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我的家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日战争时期我的家乡——重庆

我的家乡重庆地处西南,是一个典型的内陆城市,在抗日战争时期,重庆作为陪都,在抗战历史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总括

重庆是二战时期中国战时首都,被称作抗战大后方,屡遭日本飞机狂轰滥炸。重庆在二战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它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四大名都(华盛顿、伦敦、莫斯科、重庆),是反法西斯战争东方战场的军事指挥中枢、外交中枢。重庆之所以成为抗战的大后方,因为重庆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是四险之地,易守难攻,既有长江天险,又有群山环抱,还有浓雾蔽城。

迁都背景

国民政府自1927年4月在南京建立以来,一直以南京为首都。1932年,日军在上海挑起一.二八事变后,国民政府慌忙迁都洛阳。由此国民政府开始了面对日本侵略行径选择陪都、行都的历程。1935年3月,蒋介石率大批幕僚飞抵重庆,策划追剿红军,统一川政。从此,南京国民政府又开始注重西南建设,并力图把西南作为今后对日战争的根据地。“七七”卢沟桥事变发生后不久, 7月下旬蒋介石下手令:"各院部会实施动员演习及准备迁地办公并限三日具报。"与此同时,军事委员会也决定将东部沿海地区各重要都市之居民及政府机关职员之眷属进行疏散,要求在不使人民感到恐慌的条件下,可先将老弱妇孺迁到他处;机关职员之眷属,则宜先期秘密离京,以保证政府职员安心工作。10月29日,国防最高会议主席蒋介石召集国防最高会议,确定四川为抗战的大后方,重庆为国民政府驻地。15日,此时已代行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职权的国家最高决策机关--国防最高会议常会决定:"国民政府及中央党部都迁重庆。军事委员会迁移地点,由委员长酌定;其他各机关或迁重庆,或随军委会设办事处,或设于长沙以南之地点。"16日,国防最高会议在铁道部防空室内举行,蒋介石主持了会议,正式决定迁都重庆。

重庆成为战时首都

国防最高会议作出迁都重庆的正式决定后,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于11月16日当晚登上永绥舰,26日下午4时抵达重庆。在国民政府主席林森西上的同时,在南京的军政机关也开始向重庆、武汉、长沙等地转移。 11月20日,国民政府发表移驻重庆宣言:"国民政府兹为适应战况,统筹全局,长期抗战起见,本日移驻重庆。此后将以最广大之规模,从事更持久之战斗。" 1938年1月11日国民政府机关均由南京迁到重庆,但军事及外交部门仍留武汉办公。同年6月,武汉会战前夕,西迁途经武汉及设于武汉的党政机关亦向渝转移,8月4日全部迁到重庆,军事机关则移往湖南。9月财政部移渝办公。12月蒋介石由桂林飞抵重庆,随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亦移渝办公。至此,重庆成为中国的战时首都,成为中国抗战时期大后方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国民政府迁都重庆,重庆由此成为战时首都,这使重庆成为全国性的政治大舞台,大大提升了重庆的地位,对整个中国抗战有着重要的意义。重庆在短时期内也迅速完成了城市近代化的进程,从长江上游的重镇一跃而成为中国大后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抗战期间重庆经济中心的形成和中国西部地区不同程度的开发和建设,不仅从物质力量上支撑了,而且调整了中国生产力的不合理布局,对重庆和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刻而久远的影响。重庆战时首都地位的确立,使重庆成为了大后方的文化中心。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后,大量文化机构和学校迁至重庆,东部地区大量优秀人才也随之而来,人才荟萃,文化教育事业迅速发展。国立中学有30余所,在北碚夏坝,沙坪坝,江津白沙镇形成了三个学校文化区。中央图书馆也迁到重庆两路口建馆。大量报社,出版社也纷纷迁渝,当时国民党的主要大报《中央日报》、《扫荡报》、《大公报》等,以及共产党的《新华日报》都在重庆印行;大的出版社有中华书局、正中书局、商务印书馆、三联书店等。此外,中央电影制片厂、中国艺术剧社也迁至重庆,并上演著名话剧《屈原》、《孔雀胆》等,推动了抗战时期重庆文化的繁荣。

