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下的民族认同
《2024年中华民族“多元”与“一体”关系研究》范文
《中华民族“多元”与“一体”关系研究》篇一一、引言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元一体、共同发展的大家庭。
这一大家庭中的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形成了多元文化交融、和谐共处的独特格局。
本文旨在探讨中华民族的“多元”与“一体”之间的关系,分析其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以期为当前和未来的民族关系和中华民族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中华民族的“多元”与“一体”概述(一)“多元”概述中华民族的“多元”体现在其丰富多彩的文化形态、风俗习惯和历史传统上。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各民族不仅保留了自身的独特文化传统,而且不断交流融合,形成了多民族文化共同繁荣的局面。
(二)“一体”概述“一体”是指中华民族共同体,它是以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多元文化融合为前提,各民族相互依存、互为一体。
各民族共同追求着共同理想、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三、中华民族“多元”与“一体”的历史渊源中华民族的“多元”与“一体”关系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
自远古时代起,各民族就在相互交流、相互影响中不断发展壮大。
在长期的融合过程中,各民族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形成了不可分割的命运共同体。
这种“多元”与“一体”的关系不仅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延续,而且不断深化发展。
四、中华民族“多元”与“一体”的文化内涵(一)文化多样性是中华民族“多元”的突出表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多样性是“多元”的突出表现。
各民族在保留自身文化特色的同时,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格局。
这种文化多样性不仅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而且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二)文化认同是中华民族“一体”的纽带文化认同是中华民族“一体”的纽带。
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对中华文化的共同认同感,这种认同感使得各民族紧密联系在一起,共同维护着中华民族的团结和统一。
五、中华民族“多元”与“一体”的社会意义(一)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中华民族的“多元”与“一体”关系有利于促进各民族的共同发展。
国家认同、民族认同与多元一体中华文化建设
国家认同、民族认同与多元一体中华文化建设 在一个多民族国家,不断增强各族人民的国家认同感,努力构建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的和谐,是国家建设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
这种构建,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社会管理等方方面面,是一个系统工程。
其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的一体多元中华文化建设,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一) 现代国家绝大多数是多民族或多种族国家,都面临着如何构建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和谐的问题。
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首先,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并存、相容,具有统一性或同一性,是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的。
民族认同隶属于国家认同,是国家认同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
正确的民族认同可以转化为维护国家安全统一、促进国家建设发展、强化国家认同的正向精神力量。
国家认同容纳、尊重、保护民族认同,运用国家权力调控、引导民族认同,努力构建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之间的和谐以及各不同民族认同之间的和谐,应该是努力的方向。
国家认同是民族认同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与条件。
其次,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有矛盾和对立的一面。
一般说来,国家认同建设的实质是强化各族人民对国家的归属感与忠诚感,国家认同的强化并不意味着民族认同的弱化,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不是简单的此消彼长的排斥关系。
然而,如果在强化国家认同的同时,狭隘地站在多数居于优势地位的民族的立场上实行不平等的民族政策,对少数民族的民族认同采取不尊重甚至强制同化的态度,就会伤害一些民族群体的情感,并进而造成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失谐和国家认同的弱化。
民族认同对国家认同及其他民族的民族认同在具有统一性的同时也具有排异性。
民族认同的强化如果不控制在一定限度之内,就会直接侵蚀和损害国家认同,在强化民族认同的同时弱化国家认同,把某一族群的利益和意志凌驾于国家利益和意志之上,从而动摇国家认同的至高性,这将会带来危害国家安全、稳定、统一的严重后果。
同时,如果过分地强化本民族的认同感而弱化对其他民族的认同感,也会削弱民族团结的心理和思想基础。
论多民族国家中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
论多民族国家中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一、本文概述1、简述多民族国家的概念与特点多民族国家,指的是在其国土之内,存在多个具有独特文化、历史、语言、风俗习惯等特征的民族共同体的国家。
这样的国家通常呈现出文化多元、民族多样性的特点。
在多民族国家中,各个民族在保持自身独特性的也共同参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建设与发展。
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既有历史遗留的原因,也有现代政治、经济、社会变迁的影响。
其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文化多元性。
多民族国家中,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文化传统,这些文化传统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国家丰富多彩的文化图景。
政治包容性。
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多民族国家通常需要在政治上对各民族给予一定的包容和尊重,保障各民族在政治上的平等参与和权益。
再次,经济互补性。
多民族国家中的各民族往往拥有不同的自然资源、生产技能和市场需求,这使得各民族在经济上呈现出互补性,有利于国家的整体经济发展。
社会和谐性。
多民族国家需要在尊重各民族差异的基础上,通过教育和引导,促进各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和谐共处,以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在多民族国家中,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是两个重要的概念。
