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与美学
文学的美学特征
文学的美学特征
1. 形象性:文学通过语言来塑造形象,使读者能够在想象中看到、听到、感受到作品中所描述的人物、场景和情感。
形象性使得文学作品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2. 情感性:文学作品往往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思想和观点,同时也能够唤起读者的情感共鸣。
情感性是文学作品打动人心的重要因素。
3. 象征性: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情节和语言往往具有象征意义,代表着某种更为深刻的思想或情感。
读者需要通过解读和理解这些象征来揭示作品的内涵。
4. 结构性:文学作品通常具有一定的结构和形式,如诗歌的韵律、散文的起承转合等。
结构性使得文学作品具有独特的美感和艺术价值。
5. 创造性:文学作品是作者创造性思维的结晶,它可以突破现实的限制,创造出全新的世界和人物。
创造性是文学作品吸引读者的重要原因之一。
6. 历史性:文学作品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和思想背景,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读者可以了解到过去的时代和人们的生活。
7. 超验性:一些文学作品能够引导读者超越现实,思考生命、存在和宇宙等深刻的哲学问题。
超验性使得文学作品具有一定的精神内涵和启示意义。
这些美学特征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文学作品独特的魅力。
不同类型和风格的文学作品可能侧重点不同,但通常都会包含以上美学特征的某些方面。
文学与美学的互动关系
文学与美学的互动关系文学与美学是两个相互交织、互相关联的概念,在互动的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文学作品是美学的表达方式之一,而美学则为文学提供了审美标准和表现形式。
本文将探讨文学与美学之间的互动关系,展示它们之间的协同作用和相互影响。
一、文学与美学的定义与概述文学是一种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和传递情感、思想、感知和体验的艺术形式。
它以文字为载体,通过叙事、描写、抒情等手法创造艺术形象,展示生活的真实与美好。
美学则是关于审美和美的理论研究,探讨美的本质、规律和表现方式。
二、文学作品的美学特征文学作品作为表达艺术形象和思想情感的手段,具有多种美学特征。
首先,文学作品具有艺术性,以独特的审美形式和表达方式展现作者的艺术才华。
其次,文学作品具有情感性,能够唤起读者内心的情感共鸣,引发情感共振。
同时,文学作品还具有形式美,通过语言的精妙组织和结构的合理性呈现出独特的美感。
三、文学对美学的影响与贡献1. 文学作品是美学的重要对象之一。
文学作品中体现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语言表达等都是美学理论研究的重要素材和实践基础。
2. 文学作品是美学观念的传播者。
通过文学作品中的审美观念、艺术创作理念等,可以将美学思想传递给读者,拓展他们的审美眼界和美学理解。
3. 文学作品创作的审美要求激发了美学研究的深化。
作为创作者,作家在文学创作中不断追求形式美、情感美等审美要求,进而促使美学学者对美的本质、规律等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研究。
四、美学对文学的指导和规范1. 美学为文学提供了审美标准。
美学研究可以让文学创作者更好地理解艺术的特点和规律,使其在创作中更加符合审美标准,提升作品的质量和艺术价值。
2. 美学为文学提供了表现形式和创作技巧。
美学研究可以拓宽文学创作的思路和表现手法,使作家能够更加灵活地运用各种艺术表现形式,创作出更加丰富多样的文学作品。
3. 美学为文学提供了审美体验的指导。
美学研究可以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中的艺术之美,提升他们的审美水平和鉴赏能力。
文学作品中的美与美学主题
文学作品中的美与美学主题文学作品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其中充满了美的元素。
美学主题则是文学作品中探讨美的本质、美的产生、美的效果以及审美体验等方面的一个重要内容。
通过对文学作品中的美和美学主题的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增强自身的文学鉴赏能力,并对美的追求有着更深刻的认识。
本文将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探讨文学作品中的美与美学主题。
一、美的形式与审美感受文学作品中的美学主题基本上是以美的形式呈现出来的。
在文学作品中,美的形式体现在语言的艺术性、修辞手法的运用、形象的描绘等方面。
比如,诗歌作品中的韵律、押韵、音乐性,小说中的描写细腻、情节紧凑等等都是表现美的形式的手段。
通过这些美的形式的运用,读者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会感受到一种美的享受,产生审美的感受。
二、美的主题与思想内涵文学作品中的美学主题也常常与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内涵密不可分。
通过对美的主题的探索,作者可以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例如,很多文学作品中都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对人性的探讨、对人类命运的思考等等。
这些主题通过作者对美的追求与思考,呈现出了一种独特的美学效果,使读者产生共鸣和思考。
三、美的价值与意义文学作品中的美与美学主题不仅仅是为了追求艺术上的满足,更重要的是它们具有一定的价值与意义。
美可以给人以精神的愉悦和心灵的满足,它能够激发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人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同时,美学主题也能够引起人的思考和反思,启发人们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世界和人生。
美的价值与意义在文学作品中有着广泛的体现,通过对于美的思考和探索,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的深意,提升自己的审美素养。
四、美学主题的传承与演变美学主题作为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方面,不仅仅存在于古典文学作品中,也同样成为当代文学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
