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纪录片创作中的节奏处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视纪录片创作中的节奏处理
一部成功的纪录片,往往有很多方面值得细细探究。从题材的选择到画面的拍摄,从谋篇布局到后期制作,无不经过主创人员的一番苦心经营。笔者以为,一部优秀的纪录片,之所以引人入胜,除了题材因素之外,其要领取决于节奏安排的技巧。节奏安排得当,就能激起观众欲罢不能的收看欲望;相反,不注重节奏,不加选择地堆砌一些生活事件,就会流于“自然主义”,作品难免陷入拖沓沉闷的泥沼,更遑论调动观众的情绪了。
所以,在创作实践中,我们要了解纪录片节奏的内涵,把握纪录片的节奏,使节奏真正成为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
一、节奏的构成形态
节奏一词来源于音乐术语,指音响运动的轻重缓急。尽管纪录片的构成要素是画面,但它与音乐节奏的形成有异曲同工之处。正如音乐节奏取决于音响的长短与音响的强弱变化一样,纪录片创作同样需要通过类似有序的变化,有机的组合,形成起伏有致的节奏。本文所探讨的纪录片节奏,是指电视画面的编辑章法,内在旋律的构成,以及内部组合的艺术规律。
电视纪录片的节奏强弱,归根到底取决于对时间和空间的处理。时空的长短、快慢、张弛都是影响节奏的重要因素。纪录片的节奏有两种基本形态构成:一为“外部节奏”,一为“内部节奏”。
所谓“外部节奏”,主要是指画面上一切主体的运动,以及镜头转换的速度而产生的节奏。也就是观众可以直接耳闻目睹到的节奏形态。如画面转换节奏,解说词快慢节奏,音乐旋律节奏等。这些节奏形态有机地交融在一起,构成了作品的外部节奏。
格林伦在谈到电影的节奏时说:“画家运用色彩与线条,雕刻家运用凝固的硬块,作曲家运用乐音,作家和诗人运用字音和韵律,而电影创作者呢他们又运用什么呢就是“运动”。
电视纪录片无疑离不开运动。而这种运动主要体现为时间的运动、空间的运动、时空交融的运动三种形态:
1.时间运动节奏
一部电视纪录片是由无数镜头编辑、组合而成的。作品中的每一处组接,相当于音乐中的旋律或诗歌中的韵脚,这是作品造成节奏的基本方法。一个镜头在屏幕上停留时间越短,作品的节奏便越快;一个镜头在屏幕上停留时间越长,作品的节奏便越慢。也就是说,短镜头造成快节奏,长镜头造成慢节奏。
2.空间运动节奏
一部纪录片无论有多长,其容量都是有限的,我们必须学会对空间进行取舍,要学会在有限的空间里表现尽可能大的空间。
电视纪录片的节奏,不只体现为时间因素镜头长度,还体现为“空间”形态。随着时间的推移,电视空间也在不断变化、延伸、扩展。动态的镜头本身所体现出的动作内容同时承载了上述功能,造成节奏的徐疾快慢。如画面上快速奔跑的骑兵,庄严而匀称的送葬人流,均形成了空间运动的节奏:前者为快节奏,后者则为慢节奏。
3.时空交融的运动节奏
纪录片的厚度来自时间和空间。没有时间上的积累,生活基本上成了一个死的标本;而如果没有足够的空间延伸,事件和人物的纪录就会不同程度地丧失外界的客观参照和内在的主观判断及联想,同样使人产生不信任感,孤立的事件和人物就像空中楼阁一样荒诞,显出一副自说自话的可笑面孔。
事实上,在一部电视纪录片的节奏体现中,既无单一的时间运动,也无单一的空间运动,
