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家校衔接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合集下载

家校携手 合力育人——关于加强家校合作的教学实践案例

家校携手 合力育人——关于加强家校合作的教学实践案例

专题论坛2019 年 7 月家校携手 合力育人——关于加强家校合作的教学实践案例杨金凤(黑龙江省鹤岗市欣虹小学 黑龙江鹤岗 154100)摘 要:家庭教育是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内容,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够帮助孩子塑造健康的人格、正确的价值观和亲情观。

同时,家庭教育也是学校教育的坚实后盾,是决定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但在实践教育中,常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剥离开,或以学校教育为主,家庭教育难以体现存在价值。

鉴于此,本文以小学生典型教育案例为例,探究家校合作对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家校合作 小学 德育教育 教学案例一、案例背景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和老师占据首要地位。

为了培养具备健全人格和健康心理的人才,需要父母和老师协同合作,需要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联合起来,营造健康有益的教育氛围。

然而在实践教学中,家校合作的共育功能并没有得到完全体现。

常常表现在家庭教育过于依赖学校教育,造成“教育是学校的事,管教学生是老师的责任”等偏执思想。

在学校教育中,也出现了教师只注重成绩,忽视对学生心理健康和综合素质的教育。

在学生出现品行问题或者学习问题后,只是通知家长,给予家长知情权,或口头叮嘱家长做好家庭教育,而缺乏实际性的家校联合教育行为。

无论从德育还是智育角度,家校合作的教育模式都势在必行。

二、案例描述张某某是我们班里最调皮的一个学生。

他性格外向,活泼,在班里很有同学缘。

但在学习上却不尽人意。

通过课下时间的观察,我还发现他爱打游戏,爱搞小动作,可以说是当下“差生”的典型了。

我也试着跟他谈话,批评和激励都没有起到效果,每次被叫到办公室,他都是一副见怪不怪的模样。

后来,我尝试与家长沟通,通过几次家访发现,张某某似乎对父母比较惧怕。

通过了解张某某的家庭背景,发现爸妈都是大学毕业,有稳定的工作,但却常因工作忙而无法辅导孩子。

平日由姥姥负责饮食起居,当然还有作业监督,艺轩的学习情况和生活情况都是由姥姥转达的。

三、案例分析从张某某的情况来看,具有典型的厌学表现。

如何有效开展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衔接?

如何有效开展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衔接?

如何有效开展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衔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儿童成长发展的最重要两大支柱,两者之间的互相衔接是促进儿童健康成长的关键。

而现在,现实生活中,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存在着理念、方法、目标等方面的差异,导致衔接性失衡,影响孩子成长。

如何有效地开展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衔接,是下一阶段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

一、现状分析:衔接过渡的困境与挑战当前,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衔接性存在以下困境:理念差异:家庭教育特别注重情感培养、生活饮食习惯等,学校教育更偏重知识传授、能力训练,两者理念之间存在偏差,导致教育目标错位。

方法差异:家庭教育以家庭为主导,相对随意,学校教育则以课堂为主,强调规范和效率,两种教育方法的差异给孩子带来适应上的挑战。

信息不对称:家长对于学校教育理念、教学内容缺乏了解,学校对于学生的家庭情况掌握不足,信息不对称造成双方无法形成有效沟通和协作。

社会环境影响:家长工作压力大、陪伴孩子时间少,学校班级人数多、师生互动时间不足,社会环境无法有效支持家庭和学校的协同育人。

二、相互衔接的路径探索为了有效地开展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衔接,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确立共同育人理念:学校和家庭应达成“学生为主体,共同发展”的育人理念共识,形成协同育人机制。

搭建沟通桥梁:学校可以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家校沟通平台等,及时向家长传达教育理念、教学信息,并积极征求家长的意见建议。

家长也应积极主动参与学校活动,了解学校教育情况。

构建协作机制:学校和家庭可以共同制定学生发展计划,以学生为中心,互相沟通信息,共同制定学习目标和评价标准,并相互协同开展教育活动。

统一整合教育资源:学校可以将家庭教育融入到学校课程,将家庭生活融入到学校教育,或者积极开展家校协作的亲子活动、志愿者活动等,丰富孩子的学习生活。

注重培养家长的教育意识:学校可以通过培训、讲座等方式,引导家长学习科学的育儿知识,提升家庭教育水平,营造和谐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

班级管理中“家校合作共育”的实践与思考

班级管理中“家校合作共育”的实践与思考

班级管理中“家校合作共育”的实践与思考作者:阎海霞王永清来源:《语文周报·教研版》2019年第40期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龙泉镇地处淄川城郊,地域狭长,全镇人口4.2万,在校中小学生1850人。

多年来,龙泉镇经济发展依赖区域资源,煤炭、陶瓷是传统产业,镇域居民较为富裕,物质生活优越感强。

这种较城区物质生活相差不大又优越于山区的状况,加之家长的受教育水平与城区差距明显的现实,成为学校在家校共育中务必考虑的重要方面。

不少家長片面认为只要在物质上做好孩子的后勤服务,教育的事情尽在学校。

在新时代发展和新旧思想转换的要求下,这种思想显然落伍。

基于龙泉实际,经过不断实践和探索,我们总结形成了新时期家校共育的几种方法。

达成基于“龙泉”的教育共识。

地处城郊,生活便利,家长文化整体水平不高,这是龙泉的实际。

为达成家校共育中的思想统一,步调合拍。

学校于新生入学前集中召开家长会,通过班级和级部两个层面,明确家教的现状与站位,自身的优势和不足,聚焦全镇教育大环境,针对性地进行集体讨论研究,重点解决“我是谁”“今后的任务是什么”的问题,为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和强化“责任”两个层级,贡献家校的智慧与力量。

坚持“鸿雁传书”,搭建共育平台。

现代通讯方便快捷,但以传统书信促进家校共育的方式不可替代。

我们扭住“这封信”不放松,针对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定期发放一封信,内容包括家长学堂、学生安全、学生成长的困惑与策略、小升初有效衔接等知识,确保书信丰富、实效。

同时,在信中适时推介优秀家长的好做法,让身边的榜样带动其他家长。

家长读完信后写读后感言,要求联系自身,具体实在。

之后的学期家长例会上,集中组织展示优秀家长的感言。

这种经过了时间的沉淀,再次谈家校共育的具体做法收效良好。

家长会,常规工作常做常新。

“家长会”不是新鲜事物,却始终是家校合作深度融合的重点之一。

常规家长会包括新知学习、家庭教育的具体方法,优秀家长谈亲子成长的具体方法,等等。

如何协调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衔接?