民族认同指的是个体对自己所属民族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而国家认同则是个体对自己所属国家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在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过程中,如何平衡和协调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是多民族国家需要面临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2、阐述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定义及其重要性在多民族国家中,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是两个既相互关联又有所区别的核心概念。
民族认同主要指的是个体对自己所属民族的归属感、忠诚感以及对其文化的认同。
这种认同通常建立在共同的历史、语言、文化、风俗习惯等基础之上,它强化了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使得民族成员在情感、意愿和行为上形成一定的共同体。
民族认同的重要性在于,它有助于维护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促进民族内部的团结与和谐,为国家的稳定与发展提供坚实的社会基础。
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关系。
在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经历了多次民族融合和文明交流,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
这种格局不仅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也为我们今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现代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本文将分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原因、特点以及意义,并探讨如何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形成原因: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地理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和文化因素等。
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使得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特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具有多样性和统一性相统一的特点。
多样性体现在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丰富多彩;统一性则表现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中华文明的辉煌成就,以及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
维护国家统一与安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有利于增强各族人民的共同体意识,从而更加有效地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有助于增进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减少矛盾和冲突,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推动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为各地区的协同发展提供了契机,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
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加强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历史文化传承和弘扬,加强对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利用,增强各族人民的共同体意识和认同感。
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步伐,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为实现共同繁荣奠定基础。
加强民族团结:坚持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政策,积极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和发展。
构建国家治理体系: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和国际合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浅论中华多元一体文化问题
浅论中华多元一体文化对维护国家统一的意义班级:111100401学号:11110040116姓名:刘磊摘要:历经五千年沧桑岁月,中华民族经历了战和更替、聚散分合、对峙与融汇,却始终不曾割断共同的文化传统。
民族认同感一脉相承,而且越是历经磨难,遭遇坎坷,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的自我意识和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越是增强。
千百年来,对国家统一的不懈追求日渐发展成为中华民族高于一切的政治理想和道德情感。
而造就中国历史这一鲜明特征的重要因素,不能不说是“大一统”文化观念的潜移默化影响所致。
它像一根坚韧的纽带将中国境内各民族联系、团结在一起,逐渐形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并日见巩固。
我们今天从历史的角度考察中国统一大势的形成、巩固和发展这一历史现象,就不能不充分认识到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实现国家统一过程中的特殊地位与重要作用。
关键字:多元一体文化国家统一1 绪论一些国内外学者根据大一统观念、华夷观念和天下观念,认为古代中国是一个文化共同体而非政治共同体,中央政府主要是通过“华夏”对“夷狄”的文化整合和认同来推进政治一体化。
早在近代西方政治文化冲击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时,就有学者看到了两者之间的区别。
梁启超认为,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古代中国是一种“反国家主义”、“超国家主义”和“世界主义”。
因为,相对于国家主义来说,“中国人则自有文化以来,始终未尝认国家为人类最高团体。
其政治论常以全人类为其对象,故目的在平天下,而国家不过与家族同为组成‘天下’之一阶段。
”所以,“国家主义与吾人夙不相习,则甚章章也。
”[1]粱漱溟通过多方面的考察得出结论认为,中国因其对内缺少国家应有之功能,即政治上消极无为,对外又缺乏国际对抗性,所以,中国完全不像国家,实际上,“中国非一般国家类型中之一国家,而是超国家类型的”。
[2]费正清等进而将古代中国与西方国家之间的区别归结为“文化民族主义”与“政治民族主义”的区别。
在他们看来,巨大的中国“是通过内聚而发展的,而西方国家则是外向的产物”,“当一个世纪前近代压力促使中国广泛的民族主义上升时,它可能是建立在一种强烈的认同感和暂时的文化优越感基础上的。
“多元一体”格局下藏族对中华民族认同感研究述评
提 。基 于此 , 在梳理相 关文献的基础上 , 从 四方 面对“多元 一体” 格局 下增 强藏族对 中华 民族认 同感研 究进 行述评 , 以期 强化 中华民族 的“ 民族意识” , 筑牢 民族和谐发展 、 共 同繁 荣的根基 。