必然是两者交融在一起所形成的时空共同运动形态,也就是时间因素和空间因素融为一体所形成的和谐运动形态——旋律、节奏。
所谓“内部节奏”,主要是指由情节发展的内在矛盾冲突或人物内心情绪起伏,以及创作者的思绪波澜而产生的节奏。当然,也包括适应观众欣赏的情感接受节奏。
以《西藏的诱惑》为例,该片在表现女作家龚巧明的一章中,节奏便有张有弛,富于变化:介绍龚巧明创作成就时,节奏处理得较快;在她牺牲之后,节奏则转为缓慢;当运用歌曲对其进行深情的礼赞之时,节奏则处理得更为舒缓。这样,节奏本身较好地体现了创作者的情感,也应和了观众的接受心理。
当然,在电视纪录片的创作中,内、外两种节奏方式往往有机地交织在一起:作品的外部节奏,往往以内部节奏为依据;作品的内部节奏,往往以外部节奏为表现形式。
二、节奏的把握
马赛尔·马尔丹说:“所谓影片节奏,并不是指各个镜头放映时间的比例,而是指每个镜头的延续时间适应于该镜头所能引起并使观众感到满意的那种注意力的紧张程度。”
节奏的合理处理,要依据创作者情感的表达,并顾及观众的接受心态,长短相宜,快慢结合,张弛有度。只有富于变化,方能形成节奏。古人讲:“文似看山不喜平。”电视纪录片在节奏的处理上也是如此。
一外部节奏的把握
1.蒙太奇作用下的视觉节奏
蒙太奇montage,来自法语,原意是建筑学上“构成”、“装配”。后来被引申为电影画面的剪辑和组合的专业术语。
在纪录片创作中,用蒙太奇技巧处理镜头的承接转换,可以产生连贯、呼应、悬念、对比、暗示、联想等作用,使作品达到结构严谨、脉络清晰、节奏鲜明、表现生动的要求,有助于揭示内涵,增加感染力。
蒙太奇剪辑所产生的镜头外部节奏,是影视作品独特的节奏形式。这种节奏通常通过镜头长短和剪辑速度来实现。
速度往往可以制造出一种节奏。剪辑者如果用快速度剪辑,影像一个接一个越来越快地出现,这种剪辑本身就会产生更为刺激的效果并加强故事的兴趣,同时还能形成一种意味。
但持续不变的快速度造成的快节奏,容易使观众疲劳。就像人的思维一直处于情节高潮的兴奋状态一样,长时间的紧张,非但不能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反而会使原有的印象大打折扣。因此,明智的做法要进行速度的变换,用前后镜头速度上的对比,达到张弛结合,即在一个紧张的高潮点要留给观众一个缓冲的心理空间,以便保留那份兴奋,取得一种持续的紧迫感,并吸引他们继续观赏下去。同时,电视纪录片的节奏应该呈现多元化的风格。不同的题材就要选择不同的节奏。或平稳、或跳跃、或流畅、或凝滞、或对比,剪辑时要把握好总体节奏和各单元的具体节奏,使镜头之间的组合更合理,更自然流畅,情绪上更具感染力。
这正如爱森斯坦所说:“摄影机拍下的、未经剪辑片断既无意义,也无美学价值,只有在按照蒙太奇原则组接起来之后,才能将富有社会意义的艺术价值的视觉形象传达给观众。”
2.具有调节功能的听觉节奏
听觉节奏是通过听觉形象表现出来的,如人物的声音,环境中产生的同期声,音响,音乐等一切诉诸观众听觉的有规律的轻重、强弱交替出现的声音层次,构成纪录片的听觉节奏。
同期声具有再现时空的真实感和审美的生动性。在展示被采访人物的情绪、性格等方面更有其独特的作用,让被采访者直接面对观众,把他的感受、观点、经历等直接展示给观众,使观众不但见其人,而且闻其声。通过人物的语气、声调、表情、神态、举止,可以调节观众的情绪,控制节目的节奏。
音乐是人类思想感情抒发和高度激情的艺术。中国古代《诗经》说:“情动于中而形于