如何协调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衔接?

如何协调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衔接?协同育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无缝衔接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学校教育则承接家庭教育,在更专业的体系下进行系统培养。

理想的教育模式,肯定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效衔接,形成强大合力,共同促进孩子全面发展。

而现在,现实中,两者的衔接存在一些问题,导致孩子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出现偏差。

如何协调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衔接,使其形成有效互动,是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共同关注的议题。

一、问题现状:割裂与冲突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存在的常见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理念偏差:家庭教育理念可能与学校教育理念存在差异,可能导致教育方向不一致,或者,家长过分注重成绩,而学校强调全人发展,导致孩子压力过大,学习兴趣下降。

方法差异:家庭教育方法与学校教育方法存在差异,例如,家长习惯于引导,而学校更崇尚启发式教学,造成孩子难以适应差别学习,学习效率会降低。

沟通不足:家长和学校之间普遍缺乏有效沟通,对孩子的学习情况和学校课程缺乏了解,造成教育目标和方法无法衔接,对孩子造成负面影响。

角色定位模糊:家长和老师彼此间角色定位不清,导致教育责任无法有效划分,例如,家长过多干涉学校教育,或老师过度依赖家庭教育,都会影响孩子的成长。

二、协调衔接:统合协同育人模式为了更好地协调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衔接,构建协同育人模式,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思想共识:家长和学校要达成育人理念共识,共同致力于孩子的全面发展,避免过度关注考试成绩,重视孩子的品行、能力、兴趣和个性发展。

信息互通:家长和学校要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定期交流孩子的学习情况、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信息,并及时反馈意见,形成信息共享平台。

方法互补:家庭教育要积极借鉴学校教育方法,例如,家长可以学习一些有效的学习方法,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效率。

学校教育也要借鉴家庭教育的特点,例如,鼓励家长参加学校活动,了解学校教育内容,共同制定学习计划。

角色分工明确:家长和学校要明确各自的角色定位,家长负责孩子的家庭教育和生活照料,学校负责孩子的专业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避免相互干涉,形成有效分工。

新时期初中生家校衔接教育的实践和思考

新时期初中生家校衔接教育的实践和思考
( 二 ) 使 家 长 更 全 面 了 解 学 生 。有 利 于 优 秀 生 的 脱 颖 而 出
通 过 家 访 会使 家长 了解 孩 子 的
促 学 生 更 好 的完 成作 业 ,或 者 通 知 家长学 校放假等一 些信息 。另外 ,
我 还 在 日常 教学 当 中 ,将 课 文 中一 些 疑难 句子 、 常用 短 语 发 送 到 家 长 手 机 上 .让 家 长督 促 学 生 熟 记 和 掌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网 、手 机 短 信 、英 才 卡 为 家长 提 供 学 生 在 校 生 活 、学 习 、学 校 动 态 等 信 息 的 沟 通 平 台 ,让 家长 可 以 随时
观 、人 生 观 、价 值 观 ,让 他 们 的 思 维 发 展 、意 识 情 感 、道 德 观 念 、知
识 结 构 、兴 趣 爱 好 都 有 一 个 从 量 变 到质 变 的过 程 。

学 习 、思想 、交往 等 各方 面 的情 况 , 及时调整 家长对 子女的教 育思路 。 更 重 要 的 是通 过在 家长 会 上 的对 比
交流 .使 家 长 及早 发 现学 生 的优 点 .
为 学 生 提 供 更 加 良好 的 成 长 环 境 。
为学 生最 终脱 颖 而 出创造 条件 。
成 共 识 .在教 育 方 法上 更趋 向成 熟
在 家 长 会 上 ,通 过 向家 长 介 绍 品学兼优 的学生 ,或 奖励 、或表 扬在
些 问 题 明 显 的 减 少 了 .学 习 上 也 家 访 让 老 师 了 解 学 生 的 成 长 环
( 三 ) 使 教 师 和 家 长 目标 上 形
( 二 ) 日常评 价
我 利 用 校 讯 通 对 学 生 进 行 评 价 ,将 学 生 的各 方 面信 息 反 馈 给 家 长 ,让 家长 配合 老师 教 导 督 促 。还 可 将期 末 成 绩 .平 时 测 验 成 绩 发 给 家 长 .让 家 长 留 意 孩 子 的 学 习 情

新时代幼小衔接策略研究的实践与思考

新时代幼小衔接策略研究的实践与思考

新时代幼小衔接策略研究的实践与思考摘要:由于社会地快速发展,时代前进的步伐加速,家长在孩子的教育方面有了更具体、更高的要求。

所以,学前教育需要以提升孩子综合健康发展为教学目标的前提下,需要以新课改的教学大纲为方向,采取正确的教学思维以及教学模式推动学前教学与小学教学克服彼此沟通的正确的障碍,为迈入小学学习做好更充分的准备。

笔者以新时代为背景探究了学前教育有效实施幼小衔接的价值以及现存问题,并提出了应对的策略。

关键词:新时代;幼儿园;幼小衔接针对学前教育阶段的幼小衔接时期的孩子来讲,首先,他们已然习惯了幼儿园里面轻松自在的教学氛围,其次对于马上就要到来小学阶段生活满是期待,可是这些孩子是不是能够契与学前教育有着很大差异的小学学习生活,那就取决于老师在幼小衔接阶段使用的策略是不是有效的。

但是老师如果希望设计可行的幼小衔接方法,不只是应该充分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还应该充分掌握幼小教学的变化,并且实施更深层次地探究,以了解有关的先进思想以及策略,从而有利于孩子可以更有序地跨过幼小衔接阶段,能够有更充分地准备来开展小学阶段的学习生活。

