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性耕作研究进展
保护性耕作研究进展
保护性耕作研究进展摘要:借鉴国外保护性耕作的概念,根据具体情况,提出了我国保护性耕作的概念,阐述了保护性耕作的作用以及类型。
介绍了国外、国内保护性耕作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对今后保护性耕作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概念;作用;类型;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建议19 世纪末,美国在西部开发中, 过度垦殖, 导致20世纪30年代发生了震惊世界的“黑风暴”,“黑风暴”引发了对农业耕作技术的改革。
形成了以“少免耕”代替“铧式犁耕翻”、以“秸秆覆盖”代替“裸露休闲”为主要内容的“保护性耕作”[1]。
保护性耕作已成为目前世界上应用最广、效果最好的一项旱作农业技术,因此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特别是中国,中国北方旱地就占全国总土地面积的56%[2,3]。
经过60 多年的发展9特别是近20 多年的发展,保护性耕作研究在世界范围内已相当深入,经历了“免耕法”到以“免耕法”为基础,以配套机具为支撑的集秸秆残茬覆盖、少免耕、深松、地表作业及水肥管理和病虫草害防治等技术为一体的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的发展历程。
1保护性耕作概念保护性耕作在国际上尚无统一概念,国外通常以秸秆残茬覆盖度为标准,指在一季作物之后地表留茬覆盖至少30% 为保护性耕作,如起垄、带状耕作、覆盖耕作及免耕等;而秸秆残茬覆盖度在15%-30%的耕作方式称为少耕[4],不属于保护性耕。
我国地域辽阔,种植制度多样,保护性耕作技术类型繁多,保护性耕作的概念并不十分明确,不仅仅是少耕、免耕。
同国外保护性耕作的概念相比,我国的概念内涵更广泛。
笔者认为,保护性耕作是指通过少耕、免耕、地表微地形改造技术及地表覆盖、合理种植等综合配套措施,从而减少农田土壤侵蚀,保护农田生态环境,并获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农业技术。
其核心技术包括少耕、免耕、缓坡地等高耕作、沟垄耕作、残茬覆盖耕作、秸秆覆盖等农田土壤表面耕作技术及其配套的专用机具等,配套技术包括绿色覆盖种植、作物轮作、带状种植、多作种植、合理密植、沙化草地恢复以及农田防护林建设等[5]。
关于保护性耕作农田杂草控制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几点认识
内蒙古农业科技2008(6):83InnerMongoliaAgriculturalScienceAndTechnology关于保护性耕作农田杂草控制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几点认识吕荣亮1,邦长义2。
张德健3(1.乌审旗农牧业局农业技术推广站.内蒙古乌审旗017300;2.伊金霍洛旗种子管理站,内蒙古伊金霍洛旗017200;3.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1)摘要:综述了保护性耕作农田杂草控制技术的研究进展度其几点认识。
认为目前保护性耕作农田杂草控制技术的研究进展是:进行了保护性耕作田问杂草演替规律和恶性杂草灾变预报研究:初步筛选出了适合保护性耕作田问的高效、低污染除草荆:保护性耕作田应用了一次性化学除草:选择出部分适合保护性耕作田问除草机具;引进了部分抗除草剂转基因品种。
对保护性耕作农田杂草控制技术的几点认识是:注重作物生长季与非生长季并重的除草方式;加强多种除草方法相结合:解决好农机具问题;加强农机与农艺结合;加强保护性耕作农田除草刑品种的研究;进一步研究保护性耕作农田杂草控制技术综合配套技术:解决好农民问题;培育或引进适合当地保护性耕作的新品种,进行合理轮作:加大项目续建投入.增强科技攻关力度。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杂草控制;进展;认识中图分类号:s45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0907(2008)06-0083-01机械化保护性耕作为提高农业工效。
减少耕地风蚀水蚀、增加土壤含水和有机质发挥了巨大作用。
随着保护性耕作实施规模的扩大和时问的延续.一些区域性的杂草危害日益严重。
已成为迸一步稳定和扩大保护性耕作的重要限制因素。
研究保护性耕作农田杂草控制技术.有效控制农田杂草的危害已成为当前实施保护性耕作地区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
通过对区内外保护性耕作项目实旌区的调研及借鉴加拿大保护性耕作杂草控制技术.现把保护性耕作农田杂草控制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其几点认识总结如下:1保护性耕作农田杂草控制技术的研究进展1.1进行了保护性耕作田间杂革演替规律和恶性杂草灾变预报研究在我国主要作物不同生态区建立研究基地.认真进行了杂草普查、除草剂使用方法和杂草的防除率的比较研究,杂草植物性状和生物特性变化的研究,杂草演替规律(出苗、现蕾、开花、成熟等)研究:并根据研究需要。
保护性耕作农田杂草群落及生态位研究
保护性耕作农田杂草群落及生态位研究保护性耕作农田杂草群落及生态位研究摘要: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过度依赖化学农药和除草剂对农田杂草进行控制导致了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农作物质量的下降。
保护性耕作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方式,越来越受到农业研究者的关注。
本文通过对保护性耕作下的农田杂草群落及其生态位特征进行研究,旨在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1. 引言农田杂草是指污染了农田的各类有害的、难以控制的杂草。
传统的农药投入模式无法根本解决农田杂草问题,因此寻找一种可行的控制方法至关重要。
保护性耕作是一种综合利用自然、农业和工程措施的农田管理模式,其目标是通过优化土壤生态系统和种植结构来维持或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产力。
2. 保护性耕作对农田杂草群落的影响保护性耕作通过改善土壤环境和作物密度,影响农田杂草群落的发展。
研究表明,在保护性耕作下,农田杂草的种类和数量显著减少。
保护性耕作降低了杂草对水、养分和光能的竞争能力,减少了杂草种子的发芽和生长。
同时,保护性耕作改善了土壤结构和水分利用效率,增加了作物养分吸收能力,进一步抑制了杂草的生长。
3. 保护性耕作对农田杂草群落的生态位影响农田杂草是农田生态系统中的独立个体,它们与其他种群之间通过竞争来维持各自的生态位。
保护性耕作通过改变农田杂草的竞争关系和资源利用方式,影响了其生态位的特征。
研究发现,在保护性耕作下,杂草群落呈现出更大的多样性,与其他植物种群的竞争更加激烈。
不同种类的杂草通过调整生长策略,逐渐适应了保护性耕作的生态环境。
4. 保护性耕作对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影响保护性耕作通过降低杂草的数量和密度,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研究发现,在保护性耕作下,农作物种植结构优化,作物间的竞争减少,养分利用效率显著提高。
同时,保护性耕作改善了土壤质量和水分调控能力,增加了作物的耐逆性和抗病虫害能力,进一步提高了农作物产量和品质。
5. 结论保护性耕作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模式,在控制农田杂草、维护生态系统平衡和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整理版]保护性耕作国内外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