虽然文学作品中的美学主题具有传统性和延续性,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变迁,美学主题也在不断演变。
当今的文学作品中,除了追求传统的美的理想,更多地融入了对当代社会和人性的思考,传达出更多元、更富有现代感的美学主题。
文学中的美学
今天我给大家讲的课题是《文学作品中的美学性》,大家从这个题目看,很简单地能看出三个层面的意思,无非就是第一:什么是文学作品;第二:什么是美学;第三:怎样在文学作品中体现美学性。
下面我将会按照顺序,来讲解今天的这么一个课题。
1:首先来说什么是文学作品。
谈文学作品,我们必须要说什么是文学?其实这个东西很难说清楚,文学一词的最初含义是指文章和博学。
“文学”一词最早出现在孔子《论语》中,《论语》里有:“文学子游、子夏”,(这句话的意思是指子游、子夏两个人知识丰富,会写文章,文学是做的动词用)这里则直接地指文章和博学。
孔子在教授学生的时候强调所学四项技艺,包括:德行、言语、政事和文学,文学罗列其中。
可是到从魏晋时代起,文学逐渐地将“博学”含义排除了出去,《魏书》这样说:“而羲第六,文学为优。
”在这里,文学就单那些以表达情感为主并具有文采的语言作品。
这就有点趋向于现在的文学定义了。
又到了两汉时期,文学的定义又再次被分了家,文学是指专业的学术性的文字,一般的只可以叫文章,这种分界直到唐宋时期才又渐渐被弥合。
唐宋八大家在《古文运动》中提出要“文以载道”,韩愈倡导文学应传达“古道”,他说:“愈之志在古道,又甚好其言辞。
”这是针对唐宋以前那些浮华的,讲究文字漂亮的诗赋而提出的,他们是在说文章一定要表达出思想。
这种文学思想延续了很长一段时间。
到清末民初的时候,我认为是遇到了一狂人,学者章太炎,这个人有点分量,有两手,做过鲁迅的老师。
蛮早的时候,我看到他关于文学的定义,把我吓了一跳,他是这么说的:“文学者,以有文字著于竹帛,故谓之文;论其法式,谓之文学”,按照他的观点,就是只要写下来的东西就是文学,这整一个唯心主义。
再稍微往后面一点,在新文化运动初期,大学者胡适先生写过那么一篇小文《什么是文学》,所谓的小文就是没引起多大影响的文章,他说文字的作用不外达意表情,达意达得好,表情表得妙就是文学。
他说,文学有三种性:一是懂得性,就是要明白。
文学的美学魅力
文学的美学魅力文学是一种用文字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艺术形式。
它以其独特的美学魅力吸引了无数读者。
文学之美在于其深邃的意义和多元的表达方式,它既能反映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又能触动读者内心的共鸣。
首先,文学之美体现在它独特的语言魅力上。
文学作品不同于其他文字产物,它具有一种独特的美感。
作家们通过精心选择的词汇、句法结构和修辞手法,将意象和情感融入到文字中,使得作品具有独特的韵味。
当读者阅读文学作品时,他们不仅仅是在阅读文字的表面,更是在品味其中流淌的情感。
例如,一位作家运用押韵技巧将浩渺的星空与人们内心的痛苦交织在一起,触动了读者对生命和宇宙的思考。
这种语言的美感在文学作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正是它独有的特点。
其次,文学之美体现在它深入的思考和独特的视角上。
文学作品往往是作家对现实世界的思考和感知的体现。
通过对各种主题的探讨和分析,作家们揭示了人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比如,一位作家通过对贫困家庭的描写,让读者深切体会到人性的弱点和社会的不公。
与此同时,他们也试图通过作品中的反思和探索,寻找改变和希望的出路。
文学之美正是在这种深入的思考中展现出来,引起读者对生活和世界的思考。
再次,文学之美还在于它丰富的情感表达和感染力。
作家们通过细腻入微的描写和情感的娓娓道来,唤起读者内心的共鸣。
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读者往往能够感受到作家的情感和思想,与之产生共鸣。
比如,一本描写爱情的小说中,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对爱的渴望和对挚爱的珍视。
这种情感表达不仅仅存在于小说中,也存在于诗歌、戏剧等其他文学形式中。
文学作品的情感表达和感染力,使读者能够深入体验和理解作品中蕴含的情感,这正是文学之美的体现。
最后,文学之美还在于它开拓人们的思维和想象力。
文学作品往往通过情节、人物和设置等元素创造了一个独特的虚拟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人们可以超越现实的束缚,拥有无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例如,在一部科幻小说中,作者创造了一个未来世界,并探索了人类可能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美学与文学
1 美的本质是什么?美学研究什么内容?(1)答:美”是一种感觉,但能使人有“美”的感觉的事物一定有规律可循。
或者说是人好奇于自己何以对此物有如此的感觉而对另一物没有这样的感觉,从而去探寻和思考出一种解释感觉的合理说法。
(2)若一个人对自己的美感有了一套说法,我或许能理解他的关于美的学说,也只是“明白”了他的“感觉”的理性表达,我可以“判断”他“所谓”的“美”有没有道理、合不合“逻辑”,但我可能还是无法感觉着他的感觉。
所以我觉得,从第一个层次讲,“感觉”容易,“解释”难;在第二个层次上,“理解”容易,“感觉”难。
美学是哲学性质的科学,它对各门艺术理论的研究具有方法论的意义,同时各门艺术理论的研究成果又能够反过来丰富和推动美学的研究。
由于艺术是审美意识的集中表现,艺术理论与美学理论之间常常是彼此渗透和互相转化的。
关于艺术本质规律的某些直接探索,常常也就是美学理论2 为什么说审美具有令人解放的意义?黑格尔曾指出:“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
”要消除现代社会带给人类的这些负面影响,最好的方式和途径就是审美教育和情感教育。
因为美育是培养人的一种有机的和整体反应方式的教育,这种形式积淀了人的情感和理想,使它们处于一种极其自由与和谐的状态。
因此,音乐课程是造就完美人格的基本方式与最佳途径。
现代社会中,美学理论与艺术实践的发展,使审美在人的精神活动中的功能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美育,不仅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教育改革与发展中越来越呈现出独特的作用。
当今,愈来愈多的美学家与教育家主张“寓教育于艺术”,主张“使德育、智育、体育升华为伦理美育、智力美育、人体美育”。
愈来愈多的教育工作者深刻地认识到这样一个命题3 狭义的形式美由哪两个方面组成?基本上,美的形式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内在形式,它指创作者所想表现的真、善的内容;而另一种是外在形式,它与内容不直接相联系,指内在形式的感性外观形态(如材质、线条、色彩、气味、形状等等)。