所以,本文从多个方面着手探究新时代幼小衔接的有关教学策略。

一、重视幼小衔接教学的价值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可以被视作一个共同的教育系统,存在关联性,同时也有阶段性,而关联性则要求学前教育与小学教学活动相衔接,彼此之间相辅相成。

孩子从学前教育阶段迈入小学阶段学习是孩子的首次跨越,是孩子不断地适应环境变化的一个开始,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就是他们在开展社会化生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而且还是孩子开展沟通、学习等活动的基础和条件。

假如幼小衔接工作存在一定的问题或不完整,那么孩子的身心就无法有效地适应小学阶段的学习生活,从而对他们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出现一些例如,睡眠不充分、身体疲劳以及情绪不高涨、信心不足等现象;更甚者还会出现社会化生活方面的问题,比如害怕与人际沟通,不愿学习等情况,最终导致学习效果不理想。

家校协同幼小衔接教育心得(精选)

家校协同幼小衔接教育心得(精选)

家校协同幼小衔接教育心得(精选)“幼小衔接”是幼儿园和小学两个教育阶段平稳过渡的教育过程,是儿童成长过程的一次重要的身份转变,也是儿童在人生的长坡上继续前行的一个里程碑。

为了更有效、更科学地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衔接理念,树立科学导向,助力幼儿实现幼儿园到小学的顺利过渡,2023年10月15日下午我园邀请了八大峡小学大队辅导员、心理健康教师徐海燕老师为大班家长及老师们开展幼小衔接专题讲座。

徐老师以生动的案例切入,结合对幼小衔接相关***策的解读,引导家长正确看待幼小衔接,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避免重知识而轻能力的培养。

徐老师以《家校协同,自然衔接》为题,从培养什么样的孩子、幼小衔接常见的误区及其带来的不良影响、如何科学做好幼小衔接三方面入手,重点向家长们阐述了如何帮助孩子培养良好的规则意识及学习、生活和行为习惯。

在互动答疑环节,徐老师结合自身多年的从教经验,通过丰富的实践案例解答了家长最为关心的问题,并向家长提供了具体、可操作性的建议。

通过本次幼小衔接讲座,家长们真正了解了“幼小衔接”的含义,也懂得如何科学地做好幼小衔接的准备工作。

同时,也让家长们了解到从幼儿园到小学要科学过渡,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知识、技能的准备更为重要。

相信通过幼儿园、家庭的共同努力,孩子们一定能愉快、顺利的度过幼小衔接的美好时光。

幼小衔接一直是家长相互交流的话题。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样话,大多数家长为了不让孩子再去上一年级的时候吃力,给孩子报学前班,学拼音、写汉字、等,提前进入学习状态。

而我,也有类似的想法。

有幸的是通过“幼教三六五”平台,观看了两位专家学者关于《幼小衔接社会准备》的讲座。

王老师通过事例和实践理论,讲述了培养孩子学习品质的重要性,讲述了如何在实践中培养好孩子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为家长对幼小衔接问题有了正确的认识和更深的理解。

幼小衔接是孩子从幼儿园顺利过渡到小学的一个过程。

这个过程中,需要培养好孩子的心理准备、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来适应小学生活,并不是以先学来打好学习基础,更多的是对孩子进行学习品质的培养。

新时代“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实践困境与突破

新时代“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实践困境与突破

新时代“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实践困境与突破作者:吴珊珊来源:《家长》2024年第04期《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强调:“幼儿园应和社区、家庭紧密关联合作,并且要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充分利用各类教育资源,促进幼儿更好地发展。

”因此,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教师应积极探索实现“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有效路径,通过三方教育力量的合力达成更加理想的教育效果,从而有效提升幼儿园的整体教育质量,促进幼儿更好地成长发展。

但从当前的教育现状来看,新时代“家校社”协同育人落实过程中,仍然面临着一定的困境和问题,影响其实施效果,如何解决“家校社”协同育人中存在的相关问题,探索更加适宜的育人模式,以提升教育质量则是当前各教育阶段教师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新时代“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实践困境分析随着教学改革的推动,“家校社”协同育人理念逐渐受到了各国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并成为各国教育研究及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课题。

对于当代教育而言,各项教育工作的开展不能仅依靠学校,也不能单纯依靠家庭或者社会,想要充分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要做好学校、家庭、社会三方教育力量的有效合作,通过三方协同发力、合力育人,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当前,已有部分城市开始进行“家校社”合作实践,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从实践情况来看,其中仍不免面临着一些困境和问题,亟须解决改进。

根据本人多年从事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实践调查以及通过家长了解到,当前“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实践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合作内涵有待提升从当前了解到的情况来看,幼儿园“家校社”协同育人实践过程中,仍存在有合作方式单一、合作地位不平等、合作内容单薄等问题。

1.合作方式单一。

国外教授摩根(Morgan)以家长参与层次为依据,将家校合作分为“低层次参与”“高层次参与”“正式组织参与”三种不同合作方式。

其中幼儿园“低层次参与”的合作形式多以幼儿作品展览、开展家长会、访问幼儿园等活动为主;而“高层次参与”的合作形式则多以经常性家访、家长参与课内外活动为主;“正式组织参与”则以伙伴行动小组、家校联合会等活动为主。

幼儿园家长对幼小衔接的看法:分析与实践指导方案

幼儿园家长对幼小衔接的看法:分析与实践指导方案

幼儿园家长对幼小衔接的看法:分析与实践指导方案一、家长对幼小衔接的看法1. 家长普遍关注孩子的学习情况在幼儿园阶段,家长通常关心孩子是否适应幼儿园生活,是否能够逐渐适应集体生活和学习,是否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社交能力。

而在面临幼小衔接时,家长更加关注孩子的学习状态,是否能够适应小学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