保护性耕作国内外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1)国际研究与技术发展趋势从国际上来看,保护性耕作根据其发展历史阶段,其概念和内容有所不同,所涉及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
国际上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是20世纪30年代美国等国家遭遇严重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的惨痛教训之后逐渐发展起来的,至今约80年左右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20世纪30年代开始,主要是针对传统的机械化翻耕措施在水蚀和风蚀方面存在的弊端,对土壤耕作农机具和耕作方法进行改良,提出少耕、免耕和深松等保护耕作法。
美国在20世纪20-30年代利用大型机械翻耕大面积农田,一场著名的“黑风暴”从美国干旱地区刮起,席卷2/3的美国大陆,刮走地表层10-50cm厚度的肥沃土壤3.5亿吨,冬小麦减产51亿公斤。
1935年美国成立了土壤保护局,从此开始大力研究改良传统翻耕耕作方法,研制深松铲、凿式犁等不翻土的农机具,免耕技术成为当时的主导技术。
第二阶段是50年代以后,机械化免耕技术与保护性植被覆盖技术同步发展。
在免耕技术大面积应用的过程中,许多研究证实了各种类型的机械化保护耕作对减少土壤侵蚀方面有显著效果,但也出现不少因杂草蔓延或者秸秆造成低温等技术原因使作物严重减产的例子,使得该项技术推广较慢。
到20世纪70年代,又加入了不同作物轮作与作物秸秆还田覆盖的内容,称之为保护性种植。
第三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耕作机械改进、除草剂以及作物种植结构调整,保持性耕作的应用得以较快发展,范围也不断开展。
据美国保护性耕作组织近期报导,美国至少有50%的耕地实行各种类型的保持性耕作,其中作物残茬覆盖耕作占53%,免耕占44%。
主要应用于大豆、玉米、高粱、小麦和花生、马铃薯、甜菜、烟草、蔬菜等作物。
此外,前苏联、加拿大、澳大利亚以及南美的巴西、阿根廷、墨西哥等国家纷纷学习美国的保护性耕作技术,在半干旱地区广泛推广应用。
近年来,又提出了保护性农业(Conservation Agriculute)的概念,主要以永久性土壤覆盖(绿色覆盖)、作物轮作(特别旱田轮作)和减少对土壤的人为干扰,在减少物质和能量投入基础上,保持和增加作物产量,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其范围包括农田、草地等土地类型。
保护性耕作研究论文
保护性耕作研究论文论文关键词保护性耕作;概况;判定;实施论文摘要介绍了保护性耕作的发展状况,对其定义及所包含的内容进行了阐述和分析,归纳了保护性耕作的判定和实施要点,以期推广这一新型耕作技术。
1保护性耕作发展概况保护性耕作是一种新型旱地耕作法,主要包括免耕播种施肥、深松、控制杂草、秸秆及地表处理等4项内容。
其核心是免耕播种,主要作业均使用机械来完成。
保护性耕作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目前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已基本采用了以机械化为支撑的保护性耕作。
我国北方地区一直沿袭传统的以铧式犁翻耕土壤、裸露休闲耕作法,由于实行深耕细耙,破坏了土壤结构,降低了土壤的水肥含量,裸露的耕地表土也加剧了沙尘暴的肆虐。
中国农业大学课题组在山西省经过近9年的连续试验研究,初步研究出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结果显示,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与传统耕作技术相比,可降低地表径流60%左右,减少土壤流失80%,减少大风扬沙60%;同时可以增加休闲期土壤储水量,提高水肥利用效率,减少作业工序,增加农作物产量。
近年来,农业部在北方地区推广“保护性耕作”项目,通过重点建设核心项目区,并结合国家实施的防护林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等生态建设措施,使我国北方旱作地区的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状况有望得到改善。
2保护性耕作的定义及内容对保护性耕作国际上通用的定义是:“用大量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将耕作减少到只要能保证种子发芽即可,用除草剂来控制杂草”。
其第一句话“用大量秸秆残茬覆盖地表”中,有两个关键词,即“覆盖”和“大量”。
关于“覆盖”,保护性耕作强调的是将农作物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其首要目的是加强对地表的防护,而常规的秸秆还田对农作物秸秆残茬的处理则主要是“翻埋入土”,其目的是培肥地力。
二者的形式和目的都不同,这是保护性耕作与传统的秸秆还田的主要区别所在,不能混淆。
至于保护性耕作的“覆盖”形式,可以是秸秆粉碎铺放地表,也可以是留高茬及秸秆直立或压倒覆盖等。
我国农业实施保护性耕作方式的对策研究
我国农业实施保护性耕作方式的对策研究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我国农业生产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
如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护土壤资源、保障粮食安全,是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任务。
保护性耕作是一种有效的农业生产方式,可以减少土壤侵蚀、改善土壤质量、提高农作物产量,对于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通过对我国农业实施保护性耕作方式的对策研究,探讨如何有效推广和应用保护性耕作,促进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
一、保护性耕作的概念和意义保护性耕作是一种农业生产方式,其核心理念是尽量减少土壤的破坏和侵蚀,保护土壤资源,改善土壤质量,提高农作物产量。
保护性耕作包括但不限于覆盖耕作、轮作轮作、梯田建设等方式,其最终目的是实现土壤保护和利用的双赢。
保护性耕作对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1. 减少土壤侵蚀:传统耕作方式会导致土壤流失和侵蚀,而保护性耕作可以通过减少土壤裸露面积、保持土壤结构等措施,有效减少土壤侵蚀的风险。
2. 改善土壤质量:保护性耕作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有利于农作物生长。
3. 提高农作物产量:通过保护性耕作方式,可以提高土壤水分利用效率、减少土壤养分流失,从而提高农作物产量。
4. 维护生态环境:保护性耕作可以减少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投入,减少农业对环境的污染,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
保护性耕作对于我国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如何有效推广和应用保护性耕作方式,成为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的迫切需求。
二、我国农业实施保护性耕作的现状分析我国农业耕作方式主要以传统耕作为主,保护性耕作的推广和应用仍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1. 土地利用方式单一: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农业生产依然采用传统耕作方式,土地利用方式单一,缺乏多样化的耕作方式和农业生产模式。