关键词 : 多元 一 体 ; 藏族 ; 中华 民族 认 同 感 ; 研 究 述 评
危 害。这也反映 出“中华 民族 ” 认 同意识 在 藏 区 的某 种 弱
化 。在 藏区的 民族工作 中应妥善处理 民族 问题 , 增 强藏族人 民对“ 中华 民族 ” 的认 同感 以维 护社 会稳 定 , 这是 构建 和谐
度蔓延和膨 胀。郝 时远 的《 南斯 拉夫 联邦 解体 中的民族 危 机》 、 果洪升 的《 中国与前苏联 民族 问题对 比研究 》 等是 比较
具 有代表性 的论著 。
藏区 、 和谐 西藏的前提 , 也是构建 和谐 中国的基础 。
在 中国学术 期 刊 网 络 出版 总 库 中 , 以“ 中华 民族 认 同
感” 、 “ 中华 民族多元一体 ” 为主题可检索 出 1 9 8 8 -2 0 1 3年间
相关 文献分别 为 2 4 7篇 、 3 1 2篇 ; 将“ 多元 一体 ” 格 局下 增 强
收 稿 日期 : 2 0 1 4— 0 4— 0 3
族学研 究前沿课题进行 了系统梳理 和论述 。
、
对 民 族 主 义 的 研 究 和 实 践 研 究
1 9世 纪初 , 欧 洲学 者如康 德 等就 开始 了关 于 民族 国家 问题和 民族 主义问题 的研 究 , 为后 来 的研究 奠定 了基 础 ; 鲍
二、 对 多 元 一 体 格 局 下 的 民族 认 同研 究 与 实 践
《中华民族“多元”与“一体”关系研究》范文
《中华民族“多元”与“一体”关系研究》篇一一、引言中华民族的多元与一体关系,既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特征,也是中国历史和现代发展的基础。
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各民族通过多元的互动和交流,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
这种多元一体的关系,既包含了不同民族间的文化差异和多样性,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共同性和统一性。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中华民族的多元与一体关系,分析其历史渊源、现实表现及未来发展趋势。
二、中华民族多元与一体的历史渊源中华民族的多元与一体关系源于其深厚的历史底蕴。
从远古时代的炎黄时期到现今的多民族融合发展,各民族在交流与互动中不断碰撞、融合、创新,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
各民族间的差异和多样性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繁荣提供了不竭动力。
同时,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了共同的文化认同和民族意识,使得多元的民族文化得以在一体化的框架下共同发展。
三、中华民族多元与一体的现实表现在现实中,中华民族的多元与一体关系表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在文化层面,各民族保留了各自独特的语言、文字、宗教、习俗等文化特征,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同时,各民族在相互交流与融合中,不断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元素,形成了具有共同性的中华文化。
其次,在政治层面,各民族在国家统一框架下共同参与国家建设与发展,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政治格局。
此外,在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中华民族的多元与一体关系也得到了充分体现。
四、中华民族多元与一体的关系分析中华民族的多元与一体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
一方面,多元的民族文化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繁荣提供了不竭动力。
各民族在保留自身文化特色的同时,相互学习、借鉴、融合,形成了具有共同性的中华文化。
另一方面,一体化的框架为多元的民族文化提供了发展平台。
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为各民族的共同发展提供了保障,使得各民族文化得以在和平、稳定的环境中共同发展。
五、未来发展趋势及展望未来,中华民族的多元与一体关系将继续发展壮大。
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读后感
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读后感民族从来都不是空洞且抽象的概念,而是实在的社会实体。
费孝通先生在和众多的少数民族进行直接接触后认识到,民族是一个客观普遍存在的“人们共同体”,是代代相传,具有亲切认同感的群体。
1951年费先生参与西南访问团进行社区研究,这段经历打开了他对于中国各民族的认识和研究之路。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即是他对于我国民族关系提出的一大重要认识。
中华民族的早期历史奠定了多元文化的原始格局。
中国考古学于20世纪50年代起获得的一系列突破研究,为论证中华民族早期历史环境状况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新石器时代在中原两河流域中下游的生态条件优良,足以让中华民族的先人创造具有特色的文化。
自中国朝代建立,先人之文化又在朝代的更迭兴衰中不断传承,延伸出更新的生命力量,绽放了别样的时代火花。
汉族的形成无疑是中华民族形成的一个重要阶段,汉族构成了多元一体格局中的核心。
从人口角度,汉族在1982年的总人口已经超过9亿4300万,占据中华民族总人口的93.3%;而根据2020年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汉族人口已达12亿8631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91.11%。
这种人口数量的绝对优势让汉族在中华民族中有着相当庞大的体量,其在各个民族中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
从地域角度,汉族的聚居地区环境相对优良,以适宜农耕的平原地貌为主,许多联结各片地域的交通要道与商业据点中都有大量的汉人聚集,能够联结东西南北,通过一个个信息集散节点构筑起庞大的交通网络。
大部分少数民族在地势地貌上没能如汉族一般占据得天独厚的天然优势,他们生活的场所以高原、山地、草场为主,经济发展方式上与汉族是不同的农业类型。
费孝通先生认为,汉族凝聚力的来源之一是汉族的农业经济,“任何一个游牧民族只要进入平原,落入精耕细作的农业社会里,迟早就会服服帖帖地融入汉族之中”。
在学界中,其实对于汉族处于“中心”地位还是“核心”地位有着一定的争议。
苏航提出,费孝通在中华民族一体理论中所提出的中华民族史观是一种建立在各民族普遍联系这一“整体史观”基础上的各民族共创中华的历史凝聚叙事模式,将汉族作为“核心”恰到好处地展现了在各民族的联系网络中汉族作为支撑骨架的重要作用。
《中华民族“多元”与“一体”关系研究》范文
《中华民族“多元”与“一体”关系研究》篇一一、引言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年的发展历程,其独特的文化底蕴和多元的民族构成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
其中,“多元”与“一体”作为民族发展的重要表现,既有明显的相互依赖,又有深层的互补互动关系。
本文将从多角度对中华民族的“多元”与“一体”关系进行深入研究,旨在揭示其内在联系与现实意义。
二、中华民族的“多元”特征1. 民族构成多元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共同发展,形成了多元的民族构成。
各民族在文化、语言、宗教、风俗习惯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多元特征。
2. 文化多样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体系。
这些文化既有本民族的独特性,又相互融合、相互影响,形成了多元共存的文化格局。
例如,在建筑、艺术、音乐、文学等领域,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贡献。
