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音乐欣赏《从印象走向现代》教案

合集下载

高一音乐教案从印象走向现代教案

高一音乐教案从印象走向现代教案

从印象走向现代一、基本说明1、本教学案例参与人员基本信息2、教学内容1)教学内容所属模块:《音乐与鉴赏》2)年级:高一年级3)所属的章节:《音乐与时代》4)学时数:45分钟二、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⑴、能认真聆听本课的音乐作品,在听赏的体验过程中,能感悟到印象派与现代派音乐作品与古典、浪漫乐派音乐的不同。

⑵、能依据本单单元元关于西方音乐发展的线索,说出西方音乐发展几个时期的音乐特点,以及代表人物。

2、设计思路:(包含教材结构、内容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思路及教学方法及手段)本课是《音乐鉴赏》第四单元《音乐与时代》的最后一课,是了解印象派与现代派音乐形成及特点的一课,也是对本单元世界音乐发展史进行总结与巩固的重要一课。

因此,本课的难点是了解印象派与现代派音乐特点,本课的重点是梳理与巩固世界音乐发展史各个时期的音乐特点。

为此,本课紧扣音乐要素设计问题与学生活动,着重运用对比欣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了解印象派与现代派音乐的特点。

并用“回顾与总结”的方式帮助学生梳理各时期各乐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代表作品及音乐特点,完成本单元的整体教学。

[来源:]三、教学过程描述:一)、新课导入:1、播放德彪西的《月光》,请学生回忆曲名和曲作者。

2、教师简要说明印象派音乐作品出现的历史时期和成因及乐派创始人德彪西。

二)、新课教学:A、《海妖》1、简介作品。

2、播放《海妖》片段一,听赏并回答问题。

Q:“海妖”的形象是用什么音色、什么演唱形式表现的?由女声合唱(没有歌词,只有哼唱)表现。

3、播放片段二(教材上的主题音乐)Q:乐曲中哪些音乐要素的变化表现了大海多变的律动?(复杂多变的节奏和力度。

)4、师生交流:Q:聆听两段音乐后,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Q:你能根据记忆尝试模仿乐曲中的一句旋律或节奏吗?师:从创作手法上看,《海妖》运用了音色、和声与音型的多样变化,在丰富的管弦乐的华丽色彩下,引入了女声合唱(没有歌词,全部用哼唱),并将合唱声部纯粹器乐化。

印象走向现代的教学设计

印象走向现代的教学设计
音乐与时代—从印象走向现代
课型:综合课
课时:一课时
教具:多媒体、钢琴等
教学目标:
1.了解印象主义及其他现代主义音乐的特点及代表人物。
2.了解一些现代主义表现手法,感受现代音乐的魅力和艺术效果。
3.能听音乐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出自己的现代音乐
教学难点:
感受并归纳现代音乐风格的特点。能听音乐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出自己的现代音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欣赏现代作品《远古孩子的声音》片段。
点出课题:19世纪末到20世纪,西方一些作曲家面对高度发达的工业、空前活跃的思想和剧烈变革的社会,在音乐的发展上进行了思考、探索和实践。为了丰富音乐的表现力,他们刻意探寻一种新奇的音响效果,产生了许多具有独特风格的音乐作品,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现代主义音乐的独特魅力。
2、跟着音乐哼唱幽默主题和开朗主题。
设问:2个主题用什么乐器演奏?音乐特点是什么?
3、完整欣赏《蓝色狂想曲》想一想为什么说这是第一部具有美国特色的作品?(创造出美国通俗音乐与严肃音乐有机糅合在一起的交响爵士乐的新典范。)
现代音乐的流派:
表现主义音乐奥勋伯格美格什文等
混凝音乐法莎蒂
具体音乐法舍菲尔
先锋音乐美约翰、凯奇偶然音乐等特点)
爵士乐:出现最早影响较广的一个乐种.公认发源地是美国.爵士乐实际就是美国的民间音乐。黑人的痛苦心声.常渗透在宗教音乐中.蓝色忧郁的色彩.这种悲哀的歌曲称为bluse(蓝色)音译为布鲁斯.布鲁斯音阶:它的第三级(Mi)音和第七级(Si)音经常是降低一些,有时五级(Sol)音也降音。这些降音还常辅以滑音和颤音,因而更加强了歌曲忧郁、悲伤的色彩;由于有以上这些特点,按这种方法形成的音阶,人们称之为“布鲁斯音阶”。旋律中多用切分节奏和三连音.形成轻重音颠倒,节奏为双拍,和弦常用一,三,五级.

高中音乐教案-高一下复习素材

高中音乐教案-高一下复习素材

高一音乐鉴赏下册素材第四单元音乐与时代一、华夏音乐之光1.八音中国传统器乐吹打乐的一种。

原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乐器科学分类法,西周时已将当时的乐器按制作材料,分为金(钟、镈)、石(磬)、土(埙、缶)、木(木鱼)、丝(琴、瑟)、竹(箫、)、匏(笙、竽)、革(鼓)8类。