2. 农民生产观念和技术水平有待提高:部分地区农民的生产观念还停留在传统阶段,对于保护性耕作的理念和技术了解不足,缺乏推广和应用的积极性。
2023年保护性耕作技术工作总结
2023年保护性耕作技术工作总结保护性耕作是一种可持续农业生产模式,旨在提高土壤的质量、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减少环境污染。
2023年,我国在保护性耕作技术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并在农田管理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
本文将详细总结2023年我国在保护性耕作技术方面的工作,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应用在2023年,我国加大了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力度。
通过培训和示范的方式,向广大农民介绍了保护性耕作的基本原理和技术方法。
农民们积极参与学习,逐渐掌握了保护性耕作技术,并在实际生产中应用起来。
通过保护性耕作技术,农民们能够有效地减少土壤侵蚀、保持土壤湿度、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从而提高了农田的生态环境质量。
二、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研究与创新在2023年,我国加大了对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研究和创新。
通过对不同作物、不同地区的试验研究,不断改进和优化保护性耕作的技术方案。
针对不同的土壤类型和气候条件,开发了适应性更强的保护性耕作技术。
同时,在选择作物品种上进行了深入研究,选育了适合保护性耕作的作物品种,提高了作物的抗逆性和产量。
三、保护性耕作与农业资源利用的综合整合2023年,我国加强了保护性耕作与农业资源利用的综合整合工作。
通过与农业机械化、节水灌溉、有机肥料等农业技术的结合,实现了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
采用精细化管理技术,提高了农田的利用率和农作物的产量。
通过保护性耕作技术,农民们能够更好地利用土壤水分和养分,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实现了资源的节约利用。
四、保护性耕作与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2023年,我国将保护性耕作与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工作紧密结合起来。
通过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农田的土壤质量得到了有效改善,生物多样性得到了有效保护。
同时,保护性耕作技术通过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降低了农业活动对环境的污染。
通过开展退耕还林还草、水土保持工程等生态修复项目,进一步完善了生态环境。
五、保护性耕作技术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意义2023年,保护性耕作技术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保护性耕作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及对策
N o n g y e j i x i e保护性耕作是为了增强田地的储水能力以及保障肥沃土壤的目的,从一定意义上实现农业的生态化发展。
具体实施办法是减少农田的耕种,利用小麦秸秆或其它农作物的残杆直接覆盖土壤,以增强地表抗风、抗水能力,覆盖的秸秆物质富含有机物,可以渗入在土壤中,起到肥沃土壤的作用。
通过利用减少耕地的技术以及秸秆的再利用技术,有效提升我国的农田耕种能力,因此,在世界上都备受到广泛重视。
一、保护性耕作研究现状在上世纪70年代,国家开始研究保护性耕作技术,并进行了相关的论述,在同期内引进国外的单一保护性耕作技术,例如免耕、覆盖秸秆等,在引进技术后在少数地区进行实践以及推广,然而当时的农业水平发展较为缓慢,并没有先进的机械化操作以及技术,所以这些单一的保护性耕作技术并没有得到有效地实施。
在之后的近20年间,农业水平产生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生产水平与质量得到明显提高,农作物机械化种植以及生产技术被广泛应用。
所以,农民群众在收获了高产的农作物后,愿意接受并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由此保护性耕作技术渐渐被实践运用。
进入到本世纪初,国家各农业相关部门对农业机械化生产以及结合地区农机技术方面进行了重大的创新改革,并且在改革应用中产生了不错的结果。
比如,农机技术在全国各省市的陆续开展中获得了可观的成果收益,并且在不断的实践中验证了农机技术在应用到我国的农作物种植生产中可以有效提高农作物产量,尤其对于干旱地区的农作物生态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并且极大程度地改善了生态环境保护的不良局面。
近十几年来,保护性耕作技术不断受到广泛关注,在实施以及应用中,由农业部门监管开展建设了关于保护性耕作的示范工程,并且就此项目设计出相关的农用机械设备。
例如,小麦的免耕播种设备以及玉米的免耕播种机器等,并且在我国的北部地区被广泛运用,并且通过不断地研究,使得农机技术愈加完善。
现阶段的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部分研究人员通过运用不同的耕种方式检验其对水稻种植的影响。
2024年保护性耕作技术工作总结(二篇)
2024年保护性耕作技术工作总结____年是一个关键的时刻,保护性耕作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经历了一段长足的发展。
本文旨在总结____年保护性耕作技术工作的进展和取得的成果,强调其对环境保护、农产品质量和农民收入的积极影响。
一、引言随着人口的持续增长和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农田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成为一个紧迫的问题。
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往往依赖于化学农药和化肥,这些不仅对环境造成了污染,还对农产品的质量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保护性耕作技术正是作为一种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方式得到了广泛应用。
二、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基本原理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一种在耕作过程中最大限度地保留和利用农田水分和土壤有机质的方法。
其基本原理是通过覆盖物保持土壤表面的覆盖层,减少水分蒸发和土壤侵蚀,并且通过混合有机物质来改善土壤质地和结构。
同时,保护性耕作技术还可以减少对化学农药和化肥的依赖,从而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三、____年保护性耕作技术的主要进展1. 覆盖物种类的丰富化在过去几年中,覆盖物的种类和性能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除了传统的秸秆和塑料薄膜,农民还广泛使用了有机材料和生物覆盖物。
这些新的覆盖物不仅可以起到保湿、防风、抗寒的作用,还可以提供养分和生物防御功能。
同时,覆盖物的使用还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的含量,提高土壤肥力。