重庆大轰炸

重庆大轰炸指中国抗日战争期间,由1938年2月18日起至1943年8月23日,日本对战时中国陪都

重庆进行了长达5年半的战略轰炸。据不完全统计,此段期间日本对重庆实施轰炸超过200次,出动9000多架次的飞机,投弹11500枚以上。重庆死于轰炸者10,000以上,超过10,000幢房屋被毁,市区大部份繁华地区被破坏。

五三,五四大轰炸

1937年7月七七事变后,中国展开对日抗战。11月,国军在淞沪抗战中失利,南京陷入危机,国民政府在11月20日起迁往重庆作为战时首都。

1938年初至1938年底,日本对重庆主要为试探性的轰炸。出动的架次较少,多数为陆军航空队。1938年10月日军攻陷武汉后,日军在日皇的命令下开始向重庆实施战略轰炸,目的是希望震撼作为战时首都的重庆,打击中国政府抗战的意志。同年12月底起,由陆军对重庆开始实施战略轰炸。1939年5月,改以海军实行轰炸。5月3日及4日,日机从武汉起飞,连逐轰炸重庆市中心区,并且大量使用燃烧弹。重庆市中心大火两日,商业街道被烧成废虚,2000人以上死亡,十万人以上无家可归。外国使馆亦受波及。此次轰炸称五三、五四大轰炸。

八一九大轰炸

1941年初,日军在发动太平洋战争前先向中国集中力量进行空袭,发动名为《102号作战》的大规模轰炸。在1月至8月,超过3,000架次飞机空袭重庆,当中包括夜间空袭。6月5日,从傍晚起至午夜连续对重庆实施多小时轰炸。重庆市内的一个主要防空洞部份通风口被炸塌引致洞内通风不足,洞内市民因呼吸困难挤往洞口,造成互相践踏,估计数以千人死亡;称为六五隧道惨案。

1941年中以后,日军为准备在太平洋发动战争,陆、海军航空队主力从中国抽出。之后对重庆只有零星轰炸。到了1943年8月以后,日军再无能力空袭重庆,重庆大轰炸告一段落。

重庆大轰炸,是日本法西斯在中国制造的一次残暴的非人道的战略轰炸,其轰炸时间之长、次数之多、手段之残忍、造成灾难之深重,在二战期间和整个人类史上开创了战争的新记录。

为了防止历史悲剧的重演,必须认真总结和吸取重庆大轰炸的历史教训。

(1)战略轰炸是现代战争的产物,日本军国主义是侵略战争的根源,日本法西斯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公敌,必须彻底根除和永远警惕军国主义和法西斯的复活;

(2)侵略者的轰炸是人类的巨大耻辱,对不设防城市的轰炸,是一种赤裸裸的侵略行径和恐怖主义行为;

(3)城市战略轰炸的思想仍在不断扩散和传播,城市战略轰炸造成的类似重庆大轰炸的悲剧仍在上演。

(4)玩火者必自焚,正义必将战胜邪恶,侵略终将受到惩罚。作为战略轰炸的加害者,日本最终也遭受了战略轰炸的惩罚。

抗战时期的文化艺术

伴随着重庆作为当时中国政治中心的形成,重庆的文化与教育发展迅猛,空前繁荣,重庆也因此成为战时中国的文教中心。当时中国几乎所有顶尖的艺术家都荟萃重庆,创作出一大批艺术精品,如郭沫若的《屈原》、陈白尘的《大地回春》和阳翰笙的《天国春秋》等。

抗战前,重庆只有重庆大学,陪都期间,北京、上海和南京的著名学府迁移重庆,使当地高等教育出现空前的繁荣,光大学数量就达到31所。中国顶尖的教授、学者云集重庆。当时著名的中央大学、中央政法大学和复旦大学都迁移到重庆。荟萃文化精英,传承中华文明。由于战时首都的地位优势,重庆成为大后方聚集各种文化机构、各类文化人才最集中的地区之一,成为战时中国的文化中心,以至于在重庆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与此同时,重庆也成为中国文化人云集之地。在中国近现代教育、自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