2.说出中国古代的十大古曲都是什么?1).高山流水2).广陵散琴曲据《琴操》记载,战国聂政的父亲,为韩王铸剑,因延误日期,而惨遭杀害。

聂政立志为父亲报仇,入山学琴十年,身成绝技,名场韩国。

韩王召他进宫演奏,聂政终于实现了刺杀韩王的报仇夙愿,自己毁容而死。

后人根据这个故事,谱成琴曲,慷慨激昂,气势宏伟,为古琴著名大曲之一。

汉魏时期嵇康因反对司马氏专政而遭杀害,临刑前曾从容弹奏此曲。

现有琴谱最早见于《神奇秘谱》。

3).平沙落雁曲声悠扬流畅,通过时隐时现的雁鸣描写雁群降落前在天空盘旋顾盼的情景。

4).十面埋伏乐曲描写公元前202年楚汉战争的情景。

项羽自刎于乌江,刘邦取得胜利。

5).渔樵问答此曲表现渔樵在青山绿水之间自得其乐的情趣。

6).夕阳萧鼓是抒情写意的乐曲,上海大同乐社根据经曲改编成丝竹乐曲《春江花月夜》7).汉宫秋月意在表现古代受压迫宫女幽怨悲泣情绪,唤起人们对她们不幸遭遇的同情。

8).梅花三弄曲中泛间在不同徽位上重复了三次,故称“三弄”。

9).阳春白雪相传为春秋时期的晋国师旷或齐国刘涓子所作。

“阳春”取万物知泰顺,和风荡涤之意,“白雪”取懔然清洁,雪竹琳琅之音。

10).胡笳十八拍汉末大乱,连年烽火,蔡文姬在逃难中被匈奴所掳,流落塞外,后来与左贤王结成夫妻,生了两个儿女。

在塞外渡过了十二个春秋,但她无时无刻不在思念故乡。

平定中原后,汉与匈奴修好,派使邪路用重金赎回文姬。

于是她写下了著名长诗《胡笳十八拍》琴歌等版本。

曲调虽然各有不同,但都反映了蔡文姬思念故乡而又不忍骨肉分离的极端矛盾的痛苦心情。

音乐委婉悲伤,撕裂肝肠。

一、填空题:1、钟磬乐从()即在宫廷演奏。

高一班音乐教学计划(八篇)

高一班音乐教学计划(八篇)

高一班音乐教学计划一、学情分析:学校开设了高二音乐课,学校从学生的实际发展出发,安排了一定的课时,使音乐课变得有声有色。

高中音乐教学第一册以欣赏为主,为了学生能更好地掌握音乐知识,培养高中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音乐文化素养,我在教学中安排了欣赏和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从而爱上高中音乐课。

二、教学目标:1、让高中学生能掌握一定的鉴赏能力,能够独立的欣赏音乐作品。

2、使学生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表现技巧和音乐成就。

3、针对学生加强艺术修养方面的训练,让学生理论和技能同步发展。

三、教学措施:1、加强欣赏的作品数量,从课本入手,参照当时的时代特色,让学生掌握更多的音乐知识。

2、利用音乐课堂多开展实践教学,教师做好示范,并讲解欣赏的要求。

选用对学生有帮助的音乐作品。

3、开展现代音乐的鉴赏,从学生熟悉的流行音乐入手,对学生进行音乐素养的培养。

教学进度:第一周:音乐的发展第二周:亚细亚民间风情一第三周:亚细亚民间风情二第四周:走进非洲与美洲第五周:欧洲民间音乐第六周:华夏音乐之光第七周:一唱雄鸡天下白第八周:音乐从宗教走向世俗第九周:音乐从古典走向浪漫第十周:音乐从印象走向现代第十一周:群众歌曲与艺术歌曲第十二周:期中考查第十三周:音乐的戏剧-歌剧第十四周:舞剧的灵魂第十五周:梨园百花第十六周:艺苑撷英第十七周:音乐与影视第十八周:中国通俗音乐第十九周:外国通俗音乐第二十周、二十一周:期末考查高一班音乐教学计划(二)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本班共有学生____人,其中男同学____人,女同学____人。

大部分同学有责任心,在学习过程中能努力向上,大部分学生在唱歌的姿势上,习惯较好,而且表情也较丰富,能根据歌曲情绪进行表达,部分班级还能识读简单乐谱。

还能即兴创编同歌曲情绪一致的舞蹈,并参与表演。

但在读谱知识的运用上较弱,咬字,吐字也不够清晰,特别是男生好胜心强,爱表现自己,常会出现喊歌现象,导致缺乏对声音美感的正确认识,缺乏气息的支撑。

湘版高中音乐鉴赏教案

湘版高中音乐鉴赏教案

湘版高中音乐鉴赏教案篇一:湘教版高中音乐《培养音乐的耳朵》精品教案培养音乐的耳朵周雪课型:音乐鉴赏课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钢琴、铃鼓等教学内容:探究音乐艺术的表现特征,分析音乐的基本要素,欣赏《1812年序曲》《山林的呼唤》等。

教学重点:通过欣赏《1812年序曲》,了解听懂音乐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通过分析音乐要素来培养音乐的耳朵。

教学方法:欣赏、谈话、表演、比较启发、发现法等教学目标:1.在高中的起始单元的课上,能认真欣赏音乐作品,从中得到精神上的享受,从而增进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同时期待今后的音乐课。

2.根据已有的经验,尝试运用比较的观点,探究音乐艺术的非具象性和非语义性特征,以及音乐是声音、听觉、时间和情感的艺术。

3.通过欣赏《1812年序曲》的感受与认识,了解一些听懂音乐的方法,能用简单的语言说出音乐表现要素(节奏、旋律、力度、节奏、音色等)在作品中的作用,同时增强学习音乐的自信心。

教学过程一.导入1.自我介绍:同学们,你们喜欢音乐吗?平时有空听音乐吗?听哪些的音乐呢?请学生讲讲听哪些音乐。

无论你们喜欢听哪一类音乐,你们一定有个愿望——听得懂音乐,对吗?(老师和学生用谈话方式互相贴近,消除彼此的陌生感。

)要想听得懂音乐,我们就要有一双音乐的耳朵,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怎样培养音乐的耳朵。

(点出课题)二.音乐与耳朵——感受音乐的物理属性我们先来听三组音,同学们来对比一下。

老师在钢琴上弹奏第一组音,一高一低——音的高低老师在钢琴上弹奏第二组音,一长一短——音的长短老师在钢琴上弹奏第三组音,一强一弱——音的强弱学生听由钢琴与长笛演奏的两段《土耳其进行曲》,得出第四个属性——音色。

音的这四个属性是构成音乐的物理要素,所以,我们认为“音乐是声音的艺术”。

那么,是不是我们能听出音的高低、长短就能听得懂音乐呢?答案当然不是。

每一个健康的人,都能感知音乐,这只是听得懂音乐的第一步。

(音乐与耳朵)要想真正深入音乐,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音乐艺术的表现特征是什么。