2. 智能化技术的应用随着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智能化技术在保护性耕作中的应用也日益广泛。
农民可以通过传感器和无线网络监测农田的水分、温度和养分状况,及时调整覆盖物的使用和灌溉措施。
此外,人工智能还可以根据适宜作物生长的条件进行预测分析,帮助农民做出合理的决策。
3. 政策支持的加强保护性耕作技术在____年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
政府通过出台相关政策和法规,鼓励农民使用覆盖物和改善土壤质量。
政府还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帮助农民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
这些政策的实施为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四、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影响和效益1. 环境保护效益保护性耕作技术通过减少化学物质的使用和土壤侵蚀,可以显著降低环境污染的风险。
保护性耕作研究与应用进展
保护性耕作研究与应用进展作者:王幸等来源:《江苏农业科学》2014年第05期摘要:保护性耕作起源于美国,现已成为世界上应用范围最广、效果最好的一项旱作农业技术。
本文阐述了保护性耕作的概念,国内外应用概况,保护性耕作对土壤理化性状、作物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探讨了保护性耕作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建议。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应用概况;效应;研究进展;存在问题中图分类号: S345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4)05-0003-04保护性耕作作为世界上应用范围最广、效果最好的一项旱作农业技术,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
目前,保护性耕作在国际上还无统一定义,美国保护性耕作信息中心(conservation tillage information center,CTIC)通常以秸秆残茬覆盖度为标准,把一季作物收获以后,地表留茬覆盖至少30%的耕作方式称为保护性耕作,如免耕、覆盖耕作、带状耕作等;而秸秆残茬覆盖度为15%~30%的称为少耕,不属于保护性耕作。
2002年,我国农业部为了使广大农民容易理解,依据保护性耕作的内涵和目标,将保护性耕作定义为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尽可能减少耕作,并将作物秸秆覆盖地表,以减少风蚀、水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一项先进农业耕作技术[1]。
中国农业大学张海林等认为,保护性耕作是指通过少耕、免耕、地表微地形改造技术及地表覆盖、合理种植等综合配套措施,减少农田土壤侵蚀,保护农田生态环境,并获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农业技术[2]。
1保护性耕作研究与应用现状1.1国外研究与应用现状保护性耕作起源于美国,1935年5月,美国暴发的震惊世界的“黑风暴”,推动了人们改革传统耕作方法、探索保水保土的新方法,形成了以“少免耕”代替“铧式犁耕翻” “秸秆覆盖”代替“裸露休闲”为主要内容的“保护性耕作”[3]。
20世纪30年代以来,美国对保护性耕作的内容、机具、方式、经济效益等进行了系统研究,解决了许多理论与技术问题[4],在增加地表作物残留物覆盖和降低耕作强度方面,田间作业次数已减至1~3次[5],研制出凿形犁和专用免耕播种机,提出一套完整的以免耕、少耕、覆盖、垄作、带状耕作等为主要内容的保护性耕作新技术[6],并进行了大面积示范推广。
大豆保护性耕作研究进展
基金项 目: 黑 龙 江 省科 技 攻 关 项 目( G C 1 2 B 1 0 6 )
收稿 E l期 : 2 0 1 3—0 7— 0 2; 修 回 日期 : 2 0 1 3— 0 8—2 2
Ch e n S h a o j i a n g
● 一
( Na t i o n a l Ma i z e I mp r o v e me n t C e n t e r o f C h i n a /K e y L a b o r a t o r y o f Ma i z e Bi o l o g y a n d Ge n e t i c I mp r o v e me n t ,
Mi n i s t y r o f A g r i c u l t u r e C h i n a A g r i c u l t u r a l U n i v e r s i t y , B e i j i n g , 1 0 0 1 9 3 , C h i n a )
善土壤物理条件 的作 用已在 实践 范围内得 到证 明。
从 大豆 少、 免耕 以及 秸秆覆 盖 角度 , 综合评 述 了国 内
成为美 国主流的耕作技术。 在 中国 , 保护 性 耕 作 研究 始 于 1 9 9 2年 , 由农 业
部 和澳 大利 亚 国际 农业 研 究 中心 资助 。2 0世 纪 9 0
摘
要
保 护 性耕 作 ( C o n s e r v a t i o n T i l l a g e , C T )
抵 抗大 风 和干 旱 的 能力 J , 土壤 易 遭 受 风 蚀 和 水
我国农业实施保护性耕作方式的对策研究
我国农业实施保护性耕作方式的对策研究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不断加剧和农田资源的持续开发利用,传统的耕作方式已经难以满足农业生产和资源保护的需要。
为了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提高农田资源的利用率,我国农业实施了保护性耕作方式,并提出了相关的对策研究。
本文将对我国农业实施保护性耕作方式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研究。
一、保护性耕作方式的特点及存在问题保护性耕作是一种以保护土壤为中心的农业生产方式,其主要特点是保持土壤表层的覆盖物,减少土壤侵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水分保持能力,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
在实施保护性耕作方式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1. 覆盖物选择不当。
农田覆盖物的选择应根据不同区域的气候条件和土壤类型进行合理选择,但在实际生产中,由于缺乏科学指导,农民往往随意选择覆盖物,导致覆盖物的效果不佳。
2. 技术水平不高。
保护性耕作需要借助一系列机械设备和技术手段来实现,但由于我国大部分农民的技术水平相对较低,导致保护性耕作方式的实施效果不佳。
3. 缺乏政策支持。
由于我国农业政策的不完善,保护性耕作方式的推广和实施往往受到政策的限制和影响,导致农民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以上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业实施保护性耕作方式的效果和推广。
1. 加强技术培训。
针对农民技术水平低下的问题,可以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提高他们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水平,使其能够更好地掌握实施保护性耕作的技术方法和操作技巧。
3. 完善政策支持。
为了解决缺乏政策支持的问题,可以完善相关政策,推出相关激励措施,鼓励农民实施保护性耕作方式,提高保护性耕作的推广率和效果。
三、促进我国农业实施保护性耕作的建议在实施保护性耕作方式的过程中,还需要采取一系列促进措施,以提高农田资源的利用率和农业生产的效果。
1. 发挥政府作用。
政府应加大对农业实施保护性耕作方式的支持力度,提供相关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鼓励农民实施保护性耕作方式。