2. 家长期待幼小衔接的顺利过渡大部分家长希望孩子在幼小衔接过程中能够顺利过渡,不会出现适应困难或学习压力过大的情况。

他们希望孩子在小学阶段能够继续保持对学习的积极性,顺利完成学业。

3. 家长对学校的选择和教育理念有一定的期待在幼小衔接的过程中,家长通常会对小学的选择和教育理念有一定的期待。

他们希望选择一所能够给孩子提供良好教育资源和良好学习环境的学校,以及符合自己教育理念的学校。

二、幼小衔接实践指导方案1. 加强家园合作,共同关注孩子的学习状态学校可以建立定期的家长会议和家长学校沟通渠道,及时向家长反馈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情况和表现,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小学阶段的学习状态,以便家长在家中进行相关的指导和辅导。

2. 积极引导家长正确看待幼小衔接学校和家长可以加强沟通,共同明确幼小衔接的目标和过程,引导家长正确看待幼小衔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帮助家长理解适应小学的学习环境和方式需要一个过程,并为孩子提供更多的支持和鼓励。

3. 提供综合素质教育学校可以在小学阶段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不仅关注学科知识的传授,更重视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力、团队合作能力等。

家长也可以在家中给予孩子更多的机会和空间,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会自主思考、自主学习,逐渐培养出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和辅导学校可以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能力,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和辅导,帮助每个学生更好地适应小学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

家长在家中也可以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给予个性化的学习辅导和支持,让孩子在学习过程中更加顺利地适应新的环境和要求。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效衔接策略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效衔接策略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效衔接策略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是儿童和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两个重要的教育环境,它们在个体发展、知识获取、情感培养等方面各自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如何有效衔接这两种教育模式,是教育研究和实践中的重要课题。

针对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衔接策略,可以从多方面进行探讨,包括家庭与学校的沟通、教育目标的一致性、家长的参与以及教育内容的连贯性等。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承担着重要的教育责任。

从孩童出生开始,家庭就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家长的言行举止、价值观念、生活习惯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成长。

为了实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效衔接,家长需要明确自己的教育角色,认识到教育不是学校的职能,而是家庭和学校共同承担的责任。

家长应积极参与孩子的学习与生活,以身作则,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有效的沟通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衔接的重要环节。

学校应定期举办家长会和开放日活动,邀请家长参与到孩子的校园生活中。

通过与教师的沟通,家长能够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心理发展及其在学校的表现,从而更好地在家庭中给予指导。

同时,学校也可以借此机会向家长传递教育理念和教学要求,避免教育目标的偏差与混淆。

沟通不仅限于家长会,通过微信群、家校互动平台等现代媒介也可以促进家庭与学校之间的信息流动。

在教育目标方面,家庭与学校需要达成一致。

无论是知识的传授还是品德的教育,家庭与学校应当保持一致的教育理念。

例如,在学习中,学校可能强调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家长在家庭中也应鼓励孩子自主学习,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如果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目标一致,孩子在不同的教育环境中才能形成稳定的认知和价值观。

家长的参与也是连接家庭与学校的重要桥梁。

学校可以通过组织亲子活动,鼓励家长积极参与,例如亲子阅读、校园义工、学科兴趣小组等活动。

通过这些活动,家长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学校的教育内容和方式,也能与孩子一起体验学习的乐趣。

此外,家长的参与有助于提高孩子的学习动力,使其感受到学习不仅是在学校的任务,更是家庭生活的一部分。

新时代终身教育视野下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新时代终身教育视野下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新时代终身教育视野下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目录一、内容简述 (2)1.1 背景与意义 (3)1.2 研究目的与问题 (4)1.3 研究范围与限制 (5)二、文献综述 (6)2.1 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理论基础 (7)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8)2.3 文献总结与评价 (9)三、新时代终身教育视野下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的理论框架 (10)3.1 核心概念界定 (12)3.2 模式构建的理论依据 (14)3.3 模式的构成要素与特点 (15)四、新时代终身教育视野下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的实施策略 (16)4.1 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的实施原则 (17)4.2 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的实施步骤 (18)4.3 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的具体实施策略 (19)五、新时代终身教育视野下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的实践案例分析 (20)5.1 案例选择与描述 (21)5.2 案例分析与评估 (22)5.3 案例启示与借鉴 (24)六、新时代终身教育视野下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的保障措施 (25)6.1 政策支持与引导 (26)6.2 组织领导与管理机制 (27)6.3 资源整合与共享机制 (28)6.4 评价与激励机制 (30)七、结论与展望 (31)7.1 研究结论 (32)7.2 研究贡献 (33)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34)一、内容简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终身教育已经成为了当今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重要议题。

新时代终身教育视野下,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新时代终身教育背景下,如何通过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教育质量。

本文将对新时代终身教育的内涵进行梳理,明确其特点和要求,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通过对国内外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的分析,总结出具有普遍意义的成功经验和做法。

结合我国实际,提出在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中应关注的问题和挑战,为政策制定者和实践者提供参考。

通过案例分析,验证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的有效性,为进一步推广和完善这一模式提供实践依据。

幼儿园幼小衔接:幼小衔接教育实践与思考

幼儿园幼小衔接:幼小衔接教育实践与思考

幼儿园幼小衔接:幼小衔接教育实践与思考幼小衔接教育是指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的教育衔接工作。

在这一时期,学校和教师需要共同努力,为幼儿提供更加个性化、智能化的教育方式。

其中,幼儿园幼小衔接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孩子们在这个时期接触到的教育方式会直接影响他们未来的成长和发展。

对幼小衔接的教育实践与思考显得尤为重要。

1. 教育背景幼小衔接教育是教育体系中的一个环节,是学校教育体制内的重要环节。

在我国教育改革的进程中,幼小衔接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的衔接工作是一项复杂而又细致的工作,需要教育界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2. 教育实践为了实现幼小衔接的良好过渡,教育实践中需要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教育理念的统一。

幼儿园和小学在进行教育工作时,应该保持教育理念的一致性,使孩子顺利地过渡到小学的学习环境中。

- 课程设置的衔接。

幼儿园应该根据小学的教学要求和学科特点,结合幼儿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有目的地设置适合衔接过渡的课程。