《从印象走向现代》教学反思

《从印象走向现代》教学反思

《从印象走向现代》教学反思《从印象走向现代》教学反思图音体组庄丽华根据《音乐课程标准》要求,“了解西方音乐不同时期的简要历史”是每个高中生达到的内容标准之一。

是高中音乐教学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欣赏不同发展时期、不同风格、不同体裁等名家名作,从而扩大音乐视野,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本课教材是按照西方音乐发展的脉络设计的。

19世纪末到20初,世界经历了一个不同寻常的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各国寻求新的体制,科学领域的发明、发现和技术进步也对人们的思想、生活的变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就音乐而言,法国由于对德国反感,追求民族自尊,产生了印象主义音乐,打破了某些传统作曲技法,接着欧洲、美洲的一些国家的音乐家也探索音乐的不同表现手法,形成了许多音乐流派。

这些流派的产生标志着现代音乐时期的到来。

本课选择了《海妖》《远古孩子的声音》《厨房交响曲》等名作进行鉴赏,极具代表性。

让学生知道西方音乐的发展经历了宗教音乐—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时期—烂漫时期—民族乐派音乐—印象派音乐—现代派音乐的轨迹。

现代派音乐在欧洲音乐发展属于最末端,更能进一步证明时代的动荡和变化对音乐艺术的影响。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学习,选择方法是很重要的。

教师要从调式、和声、节奏、乐器的使用等方面去分析这些作品的“新意”所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听”音乐的旋律、节奏等要素,让学生去感知音乐,从而了解现代派的音乐特点。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高中的年龄特点及现实接受音乐教育程度的情况,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具体、生动的画面,使学生通过形象感受来理解音乐,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接受知识,教学过程中,创设愉悦和谐的情感氛围,充分发挥以学生的主体,老师为指导的作用,成功地达成教学目标。

本课主要是欣赏印象到现代派音乐,了解其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直接导入新课。

注重培养学生自主的音乐感受能力、自主创新音乐,激发兴趣!。

湖南文艺出版社高中音乐选修(音乐鉴赏)音乐——从印象走向现代_课件1

湖南文艺出版社高中音乐选修(音乐鉴赏)音乐——从印象走向现代_课件1

节奏鲜明、朝 气蓬勃
鲜明、规整。
悠长舒展、富有 诗意,强调个人 情感表现,民族 意识强烈,音调 个性化,民族风 格浓郁。
不断变化拍子和 速度。
织体结构
以复调音乐为 主体,有时也 融合了主调因 素。
完整、严谨,主 调音乐为主。
向巨型化结构发 展、完善。如: 交响乐。
配器
以弦乐、木管 清晰、和谐、丰 乐和古钢琴较 满,情绪对比强 为常见,音色 烈。 和谐,打击乐 使用相对较少。
印象主义的音乐打破了传统的束缚,在 艺术手法上追求更新的东西,是现代音乐许 多重要特点的开端。此后,出现了许多音乐 流派,他们努力打破某些传统技法,在调式、 和声、节奏和器乐的使用等方面都有“新意” 所在。
音乐风格特点
旋律性 节奏 音色 和声、音响 结构
模糊、新颖,缺乏调性感 复拍子 节奏复杂多变 独特、丰富、新奇 不大谐和、富于造型性,强调色彩多变 松散、不规整
音乐——从印象走向现代
日出 莫奈
月光 贝多芬 月光 德彪西
德彪西(1862-1918)
法国作曲家,音乐评论家,在三 十年的创作生涯里,形成了一种被称 为“印象主义”的音乐风格,对欧美 各国的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873年入巴黎音乐院,以大合唱 《浪子》获罗马奖。他摆脱瓦格纳歌 剧的影响,创造了具有独特个性的表 现手法。
增加了许多木管、 铜管乐器,音色 更为丰富多彩; 和声色彩绚丽多 姿。
印象派
现代派
巩固与总结 巴洛克时期 维也纳古典乐派 浪漫乐派 民族乐派
印象派 现代派
巴赫 亨德尔 维瓦尔第 海顿 莫扎特 贝多芬 韦伯 舒伯特 肖邦 李斯特
格里格 德沃夏克 柴可夫斯基 德彪西 格什温
音乐风格特点

《从传统走向现代-印象派与后印象派》说课稿

《从传统走向现代-印象派与后印象派》说课稿

《从传统走向现代-印象派与后印象派》说课稿一、说教材《从传统走向现代-印象派与后印象派》是高中美术鉴赏第7课的内容。

本课主要内容是了解19世纪绘画起承前启后作用的印象主义、新印象主义和后印象主义的艺术特色,及其代表人物的学习。

能深刻把握印象派在绘画历史长中的深远意义。

培养一双发现美、鉴别美的眼睛,从而发现生活中的美,理解“艺术源于生活,并且高于生活”的艺术内涵。

学会美术鉴赏的方法,具备对美的洞察能力,养成热爱美、欣赏美、热爱美的美好情感。

二、说学情分析高中学生主导以逻辑思维为主导,有较强的理解能力,同时喜欢学习一些富有内涵地理论性知识。

本课课内容理论性较强,加之印象主义孕育了深厚地文化成分。

恰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基于学情,将理论上升到实际,符合学生认知的同时考虑到课程本身的理论性较强的知识点,可能在知识传授过程中的过于生硬化。

因此,在授课技巧方面除了常规的授课方式外,我还采用了情境法、游戏法等,易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将学生的注意力始终保持在课程内容上。

三、说教学目标为了更好的突出教学内容,我依据教材及学情设置了一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印象主义的代表画家及其代表作,从而体味印象派的艺术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欣赏、情感体验等方式,掌握印象主义的艺术特色。

【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养成对美术浓郁的热爱之情。

四、说教学重难点基于我的教学目标,我设置了如下重难点:【重点】了解印象主义的产生、发展,以及艺术特色。

【难点】理解印象主义在绘画史的历史地位。

五、说教学方法(一)教法提问法、讲述法——通过讲解、陈述的方法,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知识。