三、中华民族的“一体”趋势尽管中华民族的“多元”特征鲜明,但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统一的趋势。
这种“一体”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政治统一中华民族的“一体”趋势首先表现在政治上的统一。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在政治上逐渐形成了一个统一的国家。
这为各民族的共同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
2. 文化交融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交流,各民族文化逐渐融合。
例如,汉文化、儒家文化等主流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精华,形成了具有包容性的文化体系。
同时,各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也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四、中华民族“多元”与“一体”的内在联系中华民族的“多元”与“一体”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内在联系。
一方面,“多元”特征为“一体”趋势提供了基础和动力。
各民族的多元性为国家的统一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另一方面,“一体”趋势又为“多元”特征提供了保障和支持。
统一的国家和社会环境为各民族的共同发展提供了稳定的保障。
此外,“多元”与“一体”还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共同推动着中华民族的发展和进步。
读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论文
读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论文•相关推荐读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论文现如今,大家总少不了接触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的科学研究能力。
那要怎么写好论文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读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摘要】:通过对费孝通先生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阅读,对中华民族的形成,中华民族与五十六个民族的关系以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特点进行论述以及谈谈自己的理解。
我国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一样,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它有一个漫长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既有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也有自己独特的发展规律。
【关键词】:中华民族;五十六个民族;多元一体1988年,费孝通教授在香港中文大学举办的国际最著名的学术讲演活动之一—“泰纳讲演”中作为主讲人所作的演说,在演讲中提出了著名的“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的理论。
在演讲中,费先生开宗明义的提出中华民族这个词用来指现在中国疆域里具有民族认同的十亿人民。
它所包括的五十多个民族单位是多元,中华民族是一体。
它们虽则都称“民族”,但层次不同。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地民族实体是在近百年来中国与西方列强的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实体则是在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
一、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费孝通先生在文章中从考古学角度分析,中华民族的形成有着多元的起源,在中华这片土地上陆续发现了直立人、早期智人以及晚期智人,这也说明中国这片土地也是人类的起源之一。
新石器时代文化交融和汇集,两河流域黄河下游以及长江中下游存在着异彩纷呈的不同文化圈,这正是中华民族多元的起点。
汉民族的形成成为了中华民族凝聚核心,秦始皇统一六国,结束了战国时代的割据局面,但只是统一了中原地区,与此同时,匈奴在我国北方民族建立了第一个游牧政权,结束了北方游牧民族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实现了统一,对加速北方游牧民族的社会发展和加强与中原的政治、经济联系做出了贡献。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第34卷第2期2021年3月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Puya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Vol.34No.2Mar.2021"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思想及其现实意义李璐瑶(青海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青海西宁810000)摘要:2080年代,费孝通先生提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对中国民族相关问题起到了很好[梳理作用,使民族'理问题得到了更好地解决,有g于形成巨大的民族凝聚力,从而加速祖国建设进程,早Z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词:费孝通;结构功能;民族团结中图分类号:D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161(2021)02-0097-03费孝通先生曾在1988年作了一篇学术演讲,这篇演是关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当时这篇演讲深受国内外学者的认可与赞同,费孝通教授这一独特和新颖的研究理论对中国民族相关问题起到了很好地梳理作用&比如中华民族构成的整体问题等,因此也提了相应的学的的&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的形成思想费孝通先生师从马林诺夫斯基,因此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思想很大程度体现了其结构功能主义。
除此之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也同时体现了、夫•布朗、迪尔凯姆等人的思想&然而这思想对于费,是的加减合,而是在中国文化的大,的,放弃于我们自己的,最终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理论&这个理论在中华文化的背景下,深深地影响了后期的民族间的发展&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的形成讲,受到社会学时期的、斯“社会是生命体的有机体”思想的,与社会是一一的整体的思想一相承E1F(2)&斯宾塞的了社会是一整体的,这成,之间相互作用&此外,一提出了、同质性和是互相作用,不可的&这一.于也成的中,也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思想形成起到了可估量作用&迪尔凯姆其实也表达了相似的看法,他注重把社会看成一个整体,并且认为这个整体想发挥作用,其前提是,内的各个成分要发挥作用,说就是,整体与的关系,整体离不开,又对整体所作用。
认识多元一体趋势强化中华民族认同
认识多元一体趋势强化中华民族认同作者:袁从秀李恩泉来源:《历史教学·中学版》2019年第11期“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是统编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的第二课。