- 教学方法的转变。

幼儿园和小学的教学方法有所不同,为了适应幼小衔接的需要,可以逐步引导幼儿接触小学的教学方式。

3. 教育思考对于幼小衔接教育的实践,我们需要进行一些思考:- 如何更加有效地进行幼小衔接工作?这需要我们从幼儿的认知发展、学习能力、情感需求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找出最适合的方法和策略。

- 如何平衡幼儿园和小学的教育要求?在衔接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保持教育内容的连贯性,使幼儿在衔接过程中不会出现教学内容的断层感。

- 如何充分发挥教师在幼小衔接中的作用?教师是幼小衔接过程中的关键因素,他们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为幼儿提供更好的教学服务。

我对幼小衔接教育的观点和理解是,这是一个关乎孩子成长和未来的重要环节。

在实践中,我们需要更多地关注幼儿的发展需求,从他们的实际情况出发,设计更加符合他们特点的教育方式。

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为幼儿的顺利衔接做出更多的努力。

家校共育的思考与学校实践——以南京市中华中学为例

家校共育的思考与学校实践——以南京市中华中学为例

【摘要】家校共育需要家庭和学校的有效合作,然而当下的现实是,学校对家庭教育指导不专业、不及时、不到位,家庭对学校和教师不信任、不支持、不配合。

家校共育组织和沟通形式的单一化、目标导向催生的家庭教育的焦虑、学生主体地位的严重缺失等是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

学校要发挥主导作用,主动作为,引导家长明确家校共育的本质,明确育人的目的,把握家校共育的边界,助力学生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家校共育;学生主体;边界意识;系统思维【中图分类号】G636【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5-6009(2021)32-0046-03【作者简介】张艳霞,南京市中华中学(南京,210006)党政办公室副主任,高级教师,南京市德育工作带头人,南京市十佳优秀少先队辅导员。

社会飞速发展,家校共育变得复杂多样化,一些具有时代特征的命题相互交错重叠,学校育人的纬度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家校共育变得越来越具有挑战性。

一、家校共育的本质及现实困境家校共育的本质是家庭和学校共同培育,共同承担育人的责任。

既然是共同培育,那么育人就不是单方面的,更不是某一方的服从与依附。

家校共育中,学校起主导作用,教师应包容差异,尊重多样性,理解学生成长的家庭背景以及家长对子女的关切,带着家长进行思考,帮助家长找到困惑的根源,共同解决孩子成长中导读:家校共育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把学校的孤军奋战变为家校携手共育,已成为教育界乃至全社会共同关注的一项实践研究课题。

如何把握家校共育的尺度以有效地发挥家校合力,如何积极探索家校共育新方法,有效整合学校与家庭的教育资源,更好地解决家校矛盾,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是广大教育工作者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

第101期随园夜话沙龙聚焦“家校共育实践与思辨”这一话题,引导一线班主任从自身实践出发思考家校共育的本质,进一步明确做好家校共育首先需要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和目的地,要通过学校的主动作为,引导家长明确家校共育的育人指向;教师在明确教育边界的同时要给予学生耐心与支持,给予家长理解与包容,助力家校共育的持久发展。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如何有效衔接?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如何有效衔接?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如何有效衔接?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效衔接:最终形成协同育人新格局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学校是孩子进行系统教育的通常场所。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孩子成长不可或缺的两翼,两者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才能使孩子得到全面而健康的发展。

但现实生活中却存在着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脱节的现象,造成教育效果无法最大化。

并且,如何衔接好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最终形成协同育人新格局,成为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关注的焦点问题。

一、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效衔接的现实意义1.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家庭教育注重培养孩子的个性化特点,学校教育崇尚孩子知识技能的系统学习,两者有效衔接,可以促进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2.提升教育效能: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互配合,共同发力,可以提高教育效能,避免重复劳动和教育资源浪费,更有效地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效率。

3.增进亲子沟通: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衔接,可以为学校和家长提供沟通桥梁,增进交流对孩子学习和成长的理解,进一步促进亲子关系和谐发展。

4.营造良好的道德教育育人环境: 统合良好的学校和家庭教育协同机制,可以营造良好的道德育人环境,共同促进孩子健康成长,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

二、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衔接的重要策略1.建立沟通机制: 建立学校与家庭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机制,定期召开家长会、家访,利用微信公众号、家长群等平台,及时传情达意,分享教育理念和经验,联合制定并执行孩子成长计划。

2.共享教育理念: 学校教师和家长要加强学习,共同学习教育理论和方法,形成共识,交流彼此的教育理念和目标,尽量减少教育理念上的冲突。

3.制定育人目标: 学校和家庭要结合孩子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共同制定教育目标和计划,并协作监督执行,形成强大合力,促进孩子全面发展。

4.发挥家庭教育优势: 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认可家庭环境对孩子性格、习惯、道德品质等方面的熏陶,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

5.发挥学校教育资源优势: 学校要发挥教育资源优势,积极邀请家长参加学校活动,组织家长培训,为家长提供教育经验传授,帮助家长增强教育能力。

新形势下的小学家校衔接德育教育研究

新形势下的小学家校衔接德育教育研究

新形势下的小学家校衔接德育教育研究摘要:本文主要研究了新形势下小学家校衔接德育教育的问题。

首先,分析了当前社会背景下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接着,探讨了家校合作在德育教育中的作用以及如何提升家校合作的效果。

最后,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和建议,以促进小学家校衔接德育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新形势;小学;德育教育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小学家校衔接德育教育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家庭和学校是孩子成长的重要环境,良好的家校合作对孩子的德育教育具有重要的影响,但在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1. 当前社会背景下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所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1.1 社会变革对传统家庭教育模式的冲击。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革,传统的家庭教育模式面临着巨大的冲击。

首先,崇尚个人主义和消费主义的价值观念对传统的家庭教育价值观带来了影响。

现代社会的竞争压力和市场导向的思维方式使得家长更加注重培养孩子的能力和技能,对于传统的道德伦理教育和品德塑造则容易忽视。

1.2 学校教育的压力和课业负担对家庭教育产生的影响。

学校教育的压力和课业负担对家庭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

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学校面临着更大的压力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成绩。