(二)学法依据“美术课程标准提出:感知觉是思维的必然前提”,因此我主要采用了让学生通过观看图片、思考分析总结进行构思设计,即“直观感受法”、“模仿迁移法”。

六、说教学准备画家画作、图片、课本相关资料七、说教学过程(一)讲授新课授课之初,我以情景再现的导入方式,将学生带入情景。

《从传统走向现代──印象派与后印象派》教学设计

《从传统走向现代──印象派与后印象派》教学设计

《从传统走向现代──印象派与后印象派》教学设计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从传统走向现代──印象派与后印象派》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分析《从传统走向现代──印象派与后印象派》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模块外国美术鉴赏部分第七课。

教材的内容分三个专题介绍,以代表画家及作品为贯穿线,穿插对印象派的分析。

针对学生大多不了解“印象派”美术的实际情况,教学目标定在对代表画家的经典作品欣赏上。

教学设计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精神,倡导自主学习,研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艺术的本质、特征和文化内涵”为根据。

力争“改变单纯灌输式的教育法”教师少讲些,“探索创新性教育方式方法”学生多尝试。

试图通过学案的引导,“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

发动学生利用书籍和网络搜集一些欧洲传统及现代的绘画作品,以下发学案为引导尝试完成基本教学目标。

以本科贯穿线展开教学,利用多媒体将图片与文字结合起来,营造问题情境,让学生自主研究并与小组成员讨论,一方面在课堂上根据教师安排的情境积极发言,另一方面认真听取教师的补充及升华讲解,来完成预期教学目标和对教学重点、难点的把握。

学情分析学生大多对美术知识了解较少,而且可以获得相关信息的途径也很少。

因此,学校为学生提供网络平台显得尤为珍贵,能方便学生查找图片和信息。

高中学生所处的年龄有以下特点:厌倦说教喜欢直观感受、喜欢表达、希望有展示舞台、渴望被长辈认可和成功等。

这些特点如果可以合理引导,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质,也可以使获得良好的课堂效果。

同时,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使学生用艺术思维的方式认识世界,学习交流的方法,提高美术素养。

教学目标1、了解并感受印象派和后印象派绘画的主要特点及其代表作;了解和认识西方美术如何从传统的着重客观再现转向现代的着重主观表现;初步了解西方传统绘画与现代绘画的主要区别,并加以分辨。

音乐——从印象走向现代 湘版高中音乐鉴赏教案

音乐——从印象走向现代 湘版高中音乐鉴赏教案

音乐——从印象走向现代湘版高中音乐鉴赏教案
第六部分音乐——从印象走向现代
教学程序设计: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构想
导入播放《命运》交响曲片断
和《梦幻曲》聆听
回忆播放古典主义时期和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片断导入,让学生在音响上产生回忆,形成对比。

我们刚才聆听的是西方传统音乐作品的两个片断。

19 世纪末由于时代的动荡和变化,产生了印象主义音乐和现代音乐。

现在,我们来领略一下这个时期音乐作品的“新意”。

1.请学生说说苏联“十月革命”。

2.问题:请想一想作者用历史题材创作这一交响曲,意义何在?音乐将会有什幺特点?
3.播放《第十一交响曲》第二乐章第一部分。

4.播放《丑角晨曲》。

5.问题:请想一想,音乐塑造的形象给你留下什幺样的印象?
1.学生自由发言,畅谈苏联“十月革命”。

2.交流各自的想像。

3.听赏作品印证自己的想像。

请学生先想像,再印证音乐特点,发挥他们的想像力,鼓励他们进行创造性思维。

从印象走向现代

从印象走向现代

从印象走向现代——印象派音乐
教学目的:
1、通过绘画作品《印象.日出》引导学生体会印象主义音乐与印象主义美术作品之间的共通关系。

2、通过引导学生比较贝多芬的《月光》与德彪西的《月光》在旋律、节奏、色彩和风格上的不同来掌握印象主义音乐的特点。

通过《亚麻色头发的少女》的赏析,全面理解印象主义绘画和印象主义音乐。

3、通过音乐辨听,让学生能够辨别印象主义音乐并了解印象主义音乐在音乐发展史上的贡献。

4、通过写诗文、绘画等艺术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和创造能力,表达学生对印象主义音乐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掌握印象主义音乐的风格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课件展示幻灯片《印象·日出》
(这是十九世纪印象派画家莫奈的《印象·日出》)
2、师:它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印象主义的绘画特点:
(模糊的轮廓、细碎的笔触,色调柔和、朦胧)
3、教师小结并作印象主义介绍:
同学们说的很准确,以上特点就是印象主义的绘画特点。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在欧洲兴起了一种新的艺术思潮,比如在绘画领域,他们采取在阳光下直接作画的方法,主。

高中音乐选修:音乐鉴赏海妖(《夜曲》第三乐章)精品

高中音乐选修:音乐鉴赏海妖(《夜曲》第三乐章)精品

《音乐—从印象走向现代》潍坊文昌中学李莎莎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湖南音乐出版社《高中音乐鉴赏》教材第四单元第六节课的教学内容。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旨在引导学生认识、了解德彪西创立的印象主义音乐和以斯特拉文斯基为代表的现代主义音乐的风格特点,以及两者在音乐发展中做出的大胆尝试和伟大贡献。

本课教学内容是本册教材第四单元—音乐与时代的最后一节,作为高中学生应该学会从理性角度掌握不同乐派的音乐风格和特点。

学好本课内容将不仅有益于学生较深入地认识和理解德彪西、斯特拉文斯基的音乐创作,还为今后学生学习了解姊妹艺术打下较好的基础。

【教学目标】1.聆听德彪西的《月光》《牧神午后前奏曲》《海妖》和斯特拉文斯基的《彼得鲁什卡》《春之祭》等作品,感受他们独特的音乐风格。

2.分析并总结印象主义音乐和现代主义音乐的风格特点。

3.初步了解印象主义音乐作品、现代主义音乐作品同诗歌、绘画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1.通过赏析作曲家的作品,引导学生积极发挥想象思维,把握音乐作品的形象,感受、体验印象乐派和现代主义音乐的风格特征。