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但周边民族先后建立的辽、西夏、金等政权与宋形成了并立的局面。
辽宋夏金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过渡时期,也是民族大交融的时期。
该课无论是在本单元還是中国古代史学习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对于理解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均具有重要意义。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要求“知道辽、西夏与北宋的对峙局面”。
看似简单,但要从辽、西夏与北宋关系具体、生动的历史事实的“点”中,找寻到这段历史发展的“线”,本课应先从单元的视角去认识中华民族进一步交融与发展的历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逐渐形成的历史。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一课,文字不多但内容容量大,涉及契丹族与党项族的民族起源与发展、辽和西夏政权的建立及其与宋的关系。
知识点繁多,时间线索复杂,空间地域跨度较大。
如何从繁杂琐碎的历史中理出头绪,笔者认为应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历史视角去思考,故备课时应抓住几个核心问题:1.如何正确看待契丹与党项民族、辽与西夏政权?本课第一子目讲述了契丹族与党项族的生活区域、经济文化发展和政权建设。
其中特别介绍他们由于与汉族经济文化的密切联系,从事农业生产,有力地推动了所在区域经济文化的发展,并建立了统一的政权,一定程度上为元朝的最后统一奠定了基础。
因此,教学中应该树立这样的观念:契丹族、党项族是与汉族平等的关系,他们建立的政权和北宋政权也是平等的。
因为“这一时期各政权统治区域内的民族群体,均在融合过程中扮演了各种各样的角色”,①正是由于辽与西夏分别实现了各自区域内的局部统一,建立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才会成为时代的必然。
《2024年中华民族“多元”与“一体”关系研究》范文
《中华民族“多元”与“一体”关系研究》篇一一、引言中华民族,作为世界上历史悠久且文化深厚的民族之一,其独特的“多元”与“一体”关系构成了其独特的文化和社会结构。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这一关系的内涵及其重要性,通过历史、文化、社会等多个角度,分析中华民族的多元性与一体性如何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并以此为出发点,为理解中华民族的独特性提供新的视角。
二、中华民族的“多元”性1. 历史背景中华民族的多元性首先体现在其悠久的历史和多元的族群结构。
自远古时代起,中华大地上便生活着众多不同的族群,他们各自拥有独特的语言、文字、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
这些族群在长期的交流与融合中,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大家庭。
2. 文化多样性文化多样性是中华民族多元性的重要体现。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族群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传统和艺术形式。
这些文化元素在相互交流与融合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华文化。
三、中华民族的“一体”性1. 共同的文化认同尽管中华民族包含众多族群,但他们都共享着一种共同的文化认同。
这种认同源于对中华文化的共同传承和弘扬,使得各族群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凝聚力。
2. 政治一体自秦始皇统一六国以来,中华民族便逐渐形成了一种政治一体的格局。
尽管在历史长河中经历了多次政治变革和分裂,但最终都以统一为主流,体现了中华民族对政治一体的追求和认同。
四、多元与一体的关系1. 相互依存中华民族的多元性与一体性是相互依存的。
多元性为中华民族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创新动力,而一体性则保证了各族群的和谐共处和国家的统一稳定。
二者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独特性。
2. 交流与融合在多元与一体的关系中,交流与融合起到了关键作用。
各族群通过交流与融合,实现了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同时也促进了国家的统一与稳定。
这种交流与融合是中华民族不断发展的重要动力。
五、结论通过对中华民族的多元性与一体性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二者之间的密切关系和相互依存。
《2024年中华民族“多元”与“一体”关系研究》范文
《中华民族“多元”与“一体”关系研究》篇一一、引言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便以多元文化和一体认同的双重特质为人们所瞩目。
在历史长河中,中华文化的多样性与各民族间的共融共生,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独特面貌。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中华民族的“多元”与“一体”关系,分析其历史渊源、现实表现及未来发展趋势,以期为理解中华民族的内在特质和未来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二、中华民族的“多元”特质1. 历史渊源中华民族的多元特质源于其悠久的历史和多元的地理环境。
自远古时代起,中华大地上便有众多族群繁衍生息,各族文化在交流、碰撞中不断发展。
多元的民族构成、多样的地理环境、丰富的文化传统,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多元特质。
2. 现实表现现实中的中华民族多元特质表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在语言文字方面,中国拥有众多不同的语言和文字系统。
其次,在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方面,各民族也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差异。
此外,在艺术、音乐、舞蹈等文化领域,各民族的文化特色也十分鲜明。
三、中华民族的“一体”认同1. 文化认同尽管中华民族拥有多元的文化传统,但各民族之间却形成了共同的文化认同。
这种文化认同源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包容性,使得各民族在文化交流中相互吸收、融合,形成了共同的文化基础。
2. 民族团结中华民族的“一体”认同还表现在民族团结上。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形成了休戚与共、互相依存的紧密关系。
在面临外敌入侵、自然灾害等挑战时,各民族团结一心,共同抵御风险。
四、多元与一体的关系中华民族的多元与一体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多元的文化传统为各民族的共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而一体的认同则将各民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华民族的多元与一体关系更加重要。
只有保持多元的文化传统和一体的民族认同,才能更好地应对全球化的挑战,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五、未来发展趋势未来,中华民族的多元与一体关系将继续发展。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交流,各民族的文化将更加丰富多样,同时也会更加相互融合。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下的民族认同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下的民族认同摘要: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唇齿相依的56个民族,在与异族接触中不断形成并强化着对本民族和整个中华民族的认同感。