这导致学校教育更加注重学术知识和考试成绩的培养,给孩子们增加了沉重的学业负担。

家长为了让孩子在学校中取得好成绩,不可避免地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辅导孩子的学习,从而牺牲了与孩子共同成长和培养良好品德的机会。

这种情况下,家庭教育容易陷入功利化的怪圈,并且在培养孩子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方面存在短板。

1.3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差异与冲突。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由于各自的特点和角色定位,存在一定的差异和冲突。

家庭教育是孩子最早接触到的教育形式,强调的是亲情、情感和价值观的传递。

而学校教育则更加注重学术知识的传授和专业技能的培养。

这两种教育形式在目标和方法上存在差异,往往会产生冲突。

加强家校沟通促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效衔接

加强家校沟通促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效衔接

加强家校沟通促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效衔接如今,在日益繁忙的工作和生活压力下,许多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往往感到力不从心。

然而,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是孩子成长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确保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有效衔接,加强家校沟通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如何加强家校沟通,促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效衔接。

一、共同建立教育目标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目标应该是一致的,家长和教师应该明确孩子的学习目标和发展需求。

家长可以向学校教师了解课程设置和教学大纲,以便更好地辅导孩子的学习。

同时,学校也应该积极主动地向家长沟通学校的教育理念和目标,让家长对学校的教育方式有更清晰的认识。

二、建立定期沟通机制家长与教师之间的沟通是家校沟通的重要环节。

为了促进有效的沟通,学校可以建立定期的家长会和家校互动平台,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和学习情况。

家长也可以及时向教师反馈孩子在家庭环境中的情况,以便教师更好地了解孩子的整体情况,并提供有针对性的教育指导。

三、加强信息的传递与共享家校之间的信息传递和共享对于促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效衔接至关重要。

学校可以通过邮件、短信、电话等方式及时向家长传递重要信息,如家庭作业、考试安排等。

而家长也可以定期向学校了解孩子在家庭环境中的成长和问题,以便学校提供更好的帮助。

四、建立家庭教育支持体系除了学校的教育,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的基石。

为了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效衔接,学校可以建立家庭教育支持体系,为家长提供相关的教育资源和培训机会,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孩子的成长特点和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家庭教育指导。

五、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衔接不仅仅是家长和教师之间的沟通,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

家长和教师可以共同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自律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孩子能够自主地管理和规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逐渐成为独立、自信的个体。

六、建立互信的关系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有效衔接需要建立在互信的基础上。

家校园三方合力,促进幼小衔接的实践与探索

家校园三方合力,促进幼小衔接的实践与探索

家校园三方合力,促进幼小衔接的实践与探索摘要:幼小衔接工作是教育工作者与家长长期关注的一个话题,它直接影响到儿童入学后的适应和今后的健康成长。

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总则中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以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准备为目标,围绕幼儿入学所需的关键素质,提出身心准备、生活准备、社会准备和学习准备四个方面的内容。

我园秉承“以爱的名义扬帆远航”的办园特色,关注幼儿终身发展,通过家校园三方合力,帮助幼儿平稳进入小学阶段,实现科学有效衔接。

关键词:三方合力;科学;有效衔接我园把与小学的衔接当成一项常规的工作,并将这项工作融于幼儿园三年的教育过程中,渗透在幼儿园的日常活动中,从园校、家校、幼儿园三个层面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整合专业资源,加强幼小衔接科学研究,为儿童搭建从幼儿园到小学过渡的阶梯,加强交流学习,结合实际不断改进工作方式,建立健全幼儿园和小学双向科学衔接长效机制,培育好家、园、校互学共育体系,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帮助儿童顺利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平稳过渡。

一、顶层设计,建立长效机制广泛开展“幼小科学衔接,园校协同发展”幼小衔接联动教研活动,扎实开展“双向衔接”,建立幼小协同合作机制,扎实有效推进衔接工作。

1.学年初我园与建宁县城关小学结对签约,开展“聚焦幼小衔接,科学协同发展”双向衔接专题研讨活动。

双方共同拟定园校互动的幼小衔接方案,共同探讨幼小衔接的有效策略,进一步助推幼小科学衔接工作的开展。

2.我园与城小开展“聚焦深度学习,优化幼小衔接”联合教研活动。

邀请城小一年级教师走进幼儿园为即将毕业的孩子们带来一节精彩的幼小衔接课程体验。

双方围绕课堂指导策略、低年级学时入学适应期存在的问题、幼儿习惯的培养、学习品质的养成等展开交流研讨。

3.开展“小学教师进幼儿园授课”、“大班教师观摩小学课堂”、“幼儿参观小学课堂”、“小学哥哥姐姐走进大班”、“小学教师一年级入学准备专题讲座”等活动,加强了园校合作交流,一起探索幼儿园与小学两个不同学段教育连续性的规律,探讨有关幼小衔接教学工作中存在的困扰,进一步商讨进行衔接的切合点。

教育无缝衔接心得体会

教育无缝衔接心得体会

一、引言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无缝衔接已经成为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议题。

所谓教育无缝衔接,是指在各个教育阶段之间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教育内容的有机融合、教育方式的创新发展,使学生在不同教育阶段能够顺畅过渡,实现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有幸参与了教育无缝衔接的实践探索,现将自己在其中的心得体会与大家分享。

二、教育无缝衔接的实践与思考1. 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在教育无缝衔接的过程中,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是关键。

首先,要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打破学校之间的壁垒,让优质教育资源惠及更多学生。

其次,要关注农村和偏远地区教育资源的不足,通过政策扶持、资金投入等方式,逐步缩小城乡、区域之间的教育差距。

最后,要注重教育资源的更新与优化,使教育内容与时俱进,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

2. 教育内容的有机融合教育内容的有机融合是实现教育无缝衔接的核心。

一方面,要注重不同学段教育内容的衔接,确保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学习内容具有连贯性。