2.着重从作品的旋律、节奏、音色、力度、节奏等方面来分析理解作品。

【教学过程】一、导入对比欣赏贝多芬《命运交响曲》和肖邦《夜曲》,回顾古典主义音乐和浪漫主义音乐的特点。

二、新课1.简介印象主义音乐和德彪西2.对比聆听作品《月光》,从旋律、节奏、音色上区分古典主义音乐和印象主义音乐风格的不同,感受音乐与绘画的关系。

3.聆听《牧神午后前奏曲》和《海妖》,感受作者通过不同乐器组的转换来获取不同的音响色彩。

4.聆听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彼得鲁什卡》,通过边讲解、边分析的方式,感受现代主义音乐强劲的节奏和不规整的节拍;以及强烈的不不协和音和增加木管乐器的使用等特点。

5.总结印象主义音乐和现代主义音乐的风格特点。

三、拓展印象主义音乐和现代主义音乐在欧洲音乐发展史上的作用。

2024年高二音乐教学计划(5篇)

2024年高二音乐教学计划(5篇)

2024年高二音乐教学计划高中生对音乐已经具有一定的自我理解能力和欣赏能力,在这个阶段时期,他们具有强烈的音乐表现欲望,因此针对孩子们的特定心理,对五个模块的教学可行性做了分析并根据学校的实际教学情况做了分析,最后选择了《歌唱》模块的教学,由于受师资、场地和现有教学条件等的影响,我所在的教学班采取了学生自主的选择的方式进行学习,因为“歌唱”,是能使人们最直接、最简便地进入音乐世界,去感悟音乐的形式美,体验人声的无穷魅力。

一、在高中歌唱教学中安排合唱,能培养学生对个人嗓音的控制、协调能力和对和声的感受能力,以及良好的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

通过第一单元的教学设计,试图让学生先充分感受合唱的艺术魅力的基础上,再学习合唱的相关知识,然后在演唱时间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能力。

那么我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为学生留出更多的发展个人才能的空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自我表现欲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在我们进行教学的时候往往会遇到学生容易跟随者旋律声部跑掉的现象,这在排练合唱的时候是非常常见的现象,为了降低这种现象的出现我们可以这样尝试,一是选择学生没有听过的陌生的音乐作品,降低跑掉的可能性,二如果有可能的话,最好找一位老师共同合作进行教学,把学生分成两组,在不同的教师训练,搁在学唱自己的声部,在学习结束之后进行合练,这样可以有效地降低跑掉现象的出现,即便学生想跑掉,他也不能同时会演唱两个声部。

当学生能够共同演唱一首合唱作品,那种合作带来的成就感是难以名状的。

音乐是生动的,是实践的艺术,音乐属于每一个学生,音乐同样是创造性最强的艺术之一,在歌唱的教学中的每个环节都体现了鲜明的创造意识并伴随着独特的创造行为。

让我们的学生在完成歌唱的学习时,能够称为具有真正音乐审美修养和艺术创造激情的人,称为能够主动地、自主地、创造性进行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有较强创新能力的社会主体。

二、在第二单元里让学生集中了解一些常见的各具特色的演唱形式,例如:重唱、对唱、组合唱、表演唱等。

湖南文艺出版社高中音乐必修《音乐鉴赏》音乐——从印象走向现代_课件1(1)

湖南文艺出版社高中音乐必修《音乐鉴赏》音乐——从印象走向现代_课件1(1)
介绍
乐曲第一段,女高音摒弃常规的歌唱方法,采用呼喊 、叹息、耳语、颤音,模仿虫鸣声、打击乐声和吹管乐的 吐音;童声和男高音则在后台通过硬纸筒发出单纯、天真 的音调。
今天的学习到此结束,大家都学会了么?
谢谢
歌曲赏析
第十一交响曲
第二乐章“1月9日”
鉴赏提示
1905年,俄国爆发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月9日,彼得 堡的工人和家属十四万余人到冬宫请愿。沙皇命令军警向 手无寸铁的群众开枪,致使上千人死亡,两千多人受伤。 这就是被称为十月革命总演习的“1905年革命”。肖斯塔 科维奇以此为题材创作了《第十一交响曲》,并以“1905 年”作为该曲的副标题。全曲共分四个乐章:冬宫广场、1 月9日、永恒的怀念、警钟。
歌曲赏析
第十一交响曲
蓝色狂想曲
(钢琴与乐队)
作者介绍
格什文(1898-1937)美国作曲家。生于纽约。青年时代 熟悉并研究了通俗音乐的各种体裁风格。其主要作品有管 弦乐《蓝色狂想当》、《一个美国人在巴黎》,以及歌剧 《波吉与贝丝》等。
歌曲赏析
歌曲赏析
远古孩的声音(选段)
(室内乐)
音乐——从印象走向现代
音乐-从印象走向现代
19世纪下半叶,在法国兴起一个新的画派,他们反 对当时学院派的传统表现手法,在户外直接描绘景物, 追求在光色变化中表现绘画对象的整体感和氛围,利用 太阳光谱所呈现的七种颜色,创作出对大自然等对象最 美丽的瞬间感受,被称为印象派。
法国作曲家德彪西崇尚印象的瞬间交替与变幻,运 用丰富的和声色彩,创造出雅致、纤细的趣味和精唯细 镂的新的音乐艺术形式,是印象派音乐的创始人。

