑)师:啊,我很同意你的意见。

还有什么问题?生:101页第7行“一层可悲的厚障壁”,“障壁”是什么意思?生:障是障碍,壁是墙壁。

师:对。

这就是说他们之间产生了一层什么?生:隔膜!师:“隔膜”是什么意思?生:思想感情不相通。

师:对了。

还有什么问题?生:92页第3行,“时间既然是深冬”,这里为什么用“既然”?师:是啊?什么意思?生:“既然”是“已经”的意思。

师:对啊,但这儿为什么不用“已经”呢?恐怕还和后面的某个虚词有点呼应关系,是哪一个呢?找得到吗?生:“又”。

师:对。

“既……又”是前后呼应的。

同学们还有问题吗?(稍顿)你们看,事实证明了同学们确实是既能提出问题,又能解决问题的,有的问题解决得比老师还要好。

这就说明你们真正成了——生:(接话)学习的主人!三、讨论“回乡途中的‘我’生:97页倒7行,为什么说“似乎看到了我的美丽的故乡了”?生:92页倒数第1行,为什么说:“这次回乡,本没有什么好心绪”?分别了二十多年的故乡,如今回来了,不是很高兴的事么?师:是啊,对这个故乡,“我”是怎么想念的?生:(齐)时时记起。

师:是啊,这样想念,回来时为什么又没有好心绪呢?生:母亲看见“我”回来很高兴,但为什么又“藏着许多凄凉的神情”呢?师:是啊,“我”与母亲的情绪都不太好,为什么?生:93页第6行“瓦楞上许多枯草的断茎当风抖着”,为什么正说明“老屋难免易主”的原因?师:这类问题还有吗?生:故乡中所出卖的老屋和《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中卖给朱文公的子孙的老屋是同一所吗?师:从一篇作品想到另一篇作品,而且还记得是卖给朱文公的子孙的,你看他记忆力多强!那么是不是同一所屋呢?生:不是。

那是回忆录,这是小说。

一个是真的,一个是虚构的。

师:好啊!刚学到的知识,这位同学马上就能运用了,当然,写小说也会用上自己的生活经历中的材料。

现在,我们把这些问题归纳成两个:一个是故乡究竟美不美,一个是为什么“我”的心情不好。

关于前一个问题,有一个同学提得很好,是哪位同学,请说说你的问题。

生:故乡到底美不美?是幻想中的美还是真实的美?师:哪一个回答一下看,故乡是美的么?生:美的。

师:那么为什么又说“说不出佳处”来呢?生:没有印象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