文学中的诗意与美学
文学中的诗意与美学文学作为一门艺术,旨在通过文字表达人类的思想、情感和体验。
在文学作品中,诗歌元素的运用是常见且重要的手法之一,它可以赋予作品以特殊的韵律和美感,从而创造出独特的诗意与美学效果。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分析文学中的诗意与美学,并探讨它们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性。
一、诗意的表达方式诗意是文学作品中特有的表达方式,它通过独特的语言运用和意象的构建,唤起读者心灵深处的共鸣。
在文学中,诗意可以通过多种手法表达出来。
首先是押韵和节奏,诗歌中常用的韵律和韵脚,使得作品具有独特的音乐感和韵律感。
其次是比喻和象征,通过将具象和抽象事物进行比较和映射,使作品具有深层次的意义和内涵。
最后是唤起情感,通过对人类情感的描绘和表达,使得作品具有强烈的情感冲击力。
二、美学的审美追求美学是文学作品所追求的审美效果与艺术原则。
在文学中,美学追求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
首先是形式美学,即在作品的结构和组织中追求形式上的美感。
比如,小说的情节设置、章回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方面都可以体现形式美学的追求。
其次是内涵美学,即在作品的主题和意义中追求内在的美感。
通过对人生、社会、价值观等方面的思考和揭示,作品能够引发读者对生命和世界的思考,并产生丰富的情感体验。
三、诗意与美学的重要性诗意与美学作为文学作品中的重要元素,对于作品的品质和独特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诗意与美学可以增加文学作品的艺术性,使作品更具欣赏价值和审美魅力。
其次,诗意与美学可以提升读者的阅读体验,引发读者对作品的情感共鸣和情感体验。
最后,诗意与美学可以丰富作品的意义和思想深度,通过言之有物和意随文字的表达方式,使作品更具思想性和思辨性。
总结起来,文学中的诗意与美学是作品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它们通过语言的运用和意象的构建,创造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美感效果。
同时,诗意与美学在文学创作中的运用,不仅提高了作品的艺术性和观赏性,也丰富了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和体验。
因此,诗意与美学在文学创作和阅读过程中,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朱自清文章的文学和美学价值
朱自清文章的文学和美学价值朱自清的《背影》是现代文学史上的一篇散文杰作,本文从文学价值与美学价值的角度解读这篇文学经典,通过该文描述的父子情深以及对现代和当代散文产生的积极影响,论述其文学价值;该文以"背影'为载体表达父爱,蕴涵亲情之美,从其采用的朴实的写作手法、情与景的完美结合以及化平实为神奇的绮丽语言出发,论述其美学特色及美学价值。
朱自清的《背影》是一篇体现人类情感的优秀散文,它的文学价值以及美学价值是毋庸置疑的,也是值得深思的。
它以歌颂父爱为主题,以朴实却生动的语言展现了父爱以及对父亲的感恩怀念之情,成为中国现代散文中以亲情为题材的奠基之作,对现代和当代散文产生了深远地影响,具有深刻的文学价值;它以"背影'为载体表达父爱,具体描述父亲的"背影',体现大爱无言,蕴涵着深厚的父子之情,读之莫不为之动容,极具美学价值。
一、《背影》的文学价值《背影》表达的是真挚的父爱,是一种血缘亲情,是现代文学史上以亲情为题材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是一个反帝反封建的年代,因此,"五四'新文学的作家追求自由、平等和博爱,反对封建道德与封建礼教,他们创造出的文学作品主要围绕个性的解放、百姓的生活等方面。
有的作家把家视作封建专制,并对父辈们不满,甚至对家进行质疑与批判,从巴金的《家》以及曹禺的《雷雨》都可看出这种创作思维。
而《背影》则与一般的"五四'作家反对父辈的作品不同,它如一股轻柔的细风,让人们感受到了儿子与父亲朴实的亲情,它继承了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使人们重新感受舐犊情深,知晓感恩孝敬父母是毋庸置疑的。
在朱自清的眼里,虽然父亲并不完美,也有一些缺点,他和父亲的关系并不是很融洽,如他对父亲送自己的不以为然和对父亲嘱咐的不屑,然而,在子女面前父亲永远都是父亲,朱自清就是怀着对父亲感恩怀念的心,创造出这篇饱含浓厚亲情的经典之作。
文学理论与美学
文学理论与美学、比较文学、艺术学理论的关系
①文学理论与美学原理的关系
美学在其学科创始人鲍姆嘉通那里被定义为研究“感性认识的科学”和“自由艺术的理论”,它奠基于西方人对人的心理结构所作的知、情、意的划分与对各门艺术统一性的追求。
知研究真,对它的探讨形成逻辑学;意志研究善,与之对应的是伦理学;而研究情感或感性认识的完善的便是美学。
1747年,法国学者巴托将文学、建筑、绘画、雕刻、音乐、舞蹈、戏剧与一般技艺与科学相区分,称为“美的艺术”,被普遍接受,自此艺术成为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但与文学理论不同,美学主要偏重于对审美与艺术现象的思辨研究,并不探讨文学活动及文本解读中的具体问题,因此更偏于哲学。
②文学理论与比较文学的关系
比较文学也注意寻找与把握不同民族文学的共同点与问题,在这方面与文学理论有相通之处,但无论是法国学派的影响研究,还是美国学派的平行研究,都主张对文学进行跨国别、跨学科、跨文化的研究,与文学理论在研究对象与方法上有别。
美国比较文学学者亨利·雷马克(Henry Remak)认为,“比较文学是超出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并且探究文学与其他知识和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包括艺术(如绘画、雕刻、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如政治、经济、社会学)、自然科学、宗教等等。
简言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
”这种观点有一定的代表性。
③文学理论与艺术学原理的关系
艺术学理论固然要研究文学,但只是一个方面,它还要研究包括绘画、雕刻、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等各门艺术中的理论问题,与文学理论的研究范围与对象不同。
】。
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与美学思想
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与美学思想古代中国正是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的孕育地,也是众多文学艺术和美学思想的发源地。