高中音乐 4.6 音乐-从印象走向现代教案

高中音乐 4.6 音乐-从印象走向现代教案
学生:蓝色。
教师:“蓝色”用英语翻译为blues,有一种流行音乐形式就被称为blues,有一位美国作曲家采用blues的风格曲调创作了一首作品——《蓝色狂想曲》,这位作曲家就是格什温。
2、简介作曲家格什温(课件7)
3、简介作品并欣赏(课件8)
4、学生欣赏作品,回答问题
教师:乐曲开始是什么乐器在演奏?可以听出单簧管在开头用到了哪种演奏技法吗?
注重培养学生自 主的音乐感受能力、自主创新音乐。激发兴趣!
流程
活动记录
复备栏
一、导入:
1、课件展示幻灯片《印象·日出》
(这是十九世纪印象派画家莫奈的《印象·日出》)
2、师:它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印象主义的绘画特点:
3、教师小结并作印象主义介绍:
同学们说的很准确,以上特点就是印象主义的绘画特点。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在欧洲兴起了一种新的艺术思潮,比如在绘画领域,他们采取在阳光下直接作画的方法,主张捕捉自然界的瞬间印象,也就是冲淡理性的东西,追求瞬间的感觉。刚才我们欣赏到的《印象·日出》真实地描绘了法国海港城市早晨日出时的光与色给予画家的视觉印象。同为法国人的著名音乐家德彪西非常崇尚这种艺术创作理念,在音乐上进行大胆地改革创新,力图达到印象主义绘画的效果,我们把这类音乐称为印象主义音乐。
模糊的轮廓、细碎的笔触,色调柔和、朦胧
二、新课教学:
(一)印象派音乐:
1、展示印象派美术作品《日出〃印象》(课件2)
教师:(出示作品)这是法国印象派画家莫奈的风景画《日出〃印象》,莫奈注重观察自然景象的千变万化,以阳光和色彩为主,借助光与色的变幻来表现作者从一个飞逝的瞬间所捕捉到的印象。这也是印象派绘画的特点。
试着给他们取个名字师引导学生谈感受:

音乐——从印象走向现代说课稿

音乐——从印象走向现代说课稿

音乐——从印象走向现代(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xx号考生,xxx。

我说课的学科是高中音乐,题目是《音乐——从印象走向现代》。

本节《音乐——从印象走向现代》选自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高中音乐鉴赏》第四单元《音乐与时代》的第六课。

本课的教学内容为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和鉴别印象派与现代派的音乐作品。

我所面对的是高一的学生,高中的学生无论是在知识构架还是分析能力上相对于初中生都会成熟一些。

但是由于在日常生活当中,他们所接触到的印象派或者现代派的音乐作品比较少,可能会产生一定的陌生感甚至是排斥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会运用视觉与听觉相结合的手段,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我的教学过程中来。

基于上述学情以及教材分析,并结合音乐新课标理念,我制定了以下的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欣赏印象派和现代派的音乐作品,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其音乐风格特征。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探究、体验、对比聆听等方式,引导学生学会鉴别印象派与现代派的音乐作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欣赏与学习,加深学生对印象派和现代派音乐的认识与理解,从而更好的感受音乐文化的多元化。

根据新课标理念以及教材的编排,本课的重难点为教会学生欣赏和鉴别印象派与现代派音乐。

为了更好的完成我的教学目标,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

也基于音乐新课标中指出高中的音乐鉴赏主要是通过聆听和感受,并结合音乐历史和文化的学习,来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观。

因此,我将以对比聆听为主要手段,辅之以谈话法、启发引导法以及讨论法,指导学生在聆听中感受音乐,在感受中理解音乐。

我们说所有的分析都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于教学,以下,我将从新课导入、新课学习、拓展探究以及课堂小结这四个方面来陈述我的教学过程。

首先,新课导入环节。

因为美术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画面。

音乐之中可以衍生美术,美术里面又蕴藏着音乐。

所以,在这一环节我将向学生展示两幅美术作品——法国印象派画家莫奈的作品《日出·印象》和西班牙现代派画家毕加索的作品《亚威农少女》。

高中音乐鉴赏教学计划(高中音乐教学工作计划)

高中音乐鉴赏教学计划(高中音乐教学工作计划)

高中音乐鉴赏教学计划(高中音乐教学工作计划)高中音乐教学工作计划1一、指导思想:认真贯彻《关于普通高中实施音乐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精神,深化中学音乐课程改革,在省、市、区音乐教研室深入贯彻音乐教育教学指导精神,在教育教学中贯彻我们的办学理念。

认真落实音乐教学的各项工作,在学校的日常教学中贯彻教育教学的具体规律。

不断加强新课程标准的研究,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下,进一步探索我校艺术教育发展的思路。

不断完善我校音乐教学工作,推动我校艺术教育再上新台阶,为提高办学效益和社会效益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任务和目标1、认真落实《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要求,组织普通高中新课程理念学习和音乐教学研讨会。

结合我们高中的音乐模块,做好教师的专业学习、培训和课堂教学交流。

2、认真落实和完成学校交办的工作。

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加强教师专业发展。

3.音乐教研活动要有规律、有规范。

通过听课和评课,可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4.在常规教学的基础上,注重课前教学的准备,要求教学过程的质量。

认真完成日常教学工作,遵守学校教学管理规定,按时上课。

努力学习贯彻新课程标准,在新理念的要求下讲授新的音乐课程。

不断组织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和研究,钻研新教材,探索新方法,落实新课程改革的各项任务。

5.关注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提高全体学生的音乐素养,同时为具有音乐特长和特殊爱好的学生发展个性提供可能性和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

所有学生的普遍参与应与不同个性的个性化教学的发展有机结合。

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思想状况,合理安排教学,以美育为核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健康向上的兴趣和特长。

第三,音乐活动1.脚踏实地开展学校音乐活动,为学生音乐素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实践机会和展示舞台,促进学生活泼健康的成长。

2、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配合学生处组织音乐社团的日常培训和管理。

加强新队员的纪律性和能力训练,形成良好的活动氛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北省唐山市迁西县新集中学高中音乐欣赏《从印象走向现代》教案一、教学目的:1、了解掌握德彪西的《月光》在旋律、节奏、色彩和风格上的所表现出的印象主义音乐的特点。

2、通过音乐辨听,让学生能够辨别印象主义音乐并了解印象主义音乐在音乐发展史上的贡献。

二、教学重难点:掌握印象主义音乐的风格特点。

三、复习巩固:1、古典乐派及其代表人物2、浪漫乐派及其代表人物四、教学内容说明: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世界经历了一个不同寻常的发展期,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前后,各国政治寻求新的体制,科学领域的发明、发现和和技术进步也对人们的思想、生活的变化产生了很大影响。