但由于中华民族认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历史阶段存在着时强时弱、时分时合的动态发展过程。
又由于中国是一个领土上相对完整、各民族血脉相连、不可分割的整体,从客观上就形成了“一体”的大局;加上民族、文化的多样性造就了民族认同的“多元化”。
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本文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为视角,全面分析研究当前我国民族认同的现状及面临问题,提出建构中华民族认同的新思路,对于加强各族人民的中华民族认同和维护各民族团结互助、共同繁荣局面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多元;一体;中华民族认同;现状及问题;新建构民族认同问题是关系到一个国家与民族不断延续、向前发展的重大问题,中华民族认同意识的强化,是中国建构现代民族国家的必然要求,这是因为即使是在全球化大潮风起云涌的今天,民族国家仍然是当今世界国际竞争的主权政治单位。
作为由56个不同民族、国土面积多达960万平方公里、少数民族人口己超过一亿的发展中的中国而言,怎样对国民加强中华民族认同教育显得尤其重要。
但由于中华民族认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历史阶段存在着时强时弱、时分时合的动态发展过程。
又由于中国是一个领上相对完整、各民族血脉相连、不可分割的整体,从客观上就形成了“一体”的大局;加上民族、文化的多样性造就了民族认同的“多元化”。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就要客观、具体、全面地总结民族认同的“多元一体”格局对中华民族认同产生的时代影响,从而最大限度地综合利用积极的条件去克服消极因素,最终从各民族的民族认同上升转化为统一的中华民族认同。
一、多元一体格局下民族认同的内涵透过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格局及其发展新态势,中华民族认同就是指整个中华民族的成员感觉到大家是同属于一个共同体,而且有别于其他共同体的这种心理。
(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1、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费孝通于1989 年提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论。
“多元一体”格局下藏族对中华民族认同感研究述评
“多元一体”格局下藏族对中华民族认同感研究述评作者:南晓民来源:《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年第05期摘要:妥善处理民族问题,增强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是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
基于此,在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从四方面对“多元一体”格局下增强藏族对中华民族认同感研究进行述评,以期强化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筑牢民族和谐发展、共同繁荣的根基。
关键词:多元一体;藏族;中华民族认同感;研究述评中图分类号:B84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4)05-0173-02藏族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近代以来由于受西方现代化工业文明的巨大冲击,加之历史、文化、宗教等多种原因,导致个别藏区的社会政治稳定面临突出问题。
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包括西藏在内的藏区出现了众所周知的不和谐事件,给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了极大危害。
这也反映出“中华民族”认同意识在藏区的某种弱化。
在藏区的民族工作中应妥善处理民族问题,增强藏族人民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以维护社会稳定,这是构建和谐藏区、和谐西藏的前提,也是构建和谐中国的基础。
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以“中华民族认同感”、“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为主题可检索出1988—2013年间相关文献分别为247篇、312篇;将“多元一体”格局下增强藏族对中华民族认同感研究“以主题方式检索”,结果为60篇;而将“藏族”与“中华民族认同”匹配并以主题方式检索,结果为1篇。
可见,专门针对藏民族的民族认同感研究较少,而“多元一体”格局下“增强藏族对中华民族认同感研究”相对更少。
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不难看出,研究者对此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方面:[HS2][HT10.H]一、对民族主义的研究和实践研究[HT5"SS]19世纪初,欧洲学者如康德等就开始了关于民族国家问题和民族主义问题的研究,为后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鲍威尔的《民族主义与社会民主主义》、斯大林的《马克思主义与民族问题》均有其深刻影响。
民族文化认同与多元一体化的挑战
民族文化认同与多元一体化的挑战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变得更为频繁,多元一体化的挑战在所难免。
各国社会面临的一个共同难题就是如何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维护和传承自己的民族文化认同。
本文将探讨民族文化认同与多元一体化之间的关系,并提出对应的应对策略。
首先,在多元一体化的进程中,民族文化认同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价值观念和身份认同的多元化。
全球化使得各国民众更容易接触到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这会对个体的身份认同产生冲击。
例如,在一个多元文化的社会中,一个人可能会面临自己是哪个民族的问题,并且要为自己的身份选择进行思考。
而传统的民族认同则更多地基于共同的语言、宗教和价值观念等因素。
这种多元化的身份认同给民族文化认同带来了困惑和挑战。
其次,在多元一体化的背景下,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变得更加困难。
全球化的浪潮带来了现代化的冲击,一些传统的民族文化习俗面临消失的危险。
例如,随着年轻一代对现代化生活方式的追求,传统的手工艺品制作技艺可能得到遗忘,导致这个民族独特的文化特色丧失。
因此,维护和传承民族文化认同在多元一体化的背景下变得尤为重要。
如何应对这些挑战,推动民族文化认同与多元一体化的有机结合呢?第一点是倡导包容与相互尊重。
各国社会应鼓励人们包容不同的文化背景,相互尊重并接纳差异。
在多元文化的时代,没有哪个民族能够完全隔离于外部文化的影响,相反地,通过与其他民族的交流和互动,能够丰富各自的文化,使其更加多元化和有活力。
因此,强调包容与相互尊重,能够帮助维护和传承民族文化认同。
另外,教育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通过教育,我们能够对下一代进行文化传承和认同培养的工作。
教育应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提供全方位、多样化的教育资源,让学生们能够深入了解和研究各种不同的文化。
此外,教育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使其能够积极适应多元文化的环境,并通过对自身民族文化的认同来塑造个体的身份认同。