通过对各个朝代的文学和艺术作品的了解,我们可以对古代中国的美学思想有更深刻的认识。
一、文学艺术1. 诗词诗词表达了人们对自然景色、生命、情感以及社会时代的认识,塑造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独特的诗词艺术。
从最早的《诗经》到唐代的杜甫、李白、白居易,再到宋代的苏轼,每一个流派都是具有深刻意义和不同艺术特点的瑰宝。
2. 小说《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中的代表作品,它以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之间的情感为线索,通过对宝玉和黛玉之间情感的叙述来反映社会的相对和谐,这是中国小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清代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也展示了古代中国想象力的丰富性。
3. 戏曲中国戏曲的发展是在特殊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环境下完成的。
它们以词曲、音乐、舞蹈和表演相结合的艺术形式,传达着文化、价值观念和历史的感性理解。
京剧、豫剧和昆曲等民族剧种是最负盛名的。
二、美学思想1. 养生之道古代中国的养生之道是从“道德行为”和“食谱养生”两方面进行的,它们都深深地融入了美学思想中。
例如《黄帝内经》中提到的“顺应水火”,秉持阴阳五行的哲学概念,来修养人体。
此外,饮食文化也是养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熬制浓汤和本地菜肴这样的传统交流是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 音乐美学中国古代乐器有“箫、琴、瑶琴、筑、磬”等五种。
音乐美学是文化、思想和音乐之间的相互关系,因此乐器的制造、演奏和乐曲的创作都与这种相互关系紧密相连。
《诗经》中的许多诗都有音乐效果,古代的音乐艺术可以带给我们丰富的文化经验和音乐美学。
3. 艺术审美古代中国人提倡“和谐的审美”,强调修养自己,使自己和周围自然和人文环境达到完美统一。
古代绘画的描绘是以意象为基础,通过画面所传达的感性乐趣来打动人们的心灵。
传统的对自然环境的赏识与对古代文化的重视,使得我们从古代的艺术品中,发现了自己来之不易的审美觉醒。
文学与美学我对中国文学作品中美学价值的分析与评价
文学与美学我对中国文学作品中美学价值的分析与评价文学与美学:对中国文学作品中美学价值的分析与评价中国文学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样的传统。
它不仅是人们的精神食粮,也是一种表达情感、传承文化、探索人生的艺术形式。
在中国文学中,美学价值得到了广泛的展现和尊重。
本文将对中国文学作品中美学价值进行分析与评价。
首先,中国文学作品中的美学价值在于其独特的审美体验。
中国文学注重以细腻入微的描写和独到的观察来表现情感和人生的哲理。
无论是唐诗宋词还是元曲小说,它们都以独特而精湛的艺术手法创造出了丰富的想象空间,使读者得以在阅读中体验到美的愉悦。
比如,苏轼的《水调歌头》在细腻的描写中展现了江南的风景,并将作者的思念之情与环境融为一体,给人以深深的感动;而红楼梦则以宏大的叙事和细腻的情感描写,展现了男女之间的爱恨情仇,使读者对人性和情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其次,中国文学作品中的美学价值还体现在其对美的追求和表现。
中国古代文人多注重自然美和人文美的结合,将美融入到作品的方方面面。
诗词中描写山水的美景,小说中展现人物的美丽外貌和高尚品德,都是对美的追求的体现。
例如,明代文学家冯梦龙的《喻世明言》通过对丑陋、肮脏的人物形象的描写,展现出美与丑、正义与邪恶的对立,体现了文学艺术对美的追求。
此外,中国文学作品中的美学价值还体现在其对社会价值观的表现和引导。
文学艺术是一种表现真实生活的方式,它能够通过对人物和事件的刻画,反映社会的现实,传递社会正能量。
中国文学作品在揭示社会矛盾、宣扬正义、呼吁人道主义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例如,鲁迅的《狂人日记》借助极端疯狂的叙述方式,表达了对中国旧文化的批判,在启发人们思考社会现实和价值观念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而钱钟书的《围城》则以幽默的笔调展现了现实主义的作品,对社会官僚主义进行尖锐的批判。
最后,中国文学作品中美学价值的评价是一个复杂而多维度的问题。
每个人对作品的理解和评价都会受到个人经验、价值观、审美偏好等因素的影响。
文学艺术与美学欣赏
文学艺术与美学欣赏文学艺术与美学欣赏——探索审美世界的奥妙艺术是人类的智慧和天赋的产物,是文化交流和人类精神发展不可或缺的部分。
文学艺术和美学欣赏是艺术中最具有个性化特色和文化特征的方面。
作为独立的艺术门类,文学艺术集诗歌、小说、戏剧、散文等众多文体于一身,可以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拓展人们的视野和思路。
美学欣赏则是体验和欣赏艺术品的过程,可以唤起人们的感官和心灵,引领人们进入一个充满美感和情感的世界。
本篇文章将就文学艺术与美学欣赏这一主题做一个简单的探讨,试图揭示其中的奥妙和价值。
一、文学艺术的奇妙之处文学艺术可以带给人们美的享受和激情,可以启迪人们的心智和情感,让人们理解并感受到生命的深刻意义。
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文学艺术有其独特的表现方式和艺术手法,以文字和语言为媒介,通过刻画人物、描绘场景、构建情节等手段,传达作者所想表达的思想、情感和价值。
文学艺术虽然没有绚丽的光彩和壮丽的气息,却能够给人以深刻而长久的印象,具有强烈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在文学艺术中,诗歌是最具有音乐性和节奏感的一种文体,其语言简练、意义深刻,能够唤起强烈而复杂的感情反应。
小说是最具有叙事性和叙述诉求的一种文体,其构建情节、塑造人物,讲述故事的能力是其他文体所不能比拟的。
戏剧则是表现力最强的一种文体,它把戏剧性的冲突和魅力传递给观众,通过演员的表演、导演的创作、舞台的设计等方面,使得观众进入角色,沉浸其中。
散文更是最接近我们日常生活的一种文体,以生活和情感为主体,富有思想性和感染力,可以表达作者最真实的情感和体验。
文学艺术是人们审美情趣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益于培养人们的真善美情感,提高情感的鉴赏水平。
在文学艺术的美学领域,人们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地感受美的享受和领悟,这完全是一种精神和情感上的饱足和富足。
文学艺术的趣味性和思考性,可以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拓展人们的思路,让人们更加积极地参与到人类文化和历史的进程中来。