就音乐而言,法国由于对德国的反感,追求民族自尊,产生了印象主义音乐,打破了某些传统技法,接着欧洲、美洲的一些国家音乐家也探索音乐的不同表现手法,形成了许多音乐流派。

这些音乐流派的产生标志着现代音乐时期的到来。

五、作品分析及相关资料1、《海妖》法国作曲家、钢琴家德彪西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歌曲,但他成熟时期创作的还是器乐曲作品。

以1892年的《牧神午后》为起点,随后有三部交响曲《夜曲》、三部交响素描《海》和三部交响曲《意象集》。

《海妖》选自《夜曲》,完成于1899年,作品由《云》、《节日》、《海妖》三幅生动的音乐画面组成,体现了三种自然现象,是印象派音乐的重要文献之一。

从创作手法上看,《海妖》运用了音色、和声和音型的多样变化,在丰富的管弦乐华丽色彩下,引入了女声合唱。

但合唱没有没有歌词,全部用哼唱。

克劳德·德彪西(Claude Debussy,1862年8月22日-1918年3月25日),法国作曲家,印象派创始人,最为重要代表人物。

生於商人家庭。

十一岁進入巴黎音乐学院。

1884年以大合唱《浪子》获“罗马大奖”,后赴意大利学习兩年。

艺术上反对旧传统,并受東方音乐及唯美主义思潮的影响,逐渐形成对现代欧美音乐具有深远影响的印象乐派。

主要代表作品有:管弦樂作品:《大海》(1905年)、《夜曲》(1899年)、《牧神午後前奏曲》(1894年)歌剧:《佩列阿斯与梅丽桑德》等印象主义音乐,是19世纪主要在法国流行的一种音乐样式,受“象征主义文学”和“印象主义绘画”的影响。

这些音乐并不描述现实的事件,而是建立在色彩,运动和暗示(Suggestion)之上,这其实是印象主义艺术的共征。

而印象主义者多为法国人。

他们认为,纯粹的艺术想象力比描写真实事件具有更深刻的作用。

印象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为德彪西和拉威尔。

印象主义音乐带有一种完全抽象的、超越现实的色彩,是音乐进入现代主义的开端。

法国的拉威尔和德彪西是公认的两位重要印象主义代表作曲家。

2、《第十一交响曲》第二乐章“1月9日”前苏联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是20世纪重要作曲家。

一生创作了15部交响曲,前几部都与革命有关,当然也有反映前苏联政治文化的作品(第十交响曲)和反映个人生活的作品(第十五交响曲)。

《第十一交响曲》又名《1905年》,是肖斯塔科维奇为庆祝苏联十月革命四十周年(1917—1957)而创作的。

是一首有标题性的作品。

反映的是1905年9月彼得堡的工人及其家属共约14万人,到东宫沙皇请愿,而沙皇却动用军警向人群开枪,打死一千多人,打伤两千多人。

10月,全俄国工人大罢工,武装起来的工人与沙俄军队进行了九天的激战,终因力量悬殊而失败,这就是著名的1905年革命。

它反映了俄国人民反对沙皇的残酷统治,追求民主自由的思想和英勇斗争的精神。

肖斯塔科维奇用这一历史素材创作的交响曲,符合庆祝十月革命的主旨,既有史诗性,又有抒情性和悲剧性。

作品共分四个乐章:第一乐章《东宫广场》第二乐章《1月9日》第三乐章《永恒的怀念》第四乐章《警钟》作曲家介绍:德米特里·德米特里耶维奇·肖斯塔科维奇:最重要的苏联作曲家之一,也是当代世界著名的作曲家之一。

1906年9月25日,肖斯塔科维寄生于圣彼得堡,他的父亲是化学工程师,母亲曾是音乐学院的学生,是一位优秀的钢琴家,也是肖斯塔科维奇学习音乐的启蒙老师。

肖斯塔科维奇九岁开始跟母亲学习钢琴,后很快就进了格拉塞尔的音乐小学。

1917年,11岁的肖斯塔科维奇开始创作。

作曲家幼年时期就对一些重大事件如第一次世界大战、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等有所反映,此时他写了《自由领》《纪念革命烈士的葬礼进行曲》。

在十月革命里,还是少年的肖斯塔科维奇经常喜欢在彼得堡街头徘徊,他亲眼看到沙皇警察打死儿童的悲惨情景,使他深深地刻印在脑海里,后来并把它反映在标题为《十月献礼》的《第二交响曲》中。

1919年,肖斯塔科维奇进入列宁格勒音乐学院,同时学习两门主科──钢琴与作曲。

他在创作上表现出高度的才能,在他毕业之前就写了十部作品,其中包括用普希金的《茨冈》写的歌剧、钢琴曲《三首幻想舞曲》和毕业作品《第一交响曲》(作品第10号)。

这部交响曲引起了国际乐坛的注意。

1923年、1925年,肖斯塔科维奇先后毕业于列宁格勒音乐学院的钢琴系和作曲系。

1927年,他参加了在华沙举行的第一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并获得了奖状。

二十年代的苏联正处在艰难的发展时期,西方资产阶级音乐的现代派、形式主义同正在形成的苏维埃音乐文化展开了激战。

肖斯塔科维奇的某些作品也受到了影响,表现了某些现代派的特征,曾引起舆论界的争议。

对这位年轻的作曲家来说,他既有令人喜悦的初步成就,也遭受到最初的挫折。

但在这一时期,肖斯塔科维奇极力要求自己广泛地创作不同题材和体裁的作品,从中不断探索并确立自己的创作风格。

1937年10月21日,在列宁格勒第一次演奏他的《d小调第五交响曲》(作品第47号),标志着肖斯塔科维奇的创作进入了成熟时期。

这一时期,他除了创作交响乐和室内乐作品外,还为一些电影配乐,如:《马克辛的归来》(1936—1937)、《沃洛恰耶夫的日子》(1937—1938)、《革命摇篮维堡区》(1938)、《伟大的公民》(1938—1939)、《带枪的人》(1938)等等。