2. 增加宣传力度。
关于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的调研报告
关于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的调研报告第一篇:关于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的调研报告关于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的调研报告近年来,乐陵市农机局一直把小麦免耕播种技术作为农机推广工作地重点,为全面了解推广效果,乐陵市农机局通过走访农机站,农机大户,以及近几年来搜集整理的一些材料、数据,对全市小麦免耕播种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结果归纳如下:乐陵市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
四季分明,雨量集中。
春季干旱多风,盛夏炎热多雨,秋季凉爽,冬季干冷,境内光能资源丰富,日照充足,年均日照时数为2,701小时,日照率为61%。
最多年为3,055小时,最少年为2,276小时。
农耕期(3至11月)日照时数为2,157小时,其中5月份为2,959小时,占农耕期的13.7%,对农作物的生长较为有利。
2月份为176.9小时,为全年最少期。
5、6、9、10月日照率较高利于夏秋作物成熟。
一、保护性耕作的基本情况我市现有耕地面积75万亩,农机总动力150.3万千瓦,大中型拖拉机保有量达4300台,各类配套机具达34380万台,全市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90%。
近年来,按照“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服务新农村”的战略要求,该市把发展保护性耕作作为推进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措施,取得了显著进展。
截至目前,全市玉米收获机保有量达240台,免耕播种机保有量达230台,保护性耕作机械的增加对加快推进保护性耕作技术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
实施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既可以减少杂草生产和地表水分的蒸发,改善土壤结构,培肥地力,也杜绝了秸杆焚烧,保护了生态环境。
实践证明,保护性耕作是一项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利国利民的好事。
2008年,我市玉米机收面积达15万亩,小麦保护性耕作面积达3万亩.二、推广保护性耕作的必要性(一)农业传统的铧式犁操作,使土壤裸露表面,使土壤中水分和营养成分流失,与传统耕作方式相比,保护性耕作则对土地实行免耕或少耕,除播种之外不进行任何耕作,疏松深层土壤,基本上不破坏土壤结构和地面植被,同时利用作物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在培肥地力的同时,用秸秆盖土根茬固土,保护土壤。
我国耕作制度研究进展与展望
28
湖南双季稻新型农作制度定位试验示范田
29
(六)稻麦全程机械化农机农艺配套高产模式及技术,实现
我国农作制度研究进展与发展展望
1
• 耕作制度是作物种植制度与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 既包括熟制、作物布局、种植结构与方式、轮连作等, 也包括土壤耕作、地力培育、农田保护等。
• 农作制研究(FSR)是20世纪70年代国际兴起的面向 农业生产综合管理的一个新领域,主要是针对单项技 术推广应用因缺乏相适应的资源环境及社会经济条件 支撑,技术效果难以体现,技术改良与农民参与和农 村发展联系不密切等问题开展的。
湖南省:时段Ⅲ北移100 km;
贵州省:时段Ⅲ北移70 km。
22
不同熟型春玉米安全种植北界的变化(1961-2007年不同年代比较)
早熟
中熟
晚熟
23
(三) “菜-稻-菜”模式及技术不仅实现了华南地区水稻 和蔬菜传统耕作制度改革创新,也为我国广大蔬菜产区“夏 闲田”开发利用提供了新途径。
华南一季中晚稻配套”菜-稻-菜”轮作高效耕作制改革模式图
■ 对全国各地农作制特点与主体模式、主要问题、发展目标与任务、 发展对策及优先序进行了具体研究。
■对国际农作制研究与推广(FSR&D)方法的中国化应用,以及对农 作技术补贴理论与方法进行了探讨.
■ 向国务院提出我国农作制主要问题与对策建议,报告得到国务院领 导批示和农业部种植业司、农机化司、科技教育司高度重视。
保护性耕作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概述
保护性耕作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概述保护性耕作是一种农业生产管理方法,旨在减少耕地的侵蚀、营养流失和环境污染,同时增加农作物产量和改善土壤质量。
本文将概述保护性耕作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保护性耕作的发展现状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保护性耕作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推广。
以下是保护性耕作的发展现状:1. 操作管理方法的创新保护性耕作利用植物覆盖、轮作和耕作前后的土壤管理等策略来改善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
现代农业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保护性耕作能够更好地应用于实际操作中,例如采用机械化覆盖作物残体、精准施肥和灌溉等管理方法。
2. 土壤保护措施的普及保护性耕作方法的实施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土壤保护措施,例如限制农业机械的压实、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精确施肥和采用生物防治等。
这些措施有助于减少土壤侵蚀、提高土壤肥力和保持土壤健康。
3. 经济效益的证明传统的耕作方式往往依赖于大量的化学肥料和农药,这不仅增加了农民的生产成本,同时也给环境带来了负担。
保护性耕作的实施可以降低农业生产的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研究表明,采用保护性耕作方法可以提高作物产量、减少土壤侵蚀和土壤营养流失,从而为农民创造更大的利润。
二、保护性耕作的发展趋势未来保护性耕作的发展将更加注重以下几个方向:1. 科技创新与应用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发展,保护性耕作将借助先进的科技手段来提高效率和效果。
例如,利用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来监测土壤质量和植被覆盖,以便更好地指导农民的决策。
2. 生态系统服务的关注保护性耕作不仅仅能够改善农作物产量和土壤质量,还能够提供一系列的生态系统服务,如水源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和气候调节。
未来,保护性耕作将更加注重生态系统服务的发挥,并将其作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3. 农业政策的支持为推动保护性耕作的广泛应用,政府和相关机构应该加强对这项技术的支持和扶持。
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鼓励农民采用保护性耕作方法。
2024年保护性耕作技术工作总结模版(2篇)
2024年保护性耕作技术工作总结模版2024年是保护性耕作技术迅速发展和普及的一年。