二、美学欣赏的内涵和特点美学欣赏是人们体验和享受艺术的过程,是靠良心和内心来欣赏、评价和认识艺术作品的一种精神活动。
文学中的艺术与美学
文学中的艺术与美学一、介绍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不仅仅是文字的表达,更包含了丰富的艺术和美学元素。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文学中的艺术和美学,并深入挖掘其中的内涵。
二、文学中的艺术特征1.1 艺术性的表现方式:文学以语言为媒介,在文字选材、叙事结构、修辞手法等方面展现了独特的艺术性。
1.2 想象力和创造力:作家通过创造出独特而精彩纷呈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展示了他们极高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1.3 感知世界的能力:通过描写自然景观、社会风貌以及人物内心世界等多个层面,呈现了作者对世界的感知和理解。
三、文学中的美学价值2.1 美感体验:优秀文学作品给读者带来审美上的享受,激发起对美感的追求与体验。
2.2 内在意义与智慧:文学作品通过反思人生、揭示社会问题等,提供了深刻的思考和智慧启迪。
2.3 心灵与情感的触动:文学作品能够唤起读者内心深处的共鸣与共情,引发情感共振。
四、文学中的艺术形式4.1 散文:散文以平稳、文字流畅、通俗易懂为特点,通过言简意赅地表达作者对现实的认知和感受。
4.2 诗歌:诗歌常常是以押韵和节奏为特色,通过语言的音韵和形象化的表达方式,传递作者独特的情感体验。
4.3 小说:小说是一种具有长篇叙事性质的文学形式,通过故事情节和人物塑造展现出丰富多样的艺术特征。
五、影响文学艺术与美学发展的因素5.1 社会背景:文学作为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经验的艺术形式,在不同历史时期和社会环境下呈现出不同风格与倾向。
5.2 主题选择:作家选择何种主题进行创作也对艺术与美学产生影响。
不同主题的挖掘和表达方式,能够呈现出多样丰富的文学魅力。
5.3 个人风格与才华:作家个人的写作风格、创作技巧以及艺术才华都是影响文学艺术与美学发展的重要因素。
六、结论通过对文学中的艺术和美学元素的探讨,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
文学不仅仅是一种文字表达方式,更是一门艺术,它蕴含着丰富多彩的美感体验、智慧启迪和情感共鸣,引领着读者进入一个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世界。
古代文学与美学思想研究
古代文学与美学思想研究古代文学与美学思想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古代文学作品的研究,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古人的审美观念,还能够深入思考这些思想对当今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古代文学与美学思想的关系,并分析古代文学作品中所体现的美学思想。
一、古代文学与美学思想的关系中国古代文学和美学思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古代文学作品不仅仅是表达情感和思想的载体,更是传递美的形式和美的内涵的工具。
美学思想对古代文学的创作和鉴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美学思想为古代文学提供了审美的标准和原则。
古代文学在创作和鉴赏过程中遵循了多种美学观念,如“文以载道”、“形神合一”、“德音体势”等。
这些美学思想塑造了古代文学的特点和风格,使其充满了艺术性和审美价值。
其次,古代文学作品是美学思想的重要表现形式。
通过古代文学作品的分析和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其中蕴含了许多美学思想的要素。
比如,古代诗词中的“咏物诗”和“山水诗”可以体现“意境”、“情调”等美学思想,而古代戏剧作品中的“曲艺”和“章回小说”则可以彰显“戏曲美”和“小说美”的概念。
最后,古代文学作品还通过美学思想传递了作者的审美情感和认知。
古代文学作品往往是作者思想和情感的反映,同时也是作者对美的理解和追求的呈现。
通过古代文学作品,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人对美的认知和追求,进而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与美学思想的紧密联系。
二、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美学思想1. 审美主题古代文学作品中常常涉及审美主题,如诗歌中的“风花雪月”、“山水田园”等。
这些审美主题反映了古人对自然、人情和生活的审美情感,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真善美的追求。
2. 艺术手法古代文学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成为美学思想传递的载体。
比如,古代诗歌中的“典型形象”、“音韵美”和“意象美”等艺术手法都是为了表现美的效果。
而古代散文作品则常常通过修辞手法来增加文学作品的美感。
3. 情感表达情感是古代文学作品中重要的美学要素之一。
文学作品中的艺术与美学
文学作品中的艺术与美学文学作品是人们用文字来表达内心世界和感受的艺术创作,其中融入了丰富的艺术元素和美学价值。
艺术是指通过创意与表现形式来打动观者、传达情感和思想的创作方式,而美学则关注作品所呈现的审美价值和美的感受。
本文将探讨文学作品中的艺术与美学,并解释它们在作品中的重要意义。
一、文学作品的艺术之美文学作品通过文字的安排与运用,表达作者的情感、思想与人生观。
艺术之美在文学作品中是不可或缺的。
首先,在文学作品中,艺术的表达形式丰富多样,例如修辞手法、形象描写、对话对白等。
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带有一定程度的虚构与变幻,丰富了作品的艺术性。
其次,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描写通过细腻的文字和生动的描述,创造出一幅幅美丽的画面,使读者产生强烈的感受和共鸣。
而对话对白的运用则增强了作品的戏剧性,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活,情节更加生动。
这些艺术表现形式的运用让文学作品更具审美的魅力,给读者带来精神上的愉悦与享受。
其次,文学作品的节奏和韵律也是艺术之美的重要体现。
作为一种语言艺术,文学作品通过对词语和语句的节奏和韵律的把握,使作品更加流畅、有节奏感。
譬如,诗歌是一种高度规范化的文学形式,其采用押韵、对仗等手法,通过音韵的和谐营造出一种韵律感,给人以音乐般的美感。