例如,在小学阶段,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为中学阶段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在中学阶段,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高等教育阶段的学习奠定基础。

另一方面,要关注学科之间的融合,打破学科壁垒,实现跨学科教育。

例如,将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知识融入语文、英语等文科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3. 教育方式的创新发展教育方式的创新发展是实现教育无缝衔接的重要途径。

首先,要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关注学生的兴趣、特长,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如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通过在线教育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互动交流,拓宽学生的视野。

最后,要加强家校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形成教育合力。

4. 教师队伍的建设教师队伍是实现教育无缝衔接的重要保障。

首先,要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

其次,要关注教师心理健康,为教师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发展空间。

关于如何做好中小学教育衔接工作的思考

关于如何做好中小学教育衔接工作的思考

关于如何做好中小学教育衔接工作的思考汇报人:2023-12-07目录CONTENCT •引言•中小学教育衔接的现状及问题分析•国内外中小学教育衔接的实践与探索•如何做好中小学教育衔接工作的思考和建议•结论与展望•参考文献01引言010203当前中小学教育衔接存在的问题不同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教育环境的变化及其对教育衔接的影响背景介绍探究中小学教育衔接的有效策略提高学生适应能力和综合素质促进教育质量和公平性提升研究目的和意义02中小学教育衔接的现状及问题分析知识体系脱节教学方法变化心理适应问题小学和初中之间的知识衔接存在脱节现象,导致学生在进入初中后难以适应新的学习内容。

小学阶段的教学方法与初中阶段的教学方法存在较大差异,学生需要适应新的学习方式。

进入新环境后,学生可能会出现孤独、焦虑等心理问题,影响学习状态。

当前中小学教育衔接存在的问题80%80%100%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当前中小学教育体制存在缺陷,缺乏有效的衔接机制,导致小学和初中的教育脱节。

不同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存在差异,难以保证教学质量。

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家庭背景等都不同,难以适应相同的教学环境。

教育体制不健全教师素质参差不齐学生个体差异03国内外中小学教育衔接的实践与探索国内外的成功案例介绍美国的成功案例01美国通过实施“平稳过渡计划”,建立小初衔接的课程体系,开展暑期衔接项目,进行教师培训和家庭辅导等措施,有效实现了中小学教育的顺利过渡。

英国的成功案例02英国通过设立“临界期”概念,重视学生个体差异,加强中小学校际合作,开展教师交流和培训等措施,成功地解决了中小教育衔接问题。

国内的成功案例03国内一些地区和学校也积极探索中小学教育衔接的实践,如开展暑期衔接课程、建立小初衔接的课程体系、加强家校沟通、开展教师培训等,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01020304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加强教师培训和交流重视家校沟通与合作加强中小学校际合作对我国中小学教育衔接的启示学校应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心理状态,为学生的顺利过渡提供有力的支持。

小学开展开放式家校共育的几点思考

小学开展开放式家校共育的几点思考

小学开展开放式家校共育的几点思考小学生的心理尚未成熟,处于不断汲取知识的时期,对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他们需要受到一定的约束,才能够更加快速健康的成长,为了能够全方位的受到监督,营造更加充实的环境,学校和家长要相互配合,共同去引导小学生的教育,制定科学的管理和指导方案,以开放式的态度促进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

本文主要研究了如何以一种开放式的态度让家校共育这个新的教育模式深入到小学中的学习培养中。

标签:小学生;家校共育;开放式作为当前小学教育的主流趋势,家校共育模式受到了学校和家长的欢迎,在这个模式中,家长和老师不仅能够相互沟通,及时的了解学生在家庭和学校中的表现,还能够通过相互之间的紧密联系,激励相互之间的共育热情,家长也能够科学广泛的去学习更好的教育方式,老师也能够结合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来深入的了解学生的个性。

因此作为学生成长中最直接的接触者,家长和老师必须要注重相互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一、开放家校共育交流路径随着我国经济技术的发展以及科学水平的提高,我国的信息技术在工作中的综合运用已经十分频繁,对提高工作效率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因此,在提倡家校共育模式时,学校也应该利用一些信息技术手段,方便学校和家长保持良好的沟通,为教育管理带来一些便利。

比如,每个班级作为一个集体,都可以建立微信群,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的向家长进行反馈,家长也可以把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用小视频的方式反馈给老师,这样不仅让家长和老师更加方便的关心和爱护学生,同时对学生的了解会更加的真实深入。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老师还可以把每天需要学生完成的课内外工作发布在微信群里,让家长监督孩子们按时完成作业内容,一些难以解决的作业难题,也可以在微信群中相互交流,通过这种学习方式,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就能够养成人际交往以及认真对待学习的态度。

与此同时,通过这种开放性的平台,学校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目标也能够输送给各位家长,家长也可以对学校和班级提出一定的管理建议,从而使家校共育工作真真正正的落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文标题:家校教育的重要性
——新时期家校衔接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姓名:余妹燕
工作单位:龙门县沙迳中心小学
电话号码:
家校教育的重要性
——新时期家校衔接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摘要:教育,作为一种教化培育人的活动,与每个人的生活密切相关。

毫无疑问,中国人是十分重视教育的,甚至可以说是对教育情有独钟,一直以来都把教育当作头等大事来抓。

其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作为其两大重要组成部分,备受关注。

本文主要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两方面出发,通过对新时期背景的分析,从中探讨家校衔接教育实践的可能性及方式。

关键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家校衔接
一、前言
新时期的时代背景,尤其是新时期的科技网络挑战。

科技的进步,信息的爆炸,今天已经进入了互联网、手机的时代。

学生沉迷于网络早已不是什么新闻了,针对学生在校使用手机这一问题,也曾几度被热议。

老师不再像是过去那样,管好三尺讲台就行了,今天的课堂已延伸到虚拟的网络空间。

面对网络多元化的冲击,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需要思考。

其次是新时期角色的转变。

一方面,家长和孩子的角色,较过去有所变化。

究其原因,是因为现在独生子女的关系,家长花在孩子的教育上的时间明显增多,也就是说,家长对
于孩子的期待值更高。

另一方面,老师也在无形中经历着角色的转变。

从过去的管理者,转变为现在的教育者、组织者、指导者。

老师不仅要管理好班级,还要教育学生做事做人、组织各项集体活动、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那么,新时期下的网络挑战,家长和老师的角色变化,对我们究竟意味着什么?这值得我们思考和追问。