最后,政府与社会组织也应努力营造有利于民族文化认同传承与发展的环境。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华章的多元文化与民族认同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华章的多元文化与民族认同近年来,随着中国的国力不断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华民族的现代文明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多元文化成为了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民族认同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华章的多元文化与民族认同之间的互动关系。
一、多元文化的融合与创新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拥有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资源。
在现代社会中,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日益频繁,多元文化的融合进程加快。
这种融合不仅促进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发展,而且对中华民族的认同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首先,多元文化的融合为中华民族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
各个民族的传统文化相互借鉴、交流,使得中华民族的文化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和传承。
例如,西部少数民族的民歌、舞蹈与汉族的诗词、书法相结合,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文化艺术形式,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
其次,多元文化的融合为中华民族的现代文明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
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碰撞与融合,使得中华民族的文明不再是单一的、固化的,而是变得更加丰富多元。
例如,藏族与维吾尔族传统音乐与现代流行音乐的融合,创造出了新的音乐风格,引领着中华民族的现代音乐潮流。
二、多元文化对民族认同的影响多元文化的融合与发展对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多元文化既有助于强化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又有助于拓宽认同的范围。
首先,多元文化的融合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认同感。
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不同民族之间通过文化交流与合作形成了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认同基础,使得中华民族成为一个有共同目标和意识形态的文化共同体。
其次,多元文化的融合使中华民族的认同范围更加广泛。
在过去,中华民族的认同主要是建立在汉族文化基础之上的,其他少数民族在认同上面临一定的障碍。
但随着多元文化的融合,少数民族的文化被广泛认同和尊重,少数民族成为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重要一员。
三、多元文化与民族认同的互动多元文化与民族认同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下的民族认同人文学院2013级民族学高标20131010252摘要:民族认同问题自古以来都是各个国家不能避开的问题之一,中国也不例外。
在中华民族不断被建构与完善的过程中,民族之间以及民族内部各支系对于中华民族这个整体的认同是一种层层递进的关系。
本文运用民族学人类学领域常用的族群与族群关系的分析方法,来探究民族发展过程中的诸多认同问题。
关键词:多元一体民族认同族群层次性一、引言中华民族作为我国几千年历史过程中形成的自在民族实体,鸦片战争后人们在接受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当中又经历了一个变化且不断调整的漫长过程。
笔者认为,费孝通先生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是认识和理解中华民族深刻文化内涵的指南,同时也为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费老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对于解决中国自身由上世纪50年代民族识别以后所带来的问题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费老认为:中华民族是包括在中国境内56个民族的民族实体,并不是把56个民族加在一起的总称,因为这些加在一起的56个民族已结合成相互依存的、统一而不能分割的整体,在这个民族实体里所有归属的成分都已具有高一层次的民族认同意识,即共休戚、共存亡、共命运的感情和道义。
这个论点费老引申为民族认同意识的多层次论。
在多元一体格局中,56个民族是这一体系的基层,而中华民族则是这一体系的高层。
形成多元一体格局有个从分散的多元到多元结合成一体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必须有一个起凝聚作用的核心。
汉族就是多元基层中的重要一元,由于它发挥作用把多元结合成一体,这一体不再是汉族而形成了中华民族,一个高层次认同的民族。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高层次的认同并不一定取代或排斥低层次的认同,不同层次可以并行不悖,甚至在不同层次的认同基础上可以各自发展原有的特点,形成多语言、多文化的整体。
所以高层次的民族可以说实质上是一个既一体又多元的复合体,其间存在着相对立的内部矛盾,是差异的一致,通过消长变化以适应于多变不息的内外条件,而获得这共同体的生存和发展。
①—————————————————①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第13页,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
“认同”一词,原本属于哲学范畴,后来被心理学所借用。
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将儿童把父母或教师的某些品质吸收成为自己人格的一部分的行为称之为认同作用,用以表述个人与他人、群体或模仿人物在感情上、心理上趋同的过程,是一种个体与他人有情感联系的最早的表现形式。
①与心理学研究不同,民族学人类学将研究重点放在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互动关系上。
同样,对于民族认同的问题也会从个体认同与群体认同两个方面来综合考量,而不会仅仅考虑一个个社会个体的认同感受,更加注重整体与局部相适应、相结合的方法。
由此可见,民族认同问题是一个需要深入分析与探究的社会科学问题。
中华民族既是一体的更是多元的,各民族在这一大背景下互相接触与融合,这一过程更是一个民族互相认同的重要阶段。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的民族工作仍有许多工作要做,民族认同就是其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从某种角度来说,民族认同是我国民族工作开展的核心所在,可见它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
二、关于“民族”的几点思考民族,这一社会历史现象是以某些确定的因素为标志划分而成的人的群体(亦称人们共同体):它在人类历史上已存在了数千年。
②在我国汉文中,对古代类似人们共同体最早以“民”和“族”两个词来概括,而尤以“族”更为普遍。
据史学家考证,“民族”一词是外来的,是随着近代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兴起,由一些资产阶级改良派从国外引进的。