而散文作品则更加注重对语句的抑扬顿挫和起伏跌宕,通过变化的节奏感来引导读者的情感。
这种节奏和韵律的运用,使作品更加协调一致,给人以美感。
最后,文学作品通过主题的选择与思想的表达,蕴含着更深层次的艺术审美。
作品中的主题往往是作者深思熟虑后的选择,通过对人性、社会问题或人生价值等方面的探讨,使作品所传递的思想更加深远、有内涵。
这种深度的思考与表达不仅展示出作者对现实世界的洞察力,也让读者在阅读中获得心灵的触动。
艺术的审美性不仅仅体现在对形式的追求,更是在思想与反思中的精神追求。
文学作品通过艺术与思想的结合,给读者带来了更深的思考与审美的享受。
二、文学作品的美学意义美学是研究审美感受、审美价值和审美意义的学科,而文学作品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具有重要的美学价值。
文学作品的美学魅力与审美意义
文学作品的美学魅力与审美意义文学作品是人类创造的一种艺术形式,它以文字和语言为媒介,表达作者对世界的感悟、对人生的思考,呈现出丰富的情感和思想。
文学作品之所以具有美学魅力和审美意义,在于它们通过独特的表现形式,传达出对真、善、美的追求和探索,引发读者的共鸣与思考。
首先,文学作品的美学魅力在于它们给人以审美的享受。
美学是关于美的学科,它探讨了美的本质和规律。
而文学作品作为美学的一种表现形式,通过优美的语言、精炼的叙述和艺术化的描绘,带领读者进入一个虚拟的艺术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读者可以尽情享受作品所带来的美感,感受到意蕴深厚的情感和思想的力量。
例如,《红楼梦》描绘了一个世俗家庭的兴衰沉浮,通过琼瑶式的描写和极富艺术感的叙述方式,使读者感受到这个世界的美与哀愁,引发强烈的情感共鸣。
其次,文学作品的美学魅力还在于它们能够激发人的想象力和思维的深度。
文学作品往往以虚构的形式来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感悟,它不受现实限制,能够运用想象的力量来探索人类的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
通过读作品,读者可以跳出自己的日常经验,进入到作者创造的另一个世界中,释放出自己的思维和想象力。
例如,法国作家小仲马的作品《基度山恩仇记》就给人以极大的想象空间,读者可以在小仲马创建的复杂情节中展开自己的思考,从中体会到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黑暗。
此外,文学作品的美学魅力还在于它们能够传达深刻的道德和伦理观念。
文学作品不仅是艺术的表达形式,更是一种对人性、道德和伦理的反思。
通过对道德和伦理问题的探讨,作品引发读者对于人类行为和生活意义的思考。
例如,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以质朴的语言讲述了一个少年的冒险故事,同时也涉及了对奴隶制度和种族歧视的批判。
作品中对正义、宽容和自由的追求,引发了读者对于社会问题的思考。
综上所述,文学作品的美学魅力与审美意义体现在它们能够给人以审美享受、激发想象力和思维深度,以及传达深刻的道德和伦理观念。
唐代的文学和美学思想
唐代的文学和美学思想唐代文学与美学思想唐代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黄金时期,出现了众多杰出的文学作品和文学家。
唐诗和唐宋词的创作,独具特色的“飞花令”和“诗词歌赋”等文学形式,都在唐代达到了巅峰。
同样,唐代的美学思想也不可忽视,包括唐人的审美意识、美学范畴、美学取向等。
一、审美意识唐代文人追求美的意识非常强烈。
唐诗、唐宋词等文学作品,不仅在表现情感和描述景物方面,追求雕琢词章、形象描绘的艺术效果,而且也着迷于取得审美的效果,追求诗歌的自然、深邃和婉约之美。
唐代诗人李白在《将进酒》中写到:“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这段诗以雄奇的笔触描绘了壮丽的黄河波涛、悲壮的人生沧桑,意境深远,既表现出情感交织,又充满艺术韵味,达到了极佳的审美效果。
二、美学范畴唐代美学范畴的主要内容包括意境和意象两个方面。
唐代文人以诗歌、绘画等艺术形式,表现出对自然、人类和历史的感悟,创造了众多抒发情感的艺术形式。
其中,首先要提到的是诗歌的意境。
唐代大量的诗歌,不仅以自然景致为素材,还融入了匠心的创造,追求真善美的统一。
如杜甫的《春夜喜雨》中写到:“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这首诗通过对雨夜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出作者的喜悦之情,以及对自然变化的敏感度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另外,唐代的美学思想还突出了意象的重要性。
意象是文学作品中表现作者思想感情、诗情画意的具体形象和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
唐诗中的意象常常具有多义性和象征性,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金碧堂前乐欢笑,红绫障里酒将倾。
”这里的“琵琶行”不仅仅指的是音乐家的行踪,而是代表着人生的流转和变幻,如诗中所说:“十三弦上音凄凉,何须怨李白才能留千古。
”这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和艺术的渴求和追求。
三、美学取向唐代的文学和美学思想,以“唯美主义”、人文情怀、自然亲近等为主要特征。
文学与美学的关系研究
文学与美学的关系研究文学和美学是两个紧密相关的概念,二者既有内在的联系,又各自展示出独特的特征。
文学是以语言为媒介,通过文字表达思想与感情的艺术形式;而美学则研究和探讨人类对美的感知和欣赏。
本文将从叙事性、情感表达和审美价值三个方面探讨文学与美学的关系。
首先,文学和美学在叙事性方面有着紧密的联系。
文学作品往往通过叙事的手法,将故事和事件呈现给读者。
而美学则关注叙事中的感知和欣赏。
一个好的文学作品不仅要有引人入胜的情节,还要通过语言的运用打动读者的心灵。
美学研究则关注人们在阅读过程中对叙事的评判和享受。
通过对人类审美心理的了解,美学为文学的叙事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启示。
其次,文学和美学在情感表达方面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文学作品通过文字的魔力展现出丰富的情感世界,使读者能够借助于文字的力量,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美学则致力于研究情感的产生、表达和传递。
在文学作品中,通过描写人物的内心活动、情感的流露,读者能够产生共鸣和情感共振。
美学的研究则将关注点放在了文学作品中情感的表现形式、语言的魅力以及读者对情感的回应。
最后,文学和美学在审美价值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文学作品不仅仅传达了作者的思想和情感,更是展示了其独特的审美价值观。