在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背景下,保护性耕作技术作为一种促进土壤健康、减少农药使用、提高农作物产量的重要手段,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应用。
下面将对2024年保护性耕作技术工作进行总结。
首先,2024年在保护性耕作技术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通过引进和创新保护性耕作技术,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得到了显著提高。
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农田,土壤质量得到了改善,水和养分的利用效率提高,同时减少了农药的使用量。
这不仅有助于保护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平衡,还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和生活质量。
其次,2024年在保护性耕作技术普及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政府、科研机构、农业企业等各方合力推动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普及和推广。
通过组织培训班、技术推广会、示范农田等形式,向农民传授保护性耕作技术,并提供相应的资金和技术支持。
在政策的引导和推动下,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使得保护性耕作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第三,2024年在保护性耕作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
针对不同地区的土壤类型和环境条件,研究人员不断探索和优化保护性耕作技术。
通过研究土壤改良剂、有机肥料、覆膜技术等新型技术和方法,进一步提高了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效果和可操作性。
同时,通过监测土壤质量和农田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为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改进和推广提供了科学依据。
最后,在2024年的保护性耕作技术工作中,还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保护性耕作技术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在一些地区的推广和普及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难。
这与农民的传统观念、技术水平和资金支持有关。
其次,保护性耕作技术需要政府、科研机构和企业等多方合作,才能实现规模化和可持续发展。
因此,加强各方的合作与交流,共同解决实际问题,是今后保护性耕作技术工作的重要方向。
总之,2024年是保护性耕作技术快速发展和普及的一年。
通过引进和创新保护性耕作技术,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并在政策的推动下,得到了广泛应用。
甘肃省绿洲灌溉农业区保护性耕作研究进展和未来研究方向
甘肃省绿洲灌溉农业区保护性耕作研究进展和未来研究方向甘肃省是我国重要的绿洲灌溉农业区之一,保护性耕作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态系统管理模式,对绿洲灌溉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对甘肃省绿洲灌溉农业区保护性耕作的研究进展进行梳理,并探讨未来的研究方向。
保护性耕作是一种以保护土壤为核心的农田生态系统管理方式,旨在保护土壤、水资源和生物多样性,提高农田生产力和生态系统适应能力。
甘肃省绿洲灌溉农业区的保护性耕作研究已取得了一系列的进展。
首先,在耕作制度上,研究人员通过定植灌物和历年留茬等方式,在田间实现了轮作、休茬、绿肥覆盖等措施,有效改善了土壤肥力和结构,减少了土壤侵蚀的风险。
其次,在水资源管理上,研究人员探索了合理用水的新模式,如滴灌和渗灌技术,提高了水资源利用效率,减少了水资源浪费和污染。
此外,在施肥管理方面,研究人员通过科学合理的施肥配方和施肥时间,减少了农田的营养损失和土壤污染,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未来,甘肃省绿洲灌溉农业区保护性耕作的研究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首先,进一步完善保护性耕作的技术体系。
绿洲灌溉农业区土壤和水资源状况特殊,研究人员可以探索适应性更强的保护性耕作技术,如栽培耐旱、耐盐碱的作物品种,精准施肥和灌溉管理等。
其次,加强耕作制度的研究和应用。
通过科学合理的轮作、休茬和绿肥覆盖等耕作制度,进一步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减少土壤侵蚀风险。
同时,也要探索适应性更强的耕作制度,提供不同的生态环境条件下的农田管理方案。
再次,加强农田水资源管理的研究。
优化灌溉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农田水资源浪费和污染。
此外,也要注意研究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包括雨水收集和利用、地下水的合理开采等。
总之,甘肃省绿洲灌溉农业区保护性耕作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
未来的研究应当继续深入探索和创新,提出适应性更强的技术和管理模式,并加强政策和社会支持,以推动绿洲灌溉农业区的可持续发展。
寒地稻田保护性耕作研究进展
p a d d y — i f e l d c o n s e r v a t i o n t i l l a g e i n c o l d a r e a o f C h i n a :n o f l o w ) 一 t i l l a g e c u l t i v a t i o n t e c h n i q u e ,s r t a w r e t u r n i n g t o i f e l d
■
。
稻
V o 1 . 4 3 h i O . 4
寒地稻 田保护性耕作研 究进展
王 亮 ,伦 志安 ,王 安 东 ,解保 胜
( 1黑 龙 江 省 农 垦 科 学 院水 稻 研 究 所 , 黑龙江 佳木 斯 1 5 4 0 0 7 ; 2 黑 龙 江 省 农 垦 科 学 院植 保 研 究 所 , 哈 尔 滨 1 5 0 0 3 8 ; )
传 统 的水 稻 栽培 与 稻 田耕 作 方式 不仅 费 工 耗 能 , 难 以实 现水稻 的高效 生产 ,还严 重 破坏 了稻 田土 壤 生态 系统 , 造 成 土壤功 能下 降 、 水 土流 失等 诸 多
问题 。
在美 国 自 1 9 6 2年成 功 研 制 免耕 播 种 机 和应 用 免耕 技术后 ,保 护性耕 作得 以迅 速推 广 。截至
中 图分 类号 : S 一 1 文 献 标 志码 : A 文章编号: 1 6 7 3 — 6 7 3 7 ( 2 0 1 3 ) 0 4 — 0 0 7 2 — 0 3
Re s e a r c h P r o g r e s s a n d De v e l o p i n g S t r a t e g y o n C o n s e r v a t i o n T i l l a g e o f P a d d y - i f e l d i n C o l d Re g i n o f Ch i n a
稻田保护性耕作的生态效应研究进展与发展建议
保 护性 耕 作 具 有 控 制 土 壤 风 现状
11 国外现 状 .
染, 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节水能力 ,促进节能降耗 和节本增效的作用 ,已成为解决农业与环境协调发 展 问题 的重要 措施 ,是 国际农业 技术 发展 的重 要趋 势… 。据联合 国粮农组织等统计 ,保护性耕作 已在