其中最早的是1899年,梁启超在其《东籍月旦》一文中在论及日本人自称“东方民族”时,第一次引用和使用了“民族”一词。
笔者认为,“民族”一词的引入是有其历史背景的。
在国家危亡,前途未卜时,中华大地上各个族群的强烈主体意识被彻底唤醒,于是便纷纷主张建构起自己的民族,明确自己的民族属性,并进行标签化的强调。
众多民族的民族身份逐渐明晰起来,彼此再互相融合,逐渐就形成了一种“中华民族”的民族整体观意识,这种意识即强烈的民族认同。
正是这一民族认同,唤醒了沉睡中的东方巨人,让中国人真正意识到了认同的强大力量。
—————————————————①王亚鹏:《少数民族认同研究的现状》,选自《心理科学进展》,2002年第1期。
②黄光学:《中国的民族识别》,第1页,民族出版社,1995年。
其实,正如相关学者所说:“民族”一词起源于西方,是世界近代史上才形成的观念。
但是,自从这一词汇被引入中国以后,就引起了众多民族学人类学学者的争论。
经过几十年来学者们的思考与探究,逐渐达成了这样一种意见:民族大多是由国家政治层面界定的群体,它包含有国家和民族两层意思,意指国家权力划设下的具体群体,带有明显的国家意志。
与此同时,与民族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族群”也引起了诸多学者的关注。
族群往往是从血缘和文化因素来界定的人们共同体,是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语言、外貌、习俗等表现出来的群体。
笔者认为,我国现阶段使用的“民族”概念其实已经含有了族群和国族的双重概念,即各民族都是存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内的被国家权力所认定的同时又具备文化独特性的群体。
族群性与国家性在“民族”概念的建构与变化过程中几乎一直都是并存的。
其实,现代话语体系下的民族认同更像是一种国家意义上的族群认同与族别认同的双重认同,但更倾向于族别认同。
我国人类学者范可曾指出:族别认同是国家对人口进行分类之后出现的族群认同。
①族别认同是不同群体相互接触之后,群体成员所产生的一种社会从属感,它强调了成员的归属以及与同一群体其他成员之间的密切关系。
由于实际上是国家对民族身份诉求和民族称谓拥有最终的拍板权,所以我国56个民族的认同是典型的族别认同。
与此同时,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周围还能看见诸如“穿青人”、“白马藏人”、“摩梭人”等未定名族,他们这些群体也被划入到特定的民族成分当中,成为国家民族体系中的一份子。
国家还会为他们投入一定数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解决他们的经济问题和民生问题,积极帮助他们,并让其融入中华民族这个大的民族体系当中,增强其对于中华民族整体观念的认同。
族群认同有着较强的流动性,而族别认同则是固定的。
一个人的民族成分往往是终身的,并且可以代际相传。
时间久了,就会形成一种较稳固的民族认同意识。
族别认同可能仅仅是从“国家——国族”建构的角度来深入挖掘出的一种认同。
我国幅员辽阔,民族成分复杂,民族分布也较为分散,大都是跨地域性的。
这种特殊的族群分布情况自然而然就造就了独特的以文化为根基的民族认同。
换句话说,我们的民族认同是建立在特殊的文化渊源和历史根基之上的。
—————————————————①范可:《略论族群认同于族别认同》,选自《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15年第4期。
三、关于“多元”与“一体”的几点思考自从费孝通先生于上个世纪80年代提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理论之后,全国范围内的民族学人类学学者展开了一系列轰轰烈烈的关于民族国家建构及运作的诸多讨论,对于这一理论的适用性进行了深入思考。
如何在现实的“一体”格局之下去理解和呈现各民族“多元”发展与进步以及多样性的社会与文化的存在及其演变过程,应该是构成今天“多元一体”格局的核心所在。
“多元”是指各兄弟民族各有其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文化、社会也各具特点而区别于其他民族;“一体”是指各民族的发展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相互依存,与整体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和共同的民族利益。
简言之,“多元”是指中国境内的56个民族成份,“一体”是指中华民族实体。
费老之所以提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是为了解决我国从古至今极其复杂的族群关系及其相互认同的问题。
①这一理论很明显地受到了英国功能主义学说的影响,并且着重强调其整体论的思想。
笔者认为,不论是多元还是一体,它们都是中华民族整体发展所必备的基本构成形态。
多元与一体本身就是一个整体,二者缺一不可。
“多元”强调的是各民族及族群内部各支系之间相互区别的文化特质,“一体”强调的是所有的民族与族群都是“中华民族”这个更大的群体内部的一员,各个个体构成了一个整体。
“多元”这一概念被应用于族群建构领域就产生了其独特的意义。
在现代化的大背景之下,多元的意识在人们中间变得越来越淡薄,甚至没有什么存在感了。
建构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多元应作为明确的发展指针。
没有文化上的差别,就不能形成民族发展的特定标签。
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民族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已经呈现出了较大差异,这种差异正在不断蔓延,经济利益分配不均的问题也有待解决。
中国发展的过程经历了上下五千年的漫长历史,历史时期的各民族与现在的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这一大家庭之中的一份子,任何一个部分都不可缺少。
人们时常强调民族发展要注重文化多样性,文化的根基不能被破坏和动摇。
但是,至少是最近一二十年,由于各少数民族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和条件之下,因此—————————————————①徐杰舜:《从多元走向一体——中华民族论》,第3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被汉化的现象屡见不鲜,已成一种较为明显的发展趋势了。
为什么会出现汉化?为什么各民族能够接受汉化?笔者认为,这大概是因为汉族人口众多,并且几乎在各行各业都具备绝对的优势和实力,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一方面,汉族与少数民族杂居在一起;另一方面,少数民族有强烈的改变现状、发展经济的美好愿景。
种种原因融合在一起之后,汉化的事实也就顺理成章了。
看到少数民族不再是以前的少数民族,汉族也不是以前的汉族,我们应该深入思考一番。
时代的变化让人们的认知也悄然发生了变化,认为关于民族“异化”的现象是合情合理的。
多元一体是中华民族向前发展的美好愿景和宏伟蓝图,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似乎一直未实现这一理想格局。
这一格局使一种整体包含部分、各部分又能彼此认同与融合发展的稳定结构,它既是共时性的又是历时性的,与著名人类学家格尔茨在讨论印度法的观念时所指出的那种上下之间的连贯性,即所谓“分散在每一个地方都有一个小小法则的章程,本来都是不偏不倚地从经典文本、风俗、传说和法令中引申出来,而后便因地制宜了,显示出了不一样的结构性特征。
”①费老早年在在其另一著作《乡土中国》一书中,概括乡土社会特征所总结出来的“差序格局”概念时,也曾提到过“格局”这一概念。
②笔者认为,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发展基本格局其实就是一个较大的社会组织体系,是一种细致而科学的族群分析。
要想达成整体上的中华民族层面的认同,首先就应该明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之下的“中华民族”的具体含义。
四、“多元一体格局”下的中华民族中华民族,指的是中国各兄弟民族的总体认同。
这种总体的民族认同,是客观存在的民族整体利益与各民族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在民族意识中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