无论是古代的经典作品还是现代的文学创作,都以其独到的艺术形式和思想内涵引起了人们对美的追求与思考。
美学研究则探索了文学作品的审美标准和价值判断,引导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美的本质和作品的美学意义。
文学与美学的关系研究不仅可以深化对二者的理解,也可以推动文学创作和美学研究的发展。
通过从叙事、情感和审美价值三个方面探索文学与美学的关系,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文学作品背后蕴含的美学,从而更好地欣赏和理解作品的艺术价值。
总结来说,文学和美学是紧密相关的概念,二者相互影响又各自展示出独特的特征。
通过对叙事性、情感表达和审美价值的讨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和美学研究的内在关联和相辅相成的关系。
文学与美学的交融之处
文学与美学的交融之处文学和美学是两个相互交织的领域,它们共同构建了人类文明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文学是通过文字来表达人类思想和情感的艺术形式,而美学则是研究和欣赏艺术之美的学科。
在文学和美学的交融中,人们可以沉浸在美丽的文字世界里,感受到艺术的魅力和人类情感的共鸣。
首先,文学的语言和叙事特点是其与美学相结合的重要因素之一。
文学作品的语言是其最基本的载体,通过优美的文字和精炼的叙事方式,文学作品能够打动人心。
当读者阅读一篇文学作品时,他们可以感受到其中的韵律和旋律,文字的节奏和层次变化使人沉浸其中。
这些语言的特点使得文学作品不仅能够传达思想和情感,还能够触动读者内心的共鸣。
其次,文学作品的美感和审美价值也是文学与美学交融的体现。
文学创作强调对情感和思想的表达,而这种表达往往是通过艺术形象和艺术技巧来实现的。
文学作品中丰富多样的形象、绚丽的描写以及鲜明的色彩对读者的视觉感官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力。
这种美感和审美价值依赖于作者的艺术创造力和对美的敏感度,它们使得文学作品成为了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另外,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也是文学与美学交融的一个重要层面。
文学作品通过生动的人物形象和张力十足的情节来吸引读者。
这些形象和情节往往具有情感共鸣和思考的深度,读者通过与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相互对话和相互思考,能够获得一种心灵上的满足。
同时,这些人物形象和情节又通过语言的艺术来呈现,从而增加了文学作品的美感和审美价值。
最后,文学与美学的交融还体现在对现实世界的反思和启迪上。
文学作品往往反映了社会生活中的真实问题和人类的存在状态。
通过文学作品,人们可以看到作者对社会现象和人性问题的触动和反思。
而这种触动和反思又是通过文学作品的美感和审美价值来传递给读者的。
通过文学作品中的文字表达和美学呈现,读者能够思考人类生存的意义和现实世界的发展。
综上所述,文学与美学在很多方面相互交织,相互依存。
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通过语言的表达和艺术创作,打动人心,引起共鸣。
文学与美学从十个美学角度看文学作品
文学与美学从十个美学角度看文学作品文学作品是人类智慧和审美情趣的结晶,是语言和思想的艺术融合。
文学和美学是紧密联系的,文学作品的美学价值是其文学价值的重要体现。
从十个美学角度来看文学作品,可以更深入地探索其美学内涵和美学特征。
一、形式美学角度形式美学角度强调的是作品的形式美感,包括文学语言、结构、风格、节奏等方面的美感。
一个好的文学作品必须具有高水平的语言技巧和结构安排,保证读者从阅读中获得美感的享受。
二、意义美学角度意义美学角度主要关注作品的意义,即它所想表达的思想和精神内涵。
这种角度下按照作者表达的主题和思想来领略作品,看到作者创作中的思想和深度。
三、文化美学角度文化美学角度从文学作品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时代特征来分析作品的美学价值。
作品往往会反映特定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从而在文化美学角度下得到了审美的独特魅力。
四、感性美学角度感性美学角度是指作品通过情感和感官上的冲击,引起读者自然而然的审美感受。
在这种角度下,作品所营造的情感氛围和对各种感官的刺激对读者体验的影响至关重要。
五、理性美学角度理性美学角度就是从创作者的理性思维、逻辑推理和人类智慧的角度来看待文学作品。
在这种角度下,作品所体现的逻辑和思维深度更容易引起读者的认同和共鸣。
六、哲学美学角度哲学美学角度强调的是文学作品本身所具备的哲学思考和表达方式。
在一部作品中,如果深入挖掘其中的哲学思想,读者就能够领悟到作者的深度思考和哲学见解,体验到它所带来的审美价值。
七、社会美学角度社会美学角度是指文学作品所体现出的社会关注和社会意义。
在这个角度下看待文学作品,读者可以体会到它强有力的社会批判和社会责任感,从而让读者对社会、人类能够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八、美学思想角度美学思想角度聚焦的是作品中的美学思考和美学价值观。
在这种角度下,作品所表达的美学价值观将洞察整个作品的美学价值,反过来让读者感受到其中的人生智慧和哲学思想。
九、历史美学角度历史美学角度是指文学作品中所体现的历史思考和历史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与美学
一、基本理论题
1、为什么说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
答:a)美根源于社会实践:
在人类产生之前,自然界是无所谓美丑的,尽管人类社会,日月星辰,山水花鸟都早已存在,并按照自身的规律在变化发展,但那不过是一些纯粹的自然存在物而已。
美必须依赖人类社会而存在。
只有与人类及其社会生活联系起来才有可能有美的存在。
因此,美是一种社会现象。
美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在人类的劳动中产生的,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人类最初的审美活动和艺术活动,是在一定特定的社会生活条件下形成起来的,这就是大规模的狩猎活动以及与此相联的巫术礼仪活动。
原始歌舞和绘画就是从中孕育诞生并逐渐演化为审美活动。
因此,美和人类劳动是密不可分的。
b)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人的本质力量是人通过社会生产实践,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也可以说是人进行自由创造所表现出的力量。
总之,在追求新生活的过程中所显示出来的理由、情感和愿望,都是人的本质力量的表现。
2、谈谈美的分类,什么是艺术美?