验 保护 J 作技 术 , 02年保 护性 耕作 应用 面 积 已 生耕 20 达 到 1 0 ×1 h ,占总耕地 面积 的 3 .%,近 0 0 m 3 05
和约 占全球耕地面积的 l%以上。美国、加拿大 、 l 澳 大利亚 、巴西 、阿根廷 等 国应用 面积 已占本 国耕 地 面积 的 4 %~ 0 2 而 我 国保护 性耕 作应用 面积 0 7%【, J 仅 占耕地 总 面积 的 22 发展 任务 还十 分艰 巨 。 .%, 水 稻是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农业部 2 1 0 0年 提 出力争 到 2 1年 全 国水稻 面积 稳定 在 3 0 05 0×1 0 0 h2 m 以上 ,稻谷产量保持在 2 0 ×1 k 以上l 00 0 g 3 J 。 然而 , 传统 的水稻栽培与稻田耕作方式不仅费工耗 能 ,难 以实现 水稻 的高 效生 产 ,还 严重 破坏 了稻 田 土壤生态系统 , 造成土壤功能下降、水土流失等诸 多 问题 。 同时 ,研 究表 明 ,稻 田是 重要 的生 物性 甲 烷 ( H4 C ) 排放 源之 一 。 1 9 从 9 0年 到 2 0 0 0年 ,中国稻 田 C 4年排 放 量 具有 比较 明显 的 年 际波 动 ,介 于 H 53~ . g之间 L; . 62 T 7 2 4 因此 , 如何在 实 现水稻 持续 增 产 、确保粮食安全的同时 ,加大稻 田保护 眭耕作 的 研究及示范推广力度 , 建立与不同稻作 区域种植制 度相匹配 、生态经济相适应的新型耕作技术模式 , 降低稻作成本 , 调控稻田土壤功能 ,减少稻作能耗 和稻 田温室气体排放 ,是我国水稻生产可持续发展 的重要 方 面 。
保护性耕作技术改善土壤质量研究
保护性耕作技术改善土壤质量研究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土壤质量成为了讨论的核心。
保护性耕作技术(Conservation Tillage Technologies)作为一种可持续的农业实践,已被广泛应用于提高土壤质量和有效利用土壤资源。
这类技术的实施不仅能显著减少土壤侵蚀,还能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以及促进水分和养分的有效利用。
通过对相关文献和案例的分析,我们将深入探讨保护性耕作技术在改善土壤质量方面的作用及其具体实践。
首先,保护性耕作技术主要包括减耕、免耕和保护性覆盖等形式。
减耕是指在传统耕作模式下减少耕作次数和耕作深度,保持土壤表层的有机质和生物多样性,降低了土壤的逆向干扰。
免耕则是完全不对土地进行翻耕,而是在地表植物残体上直接播种。
这种方法不仅可以保持土壤的结构和原有的湿度,还可以保留大量的天然资源,如磷、钾等营养元素。
保护性覆盖则是通过在土壤表面覆盖植物残体或其他材料,减少雨水冲刷带来的土壤流失,同时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含量。
这三种技术方式结合使用,可以形成一个综合性的保护性耕作体系。
通过应用这些技术,可以显著改善土壤质量。
首先,土壤的物理结构得到了改善。
研究表明,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后,土壤的孔隙度和透气性显著提高,使其能够更好地排水和储存水分。
增加的孔隙度也为微生物活动创造了良好的生境,这不仅能够加速土壤有机质的分解,还能提高土壤中的生物多样性。
在化学性质上,保护性耕作也呈现出积极作用。
长时间的不翻耕能够有效提高土壤中有机碳的存量,从而促使更多养分,如氮、磷、钾等得以保留。
此外,随着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增强,一些根瘤菌等有益微生物能够伴随植物根系共同生长,为植物提供氮源。
这种方式不仅提升了土壤肥力,也有效减缓了化肥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
生物作用上,保护性耕作技术提倡以自然生态为基础,通过促进土壤中有机质的积累和健康微生物群落的形成,增强了土壤本身的自我修复能力。
尤其是在面临干旱、盐碱化等逆境条件下,保护性耕作能够帮助植物更好地适应环境变化,从而保持生产稳定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保护性耕作研究进展摘要:借鉴国外保护性耕作的概念,根据具体情况,提出了我国保护性耕作的概念,阐述了保护性耕作的作用以及类型。
介绍了国外、国内保护性耕作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对今后保护性耕作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概念;作用;类型;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建议19 世纪末,美国在西部开发中, 过度垦殖, 导致20世纪30年代发生了震惊世界的“黑风暴”,“黑风暴”引发了对农业耕作技术的改革。
形成了以“少免耕”代替“铧式犁耕翻”、以“秸秆覆盖”代替“裸露休闲”为主要内容的“保护性耕作”[1]。
保护性耕作已成为目前世界上应用最广、效果最好的一项旱作农业技术,因此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特别是中国,中国北方旱地就占全国总土地面积的56%[2,3]。
经过60 多年的发展9特别是近20 多年的发展,保护性耕作研究在世界范围内已相当深入,经历了“免耕法”到以“免耕法”为基础,以配套机具为支撑的集秸秆残茬覆盖、少免耕、深松、地表作业及水肥管理和病虫草害防治等技术为一体的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的发展历程。
1保护性耕作概念保护性耕作在国际上尚无统一概念,国外通常以秸秆残茬覆盖度为标准,指在一季作物之后地表留茬覆盖至少30% 为保护性耕作,如起垄、带状耕作、覆盖耕作及免耕等;而秸秆残茬覆盖度在15%-30%的耕作方式称为少耕[4],不属于保护性耕。
我国地域辽阔,种植制度多样,保护性耕作技术类型繁多,保护性耕作的概念并不十分明确,不仅仅是少耕、免耕。
同国外保护性耕作的概念相比,我国的概念内涵更广泛。
笔者认为,保护性耕作是指通过少耕、免耕、地表微地形改造技术及地表覆盖、合理种植等综合配套措施,从而减少农田土壤侵蚀,保护农田生态环境,并获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农业技术。
其核心技术包括少耕、免耕、缓坡地等高耕作、沟垄耕作、残茬覆盖耕作、秸秆覆盖等农田土壤表面耕作技术及其配套的专用机具等,配套技术包括绿色覆盖种植、作物轮作、带状种植、多作种植、合理密植、沙化草地恢复以及农田防护林建设等[5]。
保护性耕作主要包括4项技术内容:改革铧式犁翻耕土壤的传统耕作方式, 实行免耕或少耕。
采用30%以上的植被覆盖地表, 根茬固土, 保护土壤, 减少风蚀、水蚀和水分无效蒸发。
采用免耕播种。
在有植被覆盖的地表用机械实现开沟、播种、施肥、施药、覆土镇压一次完成, 节约机械成本。
¼改翻耕控制杂草为喷洒除草剂或机械表土作业控制杂草[6]2保护性耕作作用及类型保护性耕作技术主要包括免耕或少耕播种施肥技术、秸秆与残茬覆盖技术、杂草及病虫害控制与防治技术和深松技术等4项内容。
与传统的耕作技术相比,该技术具有以下好处[7]:1)保水、保肥和保土。
由于彻底取消了铧式犁翻耕作业,采用秸秆覆盖地表,从而减少了土壤水蚀、风蚀和土壤水分的蒸发,增加了土壤入渗能力,提高了雨水利用率;由于地表秸秆腐烂后形成大量有机肥料,明显提高了土壤表层有机质的含量。
据有关试验数据统计,保护性耕作地表径流(没有下渗的地表水汇聚流动的过程称地表径流)比传统耕作减少81.8%,土壤贮水量平均增加15%,水分利用率提高23%,土壤有机质平均增加0.06%。
2)增加粮食产量,平均可使小麦产量提高10%,玉米产量提高5%。
3)减少作业工序,节约生产成本。
平均减少2~4道耕作程序,减少耕作投入20—40元,节约人畜用工50%~70%,增收节支600~900形hm2。
4)保护生态环境。
由于采用免耕秸秆覆盖和根茬固土,土壤不再翻耕裸露,减少了风尘的扬起,保护了生态环境。
根据对土壤的影响程度可以将保护性耕作技术划分为3种类型。