在如此新环境下,需要家庭和学校有效衔接起来,同时希望我们的家长和老师,能以一个正确的心态去面对今天的教育,因为时代在变化。

二、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关系
关于家庭教育,我们无法定义,也无需定义。

家庭教育是繁琐的,不像学校教育那样,有专门的课程,它需要耐心。

可能很多人都会认为教育应该是学校的事,其实不然,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中,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

家长的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可能更重要。

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孩子的影响都很大。

都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所以家长树立好的榜样是非常重要的。

至于学校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一环,重要性不言而喻。

古语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教书育人,老师职责之所在。

然而在今天,他们要做的更多,无论是教书亦或是育人。

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是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

一方面,身心的健康,只有身体和心理的健康,才是真正的健康,学校所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让
学生更好成长;另一方面,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不仅是一句口号。

学校能做的就是让学生快乐地学习,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正所谓:“教是为了不教”,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新时期的环境下变得尤为突出。

所以说,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并不对立,而是相辅相成,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效结合起来,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文化知识,还要注重情感的提高。

只有两者有效结合,才能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成长环境。

三、家校衔接的意义
(一)家校衔接的必要性
一直以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脱节的现象。

有些家长打着“智力开发”的旗帜,给孩子报各种奥数班。

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态,我们可以理解。

但是,这只是家长的一厢情愿而已,把自己达不到的要求强加在孩子身上。

我们不难发现,在这种家庭教育下的孩子,他们一定不快乐,也不天真。

当然也有家长抱怨:不知道孩子在学校的学习表现怎样,与孩子存在沟通代沟等等。

同时,学校一味追求升学率,根据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成绩不好的分在普通班、慢班,成绩好的分在强化尖子班,简称强尖班。

这样的分班制度是很不合理的。

也有老师的声音:对学生及其家庭环境不了解,可能很难深入学生的内心等。

这些现象,再一次证明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衔接的必要性。

(二)家校衔接的实践与思考
家校衔接如此重要,那家庭和学校衔接教育就势在必行。

我们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探讨其实践的可能性及其方式。

第一,家校彼此了解,互相沟通,是家校衔接教育的前提条件。

师生之间自不必说了,老师不仅要对学生的个性、品德、社会关系有一定的了解,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心想法,多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

其实重点就是和学生的互动,建立信赖关系,比如主题班会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对班级工作的看法。

同时,家长和老师之间的沟通了解也很重要。

过去,只有家长会和家访,家长和老师接触的机会很少,所以对孩子的教育很难形成合力。

现在,移动互联的快速发展,间接地改变了家校衔接教育的方式。

学校或班级成立微信群,当然少不了学生的“激情吐槽”,不过也有老师、家长的交流。

通过对教育的发言,观点的讨论,老师更加了解家长的性格及其家庭环境。

家长也可以通过相关信息平台,更多了解学校的教学情况,从而更好地参与到孩子教育中来。

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不得不提:现在的家庭作业都发微信,家长可以准确了解和监督孩子去完成作业。

除了作业,还有日常的班级管理,班级新闻等,老师也会发在班群、家长群里共享。

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

但随着新时期的网络技术的发展,家庭和学校两者有机地衔接到一起,为孩子的教育保驾护
航。

第二,家校制定合理目标,共促进步,这是家校衔接教育的主要目的。

如果家长和老师的教育方向和目标不一致,那后果可想而知。

只有大家朝着一个共同的方向,才能顺利到达彼岸。

具体来说就是,家长和老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一个可行性的共同目标。

家长通过老师了解清楚孩子的学习情况,和老师商量,为孩子制定一个合理的目标,这样才有助于其提高。

成长不可能是一天两天的事,制定了目标,家长和老师共同督促,学习目标达成时给予鼓励,不达成时帮忙分析原因,找出问题点,指导改正。

家长和孩子、老师和学生做朋友,以一颗真诚的心对待,才能深受彼此欢迎。

比如说在教学中,老师不是高高在上,而是与学生共同探讨、分享学习的问题和乐事。

在生活中,家长不是一味说教,而是谆谆诱导,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陪伴其成长。

无论是学习还是在生活中,关心、爱护学生,用爱心、耐心和责任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尊敬,促进其进步,这才是家校衔接教育的主要目的。

第三,组织、参加各种形式的课内外活动,这是家校衔接教育的重要方式。

只有教育的内容充实了,才有可能进行有效的教育。

教育的内容或方式,从班干部竞选到班委会成立,从课堂讨论到课外活动,都是家校衔接教育的一部分。

例如网络学习,现在通过互联网可以平等地获取学习资源,至于如何充分利
用好这些资源,就要看学校和家庭了。

一方面,老师可凭借其知识和经验,向学生推荐一些相关的学习资源;另一方面,家长也要监督好孩子的网络学习内容。

关于班级管理,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把个性不同的学生融合在班集体中,需要老师的智慧。

陪伴孩子参加校园亲子活动,配合学校开展课外教育,需要家长的理解和支持。

另外校外的秋游等活动,也是一个不错的机会,教育绝不仅限于课堂或说教,投身自然也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只是方式不一样。

尤其是在今天,对于被学习压得喘不过气来的孩子来说,放松何尝不是为了更好地学习。

又或者多开展一些家庭聚会日,以几个家庭为单位,分组完成布置的任务,如准备午餐。

通过任务的完成,培养孩子的团队意识。

以上这些形式的教育活动,能丰富孩子的学习生活,真正地做到全面发展。

四、结语
通过上述可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同等重要,不分彼此。

同时,随着新时期的网络挑战,教育者的角色转变,家校衔接教育的实践方式也正在在发生着改变。

但有些东西一直没变,那就是:教育的教化育人的本质。

这是我们需要一直坚持下去的东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