苏联卫国战争爆发时,肖斯塔科维奇正在自己的家乡列宁格勒,于是他参加了保卫列宁格勒的志愿消防队,成为一名优秀的消防队员。

《第七交响曲》(《列宁格勒交响曲》)就是在这些严酷的日子里写成的。

音乐——从印象走向现代战争将要结束时,肖斯塔科维奇的《第八交响曲》于l944年 4月2日在美国初演,当时曾有一百三十四家美国电台和九十九家拉丁美洲电台以及加拿大、夏威夷群岛、意大利、阿尔及利亚等国的电台转播了这场音乐会。

美国舆论界对这部新交响曲评价很高,1945年当全美国为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逝世致哀时又演奏了《第八交响曲》的第一乐章。

于是在苏联重又引起一番对肖斯塔科维奇创作的批评和争议。

直至1947年,在布拉格之春国际音乐节上,这部作品再次获得了好评才算了结。

当时在捷克斯洛伐克,人们把他的《第八交响曲》与伏契克的不朽之作《绞刑架下的报告》称为姊妹篇。

战后,肖斯塔科维奇用自己顽强的、创造性的劳动创作了与自己的人民心心相印的新作──为保卫和乎反对战争而作的《第十交响曲》、清唱剧《森林之歌》和电影音乐《易北河会师》等,在苏联和世界许多国家和人民中间流传和演出。

五十年代以后,肖斯塔科维奇对俄国革命历史中的英雄形象非常注意,连续写了一大批大型声乐套曲和标题性的交响乐,如以革命诗人的诗而写作的《十首无伴奏合唱诗》和《第十一(1905年)交响曲》。

这些作品的音乐语言充满着民间音乐的因素,富有歌唱性。

六十至七十年代,肖斯塔科维奇又创作了近四十部作品,其中交响曲四部、弦乐四重奏九部、大型声乐套曲八部。

电影音乐两部,重新修改的歌剧一部以及其它器乐协奏曲、室内乐作品十五部。

他一生创作的最后一部作品编号为147号,其中获奖作品为三十余部。

他的创作,体裁多样,题材广泛,音乐构思和发展规模宏大,大型的、标题性的作品(包括交响曲)占主导地位。

他的音乐语言极为复杂和异乎寻常地大胆。

电影音乐和歌曲的风格纯朴、明朗、清澈。

总之,对各种各样的主题形象──悲剧性的、喜剧性的──他都有极大兴趣,他的音乐既充满感情又富有深刻的哲理性。

肖斯塔科维奇是二十世纪以来世界上最有成就的音乐家之一。

1975年8月9日,肖斯塔科维奇在莫斯科逝世。

3、《蓝色狂想曲》乔治·格什温(George Gershwin,1898-1937),美国著名作曲家。

乔治·格什温1898年9月26日生于纽约市布鲁克林(Brooklyn)一个贫苦俄国移民家庭。

14岁时曾师从汉比策(C. Hambitzer)弹奏钢琴,表现出极高的天份。

1914年高中辍学,进入纽约出版商雷米克(Remick)的公司,担任广告钢琴手。

两年后辞职,开始创作。

1916-1920年间主要从事歌曲创作,这些早期的歌曲以通俗易唱和富于旋律性而流传甚广,其中《斯瓦尼》(Swanee)使他一举成名。

此后又创作了不少舞台音乐剧。

1924年发表交响曲《蓝色狂想曲》,获得巨大成功,使他成为世界级作曲家,克莱斯勒、艾尔曼、拉赫玛尼诺夫、斯特拉文斯基等当代音乐家参加了首演。

1925年,纽约爱乐乐团开始委托他作曲,由于未接受过正统的音乐教育,此时他花费了很大的精力学习作曲理论,并得到了杜克(Vernon Duke)、列万特(Oscar Levant)和勋伯格等作曲家的帮助。

1928年赴巴黎休养,创作了管弦乐曲《一个美国人在巴黎》。

30年代起开始涉足电影音乐,为好莱坞电影作曲。

1932年的《为君而歌》(of thee I sing)获普利策奖。

1935年完成影响巨大的黑人歌剧《波吉和贝丝》(Porgy and Bess)。

1937年7月11日,格什温逝世于好莱坞。

格什温在美国音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美国音乐长期为欧洲主流音乐影响,20世纪初才有明确表现美国国民性格的音乐出现,先驱者便是格什温。

他将美国大陆流行的通俗爵士乐运用在传统音乐中,综合了欧洲音乐艺术、爵士乐、黑人歌曲等各种形式,创造出交响爵士乐,成为美国的音乐一种特色。

这方面的代表作《蓝色狂想曲》,被认为是“容许爵士乐从酒吧间门里探出头来”的第一个成功的尝试。

他的舞台剧与电影歌曲,也成为后来爵士乐或歌曲创作所仿效的标准。

为了纪念这位作曲家,纽约爱乐乐团每年都要举行格什温作品专题音乐会。

1945年,华纳公司以他的音乐和生平为基础,拍摄了电影《蓝色狂想曲》。

《蓝色狂想曲》创作于1924年,同年2乐12日在纽约的伊奥利亚音乐厅由保罗·怀特曼的管弦乐团首演,格什温担任独奏。

《蓝色狂想曲》的前半部由两个主题所主导:第一个是由单簧管向上滑音的布鲁斯主题,第二个主题为节奏上富于活力的曲调,机敏地与开篇的辉煌主题相对应。

格什温认为第一主题为他积蓄了整整十年的乐曲奠定了基调:“这首乐曲是动荡的20世纪20年代音乐的声音,一个打破旧传统主张、享乐主义、蔑视习俗惯例和疯狂追求快乐的时代;年轻女子不受传统拘束的年代……在后裤袋里装酒瓶和非法经营酒馆,不承担法律义务的同居和多萝茜·帕克的俏皮话的年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