1)以改变微地形为主:包括等高耕作、沟垄种植、垄作区田、坑田等;2)以增加地面覆盖为主:包括等高带状间作、等高带状间轮作、覆盖耕作(包括留茬或残茬覆盖、秸秆覆盖、砂田、地膜覆盖等)等;3)以改变土壤物理性状为主:包括少耕(含少耕深松、少耕覆盖)、免耕等。
3保护性耕作研究现状保护性耕作国际研究现状20世纪40年代初,美国开始研究推广免耕技术,当时由于机械及人们观念等限制,发展比较缓慢。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保护性耕作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从国际上来看,保护性耕作大体经历了3个阶段。
第1阶段是20世纪40年代开始,主要针对传统的机械化翻耕措施在水蚀和风蚀方面存在的弊端,对土壤耕作农机具和耕作方法进行改良,提出少耕、免耕和深松等保护性耕作法。
第2阶段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机械化免耕技术与保护性植被覆盖技术同步发展。
在免耕技术大面积应用的过程中,许多研究证实了各种类型的机械化保护性耕作对减少土壤侵蚀方面有显著效果,但也出现不少因杂草蔓延或者秸秆覆盖造成低温等技术原因使作物严重减产的例子,使得该项技术推广较慢。
第3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耕作机械的改进、除草剂的使用以及作物种植结构调整,保护性耕作的应用得以较快发展,范围也不断扩展。
据美国保护科技信息中心(5675)的最新资料,美国2004’年实行免耕、垄作、覆盖耕作和少耕的耕地占全国耕地的%,而常规耕作面积为%,传统耕作比例呈下降趋势,免耕比例逐年上升[8]。
澳大利亚地处南半球, 干旱面积约625 万km2, 占澳洲大陆的81%左右, 是典型的旱农国家。
目前, 澳大利亚农业生产中, 大多采用免耕、少耕等秸秆覆盖保护性耕作技术。
澳大利亚试验研究表明, 有秸秆覆盖的农田比裸露休闲田地表径流减少40%左右, 最大径流速度降低70%~80%, 土壤受冲刷程度降至裸露农田的1/10, 冬季作物残茬还能减弱地面风速, 截留雨雪。
截至2000 年底,澳大利亚免耕播种面积占耕地面积的36%, 少耕占35%, 传统耕作占29%。
秸秆还田覆盖已成为澳大利亚可持续农业生产的重要措施之一。
加拿大有4100 万hm2 耕地, 其中85%位于加拿大西部的大草原地区。
为了减少风蚀、水蚀,加拿大采取了少耕耕作体系和免耕耕作体系。
1996 年, 23%的大草原耕地实施了少耕耕作体系, 12%的耕地实施了免耕耕作体系, 并用除草剂代替耕作除草。
1996 年, 加拿大保护性耕作面积达万hm2 , 占耕地面积12%。
截至2002 年,保护性耕作应用面积达到1300 万hm2, 占全国耕地的30%。
近几年, 加拿大举办的全国性农机展会上, 传统耕作机具已经消失, 几乎全是保护性耕作机具。
拉丁美洲包括巴西、阿根廷、智利、巴拉圭等国家, 是保护性耕作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的地区。
现已成为世界上采用保护性耕作比例最高, 面积仅次于北美洲的第二大保护性耕作区。
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葡萄牙和西班牙成立了欧洲保护性耕作联盟, 对保护性耕作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2001 年10 月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与欧洲保护性农业联合会(ECAF)在西班牙召开了第一届世界保护性农业大会, 标志着保护性耕作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重视, 保护性耕作现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农业可持续生产方式和现代生态农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9]。
保护性耕作国内研究现状20世纪50年代末期,北京农业大学耕作研究室在国内率先引进和试验免耕技术,并研制出了我国第一代免耕播种机;24世纪64年代,黑龙江等地区开始积极探索半湿润地区大规模机械化深松耕、垄耕等保护性耕作技术并获得成功;自“六五”以来,国家科技部等部门在旱地农业攻关项目、黄土高原综合治理项目、西部专项等方面,加入了有关农田少耕、免耕、覆盖耕作、草田轮作、沟垄种植等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坡地水土保持耕作法、小麦秸秆和地膜覆盖耕作、小麦高留茬秸秆全程覆盖耕作,山西省农科院试验成功的旱地玉米免耕整秸秆半覆盖技术,中国农业大学保护性耕作中心研究的夏玉米免耕覆盖以及机械化免耕覆盖技术等都取得了一定进展。
南方水田少耕、免耕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至64年代初期,西南农业大学等单位针对西南地区冷浸田、烂泥田、深沤田等冬水田存在的问题,变传统的平作为垄作,创造了把种植、养殖和培肥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水田半旱式少耕法,明显地改善了此类冬水田的土壤理化性状,收到了增产、增收的效果。
近年来,不少地区农民已将小麦播种提早到水稻收割之前,水稻收割后,再行开沟覆土。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20世纪70年代初期以来,各类保护性耕作技术应用面积达2444万892。
2443年农业部组织进行了机械化免耕保护性耕作技术示范项目,涉及北方:3个省市区的2;个示范点,进行了一定规模的试验和示范推广[4]我国是主要的干旱国家之一。
干旱、半干旱及半湿润偏旱地区的面积占国土面积的%, 主要分布在昆仑山、秦岭、淮河以北的16 个省、市、自治区。
一般认为我国保护性耕作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60 年代, 黑龙江国营农场开始进行免耕种植小麦的试验示范; 60 年代末到70 年代初, 江苏太湖、徐州开展稻茬地上免耕播种小麦的研究。
80年代开始, 旱地农业耕作体系的研究, 有向覆盖和减少耕作发展的趋势, 原北京农业大学的残茬覆盖减耕法[10]、陕西省农科院旱农所的旱地小麦高留茬少耕全程覆盖技术[11]、山西省农科院的旱地玉米免耕整秆半覆盖技术[12]、河北省农科院的一年两熟地区少免耕栽培技术[13]、山东省淄博农机所的深松覆盖沟播技术[14]。
这些试验研究, 以抗旱增产为目标, 从不同的方面推动了我国保护性耕作的前期发展。
但这些研究多数还没有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不能够同时解决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问题, 多以人畜力作业为主, 缺少配套的农机具。
限制了保护性耕作优势的发挥。
4保护性耕作存在的问题(1)缺乏区划研究。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存在差异,其农业生产形式、耕作制度等具有多样性。
虽然一些地方(如山西、天津、河北等省市)保护性耕作技术较为成熟,尤其对免耕有了较大面积推广,但其适宜区不明确;虽然部分地区(如天津市)对保护性耕作技术做出试行规范,但大部分地区依然还缺乏适当地农业发展的耕作技术规程[15]。
(2)缺乏适宜不同土壤类型的配套机具。
有报道说秸秆覆盖降低了机械化程度,不利于大型机械的使用,给施肥增加了难度。
针对不同作物、不同耕作土壤,缺乏专用的配套机具的研究,如播种精度不高,实践操作中出现漏播或重播、肥料不匀等情况以及免耕播种机作业时的堵塞问题等。
(3)秸秆覆盖用量问题。
国内研究认为秸秆覆盖形成土壤温度降低,使得播种期推迟,出苗期延缓。
低温直接影响小麦返青和早期生长,覆盖过多使幼苗发黄、苗质差,分蘖推迟且减少,直接导致了有效穗数减少和产量下降。
同时由于地表残茬覆盖,不平整等原因,也造成播种质量较差。
(4)化学除草剂用量问题。
由于免耕条件下增加了化学除草剂的使用,但缺乏对除草剂使用方式、施用时间、用量等专门研究,对一些伴生杂草因缺乏专用除草剂而不能有效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