答:美的分类:自然美,社会美,形式美,艺术美。
艺术美:存在与一切艺术作品中的美。
3、美感心理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它们的关系怎样?
答:它包括感觉和知觉、联想和想象、情绪和心境、理解、通感等心理要素。
关系:a)联系:美感是各心理要素综合交错的矛盾统一体。
它们既有自己独特的心理功能,又彼此依赖、互相渗透,密不可分。
b)区别:审美感受中诸种心理因素的组合方式因主体个性和审美客体的种类、形态不同而存在差异:以再现为主的表演艺术,感知因素突出;以表现为主的表演艺术,想象、情感因素突出;以文艺符合为主的语言艺术,想象因素突出;以综合为主的综合艺术,想象、情感和理解因素均很活跃。
4、谈谈文学的美学价值?
答:文学的美学价值:鲜明的特征性和富有艺术魅力。
鲜明的特征性主要指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其鲜明性来自两个层面:其一是具有一种别人不具备唯他才有的、能贯穿其全部活动和统摄其整个生命的总特征;其二是反应和形成总特征的局部特征,如特征性的人物语言、特征性的生活细节、特征性的场景等等。
文字典型的艺术魅力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一方面是艺术魅力的表现,即一个典型所表现吸引力、感染力和震慑力;另一方面是艺术魅力的实质,即一个典型所具有的真实性、新颖性、诚挚性和蕴藉性。
每一点都有它深刻的道理,阐述道理的同时辅以恰当的例证,论述得要有血有肉。
5、谈谈散文的写作,为什么联想是散文独特的手法?
答:写作的文学艺术手法有象征、对比衬托、联想、、以小见大、、托物言志。
艺术手法有烘托渲染、白描。
散文的表达方式:常用的表达方式有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和说明。
联想是散文创作突出的艺术手法。
联想是散文创造意境的形象思维方式,使散文展得开,使人情事理寄托在景物之中。
联想,在心理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
回忆常以联想的形式出现,有助于举一反三的推理过程。
特别是在散文创作及其它样式的文艺创作中,联想又着增强作品艺术魅力的功效。
二、作文题
《日出》
印象中很少看日出。
大多早起都伴随着匆忙的步伐。
匆匆洗漱,匆匆赶赴。
在某个时间的间隙里匆匆回望一眼,便模糊的记得,红橙的一轮圆,躲在某一栋楼身后。
大三的时光时而紧张,时而懒散。
最近的一次看到日出,便是学院升旗了吧。
冬天不知觉已经在用它刺骨的冷意提醒我们他已降临,凌晨5点多的天还是如同黑夜一般,加上雾气朦胧,当真是没有一丝光亮。
同学三两个裹得严实,顶着寒风,结伴同行,伴着匆忙的脚步。
有时候我们总是很急很忙,但晚上躺在床上回想,又全然不知今日忙了些什么。
忙着别人交与我们的任务,忙着完成别人对我们的期盼,忙着似乎对未来有所建树的铺垫。
我们不知道,我们现在的路就像这冬日凌晨5点半的路,灰暗得令人感到迷茫和不安。
地上还有前两日下雨留下的积水,平日看着多平坦的地面总还会有低浅的小哇。
我们急却小心翼翼的走着,试图不踩到积水,试图不让水溅上鞋裤。
但是我们忘了常在河边走必有湿脚的,何况我们。
但就算多难走,总还是要继续走下去的。
下了几天的雨总算是在今天停了,只还有着浅薄的雾气。
路过山下分外的湿冷,郁郁葱葱的树和草丛里还留着水珠,雨水的冲刷倒是让它们鲜活起来。
走到树下偶尔被滴到些雨水,然后我们三两抱怨调笑着。
应是积了几天下雨的阴沉,心情在这雨停的时候都变得好了起来。
走到集合的广场中间,天色已泛起了鱼肚白。
本就稀薄的雾气已散得七七八八了。
配合着集合的口令,洪亮的国歌和冉冉升起的国旗,东边尚还阴沉的云层里渐渐裂开了光亮的裂缝。
那裂缝中透着红橙色的希望,它冲破黑夜,挣脱阴云,缓缓从地势偏高的广场地平线露出。
它还没开始耀眼,但足以夺目。
它还没照射出暖和的阳光,但在这冬日湿冷的天气里心里仍然能清楚的感到炙热的温度。
是了,这个大三,不太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